時間:2023-12-15 11:34: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療機構風險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目前醫療機構財務管理常出現的風險問題
(一)內部控制監督制度不完善
在醫療機構的內部控制中,經常會出現貨幣資金管理的不完善,形成賬外賬、“小金庫”等經濟犯罪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對財務票據的管理上,由于管理不善,經常造成票據遺失、虛假發票和現金套取的現象;二是財務印章的管理上,部分醫療機構出現用業務印章代替財務印章、濫用印章等現象,給醫療機構帶來諸多負面的影響;三是在內部稽核上,出現業務部門賬目作假,采購的過程中存在以次充好、資源分配不合理等情況;四是在專項資金管理上,由于監督制度不完善,部分醫療機構的財務人員或部門內勤人員出現挪用公款、虛報冒領等現象,給醫療機構造成嚴重的損失。
(二)會計核算不規范
很多醫療機構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在預算、賬務處理、凈資產、報表編制和會計檔案保管上都存在許多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核算工作程序,預算時沒有按照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合理評估,沒有及時進行會計核算,按工作規程執行等;二是有些科目的設置違背國家的政策法規精神,或者在執行過程中科目的使用不規范等,都會使得賬目不精確、核算數據出現偏離、不能顯示真實的財務狀況等現象;三是在財務報表的編制上,經常上報不及時、報表調整不合理、會計檔案歸檔不及時、財務交接工作不規范等現象,從而使得相關的財務檔案遺失,造成經濟事項備案或經濟責任追查時數據失真等情況的發生。
(三)信息化管理流程管理不完善
在醫療機構的財務信息化管理中,經常會出現財務流程、業務流程與電子信息流程管理不對稱的現象,這樣就會使得財務管理的監督不全面,業務流程有所偏離,經濟管理出現漏洞等現象,從而致使醫療機構不能對經濟業務進行監督,由于數據信息不精準,造成醫療機構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醫療機構財務管理風險的預防辦法
(一)健全內部控制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內部和外部審計工作
對醫療機構實行內部控制,應當要求完善和健全內部控制的監督制度,使之形成一個內控監督體系,將醫療機構的信息管理能夠完整地統一起來。因此,在有效實施內部控制的同時,應當使醫療機構的內部和外部審核充分結合起來,以預防財務風險現象的出現,從而減少由于?務管理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在進行內部控制監督制度時,應當按照各項的控制標準進行嚴格實施,通過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結合,把控好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中易出現失控的節點,并且能夠根據審計中出現問題進行規范財務管理,保證醫療機構財務管理的健康運作。
(二)對風險基金、財務預算等會計核算工作進行規范
在規范醫療機構的會計核算工作上,應加強風險基金的會計核算工作,從醫療收入中進行專用基金的提取計入,以防止在醫療風險出現是能夠對賬務的支付上進行處理。而在壞賬準備和固定資產的減值準備上,也應當使賬面價值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醫療機構的真實狀況和損失準備情況。對會計預算的編制進行規范,目的在于能夠使醫療機構收支平衡、以收定支,能夠真實地反映醫療機構的財務狀況,使其合理合法,從而達到預防財務管理風險的發生。
(三)健全信息化管理機制,降低醫療機構財務管理風險系數
在現代醫療系統中,醫療器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疾病預防、診治、保健及康復等各個環節都被廣泛應用。同時,醫療器械表現出的作用與價值也使得臨床醫師對此依賴性愈發變強,但需要注意的是醫療器械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風險,也就是說任何的醫療器械都可能在生命周期發生相關不良事件。我國自2003年以來,醫療器械風險事件上報率逐年增加,隱有逐年倍增的趨勢。足以說明,重視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將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素盡量予以控制,是提升醫療質量的關鍵[1]。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是保障醫療器械在使用期間安全、有效的重要的管理活動,屬標準、規范化管理程序,需貫穿至醫療器械全壽命過程。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現狀、各部門職責及實施重點。
1醫療器械風險管理起源
20世紀60年代,風險定量化理念首先被飛機制造業與航空事業提出和應用,并逐漸發展至國防、宇航工業;70年代開始,核電工業也開始運用安全評價與風險分析,后逐漸應用廣泛,如石油、化工、鐵路等大型的工業部門,并因此獲得豐厚回報,進而促進先進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醫療器械領域對風險管理的重視;20世紀末,西方國家首先對部分存在風險較大的醫療器械部門嘗試實施風險管理,至此,風險管理理念被正式引入醫療器械領域[2]。
2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現狀
2.1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意識不強
醫療器械不良事件誘發因素復雜,可能為器械本身設計問題和材料問題,也可能是使用問題或患者自身問題。而醫療器械應用安全與質量問題并非近些年才出現頻繁,只是原來人們對此的關注力度不夠。目前對于醫療機構購入醫療器械后的保養、維護、報廢等方面尚缺乏明確法規對其規范。也就是說,醫療器械在購置并運行一段時間之后,什么時間需要對質量參數進行檢查,該檢測那些參數,如何定義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是醫療器械的管理重點。但目前醫療機構技術監督部門仍存在檢測設備與技術水平相對受限的問題,對部分升級、換代較快的器械缺乏了解,導致此環節在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空白較大,屬潛在風險。
2.2醫療器械的維護、維修方面管理落后
醫療器械的更新換代腳步逐漸加快,醫療機構采購醫療器械的需求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樣突出,主要體現在醫療器械種類、數量劇增及臨床技術、工程人員的欠缺,而且兩者互相矛盾。因此,目前醫療機構還處于事后維修階段,缺乏醫療器械預防性的維護與預知性的保養,進而導致醫療器械故障率增加,不良事件頻發。
2.3醫療器械規范操作的程度不高
醫療器械相關產品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的特點,且涉及的學科、門類廣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難度。而臨床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受限,醫療器械說明書上的用語太過專業,加上部分外文的說明書誤譯、誤解對臨床人員造成誤解,容易導致操作不當或操作失誤;此外,對臨床操作人員培訓工作不全面,導致對風險事件預防措施所知甚少或面對不良事件處理不到位,同樣會影響醫療器械效果。
2.4醫療器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在目前醫療機構中,其內部器械科主要負責購置與管理,財務部門負責核算,各臨床科室負責器械使用。醫療器械在整個購置、使用、報廢過程存在一定的使用與管理脫節和使用與核算工作脫節的現象,說明重視購置疏于管理,關注使用但輕視維護。目前對于醫療器械的管理還僅局限于資產管理,缺乏技術系統方面的重視及管理,導致某些器械報廢無規范標準,高頻率使用卻沒有完善的維護與保養,以致一些醫療器械長時間處于“帶病作業”狀態,埋下了使用安全隱患[3]。
3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控制措施
3.1增強關于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意識
醫療機構作為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主體,需要加強醫療器械規范使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設立管理重點,對于部分應用風險高且與患者生命相關性高的器械(麻醉機、呼吸機、手術器械、除顫器等),應強化相關治療檢測、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使用安全。同時需加強安全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令生產廠家掌握不足,及時改進,及早控制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3.2強化醫療器械維修水平
目前較大型的醫療器械多是由廠家和采購機構簽訂維修保障合同,無須院方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加上當今技術資料、配件來源等方面限制,維修工作開展受到制約,導致臨床工程技術相關人員業務能力出現危機,而醫療機構對于技術人員是否需要存在或發展產生懷疑。實際上院內工程技術人員能夠起到的保障與支撐作用是無須質疑的,其主要工作內容應為:評估并選擇準備采購的醫療器械;安裝、檢驗、調試醫療器械;對使用中的醫療器械定期進行維護;維修故障器械;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參與臨床研究與科技開發等。
3.3提高操作人員素質
醫療器械使用人員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無法跟上醫療器械的快速發展,是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重要隱患。要求操作人員必須重視自身知識、技術水平的提高,熟練掌握所用器械的正確方法,掌握并規范使用環境與操作流程。
3.4科化管理醫療器械
論證購置、簽訂合同、到貨驗收、入庫建檔、保管保養、報廢等方面均制定科學化管理流程并實施管理。做到產品易追溯,職責能分清,奠定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基礎。對相關管理結構、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及各項操作規程進行優化與完善,做到管理人員、設備時有章可循,嚴格執行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重視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嚴禁使用計量檢驗不合格的醫療器械,對超出使用年限、老化嚴重的器械實施報廢處理,杜絕“帶病作業”現象。4結論現代醫療機構需要重視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作為醫療器械的使用者,也有必要擔負起這個責任,降低風險因素,減少醫療器械相關不良事件,讓廣大患者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同時也是醫療機構總體管理、服務質量的體現。
作者:劉紅光 王銀虎 高群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一、當前我國醫療器械中風險管理的現狀
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貫穿于醫療器械壽命的全過程,醫療器械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醫療安全問題。因此,醫療器械中的風險管理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以及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不管是醫院的醫護工作者,還是患者及其家屬,都越來越重視醫療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之下,我國醫療器械從研發制造,到運輸保管,到使用管理等各個環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醫護人員使用醫療器械也越來越規范化,大大降低了醫療器械的風險事故,有效地提高了我國醫療衛生安全水平。
然而,相比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相關的醫療器械標準體系和監管法規還不夠完善,相關單位對于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部分醫護人員對于醫療器械使用和保管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還沒有清醒的認識,這些都是我國當前醫療器械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國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類型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類型有:
(一)醫療器械在產品研發方面的風險
醫療器械在產品研發方面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前期的研發資金投入大,后期的實際收益不明確。醫療器械不同于一般的產品,有些大型醫療器械如直接數字化攝影系統(DDR)、大型血管造影機等可能在研發的時候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大醫療機構使用的比較少,造成研發風險;二是部分醫療器械的研發與實用相脫節。就拿“可穿戴醫療設備”來說吧,諸如能測心率、血壓的手表,能記錄運動量的襪子,能隨時了解健康狀況的手機軟件等等,這些看似時尚可穿戴的醫療設備的研發是一個時代的進步,然而卻并不實用。
(二)醫療器械在產品上市后的風險
醫療器械在上市后的風險主要存在于運輸過程以及產品說明上。很多醫療器械對運輸的要求比較高,需要運用特殊的專業運輸設備進行運送,這無疑加大了運輸成本。此外,部分非常規性的醫療器械如果在使用說明書上沒有明確說明,很有可能引發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
(三)醫療器械在醫院使用過程中的風險
醫療器械進入到醫療機構中后,主要存在著兩方面的風險:保管過程中的風險以及使用過程中的風險。一般說來,醫療機構都會對醫療器械進行專門保管,大型醫療機構還會配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但是一些醫療器械如果不做好定期保養與維修,再加上醫療器械使用人員的不規范的操作,很有可能就會造成一定風險。
三、有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切實提高我國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水平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療器械被應用于醫院的診療過程中。醫療器械的安全性能直接關系到病患的生命健康與安全,關系著醫院的醫療質量與信譽。我們要借鑒國外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先進經驗,確保醫療設備的安全可靠。
(一)國外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先進經驗
在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方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都有著較為成熟的先進經驗。
美國是醫療器械的制造和消費大國,也是最早具備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意識的國家。美國十分注重先進的醫療器械的研制和使用,為此,美國政府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醫療器械的研發,大大充實了美國的醫療器械產品庫。直到今天,美國的醫療器械的研發在國際上依然處于領先地位。
歐盟國家比較注重提高醫療器械使用者的醫療能力,并制定了一套十分嚴格的醫療器械使用規范,使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嚴格規范使用每一件醫療器械。此外,以英國為首的歐盟等國還十分注重醫療器械的日常保養與維護,并成立了藥物與保健產品監管局,專門負責藥品以及醫療器械等設備的風險管理與維護工作,大大降低了醫療器械的風險。
(二)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未來發展
加強醫療器械的管理,降低醫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的風險,是現代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為此,我們應積極借鑒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的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經驗,從產品研發、風險意識、保養維護等方面著手,切實提高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水平。
1、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開發新的醫療器械產品
醫療器械的研發是一個惠及民生的大問題,僅僅依靠醫療機構的自覺參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推進我國醫療器械產品的國際化,就必須依靠政府、醫療機構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開發新的醫療器械產品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研發新產品,使我國醫療器械的研發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減少醫療器械風險。
此外,醫務工作者是一個高科技的群體,要想提高醫療器械風險管理能力,就要不斷地學習和進修,進而提高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水平。而在實際的醫療機構,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確保醫務工作者能夠外出學習和進修,政府也要適當的給予資金支持。
2、強化風險意識,提高產品使用者的使用能力
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產品保管者以及產品使用者的風險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醫療器械風險管理質量。而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品保管者以及產品使用者的風險意識還不是很強。
為此,醫療機構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醫療器械風險重要性的培訓和學習,包括醫療器械風險重要性的培訓與醫療器械的規范化使用的學習,不斷地強化醫療器械保管者和使用者的風險意識,使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認識到醫療器械使用過程中的風險以及可能帶來的問題等等,促使醫護人員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活動中來。醫療機構還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醫療器械管理機構,專門負責醫療器械的質量控制、風險評估與檢測等問題,以此來督促產品使用者減少使用風險。
3、注重保養維護,完善醫療器械的日常維護管理
在醫療機構的實際運作過程中,醫療器械的日常保養與維護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在對醫療設備進行比較大的維修之后,醫療器械保管與使用人員往往風險意識不是很強,在使用時往往疏于對其進一步檢測,如若醫療器械使用性能不夠穩定,就很有可能給病患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我們要注重日常的保養與維護,完善醫療器械的日常維護管理,并做好維修歸檔工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是醫療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我們既要認識到當前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當然,提高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意識、提高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水平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還處于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所以我們要借鑒國外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先進經驗,從產品研發、風險意識、保養維護等方面入手,切實提高我國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保障廣大病患的醫療用械安全,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矛盾。(作者單位: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4]張軍,樊文軍.職工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問題探討[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5,21(04):437-439.
[5]曹陽,陳潔,曹建文.醫療保險中的風險管理[J].醫院管理雜志,2003,10(06):521-523.
[6]趙曼,呂國營.社會醫療保險中的道德風險[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7:115-210.
[7]王芳.當前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2-5-22(03).
由于風險管理人員和整體專業素質的問題,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投入從而對設備的學習、培訓、維護要求逐漸增加,專業性也不斷在提升,現有的從事該專業的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較慢,對一些大型和技術含量較高的醫療設備故障找不到解決方案。
1.2醫療設備應用質量管理有待提高
醫療設備使用期間存在操作風險和設備老化、故障等問題,這是由于相應設計缺陷造成的,責任人未做到嚴格監督醫療設備采購、驗收、使用、使用后跟蹤及日常監督等環節。
2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相應對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加強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實現保障公眾安全使用醫療器械的目標。根據該院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相應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措施。
2.1規范風險管理監督和法規制度建設
該院應依照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具體規定的相關政策制度,擬定出適合本院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體系與執行流程,對每個級別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進行合理分配,加強醫療服務水平及質量,提高風險管理工作價值。
2.2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風險管理意識水平
國內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相應的醫療設備管理人員對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在目前風險管理法規標準、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醫療機構相關管理層應在宣傳和培訓方面加強教育,將風險管理意識做到全面化,灌輸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認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應增加資金投入在風險管理工作上,提高醫療服務人員對醫療設備不良事件監測工作的意識及水平。
2.3建立風險評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風險管理系統的主要措施是將在用的醫療設備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并定期監測及建檔[8]。在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評估分析不同設備、環境下出現的安全風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使全程監控做到實處。為使醫護人員在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各個環節做到嚴密精細,要加強醫務人員對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意識的培訓,提升其風險評估的積極性。醫療設備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其監管作用,對臨床科室醫療設備的使用進行正確的指導和督促,與臨床科室交流學習,定期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相應處理,從而保障廣大患者能夠放心使用醫療設備。
2.4建立健全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體系
在醫療機構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的風險識別、評價和處理等環節中,風險信息的準確收集和及時反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理論[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醫療設備的采購、驗收、檢測、評價、考核及維護等,并分析、評估及防控醫療設備安全風險,定期安全監測醫療設備進行并進行電子建檔,擬定相關的質量保證體系。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善建議,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醫療機構內部建立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并把數字化信息網絡管理系統作為輔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明確職責,對醫療設備風險進行分析,并實施相應的防范對策。使用前,加強風險分析防范醫療設備、進行評估管理不同環境下醫療設備的使用風險分析、電氣安全性和電磁兼容性及放射防護。
③在使用醫療設備期間,擬定并嚴格執行操作制度,以防控為主進行維修,加強巡檢及程序維護,將質量、計量檢測及維修質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據反饋信息,及時整改處理呼吸機、監護儀、給類光學窺鏡等。
④依據醫療設備使用情況,全面重點進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風險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設備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監測與報告制度》,安排責任心強的醫療設備風險信息監測人員,完善風險信息的收集工作,使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信息得到及時上報,有效收集,科學分析和綜合利用,全面提高風險管理工作風險評價分析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整體上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水平。并加強不良事件教育,增強安全風險意識。
醫療機構制劑執行的標準有《中國藥典》、《中國醫院制劑規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標準》、《中國人民醫療機構制劑規范》等地方及軍隊標準。有的制劑標準陳舊,如《中國醫院制劑規范》已十余年沒有修訂;在這些標準中,相同制劑的處方、制劑工藝和檢驗標準卻不相同;有的制劑標準過于簡單,不少中藥制劑或復方制劑,僅有性狀、pH值和微生物限度等檢查項目,缺少有效的可控標準;不同醫療機構制劑執行標準也不統一,這必然增加了醫療機構制劑的使用風險。
1.2多數醫療機構制劑設備較落后
許多獨特的醫院制劑雖然有效地彌補了臨床藥品的供應,但由于生產規模小、產量低,因此制劑生產資源利用率低,也不太有可能有較多的資金投入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多數醫院制劑室以傳統的、簡單的制劑設備為主,同一生產線可能生產多種制劑,清場不徹底很易造成交叉污染,難以保證制劑質量,造成了醫院制劑的高風險。
1.3醫療機構制劑管理軟件不健全
1.3.1《醫療機構制劑配制質量管理規范》(GPP)執行和落實不好雖然GPP已頒布多年,但在醫療機構未能有效落實,不少醫院制劑室缺少GPP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統,每一生產環節和檢驗環節應具備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不完善,如新設備投入無驗證方案和記錄,成品、半成品缺乏狀態標記,清場記錄不全,工藝流程隨意改動,質檢體系不健全等J。
1.3.2制劑室工作人員的管理不到位醫療機構負責人為本醫療機構制劑質量管理組織負責人,而醫療機構負責人多為非藥學專業人員,因此對制劑配制的法律意識、質量意識較為淡薄,部分從事制劑配制的生產人員缺乏專業學習和培訓,制劑和藥檢工作人員互相兼任,人員定期體檢管理制度不落實等,使得制劑的合格配制和安全使用存在很多的風險。
1.3.3制劑的包裝、標簽、說明書、有效期不規范外包裝簡易或無外包裝直接影響制劑質量。如果直接與藥品接觸的包裝材料不合格還會產生有害物質,引起藥品發生變質。制劑標簽不規范,批準文號,制劑批號、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項標注不明,無制劑說明書或說明書內容過于簡單,用法用量含糊,無不良反應、注意事項和禁忌證的提醒。
1.4醫療機構制劑的使用管理不嚴格
有些醫療機構沒有堅持制劑自用的原則,在沒有經過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批準下,使得制劑流人到市場或其他醫療機構,將風險引申到其他地方。此外,制劑沒有經配制全過程審核和質量檢查即發放用于臨床,也使得制劑的使用存在高風險。
2醫療機構制劑風險的預防
2.1提高和統一制劑質量標準,優勝劣汰篩選制劑標準
制劑應嚴格遵守國家或地方標準,統一制劑名稱、規格,規范制劑工藝、操作規程,規范包裝、標簽和說明書,應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并盡可能采用先進的設備和檢測儀器,提高制劑質量標準檔次。醫療機構應對本機構制劑進行全面的再評價,依法定位,合理篩選,優化配方組成,按照臨床必須、療效確切、質量可控、標準適當的原則和要求,淘汰療效一般或不確切、質控標準不完善以及有市售藥品替代的制劑。應加強口腔科、皮膚科、五官科及手術室需要的制劑的研發和生產,一些性質不穩定、效期短或銷量少、利潤低等制藥企業不愿生產,而臨床歡迎的品種應予以保留。制劑室建設不搞小而全,而要根據實際需要,建設規范化制劑室,發展有特色醫院制劑。
2.2提高制劑準入標準,依法依規進行制劑
醫療機構制劑生產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醫療機構制劑是臨床用藥的有益補充,不可或缺,但制劑生產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醫療機構制劑生產要遵守GPP,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良好的管理。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就要研究客觀存在的問題,根據GPP的要求,醫療機構制劑室應重新整合,可以成立地區制劑中心,即在一個醫療機構相對集中的地區,選擇規模較大、設備較好的醫院,建設符合規范要求的制劑室,集中配制該地區醫院臨床需要的合格制劑品種,再采取調劑的方法解決該地區醫院制劑的供應和使用。另一途徑是實行制劑委托加工。《醫療機構制劑配制監督管理辦法》已明確規定:屬于“醫院”類別的醫療機構的中藥制劑,可以委托藥品生產企業配制。實際上,委托的范圍應更廣些,只要是市場上沒有供應的、臨床必須、該醫療機構沒有能力配制的,就可委托具備條件和資質的單位配制生產。實行集中配制和委托加工,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制劑生產資源,解決中小醫療機構臨床必需的制劑供應問題,還可以降低醫療機構制劑風險。
2.3規范制劑生產活動,完善制劑質量管理體系
《醫療機構制劑配制質量管理規范》對制劑生產的硬件、軟件、人員等都做了明確規定,通過實施GPP認證,可促使醫療機構制劑室改善硬件環境,增添必要設備,建立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管理,提高制劑質量。醫療機構制劑室的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員應樹立嚴格的質量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管理,規范操作,提高制劑管理水平和配制工藝水平,保證制劑質量,最大限度減少質量隱患。
2.4科學規定有效期,開展醫院制劑不良反應監測
[摘要] 藥品可以治療,同時具有致命“雙刃劍”特點,這決定了藥品使用具有風險。加強藥品風險管理,不僅關系到醫院規避醫療糾紛,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患者的治療安全。本文首先探索醫院藥品風險來源,然后提出了6點建議,以加強醫院藥品風險管理。
[
關鍵詞 ] 醫院;藥品;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36-02
[作者簡介] 李靜(1974-),男,河南鄭州人,本科,藥師,從事藥品管理工作。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1],一方面,它可以治療疾病,減輕患者的痛楚;另一方面,是藥三分毒,使用不當將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為了將少藥品的風險,增強用藥安全,醫院加強藥品的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藥品的風險監管是一個系統過程,藥品的風險管理貫穿于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的各個環節,醫院作為藥品使用的主要場所,其需保證患者使用藥品風險最小化、療效最大化,因此分析醫院各個環節中藥品存在的風險,了解、學習藥品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對醫院藥品工作者而言顯得至關重要。對醫院藥品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加強藥品風險管理,有效降低藥品安全事故,探索藥品風險管理對策,是醫院等醫療機構的當務之急。
1 藥品風險
藥品風險是指患者在使用藥品過程中,由于藥品變質、不良反應等給患者帶來的危險,此外患者不良用藥也屬于藥品風險范疇,在醫院流通的藥品都可能存在風險[2]。藥品的風險程度有藥品的種類和特性決定,不同藥品之間風險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藥品對患者構成的風險很小,但是有的藥品卻有著巨大的風險,如精神類藥物。藥品的風險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兩方面,有效性是指藥品對疾病的療效,藥品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就會耽誤疾病的治療,甚至加重疾病;藥品的安全性包括藥品使用劑量、藥品時候變質等,它直接關系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的會導致患者傷殘,甚至喪命。藥品在醫院流通過程中涉及很多環節,包括藥品采購、藥品儲存、藥品調配、藥品臨床使用、藥品監管等環節,這些環節都可能導致風險,是醫院藥品風險的主要環節,醫院為了加強藥品風險管理,就應從源頭出發,對藥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管理,降低各個環節存在的風險。
2 加強醫院藥品風險管理對策
2.1明確責任
根據有關的統計調查,我國醫院等醫療機構銷售出去的藥品占市場中銷售量的85%以上,醫院藥品風險程度直接關系到廣大患者的利益,因此醫院一定要明確其在藥品風險管理中的法律責任[3]。我國的法律法規對藥品風險管理有著明文規定,如《藥品管理法》規定醫療機構需要監測所使用藥品的質量和不良反應等,如果發現重大藥品不良反應事故需及時停止用藥,并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政府機構匯報。醫院選派專業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進行監測是藥品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醫院開展藥品風險管理,降低患者用藥風險,是醫院履行法律義務、承擔法律責任的體現。
醫院是我國患者消費藥品的主要場所,這就導致了藥品的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多發生在醫院等醫療機構。醫生在藥品風險管理中有著重要作用,其依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觀察并識別潛在的藥品安全性問題,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收集,識別危險因素將其影響縮小到最小化。護士工作在臨床一線,對病人的情況最為了解,她們是藥品不良反應的第一發現者。藥房的藥師需定期整理藥品不良反應的情況,并將資料反饋給醫生和臨床醫務人員。
2.2建立醫院藥品風險監管機構
醫院根據自身情況建立藥品風險監管機構,該機構由醫院領導分管,由醫務、藥學和護理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明確責任人,只有權責明確后才便于組織工作的順利開展[4]。藥品風險監管機構的職責是對藥品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制定藥品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藥品管理制度,并監督各環節的工作人員是否按照規章制度對藥品進行管理。記錄所有與藥品風險相關的事件,并定期向上級組織匯報,若遇上重大藥品事故,應立刻匯報; 組織調查工作,查找藥品不良反應的原因,并根據結論建立科學合理的防范措施,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將此類事件的發生率控制到最低程度。
2.3 建立藥品召回機制
藥房若發現或者高度懷疑所使用藥品存在質量安全時,藥房工作人員應立即停發此類藥物,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情況。當醫院出現這樣的情況,院方應組織相關的工作人員召開會議,分析藥品質量的原因,并出臺應急處理措施,除按照醫院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逐級上報外,加強用藥監管之外,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建立藥品召回機制,與購買該藥品的患者聯系,召回這類藥物,以防事態擴大。收回存在安全隱患的藥品需要制定專門人員負責保管,并及時跟該藥品的供應商和生產企業聯系,一定要防止該藥品再此流入市場,給患者帶來危害[5]。
2.4 關注藥品安全事件
藥房的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需關注國內外因藥品安全引發的事故,以及事故原因和采取處理措施。重點監測《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涉及的品種以及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認為需要開展重點監測的品種。根據這些信息對醫院的藥品進行全面盤點,看醫院中是否存在該批次藥品,若存在應立即暫停使用,并向當地有關部門匯報。
2.5加強合作
規避醫院用藥風險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醫院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一套科學合理的藥品風險管理體系需要醫院醫生、護士、藥師和患者的支持和配合[6]。醫生在開處方時需嚴格按照用藥原則,嚴格控制藥品的數量和種類;藥師在配藥過程中,務必準確無誤,防止藥物配錯、遺漏等情況的發上;護士用藥需嚴格按照醫生的遺囑對患者用藥,對患者的藥物要進行有效管理,防止其變質;患者要理性的對待藥品,明確藥品的療效和風險,用藥前需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當出現不良反應時應及時跟護士或主管醫生聯系。
2.6加強隊伍建設
人才是醫院藥品風險管理的基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藥房工作人員和藥品風險管理監督人才十分有利于醫院藥品風險管理。對于新進的藥房工作人員,一定要經過崗前培訓,培訓內容應涉及藥品配置、分發流程,以及如何識別藥品風險和不良藥品、不良藥品反應的處理制度。藥品監管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隊伍的人員素質,醫院在建立藥品風險監管機構時,崗位的設立一定合理,不僅要適應工作的需要,還要從醫院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崗選人、任人唯賢,著重考察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
[
參考文獻]
[1] 田培紅.醫院存在的藥品風險及管理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1):35-36.
[2] 莫一麗,黃文,李文強.試論風險管理在醫院藥品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17):59.
[3] 徐徠,余伯陽.我國各地藥品風險管理實踐比較研究[J].中國藥房,2010(41):102-103.
[4] 余世友.醫院藥品風險防范的探討[J].黑龍江醫藥,2013(2):15-16.
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是在原有市級、縣級分別統籌的基礎上提升的結果。這種統籌模式主要解決了制度層面的統籌,基金的財務管理依然實行市、縣分級運行,各級經辦機構的財務均對屬地內基金的收支進行核算。基金納入市級財政專戶統一管理的模式,一是會弱化區縣財政對其境內參保人員基金收不抵支風險的兜底責任。二是市級直接管理的基金量加大,基金風險管理的難度會加大。三是會加大赤字運行的區縣對市級的依賴;有基金結余的區縣,因為失去對基金結余的自由調度權,這勢必影響到區縣工作的積極性。容易造成地區間新的不平衡,導致區縣對基金風險的自控意識降低,可能在基金收、支等環節存在政策執行不嚴,疏于管理等現象,容易形成基金收不抵支風險。
(二)政策標準的不完善是基金風險存在的制度因素
《社會保險法》是醫保管理工作的依據,使醫療保險基金的征繳、給付和監督經辦工作都有法可依。但是,由于醫保覆蓋面廣、參保人群多的特點決定醫療保險政策體系復雜。比如:醫保征繳政策中有針對困難企業、破產倒閉企業以及靈活就業人員和正常參保企業的不同參保政策;醫保待遇支付政策有:住院待遇結算政策、慢性病門診待遇結算政策,有針對境內定點醫療機構的結算政策、還有省內聯網結算異地醫院的結算政策等。醫療保險政策標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是由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目標以及醫療行業的行業特點決定的,這必然會給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帶來風險。
(三)財務管理能力薄弱是基金風險存在的內在因素
市級統籌后,全市醫保基金財務管理都存在專業財務人員少、業務能力與財務管理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導致財務信息質量不高,無法為基金風險管理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持,容易形成基金風險管理漏洞。薄弱的財務管理能力已成為基金風險產生的內在因素。
醫療保險基金風險的防范對策
(一)建立基金風險管理的責任分擔機制
醫保市級統籌前,各級經辦機構作為醫保基金風險管理的第一責任人,都能各負其責的管好自己轄區的“一畝三分地”。醫保市級統籌基金管理權限上劃后,基金管理中會出現“吃大鍋飯、搭便車”的現象,為防止影響基金征收、使用效率,應在全市建立基金風險管理的責任分擔機制。市級財務應通過內部往來科目核算區縣經辦機構征繳、支付的醫保基金量,定期對區縣基金收、支進行比對,分析基金結余情況;對未完成基金征繳任務、同級財政配套資金不到賬的區縣,采取暫緩撥付其待遇支付申請資金,督促其完成相應的工作。建立基金風險管理與經辦機構責任聯系的機制,防范醫保基金市級統籌后分級管理的風險。
(二)加強基金支付環節管理,防范醫保基金分級運行的支付風險
醫保基金支付環節中的風險是基金風險管理工作的核心環節,市級統籌后,要加強支付環節的管理。一是建立覆蓋全市的業務經辦信息平臺,真正實現醫保市級統籌的政策統一、經辦規范,盡可能的限制基層決策的自由裁量權,減少經辦工作的隨意性。避免地區間的不平衡,確保基金支付環節的公平性;二是依托信息系統,形成全市范圍內所有經辦業務可以追根溯源的數據庫和經辦資料完整保存的檔案庫,明確支付經辦責任,真正實現醫保經辦的規范管理、科學管理,以降低基金支付環節的風險。
(三)加強財務人員業務能力培訓,提升基金財務管理水平
雖然風險是一種普遍現象,但給人的感覺卻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盡管人們經常看不到風險,但也經常因為風險而感到擔憂,甚至恐懼。作為高風險行業的醫療機構,隨時面臨著患者安全事故,醫療市場剝奪,衛生行政處罰,醫護人員遭受毆打等多種多樣的風險。患者一旦進入醫療機構這種充斥著多類工作人員和高科技因素的復雜系統之后,就會面臨著醫療機構的各種內在、固有的臨床風險[1]。隨著醫療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公民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對醫療護理的安全要求越來越多,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也呈上升趨勢,而護理風險作為臨床風險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逐環節和過程之中[2]。推行護理風險管理,特別是加強夜間護理風險管理,對護理人員提高風險預測意識,增強風險的鑒別能力,強化重點環節風險因素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夜間護理行為是整個護理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比日間護理,護理人員數量少,工作量大,病人病情突變率高,護理觀察評估難度大,因此夜間潛在風險高。我院護理部在分析若干影響護理安全因素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強化措施,有效對規避夜間護理風險,降低護理糾紛,提高環節質量,提升病人的滿意度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評估夜間護理安全的風險因素
1.1 護士因素 主要指護士的綜合素質,包括護士的道德素質、專業素質、服務意識、風險意識、法律意識、情志心理素質、個性化特點、潛在能力等,另外,不嚴格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舉止言行不謹慎,不分場所亂評價醫療行為或對病人及家屬亂承諾等都是夜間護理安全、糾紛發生的重要因素。
1.2 管理因素 醫院存在對夜間護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不落實,人力資源配置不當無保障,夜班護理內容過多,缺乏科學化流程,培訓、督導力度缺乏,應急藥品、物資準備不全等管理缺陷,亦是導致夜間護理風險發生的主要因素。
1.3 患者因素 在急診工作中,夜間就診的患者及家屬大多情緒急躁,而對診療過程中的一些常規程序,往往產生認知上的偏差,認為是醫院或主診醫生故意拖延刁難,而將怒氣發泄在護士身上,若此時處理不當,易造成護患沖突。長期慢性病、老年住院患者在夜間悲觀情緒增加,如護士或家屬未注意,易出現自殺或自傷等意外。此外,個別患者遵醫意識不夠,必須絕對臥床的患者雖經護士反復說明,仍固執己見,擅自下床活動,導致意外發生,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1.4 環境因素 住院病人多,超出編制床位數,陪人管理不到位,水、電、暖設施缺乏常規監管維護,護理用具缺乏先進性,使用不當,維護不力等均是影響夜間護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2 實施夜間護理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2.1 護理風險以預防為主的需要 管理者將危險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注重質量管理,使各種潛在的風險得到控制,從而積極而超前的風險管理,比消極的事后處理更全面、更科學。
2.2 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需要 強化夜間風險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規避夜間護理的差錯,確保夜間病人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和治療的有效性。
2.3 護理風險的管理制度需要 醫療護理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和個體差異性大及疾病的復雜性等特點,客觀上造成了在實際臨床活動中,各項制度還不盡完善,故夜間護理風險管理的重點還在于發現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實施確保夜間病人安全的標準和規范。
2.4 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性改進的需要 夜間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改進的重要分支,通過加強風險防范和教育,重視環節質量提高,是整體護理質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舉措。
3 強化夜間護理風險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組織、規章、制度 護理部為適應新形勢要求,近年來成立了質控組織及夜間護理質量控制委員會,夜間護理質量控制QC小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護理工作制度和專科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涉及到夜間的有:床邊交接班制度、標識使用制度、分級護理制度、護理包干責任制度、急診護士工作制度、突發事件、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處置制度、查對制度、夜間護士長總值班制度及夜班各級護士職責、工作流程等二十余種。
3.2 狠抓關鍵人員、關鍵環節的風險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3.2.1 抓關健人員 從基層上崗或脫離護理崗位又重返護理隊伍的新上崗護士,2年內護士,容易存在一些習慣性的不規范行為,不注重操作程序,勿略細節,自以為是,缺乏風險意識或評估風險的能力不夠。 轉貼于
3.2.2 抓關健制度 如查對制度、床邊交接制度、搶救制度、包干責任制度等。
3.2.3 抓關鍵時間或時段 護士長不當班時(如節假日、星期天、晚夜班),小大夜班交接時缺乏嚴謹性、全面性、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易放松標準和要求。
3.2.4 抓關健患者 重點督導新上崗護士對新入院、危重、疑難、手術患者的評估、治療、護理,健康指導等執行情況。
3.3 強化夜間護理風險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對護理人員進行經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病人至上”的觀念,增強法律、法規意識,提升對護理人員不安全的因素后果的認識[3]。護士能明確護患雙方的責、權、利,明確相應的防范措施。
3.4 改善工作及住院環境
改善住院環境給病人帶來的不必要傷害,如:兒科病房的防止一切引起撞傷、燙傷、割傷、針頭脫落等警示標識和措施,心腦血管病、老年病人上廁所有誘發心臟病危險,在廁所安裝呼叫器或設專人陪同,全院臥床病人設立了防壓瘡及墜床預警系統,全院住院病人防跌倒機制,對容易導致工作人員和患者身體危害的環境給予行為引導如“小心防滑”警示牌等。
3.5 抓管理體制建設
3.5.1 護理人員排班根據病人數、危重病人數,實行彈性排班制。
3.5.2 無特殊情況,日間護理能完成的不留給夜班護士完成。
3.5.3 日間盡可能給夜間護理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所有急救藥品、設施、環境等均處于備用狀態,并做好交接。
3.5.4 夜班護士要保證休息,精力充沛,情緒穩定。
3.5.5 夜間出現突發事件或不良事件,護理人員在搶救應急同時逐層上報。
3.5.6 認真做好夜間病人交接 對有自殺行為的或不遵醫囑行為,情緒不穩定的患者要及時上報,通知床位醫生及家屬,增加夜間巡視頻次,并指導患者家屬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病情評估,防范意外發生。
3.5.7 總值班護士長24小時在院,隨時監測全院護理動態,全員督導,每天確定不同的檢查任務,次日及時分析,評價總結上報護理部。
參 考 文 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52
澳大利亞政府對醫療質量的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評價指標,并將質量和安全問題納入日常的工作計劃和戰略管理規劃中予以實施。我國自80年代開始推行全面醫療質量管理理論,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醫療質量管理組織體系和醫療規章制度體系,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基礎質量和環節質量,效果并不明顯。
1 中澳醫療質量管理工作發展歷史回顧
1.1 我國的醫療質量管理發展過程 我國自80年代開始,在全國推行全面醫療質量管理的理論,建立相對完整的醫療質量管理組織體系和醫療規章制度體系,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基礎質量和環節質量,效果并不明顯。同樣是在80年代,基于計劃體制下所確定的醫療質量指標及評價之上,建立了系列綜合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但指標不夠系統,不夠科學,評估所得數據可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全國性立法中有部分涉及醫療質量,但沒有專門針對醫療質量的立法,尚缺乏權威性、專業性、科學性的質量管理標準及配套的法律法規。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深入,衛生部推行“三好一滿意”活動的同時,于2008年12月成立醫療服務監管司,專門負責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安全監管、醫療質量評價、糾紛處理、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等工作,醫療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逐漸得以完善,醫療糾紛得以防范和處理;醫療服務方面于2011年了《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和《醫療評審暫行辦法》,詳細制定了醫院評價標準,對完善和健全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具有重要作用[1-3]。
1.2 澳大利亞醫療質量管理發展歷史 澳洲聯邦政府設衛生部,州設衛生廳,當地設衛生局;衛生部專門成立醫療質量管理機構,如于1974年成立澳大利亞衛生保健服務標準臨時會,通過制定一系列臨床質量指標,對醫療服務過程和結果進行檢測和評估,來警惕某些可能發生的醫療問題;1999年成立了為國家衛生績效委員會,專門負責衛生系統內的開發,制定國家衛生系統績效評估框架,以提供和改善衛生績效;2000年成立澳大利亞醫療質量安全委員會,對醫療服務質量進行監控評估,及時調查不良事件的情況;2004年成立優質醫療服務委員會,主要開展偱證理論的研究,并將其推廣到醫療機構,以提供技術支持;州一層次的醫療質量管理主要由衛生行政主管機構負責;各地區的醫療質量管理由各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委員會首腦組成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同時,澳大利亞還制定全國統一的通科醫療服務認證制度、可衡量的醫療服務指標、質量評估認證、危機處理和臨床路徑等系列制度和體系[4-6]。
2 澳大利亞醫療質量管理的成功做法
2.1 健全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機制 澳洲政府對公立醫院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對私立醫療機構也有注冊和批準的權利,因此,可以對醫療質量進行全面管理和監控。同時政府、州、地方州級、地區衛生行政主管機構分工明確,確保衛生發展方向的準確性。
一是專門成立質量監控機構,如國家衛生績效委員會、醫療質量安全委員會、國家衛生重點行動委員會、優質醫療服務委員等專業醫療質量管理組織。
二是醫療服務管理除了政府組織和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和標準外,還由社會各方面的非官方組織共同參與,尤其負責對醫療機構的認證和監督,共同督促醫療質量的提高。
三是澳大利亞對醫療質量管理注重醫療風險的評估和隱患的解除;注重社會和患者的參與和監督,通過健全質量管理信息體系和公眾報告體制,使公眾有計劃獲得及時信息和醫療服務,也通過群眾監督不斷提高醫療質量[7-8]。
2.2 完善的危機處理機制和醫療風險管理 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機構,通過定期收集醫療風險信息,每月討論負面性事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完善不良事件上報機制,通過構建醫療安全預警網絡系統和電子意外事件管理系統,有效識別微機并及時診斷危機原因,并盡快解決;建立患者投訴機制和不良事件上報機制,制定風險管理的程序和流程,增強醫療安全意識,提高醫療危機預警及解決能力。各州政府印制《醫療服務安全的核心標準》、《醫療風險管理框架》、《麻醉過程危險因素管理》等教材[9]。
2.3 科學統一的醫院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衛生服務標準理事會制定了醫療質量管理和評價標準,并獨立地開展績效服務評估、醫療質量評價等活動,來改善澳洲的醫療服務質量。醫療評估和質量改進項目于2003年制定醫療機構“認證評估指標手冊”,更側重質量的管理[10],如醫療服務質量、服務連續性、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環境設施等管理;其他標準還包括臨床檢測指標,含病種指標和通用性指標,對醫療過程和醫療機構進行檢測,從而改進醫療質量。另外,還有ISO9100標準和操作指南、全科醫學服務評審標準、考試和認證標準等。
2.4 完善的信息系統和質量信息體系 澳大利亞自1987年開始為各醫療機構提供完善的衛生服務利用數據信息,為醫療機構提供網上信息交流平臺;醫院His管理系統、完整性、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電子病歷系統,為醫生診治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11];完善的公眾報告體制和不良事件上報機制,使公眾有機會獲得完整及時的信息的同時,加強對衛生服務的監督,有效促進衛生服務質量的提高。
3 澳大利亞成功經驗對我國醫療質量管理的啟示
3.1 建立一系列的醫療質量標準和評價方法 澳大利亞具有一套相對全面、科學、合理、可行的質量管理標準和評價方法,引導醫務人員關注醫療質量,防范醫療安全隱患;標準具有相對性和時限性,應該追求標準的不斷改進,注重各項指標的細化和改善;澳大利亞還將醫療質量管理和評價作為日常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及時反饋質量評價結果,對醫療質量改進有重要作用;同時將醫療質量管理和醫療安全納入組織績效范疇,強化管理者的質量和安全責任,引導管理者在關注經濟指標的同時,識別和管理運營風險,加強質量和安全管理[12]。而我國僅有一些臨床診斷標準、醫務人員管理標準等零散評價標準,雖然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三好一滿意”活動的深入開展,醫療質量和評價體系逐漸完善,但仍應借鑒澳大利亞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完整、規范、科學、可操作的醫療質量檢查標準和評價體系。
3.2 健全的醫療衛生服務認證和質量評估機構 澳大利亞的醫療衛生服務認證和質量評估機構是由政府官方組織和社會各方面非官方組織共同完成,各司其責,相互監督,共同對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進行改進,促進醫療質量提高。澳大利亞的衛生部、衛生管理行政機構、醫療質量評估機構、醫療機構之間的雙邊和多邊溝通和合作比較密切,院內院外醫療質量管理相配合,患者和社區參與醫療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很高[13]。而我國醫療質量管理機構僅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的,而政府機構負責指導、監督和管理,而非政府性的功能僅是服務,患者和社區參與度也很低,因此,應借鑒澳大利亞的做法,健全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和監督機構,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暢通的信息渠道。
3.3 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 澳洲的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質量管理,具有能夠達到醫療服務質量標準、患者滿意、患者能夠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且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能夠有機會持續提高等特征,注重加強社會和患者的參與度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希望通過社會和患者的參與制定計劃、提出服務建議、監督醫療服務過程,加強衛生服務系統各層面患者的參與;另外,政府還通過開展初級保健合作項目,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讓患者充分參與到健康保健、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中,增強其防病和健康控制意識,提高健康水平;此外,醫療質量評價要關注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權利、滿足人民的醫療服務需求,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質量,澳洲的這些經驗值得我國借鑒[14]。
3.4 加強醫院內部質量管理 澳大利亞醫院內部醫療質量管理主要有醫療質量安全委員會負責。此委員會由高層管理者、醫生代表共同組成,負責醫院發展規劃和內部協調與管理;院長或CEO負責醫院的日常運作;委員會下設分支委員會和藥事、倫理等管理委員會,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15]。大多數公立醫院會根據自身特點和社區需要開展有特色的質量管理和質量安全文化建設。而我國現在醫院管理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即是宏觀管理層又是院內事務決策層,各醫院內部管理相對較強,但與醫療質量評價和管理機構溝通較少,合作相對較差,因此,可借鑒澳大利亞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院內管理與院外管理的合作。
澳大利亞還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如信息化建設、注重質量效益、健全的社會保障等經驗,應結合國情和醫院實際情況,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 吳筱.我國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政府職能演變:回顧與展望[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8,1(3):27-31.
[2] 劉巖,李士雪.我國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歷程[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9,2(2):3-8.
[3] 李凌.我國潛在醫療服務需求轉化模型構建與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2006.
[4] 曾廣基.澳大利亞醫療質量管理體系[J].現代醫院,2005,5(10):1-4.
[5] 王立波.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5.
[6] 儲振華,李國鴻.澳大利亞政府對醫院的管理職能[J].衛生經濟研究,2001,18(2):43.
[7]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
[8] 張鳴明,李靜,張小利,等.中國醫生對患者參與醫療決策的理解的問卷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11):783-785.
[9] 楊輝.公眾參與醫療服務質量改進:國際經驗和中國展望[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0,17(2):108-112.
[10] 高東英,王晨,屠志濤,等.澳大利亞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給我們的啟示[J].疾病控制雜志,2005,9(3):286-287.
[11] 石光,李明柱.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衛生改革[J].中國衛生資源,2001,4(2):95-96.
[12] 李安民.澳大利亞的衛生服務[J].國外醫學:醫院管理分冊,1994,11(4):156-159.
[13] 鄭必先,李少冬.澳大利亞衛生保健機構評審評介[J].中國醫院管理,1995,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