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1 09:57: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哲學和科學的關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科學正逐步走向分支化和一體化。當今的科學如同一棵健壯生長的大樹,迅速的分化,產生大量的分枝,故而學科也越來越多,越分越細。與此同時,綜合科學、邊沿科學也不斷出現,從表面看感覺毫不相關、極不相同的學科也開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甚至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其創新能力,其結果使得科學知識內容開始越來越復雜。
科學的數量集約化已經超出了人們日常認識能力。這種科學發展的規律加速了人們思想方法的改變,導致了系統性思維方式的出現。至此,觀察者在考察問題時要以"系統"為中心而不再以實物為中心,另一方面,在認識一切客觀現象實體的同時,還須將其作為一個系統,以及一個更高級系統的部分和要素。現代系統哲學強調系統的存在和構成,同時也關注對系統事物的發生、轉化、關聯等方面的認識。科學一體化打破了原有的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同學科存在的共同規律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不僅審視科學發展的各個領域或分支,而且更加注重考察科學的整體以及整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科學知識的整體化,要求人們的思維方法必須具有整體性。高校的科研團隊管理也是如此。
一、系統哲學視角下的高校科研團隊的現狀
高校科研團隊是由一些科學研究人員以科學技術創新為目的而組成的研究性群體。團隊成員之間知識共享、技能互補,科研發展愿景相同,而且共同承擔研究責任。科研團隊由團隊主持者和團隊若干成員構成。團隊主持者要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與背景,其權威來自專業影響力。團隊成員本著自愿的原則參加團隊科研工作,并且能夠自我管理;團隊主持者擁有管理權,而決策權掌握在各位成員手里;科研團隊中人人平等,共同參與項目的研發。非團隊運作的科研群體與科研團隊有著明顯的區別,只有依存度高且個人目標服從群體目標,有著科研共識的群體才稱得上是科研團隊。依系統論的原理看來,高校科研團隊仿佛相當于一個"企業",它包含個人的、團體的、社會的、物質的等幾方面要素,也可看成一個"合作系統".高校科研團隊管理的核心就是諸多要素的協調與發展。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我國諸多大學將"進軍世界一流大學、具有較強科研實力和較高科研水平"作為學校發展建設的奮斗目標,指向建設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大學。故而特別重視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經費的申請。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部分高校和近年來新升本科高校,他們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有限,受困于一些自身的局限,科研工作很難有大作為。如何在科研項目申請、研究工作中取得進步并獲得相對優勢呢?怎么去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怎么去研究具有創新性、頗具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呢?
這是高校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問題之鑰就是組建素質過硬、結構合理的科學研究團隊,并對其進行科學有效地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團隊存在的現狀有:一是"近親聯姻"多、"內外結合"少.高校許多團隊是碩博士導師和其學生組成,這些團隊研究方向較為固定,互補性差,創新活力有限,難有大作為。二是"方向負責人"多、"戰略大師"頗少。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總量在迅速膨脹。如數學一科,就有一千多個研究方向,像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龐加萊那樣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如今是寥寥無幾。一個學者精于所學學科的一二個方向已屬難能可貴,精通多個研究方向的人才更是不太現實的問題。這樣,一個學科的多個研究方向就有多個負責人。他們帶隊組成一個或幾個研究團隊,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開展工作。各方向負責人彼此之間缺少創新目標的牽引,難以形成合力支撐整個學科發展。三是"拉郎配"多、"自由戀"少。團隊主持者為了申請項目的需要,臨時按研究分工在各專業選取相關人員而組建的科研團隊。這些團隊目標指向單一,即以申請完成項目需要為前提、功利性強、短期行為多、穩定性較差。目前高校缺乏具有相同研究志趣、學科知識互補的人才的自主結合。跨專業、跨校、跨地區甚至是跨國的研究團隊更顯珍貴。
二、系統哲學視角下高校科研團隊的特點和作用
1.高校科研團隊的特點。一是研究目標要明確具體,研究方向要特色鮮明,具有獨創性。研究目標和方向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當然也可以根據現實條件進行適當調整,但一般來說,團隊的核心研究方向應該具有階段的相對穩定性。二是科研團隊成員之間優勢互補。所謂的"優勢互補",就是團隊成員各有所長,有的成員是擅長理論分析,有的成員是擅于實驗操作,有的成員擅于市場推廣等等。尤其是在強調"產學研"一體化的今天,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顯得至關重要。三是民主是主旋律。科研團隊成員之間合作共贏、互為依存,擅于傾聽、各有貢獻。四是科研團隊的總設計師是團隊領導者。
他不僅學術精湛,而且還善于溝通。不僅是管家,而且還是外交家,在爭取項目和外部資源方面擅于處理各方面的關系。
五是科研團隊新成果的產生具有高效性和持續性。群體的智力資源整合了每位成員的個人智慧,新成果的產生較之于單兵作戰更快捷、更持久。六是責任共擔、榮譽共享。科研團隊的成員具有相同的目標期待,在工作過程中,他們分擔責任,榮辱與共。完成工作目標時,共同接受獎勵與激勵。
2.高校科研團隊的作用。一般來說,高校科研團隊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科研團隊的構建與創新工作有利于高校特色學科的培育。高校的辦學特色在于特色學科。高校可依據現有的科研實力及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目的組建科研團隊。
通過科研團隊成員協力攻關,獲得科研成果,進而促進學科特色的形成,支撐學科及專業的發展。二是有利于人才培養。
科研團隊以團隊主持者為核心進行建設,團隊主持者必須是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必須具有跨學科的學識背景,具有較高專業影響力和溝通管理能力的"帥才".學術帶頭人遴選學術骨干和學術新秀組建科研團隊,這不僅利于科研目標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和提高。三是有利于科技創新。科研團隊成員有著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專長。他們間學科互補,在一起合作交流、探討切磋。各種意見的碰撞與爭論都有利于創新思想、方法的產生,這樣容易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利于產生科研成果和科技創新。四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整合。一些具有較好的學科背景和良好研究基礎的學術精英帶頭組建科研團隊,這不僅能夠對其已有的研究方向進行提高和擴充,而且還可以使各成員的研究力量得到較好的凝聚,使得科研團隊中的各種力量緊緊圍繞既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
三、系統哲學視角下建設管理的影響因子和遵循的原則
系統哲學強調系統性,探討高校科研團隊的管理,必須考察科研團隊的影響因子。科研團隊的影響因子概而言之有五個:適度的規模、專業技能的互補、相同的績效目標、和諧的團體精神及責任的共擔。
第一,適度的規模。團隊成員不能過多、過雜,專業背景要精心選取,否則在相互交流時就會遇到較多困難,很難在科研工作中達成一致,從而會造成成員之間凝聚力低、團隊忠誠度差、彼此之間缺乏信賴。
第二,各成員專業技能互補。科研團隊在開展科研工作時,需要三方面的技能。首先要求各成員有扎實的專業教育背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技能;其次是團隊成員要受過科研方面的訓練,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有著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是團隊工作強調合作共贏,各成員都需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這一點容易被忽視,其實對于團隊來說只有成員間精誠合作,風險共擔,才能攻克難關,取得預期的成果。
第三,績效目標相同。團隊的存在依賴于各個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績效目標。它是團隊凝聚力的源泉,亦關乎團隊工作的成敗。在共同目標的統領下,成員開展研究工作。總目標可以分解為具體的、可量化的若干個子目標,依據完成情況對成員進行績效考核和評估。
第四,和諧的團隊精神。成功的科研團隊應該擁有自己的團隊文化,各成員擁有較為一致的科研指向,并且具有相似的價值取向,進而才能提煉出和諧的團隊精神。在這一精神統領下,各成員才能完成團隊共同的目標。
第五,責任的共擔。團隊主持者和各成員共同承擔著團隊責任,責任有大小和不同。這里所說的共擔不僅指個人責任感的問題,而是成員之間的互動,即責任與信任。這是支持科研團隊完成科研任務的重要保證。
基于此,科研團隊管理工作應該遵循如下的原則:從宏觀層面研究,也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團隊的管理應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結合校情,因勢利導。校系(院)相關領導和科研管理部門及人事、教學等相關部門,要有意識培養、引進相關學科人才,因勢利導組建科研團隊,并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給予人財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其盡快成長壯大起來。第二是精挑細選,逐步培育。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與各系院緊密合作,對全校的人才構成及傳統科研優勢進行評估,提出構建科研團隊方案。同時,對學術帶頭人和團隊成員進行培養,可邀請同行專家做講座,交流研究經驗,或者派出人員去學習提高等等。第三適時調整,兼顧穩定。科研團隊中的人員構成在保持相對穩定性的同時也要兼顧動態平衡,及時處理科研團隊內外部的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保證科研團隊整體的效能。正確對待新老交替現象,只有掌握好適時調整的原則,才能保證科研團隊工作的連續和有效性,方能使科研團隊具有良好的戰斗力。
從微觀層面研究,也就是科研內部的自我管理也應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凝心聚力,適度激勵。團隊領導者工作中要注意培養成員集體榮譽感、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和提高工作向心力,注意"物化"方面的獎勵和利益分享。激勵時必須區別對待,貢獻有大小,回報亦應不同。第二是群策群力,適當授權。科研團隊的主要任務是科學技術創新,因而同時亦具有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團隊主持者對各位成員有適當的授權,令每位成員能夠適度參與決策,方能使其各盡其責。
團隊領導者決策壓力減輕了,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具戰略意義的課題。三是智力整合,知識共享。好的科研團隊是整合了各成員的創造智力為群體智慧、努力營造知識共享的科研氛圍,使成員能夠自覺自愿地付諸科研行動。
綜上,高校科研團隊的管理,事關大局,微觀上說影響學校科研實力的提升和學校的發展;宏觀上說影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果的產生。因此,管理者要將科研團隊管理作為高校管理的子系統來對待,絕不是一個部門、幾個人就可以做好的。高校管理者要以戰略發展的高度,協調各有關部門,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美)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79(1)。
[3]烏杰。系統辯證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340.
[4]胡其圖。論中國高校發展戰略與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
[5]張秀萍,劉培莉。大學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6)。
中圖分類號:F42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2-0118-01
1、引 言:
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反思多年來特別是煉油廠近五年來的工作實踐,從中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無論是就整個煉油廠還是就一個車間乃至一個班組來說,其管理風格對我們的生產管理、安全環保、節能減排和科學發展,對我們能不能把事情干對、干成、干的又好又快產生著根本性的重大影響。所以古人云“謀事在人”、“事在人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這里所講的管理風格,是指在管理者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長期引導下,通過工作理念、制度規范、輿論氛圍、道德慣例等等所構成的管理硬件和環境軟件。實質上,它反映了我們對工作職責、業務特點、運作變化動態等等煉油生產管理本質的認識和掌握水平,標志著我們作為管理者應當擁有的領導一個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科學發展的內在素質和能力。
多年來,我們得益于逐步形成了一種符合全廠科學發展需要的管理風格,或者說是在廣大員工支持參與下不斷磨合修煉成熟的管理者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使我們的生產管理和各項工作不斷有新進展。時間經驗教訓和科學發展觀啟示我們,要堅持和豐富下面這些構成煉油廠管理風格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2、內容:
一、 堅持把盯著現場、摸清底數、掌握齊全準確的第一性
資料擺進管理者上崗的頭一件大事要事。這是我們管理實踐過程中已然鋪開但尚需深化的工作模式。
煉油廠黨政班子成員,多年來始終堅持天天下現場進裝置、看運行狀態、查操作行為。因為煉油的實踐告訴我們,重視生產現場,發展基于現場,風險來自現場、以人為本體現在現場。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現場情況,才可做決定、發指令。現場不清留給我們永生抹不掉的傷痛,1027、303等事故帶來的教訓使得我們把緊盯現場作為管理者的第一要務,以此來檢驗是否是一個合格管理者的起碼條件我們要求基層車間必須 清楚現場所有的變化情況,早做準備、早期預防。
由于兩級領導把精力都用在現場所以幾年來煉油生產比較穩定,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各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全廠各級管理者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管理風格牢牢地盯住現場。
二、始終堅持遵從和凸顯制度規范、機制政策的基礎性作用,追求管理全程的運作穩健、客觀長效、引向力強。這是我們逐步成型但需持續改進的層次布局和管理流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認識差異、利益差異、基礎素質千差萬別的情況下,有一種東西可以使人的行為趨向一致,其他手段只有在這個前提具備了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機制的力量。當然,匹配其他手段,是科學管理有別于傳統管理的標識。
近幾年,我們煉油廠逐步完善了管理機制。在班子建設上實行滾動式考核,適時調整干部。在人才培養選拔上,把班長崗位作為管理者的必由之路,用實績來驗證復合型人才,使優秀員工脫穎而出。滿足了管理的需求。同時向廣大員工昭示了一個用人之道。勤懇務實顧大局,有謀善斷講誠信成為大家追求上進的方向和目標。形成了科學的導向。由于新機制的逐步健全,各項制度的規范性性呈現出來,只有按章辦事才可成就人的抱負,成為大家的共識,使得兩級班子建設、班組長的選拔任用,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扎實穩妥。
三、始終堅持結合工作實際貫徹上級精神、借鑒先進經驗,把觀念、思路和措施創新實實在在地作用于具體管理的關鍵點和薄弱環節上,并正在打出“組合拳”,促使管理的勞動更加表現為創造性的勞動。
與時俱進、創新管理才能實現科學發展,但作為二級單位,基層工作的特點應當使其管理創新擁有自己的內容和特征。
煉油廠班子在工作實踐中始終堅持不折不撓的貫徹落實公司精神。始終注重學習各兄弟單位先進經驗。同時有一條至關重要的原則。就是把握方向、轉變思路、改變方法,一切以煉油廠的實際出發,一切具有煉油廠的特色。
針對設備老化這一現狀,我們設立了員工特別敬業獎,鼓勵那些及時發現并處理突發的 設備隱患的員工;同時提出發現漏點越小越有價值越應重獎的觀念;在員工培訓上,堅持越優秀越加強培養的信念;在評價車間班組工作業績上,實行整體考核,團隊評價的方法;在提升員工素質方面采取重點培養擇優選拔的策略,組建班組長聯合會用來培養、識別可塑人才等等。
同時及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使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相得益彰。結果十分喜人。
四、堅持直面現實矛盾,管得嚴、真心愛,這是我們體現和諧、以人為本抓管理尤其是隊伍建設上較有收獲的工作套路。
利益驅動是社會學和經濟學基本定理。我們因為視他為俗物而回避。科學發展觀強調,要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關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最緊迫的利益問題。使管理風格更有人情味,更感人人性化。
維護好發展好管理層和被管理層、單位與單位、團隊與個人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我們強化三基工作的基本依據。
[中圖分類號] R3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5-1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and APACHEⅡ score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APACHEⅡscore, among them, 15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score not less than 20) and group B(score less than 20). Results The score of APACHEⅡ and the level of blood lactate in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P
[Key words] Lactate clearance rate; APACHE II score; Septic shock; Relevance
感染性休克是因樂馗腥荊特別是革蘭陰性菌感染而造成的休克,極易引發組織出現缺血以及血氧降低表現[1],繼而導致高乳酸血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性休克是臨床患病占比中較高的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增高,且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經臨床研究,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給予液體補給、抗感染以及機械通氣等治療,可取得顯效效果;但是預后效果不樂觀。而實施有效的評估方法以及準確把握患者的病情,特別對高危患者給予對應的治療策略,可極大地促進轉歸,降低死亡率。在臨床中初步認為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病情評分評估(APACHEⅡ評分)能對此類患者做合理的評估,且認為該評分和血乳酸清除率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基于此,現對本院30例感染性休克者的臨床資料開展分析,探討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評分的有關性,現將結果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本次研究均報經倫理委員會認可,入選對象參考APACHEⅡ評分分組,APACHEⅡ評分≥20分視為A組,APACHEⅡ評分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存在嚴重感染,且收縮壓(SBP)≤90mm Hg,或平均動脈壓(MAP)≤65mm Hg,伴有少尿、高乳酸血癥、外周灌注不良、意識改變等組織低灌注表現。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正常者或者有關疾病者;大劑量兒茶酚胺藥物用藥者;服用二甲雙胍藥物的糖尿病者。
1.3 觀察方案
30例患者于醫治前后12h采取血乳酸水平檢查,于患者的橈動脈抽取2mL的血液作為標本,利用Stat Profile PHox GEM Premier 3000血氣分析儀予以血乳酸檢定;均采用入酸酶鹽法檢查。其中血乳酸清除率即治理前后的血乳酸差值/治理前血乳酸值×100%。
1.4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APACHEⅡ評分以及血乳酸水平;分析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統計;同時分析死亡患者(死亡組)和存活患者(存活組)的上述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20.0相關軟件統計,對涉及到的量數據,以()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評分比較
A組的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水平均高于B組(P
2.2 存活組和死亡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清除率比較
存活組的血乳酸清除率顯著高于死亡組,P
2.3 死亡組、存活組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清除率相關性經分析
死亡組的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評分呈負相關(r=-0.814,P
3 討論
感染性休克者以院內感染居多,該病有較高死亡率,故采取有效的評估方式,對預后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3]。本組研究中,對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分析,發現患者的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水平呈正比,而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評分成反比;由此提示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出患者臟器功能損害的程度,而當病情惡化時,APACHEⅡ評分也會隨之升高。目前APACHEⅡ評分系統已被臨床用于判斷感染性休克病情系統中[4-5]。而血乳酸水平被視為患者組織缺氧的早期檢查指標,該指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血乳酸水平可對血液內乳酸的合成、轉化以及清除等過程給予全面的評估[6-7]。血乳酸水平升高不僅提示患者細胞氧供的顯著不足,還說明骨骼肌Na+-K+-ATP活性的提高和丙酮酸代謝產物相應增加[8]。但短暫性檢查血乳酸水平僅能說明組織供氧和耗氧間的關系[9],而無法反映病情改善程度和生命體征變化,故需對血乳酸水平連續檢查才能夠利用乳酸清除率反映出患者的預后結果[10-11]。
經高菲研究[12],待血乳酸清除率提高時,而APACHEⅡ評分則降低,由此說明兩者呈正相關。另有Shazia Nakhoda報道[13],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清除率具有一定的關聯,當血乳酸清除率提高時,APACHEⅡ評分則降低。這與本研究結果均相符,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低水平的血乳酸清除率與APACHEⅡ評分降低,則血乳酸清除率提高顯著相關,提示患者的病情就會加重,預后不良[14-15]。故可將乳酸清除率作為評估感染性休克病情變化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APACHEⅡ評分和血乳酸清除率可作為評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效果的關鍵指標;因本研究所取病例較少,有關臨床資料不充分,故還需對此加大研究力度,獲得更為合理的試驗數值。總而言之,可將血乳酸清除率作為評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的相關指標。
[參考文獻]
[1] 盧濤,張戈,晉照明,等.APACHEⅡ評分與血乳酸清除率對危重癥患者預后評估的比較[J]. 河北醫學,2015,10(4):552-554.
[2] 凌鵬.血乳酸清除率與APACHE Ⅱ評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2(7):185-186.
[3] 呂俊,熊昊,郭燕妮.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APACHE Ⅱ評分及乳酸清除率水平與臨床預后的關聯分析[J].現代醫學,2016,1(3):353-356.
[4] 劉玉霞.感染性休克液體復蘇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患者預后的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6,5(4):20-21.
[5] 張開龍,唐璐.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與APACHEⅡ評分相關性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2,11(3):249-250.
[6] 侯立軍,趙宏勝,王忠勇.血乳酸動態監測評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的價值[J].江蘇醫藥,2012,14(16):1912-1914.
[7] 祝小梅,馮輝斌,邵碧波.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對感染性休克預后的預測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2,17 (23):3899-3901.
[8] 宋秋鳴,武道榮,馮開俊.動脈血乳酸清除率及堿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動態監測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3,2(21):3521-3523.
[9] 袁俊,杭佑寶.動脈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對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判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3,6(28):5765-5767.
[10] Necdet Guler,Omer Unalp,Ayse Guler,et al.Glasgow coma scale and APACHE-II scores affect the liver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failure[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3,3(6):589-593.
[11] 馬升軍.早期乳酸清除率對呼吸衰竭患者預后評估的作用[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2,13(5):60-61.
[12] 高菲.膿毒癥患者降鈣素原及動脈乳酸與堿剩余變化的臨床意義[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3,5(9):15-16.
[13] Shazia Nakhoda,Ann BZ,Maria RB,et al.Use of the APACHE II score to assess impact of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hypertriglyceride-induced pancreatitis[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 2016 Oct 17. pii:S1473-0502(16)30148-3.
中圖分類號 R74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7-0046-02
在臨床上,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中,發生心理障礙的主要癥狀為:焦慮、抑郁以及軀體化障礙等,患者的發病率在逐漸上升。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目前大概有25.0%~40.0%的患者發生心理障礙或者伴有心理障礙疾病,并且在心內科中非常常見[1]。對患者采用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礙癥狀,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急性發作。筆者所在醫院對收治的心理障礙疾病患者采用黛力新和帕羅西汀治療,探討和分析其治療心血管內科患者的焦慮/抑郁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3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收治的200例輕中度、重度焦慮/抑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2~68歲,平均(45.0±2.0)歲;輕度焦慮/抑郁30例,中度焦慮/抑郁為10例,重度焦慮/抑郁為60例。試驗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4~67歲,平均(44.5±3.0)歲;輕度焦慮/抑郁29例,中度焦慮/抑郁為11例,重度焦慮/抑郁為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評估方法 采用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表對患者進行自評打分,正常:0~7分;焦慮/抑郁:≥8分。由專業人員采用Hamilton焦慮量表(HAMA)和Hamilton抑郁量表(HAMA-17)對患者進行心理評定[2]。嚴重焦慮:HAMA總分>29分;中度焦慮:21~28分;輕度焦慮:14~20分。嚴重抑郁:HAMA-17總分>35分;中度抑郁:20~34分;輕度抑郁:14~19分。
1.2.2 治療方法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和患者進行自我調節之后,對照組給予黛力新(H.LundbeckA/S,批準文號:注冊證號BH20020474)治療,1片/次,早晨和中午分別服用1片。在治療1周之后,劑量改為1片/d。試驗組給予帕羅西汀(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043)20.0 mg治療,1片/d。兩組患者分別治療1個月。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定:按HAMA減分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本研究中,186例患者完成了治療,其中對照組8例退出試驗,試驗組6例退出試驗。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1周之后,患者的癥狀都得到了改善。試驗組:2例患者出現口干和心率增快以及頭暈等癥狀;對照組:3例患者出現嗜睡和體重增加等情況。
輕中輕度焦慮/抑郁:試驗組(40例):痊愈23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1例,無效6例;對照組(40例):痊愈24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1例,無效5例;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中輕度焦慮/抑郁患者的有效率分別為85.0%、87.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重度焦慮/抑郁試驗組(60例):痊愈40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1例,無效9例;對照組(60例):痊愈20例,顯著進步9例,進步8例,無效23例;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重度焦慮/抑郁的有效率分別為85.0%、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對于患者發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患者的遺傳因素和來自社會的精神壓力等有關,使得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和中樞神經遞質功能發生異常有關[3]。然而,患者發生心理障礙是有一定的神經生物學變化基礎,主要是由于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含量出現一定的減少,進而使得患者出現擬交感胺的代謝異常情況。
在人體中,交感神經的中樞主要是下視丘,患者發生心臟神經癥病變的部位可能發生在下視丘。在心內科疾病患者中,發生心理障礙的患者非常多,發生焦慮情緒的患者占10.0%,心臟疾病住院患者發生焦慮和抑郁情況的幾率分別為42.5%、25.0%[4]。大多數胸痛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由于患者發生焦慮和抑郁,并不是患者出現冠狀脈出血而引起[5]。對患者進行心理障礙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由心理障礙所引發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減少或者消除,進而使得患者的預后情況得到有效地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控制和減少并發癥和復發的發生。
帕羅西汀是一種選擇性的5-HT再攝取抑制劑,是目前新研制的一種新類型抗抑郁藥物[6]。主要作用是選擇性抑制5-HT再攝取,進而使得突觸間隙5-HT的含量得到增加,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7]。這種藥物的抗膽堿能不良反應非常小,并且對人體的血管和肝腎功能造成的影響非常小,同時具有比較輕的鎮靜作用,患者具有非常好的耐受性和藥物治療依從性,服藥方便和安全。在復合制劑黛力新中,含有雜環類抗抑郁劑四甲蒽丙胺以及神經阻滯劑三氟噻噸,主要是使得突觸間隙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以及5-羥色胺等含量升高,具有非常好的治療協同效果[8]。此外,能夠有效地治療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使得患者的軀體癥狀得到有效地改善。經過此次的研究發現,在這200例患者中,186例患者完成了治療,其中對照組8例退出試驗,試驗組6例退出試驗。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1周之后,患者的癥狀都得到了改善。特別是治療3~4周的時候,改善特別明顯。試驗組:2例患者出現口干和心率增快以及頭暈等癥狀;對照組:3例患者出現嗜睡和體重增加等情況。兩組患者的血常規和血脂以及肝腎功能等在治療前后沒有差異。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輕中度焦慮/抑郁的有效率分別為85.0%、87.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重度焦慮/抑郁的有效率分別為85.0%、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黛力新和帕羅西汀對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兩種在抗抑郁和中度焦慮等治療上沒有明顯差異,但黛力新的價格相對要比較便宜,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可以作為首選藥物。但對于重度焦慮和抑郁疾病的患者,帕羅西汀的效果則更加明顯,可在早期時選用。
參考文獻
[1]王再超,董夢久,陳景輝.黛力新聯合逍遙丸治療廣泛性焦慮癥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3):39-40.
[2]劉艷,黃素嫻,黃妙娟,等.黛力新治療膽汁反流性殘胃炎并焦慮抑郁的療效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12):1107-1109.
[3]李紅文,范俊生,李艷麗.黛力新治療伴抑郁或焦慮的偏頭痛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0):69-71.
[4]張國偉,吳紹嫻,許荻,等.黛力新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焦慮抑郁癥[J].航空航天醫藥,2010,5(7):1092-1093.
[5]鄧賢坤,張繼娟,張文俊,等.黛力新聯合舒利迭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慮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1):2307-2308.
[6]徐傳芹,鄭玉龍,周黎陽,等.黛力新對支氣管哮喘焦慮癥狀的療效[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10-212.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2(c)-0033-03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冠心病已經成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已經公認,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它和冠心病的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之間具有協同關系[1]。吸煙人群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顯著高于非吸煙者[1]。因此,早期預測吸煙人群中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并進行強化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凝集素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體-1(LOX-1)是近年來發現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主要受體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結合、內吞并降解OX-LDL[2]。LOX-1在血管組織的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表面廣泛表達,其位于細胞外的結構域可以被酶解為水溶性的sLOX-1。sLOX-1能夠反映LOX-1的表達水平并被視為冠心病的重要的血清生物學標志物之一[3]。然而,血清sLOX-1水平與吸煙人群冠心病發病的關系仍然沒有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評價血清sLOX-1水平與男性吸煙者冠心病發病之間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心內科住院及門診健康體檢的男性吸煙者216例,根據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分為冠心病組(n = 95)及非冠心病組(n = 121)。冠心病的診斷則結合患者的病史、主要臨床癥狀與體征、心電圖及運動平板實驗明確。主要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肌病、肺心病及心瓣膜病等其他器質性心臟病;②合并系統免疫性疾病;③合并已知的惡性腫瘤;④合并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代謝紊亂性疾病;⑤合并慢性肝、腎疾病。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入選者均采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置于普通離心管,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后,分裝于Eppendorf管后置于-70℃冰箱中待用。
1.2.2 血清sLOX-1水平檢測 抗人sLOX-1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購自武漢優爾生科公司,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的要求,使用酶標儀測定每位入選者的血清sLOX-1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各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正態)或Mann-Whitney U檢驗(非正態),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首先采用單元Logistic回歸分析評價各變量與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將有相關趨勢(P < 0.20)的變量納入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評價其與吸煙合并冠心病之間的獨立相關性。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臨床資料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其余兩組患者各基線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血清sLOX-1水平
血清sLOX-1水平數據為非正態分布數據,故采用中位數(四分位差)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組患者血清sLOX-1水平顯著高于非冠心病組患者[(678~2 104 ng/L,平均1 652 ng/L)與(382~1334 ng/L,平均829 ng/L)](P < 0.01)。
2.3 各變量與合并冠心病的獨立相關性
單元Logistic回歸中,體質量指數、收縮壓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及血清sLOX-1等變量與冠心病發生存在相關的趨勢(P < 0.20)。將這些變量納入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后顯示,在排除各因素間的相互干擾后,只有血清sLOX-1水平與吸煙合并冠心病存在獨立正相關性(優勢比:2.136,95% 可信區間:1.22~3.401; P < 0.01)。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男性吸煙者中血清sLOX-1水平與其合并冠心病的關系,本研究發現,在男性吸煙者中,合并冠心病者的血清sLOX-1水平顯著高于未合并冠心病者,血清sLOX-1水平與男性吸煙者合并冠心病存在獨立的正相關性。吸煙的危害極大,研究表明,吸煙會使冠心病患病時間提前10年,并會使冠心病患病的危險增加2倍[1]。明確吸煙者中對罹患冠心病有預測價值的血清生物學標志物,既對更深入地理解吸煙與冠心病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對冠心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然而,國內外卻只有少量的研究來評價吸煙者的血清生物學標志物與冠心病發病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合并冠心病的男性吸煙者的血清sLOX-1水平較未合并冠心病者顯著升高,這初步提示血清sLOX-1水平越高的男性吸煙者其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進一步的單項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中發現,高血清sLOX-1水平與冠心病發病存在相關的趨勢,因兩組患者在基線臨床資料方面的不一致性,本研究進一步進行了多項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排除了各種混雜因素干擾后,高血清sLOX-1水平是男性吸煙者合并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因為血清sLOX-1水平能夠反映機體LOX-1的表達情況,因此,本研究結果表明了LOX-1的表達升高可能是連接吸煙與冠心病發病的重要環節之一。而這其中可能的機制是,吸煙能夠增加冠狀動脈內皮細胞的LOX-1表達,而LOX-1與其配體結合后,會加重冠狀動脈內皮細胞損傷,并促進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脂質,并轉化為泡沫細胞[4-5]。另外,LOX-1能誘導各種黏附分子和炎癥因子的表達,促進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的黏附聚集[6-7],而上述病理生理過程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最重要的局限性是本研究為一單中心、小樣本量的橫斷面研究,因此,在將本研究的結論應用于臨床實踐之前,仍然需要多中心、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來證實。
總之,高血清sLOX-1水平是男性吸煙者罹患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檢測血清sLOX-1水平可能成為預測男性吸煙者合并冠心病風險的一種重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周敏,何青.吸煙與冠心病[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8):763-765.
[2] Kataoka H,Kume N,Miyamoto S,et al. Express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J]. Circulation,1999,99(24):3110-3117.
[3] Brinkley TE,Kume N,Mitsuoka H,et al. Variation in the human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1(LOX-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plasma soluble LOX-1 levels [J]. Exp Physiol,2008,93(9):1085-1090.
[4] Zhao ZW,Zhu XL,Luo YK,et al. Circulating 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angiographic coronary lesion complex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lin Cardiol,2011,34(3):172-177.
[5] Kobayashi N,Hata N,Kume N,et al. 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as an early biomarker f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e-dependent comparison with other biomarkers:time-dependent comparison with other biomarkers [J]. Circ J,2011,75(6):1433-1439.
【關鍵詞】 傷科熏洗方;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Shangke Xunxi formula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regulating effects on serum TNF-α and IL-1β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R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RA enrolled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angke Xunxi formula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for 4 week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Syndrome profile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oreover, ELISA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serum TNF-α and IL-1β.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72.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49.1%). Clinical syndromes were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it was more obvious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ESR, CRP, TNF-α and IL-1β levels were marked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P<0.05), but no obvious change was observed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Down-regulation of TNF-α and IL-1β levels with Shangke Xunxi formula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its therapy of RA.
Key words:Shangke Xunxi formula;rheumatoid arthritis;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terleukin-1β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1]。RA發病率高,病機復雜,治愈率低,對該病的治療學研究一直是國內外藥物研究領域的熱點[2]。傷科熏洗方是我們在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研制開發的用于骨關節疾病外用方[3]。為了客觀評價傷科熏洗方對RA的臨床療效,2006-2009年期間,我們選擇110例活動性RA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傷科熏洗方的療效及其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110例RA患者來自武漢地區,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類風濕關節炎修訂分類標準[4],為活動性RA患者(疼痛、關節腫脹和血沉增快),排除Ⅳ期及服用激素患者。所有受試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41例,女性69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5例,其中男18例,女37例,平均(48±13)歲,平均病程(52±29)年;對照組55例,其中男23例,女32例,平均(49±15)歲,平均病程(55±36)年。2組患者治療前性別比例、年齡和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無心、肝、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內分泌疾病等病史,檢測前6個月未服用過免疫抑制劑及激素。
1.2 治療方法
本研究為開放對照試驗,試驗前停用其他內服、外用中藥及其他西藥,服用安慰劑進行為期1周的清洗,然后進入試驗,共觀察4周。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①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布洛芬緩釋膠囊,每次300 mg,每日2次,于早晚餐飯后口服,共4周;慢作用抗風濕藥(DMARDs):柳氮磺吡啶,第1周每次0.5 g,每日2次,如無明顯不良反應,第2周開始服用0.75 g,每日3次,共4周。治療組采用傷科熏洗方熏洗聯合西藥治療。①傷科熏洗方熏蒸方法:中藥材在治療前浸泡30 min后,放入電飯煲加熱至煮沸冒蒸汽后,患者躺在熏蒸床上,開始對病變關節進行熏蒸,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4周。傷科熏洗方藥物組成:川芎30 g,羌活20 g,獨活20 g,桂枝10 g,桑枝30 g,伸筋草20 g,透骨草15 g,花椒10 g,艾葉20 g。方中所有藥物均購自武漢協和醫院中藥房。②西藥治療同對照組。
在試驗過程中2組患者均不加用其他具有抗炎、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的藥物,以免影響結果的評定。
1.3 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3)進行療效評價:臨床癥狀、體征和血沉(ESR)改善<30%為無效;改善30%~49%為好轉;改善50%~74%為有效;改善75%及以上為顯效。
1.4 觀察項目與方法
1.4.1 臨床指標 包括晨僵時間、握力、休息痛、壓痛關節數、關節壓痛指數、腫脹關節數、關節腫脹指數。晨僵時間定義為早晨睡醒至關節僵硬消失持續時間,以分鐘計算。握力測定采用水銀柱型血壓計,先將氣囊充氣至20 mm Hg,讀數后減去20,雙手各測3次,分別取平均值。休息痛采用10 cm目視模擬標尺法計算。關節壓痛指數按4級評分:無壓痛,計0分;有壓痛,需醫生詢問才能察覺,計1分;有壓痛,無需醫生詢問能察覺,計2分;壓痛明顯,呈痛苦面容,計3分。關節腫脹指數按4級評分:無腫脹,計0分;腫脹低于骨突,計1分;腫脹與骨突相平,計2分;腫脹高于骨突,計3分。
1.4.2 實驗室檢查 ①RA活動性指標ESR和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②血清TNF-α、IL-β水平檢測:分別于治療前后留取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標本后置于-70 ℃冰箱保存備用。血清TNF-α和IL-1β均采用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所用試劑盒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具體實驗操作由專人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取α=0.05,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各次就診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與篩選期基礎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2組間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2組間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2.7%,對照組為49.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1 2組RA患者療效比較(略)
2.2 傷科熏洗方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影響
治療組在治療后,TNF-α和IL-1β的水平顯著下降(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2組治療后比較,對照組TNF-α和IL-1β水平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見表2。表2 2組RA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比較(略)
2.3 傷科熏洗方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指標及血沉、C反應蛋白的影響
試驗前2組患者臨床指標ESR、CRP相比無明顯差異。治療組治療后各項均有明顯改善。對照組除腫脹關節數和關節腫脹指數外,其他臨床觀察項目明顯改善,但是ESR和CRP下降不明顯。治療后2組相比,治療組對晨僵時間、握力、關節壓痛指數、腫脹關節數、關節腫脹指數、ESR和CRP改善更為明顯。見表3。表3RA患者臨床指標及ESR、CRP治療前后2組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3 討論
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年女性多見,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炎。目前臨床上治療RA的藥物主要包括緩解癥狀的NSAIDs、緩解病情的DMARDs以及糖皮質激素等[5]。以DMARDs為代表的藥物可以防治病情惡化和緩解關節組織破壞,但因其諸多不良反應,如肝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以及易發感染,同時在部分患者缺乏療效,使其臨床應用收到一定的限制[6]。近幾年來開發的生物制劑,由于口服活性差,需反復注射,且價格昂貴,嚴重影響其臨床應用[7]。中醫中藥在治療RA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優勢,療效肯定,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價格相對低廉。因此,加快研發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的中藥,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傷科熏洗方具有活血療傷、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于各種類型關節炎和骨折等[3]。在本研究中,我們將傷科熏洗方聯合西藥與單純使用西藥進行對照研究發現,聯合用藥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初步顯示傷科熏洗方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通過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RA活動性實驗室指標發現,聯合用藥和單純西藥治療,均能明顯改善RA的臨床癥狀,但聯合用藥的治療作用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提示傷科熏洗方可以與NSAIDs在改善癥狀方面產生協同作用。ESR和CRP兩項RA活動性指標,單純西藥治療無明顯作用,考慮可能是柳氮磺吡啶起效慢,但聯合傷科熏洗方后,ESR和CRP明顯下降,提示傷科熏洗方可以抑制RA活動病變,增強西藥的治療作用。
近年來許多研究已經表明,炎性因子在RA中發揮重要作用[8],其中TNF-α和IL-1β處于中心地位[9],在RA活動期表達明顯升高[10-11]。二者協同導致滑膜炎,激活滑膜細胞分泌IL-6等其他炎癥介質,增加纖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加重關節病理破壞。因此,目前各種研究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阻斷TNF-α和IL-1β,從而抑制RA的病變進展[12]。在本研究中,為了探討傷科熏洗方的作用機制,在治療前后我們檢測了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變化,同時,為了避免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對結果造成的影響,在病例選擇中,我們排除了正在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結果顯示,單純服用西藥對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無明顯作用,但聯合傷科熏洗方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明顯降低。考慮其可能的機制是,傷科熏洗方經皮吸收后,通過抑制局部的炎癥改變,繼而影響全身性炎癥因子分泌水平,這可能是該方治療RA的主要作用機制之一。
總之,傷科熏洗方可以下調活動性RA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明顯減輕RA患者臨床癥狀以及ESR、CRP,這為傷科熏洗方的臨床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傷科熏洗方作為外用藥,如何調節RA炎癥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達,以及其治療RA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Burton W, Morrison A, Maclean R,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productivity loss due to rheumatoid arthritis[J]. Occup Med (Lond),2006,56(1):18-27.
2 Saag KG, Teng GG, Patkar NM.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8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nonbiologic and biologic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2008,59(6):762-784.
3 熊鵬程,壽折星,熊昌源,等.傷科薰洗方對實驗性兔膝骨性關節炎軟骨組織形態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8,16(5):19-21.
4 Arn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1988,31(3):315-324.
5 Ward MM. Rheumatoid arthriti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A:breadth versus depth[J]. Nat Rev Rheumatol,2009,5(6):302-303.
6 Katchamart W, Trudeau J, Phumethum V, 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methotrexate (MTX) monotherapy versus MTX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non-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Ann Rheum Dis,2009,68(7):1105-1112.
7 Bongartz T, Sutton AJ, Sweeting MJ, et al. Anti-TNF antibody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 risk of serious infections and malignanc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re harmful effects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AMA,2006, 295(19):2275-2285.
8 McInnes IB, Schett G.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Nat Rev Immunol,2007,7(6):429-442.
9 Zwerina J, Redlich K, Polzer K, et al. TNF-induced structural joint damage is mediated by IL-1[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 104(28):11742-11747.
一、體育與科學的互動關系
體育與科學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時體育與科學的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體育的發展需要科學的支撐,科學指導體育的發展,體育為科學提供了服務,體育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體育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體育,體育是永恒時刻都發生著的。體育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活動,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體育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體育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
二、體育科學化、體育現代化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造現代化的奧林匹克、亞運會、全運會等體育中心,同時提高科學管理與組織好中心場館的有效服務,發揮其建造的多功能作用,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我國一流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優秀選手和教練,取得國際水平的戰績,這一切都體現著體育科學化、體育現代化。
游泳訓練的歷史從游泳競賽出現后就已經開始了。現代游泳訓練到今天已經發展了100余年。100年來,游泳訓練從無到有;從簡單的技術改進,到多種訓練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從單純的追求運動量到注重強度與量的結合;從注重發展運動員的體能到強調技術和專項能力并重發展。簡單的說,游泳訓練的發展同人們對于游泳項目的本質的認識緊密聯系。隨著人們對于游泳運動本質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游泳訓練的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科學觀念深刻性的提高,從而把游泳運動訓練工作建立在科學的思維方式基礎上,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三、體育與科學的哲學思考
體育和科學的互動關系,體育與科學的融合是已經成為21世紀體育發展的大趨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體育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征之一。體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體育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于體育的哲學思考,我個人并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地探索著和追尋著,什么是體育,什么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體育與哲學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到底里面有什么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
現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體育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體育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體育,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體育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體育也是一樣。體育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體育運動動作需要根據人體的內在聯系進行設計,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科學設計的過程,是科學思考的過程,是體育與科學互動的過程。
體育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中國武術的發展,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是非常之密切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太極拳。我們可以通過對中國古典哲學的經典的研究,以期增進大家對它們之間關系的理解。此處所選哲學著作,大部分都是先秦哲學著作,也適度的選取其它時代的作品。另外,也有部分對理解拳法有益的文章,也收錄于此,如《棋經》等。
要提醒一點,就是這些書中所講的東西,要有辨證的思維,要聯系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另外,也不要斷章取義,要聯系整個文章的精神來看。朱熹說:半日讀書,半日靜坐。讀完書后,是要認真思考才能有所得的。這些古籍中,本人最喜歡讀的是《老子》,其次是《孫子》。《老子》包含許多哲學思想,令人久久玩味。其思維的精華是“天人合一”,可惜,能理解的人太少。更多的人都是退而求其次,以思辨的系統論而替代之。《孫子》是講計謀的,但本人感悟最深的卻是個“正”字。《莊子》分為內、外、雜三篇。一般認為內篇最能反映莊子思想,有可能是莊子所作,或其弟子所錄。外篇可能是徒子徒孫們寫的,雜篇則可能成書更晚一些,有些甚至是漢代的作品。感覺《莊子》尚未能完全領悟《老子》的思想,但已比歷代以來各家對《老子》的注解要強得多。
由于《周易》被奉為經典,人們不敢對其再進行修改,因此,在其后的差不多一千多年中,哲學思想基本上沒有太大進步,陷入機械論和辯證思想交錯存在的一種狀態。本來“易”講的是變化,卻被許多人生搬硬套其中的話語。直到北宋時期,太極學說異軍突起,將周易的哲學思想進行了升華和總結,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辯證法。其后,經過宋、明兩代人的努力,太極學說與周易學說融為一體,成為有中國特色的辯證哲學。其中太極學說就如同現在講的哲學,而周易就如同現在說的方法論。但人們仍不敢去改經。只是在宋朝時部分文字的次序被儒學大師朱熹改過。
總之,體育與科學的互動關系運用哲學思考的方法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體育的發展,體育的發展進一步服務于科學。體育、科學、哲學,這三者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是要涉及到的。如果用哲學的眼光看待,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認識,來思考。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必然推動了體育的進步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雖然運用哲學思考,對上面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體育、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思考得越深入就能更好地理解體育與科學的關系,同時科學與體育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參考文獻:
[1]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
[2]伍紹祖.與體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4]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98.
近年來,哲學界在反思“哲學是什么”的認識時,發現以往對哲學性質的認識存在著一種知識論的立場。翻所謂哲學的知識論立場,就是在與科學的對比中去理解、解釋和規范哲學。具體地說,就是把哲學作為一種知識,作為“對自然知識、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把哲學作為“唯一科學的世界觀”。與科學知識相比較,哲學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對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知識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釋性(最大的普適性)。之所以會有這種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哲學與科學有一個從統一到分化的過程,在二者未分化時,哲學實際上承擔了科學研究的任務;二是受到了近代實證科學成功的誘惑,以及把哲學絕對真理化、教條化和意識形態化的需要。這種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的理解存在的問題是:(1)不符合哲學與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因為,“如果說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那么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出現之前就不應該有哲學,可是誰都知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2)抹殺了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區別,使哲學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把哲學與科學的區別定位在研究對象的不同,即哲學解決整體的、一般的問題,科學解決局部的、個別的問題,那么,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科學的發展,整體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原來很多屬于哲學研究的問題,如心理學、社會學都成了科學研究的對象。如果沿著哲學的知識化或科學化立場走下去,哲學必將失去精神家園。(3)顛倒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使哲學失去了對科學的反思批判功能。強調哲學對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必然使科學知識成為哲學的前提,哲學成為對科學知識合理性進行論證、辯護的注腳,哲學失去了對現存世界進行批判和改造-的任務。(4)限制了哲學研究的范圍。隨著實證科學的發展,哲學的地盤主要集中在形式邏輯和辯證法,認識論也就成了哲學的中心或唯一問題。
哲學工作者們認為,要走出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理解的批判,實現哲學自身的發展,需要重新理解哲學,突出哲學的反思、批判性。把哲學理解為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導。即哲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反思。哲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獲得確定無疑的結論,而是對確定無疑的結論進行質疑或批判。
從對教學哲學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來看,盡管對這一問題還缺乏討論和自覺,但是,基于眾多的教學論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教學論對教學哲學性質和功能的認識,更多的停留在知識論立場,沒有區分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具體表現在,我們是在教學科學的知識體系中理解教學哲學。如,我們把教學論的任務定位在研究教學的普遍問題和一般規律,把教學論的發展理解為不斷追求教學論的科學化的過程。與一般教學論相比較,教學哲學研究更一般的規律,教學哲學知識更具有概括性。
在教學論停留在日常經驗和工作總結水平,淪為教學政策的注腳的情況下,強調教學論學科的科學性、理論性,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對教學哲學性質功能的知識論定位和對教學哲學與教學科學不加區分,也會造成二者性質功能的錯位。本來是教學科學思考,需用觀察、調查、實驗等經驗實證的科學方法來解決的問題,如有效教學的規律,我們卻做了抽象的哲學思考,用本質、本質的聯系、外部聯系、內部聯系、矛盾分析等概念范疇和哲學的玄思,代替了具體的教學規律的實證考察。結果,我們苦苦追求教學規律不能得,以致教學論內外部對教學論知識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而西方的教學論研究卻在過程--成果范式下,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與實驗研究,產生了豐富的教學論研究成果,成了教學政策和教師培訓的依據。本來是教學哲學問題,需要立足哲學的反思和批判來尋求新的理解,我們卻做了科學思考,企圖尋找標準答案。譬如對教學本質的思考,我們不是立足對教學觀和教學研究范式的反思和超越,而是尋求對教學的終極解釋。又譬如,對教學中主客關系的研究,我們不是把它作為哲學問題,去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企圖對教學關系作出一種新的性質判斷,去描述教學關系的規律。等等。
而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性質功能錯位的結果,最終又使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都得不到發展。因為,如果把教學哲學定位在對教學科學的認識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忽視教學哲學對教學科學的反思和批判,教學哲學成為對教學科學認識成果辯護的工具,不僅教學科學的認識成果將難以突破,而且教學哲學也會因此失去了概括總結的素材。
顯然,教學哲學的發展,有賴于我們重新理解教學哲學的性質,把教學哲學理解為對教學存在、教學發展以及教學科學認識成果的反思,而不是揭示教學活動整體的圖景或最根本的規律。
二、教學哲學的主題:教學認識論----學生生存發展論
哲學要解決什么問題,決定了哲學的內容和具體理論形態。因而,哲學的發展也取決于哲學研究主題的轉變。
從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近50年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題,經歷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到價值論,生存發展哲學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認識論問題一度成為哲學的熱點問題,并且對教學哲學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認識論研究進入沉寂狀態,認識論問題受到了哲學工作者的冷落。有的哲學工作者在進行認識論研究選題的文獻分析時發現,自進入90年代以來,刊物上就幾乎沒有發表這方面的參考文獻。有人統計了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卷2003年全年和2004年前8個月約600篇文章,發現關于認識論的僅有3篇。那么,80年代為什么會出現認識論熱?90年代為什么又會出現認識論研究的沉寂?哲學工作者們認為,這并不是出于理論自身話語翻新的需要,其實質,在于社會歷史實踐在廣度與深度上的拓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認識的視野的拓展。80年代,伴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有關認識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的認識論研究,成為哲學研究的熱點。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社會發展問題和人的發展問題更加突出,有關人和社會生存發展的問題,就成了哲學關注的焦點。那么,哲學研究主題轉換后,哲學認識論的前途命運如何?一種觀點認為,哲學認識論問題已經消亡。傳統哲學認識論關注的,是認識的來源和發生問題。實際上,是對認識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過程的描述,而不是對“意義”的認識論分析。因此,應當把它作為心理學而歸入經驗科學。另一種觀點認為,哲學研究主題的轉換,并不意味著原來的主題不存在了,哲學認識論應該發展或重建。哲學認識論的重建論,又可以分為幾種具體觀點:(1)主張哲學認識論從傳統認識論走向現代知識論。這種觀點認為,古代和近代的認識理論,主要從發生學意義上研究有關認識的“起源、范圍及其客觀有效性”問題,通常稱為“認識論”。在當代知識理論中,它的研究內容從有關認識的發生學的研究,轉變為有關知識本身之所以為真的條件的研究,特別是有關知識的確證問題的研究。稱之為“知識論”。(2)主張哲學認識論從抽象認識論走向具體認識論。如有的主張,認識論研究必須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普遍應用帶來的認識和實踐的新特點。必須研究知識創新這一范疇,探討知識創新提出的認識論問題。對“知識就是力量”的命題作出認識論詮釋;探討知識在創新活動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揭示創新實踐與知識進化的相互促進關系;基于知識創新來揭示人的認識與實踐能力的最大可能性。有的主張,關注知識社會學對傳統認識論的沖擊,研究認識的社會性或社會意識形態對認識的影響,并且建構社會認識論的哲學理論體系。(3)主張哲學認識論研究,應該和哲學本體論、價值論研究結合起來。這種觀點認為,以往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研究是脫節的。其中,本體論研究,主要是知識論的本體論,目的在于為世界尋求終極的解釋和統一的知識,不關注人的生存發展問題。認識論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框架中進行,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抽象的認識關系,也脫離了人的生存發展的本體論問題。因此,這種觀點主張,哲學的發展,應立足人的生存發展,以實踐論為基礎,實現世界觀、認識論、歷史觀和價值論的統一。
對于教學哲學研究的主題而言,20世紀80年代,為了反映教學改革中加強知識基礎、重視能力培養的要求,受哲學認識論研究的影響,一些教學論工作者構建了教學認識論體系,系統地探討了教學認識的主體、客體、領導、認識方式、檢驗標準等問題,受到了教學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學認識論開始受到教學理論界的批判,有的主張突出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把教學活動作為生命活動;有的主張拓展教學論的哲學基礎,把實踐唯物主義研究與認識論研究有機統一起來;舊有的主張重新理解、定位教學認識論,認為真正的教學認識論,是以哲學認識論為一般指導,以教學認識為研究客體的哲學認識論----與教學本體論、教學價值論并列意義上的教學認識論。
對教學哲學主題的討論或爭鳴,反映了教學哲學自身超越、發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們發現和找到新的教學哲學問題。我們認為,這些討論或爭鳴,尚需進一步結合問題的性質,充分反映哲學界對認識論問題的新看法和考慮到教學改革實踐的需要來進行。
從教學哲學討論的問題的性質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教學認識論還是教學交往論,都是在教學本質范疇中進行的。而本質范疇,是哲學本體論、存在論或世界觀范疇。因此,教學認識論或教學交往論,實際上都是教學本體論;認識或交往的教學本質觀背后,都有一種本體論預設。但是,有關認識或交往教學本質觀的倡導者,大多沒有意識到其所探討的是教學本體問題,并對其本體論預設作出自覺的反思。分析有關教學本質的爭論,我們可以發現,多數研究者所理解的教學本質,實指教學的根本特征、起源或存在的根據。其目的,在于對教學存在的豐富性、多樣性作出最深層次的統一解釋。這實際上是一種知識論的世界觀或本體論。
根據哲學界對認識論哲學的批判來看,當前教學哲學的研究,未能很好地把教學認識論和學生的生存發展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論有兩大哲學基礎----全面發展學說和教學認識論。對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強調它們是有內在聯系的,是統一的。但是,具體的聯系是什么,我們一直缺乏深入的考察。而從當代社會實踐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需要來看,人的生存發展問題越來越來突出。教育哲學研究已把關注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培養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育實驗,已得到廣大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認同。這就迫切需要教學哲學把教學認識論和關注學生生存發展的教學本體論研究結合起來。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教學哲學主題的轉換,可以從以下方面人手:(1)澄清教學哲學問題的性質,區分哲學問題和科學問題。如教學的起源、發生問題,可以通過教學史的分析和教學社會學的分析來回答。教學認識的機制和各種教學認識方式的利弊問題,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實驗來回答。教學哲學的研究,則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教學中的認識關系、價值關系進行反思和批判上。(2)把教學認識論的研究和學生生存發展的教學本體論研究結合起來,解決好教學認識與學生生存發展的統一問題。
立足學生生存發展的教學本體論與認識論思考,將會帶來的教學哲學研究的新課題:(1)立足學生的本質,反思教學中的各種人性假設;(2)立足學生的發展,反思教學中的價值取向,關注當代學生在生活世界中面臨的身心發展的價值沖突,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取舍;(3)立足學生發展的方式,反思教學中的價值、倫理和認識關系,關注當代學生的生存或生活環境的具體狀況、異化的表現和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新途徑。
三、教學哲學的思維方式:本質主義思維----現實關系思維
現代哲學的發展,表現在哲學思維方式上,就是從實體思維、本質主義思維向現實關系思維的轉變。
所謂實體思維或本質主義思維,其基本信仰和思維路徑在于:把世界分為本質界和現象界;人們日常感知到的是經驗現象界,它是不可靠的;認識的目的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是一種不變的超時空的實體(或歸之于物質本原或歸之于精神本原);實體與屬性相對,找到了實體就找到了事物的屬性、功能和特征;本質認識的結果,具有終極解釋作用,是一切認識和行動的基礎。
現代哲學在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批判中,進行了哲學思維方式的現代轉型。現代哲學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批判集中在:第一,本質信仰的不可靠性。現代哲學認為,在現象背后沒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實體本質,離開了存在的現象就無法把握本質。對本質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中心”思維和霸權意識的體現。第二,世界的屬人性。現代哲學認為,世界不是脫離人的價值意義的客觀實在。脫離人的價值意義去追求永恒不變的本質,是無意義的。
不同于實體思維或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現代哲學主張,哲學向現實生活回歸,把哲學的關注點從對世界的統一性和知識的統一性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現實生活的關注。立足人的存在發展,現代哲學踐行現實關系思維。與本質主義思維相對,這種現實關系思維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從實體思維走向關系思維。現代哲學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去關注世界的本原,而是關注人與世界的關系。要關注人與世界的關系,就需要從人的活動、人的實踐,去揭示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的事實與價值形態。第二,從還原思維走向生成思維。從人的現實生活、實踐來把握人的本質、存在與發展,不是把人的本質還原為來自主體和客體的某種抽象的規定性,如理性、感性、生物本能等。而是從人的實踐生活的社會歷史性來揭示人的本質的動態生成性、多樣性和開放性。使人從自在的存在,走向自為的存在;從某種社會規定性意義上的人,成為自由自覺、全面發展的人。第三,從抽象思維走向現實思維。哲學思維的路徑不是尋找邏輯起點,建立僵化的體系,而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和實踐,考察當今社會生活和實踐發生了什么變化?提出了什么問題?哲學應以什么方式來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
從教學哲學的思維方式來看,本質主義思維對中國的教學哲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教學活動本質的研究,已成為教學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至今余緒未絕。在教學本質的爭鳴中,與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一致,眾多的研究者相信,教學存在一種使其特立獨行于世的所謂本質的東西;多數研究者贊同,教學存在惟一的本質;不同的研究者,從教學內部的矛盾或教學與外部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來探尋教學的本質,或歸之于特殊認識,或歸之于實踐、交往等;教學本質的爭論,圍繞何種本質是唯一正確的本質來展開;評價教學本質認識的標準,是主觀符合客觀,看哪一種本質觀最符合教學的本性、有最大的解釋力。
本質主義思維為中國教學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話語,促進了教學哲學的繁榮,但是,也帶來了不良后果。主要在于:第一,陷入抽象概念之爭,忽視了教學哲學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哲學的思考中,人們為教學本質是認識還是交往、認識中有沒有交往爭論不休,而對哲學認識交往范疇要解決什么教學問題卻置之不理。事實上,哲學認識范疇的引入,主要解決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書本世界的關系問題;而哲學交往范疇的引入,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異化和合理性問題。由于問題不明確,結果,本不應該發生爭論的問題,卻爭得不可開交。第二,走向霸權和封閉。眾多的教學本質的思考者,都企圖尋找教學活動的終極存在,獲得唯一的、絕對的解釋力。結果,使教學論工作者依據各自的邏輯起點來構建范疇體系,缺乏真正的交流,最終使教學哲學走向封閉和不發展。第三,走向抽象和脫離現實。教學哲學在邏輯起點、范疇體系的不斷轉換中,體會到理論的繁榮;而脫離現實的理論思辨,卻使得教學哲學對教學現實的反思批判能力越來越弱。
那么,教學哲學的發展如何克服本質主義思維的局限,這就需要教學哲學立足哲學的反思性和學生的生存發展,轉變教學哲學的思維方式。從教學哲學的意義上講,教學哲學思維向現實關系思維的轉換,有如下新的視點:第一,把教學哲學思考的出發點,從本質追問轉向對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的追問。第二,不是在認識論意義上談人的發展,把人的本質歸之于某種抽象的理性能力的發展,而是立足實踐、交往,來揭示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動態生成性和開放性。第三,立足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教學生活類型、方式、狀態進行反思批判,從中尋找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合理的方式。
一、科技哲學概述
科技哲學全稱叫科學技術哲學,是對科學(內在地包含技術)的哲學理解,屬于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一般規律、科技活動的基本方法、理論及其發展中得哲學問題、科技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內容。
科技哲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理論,研究自然界的辯證本性、研究科技思維的辯證法、研究科技與社會的辯證關系等內容。以自然觀、方法論、認識論、科學觀、科技與社會等為研究領域。由于科技活動已經成為了獨立的社會活動,因此,將科技作為一個單獨的對象進行考察和研究,無論是對科技發展還是對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哲學的歷史很悠久,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方法論的研究開始出現,科技對科學的影響也日益明顯,科技與社會關系成為了科技哲學研究的重點。因此,只有認識了科技哲學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研究科技哲學,更好地傳播科技哲學,充分發揮科技哲學的作用,實現科技哲學對科學和社會的貢獻。
二、科技哲學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科技哲學的前身是自然辯證法。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辨證法一直被當做高校理論課程的必修課,這不但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自然辯證法專業的專業性人才,并且也豐富和拓展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逐漸地超越了自然辯證法自身的范圍。目前,雖然學術界關于科技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關系研究,以及有關科技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等方面一直處于激烈的討論之中;但是科技哲學卻是在沿著自身學術和學理軌跡在不斷地發展,主要體現在下面幾方面:
(一)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隨著學科建設的進一步加快,自然辯證法也被科技、科學技術以及科學與社會等名稱所更改,由先前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室,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科技哲學研究室、科技哲學研究中心等。
(二)從科技哲學的學術研究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科技哲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觀、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科學方法論等幾方面,而90年代,在研究傳統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上,學術界在研究自然辯證法上也相繼出現多元化的局面。目前,在研究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等最新成果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諸如:量子力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信息哲學以及后現代主義科學哲學等。
(三)從教材建設上來看。在已經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基本教材或者參考書來看,最具影響力的應該是:黃順基、黃天授和劉大椿主編的《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1]和劉大椿著的《科學技術哲學導論》[2]。《引論》一書明確詳細的給出了科技哲學的定位,指出科技哲學是以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提出的新問題為依據,以的觀點與方法為指導,是自然辯證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科技革命條件下的一門新學科[1]。而《導論》一書在定位科技哲學上則是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指出科技哲學是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關問題、要求和挑戰的哲學回應[2]。與《引論》有所不同的是,《導論》給出的科技哲學定位不但使科技哲學擺脫了自然辯證法本身所存在的框架束縛,也使對哲學的思考開始轉向科技反戰本身。
三、科技哲學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需要從哲學的角度來觀察現代科技變化的規律,運用哲學觀來細致分析科技變化的特征,從而才能推進科技的良好運行和持續創新。所以,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科技哲學學科體系建設方面來分析,科技哲學在傳播的過程中都急需兩大主要問題:即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的問題和虛擬與現實的內在關系問題。
(一)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問題。站在科技哲學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問題,不難看出,既存在理論上得原因,也存在現實上得原因。首先,科技與社會倫理是及有所不同又有所關聯的。科技追求的是理論上得“真”,發現的是在現實中已經存在的客觀規律,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社會倫理追求的則是理論上的“善”,解釋了現實中的人與人相處的方式或方法,解決的是人與人間的關系。判斷倫理的標準是從善的行為和風尚,而判斷科技的試金石則是科技實驗,是觀察,是論證。因此,人們只有不斷地對知識進行累積和創新,才能實現和促進對科技的不斷完善。
(二)虛擬和現實的內在關系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創造超越現實時空的虛擬時空已經成為了真是的場景,也不再只是一個神話。虛擬時空是在現實時空的基礎上,通過用虛擬的技術而構造的一種時空形態。這種形態既和現實有所關聯,但又不同于現實。因為,其構造方式很特殊,它的運行方式也和現實不一樣,并且它的運行狀態更是超乎常態,再加上其獨特的時空維度和新奇的時空場景,使得其給予人們非常特殊的空間感覺。雖然表面上看虛擬時空是脫離現實時空的,但是從科技哲學的角度來看,虛擬時空是離不開現實時空的存在的,因為,無論現實時空怎么被改變或者突破,時空的本質是不會被改變的。另外,雖然虛擬時空超越了現實時空的有限性,建立了獨具模糊性的網絡時空,但是無論是在虛擬時空還是在現實時空,物質在時空的存在是無限的。因此對現實時空而言,虛擬時空并非是完全模糊的、完全脫離現實時空的虛擬網絡時空。所以,從科技哲學的角度分析,把虛擬時空看作是絕對非確定性的模糊世界,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在實踐中也行不通的。因此我們應該十分清醒的認識虛擬與現實的內在關系。
參考文獻:
[1]黃順基,黃天授,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然而,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科學哲學、自然觀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形而上學的幽靈是無法驅除的。在自然科學方面,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而以時空四維連續統以及物質消弭于幾何結構的觀念代之,量子論在微觀領域引入了不確定性和概率,修正了牛頓—拉普拉斯完全決定論的自然觀,表明規律在宏觀上具有必然性,在微觀層次,具有偶然性;熱力學引入了物理過程的不可逆性,表明了時間的方向性;系統科學探索復雜性,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反對將整體還原為部分之和,這與牛頓自然觀強調自然的簡單性,原子構成性形成對照;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論和超循環、混沌學探索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表明了自然過程的生成性。就自然科學內部重建其形而上學基礎而言,生命科學強調層次性,堅持用物理化學的方法研究生命大分子,但反對將有機體還原為純粹的物理化學過程。生態危機與生態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人類與其生存的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任一環節的缺失或破壞,都將危及人類自身。傳統的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認識模式,在理論上,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挑戰,現代物理學把人、把觀測者引入到認識自然的背景、乃至圖景中,而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認識模式在實際中誤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然當作其征服和掠奪的對象。從而受到了自然界的報復,人們在痛定思痛后認識到,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的思想是一種大智慧,是我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準則。
在科學哲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科學理論有一個本體論的承諾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表明,我們的自然圖景,是作為人的認識又包含了對人的認識,是內在于自然的對自然的認識,是一種本體論的框架又具有認識論的本性、根源和局限性。認識主體由于本身也是客體的一部分,也參與客體的顯現,也規定著客體的基本特征,因而與客體本質上不可截然區分。認識的這種人類學特征和內在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科學追求終極主體地位和絕對客觀性的不可能性。科學哲學作為哲學最首要的任務是,追究科學的存在論基礎,科學在近代的支配性,科學的有效性全系于此。對此的遺忘已引起科學整體上的危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自然哲學的研究重新熱了起來。
二、關于自然哲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相對獨立而又確定的研究對象,自然哲學當然也不例外,在自然科學昌明的今天,那么自然哲學的研究對象又是什么呢?
吳國盛認為,自然哲學有兩種含義,第一,指一門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領域,這個學科是哲學的分支學科,是第二哲學;第二指某種哲學理論形態或哲學思考的某種趨勢和傾向,這個意義上的自然哲學不是第二哲學,而是第一哲學,如謝林的自然哲學。他本人主張第一哲學,認為不必以自然科學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哲學不再是求知的事業,它不再創造關于實在的知識體系,而是透過知識與文明的厚厚積淀層,追尋人類之根、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自然哲學不再是關于外在自然的概念體系和知識體系,而是在技術時代意欲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的沉思者的事業。
李章印認為自然哲學的復興需要轉換“范式”——從對象到家園,舊自然哲學,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牛頓的自然哲學,還是黑格爾的自然哲學,都是把自然作為外在的對象來把握,也可以說作為存在者來認識,然而,以存在者為對象的認識早已成為科學的專利,近代以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使得思考存在者的哲學成為多余的了。作為第一哲學的新自然哲學不能象作為第二哲學的舊自然哲學那樣,以自然物為對象,也不能把自然本身作為對象。那么,以思考自然本身為己任的自然哲學,怎么能不把自然作為對象呢?哲學不能局限于對象性的科學認識,在對象性思維以外,還有人與自然的另外的關系,在這另外的關系中,人不是作為主體,自然也就不是作為客體,從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就不是主客關系或對象性關系。非對象性的關系就是“天人合一”的關系,就是人融入自然之中來領悟自然,就是人把自然作為家園。這種家園是人的寄托和歸宿,心靈對這種家園的追尋、認可、領悟和回歸就是自然哲學的事情。
胡新和認為新的自然哲學必須立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立足于二者互相規定、包容、依賴的關系來構筑自然觀念和圖景,也必須不僅涵蓋人類對自然的理論認識,更關注人類對自然的實踐活動,為制定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準則提供框架和背景;在認識上,人類作為自然中的特殊(具有智能)的一員而與之構成對話者的關系,這種對話關系,提供了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種新的視野、新的模式;在實踐中,人類與自然則是共生共榮,互相依賴的伙伴和朋友。
三、關于歷史上的形而上學理論
張華夏認為歷史上的形而上學也即自然哲學,是指研究存在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知識領域,根據其所用的表達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們大體上可以區分出四種形而上學:(1)模糊形而上學,其特點是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和語言來表達本體論的問題,因而它的語言是違反清晰的邏輯語法的。(2)思辨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關于存在的最高概括,嚴格經驗主義的方法失效,此種形而上學強調思維的自由創造與想象。這種想象性的普遍化有經驗根據,同時受邏輯一貫和系統協調的約束。(3)分析的形而上學或語言定向的形而上學。由于語言系統本身包含有某種本體論的承諾和本體論的預設,因此,通過語言分析,我們能夠得出有關世界的一般性的特征。通過語言分析來研究本體論,我們稱作語言定向的形而上學,它是分析哲學的一個新的分支。(4)綜合的形而上學。通過概括各門系統科學,建立系統哲學,首先是系統本體論,系統本體論的產生,不是直接思辨的產物,也不是一門自然科學概念的推廣,而是通過系統科學找到跨學科的共同語言,來建立描述一般物質、一般系統、一般事物的理論模型,運用這個模型綜合各種自然科學描述物質世界的一般特征及其一般進化圖式。所以我們可以將這種新的形而上學叫做綜合的科學的形而上學。拉茲洛的廣義綜合進化論和邦格的系統世界觀主要屬于這種形而上學,是一種更加接近數學自然科學方法的形而上學。
張華夏主張拒斥作為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的思辨的而又模糊的形而上學,贊成思辨的但卻清晰的形而上學,贊成分析的以及綜合的形而上學,后面三種形而上學的發展和整合,便是當代新形而上學或當代新自然哲學的興起。
四、國內自然哲學研究中提出的部分理論觀點
金吾倫提出了生成哲學。象系統整體論那樣的整體論雖然力圖擺脫以實體主義為基礎的構成論,但仍帶有構成論的色彩。系統只是放大了的實體,基礎還在要素的分離與結合。整體論不同于構成論的地方只是,前者考慮到了要素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后者忽略或不考慮這些聯系與相互作用。但那些要素卻是實存的。生成論與此不同,它強調那些要素是生成的,把“生成”概念提到最本質的地位。沒有生成就沒有要素。其自然科學依據是:(1)宇宙是生成的;(2)粒子也是生成的;(3)定律也有從無到有的過程。生成論的最基本概念是生成,最本質特征是動態性和整體性。這兩個基本特征由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1)潛在性;(2)顯現性;(3)全域相關性;(4)隨機性;(5)自我同一性。生成論認為宇宙及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一個生成過程;這個生成過程是整合的,即從潛存到顯現過程中將相關因素都整合在其中,從而生成具有個體性的新事物。生子論是生成論的精髓,生子是生成的因子。它是瞬時持續的,空間是非定域的。生子不是物質,不是能量,不是精神,但它能轉化成物質和能量。生子具有自主性和自組織性。這種自主性和自組織性是宇宙自身所具有的,且是演變的。生子與原子的區別在于:(1)原子是實存的,生子則是潛存的;(2)原子是空間上定域的,它在空間中通過某種作用力而運動,生子是非定域的,它能自己運動。(3)原子運動的改變要靠外力,它自己不會發生變化;(4)事物的變化是由組成它們的原子分離和結合的結果;生子自身具有內在的能力,事物的變化是由生子的生成、轉化的結果;(5)原子是機械論的,生子是有機性的,由原子構成的是一只機械大鐘,生子則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宇宙萬物及我們人類自身處在不斷的生成,演化過程中,這個生成過程的機制大致為:潛在的道實在具有雙重結構,生子就在其中孕育。用物理學語言說,它是對稱的,尚未破缺,生子的形成就是生成的開始。生子不是實體,它在時序上先于實體。它可以生成實體。當全局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凝聚”到某一點時,實體生成了,生子就轉成實體。
朱葆偉認為20世紀科學中發生的一個根本性變化,是用機體的模型取代機械的模型作為理解和解釋世界的基礎,并廣泛采用了“關系—功能”分析方法。上述變化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使得一種廣義的“價值”成為把萬事萬物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組織因素和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進入世界科學圖景乃至一些學科的基本概念、假設和問題中,這直接影響了哲學價值論的研究。但所有這些不能為價值研究中的自然主義提供充分的支持。有機論科學圖景的深刻啟發意義在于提供了一個可以容納目的性、自主性、能動性、選擇、反饋等關于活動的機制和邏輯的啟發性概念框架。這一概念框架更為接近人的活動的實際,但不足以完整描述人的活動的實際,借助于它,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人類實踐的機制和邏輯。“可能性空間中的選擇”和“反饋”這兩個范疇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活動和活動結果的相互作用、反饋循環,使得活動系統參與到所在的世界中,通過活動本身不斷地為自己開辟新的可能性,也通過反饋—放大機制不斷地為自身確立存在的條件和根據。這一活動結構中展示了一種類似于艾根“超循環”的特殊邏輯,也即“活動實踐的邏輯”。在這里,活動本身成為實在的要素,成為可能向現實、偶然向必然,以及實然向應然、未來、理想推移、轉化的必要環節:對于活動——參與者來說,現實實在不僅是以往活動的結果和制約我們現實選擇的可能性空間,而且是要聯系于不確定的未來,聯系于我們的目的和價值觀念才能獲得確定的意義;另一方面,未來不是給定的,人的活動、實踐參與在現在向未來的推移過程中實在地起著作用,它使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并納入合乎目的、需要和理解的軌道,理想、價值、規范等也就在此而聯系于現實事實,轉化為現實事實,這種邏輯的另一個基本內容,是兩個在邏輯上相互獨立的因素求真和趨善自我確立,又相互生發、催化。
羅嘉昌認為把時間觀念放到重要位置上,這是現代文明的顯著特征。當代哲學所以對時間問題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傳統的時間和宇宙概念業已受到相對論等現代科學的猛烈沖擊;二是急劇的社會變動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使不少哲學家把人的問題,存在的歷史真實性問題視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分別受這兩方面的影響,當代哲學在時間問題上形成了對立的兩派和兩種觀點:一是以邏輯實證主義為中心的唯科學主義觀點;另一種是直覺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和生命哲學等人本主義流派的非理性主義、非科學主義觀點。前者認為,關于時間,凡能理解的,都只能從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中去了解;后者則斷言,真正的時間是科學所無法了解的。近年來,一些物理學家提出時間可能并不是基本的物理量,而是更基本的量生成的次生量。進而否定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羅嘉昌認為在時間哲學見解中,非理性主義傾向和唯科學主義傾向都是片面的。我們必須越出各個具體學科和領域的界限,走向對時間的整體理解。他主張時間是無限的、客觀的,宇宙是開放的。
胡新和認為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特征是:(1)從實體論轉向關系論;(2)從基元論轉向整體論;(3)從構成論轉向生成論;(4)從決定論轉向隨機性;(5)從可逆性轉向不可逆性。自然界的關系特征和整體特征揭示了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本質上相互規定、相互作用的關系,關系者脫離了關系就失去其意義,部分也不可能獨立于整體而存在;而自然界的生成性、隨機性和不可逆性,則顯示出人類在其自身及其他生命過程中非常熟識的特征,揭示了自然界的某種內在統一性。
主要參考文獻:
①吳國盛:《自然科學的復興——一個歷史的考察》,《自然哲學》第1輯,1994年。
②李章印:《自然哲學的復興需要轉換范式》,同上。
③吳國盛:《第二種科學哲學》,載《自然哲學》第2輯,1996年。
④張華夏:《舊自然哲學的衰落和新自然哲學的興起》,載《自然哲學》第1輯,1994年。
⑤金吾倫:《生成哲學導論》,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