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11 09:57: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

篇(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民辦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

收錄日期:2012年4月28日

民辦高等教育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彌補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教育資源短缺,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目前與公辦院校相比,仍在辦學基礎、辦學條件、辦學規模以及社會影響和認可度等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此,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辦高等教育應調整發展思路,從盲目追求生源數量轉向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充分發揮民辦高等教育辦學機制靈活的特點,優化課程體系設置,積極探索民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道路。

一、民辦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設置結構不合理。目前,大多數民辦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源自公辦高校模式,有的甚至直接照搬,忽視了民辦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生基礎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客觀因素。有些課程缺乏相應的師資,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不是該專業的教師勉強予以承擔,其結果必然是“教師教不了,學生學不會”的局面,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課程體系設置選修課比例不足。民辦院校師資隊伍一般都是專兼結合,專職教師大都是剛剛畢業的研究生,教學經驗和知識層次欠缺,而外聘的兼職教師,多為公辦院校具備高級職稱的專家教授,則因其不穩定性,無法保障授課任務,這種情況下民辦院校只能基本完成必修課程的教學,根本無暇顧及選修課的開設。選修課的開設注重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其今后的專業理論學習提供豐富的知識積累,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對知識駕馭能力的有效途徑。由于民辦院校客觀上存在不利因素的制約,往往是教學計劃中的選修課要么是沒有相應的教師授課而直接刪除,要么是大大減少選修課的課程比例,顯然這種課程設置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剝奪了學生對課程自主學習的選擇權,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體系設置偏重應用型課程。民辦院校由于缺乏足夠的國家財政支持,從而生源數量的多少以及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成為其生存的前提條件。為此,民辦院校的專業設置勢必要符合市場對人才類型的需求變化,并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的熱點來選擇相應的專業和課程設置,這種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市場化導向就決定了應用型課程在民辦院校的教學計劃中占主導地位,忽視了高等教育應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使其在智力、能力和道德上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二、民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民辦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符合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首先,民辦院校應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結合自身現有的辦學條件、辦學基礎進行準確的定位,如課程設置突出綜合性和靈活性、專業設置的可持續性和科學性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期性和層次性等方面著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同時應避免學校定位的盲目攀比、隨意拔高和脫離實際;其次,民辦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有所突破和創新,以課程體系設置科學合理、特色突出、富于創新為人才培養目標的依據,以重點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意識強、素質高、具有一定創造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原則,即努力體現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專門化的“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社會需求人才。

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培養類型,即培養什么類別的人才;其次是培養層次,即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從人才培養類型來看,民辦院校大都定位于應用型人才,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因此根據民辦院校目前的辦學條件和生源質量,其人才培養類型定位應選擇具有一定技術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特別是面向新興產業、新興職業的人才培養,準確定位,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畢業生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從培養層次來看,民辦院校應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的發展,以培養知識面較寬、基礎扎實、綜合素質較高、創造能力較強的人才標準。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層次和多規格。另外,民辦院校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歷教育,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各類準學歷教育,如自考助考班、幫助社會在職人員通過集中學習取得高等學歷以及進行各類職業培訓教育,如企業在職人員職業培訓等。

三、推進民辦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課程體系設置要突出特色,構建多樣化課程體系。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是由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以及實驗和實踐課組成,民辦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客觀條件和學生基礎,更要充分體現課程設置的靈活性、選擇性和多樣性,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實現學生培養的課程模塊化,即搭建公共基礎課模塊體系、專業基礎課模塊體系和能力素質課模塊體系,理論課難易適當,實踐實驗課貫穿于整個理論教學過程中;同時,民辦院校通過與社會企業單位合作共建等方式,積極開拓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并積極引導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如外貿從業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導游證、計算機等級證等,突出學生素質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另外,課程設置多樣化也體現在民辦院校在充分發揮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認真規劃選修課的開設,建立完善的課程選修制度,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最后,民辦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網絡技術引進精品網絡課程資源以補充課程數量,優化課程結構。

(二)課程體系設置要與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力量不足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如何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知識結構合理、學歷與年齡層次協調的師資隊伍對于民辦院校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因此民辦院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招聘一批學歷層次高、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充實隊伍;其次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如企事業單位高管、高級技術人員、公辦院校的高層次人員進行授課,同時要多渠道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民辦院校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特別需要“雙師型”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引進和外聘等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鼓勵和培養本單位的現有教師向“雙師型”靠攏。通過加強師資隊伍管理,逐步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科學研究等各個環節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宗旨,最終形成一支在知識、年齡、職稱、類型等方面體現層次性、梯隊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科學合理的民辦院校師資隊伍。

(三)課程體系設置要加強質量監控。課程質量監控體系保障了各個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落實,民辦院校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定位要求,制定體現人才培養個性化特色的教育質量標準,實施督教、督學和督管一體化的督導機制,對每門課程從選課、開課、直到結束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監控體系,主要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學計劃進度執行、教材的選用以及教師教學資料的準備和崗前培訓等環節,課程教學監控手段可以通過聽課、期中和期末教學檢查、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方式收集信息,對教學質量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及時向相關教學管理部門反饋,對于出現的問題要迅速地解決或提出應對方案,以此來控制和調動涉及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內外部因素,以保證整個課程教學活動的質量;其次是制定校、系、教研室三級課程評價標準,完善標準課程、重點課程以及精品課程三級體系建設,標準課程是三級課程體系的基礎,旨在保證所有課程均要達到既定的標準,若不能通過,則要么取消該課程的設置,要么立即進行整改直到達標;重點課程是具有本校特色和優勢的課程,是根據標準課程建設進度和人才培養的提升來確定;精品課程則是重點課程建設基礎上確定的高標準課程,不僅體現了民辦院校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同時也對授課教師和教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極大地推動整體課程建設的進度,實現課程建設層次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鄭堅,楊萬清.民辦本科院校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1.

篇(2)

收稿日期:2007―02― 28

作者簡介:莫善球(1964―),男,漢族,廣西桂林人,大學本科,廣東 海洋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

人才培養,系于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就是教育模式,不同的 教育模式會產生不同的人才培養效果。

教育模式,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是極為豐富的,可以根據教育對象、教育范圍、教育技術以及 認識事物的角度作各種各樣的解釋。教育實質是教學雙方行為溝通并為學習提供方便的社會 現象,其中,實現教學雙方行為溝通的形式就構成了教育模式的基本內容。教學雙方行為溝 通的形式包含著教育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兩個基本的內涵,教育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的有機 結合形成相應的教育模式。根據教育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以人才培養活動為本體,為實現培養目 標所設計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作為一種過程范疇,它具體體現在對人才培養過 程的 設計、結構、措施和管理等環節上,并且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人才 培養模式的構成一般包括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質量等四個方面。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成人高等教育,是整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大學本科教育是基礎,研 究生教育反映水平,成人高等教育則反映高等教育的活力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成人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的“活力”和“能力”上。具體地說, 成人高等教育要全面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培養21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 展需要相適應的“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就我國成人高等 教育目前的狀況,迫切需要改變“傳承型”、“順從型”、“守成型”、“標準型”等舊的 人才培養目標,迫切需要構筑并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反映 高等教育的活力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整體化趨勢反映在經濟領域越來越呈現出多結構性和綜合性。面對市 場對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特別是大專層次的成人教育主要應體現職 業性、生產性,主要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職業性較強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這種本 質屬性,從微觀、靜態角度來看,反映為職業針對性的特點,它是職業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 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要從職業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的特點出發,掙脫傳統學 校教育觀念的束縛,走出“普教化”的陰影,在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質量 上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使之培養的畢業生,既具有特定職業勞動的知識和能力 ,又具有職業應變和轉換的知識和能力。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問題。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總目標,力 求突出其直接有效的特點。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培養現代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 層和生產第一線的各種應用技術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就是培養適用于地方生產、流通、管 理、服務等職業崗位第一線直接上崗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職業道德良好的應用技術人才和 管理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實質就是教育教學過程,教育教學過程包括專業設置、師資隊 伍建設、培養方案的制訂及組織實施等。成人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 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根據各自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和 學校總體發展規劃等進行設置和調整。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專業(包括專升本和高起 本),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考慮,一般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已開設的本科專業來設置的, 也就是說,普通高等教育有什么本科專業,成人高等教育就辦什么本科專業。成人高等教育 應當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開設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本專科專業。成人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 ,應該是一支來源多元、相對穩定、責任心強、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方案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育形式、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教學手 段等是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的一個總體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是學校實現教 學目標和組織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的組 織實施包括日常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因此要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工作, 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制度包括國家相關的政策、管理規定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一系列管理 規章制度。這是實現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實質就是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反映學校的教育質量,它直 接關系到成人高等教育社會聲望及其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衡量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 量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否有利于滿足成人學習的需要;是否 有利于滿足社會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一方面應是開放性的,而不是 單純的、封閉式的自我評價系統;另一方面應是實踐性的,注重學校、學生和社會三者的結 合,尤其是用人單位的評價。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應以能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 求”、能否“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要符合相應層次經濟和社 會發展的需要,就應當說質量是合格的。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和監控工作如 何,會直接影響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近年來,成人高等教育的質量狀況引起人們的普遍憂慮。隨著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改 革的不斷深入,保證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學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焦點和 社會關注的熱點。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人高 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以獲取知識為基礎,以發展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按需 施教、開發技能、掌握技能、注重實效、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人才培養結構框架。成人高 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要包括教學模式創新、質量管理模式創新、課程建設創新以及實 踐教學創新等。

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包括教學基本文件的創新、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學管理的創新 、教學手段設計的創新、教學組織的創新以及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創新等。成人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創新,一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恰當安排面授時間;二要建立 嚴格的面授考勤制度,嚴格考試制度,全面評定成績;三要制定教師備課制度,確保教學質 量;四要建立教師教學質量管理系統、學員學習質量管理系統、教學過程管理系統、教學服 務管理系統等。在教師質量保障上,對成人高等教育主講教師實行“評聘結合”,建立一支 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師隊伍;在教學過程質量保障上,實施“學授結合, 教考分離”的教學全程管理程式,同時要設立和健全專門的教學督導機構,完善教學質量管 理監控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大成人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力度,對成人高等教育實行教學全過程 的檢查和指導;在管理體制的質量保障上,要建立“院系一體、校地結合”的成人高等教育 管理機制。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建設創新,關鍵是搞好課程開發,在現階段應包括對原有課程內容、課程 體系的改革。因此,要加強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做好教學分析設計工作,重視課程的相對獨 立性、實行開放式課程教學,把好教學組織實施關,制定和進一步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評 價體系。

成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創新,包括實踐教學的建設、改革與管理。首先是課程設計的創新, 包括實踐教學計劃、課程門類的整合、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等;其次是實踐教學環節的 創新,包括實驗教學、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以及畢業設計 等。要完善有關實踐教學的文件,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推進實驗課程內容整 合,構筑基礎、綜合、設計三個平臺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一定規模的實驗室和校內外實習 基地,制定和完善畢業設計(論文)有關管理規定,明確指導思想、過程要求、格式要求、 評分要求、組織管理等,促使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篇(3)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4-039-02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下述問題。第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整體優勢不突出。無論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還是招生模式、教學模式、質量評估體系等,都沒有體現和發揮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特色不明顯。目前,陳舊、固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既沒有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區別,也沒有與成教其他人才培養相區別,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或市場對成人繼續教育和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第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單向度的知識傳輸教學模式、單一的“唯學歷”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差異化的成人高等教育需求。第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缺乏地方特色。國家主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往往忽視地方特色和差異化。

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

1.新時期成人高等教育定位偏差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一直以來扮演著為成人提升學歷的重要角色,為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貢獻。提升學歷的使命自然要求相應的以提升學歷為核心的招生模式、教學模式、考核與評估模式。但是,隨著普教規模的擴大和大眾化,學歷的追求已經不是成人參與高等教育的唯一追求了,甚至不是其追求的目標了。為了獲得新的生命力,成人高等教育面臨著重新定位的選擇,其人才培養模式已到了非創新不可的時候。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模糊

只有明白了成人高等教育應培養出怎樣的管理人才,才能確定其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對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目標既沒有與其他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區別,也沒有與普教的管理類人才培養相區別。主要原因是,沒有結合時代特征與市場需求,針對成人管理者進行培養目標的確定。在不明確服務對象的需求、社會對管理者的真正訴求的情況下,盲目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只能是沒有特色、模糊、缺乏引導性的。這樣必然會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失去特色和優勢。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動力不足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是成人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和發揮優勢之所在。然而,終身教育的理念和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并沒有促使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自覺、自主地創新,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創新動力不足。這一不足具體體現為相關政策導向滯后與僵化。長期以來的“國家中心主義、效率中心主義和經濟中心主義”的政策價值取向,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公平競爭,導致其忽視自我特色,喪失自主創新的動力;忽視受教育者權益的保護和學習者主體性特征。創新的激勵不足;長期對普教模式的復制以及對國家和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的被動適應,導致基層學校依賴性較強而創新思維不夠。

二、解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的對策建議

1.促進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與轉型

在終身學習理念指導下,新時期的成人高等教育不再只是與普教在同一軌道上的高等學歷教育,而是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成為實現學習型社會的不可缺少的教育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由于知識的不斷更新與整合,素質和能力更顯重要。“活到老學到老”已成為時代的共識,成人的繼續教育市場將是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近幾年來的艱難生存中,應該反思自身的優勢與機遇,緊跟社會需求與時念,重新定位與轉型。成人高等教育應該為社會上所有需要不斷“充電”的成人提供服務,無論是學歷或職位的提升,還是崗位轉變或個人精神滿足。因此,其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由學歷教育向職業化教育的轉變,由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向素質與能力培養轉變;應探討大規模量身定做的、體現個性化服務特征的教學模式,既滿足個體的特定需求,又符合效率原則;質量評估要多元化,真正使成人高等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成教與普教在不同的軌道上齊頭并進,相得益彰,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作出貢獻。

2.明確以素質與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對象,是在各種管理崗位上的成人或即將進入管理隊伍的成人。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管理經驗或社會實踐經驗,盡管其層次不一,選擇繼續教育的動機多樣,但不能是沒有目標的教育。只有尋求共性,統一人才培養目標,才能保證質量。我們認為,新時期管理人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專業型管理人才(硬專家),他們在組織中處于管理的中層和基層;另一類是在降低交易費用方面體現高效率的人才和處理不確定性并決定組織的邊界的人才(軟專家或企業家)。“企業家的職能是組織知識人之間的合作和創新”。他們的主要區別是素養和能力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經驗和閱歷造成的,也可能接受教育的程度造成的。在科學時代,我們可以認為,不論什么原因,這種差異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和不斷學習而得到縮小,這就是成人高等教育魅力之所在。無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層次的管理者的素養與能力的提升。在不確定性增加的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管理績效的管理素養為道德素養、信息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綜合;決定管理績效的管理能力,主要體現為人際交往協調能力、知識的整合與創新能力、在復雜變化環境中判斷力和領導力。因此,新時期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應以培養這些綜合素養和能力為核心。

3.理順各種關系,獲取培養優秀管理人才的教育資源

篇(4)

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根本指導

殘疾人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首先應該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指導。當前的殘疾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初、中級殘疾人教育進行銜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對象是殘疾人,生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因而殘疾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都以一種本性的惻隱之心無意識地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尤其是對于“智”的要求。目前,很多接受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學生其文化基礎知識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甚至不到高中畢業水平。但是我們必須要強調殘疾人高等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不能因為他們具有一些生理障礙就過分地實行“人道主義”,放低要求。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的現實下,殘疾人大學生也必須和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一起參與社會競爭,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和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放低對他們的要求,將會使他們處于永遠的劣勢。并且,殘疾人在社會中的發展也同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殘疾人和健全人具有受同等教育的權利和能力,如果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其實是就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反倒違背了“人道主義”中“平等地看待殘疾人,尊重他們做人的權利,包括受教育、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一原則。

體現殘疾人教育的特殊性

殘疾人由于其生理障礙導致其認知、思維活動與個性心理具有特殊性。因此,殘疾人教育包括殘疾人高等教育要施行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根據特殊教育對象的特殊要求,殘疾人高等教育應該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又要堅持“以人為本”觀念,形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盡量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回歸主流社會,平等地參與社會”的特殊教育理念。另外,還要講究特殊的教學策略,要針對不同障礙學生的認知思維和個性心理特點,采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手段。如對于視障學生首先要綜合采取多種感官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其健全的感官功能,把教學與視覺補償相統一,增加其具體體驗和直接經驗,重視語言指導的原則,善于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科學的語言講授知識,指導活動和語言訓練等。現代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可以弱化殘疾人的生理障礙,使其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為殘疾人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途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高科技技術,讓多方面的信息接受補償其生理障礙造成的限制。所以,殘疾人高等教育畢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我們在確定其培養目標時還必須參照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體現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確立殘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雙重維度

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雙重維度:“人”與“人才”

作為教育體系終端的高等教育既要為國家社會培養某種類型的“才”,也要為受教育者的人生負責,讓受教育者享受生命的充盈圓滿。因而,確立其培養目標更應該遵循雙重維度,即“才”的維度和“人”的維度。當然兩個維度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割裂開來。關于“才”的維度,一般以為應包括人才規格、能力要求、知識結構等要求。關于“人”的維度,筆者以為,應涵括人生追求的三個層次――提供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命境界。(1)提供生存技能:作為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保證受教育者具備生存技能;(2)提高生活質量: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就在于不僅能培養學生基本的生存技能,養活自己,而且能夠保證學生具有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當然生活質量不僅僅指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3)提升生命境界:生命境界是有層次的,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受教育者具有較深廣的人文關懷、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對生命意義的體悟與追求,能夠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殘疾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雙重要求

殘疾人教育作為一種更為強調人性與人本位的教育,其高等教育更應該強調培養目標的雙重維度。筆者以為,遵循前文提到的兩個指導思想,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兩個維度可以分別表述為:“人”的維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不僅能實現自我生存,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質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能力的“人”; “才”的維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為能平等參與社會,為社會貢獻力量,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

殘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規格要求

重視基本社會交往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社會交往是多渠道且用各種感官進行的,殘疾人在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先天具有一定的障礙,因而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是群居動物,不能離群索居,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對于殘疾人來說,如果不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增加他們與周圍人的交往和交流,容易使殘疾人拒斥外在的世界,走向孤立,這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其次,社會交往能力已成為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作為弱勢群體,殘疾人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當然對于殘疾人來說,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具有比健全人大得多的難度,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有人將社會交往能力分解成九項分能力:同伴交往、師生交往、親子交往、陌生人交往、認識自己與他人、情感交流、交往規則、交往策略和自我表現。殘疾人高等教育至少應該加強學生基本的交往能力,盡最大可能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

加強技術應用型的職業能力,提供其生存及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

人必先活著,其他一切才有所附麗,所以作為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保證受教育者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可以實現自我生存,這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標,對于殘疾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此。讓殘疾人“回歸主流”,平等地參與社會,是殘疾人事業的奮斗目標,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得保證他們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能夠自食其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直起腰桿,去爭取屬于自己應該擁有的一切。

篇(5)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7-0032-02

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是大學存在的一種永恒價值,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魅力所在。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種是社會的評價尺度。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評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準。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學校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作為評價依據。而對地質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是學生所具備的地質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地質行業對高校學生的需求。因此,地質類高等院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提高它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以及滿足社會要求的程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對我國地質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地質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知識來符合學校培養的目標,如何為實現中國夢而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也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地質人才培養質量的制約因素

1. 教育觀念的制約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優秀人才來締造。隨著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推行以及適應當今時展趨勢的迫切要求,我們竭力倡導高等教育素質化,也對高素質地質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更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適應社會發展并為社會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教育觀念在培養高校地質人才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不合時宜的陳舊教育觀,必定會阻礙地質人才的培養,導致地質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不能實現地質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2. 教育質量的制約

近年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越來越多。然而,在擁有這么多高校畢業生資源的同時,卻出現企業招工荒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種矛盾的存在,源于近些年急劇擴大的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正處在從補償性增長到適應性增長、從外延性增長到內涵性增長和從數量型增長到質量型增長的階段,而這種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有時會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體現在專業的完善上、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先進教學設備的普及上、教學方法的改革上等。而在地質教育中,因為它對教師的專業性、實踐性,設備的先進性、精準性要求更高,所以人才培養質量的滯后性可能表現得更為突出。由于各種軟硬件設施的缺乏,導致青年科技人才總量不足、專業領軍人才缺乏以及既有技術權威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匱乏,這也是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

3. 學科建設的制約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關鍵,對人才的培養起核心支撐作用。學科整體水平的高低、實力的強弱以及學科的完善程度,直接決定其人才培養的能力和質量。“211”與“985”高校均以學科建設為主要內容,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質量。一所高校的學科體系是否完備,開設的專業是否具有實用性,課程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是否密切,都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地質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平時涉及最多的應是具體專業知識的學習、野外實踐考察,因此對人文素養知識的閱覽可能較少。因此,學校的學科體系是否全面,是否能為地質類人才的培養提供豐富的跨學科知識,是促成其完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提高地質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

人才培養質量的衡量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教育的外部關系,另一個是教育的內部關系。也就是說,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既要適合社會的需求又要達到自身素質的標準。這就需要學校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的教育政策、學校的特色、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既要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應提上日程給予重視。因此,我們在改革時既要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科內容,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參照基準,加強師資建設以及明確人才培養機制,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

1. 完善學科體系

(1)改善學校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然而,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將適應社會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原則,將社會作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終裁判。我國現在面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因此,加強緊缺型人才的培養就是現階段學校進行專業設置和制定專業培養目標的出發點。那么,地質教育作為新興產業之一,便需要通過研究新理論、開設科學合理的相關專業來促進地質人才的培養。所以,地質類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所設地質相關專業是否與區域、地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2)學院與區域是否與地質行業有密切的聯系,能否根據人才市場的有效需求靈活設置新的專業方向或調整已有專業的服務方向;3)所設置的相關專業是否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并逐步提高,以滿足提高教學質量的需求;4)所設置的相關專業課程內容是否緊緊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動向。以此類推,專業培養目標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也應該以社會、市場為導向,以適應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以社會服務為根本追求。

(2)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一方面,課程的設置既要重視人文知識,又要強調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更需加強課程的職業化,以便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校培養的學生在離校進入社會后,只有能夠給自己準確定位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針對大學生擇業觀和就業市場,有關調查研究指出,我國現階段畢業生就業市場處于初創時期,表現為:它是一種專門人才市場;它是初次就業市場,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具有群體性,市場培育時間較短。因此,學校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職業類的課程,把職業模式引入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同時,高校也應該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的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提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早融入社會的大熔爐,這也是目前需加強高等教育職業化的原因所在。作為地質人才,也該適當地走出實驗室,重視“野外”的生活,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鍛煉自己的職場技能。

(3)調整學科內容。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應該具有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素養和技能,這是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的基礎。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學科的建設和完善。從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角度來考慮,我國現在傾向于綜合性的學科建設,培養綜合性的人才,但綜合與專業的精深并不矛盾。學科建設上,我們強調“全”“精”“專”。“全”就是學科的覆蓋面要廣,“精”就是各科開設的專業課程要精,“專”就是學生對各專業的研究要深。建立起這樣完善的學科體系,對于培養扎扎實實的高素質地質專業人才起著關鍵作用。此外,在學科優化的過程中,由于各高校特點的不同,也應該注重優勢學科的繼續保持,弱勢學科的強化發展。對于地質類院校,要不遺余力地確保地學類專業的發展,同時要保證非地學類專業和邊緣學科的不斷完善,這樣才能符合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潮流,靠近建立一流大學的目標。

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的素質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又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的質量。因此,如何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要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教師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應積極改變學校師資結構,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適應專業變化的發展。再者,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通過團隊交流教學心得、促進教學研討、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討科學研究。最后,要進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留住優秀教師;還要繼續探索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引進更多杰出學者、教授。

3. 明確人才培養機制

為了更好地實現不同層級學生的社會價值,需要根據社會對不同層次和發展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來差別對待,提出各自的培養側重點和方式。就本科生而言,重在抓落實,在落實中不斷完善。要加強日常教學中的管理,要將教學帶來的進步落到實處,注重專業知識和公共知識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倡導的是通識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面,則應重在細化、加深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能做出研究成果,倡導的是專業教育。而針對地質人才來說,不論是在本科階段、還是在研究生階段,在人才培養機制上都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建設:依托導師、學校和社會的實踐項目進行人才培養;加強各類地質院校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養的基地;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利用學術平臺,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和可能;通過跨學科交流、多項目合作等形式擴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領域。

此外,在對人才評價方面,倡導多元化和充滿個性的培養機制。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要求用一種開放的、靈活的培養體系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要對不同發展階段,水平、特點各異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質量標準來衡量。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結束語

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是大學存在的一種永恒價值,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魅力所在。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種是社會的評價尺度。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評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準。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學校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作為評價依據。

在任何時候,人才培養都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深入研究和領會“十二五”規劃對我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依據人才培養質量衡量的兩個因素,通過完善學科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明確人才培養機制,可以也必將對解決當前人才培養中的質量和數量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考點。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董寶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劉瑞,宋振清,等.關于20世紀我國高等地質教育的簡要回顧與幾點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1(02).

篇(6)

一定社會的教育必須培養適應那個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這是由教育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創新對于我們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同志多次講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我們的高等教育應當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已任,并積極投身于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新的活動,為發展國家的經濟與科學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我們高等教育面臨的新使命。為此,高等教育需要進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在這里,僅就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談幾點個人的認識,以就教于大家[1]。

一、轉變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樹立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觀念[2]

實行這個轉變的實質,是要從以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傳統教育是以它的知識觀作為理論基礎的。這種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經驗、事實、規則等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真理性是絕對的、惟一的、靜止的甚至是終極的。因而在教育教學中強調的是對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的練習。建立在這種知識觀之上的以傳授已有知識為目的的傳統教育,是束縛和壓抑學生創新精神的教育。

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在我國可謂是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包括教學思想、考試制度、評價標準和教學方法等。

我們傳統的教育,恰恰是在有意或無意之中扼殺青少年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最典型的事例是考試中的某些標準答案。

二、轉變以發展智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樹立智力和非智力協調發展的教育觀念[3]

實行這個轉變的實質,是要把教育教學從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為中心,轉到在發展智力因素的同時,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們相互促進,和諧結合,協調發展。

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但創新能力絕不僅僅是智力活動,更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積極探究問題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的敏銳性,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一種精神狀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

三、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加大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4]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興起和迅速發展,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娛樂方式已經發生了許多巨大變化,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的能力。多媒體網絡教學,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促進了教學改革。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多媒體系統突破了信息表現方式的單一化,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了優化的學習環境,它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和情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多媒體網絡教學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有利于個別化教學,使教學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學習,而且能方便地查閱與正在學習的內容相關的知識,因此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汪永銓.面向21世紀我的教育觀(高等教育卷)[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7).

[2]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7(9).

篇(7)

非理性教育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

(一)非理性教育的基本內涵

非理性教育是針對理性教育而提出來的。理性教育是培養人的理性意識、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概括、判斷、推理等認識能力,對行為方式和目的的選擇、判斷能力以及對情感、意志的協調能力的教育。而非理性教育是發展人的非理性能力的教育,非理性能力主要包括形成目的和動機的能力、靈感和直覺能力、想象能力等,表現形式主要有本能、欲望、需要、動機、情緒、直覺、靈感和信念等。

(二)非理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實踐中,理性教育與非理性教育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滲透,既相互促進,又相互補充,但非理性教育較之理性教育又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與功能。

非理性教育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理性教育是格式化教育,而非理性教育把一個人和其他人區別開來,使人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個體性。非理性教育站在人的角度開發人的創造潛能,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充分尊重人的個體差異,讓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創造潛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非理性教育是個性化教育。

非理性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非理性教育提倡學生自由思考,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直覺去探索事物,激勵學生提出別出心裁的想法,使學生在精神上充分地投入。非理性有時是發揮人的創造性的催化劑,科學技術史和藝術發展史上的無數事例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如牛頓因蘋果落地引發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門捷列夫在一次夢中突然編制出了元素周期表等等。

非理性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非理性教育就是育“心”、育“性”、育“情”,對學生進行人文藝術的陶冶,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感覺,使學生陶冶情操、砥礪品行、增強意志、開闊胸懷和啟迪心靈,與理性教育相得益彰,構成完整的教育形式。

非理性教育在高等職業

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必要性

(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與教師現狀

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是高考最后一批錄取入學的,屬于高考的受挫者,入學后情緒自然低落,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人文素養也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部分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并沒有經歷過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在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理念等人文素養尚有欠缺,與在教學中引導、激發學生的自覺意識、自尊意識,使其主動地尋求自我發展和進步的目標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存在誤區

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如果從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算起,時間不過20年,其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的學科教學型轉變到現在的工學結合型,一直處于探索和改革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干活的人,一切以就業為標準,過于強調職業教育的功利性。事實上,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師徒關系,教師應是學生人生的導航者。

(三)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培養,也是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來看,不應該把這種人才培養等同于經過短暫培訓就上崗的過程。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指出,僅僅對高職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從某種程序上限制了高職教育的發展,甚至是將高職教育等同于就業訓練班,從長遠看這不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也不利于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發展。處理好人際關系,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寬容、友善的良好合作關系從而提高個人競爭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是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理性教育恰恰彌補了學生除了專業技能與動手能力外的不足,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非理性教育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非常必要的。

用非理性教育培養技能人才的基本策略

非理性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幾乎是一個空白,即使存在,也只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筆者認為,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運用非理性教育,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一)淡化教育功利,正確對待成功

教育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雙重功能,前者體現為發明技術、產業帶動等,后者則是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確立信念、豐富生活、和諧關系等。非理性教育是超越功利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川指出,受過高等教育不是指“上過大學”,也不是指獲得了某種學位、具有某種學歷和文憑,而是指具有某種品質:嚴正而寬容,深邃而單純,執著而瀟灑,真誠而練達,勤勉而從容,剛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實又不斷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高等職業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它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一紙專科學歷和幾個職業資格證書,還要教育學生追求人的生命高度。

長期以來,人們總有一種誤解:以為學校教育是通向上流社會的階梯。其實,教育只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幸福也只是一種態度或一種體驗,都不能用理性教育的方式對成功和幸福用具體的量化指標對學生進行灌輸。因為它們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世界維系一種有意義的聯結。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系、個人成長等人生其他層面的和諧才是真正的成功與幸福。這都是通過非理性教育的方法才有可能實現的。淡化教育功利,正確對待成功,就是除了以就業為基本導向外,還要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打下扎實而寬廣的人生基礎,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有選擇的空間,使全體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積極生活、個性張揚的基本理念,并終身受益。

(二)重視人文素養,培育情感智慧

美國行為與腦科學專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Coleman)針對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提出了情商(Emotion Quotient)的概念,又叫情感智慧,是指一種受到理性控制的情感力量,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自我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自我激勵能力、了解他人情緒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顯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非智力因素。戈爾曼認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最多只占20%,而80%要歸功于以情商為主的其他因素。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比智力因素的作用更為巨大。統計資料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工作成功率與個人幸福達成率達85%以上;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決定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驗等因素僅占15%。人際關系好壞已成為人生與事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智慧應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使學生成為內心世界豐富、具有一定人文修養的人。要在教學中充實學生的內在情感,提升他們的情感智慧,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課程的精神實質與文化內涵。如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抗挫折能力和團隊精神;學習商務禮儀,為學生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和擁有高雅的氣質與修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習數學,幫助學生“辯證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恩格斯語);學好本國語言,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弘揚民族文化都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學好一門外語(但不是為了考試),就掌握了一種工具、一種文化,等等。另一方面,還要對學生進行精神啟迪和培養。如通過營造積極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的職能是更多地創造師生交往機會,使學生從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宏,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指導、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受到精神教育。

(三)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健康人格是人性和諧發展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人的本質追求和發展的價值目標。健康人格是一種在結構和動力上向崇高人性發展的人格狀態,主要表現為人格的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等特征的高度發展與和諧,是人格諸多特征的結合與有機統一。學校教育在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中起著主導和關鍵作用。在高職院校校園里,所有的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是為提升自己、成為合格公民在接受教育。學校要為營造健康的人際交往氛圍創造條件,在非理性教育中滲透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更加關心學生的情緒、情感,師生更加相互尊重;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探討、互相交流,形成和諧的教學環境;學校積極探索精神文化、課程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園文化的各種途徑,從而形成優秀的高職校園文化與優秀的高職教育品牌。在這種氛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與真誠了,因而更增添了一分人文關懷,而減少了一分壓抑與控制,同時也塑造了學生的健康人格。

人生的境界一是指“人的內在精神修養所達到的水平或境界”,或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二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義領域”。人生的境界已關涉到人的精神世界或心靈世界,而不是指世俗的、外在的東西。古人強調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崇高的境界。高職院校不能只局限于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還應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獲得對人生意義、生存目的與動力等的理解。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圖的功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職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人生境界進行追問,對“人品”問題、“幸福”問題、“生命價值”問題和“自我認同”問題等作深入的思考。

眾所周知,教學不只是學生知識增長和智力發展的過程,同時還應是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毅力,養成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形成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和責任心的過程。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學生本人、家長和全社會對教育的共同期望。因此,要通過公共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等課程學習,同時在校內外的實習實訓和各類學生活動中加強非理性教育,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既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又保證全體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霞.非理性教育,當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103-105.

[2]樹偉.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培養高技能人才[J].職業技術教育,2004,(24):47-49.

[3]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6.

[4]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M].長沙: 岳麓書社,2005:23.

[5]曾繁仁.現代美育理論[M].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72.

[6]金生.理解與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0.

[7]王蘭鋒.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25(3):111-113.

篇(8)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簡介:白潯(1961―),男,漢族,河南上祭人,江西師范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成人教育學研究。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一個重要的關口,一方面,2004年我國經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高速增長,GDP增長率達到9.1%,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經濟高速發展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與矛盾。這些成績與矛盾都對我國人才培養這個基礎性和戰略性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地要求包括成人教育在內的國民教育對此作出積極回應,按照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新趨勢,重新確定自身的人才培養的市場位置,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質量標準、人才培養結構進行新一輪調整與變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市場變化凸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窘境

1.人才培養機制滯后市場新變化。我國人事部《關于加快發展人才市場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在經歷了20年的改革發展實踐后,我國人才市場逐步實現從政府延伸機構向市場競爭主體轉變。把市場與人才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重置中起基礎性和主導性作用、讓人才成為市場要素的一部分。而政府在人才市場管理中不再直接引導人才培養機構的發展,工作職能轉變為,樹立牢固的“管理即服務”觀念,加強人才市場的立法與管理,提高人才市場的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建設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體系。這些已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人才市場最顯著的變化。

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明顯滯后于人才市場的變化,深入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人才培養理念陳舊。“服務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尚未成為業內共識,社會、學校甚至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內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認識仍停留在補償教育和另類教育的層面上,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爭議與質疑至今未休,表現出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社會地位與其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的漠然。其二,人才培養目標模糊。成人高等教育迄今未能很好解決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問題,所培養的人才鮮有自身特色與明顯標簽,深受市場青睞的人才更是廖若晨星,難以折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與先導性作用。其三,人才培養管理體制落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在招生指標,學習方式、資源投入等重要方面均嚴重依賴政府的計劃與調撥,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創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支持,建立相對獨立的市場化人才培養機制還停留在口頭與紙面上,而社會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整體緘默,極大地制約了成人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滯后市場變化,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歷史慣性作用與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難以突破現行體制與傳統理念的障礙,完成市場化改革舉步維艱與任重道遠的困境,同時也表明,我們對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新形勢下成人高等教育與市場關系的把握還不準確。以上這些狀況的改變,必定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走入廣闊的市場,深入了解和把握現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從根本上重新認識成人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現實與歷史意義,重新選擇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市場新坐標。

2.人才培養結構難與市場人才需求接軌。近年來,我國市場人才流動出現新格局。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各類中小民營企業在市場人才需求總量中將占有重大份額。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全國10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2005年一季度職業供求狀況信息:從用人單位上看,企業用人將在市場人才需求中占主體地位,所占比重達到95.1%,其中私營及個體企業、股份制企業的用人數占多數,所占比重分別為38.3%和22.1%,而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他單位的用人需求僅占3%;從供求關系上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制造業和社會服務業三大行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應求,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工人缺口最大,而財會、文秘等通識型人才供遠大于求。

作為與市場聯系最為密切的成人高等教育,理應高度關注市場,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結構與規格,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但在人才培養實際中,人才培養結構失調已成為成人高等教育的沉疴痼疾。許多辦學單位尚未擺脫把成人高等教育作為創收項目的窠臼,片面理解成人教育產業化與市場化,既沒有對市場人才需求動態的調研,更沒有對畢業生就業信息的反饋,對市場人才需求多樣性、多層次性和相對性不斷增強趨勢反應遲鈍。浮躁的功利意識抹殺了社會服務意識,對關注經濟效益的力量超過關注社會效益的力量,對人才培養規模的追求遠勝于對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的追求;重文輕理、重學歷教育輕職業培訓、重城鎮輕農村的現象十分普通,所培養的大量人才有低層次重復與雷同之嫌疑。因而,盡管成人高等教育舉辦了函授、夜大學、業余制、全日制等多種人才培養形式。但事實上,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構建具有自身特色、與市場人才需求接軌、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系。毋庸置疑,人才市場的革命性變化必然導致成人高等教育供不應求形勢的逆轉。

3.人才培養標準難以適應市場新要求。近年來,我國人才市場在經歷了一個唯學歷論的喧囂時期后,正在回歸務實的理性軌道。曾經一個時期內,人才市場唯學歷論大行其道,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往往開出“大專生免談,本科生起步,研究生正好”的苛刻條件,忽視了應聘者對工作的實際勝任能力,造成人為的學歷歧視,致使大批有識有才之士由于學歷、職稱、身份和資歷的原因而被拒之門外。如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進入人才市場,市場對人才標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志提出的“只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的科學人才觀正成為我國市場對人才評價的主導意識。現今用人單位更注重人才實際能力,他們在錄用人員時主要是以能否勝任工作為標準,學歷文憑的作用正在逐步減弱,一專多能、一技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趨勢。

市場人才評價標準的根本性變革,必然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在唯學歷論的年代,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為底氣,以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為亮點,以高等學校優良的社會品牌為依托,因而在激烈的市場人才競爭中占有很大的優勢,一度成為求職者與從業人員的首選學習類型。前幾年成人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明證。但隨著市場人才評價標準的變革,學歷文憑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的光環不斷褪色,作為求職砝碼分量持續減弱。同時又由于人才培養知識結構體系僵化,知識內容陳舊簡化,以及由于工學矛盾的激化造成的學員學習時間萎縮,凸顯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欠缺,導致在相應的層次與行業內,成人高等教育畢業學員在基本素質上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學生,在職業技能素質上比不上職業教育學生,除了手中握有一張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外幾乎身無長物。面對著愈演愈烈的市場人才競爭,成人高等教育學員在市場人才競爭中處境每況愈下,將迫使求職者與從業者尋求更多的途徑去完善自我,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他們惟一或最佳的選擇,成人高等教育市場需求高峰期也就不可避免地終結。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基本要素

1.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基本內涵。人才培養市場定位的實質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清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把握新形勢下成人高等教育外部聯系與內部聯系規律,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特點,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的理念思維與行為方式。

人才培養市場定位的基本內涵應該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是關于人才培養市場化過程的動態與質態的總體性表述,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規模、規劃的總體設計上,力求最大限度地與市場需求接軌;成人高等教育與市場關系規律和教育內部事物關系規律的深刻表象,是一個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與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調整與不斷完善的過程。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確定自身在市場人才需求整體結構中的坐標位置;以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圍繞市場定位科學設計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為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培養一大批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型與實用型人才。

2.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基本原則。在市場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場轉型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數量、質量、規格的跳躍式發展趨勢,在不確定的市場需求條件下,確定自身的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就必須確立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市場引導和政府職能相結合原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逐步推進人才培養市場化進程,突出人才培養市場化特征,促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市場需求中達到與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同層次、同規格、同水平。在肯定市場引導作用的同時,要進一步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無限責任政府、統制型政府向市場經濟下的有限責任政府和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充分發揮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統籌協調的職能作用,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全面推動人才培養體制與運行機制市場化改革與創新。

二是整體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目標必須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下,按成人高等教育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確定整體人才培養市場目標;又要在充分理解成人高等教育在國家“人才戰略”中的位置與作用基礎上,根據成人高等教育各類人才培養形式的特點及所設置專業特色,結合具體形式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師資水平等,確立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市場目標,使人才培養市場目標體系更彰顯特色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三是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從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需求出發,堅持立足于當前,適應現實要求,又要全面體現人才培養“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把對現實的適應性與超前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保證人才培養現有的規模、效益、質量的同時,還應注重市場對人才的數量、規格、素質需求趨勢預測,并據此不斷完善和調整人才培養結構與取向,使人才培養更具適時性和前瞻性特點,能充分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視野、新格局,重構目標清晰、結構完備、范圍廣闊、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

3.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基本目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的基本目標是:根據市場需求與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和對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新認知,結合成人教育辦學傳統,發展現狀、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在解讀當代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素質新要求,把握自身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基礎上,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適應”的實用型、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不僅要注重人才培養專業知識結構的相互滲透,體現文理滲透、文文滲透、理理滲透的精神,而且要科學合理設計學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實現個體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高度和諧與完美統一。既充分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的要求,更彰顯成人高等教育的實際、創新和特色。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設計

1.人才培養機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運作機制轉變。構建市場運作機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的核心課題,然而,這種機制構建過程又必定是一個艱難與復雜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超越的歷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發揮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職能,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解讀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整體結構中的位置和作用,審視成人高等教育與市場的復雜關系,通過成人教育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突破體制,加快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社會化改革進程,逐步實現招生模式市場化、教育資源投入市場化、教學管理市場化,從而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符合市場要求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另一方面,構建市場運作機制離不開創新精神指引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實踐,需要明確以市場經濟為原點的發展意識,樹立牢固的全局觀念,加強內部的統籌與協調,徹底摒棄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內愈演愈烈的低層次惡性市場競爭,創立新的社會整體形象。無疑,這樣一個時代課題,必定需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會機構以及更多的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機構和社會力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更多地從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卓有成效地改革與創新,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彼此間的協調與合作水平,創建充滿活力的人才培養互動式市場運作機制。

2.人才培養結構:由簡單培養結構向多樣化的分流與分層培養轉變。重構人才培養結構,突出人才培養市場特征,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市場定位關鍵所在。可以斷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結構既是成人高等教育獲取市場的基礎,亦是各類人才培養形式開展市場競爭的邏輯前提。因而,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針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單一現狀,進行人才培養結構實態研究,透過撲朔迷離的市場現象,著力清楚解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究竟需要怎樣一種主體結構和體系結構,在對人才培養時空分布與層次形成、內容構架與方式選擇、實施過程與行為推進、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解讀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和汲取其他教育類型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適時把簡單劃一的人才培養結構向多樣化的分流、分層培養方式轉變,即對人才培養實行專業分流與教學分層。主要內容是:學校或辦學機構不按專業而按學科招收學生,在經過一定時期的通識教育與學科基礎課程教育后,根據學生志愿和對市場人才需求總體趨勢預測,對學生進行第一次專業方向分流和第二次特色專業分流,分流后,學校按市場對不同專業人才素質的不同要求設置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進行分層教學,使培養人才的規格貼緊市場需求。如此,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結構體系”將得到初步構建,具有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格局將得到初步確立,與此相適應,人才培養的目標會變得更清晰,具有多樣性的人才培養的途徑會變得更通暢,人才培養的空間就會得到邏輯延伸,人才培養的社會效果就會經得起市場激烈競爭的檢驗。

篇(9)

當今時代,高等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關鍵作用備受矚目,高度教育也是我國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推動我國高度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近年來舉措不斷,大量的投入和各類“工程”都在實施中。這更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創新人才需具備的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方式現狀及問題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因此,正確認識我國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現狀就顯得尤為必要。

1 Y果與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文獻來源,以主題“創新人才培養”和篇名“創新人才”進行檢索,檢索的時間范圍為2007-2016年,研究層次為高等教育,共計檢索到1153篇文獻。本文對文獻的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①研究機構。在1153篇文獻中,清華大學的發文量最多,有20篇,其次是華中科技大學;②基金項目。對這一主題資助最大的是國家級基金,其資助的文獻共有86篇;③期刊分布。發文量最大的是中國大學教學,有92篇,其次是中國高等教育,發表了88篇;④研究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科領域;⑤年份。文獻數量主要集中在2010―2014年這個時間段內;⑥教育層次。在1153篇文獻中,篇名中含有“本科”的文獻最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這一層次上。

2 研究綜述

當前,就研究成果數量而言,“在高等教育中進行創新人才培養”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較大數量,并涌現出許多真知灼見的創新見解。其研究內容主要涵蓋了以下兩點:①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②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

2.1 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學者對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點:①教育體制的問題[1-3]。我國的教學體制過于集權化與行政化,嚴重侵蝕學術權力,阻礙了學術研究特別是創新性研究活動的開展。②教學主體的問題[1-7]。我國教師的問題主要為優秀教師數目太少、功利心態嚴重和言傳身教不到位等,學生的問題有傳統的基礎教育導致的先天不足、學習目的缺乏和功利心態嚴重等;③教學方法的問題[1,3,4,6]。重知識輕思維培養、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和重專業教育輕全面發展、灌輸式教學、缺乏人才的目的培養、忽視創新培養和專業劃分不合理等;④教學內容的問題[2,4,6]。以教材為主、教材內容陳舊、專業性與通識性處理不當等。⑤評價體系的問題[1,2,4]。主要表現在以傳統的筆試為主、偏重課本知識、強調答案的唯一標準性,強調考試結果的重要性等。

2.2 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

(1)改革教育體制

從學校的內部治理制度和政府的宏觀管理制度兩個層面來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學校的內部管理制度從行政化管理和功利化管理轉向人本化管理和學術化管理,政府的管理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為以政策引導、資源配置、信息服務和監督指導為主的宏觀管理[3]。

(2)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從主要重視學歷考察向注重學歷的同時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和發展的轉變[2];②建立廣大教師都能參與的科研平臺,設立惠及面寬的科研啟動資金,提高各種層次和類型的進修機會;③在職稱評定和獎勵政策上看重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果,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3]。

(3)轉變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將現有的教育方式從單項式灌輸教育向雙向互動式教育轉型[8];②加強信息化教育建設。主要從信息化教育環境建設、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組織建設三個方面入手[9];③教研融合。建立讓學生參與科研的教學制度,從加強研究性教學和開展本碩博連讀機制入手[4];④產學研一體化。根據合作層次和緊密度的不同,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可劃分為非正式研究合作、契約型合作與知識轉讓、共同參與政府資助項目、人才培養、研發聯盟與共建實體、技術孵化等六種模式;⑤實踐育人。當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包括項目化運作模式、高校與社區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化模式等。

(4)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將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4];②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更新;③跨學科和交叉學科培養 。

(5)營造創新文化環境

營造創新文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首先,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新模式;其次,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和師德教風的制度建設;第三,不斷加強學風建設;第四,圍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

(6)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對學生而言,評價不能局限于考試分數,注重從筆試、口試、開卷、閉卷、論文、實驗、實習、實訓、作品評價、發明、研究報告、設計等多種形式和多個方面考核評價學生。其次,對教師的考評也要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考評指標包含在內。

3 簡要評價與展望

3.1 研究評述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但是仍有部分領域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在研究內容上,一是沒有對拔尖創新人才與普通創新人才的核心內涵加以區分;二是針對個案的研究比較豐富,缺乏一個整體性和統一性的歸納總結。

(2)目前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都是切片式的研究,比如針對某一學校或學科的研究。但是對創新群體成長路徑的研究很少,缺乏對創新人才群體的持續跟蹤研究。

3.2 研究展望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2—0064—02

全球化帶來了教育國際化趨勢, 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成為現實語境,而人才培養作為高等學校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如何培養適應國際化趨勢的人才必然成為它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及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學聯合會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 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 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

(二)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為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我國政府在2002年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培養國際化人才不僅是高校職能之所在,更是高等教育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歷史使命。

教育國際化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能適應教育國際化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別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與國際社會發展需求“不對接”

國際大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IAU) 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為基礎于 1950年成立的世界性大學協會,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其多年來長期關注的問題。IAU 指出: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 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 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已經意識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并在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但高校人才培養與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國際發展需求呈現出“不對接”現象。世界著名咨詢管理公司麥肯錫在《應對中國隱性的人才短缺》中指出,中國的畢業生很多,但只有不到10%擁有為外企工作的技能。以工程師為例,中國擁有160萬年輕的專業人士,但是普遍缺乏參與項目或團隊寫作的實際經驗,導致被認為適于在跨國公司中工作的中國年輕工程師的數量僅有16萬人。中國雖然有巨大的人才供應量,但滿足跨國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綜合型管理人才卻嚴重不足。

(二)原因分析

1.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這就導致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到理念和制度的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直接相關的專業、課程設置,對人才培養起著潛移默化作用的校園文化建設,小到教師的言行等,不能充分體現出國際化的理念,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具有局限性。

2.人才培養國際化沒有系統化

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高校近幾年在國際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從總體上來看,國際化人才培養側重于某些方面,還缺乏系統化的建設。上至管理,下至教學,沒有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國際化體系,尤其是教育教學上的評價機制跟不上,嚴重制約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進程。

3.國際交流能力有限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多數高校認同并勇于實踐國際化進程,但實際操作中,囿于客觀條件,比如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不夠等,導致國際交流能力不足。這使得高校要實現人才培養與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對接”,有心但無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三、高校如何培養適應國際化需求的人才

(一)進一步加強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認識

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解,學者們各有高論。劉道玉教授就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包括四點:從質量上說,強調各國要提高大學的水準,使各國大學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 并為國際社會所承認和接受; 在空間上, 強調大學的開放性,各國都要開放教育市場,既要到國外辦學, 也要接納外國在本國辦學; 在資源上, 強調資源的共享性,各國要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做到揚長避短、 互通有無;在理念上,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大學教育不僅要滿足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需要, 而且還要適應不斷變化中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此,國際化人才培養并不是單一的環節,高校應在深刻理解教育國際化內涵的基礎上,從質量、空間、資源、理念等各方面全方位滲入國際化因素,才能結出國際化人才這個“果”。

(二)加強國際化能力建設,推動高校自身國際化進程

高等教育國際化給我國高校提供了廣闊的國際空間,同時也要求加強高校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和市場,提升自身的國際化能力,推動國際化進程,培養出合格的國際化人才。中國高校應當積極創新教育理念,選聘一流師資,并在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不斷革新,推動自身的國際化進程。例如,制約中國高校與國外伙伴大學互換學生的瓶頸問題是中國高校全英文授課課程太少。清華大學利用 985 計劃專項經費, 每年資助開設 90 門全英文授課課程;同濟大學新近推出10 個系列、 140 門全英文授課課程。廣州暨南大學于2001 年設立國際學院, 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8 個專業的系列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實行全英文授課。

(三)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系統化建設

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需從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模式等方面著手。要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必須樹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標準、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制度。另外,從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方面積極營造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環境,也是系統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加強人才培養定位與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對接

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瞬息萬變。在國際化背景下,要培養國際化人才,我國高校的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接軌,培養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準確掌握國際社會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及各行業的人才需求狀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立足本國和學校自身的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大學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與高校自身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等結合起來,在專業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與國際社會經濟需求緊密對接,構建起與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接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樹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若干對策[J].江蘇高教,2006(02).

[2]李瑩.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教高職研究.文教資料,2010(06).

上一篇: 視頻配音方法 下一篇: 職業教育中的課程思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有码亚洲综合区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综合 | 中文乱码经典亚洲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精品二区 |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