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10:13: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教育課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方本科師范院校開展英語專業教學主要是培養現階段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其中,培養符合標準的優秀英語教育人才的關鍵是不斷提升高師中的課程設置水平。新世紀背景下,我國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課程開展已經進入到全新階段,這就與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師素養提升之間關系密切。《英語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文件之中都強調了學生、社會所產生的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以及專業知識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語教師能夠從專業能力、教育實踐能力、綜合知識儲備等各個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應對地方本科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全新挑戰。為此,通過具體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語教師的專業課程設置現狀以及問題,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課程設置的優化,并對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英語教育教學水平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中專業課程設置是直接影響教師職前培訓的載體,所以保證其課程設置科學、合理至關重要。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中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專業發展,加強其專業意識與專業素養的培養是目前教師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若想形成更專業、更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體系,離不開合理課程體系的支撐。在目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其關鍵環節在于課程改革,通過課程改革優化課堂教學,進而實現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圍繞現階段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探究出具體的應對措施,這對提升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師專業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都有著重要意義[2]。
二、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目標。師范性不夠在英語教師專業培養過程中培養其專業英語技能與綜合知識是教育的基礎,如加強語言聽、說、讀、寫能力培養,通過課程規劃與實施為學生今后教師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屬于學科本位模式,在諸多院校課程設置中都以綜合性大學為模仿對象,進行課程設置。英語學習和其他學科不同,僅僅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對語言結構進行詳細了解,并掌握不同語境下語言的應用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更多的語言知識,以有效應對今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成功教學。但在諸多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對這一師范性目標的認識不到位,忽視課程教學與專業教育中對學習者的社會認知、文化認同等多方面教育,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重視程度不夠。2.實踐性課堂設置重視度不足。在開展實踐性課程的過程中,需掌握實踐性知識的內容,并以此作為核心內容。通過借助實踐方式獲得經驗與規律。教師也能在這樣的反思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分析如何教學,可以提升綜合課程教學能力,更加可以幫助教師個體達到一種情景式互動。實踐性課程教學是教師日常工作中對理論的踐行,因此能夠對教師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基于對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開展英語教育實踐性課程方面的經驗相對較少,課程以及具體設置的教學實踐聯系不大,除了正常的畢業前夕的教學外,較少能夠與中小學之間形成連接,因此,教育教學實習的全過程之中也并未能夠形成嚴謹的科學安排,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課程體系設置不足制約學生專業發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育教學中,缺乏學術型、研究型教學骨干教師。英語教師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其難度與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這種課程結構設置上的缺陷使其綜合能力培養不足,整體教學技能與科研能力的培養都不足,這就直接造成高素質人才培養不足[3]。另外,由于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科學性,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動力不足,造成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綜合效率較低,綜合素質培養效果較差,且缺乏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體系的設置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造成整體知識教學與實踐訓練呈松散無序狀態,這不利于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同時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實現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促進學生專業發展至關重要。4.課程結構內缺乏科研素質培養相關課程。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課程設置中,將英語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培養等作為主要目標,在對英語科研素質培養方面缺乏重視,因此課程結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實質性。在教育教學改革新時期,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應注重自我反思與認知能力培養。在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學中,其重點目的是為實現有效教學,為學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礎,在實踐教學中不能缺乏長遠意識,要將其科研素質培養能力作為課程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職前教育離不開對英語教師素質教育的開展,尤其是科研素質培養。一旦學生缺乏科研素養就將失去研究興趣,忽視學習與工作中對問題的積累和研究,最終導致失去探索興趣,形成一種機械模式的教學,制約其長遠發展。
三、促進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設置課程目標應凸顯師范特征。在進行專業教師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師資具有良好的專業教育能力,專業性的教師教育培養也應當具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為基礎和支撐。針對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化的培養與發展,需要我們能夠將教育科學類課程納入到專業課之中。同時,應當重視英語教師教育專業標志性課程[4]。教育實踐驗證了作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統性的英語知識儲備,同時也應當具有可以熟練運用英語以及職業技能的能力,更加應當具有在實踐中靈活應對與針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普通文化課程以及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做起。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國際勞工組織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70多個國家的教師開展了數據調查與分析,國際教師教育課程所形成的比例情況如下:學科專業課程可以達到35%,普通文化課程以及教育理論課程能夠達到25%,教育實踐課程可以達到15%。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整個課程體系之中,教師專業課程所能夠達到的比重之中,教師專業性特征則比較明顯[5]。地方高師英語教育課程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并應當經過充分科學的實證研究最終才能夠確定合理結構比重。針對上述課程進行整合,對培養專業化英語教師具有重要意義,更加表現出了英語教師在進行教育與培養過程中的專業化需要。總而言之,結合英語教學以及跨學科特點以及社會性特質的需要,就應當以教育為基礎并實現全面綜合性英語教師教育,不斷強化學生在教育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專業修養上的提升,借助語言教學等的綜合發展,促使個人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2.突出實踐性課程地位。教師職業屬于具有實踐性特征的職業,因此,更加需要教師具有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簡單將他們所學內容應用到實踐之中。實踐能力教育與培養更加體現的是英語專業學生除了應當具有良好英語基礎,看重對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的綜合訓練,還應當從不確定的教學情景之下掌握變化與適應的能力。需要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最終能夠形成創新與發展,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做到隨機應變。這種實踐性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對知識的簡單技術操作,而是需要能夠結合個人經驗以及性格特點從而獲得的。換言之,突出實踐性課程地位就代表著要在教育實習引導下,完成每一位學生的實踐課程檢驗。從某種角度分析集中實習模式的實踐效果不如分散實習模式的實效效果好,通過分散實習與檢驗,更進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實踐、反思、再次實踐、再次反思的模式。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思考總結,并在理論基礎上提升實踐能力,對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認知,促進自我良好發展。3.真正關注學生專業發展。從課程建設角度出發,充分關注學生的專業態度課程建設。在實現教師的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強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態度進步。專業態度屬于教師主體針對自身職業的理智型的判斷與情感體驗。教師專業態度屬于價值觀的基礎,更加是構成教師個性的重要因素。高師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能夠在教師的身上不斷開發社會所期待教師應用的倫理、智力以及情感層面的素質,并促使教師可以在自己學生身上培養形成這樣的品質。因此,在培養高師英語專業的師資的過程中,應當借助隱形課程優勢,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開發與探究,注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創新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等,利用環境及文化因素影響促進學生進一步感知,進而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去適應專業學習,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綜合素養。同時,學生在學習與實踐探索過程中要加強專業化認知,注重對教育理念的接受與創新,并充分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終成為一名創新者、決策者。在不斷地進行學習和鍛煉的過程中認識到專業態度培養的重要性,并將專業態度與專業身份進行融合思考,這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學生在接受教育學習過程中形成自我專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在崗位工作過程中其敬業精神是教師這個職業的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感的重要表現。一旦學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標準,則無法形成對自身的一種認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沒有搞好教學工作的強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為優秀的英語教師。4.科學設置形成教研課程。教師在進行個體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根本是應當能夠實現英語教師的教育。現在社會不斷進步,需要教育不斷深化與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夠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師能夠在系統性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開展相關工作。結合相關數據研究,另一些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之中對所有理論進行深層次發展。這也是當前階段,我國中小學階段英語教師進行職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問題。需要知道,教育理論作為一種相對特殊的理論形式,其中缺少學習主體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現出無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質與內涵,例如赫斯特曾經提出,關于理論基礎參與實踐過程中的轉化問題[6]。從本質上看,并不能夠形成確定性的方案。從開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論應用在教育實踐方面同樣具有內在性以及間接性的特點。如果學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種種素質,就不能夠真正掌握相關教育理論內容,更加無法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教育素質之中包括了學生實踐行為相關要素,同時也包括了學生在實現終身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質則可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踐主體。學生在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之中,實現了自身發展,并能夠真正獲得職業上的樂趣,可以充分感受職業方面的尊重。例如實踐已經證明了論文寫作本身就是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為此,任何完整性的寫作行為都能夠在思考行為上與實踐之間相連接,并反思實踐行為,也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反思理論能力的提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實現合理調整。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專業英語教師在校學習階段、接受職前教育是影響其專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其專業教學有效性。從課程設置出發,加強其專業課程設置改革,促進課程結構優化;從基礎能力出發,提高其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理念,在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要注重其對工作責任感的培養,促進其形成對工作的熱愛之情。加強課程設置改革,突出師范教學特色,引導學生在接受英語專業教育的同時不斷進行反思,逐漸形成自己對專業學習與教學的獨特認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
作者:楊銘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何華清,王子猷.地方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蓮.新課程標準與新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01—202.
[3]劉麗,張勛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課程設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視角[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6):43—47.
關鍵詞:
英語教育;課程設置;新課程改革
中學英語教學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英語教育相關專業則是在此基礎上對英語知識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質教育下,全面培養人才的關鍵點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團隊,而英語教育就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教師的搖籃。高校這方面的課程必須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綱要求進行設置,同時顯現出教育的特征,這就對中學當前的新課改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之間的關聯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對接,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才可以順利開展。
一、英語教育方面專業課程設置的依據
教育部曾為規范國內高校英語學院的教學制定了一套教學大綱,其對國內所有的高校英語專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大綱不斷結合時代特征與國家對新型人才的熱切需求,指出了學校要培養復合人才的理念與目標。大綱中提到的復合人才是有著堅實英語基礎,豐富文化知識,并且可以在各領域中熟練使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著眼于各類院校英語專業的共性,精心設計了培養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課程體系,把英語專業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三大板塊,但各類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專業而異,來具體安排三大板塊的具體課程。
二、英語教育方面專業課程設置與中學英語新課改對接的重要性
1、提升英語的實用價值
現階段,國內所有中學英語方面教學都已經進行了相關課程改革。中學的課程改革主要是改變從前教師重視單詞與語法相關知識的講解,忽略中學生英語使用能力的教學形式。新課改強調的是英語基礎單詞及語法與英語使用能力同樣重要。單詞和語法是構成英語的重要成分,學生只有扎實掌握這些,才能夠靈活使用英語。而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使用英語進行工作與生活,不僅提高自身修養,更是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可以說,新課改下,只有高校英語教育相關專業的課程編排與中學高度對接才可以實現英語的實用價值逐漸提升。
2、培育新型人才
素質教育是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其主要是要求學校為社會培養綜合人才。而在中學展開素質教育離不開高素質與高水平的英語教師。盡管當前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才是教學之中的主體,但是教師依然起到關鍵作用。中學生對于英語的認知還來源于教師,只有教師對英語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學生才能樹立正確學習英語的態度。可見,中學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大量新型教師,而高校之中的英語教育方面專業的人才就是為中學提供優秀教師的重要渠道。只有高校之中的英語教育方面的課程編制與中學英語高度對接,才能為社會培育出新型復合人才。
三、當前高校英語教育方面專業課程設置之中常見問題
現階段,國內高校英語教育方面專業制定的課程還是從前常規的課程,內容缺乏新意,而且目標模糊,與中學當前在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學出現明顯的偏差,其無法滿足當前中學新課改下對于高素質、高水平教師的需求。當前高校英語課程整體編制之中,主要是教育類型的課程出現問題。
1、專業性不強
高校中的英語教育學院是專門從事英語教學的專業,其既要對學生的專業性進行培養,又要對學生的教育理念進行培育。英語教育方面的專業不僅僅只有英語,或者教育,其可謂是英語與教育并重。但是當前許多高校的英語教育學院當前開設的課程就只有心理學、教育學和英語教學方法,以致于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在知識儲備、語言運用、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等方面與其他高校相比沒有突出的優勢。
2、缺乏教育針對性
當前多數高校英語教育學院開設的教育學科與心理學科內容還沿用從前的理論,根本沒有聯系國內各階段學校進行課改的現狀。并且教材中缺乏對實際中學當中英語教學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學實踐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這就必然導致高校之中英語教育學院的課程缺乏教育針對性。有調查顯示,66%的高校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實習之后認為自己所學到的教育學科與心理學科對實際教學的指導意義不大。
3、缺乏職業技能方面培訓
當前,國內多數高校英語教育學院都缺少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例如,很少有課時能涉及到英文板書、書法、歌曲、游戲以及簡筆畫等技術培訓,對于這些內容很多高校都將其列入到學生自行拓展的范圍之內,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些內容的自主學習。這就不難理解許多高校英語教育方面專業的畢業學生英語板書極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現象。
4、未能與新課改做好銜接工作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還沒有把中學進行的課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學大綱與課程開展標準列入到英語教育學院的課程之中。這樣就造成學生對中學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學之中的內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學生連研究性學習和任務型教學都沒有聽說過。近年來,國內高校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依然是接受著過去陳舊的教育理念與理論方式,導致其完全與中學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學脫節。
四、對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深入探索
1、調整教育目標
教育部對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曾經下發過統一的教學大綱,其中提出了現代教育培養學生的五個目標。第一就是要有堅實的英語基礎,第二是要有寬廣的知識體系,第三是具有相關知識,第四是具有高素質,第五是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能力。同時,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充分結合新課改具有的特征,將這些目標與時代特點高度整合,確立明確的英語教育目標。
2、優化課程體系
曾有調查顯示,目前許多畢業于高校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認為母校現存的專業課程設置比例不協調。他們都普遍認為高校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與實踐課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學習很難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因此,高校必須要逐漸對其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其內部各學科的比例,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占比均衡。例如學校可以增設實踐類型的必修課,將一些理論型的課程變為選修,同時,增加一些如板書、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學內容。
3、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自古以來都肩負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師所秉承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傳授給學生,所以,所有教師具有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學生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高校英語教育學院就是中學從事英語方面教學教師的培育搖籃,其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中學英語方面教師的教育觀念。可見,教育學院的教育觀念是多么重要。當下,高校英文教育學院一定要融入新課改的最新內容,充分認識到如今學生才是中學教學之中的主體,所以高校英語教育學院也要圍繞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開設一些如對外漢語教學、培養特色人才和提高業務能力等特色課程。
4、增加實習與實踐環節
高校英語教育學院非常看重實習與實踐教學,但是由于當前學院開設的實習與實踐課程占比較少的原因,由教育學院畢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學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之中,常會遇到因能力不足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課件不會做,無法帶動學生進行課堂思考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學院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須針對這一缺失增加教學實習與實踐的環節,加強學生專業與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高校之中英語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與新課改下的中學英語教學高效對接。
結論
綜上可述,高校英語教育相關專業是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從事英語教育方面的教師,這些教師以后都要從事各階段學校的英語一線教學。當前,義務教育都在全面進行課程改革,無論是其課堂開展形式、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模式,亦或是教學理念都區別于從前。但是想要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必然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英語教師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學習以及自主學習,這樣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育方面專業必須要從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育目標、實踐環節、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進行變化,以應對中學新課改下英語教學的綜合轉變。
作者:韓婷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中學英語教學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英語教育相關專業則是在此基礎上對英語知識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質教育下,全面培養人才的關鍵點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團隊,而英語教育就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教師的搖籃。高校這方面的課程必須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綱要求進行設置,同時顯現出教育的特征,這就對中學當前的新課改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之間的關聯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對接,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才可以順利開展。
一、英語教育方面專業課程設置的依據
教育部曾為規范國內高校英語學院的教學制定了一套教學大綱,其對國內所有的高校英語專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大綱不斷結合時代特征與國家對新型人才的熱切需求,指出了學校要培養復合人才的理念與目標。大綱中提到的復合人才是有著堅實英語基礎,豐富文化知識,并且可以在各領域中熟練使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著眼于各類院校英語專業的共性,精心設計了培養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課程體系,把英語專業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三大板塊,但各類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專業而異,來具體安排三大板塊的具體課程。
二、當前高校英語教育方面專業課程設置之中常見問題
(一)專業性不強
高校中的英語教育學院是專門從事英語教學的專業,其既要對學生的專業性進行培養,又要對學生的教育理念進行培育。英語教育方面的專業不僅僅只有英語,或者教育,其可謂是英語與教育并重。但是當前許多高校的英語教育學院當前開設的課程就只有心理學、教育學和英語教學方法,以致于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在知識儲備、語言運用、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等方面與其他高校相比沒有突出的優勢。
(二)缺乏職業技能方面培訓
當前,國內多數高校英語教育學院都缺少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例如,很少有課時能涉及到英文板書、書法、歌曲、游戲以及簡筆畫等技術培訓,對于這些內容很多高校都將其列入到學生自行拓展的范圍之內,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些內容的自主學習。這就不難理解許多高校英語教育方面專業的畢業學生英語板書極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現象。
(三)未能與新課改做好銜接工作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還沒有把中學進行的課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學大綱與課程開展標準列入到英語教育學院的課程之中。這樣就造成學生對中學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學之中的內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學生連研究性學習和任務型教學都沒有聽說過。近年來,國內高校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依然是接受著過去陳舊的教育理念與理論方式,導致其完全與中學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學脫節。
三、對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深入探索
(一)調整教育目標、優化課程體系、轉變教育理念、增加實習與實踐環節
教育部對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曾經下發過統一的教學大綱,其中提出了現代教育培養學生的五個目標。第一就是要有堅實的英語基礎,第二是要有寬廣的知識體系,第三是具有相關知識,第四是具有高素質,第五是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能力。同時,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充分結合新課改具有的特征,將這些目標與時代特點高度整合,確立明確的英語教育目標。
(二)優化課程體系
曾有調查顯示,目前許多畢業于高校英語教育學院的學生認為母校現存的專業課程設置比例不協調。他們都普遍認為高校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與實踐課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學習很難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因此,高校必須要逐漸對其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化,調整其內部各學科的比例,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占比均衡。例如學校可以增設實踐類型的必修課,將一些理論型的課程變為選修,同時,增加一些如板書、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學內容。
(三)增加實習與實踐環節
高校英語教育學院非常看重實習與實踐教學,但是由于當前學院開設的實習與實踐課程占比較少的原因,由教育學院畢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學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之中,常會遇到因能力不足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課件不會做,無法帶動學生進行課堂思考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學院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須針對這一缺失增加教學實習與實踐的環節,加強學生專業與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高校之中英語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與新課改下的中學英語教學高效對接。
綜上可述,高校英語教育相關專業是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從事英語教育方面的教師,這些教師以后都要從事各階段學校的英語一線教學。當前,義務教育都在全面進行課程改革,無論是其課堂開展形式、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模式,亦或是教學理念都區別于從前。但是想要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必然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英語教師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學習以及自主學習,這樣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育方面專業必須要從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育目標、實踐環節、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進行變化,以應對中學新課改下英語教學的綜合轉變。
一、“英語雙導師制”在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意義
為了適應我國中小學教育飛速發展的需要,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需要重新設置并進行調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啟動《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研制工作,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組成《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研制專家工作組,2010年12日遞交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送審稿)》及系列專題研究報告和工作報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頒發《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只規范了教育類課程目標和設置。對學科專業課程沒有進行設置。為了適應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并有效地執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河南省“校-地協同”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在英語教育專業課程中創新實施“英語雙導師制”。“英語雙導師制”的實施能有效地提高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法教師和中小學的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英語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學和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學和實習工作,形成中小學大學英語教學“一條龍”的發展體系。
二、教育類課程“雙導師制”的內涵
“雙導師制”主要指大學教師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共同指導和培養師范生的機制,也指大學教師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共同指導和培養中小學學生和幼兒的機制,蘊含了3種“雙導師”制度:對高等院校在校師范專業大學生,授課教師既有大學教師,也有來自基層的中小學教師;對進行教育實習的高年級師范生,既有來自高校的跟蹤指導教師,也有來自實習中小學校的輔導教師;對中小學生,既有來自本校的專任教師,也有來自高等院校教育類課程教師進行授課,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教改。“雙導師制”的實行,將有力推進教師教育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建設。
英語“雙導師制”是指,讓中小學英語名師到師范院校授課并指導實習工作,大學英語教學法教師到中小學聽課指導,英語專業師范生到中小學實習,高校英語教學法教師與中小學英語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教改。
三、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我們在設置英語教育專業課程中要突出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養英語專業師范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一方面讓學生學會用外語去獲取外國課下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還能用外語宣傳祖國,介紹我們的科學文化。”鑒于以上觀點。
我們在大學階段英語教育專業開設英文課程:英語視聽;英文電影欣賞;英文歌曲欣賞;英語口語;英文寫作;小學英語教學法;英語微格教學;英語國家概況;英美報刊選讀;語言與文化;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美國文學史及選讀;語言學;文體學;英語教學評價;語言測試;旅游英語;商務外語。還需要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英譯課程,例如:學習《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道德經》等經典的英譯本。讓學生以自己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為根本,借鑒學習外國的文化,同時積極使用英語向世界傳播和推廣我國的傳統文化,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和世界夢。
英語教育實習采用河南師范大學的分流實習模式。學生自愿選擇學術、應用和英語教育三個方向。選擇學術方向的學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為目的,只要參加校內見習就可以,其余時間復習考研;選擇應用方向的學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譯公司等地方實習。選擇英語教育的學生參加校內見習和校外實習基地實習。三類學生的實習時間都是一個學期。
實施“雙導師制”:對高等院校在校師范專業大學生,既有來自高校的指導教師,也有來自實習中小學校的輔導教師的指導;對中小學生,既有來自本校的專任教師,也有來自高等院校教育類課程教師進行授課,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教改。
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包含小學、中學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三個方面。本文主要談論前兩個方面,主要探討學習領域和相關模塊。
(一)小學職前教師英語課程設置
小學職前教師英語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扎實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了解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學習適合小學生性格特點的英語教學方法,培養小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使用英語向國外介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我的國際影響力。
師范院校實施“英語雙導師制”,讓小學英語名師到師范院校授課,大學英語教學法教師到小學聽課指導,英語專業師范生到小學實習一個學期。高校英語教學法教師與小學英語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教改。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1.英語專業基礎知識
2.英語專業基本技能
3.小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和技能
4.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能力
5.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知識 英語語音;精讀;泛讀;英語語法;英漢翻譯;英語視聽;英文電影欣賞;英文歌曲欣賞;英語口語;英文寫作;小學英語教學法;英語微格教學;英語國家概況;語言與文化;英文經典名著選讀;中國傳統文化;中華經典名著選讀;漢語古詩詞英譯;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第二外語等
6.英語教育實踐 實施雙導師制,分流見習、實習。(18周)
(二)中學職前教師英語課程設置
中學職前教師英語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扎實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了解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學習適合中學生性格特點的英語教學方法,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使用英語向國外介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師范院校實施“英語雙導師制”,讓中學英語名師到師范院校授課,大學英語教學法教師到中學聽課指導,師范生到中學實習一個學期。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1.英語專業基礎知識
2.英語專業基本技能
3.中學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和技能
4.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能力
5.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知識 英語語音;精讀;泛讀;英語語法;英漢翻譯;英語視聽;英文電影欣賞;英文歌曲欣賞;英語口語;英文寫作;中學學英語教學法;英語微格教學;英語國家概況;英美報刊選讀;語言與文化;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美國文學史及選讀;語言學;文體學;英語教學評價;語言測試;旅游英語;商務外語;中國傳統文化;中華經典名著選讀;漢語古詩詞英譯;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第二外語等
6.英語教育實踐 實施雙“導師制”,分流見習、實習。(18周)
綜上所述,我們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我國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實際情況和當代時展的需要,在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實施“英語雙導師”制,探究切合我國實際的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模式,提倡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
長期以來,人們也習慣地認為,只要懂得某一門學科專業的基本知識,就能夠勝任該學科專業教師這個職業。但實事并非如此,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有些專業知識很好的教師的教學實踐中,他們卻很難將其掌握的學科知識、專業知識,具體地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去,他們還需要有關該學科教學知識。
一、PCK理論及其對構建教師教育課程的意義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 PCK)是美國學者舒爾曼(Shulman)提出。他認為,教師需要一種知識,它是一種關于特定學科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的理論和方法。PCK理論為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PCK作為教師職業所特有的知識形式,是指向“如何教”的知識,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性;教育類課程作為高師課程的特色,是指向“如何教”的課程,體現了高師院校的師范性,是培養未來英語教師PCK的最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師認知活動的重要基礎在于PCK,它由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等各種知識有機整合而成。師范教育是教師教育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教師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師范課程實施的,所以師范類課程是培養教師養成并擁有PCK的一種重要的載體。師范課程與教師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密不可分的。鑒于師范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師知識,那么設計出合理的關于教師知識的結構,就是制定出科學的師范課程的基礎。
長期以來,PCK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存在著被忽視的現象,甚至被邊緣化,直接導致了教師教育課程目標不明確、設置不合理等問題的出現,使得高師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專業性不強、師范性不突出、不能很好的勝任自己的教學崗位。同樣,對英語師范專業而言,英語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是英語教師所特有的、影響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英語知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掌握了英語知識就能當好英語教師,他還必須具備英語教學法等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的提出,對英語教師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作為英語教師不僅需要英語知識和一般的教學法知識,還需要知道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如何組織教學內容、如何創設教學情境的知識等。
二、高師英語教育類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目標不明確,未突出師范性
我國高師英語師范專業現行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是教育部于2000年4月頒布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明確把英語專業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三種類型,并建議專業技能課程安排65%左右的學時;專業知識課程安排15%左右的學時;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安排20%左右的學時。《大綱》對全國各類高等學校的英語專業均有指導作用,但《大綱》并未對高師英語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做出專門的指導。
以安徽省F師范學院英語教育專業為例,其英語專業課程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共同組成的。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完全按照《大綱》要求而設置,占到總課時的66%。高師院校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基地,“師范”是其辦學特色。由于我國沒有專門針對英語師范教育專業的教學大綱,導致高師英語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沒有顯著差異。F師范學院雖然按照《大綱》的要求開設了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聽力、口語、語言學、文學等課程,但能夠體現師范教育特色的課程僅有“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英語教學法。這種課程設置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即英語教師的培養=英語專業知識+“老三門”。這樣的課程體系沒有充分考慮到師范生以后要從事英語教學這個事實,脫離了人才培養目標,致使高師院校長期處于一種“學術性不強,師范性不明”的狀態,師范性未能得到體現。
(二)英語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低,未突出專業性
目前,我國的高等師范院校課程設置主要包括三個板塊: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這三大板塊已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識并形成了傳統,但各校和學者在對其稱呼和表達上略有不同,如:公共基礎課程也被稱為普通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等,教育專業課程又被稱為教育類課程、教育科學課程等。相應地,我國高師英語師范專業的課程包括語言技能類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教育類公共課程三類。
以F師范學院英語教育專業為例,依據本科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F師范學院英語教育專業構建了由公共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育課程組成的四模塊課程結構,其中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主干課程和拓展)所占比例最高,占總課時的66%,也就是說師范生在4年之內近2/3的時間要接受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方面的訓練。進行文化教育是用來培養外語人才的人文精神,因此外語教學也被逐漸稱為外語教育。這種從單單“訓練語言技能”到培養“人”的轉變表明了了外語教育開始具有了“歷史使命感”。但培養英語教師“如何教”的英語教育類課程卻被嚴重忽視,只開設了英語教學法和英語教學技能訓練兩門課,占總課時的2.7%,且開設的時間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個學期。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利于師范生形成合理的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不能為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合理的知識基礎,使師范生難以建立起系統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的框架,從而必定導致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低下,教學效果也就難以保證了。
(三)教育實踐環節薄弱,流于形式
在教育實習中,通過讓師范生參與教育實踐,可以達到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檢驗師范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綜合運用情況;二是使師范生了解中學英語教育工作的基本規律、發展動態和教學模式,促進師范生把學到的專業知識,以及在教學法課上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為把師范生培養成合格的中學英語教師打下良好基礎。
以F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010屆教育實習工作為例,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末,共八周,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習階段和總結階段。其中,大部分同學迫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壓力選擇了自主實習。由于時間緊促,F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將教育見習和畢業集中教育實習安排在一起。這樣倉促的時間安排,是對教育見習環節的忽略,不能真正發揮教育見習的作用。實習期間,由于部分實習生教學理念相對陳舊,難以吃透教材、駕馭課堂,導致部分實習基地的領導和老師對教育實習有抵觸情緒。其次,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實習生無法細致了解中學的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狀況,這就導致了很多師范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和班級工作,更無法滿足師范生的專業成長需求。
總體看來,我國高師英語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完善,沒有給師范生提供充分的知識儲備和相應的能力培養,有些高師院校甚至連最基礎的教學法課程都沒有開設。由此可見,在高師英語教育中,英語教育類課并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PCK理論對我國高師英語教育類課程的啟示
通過建立進一步凸顯PCK的英語教育類課程結構,使得英語師范生一方面具備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讓英語師范生有機會廣泛地接觸實踐,積累豐富的對于英語教學感性認知,經過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師范生在學習、觀察、反思和體悟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PCK。
(一)增加英語教育類課程在總體課程中的比例
應根據PCK理論的要求,探索出科學合理的改革措施:第一,課程課時整體上不能超出4年所規定的學時;第二,注意均衡各類學科之間的比例關系,以保證高師英語教育的雙專業性。我國學者黃葳認為,我國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合理的比例關系應該為:一般文化課程占20%,學科專業課程占40%,教育學科課程占20%,教育技能課占10%,教育實踐課程占10% 。根據黃葳的研究結果,結合本研究中對高師英語專業教育類課程的界定,英語教育類課程應該占到25%左右。
(二)豐富英語教育類課程內容,加強課程之間的融合
我們在英語教育類課程設置中,除了要增加課程比重外,還要不斷豐富課程內容,確保能夠為師范生提供足夠的PCK知識來源。PCK包含教學目的的知識、學生理解的知識、課程的知識、教學策略的知識和教學情境的知識。那么,首先,應該增設包括英語教學大綱、語言測試與評價、英語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學研究、基礎英語教學動態研究等理論的課程。第二,適當開設一些關于英語教育教學方面的選修課程,比例要控制在5%左右。第三,應增設增強有助于英語師范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對英語師范生進行終身學習理念的培訓,為他們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四,要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師范專業教育類課程設置密切結合起來。
(三)調整英語教育類課程的時間安排
對英語教育類課程的時間應該如何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即從大一開始,英語教育理論課程和英語教育實踐課程同步開設。大一、大二的英語教育類課程以理論課程為主,并且每周進行一次教育見習,將師范生置身于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如擔任班主任助理、組織課外活動、召開家長會、參加教研活動等,全方位獲取實踐經驗。讓師范生在廣泛地接觸學生,了解學校,了解教學,體驗教師崗位中,增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直接認識,培養師范生對教師工作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形成師范生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大三起,開設教育技能型課程,除了必要的技能理論課程外,每周還要結合微格教學、專題討論等各種教學形式進行一至兩次的教育實習。微格教學、同學之間互相進行教學觀摩等對于師范生技能的形成,具有十分的重要意義。當然,教學實踐活動是師范生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師范生才能基于自己的體驗和經歷,對所學和所實踐的知識主動進行篩選,并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構建自己的教學方式,才會最終形成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突出師范生實踐體驗的課程實施
我國的英語教育類課程的實施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在大四安排一次集中實習。課堂教學和一次實習就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根據Hashweh的教師教學建構理論,英語教育類課程在課程實施方面也應有所改變,進一步突出師范生的實踐體驗,以增加師范生的實踐機會和主觀體驗。首先,要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強化教育見習環節、發揮微格教學的作用、組織教學典型案例觀摩分析、定期圍繞專題組織討論等方式。第二,推進英語教育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結合,發揮英語教育理論課程知識對英語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師范生通過教育實踐反饋掌握更為豐富的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韓剛.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建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陳昆.在英語師范教育課程中培養學科教學知識[D]. 重慶:西南大學,2009.
[3]劉良華.教育研究方法:專題與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謝賽,胡惠閔.PCK及其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影響[J]. 教育科學,2010,(5).
高職院校要落實以就業為導向,課程改革要有所突破,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實現課程教學與就業需求緊密結合。在實踐中,我們認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專家型幼兒園教師”和“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目標,一個普通的高職畢業生,要想成為專家型或研究型幼兒教師,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性不是很大。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是理論夠用,動手操作能力強的一線幼兒英語教師,而不是英語專家和科研家,具體而言,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是:
1.全面發展的幼兒教育人才。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幼兒教育人才,所有的課程都應該為此服務。如果說,我們也能培養出其他方面的人才,如,為藝術院校輸送新生,培養出了舞蹈家、書法家、作家、鋼琴師等,但這都是我們教育的副產品,而不是我們學前教育專業所真正追求的目標。我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幼兒教育人才,所以我們所有課程都為學生成為“現代人”,成為“有幼兒教育才能的人”服務,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幼兒教育專業素質服務。必修課、選修課、教育實踐活動、活動課程都是為學校教育總目標的實現服務,為促進學生幼兒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發展服務的。
2.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操作型的幼兒教育人才。我們給學生開了不少的學前教育理論課程,甚至還開設了與科研有關的課程,但這并不表明我們培養的目標是理論家或專家型教師或研究型幼兒教師。我們開設這些課程重要的是為培養學生教育技能服務的,這些技能有:幼兒教育活動的設計技能、教育活動的組織技能、觀察幼兒的技能、師幼互動的技能、反思能力等。能組織好幼兒園教育活動,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好的幼兒教師。
3.有幼兒英語教育特長的幼兒教育人才。我們培養的是具有標準的英語語音、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掌握幼兒英語教學的技能技巧、能夠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英語滲透、能夠運用英、漢兩種語言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能夠把英、漢兩種語言作為工具組織幼兒的各項活動的幼兒教育人才。為此,我們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英語口語、英語語音、幼兒英語教學法、幼兒園英語教育與活動設計、幼兒園英語游戲活動設計、專業課程英語、英語主題活動交流等一系列的與幼兒生活和活動息息相關的英語教育課程。八年來,我們大力打造特色課,不僅編著了一系列的幼兒英語教育方面的書和參考資料,還形成了以國家級精品課《幼兒英語教學法》為核心的課程群,著力培養普、專結合的有特色的幼兒英語教育人才。
課程設計的內容: 根據行業人才的需求,打破學科本位的藩籬,以人為本,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課程創新體系
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最終需要落實到課程內容上來。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及邏輯嚴密性,但是我們并不受學科本位思想的束縛,我們更看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突出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和實用性,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但能力所涵蓋的并不僅僅是知識 + 技能,學生需要具備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同時學生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持續發展能力等,這些都是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以人為本”、“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等新的教育觀念逐漸為更多的高職院校所接受并日益受到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個性全面發展的全人教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課程內容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更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及整合性,從注重學科完整性、單一崗位技能培養轉變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開發多元整合性課程成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學前英語教育專業堅持 “以就業為導向,以幼兒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讓學生在合格的基礎上形成幼兒英語教育專業特長。”即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在掌握幼教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能夠掌握本專業方向所必需的英語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有標準的英語語音和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幼兒英語教學的技能、技巧。在課程的設計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育人為先”的現代教育理念, 以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發展和個性和諧發展為目的; 遵循時代性和前瞻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統一性和靈活性、多樣性和綜合性、基礎性和專業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原則; 建構與教師知識結構相適應的幼兒英語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在具體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以解決現實問題為重點,改變課程強調學科本位、結構單一、缺乏整合的現狀,強調教育課程的綜合化、整體性建設,實現課程結構多元化,改革單一、拖沓、冗長的長課型,提倡豐富、短小、精煉的課程組合;改變脫離幼兒園現實教育生活,課程內容“空、繁、舊”的現狀,突出實踐性,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改變課程設置與實施中過于偏重理論知識內容的傾向,實現從注重知識向注重求知過程的轉變,提倡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改革原先的六科教學法分別教授既浪費時間又和幼兒園的整合活動不相符合的現狀,開設學前素質教育整合課程理論與實踐,同時配備雙語教師,在六科教學法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整合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用雙語實施教育,教給學生怎樣組織幼兒園的雙語整合活動。改變教師課程實施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和以教師所教授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傾向,強調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實現教師從以知識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改變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局限于大學課堂的現狀,緊密結合幼兒園真實環境實施教師教育課程,在大學與幼兒園之間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伙伴關系,推進教師教育一體化和教師終身學習與發展。從考核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原先的技能課上課教師考試,改為教考分離,請校外專家對學生現場考核和點評。理論課考核從知識點考核逐漸過渡為對學生能力的考核。英語課考核由注重能力的筆試考核和現場聽說能力考核及幼兒英語活動模擬授課等考評方式。以考試促改革,通過考試這個指揮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課程設計的特色: 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模式,加大國際間的交流,確保課程設計與國際同步發展
學前英語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操作型的幼兒園教師。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們教育教學核心任務。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幼兒園工作的適應能力,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將學生的見實習活動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緊密結合,加強對學生進行實際保育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進行活動設計和組織、教育反思能力的培養。
2.從制度上保證學生的見、實習工作規范有序、有效地進行。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讓學生規范有序有效地進行見、實習,規定了學生見、實習的內容和具體的任務要求。學生在見、實習過程中,不僅要設計和實施教育活動方案,而且在組織完教育活動后還要寫教育活動后反思,這樣有利于學生能更快地從實踐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3.讓學生向一線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和領導者學習,及時了解幼兒園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現狀。多次請幼兒園的園長和骨干教師到校講座,使學生及時了解幼兒園的發展動態。
4.課程“幼教化”和“特色化”。緊密結合培養目標,加大產學研的力度,普及課程“幼教化”的基礎上,實行學生的“特色化”的培養。使學生學有所專,學有所長。
5.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重視對學生進行幼兒園教師基本功的訓練。學生基本功強了,一是增加學生面試擇業的資本;二是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幼兒園教育能力。不但在考核方式上進行了改革,而且還把基本功訓練作為學生的畢業考核條件之一。如學生在第三年需要參加學院組織的七項全能考試,只有考核合格的學生才能畢業。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共同性的教育教學目標。學生的特長發展是以共同性教育教學目標要求的相對下降為前提的,那么,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其最基本的素質有哪些?這些素質的度該如何定?其依據又有哪些?這些問題是值得研究的,這些問題研究得不透,就會有嚴重的后果。幼兒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不清,基本素質的度不清(或高或低),都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合幼兒園的要求,或者學生的特長發展將成一句空話。
2.藝術技能、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專業知識的底線。現在的教師和課程管理者,都有有意無意地想拔高某一方面要求的傾向。所以必須弄清楚未來幼兒教師所需要的各科知識技能的底線是什么,否則,每個學科群的教師都強調,各自的學科是最重要的,或者至少是重要的,進而影響到教育總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課程設計;培養方案;英語全日制教育碩士
一、引言
我國的教育體制方面的問題一直都是熱門話題。莫言在兩會上對我國中小學教育體制提出的改革方案必定又會掀起另一場風波。由此可知,對于基礎教育的實施,我們必須認真地對待。那么對于發展國家的高校來講,這更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對于經過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模式的英語全日制教育碩士來講,課程的設計是否合理影響著自己的前途,作為一名未來的基礎教育工作者,甚至影響著國家的前途。Nunan(1988)曾提出課程設計具有決策、實施、檢測與評價、研究和創作等五個方面的意義。束定芳(2004)也針對課程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國在課程設計和大綱制定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許多教師沒有正確對待課程設計、大綱制定以及培養方案。羅堯成(2006)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研究,發現研究生教育本質很難在課程體系中體現,無法將知識結構進行內化,課程體系陳舊老化、經驗化等問題。在英語專業課程設計中,存在著許多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因素。Long首次提出在課程設計中,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驟。肖燕、吳念(2006)也強調了在外語教學中置入學習者母語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課程設計尤其在外語類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存在著許多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因素。李虹(1998)認為,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改革熱”,課程逐漸開始轉向一個可觀的趨勢,但仍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課程結構分析
陳堅林(2011)認為,課程設置應以培養目標為指導,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因此,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滿足依賴于課程的結構設置。
(一)課程結構的合理性
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優化對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普通高校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向復合型素質人才方面發展。從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出,當代社會需要具有創新性、實踐性、綜合性的高素質教育人才。因此,為了成為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不僅需要掌握教學知識與教學技能,同時也應培養學術興趣,這就需要將學科知識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從課程結構來看,其主要包括學位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以及實踐教學四個模塊,且對應學分分別為12、10、6、8分。其中,實踐教學是唯一一門在實踐中驗證所學的課程,不可或缺,這與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發展趨勢是一致的。總之,課程結構的設置以全面培養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為導向,不可忽略其合理性。
(二)課程與學習需求
對于課程設置者而言,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都需對學習者的目前知識水平和需求方面加以考量。就目前課程設置而言,李倩(2014)調查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課程設置與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目標的要求相一致,但仍有近40%的學生認為這兩者不太一致。應培養目標要求,學習者實踐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然而實際上目前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之間卻出現了不一致,主要體現在實踐課程上。大多數高校學生認為實踐性課程最大的問題是時間短;同時還指出目前的實踐性課程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實踐性課程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石慧(2010)認為,對學習者需求方面而言,教育體制應包括四個模塊:知識學習需求、能力需求、授課方式需求、教學實習需求。根據學生培養目標可知,學生最終將成為一名教師,與教學直接相關的理論知識自然成為基本需求之一;同時,學科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等均與未來工作有緊密聯系。“改革熱”后的授課方式應多樣化,以期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獲取新知識與技能。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課程主要存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及目前課程設置結構與內容不符合學生需求的問題。然而,課程設計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我們應從這方面著手,在發展中尋求進步。
三、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課程設計的影響因素
課程設計受諸多因素影響,歸結起來為以下兩個方面:課程環境和人文環境。
(一)課程環境
當代社會對具有創新性、實踐性、綜合性高素質教育人才的需求決定了課程設計的目標,進而決定了跨學科課程綜合設計的必要性。因此,課程目標、跨學科綜合、社會需求等課程環境對課程設計起著制約性作用。課程目標不僅對教材的選擇,甚至對老師的教學設計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課程目標成為基礎內容之一。合理的課程設計必須嚴格符合培養方案的要求。根據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方案顯示,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培養是一個集眾多學科為一體的培養或教學體系,旨在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英語教師。課程作為驅動學生掌握技能、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其設計過程中應圍繞該培養目標,創設有意義的學科。另外,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具有專業指向性,未來會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可能性很大,我們應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進行綜合培養。眾所周知,作為基礎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高素質、高能力、高知識的特點。因此,課程設計還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全面打造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的綜合能力。近年來,新的課程觀對以往的課程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大部分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本科所學的都是英語專業,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并非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前者調查數據顯示(李倩,2014)40%的同學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相關學科知識之間的貫通。對于英語專業的教育碩士,如何將教育學、心理學和英語教學相結合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從專業的角度,把握好本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并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其中也反射出認知科學的觀點。王寅(2007)認為,我們應該在認知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感知需要的技能,進行學習和推理,與其他領域事物相結合,培養綜合能力。因此,課程設計需要關注學科發展,適當地將相關學科融合在一起,整合全日制教育碩士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控制技能,這在將來的教育工作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全日制教育碩士的課程設計。目前學生普遍認為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體現在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上,該課程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實踐機會,不能順應社會需求。實踐性課程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時間短缺且只是流于形式,對英語專業教育碩士而言,這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實踐課程的形式太單一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此可知,課程設計必須考慮到全日制教育碩士的社會需求,保證其實踐機會。高校可與當地的中小學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參加教學實踐,使其真正接觸課堂教學與管理。全日制教育碩士的授課教師不僅應該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應了解目前中小學教育的現狀。課程設計除了提高英語教育碩士的社會實踐外,還必須考慮不同時代對英語教育碩士需求的差異。作為高校的英語教育碩士,必須有其不可替代性。除了具備高素質、高能力、高知識之外,還必須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以及教育能力。現在中學中普遍存在英語兩極分化現象,出現這樣的現象不是并偶然。為什么在中學中仍然會存在教師學識淵博,學生一無所獲的現象?這樣看來,我們的英語教育碩士繼續深造似乎顯得很有必要。基于這樣的認識,全日制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應著重關注如何培養全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教育中的缺口彌補以往課程觀存在的不足。
(二)人文環境
課程環境對課程設計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人文環境也是重要的考查因素之一,其包括學生、教師以及課程設計者。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課程設計還必須遵循學習者的個人發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動態的。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是作為英語師范專業繼續深造,但仍有小部分學生并非英語專業畢業生。汪潔(2014)認為,課程設置者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掌握學生學習規律、心理特點,確定課程需求和該門課程培養目標,制定計劃,進行課程開發,根據學習能力不同,滿足學生就業、繼續深造以及個人發展中的其他問題。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鍛煉政治思維。另外,學生的個性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課程設計應充分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這對將已學知識進行內化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新的教學觀已全面深入到高校,模擬教師角色、自主學習、多種觀點討論等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貼近教學過程,全面感受并將知識進行內化,轉換生成自己的經驗,開發學習者的潛能,為實踐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講授還是主要的習得知識的方式。雖然新的教育觀推崇多樣的學習方式,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更加適應并樂于接受教師講授。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隨著學生不斷學習,知識儲備不斷豐富,教師對課程知識和課程能力的把握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只有當教師通曉學生所應該掌握的學習內容,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除了知識之外,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學習技能。現代教育旨在培養多方面的復合人才,尤其是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研究證明,教師雖然對所教的課程理論研究很到位,但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欠佳,這說明教師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課程設計要想提高其價值,還必須創建有潛力的教師團隊,幫助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根據我國目前的管理體制可以發現,大多數企業的控制權掌握在某一個群體或者個體手里,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何小微(2007)認為,在課程設計的規劃和設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學校的管理層,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課程設計顯得尤為蒼白。一方面是管理層人員并非一定是該領域的資深研究者,他們對該領域的理解可能僅停留在專業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層對課程設計改革的執行情況會出現偏差。各高校管理層的傳統觀念對于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他們一開始接受改革,在后期執行過程中,也可能會因為現實條件以及經費等問題而中停。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學校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課程改革的目的,何以能制定較好的課程?
四、結語
課程設計對學校以及學生有著深遠的意義。本研究在認識課程結構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并能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對課程設計進行改善,對我國的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進行各方面需求的培養;以學科發展為基礎,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以個人發展為導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全面考慮在課程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還應注重教師的綜合水平,使學生能在課堂中受益,培養出真正高素質、高能力、高知識的全日制英語教育碩士。
作者:唐莉瑤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3]陳堅林,史光孝.隱性課程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4]何小微.民辦高校教學質量問題與對策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7).
[5]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
[6]李倩.全日制英語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7]李虹.論高等師范教育類課程設計的影響因素[J].Ed-ucationExplorationNo.3,1998.
[8]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石慧.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0.
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增加,對外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各種友好往來,已融入在我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面臨新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已使英語成為國際間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已成為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信息技術教育的迅猛發展,英語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加。由于社會需求的增加,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的規模開始迅速擴大,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地區日益增加,據了解,目前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已有1000余萬。小學英語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師資培養、教學研究和教材編寫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一些專家研究了兒童學習外語的規律,經驗表明,八歲左右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期,在這個年齡段開始外語學習,不與母語學習沖突,效率較高。為了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進一步落實“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指導思想,在總結我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從2001年秋季開始,全國城市和縣城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2002年秋季,鄉鎮所在地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
問: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發展需求,開展小學英語教學?
答:教育部正在組織專家研究制訂新的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根據過去小學開設英語課的經驗和這次研究的結果,制訂了《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按照這個要求,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引導學生樂于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防止和糾正以教授語音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為主的做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小學英語的評價應按照課程目標的要求,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不允許對學生英語考試成績排隊,并作為各種評比和選拔的依據。
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應遵循短課時、高頻率的原則,學校可通過長短課結合,課內外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要保證每周至少四次教學活動,學校可根據具體條件,靈活安排。充分利用遠距離教學手段和英語教學音像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教師條件較好的城市或地區,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利用英語音像媒體。
從2001年上半年開始,中國教育電視臺將播放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系列節目,以提高教師英語教學能力,并制作部分小學英語電視教學節目,2001年秋季開學起定時和滾動播放,同時提供相應的音像媒體,供小學組織英語教學選用。問:如何解決小學英語教材?
答:目前國內已有相當數量、各種版本的小學英語教材。教育部在組織專家,按照《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對現有教材進行審查,審查通過的教材將列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2002年秋季開始,未列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小學英語教材將停止使用。新編小學英語教材須報教育部立項核準。鼓勵研制開發高質量的英語教學軟件。
問:開設英語課需要大量英語教師,請問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解決?
答:目前要重點搞好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和輔導教師的培訓工作,以解決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急迫需要。可開展轉崗培訓,對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在職小學教師,通過培訓合格后,可轉崗從事英語教學或兼職承擔英語教學輔導工作。各級師范院校、教師進修院校、中小學教研室要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劃和指導下對在職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另外,加強各級各類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建設,努力擴大和提高師范院校培養小學師資的規模和能力。要繼續辦好中等外語師范學校。鼓勵并支持有條件的中等師范學校舉辦英語專業班。中等師范學校要開設英語必修課。有條件的中等師范學校可改建為中等外語師范學校。
為吸引優秀小學英語教師,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鼓勵政策。鼓勵非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到小學任教。
英語師資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要積極利用英語電視節目、錄像帶、光盤和錄音帶等資源,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開展教學活動。
問:是否2002年秋季,全國不分地域,所有城鎮以上的小學必須都開設英語課程?
答:要求從2002年秋季起,城鎮以上的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重要性,加強領導。要防止不講條件,不顧教學質量,搞一刀切推進,也不應畏懼困難,無所作為,要看到從小學學習外語,對拓展學生視野和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要制定可操作的實施方案,講求實效,穩步推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工作目標和步驟。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小學是否開設英語課及開設英語課的年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在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工作中,要保護和支持日語和俄語等其他語種的外語教學。
一、職教英語課程改革依據
1.政策、文件
國家教育部職稱司[2008]8號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對職業教育的功能進行了全新定位,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要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定位。隨著《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繼出臺,職業學校文化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中的第七條也明確指出文化基礎課程要按照基礎性、應用性和發展定位和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需求,以及不同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來設置。
2.職教英語課程大綱、標準
根據2009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
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009年《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英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具有基礎性、應用性、發展性和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對象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規范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3.社會及學生的需求
英語作為文化基礎課之一,其社會性需求日益明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涉外事務的增多,社會需要掌握一定英語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從職業學校的學生來看,他們的需求也十分強烈。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就業和終身發展。此外,還有一部分學有余力的職業學校學生也有升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學習的需求。
4.理論依據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認為,教育的目的和結果是使得學生的整體人格得到發展。因此,課程改革要更多關注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和變化。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英語課改要立足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體現他們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強調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能力本位的課程觀是指從重學科知識到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
根據上述依據和職教英語教學的現狀,職教英語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應該包涵如下內容:(1)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
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2)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修養;(3)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職教英語課改的具體實踐
1.教學內容的變革
教材由原來的重視語法和習題的考級教材換成針對江蘇職教學生特點和需求編寫的英語教材。此套教材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其中基礎模塊側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都是選用和職教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職業模塊的特色是內容的選擇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依據,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拓展模塊體現了英語教學的層次性和多元化,為部分學生的繼續升學做好了準備。
2.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職教英語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由傳統的“翻譯法”為主變為“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實地教學”等。由于情境的設立和任務的明確,英語課堂不再是死氣沉沉,而是輕松活潑的,學生的學習模式也從“被動接受的單一模式”變為“主動參與的循環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態度端正,促進了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教學評價制度的改變
教學評價的主體由單一的教師評價變為個人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評價方式也由傳統的試卷分數變為口頭與書面(量表或試卷)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如平時成績占70%+期末成績占30%)、集體和個人相結合(小組學習時集體成績要重于個人成績)、能力和知識相結合、橫向和縱向相結合(不僅同學間比較,更側重于自己學習成績的縱向比
較),不求人人進步,但求人人成功。
4.教學資源的拓展
身處在科技高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英語職教課改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來加快英語教學信息化的步伐。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通識教育已成為我國各高校課程建設的主要探索方向。作為通識教育重要支柱學科之一的外語教學,特別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邵華強調: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定位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即打好語言基礎;二是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即以通識教育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殷和素認為外語教育應該承擔起人文主義教育的重擔,而非僅僅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尤其是引進外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應該貫穿在外語教育過程的始終。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重點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推廣通識教育;將英語轉變為文化內容的媒介與載體;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感受文化,在認知社會與文化過程中體會語言的具體應用。許多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僅僅將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來學習,進入大學以后應將其逐漸轉變為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西方知識的工具和媒介。如何在輸入語言的過程中有效地輸入文化成為亟待解決與研究的問題。借鑒哈佛大學“紅皮書”,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全面客觀地理解和對待美國通識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對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當前,基于我國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現狀,開設一門語言文化類通識課程,會面臨如下幾個現實困境:
1.課程實施主體: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限制。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情況調查,教師隊伍中有碩士學位或研究生學歷者比例為77%,有博士學位者及在讀博士比例為8%,與其他學科博士化已經普及的學術梯隊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王守仁指出學歷層次不高是影響教師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優化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結構勢在必得。大學英語教學涉及發展語言能力,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對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要求較高。現代大學生具有時代賦予的許多獨特性,如何改革傳統的說教方式來傳授知識,教師任重道遠。學生除了學分達到要求外,沒有更多的應試壓力,一些學生因此失去了學習動力,如果高校教師不能用課堂教學吸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大受影響,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將難以保證。教師不僅應有廣博的知識儲備,還應具備師者的個人魅力,才能真正影響學生,打動學生,引導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黃坤錦提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實施有一定條件的限制和特定要求,需要有能力勝任的教師,適合于學生知識背景同質性高以及智力水準較高的學校。陳堅林指出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要在各自的層面上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設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可見,培養與穩定通識教育師資隊伍是保證通識教育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之一。
2.課程接受主體:學生的多元性與差異性。在課程實際操作環節,無法回避課程目標及對象。目標,不言而喻,應與社會發展、現實狀況緊密相關。而學生,則是多元化、差異性的集合,通識教育課程與普通專業課程的授課對象存在巨大差異,不同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課程往往面向高校中的全部學生,是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的課程,學生在年級、年齡、專業背景、興趣、能力與對課程的期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以華南理工大學通識課程“美國社會與文化”為例:課程的目標對象集中為大學二、三年級學生,此現象的產生也反映了課程設置與高校各年級學習計劃與任務側重的顯著不同。圖2顯示目標學生所在學校所體現出的理工科高校基本特點。男多女少,比例差異較為突出。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目的的典型差異性為教師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帶來啟示。授課教師在選擇課程及構思課程內容時應將學生的需求加以充分考慮,并力求在差異性中尋找一致性,但課程的目標與如何實現目標之間確實有著廣泛的一致性,作為教育者在開設課程中應該努力尋找差異性中的一致性。
3.通識課程體系不完善,缺乏系統監管。洪藝敏提出,要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需要對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設計。通識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缺少完整的課程設計體系,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從科目的設置、選課形式、教學模式、考察方式等環節都與傳統的“選修課”如出一轍。學生對“選修課”的固有觀念也直接影響其選讀通識教育課程的積極性。韋瑋曾言:“我國眾多高校提出要重視通識教育,但比較多地關注課程種類及數量,缺少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總體規劃,缺少實施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通識教育缺乏明確的目標,實施中隨意性強、協調性差。”當前,承擔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大多不是專職教師,教師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課”“專業課”上,而對選修課和有待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的關注度、重視程度偏低,致使通識教育課程遠未發揮其應有的特征和價值。圖5學生的滿意程度顯示,此通識課程還有待完善,通識課程的全面實施與健康發展尚需關注、研究、落實與發展。
二、大學英語通識課程“美國社會與文化”教學模式探索
諶啟標曾指出: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是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保證,一般包括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正式課程指學生在課堂所需修習的規劃科目,學生學習過后通過考評獲取學分;非正式課程是由大學、團體、個人等興辦的課外活動。正式課程涵蓋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安排、教學方式、學生評估、學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內容。由此可見,通識教育是一種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而不應僅僅被視作一系列課程內容。盡管通識教育理念在國際上已獲得廣泛認可和實踐,但在我國全面貫徹這一培養模式仍舊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與努力。對于“美國社會與文化”這門以英語授課為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而言,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需側重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面、思辨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全球化的視野(學生應具備獨立判斷的能力、反思能力、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指導學生正確處理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常規選修課程的關系。基于上述背景,筆者考慮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課程評估等四個方面對通識課程“美國社會與文化”進行實踐與改革。
1.課程目標。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當其落腳在制定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時,體現為關注學習主體學生的需求、學科發展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結合通識課程的實施現狀,“美國社會與文化”課程的設置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發展與情感,立足于文化的傳承,發揮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區別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體驗與理解,立足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準確定位以英語為主要載體的通識課程。黃俊杰指出,“常運用西方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對本國之人文社會問題進行驗證,于是,本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遂淪為西方理論之非西方注解。”在西方文化依舊強勢的今天,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應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對學生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利用語言這一紐帶,通過一手資料與信息,更加客觀地、全面地、透徹地了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與文化,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避免全盤接收強勢文化對我國大學教育的入侵與沖擊。
2.課程內容。調研結果顯示:美國史與人文社會備受關注。課程運行中可著重針對上述內容展開講解,可以以歷史進程中的文化符號、文化象征(如UncleSam,SaladBowl,Puritans,Flappers,RosietheRiveter,Homerville,WSAP,IvyLeague,GettysburgAddress等)為切入點展開話題討論;可針對具體領域進行專題研討,包括美國教育、美國金融、美國政治、美國文藝與體育、、節日禮儀等,也可落腳現今美國社會問題,諸如頻繁的校園槍擊案、弗格森事件等了解美國現狀。蔡映輝指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存在知識化傾向,缺乏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如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國際理解能力等。大學英語通識課程力求提升學生對語言與文化的實踐與理解能力。“美國社會與文化”的課程內容將著眼于文化差異的理解及語言文化的實踐表達,加深學生的異國文化體驗,通過文化滲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