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6 10:12: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培養文學素養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它的表現有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與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與塑造。而人文學科集中體現了人文精神的知識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人文精神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的重要標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知識經濟的快速興起,其他國家文化的沖突和撞擊,這些都對人文素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人文教育怎樣才能在科學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現代大學生怎樣培養人文素養和健全的人格?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內涵與重要性
人文素養,就是人文學科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實際上,這是一種為人處世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們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意境,推崇人們的感性意識和情感能力,強調人們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樣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須兼顧素質培養和能力訓練兩種功能,英語教學同樣需要兼顧這兩個方面。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特別是公共英語教學在大學里面向的都是各類專業的廣大學生。因此,大學英語應該成為提高大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語言是文化的體現,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語言中有所反映”。語言不僅包括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該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積淀,等等。所以,外語學習的過程就是英語學習者人格化的過程,是形成人生修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知識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寬視野、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對語言和語言者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大學生心靈的凈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語教學不僅僅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對社會、人生道路的思考,通過語言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對社會的看法、為人處世的態度、個人的理想、追求、目標。高校把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在公共外語學習中,這是公共英語教學的一大亮點,對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和學習績效都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可以使學生在陌生的語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興趣的內容,激發他們學習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師教學,達到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看,重科學技術專業輕人文專業的教育觀念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人文教育知識作為科學技術專業教育的補充,人文課程量少及師資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重視學術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對學生起關懷作用的人文素質教育發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課程不是以培養人文精神為目標而是側重實用目的的教學需要,于是出現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養較差等問題。
目前,在大學教育中實用性和市場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某些大學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養的涵義。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四六級為核心,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受到該考試的限制,英語知識的教授與學習都變成只重認知教育、應試教育輕素質培養和應用能力訓練。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老套,學生學習動力缺乏,這樣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結果就是英語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養嚴重缺失。高校學生雖然英語考試成績優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師交流時卻力不從心,窘態百出。人文教育觀念薄弱早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接導致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培養人文素養
在人文素養教育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特別或奇怪的思想問題和行為表現,比如頑固的思想障礙和錯誤的觀點,強烈的思想和行為沖突等。對于這些問題,如果僅僅使用一般的知識灌輸方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不僅是一套符號系統,而且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更要受到語言賴以生存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學習一門語言不僅要掌握這種語言的結構方法,而且要了解該語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要把語言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二者同步發展,并采取對比的方法,結合語言教學中的內容,適時地介紹漢英文化在價值取向、國民性格、禮儀風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此同時,高校應該在素質教育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并使其成為其中的主要內容。
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極力創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充分研究發現教學內容中的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把自己對教材的認識理解、內心感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使深邃、難懂、抽象化的專業知識和當代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的背景結合在一起,使其變成活潑生動、通俗易懂、在實踐中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要改變以往“授人以魚”的傳統式教學法,培養高校學生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五、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高校作為傳播先進文化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不僅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系到大學生科學文化建設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高校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高校可以通過人文素養和科學文化精神教育,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將高校的教育理念與學校的發展戰略、規劃結合起來,從而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一是學校應邀請名人名師來學校舉辦文學藝術、哲學歷史、人文地理、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講座和會談,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文化匯演、中英文演講比賽、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大賽等滲透人文素養的活動。三是加強社團及其學生會團體的建設,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舞蹈、歌唱、記者團、文學社、辯論社、播音社等社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四是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的自然景觀,突出大學的精神與理念,達到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暑期社會實踐、暑期“三下鄉”、暑期慰問貧困山區兒童等,將人文科學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六、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高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事業,教育工作者所從事的任務是光榮而又艱巨的。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態度、敬業精神都將深深影響每一個學生。同時,外語教師本身就是外國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外語教師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外語教師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進修、訪學、參加教學培訓等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語教師自身必須加強進步,刻苦鉆研專業知識,不斷地勇于創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人文修養,為學生樹立好榜樣。
七、結語
我國能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質量教書育人的任務。教書育人的關鍵是學生思想覺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學技術文化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是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思維的發揮,但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學生,在高校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養。高校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大到建設校園人文環境,小到加強社團建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紅.外語教學創新探源:語言交往之文化維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
人際關系是高校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妥善處理好人際關系中帶來的問題,有助于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與人際關系有著密切聯系,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三部分,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開發大學生的潛能、啟迪大學生的智慧、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協調大學生人際關系。可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培養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必不可少的重要意義。
1 人際關系與人文素養概述
人際關系表明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系的親密度、融洽性、協調性的程度。人際關系是在彼此的交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則,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的建立,主要對象是家人、同學、老師、朋友、社會,大學生的交際圈相對簡單,但是卻影響著大學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養成。
人文素養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學識和修養,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反映出一個人的氣質、人格、觀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體現了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總的來說,人文素養分為三個部分:即知識、精神、行為。而人文知識的涉及面也較寬泛,內容包括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大學階段是汲取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怎么樣接人待物和接觸社會的重要時期,是自身人文素質的養成的不可或缺的階段,為今后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2 人際關系對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豪斯頓曾說過:"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大學生會因人際交往的原則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和處事風格,從而規范和支配自我行為,完成正確的自我定位,獲取社會角色,從而在人文素養上得到提升。
(一)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
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管交往的對象是老師、同學還是家人,都會涉及到自身的處事原則,如與老師交往要尊敬誠懇;與同學交往要友愛真誠;與家人交往要自然親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含著人際交往的原則,如誠信、友愛等,大學生在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中,也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樹立集體意識,摒棄個人主義,將自我融入集體,在集體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
(二)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人文知識的汲取
溝通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溝通是汲取人文知識的有效途徑。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學生在集體生活的交流溝通中,必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學習,互相進步。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與網友建立虛擬關系,這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識的有效途徑。
(三)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學會與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須,也是做人的基礎。融洽人際關系也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形成陽光、積極的人生態度。人際交往的障礙,往往造成大學生偏激、孤僻、封閉的性格,人生態度灰暗消極,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大學生的心身健康,阻礙著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真正提升。
3 從人際關系入手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人際關系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密切相關,所以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是基礎和保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加大校園文化宣傳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打造網絡交際平臺
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學生需求,積極建立校園網,打造網絡交際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交際機會,發揮網絡的優勢,使校園網成為一個傳播知識、交流學習、互相傾訴的場所。特別是開始心理輔導欄目,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心理輔導等幫助,進一步健全大學生的人品人格。
(三)開設人際交往課程,營造人文文化氛圍
高校要開設人際交往相關課程,從專業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指導,提升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如禮儀課等,指導學生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應當怎樣與人交往,怎樣體現個人的素養,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樣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問題,用實用性的課程,給予大學生最直接的引導,營造濃厚的人文文化氛圍。
總之,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這需要高校、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努力,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從人際關系入手開辟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1、培養藝術素質的品德
藝術教育從形式上不能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訓練,而且從內容上看也不只單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狹窄的門類。作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由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眾,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感、藝術觀念,乃至整個社會的風尚、習俗、氣質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而產生的藝術也必將表現出各自的特質。但作為藝術的整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納人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不僅使藝術教育更為寬泛.同時對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民族文化,樹立民族形象以及培養愛家鄉、愛本上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潛移默化、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藝術教育的實施、傳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條件。
2、培養藝術素質的審美觀念
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它又稱造型藝術,因它以可視的圖型為基礎,占有一定的空間,故屬空間藝術。視覺藝術作用于人的是形狀和色彩這兩個因素。
聽覺藝術也稱為時間的藝術,它只能聽而看不到,主要是指音樂這一藝術,它影響人的因素是聲音、音響。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與所要表現的對象不可能有本質上的聯系,因而它不可能像視覺藝術一樣描繪出具體的事物形象出來,只能表達一些不確切的情感含義。但音響是一種物理運動,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音樂的存在,它是人類語言的一種,因此,任何有感覺的人都會對音樂的音響而有所反應、有所感知,音樂是表達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細致的一種藝術。
可見,藝術作品影響人、感染人的過程,也就是教育人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受教育者認識美的過程,是在不斷的審美過程中完成的教育。藝術教育是提高人的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培養藝術素質的思維
藝術素質的教育除了審美功能作用外,形象性思維的培養是另一主要功能。藝術創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動,是藝術家通過非具象的手段表現他的內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藝術,因此,他的創作必須以想象力為心理基礎,通過想象和聯想的充分發揮,塑造出豐富的藝術形象,而作為藝術的受教育者,通過不斷對感知力的培養,對藝術欣賞的二度創作,也變得更加豐富,這個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過程,是受藝術情感激發的過程,是藝術不斷給大腦思維提供豐富給養的過程。大腦思維時,注意的對象越是處多變的運動狀態,注意力就越集中,越有深度,注意對象轉換的本身,就是給注意力的一種給養。“藝術能夠激起幻想,開拓思想,形成道德原則,擴大眼界,皆因思想立場,給人以理想”,這是前蘇聯對藝術教育的闡述。
二、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途徑
1、藝術素質來自學生濃厚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采取多種辦法。以音樂教學為例,通過講解音樂背景、情節等,通過畫面展示、播放幻燈或電影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強烈興趣。
2、藝術素質來自藝術教育教學質量
在藝術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各類、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因為課外活動是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各類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抓學生心理特點及藝術教學的規律組織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純真的藝術感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學校藝術教學質量。
近幾年高考題注重考察學生人文素養、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愛,筆下有情。如,我們高三年級平時做的模擬試題中的《寬容的故事》、《把愛傳遞下去》等諸如此類的作文題型注重利用傳統文化熏染學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引導學生為人處世。學生在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宇宙觀初步確立的時期,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初步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如果學生充分浸潤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心世界必然會走向充實豐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體系,那么無論是進入高校還是走向社會,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間。如今的高考作文題體現了“立人”的思想,我以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看不懂作文題目的意思。我們須靜下心來思考,面對作文選自模擬題《傷了手的病人和傷了腳的病人》這一在醫院眾人所熟知的場面,學生反映于腦海中呈現于白紙上時卻是千姿百態的嘆息、茫然?我認為學生無法正確理解題意,一方面是由于漢語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出題者過高估計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建構人文精神的關注,缺乏培養學生對自我人生價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個漢語老師都在努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高中階段,尤其關注閱讀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閱讀呢?僅僅是能準確答題嗎?當文本浮現在每個讀者前的生存時間中,只有讀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對話,共同去探詢答案時才是真正的閱讀,才能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心靈愉悅,達到我們平常說的“心靈的契合”或“共鳴”。語文是人文性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高三備考訓練中,要重視文本中文字的意義,引導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建立起自己的意義關聯,使學生在與過去的精神對話的基礎上,在現時精神的直接自我認識中,開啟自己思維、思想的新維度。教學中重視這種人文精神的建構,學生才能超脫于機械、冷靜做題的麻木循環圈,才能面對文本保持心靈的超達,始終保持對人生的追尋與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蘊含豐富這里的辯證關系,而不至于茫然無措。
但是,在心靈日益浮躁的當下,閱讀、作文在某種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數的工具,而不是個人精神思考的載體,例如某些教師極力倡導作文的起、承、轉、合,讓學生死記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材料,學生也熱衷于學習所謂快速作文制勝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諸多考生筆下無情、心中乏愛,知識考試的機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潤,對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豐富這里的辯證關系呢,敗筆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高考作文,不僅是寫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個性的張揚,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養、有思辨能力的學生才會脫穎而出。假如這個學生不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沒有對歷史的理性思索與反思,沒有讀過大量的書籍,是難以寫出深刻的人生體悟的。因而幫助學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積淀,近則可以達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穎,遠則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體系,去擁有抵御風雨的內心力量。
其次,老師教學中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導致在作文中,無法正確理解材料,審題不準,偏離題意。
很多人都以為語文是重視形象思維的,很多閱讀量大的學生不刻意學語文成績也較好,學生做題時根據感覺排除選項,閱讀時根據感覺答題,老師評講卷子時注重答案的準確、忽視思維的解析等等,諸多現象似乎不斷證實學習語文靠的是語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學中往往側重對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強調在語境中對語言的浸潤、理解。這有它的道理。語言是一門工具,要能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感悟語言,就要在占有相當數量的語言文字基礎上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
只是,這種重感性、直覺的習得式的學習側重知其然而不側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現是每一個高中生甚至小學生都會使用漢語,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礎上正確運用,大多靠直覺感悟,尤其是蒙語授課學生!而如今的高考試卷為了考核學生是否具備準確清晰的理解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等,在客觀題上,設置了干擾項,要求學生精細思維,有根據的排除;在主觀題上要求再現作者的行文思路,盡可能把作者的思維意圖揭示出來。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只是考核語言能力,實際上內部包含著復雜精細的思維活動。運用語言本身就是極其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要能理解語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從含蓄散亂的材料中提煉、概括、還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說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只依靠語言的感覺,沒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維,是無法穿透語言飄渺的表象把握語言的內涵的。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255-1人文教育的對教育定位:可以理解為關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教育也就喪失了他本意.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多年來一直處在變化不定之中,從開始提出的“技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到后來的“實用型人才”,再到現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其本質就是培養會說話的機器.音樂作為一種人文藝術、社會藝術會滲透到各個社會環境氛圍中。我國古代先賢孔子就提出這樣的理念:“為政”必須“興禮樂”,“成人”必須“文之以禮樂”;他把音樂列為“六藝”課程的第二位;他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育人修養的格言。確實音樂可以從整體上參與到其他各種素質的構建之中并產生積極效應,從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本文從這四個方面闡述一下音樂與高職生的素質培養的關系。
一、 音樂與高職生的文化素質
教育家董仲舒對音樂的論述是: “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從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所崇尚的“琴、棋、書、畫”,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對音樂作用的認識。雖然音樂并不等于其他的文化領域和課程,但音樂卻是打開通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一把鑰匙。浩瀚的音樂世界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個性鮮明、風格迥異的風景畫卷。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歷史都濃縮在了裊裊樂音之中。對于學校的音樂教學而言,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將聲音、樂譜、聽覺、視覺及時轉換,為音樂學習創設情境,以達到開拓學生視野、擴充知識容量,為各學科間知識含量的有機滲透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 音樂與高職生的思想素質
我國近代學者梁啟超曾說過:“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眾所周知,音樂是最具有情感的藝術之一。他通過聲音塑造感性形象來感染人從而使之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使聽者的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發展。國外有句名言:“熱愛音樂的孩子決沒有壞孩子。”雖然可能有些武斷,卻充分肯定了音樂對塑造人的思想素質的重要意義。許多音樂作品都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學習、欣賞本國的民族音樂。可以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
三、 音樂與高職生的心理素質
音樂是優美、抒情、和諧的。它為我們展開廣闊的想象空間,使我們的發散式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并從中獲得極大的美感和滿足感。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用某些旋律治療人的脾氣和。并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在國外心理治療中。經常會使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幫助解決病人心理上的問題。起到安撫、平緩情緒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也證明音樂在治療疾病時所能起到極為積極的輔助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某種樂器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對他們各種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練琴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在舞臺上表演更是訓練他們良好心態的絕佳機會,同時又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種音樂的不同審美感受,有利于促使個性自由、和諧的發展,使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揮音樂教學的優勢和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 音樂與高職生的審美素質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情感的培養,作為情感藝術的音樂是用節拍、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聲、調式、調性等各種音樂語言來塑音樂藝術形象,抒發詞曲作者的內心的喜、怒、哀、樂等各種真實情感的。“創新能力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音樂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可塑性決定了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同時必定蘊含著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在音樂教育中,不管是欣賞音樂還是表現音樂,每個人都會對作品進行不同的審美理解和情感體驗,這一心理過程包含著聯想和想象,包含著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這些都是創造之母和創新之源。可以這么說,創造性思維是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重要載體,音樂教育如果離開它,將會失去藝術的魅力與靈魂。
總之,實現高職教育目標不僅要教給學生一技之長,把他們培養成勝任某種職業的人,使其獲得一種工具性價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強調技能的工具性而將人的價值觀、理想、情趣都當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就會導致人自身的工具化、異化,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對于高職教育來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為本質特征的音樂教育理當承擔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任,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具有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
參考文獻:
[1]陳淼根.素質教育理念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詮釋與應用[J].理論界,2008,(11).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揭示了兒童認知的四個發展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多維能力。所謂多維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維教學法,可以突破學生機械接受的思維模式而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具有獨創精神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廣州白云江夏小學的語文教師團隊一直在此方面不斷嘗試和探討。現結合本人教學經驗,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具備一定的多維教學法,就應該努力應做到
(1)善于保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新見解,讓他們燃燒起創造思維的熊熊烈焰。
(2)教師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組織學生開展爭辨。當然一個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語文老師在組織爭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有分歧問題的爭辨,要引而不發。引,是為了打開思路;不發,是不過早地下結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維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對帶有推測性問題的爭辨,應引導學生抓住實質。第三,對反常性問題的爭辨,要引導求“常”。最后,對疑竇較深的問題,要適當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去進行創造性思維。暗示的方法有多種:①“邊緣”暗示。即圍繞疑難問題,教師提出一些有關的“邊緣”問題作設問啟發,逐步導入并接近問題的核心。②“原型”觸發。即拎出一般人頭腦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問題場合下加以審視,就容易發現思原型維的缺漏的荒繆。③設疑暗示。即教師有意識地設疑問難,打開通的真理的閘門。
(3)語文教師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維教學法要求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包括:直觀性點撥、情境性點撥和聯想式點撥。當然,這些都要求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就象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除此之外,遷移式點撥也很重要。這是啟發學生從已知問題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新問題的一種方式,卻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經常引導學生求同或求異。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優良的綜合素質修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小學)》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讓學生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因此 ,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師德、進取的精神、無私的愛心。由此可見,教師的修養是決定語文課質量高低的關鍵。
(1)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人說,文史哲不分家。實際上,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是個雜家,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我們一方面要給青少年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更為迫切的是提升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許多語文教師不讀書,不寫作,已是司空見慣的事。老師的文章比不過學生的習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社會上的突擊學歷,弄虛作假,世人已是見怪不怪了。實際上,教師隊伍也在逐漸被人稱為“沒文化”族,而高級不“高”,優秀不“優”,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語了,而是事實。所以,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勢在必行,應扎扎實實地做到一個“真”:真讀、真寫、真提高。
(2)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純熟的教學技巧。現在許多語文教師還墨守著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模式,陳腐落后,課堂效率極低。教師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學生學得枯燥,味同嚼蠟。因此,語文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語文教師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不應是一個只看眼前的“近視”。如北京、上海等教育發達地區有許多成功的經驗,都是我們學習的寶貴資料,關鍵是肯不肯學,善不善學的問題。
(3)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真”人。語文教師應該是個性情中人,不偽飾,不做作,不矯情,不欺騙,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試問:教師自己的靈魂都沒洗凈,怎么去當“靈魂的工程師”?所以,語文教師的人品要正,師德要高。“身正為范,學高為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是優秀的。
三、結語
一.中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現狀
1.缺少培養提升意識
受應試教育影響的當今教育體制,學習能夠應對篩選型考試的知識已然成為學生和家長的首選。如果說,部分家長在學生幼年期愿意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積累文學素養,到了中學階段就不愿意學生在課外閱讀浪費時間。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學生看的課外讀本都是滿分作文,寫作技巧,英語作文模板等。這些書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豐富學生文學素養的,但是,相較于經典的文學作品來講,其滲透力稍低。如果說語文老師還會推薦學生閱讀四大名著,英語老師則不愿意學生消耗時間在閱讀英文原著上,因為英語文學作品的原著,不管是從單詞、語法或者句式來講,對中學生都屬于較難攻克的級別,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理解吸收的,不如中文文學作品容易接受。但是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學習者應該去理解其文化背景。學生在被巨量的學習任務掩埋時,也對培養文學素養無能為力。即使他們想要吸收英美文化,但是應對學校布置的任務已經消耗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認為等自己高考結束,沒有壓力的時候閱讀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真到了這個放松時刻,學生的注意力就又會被手機和電腦吸引。提升學生個人、家庭和學校的培養意識對培養中學生的文學素養來講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而培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積累的,樹立培養意識,是培養文學素養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文學素養參差不齊
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生獲得的信息良莠不齊,在尚未形成正確的三觀時,他們尚不能準確地挑出適合自己吸收的信息,因此就導致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參差不齊。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對學生來講,是一門新的知識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當這種文化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碰撞時,會產生分歧,那么有相關文學底蘊的學生,在日常的積累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學素養,更容易接受這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帶來的不同之處。通常情況下,家庭教育氛圍較好的學生,在幼年期接觸的文學作品較多,所以他們有一定的文學積累,有一定的分析鑒賞能力,也比較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同時也有相關的文學積累,在理解課堂知識等方面都有相應的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絕大部分家庭都能夠重視學生早期的文學教育,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和鑒賞能力。但是部分學生在社會信息的浸染中,不斷吸收糟粕文化,讓其腐蝕自己已積累的良好文學素養,導致后期學生的文學素養逐漸分化。造成學生文學素養參差不齊的現狀。
二.中學生文學素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1.有助于學生擴大跨文化知識
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當中,英語也不例外。我們現在的學習方式是將英語獨立于其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之外,單獨學習其語言的運用。而學生的文學素養可以彌補這一漏洞。閱讀文學作品最為培養文學素養的基本方式,成為了學生熟悉和理解西方文化的通道。通過培養文學素養提升跨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助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學生產生求知欲的時候,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更容易吸收課堂知識。
2.有助于學生豐富學習手段
學習英語逃不過聽說讀寫譯五個步驟,現階段中學教育,往往是將這五個部分分割練習。英語是一門語言,更多時候是為了溝通,在溝通時通常是兩、三個步驟同時進行,分割練習只是為了應對考試。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則提供了一種綜合的練習手段,閱讀文學作品同時訓練了讀、說、譯的能力,觀看文學影視作品則同時訓練了聽、譯能力。學生在培養文學素養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更進一步的掌握聽說讀寫譯的精髓,在推行全英授課的當下,有助于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3.有助于學生奠定語言基礎
文學素養,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文學底蘊的展示。在培養過程中,學生也在不斷積累語言知識,奠定學生的語言基礎,如詞匯、語法等。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感。對其英語學習起著促進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寫出的文章更叫地道,而有的學生的作文可能只有中國人可以看懂。這也就是為什么需要從中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語言基礎是地基,是需要夯實打牢的,如果地基都是缺斤少兩的,那么往后的語言學習過程就更加困難。文學素養也是一個沉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地查缺補漏,從而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一門語言,也更容易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
4.有助于學生提升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指掌握語言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人能夠說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語法的語句,能夠辨析有歧義的語句、能夠判別表面形式相同而實際語義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實際語義相似的語句以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運用。文學素養的提升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綜合能力的掌握,培養語感,簡化理解過程,形成英語思維,更加高效的進行英語學習。
三.如何提升中學生的文學素養
1.教師首先樹立培養意識
教師首先要樹立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在解讀文章時注入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介紹作者概況、寫作背景,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者學習興趣,也能幫助他們建構文章框架,彌補了單純依靠語言進行理解的不足。教師首先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文學素養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影響學生,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進行課外文學教育時,掌握基本方法,學會自主查閱資料,了解相關背景信息。
2.精心篩選學習材料
在提升文學素養的過程中,學習者和教導者應該慎重篩選學習材料。尤其是對于初次接觸英語文學作品的學生來說,過于簡單的文學作品會讓他們輕視文學教育的重要性,而過于復雜難懂的作品則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選擇合適篇幅且符合學生興趣方向的文學作品在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推動今后的英語學習。
3.養成文學學習習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化”的傾向變得越來越明顯。從我國所通行的各類語文教材來看,兒童文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課文總數的80%。故此,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沒有認識到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之間的相互關系
現如今,在許多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占據著較大的分量,對學生健康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正是由于兒童文學的這一教育價值,導致其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的服務對象一致,都是為兒童服務,它們的價值取向也一致,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兒童文學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沒有提升自己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2.兒童文學知識較為缺乏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上學期間,雖然也學習了一些關于兒童文學的相關課程,但是與他們所學習的古代文學相比,或者是與現代文學相比,兒童文學課程無疑更少,這就導致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所學習的兒童文學有所遺忘[1]。而在執教之后,他們也沒有利用業余的時間去充實自己,去進行培訓學習。這樣一來,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會較為缺乏。
3.兒童的本位意識較為淡薄
在農村小學中,教師與兒童在一起的時間較長,與他們的接觸機會也更多,這就有助于教師對兒童進行仔細的觀察,進而了解兒童的性格特點以及生活方式。這對于后期教師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幫助。然而,由于農村的經濟條件較差,所接受的先進教育思想也較少,許多教師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模式化,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變得僵化,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
二、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策略
1.職前培訓與職后培訓的有機結合
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切實認識到兒童文學對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他們才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閱讀一些關于兒童文學的作品[2]。因此,在選拔語文教師時,就可以將兒童文學素養作為其中的考核項目,這就會讓大多數的教師加強對兒童文學的學習。而對于已經選的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兒童文學的知識培訓,如這樣一來,就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兒童文學素養。
2.加強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量
教師的專業成長受到其所處環境的影響,為了更好地融入兒童之中,更張世明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好地了解兒童的心理,教師就需要去閱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因為透過書籍,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兒童的愿望,了解兒童的內在想法。故此,教師要利用課外時間,不斷去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在農村,許多語文教師都將自己的業余時間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業上,這樣就不利于他們專業素質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認識到兒童文學對學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課外時間去提升自己。
3.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
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相比,農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所以在教育方面更為落后。但是,農村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充分開展富有農村特色的師生活動。例如,農村的教師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所以,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師的在校時間,為教師創造一片閱讀天地,可以將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帶入教師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學校可以舉辦一些閱讀比賽活動,讓教師去閱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讓他們通過演講的方式來展現自己。教師創造屬于他們個人的舞臺,將自己在兒童讀物中的感悟通過演講傳遞給大家,以營造整個學校的兒童文學閱讀的氛圍。綜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存在著兒童文學素養缺失的現象,因此就需要他們加大兒童文學的閱讀量,不斷豐富自己這方面的知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繼而促進雙方的兒童文學素養都有著一定的提升。
參考文獻:
“新課標”明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且“新課標”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列為核心目標,文學素養是人的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全面、厚實的文學素養,能促使人在閱讀、寫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協調發展,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育人。
一、文學素養的概念
新課程實施以后,研究論述文學素養的論文和專著雖然很多,卻大多沒有對文學素養的定義作一個明確的定義。來自浙江諸暨市牌頭中學的陳蕾老師,對文學素養作了一個定義:文學素養,又稱文學藝術素養,是指人在文學實踐活動中所培養起來的文學經驗或素質,即讀者對各種文藝體裁、文藝發展史、文藝發展現狀、文藝自身的技巧、手法、創作規律、藝術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方志范則認為:從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角度來講,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浙江大學的朱首獻博士認為:文學素養實際上指的是人在文學實踐活動中所培養起來的文學經驗或素質,它包括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或創作文學作品的能力。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從“文學”角度概括,主要包括語文教師對生活的感知力、對“文史哲”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文學創作能力等。
二、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文學素養的意義
首先,培養文學素養是語文課程性質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文學教育,是語文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的過程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語文的低級階段主要的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文學則是更高級階段的語文,隨著語文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不斷提升,它的文學特性也會越來越強。
其次,培養文學素養是更好實現美育的要求。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西方,早在1795年,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就已明確提出美育的概念。在中國,美育思想更是源遠流長,“從孔子的‘詩教’主張直至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有一座豐富的美育思想的寶庫。”文學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文學教育的核心之所以是審美,因為文學本身就是美的。課改后的語文教材所選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語文教學中挖掘美,引導學生鑒賞美,使他們受到美的感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就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培養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當前語文教育中文學素養培養的現狀
面對文學教育的現狀,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就是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素養普遍偏低。
首先,許多教師自進入教師角色之后,已經失去了關心文學發展、文學現象的興趣,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學研究的進展,其知識僅僅停留在大學讀書時的知識范圍內,他們對文學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學生的視野后面;其次,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習慣于現成的結論,一切以教參為依據,不愿也不去認真品味文學語言;再者,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相對較低,由于過分強調語文工具論,受其影響,許多語文教師長期不注意自身的文學素養的提高,時間一長,其必須具備的文學素養自然相對不足。由于高考、中考“指揮棒”和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廣大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還沒有真正到位地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和施行文學教育。
四、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
多年的跟在考試“指揮棒”后頭的技術性運作,使得我們的千千萬萬的語文教師遠離了母語的美感,遠離了文學經典的情感陶冶;多年對標準答案的精確解答,麻木了語文教師的文學感覺,所以,要把語文新課改“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原則堅持下去進行到底,還得依賴廣大語文教師的文學感覺的回歸和文學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師良好的文學素養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對語文教學實踐的影響極大,語文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實施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創設有生命力、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我們需要的是多元的、開放的文學觀念,這才符合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需要。
加強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應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入手,語文教師既要具備較系統的“史”“論”“體”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賞”“寫”“教”的能力,除此以外還要講究讀書的技巧和傳授的藝術。文學素養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的理論闡述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文學素養的培養有賴于長期、持之以恒的實踐和探索,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靠感悟、靠學習來獲得。同時,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養文學素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蕾,《談文學素養與語文新教師的培養》[J]浙江師范大學?語文教研 2007年第4期
[2] 方志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M],廣州,2005廣東教育出版社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頁。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不斷拓展,漢語不僅僅只代表著語言,還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漢語言文學對培養人們的創新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中學階段更應該重視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學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中,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
1漢語言文學對中學生的重要性
漢語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學術,它還代表著文化的發展過程,也體現著人文精神。漢語言文學就是對漢語文學的學習,文學是沒有邊界的,只存在文學形式的差異,與其他文學相比,漢語言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漢語言文學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其它文學相比不了的。在文學作品中,對于真、善、美,不管是從文學形式還是文學本質,都對其有極致的描述。在精神文明建設時期,漢語言文學作為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學科,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還可以強化理性思路,其作用是不能用計量來衡量的。所以中學教師應加強將這種思想傳授給學生,讓中學生能夠從根本上了解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對他們的學習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學生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文學的各種魅力,感悟人生,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促進中學生身心發展。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明確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意義,學習好漢語言文學就是在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加強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識與了解,提高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以祖國為榮的自豪感。中學教師必須將漢語言文學教學重視起來,保證教學成果,從而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綜合素質能力。
2中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探究
2.1把握好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重點
語言是中學生學習的必要內容,它是中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基礎。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及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豐富中學生的語言積累材料,從好的句型、優美的句子開始進行積累;強化學生語言積累的形式;通過學生在日常學習或閱讀中,積累優美的文章,強化學生語言形象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學會應用語言。還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強化學生語言的應用。
2.2加強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優化語文學習方向,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平臺。在教學中,傳授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加強對學習和教學的引導,拓寬學生的思維面,讓學生的想象與情感有深度的進行發展。
2.3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引用新課標的教學方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從本質上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
2.4重視漢語言文學的全面性
在信息知識時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有心理的、虛擬的、現實的等作為語文學習對象。語文材料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一個載體,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媒介,要讓學生在媒介中進行探索,尋找自身的寶藏。對于中學階段的漢語言文學來說,打破其空間界限,將現在、將來與歷史融合在一起,是比較好理解的。即能將歷史中寶貴的精華帶入到課堂,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歷史文學的學習,了解歷史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最先進的動態,為自身將來的發展留下伏筆,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
2.5學生應合理利用學習中的工具
很多學生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認為是非常難的。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利用學習工具,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充分的學習和理解,認識文學中的美,提高審美觀。認知新動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正確的利用漢語言文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結語
漢語言文學對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漢語語文學不僅僅是只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及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中學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重要性,進而提高中學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另外,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對中學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應義不容辭的教好漢語言文學,創新教學方式,以實現中學生漢語言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