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行業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05 18:0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有機農業行業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有機農業行業現狀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03

農村商業銀行現在普遍存在大量的不良貸款,給銀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當前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特點是:不良貸款數額巨大、逾期時間長、清收難度大以及投放點集中等。這些不良貸款的產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客觀分析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

11經濟轉型和通貨膨脹形成不良貸款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國家經濟正是由過去的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發展時代,原來由壟斷企業經營的項目轉化為市場放開經營。如過去的供銷社、木材公司等企業,它們壟斷經營,但是隨著經濟改革轉化為市場經濟,允許個人并鼓勵個人發展經濟,從而壟斷企業經營下滑導致在農商行(原信用社)的貸款償還不起形成不良貸款。據統計,僅木材公司在農商行就沉淀不良貸款160多萬元。90年代初通貨膨脹形成不少不良貸款,信用社發放貸款支持個體發展經濟,由于“賣進高、買出低”導致虧本,無法償還貸款形成不良貸款。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業、民眾的經濟行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干預銀行事務,從而變相誤導了銀行的經營作為,扭曲了部分貸款的合理投向。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政府、企業和民眾對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法律、社會和民事環境,導致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12金融體制改革和轉型留下不少不良貸款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國務院下令撤銷農村基金會,全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全面鋪開,農業銀行原鄉鎮的營業機構收編進城,那么這些機構的不良貸款移交到信用社,增加了信用社資金包袱。據資料反映,筆者于1996年在蘭里信用社任農貸會,那時農業銀行蘭里營業所移交給信用社不良貸款260多萬元;1999年筆者在板栗樹信用社任主辦會接交鄉基金會不良貸款70多萬元。可想全縣20多個鄉鎮的農金會和營業所把不良貸款這座“大山”壓在信用社頭上。農業經濟效益水平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償債能力較差,社會清償能力較低,造成社會對貸款的需求較高與清償能力較低的矛盾,致使不良貸款產生,這是農信社不良貸款產生的根本原因。

13制度不健全,員工意識不強形成不良貸款

2009年之前,由于信用社科技發展落后,制度不夠健全,信貸系統管理落后,沒有安裝借款照相,加之個別員工職業操守不到位,而農村金融改革深化,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萬元以下的貸款農戶可以僅憑身份證或戶口簿隨到隨貸,這樣造就了社會上一些不良分子借用他人身份證騙取貸款從事非法經營而形成不良貸款。近幾年來,總行就解除10名工作意識不負責的員工勞動合同。一些員工缺少責任心,在貸款投放上不“關心”,在貸款跟蹤管理上不“盡心”,在貸款收回上又怎能“安心”;還有一些員工原則不堅定,在信貸投放時,不能抵制來自行政的、司法的、人際親情的干預。

2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存在帶來的后果

21不良貸款的存在不利于銀行業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銀行發放貸款的資金主要來自存款,不良資產過多,許多貸款無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無法支付到期存款、發生存款支付危機的可能。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現在存款支付沒有發生問題是因為有多年來形成的良好信譽,加之有國家作為其強大后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如果情r發生變化,新存款減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現困難。假如農村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那么整個國民經濟就可能出現動蕩。

22不良貸款的存在會助長企業互相拖欠貸款,使社會信用惡化

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和企業拖欠銀行貸款,是當前社會信用惡化的兩種主要表現,而且它們的根源是相通的、互為因果。企業相互拖欠貸款,銷貨企業不能及時收回銷貨款,歸還銀行到期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就會增加。反之,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等于接受了被拖欠企業轉嫁過來的損失,減輕對企業催收貸款的促進和推動力度,等于銀行放縱和助長了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因此,只有采取堅決措施解決企業拖欠銀行貸款問題,才能促進和推動企業間清理貸款拖欠,使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得到改善。

23不良貸款的存在使銀行改革無法進一步深入

銀行是資金流動性很強的企業,不良貸款會增加銀行的債務負擔,致使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降低經營效益,導致銀行出現財政問題。不良貸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響銀行對經濟的支持能力。中國的銀行近年來對貸款極其謹慎小心,就是因為不良貸款太多,影響到銀行放款能力。

3認真對待不良貸款形成的防控

針對以上幾種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降低不良貸款,從而盤活資金。

31改革營銷機制,增加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投入

對于借款的企業、個人要大力扶持,重新評級授信、輸氧打氣,使他們面臨資金困難時,全面得“氧”、起死回生,盤活原借不良貸款;對于營銷貸款的客戶經理,每年終了時要計提不良貸款形成的準備金(因這里有自然災害引起的不良貸款)和計提營銷優質效益獎,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從而達到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32多措并舉,盤活存量

一是摸清底子、找準方向。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不良貸款進行分析成因、狀況,找出突破口。二是分解目標,定量、定向考核,兌現獎懲。在信貸員中實行任務分解,落實到人,任務到數、到戶,按季兌現獎懲,形成壓力和動力,增強工作積極性。三是靈活運用各種清收手段。對于不良貸款大戶實行總行領導分任務、分戶清收;小額的落實到各級支行和責任人。四是法律清收。對少數賴賬戶,依法清收。五是剝離拍賣,盤活資產。對于不良貸款的借款程序合法合規的,可以通過資產評估進行剝離拍賣,從而達到盤活資金的目的。

33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社會輿論“三駕馬車”齊驅懲治不良行為

作為金融機構要充分抓住“全國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契機,主動請示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向政府提供不守信用企業、個人名單;發揮金融債權聯席會議的作用,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對有不良貸款的企業、個人堅決制裁。

篇(2)

關鍵詞:

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現狀與問題

1引言

綠色革命以來,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造就了石油農業的興起,這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石油農業的發展造成了諸如土壤板結、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集聚等環境破壞問題,并可能將污染傳導到食物鏈終端。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有機農業作為石油農業的替代選擇之一日益得到重視,相關研究與支持政策不斷涌現。在1920年代的瑞士和德國,有機農業概念被首次提出。21世紀以來,有機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有機農業是對農作物培育過程要求極高的現代新型農業,兼具安全、優質、營養的特點,有著較廣闊的消費市場,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與常規農業一樣依賴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同時,有機農業生產環節對生態環境有較好的恢復與保護作用,能夠形成經濟行為的正外部性。伴隨著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過程,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因此其生產的風險性較之于石油農業更高。有機農產品的產量較低,而其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較之普通農產品彈性系數更大。因此,其發展面臨著生產與市場的雙重風險。基于以上幾點,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何為有機農業

自從“有機農業”概念提出后,學界從不同角度嘗試對其定義進行規范,但尚未形成較為統一的觀點。本文將幾種主要的觀點進行簡單歸納:

(1)農業系統說。有機農業是一種環境和技術要求最為嚴格的具有持續性發展特點的農業系統[1]。系統說從農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角度考察有機農業定義是合理的,但關于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及其生產過程、生產目的等方面未作具體闡釋。

(2)生產過程說。李顯軍(2004)對有機農業的定義中強調了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有機農業基本標準的重要性,在生產過程中完全遵守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不使用化肥、農藥和各種調節劑和添加劑,絕對避免基因工程技術,維持種植、養殖業的平衡,采用具有可持續性的農業發展技術,保證農業生產過程的穩定性。總而言之,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建立生物多樣性、恢復良性循環是其觀點的核心[2]。

(3)生產方式說。葛體達等(2008)從生產方式的角度考察了有機農業的定義,他們認為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應該符合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健康、安全、優質的理念,在生產過程中完全使用綠色、無污染的生產資料,結合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發展科學原理和技術,協調種植、養殖業的平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進步,維護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3]。我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對有機農業的定義如下: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過程[4]。不難看出,從農業系統、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的角度考察有機農業的定義都有其合理性,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對有機農業概念的界定根據專業性和具體性,從有機農業的生產環節、生產特點、系統協調等角度對這一概念加以界定。雖然有機農業的概念眾多,但綜合各種觀點會發現它們所要闡述的內容具有趨同性,即有機農業是在生產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本文將采用這一定義。

3研究現狀

20世紀以來,有機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學界對其政策支持的研究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考察國內外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研究,不難發現,研究的重點集中于對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分析、對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具體經驗總結和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建議對策等。

3.1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

如前所述,有機農業不僅有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還兼具特色農業生產的特殊要求,尤其是有機農業面臨的生產和市場風險較之普通農業生產更大,且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正外部性更大。因此,國內外關于有機農業支持政策內在原因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上述幾點,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具體表現為:

3.1.1農業的弱質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作為自然在生產與經濟在生產交織的生產活動,其面臨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遠大于工業生產活動,普遍表現出較強的弱質性[5]。農業的弱質性特征不僅表現在普通農業生產方面,也表現在有機農業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農業的弱質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自然環境作為農業生產活動中難以實施有效人為控制的因素,即便當今科學技術水平高度發展,自然條件仍是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面對自然災害,普通的農業生產本就難以抵御,而有機農業對其承受更顯無力。總體而言,“靠天吃飯”仍是當今農業生產的基本現狀,因此,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農業生產面臨著更大的自然風險。石油農業可以通過大規模施用化肥農藥抵御來自病蟲害以及土地貧瘠帶來的自然風險,而有機農業在這方面明顯處于劣勢,正因如此,有機農業在面臨同樣的自然災害時,其風險抵抗能力相對更低。

(2)有機農業市場風險更大由于生產中的風險不完全可控,有機農業的弱質性還體現在其他領域上。就消費層面而言,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食品等生活資料,主要是通過農業生產而來,農產品是最基礎的需求,因而需求彈性很小。就流通層面而言,農產品流通中價格和供求之間存在著時滯,這意味著農產品供給的數量難以在市場的自行調節下及時跟隨價格的波動而變化,從而導致消費者接收到有關農產品短缺或過剩的信息往往都被放大,農業經營者難以建立起穩定的價格預期。如此一來,相對于其他行業,農產品面臨著更高的市場風險。而有機農業作為農業市場中新興的一員,消費受眾又具有局限性,因而面臨的市場風險更大。

3.1.2有機農業生產過程的正外部性

有機農業相對于常規農業而言,不僅給農業生產者帶來收益,更重要的是有機農業生產過程對于公共環境的保護能夠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能夠更好地保護耕地、水源、空氣等公共資源。有機農業的公共效應外溢主要是:一方面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有機質在作物土壤中的含量,增強土壤肥力,同時提高碳的儲量[6]。近年來,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以期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生態型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分析有機農業的作用主體,一方面,生產者能夠從生產過程中獲得經濟收益;但是另一方面,生產者采用有機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的積極效應作用于公共領域卻未能得到相應的補償,而有機農業生產形成的相對較好的生態環境由于農業生產空間的不可分割性導致有機農業形成的正外部性難以被具體測量。因此,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就成為公共機構對有機農業生產者所帶來的社會貢獻進行補償優選方案。

3.2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現狀

3.2.1設立專項資金進行直接補貼

對于從事有機農業的相關企業、組織和農戶,政府設立了專項資金,對其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認證時所需的費用進行直接補貼。目前,相關的扶持政策中,進行資金直接補貼的有35項,總政策量的80%左右,其中大部分(70%~80%)補貼資金是用于資助進行有機生產、認證的企業,僅有少量資金是用于發放給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戶的。

3.2.2提供技術支持

政府投入專項技術資金,牽頭組織、提供一系列有關區域性有機農業的規劃、咨詢、講座培訓以及技術推廣等基礎支持服務,設立高質量的有機農業產業基地。設立相關科研項目,推行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示范,探索有機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不斷發展[7]。此外,對于在進行有機生產的企業、組織和農戶,政府承諾在金融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范圍包括配套的基建、貸款和稅收等方面,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機生產。

3.2.3實施金融政策傾斜

對于在進行有機生產的企業、組織和農戶,政府承諾在金融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傾斜范圍包括配套的基礎建設、貸款和稅收等方面,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機生產。

4結束語

有機農業的發展經歷了歷程較長,本文通過分析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研究現狀,梳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相關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理論論證方面。在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方面,研究學界的理論觀點趨同;在政策支持的實施方面,我國的有機農業政策支持實踐雖處于快速發展期,仍相對滯后,難以有效覆蓋有機農業生產的行為主體。

作者:曾卓 王振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參考文獻

[1]杜相革,董民.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優勢及對策[J].農業質量標準.2007(1):4-7.

[2]李顯軍.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背景、現狀和展望[J].世界農業,2004(07):7-10.

[3]葛體達,黃丹楓,宋世威,陳恩桃,王澍.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生產--未來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產業導向[R].上海: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2008.

[4]王宏燕.全球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對策[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3,19(3):223-229.

篇(3)

[關鍵詞]

有機農業現狀;問題;對策

20世紀綠色革命以來,世界糧食產量不斷增加,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在此背景下,在吸取傳統農耕生產方式上,產生了有機農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機農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本文將從有機農業的基本內涵入手,通過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探討我國有機農業健康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有機農業發展歷程

1.1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認為,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她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她有利于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1.2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出現較晚。1989年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農村生態研究室是我國第一個IFOAM成員,1990年浙江省臨安縣臨安茶廠和裴后茶園獲得荷蘭SKAL的有機認證[1]。1995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了《有機食品標志管理章程》和《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和認證管理體系。2015年8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機轉換認證及其標志,進一步規范了有機產品生產。近年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較快。據報道,2014年我國有機生產面積已達272.2萬公頃,有機產品總產值達800多億元。2015年,全國已建成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9個,形成了水稻、茶葉、畜產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國已成為全球第4大有機產品生產消費國[2]。

2我國有機農業的問題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有機農業投入較大,勞動力投入較高,生產效率較低,市場風險大,使得有機農產品生產風險極大。因此有機農業的發展壯大必須要得到政府支持,彌補有機轉換期間收入下降的風險,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我國政府目前沒有提供對有機農業統一的支持,中央沒有專門的補貼資金,發展有機農業的財政資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決,但是政府也只進行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缺乏長期、穩定的規劃和政策支持。

2.2產業化水平低,生產組織形式缺乏創新

有機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耐性很強,生產的監控程序多,檢測、監測費用高,使得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機農業的大發展。在市場利益驅使下,單個農戶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規范的生產措施,結果往往損壞整個有機生產行業的利益;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水平較低,對單個農戶約束性較弱,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2.3有機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素質較低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剛剛興起,適應本地的生產技術并不完備國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停留在科研機構實驗室水平,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系統性研究和開發。在我國,僅有5家專業有機農業咨詢組織,但它們大多數多專注于建立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而不是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同時,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掌握新技術的能力較弱,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一大瓶頸。

2.4對有機農業認證不規范,生產過程缺乏監督

目前,我國現有59家有機認證機構,不同機構和檢查員對于標準本身掌握和執行不規范,差異很大,導致有機農產品質量存在差異。對有機產品生產監督不嚴,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農藥等現象時有報道,市民對本國有機農產品缺乏應有的信任。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適合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規范化發展。

3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

3.1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

各國有機農業的健康發展都與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關,如德國“聯邦有機農業計劃”每年投入兩千萬歐元用于支持有機農業生產。我國也應加大對有機農業生產和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并對有機農產品給予政策補貼。積極進行政策引導和鼓勵,以政策引導有機農業快速發展。

3.2加強有機農業規范化建設

首先,要完善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有機農業管理規范的國家或地區都有著較為完善的有機產品生產標準和管理辦法。其次,要科學制定有機農業認證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從而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的規范發展。同時,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避免無序競爭。

3.3加快土地流轉,建立新型的生產經營組織,形成有機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導致土地種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機農業種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術的使用。要以土地確權為契機,加快土地規范化流轉,推動有機農業集約化經營,推動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和個人投資有機農業。

3.4建立和完善技術和服務體系

由于有機農業限用或禁用化肥、農藥,有機農產品產量穩定性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級農業科技機構、農業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強與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有機農產品企業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協作,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解決有機農產品生產和貿易中的存在的問題。

作者:炊曉寧 趙永強 單位:陜西省岐山縣蔡家坡鎮人民政府 陜西省岐山縣水利局

篇(4)

關鍵詞:有機農業;有機食品;雁鳴湖鎮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質量和食品的品質產生了獨特的要求,追求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為一種時尚。有機農業已經成為促進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和持續發展的可實踐的技術和措施,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新的切入點,對拉動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是全國的有機大豆生產基地,該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依托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作為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重點來抓,不斷加大有機豆類、綠色水稻、優質煙葉、有機大豆機械化示范、中藥材栽培五大園區的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綠色水稻等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穩步發展。

一、有機農業的相關概念

(一)有機農業的含義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一種新興產業,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生長調節劑)、抗生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輻照處理。

二、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的吉林省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經營出口有機小粒黃豆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有機農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從2002年起,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公司在穩定貿易出口的基礎上,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積極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轉變,先后組建了六個子公司,重點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的配套服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食品中攝入的營養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豐富優質的營養成分繼而豆制品類耕地面積比重逐年增大,僅次于糧食主體玉米的比重(如圖1所示)。

(二)雁鳴湖鎮特色有機食品(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發展現狀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種植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長,這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

據考證渤海時期即有種植,有記載的面積是1924年種植10475公頃,占糧豆面積的15.6%。據敦化市統計局統計,從1999-2008年有機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見表1)。

敦化市小粒黃豆具有徑粒小、口感好、色澤亮、豆皮薄、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該市小粒豆歷史悠久,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吉林1號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頃單產水平3500斤,具有產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強的優點,改變了該市小粒豆品種的缺點,并形成了本地制種和異地制種相結合的良種繁育制度。后來吉林小粒3號、吉林小粒4號、吉林小粒6號、吉林小粒7號都是吉林省農科院在吉林小粒1號的基礎上通過野生大豆雜交選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種長白一號(俗稱壓破車)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黃豆營養豐富,現在被用來生產納豆,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納豆是由小粒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一種微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納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豐富的納豆文化。納豆是世界230多種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被各國醫藥食品行業所重視和研究開發。

三、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明確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0年以來,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安全、優質、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及其加

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雁鳴湖鎮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但是有的部門或機構片面夸大有機食品在該鎮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稱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既面臨著耕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滿足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要求。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二)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如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對付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地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在市場管理上,有機食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有機食品要從基地抓起,土地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轉換期,而轉換期間的產量一般不高,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相對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開發缺少經費,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

(三)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較低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雁鳴湖鎮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忽略主動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在沒有項目或當地技術咨詢力量弱的情況下,引導農民進行有機生產就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一些貧困村落,農民沒有知識,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進行創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機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據調查,有的村屯有機農業剛剛起步,先行的部分農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但政府苦于經費有限,對有機農業的深入發展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中難以給予資金支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礙了當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深入。由于農業項目投資期較長、收益率偏低,商業銀行不愿投資農業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比較窄、職能單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務。

(五)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雁鳴湖鎮農業龍頭企業總量不足,且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這是制約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有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內功基礎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名特優產品的比重低,企業規模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有機農業進一步向優質、高效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四、雁鳴湖鎮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有機農業的功能定位

一般來說,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雁鳴湖鎮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得到實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農業抗衡,而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這在雁鳴湖鎮有機大豆生產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加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必將進一步增強。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二)健全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組織管理體系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從生產、認證、銷售等整個環節對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進行規范,這就需要農業、環保、海關、技術監督、認證認可、工商等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農業經濟立法相呼應,雁鳴湖鎮急待建立本地區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建議以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本地區認監委、科技部、海關等相關部委積極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關部委內對有機生產的管理機構,強化以促進生產和貿易、維護有機產品質量為目的的組織管理,確保有機農業的生產、營銷、監管、認可、技術研發等工作正常有序的進行。

(三)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農業環保、植保、土肥、種子、栽培、管理、收獲、包裝、儲運及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農民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強烈的綠色環保觀念。為此,雁鳴湖鎮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綠色環保認識,利用地方眾多相關媒體積極宣傳,家喻戶曉;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大規模培訓農村骨干力量。通過宣傳和培訓,讓農民熟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

規程,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及有機農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四)制定、完善和實施有機農業的產業扶持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制定政策,積極鼓勵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認證,除了在基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配套方面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外,還應該為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同時,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比重。雁鳴湖鎮繼續實施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對于列入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的產地,在土地整理資金、生態補償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另外,該地區應重點扶持與農業增效和與農民增收相聯的有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雁鳴湖鎮特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的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的產業化。

(五)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要認真落實好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技術、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并、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快速膨脹規模。重點突破金融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機制,改變當前“農”字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發展資金不足等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孫,李紅,戚建強.有機農業在中國[j].科技創新導報,2009(23).

2、黃國勤.井岡山及周邊地區有機農業的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

3、宗良綱,盧東等.有機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典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3).

篇(5)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質量和食品的品質產生了獨特的要求,追求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為一種時尚。有機農業已經成為促進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和持續發展的可實踐的技術和措施,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新的切入點,對拉動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是全國的有機大豆生產基地,該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依托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作為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重點來抓,不斷加大有機豆類、綠色水稻、優質煙葉、有機大豆機械化示范、中藥材栽培五大園區的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綠色水稻等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穩步發展。

一、有機農業的相關概念

(一)有機農業的含義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一種新興產業,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生長調節劑)、抗生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輻照處理。

二、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的吉林省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經營出口有機小粒黃豆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有機農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從2002年起,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公司在穩定貿易出口的基礎上,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積極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轉變,先后組建了六個子公司,重點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的配套服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食品中攝入的營養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豐富優質的營養成分繼而豆制品類耕地面積比重逐年增大,僅次于糧食主體玉米的比重(如圖1所示)。

(二)雁鳴湖鎮特色有機食品(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發展現狀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種植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長,這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

據考證渤海時期即有種植,有記載的面積是1924年種植10475公頃,占糧豆面積的15.6%。據敦化市統計局統計,從1999-2008年有機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見表1)。

敦化市小粒黃豆具有徑粒小、口感好、色澤亮、豆皮薄、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該市小粒豆歷史悠久,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吉林1號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頃單產水平3500斤,具有產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強的優點,改變了該市小粒豆品種的缺點,并形成了本地制種和異地制種相結合的良種繁育制度。后來吉林小粒3號、吉林小粒4號、吉林小粒6號、吉林小粒7號都是吉林省農科院在吉林小粒1號的基礎上通過野生大豆雜交選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種長白一號(俗稱壓破車)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黃豆營養豐富,現在被用來生產納豆,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納豆是由小粒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一種微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納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豐富的納豆文化。納豆是世界230多種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被各國醫藥食品行業所重視和研究開發。

三、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明確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0年以來,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安全、優質、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雁鳴湖鎮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但是有的部門或機構片面夸大有機食品在該鎮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稱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既面臨著耕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滿足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要求。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二)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如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對付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地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在市場管理上,有機食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有機食品要從基地抓起,土地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轉換期,而轉換期間的產量一般不高,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相對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開發缺少經費,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

(三)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較低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雁鳴湖鎮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忽略主動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在沒有項目或當地技術咨詢力量弱的情況下,引導農民進行有機生產就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一些貧困村落,農民沒有知識,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進行創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機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據調查,有的村屯有機農業剛剛起步,先行的部分農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但政府苦于經費有限,對有機農業的深入發展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中難以給予資金支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礙了當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深入。由于農業項目投資期較長、收益率偏低,商業銀行不愿投資農業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比較窄、職能單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務。

(五)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雁鳴湖鎮農業龍頭企業總量不足,且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這是制約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有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內功基礎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名特優產品的比重低,企業規模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有機農業進一步向優質、高效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四、雁鳴湖鎮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有機農業的功能定位

一般來說,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雁鳴湖鎮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得到實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農業抗衡,而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這在雁鳴湖鎮有機大豆生產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加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必將進一步增強。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二)健全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組織管理體系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從生產、認證、銷售等整個環節對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進行規范,這就需要農業、環保、海關、技術監督、認證認可、工商等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農業經濟立法相呼應,雁鳴湖鎮急待建立本地區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建議以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本地區認監委、科技部、海關等相關部委積極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關部委內對有機生產的管理機構,強化以促進生產和貿易、維護有機產品質量為目的的組織管理,確保有機農業的生產、營銷、監管、認可、技術研發等工作正常有序的進行。

(三)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農業環保、植保、土肥、種子、栽培、管理、收獲、包裝、儲運及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農民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強烈的綠色環保觀念。為此,雁鳴湖鎮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綠色環保認識,利用地方眾多相關媒體積極宣傳,家喻戶曉;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大規模培訓農村骨干力量。通過宣傳和培訓,讓農民熟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及有機農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四)制定、完善和實施有機農業的產業扶持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制定政策,積極鼓勵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認證,除了在基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配套方面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外,還應該為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同時,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比重。雁鳴湖鎮繼續實施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對于列入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的產地,在土地整理資金、生態補償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另外,該地區應重點扶持與農業增效和與農民增收相聯的有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雁鳴湖鎮特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的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的產業化。

(五)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要認真落實好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技術、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并、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快速膨脹規模。重點突破金融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機制,改變當前“農”字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發展資金不足等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孫,李紅,戚建強.有機農業在中國[j].科技創新導報,2009(23).

2、黃國勤.井岡山及周邊地區有機農業的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

3、宗良綱,盧東等.有機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典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3).

篇(6)

1 有機農業發展歷程

1.1 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認為,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她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她有利于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1.2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出現較晚。1989年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農村生態研究室是我國第一個IFOAM成員,1990年浙江省臨安縣臨安茶廠和裴后茶園獲得荷蘭SKAL的有機認證[1]。1995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了《有機食品標志管理章程》和《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和認證管理體系。2015年8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機轉換認證及其標志,進一步規范了有機產品生產。

近年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較快。據報道,2014年我國有機生產面積已達272.2萬公頃,有機產品總產值達800多億元。2015年,全國已建成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9個,形成了水稻、茶葉、畜產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國已成為全球第4大有機產品生產消費國[2]。

2 我國有機農業的問題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有機農業投入較大,勞動力投入較高,生產效率較低,市場風險大,使得有機農產品生產風險極大。因此有機農業的發展壯大必須要得到政府支持,彌補有機轉換期間收入下降的風險,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我國政府目前沒有提供對有機農業統一的支持,中央沒有專門的補貼資金,發展有機農業的財政資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決,但是政府也只進行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缺乏長期、穩定的規劃和政策支持。

2.2 產業化水平低,生產組織形式缺乏創新

有機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耐性很強,生產的監控程序多,檢測、監測費用高,使得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機農業的大發展。在市場利益驅使下,單個農戶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規范的生產措施,結果往往損壞整個有機生產行業的利益;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水平較低,對單個農戶約束性較弱,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2.3 有機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素質較低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剛剛興起,適應本地的生產技術并不完備國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停留在科研機構實驗室水平,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系統性研究和開發。在我國, 僅有5家專業有機農業咨詢組織, 但它們大多數多專注于建立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而不是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同時,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掌握新技術的能力較弱,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一大瓶頸。

2.4 對有機農業認證不規范,生產過程缺乏監督

目前,我國現有59家有機認證機構,不同機構和檢查員對于標準本身掌握和執行不規范,差異很大,導致有機農產品質量存在差異。對有機產品生產監督不嚴,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農藥等現象時有報道,市民對本國有機農產品缺乏應有的信任。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適合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規范化發展。

3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

3.1 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

各國有機農業的健康發展都與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關,如德國“聯邦有機農業計劃”每年投入兩千萬歐元用于支持有機農業生產。我國也應加大對有機農業生產和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并對有機農產品給予政策補貼。積極進行政策引導和鼓勵,以政策引導有機農業快速發展。

3.2 加強有機農業規范化建設

首先,要完善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有機農業管理規范的國家或地區都有著較為完善的有機產品生產標準和管理辦法。其次,要科學制定有機農業認證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從而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的規范發展。同時,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避免無序競爭。

3.3 加快土地流轉,建立新型的生產經營組織,形成有機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篇(7)

1.國際背景:全球有機認證制度日益完善。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有機農業市場興起和國際貿易增加,世界各地開始關注有機食品生產和銷售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紛紛建立符合自身實踐的有機認證體系,特別是1980年全球性民間團體IFOAM①制定并首次了關于有機生產和加工的基本標準,對協調世界范圍內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發揮了巨大作用,逐漸形成了世界標準、地區標準、國家標準、區域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多層次認驗證體系,全球有機農業認證制度趨于成熟,對臺灣地區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產業背景:臺灣地區有機農業保持快速增長。臺灣地區有機農業始于1986年。經過多年探索,1995年各地區農業改良所開始開發推動民間有機栽培,積極促進有機農業從政府主導模式轉入市場引導模式,從小規模有限試點階段轉入較大規模全面推廣階段。由于有機食品所具有的環保性、生態性和健康性,生產者、消費者、政府都非常支持發展有機農業,客觀上促進了有機農業快速增長,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產品種類日益豐富,逐漸成為臺灣地區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與此同時,島外豐富多樣的有機食品源源不斷流入,這引發了對有機農業質量管理的強烈需求。

3.市場背景:信息不對稱導致檸檬市場形成。臺灣地區耕地面積少,有機農業整體上屬于小農制度,多數農民的經營方式仍維持傳統作法,無法進行全面有效管理,生產效益不盡人意。在缺乏認驗證的情形下,由于生產者與消費者存在信息不對稱,這可能導致生產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造成市場上常有魚目混珠情況發生,“檸檬市場”的形成整體上降低了市場的誠信和有機食品的質量,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對有機認證產生了客觀現實需求。為了促進有機農業正常發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關部門開始重視認驗證,初期由各區農業改良所負責辦理驗證及標章核發等,隨后把驗證與發章工作轉給民間團體,政府專門負責宏觀監管和制度完善,政府與民間共同促進有機農業認驗證體系發展。

(二)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體系演進階段

相較德、美、日等先進國家,我國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制度起步較晚。1995年4月,“農委會”召開兩次會議,分別討論了制定有關有機農產品認證方式的行政法規和有機產品標志設計事宜,這才開啟了臺灣地區有機認證發展的大門。

1.初步探索階段(1997~2005)。為配合有機農業民間推廣,1997年臺灣地區當局制定頒布了《有機農產品標章使用試辦要點》,作為各農業改良場、茶葉改良場辦理驗證及標章核發等工作的依據,是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驗證制度建設的重要標志。在這個階段,臺灣“農委會”、農糧署、農林廳等當局管理部門作為主要推動方,在建立、完善有機農業認驗證體系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一是成立了一批驗證機構。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等民間團體相繼成立,成為農委會審核認可的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二是頒布了一些制度規范。繼1997年“試辦要點”出臺后,1999年又公告“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輔導要點”、“有機農產品驗證輔導小組設置要點”等規定,以利于規范有機農產品栽培生產,有章可循,確保質量(翁伯奇等,2002);2003年公布實施“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資格審查作業程序”等規定,作為政府輔導及推動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的依據,初步形成了覆蓋面較廣、操作性較強的制度體系,為開展驗證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三是開展了認證體制探索。1997~1999年“農委會”委托各區農業改良所負責有機驗證、輔導與推廣工作,2000年后開始輔導民間機構辦理驗證,而政府部門專注于制度建立與監督,特別是對于認驗證機構專業水平的審核。盡管臺灣地區有機認證取得巨大成效,大量規范、制度等認證要素初步形成,“有機認證”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但由于在法律層面仍屬空白,對“有機”造假行為的打擊缺乏明確依據,導致各種未經有機驗證卻自我標榜有機的農產品在市面上大量出現,一些打著有機旗號的“天然”、“自然”、“無毒”等標牌紛紛現身,這些亂象迫使臺灣地區進一步增強完善有機認證體系的信心和力度。

2.規范完善階段(2005~)。在各要素初步具備的條件下,臺灣農政部門針對前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一步推動認證體系建設,使認證體系逐漸趨于完善。一是整合有機標章。2004年召開的“CAS②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推行整合會議”確定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體系組織架構,2005年臺灣地區農糧管理部門連續三次召開CAS標章作業籌備會議,并研制出CAS標章手冊。2006年公告了CAS有機農產品品質規格標準、標示及標章使用規定,為有機農業認證建立了統一、公信力較高的標章。二是健全有機立法。2007年1月,臺灣地區開始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有機農業”及其產品即納入政府的法律規范,從此以后“有機”二字受到法律的嚴格保障,在臺灣地區不能隨便使用“有機”二字,只有經過“農委會”資格審查的認證機構認證后的農產品或再制品才能貼上“有機”標章。這推動了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規范化、法制化、標準化發展的進程。三是強化進口認證。為加強對進口有機農產品的管理,2007年7月臺灣地區頒布實施“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管理辦法”,2009年又公布“有機農產品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并重新修訂“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管理辦法”。同時,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瑞士、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訂立相互承認協議,積極發展有機同等性國家或地區,提升臺灣地區有機認證體系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口有機認證體系的建立,使臺灣地區有機認驗證管理進入新紀元,標志著臺灣有機認證體系與國際的全面接軌。隨著有機認證體系日益完善,近年來臺灣地區與認證有關的有機農業知名度大大提升,如“優良農產品(CAS)”、“農藥檢驗合格證(GAP)”、“觀光農園”、“優質米”和“安心蔬菜”等,都是廣受生產者或消費者信任的產品,為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體系的現狀與特征

(一)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體系的現狀有機認證在臺灣地區已被公認是一種依賴系統,是生產者的一種榮譽,是對農產品品質的一種肯定,是對農產品銷售的信任和保證并使消費者辨別真偽的依據。目前,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體系由四部分構成:審核機構、認證機構、輔導體系、進口認證體系。

1.審核機構。“農委會”負責辦理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認證審核,凡是申請有機農業驗證業務的機構,或增項評鑒、重新評鑒的驗證機構,都必須按照“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認證作業要點”提出申請。“農委會”主要對申請機構的驗證稽核人員、技術專家、實驗室檢測能力等重點指標進行審核,特別是實驗室檢測能力應由國際認證機構(限已簽訂實驗室認證領域多邊相互承認協議者)認可,或由“農委會”經評鑒程序認可。只有通過審核程序的機構,才具備資質開展有機驗證業務。

2.驗證機構。通過“農委會”認證及授權辦理有機農產品的驗證機構,依據“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及“有機農產品生產規范”等相關法規,受理有機農戶的驗證申請,開展有機農產品的驗證工作,使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行銷過程符合有機規范。目前,“農委會”已認證的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13家,其中12家是有機農糧產品,1家是有機畜產品。截至2011年底,這些機構驗證有機合格農戶2302戶,驗證面積5002公頃,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茶樹及其他作物等有機農產品,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質量保障。

3.輔導體系。為輔導有機農產品驗證工作,“農委會”依據“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規定,設置“有機農產品(作物)驗證輔導小組”,負責制訂有機農產品生產規范(作物)、審核有機農產品驗證團體申請案及監督、考核驗證團體驗證工作的執行情況等;“農委會”所屬的各試驗改良場所則負責有機農場生產技術輔導等;驗證機構負責生產者教育培訓、環境和農地無污染標示、檢附生產計劃等,強化對有機農業過程監管。例如,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任務包括為會員提供信息、協助解決會員生產問題、研發推廣新技術、執行產品驗證等,為會員有機農戶提供比較系統的輔導服務。

4.進口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進口農產品、農產加工品須經主管機關公告之全島或國際有機認證機構(組織)認證的驗證機構驗證及臺灣主管機關的審查,才能以有機名義在市場上流通,未依規定辦理者將被依法查處。進口有機農產品驗證有兩種方式:第一,由“農委會”核查島外驗證機構驗證產品,對訂有雙邊相互承認協議的地區或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認證機構認證的產品給予免檢;第二,由“農委會”認證的島內驗證機構赴島外進行驗證產品后,粘貼島內有機農產品證明標章或標示為有機農產品。

(二)臺灣地區有機認證體系的特征

目前,有機食品生產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已達成一致,總體上呈現“標準化、全球化、法制化”的態勢,但由于環境條件的不同和理解的差異,各國或地區有機認證體系構成仍然存在一些微小的差異。就臺灣地區而言,其有機認證體系表現出以下特征:

1.認證方式多樣化。在世界有機運動聯盟IFOAM體系認可之下,有機農業的認證方式包括兩種:第三方認證和參與式認證。④鑒于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規模較小,遠遠低于美國農場平均規模250公頃以上的水平,在有機農業發展之初相關認證全部是參與式認證,由協會或基金會為農戶會員提供認證。例如,2001年前,臺灣地區只有四家管理當局委托的認證機構,全是基金會或協會等民間組織,農戶以會員身份加入這些機構,享受其相關認證服務;此后,隨著認證資質向民間開放,以企業為主體的第三方獨立認證機構開始發展起來,成為全臺有機認證體系的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全臺灣地區13家認證機構中有7家是民間協會、基金會等團體組織,2家是大學研究機構,企業類第三方認證機構4家。

2.認證機構發展快。目前,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有機認證機構發展較快,數量相對較多,比如德國1999年有機農業達到36萬公頃,其境內認證單位50多家;美國從事有機生產的農場超過3萬家,且各農場面積以250~300公頃居多,全美認證單位84家。相比之下,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耕種面積不過5000公頃,但僅島內認證單位就達13家,平均每385公頃有機農業就有1家認證機構。除此之外,臺灣地區還認可一些具有國際公信力的機構認證。單純從數量上看,臺灣地區有機認證機構幾乎與大陸相當,可見近幾年來臺灣地區認證機構發展非常迅速。

3.管理當局與民間互動。認證檢測經常與管理當局打交道,各種成本非常高,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與協會等機構對認證的參與程度非常深。從臺灣地區來看,由于其特殊的政治體制,有機認證參與主體還不完善,如環保部門和地方參與有限,但農業部門和協會等民間團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如“農委會”負責制定相關法規,而民間團體則開展相關研究并營造一些宣傳、推廣聲勢,配合管理當局執行有關認證要求。

4.認證標識等級細。臺灣地區農產品分級設有全有機級和準有機級(主要是多年生果樹、茶樹),而各驗證機構在設計標章時又進一步細化,形成一系列清楚醒目的標章族,每種標章都有特定的內涵,這使消費者能清楚地了解產品的有機特性。以MOA為例,其認證標章分為三種:MOA自然農法標志、MOA自然農法標志轉換期間標志、MOA自然農法標志移行栽培標志。這些標識不僅適用于臺灣島內產品,也適用于從島外進口的產品。

5.認證監管單一。德國認證監管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而驗證機構則包括全球性認證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全國有機農業協會聯盟(AGOEL)和生態農業基金會(SOEL)等全國性認證組織和地區性認證組織,構成一種多層次、多系統的認證監管架構。相比之下,臺灣地區認證體系比較簡單,由臺灣地區最高農政單位全權管理,地方管理當局并未實際參與認證管理工作,是一種完全扁平化、單一化的管理體系。這種狀況與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現狀是相適應的,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管理層級,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的推動策略

(一)管理當局負責培育與推廣

有機農業標榜不用化肥與農藥,相比“傳統農業”所耗人力與金錢成本都較高,在有機農業發展初期階段政府承擔認驗證工作的培育,直到2001年有機農業步入正軌后,有關驗證工作才逐漸向民間開放。而且,為鼓勵農戶申請有機驗證,“農糧署”對通過有機認證的農戶補助驗證過程所需之水質及土壤檢驗費每件4400元、產品檢驗費每件6300元及驗證費每戶最高20000元,這使得農戶申請有機驗證實際負擔費用僅數千元;為鼓勵農戶從事有機栽培,對驗證通過者核發每公頃5000元獎勵金。此外,針對市場上出現的假有機現象,管理當局不斷砸錢作公益廣告宣傳,提醒民眾提高對有機標章的辨別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規范

為了推動有機認證,臺灣地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規范、認證驗證規范、相關作業程序等,甚至對標章使用等細微之處也制定專門規范,大大小小規范文件超過20多個,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嚴密而科學的有機認證法規體系。除了這些明顯的規章制度外,臺灣地區還注重認證操作中的具體問題,如為避免收費過高,影響農戶申請驗證意愿,“農糧署”專門制定規則,設定驗證收費上限,其中個別驗證費用上限為20500元,團體驗證費用以10人為例上限為42500元。總體來看,臺灣地區有機認證法律法規不僅詳細,而且可實施性強,這是整個有機認證體系不斷趨于規范、完善的重要前提。

(三)充分發揮民間的力量

在臺灣地區有機認證發展過程中,各地有機農業協會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機農業協會為農戶提供技術咨詢和各種培訓等服務,協調農戶、生產與市場間的關系,在克服各自為陣,整合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和銷售優勢,形成一致對外的合力等方面作用重大。此外,協會與會員雙方利益一致,由協會為會員提供驗證服務,又不以盈利為目的,能極大地降低驗證成本,鼓勵農戶主動申請有機認證,同時協會對農戶擁有信息優勢,消除了第三方驗證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能有效保證驗證結果的準確性。

(四)制定詳細的責任體系

臺灣地區對有機認證各方的責任界定比較詳細。對農政單位而言,其負責對象為整個有機農業,包括監督、輔導驗證機構,協助檢驗及其他資源整合,獎勵有機栽培,協助有機產銷體系,倡導有機正確觀念等;對認證機構而言,首先要建立比較完整的認證操作制度,落實農政部門出臺的有關制度,并積極開展與農戶的訪談、操作及資材檢查、紀錄、文件,還要負責開展農戶教育,提升農戶誠信理念以及關心、信賴有機農戶,協助有機理念之倡導推廣等。各方責任劃分清楚,增強了各方對自身工作的目標性和責任感,也為社會對認證各方進行監督、質詢提供了依據。

(五)實施科學的懲罰制度

一段時間內,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缺乏立法支撐,對于驗證單位、生產者、加工方及銷售方的違規均無處罰條款,直到2009年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重新修正,臺灣地區有機認證正式獲得了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保護,建立起一套從警告到公告比較完善的懲罰制度。一是預先警告。通過宣傳法律法規,引起生產者、銷售者對遵守有機規則的重視,建立預警機制。二是禁用標章。法律嚴格規定從事有機農業生產、銷售必須取得認證機構的驗證標章,未經認證的農產品不但不能冒用CAS有機標章,甚至不能在包裝商品品名時使用“有機”字樣。三是取消資格。對于已取得CAS有機標章的產品,在管理當局抽檢中被發現不合格,則產品必須下架,而且還會抽回其有機標章及驗證資格。四是罰款。對違法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行為,通常罰款新臺幣30000~150000元,多次擅自使用有機產品標章最高可罰100萬元。五是公告身份。依據違規情節嚴重程度對外公布農場身份,這會直接影響消費者對農場的信任度,對農場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四、啟示

目前,上海有機農業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但市場上已經大量充斥著各種標榜為“綠色”、“無污染”、“天然”等標識的食品。因此,學習、借鑒臺灣地區認證體系的成功經驗,有利于加快上海有機農業發展。

(一)更新發展理念

與臺灣地區相似,上海是一個資源約束型城市,傳統農業的過度發展正引起日益嚴重的環保、生態和食品安全問題,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是必然趨勢。但是,有機農業發展關乎重大,不應走傳統產業“先亂后治、先量后質”的老路,應一開始就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通過建立嚴格的認證體系,消除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增強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信任度,切實為有機農業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統籌監管體系

有機農業涉及農業、環保、質檢、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部門之間各有法規而又各不銜接,農產品質量管理一直落不到實處。而有機農業質量管理是專業性、法規性、關聯性和連續性強的行政職能。可借鑒德國黑森州農林自然和消費者保護局或者臺灣“農委會”模式,將有機農產品質量管理作為政府專門職能確立,賦予一個既有專業權威、又有行政法制權的獨立職能部門。在目前沒有專門部門行使這項職能前,可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共同立法、聯合協調。

(三)加強政府扶持

政府應重視有機農業發展,充分認識到有機認證對有機農業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和支持有機認證發展。首先,完善法律體系,包括有機農業基本準則、有機認證操作流程、標準等既有宏觀指導性、也有具體操作性的法律、規范。其次,對認證費用給予財政支持,降低有機農戶認證成本,提高農戶認證積極性,促進認證事業發展。此外,加強有機認證宣傳,提升消費者對有機認證的認可度和有機標識的辨別能力。

(四)健全行業協會

篇(8)

杜相革:盡管有機農業有眾多定義,但其內涵是統一的。有機農業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有機農業基本標準,在生產過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家畜飼料添加劑,不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及其產物的農業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有機農業系統旨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護生態環境,在農業和環境的各個方面,充分考慮土地、農作物、牲畜、水產和蜜蜂等的自然生產能力,并致力于提高食物質量和環境水平。有機農業生產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外部投入物,主要依靠自然規律和法則提高生態循環效率。

有機農業范圍很廣,有機農業本質上是一個生產的過程,是一個完成的生產體系,而在有機生產體系里面的產品,有機產品,用于食用的叫有機食品。具體地說,有機產品指所有以有機方式生產,符合各自有機標準的產品,包括有機食品、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有機食品是指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生產加工、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產品必須嚴格按照有機體系、標準來生產,即:生產原料來自有機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轉換;生產過程必須符合標準:整個生產過程必須要有完整的記錄:必須經過獨立的認證機構。

記者:從杜教授這里我們對有機農業、有機產品、有機食品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我們知道,實際上,有機農業其實根本上是一種生產方式,那么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有什么區別呢?

杜相革:誠然,有機農業確實是一種生產方式,但是對于有機農業的理念我們與國外還是存在區別的,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有機農業首先定位于食品安全,而在國外,發展有機農業主要是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因此,國際上,有機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產方式。實際上,有機農業是科學家們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以及為了生產出健康的作物和食品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人類在經歷了能源、環境、食品安全危機后,大力提倡和發展的、超越了現代農業思想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只有在生物學、生態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在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協調起來才能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之后,才可能得到認同和推廣。因此,可以說,有機農業是人們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而不是倒退至傳統農業上。有機農業拒絕使用農用化學品,但決不拒絕科學:相反,它是建立在應用現代生物學、生態學知識,應用現代農業加工、作物品種、現代良好的農業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術,以及良好的有機廢棄物和作物秸桿的處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和實踐基礎之上的。而這些正是它與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而對于現代農業來說,現代農業最大的特點便是高投入、高產出,現代農業的投入主要來源于化學工業,而有機農業的投入主要來自與自然,這是有機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最主要的區別。

記者:現在,我們已經對有機農業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那么我國什么時候致力于有機農業的研發?目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如何?

杜相革:我國有機農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們可以稱為是探索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從1990年到1994年,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國外認證機構進入中國,啟動了中國有機食品的發展。1989年,中國最早從事生態農業研究、實踐和推廣工作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農村生態研究室加入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成為中國第一個IFOAM成員。目前,中國的IFOAM成員已經發展到30多個。

第二個階段我們稱之為起步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95年到2002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中國相繼成立了自己的認證機構,并開展了相應的認證工作,同時根據IFOAM的基本標準制定了機構或部門的推薦性行業標準。1992年,中國農業部批準組建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CGFDC)”,負責開展中國國內的綠色食品認證和開發管理工作,為中國有機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按照農業部的要求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于2002年10月組建了“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COFCC)”,并成為在國家認監委登記的第一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

第三個階段我們稱之為規范快速發展階段,本階段以2002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為起點,有機食品認證工作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進入規范化階段。根據2002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的精神,國家環保總局正在將有機認證機構的認可工作轉交國家認監委。

記者:有機農業生產下的食品,毋勿置疑就是有機食品,現在市場上很多農副產品都打著有機食品的名稱,有機食品是如何認證的呢,它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杜相革:要了解有機食品的認證首先要知道認證的主體,有機食品認證的主體是認證機構,與綠色認證和無公害認證有較大的區別,綠色認證和無公害認證均屬于政府行為,而有機食品認證屬于企業行為,需要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有機食品認證范圍包括種植、養殖和加工的全過程。有機食品認證的一般程序包括:生產者向認證機構提出申請和提交符合有機生產加工的證明材料,認證機構對材料進行評審、現場檢查后批準。認證機構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首先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其次要有嚴格的質量認證體系,第三注冊資金達到300萬元,第四要有10個具備國家資質的國家檢察員。

記者:那么您認為有機農業要真正走入市場,在新的農村、農業政策下中國有機農業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對策呢?

杜相革:有機農業是一項從生產基地到市場建設體系的系統工程,是農業生態環保、農業經濟等的綜合技術理論體系。發展有機農業需要各個行業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第一,要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由于我國目前實行土地承包制,土地經營權分散在千家萬戶,而有機農業不能一戶一戶進行生產,必須以農場方式進行經營,這就涉及到土地流轉。同時有機農業生產要求有 定時期的轉換期,要建立隔離帶、專用灌水渠、有機肥廠、專用農機具、倉庫等,這都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要鼓勵有志于有機農業生產的企業積極開發有機農業,政府部門要在土地流轉中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在農業專項資金、科技項目資金中加大資金投入,以促進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第二,要加強有機農業的科研開發及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有機農業生產是以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經濟等集一體的理論技術體系。有機生產技術不是簡單的不用化肥、農藥的原始生產,而是在不使用化肥、農藥后,其植物保護栽培技術與生態環保、經濟效益的協調提高。我國開展有機農業生產時間短,缺乏有機農業生產的技術規范,并且一些有機生產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仍有大量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要做。

篇(9)

中國的農產品主要分為3種: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其中,有機農產品的健康安全標準最高,在生產中嚴禁使用農藥、化肥和激素等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在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遵循有機產品的相關要求。中國的有機農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機產品包括植物、動物、水產品及加工類產品等4大類產品。截至2013年底,綜合有機種植農地和野生采集的土地,中國獲得認證的全部有機農地面積為272.2萬公頃,有機產品生產企業為7894家、有機生產基地為6628個,有機加工廠為3910個。①中國的有機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中國有機農業耕地面積為210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中國的有機蔬菜耕地面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亞洲國家中,中國的有機農業用地面積居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印度的有機農地面積高出3倍。②有機農業生產本身屬于微觀的范疇,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基本都是從微觀角度展開,諸如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的動機和有機農業產量的影響因素等等。本文認為,有機農業生產和一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為此,本文將結合宏觀經濟理論,從短期經濟波動、長期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有機農業生產的宏觀經濟效應。

一、有機農業與短期經濟波動

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表現不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的供求結構失衡。一方面,某些行業產品滯銷,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某些行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是供給相對不足。本文認為,有機農業恰恰是具有強大市場需求潛力的產業之一,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有機農產品的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諸如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個人的生活習慣等等[1]。但是,收入水平是決定有機產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伴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對無污染和高品質的有機農產品需求必然會增加。這可以從全球有機農業發展歷程中得到驗證。1999—2013年,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全球有機食品銷售總額由152億美元增加到720億美元,年均增長26.69%;有機食品的人均消費金額由2009年的8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0.02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是有機食品消費的主體。2013年,在全球有機食品消費總額最高的前10位國家中,除了中國之外,其余全是發達國家。從人均消費來看,2012年和2013年,世界有機食品人均消費額最高的10個國家依次是瑞士、丹麥、盧森堡、列支敦士登、奧地利、瑞典、德國、美國、加拿大和挪威,全部是高收入國家,其中,瑞士人均消費額最高,為210歐元。相比之下,2013年中國的有機食品人均消費僅為2歐元,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這些數據充分表明高收入水平對有機食品需求的影響,同時也表明,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國的有機食品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事實上,自2000年以后,有機食品的國內銷售就持續增加。目前,我國有機產品每年銷售額約為300億元。

(二)有機農產品的出口前景看好

有機農業興起后,歐美發達國家對有機食品消費的增長速度始終處于世界前列。例如,2013年人均有機食品消費比上年增長最多的前幾位國家依次是加拿大(14.52%)、瑞典(11.58%)、瑞士(11%)、盧森堡(9.8%)、德國(8.14%)、美國(6.94%)和丹麥(2.5%)。但是另一方面,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例如,在2011年,根據有機農業用地面積的增長幅度排名的前10個國家中,有7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發展中國家占據7個席位;2013年,占據5個席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屬于有機農業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國家之一。2011年,中國有機農業用地面積比上年增長51萬公頃,增幅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這一數字比上年增長19.4萬公頃,增幅僅次于澳大利亞,居世界的第二位。在這一背景下,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有機食品國內供給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已經成為有機食品的重要進口國,以美國為例,美國本土生產的有機產品,大部分在國內銷售,僅有5%—7%出口到國外市場,同時美國國內消費的有機農產品中,有80%來自進口[2]。這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有機農產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此外,有機農產品的出口潛力還表現在,相對于傳統農產品來說,中國的有機產品更容易繞開綠色貿易壁壘,順利出口到國際市場。基于上述分析,我國有機農業的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潛力巨大。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帶動我國產值和就業的增加,進而通過乘數效應,帶動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當然,有機農業發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還需要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

二、有機農業與長期經濟增長

從理論上看,有機農業生產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具體途徑是:有機農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安全和健康的農產品,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進而有利于消費者健康狀況的改善;根據健康經濟理論,健康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存量,會對一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實證分析方面,有關人們健康狀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問題,國外學者進行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健康狀況的改善,可以保證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生產效率會提高,這些都有助于長期增長[3]。在關于有機食品本身的健康效應的實證研究上,由于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復雜,所以學術界的研究方法和結果缺少一致性。M.Hube(r2011)等人采用目前學術界常用的多種分析框架,對有機食品和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有機食品中含有更多的有益于人們健康的成分,例如,有機植物中含有更少的硝酸鹽成分、更少的殺蟲劑殘留和更多的維生素C;有機牛奶中有更高的歐米伽脂肪酸和亞油酸。但是另一方面,這種實證研究結果會由于植物的生長周期、成熟情況、施肥情況以及氣候等因素的不同,存在著很大的變動性。此外,他們的另一個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由于缺乏長期的樣本數據,更具有營養的食品的健康效應是不明顯的[4]。筆者認為,盡管目前的實證研究還不能就有機食品的健康效應問題達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就中國經濟現狀來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對消費者健康狀況的改善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首先,中國近年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引起消費者的重視。人們在購買食品時會關注諸如肉雞生長中是否過多使用催長飼料、豬肉中是否含有過量瘦肉精、水產品的養殖和運輸過程中是否濫用抗生素以及蔬菜、茶葉和水果的農藥使用是否超標等問題。基于這一背景,擁有有機標簽的食品,不僅意味著高品質、有營養,而且意味著可以避免上述潛在的健康風險。毫無疑問,這對消費者的健康是有益的。其次,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意味著種植業大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養殖業減少抗生素的濫用。這樣的生產模式,可以避免水和土壤品質的污染,對保護生態環境進而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反面的例證是,近年來,在我國總的耕地面積趨于不變的前提下,農業生產中的化肥和農藥使用數量不斷增加。從2006—2012年,中國的農用化肥總量從53.45億噸增加到74.32億噸,年均增長率為6.65%;化學農藥原藥銷售量由1385萬噸增加到3549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410%。謝婷(2013)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區每年每公頃耕地的化肥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標準的上限近一倍[5]。這顯然會對土壤和地下水產生污染,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效應。綜合上述分析,從長期來看,發展有機農業,可以避免食品消費上的一些潛在健康風險,有利于國民健康狀況改善,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作用。

三、有機農業與經濟發展

根據發展經濟學的理論,一國不僅要追求GDP的增長,還要關注收入結構、產品和生活質量、社會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法律以及觀念習俗方面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業科技進步速度加快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中國農村的閑置勞動力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工作。這一方面有利于工業化建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弊端,某些大城市無法吸納過多的外來人口;人們面臨的住房、交通、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大;農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兒童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有機農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因為在有機產品的生產中,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不能使用除草劑,很多情況下需要人工摘除害蟲、拔除清理雜草。因此,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發展有機農業,會產生多方面的積極效應,農民在本地區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增加;農村水土環境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兒童身心更加健康;緩解大城市人口過剩的局面,促進中小城市的發展,等等。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理論框架角度說明,有機農業與宏觀經濟運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一國宏觀經濟健康發展。為此,政府要針對當前中國有機食品消費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等問題采取切實的措施,使得有機食品的潛在需求真正轉變成現實的有效需求。只有這樣,有機農業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積極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參考文獻:

[1]NihanOzguven。Organicfoodsmotivationsfactorsforconsumer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2):661-665.

[2]郭瑋.美國發展有機農產品的經驗做法與借鑒[J].對外經貿實務,2015,(3).

[3]Bloom,D.E.,Canning,D,,Sevilla,J.,Theeffectofhealthoneconomicgrowth:Aproductionfunctionapproach.WorldDevelopment,2004,32(1):1-13.

篇(10)

中圖分類號 F426.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335-0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自然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導致有機食品的需求量和貿易量迅速增長。有機食品具有純天然、無污染、環保等普通食品所沒有的優點,各國政府均對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加工予以重視和支持,消費者也對其青睞有加。調查發現,有85%的工業化國家的公民在選擇食品時首選有機食品。因此,世界有機食品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有機食品市場不斷擴大,而我國有機食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給我國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帶來了機遇[1-2]。

1 國外有機食品發展現狀

1.1 國外有機食品發展歷史

20世紀初,現代有機食品才開始被一位在印度工作的英國農學家Sir.A.G.Howard從循環利用動植物的有機腐殖質的角度提出以有機農業代替現代集約化農業的新農業耕作法。同時,著名的美國土壤學家富蘭克林·金積極倡導美國農民應向中國農民學習傳統的以豆科植物為中心的農業耕作模式,如合理輪作、施用廄肥、堆肥等8個方面。1942年,美國有機農業之父羅代爾出版了《有機農業和園藝》雜志,并在1945年創辦了美國第一家有機農場[3-4]。

1.2 國外有機食品生產消費

從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數量上看,歐盟、日本、美國等國民環保意識較強的國家生產和消費發展較快。1996年,美國有機食品銷售額為40億美元,2010年則增加到60億美元;1998年,日本有機產品銷售額為2 600億日元,2010年則增加到3 500億日元;歐盟國家有機食品市場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德國將會從1996年市場份額1%,銷售值25億馬克增加至2013年的35%;奧地利在2009年的有機市場份額就已經達到33%。目前,日本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數量較多,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0%以上,可提供有機食品的種類達130種以上,其中出口歐美的種類超過40種。美國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耕地面積達1.1萬hm2,在6個農業科技園中,有56個有機蔬菜農場,每年生產有機蔬菜7 500 t。1996年,歐盟有機農業種植面積達1.2萬hm2,其中德國有機農業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10%,即擁有2萬個有機農莊[5]。

2 我國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現狀

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真正開始發展有機食品。隨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有機(天然)食品標志管理章程》《有機(天然)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及成立技術指導委員會和頒證委員會等措施成功地為有機食品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從1996年開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陸續在各省建立分中心或行業分中心,截至2010 年,已設立了20個,以對有機食品開發進行質量控制管理,初步形成了以OFDC為中心,以各分中心或行業分中心為分支的中國有機農業運動和有機食品質量控制和管理網絡[6]。

與國外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發展條件相比,我國無論是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還是生產方式、市場潛力,都有突出的發展優勢。一是傳統的農業技術。我國具有悠久的手工農業生產歷史,很多傳統農業技術是手工直接操作,克服了機械化生產的某些弊病。這些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略作改進,就可以直接運用到有機農業生產中。二是豐富的生物品種。我國的動、植物品種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絕大多數動、植物品種仍然保持其原始特色,沒有經過基因修飾。用這樣的生物品種生產的農副產品,天然無污染,可以作為生產有機食品的優良原料。三是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有機農業產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足,且工資相對便宜。四是良好的生產習慣。我國農民的耕作模式較好,一般都是精耕細作,且早期農業生產多為施用有機肥,人工除草,利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能夠達到有機生產的要求[7-8]。

3 我國有機食品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協調難度大。因有機食品的生產和銷售需要多個部門和學科的配合,如農業、環保、市場管理、質量監督和栽

培、植保、肥料等部門和學科,但是這些部門與學科之間懸殊較大,不能很好地溝通,導致協調難度大。二是保障制度不完善。國內有機食品市場體系不規范,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劣有機食品,破壞了有機食品市場的正常秩序擾。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由于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差異大,政府、企業、農戶和消費者都需要轉變傳統的觀念。此外,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夠,造成企業、農戶技術的市場競爭能力弱,且資金不足,無法建立健全有機農產品營銷網絡。四是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生態農業縣、生態示范區及有機食品基地發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但是只以基地建設為主,未與產品開發戰略緊密結合,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有機食品的市場發展。

4 對策

一是做好政府的導向和協調工作。成立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由政府農村辦公室監管,給其注入一定的資金,有機結合環境監測、植保、土肥等部門,使其能夠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有機食品的生產、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促進有機食品快速發展。二是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法規體系。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規范、審批和管理,并制定出相關的認證標準和認證管理法規,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使我國認證管理工作規范化、標準化。三是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使其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有機農產品營銷網絡。四是實行有機食品規模化生產、經營。要想真正生產有機食品,就必須避免農產品污染,其污染主要來自2個方面,即環境和生產過程的污染。因此,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必須建立在環境條件達到標準的地區,可有效減少農產品的污染。同時,要建立有機食品的產、銷供應鏈,將農民與龍頭企業結合,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開發有機食品[9]。

5 參考文獻

[1] 李里特.從綠色食品看我國的第二次綠色革命[J].科技導報,1997(10):33-35,38.

[2] 謝濤.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食品與機械,2001(5):6-8.

[3] 賈乃新,劉海鳳,王曉萍,等.對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發展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2,23(5):60-62.

[4] 孟凡喬,吳文良.內外有機農產品生產、貿易及法規管理體系[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2):4-6.

[5] 楊永崗,趙克強,周澤江,等.中國有機食品的生產和認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1):70-73.

[6] 劉志文.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3(1):7-9.

上一篇: 非遺傳承與保護 下一篇: 信息與計算科學的發展趨勢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亚洲成年网在线观看黄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