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職稱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17 00:0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級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級職稱論文

篇(1)

高職教育是和普通高等教育性質不同的另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職業性是其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按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應用為主旨,以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中心,設置相對獨立的、與理論課程并重的實踐課程體系。

盡管人們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認為職業能力的養成要在實踐中完成,并且把“實踐”作為職業教育課程區別于普通教育課程的主要標志,但實際運作的高職課程仍然是以學問知識為主導的,仍然是所謂的“三段式”課程體系。過去,或者指責高職院校,說他們不懂高職教育規律,辦成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或者指責教育評價標準,說它是用理論考試代替實踐考核。但是,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正如有學者所說,“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對實踐教學的意義進行理論上的充分說明,盡管人們普遍地相信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以上問題,本文試圖對高職實踐課程的理論基礎進行初步探討。

一、新知識觀—高職實踐課程認識論基礎

長期以來,受實證主義知識觀的影響,教育者們注重的是學生對已有科學概念、命題、公式、事實、方法等的接受和理解,這種知識是客觀的、普遍的和可靠的。為了使學生學會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高職教育就必須加強普通文化課程與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因為這些課程選擇的知識都是經過實證的。因此,理論知識已經統治了學校教學,實踐教學沒有其容身之地,而淪為理論教學的附庸。

波蘭尼經過長期的思索和探究后提出,人類有兩種知識: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運用語言、文字、符號或數學公式來表述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是指不能用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的,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的,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的知識。也就是,那些我們平時意識不到但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的知識。

和顯性知識相比較,緘默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類型,是個體獲得外顯知識的向導和背景知識,它事實上支配著整個認識活動,對人的行為起定向作用,為州門的認識活動提供了最終的解釋匕州亙架乃至知識信念。

首先,緘默知識是大量存在的,正如波蘭尼所說,人們生活于它們之中就像生活于自己的身體之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構成主題主要是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技術知識是“觀念形態的或精神狀態的技術,亦即無形的技術;把在技術知識指導下進行的制造和使用物質過程看作技術知識的實現過程,亦即有形的技術”。工作過程知識是隱含在實際工作中的知識,不僅包括顯現的指導行為的知識(如規范性知識),也包括相聯系的緘默知識,那些物化在工作過程及產品和服務中的訣竅、手藝、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寶貴和最昂貴的工作過程知識。

其次,在科學理論證實的過程中,緘默知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緘默知識是人類所有顯性知識的“向導”和“主人”。對緘默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認識和實踐行為。與顯性知識相比較,緘默知識在技術知識體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為突出的位置,具有更大的價值。

緘默知識和顯性知識共同構成個體總的知識體系,并且,幾乎所有的外顯知識都根植于緘默知識。緘默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要親身參加有關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緘默知識不像顯性知識那樣容易被記憶、復制和傳遞,但它們對工作過程的進程卻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個人在實踐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成為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和源泉。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職實踐課程心理學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反對行為主義用外部特定的刺激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教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和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應從問題開始而不是從結論開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進行學習,提倡學中做和做中學。建構主義教學不是簡化環境,而是要學習者在復雜的環境中學習并工作。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的一些日常活動或實踐。教師應設計支持并激發學習者思維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習者根據可替代的觀點和背景去檢測自己的觀點,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習者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反思和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高職實踐課程就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職實踐課程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強調活動建構性。在實踐課程中,通過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具體的實踐環節,通過合作學習,在解決具體問題情景中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情境認知理論一一高職實踐課程學習理論基礎

學習理論先后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的轉變。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情境認知已成為一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并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思維和學習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所有的思維、學習和認知都是處在特定的情境脈絡中的,情境性在所有的認知活動中都是根本性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學習,脫離情境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高職教育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被傳統學校文化扭曲了的真實活動的劣質替代品。講授式的教學、被動的學習和形式化的成績測試與評估被隱含在學校的這種自給自足的文化之中,形成了至今在學校中占有優勢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產生的結果是:與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相反,在學校文化中的成功者未必能夠成為真實職業世界中的成功者。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情境活動的真實性和真實的活動。在情境認知理論看來,“學生為形成專家使用的技能,他們必須從事類似的認知活動—真實情境中的真正任務”。真正的任務是具有凝聚性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因為,真實性具有重要的潛在的動機資源,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情境意圖的覺察,指引學生的活動,即真實的情境向學生暗示了情境資源和相關問題。

高職實踐課程正是試圖通過設置基于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或借助信息技術設計的逼真、仿真環境和虛擬實境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并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高職實踐課程的內容主要來自于工作世界的實踐任務,學生是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職業能力的。

四、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高職實踐課程價值論基礎

篇(2)

(一)教學方法與當前計算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計算機教學方面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實際操作并行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已經與當前計算機的發展水平嚴重脫節,與教學實踐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學生在理論課上不積極,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相反,學生對上機實際操作卻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跟課堂脫節,所以導致學生們上機實際操作的目的性不強,很難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對教學設計和技術進行分析,一貫地采用灌輸法,沿用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的方式,學生學習興趣大減,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也大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單一,固守傳統,缺乏適應學生和時代的機房演示、模擬業務以及實際案例操作等先進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內容設置不適合當前計算機發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并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計算機水平的提升而做相應的調整,而是仍然以簡單的日常辦公軟件的應用和基本操作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也并沒有與社會的發展水平和計算機的更新換代水平相適應,而是逐漸與社會發展相脫節,與社會需要相脫節。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方面,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僅僅以教授學生了解計算機相關知識為目的,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很好地應用于未來的工作之中,甚至有些學生對于計算機的基礎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甚至不能正確理解。另外,由于很多中小學校在教學中已經普及了一些計算機相關的課程,高中教學時也對學生的計算機技能進行過相應的能力檢驗,所以,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在開設的計算機課程中并未考慮這些因素,仍然沿用傳統教材,甚至有些教材的內容與學生之前掌握的基礎知識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有些學生對于教材所列內容已經掌握,有些學生卻不太熟悉,甚至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但是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卻沒有考慮這一問題,缺乏因材施教,而是讓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都進行同樣的課程學習,導致學生有的吃不飽,有的沒得吃。

(三)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當前大部分中小學都已經普及了計算機教學,社會培訓機構也設有許多計算機輔導班,這些對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幫助。因此高職院校中許多學生經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計算機相關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的辦公自動化軟件使用技能。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所設置的教學內容的限制,學生缺乏實習和實際操作的機會等原因,在計算機的實際應用中,學生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一些專業排版之類的操作等。高職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培養的應該是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級技工,因此,學校的上機操作條件是否完善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如果沒有熟練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操作經驗,畢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就很難發揮自身優勢,更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四)當前教學考核方式還不完善當前,在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考核中,仍然沿用的是傳統的考核方式,比較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考核方式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考核仍然是以教學內容為主,以筆試和機考為主,沿用傳統的客觀題和主觀題,缺乏創新。第二,考試的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檢測,而忽視了計算機學科的實際操作性,對于學科的技術性也沒有達到考核的目的,考試形式非常單一。第三,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考核結果來看,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考核仍然側重成績,即考試的分數,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沒有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學生掌握計算機學科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不利于學生對于計算機學科的深入探究。

二、完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的對策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適應當前計算機水平發展情況

首先,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課程。教學方法要適應當前計算機發展水平,適應社會和企業對員工計算機技能的要求,適應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要求,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發揮自身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的學習中去。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增加教學實驗課程,結合理論課程的進度,合理安排學生到機房進行上機實際操作和練習。在選修課方面,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社會發展需要,開設一些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熱情,開闊學生視野的計算機相關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興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鼓勵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例如,可以采用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案例教學方法。隨著計算機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斷被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所替代,多媒體的應用應該不斷被引用。比如教師在講授操作演示課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基本理論課程融入其中,讓學生們在演示過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激發起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學習的興趣,轉變思維方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分級教學方法。由于學生計算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人員更應關注學生間的差異性。針對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水平劃分層次,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設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礎班等,不同班級所講課程內容和講課方式不同,但是終極目標都是讓學生能掌握計算機相關的一些知識,在已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達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當然,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小組競賽法、成果激勵法、開放作業法、軟件引導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等。

(二)不斷完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設置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也不盡相同。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過程中就要增強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面向的是各個企業,因此學校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內容設置上要增加企業相關內容,與企業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模擬實際操作環境,增加實訓教師隊伍,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不適用于所有專業,一些專業必須掌握的計算機知識沒有體現在教學目標當中。針對這種情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人員應當重視該課程的實際應用性,同時根據學生專業講授對應的計算機知識,傳授適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實際應用。例如,教師在應用基礎課教學工作中可以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選修模塊兩部分,基礎模塊中可以設置操作系統、OFFICE操作、網絡基礎等,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這些知識;在選修模塊中可以設置程序設計、Autocad制圖、flash設計等,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根據個人能力和愛好通過等級測評對選修內容進行探索研究。

(三)不斷提高教師水平,健全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是以學生就業為目標,計算機教學要鼓勵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中不斷增加與就業相關的教學實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計算機實際操作和應用的能力。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變化,為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應時刻關注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定期參加培訓,加強自身學習。同時也應積極參加大專院校、社團的學術報告會,加強學術研討,多與計算機行業各種從業人員進行交流,夯實計算機應用的一個“用”字。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在增強學生實際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礎上,教師要首先增強自身技術水平,增強自身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隊伍要面向多學科、多專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更是一門交叉學科,只有不同專業、不同技術水平的教師共同探討才能共同提高。

篇(3)

二、如何開展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

實施信息素養提升,可通過專門課程和融入式教學實現。專門課程就是設置課程,來專門承擔信息素養提升目標;而融入式教學是在一般學科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將信息素養的培養兼顧。目前在中職學校,廣泛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就是統一設置的,承擔學生信息化能力培養和信息素養提升的重要專門課程,結合該課程的教學現狀,至少有四個方面是需要我們去積極改革的。

1.重新做好課程功能的定位

課程功能是指課程在教育活動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們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課程功能的轉變,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一般教師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功能的理解,更多的就是注重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學會教材中呈現的幾個模塊的內容,比如常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其實還需要將工具化的課程觀向信息文化的課程觀轉變,要多思考如果將教會學生信息技術,讓學生掌握相關信息工具的使用的前提下,還應該涉及信息文化的滲透。《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師應該把握一個關鍵點:信息技術作為處理信息的工具,其價值不僅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工具解決問題,實現交流協作。

2.研究做好課程內容的整合

做好課程內容的整合,首先要解決的是理清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的區別。通常所說的課程內容是指學習的對象,靳玉樂在《現代課程論》中指出:課程內容是作為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一系列比較規范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組成的用以構成學校課程的文化知識體系,課程內容是課程的主體部分,也就是“教什么”的問題。很多老師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容易根據接觸的教材來界定,這是個誤解。其實教材這一具體的課程材料,是關于“用什么教”而并非是“教什么”。對課程內容的把握不局限教材內容很關鍵。我想我們所看到的教師“教教材”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就是把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等同對待了。其次課程內容的整合,就是要注意課程內容的選取原則。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注意到學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之間的平衡;課程內容應貼近社會生活,要注意與未來社會的相關;課程內容要與學生和學校教育的特點相適應。這樣一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應該是涵蓋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的存儲與管理能力、信息技術系統維護能力這五項能力培養的模塊組成。還要調研不同專業對于計算機知識和技術的需求,避免“一刀切”,整合專業學科內容,選取滲透專業知識的實操素材,形成為專業教學服務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

3.細致思考教學目標的設置

這里的教學目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體現,即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我們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中是有明確規定,其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課堂教學目標是每一次課堂教學應該達成的目標,也就是教師每次備課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的內容。為了更好地做好課程教學工作,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就顯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目標表述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的弊端;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學生現狀確定標準。傳統教學目標表述通常用“掌握、能夠、會”等來描述,比如“讓學生掌握文字處理工具WORD的使用”、“學會使用殺毒軟件”、“能夠拆裝和維護電腦”。不難發現傳統的教學目標多用“認識、理解、體會”等抽象詞語,這些詞語的意義,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理解。這就會給教學目標的具體導向及檢測帶來困難,教師也很難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應該改用“能夠熟練進行文字錄入,速度每分鐘30字”、“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文檔的圖文排版”、“能夠根據用途及金額選擇配置電腦”,這樣便于學習后的評價測評。另外標準的設定,還要考慮實際。比如深圳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是非零基礎的。深圳從基礎教育一年級開始,就開設了《信息技術》課,我的女兒讀小學六年級,現在做的PPT可能比我們很多老師的都還漂亮。如果還按常規的標準去要求,無疑是容易讓學生既沒壓力又無動力,故教學目標度量數據方面就要有提高。

篇(4)

教師要想上好機械基礎課就要備好課,這是教學全過程實行質量控制的首要環節。教師在備課時,要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全面考慮、熟悉把握教材內容,理清脈絡,明確各章節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還要突出講解重點、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備課除了吃透教材,還要了解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提煉和再加工,將復雜抽象的教材內容轉換成簡單通俗的語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上好第一堂課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要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門課程,就必須首先讓學生接受你這個人,對你產生認同感。上第一堂課時,除了要注意給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還應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引出機械基礎這門課程有什么用,要給學生介紹與專業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及專業發展前景,使學生認識到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總之,通過第一堂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對你產生親近感、認同感,努力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信心。

3.作業批改和課后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

作業是檢查學生把握知識情況及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作業布置和批改,以便及時檢查教學效果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其作為課堂講評或教學改進的依據。另外,課后輔導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有效方法。

二、把握學生特點,合理運用教學手段

1.培養興趣是提高機械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機械基礎的理論知識比較深奧和抽象,如果僅借助黑板講解,學生有時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一些機械模型、教具掛圖,以及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凸輪機構”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死點位置、急回特性,凸輪機構的從動件運動規律等問題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通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啟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學的藝術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分層次教學是提高機械基礎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

因材施教,注重差異,才能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這在機械基礎教學中非常重要。教學過程的組織和順利進行不僅要依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重視他們的共同發展水平和變化趨勢,還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學生素質有差別,基礎有強弱,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因此,要區分層次,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與考核標準,實施分層次教學,既要讓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又要讓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吃得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很好地調動和維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3.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篇(5)

二、學會學習

養成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與其學習習慣之間有著密切的練習。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初中生一周有五天呆在學校當中,他們的學習基本脫離了家長的指導,完全依賴教師和自身來完成日常的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更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學習指導,引導他們學會學習。【案例】:我班有一名B同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總喜歡在班里調皮搗蛋。有幾次都把課堂教學秩序鬧得一團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下去。班里的同學和授課教師對其意見都很大。鑒于此種情況,我決定幫助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改正自己的缺點。我首先做的就是找其進行一次深入的談話,讓他了解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其次,我每天課余時間都幫助其補課,幫助其找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通過長期的努力,B同學的學習成績得以有效提高,上課的時候也不再搗亂了。如今,他儼然已經成了師生眼中的好學生。看到這一切,我感到非常欣慰。學會學習是新時期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進而提高整體教育水平,讓初中生在學校生活中學習得更好,提高家長的滿意度。

三、學會生活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初中生在學校中還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生活。生活是他們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我班的很多初中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還略顯欠缺。例如,有的同學不會洗衣服,有的同學每天不刷牙不洗澡等。這些生活方面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村寄宿制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生活。【案例】:我們班的C同學,他到學校之后每天都悶悶不樂,不會洗衣服,不知道疊被子,不會整理衣服鞋子等個人物品,還天天想家。與他類似的同學還有很多。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定期在班級內開展洗衣服比賽,開展寢室衛生大賽,開展個人衛生大賽等。通過這一系列班級活動,同學們逐漸學會了生活,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為了改變同學們想家的現狀,我經常到寢室和他們做思想交流工作,疏導同學們的不良情緒。到目前為止,我班同學的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他們已經融入了學校的生活當中。新時期的養成教育與同學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班主任也應該做同學們生活上的引路人,教會他們學會生活,這一點對于初中生在學校中快樂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6)

(二)自成體系缺乏與專業課程的有效銜接公共基礎課改革滯后,教學未脫離學科體系,沒有真正把高職教育理念貫徹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如數學、計算機、英語不能與各專業的教學做有效銜接與擴展支撐,教學內容未及時刪減更新,造成教育資源與教學時間的浪費。

(三)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相適應隨著高職院校單招生比例不斷增加,學生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普遍薄弱,而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定位較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其的認知水平不相適應,影響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教學方法單一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隨著WIFI全面覆蓋,網絡交流的更新與發展,反襯教學方式的單調,師生互動貧乏進一步加劇了講臺上與講臺下的距離。因此,教學方式與溝通手段的改革日益凸顯。

二、公共基礎課不同側重點改革的思路與創新

(一)基礎課程改革要有不同側重點的結合專業任務需要做實踐化教學以數學課教改為例,在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數學教改一直是難點。數學的教學體系應該由“理論系統”數學逐漸轉化為“應用系統”數學,無論高等數學或初等數學,只要適應專業需求,就要結合專業特色與專業課老師作區別化的共同教學,以專業項目工作過程做背景,用數學建模的思想,結合數學軟件優勢,協助專業教師解決項目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使數學成為專業技術的支撐,既融入專業,又形成應用領域的實踐教學,在應用中實現數學教學的價值。數學不僅在理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型人才的實際工作中表現更為突出。一個只會焊接和調試線路的學生,與一個既會焊接調試,又能用數學軟件快速解決必要計算,懂得其原理并能加以解釋,甚至有創新想法的學生,質量和水平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缺少了“必要的理論”“系統的知識”“必要的定量計算”,就不是高等教育。高層次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數學水平。目前,高職院校間舉辦大量的技能操作競賽,數學水平的高低是不可回避的內容。可以預見未來的高職院校一定會舉行專業化的應用數學競賽。因此,有條件、夠水平的高職院校一定要率先重視數學課的改革與發展。

(二)基礎課程改革要有專業特色、新穎實用,緊跟專業發展前沿領域以英語教改為例,針對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開展特色化行業英語教學,如汽車工程系做汽車行業英語,開闊汽車領域的國際視野,學習先進經驗,先進銷售策略等;經濟管理系做涉外會計英語、國際貿易英語,緊跟專業領域世界發展變化。諸如此類,既可以鍛煉學生專業學習的能力,又開闊專業領域的視野,學以致用。以計算機教改為例,計算機應用日新月異,但多數高職院校教學依然局限于基本操作及獲取計算機等級證書的應試教育,教改嚴重滯后于其發展。因此,學生的職業背景來設計和規劃計算機課程,依據專業領域前沿需求,講授以應用為目的的計算機課程,如土木工程系需要學習的公路CAD,數學配合學習Math-CAD,結合專業課及就業崗位需求,做新穎實用的前沿化教學改革。

(三)基礎課程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發展需求及崗位需要為出發點展開狹隘、陳舊的教育觀點認為基礎課只為“為專業學習服務”,忽視社會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變更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就業指導課多為高職院校的新開課,是一門引自于國外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輔導課。正如一位改革者所言,“學校生活應該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做準備,而這種職業應該是經過認真選擇的”,“學校必須幫助學生理智地選擇職業,并使之有目的、有準備、有洞察力地開始其職業生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指導欠缺,開展較為零星,這一課程可作為基礎課的延伸與實踐,推進高職院校基礎課的改革步伐,使課程建設趨于多元化。

篇(7)

一、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技術壁壘

2005年開始進入紡織品出口的無配額時代,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等新興貿易壁壘已經開始涌現,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課題。

紡織與服裝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出口產業,其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為12.22%,2003年為19.97%。2005年1月~7月,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額為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對美國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5%;對歐盟出口111億美元,同比增長62.6%。對美歐出口占中國紡織品總出口的35%,對美歐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配額取消使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頻繁的貿易摩擦。

在各類貿易壁壘中,技術壁壘措施正成為各進口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進口的主流措施,中國紡織業也已經成為受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損失高達11.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左右,出口企業受TBT限制的比例為67.2%。另據調查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可見歐盟對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影響最大,這與近兩年中國出口該地區的快速增長有關。由此可見,高速發展的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國外的技術壁壘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技術壁壘的成因

貿易技術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非政府機構,以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性措施,如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以及符合這些要求和確定產品質量及實用性能的認證和檢驗、檢疫的規定和程序,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實實在在的障礙。為了促進貿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邊談判的努力下,傳統貿易壁壘不斷降低,但技術壁壘卻很難對付,“這種技術擘壘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庇護所,是調節當今國際貿易的杠桿。”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產生的歷史原因;近年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技術壁壘的貿易保護產生的客觀基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得以盛行的內在合法動因。技術壁壘在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地位,被發達國家進口國更多地采用,也與其自身的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復雜性等特點有關。因此技術壁壘正逐步成為取代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新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構成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壁壘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WTO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消費習慣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近幾年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安全、健康、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TBT雖然也有推動世界各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但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多數是那些在世界貿易體制中占主導地位,具有科技領先優勢的發達國家,使得參與貿易的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位置。從我國出口產品的現狀分析,有較多的文獻認為形成技術壁壘的成因有:出口質量差、衛生檢疫有問題、信息服務體系滯后、國內企業盲目競爭、部分國家歧視性的衛生標準等。也有從法律和經濟兩個方面來分析技術壁壘的成因。作為新技術壁壘的一類綠色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和環保運動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對綠色產品需求的擴大,是綠色壁壘形成的內在原因。

能查閱的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成因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表達成因,即根據WTO的技術壁壘協議的定義,認為技術壁壘的成因是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第二類是從供給與生產角度分析,如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的分析。事實上,一國的表象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水平,以及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均是一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類因素相互影響和各自演化的結果。因此,經濟、技術、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響和動態演化是技術壁壘深層次的成因。為了簡化問題,從供、求兩個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為一種新的合理嘗試。

三、技術壁壘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紡織行業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高新技術和傳統紡織產業的融合將日益深化,許多新的標準紛紛出臺,新的生產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層出不窮,同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出口運行模式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趨勢都發生著新的變革。我國雖然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但由于在上述方面與發達國家(以歐盟、美國、日本為主)的差距,導致紡織品出口受技術壁壘限制。因此,從紡織服裝的世界供、求差異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術壁壘成因的關鍵。

1.紡織品消費需求和流行趨勢的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

(1)紡織品發達進口國與中國消費需求的比較分析。美國、歐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幾個我國紡織品進口國,我國出口的紡織品近70%是出口到這些國家。從這些國家最近的消費需求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發展,主導世界消費群體者的消費意識不斷有新的變化:一方面,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個主要趨勢,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衣著時尚的多樣化的審美需要,要求產品在風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創造不同特色,在他們看來其代表著一種消費文化,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隨著環保問題正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消費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因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紡織品的健康、安全和衛生。據有關資料表明,帶有綠色標志的產品正日益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在一些發達國家,喜歡購買綠色生態紡織服裝產品的人已超過50%,在歐洲,有47%的人喜歡購買“綠色”紡織品,而在德國更有80%以上的德國人在購買時首先考慮“綠色”因素。而且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很顯然,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影響到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相比之下中國的消費需求變化相對遲緩。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紡織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會隨著世界紡織行業的趨勢而變,“生態紡織品”的意識在中國消費者中逐步樹立起來,同時受西方和日韓的一些影響,個性化消費也開始在消費者中流行,但是總的需求還是在發達國家之后,據課題組的調查:雖然有過半的人對生態紡織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絕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層次的認識上,比如認為全棉紡織品是有利于生態的,而很少有人認識到紡織品的染料色牢度,紡織品廢棄后處理等方面的生態影響,只有38%左右的人認為在購買時會考慮到環境生態因素由此可見,在中國,多數消費者仍以價優物實為主要觀念,與國外有一定的距離。而這種消費需求的距離和產生這種距離的原因是整體經濟消費水平、生活的環境以及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等國際差異,這是引起中國紡織品出口遭受技術壁壘的重要原因,因為國內生產總是首先為了迎合本國消費的需求,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要去生產滿足更高意識、更高(2)國內外流行趨勢的比較分析。近些年,世界紡織行業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流行趨勢,第一,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成衣,不僅表現在產品的季節性更迭,而且表現在季節此一時彼一時的差異;第二是流行的范圍更廣,發生在面料、款式、設計甚至是其他的紡織配件方面;其三是隨著科學技術與創新、需求相結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紡織品,衛生保健功能性紡織品,環保性紡織品等在市場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來。以面料為例,繼竹纖維推出后,又出現了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等原料開發;最后是紡織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涉及到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等。而我國紡織行業的流行趨勢在最近幾年也呈現出和世界紡織行業類似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我國在對流行趨勢的關注上起點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國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還不能和世界發達國家同步,如法國、意大利等一般都會提前12個月對當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預測并信息,這些國家主導著世界紡織品的流行趨勢,中國目前只是流行的跟從者,有時甚至還出現在中國剛剛流行的卻在國外已經不適應國外市場的情況,這樣的被動局面也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部分原因。

2.紡織品供給因素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行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信息產業的推動下,正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新的紡織生產工藝、技術等層出不窮。這種趨勢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當前“過程應用計算機化、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紡織技術復合化、印染后整理技術現代化、紡織產品高科技化”是國際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且,世界先進的紡織技術都牢牢掌握在發達進口國家手中。

紡織行業的生產設備是提高紡織技術的前提,是推動紡織產品向高水平、高技術發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紡織設備的發展從未停止。國外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美國紡織工業的棉紗100%為無結紗,西歐已從2001年起的5年時間里用密實紡紗機取代全部傳統環錠細紗機。發達國家還相繼出現了生產機器人,無人全自動化生產線。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工業無結紗還不到60%。因此,技術、設備的落后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內部原因。此外,紡織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口模式、生態意識、品牌、新產品開發以及人才等供給因素均有較明顯的國際差異。

四、結論

供和求的國際差異導致產品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從而形成貿易中的技術壁壘。這種作用機制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1)生產技術等供給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2)文化觀念等導致的需求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這是兩條基本的作用渠道。從一般意義上分析,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等供給因素是導致技術壁壘的直接因素,同時依賴于特定文化和消費習慣的消費者對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文件的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法規的制定聽取具有公民投票權的消費者意見是各國民主的重要體現。同時,在市場經濟供求關系和競爭關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對生產供給因素具有強力的引導作用,尤其是紡織服裝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經濟社會各類復雜因素的發展又對需求和供給發展產生影響;形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需求因素的變化和供給因素的變化。從以上分析可見技術壁壘成因的復雜性,但是,產生技術壁壘的內在成因機制必然通過供求兩條渠道實現,因此,研究供求差異是分析貿易技術壁壘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高瀏琛.技術壁壘發展動態與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2004,(2):58.

[2]莊謹.紡織品出口直面國際綠色壁壘[J].外貿與商檢,2002,(3):35—36.

[3]高志前,馬濤.技術壁壘導致中國紡織業11.7億美元損失[J].WTO經濟導刊,2004,(4):20—21.

[4]馬濤.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直面歐盟技術壁壘[J].WTO經濟導刊,2004,(2):68—69.

[5]秦貞俊.世界棉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J].國外紡織技術,2001,(10):12—13.

篇(8)

《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是一門技術基礎課,特點是敘述性、記憶性的內容多,概念多,內容抽象,使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難,似淺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針對《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增設課程論文的設想。通過增設論文改革教學方法,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展到指導學生自學、討論、科研和實踐,有利于加強師生的雙向交流及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到“會學”、“會用”。

增設課程論文的意義

(一)一線牽動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動教學各環節的全面改革

促進教學主導思想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長期以來,一種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工作,這種舊的教學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把知識與能力等同起來;二是教書不教人,把教書與教人割裂開來。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課程論文體現了教學以培養能力、發展能力為主導的思想,突出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

在教學內容上原來是書上有啥講啥,現在轉換為“四不講”,“四增加”四不講是:凡屬高中或文化基礎課講過的不講;陳舊過時的知識不講;單純闡述性的不講;學生自學就能掌握的不講。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識,新技術;增加科學論文講座;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課程論文。

與舊的傳統教學思想相比較,這是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舊的傳統教學思想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著走”。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改革這些方法勢在必行。增設課程論文則注重四個為主,即學生為主,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以啟發式、學導式代替注入式,根據課堂性質、學生的特點,采用講授、課堂討論、習題和指導學生自學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各種課外訓練,開闊思路,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促進了實驗的改革原來實驗是聽、看、抄。聽是學生聽實驗教師講授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使用等;看是少數學生照著教師的示范動作做一遍,大多數學生圍著看;抄是實驗之后大家互相抄數據和實驗報告。現在改為自始至終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

改變單一的考試方式原來是課程結束后一次性考試,一錘定音,現在是以課程論文為前提,沒有參加撰寫課程論文或課程論文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考試成績改為兩部分:課程理論占80%,課程論文占20%。

(二)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能力

過去單純的課堂教學法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不會看書,不會作學習筆記,不會整理數據,也不會把新學到的知識有條理地講出和寫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很差。通過課程論文的鍛煉,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增設課程論文是寫畢業論文前的一次預演和鍛煉;是培養學生自學的有效手段;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尋找參考資料,自學讀書,自己處理數據,自己進行實驗查證問題,教師輔導。這樣學生和書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充分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流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向寬、深方面發展,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差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充分的個別指導下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生各得其所,個個積極主動,因而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普遍提高和兩極分化現象的改善。

(四)為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在論文的審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師批閱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審定的方式,使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減輕,從而可使教師把省下的時間用于備課,鉆研教材、研究問題、輔導學生;學生通過查閱參考書,也擴大了知識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也為師生的發展帶來了活動空間;在檢查論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實驗自己驗證的方式,經驗及時交流,錯誤及時糾正,教訓及時吸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靠自己鉆研獲得知識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熟練,遺忘較少。

(五)能促進教師積極鉆研業務,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過去教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講到底,一個講稿用幾年。現在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業務,研究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盡快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這樣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教學內容也能做到與時俱進,這無疑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個極大的促進。

增設課程論文的實施步驟

增設課程論文具體做法分為布置階段、撰寫論文階段、實驗驗證階段、質量考核階段四個步驟。

(一)布置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是一個新想法,在學生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應及早布置,明確要求。上課前首先應向學生班級作一個通報,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在第一節課時可向學生布置,要求課程論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順、簡練,能較為正確地反映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資料來源較可靠,分析見解基本正確,有一定的技術情報價值或實際指導意義。完成時間在課程講授到三分之二時為宜。過早,學生知識面太窄;過晚,學生已經臨近期末考試,容易流產。考核方法:采用學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體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定,將學生意見與教師批閱相結合,其成績按20%計入該課總成績。論文題目可由教師確定,也可自選題目。

(二)撰寫論文階段

在本階段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選好論文題目無論自選題目或教師確定的題目,都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力;有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總的來說就是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作好示范將近年來教研室教師正式發表的與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文章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讀,或發給學生傳閱。由作者談選取資料、處理數據、實驗驗證的方法和過程。這樣不僅把教學和科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也給學生撰寫論文作了示范性的講解。

抓好資料的選取和自學閱讀參考資料時,要求學生作到“四記”。“記心得”:不要抄書,要消化書上的知識,記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記問題”:記下疑難問題和糊涂概念,以便給教師輔導時提供線索;“記數據”:便于分析比較;記需要實驗的東西。

引導學生調查分析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點的工藝現象組織學生討論,如可以讓學生對機床主軸進行分析,從其使用的特點引出力學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過對主軸所需的各個力學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論證出機床主軸的工藝要求,從而深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即使學生的設想可能不夠完善,但只要學生自己能主動分析問題,就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能力。

搞好輔導學生寫論文時,教師要隨班輔導,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比過去上課后自習時提出的問題要多一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的,給學生指出思路,啟發進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現成結論,對有共性又較復雜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堂解決,這樣可提高輔導質量。

(三)實驗驗證階段

課程論文有些可能是實驗性很強的課題,有的課題甚至需要依靠實驗得到的結果來完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由始至終親自動手去做,并可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做到以下幾點:(1)需要做實驗的學生首先向實驗室和任課教師提出做實驗的項目。(2)由學生根據題目的需要和實驗室的條件寫出實驗計劃并和教師一道研究實施方案。(3)由學生自己動手做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儀器設備的檢查等。(4)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試驗的全過程,然后整理實驗數據,寫出實驗報告交教師審閱。

(四)質量考核階段

可采取學生互相交流、班集體評選與教師審閱相結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較好的論文在班級范圍內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需要的教師人數較多,也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準備及對每個學生的足夠重視,對每一個環節的細致考慮和對實驗的設備條件要求也較高,因此增設課堂論文的教學方式在以后的實施中還要不斷吸取經驗,不斷改進,使其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篇(9)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也是學習其它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先導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并培養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現今教學過程中有以下特點:

1、新生入學水平差異較大

我校是山東省一所高職院校,在這幾年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我發現新生的入學水平差別比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中學計算機及信息科學的文化教育地區不平衡。大致可分三個層次:少數學生已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這類學生一般為中專生,在職高期間學過此門課,有時會感覺所教內容太淺,但他們的實際水平尚未達到大學計算機教學的目標。第二類學生家里有電腦,在入學前能初步應用計算機網絡,瀏覽網頁,QQ聊天,經常玩游戲。經常很容易滿足現狀,需要教師特別注意引導的對象。還有一部分學生接觸計算機極少,連打字都是一指嬋,可以說是計算機知識一片空白。對上課所講內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這類學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特別輔導并注意方法,以免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2、課堂理論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

部分學生眼高手低,看到教師熟練的操作演示,認為非常簡單,注意力不夠集中。部分學生課堂上能夠認真的聽課,練習也按要求完成,但不能活學活用,尚不能把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沒有做課堂筆記的良好習慣,上課時聽懂了,但經常是自己上機實踐時就忘記得差不多了。

3、學生上機實驗時面臨的誘惑比較多

機房實驗室的電腦上安裝了一些小游戲,而學生自己又沒有自制力。例如學生有可能玩游戲,偷著看小電影,看MTV等做一些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情。這時,老師要正確的引導。

4、學生對本門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很多學生認為和在初,高中階段一樣,計算機課程只是一門副科,用途不大,和自己專業沒有太大關系。造成學習態度不認真,學習主動性很差。需要教師及時的進行引導,教育,使學生改變這種觀念,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探討

1、改進理論課堂教學方法

(1)轉換教師的角色。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特別是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然后進行交流和討論,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能極大地促進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講課要“精講。”就是在學習內容上圍繞當前和將來的使用精心選擇,堅決舍棄那些現在用不到、將來也用不著的內容,突出“技術應用性”,不過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要少而精地將知識點講授清楚,多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盡量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問題,將問題引入課堂。

(3)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提前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具有生動形象、趣味性強、內容豐富等特點,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計算機基礎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學內容是很難用語言進行描述的,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上機操作,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師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所以,一方面在教學中要保證上機實踐課與理論課有合適的比例,計算機基礎課程1:1的比例較為合適。另一方面在課程表安排上,盡量不要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時間排的間隔過長,否則學生等到上機課時容易忘記理論課所講的內容,要趁熱打鐵。

教師應高效利用每一節上機課,在課前對上機實驗做出明確安排,明確每次實驗的目的、任務、內容與要求等,課后要求學生寫出上機實驗報告,主要讓學生掌握上機操作的步驟。例如在講解WORD文字處理軟件時,一些大家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機練習為主,同時對一些既實用又不熟悉的高級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講解,練習。如郵件合并功能,一般不會引人注意,但在實際應用中,如制作錄取通知書或者邀請函等,這些信件的主文檔相同,只是具體數據有所變化,教師在進行示范演示之后,讓學生自己練習。并讓學生利用這一功能給多個學生制作賀卡,加上一些藝術效果,得到自己滿意的作品。

3、任務驅動式教學

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這種實際應用要求較高的課程,任務驅動式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及屬性設置問題上,我們可以選取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課程表或者學費收據這樣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講解。學生動手操作時會碰到具體困難,例如課程表中的斜線表頭是怎么繪制的?文字內容是怎么設置垂直居中的?學費收據中的橫向文字是怎么輸入的?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新的知識,使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學習相關的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集中實訓

篇(10)

《電子技術基礎》是武警初級指揮院校武警指揮本科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較系統地掌握電路和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主要電路和電子器件的技術特性與應用,具有對一般電路進行分析和應用的能力,具有嚴謹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為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新裝備的正確使用與維護奠定必要的技術基礎。我院于2003年在本科學員隊首次開設《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并于2007年完成了《電子技術基礎》網絡課程的建設。該網絡課程主要由網絡教材、仿真實驗、在線測驗三部分組成。通過近年來在教學中引入網絡課程的實踐經驗,我們總結出一些運用網絡課程提高《電子技術基礎》教學質量的做法。

一、發揮網絡課程資源優勢,促進相關課程知識前后連接

《電子技術基礎》在武警指揮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并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它需要《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的相關內容作為預備知識,并為《軍事高科技》和《武警基層常用技術裝備器材》等后續課程提供理論支持。為了提高《電子技術基礎》及其后續課程的教學質量,可利用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共享方便、配置靈活的優勢,加強前后相關課程的知識連接。

二、利用網絡課程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結合,調動學員的學習興趣

武警指揮專業開設《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要求學員除了掌握各種電路與器件工作原理以及簡單的定量分析外,還應具有將理論知識與部隊裝備中典型電路相結合的能力,這與地方工科院校開設該課程主要強調理論知識和定量計算有一定差別。學員在學習中也普遍表現出對電路實際應用更感興趣的現象。為了使學員學有所用,教員平時可以注意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部隊裝備的相關案例,然后將它們融入網絡課程中,增強課堂講授與部隊實際的聯系。電子技術在部隊的應用日益廣泛,教員應隨時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增刪修補,吐故納新。

三、運用多媒體制作軟件將抽象的理論轉化成學員易于接受的具體現象

網絡課程區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將教學信息通過多種媒體進行加載。其中常用的媒體有: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相對于傳統教材的文字與靜止圖像,網絡課程拓寬了教師對教學素材的選擇,能有效加大教學過程中的信息量。特別是針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授課內容,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十分明顯。例如第5章《半導體器件》中的二極管及三極管工作原理這個知識點,學員若只通過書本上的文字和幾幅簡單的原理圖進行學習,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原理就顯得比較困難。而網絡教材內容如果只做書本的翻版,這也將喪失網絡課程在技術上的先天優勢。因此在這個知識點網絡教材的設計中,我們利用動畫制作軟件Flash制作了相關演示動畫,詳細地描繪出電子器件內部載流子的運動過程。通過動畫的演示,學員普遍反映比書本教材理解更為直觀形象。

四、使用電路仿真軟件進行實驗演示

實驗作為理論知識的實踐過程,可以使學員加深對課堂理論講授的印象,提高學習效果。由于學時限制,我們只選取了6個實驗內容: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動態電路RC充放電、單管放大電路分析、集成運算放大器的應用、組合邏輯電路的測試與設計、集成觸發器邏輯功能測試。傳統實驗所需器材的價格較為昂貴,并且部分實驗效果也不直觀明顯。基于這兩個缺點,我們改革了實驗課教學方式,通過利用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ElectronicsWorkbench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實驗替代了傳統實物實驗。EWB軟件界面形象直觀、操作方便。運用圖形界面可以很方便創建電路,并且還提供了多種虛擬儀器。使用該軟件進行電路仿真,既解決了購置高檔儀器以及大量元器件之難,又避免了儀器被損壞等不利因數,還使得實驗結果形象直觀,學員易于接受。

上一篇: 職位晉升申請書 下一篇: 導師隊伍建設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曰本欧美在线 | 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综合 | 天堂va视濒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亚洲人成禁漫在线观看 | 久久九九99这里有精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