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9 17:15: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B8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關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統中各個要素的結合、協調研究。將系統中的信息進行整合,才能夠實現整體結構的有效發揮,并且將系統中的心理、環境和生理等因素組合協調起來,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過分析整合理論,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總結出培養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措施,以供參考。
一、整合研究理論依據
1.整合研究理論基礎是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是目前我國心理研究教育的兩個概念,在進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對其進行明確的定義,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點和相互之間關系。而對過度悲觀的消極心態,在心理研究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學者提出,心理健康狀態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雙因素模型,在該模型中,心理健康積極指標是主觀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極指標則是心理疾病,所以將心理健康積極指標和消極指標全部納入到心理健康的評審范圍內,從而彌補了心理疾病的單一視角。在對個體進行心理健康狀態評審的過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診斷,所以極難促進人類心理健康發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交互作用
在教學體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為復雜的體系之一。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論基礎儲備,應該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交換理論,青少年的心理活動頻繁、快速,經常出現毫無預兆的交換,所以將兩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本質。在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時,需要結合現實環境,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出發,從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特征和頻率,通過多個層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更好的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質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1.考試成績攀比與升學壓力引起的焦慮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全部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優異,才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有助于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所以無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試壓力。學生的考試水平經常會受到考試焦慮的影響,而容易產生考試失利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學校和家長不斷向學生灌輸競爭意識,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須要不斷戰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嚴重的學習成績攀比心理。學校、社會將青少年進行分類,并且劃分出重點和一般等學校等級,從而導致師資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學壓力的重要原因。
1.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矛盾與沖突
目前,青少年在進行人際交往中存在嚴重的問題,從而使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青少年進行社交的過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經常會保持極大的社交熱情,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并且付出極大的努力,保持單純的情感,但并非周邊所有的人都會接受,所以給青少年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
2、青少年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學生是因為家庭環境、學習成績等因素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則是因為自身性格內向敏感,過于在乎別人的反應,擔心自己的社交是否會其他人帶來困擾,從而形成社交障礙。
2.青春期生理與心理變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階段所面臨改變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性別特征逐步明顯,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嚴重變化。最典型的心理反應是情緒波動劇烈,所以出現了青春叛逆反應,對家長和教師所指出的問題均抱有異議,情緒激動的主要表現是青少年無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出現情緒忽高忽低的反應,長此以往則會給青少年帶來嚴重的傷害,消極情緒無法有效排解,從而導致焦慮、抑郁的心理長期伴隨青少年左右,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養成
1.青少年學習心理素質的養成
培養青少年的學習心理素質,首先應該增加學生的家庭、學校的認同感,在精神上要給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夠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其次要激發青少年的學習熱情,幫助青少年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學習熱情屬于非智力學習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習者的行動,只有培養青少年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才能夠使青少年的學習心理素質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質的養成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外界負面因素,從而影響了其內在心理,所以社會、教師和家長應該給予青少年正確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變,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激烈的情緒,主要是希望獲得家長、教師的理解和關注,所以家長和教師要及時的肯定青少年的進步,并且鼓勵青少年繼續發展,使青少年能夠確立正確的發展目標,從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3.青少年升學、就業、人際關系素質的養成
為了使青少年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家長和教師應該鼓勵青少年進行正當的社交,并且給予青少年寬容的社交環境,幫助青少年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對拒絕時要及時調整心態,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家長和教師需要改變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不要逼迫青少年進行學習,要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素質共同發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的整合策略
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心理素質培養效果,學校應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內容。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該項研究的具體標準和方式,在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多學科綜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素質培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研究,才能夠尋找出關于心理健康科學研究方式,并且能夠將其他學科應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對其進行研究不僅涉及心理科學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學、行為科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的相關方法,為了達成研究目標,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在研究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相關研究方法和手段尤為必要。實踐表明,多學科綜合研究法,相互補充和印證,保證了研究結論的真實可靠性。
2.遵循“人在環境”的理念
在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秉持“人在環境”的理念,并且對傳統的心理教育方式進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環境”主要依據以下幾方面:
應該從人的社會關系角度和心理角度來分析,將人所具有的社會關系和心理活動,比如:人格、情緒、思維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整合需要依據社會環境影響,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并且通過環境來反應青少年的心理變化,能夠將環境和個體的發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人類是心理和生活等綜合因素結合的整體,所以人類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兩方面,并且兩者互相影響。人類的心理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整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非心理問題和心理問題,同時進行研究。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的整合,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將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素質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發展需要等結合起來,能夠更好的掌握整合辦法,從而有效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培養整合工作的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培養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5(8):11-11.
[2]任麗.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綜合,2016(18).
[3]李紅香.基于體育心理素質的發展特點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思路[J].運動,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整合探究[J].讀寫算:教研版,2015(3).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正處于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強,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練心理素質的有利時機,應高度重視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培養。各國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都基本趨向一致,心理素質的培養成為比賽取得勝負的關鍵。在大型乒乓球運動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運動員的成績,所以,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國內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培養的論文數量不多,研究主體過于集中在競技乒乓球運動及高水平運動員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變化、心態的分析與心理素質培養進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類型進行分析,試圖弄清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從而找出對應的訓練內容。其次是對乒乓球運動員心理過度緊張的原因進行分析,試圖探求加強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培養的訓練方法,為今后乒乓球運動員日常的心理訓練、賽前的心理準備、賽后的心理調整等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為進一步研究我國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術特點與個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聯系,為乒乓球運動在新世紀的重大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作出理論上的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進行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賽前心理素質決定比賽勝負
第一,通過多年來對賽前青少年心理素質變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賽前對對手戰術、技術的了解,是揚長避短、樹立必勝信心的首要條件。隨著乒乓球技術越來越向近臺、兇狠、積極主動進攻方向發展,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更應該鍛煉其自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團體賽更要料敵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陣,從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賽前平靜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培養是乒乓球運動員積極進攻的基礎。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不管是年紀還是閱歷上都處于成長期,對賽前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尤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點表現為不穩定、情緒化、易焦慮,這都會成為影響比賽的不利因素。針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特點,制定長期、穩定的訓練方法是培養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關鍵。
3.2比賽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的微妙變化
比賽的過程中,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上會有很多的微妙變化,例如對手技術水平的高低,教練員的臨場指導,比賽場地的差異,裁判員公正程度等,都會影響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變化。所以能及時調節好比賽時心理的微妙變化成了關鍵。乒乓球冠軍鄧亞萍,雖然個子低,但在人高馬大的外國運動員面前,除了發揮高超的技術水平之外,還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這些幫助她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多次奪得世乒賽冠軍,并且在奧運會上一人獨得兩枚金牌。
從乒乓球比賽過程來看,影響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的因素還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點:
3.2.1對手技術的高低
如果對手是自己的手下敗將或者技術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現輕敵的態度,懈怠比賽,從而忽略技戰術的細節和比賽的連續性;如果比賽進程我占上風,則會出現驕傲自滿的現象;一旦比賽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從而失去這場比賽的主動權。例如在第12屆亞運會乒乓球比賽中,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以1:2敗給香港隊隊員陳丹蕾,而以往比賽中,陳丹蕾一直輸給鄧亞萍,所以她改變了戰術,多發長球打相持,相持中爭主動先扣殺,這種搏殺型的打法令鄧亞萍心理準備不足,她依仗半個月前剛剛勝過陳丹蕾的優勢想先聲奪人,不料欲速則不達,反而以10:17落后;當18:18以后,陳丹蕾心態正常,以22:20贏了第一局。雖然第二局鄧亞萍以21:7的懸殊比分取勝,但終因心理因素丟失了決勝局,中國女隊團體賽失去第一分,香港隊形勢看好。第4場還是鄧亞萍出場,迎戰香港隊的齊寶華。開局后,鄧亞萍小心謹慎攻防,以17:10領先,誰都以為大局已定,不料廝殺慣了的鄧亞萍覺得不過癮,非想打幾個漂亮的扣殺顯顯乒乓女皇的威風,心理的失調導致技術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虧教練及時指正,調整后的鄧亞萍接連以21:10和21:8連勝兩局,為中國女隊奪冠奠定勝局。這些告訴我們,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變化多種多樣,但是這些微妙的心理變化則決定了整場比賽的勝負。
3.2.2比賽中占據主動權
根據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分析,發現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有著急于求勝,易驕傲自滿,占據上風時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滿足于暫時的小勝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會意志松懈,失誤增多,關鍵球處理隨便,導致整場比賽的失敗。但是大部分優秀運動員會保持比賽中心態的平穩,和戰術的靈活運用,從而壓制對手的發揮。
3.3國際乒聯新規則對我國乒乓球訓練的影響
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是我國乒乓球儲備力量,隨著國際乒聯新規則的出臺,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訓練中應認真學習和理解新規則的實質并盡快適應,盡快走出新規則對于運動員們技戰術的影響。世界乒乓球運動水平的整體提高,表明乒乓球這項運動也將成為大負荷的運動項目。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調節能力直接關系到能否取得比賽的勝利,心理素質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訓練中被忽視的工作。新規則11分制度的改革縮短了比賽時間,方便了電視和網絡的轉播,更增加了比賽的偶然性和風險性。
3.4培養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原則和方法
3.4.1培養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原則
(1)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現及時處理
在乒乓球比賽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處理要發生的問題。針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和技戰術的不同,在賽前就要教會其自我調節的方法,爭取賽場上將技術發揮到最好。
(2)做到長期系統的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其技、戰術的訓練一樣,都必須經過有計劃的長期訓練,才能在比賽中得以發揮。如運動員的賽前焦慮,情緒不穩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狀況,都得通過長期的、有計劃性的訓練來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培養方法
(1)學會自我放松和減壓
比賽中如果發現心理過于緊張,則會導致肌肉僵硬,全身發冷;而心理放松時,骨骼肌也會自然放松。這是因為大腦與骨骼肌具有雙向聯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賽具有快速、多變、激烈特點,運動員的身體和心理常常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學會身心放松和減壓特別適用賽前進行,通過一些手段使隊員全身心集中于本場比賽,從而消除緊張和疲勞感,但減壓和放松也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出現賽中懈怠的情緒出現。
(2)隊內對抗比賽訓練法
隊內的對抗練習目的是通過對抗比賽來熟悉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作出及時的處理和調節,從而提高隊員在賽中處理臨場問題的能力,不至于因為一定強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時失控而失去整場比賽。隊內對抗練習需要選擇不同的對手作出不同的分析,從而了解各種打法和戰術,提高自我應變能力。
4結論與建議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的、有計劃性的抽象技術,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必修課。培養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務,教練員通過長期的實戰經驗和臨場心理的微妙變化作出詳細的訓練計劃,進行各種針對性強、有計劃的長期訓練,從而提高我國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為我國乒乓球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禹雪璐.乒乓球比賽節奏探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9(04).
關鍵詞 游泳 心理素質 訓練效果 心理特點 心理健康培養
隨著游泳項目的日益發展,各種訓練方法手段不斷更新,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要成為一流游泳選手,除了有理想的自身條件,高超的技術和一流的訓練水平外,還有一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質。對于心理素質較好且游泳技能基本功扎實的青少年運動員而言,在水中游泳就如在陸地上行走一樣自如,從而取得很好的成績。然而,青少年游泳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心理表現和心理水平卻往往被忽視。為了使青少年運動員在游泳訓練和比賽中能夠較好的體現訓練效果,充分發揮真實實力水平,甚至達到以弱制強、出奇制勝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切實提高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素質。基于此,本文根據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 結合游泳訓練與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發展的關系,探討了促進青少年運動的心理健康發展的方法,可供參考。
一、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分析
(一)人格獨立性和思維能力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運動員的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時的青少年運動員具有了一定的獨立行事的能力,獨立人格逐步形成。并且隨著青少年運動員知識面的擴展和見識的增長,對一些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雖然還未形成完善的辨別能力,但是對待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簡單的計劃和安排。
(二)自尊心和心理敏感性強
青少年運動員這一時期的自尊心特別的強,這時候的運動員希望自己能夠被周圍的人尊重,希望受到與成年人一樣的待遇,如果這個時期在生活或者訓練中忽略了運動員的存在感,將會給其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同時這一時期的運動員對周圍得到人與事物都比較敏感,生活和訓練中的任何不平等的現象都可能會造成運動員心理上的創傷。
(三)自控能力差,表現欲強
青少年運動員這一時期的自控能力較差,處理事務比較沖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這一時期的運動員很有可能會作出一些極端的事情,這時候注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的正確引導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長。并且這一時期的運動員為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熱衷于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渴望取得一定的成就,贏得他人的表揚和贊許。
二、游泳訓練與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發展的關系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青少年訓動員很難適應水中環境,掌握游泳技巧,突破自己,達到理想的效果。游泳運動與其他陸地上的運動有著一定的差異,很多運動員能夠熟練的完成陸地訓練項目,但是在進行游泳訓練時就感覺非常困難。游泳運動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運動員需要克服水中的恐懼心理,真正的適應水中環境,才能開展后期的游泳訓練。
部分運動員會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產生心理上的恐懼,導致運動員很難在訓練中展現自身真正的實力,影響訓練效果。因此,青少年運動員在進行游泳訓練時,教練員應該密切的關注運動員的行為,注重心理疏通,正確的引導,讓運動員克服對水中環境的恐懼,放開束縛,進行大膽的嘗試。只有運動員將心理上的恐懼克服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泳訓練中去,才能實現游泳訓練的效果。運動員釋放了心理上的恐懼,才能大膽的嘗試各種技能,熟練地掌握各種技巧,從而提高游泳水平,為運動員在今后的游泳訓練和比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游泳訓練中培養促進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成長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青少年,這一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就要切教員在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游泳訓練時,一定要注重訓練的方式、方法,注重對運動員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培養。人生價值觀是運動員今后發展方向的重要指標,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能夠引導運動員走向更廣闊的人生道路,取得更優異的體育成績,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更突出的貢獻。青少年時期的運動員是一個最具理想的年齡階段,這一階段的運動員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能夠立即付出實際的行動。因此,教練員在進行游泳訓練的時要幫助運動員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善于引導,在運動員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給予表揚,以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當運動員在訓練中出現一些失誤時,教練員應該給運動員更多的鼓勵,避免運動員因為一些小挫折影響訓練的情緒,傷及運動員的自尊心,從而導致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降低,訓練效果不理想等現象的發生。
樹立青少年運動員的正確人生價值觀,教練員除了在平時的訓練中應當密切的關注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外,還應該加強運動員理論知識的學習。教練員應該定期的對運動員進行理論教育,除了豐富運動員的理論知識外,還能夠凈化運動員的心靈,引導運動員向正確的人生方向發展。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時候,教練員應該注重講解的方式方法,根據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例如:教練員在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結合一些名人事例、英雄事跡進行講解,這樣不僅能吸引運動員的注意力,還能激發運動員學習的興趣,并且有效的幫助運動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進行理論教育的目的。
(二)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獨立自主精神,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現在很多運動員在家中都備受父母的呵護,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運動員養成任性、不愿意吃苦、不求上進的性格,這種性格非常不利于游泳訓練的開展。因此,教練員在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訓練時,應該根據運動員家庭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對于家庭條件優越,運動員性格懶惰,不求上進的這一類運動員,教練員應該與家長進行溝通,幫助運動員樹立遠大的志向,改正運動員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對于一些家庭條件不好和來自單親家庭的運動員,教練員在訓練時,應該注重對這些運動員心理上的關注,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幫助運動員走出心理陰影。
在游泳訓練中教練員還應該注重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們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因素,自信心能夠增強運動員的意志,激發運動員的潛能,幫助運動員突破自我,以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根據心理學研究表示,人在得到他人的激勵和肯定的時候,能夠增強自信。因此,教練員在游泳訓練中,在運動員取得成績時,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在運動員受到挫折時給予適當的鼓勵,需要注意的是,教練員在鼓勵和肯定運動員的時候,一定要真心誠懇,否則會嚴重的傷害運動員的自尊心,不但不會樹立運動員的自信心,而且會導致運動員性格的改變。因此,教練員在訓練中一定要注意訓練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的言行舉止,確保對運動員自信心的培養產生積極的效應。
(三)注意調節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
1.在訓練和比賽開始前,運動員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和準備運動,對訓練和比賽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分析,并作好應對措施。
2.在比賽中,應當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讓運動員相信自己有實力做到最好,才有利于運動員在比賽中發揮出正常的專業水平。
3.在訓練和比賽中要確保運動員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運動員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訓練和比賽中,才能夠降低外界因素的影響,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4.比賽就會有輸贏,勝敗乃兵家常事。教練員在訓練和比賽結束以后,應當注意運動員情緒的調節。對于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適當的給予獎勵和表揚,但同時應當告誡運動員不要有驕傲自滿的情緒,在以后的訓練和比賽中,應該保持平穩的心態,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對于在比賽中失利的運動員,教練員要對其進行鼓勵和安慰,幫助運動員化悲憤為動力,積蓄力量,發奮訓練,以取得優異成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素質強的運動員能夠快速的適應水中環境,并且熟練的掌握游泳技巧,能夠讓運動員克服對水中環境的恐懼、放開束縛、發揮實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對青少年游泳運動員進行訓練時,不但要采取科學的訓練方式,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還要注重對運動員們心理素質的培養,積極引導青少年運動員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自信心,調節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進而幫助青少年運動員健康成長,挖掘他們的潛力,為他們今后的運動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1.前言
乒乓球競賽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乒乓球比賽勝利的關鍵。乒乓球比賽呈現出高度的時間性、緊張性、針對性及適應性的特點,要求運動員在場上單兵作戰,場上競爭異常激烈,運動員心理穩定和情緒變化對比賽成敗影響顯得異常重要。青少年運動受自身心理及環境的影響,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狀態,為此,乒乓球運動員調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態是保證技術正常發揮,合理使用戰術,科學分配體能,奪取比賽勝利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乒乓球技術飛速發展及訓練方式方法的科學化,乒乓球比賽勝負往往取決于一兩個關鍵球。在關鍵球處理上更加需要運動員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青少年運動員處在技術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應發現運動員的不良心理狀態,并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提高的訓練方式方法進行探析,為更好地提高運動員心理素質提供借鑒。
2.乒乓球運動員主要的心理不良現象
2.1提前興奮
提前興奮指比賽尚未真正開始,運動員提前處于興奮狀態,在比賽前運動員到達比賽臨界興奮狀態,表現為不能入睡,亢奮等,以致生活和賽前比賽狀態調整淆亂,在比賽過程中,不能將比賽狀態調整至最佳。
2.2過度興奮
過度興奮是指運動員在賽中,因為主觀、客觀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導致過度興奮,異常興奮,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賽中,動作僵硬,對自身動作的控制不協調,發揮不出本身的水平。
2.3淡漠狀態
狀態淡漠主要表現為運動員比賽興奮性不夠,對比賽取勝欲望不強,對結果無所謂,導致動作表現失常,注意力不集中,擊球隨意,以及漫無目的或者信心表現不足。
2.4過度緊張
在比賽過程中,尤其是在關鍵場次的比賽中,運動員由于自我心理壓力及心理暗示過重造成過度緊張,或者因為運動員比賽經驗不足及對對手過分高估,或者準備不足等導致的運動員賽中緊張,具體表現為面無表情且蒼白,全身僵硬,失誤頻繁等。
2.5過分自信
運動員在比賽中,因為比分領先過多,或者多次戰勝對手,導致輕敵,注意力不集中;當比賽處于焦灼或者落后狀態時,表現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賽和調整比賽節奏。
3.具體的訓練方法
在競技體育訓練與競賽中,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及運動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參與配合和調整下,才能充分發揮競技能力。為此,通過訓練,提高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進而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合實際,在訓練中,主要運用的訓練方法有以下幾種。
3.1表象訓練法
表象訓練法是指運動員通過想象自己身處在一個比較放松和舒適的環境中,自我感知處于這樣一個環境,使身體得到放松,精神緊張得到緩解,通過表象清楚的環境。尤其是在青少年運動員感到緊張時,通過感知熟悉且舒適的環境,從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賽中,運動員因為比賽過程中自身、對手及環境致使緊張,可以通過想象自己平時的訓練環境,或將對手想象成為自己戰勝過的對手,以至減輕壓力,排除緊張,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戰術發揮上,而不是自身緊張上。在具體比賽過程中,發球之前應該預想到發什么球,到哪個位置,對方應該怎樣擊球,在對方接球回來時自己應該怎樣進攻。又如在打完一個球之后,面對剛才的情況,應該怎樣處理更加合適,等等。表象訓練法對發散性思維較強,注意力不夠集中的青少年運動員來說,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心理訓練方法。
3.2模擬訓練法
模擬訓練法是指模擬設置未來比賽中可能出現的條件進行的訓練,而在運動員心理訓練過程中,通過模擬運動員,在訓練中使場景和比賽的實際盡可能接近,使運動員在近似比賽的條件下,鍛煉和提高對比賽的適應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模擬心理訓練是運動員在接近實際比賽情況的反復聯系,以提高運動員實際應戰的心理訓練方法,是防止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運動員提高心理素質,穩定及提高應變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實際情況中,有對手模擬法和場景模擬法。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根據對手技戰術,模仿對手的慣用戰術和比賽節奏及風格。在具體訓練中,教練員將隊員分成組,模擬重要比賽,主力選手與非主力選手進行對抗,循環車輪大戰;還可以組織未參與比賽的隊員觀摩和學習,并為彼此支持的隊員加油助威。通過模擬,使訓練水平基本達到比賽水平,提高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擬訓練可以使運動員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戰術上,而非觀眾及對手上,從而能夠緩解壓力。
3.3引導訓練法
引導訓練法是指在訓練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誘導,把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引導到某一個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訓練方法,可為順利完成訓練和比賽任務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引導訓練法分為目標引導和信號引導,我們主要分析訓練中的引導訓練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標引導訓練法。
目標引導訓練法主要是通過目標的引導,使運動員的注意力集中在當前訓練的任務上,對運動員加強訓練、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標引導過程中,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要合理地設置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模糊目標。一般來說近期目標是通過自己努力,近期就會實現的;長遠目標則是運動員奮斗的動力;具體的及現實的目標可以量化,是運動員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預期性,通過量化使運動員進一步明確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運動員明確自己在一定時間內,提高左旋轉球的成功率及打點位置的命中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87%,這樣的目標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目標設置過于簡單,則不利于運動員“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發運動員的積極性。
3.4自我放松法
實踐證明,在比賽中心理緊張會導致骨骼肌同樣出現緊張,具體表現為肌肉僵硬、渾身無力。而心理適當的放松,骨骼肌也會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據以上理論,要發揮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賽的勝利,骨骼肌必須適當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運動員心理訓練的一項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過運動員自我語言暗示,通過集中注意力在技戰術上,調整呼吸,從而使訓練者的肌肉放松,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緩解緊張情緒,促進大腦對身體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經過度興奮致使的緊張,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緒緊張而帶來過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訓練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運動員都體驗過因為肌肉緊張而帶來的技戰術水平不能發揮。自我放松訓練能有效緩解運動員肌肉緊張,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訓練方法。
3.5自我暗示訓練
自我暗示一般是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或者事物的存在來對自我進行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自我暗示分為積極自我暗示和消極自我暗示。積極自我暗示就是自我的肯定,通過自我暗示促進某種事物的積極發展,這是一種我們正在想象的事物堅定和持久的表達方式。消極的自我暗示可誤導個人的判斷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覺當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脫離實際的事情。消極的自我暗示還可使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某種心理定勢,為人處世偏聽誤信,憑直覺辦事。
自我暗示可以大聲地說出來,也可以默不作聲地進行。如果每天可以用十分鐘進行自我暗示,那么這可能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多年的思想習慣。運動員的自我暗示本質上都是積極的,而且積極談話的頻率要比消極談話的頻率高得多。
4.結語
運動員心理素質是運動員技戰術、運動智能等得以實現的基礎,我們要有意識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為其競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弈乾,祝蓓里.心理學.高等學校文科教材[M].上海:華東師范.
[2]周京蘭,李莉.乒乓球競賽過程的心理分析[J].哈爾濱: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9,(2).
在人的一生發展過程中,青春期心理變化多端,特別是當一個社會在迅速變化發展時,青少年最敏感,常呈現劇烈的心理反應,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青少年的心理負荷也隨之增加,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率也逐年增高,相關報導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1]。青少年心理障礙已成為困擾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問題,應引起精神醫學專家及社會心理學專家的重視。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降低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率,筆者對108例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患者與130例正常青少年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患者108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8例,女30例;學生86例,其他22例;年齡在12~17歲,平均(13.71±2.05)歲,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2]關于青少年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無其它器質性疾病;獲得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對照組為正常青少年,其中初中學生124例,其他6例;男69例,女61例;年齡在12~17歲,平均年齡(14.01±2.11)歲;獲取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2方法 采用自制調查表,在統一的指導語下,由專門培訓的心理測量人員負責評定,主要內容包括教育方式,學習態度,兩性知識,家庭環境狀態等。
1.3統計學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等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家庭環境調查比較 在各種不良家庭環境中,觀察組父母關系不和、父母有不良行為習慣、親子關系差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兩組在教育、學習、兩性知識方面比較顯示:教育以過分干涉、嚴厲懲罰、限制社交、期望過高,學習消極,對性知識過多反對限制出現心理障礙所占比率較高,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精神心理問題的不斷探索研究,人們更加意識到家庭環境和教育情況對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教育方式以嚴厲,過多干涉,期望過高,各方面加以限制為主,顯然高于對照組。發患者群以13歲及14歲居多,可能與孩子剛進入初中階段,生理及心理變化較大,而家庭及社會只關注成績,忽視精神心理需求,導致心理問題出現,又沒有采取合理的解決辦法,最終發展成為心理障礙。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知識閱歷的增長患病人數呈下降趨勢[3]。提示這一時期家庭和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家庭缺少溫暖和情感交流與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密切相關。另外,青少年心理素質差,心理負擔重,心理衛生知識匱乏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原因。因此,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要求父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教育孩子要正確引導,全面培養孩子的能力,避免過多干涉、加以限制。此外,中學階段學校要加強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改變應試教育方式,培養青少年主動探索性索取知識的能力,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病與家庭因素及父母的教育密切相關。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更多的精神壓力,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我們精神心理工作人員對家庭環境及教育情況給予足夠重視,和諧的家庭環境、適當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和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參考文獻: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現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問題卻讓人感到不安,據近些年對幾所城市在校學生的調查,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0%,初中生為15%,高中生為20%,隨年級的升高呈遞增趨勢,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已超過30%。最近新聞媒體報道,北京市十七歲少年小新為了偷錢上網,竟然將奶奶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陜西省戶縣十五歲少年王某為圖好玩,竟制造火災。這些問題的出現,無一不與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關。
上述枯燥的數字和慘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聳聽,它們確實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實證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一個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學校只重視智能教育,甚至以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其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質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導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獨生子女的劇增,破碎家庭的出現,父母的望子成龍,金錢的刺激和網絡的誘惑,頻繁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生理的劇變以及現代社會的攀比競爭等,給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發展帶來過度扭曲、積壓和困擾。使之表現出過度的害羞和依賴,或嚴重的狹隘和抑郁,或病態的卻懦與自卑,或出現逆向心理、打斗傷人,甚至輕生自殺等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說明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一般知道保持身體健康的途徑是講究生理衛生,卻常忽視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是講究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與智力發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緒穩定、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而健康的心理狀態又是培養心理素質的基本條件。
作為體現基礎教育本質要求的素質教育,是一種按著人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和個性特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書本知識,而且還包括各種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為廣泛的活動中,全面發展全體學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會適應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質。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工作,不僅可以使我們及早識別和預防其心理障礙,而且可以發展和完善其良好個性,促進和保證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不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證人才和諧成長的先決條件,進行素質教育的前提基礎,還是順應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針對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理論研究。對心理素質,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教育實踐,反之又可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重視課堂教學。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抓住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這個關鍵,滲透心理保健知識。中小學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特別是思品課,語文課,歷史課等科目,教師應深入的加以挖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學專門開設“心理衛生”、“心理教育”等協同課程,促使其心理素質提高,中小學還應設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信箱、心理咨詢熱線電話,有經過培訓的心理咨詢老師,不斷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
四、注重課外活動。恰當的利用課外活動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找到友誼和自信心,減輕心理壓力,培養健康心理。實驗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小學生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等方面的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常人。體育鍛煉能改善心理環境,增進心理健康,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
總之,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要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讓他們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快樂陽光的度過青春期,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的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心理學探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劉益民等.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0.
一
青少年正處于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即由“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人情、生活方式、學校、家庭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都說明了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具體來說,目前影響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總括起來主要有:
(一)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學校里,學生一方面通過學習掌握知識、獲取經驗、發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觀,發展健全的人格。如果學校的環境不良,如噪音干擾;室內光照不適;校風不佳;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如嘲笑、挖苦學生,甚至打罵侮辱學生;學生存在過重的學習壓力,如“題海戰術”、過度的考試,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沖突等,都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二)家庭因素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及父母的婚姻狀況。不少父母在生活上、物質上、學習上百般關懷孩子,過分溺愛孩子。《中國家庭子女教育》中曾報道:某學校帶學生去遠足,有一位家長馬上給老師請假,謊說孩子身體不舒服,后來孩子說了實話。沒辦法,家長只得讓孩子去了,然后家長給孩子備足食品,還特意騎車遠遠跟在學生隊伍后面。到了晚上,教師去查鋪,發現這位孩子的爸爸躺在他孩子所睡的床底下,老師問其原因,這位爸爸說:“孩子沒在外面睡過覺,怕他翻身掉下來,我在這等著接他呢。”若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將來怎么能獨立生活?在學習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迫切,把注意力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績不佳,就連哄帶逼、連損帶罵,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還有的家長不注意言傳身教,不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能認真地、客觀地了解和認識他們的思想感情、理解他們的苦衷,因而使他們感覺到,自己雖然在生活上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但在精神生活上卻如同乞兒,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甚至與父母產生對立,加重他們的心理負荷。
父母的婚姻狀況主要指父母離異分居或者不和等,它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溫暖,過早承擔起家庭沉重的負擔,造成情緒、人格的失調。比如,離異家庭的青少年往往對婚姻和家庭感到漠然乃至恐懼。美國社會學家史德曼指出:“婚姻失敗者的小孩,常遭到同伴譏笑,心懷自卑,此種心理發展的結果,可能造成行為失常或病態。”我國學者的許多調查研究證明,父母離異所造成的不穩定家庭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明顯不良影響,如男孩具有明顯的情緒不穩和倔強攻擊等個性特征,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檢出率較高,而女孩則表現為更多的焦慮情緒,其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也受到明顯的干擾。
(三)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發展變化迅速,高效率、快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使社會成員的心理緊張和心理壓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是現代社會成員的必備心理素質。青少年也不例外,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也在所難免,并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不良的社會風氣、電視網絡等媒體傳播中許多低格調甚至腐朽的內容,不但會影響青少年心理的正常發展,還會導致青少年嚴重的心理疾病與問題行為。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0年12月,唐山市某中學發生兩起初一、初二學生亂事件。公安機關通過調查發現,涉及此案的男生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在網上看過黃色信息、圖片等。我曾在一個“網吧”中聽到一名女中學生在和網上結交的男朋友交談,其內容幾乎無一句與學習有關,反而更像夫妻之間的對話。社會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確實令人擔憂。
二
鑒于以上諸多環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我認為優化育人環境,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勢在必行。那么,從哪些方面進行努力呢?
(一)美化學校育人環境,開拓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美麗的校園,良好的校風,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我們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按“學園、花園、樂園”三園式的要求,優化校園環境;按“文明、勤學、守紀、創優”的要求,形成優良校風;在班集體建設中,形成溫暖和諧的人際環境,使青少年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現自己的才華,培養自信心和責任感。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基礎,真誠地接納、理解、尊重學生;重視和引導學生共同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心理環境,切實提高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由“苦學”到“樂學”的快樂,讓他們以優異的成績、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適應能力,面向未來,面向社會。
(二)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與家長交流和溝通,鼓勵家長營造民主和諧、美滿幸福的家庭環境,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個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發育的搖籃,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場所。每個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記,為了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家長要盡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美滿幸福、民主和諧、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再不要有父母勾心斗角、妻離子散、孩子離家出走悲劇的重演。家長要改變育人的不正確做法,在對孩子生活學習過分關心的同時,還應該認真地、客觀地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理解他們的苦衷,關注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品德行為的培養。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個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經對90名超常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過全面的調查,其因素主要受父母教育影響的居大多數。在一定意義上說,品德只有依靠品德去培養,性格只有依靠性格去鍛煉,情感只有依靠情感去感染,行為只有依靠行為去指導。
(三)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各種社會輿論和社會風氣,各種文藝作品,電影、電視、網絡,各種社會活動等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諸因素的正面作用,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優化心理環境,創造出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我堅信,只要廣大教師積極努力,協同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定能讓青少年一代真正體會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家庭生活的美滿溫馨,社會生活的文明進步,讓他們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頑強的意志,淵博的知識,在新的世紀施展才華,展現風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昌盛奉獻青春和熱血。
參考文獻:
[1]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8-19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落腳點是學會做人。如何引領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已成為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作為承載著家庭和社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因其身處社會大變革的變遷時期,加之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發展的欲望強烈,其發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進入21世紀,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向來重視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徑,并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來了明確要求。本文立足我國學校教育現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培養青少年成人成才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參考。
一、開展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環境適應
入學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接受的第一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平臺。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專業學習等方面的適應問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環境適應障礙。眾所周知,新的環境中,只有先適應,才會獲得相應的發展,也才會成人成才。學校應緊緊把握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介紹青少年易出現的環境適應問題,并簡要分析,重點提供給學生應對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識,促使學生入學即知環境適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前預防、沉著應對、妥善疏導,為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做好鋪墊。
二、實施心理健康普測,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教育系統的共識。眾多學校已通過心理普測、心理抽測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普測多以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調查表、霍蘭德職業人格能力測驗問卷等為施測工具,以普測獲得的數據為依據,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個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體等不同級別的心理檔案。研究表明,有四類學生群體比較值得關注:留守兒童青少年、流動兒童青少年、家庭離異兒童青少年、貧困兒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測在篩查心理易感人群、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求職擇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開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
課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統性、規律性、科學性等特點,一直是傳統學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雖既不屬于學科教育也不屬于規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課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積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選修課來實施大學生心理干預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人生觀有促進作用。有研究發現,經過系統、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其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明顯降低,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質。
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心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校園文化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觸動、洗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在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時,注重所選內容的科普性、針對性、實效性,力爭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觸動。心理學工作者應根據青少年在不同年級、不同環境下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設計櫥窗板報內容,及時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原因分析及具體的應對策略等,引導青少年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成才。
五、持續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及時幫助心理弱勢群體
心理咨詢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輔導的對象均為心理健康狀態上處于弱勢的群體,雖有時無法表面識別,但這類群體均會感到較大的心理痛苦,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詢輔導作為一種個性化輔導,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讓來訪者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進而吐露其可能隱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癥結等。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的病程時間、痛苦程度、社會化影響等,給予來訪者專業評估,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咨詢輔導方案。由于心理咨詢輔導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多數前去咨詢的來訪者均能較快的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與此同時,求助者也會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調節心理狀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質水平會明顯增強,極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以“我愛我”為宗旨、倡導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是眾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動月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和普及活動為主要職責,以心理知識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書籍和心理漫畫展覽、心理咨詢案例解析等活動為主要形式,是大規模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徑。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對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載體,遵循活動性、情境性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寄心理學知識于活動中,向青少年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喚起青少年對自身、對周邊師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強化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七、開通心理網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為時展的風向標,電腦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給當前嚴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網絡、電話等媒介因其具有隱蔽性、自由參與性、便捷性,與青少年的生活緊密相連,日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輔助點。通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熱線等,給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當面咨詢的青少年一個平臺,供其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通過心理BBS,由心理學工作者主動發起討論話題,與青少年在線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引導青少年客觀看待當前的種種社會現象,鼓勵青少年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需求,為現實中開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參考,多方位收集信息,為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八、建設學生心理社團,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方興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卻一直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親和力不夠等問題。為有效應對上述情況,學生心理社團應運而生。學生心理社團一般有心理衛生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是經過精心選拔并予以培訓合格的主要負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學生干部群體,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其與周圍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興趣愛好、目標和追求,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和溝通,且其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經驗也使得他們成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最佳載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和力不夠、涉及面不細等不足,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重要手段。學校如能真正把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有效開展,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加速構建全員育人新局面
學科教學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心理健康培養內容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保證在不給學校增加課時、人力的情況下,有效實現知識―心理教育的相互促進,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實踐證明,學科教學滲透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方法進行滲透。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會進一步凝聚全體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質量和效率,構建新時期背景下,多學科、多角度育人成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麗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4]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5).
[5]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4.
社會快速變遷和青少年自我成長交織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現了叛逆、恐懼、自卑、孤獨、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帶來的抑郁癥、離家出走、自殺、犯罪等問題見諸報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學校、家長、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青少年心理問題怎樣科學有效地進行預防和干預,怎樣構建一個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生態系統,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黨的十八報告中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承諾,關懷著青少年的成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魂強健、意志堅強”,黨和國家正以積極的指導思想和策略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這為新常態下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到了何種程度?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抓住契機又好又快的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點。全國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欠發達地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較發達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發達地區為研究樣本,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強對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社會化,推動全國素質教育的平衡性發展。本文利用觀察法、訪談法對蘇北地區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研究方法介紹與調查樣本選擇
本文觀察的場所是學校和課后輔導機構。考慮到研究的可行性與便利性,研究者通社會服務關系進入到學校和課后輔導機構,選擇了1所中學、1所小學、1家課后輔導機構進行觀察,主要觀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徑、教育內容等,同時在機構內觀察學生的心理等。觀察完畢后,撰寫觀察日志,并匯總和梳理分析相關日志。本文還采用深入訪談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途徑、方法等教育體系。秉承聆聽、開放、干預服務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訪談對象采用立意抽樣方式進行選擇,總共選擇了12位訪談者,其中學生10名,老師2名,每次的訪談或提供干預服務的時間在1小時左右。每次訪談進行了詳細記錄,記錄的同時還對部分學生的心理行為進行觀察,并記錄在訪談記錄中,以便于數據分析。
二、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邊緣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和心理組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完善人格、適應社會。在推廣素質教育的時代,應試教育仍是欠發達地區教育的主要方式,從學生到家長,甚或學生本人都比較重視應試教育,所以在應試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尚不清晰,應試目標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長關注的也是學生的應試成績。被訪談的中學老師直接簡單明了地說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訪談者直言不諱地談到,學校過于重視文化課成績,以文化課教學為主,把學生學習能力、社會適應、心理調適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導致學校心理教師被邊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被文化課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師無事可做,不得不借調到其他部門從事非專業工作。部分領導和教師還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錯誤認知,認為小城市的學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忽視了心理健康關系到每一個學生,因此,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認為學習成績好壞是評價學生的核心標準,而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被應試教育目標所取代,重視語數外等主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較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學,原因是小學沒有升學的壓力,偶爾也會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開展一些心理素質訓練、心理輔導等活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進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種娛樂活動。被訪談的小學老師談到,學校開始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為目標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一般不安排上課時間,主要在課間或者其他時間開展。被訪老師說,如心理測試、心理訓練等活動是我們學校開展的一種娛樂活動,主要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疲勞,他們始終認為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學生有了心理健康問題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和研究團隊的其成員在三家機構進行觀察時,主要觀察到了學習類的活動,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學活動。看到最多的是海報欄和黑板報上關于心理健康內容的展示與介紹。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被邊緣化,重視心理健康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轉變為行動還需一段時間。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趨形式化。有什么樣的教育模式,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在國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學校也不得不開展一些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但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出現了形式化趨勢。筆者在兩家學校中發現他們都設有心理咨詢室或者小組活動室之類的空間,但經過一個月的駐點觀察發現,這些活動室要不大門緊閉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研究團隊對10余名學生開展了深度訪談,他們普遍反映自己從未去過心理咨詢,也沒有聽說同學去過心理咨詢師,只知道有這樣空間,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認為去心理咨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間的形式化,心理活動也日趨形式化。某些心理測試活動和心理訓練活動被其他教學活動擠占,觀察期間曾經看到某中學把一些心理測試和心理訓練活動放在課間,給學生發一張表格隨便填寫完就可以,沒有進行專業的指導與訓練。未進行專業訓練的學生錯誤地把心理測試看成是一種形式活動,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進行百度搜索。當問及這些被訪者時,他們都認同學習是第一位的,沒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調適、心理輔導、抗逆力培養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學校很少開展類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學校和學生都把心理咨詢疾病化認知,師生都把心理咨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這種認知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支持系統,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目前,這種生態系統尚未理順,家長關注學生的成績,很少關注學生的情緒行為,學校以倡議書、家長信的形式向家長開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導致單相傳達,缺少溝通面對面的溝通機制。學校開展的各類心理將康講座和心理游戲活動都是針對學生的,很少親自進行相關活動,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機會減少,知識傳達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支持系統處于斷裂狀態。家庭方面,訪問的學生多以隔代撫養為主,父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就認為一切都好,這是一種錯誤的培養觀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幾乎不與學校進行溝通,家校合作系統尚未有效建構。社會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媒體的話語權較重,是媒體在唱獨角戲,只是部分的社會團體進行參與,參與力量不足。課后輔導機構主要對強少年進行課后作業的輔導,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學習能力提升方面的輔導。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尚不健全。
三、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對策
從上面問題分析來看,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認識還停留在表層,且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觀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從邊緣地位走向核心,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團體等教育主體的優勢,充分挖掘各教育主體的優勢,利用各種先進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發展。
1.提高重視程度。從思想走向行動,學校、家庭與社會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關聯著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響著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積極主動地扭轉已有的教育誤區,走出唯成績論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從邊緣地位進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視學生成績的同時,三方也要重視學習能力提升、人際關系調整、情緒調節、社會適應等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實現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成績提高的良性循環模式。
2.從形式走向實質,多渠道開展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利用多種渠道開展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行動上。發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學校、家庭、NGO等教育主體推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積極宣傳與思想認識,還應從行動上積極推進,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教育生態支持體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應盡快構建生態支持體系,形成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的互動模式,邀請家長、社會成員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王鑫強,張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2]張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一是家長缺席。大量研究發現,約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礙來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礙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問題。目前的我國家庭教育存在著三大誤區: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現在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智力開發,輕素質提升;重體能健康,輕心理素質培育。第二,教育內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壓,忽視性格培養,對孩子過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溝通,習慣選擇簡單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從特定角度看,我國青少年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無不與此密切相關。
二是學校缺位。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學校心理衛生工作十分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已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但在貫徹執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學校重分數而忽視心理健康培養的傾向仍普遍存在,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仍是壓倒一切的硬指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流于形式。具體表現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專項經費,硬件和軟件建設跟不上;心理老師的待遇和職稱評定無標準;心理老師缺乏專業知識的正規化訓練和培養,缺乏識別能力和不能開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
三是社會缺項。目前,社會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識仍然不足,將心理問題等同于神經病,對問題兒童不理解、不同情,以異樣的目光看待他們,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衛生社會資源的配置嚴重不足,無論是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還是人才隊伍都無法滿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難”問題十分突出。
鑒于以上原因,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共同營造利于青少年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舉全民之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相關單位要運用報紙、電視、宣傳欄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網站、小視頻等新媒體廣泛開展青少年心理知識文化宣傳,提高全縣人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通過專題宣講活動、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觀的形式深入社區、農村進行宣傳,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傾全校之師,為提高學生素質教育水平保駕護航
完善學校心理服務平臺。按比例配置專兼職心理教師,規范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和行業管理,對心理教師專業知識培訓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詢工作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設立青少年心理輔導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著力構筑青少年心理輔導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吸納社會各界的專家、心理工作者擔任志愿者或者購買第三方服務,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廣泛宣傳熱線號碼,鼓勵其有需要時撥打求助。
三、盡全家之能,發揮家庭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