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9 17:15: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模化發展。
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國家經濟產業的規劃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智能化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應用,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結構體系逐步優化,農業信息系統信息整合水平高,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技術化、科學化推進。
1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應用的優勢
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應用,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邁進了新的發展領域。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發展逐步實現一體化管理,農業播種,治理,收獲以及銷售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管理,完善現代農業發展走向新的發展趨勢;其農業智能化經濟發展結構化發展結構的完善,能夠引導現代農業發展與我國現代經濟發展之間建立完善發展領域的對接,從而逐步引導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系統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系統相互適應,推進現代經濟發展結構體系的綜合探索,優化現代經濟發展結構,推進現代經濟發展。
2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的應用
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現代農業發展建立信息交流和完善對接,結合現代農業中應用的主要智能化系統結構,對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實施技術分析。
2.1農業信息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系統的綜合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新趨勢。智能化系統應用計算機平臺,建立農業發展的信息智能化發展模式,逐步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結構的綜合完善新平臺。例如:智能化系統的應用,可以實現現代農業管理中,農業種植、收獲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信息通過智能化平臺的應用,一體化完成,農民通過計算機,手機客戶端能夠及時接收農業發展政策,農產品銷售信息等,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實現智能化系統中多種信息平臺的綜合應用,以云計算系統為例進行分析。云計算在農業信息服務中不僅可以保障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綜合應用,同樣也可以實現現代信息的存儲與計算,云計算依托計算機系統,逐步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形成:數據挖掘-數據存儲-數據整合-數據應用,為一體的新型農業信息資源體系,保障現代農業信息資源在實際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種新型智能化信息網絡平臺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推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保障。
2.2網絡服務平臺的開發
我國農業發展在新時期逐步實現農業發展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綜合對接,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滿足了這一農業發展的細需求,實現網絡服務下平臺的綜合開發,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資源共享平臺下。例如現代農業信息智能化系統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信息資源平臺,手機客戶端平臺兩種形式。農民可以應用智能化信息平臺建立社會金融、農業種植、農業銷售市場信息虛擬化管理,從而逐步優化現代農業信息資源之間的信息整合,為農民提供提供一手的農業發展信息,為農民經濟增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經濟發展信息保障。網絡服務平臺在農業發展中的推廣,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新格局,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時俱進。
2.3農業服務體系的完善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農民非農就業和進城就業機會增多,許多農民不愿經營農業,或通過土地流轉,或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實現土地資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種植向大規模集約種植轉變[2-4]。如河南省舞鋼市、濟源市的土地流轉規模達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區實現了整村、整建制鄉鎮的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2]。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2資本大注入,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閑散資金豐富,許多過去經營礦業、房地產和工業的資金紛紛搶灘農業,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承包大面積土地,通過資本密集投入發展現代農業,走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道路,加快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建設。
1.3主體大轉換,企業、農業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
逐漸成為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后,大多數小規模農戶退出了種植業甚至農業,由農業經營者轉變為勞務提供者或個體業主。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龐大的小農戶向數量有限的農業企業、農業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轉換。經營主體的大轉換,為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以千萬農戶為基礎的生產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變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撐,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與傳統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發展不僅注重產品產量和質量,還包括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目標,需要農藝技術、物資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資源利用技術、生態保護技術等多領域、多層面、全方位綜合技術的集成應用。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具備了支撐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條件,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涌現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綜合示范性強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中鶴集團的2000hm2糧食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就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和生態環保技術集成應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農業內涵更加豐富
隨著大量現代資本注入和農業企業的發展,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以企業化方式管理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由傳統的第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發展縱向向產前、產后延伸,橫向向生態休閑及文化教育服務功能拓展[5]。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備展示、教育、體驗、觀光和休閑服務功能,甚至把農業產業發展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體現歷史農耕文明與現代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大大豐富了農業內涵,拓展了農業功能,提升了農業效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園區大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全國上下都在把發展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園區以及各種農業特色產業園、農業休閑觀光園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通過園區建設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經驗。在園區內,通過各種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應用,建立相對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高地和先導區,示范帶動其他農區現代農業發展。實踐證明,發展各種現代農業園區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成功有效的途徑。河南省現已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2家、省級園區8家,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產業大集聚,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
現代農業產業是涉及農業生產及產前、產后各產業配套發展的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就是以農業規模化生產為基礎,把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貯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務等產業,在一定范圍內集聚發展,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產業體系的過程。產業集聚的企業越多、產業越全,產業體系越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從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看,凡是現代農業發展好的地方,都是農業產業集聚度比較高、農業產業實現集群式發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轉變,農業發展轉型加速
隨著農業規模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發展方式加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速度加快。在生產上,農業加速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轉變;在經營上,農業加速向企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品牌化轉變,小農經濟加速讓位于規模經濟,農業在基礎設施條件、生產經營手段、產業經營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轉變。由此可見,我國農業正處于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的重要階段。
2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土地利用的非糧非農化突出
唯利是圖是資本的天性,產業資本注入農業,是為了搶占土地這個唯一沒有資本化的資源。資本進入農業多半瞄準的是養殖、蔬菜、林果等高效農業產業,而不會熱衷糧食這種低效產業,尤其是在當前土地流轉成本較高的狀況下,種植糧食作物盈利空間較小,風險較大,種植非糧作物的預期效益較高,也是大多數土地承包企業的選擇,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土地的非糧化。另外,有些企業在土地流轉后,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了生態餐飲、休閑娛樂甚至療養休閑服務設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農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將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2.2產業選擇盲目和布局隨意
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可供選擇的產業和品種十分有限,種植業中通常所說的高效農業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藥材、食用菌等農產品種植業,而林果、藥材種植有較強的生態區域性,食用菌受較強的資源制約,并且各種農產品受需求總量和增長速度制約,不可能為快速發展提供足夠的需求容量。企業經營農業,選擇好項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轉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沒有考慮到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產品的適應性問題,對發展什么產業、怎么發展,缺少與大區域規劃的有效對接,存在項目選擇的盲目性和生產布局的隨意性,一旦存在經營風險,會造成較大的投資和資源浪費。如2012年冬季,全國各地出現的露地蔬菜難賣的問題,就是設施蔬菜面積急劇發展,精細蔬菜供給增加,導致露地蔬菜積壓的結果。
2.3失地農民的就業缺乏保障
土地流轉要建立在農民離鄉進城實現穩定就業的基礎上,但在我國農民進城難以實現穩定就業,或部分處于隱形失業狀態,土地流轉的速度快于農民就業問題解決的速度。有些地方還存在強制流轉的問題,一旦經濟發展不能為農民工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將出現大量農民無法就業的問題,從而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必須先解決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這是“三化”協調發展的難點和重點,也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6-8]。
2.4農業服務方式轉變滯后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土地流轉需求日益迫切,農業經營主體的轉換需要一批提業規劃、運營指導、產品營銷、技術綜合服務的綜合性公司。同時,面對千家萬戶要成立像日本農協那樣真正屬于農民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信息、農業技術、生產物資供應、生產作業、產品銷售方面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目前,我國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對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還處于自發狀態,缺少政府的有效組織和規范指導,導致許多大企業流轉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廣大種糧農戶由于處于分散無助的狀態,不能通過自身的互助合作解決土地科學經營問題。
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3.1加強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引導
現代農業是資金和科技集約投入的產業,其發展需要建設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標準生產設施,有些設施因產業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產業發展需要建設溫室大棚等,一旦產業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從各地土地流轉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隨土地使用主體的改變而調整,造成產業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亂。對此,必須加強規劃引導,對于不符合農業總體規劃要求的產業不予審批立項和流轉支持,通過規劃,合理引導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利用和投資的極度浪費。
3.2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政策調控
當前,土地大規模向非糧甚至非農產業發展,必將打破現有生產結構和格局,造成新一輪的農業產業結構失調,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養殖和休閑觀光產業,其發展速度超過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將引起產品價格的新一輪劇烈波動。對此,一是應加強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測統計工作,及時農產品生產和供求信息,為企業生產決策提供服務;二是強化農業生產和需求的變動趨勢研究,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和主要產品生產預警機制,適時為產業發展亮出“紅綠燈”,引導產業發展更加理性、科學;三是根據產業發展態勢,及時調整產業引導和扶持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
3.3合理規范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要保護好農民的利益,但同時也不能過度傷害承包方的利益,這樣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流轉和產業發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轉價格增長較快,許多地區每公頃土地流轉費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區在45000元以上,流轉價格超過了農民自身耕種收益,承包方只有選擇發展非糧農業才有可能獲得收益。對此,建議適度抑制土地流轉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引導農民通過合理流轉,保障長期穩定的收益和轉入方利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糧食主產區應嚴禁流轉土地用途非糧化,盡量減少向企業流轉,可適度向種糧大戶流轉,主要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合作經營,實現規模經濟,保障糧食生產。
3.4穩妥解決失地農民就業
穩定就業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土地流轉后,失地農民的生活成本相應提高,解決農民就業,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問題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唯一途徑。一是政府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引導農民為職能轉變做好心理和技術準備。二是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加工產業的發展,為流轉土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特別是土地流入的企業或農民大戶,通過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當地農民就業;并引導農民積極發展服務業。通過解決農民的穩定就業保障土地流轉的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土地轉入經營主體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在經歷萌芽起步、初步發展、較快發展和規范提高4個階段的同時,休閑農業在發展、經營主體、空間布局、經營規模、休閑功能5個方面正在發生著重大轉變。一是在發展上,從農民自發發展,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二是從休閑功能上看,從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的單純方式,向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等方向轉變;三是從空間布局上看,從最初的景區周邊和個別城邊郊區,向更多的適宜發展區域轉變;四是從經營規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狀態,向園區和集群發展轉變;五是從經營主體上看,從以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經營、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
1.2休閑農業是適應時展的產物
休閑農業是適應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的新產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態和新興農業產業,休閑農業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目標,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緊密連結為一體。作為一種農業經營方式,休閑農業匯集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村、農民生活習俗等,經過科學規劃、開發,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教育培訓、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集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橫跨一、二、三產業。
1.3休閑農業使人類更加親近自然
休閑農業以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為主題,結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休閑農業利用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科技示范園區等,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現狀,把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特征相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陶冶情趣、休閑娛樂的機會。
1.4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
隨著科技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農事活動與旅游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為想了解農業、熟悉農村,傾心于回歸自然和原生態,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務。休閑農業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融合農業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讓顧客從事農耕、收獲、采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傳統休閑農業、都市型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奇異型休閑農業等多種休閑農業經營模式隨之產生。
2發展休閑農業的作用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休閑農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種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對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擴大內需以及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三農”建設和城鄉建設的步伐。
2.1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休閑農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郊區農業向都市農業方向轉型,發展休閑農業,可以打造出一批園林生態型、垂釣休閑型、農村風景旅游型、歷史人文景觀型、特色餐飲休閑型、科技園區型休閑旅游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進程中,帶動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重點的科技服務體系,進而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和新品種推廣,提高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2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
休閑農業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資模式的投資者,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除了有企業家直接投資的模式外,還有村(鄉)鎮集體或農民廣泛參與和城市職工下鄉興辦的方式。從經營主體上看,從以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經營、社會企業家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近年來,一些上規模、上檔次的休閑農業園區,都是一些企業家投資興建的,他們將把城市的資本、技術、管理和發展理念帶入農業、農村,大大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
2.3致富農民的朝陽產業
休閑農業源于農業,建在農村,惠及農民,融通城鄉,服務社會,發展休閑農業是一舉多得、利國利民的事業。休閑農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據研究測算,休閑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5個農村人口就業,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直接和間接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可帶動1000戶農民家庭增收。休閑農業的產業拉動比例為1∶4,促進了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手工藝品生產、旅游用品和紀念品開發以及商貿、運輸等產業的發展。
2.4可利用整合資源并擴大內需和統籌城鄉發展
休閑農業能對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做到生產與生態和諧、人與環境和諧、資源的長效和循環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它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務意識、文化觀念和市場信息源源不斷向農村滲透,進一步推動了城鄉的相互交融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顧客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先進理念、進步的生活方式,影響當地農民,使農民的思想觀念得到更新,縮小了學習和接受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離,既豐富了農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一代新型農民健康成長。
2.5促進村容村貌改觀和新農村建設
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使之有財力投入到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實施“三改”(改廁、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電訊)、“三化”(綠化、美化、生態化)工程,改變了農村“臟、亂、差”,將原先的“窮山惡水”變成現在的“山清水秀”,優美的環境又吸引更多顧客,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了良性循環。
3發展休閑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植物王國”之稱的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豐富多樣的物產資源,是25個少數民族聚集之地,屬農業欠發達省區,但近年由于旅游業或特色農業飛速發展,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當前,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缺乏統一規劃
由于投資者對休閑農業認識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休閑農業開發模式基本相同。園區大多缺乏整體規劃,規模比較小,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布局不夠合理,設施配套不齊,服務功能缺乏創新,主要是以觀光型、娛樂型、度假型3種為主,知識型、購物型、療養型很少。休閑農業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只是釣魚、住宿、打牌、卡拉OK、體育運動項目等,呈現出低、小、散的特點,沒有樹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氣,生態、文化內涵也不高,消費范圍多數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響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不夠規范,機制不健全,經營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訓,全憑經驗和主觀思維判斷進行項目的建設和經營管理,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場發展需求。園區內部的導引、休息、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簡陋、不完善,專業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渙散,服務水平較低,缺少開發、經營、管理和公關的專業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數休閑農業在經營活動中科技含量不高,僅限于傳統低層次經營層面上,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單一,農業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糧、菜、花、果成熟期也過于集中,品種少、品質差,吸引力、影響力不大,顧客停留時間短,消費少,經營效益低下,創新和持續發展難以做到。
4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及對策
4.1發展前景
“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已成為發展休閑農業的新要求。圍繞發展規劃、標準化管理、信息平臺、教育培訓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強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體系建設,這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為休閑農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挖掘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將為休閑農業帶來無限的發展前景。
4.1.1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
不少地方黨委政府不僅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把它作為為城鄉居民創造文明健康的休閑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當成一項公共性、公益性的事業,出臺政策,加大扶持,引導其快速發展。
4.1.2國家大規模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資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發生根本改變,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4.1.3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從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結構開始轉變。我國人均GDP的不斷上升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帶動消費結構發生轉變,休閑消費無疑會成為其中的一大亮點,市場潛力巨大,這給休閑農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4.1.4休假增多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目前,我國除帶薪休假外,工薪階層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這為城鄉居民增加休閑消費創造了重要條件。因此,要以科技為先導、產業作支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農業,以此來適應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休閑度假需求。
4.2發展對策
創意農業可以概括為:是指利用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發揮創意、創新構思,研發設計出具有獨特性的創意農產品或活動,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新的、優質的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市場與旅游市場。創意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創意農業具有較強融合性、滲透性。創意是技術、經濟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產物,創意農業并非單指某一種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是新思想、新技術、新內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識、多學科、多文化和多種技術交叉、滲透、輻射和融合的產物,因此,具有較強的融合性、滲透性。
創意農業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創意農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運用知識和技術,產生出新的價值,是創意靈感在農業中的物化表現。它是文化與技術相互交融、集成創新的產物,呈現出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特點,創意產品的價值并非局限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還在于它們所衍生的附加價值。通過創意,不斷創造出農業和農村的新觀念、新技術和其他新的創造性內容,其典型特性是生產者在田間“生產”文化,讓廣大消費者“消費”文化。
創意農業具有較高附加值。創意農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知識特別是文化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傳統農業的產出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而發展創意農業主要“消耗”人的智慧。創意農業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夠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實現多環節增收;有利于全面提高產品性能、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創意產品和服務,科技和文化知識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農產品和服務。
創意農業具有一定規模。創意農業不僅僅是某個靈感突發,而是農業知識和農村社會文化傳播構成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形態以及營銷運作方式的創新。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和消費的結合、互動和相對集聚,形成創意農業集群化的環境。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創意設計占據主導地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但目的是對周邊農民就業和農村繁榮發展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農業不但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的原料,還為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奠定基礎,而生態農業則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生產口號層出不窮,而生態文明道路、節約型社會以及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同樣,這些理念也深深影響著農業的發展,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自生態農業概念出現以來,其對社會發展經濟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近年來政府開始積極投入到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化道路。我國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時至今日取得了諸多成就。而隨著全球經濟融合程度的加深,農業發展也開始進入到新的階段。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如何實現傳統農業到生態農業的轉型,如何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 生態農業概述
1.1 概念
以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通過系統工程技術的應用,有機融合現代和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并合理利用自然條件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的組織農業生產即生態農業生態農業。這是新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不但繼承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優勢,還兼具現代農業生產的便捷高效特征。
1.2 特點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保證農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把生物工程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1.3 必要性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淡水資源分布也相對不均,加之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的影響,我國無法依照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方式進行發展,因此繼中國特色化經濟道路之后又提出了中國特色化農業發展道路,這種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另外,生態農業所生產的農產品符合綠色食品要求,得到國際認證,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并且生態農業的理念和生產模式都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因此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 生態農業技術概述
2.1 技術特征
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預先設計,提出合理的生態工程,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調節生態環境,并實現環境保護。除此之外,生態農業具有高節能性、節水性,注重生態效益,提供了直接性的生產收益。最后由于結合了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因而實現了人力、科技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推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2.2 技術內容
我國生態農業強調發展生態技術,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取其精華構成具有系統綜合性特征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我國生態農業技術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與農業生產自凈增值技術;水土流失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開發等技術;物質與能量良性循環與再生技術;立體種植與庭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資源多層分級與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生態工程技術;農村能源互補型綜合建設;能源副產品循環再利用技術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
2.3 技術應用原則
盡管生態農業模式多種多樣,結構有繁有簡,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項基本原則:地域性、層次性、戰略性、高效性、多樣性、持續性、整體與協調性等,以達到資源合理利用,產品數量穩定增長,產品高質量,經濟上高效益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3 具體技術分析
3.1 立體種養技術
相對于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養殖活動而言,生態農業更加注重立體農業生產,將若干單一的平面農業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立體農業。通過在單位面積中,不同區域、海拔內,利用區域環境差異、植物特性等,有效分析溫度、光照、水分含量、氣體成分、土壤肥沃程度等條件,合理投資,運用現代科技建立體系性的農業生產。折中立體種養技術的特征在于能夠有效利用生物種群之間相輔相成的特性,通過最佳的種群結合,充分發揮生物相生相合的作用,而不是依賴于人為的催發、抑制。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循環,和生物產品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自然資源,通過這種最貼近生物原始生態的方式獲取經濟效益。這種農業生產技術有利于土壤非禮的保持,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3.2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是指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連接技術。它主要包含:飼料接口技術、貯藏工程技術、肥料接口技術和加工工程技術。
3.3 綜合利用水肥資源
水資源缺乏是我國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節約用水一直是生產生活中提倡的重要口號。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建立節水農業降低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節約型農業的重要手段。通過綜合利用水肥資源,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農業用水產出效益,結合化學節水、管理節水以及生物節水等手段,全方位提高生態農業用水效率。
3.4 庭院生態農業技術
庭院生態農業是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結合的產物,是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農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設施、資源和勞動力等優勢,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從事適宜的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經營。該技術包括庭院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這樣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人類生活環境,如凈化空氣、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聲等功能。
3.5 能源的綜合開發
農村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生產資源相對短缺,并且既有資源的利用率也相對較低,這些都極大的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基于這一點,在提倡能源節約的同時,還應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的利用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產品的副產品開發新型清潔能源,例如利用動物糞便、作物秸稈生產沼氣、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風力發電等。這種能源的轉換是新型生態農業遵循的基本原則。政府應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重視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并因地制宜的選擇清潔能源生產方式,加快清潔農業、新型能源工程的建設,推進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
4 結束語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綜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生態農業作為符合我國發展、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雖然在不斷的改進中得以完善,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但是實際的生產中仍舊存在很多需要予以改進的地方。因此農業生產中應當不斷總結實際經驗,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實踐中改進技術,令產業化動力推進農業生產生態化改造。不斷尋求傳統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建立友好型農業、綠色農業。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張曉辛(1954―),男,江蘇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學與研究。中圖分類號:S21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3000103
1 引言
江蘇省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強省。穩定的農業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力支撐,江蘇現代化農業的高產出是資金、物質等高投入的結果。隨著農村改革實施以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由于農業與工業生產的特點不同,農業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自然環境成為農業生產過程的直接參與者之一,農業生產者將自然環境看作可以免費獲得的生產資料,市場也不可能完全把自然因素歸納進農業生產者成本核算體系中,這導致了農業生產者放棄環境的可持續性,只注重經濟效率。現階段,農業高投入、高消耗、高產出的生產行為也已暴露出了這一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江蘇要想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發展,就必須遵循在過去的現代農業基礎上完善現代循環農業的戰略思想。這里所定義的現代循環農業不應該只是膚淺的將著眼點停留在生態或是經濟效益等某一方面,而是應該努力協調并發展“農業生產方式的可持續、農業經濟的產業良性整合、生態環境的可持續”三方面的大循環,真正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拓寬道路。
2 江蘇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及主要問題
現代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利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手段開展農業生產與經營,以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為目的的新型產業形式,其追求高效,追求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
2.1 現代農業發展目標
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總目標是采用先進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經營方式、現代組織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和社會經濟資源,進行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實現保障糧食供應、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安全的高效率、高效益農業。就功能方面而言,讓高效農業由單一的產品生產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不僅保障優質農產品的生產供應,而且還要向食品、藥品、保健品和生物質能源方向拓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就生產方面而言,通過技術和資金集約投入,解決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保障生產和資源的高產出、高效率。就產品方面而言,要求由一般農產品向品牌、高端、安全農產品拓展,取得信譽、提高市場競爭力。就技術方面而言,農業科技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業效益的關鍵因素;高新、生態、標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是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進程的核心。
2.2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較,可以歸納出六點本質特征: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市場化以及國際化。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體系由小農業向大農業轉變,其產業鏈不斷向下延伸,不僅包括種植與養殖業這種第一產業領域,同時包括了農產品加工流通、社會服務等產業一體化發展,實現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高度組織化、規模化生產。傳統農業追求的是對人食物需求的滿足,著眼于追求數量的增長,現代農業則是在滿足一定數量供應的基礎上,突出考慮質量與效益,以此加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生產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現代農業積極發展標準化生產,重點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努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的發展一般依靠投入驅動,科技貢獻率較低,現代農業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2.3 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現代農業大致可描述為:
(1)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國家以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和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以荷蘭為典型,荷蘭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435人,依靠精耕細作,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現為成為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
(2)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國家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水平以及農產品的總產量。比如美國就是這種類型,其農業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為典型的現代化大農業,又被稱為“石油農業”。
江蘇農業的發展具備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江蘇地少人多,另一方面江蘇省屬于經濟發達地區,因此決定了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走高效農業的道路,即技術密集、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現階段其主要發展模式包括以下幾方面:
2.3.1 設施農業
經過工程化的設施,人為設置農業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生態條件,以達到充分利用土地、光、熱、水、養分和空間等資源,減少有害生物的危害,進而實現高效、高產、安全、標準化生產的目標。
2.3.2 集約化規模養殖業
所謂集約化規模養殖業指布局集中、生產密集、資源節約、污染控制、效率提升為特點,根據動物生長發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綜合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對養殖方式進行優化組合,以工業化生產方式安排生產,充分發揮養殖群體的生產潛力。
2.3.3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借鑒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農業。根據江蘇農業發展現狀、自然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要求等,江蘇省應重點發展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
2.3.4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將農業與休閑旅游有效結合,以農業為依托,追求農業效益和旅游效益雙向發展的一種生產與休閑功能兼容的農業形態。它的出現是為了適應人們崇尚自然的價值觀,幫助人們獲取、滿足生態食品的物質需求。
2.4 江蘇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產出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排放和高廢棄,造成土地、水體、大氣等環境的嚴重污染。比如江蘇農村生態環境被破壞現象就較為嚴重,目前許多地方生活污水仍然是直接排放,秸稈焚燒現象嚴重,農業廢棄物堆放散亂,直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江蘇省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38%,但農藥使用量約占全國的65%。鑒于此,在經濟發達、農業集約化和現代化程度高的江蘇省地區,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無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的生態循環型農業顯得迫在眉睫。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大本國農業發展中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資源投入品使用的高效化,在應用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出“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被關注和重視的新熱點和新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省循環農業應運而生。
3 江蘇省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循環農業就是把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農業系統,是指在農作物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它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本質上是一種低投入、高循環、高效率、高技術、產業化的新型農業。
3.1 循環農業發展歷程
江蘇省是我國啟動循環經濟建設較早的省份之一。2002年,首先開展了為期3年的第一輪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全省共確定了108家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單位,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不同的產業和企業、園區、社會不同層面,試點單位積極推動資源在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產業之間的循環利用;其中循環型農業試點單位占14個、循環型村鎮占9個。2005年4月江蘇省出臺了《江蘇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在循環型產業發展戰略中提到了循環型農業發展戰略。并指出循環型農業發展的重點:一是產業重點;二是區域重點;三是設施重點。明確了指導思想、實驗內容和目標、實施方案。2005年11月,江蘇省確定了128家開發區、工業園區和農村、企業,作為第二輪省級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單位。
3.2 江蘇現有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模式
3.2.1 農業生態恢復、整治型發展模式
農業生態恢復、整治型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以生態恢復、清潔生產、減量化來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這種模式選擇條件和設施優越的產地建設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中心,推廣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擴大有機農業產品的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
3.2.2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該模式是通過一定的技術對農業某個生產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如作物秸稈、樹木枝葉、禽畜糞便等在另外一個環節中進行物質的循環再利用,變廢為寶。多是以“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為基礎的“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模式、生物鏈工程模式和大中型畜禽場沼氣工程模式;另外還有農業廢棄物堆肥技術、禽畜糞便除臭飼料化技術、微生物菌菇技術等。
3.2.3 立體復合型農業模式
立體復合型農業模式: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可以把農、林、牧、副、漁相結合,建立多物種共棲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立體種加養、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一種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立體復合型農業,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3.3 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缺陷
循環農業發展起來以后,強調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指出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阻礙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與過去的生態農業并沒有本質區別;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運用工業循環經濟的原則強調發展循環農業,但是問題是沒有明確與循環農業緊密結合的生產方式;同時忽視了農業經濟循環是循環農業的本質,未明確循環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業經濟的聯系,沒有認識到實現經濟可持續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發展循環農業要以經濟利益為驅動力,但是目前對于如何使循環農業的發展具備更好的經濟前景尚未能有所突破。
20世紀7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先后出現了“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替代農業思潮。但最終由于產品價格高,在現實生產經濟效率低下導致無法進一步發展。因此,人們對于現代循環農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對循環不能僅僅關注單一生態方面,更應該在滿足生態循環的前提下,保證農業經濟效益的循環。
4 江蘇省現代循環農業再認識
筆者認為江蘇省現代循環農業必須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在著力強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有效協調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業經濟效益良性循環的生產模式。合理的現代循環農業應包涵農業生產方式循環、農業生態環境循環和農業生產經濟循環三方面。
4.1 農業生產方式循環
將農業生產發展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產資料良性循環流動過程,使進入循環農業系統外的物質和能量在經過一個生產環節之后進入另一個生產環節,實現資源再利用,盡量降低外來新生產資料的輸入,爭取整個農業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
4.2 農業生態環境循環
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方式循環相互作用,通過生物的合理分布,以及自身對環境污染的自凈、自調節、自平衡能力等方式,為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自然生產力。
4.3 農業經濟循環
循環農業是依靠循環經濟理論發展起來的,所以循環農業本身是一種經濟概念。循環農業是一種可持續、市場化和生態化的農業。農業經濟循環要保證在循環農業中農業經濟的再生能力和成長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不斷提高和結構不斷優化;符合農村社會總體發展的目的,使農業經濟沿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態環境質量的軌道運行。
5 結論
對于今后江蘇省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而言,首先應當突出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保證經濟的效率體現,無論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方式轉變還是生態環境保護提升,都是以經濟發展作為基礎。循環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應該首先強調經濟可持續,在經濟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和生產方式可持續。不能簡單地將農業的發展寄托到其自身的改造上,更應該從自身的觀念上予以改變:在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從農業生產方式開始入手,調整農業生產、經濟運行的模式;穩定農業發展,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性。
參考文獻:
[1] 鄭建初,陳留根,甄若宏,等.江蘇省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研究[J].江蘇農業學會,2010,26(1):5~8.
[2] 蔣祖鏢. 江蘇省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針對相關熱點問題,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做出了解答。
1.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答:提出馬鈴薯產業開發,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是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其二,是如何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趨勢。其三,是如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順勢而為、因勢而動之舉。
其意義表現在:一是打造小康社會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二是破解農業發展瓶頸的有益探索。三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益探索。四是引領農業綠色發展的有益探索。五是帶動脫貧致富的有益探索。
2.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思路原則和目標。
答:在思路上,重點是“實施一個戰略、樹立一個理念、突出三個重點”。“一個戰略”,就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一個理念”,就是樹立“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三個重點”,就是選育一批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建設一批優質原料生產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龍頭企業。
在原則上,做到“五個堅持”。一是堅持不與三大谷物搶水爭地。二是堅持生產發展與整體推進相統一。三是堅持產業開發與綜合利用相兼顧。四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五是堅持統籌規劃與分步實施相協調。
在目標上,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3.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重點任務。
答:馬鈴薯產業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加力推進,確保取得實效。重點是“五大任務”:一是以資源稟賦為前提,優化主食產品原料布局。二是以消費需求為引領,開發多元化主食產品。三是以品種選育為帶動,強化主食產品原料生產技術支撐。四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研發主食加工工藝和設備。五是以營養功能為重點,引導居民消費主食產品。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資源,結合旅游業,為消費者提供娛樂、觀光、度假、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發展生態環保農業的新途徑。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對于突破農業發展瓶頸、進一步拉動消費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十分重大[1-2]。
1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相較其他縣區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大體經歷了2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1996—2005年,為起步發展階段,主要開展了以關山草原和龍門洞等為主的觀光旅游活動;第2階段:2006—2012年,為迅速發展階段,大力開發了以秋菊山莊、八渡民樂園、溫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建設。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建設休閑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使隴縣休閑農業的規模及整體檔次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滿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礎上,隴縣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閑方式、農家生活與農事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
2 隴縣休閑農業主要模式
2.1 農家樂模式
以東南鎮演峪山、東興村、溫水鎮團結村、天城鎮馬曲村新農村獨家小院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農家樂休閑農業模式,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唱農家曲、賞民間工藝等內容的農家休閑娛樂活動,可使游客真實體會農家樂休閑農業帶來的快樂。
2.2 民樂園模式
以溫水鎮溫溪度假村、八渡鎮高樓民居園、秦嶺西鱗鮭漁樂園等為代表的民樂園模式,集垂釣、餐飲、娛樂、住宿、賞景等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樂園帶來的歡樂。
2.3 草原模式
以關山草原、關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旅游休閑農業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體舞、篝火晚會、騎馬、射箭、滑草以及看藍天白云和風吹草地見牛羊等內容的旅游休閑活動,可使游客盡情體驗廣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帶來的生活樂趣。
2.4 自然景觀模式
以龍門洞、藥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龍殿等旅游圣地開發的自然景觀休閑農業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隴縣龍門洞、藥王洞,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輝映,瓊樓玉宇高懸崖壁,山間飛禽鳴聲不絕,林濤樹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打鬧,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招惹游客。景點游人以賞景、燒香、祈福、游玩等內容的休閑度假活動,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園區示范模式
以縣城北坡千畝油桃園為主的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楞晨輝現代農業科技園、溫水坪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閑農業模式。為游人展示設施蔬菜、設施瓜果、名特優新品種、農業新技術以及旅游無公害農產品的研發等內容的生產情況,讓人們在休閑游玩中通過觀光、互動、采摘、品嘗、營銷等方式,可以極大地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陶冶情趣,親身體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隴縣休閑農業投入總資金8 6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年綜合經營收入達5 580多萬元,極大地推進了隴縣向建設“區域商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休閑度假勝地、最佳人居環境”為一體的寶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態花園城市邁進步伐。
3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隴縣的休閑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度假山莊、民樂園、旅游景點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新格局,吸引了縣內外大批游人前來休閑度假旅游,極大地促進了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隴縣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規劃不科學、素質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了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3.1 思想認識不深入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促進農村和諧發展[3]。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沒有深刻認識到休閑農業的本質特點,一味地發展旅游業,沒有很好地利用當地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實際上形成了娛樂休閑產業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農村自然景觀,單純地搞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經營毫不相關,沒有形成特色,這其實背離了發展休閑農業的初衷。還有一些地方盲目認為發展休閑農業就是辦“農家樂”,致使“農家樂”成規模增長,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導致經營效益較差,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3.2 從業人員素質過低
專業人才是一個產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與支撐。隴縣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多為農民,高素質、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調查發現,隴縣關山草原、秋菊山莊、溫溪度假村等地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40歲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響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事休閑農業設計與規劃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論功底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實踐經驗不足是目前該縣從事休閑農業發展人員的通病。正是由于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從事休閑農業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無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運作。
3.3 整體規劃缺乏科學性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向往生態、綠色、休閑、娛樂、健康需求的回歸,投資人普遍看到了發展休閑農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在沒有很好結合當地區位、交通、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等特點以及未能徹底進行系統的市場調查分析和合理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項目、做規劃,盲目發展休閑農業,沒有形成特色,導致同質化傾向嚴重,競爭力不強。如東興的農家樂、八渡高樓村的民樂園等,剛開始人氣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觀,現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經營不景氣。
3.4 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隴縣是山區農業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經濟基礎脆弱,當地政府在發展休閑農業的資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閑農業配套服務跟不上,如關山森林公園的高爾夫球場建設、秋菊山莊的水上樂園和跑馬場建設等項目,因資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務配套設施更是無從談起,限制了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
3.5 對外知名度不大
隴縣的休閑農業景點給人總的印象是除過關山草原、龍門洞這2個大的旅游景點外,其他休閑農業景點名氣不大,知名度不高,外來人員參觀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縣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
4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為保障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認識到休閑農業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4]。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就是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將潛在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綠色、生態、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部門應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集中精力,把發展休閑農業擺上議事日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
4.2 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強化從業人員思想、道德、技能、服務、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是加快隴縣休閑農業發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休閑農業管理部門要加大從事休閑農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對休閑農業技術、管理人才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安排人員學習培訓、外出考察等活動,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從而使服務上水平、效益上臺階。
4.3 周密分析,科學規劃
首先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突出特色的原則,強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條件的先發展,有優勢的快發展。在休閑農業建設的總體規劃下,結合當地自然、文化、農業產品的特性,發展定位、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等,堅持合理配置資源,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產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認真調查分析隴縣的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等情況下,明確區域功能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熏陶,重點是將文化特色與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特色亮點。一是要突出資源特色。如溫水鎮利用獨有的水資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閑度假村建成有規模的垂釣中心,讓人們體驗到江南水鄉的味道。二是突出農業特色。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特色農業西瓜、草莓、蔬菜等,讓游客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如隴縣的皮影、馬勺臉譜、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做大、做強、做精旅游業。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打造隴縣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4.5 拓寬渠道,加大投資
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重點投資;各銀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閑農業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減少手續,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勵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大型企業或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開發。
4.6 加大宣傳,促進營銷
為擴大游客市場,增加營銷收入,在抓好內在質量建設的同時,就得千方百計地提高隴縣休閑農業景點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議論氛圍;二是每年舉辦隴縣休閑農業參觀旅游活動,擴大影響,吸引游客;三是加強與縣內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以招攬更多的游客。
5 參考文獻
[1] 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68-270.
英文摘要………………………………………………………………………………Ⅱ
1“數字農業”的內涵…………………………………………………………1
2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1
2.1美國………………………………………………………………………………………1
2.2英國………………………………………………………………………………………2
2.3德國………………………………………………………………………………………2
3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2
4“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3
4.1農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將逐步成為現…………………………………………………3
4.2農產品流通電商化發展將更加迅猛……………………………………………………3
4.3農業多元化公共服務將更加完善………………………………………………………4
5 “數字農業”的實踐策略……………………………………………………………4
5.1實現農業農村業務數字化和可視化……………………………………………………4
5.2推動數字農業技術創新…………………………………………………………………5
5.3提高農業農村經營管理數字化水平…………………………………………………5
結語…………………………………………………………………………………………6
致謝………………………………………………………………………………………7
參考文獻……………………………………………………………………………………8
摘 要
數字農業是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現代農業。數字農業使信息技術與農業各個環節實現有效融合,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結合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與當前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對我國“數字農業”的發展提出了幾條實踐策略。
關鍵詞:數字農業;農業信息化;發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淺析“數字農業”發展趨勢與策略
1“數字農業”的內涵
“數字農業”是農業數字經濟的重要實踐。當前,學術界和工業界尚未能夠對數字農業形成統一的定義。通用名稱包括信息農業,精確農業,“ Internet + 農業”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數字農業基于農業信息化,在農業鏈的所有環節中都強調了下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代表了農業產業的新視野。現代農業與信息化的緊密結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不斷的提高現代農業產業的數字化水平,支持農村戰略的實施。
2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
2.1美國
美國完善的農業產業基礎和數字技術體系促進農業發展。美國數字農業發展建立在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基礎上,已經建成了完善的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與管理系統。自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已開始應用數字農業技術,包括應用遙感技術對作物生長過程進行檢測和預報、在大型農機上安裝GPS設備、應用GIS處理和分析農業數據等,對大田作物進行生產前、中、后期的全面監測與管理。在21世紀初已經實現“3S”技術、智能機械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系統在大農場中的綜合應用,智能機械已經進入商品化階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與“3S”技術搭建的新型精準農業管理系統,用以進行精細農作、農機管理、農藝管理和計劃管理,可繪制農場產量的“數字地圖”,在機械化生產大農場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5%以上。在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助推下,美國數字農業技術已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緊密銜接,應用范疇覆蓋從作物生長的微觀監測到宏觀農業經濟分析。此外,美國也已形成完善的技術服務組織網絡,美國服務類企業與公益機構可為經營主體提供較為完善的技術服務,例如美國農業技術服務組織(FSA)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
2.2英國
英國信息化技術應用助推精準農業。信息化技術推動英國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英國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互聯網、4G信號已實現基本覆蓋。在此基礎上,精準農業技術得以實現在農業的全方位應用,如借助遙感技術進行作物生產監測與產量預報、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和災害監測等;英國Massey Ferguson公司研發的“農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統,借助傳感識別技術和GPS技術能夠更為精準地進行種植和養殖作業、數據記錄分析和制定解決方案;智能機械已基本裝備衛星定位系統、電腦控制和軟件應用系統,能夠根據不同位置、不同質量的地塊情形實現自動化、精準化、變量化作業,同時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電子地圖和調整生產策略。2013年英國啟動《農業技術戰略》,提出了應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精準農業,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專家系統提供輔助決策和農場管理、LELY擠奶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在養殖場中的應用、自動感知技術在施肥施藥機械上的應用、二維碼技術在農產品產銷環節的廣泛應用等。
2.3德國
德國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積極研發與推廣。在歐盟農業共同政策對數字農業的支持下,德國積極發展高水平數字農業,在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計算機支持和輔助決策系統,提供數字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德國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支持數字農業核心技術與智能設備研發,并由大型企業牽頭,如德國拜耳公司投資2 億歐元支持數字農業布局,已在60多個國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廣數字農業,通過XarvioScouring識別系統高效識別和分析作物生長和病蟲害信息,幫助農民優化田塊單獨管理和農田統籌優化。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農業機械制造商CLAAS集團結合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實現收割過程的全面自動化。
3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
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仍然是一個“大年”,怎樣解決需求下降、部分市場關閉、物流受阻等難題,把農貨順利賣出去,讓農民實現豐產又豐收?加速數字農業發展是不二法門。
農業長期保持著傳統形態,技術進步一直較慢,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后,農業技術滯后帶來的產業發展差距愈發顯著。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領域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重塑,生產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國服務業、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 37.8%、19.5%,但農業只有 8.2%,數字化改造的空間很大,需盡快趕上信息社會的發展步伐。
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破解目前農業難題的一劑良方,瞄準這個主攻方向,無疑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給予農民更多獲得感。對廣大農民來講,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最頭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尷尬。可以說,農業數字化水平滯后,農產品質量不穩定、難以標準化、產銷信息不對稱等是導致農產品銷售難的主因。顯然,加快技術與傳統農業的融合,打造數字農業,對產業鏈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使得傳統農業脫胎換骨,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已成為農業發展新趨勢。
4“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
4.1農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將逐步成為現實
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和設備領域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和設備的數字和智能水平,實現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控制,實現了農業智能化生產和管理。它可以解決由托管服務流程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在種植業中,重點是如何精確控制生產環節,例如育苗,播種,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當前,荷蘭,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國家正在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來促進數字化,精確化和智能化作物種植的發展。
4.2農產品流通電商化發展將更加迅猛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基礎。例如,美國著名的新鮮食品電子商務公司LocalHarvest是一個平臺,該平臺整合了有機農業的上下游,并連接了中小型農場和消費者。LocalHarvest平臺基于從相關農場收集的基本信息來支持地圖搜索系統,使消費者能夠搜索本地社區周圍的農場并購買難以保存的新鮮農產品,例如蔬菜和禽蛋。農產品在快速物流系統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費者家中,從而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效率和質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全國各地與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投入大量資源,重構產業鏈,培植人才,發力促進農產品上行。以河北省為例,近年來積極引入農業電商龍頭企業,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持續在直播助農、農產品品牌孵化、新農商人才培養等領域,合力打造河北數字農業“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數據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匹配優化資源,將需求傳導給供給端,有效緩解了供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產銷脫節。在互聯網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傳統農業的“痛點”也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打開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通路。
隨著電商農產品銷量的快速增長,廣大農民亦受益匪淺,農業生產模式發生重大變化,以需求引導生產、訂單式農業逐漸成為主流,精準種植、數字營銷提升了農民收入水平,促進更多農民融入數字農業的場景里。以往很多滯銷農產品位于貧困地區,數字農業重塑產業鏈,幫助貧困戶掌握技術、融入市場,實現了造血扶貧。實踐證明,此種創新扶貧模式具有很強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農地云拼”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榮獲了今年的“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 1200 萬人,累計帶貧人數超百萬。
4.3農業多元化公共服務將更加完善
通過將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頂尖技術運用在農業公共服務,農業服務也更加便利和靈活。這也是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一些國家為了促進數字農業的發展,在農業信息化和農業公共服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數字農業”的實踐策略
5.1實現農業農村業務數字化和可視化
加快建立涵蓋農業資源,農村產業,生產管理,產品質量,農業機械設備和農村治理的數據庫。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整合空間數據,獲取耕地資源,漁業水資源,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化農業園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特色鮮明的農業村莊,生產經營實體,村莊分布等數據。地圖存儲在數據庫中,使農業和農村資源數據立體化。通過集成的農業調度系統,現場定點監控系統,集成的遙感信息,無人機觀測和地面傳感器網絡,可以建立農作物的空間分布。通過農作物的空間分布,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動態空間圖,形成了一個一體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圖,為農業生產和管理的科學指導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5.2推動數字農業技術創新
創新,始終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要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數字農業”助力。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隨著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惠及三農必將更加給力,而農業信息技術已然成為數字農業發展的關鍵支持。未來依靠農業科學院和大學等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來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題的作用,促進數字農業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并著重于先進技術和核心技術。為了提高對關鍵技術的了解和研發,精確操作和智能決策的數字化管理,智能設備的變量修改和應用,農產品的靈活處理,區塊鏈等技術,3S 加速,智能識別,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軟件和硬件產品數字農業的綜合應用,了解數字農業技術標準和規范體系的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應用服務系統的持續改進。
5.3 提高農業農村經營管理數字化水平
當前,就中國電子政務項目的發展而言,農業部門中的電子政務服務水平不能完全滿足領導決策應用程序和公共商務應用程序的功能要求。農業信息服務的總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這意味著中國農業信息服務具有巨大的發展和利用空間。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農業信息服務領域的應用,并通過建立靈活,便捷,高效,透明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為農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務。在信息公開,政府公共關系,信息服務,辦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農民信箱和便攜式農業和農村地區的服務功能,提高了園藝,畜牧,水產品,田間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著眼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要求,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研究和推廣適用于不同地形和環境的農業機械,并進一步促進農業“機器換人”。
結 語
數字農業的發展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的自動,精確控制,智能和科學管理,提高了農業的可控性,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減少了環境污染,使農業向精準,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此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有效克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利因素,可以簡化交易聯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農民對庫存余額的擔憂,并縮短生產周期。努力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商機。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內容的選擇空間也越來越廣,這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致 謝
在這篇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障礙,但都在老師、領導、同事、同學和朋友的幫助下順利解決了。尤其要強烈感謝周波老師在千里之外給我們線上授課進行指導和幫助,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解答疑問、傳授知識,讓我非常感動,在此向幫助和指導過我的各位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同時也要感謝這篇論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學者,本文引用了數位學者的研究文獻,如果沒有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幫助和啟發,我將很難完成本篇論文的寫作。
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領導、同事、同學和朋友,在我寫論文的過程中給予我很多素材,還在論文的撰寫和排版過程中提供給我很大的幫助。由于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學友不吝批評與指教。
參考文獻
[1] 周清波 , 吳文斌 , 宋茜 . 數字農業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 [J].中國農業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