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29 17:15: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0-22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尤其是特殊教育學校,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是比較落后,且發展也不平衡。造成這一落后狀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學生有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殘疾。

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比普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難度更大,要搞好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特殊教育規律,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規律。許多特殊教育學校對這兩種規律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同時許多特殊教育學校設備、經費和師資等物資和人員條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難以辦好。可能的原因有:或學校領導思想落后,封閉辦學;或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自指導思想不科學,學校只重視簡單的文化知識傳授和基本的康復訓練,不重視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的養成;還有部分主管行政領導對特殊教育學校發展不重視,不能給予政策、資金和師資等支持。有關行政領導如果能夠改變傳統特殊教育觀念,多關注特殊兒童的發展,對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視,那么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論從政策上,還是設備和師資上均可得到更多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就會充滿信心。那么,如何開展好對特殊學校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創造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活環境

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特殊教育學校也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特殊學生由于易遺忘、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更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國旗,在國旗下獎勵衛生好、學習好、不遲到、愛勞動、講文明的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學生養成了每周日自覺洗頭、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的習慣,每個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按時到校上課。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

二、架起溝通橋梁,融入文明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健全人與他們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則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

如,與正常學校建立友誼班,加強與正常兒童的接觸和交往,增強其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正常兒童每月來幫他們打掃衛生,輔導他們做數學題。他們也可以為正常學生表演他們的文藝節目,或者向正常兒童贈送小禮品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愛,從而培養了正常兒童理解、尊重、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美德,對特殊學生來說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獨立意識,也學習了正常兒童的辦事效率與優秀品質。

三、將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會

篇(2)

1 大學生特殊群體概念綜述

目前,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定義尚無定論,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

1.1 教育公平的視角

從這一角度界定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學者認為:所謂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在經濟狀況、權益維護與實現、教育資源占有、教育機會享受、就業機會選擇和身心健康、競爭能力及自身素質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處于相對不利或比較劣勢境況,在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大學生群體。

1.2 大學生個體思想和心理的視角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具有由各種因素造成的思想波動和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如身心失調的學生、經濟貧困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書呆子”類型的學生、沉迷網絡的學生、“貴族”學生、戀愛群體、逃課學生等等。

1.3 與大學生正常群體相比較的視角

此類學者認為:大學生特殊群體是一個與正常學生群體相比較而言的概念,該群體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是指高校中一部分由于經濟困難、學業落后、心理障礙等原因,導致出現各種問題的大學生群體。

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從多因素的視角探討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概念,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基于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自身素質等因素造成的在大學新環境、新集體、新壓力、新生活中存在和潛在的學業方面、行為方面、經濟方面、心理方面、情感方面等問題和障礙的部分大學生群體。

2 大學生特殊群體的類型及心理現狀

在實際中,往往呈現一個類型的特殊群體會交叉出現在其他的群體當中,所以,本文在分析過程中也將結合在一起進行論述。

2.1 學業困難類型

本文研究的學業困難群體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學習成績未達到學校基本要求的大學生群體。這類群體大致有以下幾種:

2.1.1 怕學型。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愿意學習但是又覺得學習非常困難,心理產生了害怕情緒,漸漸的就沒有了學習的勁頭,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毅力,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2.1.2 厭學型。這類群體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對學習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覺得學習無用。

2.1.3 無心學習型。這類群體學習動力不足,把心思都放在了其他事情上所以無心學習,比如沉迷網絡、談情說愛、參與社會活動等。

2.2 行為異常類型

行為異常學生是指那些違反正常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標準的“反常”行為學生。行為異常類型主要有四種群體:

2.2.1 沉迷網絡群體

  目前,網絡已經普及大學校園,它扮演了很多積極的角色,成了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網絡也產生了很多危害,比如網絡游戲,很多大學生沉迷游戲至不可自拔,經常熬夜逃課;還有網絡交友,因沉迷于交友而造成身心受傷。所以本文所指的沉迷網絡群體主要是指那些長期沉浸在虛擬網絡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忽視學業的部分大學生群體。他們在離開網絡的時候內心往往感到空虛寂寞,甚至焦躁不安,意志力薄弱,即使自己清楚不能長期沉迷卻無法自拔。

2.2.2 盜竊群體

大學生盜竊群體根據盜竊動機的不同大致有三種類型:心理滿足型。這類群體往往是因為看到了自己喜愛的東西想要占為己有,明知不可為卻無法控制自己,他們往往并非是經濟原因而盜竊,更多是一種心理疾病。虛榮貪欲型。這類群體的特點是在看到自己和富裕同學之間產生的物質差距時,內心羨慕卻無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于是偷盜從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內心平衡,存在愛占便宜的心理和僥幸心理。心理障礙型。這類群體與前面所述兩種截然不同,偷盜的物本身對他們并沒有產生吸引,而是通過這種盜竊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對人或者現實的不滿,用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進行報復,目的是為了平衡自己內心的憤恨,這類群體大多存在心理障礙。

2.2.3 違紀群體

大學生違紀群體主要包括曠課群體、考試作弊群體和打架斗毆群體。曠課群體和作弊群體呈現出因果關系,大部分曠課群體會是作弊群體,這兩類群體的大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強的依賴性,總想不勞而獲,平時不愿學習,考試依賴于作弊,行為脫離實際,缺乏遠大的理想,思維主觀片面,思考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引起打架斗毆的原因有很多種,感情問題、發生口角或酒后鬧事等都有可能造成惡性暴力事件,這類群體往往性格沖動,不善于抽象思維,缺少責任感,難以控制自己,易產生過激行為,且聽不進他人勸告,自我意識較強。

2.3經濟困難類型

經濟困難群體學生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主要來自農村,尤其是一些邊遠、貧困、落后及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一種來自下崗工人家庭。還有一種是單親或者孤兒群體。

2.3.1 經濟困難群體共性的心理現狀分析

存在經濟困難類型的大學生特殊群體主要是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因素所造成,而這些都是這類群體目前所不能左右和改變的,所以這些學生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心理壓力,首先體現在要勤儉節約才能完成學業,因此在生活用度上明顯低于普通學生;其次就是要額外做兼職賺取生活費或學費,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又增添了賺錢的壓力;最后就是對家庭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他們是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面對這種情況一種無形的自責和想要改變這一切的愿望在心里根深蒂固。因此,這類群體大部分學習較努力,希望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環境。正是以上的壓力導致了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存在和潛在自卑、內疚、羞愧、懊惱、自責、緊張、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

2.3.2 經濟困難群體個性的心理現狀分析

除了以上共性的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的經濟困難群體又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和個性化的特點。

農村和下崗工人家庭貧困生具備內心堅韌、意志堅強等心理特點,但同時也會特要面子,害怕別人的嘲笑,因此容易產生挫折感,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很好的化壓力為動力,更加的努力改變自己,而自我調節能力差的學生可能會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往。

單親或孤兒貧困群體內心往 往脆弱、敏感和恐懼,呈現出孤僻、怯懦、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缺乏堅毅、頑強的心理品質,容易被現實的事物所打敗。

2.4心理缺陷類型

2.4.1 交往困難群體

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和個性因素。社會因素是指當大學生的社會地位產生了變化,角色也進行了轉變而難以適應。環境因素主要是指過去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繁重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高中無暇顧及交往問題,而現在卻不知道該如何交往,感到交往迷茫。個性因素則是自己的性格特點所造成的交往困難,比如自卑、孤僻、性格內向、暴躁、疑心重、較自我等。交往困難群體內心往往感到孤獨寂寞和困惑,不善言談,不懂交往方式和技巧,更不知道如何改善,他們往往給他人留下不易接觸的印象,缺乏自信,難以融入班級當中。

2.4.2 心理失衡群體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失衡是由于個體生命沖動求得完全滿足的努力遭受精神力量的過度遏制而引起的。典型癥狀有:“相思病”、精神病、錯亂心理和抑郁等。這類群體已經有心理疾病或者潛在有心理疾病傾向,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來解決或者預防。他們往往有緊張、焦慮、猜疑、恐懼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狀態,行為難以自控,對他人和自己的安全產生威脅。

2.4.3 就業焦慮群體

就業焦慮群體一般都是因為大四畢業面臨找工作的壓力而產生焦慮,這類群體往往在某個方面或者某幾個方面呈現出個體的劣勢狀態,比如說成績不好、表達拙劣、形象欠佳、技能不高等因素,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難免受到挫折和打擊,情緒會越來越焦慮,特別是看到其他同學找到滿意工作的時候,內心會越發感到焦急、自卑和無奈,甚至會出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心理失衡。

2.4.4 單親、孤兒和家庭矛盾突出群體

這部分群體往往由于家庭的缺陷造成心理的缺陷,他們在自卑、敏感、孤僻、多疑、偏激和怯懦。在不正常的家庭環境當中,殘缺的愛讓他們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家庭的矛盾讓他們無所適從,感到恐懼和不安,家庭的陰影讓他們情感淡薄,缺少同情心,且容易形成神經質和焦慮等人格傾向,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難以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2.5 情感障礙類型

2.5.1失戀群體

“愛情是一把雙刃劍”,當它滿足了人情感需要的同時,也會受到感情的傷害,對于這些缺乏正確戀愛觀、沒有什么感情經驗、不懂得把握感情尺度的年輕大學生來講,更是如此。造成大學生失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第三者因素或者感情破裂等等。他們當中很多都是初戀,因為失戀而造成的心理傷害是較大的,這類群體在失戀后表現出情緒不穩定、極度悲傷、無心上課學習、內心失落、可能還有強烈的報復心等不正常心理和行為,嚴重的還會抑郁成疾。

2.5.2單相思群體

這類群體在大學生中也頗為常見,他們往往是因為自卑、不善于表達或是羞于啟齒等原因而不敢向對方表白自己的仰慕,而是在內心默默的關注對方,欣賞對方或者只限于為對方獻殷勤。感情付出的越多,內心的壓抑也越強,以至于到最后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而產生失眠、焦慮、茶飯不思等不良心理,嚴重的還可能換上“相思病”。

3 完善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特殊群體,大學已經對此類群體引起了高度重視,如何真正的、實際的幫助大學生特殊群體,并且能夠盡量避免更多的大學生步入這些群體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和難題。因此,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特殊群體,還要重視其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預防問題學生的出現。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加速發展,但在現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還存在較強的局限性,有待拓展,努力向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和多方位的實踐鍛煉途徑發展是未來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層次提升的關鍵點。

3.1 完善心理服務體系

3.1.1 建立大學生特殊群體信息檔案

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會對剛進校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最終會形成預警名單,這些學生需要列入特殊群體的檔案。但也不能排除沒列入預警名單的學生不屬于特殊群體,因此需要學工一線輔導員配合對學生檔案進行查看,將屬于特殊群體的學生也列入檔案,后期不斷的對他們進行跟蹤、指導、調查,問題突出的要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

3.1.2 提高心理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一般都是專業人才,但是學工一線工作人員卻參差不齊,很多都是非心理專業,他們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不了解、不專業等問題,這就對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難度,因此高校應當對學工一線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指導,使他們達到思想上充分認識、行動上高度重視,專業知識基本掌握,能夠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同時要提高專業心理咨詢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1.3 完善預警機制

高校對學生的心理普查絕大多數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其次是《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個性測量表(MM-PI)》等。但是這些量表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測量工具,還需要將心理測量和實際了解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這就要學工一線負責的輔導員定期了解,通過正面談話、側面了解、電話家訪等方式對這些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進行甄別。

3.2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軟環境

3.2.1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講壇

一般高校會在大一設置必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是這些還不足以達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而且針對性不強,因此還應該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題講座,例如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自律教育、自信教育、交往教育、戀愛教育等講座。

3.2.2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開展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等,用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熏陶大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服務家鄉、服務祖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3.2.3 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動可以通過舉辦知識競賽、心理情景劇比賽等方式;還要通過學校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宣傳和推廣心理健康知識;可以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日;可以印制心理健康知識小冊子供大學生閱讀等。

3.3 運用積極心理學創新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運用積極心理學來研究和探討心理 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新取向和發展趨勢,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主張心理學要以人類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機能等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方式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并在這過程中尋找到幫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條件下獲得自己應有的幸福的各種因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積極的思維活動,也可以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既可以是積極的習慣養成,也可以是積極的認知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不僅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模式,也擴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3.1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傳播模式

積極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除了以上所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模式之外,還要拓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開展自我優勢分析和挖掘討論會,讓大學生找到并且明確自己的優勢所在,并不斷的深入挖掘并提升自己的優勢;還可以組織班級幸福體驗團,通過開展一些互助活動讓大家體驗能否達到自己預設的幸福感指數等。

3.3.2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鍛煉途徑

目前,大學一般會在寒暑假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大學生的心智,樹立良好的心態。筆者認為還應該鼓勵大學生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參加義工、照顧敬老院孤寡老人、服務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幫助殘疾人等,這些公益活動能夠喚起養大學生的愛心、孝心、責任心、同情心和無私的奉獻之心,挖掘出他們潛在的各種建設性的力量,而且能夠使他們在活動中達到他人和自己幸福感的滿足并且更加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形式都無可比擬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拓新局面和新形勢。

參考文獻:

[1]李文成.大學生特殊群體行為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4.

[2]冼吉昌.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王玉國.加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管理的路徑探析[J]. 教育探索,2006, (04).

篇(3)

特殊家庭長大的孩子過早地承受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為、習慣、情緒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會不利條件的影響,這些學生普遍遇事比較沖動,且不夠理智。調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兒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兒童,兩者之間相差近10倍。這些兒童的情緒容易變得消極,常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喜歡獨處,待人處事冷漠。有時候會出現焦躁不安、情緒波動起伏較大等問題。另外,在特殊家庭環境下生活的學生經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當這些刺激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時,學生就會表現得手足無措、坐立不安,如果這些刺激經常出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生為了適應這種“威脅”,就會采取獨處,封閉自己,不與其他人交流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使人體的生物機能受到損害,最后身體與心理都將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學生學習問題

特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都不是太好。因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構成了不利的學習環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種原因,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力度不夠,容易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這一類學生在課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并且在課后不能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開始逃學和曠課,學習成績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環境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危機”,使學生變得冷漠、孤獨、自卑、懷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學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此外,父母對于孩子的監管力度不夠,不能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任其自由發展,這些中小學生就容易出現品德低劣、行為偏激和自我封閉等問題。更有甚者,個別中小學生會出現反人類、的傾向,進而危害社會。

三、維護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會、學校是中小學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這三者對于特殊家庭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對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矯正,學校、家庭、社會要通力合作、各盡其責,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開設“家長信箱、家教熱線”。針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不良表現,家長和教師要經常溝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解決方案。并且學校要定期組織家長會,請心理教育專家介紹家庭教育方法,讓優秀學生的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經。同時,邀請不同層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長進行座談,共同商榷學生的成長問題,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經驗,讓家長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第二,組織家訪,上門輔導。學校應當要求全體教師不定期地對問題學生進行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制定學校教育方案。

第三,開設家長學校,特殊家庭孩子行為、思想、品格的轉變與家長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成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篇(4)

1、判斷是非的能力差,易上當受騙。

2、意志力薄弱,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3、依賴性強,不善于自主學習。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利益、處境、心理感受,與別人(包括家長、老師、同學、鄰居)關系疏遠,常發生沖突。

針對以上的論述,我認為在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與家長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國特殊兒童入學年齡一般比正常兒童來得晚,他們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比正常兒童長,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及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啟蒙性、連續性、終身性、潛移性的特點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學校可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使學校與家庭及時溝通,使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創設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

好的環境能使人振奮。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特殊教育學校也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 特殊學生由于易遺忘、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更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國旗,在國旗下獎勵衛生好、學習好、不遲到、愛勞動、講文明的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學生養成了每周日自覺洗頭、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的習慣,每個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按時到校上課。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架起溝通橋梁,融入文明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健全人與他們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則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

如,與正常學校建立友誼班,加強與正常兒童的接觸和交往,增強其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正常兒童每月來幫他們打掃衛生,輔導他們做數學題。他們也可以為正常學生表演他們的文藝節目,或者向正常兒童贈送小禮品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愛,從而培養了正常兒童理解、尊重、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美德,對特殊學生來說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獨立意識,也學習了正常兒童的辦事效率與優秀品質。

四、將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會

在抓好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生活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監護和安全條件下,開展有利于他們品德發展的活動。

篇(5)

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心理正處于不穩定的階段,若大學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及時發現、解決,很容易使學生在成長階段發生問題,甚至威脅到自身的安全、學校的運轉和社會的穩定,也會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壓力。研究高校特殊群體的心理問題,掌握其心理特點,以便及時處理突發狀況,保證學生大學生活的正常發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完善。通過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發生的原因,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等一系列行動,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高校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劃分

特殊群體一般約占高校人數的30%,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可以將這個群體劃分為五類,分別為經濟困難型、學習困難型、富二代型、戀愛受挫型和沉迷網絡型。其中經濟困難型是指生活拮據,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學生;學習困難型是智力正常,但因為學習態度不好或學習方法不正確等原因無法跟上正常教學的學生;富二代型是因生活條件優渥,未吃過苦頭,生活態度散漫、無目標的學生;戀愛受挫型是因為戀愛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自暴自棄,甚至產生自殺、犯罪等消極想法的學生;沉迷網絡型是熱衷于網絡游戲,放棄學習,選擇逃課上網、花費大量金錢投入到網絡中,不能正確調節現實與網絡關系的學生。

二、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源頭分析

(一)個人因素。大學生在這個時期,生理與心理已經逐漸步向成熟階段,對于戀愛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可處于脫變時期的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心里敏感,難以處理好情感,卻又注重情感。當遭受情感上的挫折時,稚嫩的心理與相對成熟的生理不能協調,無法調理好自身心態,容易出現偏激、易怒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有著屬于自己家庭的獨特烙印。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孩子,嚴格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自律、嚴肅、認真但缺乏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溺愛孩子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任性、嬌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霸道的父母想要包攬孩子的一切事物,替孩子做決定,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懦弱,容易受他人意見的干擾,無主見無自我。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既有可能是學習的動力,又有可能成為壓力,一些學生由于壓力過大無法排解,會出現憂郁的癥狀。

(三)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有多種表現形式,第一為環境的變換。來到一個新的地方,自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當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迷惘、困難,會勾起思鄉情懷,表現出一種多疑、敏感的性格。第二思想教育工作的格式化。思想教育工作只注重理論化,不在乎學生是否是真正的接受了思想教育,注重過程而忽視結果。第三低俗的校園文化。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校園也無法保持它應有的純凈,教育環境的過于開放,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沉溺情感、貶低知識、攀比成風、流連網絡,這些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社會因素。現在的社會并不單純,各種關系門路為本就沉重的就業壓力加上了又一重障礙,對于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成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并不受重視,沒有規范化的設施、優秀的心理咨詢老師、充足的運行資金,不到位的部門設置,自然無法發揮其在教育工作中應有的作用。

(二)心理咨詢人員薄弱的職業素養。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應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擁有過硬的職業素養。但大多數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仍采用的是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人員不充足,且因為這些教職人員并未接受過科學系統的培訓,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有良好的表現,取得好的效果。

(三)不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數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為選修課,或納入到思修這門課程中,并不將它作為一個重點來看待,這種態度首先是錯誤的。

四、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健康教育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① 端正的思想認識。為取得良好的成效,應獲得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與重視。建立由主管領導負責、協調全校健康教育工作、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為核心的組織機構,以學生為出發點,建立健全相關配套設施,時刻關注高校特殊群體的心理與思想動態,宣傳開展各項思想教育工作,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② 強化的教師團隊。加強心理咨詢團隊建設,專業老師起指導作用,并且加強輔導員和班級干部的心理培訓課程。

篇(6)

2. 身體方面:不愿運動,常常出現頭昏腦脹、想吐,經常犯病。

3. 學習方面:學習目的不明確,對讀不讀書很隨便,有時來學校讀書,有時不來,來學校能認真完成自己做的作業,做不起就不做,也不愿意尋求幫助,學習成績不太好。

二、個案背景

1. 該生母親是二婚,她與前夫生有一兒一女,前夫出意外去世了,后來嫁給該生的父親,42歲才生下他。奶奶說,當時懷起他時他媽打算不要,但男方強烈要求生下來。母親生下他后第七天起,他就一直由奶奶喂養。隨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L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

2. 該生與奶奶生活在一起到七八歲時,爺爺也去世了,奶奶又找了一個老伴,奶奶和老伴經常鬧矛盾,并且奶奶還信封建迷信,性格又比較古怪,還自認為自己很會教育孩子。奶奶視孫子為寶貝,寵愛有加,特別是生活上吃什么很將就孫子,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該生從小就不知道怎么解決自己的事情,就常常去想,又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尋求幫助。

三、原因分析

通過和班主任老師、任課教師一起分析該生的情況,我們發現,造成他現在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 家長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做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由心理問題發展到身體出問題。雖然該生有父母,但是,其父母親因為忙于生計,沒有多少時間照顧孩子,把孩子丟給年邁的奶奶,平時也很少交流。聽孩子說,就是父親偶爾打電話也是問問奶奶在做什么,吃的啥,奶奶身體好不好,從來沒問孩子身體怎么樣,在學校如何,與同學交往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給孩子一種被拋棄,沒人問的感覺,嚴重地的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失去平衡,覺得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解決,所以他常常去把些事情拿起來想,想不明白,遇到好與不好的都去想,特別是他受到委屈的事,他也不去辯解,就強迫自己把這些事忘記,想忘記得一干二凈。他說自己把拳頭握緊,進行深呼吸,但還是不行,這樣有時肚子里的東西就想吐出來。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從而產生強烈的強迫癥狀。

2. 由于孩子是奶奶代管,奶奶教育方法落伍,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奶奶還經常說他媽媽沒管他,爸爸也沒拿多少生活費。再加上后爺爺與奶奶的不和諧關系,經常粗言粗語,也給孩子心理造成了陰影,孩子說他不愿把心理的秘密告訴大家,他怕說出了別人會說他是瘋子。他說有時就想摔東西,把東西打爛,這樣又覺對不起奶奶,因為奶奶還是很關心他的。所以他有一點不舒服就不愿來學校,并且聽到學校下課同學的鬧聲和過道的震動聲,頭像要炸了,他只想在安安靜靜的環境中想問題,不愿意別人來打擾,這樣形成了自閉癥。

3. 教師對這樣的學生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的學生等同,沒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按照學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這樣的學生的,但大部分老師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耐心,也是因為老師教育教學任務重,本來班上的學生就多,時間緊。學校心理咨詢也只是擺設,沒起到應有的作用,當然學校也缺乏專門的心理咨詢師。

四、轉化措施

針對該生的特殊情況,學校決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體說來,分以下幾步來進行教育:

第一步:進行家校溝通,學校把該生的父親母親以及該生的奶奶分別喊到學校來,和學校老師一起商量對該生的教育方法。分析了該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告誡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當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他的母親,不要把自己身體不好,與家庭關系不好的現象帶給孩子,我們要求家長在一段時間內,要和該生生活在一起,多給予生活上心理上的關心和溝通,多和孩子出去進行戶外活動,加強親子和諧。在交往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不要操之過急。盡量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奶奶也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要說他母親的不是,大人之間也要和諧,奶奶與后老伴的關系要處理好。

在學校,召開班級所有任課老師會議,在對待該生的心理問題上,老師統一思想,統一要求。同時要求老師們盡可能地發現該生的閃光點,想辦法提高該生的學習興趣。在校期間,老師們要隨時注意該生的表現情況和任何一點進步,及時反饋,及時表揚。

第二步:家長學生老師一起制定該生的心理健康疏導計劃。

1. 該生先到正規醫院進行心理治療,等到心理得到控制后再來學校。

2. 對該生的學習先適當降低難度,該生的家庭作業和其他同學有所區別,量也適當減少,題目也是最基礎的。并且,與家長約定,只要該生在某一時間段認真完成了家庭作業,可以滿足該生一個小小的要求或給予適當的獎勵。

3. 針對該生到學校害怕鬧聲的特點,教育班上的學生下課不要在教室和樓道瘋打,盡量給他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還有讓跟他要好的同學與他一起玩、談心,讓同學把發現的情況告訴老師,老師再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4. 家長學校一起努力,共同關注、關心孩子,上學放學由父母親自接送該生,規定正式的作息時間,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讓該生養成最基本的生活、學習習慣,達到學校最基本的行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師和班干部一起商量,發動班級同學,一起幫助該生,讓該生慢慢地融入到班集體中。

經過一期的共同努力,現在,該生已經融入了班級的正常交往生活。表現好了,也愿意來學校讀書,有事也愿意跟老師講,能和同學一起游戲玩耍了,學習上也基本能跟得上,基本上達得到一個正常學生的標準。

五、啟發與反思

隨著社會上重組家庭現象的增多,夫妻雙雙外出打工,家庭關系的不和諧,一些大齡婦女身體不適,生下孩子無心照顧,經濟條件的限制,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十分明顯。由于這些孩子過早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過早承受了家庭的矛盾,其性格、智力、情緒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良好發展受到壓抑和扭曲,而且也導致了行為異常和心理異常。這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未來人口素質的提高,無疑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因此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不可忽視。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多學習心理教育的知識,了解心理疏導的方法并采取的措施,利用教師的特殊身份,關注和關心著這個群體,協調好監護人和孩子的關系,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一)生活上多給一些關心

篇(7)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指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的同時,更應注重了解每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區別于其它學科課程的特殊的教學原則。

篇(8)

【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課改以來,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教育,即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學校,更是要注重學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進而實現對于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可以實現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防治,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由此可見,探討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我們都知道,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們會比較悲觀,且心靈也比較脆弱,再加上受家長以及學校的保護,他們通常與社會沒有太多的接觸,因此當進入社會以后,接觸到復雜而又新奇的社會環境,他們很容易產生道德偏差,進而影響三觀的正確樹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進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時,一些正確的德育教育的開展還可以提升他們自身的法律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進而糾正他們的思想,實現社會行為的規范。

2、實現心理疏導

面對社會復雜的環境以及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學院的學生會感覺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閉心理,不喜歡與他人接觸,更不喜歡和他人袒露心扉,這時,良好的心理教育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夠幫助學生打開心扉,讓他們開始接受外面的世界,與外面的人和事進行接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不要自卑,進而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和溫暖,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同時也實現心理問題的改善以及糾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三、開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教育性的原則

所謂教育性原則指的是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時,一定要要時刻秉承教育為先的思想,在調節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強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的培養。

2、全體性原則

所謂的全體性原則,指的是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時,一定要保證面對全體的學生,不可以單獨面向某一位學生,也不可以只針對部分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內容要考慮到全體學生共同擁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

3、差異性原則

所謂的差異性原則指的是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根據這些差異性開展不同形式、不同種類的教育方法,進而實現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導。

4、主體性原則

該原則指的是在對特殊教育學院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意以學生作為指導中心,以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主體,每一項工作在開展之前都要先考慮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處的,進而實現學生的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問題也屬于學生的個人隱私問題,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單獨針對某個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則,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以及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保密,進而保證學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譽等都不會受到影響。

四、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師的教育意識

受傳統的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學校只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卻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導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糾正這一現象,首先要做的就是開展學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師的教育意識。學校可以通過會議以及宣傳會的方式加強對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傳,提升教師的道德教育意識以及心理教育意識,讓他們意識到這兩項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外派教師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開展比較好的學校去進行學習,進而實現教師自身教育素質的提升,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2、采用多樣化的道德教育開展措施

針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相關的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體教育法、實踐活動教育法以及宣講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體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大家展開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們播放“感動中國”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去觀看那些感人的事跡,進而讓他們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一系列與道德以及法制相關的節目,進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識,實現道德教育的滲透。實踐教學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展開學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參加一些募捐活動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動,進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識。宣講教育法則比較簡單,主要指的是可以通過開展宣講會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開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針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多樣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網絡的方式開展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最方面的一種方法,畢竟如今的網絡技術如此發達,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樣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相關的PPT轉發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工具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其次可以建立心理問題咨詢平臺,這樣大家有什么問題就可以直接在平臺上進行咨詢,既可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改善以及指導,又可以保證大家的隱私,可以一舉多得。當然也可以采用宣講會等方式,還可以采用宣傳手冊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進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給予自己的愛與溫暖,提升學生的歸屬感,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健康的發展。

五、結束語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是一項長遠而富有意義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們要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心理健康的特殊學生作為教學目標,把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追求,不斷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與新途徑,為特殊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貢獻。

作者:王小麗 單位:內蒙古特殊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張衛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遼寧大學,2015.

[2]陳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德育過程中的功能初探[D].蘇州大學,2010.

篇(9)

關鍵詞:

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倡導,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生態學理論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審察發現,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聚焦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更應立足于整體,關注所有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1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來源

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首次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把成長中的個體看成是受其周圍環境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關系系統。根據該系統對人們的影響程度將其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四個子系統:最內層為微觀系統,是個體直接接觸的環境;中間系統是第二個層次,指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外層系統,指個體未直接參與但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環境系統;位于最外層的是宏觀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資源。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要研究個體的發展就必須考察個體不同社會生態系統的特征。在生態系統理論的影響下,莫茨等人和帕瑪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稱生態學理論(thetheoryofecology)。該理論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綜合考慮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響因素,即不僅需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還要綜合考慮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因素之間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突破聚焦有限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咨詢,從障礙定向治療觀拓展到以增強能力為主的提高定向觀上。按照生態學觀點,學生心理健康由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決定,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是生態環境系統適應性調解后的必然結果。生態系統理論作為心理學的新興的基本理論,可以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導。

2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理論時就對這一理念的具體含義及實施方法作出了說明。該理論認為,生態學定向包括:(1)對青年學生的干預應該和在環境系統中的變化相聯系;(2)在教師、學校、家庭和社區間構建起預防和干預的橋梁;(3)在更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個體行為;(4)改變環境系統中多重變化的過程。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對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了探索。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吳曼、吳詩涌(2008)[1]對生態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李濤(2013)[2]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實踐的生態學模式。該模式包括:(1)確定目標: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2)把握原則:把握好工作主體的全方位原則,工作方式的多途徑原則和監控系統的動態化原則;(3)豐富內容: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多種形式和內容挖掘學生的潛能;(4)拓展實踐途徑:從學校、家長、社區、社會等各個層次的生態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一模式從多方面構建了生態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針和具體實施方法上作了詳細說明,但它依舊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需要不斷完善。相對中小學而言,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普及工作更加完善。雖然近兩年才開始專門探討面向大學生的生態學取向模式,但理論成果更加豐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標、教育管理機制、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資源等五個方面。李永蘭[4](2014)針對高職學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體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框架,從組織管理體系、業務工作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和生態環境體系四個方面運用生態學理論。李玲的模式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觀的教育模式基礎上加入生態化的理念。而李永蘭的思路更貼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些模式主要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途徑等方面提出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傳統模式的框架依舊明顯。近幾年來對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來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態學理論指導,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縛,實現生態學理論與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結合。同時,模式的發展需要針對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的教育環境系統作進一步的細化和個性化的完善。此外,對特殊群體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也需要引起廣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關注,比如張慶、陳燕[5]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支持系統的建構;李成才[6]在文化生態視野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對這些特殊對象的模式探索雖處于萌芽階段,卻標志著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希望在更多的對象、場合中有效運用。

3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分析

在實踐中引入新理論前,我們應重新審視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個性化、本土化的應用,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方式不豐富、針對性不強和人員素質不齊等不足,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這些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關文薇[7]和楊峰[8]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出構建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從教育、咨詢、管理、隊伍建設和理論建設等五方面展開。教育上,他們認為要堅持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采取必修、選修課程與講座報告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組建社團開展各類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動心理自助與互助;咨詢方面,強調預防和干預并重,堅持心理測評普查與訪談結合,個案與團體咨詢及遠程咨詢相結合;管理方面,堅持教學、科研與學生管理結合,學生日常管理與預警系統建設緊密聯系;隊伍建設上,堅持心理學專家、德育工作者、醫生相配合,專職與兼職結合,構建心理工作與全員育人的橋梁;理論建設方面,堅持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與中國傳統理論與方法結合,理論的應用要符合實踐的需求。這些方法都為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二人在實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條件不具備時考慮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備選項。具體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結合,可建立院系年級、班、寢室的學生心理信息系統,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隊伍建設是體現生態學取向的最明顯的方面,我國學校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遠不能滿足這項工作的需求,需要從各級環境系統中發掘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資源。理論建設上,可充分考慮在各級環境系統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取向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紀初美國改革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熱潮。在倡導綜合利用社會的所有資源來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時代要求下,產生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生態學取向需要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了解到干預再到評估都要需要綜合的、系統的理念進行指導,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與質量要用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來衡量。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學生態取向的相關研究近十幾年才獲得關注和重視,近幾年來對這一理論的模式研究不斷增多。在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們不約而同地以我國的教育模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入生態學理論,借鑒國外該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其次,對于模式的探索已經遍及中小學和大學,甚至涉及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等特殊群體。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態學理論取向獲得了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同時,研究者們參考了我國國情和各級教育體系的差異,有機地結合生態學理論開展研究。我國對于生態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探索雖已初見成果,但實踐探索卻為數不多。未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應是將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運用在各級教育體系中,切實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生態化理論只有落實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為此,需要研究者們更加深入地學習生態學理論全面、系統的取向,充分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將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實際工作中,讓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和完善理論。不論是模式構建還是實踐分析,我國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在實踐中運用還需要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一線工作者的不斷嘗試。因此,生態心理健康理論以及教育領域中的普及和應用任重而道遠。

作者:蔡婉君 單位: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曼,吳詩涌.生態學視野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3):41—44.

[2]李濤.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7):60—62.

[4]李永蘭.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體系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支持系統的建構[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態視野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57—59.

篇(10)

班主任是小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理應成為對學生心理發展影響最大的老師,成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人。眾所周知,班主任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日常接觸,課堂教育,班級管理,憑借自己的學識和自己的管理,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學生身上都折射著班主任的縮影,班主任成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感性的經驗和模仿的榜樣。

二、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者

班主任除了運用自身的力量來影響學生外,還通過創設適宜的教育氛圍,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造空間,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班主任是最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師,許多班主任在教學中發現有不少智力水平很高的學生,卻沒有取得與其智力水平相吻合的學習成績,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影響了其學習潛能的發展。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通過有針對性的班會活動,個別談話、板報宣傳等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能更好的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許多研究表明,學生自身潛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缺乏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對自己優缺點不能正確認識,對自己的情緒、行為不能很好的控制,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因此,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潛能,又可以使班主任更好的了解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沖突,過健康的、有意義的生活。

三、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者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專職心理教師的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實施,目標的達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班主任細致、周密的工作來進行,也就是說大量具體的工作都是由班主任進行操作的。

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老師一般是學科任課老師。各學科教學中滲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學中,班主任教師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遵循教學的規律,通過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師生關系的處理等方面執行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職責。同時,班主任教師作為一個班的組織者、領導者、教育者,在班級的管理、班會、隊會、團會等活動安排中貫徹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四、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助者

上一篇: 工商管理類課題研究 下一篇: 社會治理滿意度調查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麻豆 | 中文字幕国产按摩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