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9 11:02: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育競技與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提出建設競技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目標以來,我國各級體育系統單位不斷增加對競技體育項目科研的投入,科研經費的管理和效益問題,也引起了體育界的高度關注。隨著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科研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何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道路上對現有的體育科研經費的財務管理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充分發揮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的作用,已成為提高體育科研經費管理水平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自從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實行“舉國體制”以來,各級體育系統單位對競技體育科研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如自2007年至今,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對專項運動訓練科研經費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顯然,不斷增長的運動訓練專項科研經費有力地支持了競技體育科研活動的進行,為我國體育項目在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在管理制度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條塊分割,缺乏統籌。
經費來源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項目,省市區體育局相關項目,省級非體育系統項目,市縣體育局相關項目,等等。這些部門各自制定目標,并都能直接從財政部門獲得獨立預算。此處,其他政府部門也可根據需要安排相關的項目和經費,如殘聯項目等。在缺乏有效統籌的情況下,多部門、多渠道、多頭分配有限資源,導致競技體育科研經費分散使用,科研項目重復設置,造成體育科研工作者多頭申請,同一個人、同一研究內容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經費,而同一成果也可以向多主管部門進行結題。這種情況,助長了體育科研工作者到處申請項目,找關系立項的情況發生。條件分割,缺乏統籌安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使資金難以共享。有研究認為,競技體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到10%,而競技體育發達國家的利用率為20%以上,競技體育科研經費成為一些體育工作者爭食的“唐僧肉”。
(二)分配不規范。
目前競技體育經費分配模式主要是“項目申報制”,對經費和項目不是分開管理。這種分配方法有兩個問題:一是只要項目立項,經費就能拿到手,容易造成申請者重申請輕實際研究的現象,結果往往達不到申請時的要求;二是動用“關系”爭取項目經費,這樣有“關系”的人,有學術影響的人比較容易立項。
(三)支出管理不嚴。
超范圍支出主要表現在:以購買研究設備,合作研究之名吃回扣;用于運動訓練研究以外的消費。
二、應對措施
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導致國家投入的巨額資金嚴重浪費,而且體育競技事業規劃的完成將大打折扣。那么,怎樣才能切實提高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的投入與產出效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項目為載體,做好經費的統籌工作,做大經費總盤子。
長期以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幾乎都是單一的行政撥款模式。從目前的競技體育科研需要來看,不僅要加強統籌,還要進一步拓展籌資渠道,以政府的科研經費為引導,實現多元籌資。總的來說,就是要實現政府經費與社會資金的結合,國家經費與地方經費的結合。具體方法為:(1)實行非政府資金的優惠政策,在財稅、規費、利稅等方面對專項科研項目的立項、研發、使用實現更大的優惠,使有限的資金能更多地直接用于競技體育專項上。(2)增加配套,要求使用單位或個人對政府劃撥的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能安比例給予一定的配套。(3)實行科研項目招資,鼓勵有較大實用價值的科研項目采取多種形式,向社會籌集科研資金,實行風險同擔,利益共享,這樣才能給競技體育專項研究提供新的契機。
(二)量入而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盡管這些年我國政府在競技體育科研的經費投入上增長較快,但與競技體育發展需要相比,缺口還是較大的,根據財務管理關于資金分配的原則與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將有限的經費集中使用,才能在一定時期解決一定的問題。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為21世紀競技體育做準備的思想指導下,制訂了四年一個奧運科技攻關計劃,集中在某幾項奧運會奪牌項目的研究上,同時,以這些項目為中心,促進與其相關項目的發展戰略簡稱為“0004工程”(即2000年至2004年奧運會發展戰略工程),集中使用政府及社會籌集的競技體育科研資金,以此解決重點問題。這些年來日本的一些競技體育項目,特別是冬奧會的冰雪項目已走在世界前列,成為了冰雪運動的大國。這些成功的范例給予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很大的啟示。我們的競技體育科研經費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使經費跟著項目走,實現兩個“傾斜”,即向重點項目傾斜;向潛心研究、學術水平高、研究成果豐富、信譽度高的競技體育科研專家傾斜,把有限的經費投放在某個隊或某個人上。在具體操作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把申報項目與申請經費分開,申報的項目經評審合格后進入不同層次的項目庫,然后把經費與項目一起打捆,把經費安排給中標的一方。
(三)按成本效益原則,加強科研經費運行中的財務監督管理。
成本效益原則,就是指耗用一定的成本能夠取得盡可能大的收益,以及在保證一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競技體育科研經費在體育事業活動的物質投入,其效益集中體現在體育科研工作者對體育科學的貢獻上,產生有影響力的成果,提高單位和國家的體育學術地位。因此,首先要把競技體育科研經費管理的重點放在支持項目成果應用實踐上,提高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對科研經費的申請、支付、管理、監督進行規范,健全監督的組織體系,既要避免職能重疊,又要防止出現漏洞。其次在經費使用的內部控制上,要把經費支配權完全交給項目負責人,把事權與人權也交給項目負責人,給項目負責人發揮作用提供空間。并且要對資金流向做出嚴格規定,有條件的要建立專門的賬戶,特別是對待國家一線運動員訓練的專題研究,這樣可以較清楚地反映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的去向。再次是建立與效益掛鉤的經費撥款制度,根據競技體育科研活動的實際進展情況,特別是競技體育某一項目訓練進展情況,要分批次撥付經費,改變只要項目立項,經費就能一步到位的現象,最后以成績證明再撥付全部經費。最后是建立由出資人成立的監事會,對整個競技體育科研過程實施全過程監督,科研單位或項目組織定期向監事會報告該科研情況的經費管理情況。
(四)實現競技體育科研管理網絡化,提高經費管理水平。
在競技體育大國向競技體育強國的邁進過程中,社會要求對其科研經費財務信息做到實時查詢,統計分析和管理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根據專項訓練科研地點常常不同的特點,實現競技體育科研管理網絡化。這就要運用會計電子化基礎和應用網絡技術,使財務人員與信息技術人員相結合,運用信息技術,共同建立這個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統,提高競技體育專項科研經費管理水平。這樣就使經費管理由事后控制轉化為事中控制,由被動代管理轉化為主動式管理,確保“多、快、好、省”地使用專項科研經費。
參考文獻:
如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程度不斷加深,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現象,盡管程度各不相同,但已毋庸置疑地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并成為引發世界范圍內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加入WTO至今,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變得更加密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問題,在我國也存在,并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平穩、持續運行。盡管在學界早就有學者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有實質性的解決對策被提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步伐都變得滯緩,基于此,在這個“后金融危機”時代,本文研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特點及原因,并探討解決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將能為世界各國走出經濟陰霾,促進世界經濟健康、良性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特征
總體來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并非是朝夕即成的,而是有一個逐漸累積、形成的過程,其導致的結果之一,便是金融危機的產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就開始出現了失衡現象,其明顯的表現,就是二者的數量比例不均衡,與實體經濟部門數量相比,金融經濟部門的數量增多迅速,并且在在資產、規模上也更大。這種現象的出現,意味著實體經濟的主體地位已經缺失,而原本處于輔助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地位的金融經濟,已經超越實體經濟而占據了主導位置,并逐漸開始脫離實體經濟,實現獨立發展。金融資產系數、金融資產與金融交易量比率等,是衡量二者之間分離程度的指標。如果這些指標上升的幅度越大,說明二者之間的分離問題也就越嚴重。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兼并行為導致經濟體過度集中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使得國際貿易更加頻繁,在實現優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程度,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大型金融機構依靠自身強大的資源與競爭實力,逐漸開始兼并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機構,這種優勝劣汰導致的規模較大的兼并行為,使資源與資產逐漸集中到少數較大的金融機構受眾,這就使得全球經濟體分布過于集中,從長遠來看,將對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從層面來說,過于集中的經濟體,將使金融機構中的高層管理人員,產生功利性心理,過度追求更高薪資。如果大型的金融機構發生破產,那么,為了維持經濟穩定,政府就不得不伸出援手,出于這種考慮,大型金融機構對破產的顧慮更加忽視,甚至做出很多與正常經營及自身發展目標相悖的風險經營行為。
2.經濟活動過多地出現在金融經濟中
與實體經濟相比,金融經濟無論在規模、資金,還是發展實力上,都有著顯著的優勢。基于這種優勢,很多經濟活動都趨向于在金融經濟領域進行,其導致的結果,便是實體經濟遭受金融經濟的擠壓日益嚴重,制約了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并使二者比例逐步失去均衡,從而發生分離。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純粹投機行為,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金融經濟領域,進一步加劇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離。
3.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衡
金融經濟的片面強大,以及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制約,直接導致了二者在數量上出現比例失衡,而且,在金融經濟中,還存在大量的投機因素,這些投機因素影響了經濟指標的真實性、準確性,導致很大一部分的價格指數,均無法得到客觀、真實的反映,從而也無法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的運行現狀,價格指數喪失了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反映與指導作用。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其原因在于,由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比例不均衡,使實體經濟受到了金融經濟的嚴重損害,社會資本不斷地從實體經濟中流失,并注入金融經濟領域中,不僅使金融領域中的投機行為更頻繁,也使經濟發展呈現出虛假繁榮的現象。這種虛假繁榮的現象,掩蓋了實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降低了國家宏觀指導策略的科學性、正確性,甚至會導致宏觀指導錯誤,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消極影響。
三、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利弊分析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金融經濟的獨大及片面過度發展,使金融經濟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并占據了主導。而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卻因為金融經濟的強盛而日益降低,世界經濟結構由此發生了轉變。整體上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出現這種現象有利也有弊。從有利方面來看,隨著金融經濟地位不斷提升、重要性日益凸顯,大量的社會資本及資源流入金融經濟領域中,使得金融經濟在整體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時,由于資本及資源的強力整合,金融經濟對社會資本及資源的大規模流動與優化配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中介與配合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金融經濟的主要職能,就是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良性發展。如果二者發生比例失衡或分離,不管對金融經濟來說,還是對實體經濟來說,都將帶來空前的破壞性。因此,如何對二者之間的比例,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促進二者之間協調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而探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背后深層次原因,將有助于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控制二者的分離。
四、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表面原因,主要是金融經濟在規模、數量、地位等方面,極大地超越實體經濟。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遠不止這些。通過綜合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金融資產增多加劇了分離風險
從出現的時間順序上來看,顯然,實體經濟是先于金融經濟出現的,金融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出現的;而在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貢獻上,實體經濟也是起著根本的作用的。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金融經濟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和依托,進行自身發展。同時,實體經濟在世界貿易中,也需要金融經濟的支持,可以說,金融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與橋梁作用。由于在經濟發展實踐中,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要相對滯后于金融經濟的增長速度,適當的金融資產比率增加,對于實體經濟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技術因素與制度因素對二者分離的影響
從技術角度看,科技就是生產力,技術的創新程度會極大地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實體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現在全球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具有國際性的。金融經濟的發展,也收到技術的影響,但是技術的創新發展,在提升金融經濟發展速度及金融資產比率方面,顯然更易見成效。從制度角度看,因為制度的相對不完善,對于金融經濟的發展缺少有效的制約,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缺少有效的支持,導致金融經濟發展強于實體經濟,出現分離。
3.金融管制自由化與弱化的影響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與弱化,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不可否認的直接直接因素之一。由于國際上解除了金融管制,這就使得國際資本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同時,有的國家內部,對于金融管制未加重視,甚至解除了金融管制,導致金融交易的數量不斷增加,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4.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235-01
一、循環經濟及其特征
現代經濟學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它通過幾個簡單原理,為人們提供了開啟現實世界之門的鑰匙。一種被稱為“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全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則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達到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循環經濟要求人類的經濟活動以“3R”為準則的操作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環”。
二、我國體育場館的建設與運營的現狀
(一)體育場館布局不合理。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方面。在用地選擇上與布局上,缺乏與城市總體布局的協調,造成使用與聯系的不方便,或與城市其它功能沖突。另一種情況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處于市中心位置的體育設施,與商業、貿易、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相距太近,不利于體育活動的開展。因為一方面,市中心是大量人流集中的區域,用地緊張,交通繁忙,環境吵雜。另一方面,大型體育活動人流的聚散對城市中心區的功能及組織管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體育場館用地狹小,環境質量較差。在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上,重視設施本身,忽視用地與環境的協調,只顧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慮。表現在用地狹小,建筑密度過高,不具備基本的綠化條件,室外活動空間有限,環境質量較差,這主要體現在中、小型體育設施的建設上。
(三)體育場館設施陳舊、設備不配套,使用率低。由于體育建設資金的籌集渠道不同,經費差異很大。有些體育場館缺乏維護資金,造成設施更新不及時,設備不配套等問題。很多場館是專門為了國際比賽和國內比賽設計建造的,功能單一,這種場館與一般練習場館相比較,就每年使用天數而言,相差至少10倍。
(四)國家對大型體育場館的資金投入不合理。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具有強的公益性。經費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由國家統一規劃管理。目前體育市場規模不夠大,又要兼顧公益性,而后期的設備更新、維護費用也較高,致使前期資金投入不易在短期內獲得相應回報,投資結構多元化局面難以形成;同時,建設資金來源單一,建設規模、布局等受經濟條件制約,即使在規劃設計時,考慮到對外經營,滿足群眾娛樂健身需要,減輕國家負擔的問題,也會因資金方面的限制而放棄。
三、未來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中應當體現
循環經濟的思維方式
循環經濟要求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中,以“3R”為準則的操作原則,減少體育場館的建設和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在體育場館進行完比賽和訓練之后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多次利用。
(一)在前期的建設投入中要考慮到體育場館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具體來說:
1.在體育場館的整體布局上要合理,要考慮到今后的可利用性。
2.在體育場館的建設當中要充分的利用現有的資源,盡量的節約資源。
3.在體育場館的建設中除要盡量的節約資源外,對于那些用于大型比賽必須做大做強的比賽和訓練場館,在設計中具有特色,建成標志。
4.場館的空間結構的設計上可以考慮裝移動坐席或升降幕布、活動隔斷。
(二)在體育場館的運營中要注意體育場館的環境保護,以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利潤。這就要求:
1.體育場館由事業型向企業型轉變,實行企業化管理。如果建設大型體育場館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基本確定了產權多元化方向,則建設資金投入的單一化就可能被扭轉。因此,鼓勵內資,吸引外資,是今后大型體育場館建設的發展方向。
2.加大體育場館管理人才的培養。體育場館的運營就像酒店管理一樣,要求高等院校以及相關機構抓緊培養相關人才,組成專業的運營隊伍對體育場館運營,避免政府和社會的其他企業不熟悉體育行業而進行體育場館的管理而帶來的問題,到達投入的最小化,運營效果的最佳化。
四、結論
(一)體育場館是開展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其建設和運營得好壞直接影響體育事業的發展。要體育場館能夠循環利用,就必須在體育場館的設計規劃,建設與運營等三個方面減量化,用好體育場館,確保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體育場館的循環利用,就要提高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從而為體育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三)體育場館運營過程中遇到來自內、外部多重困難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在于運營模式尚不完善、管理人員經營管理的知識和經驗不足、“左”的思想干擾、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體育消費支出較少等。因此,要使體育場館更好的再循環、再利用,并且在再循環再利用減少投入,就要完善運營模式,培養管理人員。
廣泛閱讀了有關體育經紀人的文獻,如有關美國體育經紀人制度的文章,國際足聯關于足球經紀人管理條例,經紀人論文專著等,同時查閱了經紀學、體育學、法律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2、專家訪談法
走訪了目前我國僅有的三家體育經紀公司的負責人及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部門和有關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相關人員,體育界的專家學者,法律學、經濟學教授,與他們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并聽取了新聞媒體的意見。
3、邏輯分析法
本文采用了演繹、歸納、綜合、分析、比較等方法,從多學科角度進行研究,力求論據充分、有力,論點具有建設性。
二、目前體育經紀行為分類
目前,我國體育經紀人數量不多且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體育市場交好的大城市,公司、法人是我國現有體育經紀人的主要組織形式。
三、規范我國體育經紀市場的必要性
1、保護經紀市場能實行公平競爭
目前,我國體育經紀活動尚處于無序運作狀態,主要是兩方面原因:第一,現有的體育體制不適應經紀市場的要求。第二,缺乏規范的經紀市場管理制度。
2、維護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
由于我國體育經紀組織無章可循,經紀人被甩及企業、俱樂部冒然被騙等現象屢見不鮮,不能維護委托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如足球運動員轉會過程中,引進外援的操作過程是“蛇有蛇道,鱉有鱉道”,引進途徑大多是通過俱樂部的熟人、朋友等關系介紹。如此眾多的引進外援行為背離了國際體育經紀操作規范,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引發諸多案件。
四、規范我國體育經紀市場的具體對策
1、明確體育經紀活動及體育經紀人的主管部門
根據我國特點,體育行業的經紀人和經紀活動應由國家體育總局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共同管理,同時在條件成熟時可成立體育經紀人協會協助管理,建立起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共同發展的良性機制,消除目前體育經紀人及經紀活動無人管的局面。
2、建立和完善體育經紀人及經紀市場的法規體系
(1)體育經紀人法規體系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體育經紀人的資格認定、登記注冊程序及批準機構;
②體育經紀人的傭金管理及保證金制度;
③體育經紀人合同的管理和合同范本;
④體育經紀人的經紀活動允許范圍和禁止行為;
⑤體育經紀人的法律責任、糾紛的解決和監督管理;
⑥體育經紀人社團組織(體育經紀人協會)的管理規定;
⑦體育經紀人培訓及考核制度。
(2)明確體育經紀人的資格審查及注冊登記程序。
在體育經紀人管理中,采用法制手段對體育經紀人進行調控和管理。根據體育行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體育行業經紀人的管理法規和規章制度,制定我國體育經紀人管理條例,依法規范經紀人的經紀行為。
(3)建立科學有效的體育經紀人管理制度。
等待條件成熟,可建立全國體育經紀人協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體制;實施保證金制度,維護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成立仲裁委員會解決體育經紀活動中的糾紛及官司;建立體育經紀人的違規處罰制度,約束體育經紀人的違法行為等等。
(4)建立、健全我國體育經紀人培訓及考核制度。
可由國家體育總局授權給相關事業單位或社團組織培訓體育經紀人,并進行考核。也可選擇一些具備各方面條件的體育院校設置體育經紀人專業。開設體育經紀人專業用由國家政府部門根據市場的需求、有計劃、按比例地安排,可以選擇直屬體育院校,這樣有利于控制招生的規模和培養層次。
(5)制定比較合理的傭金制度
3、規范體育經紀市場,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中介結構的作用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經濟形式,與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相比,它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特點。開發無形資產、充分利用無形資產要靠中介機構來完成,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才能打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財產權利和財產管理能力不平衡的“權能結構”。實現這種功能的前提是要規范體育經紀市場,使中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五、結論
1、目前我國從事體育經紀行為主要為“個體經紀人”及經紀公司(包括注冊經營范圍含或不含體育經紀的公司),還有少數非企業單位,如體育、文化系統的事業單位。
摘 要 本文主要簡要說明了發展體育經濟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制約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并針對體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了一些解決方法和管理的原則。
關鍵詞 體育經濟 管理
一、前言
體育經濟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發展,而且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體雖然體育經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在其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要想體育經濟發展更進一步,分析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找出相應有效的解決對策對我國體育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發展體育經濟的意義
首先,發展體育經濟可以拉動體育及相關市場消費,它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循環促進體育及相關市場消費的不斷增長,從而又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其次,發展體育經濟可以提供就業崗位、擴大就業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就業難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第三,發展體育經濟還可以推動下游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并使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第四,發展體育經濟可以提升國民的身體素質、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的體育消費需求和體育投資需求明顯不足。我國人口數量與消費數量并不成正比且有效體育消費不足,這嚴重制約著我國體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體育經濟發展缺乏健全、科學的制度體系。我國體育經濟管理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科學,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我國體育經濟管理方法執行時間短、管理模式中也存在不少的缺陷。體育經濟管理制度體系的不健全、不科學也會導致體育市場的不健全、導致體育投資缺乏熱點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
我國體育經濟與國際體育經濟相比優勢不明顯。由于我國體育經濟較之西方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晚,西方國家許多體育產品都較先占領了國際市場,甚至是在國內市場也占有了不少的份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明顯處于劣勢。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由于我國是城鄉二元化的經濟結構,且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大半數之多,他們經濟基礎薄弱,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有限,這也制約著體育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中存在著體育市場定位不準確、服務制度不完善的問題。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投入,但對體育市場的商業開發力度仍然不足,如出現了沒有將體育消費向高層次的發展方向引導的體育市場的定位不準確的問題。此外,由于我國體育市場管理經驗的不足、相應的理論指導的缺乏和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措施跟不上,這也較大程度地阻礙了體育經濟的發展。
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缺乏宏觀調控、科學管理和復合型的人才。國內從事體育產品生產、銷售的企業有著盲從的傾向,在體育市場上經常會出現眾多商家爭相銷售同種獲利較高的產品的現象,這會造成重復建設生產、規劃缺乏科學合理性等不良發展現象;同時,在人力資源這一方面,了解體育市場經濟結構、了解市場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的復合型人才也較為匱乏,這也使得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呈現始終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局面。
四、發展體育經濟的有效策略及管理原則
(一)大力促進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
要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大力促進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促進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傳統的體育事業單位向體育產品企業單位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則要以市場化作為促進體育經濟向專業化、產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的導向。大力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實行體育品牌經營。我國體育相關企業應在認清國內市場行情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對企業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來滿足大眾需要,為自己獲得市場和發展空間;其次,我國可以利用名人效應,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例如,可以利用大型體育賽事,通過一些名人和火熱賽事來擴大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為體育品牌獲得品牌效應,實現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
(二)打造復合型體育經營人才隊伍
針對我國體育產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的問題,大力打造復合型體育經營人才隊伍,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和教育,從而建立一支集理論知識和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在培養這些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應適當引進一些先進、合適的復合型人才,他們必須了解體育經濟的市場走向、體育經濟的運轉模式,體育經濟的管理原則和手段,為體育經濟帶來新的經驗和活力,從而更好的管理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使我國體育經濟在國際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不斷完善體育市場管理體系
對體育經濟的科學管理能夠弄清其在發展階段多面臨的障礙,一定程度加速體育經濟的發展。因此,首先就應不斷調整和完善體育市場管理體系,使體育經濟的制度和人才在最大限度上發揮作用,實現體育經濟的最大效益。在完善體育管理體制的基礎上讓體育部門和社會中其他部門協調發展,讓各部門各自充分發揮最大作用,相得益彰。
五、小結
總而言之,體育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發展體育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這些問題的解決,切實通過有效的管理原則來合理地管理體育經濟,從而促進體育經濟的良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 G812;F713.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高校體育是建立經濟市場的指定區域之一,提供的服務和功能與傳統“商品”性質有所差異和不同,正因為如此,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主要特點是來自國家計劃和投入。從本質上來講高校體育市場經濟并不完全適用于傳統經濟活動,主要功能與目的更是有著自身特色。為此,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管理機制應當進行科學合理的改善,同時關注經濟與社會效益。
一、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財政資金管理機制
財政資金是保證高校體育產業能夠正常運營的關鍵,在經濟市場下財政資金指的是通過體育經濟產業項目多獲得的收入,資本投入是以商業化為主要目的的。所以,高校體育經濟市場首先應建立財政資金管理機制,構建完善健全的資金管理體系,成立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招聘專業的財務工作人員,并明確該部門和員工的管理任務和工作內容。對高校體育活動的財務支出行為進行嚴格監管,防止不合理、不必要的資金支持。為確保資金投入的合理化與高效化,高校應高度重視體育比賽和活動的組織,促使體育管理機制能夠滿足經濟市場的需要,如果是學校自身使用也不能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同時,應強化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活力,盡量降低經濟管理、政治和財務管理因素等對體育產生經濟市場化的約束,保證其始終健康運營。高校還需意識到市場經濟和學校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應當以市場運作為前提,并與教育內容有機結合,真正做到資金的恰當運用和合理分配,準確預算回報和投入之間的關系,關注對高校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如此,通過對財政資金管理機制的構建,形成健康的高校體育市場經濟資金鏈。
二、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運動競賽管理機制
體育運動競賽不僅能夠給高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還能夠推動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發展和壯大,高校需恰當的引入有回報、有意義的運動競賽活動。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縮短經濟市場和學校之間的距離,還應關注如何控制運營成本,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高校體育管理人員需高瞻遠矚,要把目光放的長遠,利用適當的宣傳渠道和方式讓商家認可學校,為體育產業的運營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不過需要考慮這兩個問題。一方面要確保運動競賽預算的合理性,高校體育執行人員與管理人員需認真做好規劃,每筆資金酉蠔筒莆裼猛徑夾枇艫狀嫻怠>喝預算涉及到整個過程,包括廣告宣傳費用、場地費用和人員工資等,要保證個性費用的科學性和合理化。另一方面,針對預算要進行財務審核和執行,高校體育財務管理部門的會計人員負責預算審核,嚴格監管經合格審核過的各項財務支出。而且高校應堅持共同知曉和獨立監管相整合的管理原則,只有管理機制科學合理,才可以保證資金的合理應用,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支持,以及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現象,能夠促進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
三、高校體育經濟市場的體育場館管理機制
當前高校體育場館已成為經濟市場轉型的關鍵元素和重要設施,部分校外比賽可利用高校體育場館來進行。不過高校體育產業并不是完全化的經濟市場,這就需要符合國內經濟市場形勢的發展,并解決好兩者之間的矛盾。為此,高校體育經濟市場體育場館管理機制的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在開放體育場館時不能影響學校的正常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這是體育場館管理機制的前提。學生始終是體育場館的主要使用者,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也是體育市場經濟化的人力資源,這樣教學目的就顯得至關重要,經濟發展只能當作輔助而并非主體。其二,高校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階段應提升應力能力,并和教育部門進行洽談和商量,在選擇體育比賽項目使要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學校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場館資源和運動設施,要求參賽者具有資金支付能力,以免無法獲得經濟收入。其三,高校體育管理人員在開放體育場館過程中,要正確計算資本應用,且做到各項詳細計算,依據自身能力和現有的資源來選擇商家,不能超出體育場館的承受范圍,以影響體育場館的后續使用,讓高校體育經濟市場面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四、總結
在高校體育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相當重要,學校可從財政資金管理、運動競賽管理和體育場館管理等多個角度著手,充分展現高校體育產業的多元化功能,確保經濟市場走向良性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前言
近幾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成分。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逐漸的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從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房地產發展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2房地產經濟管理中的問題
2.1對目標認識模糊,缺乏相關政策
近些年,為了實現房地產市場供需平衡,政府有效控制房價的快速上漲,保證居者有其屋。一方面,由于缺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導致對房地產經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和長遠的發展計劃認識模糊,甚至出現片面和錯誤的認識。再加上.對目標認識模糊,使得短期的政策和長期的規劃思路完全不統一,更嚴重的出現相違背的現象。缺乏科學、合理的政策,導致房地產行業跟隨政策的改變而出現波動,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的正常發展,而且相關政策的不完善給投資者創造了可乘之機,擾亂了市場正常發展的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對房地產經濟管理處于被動的狀態,只注重事物管理,然而卻缺少長期的規劃,對事后的調控較多。
2.2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足
我國房地產是我國政府經濟管理中的難點和重點。雖然近些年國家政府為了穩定房價而密集推行了許多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和規定多數流于形式,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致使其執行效果不佳。同時,相關實施細則的制定與頒布遠遠跟不上實施細則的制定與頒布,我國對房地產經濟的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進行兩級監管,但是由于兩者之間的管理范圍未能明確劃分、職責調控不到位,導致我國房地產行業政策的出臺都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當前,我國房地產業具有高收益、低成本的特點 ,這成為了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成為了地方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不斷推高地價、拉高房價,從而形成官商相—致的利益鏈條,使得我國房地產經濟的管理難度逐步加大,宏觀政策無法落實到位。
2.3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
從全世界各個國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狀況來看,確保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然而,在我國國內。房地產行業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房地產行業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規。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的管理應該具備從開發、建設、管理的完整體系,然而現如今我國還沒有一個完善的管理房地產市場的法律。事實表明,我國房地產法律法規的建設根本不能滿足當前房地產飛速發展的需求,出現了很多法律真空現象。
另一方面,目前對房地產的經濟管理主要憑借行政權威,大多數相關文件的頒布都是以國務院的名義頒布的,相關法律缺乏嚴肅性、普遍性。盡管在某些領域已經建立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具體的實施要求并不完善,導致土地市場有章不循、執法不嚴,如果長時間進行下去,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并且如果現有的各項法律法規沒有真正落實,那么將會直接降低法律的效力。
3 解決房地產經濟管理問題的相關對策
3.1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指導短期實踐
在充分了解我國的特殊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要更加明確房地產經濟管理的整個思路,發揮短期效應的作用,并且還要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從而進一步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對我國房地產的發展情況作詳細的調查。根據市場的調查結果,合理的制定中長期的發展計劃,而且,這也是保證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的途徑,從而有效避免出現“漲則緊,跌則松’的狀態。
3.2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現階段,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難以單純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予以徹底解決,只有改革現有的房地產管理體制才能有效改善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不足。政府應明確在市場經濟中應履行的經濟管理職能,調整和優化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正視市場失靈的存在,在充分發揮市場自身調節功能的基礎上,依據市場經濟的變化給予適度、適當干預,從而建立起有利于房地產業良好運行的合理管理機制,以為促進房地產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創建完善的社會環境。對于腐敗和官商結合的不法行為政府要給予嚴厲的打擊,與此同時,還要在社會上大力宣傳典型的負面例子,警示人們,從而營造良好的房地產氛圍,保證房地產行業持續穩定的發展下去。
3.3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積累。現階段,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根據我國國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房地產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勢在必行,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化運行,約束房地產管理行為向合法化、合理化、適度化方向發展。首先,我國應以法律法規體系來有效制約政府對房地產經濟管理作用的發揮,以規避由于政府過度的行政干預對房地產市場秩序造成不利影響;其次,運用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我國房地產全方位、綜合、多層次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構建,不斷對《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建筑法》和《土地管理法》加以完善,并盡快出臺與此相關的實施細則,將房地產交易管理、開發建設管理、中介機構管理等均納入到法律法規體系中。同時,提高我國房地產業相關政策規范的嚴肅性、可操作性、穩定性、層次性,促使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 對“國五條”操作細則的一點看法
筆者以為,地方政府對于“國五條”沒有選擇的權力,只有落實的責任和義務。由于地方政府與房地產有利益關聯,如果地方政府擁有調控選擇權,很有可能不是為了控制房價,而是為了土地財政。從這個角度而言,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認真審視各地細則,甚至有必要啟動約談和問責程序,以維護宏觀調控的公信力。一方面,應該對那些沒有按期公布房價控制目標的地方,即沒有按期出臺細則的地方,進行公示或者點名批評,以促使所有地方盡快出臺各自操作細則。另一方面,對各地細則進行檢查,凡是不符合要求者,理應責令去完善,讓細則具有可操作性。當然,必須由國家部門制定的細則,應該早日制定并公布。 總體來說各地頒布的細則比預期要寬松。因為社會對房地產個人所得稅的問題反應最強烈,從地方出臺的細則看,基本上遵循國家的口徑,因為國家的細則沒有更多的詳細的辦法如何征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這方面還沒有具體到如何收。
5 結束語
總體說來,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對經濟的不斷改革,使得房地產在經濟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并且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是,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房地產發展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政府和企業只有充分的認識到房地產經濟管理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必要時采取相關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例如,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指導短期實踐、建立并完善各項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在社會上大力宣傳典型的負面例子,起到警示的作用,從而營造良好的房地產氛圍.保證房地產行業持續穩定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將公共產品定義為“那些在消費上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競爭性的產品”。從公共產品理論可以看出,公共體育場館的產品大都屬于非 競爭性弱 和非排他性強的公共服務,屬于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 一些具 備準公共物品屬性的諸如高速公路、橋梁、公共體育場館等產品,適當地依靠市場機制進行 資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緩解政府的經濟壓力。這為公共事業民營化改革,尤其是公共體育場 館民營化帶來了理論的支持。
民營化是指將國有、公營的公用事業的所有權或經營權轉移到民間,引入真正的市場機 制。根據e•s•薩瓦斯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三大類即為委托授權、政府撤資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權是公共物品供給民營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過合同承包、特許、補貼、法律等形 式來實現。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公共體育場館一直是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 ,實行統一收支、統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單一,使用率低。同時,政府對公共體育場館無所 不包、無所不管,充當著無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公共體育場館 長時間低效率的運轉和無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級政府的一個沉重包袱。近幾年,隨著我國公 用事業民營化的成功實踐,這種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中。當前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委托經營為代表的公共體 育場館民營化模式已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改變了過去政府或者體育職能部門運營的單一的 傳統模式,通過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剝離,以市場化途徑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改變原有的公 共體育場館運營和管理體制。“政府引導、民資營館”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營化改革可 選擇的模式。然而,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中遭遇了諸多難題,嚴重影 響了民營 化改革的進程。如何找準民營化若干瓶頸問題,如何分析與破解瓶頸問題,已成為公共體育 場館民營化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根據論文的研究內容與研究目的,閱讀大量的 公共經濟學、社會學著作,同時通過cnki中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以及其他互聯網查閱大量 國內外有關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領域等文獻資料,為論文構架奠定理論基礎。
1.2 專家訪談法根據研究主要內容,針對省、市體育 局等行政部門領導以及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領域內的專家學者設計了相應的訪談提綱,對我 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遭遇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實地考察法根據研究內容,選取國內較早采取民營化模 式運營的寧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紹興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華市義烏梅湖體育中心等公共體育場館作為典型案例,進行了實地 考察。通過 與場館運營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場館運行管理的實際情況,為論文的撰寫提供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2 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瓶頸問題的剖析
2.1 理念滯后的問題 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權轉讓后,政府及相關體育職能部門更多的是扮演服務者、監督者的 角色。經營主體的轉換以及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帶來了理念的全新改變。在政府層面上表現 為民營化理念、服務為核心理念等相關理念的淺薄,導致了系列問題。
2.1.1 民營化理念淺薄 公共體育場館采用民營化機制對于許多政府官員、國內私人投資者以及消費者來說,都 是“新生事物”,他們不僅對于民營化機制所涉及的商業、技術、法律和政策各層面的種種 復雜問題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經驗,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誤區。主要表現為:1) 有的地方政府認為公有制是公共體育場館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進外資或者民間資本,改 變其所有制性質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責任認識不清,將 公共體育場館改革當成“政府甩包袱、財政脫負擔”的手段,錯誤地認為把公共體育場館推 向市場后,政府的責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雙方短期化傾向嚴重,缺乏長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對當地公共體育場館往往是一脫手就了之,對公共體育場館在民營化實施 過程中支持、協調和監督的作用認識不足。同時在民營資本方面,投資行為也存在嚴重短期 化的傾向,忽視了公共體育場館投資與收益長期化的特點。3)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產業特 殊性以及民營化所涉及的商業、技術、法律、政策等問題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在具體運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顧此失彼,對各種可能面臨的風險評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資者的決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論證,一旦出現問題,各方就表現出機會主義傾向。
2.1.2 服務為核心的理念淺薄 在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進程中,政府依然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擁有高度的調動和配置 社會資源的權力,主導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這種過于集中的權力導致政府對社會生產 生活的過多控制,從而限制公眾的個人行為,使得社會公共服務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層面上。 美國學者e•s•薩瓦斯在《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職能的定位上,表現為市場價值的回歸,表現為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 社會化;在政府管理的價值選擇上,新理念包括市場優位、顧客至上、服務意識……”,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本質,便是由公共社會管理向 公共社會服務轉變,不但適用于政府,更適用于具有政府性質的公共組織向社會市場組織的 轉變,其中就包括了公共體育場館。
公共體育場館委托給企業經營,企業就是政府服務的對象。如何幫助企業,服務企業經 營公共體育場館,并在政策、制度、監管、宣傳、市場開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成為政 府應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實踐中,政府或出現了“甩包袱”現象,放縱任其自流,或出現 了“管卡壓”現象,處處嚴厲管制,這種狀況有悖于政府的服務理念。
2.2 制度缺損的問題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 上的專門性法律法規的缺失以及微觀層面上的績效評價體系的缺損兩個方面。
2.2.1 專門性法律法規的缺失 目前,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過程中頒布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條例》、《關于加 強市政公用事業監管的意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全國城市物業管理 優秀大廈標準及評分細則》、《政府制定價格行為規則》、《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規,為我國公共事業改革保駕護航。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成為了我國公共體 育場館民營化過程中的經營、投資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據。但是無論是國家層面頒布的系 列法律法規,還是地方行政法規均未直接涉及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相應領域,可以說,與 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經營相關的制度及法律法規基本上屬于空白。目前,我國公共體育場館 民營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鑒的其他公用事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辦法,并無明確的關 于公共體育場館的立法,用于平時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發文為主,在執行依據上 尚得不到保證,更不無法確保相應過程中行為的規范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專門性法律法 規的缺失還會在后期監管上帶來一個嚴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順的相關監管行為無法可依,導 致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進程嚴重受阻。
2.2.2 績效評價體系的缺損 民營制度選擇中風險存在是客觀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規避,除了過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結果管理,而績效評價問題是衡量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效益的重要指標,也是民營制度 選擇 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績效評價不但是檢驗最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內部管理、企業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過定量分析準確地評定體育場館設施的工作成績, 是現階段對我國體育設施實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對公共體育場館進行公益和經營的績效 評估非常必要的。企業的經濟效益的評估,可以直觀地體現在相應的收入、利潤、稅收等方 面,比較便于數據的收集與作為以現代企業形式經營的公共體育場館,必然存在相應 的財務報表等,便于經營績效的評價。與之相比較,公益性質的社會效益由于缺乏相應的評 估指標與評估體系,其社會效益評價一直處于被人們忽視的狀態。當前,對民營化模式的績 效評價體系學術界也未達成完全的統一。在實踐評價中更是缺乏依據與權威,導致了績效評 價體系的缺損,嚴重地損害了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進程。
2.3 倫理失范的問題 市場機制的引入,引發了一系列有關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倫理失范問題,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業經濟倫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倫理兩大領域。
2.3.1 企業經濟倫理失范 經濟倫理是指人們在經濟制度安排、經濟活動中產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對社會 經濟制度和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公共體育場館提供服務是其獲得 經濟效益 的手段和途徑,因而它具有明顯的利己性。企業必須追求利潤,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個企業的天然的追求。民營化后的公共體育場館,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而受 托方企業所追求的是經濟效益,雙方所追求的效益與目標函數不一致,從而導致了公共體育 場館民營化后產生了經濟倫理失范。其主要表現三個方面:其一、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過 分求利現象。民營化的公共體育場館以市場化為導向,其價格雖然由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協 調監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真實成本難以確定,廣大消費者難以知道企業內部 確切成本,門票等服務價格的定價相對較高,容易產生企業的過分逐利情況,導致經濟倫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公平與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提供時 ,必然以社會效益為根本出發點,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作為準公共產品的公共體育 場館,即使轉換了相應的經營主體的亦不發生目標的改變。對于企業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經 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的,其為了保證充分地獲取經濟效益,有時會忽視社會效益的獲取, 破壞了公平與效率。例如,減少規定的開放時間,以降低相應的人員支出與設備的運營費用 。其三、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不道德競爭。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管理企業是一種從私利出 發,基于對回報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經濟等約束手段還尚未形成的過程中,公共 體育場館民營化競爭機制和合作機制往往出現了違背社會經濟倫理的現象。有些公共體育場 館委托給企業運營沒有經過公開競標,也有公共體育場館委托經營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參與競 標,甚至存在不道德競爭。
2.3.2 政府行政倫理失范 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著推動與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過程中我國公 共體育場館民營化卻遭遇了若干行政倫理問題,阻礙和減緩了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 進程。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進程中所面臨的行政倫理失范主要表現在政府行政組織倫理 的缺失、行政人員行政職業倫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倫理缺失。政府行政組織倫理行政活 動主體及行為的倫理,而其倫理原則表現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倫理目標——公正、 廉潔、高效。目前,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過程中,涉及相關權益的轉讓或 者審批, 但是相關事宜的最終決定因素卻不是法律法規,而是部分行政職能部門或者行政領導的權利 。在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的領域中,各類腐敗問題層出不窮。行政人員責任意識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為己任,出現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其缺乏服務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與人與事態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視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會產生諸多腐敗、濫用職權等不良現象。公共政策倫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國、英國等為代表的歐美發達國家就在公共政策倫理的理論 支持與實踐下,制定了有關產業民營化的系列法規與政策,其內容詳盡,切合實際,并且與 時俱進,不但符合民營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倫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國政府 在法規與政策方面的作用還沒凸顯出來,具體表現為法規制度供給不足,法規制度的規定過 于寬泛,不夠具體,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領域內缺乏專門的法律和法規 ,導致行政人員在執行過程中無從著手,對政策法規制度認識,對現有政策法規有機可乘、 投機取巧,影響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度。
2.4 監管缺失的問題 我國的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是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轉軌時期中逐漸 發展起來的,取得相應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在監管主體單一、 監管內容混亂、監管手段缺失等方面,這些問題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運營方式的 進一步發展和成熟。
2.4.1 監管主體單一 在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相關監管過程中,直接參與公共體育場館委托經營的監管 主體還是以政府為主,缺少行業協會、大眾傳媒等多元監管主體,目前的政府還是不能脫離 建設者、委托方、監護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擔負著監管基本上全部的責任,導致監管缺乏全 面性、科學性和客觀性。目前,對民營化的公共體育場館進行監管的大部分職能分散在政府 部門,尚未建立起職責明確的專門監管機構,而相關政府部門又缺乏監管的專門人才和監管 經驗,也缺乏科學合理的監管內容與標準,導致監管效率低下、監管成本高等問題。我國目 前的情況是政府在監管過程中缺乏與中間組織的必要的信息溝通和交流,這是導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監管作為政府管理委托經營性公共體育場館的一種手段,其對經營企業所施 加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監管主體不僅僅是政府相關行政部門,如在涉及到價格聽證的情況下 ,媒體等也就成為行為主體。大眾傳媒不僅能夠影響政府決策部門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監管機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體育場館涉及的在委托經營過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創新,涉及到的消費者甚眾,僅僅依靠政府部門有限的人力物力顯然是不夠的,需要 借助社會力量,借助市場的力量。其中,大眾傳媒作為各類行為主體披露和傳遞信息的主要 載體,能夠影響和反映廣大消費者和整個場館日常運營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場化改革 的透明度,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既能夠輔助政府監管部門實施有效的監管,又能夠強化市 場化機制的約束作用。此外,大眾傳媒還可以對監管部門的監管者進行監管,促進監管部門 及其監管者依法行使監管權力,防范腐敗的產生,還可以反映民意,成為政府監管部門與社 會公眾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
2.4.2 監管內容混亂 在公共體育場館在民營化過程中監管的主要內容隨著民營化的深入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從限制進入的經濟性規制轉向社會性規制,相應的監管應該更多的強調了公共體育場館服務 產品的質量、價格服務水平以及合同的規范程度。目前,我國各級監管主體,缺少對于監管 內容的明確認識,相應的監管機構不了解監管的內容,導致了現有的監管內容混亂,主要表 現在:第一、忽視安全監管。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前提就是必須確保其正常安全運行,這 是政府有效規制的首要內容。公共體育場館及其產品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影響范圍廣,影響 程度深,并且將直接威脅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因此,安全規制必須放在最為突出位置;第二 、忽視價格監管。由于價格規制直接涉及到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因此價格的規制 監督是規制內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門等政府組織缺少通過不同的類型價格監督的選擇, 使得公共體育產品的價格的監管形同虛設;第三、服務質量監管。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目 標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務產品質量,促進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獲得利益最大化,同時 使公眾能夠享受到高品質的服務。因此服務的水平和產品的質量如何,是否達到了品質標準 ,是否令公眾滿意,直接關系到對民營化的評價。民營化之后,服務水平公共產品質量不但 沒有顯著進步,反而有所下降,民營化的種種努力就失去了意義,公共體育場館的民營化也 必將遭遇瓶頸;最后,缺少合同監管。合同監管是公共體育場館委托經營模式下的新型 的規制模式,通過委托方與受托企業訂立合同的方式,將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以及實施 過程中相應的事項都進行事前詳細的規定,這是一種雙方約束機制。目前,合同監管嚴重缺 失,企業合同監管缺少對于進入許可、資格審查以及隨時監督和促進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實 的合同的條款來規制受托方企業的績效。
3 實現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的思考
3.1 樹立深層次的民營化理念以及公眾服務理念 在政府層面上,應當深入研究學習民營化的相關理論,并借鑒國內外公共事業領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樹立系統地、科學地、深層次的民營化理念,認識到民營化不但是一個過程, 而且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重要手段。對于企業而言,整個經營活動要求站在公眾的角度, 以公眾的觀點和想法來分析考慮其健身休閑、體育運動等消費行為的需求。以公眾為主體的 理念轉變,提升公共體育場館設施的服務質量,帶來更多的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為其今 后進一步民營化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撐,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3.2 完善民營化法律制度結構與績效評價體系 在宏觀層面上,在不斷完善公共事業改革領域內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出臺相關的公 共體育場館民營化領域內的專門性法律與法規,為其運營、監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執法必嚴;在微觀層面上,應該采取系統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以公共服務為導 向的績效評價指標,通過科學合理的評估,為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提供相關評估制度的 保障。
3.3 規范民營化經濟倫理與行政倫理 針對受托方的經濟倫理,通過樹立合作的理念來保障雙方的共贏,達到利己與利他的統 一,通過對公共服務進行規制,并加強倫理建設,通過社會監督樹立誠信的經濟倫理;針對 委托方行政倫理,通過樹立政府的現代公共服務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關制度與機制,加 強行政人員的職業道德的自我修煉,加強行政人員的職業道德的培訓與教育,實行全面嚴格 的行政人員的準入制度,從行政倫理層面上保障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改革的順利推進。
3.4 明確多元監管主體與監管內容 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監管應貫穿于其民營化的全過程,從安全、價格、服務質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進行監管。同時,引入行業協會、媒體等多元的監管主體,推廣第三方參與監管方 式,以提高監管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從而提高監管的效果。
4 結 論
1)公共體育場館民營化是我國體育領域內公共事業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但遭遇了理念滯 后、制度缺損、倫理失范、監管缺失等若干瓶頸問題。
體育運動學校是在對學生進行系統競技運動訓練的同對,讀訓并重的中等體育專業學校。有效地解決了一大批基層運動員的出路問題,延長了業余訓練的年限,完善了業余訓練向專業訓練的過渡和銜接,起到了其它任何形式都不可能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帶有濃厚計劃性色彩的體育體制與當前的社會大環境發生碰撞,競技體育與社會的接軌出現了偏差,特別是社會就業機制的轉型和高校招生的快速擴展,給體育運動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有關體育運動學校的發展問題,在幾年前就引起了體育工作者的關注,不少的學校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一些看似有效的舉措,多數只是解決燃眉之急,還擺脫不了制約體育運動學校發展的瓶頸,還不能稱為成功的范例,不能代表體育運動學校今后發展的方向。面對困境,我們必須更新觀念,認真研究國家各項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探尋體育運動學校的改革方向和發展出路。
一、學生特點分析
(一)性格特點
(1)就個人而言,自尊心強、自信心強、好奇心強、好動;
(2)就集體而言,團結但又充滿個人英雄方義、獨立競爭但又相互幫助。
(二)文化特點
(1)運動員年齡跨度大,水平參差不齊;
(2)學習內容單一枯燥,針對性不強;
(3)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自覺性較差。
二、何謂雙目標
(1)基本目標,又稱保障目標,即在體育運動學校的三年中專學習訓練后至少要達到的目標。如完成三年的學業,掌握一門體育技能等。
(2)理想目標,又稱極限目標,即在體育運動學校的三年中專學習訓練后想達到卻又幾乎無法完成的目標。如進入專業隊、國家隊等。
基礎目標保證學生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理想目標激勵學生持續奮斗。二者相輔相承,將現實與理想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學生的目標最終都會位于二者之間,進而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同時,這一過程也可以很好的鞭策學生,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目標,讓學生一直處理興奮的拼搏狀態。
三、雙目標管理的實施
(一)目標的制定
這是雙目標管理最重要的階段,一般分為四個步驟:
(1)預定基礎目標和理想目標。學生、長家、教練、教師四位一體,綜合學生的想法、家長的期望、教練的科學預測以及學生的文化底子,提出預定設想,然后充分討論商定基礎目標及理想目標(或者進入專業隊、或者升入高校、或者根據學習的體育技能走向社會)。
(2)明確責任分工。體育運動學校既有訓練又有學習,教練主抓訓練、教師主管文化教學、家長提供支持和學生后勤保障,明確任務,相互協調、相互溝通。
(3)確立學生目標。學生首先要明確基礎目標和理想目標,然后分別與教練、教師商定分目標。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采取科學的訓練和教學手段,制定既能實現(基礎目標)又具挑戰(理想目標)的目標。如一個訓練周期后要達到的成績,或者參加比賽所需取得的成績,或者學習測試所需達到的水平等。
(4)教練、教師和學生之間就實現各項目標所需付出的努力以及實現目標后的獎懲事宜達成協議。
(二)實現目標的過程管理
雙目標管理重視結果,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并不等于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由眾多分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一環失誤就會牽動全局。因此在實施過程中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定期檢分目標是否實現。教練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教練、教師與家長之間及時溝通,相互了解監督分目標完成情況。
其次,家長、教練、教師均要時常提醒學生目前的進度,便于協調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再次要全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訓練、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尤其是學生的思想方面的問題。當出現意外、不可測事件(如訓練受傷)嚴重影響基礎目標實現時,也可以通過學生、家長、教練、教師溝通修改。
(三)總結和評估
現在市場上的競爭更加,價格比以前更低,但是成本在增長,企業的負擔很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很多企業生產經營非常困難。面對難題和壓力,需要企業領導認清形勢,創新機制和體制,從項目預算管理著手,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要進行改革,企業要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的同時,改善本企業的管理,充分發揮項目管理在企業戰略決策中的作用。
一、項目預算管理的強弱, 根本保證是體系制度
如何約束成本管理行為,確保企業項目責任目標的實施,增加公司經濟效益,就要更加完善公司的管理體制和有關制度。例如某些公司實行公司下設分公司,分公司下設項目部這樣的三級管理體制,分公司是利潤點和管理重心。這樣分公司一級的管理就可以取消,另外建立企業項目管理委員會,使得公司職能部門的管理力度加強,工作重心向項目轉移。
把項目管理作為主線,推行項目經理制,全方位推廣“項目法”施工,把責任成本承包作為主要的施工辦法,不斷地革新、改進各項管理。使業務流程更加順利,這樣才能實現項目預算管理的目標,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二、為了把項目責任成本落到實處,就必須實施項目成本測算
在改進管理體制,項目管理責任進一步明確,并且管理效果很好的情況下。因為許多工程項目是一次的,所以就要要求各項目經理部和相關部門有關人員,在開工建設以前對每一個工程,研究不同的設計和組織施工,確保工期、質量、安全,還要進行不同設計效益的比較,選出一個最優方案,降低成本,項目部要依照選出的最優方案,編制設計和組織施工,并且上報企業的項目管理部門。企業項目管理部門的人員要到現場,根據實際情況、價格組成、價格分析、簽訂的合同以及編制的設計和組織施工措施,測算項目的成本。最終確定項目成本、上繳的利潤和費用、人員設備等內部資源配置計劃。
三、依據成本因素,完善成本控制
施工的方案、進度、質量安全等因素嚴重影響著項目預算管理的好壞,制約著項目成本中人力和物料的消耗。要完成項目預算管理,實現項目責任成本目標,當務之急是做好以下面四項工作:
(一)工資分配是否合理,影響職工的勞動積極
影響工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它也直接制約著項目直接成本的發生。關心職工收入的同時要考慮企業的承受力,勞動力價格是企業競爭力的一個因素,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非決定因素。產品市場競爭更多地體現在科技含量、質量可靠、周到服務、適銷對路上,而不完全取決于生產成本。一味壓低勞動力價格,確實節省生產成本,但同時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結果生產效率反而會下降。倘若陷入成本與效率輪番下降的惡性循環,企業只能倒閉。
(二)強化現場材料的采購和管理
材料的采購和管理是整個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的采購和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耗用資金最多的一個環節,它同時也是目前項目成本管理中普遍失控的環節,也是參與人員損公利己腐敗產生的環節;材料采購和管理的優與劣關系到了整個項目成本管理的成敗,它已成為對施工項目管理重點關注的領域;怎樣做好材料采購管理,成為我們需要正視并亟需解決的問題。
做好采購管理,應該從兩個層面著手,分別是從技術層面提高業務的執行能力和從系統建設方面創建采購的環境,并不斷從這兩個方面持續改進,最終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益。
(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施工組織設計
預算成本控制的關鍵是施工的合理安排,勞動組織與工程進度的速度相結合。與工程進度的加快相結合是最大的節約,反之就是最大的浪費,因為企業的經濟活動體現在施工生產的全過程,施工的安排合理與否,勞動組織和技術進步與否,資源的配置科學與否決定著企業的成本水平。
(四)強化分包合同管理,也是項目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
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與項目之間上下聯動,使整個管理過程透明化、程序化,形成一套系統的、規范化的操作程序,達到合作雙方的雙贏。分析分包工程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往往與未能規范合同簽訂和執行的程序有關。因為一項分包工程管理是否到位,效果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分包工程合同管理的水平。
四、為了保證項目預算管理,要對成本管理檢查考核兌現
通過項目管理實踐,我們充分認識到,項目管理是經營管理的核心工作,成本管理是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建立行之有效的監控機制是確保實現成本目標的必要條件。強化全員的成本核算意識是實現項目經營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因此,項目目標成本管理是體現企業整體管理水平重要環節。
五、推行項目預算管理工作的體會
科學的項目預算管理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今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公司開始推行項目預算管理,機電工程分公司5名財務經營人員按照“突出成本,創新經營,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在蘭州、大連、玉門、克拉瑪依等15個項目部展開了項目預算管理工作。
項目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對項目質量、進度與費用的集中控制,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預算范圍內,將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在一起,有條不紊地實現項目目標。企業財務經營人員要按照這一思路,使項目預算管理在各個項目部專業施工中有序推進,確保項目成本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