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5 09:29: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息服務貿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結論和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發展很快,國際競爭力有較大幅度上升。同時也可以看到:各競爭力分析指標數值不斷增加,但增長不穩定,波動較大,有的甚至還出現了負增長。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起步較晚。雖說這些年發展很迅猛,但相對于中國旅游、運輸等傳統的服務貿易,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還處于不成熟階段,而且,從它進出口金額在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金額的占比來看,雖然每年增幅很大,但是絕對數值卻較小。所以,要實現穩定快速發展,還需要一個適應過程。2009年MS指數和TC指數這兩個指標的增長幅度是最小的,這是因為2008年發生的全球經濟危機使得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減少。相對于全球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來說,中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額縮水嚴重,導致中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市場份額減小。可見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較易受外部因素影響。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1-0026-05
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是以人力資本基本生產要素形成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當前,服務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70%左右,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勢頭強勁。進入新世紀以來,服務貿易在結構性調整中爆發新的增長力,顯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其一是新興經濟體服務貿易發展速度超過發達經濟體;其二是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調整,高附加值新興服務貿易比重超過傳統服務貿易,2006年以運輸和旅游為代表的傳統服務貿易首次低于50%;其三是信息服務貿易的興起。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增強了服務活動及其過程的可貿易性,而且產生了大量新興服務貿易門類,使世界服務貿易產業結構進一步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方向發展,而且貿易規模越來越大。以2009年為例,全球服務貿易總額達到64 261億美元,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0.4%,而且2000年以來,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速9.3%,超過貨物貿易8.8%的發展速度。同時,我國自身的服務貿易處于相對較低水平:相比國際20.4%的平均比重,我國服務貿易比重僅為11.5%,為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比重最低的經濟體。為此,我國在2011年出臺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部署了相關戰略舉措。而近年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國內外學者已經關注到服務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服務貿易格局,并著重關注服務貿易發展方向和主要動因。鑒于在理論和實踐中對2008年以后快速增長的信息服務貿易鮮有專門研究,因而測度我國信息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對于提升我國未來貿易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信息服務貿易的范疇
信息服務貿易是指是與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有關的一切貿易形式和活動,與一國ICT投資和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密切相關,但目前在統計和操作中有不同的理解。有主張從國際貿易角度的大三分法(張強莉,2007),認為國際貿易分為物質貿易、勞務貿易和信息貿易,其中信息貿易為技術、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貿易,并列舉國際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貿易(如工程咨詢、法律、財務服務貿易),國際經貿信息服務貿易,國際專家服務(如國際教育、技術專家服務貿易) 等作為信息服務貿易的內涵。逯宇鐸(2007)等關注到信息服務貿易的多樣性,提出從有形信息服務貿易和無形服務貿易進行區分,涵蓋跨國數據流服務、電訊服務、工程咨詢服務、技術培訓與教育服務,金融信息等無形信息服務以及計算機軟件、音像制品、文化娛樂制品和某些高技術產品等涉及知識產權的各種有形產品。信息學者,如馬克.尤里·波拉特(1978)、儲節旺(2002)則更關注信息服務的本質特征,主張在已有的信息產業統計口徑中切分出信息服務業類別并加以統計。上述統計范疇,要么在國際貿易平衡支出表中無法反映,要么不能完全反映我國信息服務貿易的總體范圍。筆者認為,信息服務貿易范圍的界定必須滿足兩個基本原則:
1.1信息服務貿易應為服務貿易的下位類,從屬于服務貿易總體分類
世貿總協定將服務貿易劃分為12個大部門(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分銷,教育,環境,金融,與健康相關的服務,旅游和旅行相關服務,娛樂、文化和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其他) 及160多個分部門。商務部結合WTO相關要求,提出運輸、旅游、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廣告和宣傳、電影和音像、其他商業服務等12大類。信息服務貿易范疇應立足于上述12個大類。
1.2信息服務貿易分類應兼顧信息服務的真實內涵
目前,有學者采用WTO框架下的小三分法,即服務貿易分為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和信息服務貿易;還有一些學者直接以服務貿易分類中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代替信息服務分類。這兩種分類或寬或窄,無法反映信息服務的真實內涵。
資料的跨國流通,英文為TRANSBORDERDATAFLOWS(簡稱TDF或TBDF),TDF最早在由經合組織贊助的一個關于隱私權保護研討會上首次使用。經合組織于1980年9月23日通過的《隱私權保護及個人資料跨國流通準則》提到“TDF是指個人資料跨越國境的流通”。該準則指出個人資料是指任何關于一個被識別或可以被識別的自然人(本人)的信息,其形式不僅限于電腦處理的個人資料,還包括以人工處理的個人資料。其流通方式包括國際航空信件、國際電話、電報,無線廣播、電視之跨國廣播,互聯網傳播,甚至各種有形資料通過人工攜帶出境。
TDF最初是圍繞個人隱私權保護提出的,然而,隨著跨國經濟組織的蓬勃發展,TDF的范圍已不限于個人資料,而是包括了大量的商業數據、科教文化資料等。本文僅涉及個人資料。信息服務的跨國貿易迅猛發展,要求資訊(包括個人資料)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個人資料的安全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如何在貿易自由與保護個人資料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結合點,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二、信息服務貿易與個人資料保護的矛盾及沖突
1.資料與信息
資料(data)一般指關于某一方面事物或人的原始數據,比如個人的身高、體重、膚色等外貌特征。信息(information)是指按照不同目的、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特定處理的資料就成為對人們有用的信息。比如通過對特定人群的個人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就可得出他們的消費習慣、消費心理等信息。資料是信息的基本要素,信息由資料處理而來。而資料與信息的區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信息還可以再加工,對再加工的信息而言,前面的信息也是資料。因此,本文在討論信息跨國服務時,對二者并沒有嚴格區分。
2.信息服務貿易對個人資料保護的影響
(1)資料成為貿易標的。經合組織最早提出資料跨國流通,是以保護自然人隱私權為出發點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間對資料跨國流通討論的重點主要仍在于個人資料的保護上,而隨著信息服務業漸次發達,有百分之九十的資料跨國流通是屬于非個人資料之傳輸,因此如何避免各國藉保護個人資料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及各國著力解決的新問題。
以提供信息服務為目的的交易行為,我們稱之為信息服務貿易。
對于信息服務的定義,各國法律并無一致規定,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二至第四條規定: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根據不同標準,可對信息服務進行不同分類。基于信息產出流程,可將信息服務分為:①信息生成與采集服務。②信息加工篩選與處理服務。③信息傳輸與利用服務。
信息服務所涉范圍較廣,本文僅討論與資料跨國流通有密切聯系的利用國際網絡提供信息的電信增值網絡服務業,即信息傳輸與利用服務業。
與國際貨物買賣相比,信息服務貿易具有以下特征:①交易標的不同。國際貨物買賣的標的為實體上的有形物(something),而信息服務貿易則以理念、知識、信息等無形財產權為主要貿易對象。②交易渠道不同。前者運送標的物的渠道有車、船、航空器等傳統交通工具,而信息服務則需藉由光纖、衛星、電腦、電話等通信網絡來傳輸信息資料。③交易形式不同。電腦與電信結合之后,信息的內容非同于以往,僅以書籍、紙張等有形物顯示,而可改以其他特殊物理形式出現,如電腦熒幕顯示的畫面、電腦磁盤、無線電波等形式。
(2)信息服務貿易中個人資料本人的權利。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使得我們每個人的資料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人貿易的標的,對此我們應主張何種權利?如何尋求救濟?根據對個人資料的不同保護模式,會得出不同答案。如依據財產權保護模式,則本人可向信息提供者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如依據隱私權保護模式,則會主張侵犯隱私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如上所述,個人資料體現的是某種與特定自然人有特定聯系的信息,是自然人身份的標識,與人格利益相關。而信息的價值因人而異,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因此,財產保護模式不能很好地救濟資料本人所受侵害。至于隱私權保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但并非所有的個人資料都涉及隱私,商家收集的消費者資料大多與隱私無關,如年齡、性別、收入等。因此,應該采取個人資料自決權保護模式。在信息服務貿易中資料本人的權利應包括:①個人資料公開權。即本人可向信息服務業者提供自己的個人資料。②個人資料更正權。提供給信息服務商的資料如與真實情況有出入,可向其要求更正。③停止侵害與損害賠償請求權。未經本人同意而將其個人資料加以處理并供他人利用,本人可請求信息服務商停止使用或永久刪除其個人資料并給予損害賠償。基于一般人格權的損害賠償并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可根據對本人精神上的損害程度和信息服務獲利情況來決定。
3.個人資料保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
各國對信息服務貿易的限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限制信息產業的外國投資。②施行貿易保護政策。③通過個人資料保護嚴格控制資料跨國流通。
為保護本國公民的個人資料不被濫用,各國都對TDF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如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7條、英國《數據保護法》第3、5、12、37、39條的規定,以及我國香港《個人隱私條例》及臺灣《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歸納起來,各國對TDF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①內容限制,如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資料不得輸出。②程序限制,如需獲得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履行相應的審查、登記、備案手續。③法律限制,指資料傳輸目的國對個人資料有與輸出國程度相當的法律保護。
在個人資料保護較為嚴格的國家,資料的跨國流通受到諸多限制,這就使得相當部分的資料無法作為信息服務的標的,或者要經過繁瑣的登記審批程序,影響了信息服務跨國貿易的發展。而貿易自由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國際社會在信息服務貿易方面出臺了一些規范,以促進各國信息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三、國際間關于信息服務貿易的規范
1.經合組織資料跨國流通宣言
經合組織于1985年通過了世界第一份有關資料跨國流通經濟性議題的文件,即資料跨國流通宣言,內容如下:
(1)由于信息技術發展,使得各國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動,各國應認識到建立共識、協調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2)在尊重各國國內法律的情況下,各會員國政府應盡力促成信息服務業的開放,避免對資料跨國流通產生不公平障礙。要求各國將相關法規透明化,發展并尋求解決資料跨國流通所生問題的方案,考慮他國處理資料跨國流通相關問題的可能措施。
(3)資料跨國流通的三種類型,供各國參考。三種類型的資料跨國流通包括了公司內部資料、從事國際貿易所生資料、信息服務業者提供的資料。
該宣言與上述經合組織的《個人TDF及隱私權保護指導綱領》相同,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2.WTO服務貿易總協定
針對是否將服務貿易納入GATT多邊貿易體系的問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存在較大分歧。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希望自由服務貿易國際規范的制定消除服務貿易障礙,以促使各國開放市場。另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多不具優勢,故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持反對態度。經過若干協商,1986年GATT始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程。經過七年談判,在1993年12月15日達成協議,稱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簡稱GATS。總協定附則3為電信附件,適用于會員國有關公共電信傳輸網絡及服務之接入或使用辦法,而不及于電話、電報、傳真、電視等基本電信網絡的經營。也就是說,附則3是規范電信增值服務業者及其他服務業部門供應者使用電信傳輸網絡及服務問題。服務總協定還確定了服務貿易的漸進式自由化模式。
從上述國際協議的內容可看出,信息服務貿易的開放與個人資料的保護均為今后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但如何規范信息服務貿易過程中發生的侵權行為,是我們今后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四、我國的應有立場
1.國內現行規定
2000年以來,與信息服務相關的《電信服務標準》、《電信管理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附則二對增值電信業務的業務范圍作了列舉式規定,包括以下九種:(2)電子郵件;(2)語音信箱;(3)在線信息庫存儲和檢索;(4)電子數據交換;(5)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6)增值傳真;(7)互聯網接入服務;(8)互聯網信息服務;(9)可視電話會議服務。
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則對信息服務作了概括式定義,并將其分為經營性與非經營。其第15條、16條、20條對信息服務者提供內容的限制及其法律責任作了規定。
由于該辦法屬于行政法規,對違反第15條的信息服務商僅規定了其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有待其他法律來確定,而個人資料本人也不能從本法中直接得到救濟。并且第15條第八項中的“合法權益”能否包括個人信息自決權還有待進一步解釋。
總的來說,我國的信息服務業仍處在起步階段,而上述立法也比較概括,多為宣言式條文和授權性規范,對信息服務中發生的侵犯個人資料、信息服務業的開放等問題沒有具體規定。
2.我國應持逐步開放,兼顧保護的立場
如何平衡貿易自由與個人資料保護的關系,頗費思量。這涉及法律的價值選擇問題,即自由與安全的選擇。法的價值是有位階性、沖突性的。當貿易自由與個體權利發生沖突時我們該如何取舍?我們應該鼓勵交易還是僅關注個人資料的安全?信息服務業的開放是實現信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必經之路,而個人資料在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受到更多侵害。個人資料在本人不知不覺中已成為跨國貿易的標的。資料本人應如何主張、救濟自己的權利?個人資料保護在發達國家已有先例可循,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尚屬空白。
WTO要求其成員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共同基礎上,實現全球范圍的貿易自由化,信息服務貿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而我國電信體制在這一方面卻相距甚遠,目前尚無完整成文的《電信法》,所以,加入WTO,我國的電信服務業將面臨一場嚴峻的挑戰。當然,中國加入WTO后,按《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電信服務協議,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開放過程中可逐步參與,并可以要求有關的電信組織和一些發達國家提供先進的通信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服務技術幫助我國發展電信業。還可以利用保護幼稚產業、安全例外等條款,保證民族產業的發展。
非洲有近8億人口,是一個消費層次多樣化、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南非、尼日利亞和埃及為廣東對非洲的主要出口國。非洲地區的外商與民族商互為一體,形成各不相同的類型。少數西方壟斷公司在非洲設立分公司,主要經營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商品,主要從事大宗進口和批發業務。民族商人中除少數資本較大外,一般資本較小,訂貨零星分散,批量小,許多民族商人都訂購中國商品,因開信用證積壓資金,故要求我方交貨快,最好是現貨現售。非洲國家近幾年來,華僑、港臺商人明顯增加,國內出去的個體戶有增無減。這些商人主要經營大陸和港臺商品。東非的經濟在非洲各大地區中是最低的,需求低端的消費品最多。中非消費市場不大,但消費水平高低懸殊較大,從而形成了多層次的消費市場。北非是非洲最富庶的地區,大多數北非國家的消費水平同中國大體上相似。南部非洲經濟很有發展潛力,市場上,到處可以看到中國商品。
(二) 廣東正在興起的中非貿易方式
非洲人均收入低,服裝、皮革制品等等需求大都為庫存貨,如果通過定單定做,價格則為大大增加,而買方的也是多為私人販運,所以雙方的電子商務意識不高,更傾向于面對面的挑揀,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般是直接從檔口對比就直接買貨。只有大單的交易,如汽車,摩托車等到廠看看才決定買貨。而且,在對非出口貿易中,有些非洲人對貿易缺乏誠信使中國商人感覺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方式是最安全的方式。因為上述原因,中非貿易還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模式。
2003年以后,中非貿易的熱潮中,赴廣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40%的速度遞增。非洲制造業極端落后,80%的生活用品依賴進口。在廣州,每天數萬名黑人挑揀著來自廣州周邊上千家小工廠,被中國人稱為尾貨的牛仔褲、雜牌電視機、組裝手機。萬里之外的非洲,有近50個需求旺盛的國家正張開雙臂,一件不余地接受、迅速消化掉這些本國生產不出的日用消費品。
非洲人在廣州購物的市場主要集中于三元里的迦南、御龍商城,小北路的天秀大廈、陶瓷大廈、登峰賓館等幾座大型中非貿易城,產品主要有服裝、布料、皮革制品、五金、家電、電腦、手機、插座、發電機、摩托車、汽車、門窗、鍍金飾品等等。由于非洲幾乎沒有工廠,一般人對正版和冒牌沒有什么概念,只要鞋子上印有Adidas就可以了,關鍵是便宜。廣州是在華非洲商人最密集的城市,目前常駐廣州(6個月以上)的非洲人達2萬余人,短期簽證幾天到一個月的則達十幾萬人,大都是選購了產品就馬上空運或拼柜海運回國。一條牛仔褲在中國批發價23元,運到尼日利亞的空運費為36元,在尼日利亞銷售則可賣到130元。
二、廣東對非洲貿易實現電子商務交易的優勢分析
(一)非洲客人在非洲通過網絡批發交易的降低成本分析
非洲客人親自來到中國商場批發交易的成本:C1=出廠價+(鋪租 +店員工資+簽證費+旅費)/銷售出去的商品件數N1+運費
非洲客人在非洲通過網絡批發交易成本: C2=出廠價+(倉庫儲存費+網絡宣傳費+樣品快遞費)/銷售出去的商品件數N2+運費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對于盡力買到便宜貨的非洲客人來說,如果網絡批發交易價格大于商場批發交易的價格,網絡服務平臺則無法生存,要使C2小于C1,則必須要使(倉庫儲存費+網絡宣傳費+樣品快遞費)小于(鋪租 +店員工資),N2大于N1。一般來說,廠家、商家的倉庫儲存費肯定小于鋪租,樣品快遞費也遠小于非洲客人親自來中國的簽證費+旅費。這樣就要判斷N2是否大于N1,在推廣初期,由于知道網絡服務平臺的人少,信息少,N2肯定小于于N1,網站知名度逐步大后,由于網絡信息搜索的的便利,能更快地檢索到更低價格的同類產品,可以找到更便宜的供貨廠家,省去給商鋪的中介費。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所以N2會逐步大于N1。
對于遠在非洲的客人可能需求的產品量不多,不走集裝箱,只用空運,難以用T/T或L/C來保證匯款后能收到貨物和貨物的質量, 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推出代收非洲客人的匯款,然后到非洲客人聯系好的檔口或廠家一手交錢,一手驗貨是否和非洲客人確認的樣板一樣,然后代為空運發貨,只收取每次兩百元的手續費,只相當非洲客人在中國住兩晚的住宿費。
(二)非洲客人在中國通過檔口加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結合起來選購產品的優勢分析
非洲客人在中國通過商鋪加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結合起來選購產品,能更快地檢索有這種商品的檔口,直接前往,省去到各個貿易城逐個檔口尋找的麻煩。例如我在廣州金龍盤服裝外貿城開檔口期間,通過交流得知尼日利亞朋友需求大量手帕,每月需求2萬條,但手帕在國內市場幾乎沒有銷售了,中國人習慣用紙巾。后來我就上ALIBABA英文版用關鍵詞“hankerchief”查找,發覺中國江浙一帶有很多生產手帕出口的企業,通過聯系,寄樣板,終于幫客人找到了小于1元/條的手帕。又例如有幾個尼日利亞客人需求1000多條男裝多袋牛仔褲,并給樣品我看,關鍵的是他們不要訂做,只要庫存,而且要32到36碼的, 因為訂做價格貴,要30多元/條,而庫存產品則可以壓價到20元以下。我逐一打電話到十幾個廠家,都找不到多袋牛仔褲庫存。我又親自花了兩天的時間到沙河、廣大,伍尚等幾個服裝批發市場幾百個牛仔褲批發檔口逐一詢問,才找到相似的16條多袋牛仔褲,拿回來后,尼日利亞客人以款式不全合適為由,只買了其中的十條,不但沒有賺到錢,還虧了車旅費和時間精力。
如果非洲客人在中國通過檔口加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結合起來選購產品,在平臺需求信息和圖片,賣家又上傳圖片詢問客人是否合適,這樣就不需逐個檔口跑,也不會進回不合款式的牛仔褲了。
(三)網絡信息服務平臺使中非貿易擴張到全國更多的企業
現在中非貿易的原始交易方式主要集中在廣州, 生產出口產品的工廠主要集中廣東的增城(新塘牛仔褲城)、花都(獅山皮具城)、中山(五金產品)、東莞(衣服,毛衣,鞋)、佛山(家電產品)、深圳(高科技電子產品,摩托車,汽車)等地區及城市 。我曾問尼日利亞客人需求從中國購買什么產品,他們說Every things(所有產品)。我問他們非洲沒有工廠嗎?他們說現在也有不少中國人到非洲投資辦廠了,但還不能生產所有產品,很多產品需要從中國進口,而且都不是固定從事某方面產品的進口,可能看到什么合適的,有利潤空間的,下次就改變進口計劃。這種原始的交易方式的發現需求產品的過程就是:來到中國――看到許多產品――發覺非洲無法制造的或存在利潤空間大的產品――洽談購買――運回非洲。這樣就會存在發現的產品只限于廣州,購買的產品只局限于在廣州周邊的企業生產的,還有許多由于語言關系,企業偏遠關系未能發覺的適合非洲進口的行業產品(例如重型機械,疫苗,其他地區的土特產等)。
如果建立了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就可以使全國各地的企業參與到中非貿易來,全國的企業都可以在平臺上推介產品,庫存信息,非洲客人不斷新的需求信息,使出口產品迅速擴展到各個行業,更容易開拓未被發現新的出口產品商機,打破地域的限制,把兩個合適的供求者迅速通過互聯網聯系起來。
(四)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有利于中非貿易的誠信運作
我在廣州金龍盤服裝外貿城開商鋪期間,就經常遇到非洲客人看了樣板、談妥了價格,口頭預定了一批服裝,說好明天來取貨,但后來又不來,使我進貨回來無法銷售出去,堆積造成損失。非洲客人在國際貿易中普遍信譽較差。 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可以使買賣雙方對注冊用戶進行評價,評信用等級,電子記錄著買賣雙方的每一筆交易誠信程度,這樣誠信度高的客戶就得到更多人的信賴和交易,這就促使每個注冊用戶都努力去維持自己的誠信,有利于中非貿易的誠信運作。商鋪對客人的訂購一般要其交定金才去廠拉貨,而非洲客人一般不想交定金(因為怕檔口搬遷),如果采用支付寶,客人在網上用支付寶支付,款項并沒有直接到商鋪老板帳上,要非洲客人確認收到貨物,支付寶才向相應的中國商家放行貨款,這樣就保證了雙方的利益。
三、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的實施方案
(一)信息特色的實施方案
雖然已經有ALIBABA,TRADEKEY等外貿交易平臺,但這些外貿交易平臺,沒有針對庫存產品推廣功能,而非洲又歡迎便宜的庫存產品,所以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要突出推廣庫存產品功能,可以上傳庫存產品的清晰圖片,買家也可以求購庫存產品信息和目標價格。例如有個中文版的中國服裝庫存網(省略),可以讓買賣雙方自由信息,其服裝低廉的價格(3元一件的毛衣,2元一雙的鞋子)就很適合非洲客人,但其沒有英文版,沒能被非洲人關注。如果我們將這個中文版的中國服裝庫存網翻譯成英文版,將其信息搬過來,放到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上,這樣就可以迅速被非洲客人注意與利用。然后逐步建立電器庫存,皮具庫存,機械庫存等等專區,這些專區的信息都是從中文版的相應庫存信息網翻譯過來,然后再拉攏供貨商過來信息。
推出客戶需求信息數據統計專欄,軟件自動對客戶的求購信息進行分類統計,這樣就能使中國商家更好地掌握客戶的各類需求動向和量比關系,更好的掌握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
免費給各對非洲貿易的商貿城檔口開網店,非洲商人,在非洲的消費者求購信息,根據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員及時補充相關商家、廠家信息,各用戶在信息的同時可以上傳圖片在線交流,參與論壇討論,詢盤,每個注冊客戶進入自己的界面都有搜索產品,搜索企業,搜索庫存,搜索需求信息,搜索商鋪的關鍵字匹配搜索功能,還有按分類目錄搜索的功能。
(二)服務特色的實施方案
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突出政府部門的權威與信譽,把非洲客人當作朋友,介紹中非貿易,免費咨詢來中國貿易的各種事項,對不能來中國的客人采購發貨,代看廠,代驗貨。對買家訂單實行跟蹤服務, 定單查詢,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薦另一家。開通國際型支付寶,買家確認貨與樣板一致后再放行貨款。針對非洲客人在廣州流動性大,上網不大方便等,還可以推出移動商務業務,在網上需求信息的非洲注冊用戶,如果有商家回復了供貨信息,服務平臺就可以以英語短信的形式發送到非洲用戶注冊的手機上。這樣非洲客人就可以直接和各個可以提供合適產品的廠家直接聯系上。
每個注冊用戶都可以免費注冊國際型支付寶,與阿里巴巴集團創辦支付寶(省略)合作。支付寶作為國內最大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致力于為中國電子商務提供“簡單、安全、快速”的在線支付解決方案。非洲客人想購買商品,直接在網上用支付寶支付,支付成功后,中國商家就立即通過空運或海運發貨,非洲客戶務必在收到商品后的24小時內,在支付寶上確認收到商品。確認收到商品,支付寶就放行貨款,中國商家就可從自己的支付寶帳戶轉錢到已經綁定的自己的存折帳戶。如果非洲客人收到貨物卻沒有確認,而且又不向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投訴產品的質量,超過一個月,支付寶也會自動向相應的中國商家放行貨款。如果非洲客人沒有收到貨物或者貨物有質量問題,可以向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投訴,廣東對非洲貿易信息集成服務平臺可以向雙方進行網上協商,要求雙方在網上提交相關證據,如果證據屬實,就將貨款返還給非洲客人。
傳統的貿易企業更加注重的是產品資源獲取和銷售網絡的建立,現代信息社會的條件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各種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貿易實踐,信息平臺不僅為企業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降低了企業運行成本,也為銷售網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支撐。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更使得客戶,貿易企業和生產企業構成了一個快速的協作網絡,使得信息傳遞更加迅捷,貿易更加便利,價值實現更加快速。
一、貿易企業信息平臺實踐
2005年,中國石化對化工產品銷售進行了體制改革,組建了專業化工銷售公司,成立以來,化工銷售公司業務量不斷擴大,從2006年的1800萬噸增長到2012年經營總量超過4000萬噸。銷售收入由1500億元增長到3600億元左右。
隨著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經營總量不斷增長,對公司的運營和管理帶來了很大挑戰,為了保證公司的順利運營,提高管控水平,自成立以來,化工銷售一直致力于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司整體運營水平,改善公司經營。在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努力下,目前已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了以ERP系統為核心,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物流信息系統(LIS)、數據倉儲系統(BW)以及IC電子提貨卡等系統緊密集成的業務支撐體系,搭建了商務、物流和經營管理三大平臺,對公司的業務運行和經營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通過持續的系統優化,集成整合, ERP系統發揮出主應用平臺和核心系統的作用,ERP和CRM系統共同構成了公司商務管理平臺,有效地支撐了公司的日常銷售和營銷運作,充分體現出緊密連接市場,統一資源配置,統一規范銷售流程的管理思路。2012年,公司銷售訂單數量每月已經達到5萬余張,發貨筆數在6萬筆以上,發票數量3萬余張,實現銷售量260余萬噸,公司商務平臺借助大容量計算機系統,對這些業務實現有效支撐,是公司基礎的業務平臺。
為了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公司利用CRM系統搭建了對外電子商務平臺,客戶不僅可以在線填寫需求、反饋信息、提出建議,而且可以對銷售訂單、資金往來和貨款余額等關鍵信息進行實時查詢,實現了與客戶的信息共享和溝通互動。2012年全年客服中心借助CRM平臺已經接受客戶呼叫2.4萬個,形成商機400余個,提高了客戶服務水平,有效地促進了產品銷售。
為了對公司物流運行實現統一管理,公司搭建了物流管理平臺,對物流業務的日常運行、運輸設施的運行狀態進行自動跟蹤與監控,實現了物流全過程的動態管理。2013年已經實現所有物流委托上網運行,所有費用網上結算,月均結算運費2億元左右,實現近7000輛運輸工具網上實施位置監控。通過物流分析,線路網上招標,資源優化等手段,每年可實現物流成本的大幅降低。
二、信息化為貿易企業帶來的成效
對化工銷售來說,信息平臺的建設,直接的成效是業務效率的大幅提高,銷售網絡的擴大,成本的有效降低,風險的全面控制,最終實現公司效益的提升。
1.帶來公司運作效率極大提高
運作效率始終是企業利潤的源泉,也是企業特別關注的課題,運作效率方面的提高,直接帶來的是公司更低的人力成本,員工工作強度的降低,員工滿意度的提高。對客戶服務效率的提高,將直接帶來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提高,為擴大公司效益打下基礎。
化工銷售為提高訂單主流程的效率,通過系統的集成,化工銷售已經實現了與所有中國石化內部生產企業的聯網運行,產銷雙方實現了網上直接對接,化工銷售的訂單可以直接傳輸到相關的生產企業,企業的發貨動態,通過ERP系統集成和IC卡提貨系統動態集成,對客戶的信息服務做到了隨時隨刻,有效地提高了客戶服務水平。
運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帶來人均效益的提升,人均銷售量從2008年年的1.41萬噸/人提高到2012年的2.14萬噸/人,經營的效率大幅提高50%以上,同時員工和客戶對內部運作的滿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2.促進銷售網絡的迅速擴大
運營效率的提高帶來化工銷售公司銷售網絡迅速擴大,經營量從1800萬噸到3600萬噸,五年實現了翻番。公司的經營網絡。從期初的三個區域公司,集中在大城市進行銷售,發展到五個區域公司,二十余家駐廠辦,在公司銷售網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信息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化工銷售在銷售網絡延伸的同時,相關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也在不停地延伸,公司600余個客戶經理,服務于7000家以上客戶,通過公司統一的商務信息平臺連接在一起,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信息系統的支持,化工銷售的業務如何開展,銷售網絡如何運作。
3.實現經營風險的全面控制
在銷售業務中,核心是控制信用風險,在信用風險管控上,信息平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收付款方面,化工銷售利用統一的電子銀行系統,實現了資金收付的自動化,提高了資金運作效率,降低了資金使用成本,化工銷售的客戶通過電子銀行收付款項,通過ERP系統的信用控制機制,可以實施控制信用的使用情況,有效規避信用風險的發生。
在物流業務運作中,實行有效物流動態監控,是控制產品流向,控制物流風險的有效手段,有效監控化工產品銷售物流必須依靠信息系統提供的監控功能。自2008年開始,化工銷售開始推行對危化品運輸的車輛的GPS監控,將危化品的運輸置于全面的監控下,對貨物流向的監控實現全面掌握,有效地控制了物流風險。
三、對貿易企業平臺建設的建議
貿易企業開展信息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關系到企業競爭力的系統工程,這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流程與系統的充分匹配和融合,同時也要注意選好平臺,選擇好合作伙伴,才能保證達成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目標。
1.流程與系統的融合
流程是企業的價值創造的重要環節,信息化建設之前,流程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平臺建立之前,流程的梳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與信息系統相關的流程,必須進行詳細的設計。
流程梳理工作的團隊,要特別注意由業務部門組成,而不是僅僅由開發人員組成,由未來執行流程的人來梳理流程,可以保證流程的可執行性,對后期的建設和推廣非常重要。
2.選對應用突破點、技術平臺和合作伙伴
在信息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起點是業務部門的需求,業務部門需求最強烈的點,往往就是我們選擇的應用突破點,信息化要見到成效,得到管理層和公司上下的支持,應用突破點的選擇非常重要,這是需要經過大量的調研和分析后,需要慎重決策過程并經過管理層最后確定的重要前提性工作。
另外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平臺的選擇和應用的設計,平臺的選擇在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選擇的標準上,首先要注意的是方案是否體現了行業特點,是否與公司的管理實際相匹配,是否與選擇的應用重點一致,同時要特別注意開發企業的成熟度,是否有相關行業經驗等指標,只有把這些指標進行綜合考慮,才能確定能夠長期合作的伙伴,選擇能夠長期運行的技術和平臺。
3.注重系統集成
由于平臺建設的長期性,往往不同階段建立不同的系統,經過一定時期的系統建設后,我們往往會發現,建設了過多的系統,但是系統之間不兼容,無法互聯互通,運作效率不升反降。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系統集成問題,我們在進行系統設計時要特別注意不同的流程整合和系統集成的問題,要注意統一標準的執行問題,在設計過程中提前注意解決,比到后期發現問題在開始整改處理的成本要低很多。
貿易服務企業的行業特色,決定了對信息平臺的要求是多元化,多方面的,企業在信息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改善經營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效率。信息平臺的建設過程,也是一個企業不斷成長,不斷發展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規模增長迅速。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比較,中國服務貿易出口整體競爭力依舊不強。今后,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大調整、新興服務貿易不斷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應當積極把握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趨勢,加快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 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
國際競爭力這一概念的產生和頻繁使用,源于20世紀70年代,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競爭的加劇。國際競爭力更是成為各國政府、理論界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而言,它是指一個國家的服務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具有的開拓、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衡量一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可以從一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貿易結構等方面開考察。可以具體使用凈出口指數反映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大小。凈出口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的凈出口額占該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該指數-1和1之間。越接近于1說明該國在該領域越具有競爭力。反之亦然。
服務貿易是產業進步的標志,是服務產業國際化的體現。自上個世紀中后期至今,全球服務貿易總量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從1980到2005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50億美元擴大到24147億美元。25年間增長了5.7倍,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從1/7增長到近1/5。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跨境服務貿易從1982年的43.4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582億美元,23年間增幅超過35倍,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3%。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進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是,由于我國服務貿易起點低、基礎差,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撐,與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服務貿易整體水平差。
我國服務貿易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傳統行業存在著比較優勢,例如在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遠洋運輸服務、人造衛星發射服務,以及旅游服務方面。這也造成了中國服務貿易的產業分布集中度較高,服務貿易結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等傳統部門,高附加值或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落后。2004年,我國服務貿易總出口額為620.56億美元,其中運輸業出口為120.67億美元、旅游業為257.39億美元。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保險服務業為3.81億美元、計算機信息服務為16.37億美元、專利權使用費為2.36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應當與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在未來幾年全世界經濟發展普遍樂觀的背景下,全球服務貿易將保持快速增長。在國際服務貿易不斷擴張的同時,國際服務貿易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世界服務貿易將逐漸由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貿易轉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1990年至2005年,運輸服務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從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務占比從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占比則從37.5%逐步增長到47.8%。國際服務貿易的變化對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出了挑戰。
對于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我們也使用貿易凈出口指數加以評價。
與20世紀80年代的正值比較,自9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貿易凈出口指數一直呈現為負值且保持在-0.1左右的水平,這說明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且有惡化的趨勢。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與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新興服務貿易不斷發展,而傳統以勞動密集型服務為主的服務業比重下降造成的。
中國加入WTO以后,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我國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同時我國的服務業也將更多的融入到全球服務貿易當中,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如何提升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國際大都市發展的經驗證明,在服務貿易領域,以新興服務產業和技術含量高的服務產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可以形成后發優勢,實現跳躍式增長。因此,面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加快技術創新,依靠技術進步發展新興服務業并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技術創新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關系
技術創新的概念,最早南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國內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的定義十分繁多,概括性的講,技術創新就是在研究開發的基礎上將新的知識和技術引進到經濟活動中,并實現其市場價值的過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到目前為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將人類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即信息化、知識化時代。知識經濟與傳統的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比較,國際競爭的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工業經濟時代,國家、產業之間的競爭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的基礎上的,誰擁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資源和更多的資本,誰就會在同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而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競爭是建立在知識資源的基礎上的。就國際貿易而言,其競爭的焦點也不再單純的是各種生產活動的最終產品。而是各種知識活動;各同競爭的核心陣地不再局限于產品領域,而是前移到產品的技術研究開發階段。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優勢,各國必須升級其產業層次并培育本土的技術發展和創新能力。就技術創新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關系而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技術創新有助于創造產品低成本優勢
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曾經指出:競爭優勢有兩種形勢:成本領先和標新立異。而技術創新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可以改善服務業生產中各種投入的質量,節約消耗,用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務。技術創新在提高服務業國際貿易競爭力方面的一個基本表現就是降低服務產品生產成本,使其獲得成本優勢。
2.2 技術創新有助于開拓市場
任何一種產品的市場需求都有一個生命周期,當一種產品的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出現飽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向市場提供新的產品品種。這種新產品由于具有新的
特點和品質而高于以往的產品的市場價值且更容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能夠把握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占領和開拓市場。
2.3 技術創新有助于服務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
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總是不斷的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演進的。如果一個部門的主導產業處于先進階段,那么這個部門就會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技術創新一方面能夠使傳統服務業部門的改造和升級,同時也能推動現代、新興服務業部門的產生與發展。從而保證一國服務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4 技術創新有助于形成高品質的核心產品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的服務業部門是否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產品,是其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基礎。知識經濟時代,高品質產品是技術創新的物質載體和市場體現。服務業部門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開發出品質優良的產品,才能夠獲得新的市場需求和更多的市場機會,最終提高本部門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2.5 技術創新有助于形成有競爭力的服務業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或產業部門內,存在著一群相互關聯的生產者、公司、關聯產業和專業化的協會。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大于各個部門的簡單加總。導致產業集群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技術創新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由技術創新系統的復雜性要求全部過程必須有多種主體、如政府、科研機構、生產者、公司等來完成。各個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緊密結合,通過功能互補,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 以技術創新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綜觀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理論研究,長期以來一種主要的觀點就是強調靜態的比較優勢或資源稟賦對一個國家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國際貿易競爭力應當建立在勞動力低成本或自然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路徑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應當看到,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環境的變化,靜態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就如前述分析表明的,全球貿易環境的發展變化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出的挑戰以及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國際競爭力的惡化。因此,面對新的經濟環境,我們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把握當代服務貿易的發展規律,依靠技術創新增強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3.1 鼓勵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改善服務貿易結構,是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能力的新舉措,是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要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技術創新來發展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形成新的貿易增長點。
3.2 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
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著重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業服務等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從而延長服務業產業鏈條,彌補產業鏈條的弱項。
3.3 加快服務業的組織創新,實行服務業企業的改革和重組
按照市場化原則,培育和發展新的服務貿易出口主體,增強大企業實力,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培育形成一批整體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大集團。
3.4 加快服務業專業技術人才教育與培養
新興服務業多為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的多寡直接決定著行業的競爭力。因此,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加強創新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培養適應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5 多渠道增加服務業技術創新投入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重要性
現代信息服務業具有高增長、低消耗、低污染的特點。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關聯程度高,對生產和消費的拉動作用大,是當前發展速度最快、技術創新最活躍、增值效益較大的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先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有利于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變,有利于服務業新的增長點的形成,對優化我市第三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各縣、區和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重要性,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我市現代信息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加快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自主創新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節能減排為目標,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為原則,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撐,著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關聯度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產業和互聯網增值業務,重點發展數字內容創意產業,做大做強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推動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現代信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與互動,力爭使我市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位居全省前列。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與因地制宜相結合。要針對我市信息服務業在地域和規模上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揚長避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有序協調發展。各縣、區要結合當地資源和信息化建設情況,選擇市場空間大、資源豐富、經濟效益明顯的信息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扶持,突出特色。
2.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要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政府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為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3.引進消化與自主創新相結合。要在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大現代信息服務業自主創新力度,將*對外開發集成創新的優勢結合起來,加大引進力度,在認真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的同時,積極開展現代信息服務業自主創新。
4.以人為本與強化應用相結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有利環境,在發展中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儲備人才,發展惠及全民的普遍服務,不斷提高全民素質和信息化應用能力。
5.服務生產與互促發展相結合。要堅持現代信息服務業與工業、農業相結合,大力發展面向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石化產業的現代信息服務業,為設計、生產、流通等環節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在提高產業實力和競爭力的同時,帶動現代信息服務業迅速發展。
(三)總體目標。到20*年,全市現代信息服務業當年實現增加值5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以上,年均增長25%以上,規模和效益位居全省前列。在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內,形成3個以上專業化產業園區,培育*家以上大型信息服務企業,打造一批著名信息服務商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以惠城區、*區、大亞灣開發區為中翼,帶動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東西兩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相當規模的信息服務業聚集區,并輻射全市山區和其他農村地區,奠定省內實力較強、發展最快的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格局。到20*年,基本建成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信息服務業體系,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現代信息服務業成為我市重要主導產業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業和互聯網增值業
(一)基礎性信息傳輸業。繼續發展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等基礎性信息傳輸服務,全面提高面向農村的信息傳輸服務能力和水平,推進有線寬帶網、無線寬帶網、800M數字集群建設,加快普及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業務,大力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下一代網絡(NGN)等新一代信息傳輸服務業,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通過設備制造商、網絡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互動合作,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
(二)互聯網增值服務業。通過技術和業務創新,大力開發面向大眾和企業的增值業務,加快電信增值服務業發展;積極推動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電信、移動、聯通等公司)與媒體行業、增值電信企業的合作,促進電信新業務、新服務業發展,實現傳統基礎電信服務企業向綜合信息服務企業轉變;突出發展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增值服務,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增值業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系統集成商落戶*,促進網絡增值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力爭在20*年形成20家重點信息傳輸服務和互聯網增值服務企業。
到20*年,信息傳輸業和互聯網增值服務業實現總收入超過60億元。
四、突出發展數字內容服務業
(一)數字媒體內容業。發展影視制作業,建設廣播影視節目資源庫,促進影視娛樂信息數字化。利用數字家庭服務平臺,開發適合家庭和個人消費的數字音視頻、數字多媒體、數字出版和移動電視產品,發展交互性多媒體內容服務業。大力發展面向新聞出版、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領域的數字內容產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壯大網絡文化產業。
(二)動漫與網絡游戲產業。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動漫與網絡游戲產業,培養動漫游戲創意師、設計師和工程師,提升動漫游戲原創能力。
(三)數字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產品外形外觀設計、工業模型與模具設計等工業設計創意服務業。加快發展以包裝設計、視覺傳達、建筑裝飾設計、廣告和平面設計為主的視覺設計業。促進信息技術在文化傳媒、新聞出版、工藝美術、咨詢策劃、廣告會展、時尚消費、娛樂休閑等領域的應用,提升創意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四)數據庫業。加快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宏觀經濟、專利等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礎資源數據庫建設,加強基礎信息資源的開放、互聯和共享。加快信息資源采集、整理、加工和應用的產業化,推進商業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強公益性信息資源增值服務,建設若干個全市性數據資源服務中心和網絡數據中心。加強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開展公文檔案數字化工作,加快建設全市電子政務數據中心和共享平臺,建立全市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
到20*年,數字內容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
五、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產業
(一)做大做強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業。重點發展與我市電子制造業相關的系統集成、網絡應用服務、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等,培養骨干企業,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成為現代信息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加快發展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推進項目咨詢、監理、安全評測、培訓、市場調查、征信服務等新興信息服務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醫藥、汽車電子、音視頻等行業的應用軟件和嵌入式系統,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金融、電子政務等領域的應用軟件,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間件的發展。建立健全軟件應用配套體系,積極培育軟件消費和服務市場。到20*年,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爭取實現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并推動建立、重點扶持3家~5家較大型的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企業。
(二)做大做強面向商貿流通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一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通過構建大型物流平臺,建立物流信息交換的“中樞”網絡。二是重點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自動識別和采集跟蹤技術在商貿流通領域的應用。通過整合交通、港口、銀行、海關、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物流信息資源,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三是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加快建立綜合性與專業性并存的多層次物流配送體系;扶持具有集成化、全過程物流服務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物流配送企業,催生一批規模大、功能強、信息化和標準高、技術先進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和物流園區等,爭取到20*年發展3家~5家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
(三)做大做強面向生產制造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重點推進我市石化、電子兩大支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推進設計、生產和管理各環節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支持集成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大力發展為生產服務的信息系統集成、網絡技術服務、信息系統運行與維護等業務,規范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市場。
(四)做大做強面向農村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堅持以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推進信息服務進村入戶,大力發展面向農產品流通、農業科學種養、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法制建設和村務管理等領域,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現代信息服務業,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落實國家有關面向農村的通信服務資費優惠政策,積極組織開發面向農村市場的質優價廉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產品,扶持農村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務發展。積極扶持一批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企業,培養一批農村信息服務骨干,形成一批“三農”信息服務項目品牌。
(五)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進金融信息服務業發展,建設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線支付服務平臺,促進電子商務支付業務發展。完善數字證書安全認證基礎設施,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的數字證書安全認證體系。積極推進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大力推動區域電子商務應用,建立電子商務交易應用平臺。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規則、標準和地方性法規政策的研究制訂工作。到20*年,電子商務營業收入超5億元。
六、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服務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在統一規劃和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光纖骨干傳輸網,優化網絡結構,實現各縣、區城域網高速互聯。加快有線接入網絡的寬帶化改造,建成可承載多業務的數字化、寬帶化、綜合化接入網。推進光纖到大樓、光纖進家庭、寬帶到個人的信息網絡工程建設。大力建設城市無線寬帶工程,完善新一代無線通信基礎設施。惠城區要率先實現無線寬帶全覆蓋,其他縣、區的中心區、車站、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要加快實現無線寬帶覆蓋。加快有線數字電視網絡的雙向數字化改造步伐,建成覆蓋全市、能夠全面提供高清互動多媒體信息服務的數字家庭主通道。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推動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20*年前實現村村通光纖,提高信息進村入戶能力。
(二)加快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引導,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鮮明、資源共享、協作發展的現代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發展格局。加快*電子信息大廈等軟件產業基地建設,使之成為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區和吸引投資集聚區,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上規模、上水平。在各類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內,加快建設移動信息服務、汽車電子、現代照明、物流信息服務和軟件服務外包等一批省級現代信息服務產業專業園區,整合資源,創新載體,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做長產業鏈條、做強龍頭企業、做響品牌產品,拉動產業整體發展。有條件的縣、區,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建設獨具特色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專區。鼓勵通信運營企業為園區提供優質低價的電信網絡服務。
(三)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依托產業基地、產業園區、中介機構和龍頭企業,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強化現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無線射頻識別、數字家庭、衛星導航等公共技術支持平臺。加快建設一批面向行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動漫公共設計平臺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承擔本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七、加強區域合作和國際交流
(一)加強以港深惠為重點的區域合作。通過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政策引導,推進港深惠在信息基礎設施和公共支持平臺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推動三地科技園區、產業基地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利用*創業、生活成本較低的優勢,積極推進深港惠服務外包和區域信息化合作,鼓勵本地企業開拓內地市場。
(二)加強招商引資和國際交流。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方式,搭建現代信息服務業招商引資和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加大力度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中的現代信息服務企業,鼓勵企業將其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研發中心等落戶*,經認定后給予相應優惠政策扶持(具體辦法由市外經貿局會有關部門制定)。支持本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進行境外戰略性投資,或在境外設立國際營銷渠道。
八、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一)設立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年起,市財政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設立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具體管理辦法由市財政局會同市信息產業局制定)。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市軟件園建設,支持現代信息服務業的關鍵共性技術、服務產品的開發以及產業化,支持產業基地、園區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品牌培育、標準制訂等產業環境建設,對獲得省扶持的現代信息服務業項目進行資金配套。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貼息、補助和獎勵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源積極參與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各縣、區政府也要設立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本地的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
(二)發揮現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我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的意見》(*府〔20*〕95號)規定,現代信息服務企業經認定為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從20*年起,減按*%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按國家規定,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鼓勵企業加強產品開發和技術服務。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加計扣除;符合國家規定的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產品,可申請享受國家現行鼓勵軟件產業發展的有關增值稅、所得稅優惠政策;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產品涉及營業稅應稅勞務的(除廣告業、娛樂業外),暫減按3%的稅率征收營業稅。企業進行技術轉讓,以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發生的與技術轉讓有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的所得,年凈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允許企業按照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和職工教育經費以一定比例抵扣企業所得稅,允許企業加速用于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具體標準根據省政府《印發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府〔20*〕123號)執行。鼓勵企業發展出口和外包業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現代信息服務產品和服務出口享受國家有關出口退(免)稅政策。上述稅收政策,如遇國家政策調整,按新規定執行。
(三)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持金融機構對鼓勵發展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對產業基地、公共平臺、產學研項目建設和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等加大扶持力度。以企業為主體,完善中小企業行業擔保機制,為中小型現代信息服務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鼓勵、支持國內外風險投資基金投向現代信息服務業。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現代信息服務業的項目或產品,在*市累計投資額超過其公司注冊資本60%的,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資額占其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享受相應的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大力支持現代信息服務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
九、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引進海外人才,落實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政策待遇。對現代信息服務企業引進外國專家、留學人員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級財政、人事部門要在立項、經費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傾斜。加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工作,對面向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項目和專業能力水平認證項目,可給予適當補貼。支持現代信息服務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聯合建設人才培養基地,開展人才培訓工作。制定引進信息技術知名企業的優惠政策,發揮知名企業的人才匯聚能力,制定鼓勵、幫助本地信息技術企業到國家重點院校招收畢業生的政策措施。上述獎勵和補貼的具體辦法及標準,由市人事局會同市財政局、信息產業局共同制定。
(二)支持市場主體投資創業。堅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鼓勵發展各種組織形式的市場主體,吸收各類投資主體投資創業。放寬企業登記注冊條件。簡化連鎖經營準入手續,實行連鎖經營的現代信息服務企業可由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和經營審批手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具備經營條件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登記注冊時不受資金數額的限制。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05703
1 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服務業也成為新常態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勢產業。作為傳統服務業,旅游服務貿易占我國服務貿易比重雖然近年有所下降,但仍舊是我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23%,在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中占比達到36.7%。
浙江省地處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沿。同時,由于旅游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等原因,浙江的旅游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但是,浙江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相匹配,與北京、上海、福建等旅游強省市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在新常態下,尋找浙江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的出路,提升浙江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以其特有的風景和文化神韻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客也對這一神秘的土地充滿了好奇,因此,浙江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2.1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市場規模
近年來,出入境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整體呈快速發展的勢頭。從2006年到2014年,浙江出入境旅游人數呈穩定增長態勢,浙江省入境旅游者人數由426.8萬人次增加到931.03萬人次,出境旅游者人數由28.9萬人次增加到202.7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遠大于出境旅游人數,且從增速來看,入境旅游人數增速也要大于出境旅游人數。根據浙江省旅游局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旅游業基本情況分析來看,浙江省全省接待入境游客931.03萬人次,同比增長7.47%,其中接待外國人641.5萬人次,同比增長6.9%。2014年,浙江省全省有組織出境游客達到202.7萬人次,同比增長112%,其中出國游累計組團人數達到130.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3%。由此可見,浙江省出入境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國際旅游服務貿易不斷發展。
2.1.1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創匯收入
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呈現同步增長的態勢,從2006-2014年,浙江省國際旅游外匯由21.3億美元增至57.53億美元,創匯能力不斷提高。同時,旅游服務總收入也呈同步發展狀態,由2006年的1690.1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5947.04億元。由此說明,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收入不斷增加,創匯能力不斷提高,為中國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1.2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企業
隨著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旅行社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滲透的地區也越來越廣。浙江省旅行社的數量由2006年的1258家發展到了2014年的2161家,雖然同比增長率降低,但是旅行社的數量也隨著年份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旅行社在相關產業要素中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是旅游消費的主要經營者和組織者,能帶動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而旅行社的不斷增多也意味著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
2.2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資源
浙江省擁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最吸引游客的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浙江的旅游稟賦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要素,例如水資源,千島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這三江兩湖;第二,歷史文化資源要素,例如充滿人文色彩的古鎮,西塘,烏鎮,南潯,雙林,塘西,柯橋等;第三,影視文化資源要素,例如橫店影視城;第四,宗教資源要素,例如具有“海天佛國”稱號的普陀山,杭州的林隱寺,新昌的大佛寺,天臺的國清寺等;第五,少數民族風情要素,畬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第六,購物資源要素,浙江擁有許多享譽海內外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大小市場,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柯橋中國輕紡城,海寧皮革城,杭州燈具市場。
2.3 浙江國際旅游服務市場結構
浙江國際旅游入境人數從來源地看,包括許多外國人,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以及臺灣同胞。其中,外國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臺灣同胞、香港同胞,而澳門同胞所占比重最小。2014年,全省累計接待入境游客931.03萬人次,其中接待外國游客614.5萬人次,占了總入境游客的66.01%,香港同胞109.7萬人次,占了總入境游客的11.78%,澳門同胞38.8萬人次,占了總入境游客的4.17%,臺灣同胞168.1萬人次,占了總入境游客的18.06%。
2014年,浙江省入境外國游客按各大洲的分布情況是:亞洲游客290.2萬人次,歐洲游客158.1萬人次,美洲游客78.8萬人次,大洋洲游客23.2萬人次,非洲游客18.8萬人次。其中,亞洲游客人數占總人數的4722%,歐洲游客人數占總人數的25.73%,美洲游客人數占總人數的12.82%,大洋洲游客人數占總人數的378%,非洲游客人數僅占總人數的3.06%。顯而易見,來自亞洲的入境外國游客所占比重最大,而其中大部分入境游客來自于韓國與日本這兩個鄰里國家。
2014年,浙江省出境游客202.7萬人次,其中出國人數130.1萬人次,占了總人數的64.18%,而將出境目的地選為韓國的人數占了總出境人數的32.43%,將出境目的地選為泰國的人數占了總出境人數的1752%,將出境目的地選為日本的人數占了總出境人數的1330%。將出境目的地選為港澳的游客為41萬人次,占了出境總人數的20.23%,將出境目的地選為臺灣的人數為13.2萬人次,占了總人數的10.15%。由此可見,大部分游客將出境目的地選為韓國,香港,泰國,澳門,日本等地。
從浙江出入境往來國家和地區看,浙江入境人數大部分是港澳臺同胞以及韓國、日本、美國等亞太地區,而浙江出境的目的地多數也以韓國,港澳臺地區,日本等亞太地區為主。這主要因為環亞太地區的國家氣候較相似,東亞地區人文地理環境,如歷史淵源,服飾文化,茶文化等相似。出于以上相似的需求說明,具有相似需求條件的國家或地區容易相互吸引,所以相互出入境存在重疊。
3 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
3.1 占全國旅游服務貿易比重不高
浙江省的國際旅游市場占有率從2009年的813%到2013年的10.43%,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而廣東省的國際旅游市場占有率從2009年的25.27%到2013年的31.5%,其市場占有率依然是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但是從走勢看,浙江省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雖然在不斷增長,市場占有率在不斷增加,但是與廣東,江蘇等省份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雖然在2013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比重中,浙江省高于江蘇省。2014年浙江省的國際旅游市場占有率為10.10%,市場占有率低。
3.2 各地旅游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
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依靠著杭州、寧波以及溫州這三個城市,尤其是杭州,不管是從入境游客總人數而言或是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而言,都是列舉榜首。就2014年而言,浙江省旅游外匯總收入為575348.3萬美元,其中最多的杭州市占有231811.2萬美元,占浙江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40.3%,而最少的臺州市只有4909.1萬美元,僅占浙江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0.9%。全省只有杭州、寧波、和麗水達到平均水平,但是排在第二的寧波市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比排在第一位的杭州少了153979.6萬美元,相當于268個百分比,收入差距過于懸殊。由此可見,杭州市在浙江省內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獨占鰲頭,省內各市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并不平衡。
3.3 引用的外資利用不足
浙江省每年都引進大量外資,但是絕大多數的外資都被投入發展工業,服務業接收到的外資投入比重較低,旅游服務方面接受到的外資也就更少了。浙江省在2013年共收到服務業合同外資金額150987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87708萬美元,其中,住宿和餐飲業收到合同外資金額2121萬美元,僅占服務業合同外資金額的0.14%,實際利用外資11271萬美元,僅占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1.43%,而房地產業實際利用外資所占比重最大,共利用外資345374萬美元,占了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43.85%。浙江省服務業外資分配不合理,用于旅游服務業的外資比重小,這將會制約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競爭力的提升,不利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更加不利于“以引進促出口”戰略的實施。因此,浙江省要發展國際旅游服務,就要對外資進行合理的運用,并提高外資的利用效率。
3.4 市場營銷力度不夠
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在營銷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目前浙江省主要通過旅行社的大力宣傳、報紙登入廣告、網絡團購、電子門票贈送等方式進行營銷。但是,關于營銷力度,依然是不足的,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于旅游業的國際營銷投入的經費不足,不太注重浙江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工作,使得浙江旅游產品在國際上沒有吸引力。二是宣傳力度不夠,國際上雖然對浙江省的經濟發展有所了解,但是不清楚省內的旅游景點也非常值得一看。三是新型的營銷手段運用太少,省內許多從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行業的電商建立的網址并不專業,而且內容單一,沒有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4 新常態下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依舊存在許多的問題制約其發展,必須采取有效行動,為今后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鋪平道路。
4.1 加強浙江省各區域的聯合,縮小地區差異
浙江省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發展差距懸殊。加強省內區域合作。以杭州灣的文化休閑旅游經濟帶連同浙東沿海海洋經濟帶以及浙西南山水生態旅游經濟帶為載體,各地市應該互動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共同發展。加強與周邊省份的區域合作。利用周邊城市上海市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加強對之的合作,提升浙江省旅游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促進浙江旅游服務貿易的整體發展。
4.2 拓展引資融資渠道,完善引資機制
外資的引進并且合理分配運用將擴大浙江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市場規模,努力開拓融資渠道,加快國際旅游業各項基礎設施的建立,營造良好的國際旅游業發展環境,增強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對旅行社的發展進行綜合的整治和管理,擴大開檔程度,可適當降低旅游外資企業的進入門檻,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提供便利,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旅行社。
4.3 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浙江省對景區周邊的基礎設施要修建完善,如在交通設施的管理方面,要建造四縱八橫的高速公路網,努力加大國際航班的開發力度,將高鐵、公路以及水路合理的結合起來,開發一條道路專門欣賞沿途的風景。
4.4 實施品牌化戰略,增強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一體化,國際間的貿易不斷增加,各國文化差異越來越小,各國都開始了解中國的文化并開始關注中國特色的文化,因此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將會吸引到更多的國際游客來浙游玩。打造浙江旅游品牌對提升浙江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開拓海外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4.5 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打造浙江省特色旅游
浙江省有豐富的水資源,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打造不僅自然環境品位極高而且也充滿人文氣息的江南水鄉;浙東可以利用海洋、宗教資源,打造宗教旅游;浙中南森林廣袤,且居住著浙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由此就可以打造一條以山村野林,畬族風情為主的國際旅游名品;浙江商品市場繁多,購物與旅游二者的結合推動了浙江特有的市場旅游的形成。在開發特色旅游的同時,研發富有創新技術的國際旅游產品,吸引國外游客,推動省內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發展。
4.6 優化營銷策略,加大海外市場營銷力度
了解不同國籍游客對景點的不同需求,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方式,通過對旅游資源的改進,價格的優惠,拉動周邊發展,提高旅游業的知名度。同時,開拓新的營銷策略,借鑒韓國的全媒體營銷,浙江省也可以同浙江衛視合作,對熱播電視劇,綜藝節目選址地點進行規劃,利用明星效應,吸引國外游客的注意。此外,也可在網上進行預訂機票、車票、酒店房間、旅行路線以及景點介紹等服務,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的服務,為他們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游客對旅游景點的需求,提升知名度。
基金項目: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8-0014-0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medical institutions
YAO Zhen
(Wujiaocha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ntinues tension, all kinds of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factors about the scale, service items, treatment expense, types of patients and so on.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醫患矛盾在任何醫療機構幾乎都無法避免,不同大小、級別的醫療機構所產生的醫患矛盾也各有其成因和特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綜合性醫療機構在門、急診患者數量、醫療技術水平、醫療資源配置、病癥嚴重程度、治療方式方法、醫者學歷水平甚至是患者結構分布等方面的不同都會使矛盾呈現明顯的區別。
1 我國醫患關系現狀
近年來,無論是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程度抑或是醫療資源配置完善與否都已不再是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取而代之的是種種駭人聽聞的醫患矛盾新聞。這些負能量事件讓醫患關系不斷呈惡化趨勢,也為處于新醫改體制下的中國醫療事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2013年全國醫療機構發生的醫患糾紛已達7萬件[1],大量爆發的醫患矛盾讓醫患雙方都備受煎熬。根據上海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及衛生工作者協會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海市二、三級綜合性醫院發生的涉及賠償的醫患糾紛事件有3 600多起,即每天大約發生10起左右的中、大型醫療糾紛,總計糾紛賠償金額達到1.5億元。
一份在全國5省市30所醫院的隨機調查顯示,患者對醫院整體服務質量滿意的占51.3%,對治療效果滿意的占56.9%,對醫務人員服務態度滿意的占44.8%[2]。由此可見,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有不滿情緒。從醫患的訪談調查中感到,醫務人員包括醫學生對目前的醫患關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體更多的擔心和恐慌[3]。
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綜合性醫療機構醫患矛盾特點對比
2.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患矛盾主要特點
以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5年1―12月的投訴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表1)。
研究數據顯示,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5年醫患糾紛總數61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特點之一是以周邊轄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患者常年反復于中心就診,醫患之間溝通密切、醫患關系易于維持,醫患矛盾發生較少;服務態度引發的糾紛共37例,占糾紛總量的60.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應對常見病、多發病為主,老年慢性病患者所占比例較大。對于此類病情穩定的患者,不滿情緒通常存在于服務態度方面;因醫療質量而產生的糾紛共10例,所占比例達16.4%,位居第二。這與醫療事故集中的綜合性醫療機構形成了鮮明反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資源與技術水平相對欠缺導致醫療事故糾紛較為罕見。而醫療質量原因所占比例位居第二,說明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業務培訓提升醫療質量也是一種避免矛盾發生的重要措施。
2.2 綜合性t院醫患矛盾主要特點
二、三級綜合性醫院目前是我國醫療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醫患矛盾發生的主要場所,總體數量及賠償金額較為集中。選擇綜合性醫院就診的患者普遍對治愈疾病抱有較高期待,且綜合性醫院可供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案較多,然而在同意醫師選定的某種方式治療未果后,懷有負面情緒的患者或家屬會將其視為醫師帶有誘導性的選擇,將矛盾擴大化,患者也很難比較理性的思考和進行協商。醫患雙方無法正常談判時,需要以第三方調解或司法機關介入幫助進行賠償解決。
3 影響矛盾差異的因素
3.1 醫方差異
3.1.1 規模差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綜合性醫療機構最直觀的差異就是規模,它體現在占地面積、門急診數量、工作人員數量、診療項目、專科數量等各個方面。規模決定了各級醫療機構的醫患基數和潛在糾紛的數量,許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既沒有夜間急診也不設置病房,這就規避了部分矛盾發生的風險。
3.1.2 服務內容差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開具常用藥和常規檢驗兩大服務內容作為支柱,實際用于臨床治療的操作較少。而綜合性醫院手術多、臨床治療方式多,相對治療的風險系數高、糾紛的發生頻率高。
3.1.3 醫技人員差異
目前我國綜合性醫院基本由高等醫學院校附屬,人員選擇方面具有人才輸送便利、選擇范圍廣、專業能力強、專業學歷高等優勢,更有利于吸引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加入。以筆者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5年的人力資源數據為例,其在崗職工137人,醫技專業技術人員114人,其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為5人、副高職稱5人,中級職稱65人,其學歷構成相較于普遍以碩士為執業醫師最低標準的三甲醫院相距甚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薪資待遇不高、地理位置偏僻、服務項目單一等現狀是造成不同醫療機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3.1.4 費用價格差異
高昂的醫藥費用所引起的醫患矛盾仍然普遍存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醫保報銷比例也有差異。患者選擇收費相對較為昂貴的綜合性醫院,若沒有獲得滿意的療效,就會產生支付醫療費用與所獲得服務不匹配的想法,發生醫患矛盾的概率就會上升。
3.1.5 資源配置差異
綜合性醫療機構相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醫療資源配置更為豐富集中,對資源合理分配的要求也更高,往往綜合性醫院在提升床位周轉率的同時會伴隨術后觀察期短、康復不系統等現象。甚至存在個別綜合性醫院將傷口拆線、拆除石膏等后續工作下沉至周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情況。在合理配置資源的同時如何避免矛盾隱患是目前綜合型醫療機構迫在眉睫的問題。
3.2 患方差異
3.2.1 綜合性醫院患者
選擇綜合性醫院就診的患者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①未明確病因但伴有持續性不適癥狀;②表現出了嚴重的突發癥狀,急需就診處理;③已經診斷明確有嚴重病情或某些罕見疑難雜癥。這些患者都具有以下特征:病癥程度較重、治療欲望迫切、心理期望較高、治療過程復雜及治療花費巨大。以上特征的任何一項都可能成為醫患糾紛的發生原因。
3.2.2 基層醫療機構患者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患者以罹患常見病、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為主體,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不斷完善,患者就診時有固定或熟悉的全科醫師,通常側重點不在于精湛的醫療技術而是診療時有如“家庭”關系般的關愛。患者老齡化伴隨的視力、聽力、行動力的下降使社區醫務人員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此類患者心態穩定、溝通便捷、醫患矛盾尖銳程度小,醫患關系也易于維系。
3.3 體制差異
3.3.1 綜合性醫院體制
綜合性醫療機構擁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和較多科研項目,但政府部門不會為其所需的經費進行全額撥款,為保障自身發展需要,綜合型醫療機構難以完全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許多進口或自主研發的藥品仍需要患者全額自費。這些體制所產生的問題與群眾所期待的理想化醫療模式相距甚遠。
3.3.2 基層醫療機構體制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甚至二級醫療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的資金運轉模式,即醫療、藥品等所有收入及時上繳區財政專戶,而其支出全部納入部門預算管理。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基本原則堅持“資金統籌、綜合預算、收支平衡”[4]。這種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證了醫療機構服務的公益性質。2016年上海市著力于推行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切實將“患者滿意度”作為績效分配的一項重要指標,促使醫務人員重視醫療服務態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患者側重家庭醫生般無微不至的非醫療技術服務,而綜合型醫療機構所產生的醫患矛盾多為醫療技術方面的問題。想要解決好目前醫患關系的難題,必須二者結合、分工明確,注重各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思想轉變,逐步形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5]。
參考文獻
[1] 麥子. 醫患相煎全民之痛[N]. 檢察日報, 2014-08-27.
[2] 郭永松, 吳水珍, 張良吉, 等. 國內外醫患關系現狀的比^與分析[J]. 醫學與社會, 2008, 21(11): 1-3.
被人們習慣稱之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韓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其國家政策有密切聯系。韓國政府一直激勵本國企業對外投資,如專門對韓國企業對外投資作了審批和外匯管理的規定,由韓國銀行負責有關海外投資審批與監督;由韓國進出口銀行既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信息服務,又提供海外投資信貸;在對海外直接投資的法律規制與促進上,有《海外投資開發促進法》、《海外資源開發促進法》、《搞活海外投資方案》;同時韓國還是建立有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少數幾個發展中國家之一。正是韓國政府的支持造就了一批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的跨國公司。在這些支持中,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服務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跨國活動。
1.通過政府向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韓國專門設立了海外投資調查部、海外投資洽談中心等,系統收集有關國家的政治動向、經濟政策、法規、外匯管理及稅收制度等情況,及時準確地向企業提供信息資料和咨詢。韓國駐韓國企業投資東道國的大使館也承擔對東道國投資環境進行調查的職責;韓國進出口銀行既提供海外投資信貸,又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信息服務。海外投資信息中心專門負責收集與海外投資國別和產業方向的信息,安排促進投資方面的研討會等;韓國政府于1962年成立了大韓貿易振興公社,為了更利于韓國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1995年大韓貿易振興公社更名為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簡稱KOTRA)。 KOTRA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政府組織,是韓國對外貿易投資的促進機構,其宗旨是促進韓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與投資合作。當然企業也可以就關心的事宜向KOTRA提出咨詢,或委托KOTRA協助調查。此外,KOTRA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均設立了分支機構,以方便對地方企業的服務。大韓貿易投資中心(KISC)成立于1998年6月1日,是隸屬于KOTRA的國家指定的惟一投資振興組織,韓國政府授予其制訂磋商解決包括投資計劃等各方面為海外投資者的一條龍服務方案。目前,僅大韓貿易投資中心已與世界上300多個咨詢機構建立業務聯系,收集有關信息資料,供投資企業決策參考。
2.通過政策扶持民間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除政府出資機構以外,韓國的主要經濟團體、各商品進出口協會、各行業協會等民間經貿機構在韓國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這類民間機構的數量大大小小約有上百家,韓國貿易協會、大韓商工會議所等服務的對象幾乎涉及韓國所有從事外經貿行業的企業。而規模較小、專業性較強的協會、商會的服務對象則以會員為主。韓國政府不直接資助這些民間機構的活動,但通過某些政策手段給予扶持。這些協會向企業提供各種貿易和投資信息。如韓國貿易協會,它的業務范圍包括海外市場調查研究、協助企業與外方商談、貿易中介及、提供信息及發行刊物、開拓海外市場、協助企業與政府溝通、為從事對外貿易、投資的人員提供培訓等等。
3.通過大企業集團提供信息服務
韓國的大企業集團由于實力雄厚,在主要貿易往來地區一般都設有辦事處或子公司,擁有的信息比較豐富,所以大企業還負有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義務。
4.通過利用互聯網提供信息服務
韓國貿易協會的KOTIS網是韓國提供外經貿信息服務的最主要和權威的網站,內含“貿易速報”,“韓國及各國貿易統計”,“貿易實務”,“商品和企業信息”,“交易信息”等節點,全面、快速地提供與對外貿易和投資有關的各種情報和服務,信息量大、更新快,對韓國從事外經貿及海外投資的企業幫助很大。
二、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信息服務的特點分析
實踐證明,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信息服務體系確實能夠取長補短,有效地支持了韓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1.信息服務主體多元化
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服務主體多元化,除了政府部門積極鼓勵企業對外投資,為企業提供對外投資的信息服務外,還成立非盈利性的政府組織專門提供信息服務;除此之外,通過政策支持民間機構提供信息服務;還發揮大企業集團的信息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所以從組織制度來看,形成了以政府、中介組織、大企業等為主的信息收集、分析、體系和服務網絡。
2.信息內容全面、客觀
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內容比較全面、客觀。不僅提供本國企業海外投資東道國當地市場和經濟社會環境,還專門針對單個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如韓國的駐華使節經常為本國的企業提供有關中國市場上的投資環境信息,他們大多講著流利的漢語或英語,對商務信息極為敏感。政府駐外使節由于精通當地的語言,熟悉當地的文化、法律和政治制度,因此他們在調查和處理當地市場信息時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情況。
3.組建了海外投資全球信息網絡系統
KOTRA建立了一個外延至世界范圍的韓國海外投資貿易工作網,通過設在世界各地的115個韓國貿易館,搜集國際市場商情信息,并通過其發行的定期和非定期刊物、互聯網主頁等介紹給企業。
4.信息渠道寬暢
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信息服務的一個新特點是對互聯網的利用越來越普遍。通過互聯網信息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點,極大地滿足了企業對海外投資信息的需求。除此以外,還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發行新聞通訊和專題報導等,提供信息情報。
所以韓國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服務具有官民結合、體系完備、運轉有效等特點,極大地支持了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
三、對我們的幾點啟示
面對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技術形勢,單個在海外的中國企業是很難對付與把握的。所以加強政府信息服務,建立一個海外投資企業服務網絡,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對外投資。
1.發揮政府信息優勢直接提供服務
由于政府在收集和處理信息情報時具有企業所沒有的優勢,所以首先政府可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信息,解決企業信息不足的問題。如在對市場經濟社會環境調查上,韓國政府駐外機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目前中國政府已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駐外大使館和領館都可以對當地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體制、發展水平以及自然條件作細致深入的調查。然后政府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向海外投資的企業提供信息支持。一是可以通過政府有關的媒體向企業提供信息。如政府出版物、政府研討會等。不僅為本國企業和居民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關于有關東道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要素成本等信息,而且還可通過提供某些東道國特定產業和特定投資項目的信息,為本國企業尋找特定的投資機會。二是組建赴海外投資考察團,為投資行為牽線搭橋,直接幫助跨國公司尋找投資機會。三是建立境外投資國別環境庫,定期《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為國內企業提供各國和地區法律法規、稅收政策、市場狀況和企業資信等投資信息。
2.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與整合
我國政府管理機構的條塊分割特點,使得信息資源管理長期處于分散狀態,其內部的混亂性和壟斷性使之無法適應真正市場化的需求。正如有一位公司老總所說:“目前,各種有關某個國家的信息,是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手里,沒有一個部門能夠綜合各個部門信息,為企業提供周全服務。使館經商處獲得的市場信息傳回國內企業的渠道也很有限,有的時候經商處把一些項目合作信息發給某些部門,而跟該部門接觸的企業又很少。”所以建立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網絡體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尤其重要。為此,一要保證資源供給的豐富性,打破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封鎖和各自壟斷,該公開的信息必須及時、無條件地公開,加強統一規劃,分工合作地建設和管理政務數據庫體系。二要在跨國企業之間建立信息分享機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伙伴性關系。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完全壟斷所有的市場份額,它們如果希望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贏利空間,就需要進行合作。政府可以定期組織跨國公司(包括本國的和外國的)的高層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信息溝通,在跨國公司之間建立一種信息分享機制。三要通過政府的激勵措施,鼓勵本國已對外投資的跨國公司收集和處理一些本國與該公司經營無關的信息,政府把這些信息匯總后可以提供給本國其他需要這些信息的跨國公司。
3. 促進各行業商會和各類中介組織發揮作用
社會中介組織是“介于政府、企業和社會三者之間的,為提高社會運行效率而從事溝通、協調、公證、評價、監督、咨詢等活動的機構”。它的基本職能是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管理專家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我國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不發達,專門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服務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起步更是比較晚,其發展跟不上企業海外投資的步伐。要有效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則需要促進中介組織自身的健康發展,才可以利用中介組織的網絡技術和網絡環境,利用其用戶多、覆蓋面廣,傳輸速度快,以及其直接性、及時性等特點,在中介機構之間形成技術資源共享,在機構與服務對象之間建立信息平臺,從而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寬領域,高層次,快速,有效的服務。國外提供這類服務的機構很多,如韓國通過政府政策扶持的中介組織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信息發揮了積極作用。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海外投資,政府除了發揮自身的信息服務作用外,還必須促進各行業商會和各類中介組織發揮信息服務作用。如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可以對中介機構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進行資質認證,以提高在崗人員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是針對社會對中介人才的需求,培養符合中介服務業需要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以建立熟悉國際標準、符合國際要求的中介機構,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各種信息咨詢和項目論證。
參考文獻:
[1]談蕭.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邁克爾.波特[美].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