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技巧培訓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24 10:31: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說話技巧培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說話技巧培訓

篇(1)

   陽光口才培訓學校力主培養少兒口才訓練,讓孩子從不敢說話到敢說話,從會說話,到說好話,讓每一個孩子能自信上臺,精彩展示,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欲望。

一.課程安排:

啟蒙班(一、二年級)

課程內容:發聲發音技巧、講故事、表演兒歌、看圖說話、無實物表演、相聲。

成長班(三、四、五、六年級)

課程內容:發聲發音技巧、詩歌朗誦、配樂散文朗誦、故事表演、激情演講、看圖思辨、即興主持、演播室主持、童話劇、播報新聞、小記者培訓、主持人儀態訓練。

開辦音頻和視頻兩個特色課,充分鍛煉孩子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孩子鏡頭感,為孩子創造上鏡機會,從而激發自信和膽識。

篇(2)

一、我院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背景分析

南昌教育學院作為一所公辦的師范類高職院校,主要以培養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為要任務。其中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達到二級甲等的普通話等級標準,其他專業如學前教育、英語教育、初等教育至少要達到二級乙等的普通話等級標準,否則無法申請教師資格證。每年七月份畢業之前,總有一些畢業生因為沒有達到普通話等級標準無法申請教師資格證。 我院從2010年開始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開始實行在機房輔助測試,經過幾年來的計算機輔助測試,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考生應當重視測前培訓,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獲得好的成績。

二、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考生應試技巧

(一)克服緊張心理,增強自信心。在考前培訓中我們培訓老師會告訴考生,普通話水平測試每年有兩次考試機會,三年就有六次考試機會,所以心態可以盡量放松,萬一沒有通過以后還有很多考試機會。保持平和的心態,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就算是考試成功了。

(二)耳麥要正確佩戴,不要用手拿著麥克風說話,麥克風和嘴巴要有一定的距離。在試音過程中注意最右邊的音量提示,如果沒有跳動或跳動太小說明耳麥有問題,要及時報告老師。如果跳動太大請考生自行降低說話聲音。

(三)第一題讀單音節字詞,100個音節,共10分,限時3.5分鐘,橫向朗讀。第一題主要是考察對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發音的準確性,經過我們大量的經驗積累,第一題測試時考生每個字要讀得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帶水,字與字之間可以稍微停頓一下,整體速度不要過快也不要過慢,測試時如果發現有讀錯的可以馬上回讀一次。第一題題目告知請橫向朗讀,有少數同學粗心大意沒有仔細審題,豎向朗讀導致考試失敗。還有些同學由于緊張第一題容易漏字甚至漏行,建議可以用手點屏幕一個一個字讀過去,避免漏字漏行出現。

(四)第二題讀多音節詞語,200個音節,共20分,限時2.5分鐘,請橫向朗讀。第二題首先要找出輕聲詞語,經過我們統計一般第二題會有五個左右的輕聲詞語,考生必須正確朗讀。另外還有三個左右的兒話音,注意有些兒話音有變音。

(五)第三題朗讀短文,400音節,共30分,限時4分鐘。第三題是一個重點和難點,400個音節,限時4分鐘,主要考查朗讀中發音是否準確,語調有無偏差,停連是否恰當,朗讀是否流暢。江西省唯一指定用書《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培訓教程》中第七章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朗讀訓練,把40篇朗讀材料都一一列出,考生在平時上課和訓練當中應當熟練掌握這40篇短文,考試題目也是從這40篇短文中隨機抽取的。考生應當在平時反復熟讀這40篇短文,找出自己容易讀錯的地方,把握好停連,分析好短文的感情基調。第三題最好的狀態是從頭到尾沒有讀錯一個字,語速適中,有一定的感彩。根據經驗累積我們認為第三題讀錯了的字不要回讀,雖然回讀可以挽回扣分,但是會影響整體的朗讀感覺。由于是電腦打分,所以感彩可有可無,我們做過測試,有感彩的朗讀和沒有感彩的朗讀得分差不多,沒有明顯差別。有些同學如果過多注意感彩可能會出現失誤,不如多讀少讀一個字等。當然如果有的同學是已經通過了二級甲等,要考一級乙等的一定要注意感彩,因為電腦打分后還有可能要人工測試,復審兩遍。

(六)第四題命題說話,兩個題目任選一個,共40分,限時3分鐘。第四題命題說話我們覺得是一道比較容易的題目,只要正確把握都能得到不錯的成績,而且這道題目還是人工測試,一般為本校老師打分。第四題題目在《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培訓教程》第八章所有的題目均已列出,在上課和培訓中我們都會為考生進行講解。第四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缺時,從頭到尾都要說話,中間不要停頓,保持正常語速,語速可以稍微慢點,普通話發音盡量準確。測試要使用口語化的語言,盡量做到自然流暢,可以像平時同學們在寢室聊天一樣,連貫的說話,不能使用方言,在說話流暢的前提下盡量普通話發音準確。第四題命題說話的題目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簡單,很容易說滿三分鐘,當然也有些比較難。

(七)其他一些應試技巧。根據我們的總結,如果要通過二級甲等,前三題必須要有54分以上;要通過二級乙等,前三題必須要有48分以上,前提條件是最后一題正常發揮,沒有明顯失誤。語文教育專業的同學要通過二級甲等,重點要訓練平翹舌和前后鼻音,每套試卷平翹舌的音節非常多,平翹舌不過關根本無法通過二級甲等。平翹舌和前后鼻音有缺陷的同學平時應當多向普通話發音標準的同學請教,比如已經通過二級甲等以上,最好是90以上的同學,讓他們為發音有缺陷的同學進行糾音,平時可以多聽新聞聯播這一類的節目,學習主持人的正確發音,從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

作者單位:蔣欣欣(1985-),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族:漢,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電子信息。

篇(3)

一、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基于歷史的積淀及現實的原因,中職語文教學嚴重忽視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讀完了高中還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即使有時“硬著頭皮上陣”,也是結結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層次混亂。這種情況不單出現在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就連那些“優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而要改變這樣的困境,作為教師,應該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語文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注意調動和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舉手投足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教師的表情也可以說是課堂上的“晴雨表”,教師若面若冰霜,學生們的心就跟著很緊張,如果教師每堂課都是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實際上就是縮短了師生的距離,走進了學生的心間,往往使學生不會猶豫回答老師的提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下架子,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和“副語言”,鼓勵學生,允許學生平等地與自己討論;其次,要引導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自覺“對外開放”,訓練學生適應“語境”的變化,大膽發言。這兩點是從外因入手,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同學一上臺就戰戰兢兢,面紅耳赤,詞匯貧乏,語無倫次,更談不上用普通話流利表達。這些可能都和他們長期學習成績不理想,比較膽怯自卑有關。針對這種情況,作為老師應該曉之以理,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對他們將來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有意識地開展各種說話活動,使他們抓住每一個鍛煉的機會。在這種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同學們興趣大增,較好地邁出了口頭表達訓練的第一步。

二、進行能力訓練,培養學生能說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激勵學生敢說,這是第一步。學生敢說,但有時卻又無話可說,或者想說而又說不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藝術處理,選準刺激學生說話的興奮點,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或者非說不可,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思維紊亂的人,一定說不好話。只有思維清晰而又有層次,語言才會清楚而又有條理。所以,思維訓練和說話訓練應是同步進行的。基于以上兩方面,我們應把說話能力的培養與聽、讀、寫的培養相結合,整體培訓,才會真正使學生“能說”。

具體來說:在閱讀教學中,可根據課文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有目的地提出問題,或復述、或概述、或辯論、或作專題發言。

三、提升說話技巧,使學生“會說”

前文論述了如何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培養他們說話的能力,可以說“敢說”是基礎,“能說”是基本要求,“會說”才是目標之所在。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智力的綜合體現,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牢固的記憶能力、豐富的聯想力、想象力,縝密的思維能力及出色的表現力。

說話技巧的訓練內容大體有如下幾點:首先是準確的發音。在口語交際要求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學會普通話,能用普通話交談”。語言規范化是中國母語教學的優勢,是母語教育最基本的追求之一。在聽說教學中,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本國標準語進行交際,這應該是一個硬性規定,也是培養學生會說的重要要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練習,例如宿舍或同桌同學間一對一的幫扶,并進行一些普通話的小比賽等,讓學生有動力和有條件去提高發音。

其次是語音和語調。語音語調的變化會帶來語義的變化。語調的不同,語音輕重位置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便有較大差別。教師應訓練學生注意并準確運用。

再次便是語速的訓練。說話的快慢、急緩與表達的語意關系密切,喜、怒、哀、樂,各有所異,說話對象不同、內容不同,語速更應有異。所有這些,都應具體訓練。

最后,因說話時目的、對象、場合的不同而應采取什么樣的措辭變化,如何把話說得大方、得體、有條理、切合語境,如何在說話時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和“副語言”等,這都要在訓練過程中有所側重。這樣,學生掌握了這些說話的基本技巧,便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變得會說。

四、因“材”施教,變刻板為生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進行“說”的練習和培訓,老師應當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和適合的材料。而我們平時在課堂上最主要的教學工具——課本,就是最容易獲得的資料。教師要把“說”的訓練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隨時進行訓練。在中職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中,都有口語交際的內容。

有些課文故事性強,對話富有個性,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可以讓學生排練表演。如的《雷雨》,就是進行課本劇的可用之“材”,學生們分角色飾演各類人物,進行對話表演,對于人物的語氣變化,說話的音量變化,進行揣摩和思考,使得能在語言上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將刻板的語文課文變為有趣的表演劇本,不僅能使學生們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篇(4)

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一項標準參照性考試,主要考查應試人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標準、流暢、規范程度。隨著普通話測試的深入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重要性已經被人們廣泛認知。作為應試人,要想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測試前充分的準備和刻苦的訓練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應試技巧,也有助于減少失誤,發揮應有水平。筆者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試卷構成和每道題的測查目的,針對平時在普通話測試中常遇到的情況,總結一些應試技巧,以供參考。

一、測試前的常規準備

1.明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基本內容和檢測的目的要求。所有的應試技巧都是針對檢測目的而來的,明確了這一點,訓練的目的才能明確。

2.根據自己的普通話水平,確定自己實現的目標,找出語音差距,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語音的改變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是不現實的。應試人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階段訓練目標,這樣才能增強信心,提高訓練效率。

3.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普通話水平測試是口語測試,應試人發音的質量好壞對成績影響重大。在測試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應試人明明是能發出某個字的讀音的,但由于平時訓練時對發音的質量不夠重視,出現聲母發音松弛、韻母動程不到位等情況,被判為缺陷,從而失分了。因此平時訓練時一定要嚴格要求,力求標準,也就是我們平時在體育比賽中常說到的“該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則考試時想馬上糾正這種的發音習慣是很難的。

二、備考的技巧

應試人進入考場到正式考試,一般會有10-15分鐘左右的備考時間。拿到試卷后,應試人如何合理安排備考時間至關重要。根據平時的經驗,備考的順序最好應按測試項目從后往前安排,即先準備說話題,再到朗讀、選擇判斷、多音節詞語、單音節詞語。

1.說話題的備考。說話題一般有兩道備選題,且說話題是測試試題中唯一沒有文字憑借的題,難度較大,建議先準備此題。首先選擇好說話題目,接著構思話題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因準備時間有限,此時不宜把說話題從頭到尾構思完整或回憶一遍。

2.朗讀題的備考。朗讀應是平時訓練的重點,確定好朗讀篇目后,重點是把文中的難字讀音和長句、關鍵句的停連及語調熟悉一下即可。

3.選擇判斷題的備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題)。選擇判斷題共有3個小題,備考時要特別注意第3小題,因為一些句子只是因語序不同導致不符合普通話語法規范。

4.多音節詞語的備考重點是找出難點詞、輕聲詞和兒化詞并練讀一遍;有三個及以上音節的詞語,要注意詞的輕重格式。如對輕聲詞不夠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議不如放棄,把精力放在難點字、詞上。

5.單音節詞語的備考:快速瀏覽一遍,看有無不認識的字和把握不準的字。遇到把握不準的字時,可把單音節字組成雙音節詞,在詞中定音或通過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細微差別,確定讀音。如“撥”和“拔”,“撥”比“拔”多一撇,就是因為多了這條“小棍兒”才能撥。

三、測試時的技巧

1.第一題讀單音節字詞,主要檢測應試人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讀音的準確程度和規范程度,要求應試人對每個字的聲母韻母都讀得準確到位,聲調要正確飽滿。應試人發音時不能像平時那樣松弛、模糊,聲母要有力度,韻母的動程要完整,以免出現大量的缺陷音。聲調上要力求調值準確,特別是陽平不宜拖長,以免中間出現拐彎;上聲要避免發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語速,語速過快容易導致韻母動程不完整,上聲容易發成半上;語速過慢或重復多,容易造成超時。遇到多音字時,可任讀其中一種讀音,建議選擇把握大的讀音,如“撒”可以發sā,不發sǎ。

2.第二題是讀多音節詞語。該考題除測查應試人聲、韻、調的發音規范程度外,同時測查應試人的上聲、“一”和“不”的變調、輕聲、兒化等語流音變的準確自然程度。應試人測試時,一方面要重視聲、韻、調的準確飽滿,另一方面要注意讀好音變,特別是輕聲和兒化,輕聲要突出短而輕,兒化詞語的“兒”要與它前面的音節融成一個音節。此外詞語的輕重格式也是本題測試的重點,不要把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讀成一個個字的疊加,如“電話”應讀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區”應為“中?輕?重”格式而不是三個音節都讀成重音。只有正確掌握了詞的音變和輕重格式,我們才能使自己的發音自然連貫,具有標準普通話的韻律。

3.第三題是選擇判斷題。這一題是從三個方面考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詞匯、語法的規范程度,同時測查語音的標準程度。測試時首先要保證選擇正確,其次是讀準。

第1小題:詞語判斷。要求選擇并讀出普通話的詞語。此題選擇上一般不會出現較大錯誤,讀詞語時要注意輕聲詞、兒化詞的讀音。

第2小題:量詞、名詞搭配。此題的數量詞與名詞的數量是不等的,應試人測試時要按名詞的順序找到符合普通話表達習慣的數量詞,進行搭配,因此一個數量詞可能會多次使用。因受方言習慣的影響,一些應試人常會出現搭配錯誤,如“一所學校”搭配成“一間學校”等。另外還要注意“一”的變調和輕聲詞語的發音。

第3小題;語序或表達形式判斷。要求應試人選擇讀出每組里的普通話句子。此題選擇出現錯誤的不多,常見問題是很多應試人讀句子時忽略了語流音變,如輕聲、兒化、“啊”的音變等等,如“這朵花兒真香啊!”中的“花兒”應讀成huar,“啊”讀成“nga”。

4.第四題為朗讀題,主要是測查應試人在有文字的憑借下,語流當中體現的普通話標準程度。重點從有無音節錯漏、聲韻系統缺陷和語調偏誤,以及停連是否得當、流暢程度如何、語速是否適中等幾個方面考查。

與同樣是30分的說話題相比,朗讀題是有文字憑借的,考試時要力爭拿到高分,因此應試人在測前就應該充分熟悉朗讀篇目。廣西普通話培訓教材《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在每篇朗讀作品后都標注了拼音,應試人要利用好這個資源,加強對難字、多音字、輕聲詞和兒化詞的練習;對于一些長句或容易出現停連不當的詞語,要標注符號,加強練習。測試時注意語速不要過快,做到“快看,慢讀”,在讀準字音、確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礎上,要自然流暢,盡量不回讀、不磕巴。如果一句話中有一兩個音節讀錯,也不必緊張,將錯就錯,繼續讀下去,因為有時回讀扣的分比讀錯更多,且給測試員造成不流暢的印象。

朗讀尤其要注意克服語調偏誤的問題。語調偏誤主要指字調、句調帶有方言或其他語言的色彩,詞語的輕重格式、節奏與普通話語感有偏誤。如字調的升降幅度過小,調域狹窄;幾乎字字重讀,缺少輕音;句調缺乏變化;字音的長短、輕重變化不大,節奏感較差。因此如果應試人平時說話調值偏低的,考試時稍微抬高調值,讀準字調,并根據文章內容,把握好語句的高低、升降變化,注意語流音變和詞語的輕重格式,將文章讀得更加自然。

5.第五題是說話題。要求應試人選一個話題說3分鐘話,重點測查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目的是測查應試人在無文字材料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

這道題是很多應試人發怵的一道題。其實如果仔細分析30道說話題目,我們就會發現,這些題目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學習關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們平時聊天常涉及到的話題。因此我們首先要克服畏難心理。測前可以把說話題進行分類,給每種類型的題目設計說話思路,如寫人的,可以說人物的年齡、外貌、性格特點、他與我之間發生的故事和對我的影響等等,再為每類題目準備一、兩個例子,這樣就可以減少說話題的數量,減輕備考時的難度。測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事例,這有助于我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2)多舉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歡的節日”可以是多個,每個節日舉出一兩個有特點的活動或喜歡的理由,內容就更豐富了。如遇到議論性的話題,提出觀點后,也可用多個例子從正、反方面來說明觀點。(3)少用概括性的詞語、句子,多進行細節描寫。(4)詞匯、語法要符合普通話的規范。有些應試人學習普通話只注意語音的準確,這遠遠不夠,說話時還要克服方言詞匯和語法。如廣西人容易把“自行車”說成“單車”,容易把“一輛車”說成“一架車”,或者把“我先走”說成“我走先”等等。(4)盡量發準使用頻率高的詞,對自己把握不大的詞可以進行同義替換。如選擇“學習普通話的體會”這道題,講壯語的學生就要注意“普通話”這三個字的發音,因為整個說話過程中這個詞會多次出現,如發不準,就大大影響了語音的準確性。再如有些應試人發“an”韻母時會出現鼻化現象,那么就不要說“陽光燦爛”而改成說“陽光明媚”。(5)調整心態,保持語速適中。有的應試人選到自己熟悉的話題后,不禁喜出望外,說著說著就會加快語速,而忽略了語音的正確;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應試人把自己原先準備好的內容說完后,時間還未到3分鐘,不免緊張,一時不知再說什么才好。這時應及時調整心態,可以再舉例說明。(6)語調要自然流暢,不能像背書,盡量多使用口語詞,多用短句。

任何的應試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的,“臨時抱佛腳”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以上所述僅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個人的一些經驗總結,每個應試人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應試水平。

篇(5)

Mark深知聲音的重要性,這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他對聲音特別關注,他認為從舞臺藝術到日常口語、教師授課、領導講話、律師辯護、商業活動乃至政治談判,無一能離得開嗓音的表達,聲音就是人的名片。一次成功的交流、一次有效的溝通、一次暢快的表達都離不開聲音。所以,Mark把他的聲音導師Signoff介紹給自己12歲的兒子Jonson。

Jonson在Signoff身上學到的第一點就是把聲音降低,哪怕你的聲音本來已經很低,她還是要你降低再降低,語言的魅力是通過“低沉”顯示出來的。有修養的聲音是一種經過有效訓練和"管理"的聲音。

同時記住不用過高過大的聲音說話;不用太過急切的節奏說話;不用猶猶豫豫的方式說話;不用曖昧不清的態度說話;最后,盡量用中低聲區清晰平和地說話。不說廢話,不喋喋不休,建立節制用聲的概念。

培訓內容:

氣息訓練――氣韻充足、身體舒展、發聲有力、說話不累

發聲訓練――通過運用共鳴,使聲音坦誠、真摯,嗓音更有感染力

聲音品質訓練――使嗓音響亮、飽滿、圓潤更有說服力

口齒磨煉――口齒清晰、伶俐,發音準確

音域拓展訓練――開發嗓音潛質,使聲音更有表現力

護嗓訓練――合理運用和保護嗓子

表達技巧訓練――重音、停連、語氣、節奏

收費標準:按小時收費,每小時300~500美元

手腳是女孩一種高貴的命運

成為媽媽之前的Elisa是個模特,追求美麗。她認為一個腳和手很金貴的女孩會讓人刮目相看,一雙手能看出一個人的出身和境遇。長大后擁有一雙纖纖玉手,無論是工作時翻閱文件,還是晚宴上的待人接物,甚至在休閑假期,都能讓人感覺到由內而外的精致和美麗。那么,要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一雙手呢?

加拿大美容產業園區,是一個國家級護理培訓中心,Elisa常常利用周末將三個女兒送到那里,學習如何從小護理自己的手腳。

Elisa覺得讓青春的女兒從容不迫地展現自己的美麗,是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培訓學校,Elisa的女兒們不僅建立了完整的手、腳護理體系,還要具有對美的特殊感召力。她們明白,女人的手是會說話的。關懷、等許多的情愫通過手來表達。每個女人的手都有身世、性格和閱歷的痕跡。

Elisa已經16歲的大女兒很感謝媽媽,在她被一個男生牽手之前,可以有一雙美麗的手,找到靈魂相配的人執子之手,步履輕松、慢條斯理、寵辱不驚地走完一輩子的幸福。

培訓內容:

1.如何保持雙手、雙腳的清潔。

2.定期去除粗糙的老舊角質。溫水浸泡、搓洗、沖洗。

3.修剪掉多余的死皮。不要撕拉或者修剪過度。

4.關注指甲的變化。

5.涂抹護膚品。

收費標準:每次100~200美元,外加10%的服務費。

你好,色彩

Alex認為,一個人選擇的顏色就是他自己,人也能在色彩中遇見另一個自己。人應該對色彩保有終生的感覺。色彩就是照見心靈的美麗鏡子。選對色彩,是向世界傳達自我信號。

經由顏色來完成心想事成,是Alex一直在嘗試的事情。所以他把女兒Elizabeth帶到了AURA-SOMA的課堂。

在創始人Vicky Wall女士看來,色彩具有治療作用,能給予能量,并且能夠活化人的氛圍。正確選擇屬于自己的顏色組合和它所含的能量,就是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處方。她創造了獨特的色彩心理治療法。

顏色無國界,通過顏色,可以了解自己與世界上每一個人,得到融入世俗生活的勇氣與力量。深入了解自己,高效調節心理矛盾、失衡現象,消除身心壓力,提升生活質量。

當你徘徊于五彩繽紛的化妝品專柜前欲罷不能,不知該選哪種化妝品與發型更好看時;當你游走于琳瑯滿目的服裝專賣柜間眼花繚亂,不知該選哪類款式與風格更合適時;當你佇立在私密空間的穿衣鏡前猶豫不決,不知該穿哪套衣服、鞋子,該配哪件首飾、絲巾,去赴約會更迷人時;當你蜷縮在刀光劍影的應聘職場外心緒煩亂,不知自己的一身行頭留給老板的印象是否會為成功率加分時,有的人卻能用很短的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Alex想女兒應該會感謝他對她從小關于色彩的培養。

培訓課程:

1.AURA-SOMA顏色系統的歷史和哲學

2.AURA-SOMA色彩論

3.色彩的語言

4.基本色彩學

5.色彩詮釋概論

6.服飾搭配、形象顧問

7.視覺形象管理

篇(6)

老板是執著換來的

2009年7月,剛從新疆師范大學畢業的邱東,現已是一家中等規模餐廳的老板,手下有9名員工,餐廳日營業額約3000元。說起自己當這個老板的過程,邱東說是自己的“厚臉皮”和“莽撞”換來的。

邱東來自江蘇徐州農村,家里兄弟3個。大學期間,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擔,他4年沒有回過家,而是利用假期提前接觸社會,打工掙學費、生活費。倒賣衣服的“小販”、肯德基店的小時工、保安員、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等,都曾是邱東的兼職身份。身份最多的一個月,邱東兼了三份工,一個月掙了近6000元。

“這些經歷都是一種思考。但是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卻不清楚,就在這些經歷中摸索。”邱東說,他后來觀察到餐飲行業的起點較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踏入這個行業。2008年暑假他到深圳考察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商圈里,成本低、周轉快的快餐有很大的市場,當年底他確定先嘗試做快餐。

“有了方向,碰上機會就抓住了。”邱東說,有了想法,在找地點的時候,他聽說了五一商場職工餐廳準備對外承包的消息,立馬就想拿下經營權。可是沒有資金、也還沒有從學校畢業,憑什么去爭取這次機會呢?只能一次一次地去找,一次一次地去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誠意。

終于,2009年3月份的時候,邱東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答復:同意承包給他。要做“不安分”的學生

當老板,自己給自己干,應該是許多大中專學生想走的路。怎樣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順,怎樣提前做準備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少點磨難?走出校門即當老板的邱東和王偉科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在校期間,要做一個“不安分”的學生,不能死板地讀書。

記者:創業初期應該是比較難的,還記得當時最大的阻礙是什么嗎?

邱東:首先是害怕自己資金短缺得厲害,畢竟家里不能給自己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然后就多方面的想辦法“融資”。其次是經驗不足,畢竟還是剛出校門的學生很多東西不懂。還有人脈關系不夠廣泛,其實如果把人脈資源盤活了,這是一種很大的優勢。

王偉科:擔心資金問題也是心里的一個坎,畢竟想要邁出這一步,需要從很多方面做好心理建設。

記者:你們在學校期間的一些經歷,或者說是“小打小鬧”,積累了一些經驗,這對你們創業有多大的作用?

邱東:當然,作用是很大的,比如說話的技巧。以前我并不太愛說話,也比較內向,有時候跟女孩子說話都會臉紅。在學校的那些經歷,讓我多少掌握了一點對方的心理,學習到了一些說話的技巧,也敢于表達自己了。

王偉科:作用肯定是有的。其實在學校的時候,同學之間的相處是很簡單的,利益沖突也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沒有,那時大家說話都比較“沖”,就是很多方面不會注意,沒想那么多,這與社會上的相處是有很大差別的。在學校的時候,練攤、打工,需要學會推敲,這就慢慢開始注意說話的技巧了。

篇(7)

    50年前,因為世人多是還沒做就開始說,說了也不一定做,而聞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說,甚至做了也不說,臧克家盛贊聞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標。但今天我們不再希望成為這種埋頭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會說。可謂上到政府,下到企業,無一不強調溝通重視溝通。作為個人,現代人更是把溝通當作了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和謀求事業成功的基本工具。溝通成為當前管理培訓中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到處在講溝通,到處在談溝通。但是,我們的管理課程,大多過于強調溝通技巧,幾乎給人一種錯覺,覺得學習溝通,就是學習溝通技巧。對此,筆者一直心存疑義。溝通技巧是溝通能力的最基本構成要素嗎?難道只要溝通技巧提高了,溝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溝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呂氏春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邾國過去縫制鎧甲使用的是絲綿,公息忌對邾國的國君說:“不如用絲帶。”邾國的國君說:“好吧。”于是下令制鎧甲必須使用絲帶。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鎧甲用絲帶。有人在國君面前中傷公息忌說:“公息忌所以建議用絲帶,是因為他家中制作鎧甲都用絲帶。”國君聽后很不高興,下令不準再用絲帶制鎧甲。整件事聽起來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為什么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建議,連聽眾和說者都沒變,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在國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為國獻良策,在國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為己謀私利。我們知道,不是話變了,也不是建議變了,甚至于也不是時勢變了,是聽的人的心態改變了。一旦心態改變,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溝通是一種感知。也就是說,溝通不取決于信息的傳遞者,而取決于信息的接受者。因為溝通依賴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終決定溝通能否達成,以及最終達成的是什么樣的溝通。信息的發出者,不論你如何會說,說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溝通形式,例如說和唱,也一樣),你并沒有實現溝通,也不可能實現溝通,因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溝通依賴于接受者是否能夠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這首先意味著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總是一個整體,個體特征只可能作為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正如我們不可能把一個人分為手、腳、頭和軀干,我們不能把語言和姿態、口氣、環境、文化和社會因素分開。當我們在聽一句話的時候,我們聽到的不是這句話,聽到的是這句話背后的很多很多。我們不僅聽到了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聽到了說話者的語氣和姿體語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提出溝通贏在細節,在生活中只有那些關注到細節的溝通者才能長久成功。溝通中有句諺語:“每一次的溝通都影響著人際關系,每一份人際關系又影響著溝通。”這句話在生活中時時得到印證,可說是溝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學的機理也在此。當我們聽到別人談話時,我們和說話者之間的關系會影響我們對說話者意圖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斷和假設,最終影響我們對話語的感知。也就是說,我們在聽話時還聽到了我們和說話者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發現,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即便語氣情感完全一樣,聽到我們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魯國做官,病死之后,有兩名侍妾為他在家中自殺。公父文伯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并不悲傷哭泣。隨嫁的侍妾說:“哪里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親說:“孔子是個賢明的人,被魯國棄置不用,去周游列國,文伯卻不去追隨。如今他死了,侍妾卻為他自殺。可見他對有德的長者不親近,對侍妾卻寵愛過度了。”這話出自母親之口,大家都認為這母親很賢明,但若是這話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們感到的多是妒嫉。為什么?因為說話的人的身份不一樣了,我們對于他們的語氣和假定就不一樣了。對于母親,我們認為母愛最無私的,天下會有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對于妻子我們常常假定這種對于丈夫的情愛是自私的獨占的,很多時候還有著利益的結合在其中。

    記得一次因為處事不當,我被人誤解了。想要解釋希望能消除誤會,但是話說出來后連我自己都覺得蒼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棄。當時很難受,和父親說起。父親淡然的笑笑認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對之處,希望我以后能處理好,說道:“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的話該說,有的話不該說。有的話是真的是對的,但它仍然不必說,甚至不該說。決定話該不該說的不是話是否真實,或者是否正確,而是時間、環境、場所,特別是你說話的對象。”

    確實,同樣一句話,只因為說的人不一樣,或者聽的人不一樣,得到了的結論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更別說還存在說話的時間、地點、場景的差別。

    后來在聽首席華人管理專家余世維博士講有效溝通的課時,聽到余世維博士說道:“溝通首先要把握三點:①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②什么話說起來有技巧,什么話說起來沒有技巧;③什么說話的能力要加強,而什么說話的能力不需要加強。”對父親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講到我的父親,父親學的是國文,根本不知道管理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在世人眼中是一個已經遠遠落后時代有些迂腐的老人。為什么他能夠無師自通的體悟到這個溝通要旨,而我這個學習管理花了相當的時間研究溝通的現代人卻無法領悟?我想,這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建設,強調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謂最為深遠,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國平天下追述到齊家,又由齊家追述到個人的修身,認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會的前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了一個人應該如何遵守社會秩序維護家庭和諧安身立命的規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處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說過:“不察顏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觀色就開口說話的人與瞎子沒有什么差別),認為人應該看人看時看景說話。據史記記載,孔子在自己的鄉里,容貌恭敬溫厚,好似不大會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時,卻言辭明晰通達,只不過態度還是恭謹小心罷了。可見,孔子自己就是個深諳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什么說話的技巧需要加強,什么時候說話的技巧不需要加強的智者。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目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對中國國學的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關于感知我們還知道,我們只能感知到我們感知范圍以內的事物。正如我們不能聽到一定頻率以上的聲音一樣,我們覺察不到超出我們的感知范圍的事物。人性決定了,我們傾向于看到我們期望看到的,聽到我們期望聽到的,對那些與我們的意愿不符合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發現,當溝通雙方存在誤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時,溝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實的話也會受到排斥不被采納。我們知道,當我們對一個人失去信任后,我們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們不再相信他的整體,包括方方面面。我們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話,還會在他的話中找到種種蛛絲馬跡證實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進一步加強。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際關系是最經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開始揣測,裂痕只會愈來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際關系也是我們最愛揣摩的。這或許也屬于人生的可嘆。

    由此筆者認為,溝通首先是人際關系的構建,學會處世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認為只有在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的前提下,對于溝通的技巧學習應用和提高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M]

    [2]趙蕤,反經,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維,有效溝通:管理者的溝通藝術,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M]

篇(8)

        50年前,因為世人多是還沒做就開始說,說了也不一定做,而聞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說,甚至做了也不說,臧克家盛贊聞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標。但今天我們不再希望成為這種埋頭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會說。可謂上到政府,下到企業,無一不強調溝通重視溝通。作為個人,現代人更是把溝通當作了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和謀求事業成功的基本工具。溝通成為當前管理培訓中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到處在講溝通,到處在談溝通。但是,我們的管理課程,大多過于強調溝通技巧,幾乎給人一種錯覺,覺得學習溝通,就是學習溝通技巧。對此,筆者一直心存疑義。溝通技巧是溝通能力的最基本構成要素嗎?難道只要溝通技巧提高了,溝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溝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呂氏春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邾國過去縫制鎧甲使用的是絲綿,公息忌對邾國的國君說:“不如用絲帶。”邾國的國君說:“好吧。”于是下令制鎧甲必須使用絲帶。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鎧甲用絲帶。有人在國君面前中傷公息忌說:“公息忌所以建議用絲帶,是因為他家中制作鎧甲都用絲帶。”國君聽后很不高興,下令不準再用絲帶制鎧甲。整件事聽起來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為什么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建議,連聽眾和說者都沒變,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在國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為國獻良策,在國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為己謀私利。我們知道,不是話變了,也不是建議變了,甚至于也不是時勢變了,是聽的人的心態改變了。一旦心態改變,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溝通是一種感知。也就是說,溝通不取決于信息的傳遞者,而取決于信息的接受者。因為溝通依賴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終決定溝通能否達成,以及最終達成的是什么樣的溝通。信息的發出者,不論你如何會說,說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溝通形式,例如說和唱,也一樣),你并沒有實現溝通,也不可能實現溝通,因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溝通依賴于接受者是否能夠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這首先意味著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總是一個整體,個體特征只可能作為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正如我們不可能把一個人分為手、腳、頭和軀干,我們不能把語言和姿態、口氣、環境、文化和社會因素分開。當我們在聽一句話的時候,我們聽到的不是這句話,聽到的是這句話背后的很多很多。我們不僅聽到了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聽到了說話者的語氣和姿體語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提出溝通贏在細節,在生活中只有那些關注到細節的溝通者才能長久成功。溝通中有句諺語:“每一次的溝通都影響著人際關系,每一份人際關系又影響著溝通。”這句話在生活中時時得到印證,可說是溝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學的機理也在此。當我們聽到別人談話時,我們和說話者之間的關系會影響我們對說話者意圖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斷和假設,最終影響我們對話語的感知。也就是說,我們在聽話時還聽到了我們和說話者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發現,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即便語氣情感完全一樣,聽到我們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魯國做官,病死之后,有兩名侍妾為他在家中自殺。公父文伯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并不悲傷哭泣。隨嫁的侍妾說:“哪里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親說:“孔子是個賢明的人,被魯國棄置不用,去周游列國,文伯卻不去追隨。如今他死了,侍妾卻為他自殺。可見他對有德的長者不親近,對侍妾卻寵愛過度了。”這話出自母親之口,大家都認為這母親很賢明,但若是這話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們感到的多是妒嫉。為什么?因為說話的人的身份不一樣了,我們對于他們的語氣和假定就不一樣了。對于母親,我們認為母愛最無私的,天下會有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對于妻子我們常常假定這種對于丈夫的情愛是自私的獨占的,很多時候還有著利益的結合在其中。

        記得一次因為處事不當,我被人誤解了。想要解釋希望能消除誤會,但是話說出來后連我自己都覺得蒼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棄。當時很難受,和父親說起。父親淡然的笑笑認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對之處,希望我以后能處理好,說道:“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的話該說,有的話不該說。有的話是真的是對的,但它仍然不必說,甚至不該說。決定話該不該說的不是話是否真實,或者是否正確,而是時間、環境、場所,特別是你說話的對象。”

        確實,同樣一句話,只因為說的人不一樣,或者聽的人不一樣,得到了的結論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更別說還存在說話的時間、地點、場景的差別。

        后來在聽首席華人管理專家余世維博士講有效溝通的課時,聽到余世維博士說道:“溝通首先要把握三點:①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②什么話說起來有技巧,什么話說起來沒有技巧;③什么說話的能力要加強,而什么說話的能力不需要加強。”對父親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講到我的父親,父親學的是國文,根本不知道管理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在世人眼中是一個已經遠遠落后時代有些迂腐的老人。為什么他能夠無師自通的體悟到這個溝通要旨,而我這個學習管理花了相當的時間研究溝通的現代人卻無法領悟?我想,這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建設,強調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謂最為深遠,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國平天下追述到齊家,又由齊家追述到個人的修身,認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會的前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了一個人應該如何遵守社會秩序維護家庭和諧安身立命的規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處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說過:“不察顏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觀色就開口說話的人與瞎子沒有什么差別),認為人應該看人看時看景說話。據史記記載,孔子在自己的鄉里,容貌恭敬溫厚,好似不大會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時,卻言辭明晰通達,只不過態度還是恭謹小心罷了。可見,孔子自己就是個深諳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什么說話的技巧需要加強,什么時候說話的技巧不需要加強的智者。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目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對中國國學的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關于感知我們還知道,我們只能感知到我們感知范圍以內的事物。正如我們不能聽到一定頻率以上的聲音一樣,我們覺察不到超出我們的感知范圍的事物。人性決定了,我們傾向于看到我們期望看到的,聽到我們期望聽到的,對那些與我們的意愿不符合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發現,當溝通雙方存在誤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時,溝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實的話也會受到排斥不被采納。我們知道,當我們對一個人失去信任后,我們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們不再相信他的整體,包括方方面面。我們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話,還會在他的話中找到種種蛛絲馬跡證實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進一步加強。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際關系是最經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開始揣測,裂痕只會愈來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際關系也是我們最愛揣摩的。這或許也屬于人生的可嘆。

        由此筆者認為,溝通首先是人際關系的構建,學會處世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認為只有在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的前提下,對于溝通的技巧學習應用和提高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m]

[2]趙蕤,反經,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維,有效溝通:管理者的溝通藝術,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m]

篇(9)

教學離不開交流,而嗓音是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著教師必須以嗓音為媒介進行知識傳播。嗓音對于教師來說,既是一種生理功能,又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職業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職業工具的優劣往往決定著職業功效的高低。教師具有優美的嗓音,是教學活動達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反之,沙啞、低沉的嗓音,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然而,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用嗓頻率高、強度大、持續時間長,而大多數教師缺乏科學用嗓的知識,加上教學環境污染較重(如吸入粉筆灰塵),極易造成教師的嗓音損害。據《教育研究》雜志介紹,教師中70%以上不同程度地患有喉炎及聲帶疾病,比歌唱演員的聲帶疾病患者比例高得多。這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用嗓過度或用嗓不科學造成的。

然而,包括教師自身在內的許多人尚不重視嗓音的健康問題。一方面,教師的聲音嘶啞、喉嚨腫痛往往被認為是司空見慣的,許多教師日常不注意用嗓態護嗓,不知道引起嗓音不適的原因,更不懂得如何讓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的狀。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教師均未受過專門的發聲訓練,或用聲習慣不良,或發聲方法不當,極易造成嗓音的損壞。現代社會需要高質量的語言交流,因此,改變教師用嗓不科學的局面,甚為緊迫。

教師的嗓音保護與訓練在國外一直倍受關注。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教育學院,嗓音訓練是培養未來教師的一大重點,學院負責嗓音訓練項目的詹姆斯。威廉姆斯先生說,“不給教師做有關嗓音技巧的培訓,就好比培訓外科醫生而不給他們講解手術所需的器具一樣”。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擁有專門的嗓音保健機構,為包括教師在內的眾多職業用嗓人員提供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在我國,職業用嗓人員的嗓音保健問題一直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不少地區也成立了嗓音研究協會和嗓音研究室。但是相對于龐大的教師隊伍來說,這些工作的覆蓋面還不夠廣,落實的力度還不夠大,絕大部分教師仍然沒有經過任何用嗓技巧的培訓。很多教師還意識不到自己是一個職業的嗓音使用者,對嗓子的發音技巧、養護常識、疾病預防知之甚少。本文將從這一現狀出發,簡明扼要的介紹國內外關于“科學用嗓、美化聲音”的教學經驗,將播音發聲、歌唱發聲的科學原理和訓練手段運用于說話發聲訓練中,總結出一套適合教師用嗓特點,簡便易學、見效較快的科學練嗓和嗓音保健方法,使教師們學會科學用嗓,合理護嗓。

一教師咽喉常見病癥

教師由于長期用嗓,使咽部組織疲勞損傷,咽部有明顯的異物感,出現充血、疼痛、多痰等癥狀。講課用嗓時間過長、頻率過高,或用嗓發音強度過大,均會使咽喉部組織疲勞損傷。教師咽喉疾病癥狀以聲音嘶啞為主,早期嘶啞時輕時重,休息后聲音可恢復正常,若用嗓過多則易啞,咽喉有不適感、異物感,感覺到有分泌物粘附于喉腔,說話時需先將嗓子“清理”一下,重者嘶啞呈持續性,甚至失音。

教師出現與嗓音有關的疾病主要有三種:疲勞發音、聲帶小結和聲帶息肉。

疲勞發音是當一個人發音時自覺喉部有緊縮感、擠壓感,甚至已經出現聲音嘶啞時仍需繼續發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燒灼感、梗阻感等還繼續發音,在這種情況下醫學上稱為疲勞發音;聲帶小結是一種慢性喉炎,從聲帶邊緣長出結節狀突起物,多為雙側聲帶出現;聲帶息肉也是喉部常見疾病,常常附著在一側聲帶的前、中1/3交界處的邊緣,主要由長期發音方法不恰當或一次過度發音引起。聲帶息肉和小結均可以使發音時聲帶關閉不全,導致聲音嘶啞,并且由于聲帶重量增加,導致發音疲勞。如果教師們能掌握科學合理的用嗓護嗓知識,將大大減少患上這些疾病的可能性。

二聲音的基本特性

1聲音的基本特性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是需要通過聲音的,每個人在講話的時候都要通過聲音,播音員播音、主持人主持節目、朗誦都要用聲音來進行表達。因此,我們所有的有聲音的表達都叫有聲語言的表達,統稱為語言的表達。

聲音包括幾個元素,音高、音強、音色,這么幾個因素決定了聲音的特性。高音,讓聽者覺得緊張,感覺堅銳,我們的老師當學生在講話,環境嘈雜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提高自己的聲音,把音高抬高;中音,也就是每個人講話最舒適自然的音區,發音不高也不低,讓聽者覺得特別厚實和明亮;低音,說話的時候各方面特別松弛,不費勁。這就是音高的基本概念。

音強,是指聲音的強弱,即音量的大小,為了大聲說話,就要把音量放大一點,小聲說話,就把聲音縮小一點,以一口鐘做個形象比喻,用力敲的時候,它肯定就響一些。我們說話也是一樣,用的氣力大,聲音就大;不怎么用氣,或者只是用一點點氣,說話的聲音就小。現在高校大多多媒體教室設備齊全,教師們可借助了話筒的力量把聲音放大很多倍,因此了解相關概念對于我們高校教師來說借助話筒,靈活運用音強,可以省下很多力氣。

音色,即聲音的色彩。每個人的聲音都有其特點,我們與生俱來的聲帶、喉嚨、口腔、鼻腔等的構造都不一樣,因此就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音色。音色和音高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發生一些變化,我們變換聲音色彩是為了適應不同內容不同環境的需要。

2教學用嗓發聲與日常講話發聲的區別

日常發聲是播音朗讀以及我們講話發聲的基礎。教學用嗓發聲和日常用嗓發聲的區別在于:日常說話的發聲是非常自然原始的發聲,而在教學中則應該運用實聲發音。由于教師講課是比較系統化的內容,是日常說話的提煉,因此用嗓不同于日常發聲的隨意零散感,而應有一種教學的狀態,即用實聲說話,用自我感覺最舒服的聲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虛實聲,通過自如的聲區使發出來的聲音既不吊,不擠又不壓。形象的說,教學用嗓是介于說話音域與唱歌音域之間,也就是高于日常說話低于唱歌的聲音。

三用嗓技巧與重視嗓音保護

用嗓技巧是播音專業發聲的技巧。通過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而在高校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通過嗓音來完成的。如何運用自己的聲音,與每個人的習慣性用聲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習慣用聲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時就習慣高聲或大聲說話,不管聽眾與他距離遠近或周圍環境的安靜、嘈雜都大聲叫嚷,不分場合,而有的人平時習慣低聲或小聲說話,不管聽眾多少,不管場合,永遠是柔聲細雨,輕描淡寫。而這些不良的習慣性用聲都阻礙了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順暢性和流通感,達不到要求的目標,因此掌握正確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1明確用嗓目的,克服習慣用聲

作為教師要有用嗓的意識。所謂用嗓意識,即能夠明確自己的語言目的。作為教師站在講臺上的目的是將所知傳遞給臺下聽課的學生,完成教學計劃。根據講課環境的大小、聽課的人數、教學設備(有無話筒)等來靈活調節自己的聲音三要素。

學會用氣說話是教師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聲說話的時候氣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飲開水式呼吸法”將氣吸入腹部站定;吐氣說話時,加大氣量,將各方面狀態都緊張起來,反之控制吐氣氣量。學會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調節控制自己的聲音。一般來說,教學用嗓中要注意學會留有余地,老師上課的內容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說到重點部分的時候,聲音應該比一般的時候要抬高,音量加大,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只有明確用嗓目的,克服習慣性的用聲,才能在教學課堂中把握得度收放自如。

2及時調整傳播狀態

作為播音員,幾十年的功夫養成了話筒前的標準姿態,與平時生活中說話狀態完全不一樣,稍有改變,從話筒中傳出的聲音狀態便會有所改變。教師用嗓也是一樣,教師講課作為一種知識的傳播,有接受你傳播信息的對象,講課時把聲音調節好了,還要注意隨時調整狀態,通過狀態來激發自己的傳播欲望,過度低頭或仰頭都會改變聲腔的形狀,影響發聲,正確的發聲姿勢是不論坐與站,腰都要保持直立。狀態好姿勢正的時候聲音表達也會清晰自如。

3話筒的正確使用

隨著多媒體教室的開設,講臺上有了話筒,給我們的教學用嗓提供了方便,削減了噪音的損耗,每位老師都應該有這樣的感覺,有話筒講話,噪音輕松、舒服、不累。

如何正確地使用話筒呢?首先作為教師應該學會把握對話筒的遠近距離。當我們講課離話筒特別近,聲音就可以特別省,音量就可以稍微減小。那些平時有習慣性高聲叫嚷說話的老師就沒有必要再鼓足力氣大聲說話了,話筒起到了擴音的效果。然后要學會隨時改善自己的音色。通過話筒我們可以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反饋到耳朵里來,從而及時辨別出自己的聲音是否好聽,是否悅耳。話筒可以美化聲音,清唱和用話筒唱歌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學會運用這個特點,使自己的聲音達到一個較為合適親切的狀態,使學生更愛聽,也使自己的聲音不受到損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聲音調節好。話筒功率有大小,根據不同環境來調節話筒大小達到傳播目的,而教師的本聲不需要有所改動。每種話筒都有其功率標準,胸麥相對來說功率小,如果教師所在課堂很大,學生很多,這樣的選擇是不恰當的,不管你離話筒多近,使勁叫嚷也是沒有作用的,達不到授課效果還壞了嗓子。最后應該學會控制在話筒前的音量和吐字。話筒不好的時候會出現雜音,越嘈雜的時候,就越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和吐字,我們經常遇到卟話筒的聲音,是因為說出的某一個字的字音是送氣音,比如“婆婆”的“婆”,對著話筒說“婆婆”,就有“卟卟”兩聲,離得太近,卟聲越大。學會控制說話的氣量和呼吸,講課不需要如同生活中遠距離喊人的時候那么深吸氣,自如的呼吸,通過一定功率的話筒調節,不僅很好的做到嗓音的保護,同時讓聽眾覺得舒適親近。

4嗓音的保護

話筒前生活中課堂上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護的,不僅平時說話要保護,生活中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馬虎不得。

第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播音員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上去播新聞時就會覺得嗓音疲踏,用聲便不如嗓子舒服的時候用起來順暢輕松。人在休息的時候,聲帶也會跟著一塊休息,不發聲說話和徹底進入睡眠狀態時聲帶的休息程度是不一樣的,前者只是沒有用嗓,但并沒有達到休眠的狀態。同時還要注意剛起床的時候不要發過強過高的聲音,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開嗓,慢慢的才能進入工作狀態,切勿大聲叫嚷。

第二注意飲食。不吸煙,少飲酒,少吃生冷油膩食物,上課之前休息好的同時還要少吃一些帶刺激性的東西,比如現在流行的麻辣燙、燒烤等,經常吃會減少嗓音的明亮度,使聲音晦暗不堪。

第三謹防季節更替。嗓子最不舒服的季節是秋冬交替之時,因為秋天特別干燥,而暖氣和空調也是嗓音的頭號大敵,吸氣的時候空氣沖刺到喉頭疼氧難耐。因此熟悉了這樣的環境之后,老師上課時注意要隨時喝水,可多泡一些羅漢果,甘草茶,起到護嗓的輔助作用。

第四每天用淡鹽水漱口,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五堅持鍛煉身體,預防感冒。感冒是壞嗓的又一大敵,重感冒常常引起扁桃體發炎或聲帶炎,影響發聲,若發現發聲器官有了疾病就要停止大聲說話或過度用聲,及時就醫,如果輕視,會造成發聲器官永久性損傷。

最后學會開嗓技巧和用嗓疲倦之后的修復技巧。這個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暫時沒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法替代,是話劇演員和播音員通常用的方法,即發出任何一個單元音的口形,比如“阿”,用自己最極限的低音發出,打出如氣泡的聲音。在嗓子很累的情況下,可以起到一個修復的作用,讓聲帶得到休息。用嗓之前同樣可以作為開嗓音,打得越響當當的時候是聲音最舒服的時候,也是聲音恢復到最佳狀態的時候。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這個技巧,可以在同學們講話或做題的時候及時的做一個嗓音的修復,或者用嗓之前的一個啟動,以便更好的保護到聲帶,并以更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授課播講的過程中來。

篇(10)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載體。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普通話水平測試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是普通話推廣的重點受眾,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話培訓測試站設立,促進了大學生普通話培訓和測試工作,大學生普通話水平整體提升明顯。

雖然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具有眾多的優點,但各高校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機輔測試”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有待進一步完善。

1.高校在“機輔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已成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各高校相繼全面推開。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使普通話水平測試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機輔測試”使測試站和測試員工作量大大減輕,得以從繁瑣龐大的工作量中解脫出來,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當中,更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使得測試效率顯著提高。考生也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獲得不公正的待遇。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的推廣,雖然有效的提高了測試效率,也避免了測試員的人為影響因素。但是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與傳統的測試員人工測試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針對大學生的測試過程中,尤其是在說話項的測試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1.1“機輔測試”的測試環境和測試設施存在的問題

與其它測試機構相比,高校測試機構的測試任務更加繁重,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學生眾多,在測試實施過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測試環境和測試設施,以保證測試的順利進行,這就對高校實行普通話“機輔測試”的基本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機輔測試”需要具備先進的“機輔測試”軟件系統;固定和足夠數量的測試場地;測試所需的計算機硬件設施及相關輔助設備;專業的普通話測試人員和專門的機測操作管理人員和設備維護人員;嚴格的“機輔測試”操作管理規范等。

但是現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學資源比較緊張,并未建立專門的測試室,同時與測試室配套的備測室,侯測室無法得到保證;規章制度也不夠完善,并未制定有關于普通話機輔測試的規章制度;測試站人員不足,測試站人員全部為兼職人員,本身做為教務處的工作人員,工作任務已經相當繁重,機輔測試后,前期準備的工作量加大,測試時測試室,備測室,侯測室都需要人員進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機測環境下說話項測試出現的問題

說話項要求3分鐘,很多學生實際準備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揮完,有些學生過于緊張或者沒有提前做準備,甚至30 秒不到,就無話可說了。但是在機測環境下,因為無人提醒,很多學生就造成了缺時的情況,還有一些考生為了填充時間,他們就任意發揮,出現對照機器讀秒、拖長語音,甚至讀準考證號等等在人工測試環境下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也有些考生使用現代通訊手段,將測試題和答案進行流傳,或者通過網絡直接搜索說話內容,致使說話項同題內容基本一致的情況,機器無法制止,致使測試員測評時給出重復的后者零分處理;說話項是根據話題即興講說的測試內容,然而在沒有監管的機測環境下,應試人為了達到“流暢”的效果,將事先準備好的稿子,背誦甚至通篇朗讀.在傳統人工環境下,測試員將會制止,而機器無法控制。

1.3機輔測試環境下考生心理出現的問題

作為一種新型普通話測試方式,考生可能會因為對測試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產生恐懼、焦躁的情緒;有些考生因沒有恰當使用耳機, 說話聲音太小導致話筒無法錄音, 影響測試成績;有些考生由于不習慣前兩題顯示的藍黑相間字體,導致測試時出現漏讀現象;有些考生錯誤按動下一步按鈕,使考試自動跳到下一題,大大影響了考試成績;有些考生在說話題時,反應過慢, 出現語塞、結巴、停頓等現象,導致錄音中出現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僥幸心理,在測試說話項部分對著偷帶的說話材料進行朗讀, 違反考試紀律,被取消了成績。

2.針對高校機輔測試出現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2.1規范考前培訓。考前培訓是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順利進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首先,作為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組織者、技術人員和考務人員必須通過培訓,了解“機輔測試”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驟,掌握排除“機輔測試”中常見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強對考生測前集中培訓是消除其心理不適應性,提高“機輔測試”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訓過程中,要詳細介紹測試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實踐情況介紹,同人工測試相比的特殊性;同時還要講解測試題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包括介紹整體操作程序,介紹每個程序的操作要點;通過解答疑難問題,包括應對或化解 “機輔測試”可能遇到的問題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減少“機輔測試”的陌生感,增強適應性。另外,各高校還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設計網上虛擬測試軟件或開僻專門的機房,供考生上機熟悉和練習。

2.2 建立、健全考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相關規章制度,對加強普通話測試考務管理尤其重要。針對“機輔測試”這種新的、自由度較大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模式,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使考務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試前期管理規范化,包括建立考試管理制度,規范考試報名管理,規范考務人員工作職責,規范考生測試流程,規范測試環境等,做到職責分明,環環相扣,使考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上一篇: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下一篇: 法律思維基本內容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日本午夜免a费看大片中文4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