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23 10:46: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

篇(1)

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是形成現代文明及生產方式的基礎,地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使得各種地理信息匯總全球化成為可能。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而設置的高中地理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及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在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及樹立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新課改理念下現階段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狀況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為教學的有效設計提出了五項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課程要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其次,建立豐富多樣有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探究式學習,重視對地理學習的探索;第四,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最后,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合評價的結合。依據上述新理念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高中地理課堂存在許多問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令學生“只背不記”、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不能與時俱進難以吸引學生興趣、傳統的布置作業方式令地理學習的意義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結合新課改理念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設計

二、構建與生成―高中地理課堂有效設計之途徑解析

1.領會新課程理念準確定位是前提

沒有充分領會新改革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片面或者錯誤的理解新課程標準傳遞的信息從根本阻礙了新教學方法的滲透。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產生的背景因素,強調人地關系為內容的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給教學提供了一條主線,即自然環境―人類活動與人文環境―環境與區域發展。由此看出,我們的高中地理教學應更加突出地理學科的地理性、發展性和實用性。因此,將課程主線明確定位于此將有利于從宏觀上正確帶動整個高中地理活動的有效設計。

2.結合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是重要途徑

據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以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就成為這次改革中的重點。結合新課改我們的教學方式應逐步從“教材本位”像“標準本位”轉變。就這點來說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秉承“科學原理與基礎―認識與分析問題―自己的行動與情感態度”這條主線,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豐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既能圍繞主題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又符合新課程標準對有效課堂設計的定義。無論是探究式還是合作式的教學方式都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這種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方式才能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讓學生學會從合作中綜合分析一個地理問題。

3.依據教材創新地理活動課程是關鍵

新課程標準將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部分提升為主要教學內容。教材中的地理活動部分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思考性活動。這類活動實際上是對地理教材內容的反思和鞏固;第二,實踐性活動。實踐性活動強調學生對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切實有效的應用,針對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第三,探究性活動。建立在思考型和實踐型基礎之上的探究性活動針對的是教材和習題上的開放性題目,研究性及探索性要求強的特點十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認為,現階段高中階段的地理課鮮有涉及活動課內容,如果教師能將地理活動課提升到一個較為重要的位置,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既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又是強化地理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4.有效課后作業設計突出實踐意義是保障

作業布置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工具同時也是檢測課堂教學成果的普遍方式。課后作業應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后作業的檢測功能并不在于區分學生好壞而在檢驗課堂教學的開展狀況。片面的作業布置理念使得作業成為學生的一項負擔,畫洋流圖、算時區、背地區經緯度的傳統作業形式早已讓學生感到厭倦。如果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將地理作業與實際結合將從根本上改變地理作業乏味枯燥的問題。比如,在4月20日剛剛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緬懷死傷者的同時四川頻頻地震也涉及諸多地理問題。教師可以此為題,讓學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塊構造及地震帶位置,設想下災后重建方式。這樣聯系實際的開放式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地理能力的訓練也較好的呼應了上文中教學方式的改革。

三、結語

為了適應時展,新課程標準無論從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做出了巨大變化。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善待地球珍愛環境成為了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共提出四項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高中地理教師構建一個高效的地理課堂。

篇(2)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目標就是改變過去強迫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風,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不能只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從而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

二、教師方面

1.課前認真備課

備課要“五備”也就是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練習、備學生,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備學生、備方法。部分教師不深入了解學生,沒有考慮老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導致老師講課脫離學生的學習,教學效果不好。因此,我們必須研究自己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2.課堂運用科學方法

(1)調動學習地理興趣。在高中地理課堂上,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興趣,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設計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創新意識。組織學生體驗理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刺激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2)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多媒體進行高中地理教學,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加強課堂教學的信息反饋,對于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重大作用。(3)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使每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探究、合作、互動,使學生在課堂中懂得了學習,學會了學習,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靈動的、有效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不要老師,相反整個課堂是在教師的策劃導演下學生自主有序地進行的。教師的工夫不僅在課堂的點撥上,更在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鞏固。

3.課后反饋練習

高中地理新課標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4.加強課后反思

美國著名教育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認為一個教師不經常反思,他的水平只能停留在原地。在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教師要及時“反思”———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深入的思考,通過思考、發現并將成熟的經驗運用到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三、學生方面

1.合理安排時間

要學習好,首先要安排好時間,這就要求學生制訂好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用以指導自己學習。規律性的學習往往是取得好成績的指路明燈。

2.預習、聽講、復習

課前預習可以利用練習冊的基礎知識填空,了解本課的大致內容,把自己弄不懂的問題作好記號,提醒自己。上課專心聽講,不僅要把預習中的問題與老師講解的內容比較,而且要記好老師板書在黑板上的內容;復習時要獨立完成作業,抓住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

篇(3)

要更多地將素質教育中知識和個人實際結合,在教學前目標的計劃中,要結合上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明確學生的個人發展狀況不同,吸收能力也不相同,從實際出發,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優勢,讓學生能夠真正熱愛高中地理,從中掌握到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2.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的確,在現階段很多的地理課老師在上課時仍然帶著傳統的教學理念上課,對課程的教學處在機械的狀態,地理教學也只是形式過程,沒有實質性的改革教學模式導致地理的尷尬局面,很多老師只是流于上課內容,無視了課后訓練和加強,課堂上課中也是獨立枯燥地講述,沒有讓學生與其一起互動交流,這樣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低微的,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非常重要,要擺脫地理課程淪為雞肋的局面,需要老師自身對這門課程采取重視的態度。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夠將知識準確而生動地表達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主動思考背后的意義,這才是高效教學的最好方法。每當老師上完課后,要學會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反思自己課前的準備中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下次上課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尊重每個學生學習的特點,進一步提升和優化課堂,讓學生主動思考,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3.結合實際和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多方位教學

很多時候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擺脫機械化的教學狀態,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形式,不讓課堂流于形式化,不讓課堂過于偏離實際軌道,而是要結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講述,這樣能讓學生更多地理解和加深印象。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個性,老師還要在上課過程中多方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避免單一的教學模式,面對不同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選擇性地教學,這樣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一些成績稍微落后的學生也會因為得到教師的關注而嘗試進步,嘗試努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4.教學過程合理,課前準備充分

單調,翻來覆去重復講的教學內容無疑會讓學生感到無趣、乏味,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學生就會自然地對高中地理教學失去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老師要制訂合理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上課表現和課后訓練成果,來制訂符合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內容,盡可能讓學生更多地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讓課堂真正變得生動活潑。結合新的教學方式,不單單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還要讓他們參與到其中,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課外學習情趣,樹立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意識,讓他們能夠真正意義上學懂地理,而不是單單為了將來的高考而機械化地學習,也讓他們為今后的深造提前打好個人基礎素養。

篇(4)

1 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生成性問題隨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就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應對課堂教學生成性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教師過于強調預設,對生成問題置之不理;二是教師過于關注生成,使教學目標偏離方向;三是教師缺乏基本素養,讓生成資源悄然流失。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忽視課堂中即時生成的預設之外的問題,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師如果善于應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問題,不僅有助于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生命的關愛,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有效管理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 概念及研究范圍的界定

我們研究的“課堂教學生成性問題”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出現的超出預設方案的影響課堂氛圍、師生思路及行為的即時信息,是由于教學的雙向互動、學生的不同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對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時生成的各類事件或因素。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同的生成性問題,其利用價值也不一樣。積極的生成性問題可以被用來輔助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索精神。課堂是動態的,教師要在瞬間判斷和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問題,對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敏銳觀察能力、正確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戰。

3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成因分析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問題類型多樣,有個體生成性問題和集體生成性問題,有課程內生成性問題和課程外生成性問題,等等。在課堂教學中無論哪種生成性問題,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當學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研讀、理解文本時,可能由于文本內容激起學生的興趣點或文本內容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時,教師應乘機調動學生探究或質疑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這些生成性問題進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構。

3.2 學生因素。學生因素主要包括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個人經驗、思想品德、興趣愛好、行為方式、行為習慣、地理觀念、地理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由于班級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尤其在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生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與學習結果。

3.3 教師因素。教師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教學經驗、教學風格、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性格愛好、人格魅力、個性品行、工作態度等,教師的這些差異也是教學活動中影響生成性問題的重要因素。如,當教師任教一個新班級初期,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讓學生來思考、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一定會積極主動,興趣盎然,也能緩解尷尬氣氛。

3.4 環境因素。環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環境因素有時能影響甚至決定教學活動的進程和結果。如,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和舒適的教室物質環境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產生更多的富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員的不停走動,會使部分學生目光和聽課注意力轉移,成為干擾課堂教學活動的生成性問題。

4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應對策略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但并不意味著它是沒有規律可尋的。只要我們對諸多的生成性問題的應對方法進行總結和錘煉,就能探尋到應對生成性問題的有效策略。

4.1 課前充分預設,關注生成。高中地理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是難以全部預知的。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地理思維能力、社會閱歷、心理特點、聽課狀態以及課堂具體教學內容等,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對課堂中可能生成的問題進行充分預設,使教學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生成。當然,課堂是復雜的,教師在預設時,不可能也不必窮盡課堂的可能變化,應該進行彈性預設。預設目標可以在生成中隨機升降,教學重點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調整,探究主題可以在生成中適時替換,教學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

4.2 課中智慧處理,應對生成。豐富繁雜的生成性問題普遍存在于常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對于課堂中出現的符合地理課程內容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可以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往更廣或更深處進行積極探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對于課堂中出現的不符合地理課程內容的生成性問題,如果對課堂整體沒有太大影響的,教師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輕描淡寫應對法,如用輕柔的語言進行提醒或用眼神、肢體語言示意學生停止不當行為。反之,如果教師進行深度干預,如點名批評或嚴厲訓斥,不但會打擊學生,影響課堂正常的教學進程,也會破壞課堂和諧融洽的氣氛。如果對課堂教學影響較大的如大聲喧嘩、在教室內來回走動、與他人發生爭吵等,教師不能縱容,要立即介入,盡快讓課堂走上正軌。

篇(5)

在研讀新課程標準時,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對能力的要求是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往往也是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最關注的部分。新課程標準主要涉及地理概念及地理事物基本特征、地理最基本的原理及其規律、將所學地理知識應用實際生產及生活、對圖表文字等信息的判讀和填繪及有效信息抓取、基本地理計算等。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Ⅱ中關于鄉土地理方面的教學資源約11處,有的需要學生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加以調查了解、對當地產業活動提出可行性建議、對當地商業網點布局及商業活動類型進行調查并作簡要評價等。教師在開展教學前需參考教學參考書,就教材中所展示的鄉土地理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在課程標準要求、教材之間尋找對應的切入口。

如在學習第一章“人口與環境”中的人口增長模式內容時,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活動要求查找當地的歷次人口普查資料,填寫表格后做出曲線圖(主要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長率三率),結合以上材料進而判斷出當地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此時,教師可搜索更多與本學習內容密切關聯的資料供學生分析,以便于他們更好地解決教材中活動題所提出的問題。在學生們將自己所填寫的表格、繪制的曲線圖展示后,教師還可將判斷區域人口是否進入老齡化的數據標準告知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人口老齡化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去深入剖析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主要影響。教師還可介紹關于“人口紅利”及“人口窗口期”等新概念,展示人口專家針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應對的主要策略建議。教師還可以建議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自己家庭中組成成員的年齡結構,預測未來其家庭應人口年齡比例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教師還可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國家曾經和近期所推行的人口增長政策的原因及可能影響。整個課堂教師應盡量減少自己集中講授的時間,盡可能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思考,鼓勵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展示自己的所得,教師最后進行小結,通過多媒體課件加以展示,引導學生將相對完善的獲得記載下來。這種對新獲得的信息的思考與分析過程可以便于學生在新的學習情境下順利遷移,這種學習不僅僅具有現實意義,更可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一旦學生發現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是有用的,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一定更為濃烈。

二、精巧教學設計,引領學生思維走向深入

很多時候,教師們會發現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鄉土地理后特別容易淺嘗輒止,學生往往覺得意猶未盡,適當留白自然很好,但學生的思維未達到理想的狀況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存在這種問題的課堂自然和教師的備課倉促、粗糙關系較大。筆者在課堂教學時絕不會因對教材的以往印象而懈怠,面臨新的學情和新的時代變換,必須重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基線必須是更好的便于學生的思維打開和走向深入。

如在學習區域產業活動這一內容時,筆者根據湘教版教材中這一內容相對較為單一的現狀,結合其它版本新教材及原人教版老教材中這一教學內容并引入鄉土地理加以有效整合。引導學生利用假期了解家鄉所在地農業生產類型,分析其主要生產特點。在多次比對并合理整合的基礎上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更為順暢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從農業的基本概念、主要類型(依據不同分類依據)著手并結合導學案填寫,要求學生回顧學校所在地的氣候特點思考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區域產業活動區位條件(區位因素)的角度(自然、社會經濟、有利、不利等),還可以滲透關于生長期、生長周期、無霜期等概念。教師可結合教材中所列舉的案例要求學生通過這些配套訓練鞏固新學內容。在學習完水稻種植業這一重要農業地域內容后,還可結合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可行性的發展建議,進而思考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商品糧地位下降的原因。依據高中生的喜歡新鮮事物的性格特點筆者還有意識的引入了新聞媒體中出現的較為新穎的關于農業的概念如新農業、規模化農業、石油農業、訂單農業、高效農業、處方農業等,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對這些新詞語的理解,教師最后加以小結。根據當前我國農村出現的眾多經濟合作社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試圖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的可能方向。

這種基于教材并體現整合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思維的層層遞進,學生在逐級思考的過程中動力不斷,教師及時介入并加以糾偏可以確保學生的思維順利打開并得到拓展和深入。整個課堂學習充滿了原生態的生成氛圍,地理學習會極具樂趣且教學效果得以最大程度放大。

三、強化反思,及時彌補教學缺憾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學效果更優的最佳路徑正成為眾多高中地理教師的共R。在高中地理課堂引入鄉土地理時極容易因眾多突發狀況而存在一些缺憾。教師應在自己的備課筆記上留出了專門的空間進行教學反思,對課堂教學中閃光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及時加以記載,每次在備課前必須研讀上一年這一內容教學時的設計及反思以揚長避短。高中地理教師往往任教班級較多,每次上課后及時進行反思還可以使得下一課更加嫻熟完美。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7-0250-02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與傳統的地理課堂產生了較大的差異。無論是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師與學生的教育教學觀念與方式均有著較大的變化。國內外的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被高中地理教師競相搬上講臺,使得原本在高中映射下的高中地理課堂逐漸的活躍起來。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逐漸映入了人們的眼簾,即如何才能夠將活躍的課堂與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結合起來。伴隨著探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先進的評價方式的運用以及豐富多彩的現代教學方式逐漸被運用于現代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卻凸顯出來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一、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問題

自有教育,便開始了對于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關系問題的探索。我國傳統教育之中認為“師道尊嚴”,往往認為教育者處于教育活動之中的主體。通過教育者對于教育內容的整合,經一定的教學媒介進而傳授給學習者。學習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類似一個容器,將教育者傳輸過來的知識,全盤接收。但是,伴隨著人們對于教育活動思考的日益深入,部分學者又認為學習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例如,以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所認為的“以學生為主體”,使得整個教育活動又指向了學生,認為學生是對于知識與技能的重新組織者,教育者所設計的教育活動需要通過學習者進行重新整合,因此,認為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也面臨著關于“誰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的探討。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解決相關問題,則很難真正地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主張采用“自主學習”方式。即在整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提倡讓學生能夠自己去主動獲取高中地理的相關知識。但是,在具體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部分地理教師片面地理解 “自主式學習”的內涵,而直接導致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下降,這無疑是對教育活動之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兩者地位理解不清所導致的。筆者認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兩者之間均為主體。但是,面對的對象不同,從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來看,即“教”來看,高中地理教師由于“聞道先”于學習者,因此占據著“主體”地位,在“學”的活動之中,由于高中地理知識要通過學生進行知識的重新建構而最終納入其知識結構,則可以認為在“學”的活動之中,其是主體。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之中要能夠在教育活動過程之中把握動態的主體,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二、合作式學習與“合在一起”學習兩者之間的區別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主張合作式學習。從教育史上來看,較為成熟的提出“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可以溯源于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合作教育學”。Cooperative Learning被提出后,逐漸受到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重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重視程度更為顯著,逐漸發展成為了多種多樣的合作學習模式。例如,Robert Slavin的“Student Team Learning”(學生團隊學習模式);S.Sharan的“Group Investigation”(團隊探究模式);J.Britton以及D.Barnes的“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學者對“合作學習”具有不同的見解,這使得目前對合作式學習模式還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是,結合“合作式學習”的基本特征來看,合作式學習對于促成學生多種能力的共同發展、促進學生習得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均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從目前我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來看,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對于合作式學習認識不全面,進而使“合作式學習”變成了“合在一起”學習。所謂“合在一起”學習,是我們常見的在一起學習。即每個個體之間各學各的。個體的學習活動與其他個體之間的學習關聯并不是十分緊密,這直接導致“合作式學習”并沒有真正發揮其優勢。同時,由于新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得部分高中地理教師認為不采用“合作式學習”,似乎就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從整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合作式學習”來看,其僅僅作為一種新課程的表現形式,而忽視了其內在優勢的運用。從學生來看,許多學生從內心上來講,仍然將自己看做單獨的學習個體,根本不具備參與合作的心理狀態。更有甚者,筆者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常常發現部分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與課堂教學活動無關的活動。例如,部分學生借助地理課堂的“合作學習”探討與地理課堂教學完全無關的事情,等等。同時,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師缺乏對于合作式學習的研究,許多學習在合作過程之中,并沒有被安排到具體的任務,很多學習較差的同學更多是成了陪襯和觀眾。這使得“合作學習”成了一紙空談,因為在探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時,對于“合作學習”進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其他的教學方式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三、給學生以正確的、科學的贊譽

筆者參觀過幾次高中地理公開課后發現,新課程影響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贊譽之聲不斷。但是,筆者發現一個較為奇特的現象。即當學生回答錯誤后,仍然可以得到教師的贊譽之聲。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提問學生時,讓學生陳述“沙塵暴”時,一個學生脫口而出“狂風四起,揚起地面塵土”竟然得到的贊譽是“極富創新精神”、“你真棒”以及熱烈的掌聲。學生在回答地理教師的相關問題時,當學生的回答缺乏科學性時,竟然能得到教師蹺起大拇指的贊揚……雖然我們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對于學生的學習要給予人文關懷。課堂的整體評價要以鼓勵為主,但是,如果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不分回答的是否正確與科學,一概的采用“真棒”“很好”等詞匯進行表揚,就能夠真正的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嗎?筆者認為未必。筆者認為的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與鼓勵性為主的科學的評價制度相統一。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來看,由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知識點的陳述(這一點可以從高校之中一直將地理學科劃分為理科可以看出),因此,對于正在處理成長之中知識與經驗相對并不成熟的高中生來說,不可能每個回答都可以得到教師的贊譽。當地理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形式化的評價形成習慣時,雖然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筆者認為其消極作用更勝一籌。因為高中學生已經對于評價的客觀性有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如果那些明顯的地理知識被部分學生回答錯誤,并被賦予扭曲的“創新”則很難“服眾”,進而導致學生對于地理教師產生懷疑,很有可能進一步導致課堂的失控,使課堂教學實效性大大降低。筆者認為在學生發言后,為了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以“鼓勵性評價”取代“傾向性評價”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時,針對學生發言中表露出來的不同思想觀點、不同的行為表現,教師要抓住“小結點撥”的契機表達自己鮮明的觀點。新課程理念下的“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課堂評價,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四、創新式學習與基礎知識的學習

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學生掌握的地理知識的水平產生了新的需要,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已經逐漸成為其基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求能夠使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能夠“在積極的思考下進行創新式、探究式學習”。這使得筆者不由得想起了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即創新與基礎之間的關系。從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點的構成我們不難發現,仍然以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為重心,并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適當地加入了一些啟發學生思維的章節。但是,在具體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果處理不好創新與基礎知識學習之間的關系,則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相對極端的情況。第一,以高考為綱,一切符從高考指揮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第二,片面強調創新而使高中地理課堂發展成為“討論課”的課堂。創新與基礎知識的學習密切不可分割。高中地理基礎知識是創新的基石,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何來創新,創新之源又在哪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的創新,是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基礎上的創新。筆者曾見,部分高中地理課堂之中為了追求所謂的“創新”(認為活躍即為“創新”),表面上課堂很熱鬧,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堂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并沒有激發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維,一節課下來,學生受益很少,情緒高度興奮,難以平靜。這樣的教學設計背離了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浪費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在課堂活躍熱鬧的氣氛中,學生的思維卻停留在膚淺的狀態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改革下我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學實效性隨之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在滿足于我們的既得成就的同時,我們要能夠清醒地看待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問題,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仇彬.怎樣增強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09,(26).

[2]呂大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之我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5).

[3]劉偉.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踐新課標的一些體會[J].考試周刊,2009,(24).

篇(7)

1 引言

新課標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索一種動態化、三維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想象能力,激發他們的課堂參與興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簡單,三維化、動態化程度高等特征,將其引入高中地理課堂,不但能夠為學生創設一種更為直觀的地理教學情境,還能夠鍛煉學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軟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學的“雙元效應”。基于上述教學設計理念,構建一種以Google Earth為主導的地理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理論和實踐應用學習,有著極強的可行性。

2 教學實驗分析

2.1 教學對象

選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級A班和B班作為對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對比教學實驗法展開研究,將A班定為實驗班,B班定為對照班,兩班學生在年齡、性別、學習能力等方面指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對比教學的可信性。

2.2 教學設計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為教學內容,展開為期1個學期的教學。教學完成后,采用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式,對兩個班學生的學習指標進行收集整理,判定對比教學的效果。

2.3 教學實施方式

2.3.1 對照班教學方式

在對照班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沿用傳統的講授法,開展教學。該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課堂講解。教師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板書教學等形式,為學生講授書本知識,每節課留有一定時間,為學生答疑。其次,作業設計。主要以試卷、書本作業等紙質形式,布置作業,并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批改,點評。再次,通過周練,月考等形式,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

2.3.2 實驗班教學方式

在對實驗班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引入Google Earth,設計了三維化、動態化、情景化為一體的地理教學流程。整個學期的教學中,教師以Google Earth工具為核心,從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角度出發,對學生展開教學,以下,將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為案例,闡述基于Google Earth軟件的地理課堂教學步驟。

【步驟1】構建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我講全班同學帶入機房,課程開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為全班同學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動態畫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畫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沒有任何動力來源,但歷經數月后,它卻橫跨太平洋,出現在了大洋彼岸......極富動態感的“孤舟漂流”畫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學生們的眼球,而我也順勢引出“洋流”這個概念。

【步驟2】設置教學問題,引導實踐

Google Earth的動態化、三維畫場景,讓大家對地理學習有了新的認知,而我則趁熱打鐵,繼續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個教學問題:問題1:結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圖,說出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區域?問題2:調取三大洋表層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圖,觀察并手繪?問題3:調取洋流與風帶的Google Earth圖,分析為何洋流與風向不完全相同?問題4:在Google Earth中觀察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海水擴散圖,分析我國會不會受到此次核輻射泄露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制定一個探究問題,要求他們利用電腦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實踐操作,而我則時不時深入學生中間,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應用Google Earth的技術性問題。

【步驟3】總結實踐心得,一課一練

當全班同學完成實踐操作后,我對大家的實踐成果進行了點評,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理論結合實踐操作的課后作業,理論作業即為普通的試卷、課后習題作業,而實踐作業則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關于《大規模海水運動》其他學習內容的操作,當學期結束后,將學生們的理論和實踐作業,一并計入考核總成績。

3教學效果與分析

3.1 教學效果

在經過1個學期的對比教學后,教師通過問卷法、統計法,收集了學生的學習指標,結果顯示:在“你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如何?”問題上,實驗班89%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答案,而對照班的數據為65%;在“你是否能夠輕松地建立起對地理的空間想象認知?”問題上,實驗班75%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答案,而對照班的數據僅為45%。此外,從期末考核的成績上看,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優良率高達72%,而對照班僅為35%。整體而言,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差異化明顯。

3.2 反思分析

傳統教學模式下,大多數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往往僅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引入實踐性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地理理論和實踐技能都得到鍛煉。而將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課堂,則是一種很好的地理“理論+實踐”教學嘗試,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實踐技能,能夠起到很好的雙向促進作用,亦是一種全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索。

由對比實驗的結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課堂,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促進,三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都能夠起到極好的效應,同時,對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也能夠起到幫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建議高中一線地理教師以Google Earth為教學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維式地理課堂”構建策略。

篇(8)

關鍵詞: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課堂教學;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規定:“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應該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通過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該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是一個前后聯系的統一整體。很多初中畢業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發現地理非常難學,尤其是必修一的學習,無論在學習方法上還是地理知識接受上都無法適應,這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了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從而影響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

一、高一地理必須要和初中地理相銜接的原因

1.學生初中地理基礎薄弱

很多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一點地理基礎知識都沒有,在上課的時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圖的時候,學生經常說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上邊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說法應該是西面是什么,東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為地圖的判讀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很多高一學生不知道。對于經度和緯度很多同學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運動”講到地方時和時區計算時,需要用到經緯度。很多學生在初中沒有好好學習地理,導致了這部分知識的欠缺,從而使其進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學習很難。

2.高中教材結構不合理

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任何一門學科的編排都應該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這樣學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認知的規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學期五章內容都是很難的自然地理,從“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標形態的塑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這幾章的學習,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識,還涉及到學生的物理學、數學中的立體幾何、生物學、區域地理的地圖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規律性很強,這些內容對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和接受。

3.教學安排不科學

目前的教學都是以考試為指揮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學中地理不受重視,有的學校初中地理課時少,經常等到考試前發一些地理資料給學生背誦即可,有的學校缺乏專業的地理教師,使用其他任課教師來上地理,導致初中學生對地理知識了解甚少。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科明顯增多,地理課一般一周只有2課時,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屬于理科性質,理解難度大,有限的時間和薄弱的地理基礎,導致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非常困難。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銜接的教學策略

1.學生學習方法上的銜接

初中階段所學科目少,教材內容簡單,課時多,學生學起來感覺相對容易。同時,初中學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在學習上主要以記憶為主。進入高中后,學科增多,內容增加,難度和深度增強,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質,所以學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難。進入高一后,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課本上有些知識還應延續初中的學習方法,先記憶,甚至死背。把這些知識點記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學習必修1第三章“洋流”這一節的內容時,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質、洋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名稱可以讓學生進行背誦或者默寫。洋流的規律概括為“中低緯度的洋流是‘北順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緯度是‘北半球逆時針,西寒東暖、南半球是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這些規律先讓學生熟記,如果學生記不住可以通過畫洋流模式圖或者默寫的方式來加強,至于洋流名稱的記憶則要求學生先記住各大洋的名稱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稱,洋流的名稱主要以流經地區命名。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輪廓圖,在做題目時只要把簡圖畫出來,把規律背出來,題目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對這部分以識記為主的地理知識,教師還是要延續初中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地理學習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高中階段課時緊張,課堂容量大,有時一節課既要講課后習題又要講新課,時間非常緊湊。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前的預習、課堂重點聽講、課后的練習以及復習,都與初中有較大區別。首先,要熟悉地理課標和教材,對整個高中地理體系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教學時就會游刃有余,知道哪個階段講解哪些內容,講到什么深度,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當然,最好對初中地理課標也要進行了解,對初中教材熟悉,這樣,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有的放矢,節省教學時間,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和調查。考入高中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是學習的佼佼者。進入高中后,有的還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還在懷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的好壞在于各自是否進入了學習狀態。因此,學生進入高中后,教師應對學生進行了解和調查,逐一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進行生活上的關心,使他們從初中順利過渡到高中的學習。

3.高一教學內容與初中的銜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內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難,無論知識點還是課堂容量都與初中不一樣。有些地理知識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進入高中后,這些初中知識點會用到,用來理解高中知識。如果這部分初中知識沒有學習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學習中肯定就會有障礙。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一章中的“時區和時差”“晝夜長短”兩部分中有關計算的問題。按照正常的備課,介紹經度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1分鐘,1個時區相差1個小時,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但在上課的時候,講到具體計算時,發現學生對東經、西經、本初子午線、把經度換算成時區等知識都不會。這些知識都是初中地理內容,通過了解知道學生在初中地理課沒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沒有正式的地理教師、有的初中地理課基本不上,導致學生對經度、緯度、時區部分的知識都不知道。通過課后及時反思,調整教案,在其他班級授課時,先補充初中地理的知識,然后再教高中的內容,經過這樣的補充,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再比如,在學習必修1第三章“洋流”時,有的學生對世界上的大洋名稱和分布以及個大洋的輪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經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學習洋流時,先補充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用多媒體顯示世界地形圖,帶領學生讀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極大陸,了解各大洋的輪廓特征以及大洋兩側的大陸名稱,記住洋流流經各地的地名。通過對初中地理知識的補充,學生的學習會感到比較輕松,理解上也比較容易。

4.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初中學生剛剛進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學生和學校對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視,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還有的學生對高中地理的認識僅停留在初中階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學生進入高一的學習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地理。如在講到“板塊構造”部分知識時,比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關“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引入課堂,“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一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組合起來,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便順著這條思路研究下去,后來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學生很快有了興趣,然后帶領學生看世界輪廓圖,繼續講板塊構造理論,六大板塊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結束語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高一是關鍵,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課本,兩本必須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師要調查研究學生,分析學生個體差異,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識有機銜接起來,降低學生高中地理學習的難度。在銜接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學機會,促進學生在地理學習能力上的提升,同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恰當的教學時機,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識給學生進行補習。總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銜接很重要,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地理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上講取決于高一階段,教師在對初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能否做好銜接,能否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如果這些工作都做到位,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一定不會感到困難。

作者:陳嵐婷 單位:江蘇省震澤中學

參考文獻:

[1]羅雅晶.新課程標準下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的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5).

篇(9)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鑒于目前地理學科地位和特點,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要真正落實好課程目標,有賴于教師從教學實踐的層面,認真探索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充分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把學科教材、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等進行有效地優化整合,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課改理念下現階段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狀況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為教學的有效設計提出了五項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課程要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其次,建立豐富多樣有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探究式學習,重視對地理學習的探索;第四,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最后,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合評價的結合。依據上述新理念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高中地理課堂存在許多問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令學生“只背不記” 、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不能與時俱進難以吸引學生興趣、傳統的布置作業方式令地理學習的意義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結合新課改理念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設計。

二、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

(1)課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備課。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案。近幾年來,地理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功能、體系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師教學時,進一步選擇組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的全過程。其次是編好教學提綱。教學提綱是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學提綱時,要掌握教材結構,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內在聯系,使之合乎地理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地理教學法的基本要求。通過鉆研,教師耍從教材內容中找出其主體部分和核心部分,作為教學的重點。

(2)結合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是重要途徑。據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以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就成為這次改革中的重點。結合新課改我們的教學方式應逐步從“教材本位”像“標準本位”轉變。就這點來說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秉承“科學原理與基礎一認識與分析問題一自己的行動與情感態度”這條主線,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豐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既能圍繞主題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又符合新課程標準對有效課堂設計的定義。無論是探究式還是合作式的教學方式都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這種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方式才能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讓學生學會從合作中綜合分析一個地理問題。

(3)充分運用各種圖表,培養學生智能。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不斷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在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智能的過程中,各種圖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門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地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中的“口授”。有運用地圖、圖像、圖解,變隱為顯,形象地概括出來,才能講授清楚。因為這些圖像、圖解概括性很強,又占有廣闊空間,具有豐富的智力因素。通過對教材巾地圖、示意圖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我們在今天強調培養學生智能的地理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圖表,挖掘它在培養學生智能方面的潛在作用。課堂上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可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問題,層層設疑,使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在“動”中獲得知識,在“動”中培養智能。

(4)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有效的地理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征來進行,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注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對高中生來說,教師不僅應該設計具有一定理論和邏輯關系的問題.而且還應該設計一些具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如果還問一些淺顯明白、形象直觀的問題,往往就達不到提問的目的,進而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工業區位因素選擇》時, 為了使學生理解區位選擇的因素這個重要的問題,提問的問題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上,而應該設計一些具有思維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來分析和思考,進而理解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比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影響當地水果罐頭廠的區位因素有哪些”?進而再讓學生分析“豐縣作為全國電動三輪車的生產和研發基地。影響其發展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學生在了解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以后,再結合具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就能順利掌握這些內容。

(5)有效課后作業設計突出實踐意義是保障。作業布置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工具同時也是檢測課堂教學成果的普遍方式。課后作業應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后作業的檢測功能并不在于區分學生好壞而在檢驗課堂教學的開展狀況。片面的作業布置理念使得作業成為學生的一項負擔,畫洋流圖、算時區、背地區經緯度的傳統作業形式早已讓學生感到厭倦。如果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將地理作業與實際結合將從根本上改變地理作業乏味枯燥的問題。比如,在去年4月20日剛剛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緬懷死傷者的同時四川頻頻地震也涉及諸多地理問題。教師可以此為題,讓學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塊構造及地震帶位置,設想下災后重建方式。這樣聯系實際的開放式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地理能力的訓練也較好的呼應了上文中教學方式的改革。

三、結語

以上是我對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方法和策略的初淺認識,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以真正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83

高考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各科考試的形式和分值都在進行著變化,地理學科也在發生著變化,它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學科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是簡單地考查學生對于刻板“死”知識的記憶。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門自然科學,應該用理性的思維來進行學習,然而雖然目前已經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是很多的教師和學生還是傾向于將地理學科劃分到人文社會學科中來,并且將之與歷史、政治混為一談,不加區分地按照歷史、政治課程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地理學科的教學,很顯然,這樣是非常不適宜的。

通過長期以來高中地理教學經驗的累積,我發現在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阻礙高效地理課堂建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仍然停留在教“死知識”的階段,缺少趣味性,學生缺乏對學習的價值認同,導致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錯誤地放在學生對于各種自然地理知識不經深度加工的單純記憶上面,導致學生對于地理失去了興趣。

2.在課堂上,教師授課還是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效率低,難以體現新課程理念。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太過于看中自己對于課堂的掌控與把握,仍然將教學單一地看成是教師的“教”,忽視了還應當有學生的“學”。教師總是在備課時就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好了整堂課的教學情境和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時強調各流程按部就班跟著他的設計走,將教學視為完成教學任務,將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等同于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完成教學。沒有調動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遵循守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

3.教學進度快,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地理學科知識量大,教學任務重,所有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個性感悟。老師總是自顧自地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講授為主,短時間大量地進行灌輸式教學。大多依靠課后強化訓練和機械重復來加以鞏固,不能夠照顧到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以及認知風格,容易導致“一刀切”,不但效果差強人意,也加重了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

4.提問方式單一,激發思維少。傳統課堂提問多是教師為主導,雖然關注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但往往以預設的問題把學生引入自己事先鋪設的教學軌跡,提問多數是以陳述性知識為主,主要是考驗學生的記憶能力,考驗學生的邏輯運算和推理能力較少,難以調動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運算思維,而且問題的答案一般都是比較明確、直接的。此外,在高中階段,在地理課堂中老師多數時候是面向全班提問集體回答的方式,例如在地理課堂上,老師設計的提問,不但70%采用了集體回答的方式,且近60%的問題答案只需一句話即可,學生的回答充滿著懶洋洋的感覺。

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就得解決以上的這些問題,找到應對之法,從而走出教學困境。真知總是來自于實踐,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反思,在實踐中創新,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1.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打從心底里認同它的價值,并找到學習地理的樂趣才是關鍵。其實學生本身對于自然地理部分應該是很有興趣的,一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很有趣的自然現象,還可以學到很多關于宇宙、太空和地球的知識。而這其中的很多知識相信我們的學生們應該都是早就已經了解了的,只是未作梳理,沒有形成有邏輯聯系的知識單元。只要教師抓住了這一點,具體去分析班上同學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已有知識基礎,再基于此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這應該會成為很成功的教學。

例如,本部分的教學可以由教師來進行板塊劃分,然后再將全班所有的同學劃分為不同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不同的版塊,讓他們結合教材知識加上上網搜索的資料以本組獨有的方式來向全班同學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這樣就能夠將課堂的主置還給學生,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使得課堂更加有趣和高效。

2.新課改強調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以學生為本而安排教學,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學習,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在獲取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通過開展高中地理高效教學的實踐,以此作為重要的理論根據,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室內及室外地理實驗、觀測等實踐活動來進行綜合學習,這樣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地理學習興趣和地理學科能力。比如在進行世界各大洲劃分或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界限劃分時,可以利用一定的教學軟件來讓學生進行游戲,這樣避免了死記硬背的弊端,學生學習起來也更加有興趣。

上一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交流 下一篇: 安全生產執法常見問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a∨在线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 日本国产网曝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