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的定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23 10:46: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義

篇(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們是獲得感性認識、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在激發和穩定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方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課堂教W達到最佳效果

興趣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內部心理傾向,是一個人獲得知識、開闊視野、推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強勁的驅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關鍵是興趣,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學生從“好學”到“樂學”再到“會學”“創造性地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升華和凝華》一節的教學中,由于生活中給學生提供的感性認識不足,所以,學生盡管能順利地背誦升華、凝華的定義,但到運用概念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時,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或發生許多錯誤。針對這一問題,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升華和凝華的演示實驗:取一個平底燒瓶,底部加入少量萘粉,頂部插入一些枯樹枝,用酒精燈對燒瓶底部微微加熱,不一會兒就看到枯樹枝上已是銀裝素裹,一場奇異的“六月飄雪”的景致便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無比興奮。這個實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參與和探索這種物態變化的強烈愿望,又給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提供了足夠的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和掌握

加深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和掌握通常分兩個過程:一是從現象(感性認識)歸納出定義(理性認識);二是運用概念、定義去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鞏固、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如何引導學生輕松地完成這兩個過程,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對于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一些理論的東西,往往是“千言萬語說不清,一看實驗便分明。”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實驗現象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進行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探究實驗情景,并以學生獲得的結論為感性材料展開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教學活動模式。

如在學習《浮力》一節時,通過圖片引入了浮在液面的物體受到浮力后,教師提出問題:沉入水中的石頭受到浮力嗎?這時,教師出示一個彈簧測力計,在彈簧測力計下端掛一個物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此時彈簧測力計指針的位置,用手托住物體,再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縮短了,說明物體受到手向上的托力,然后將物體放人水中,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也縮短了,這時,巧妙地利用實驗便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的思考。我給學生準備了大燒杯、石塊、線、水、彈簧測力計等實驗儀器,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討論和反復的實驗探究,氣氛很熱烈,同學們設計出了實驗方案:將石塊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指針縮短了,說明了石塊放入水中時受到浮力;教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得到縮短的多少都相等嗎?從而得出浮力的大小。學生應用此方法,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在空氣中的物重減去物體在液體中的物重;再引導學生觀察,當物體浸沒前彈簧測力計指針怎樣變化?物體浸沒后彈簧測力計指針又怎樣變化?這樣,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很有成就感。

經過這一系列的實驗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知道了浮力的產生、浮力的大小,還知道物體浸沒前浮力大小與深度成正比;物體浸沒后浮力大小與深度無關。

三、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好的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比學到知識本身收獲更大,時效更長。教師可以盡量多給學生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操作過程。學生分組實驗,每個人都有操作機會;在演示實驗中,可讓部分學生配合教師一起完成實驗,條件許可時,可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課外小實驗更是學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學習量筒、彈簧秤、天平等知識后,可布置小實驗-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測力計等,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效果一定會更好。

篇(2)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興趣與能力;培養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們是獲得感性認識、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在激發和穩定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方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興趣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內部心理傾向,是一個人獲得知識、開闊視野、推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強勁的驅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關鍵是興趣,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學生從“好學”到“樂學”再到“會學”、“創造性地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升華和凝華》一節的教學中,由于生活中給學生提供的感性認識不足,所以,學生盡管能順利地背誦升華、凝華的定義,但到運用概念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時,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或發生許多錯誤。針對這一問題,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升華和凝華的演示實驗:取一個平底燒瓶,底部加入少量萘粉,頂部插入一些枯樹枝,用酒精燈對燒瓶底部微微加熱,不一會兒就看到枯樹枝上已是銀裝素裹,一場奇異的“六月飄雪”的景致便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無比興奮。這個實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參與和探索這種物態變化的強烈愿望,又給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提供了足夠的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和掌握

加深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和掌握通常分兩個過程:一是從現象(感性認識)歸納出定義(理性認識);二是運用概念、定義去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鞏固、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如何引導學生輕松地完成這兩個過程,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對于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一些理論的東西,往往是“千言萬語說不清,一看實驗便分明。”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實驗現象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進行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探究實驗情景,并以學生獲得的結論為感性材料展開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教學活動模式。

如在學習《浮力》一節時,通過圖片引入了浮在液面的物體受到浮力后,教師提出問題:沉入水中的石頭受到浮力嗎?這時,教師出示一個彈簧測力計,在彈簧測力計下端掛一個物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此時彈簧測力計指針的位置,用手托住物體,再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縮短了,說明物體受到手向上的托力,然后將物體放人水中,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也縮短了,這時,巧妙地利用實驗便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的思考。我給學生準備了大燒杯、石塊、線、水、彈簧測力計等實驗儀器,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討論和反復的實驗探究,氣氛很熱烈,同學們設計出了實驗方案:將石塊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指針縮短了,說明了石塊放入水中時受到浮力;教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得到縮短的多少都相等嗎?從而得出浮力的大小。學生應用此方法,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在空氣中的物重減去物體在液體中的物重;再引導學生觀察,當物體浸沒前彈簧測力計指針怎樣變化?物體浸沒后彈簧測力計指針又怎樣變化?這樣,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很有成就感。

經過這一系列的實驗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知道了浮力的產生、浮力的大小,還知道物體浸沒前浮力大小與深度成正比;物體浸沒后浮力大小與深度無關。

不僅如此,通過對課本的學習,運用概念、定義去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可以鞏固、深化對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了光的反射后,讓學生制作潛望鏡;在學習了凸透鏡后,讓學生制作望遠鏡;在學習了溫度計后,讓學生制作溫度計;在學習《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一節時,用學生身邊的自動鉛筆芯、廢舊日光燈管燈絲、電源、開關、導線、火柴等在課外進行探究,得出電阻的大小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的關系;學習《電磁鐵》一節后,讓學習繞制匝數不同的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實驗能力,還提高了教學質量。再如,在講授聲音的發生時,可讓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嚨,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每天都聽到的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等,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大量的事實證明,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就要把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

三、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好的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比學到知識本身收獲更大,時效更長。教師可以盡量多給學生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操作過程。學生分組實驗,每個人都有操作機會;在演示實驗中,可讓部分學生配合教師一起完成實驗,條件許可時,可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課外小實驗更是學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學習量筒、彈簧秤、天平等知識后,可布置小實驗-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測力計等,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效果一定會更好。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物理概念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而影響到學生整體知識網絡的構建與拓展,可以說學好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物理規律教學在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本文從物理概念及規律教學的過程入手,對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提高概念的教學效率

物理是一門以生活和生產經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并接觸到許多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應用的事例。教師善于恰當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良好的物理環境.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師生共同通過分析、對比、細化、強化、深化、歸納、總結、抽象等思維活動,得出某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物理概念。

如在講解質量的概念時,通過同一物質構成大小各異的物體,讓學生說出區別與聯系,通過對比,總結,得出質量的概念.在講浮力概念時,利用學生生活中看到船在江、河中航行,人游泳等生活經驗,知道船受到一個向上的作用力,這個力就是浮力,進一步追問,浮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相同的鐵塊,做成空心可以浮在水面,如果是實心鐵就沉于水下,為什么?古代的木船,是一根很大的樹木,直接挖成空心來載人載物,挖去的部分越多,載物量越大;得出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力.再次追問:液體具流動性,是不是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呢?再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通過熟悉的生活事例的運用,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就在我們生活中,將生活中的事例在物理課堂中活化,減少了學生學習物理恐懼感,同時也降低了學習物理的難度.更彰顯了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

二、創設生動的情境,構建概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創設一些生動的物理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思考,還能水到渠成地構建相關概念。如音調的概念,不少學生把音調和響度混為一談,錯誤地認為嗓門喊得大就是音調高。在音調概念的引入時,可先讓學生演唱《青藏高原》這首歌,特別是最后一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絕大多數學生是唱不上去的。接著播放韓紅的演唱。然后再播放一首著名男低音楊洪基老師的歌曲《不怕不怕》,讓學生們在欣賞美妙歌聲,感受女高音的清脆嘹亮、男低音的寬廣渾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構音調的概念,即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這樣既糾正了學生原先的錯誤認識,又形成了音調的正確概念。再如比熱容也是初中物理中比較難理解的一個概念。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海邊沙灘的照片,創設生動的生活情景,接著教師提問:看到這幅畫面及文字提示,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生: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時刻的溫度不一樣呢?師: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請就可能的原因作出猜想與假設。生:可能是沙子吸熱升溫比水快的緣故……然后再結合相關實驗逐步建構比熱容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學生理解概念,就必須使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直觀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礎,但概念不能從直觀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須通過學生的思維才能使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飛躍,是使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一步。為實現這一飛躍,就必須啟發學生思維。在概念教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歸納等許多種,只有引導學生正確思維,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質,使學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這一概念的教學,通常用公式ρ=m/v定義,倘若不講清楚其本質意義,則學生會受數學公式的影響,認為ρ與m成正比,從而形成錯誤觀念。教師只有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質特征,講清其只與自身的性質有關,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密度”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質,不但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定義、熟記定義,更為重要的是應以定義為基礎,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清概念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

四、探究式教學

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和拓展性,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是得不到打開物理知識殿堂的“金鑰匙”的。學生應親自動手,在思考中認知,在動手實驗中探究物理知識的奧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學科特點,讓學生成為物理學習的主人,在動眼、動手、動腦中快樂合作探究,主動體驗物理認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讓物理學習成為學生自覺行為、主動行為。

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學校大廳或操場上做實驗,探究外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第一實驗區,光滑的地板;第二實驗區,鋪著薄布的地板;第三實驗區,鋪有厚地毯的地板。實驗器材:三個籃球以及米尺。讓籃球沿斜面從相同高度自由滾向三種實驗區,然后用米尺測量籃球在不同區域運動的距離,驗證外界阻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進而理解在沒有外力影響的理想條件下,運動著的物體能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另外,教師可以由此將知識拓展到磁懸浮列車的運動,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磁懸浮列車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這是由于物理概念過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不成熟造成的,我們可以通過教學中的實驗、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黃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4(7):40.

篇(4)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75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必須要響應新課程改革號召,不斷探究新的教學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切實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以下是本文對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的幾點嘗試與探索,僅供參考。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學“物態變化”這節課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時我們并沒有感覺很冷,但是化雪時卻感覺很冷,這是為什么呢?又如,在教學電學知識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們都知道高壓電是非常危險的,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小鳥站在高壓線上,但卻并沒有發生我們想象中的觸電現象,這是為什么呢?再如,在教學“浮力”這節課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我們都知道不會游泳的人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會沉入海底,但在死海中人們不但不會下沉,而且還可以長時間躺在海中看書,這是為什么呢?還有,在教學光折射現象這節課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課上準備一個杯子和一根筷子,將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筷子發生了什么變化?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找準自己的定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通過積極引導和互動的方式,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在一開始接觸物理的時候,學生會因為新鮮感而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特別是知識難度的加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如果教學方法再過于單一,那么學習效率就會事倍功半了。為此,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克服恐懼心理,掌握物理知識的規律,從而突破學習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物理概念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教學過程,將學習過程分成實驗、總結、概念、形成、規律、定義、理解、意義、應用、問題等環節,這樣學生就會掌握探究學習的規律和方法了,在以后的學習中也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另外,對于學困生,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原因,對癥下藥,從而突破學習障礙。只要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么就不但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意識,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對提高其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用實驗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式

皮亞杰理論指出,初中階段的學生,物理思維尚處于具體運算和前運算的初級階段,這種思維無法脫離具體事物,無法只通過假設或者語言描述進行。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積累了很多關于浮力的感性認識,但這些感性認識不是經過科學的概括與分析得出的,因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學生掌握浮力知識的障礙。比如學生會錯誤地認為物體沉到水下是因為沒有浮力的影響,因此,鐵塊所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木塊小;氣體中的同一物體所受浮力要比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我們很容易發現,初中生所形成的這些前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們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具體的物理實驗為手段和載體,積極開展實驗教學,利用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讓他們充分感知和接收新知識,徹底擺脫之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與思維定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不要用簡單的文字、語言描述或者實驗公式、過程的寫畫來代替具體的實驗過程,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如判斷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影響時,教師可以直接使用稱重法,用測力計稱重實物進行演示:即先用測力計鉤掛起一塊鐵塊,讓學生記下顯示的數字,然后用手向上托起鐵塊,學生很容易發現測力計數字會變小,這是因為鐵塊受到了手的上托力;再把鐵塊放到水中,發現測力計的數字也變小了,這說明鐵塊也受到了水對鐵塊施加了上托的力,也就是上浮力影響,測力計的數字才會變小。通過這樣一個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得出下沉物體也受浮力影響的結論。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物理教師要貫徹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創新,大膽嘗試新的教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翟揚.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青年與社會,2012(2).

篇(5)

實驗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的基礎,所以通過由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觀察和操作來論證物理定律通常會讓所學知識記憶的更加深刻,從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來引發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是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較強的掌控能力,學生的素質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那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做物理實驗相對困難,此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情境教學法進行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式啟發學習,把我們的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引入,由淺入深梯度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例如,在進行光的折射原理的物理實驗時,可以挑選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首先在一個透明玻璃杯中灌入滿滿一杯水,然后將一根棍子直接插入水中,這時候可以讓學生對水杯進行全方面的觀察,然后讓學生對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學生就會發現棍子在水中的部分與在空氣中的部分發生了彎曲。此時,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提問,為什么棍子會發生彎曲現象?發生彎曲的具置在哪兒?學生們就會根據自己的觀察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教師再繼續進行引導,直至問題的解決。可以看出,學生通過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將復雜的物理知識做出簡單的處理,結合自己的思維模式對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促進了對知識的記憶與掌握,進而幫助學習效果的提升。

一、在教學中引用生活化的問題

初中生學習初中物理算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物理這門深奧的科學。要想學好物理,不僅需要擁有強大的邏輯性,而且還需要記憶許多很枯燥無味的定律以及定義,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很顯然有著不小的困難。但是,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所需要的不是學生能夠一字不差的背出所有的定義以及公式,而是需要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匯貫通,以解決在實際做題過程中遇到的不同類型的物理題,最終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知道在生活中物理是有用的。因此,物理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物理學習對于學生的生活化影響,可以在課前引入環節通過對生活化情境的創造進行課程引入,以此來博得學生的關注,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例如,在物理學科的第一節課程授課時,教師可以率先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什么與物理相關的生活現象呢?在學生回答過后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篩選,通過一些較為日常的經典問題分析,使得學生能夠明白物理學科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在學習水的浮力作用時,可以對學生舉一些水的浮力相關的例子,此時教師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關于浮力的定理,進行詳細的闡述說明,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帶入,進而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浮力知識的全面了解。這樣一來,教師先是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刺激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一定的好奇心,然后在日后的常規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輔助其他的教學方法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充分的解釋,使得學生能夠對物理知識進行主動地學習,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善于利用學生的求知欲進行物理生活情境的創設

創設生活化情境進行物理教學,輔之以相關的物理實驗,對教師來說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具體與充實;對學生來說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物理知識,提升學習效率。而且,對于水平較高的教師來說,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對所設計的情境進行一定的加工與改造,不僅能夠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而且還滿足了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就會主動的在現有的知識水平上對知識進行自主創新,突破現有的知識結構。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還能夠向身邊的老師以及同學尋求幫助,不但增強了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加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學習習慣。此外,還需要注意到初中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對外界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滿這探索欲望的階段,所以,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情境創設時可以對初中生的這一特性進行充分的利用,通過新奇與獨特的生活化物理情境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對慣性這一知識進行學習時,可以先讓學生運用正常的走路速度走一段路,教師在一旁隨時喊停,然后再讓學生以跑步的狀態再走同樣的一段路,教師仍然可以隨時喊停,在進行兩次試驗后,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感受兩次喊停時自己身體出現的不同反應。此時教師就可以對與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展開敘述,學生學起來也就更加容易。因此,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增強學習的新鮮感,而且還能夠讓學生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理現象,從而使得W生在生活中就可以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幾十分鐘的課堂。

三、結語

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避免理論知識的灌輸,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因此,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的價值就得以凸顯。教師會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與物理知識相結合,使得物理教學具有趣味性與合理性,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解釋,體現科技人文的意義。而且還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得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1.重視物理概念教學,挖掘物理內涵

1.1 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從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不少與物理有關的感性經驗,即"前概念",而其中一些經驗是片面或錯誤的。學生常用"前概念"分析問題,如干燥的溫度計,在電風扇吹風下,其示數是否變化?按生活經驗,當風吹來時人就感覺涼爽,學生由此判斷得出溫度計示數減小的錯誤結論。學生分析出錯主要原因:其一是學生對"蒸發吸熱"的內涵認識不清。液體蒸發才吸熱,而風吹干燥溫度計不存在蒸發現象;其二是學生"想當然"的思維定勢,缺乏自覺運用概念分析問題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概念教學時應努力挖掘概念內涵,通過物理實驗、具體事例、多媒體教學手段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絕死記硬背現象。實際上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識對初學者來說都是一種脫離學生思維結構的外在體系,并轉化為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因而常出現"學而不用"的現象。為了強化學生主動運用概念分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分析物理問題時,應在學生充分理解概念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做到:"論而有據",即所要解決的問題應與物理知識掛勾,要利用物理概念、規律等進行判斷和推理,切忌"想當然"。

1.2 學生偏重利用公式進行量值計算,而對其物理意義認識不夠,常將物理問題公式化,是學生缺乏物理概念意識的又一重要表現。如要求學生計算露出水面的橋墩所受浮力大小時,學生會不加思索地利用浮力公式進行演算,從而得出錯誤結論。導致錯誤原因是學生對浮力概念缺乏實質性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理解概念:浮力是物體上下表面所受液體(或氣體)壓力之差,這就是浮力產生的物理實質。學生理解到這一點就不難得出上述橋墩所受壓力之差為零因而浮力為零的正確結論。另外,教師提問、命題時,應使問題涉及物理實質,讓學生明白:記住概念、規律和法則的文字和公式而不領會其物理意義是學不好物理的。

2.重視規律教學,注重物理實驗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實驗,這表明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然而,許多學生對實驗的認識是膚淺的。他們將教材上物理規律的條文和實驗器材、實驗現象等背得爛熟,而不去理會物理規律與物理實驗間的邏輯關系,更談不上自己設計實驗驗證、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實驗只是在應付考試。而近年大量出現注重考查學生應用物理的能力題,加強了能力培養,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欣賞與創造美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學,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牢固的實驗意識,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考慮物理問題應把實驗事實放在思維的首位。

那么,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抓好實驗教學呢?首先,教師應重視實驗教學,千萬不能在黑板上講實驗。實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物理器材、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和處理實驗數據,有目的地撰寫實驗報告,從而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學生便體會到:一定條件下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都受規律制約,物理實驗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次,教師要多創造讓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許多演示實不應局限于課堂上演示,要開放實驗室,指導學生動手。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就地取材"在家實驗"的意識。如在家觀察水的折射現象,只要用一只水杯和一枚硬幣就可觀察到奇妙的折射現象。此外,我個人認為,可將課堂部分實驗精心包裝游戲化,如小魔術、趣味小游戲、小制作等。有條件的學校可將部分演示實驗制作成類似游戲軟件,利用計算機、投影機等電化教學設施的再顯性重現實驗的基本情況。

篇(7)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74-01

在浮力一章,對于物體沉與浮的理解及其應用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關于沉與浮關系的界定與實際聯系的應用問題也一直是歷年中考的常見題型。但筆者發現,教師對沉浮相關知識的講解更習慣分情況探討沉浮的條件,羅列對應公式,再利用大量練習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教學容易導致學生混淆情況復雜的沉浮關系,從而對物理學習產生倦怠感。其實沉與浮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復雜,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明確概念的界定,把握沉浮的實質,科學探究應用過程,化繁為簡,就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沉浮的條件和應用。

一、探究實質,厘清沉浮的相關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初中生要掌握的“沉與浮”,因此,引導學生厘清沉與浮的相關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了迎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在講解類似沉與浮相對性較強的概念時,教師可采用“排除法”讓學生準確地理解目標概念,排除相關概念的干擾。

在《沉與浮》一節中所涉及的幾個概念(即上浮、懸浮、下沉、漂浮、沉、浮),它們在實驗中的表象相似又相對,極易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干擾和迷惑。教師可采用排除法依次對概念進行梳理:對于上浮和浮,教材所給出的定義是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上浮。很明顯,這里的上浮指的是一個運動的狀態,而我們理解的浮則是一個物體漂浮于水面的靜止狀態,可見浮不等同于上浮。同理,下沉與沉也是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僅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影響,以及物體由靜止發生上浮和下沉的條件,而懸浮和漂浮是在力的平衡狀態下,物體在水(空氣)中的特殊情況,不屬于上浮和下沉的過程。這樣,學生明確了沉浮的條件是物體運動的條件,有效地排除了相對靜止和相對運動的干擾,為接下來條件的判斷在思路上獲得了清晰的認知。

二、挖掘實質,掌握沉浮的對應條件

通過厘清沉浮的相關概念,我們對沉與浮一節的下一個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沉浮的條件是什么?談及對條件的學習,我們會聯系到分情況討論。因此,教要引導學生探究物體發生沉浮的決定因素和影響因素,這時,教師可以積極地采用聯想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挖掘內容實質,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內化。

通過對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決定了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的沉與浮。所以可以結合阿基米德原理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推導。物體在水中懸浮時,浮力與物體重力相等,即F浮=G物,因為F浮=ρ液gV排和G物=m物g,可以得出m物g=ρ液gV排的關系,又因為m物g=ρ物V物g,所以可以得到ρ液gV排=ρ物gV物的等式關系;對于物體懸浮的特殊情況,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體積,即V排=V物,所以可以得出物體在懸浮時,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ρ液=ρ物的特殊關系;當物體由懸浮開始上浮時,此時物體的浮力大于重力,則ρ液>ρ物;而當物體由懸浮開始下沉時,此時物體的浮力小于重力,則ρ液

通過聯想教學,幫助學生利用數學關系,掌握了物體發生沉浮的決定因素和影響因素。

三、運用實質,破解沉浮的實際應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利用浮力原理進行實際的應用,如飛艇、潛艇等,它們也反映出通過控制物體的重量或密度實現飛艇或潛艇的升降。但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實際模型抽象為物理模型,通過受力分析,運用物體沉浮的實質來解決物理問題。

篇(8)

2.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開展對話教學

現在的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思維敏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更勝以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鑒于此,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對話教學,開發學生潛力,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對話教學可以采取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和學生對話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還可以學生對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或者,學生在黑板上代替教師對物理知識進行講述等形式。學生借助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對相關物理知識的理解。鞏固物理定義,定理的記憶。同時,在對話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和教師的位置是互換的,學生對于能夠體會教師的經歷充滿了好奇,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榮譽感,促進學生心理成熟和責任意識的加強,不僅對于下一步的物理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有著難以想象的作用。是教育改革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方式。學生之間相互的對話是以討論的形式出現的。由于初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社會閱歷不豐富,所以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討論的范圍和形式做出明確的規定,以免出現形式主義或者跑題的現象。比如,在第一章聲的認知過程中,教師可以就聲音的作用,傳播方式等展開討論。聲音是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現象,其傳播是通過空氣媒介實現的,就此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聲音是否可以在其他介質中傳播,比如在水中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在沒有介質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傳播,比如在真空中,在外太空中聲音是否能夠傳播。同時學生對于聲音的危害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如,生活中的噪聲就是聲音危害的具體形式,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借助聲音的原理,為減少噪聲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學以致用,這是物理學的宗旨,同時,學生在物理應用過程中也會受益非淺,不僅鞏固了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其學習的進步。

3.創新教學的理念,引進哲學思想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教學的跨學科,跨領域趨勢越來越明顯。在物理教學中引進元認知理念就是這方面有力的探索。元認知理念是哲學領域的概念,是對認知方法的調整。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就是對物理學習方法整體的梳理,包括物理學科的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總結等多個方面學習方法重新認知,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如魚得水。在物理預習過程中應該遵循不求甚解的原則。如果在預習過程中追求全面詳細,那么就會出現舍本逐末現象,造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失去學習的新鮮感情況,影響教學的興趣提高,這是初中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的錯誤,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期,追求進步,希望在預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在思想上正確的,但是在學習方法上卻是錯誤的,只有借助元認知的理念才能夠對這種現象予以更正。例如,在初中物理物態變化教學過程中,在預習時只需要了解物理的物態是有不同的形式的,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就可以了,至于具體的轉化條件,如水從液態轉化成氣態的溫度,壓力等具體的條件可以留在課堂上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保持新鮮感,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進而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篇(9)

2.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開展對話教學

現在的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思維敏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更勝以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鑒于此,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對話教學,開發學生潛力,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對話教學可以采取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和學生對話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還可以學生對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或者,學生在黑板上代替教師對物理知識進行講述等形式。學生借助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對相關物理知識的理解。鞏固物理定義,定理的記憶。同時,在對話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和教師的位置是互換的,學生對于能夠體會教師的經歷充滿了好奇,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榮譽感,促進學生心理成熟和責任意識的加強,不僅對于下一步的物理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有著難以想象的作用。是教育改革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方式。學生之間相互的對話是以討論的形式出現的。由于初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社會閱歷不豐富,所以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討論的范圍和形式做出明確的規定,以免出現形式主義或者跑題的現象。比如,在第一章聲的認知過程中,教師可以就聲音的作用,傳播方式等展開討論。聲音是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現象,其傳播是通過空氣媒介實現的,就此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聲音是否可以在其他介質中傳播,比如在水中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在沒有介質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傳播,比如在真空中,在外太空中聲音是否能夠傳播。同時學生對于聲音的危害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如,生活中的噪聲就是聲音危害的具體形式,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借助聲音的原理,為減少噪聲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學以致用,這是物理學的宗旨,同時,學生在物理應用過程中也會受益非淺,不僅鞏固了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其學習的進步。

3.創新教學的理念,引進哲學思想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教學的跨學科,跨領域趨勢越來越明顯。在物理教學中引進元認知理念就是這方面有力的探索。元認知理念是哲學領域的概念,是對認知方法的調整。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就是對物理學習方法整體的梳理,包括物理學科的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總結等多個方面學習方法重新認知,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如魚得水。在物理預習過程中應該遵循不求甚解的原則。如果在預習過程中追求全面詳細,那么就會出現舍本逐末現象,造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失去學習的新鮮感情況,影響教學的興趣提高,這是初中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的錯誤,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期,追求進步,希望在預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在思想上正確的,但是在學習方法上卻是錯誤的,只有借助元認知的理念才能夠對這種現象予以更正。例如,在初中物理物態變化教學過程中,在預習時只需要了解物理的物態是有不同的形式的,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就可以了,至于具體的轉化條件,如水從液態轉化成氣態的溫度,壓力等具體的條件可以留在課堂上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保持新鮮感,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進而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篇(10)

1.掌握課標,吃透教材

教師的業務素質是教學的基礎,而課程標準又是授課的準則。因此,教師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教材中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物理這門學科在中學課程中的地位以及與數學、化學等學科的關系,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并與中考聯系起來研究,這樣才能增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隨意性。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考試的要求對學生的訓練各有側重,需要引導思維,強調想象能力,培養抽象能力,引導其發現規律并善于歸納總結,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采取正確的授課方法

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包括知識水平、認識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的不同,通過個別談話、提問、作業批改及課后輔導、單元測試等,了解各個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識掌握情況。

對學生在課堂上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現象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究現象背后的實質問題,正確判斷,從而采取適當的方法處理,以求達到最佳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樂于動腦、動口、動手。

3.認真備課,寫好教案

課前必須仔細研究教材,認真明確備課的目的、要求及內容,要抓住關鍵,分清重點、難點,重點是由教學內容而定,難點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定;教學方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力求啟迪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

二、不同類型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1.基本知識運用講解法

一是講清概念,指出其關鍵詞語,分層說明。由于物理學科中概念、定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比如,在《物體的質量》一節中,質量的概念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物體的質量。質量是物體的一種物理屬性。這樣的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比較抽象,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多舉例如一根鐵釘比一根大頭針要重,就是因為一根鐵釘比一根大頭針含有的鐵多,即質量大的原因。

二是要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如《物質的密度》一節中對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等于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這樣的定義對學生來說也很抽象,為了加深理解,可以列舉生活中人們常說的“鐵比塑料要重”“銅比鐵重”“鐵比木頭重”的例子,然后要學生思考“一根鐵釘和一大塊塑料哪個重”“一枚銅板與一把鐵錘哪個重”“一個小鐵片一張木頭桌子哪個重”,指出這種通常的說法存在歧義,引出密度的定義,即單位體積所含物質的質量,從而加強了學生對密度定義的理解。

2.綜合訓練運用練習法

解題過程中,教師應側重于思路教學方法,每道題都應該讓學生弄清已知、未知,然后恰到好處點一下,把學生展開的思路引導下去,因勢利導,而不是包辦代替,也避免囫圇吞棗,訓練學生在解題中自覺靈活應用定理、定律。如《浮力》一節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解題時學生對輪船從海里駛入江里所受的浮力都等于其自身的重量不理解,因為學生知道海水與江水的密度不等,根據浮力計算公式得出了不相等的結論。這時候教師只要點一下“此時輪船排開水的體積是否相等”,相信學生就會豁然開朗。

上一篇: 如何增強孩子的心理素質 下一篇: 管理科學與工程分流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福利H动漫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另类一区 |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