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5:45: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山東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重溫】回顧已學乙醇的化學反應,從而總結乙醇的部分化學性質。
2.通過分析醇的結構,結合前面的復習知道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氫氧鍵和碳氫鍵的斷裂,根據醇的結構特點分析并總結乙醇的化學性質并能夠熟練寫出相關方程式和反應類型。
3.結合前面的學習,能夠寫出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4.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體會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
(一)課標評價
根據課標要求設計出4個教學任務,可以看出本節課的重點是醇的化學性質,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側重醇的化學性質的探討,設計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理解醇反應的斷鍵規律,并加強對應練習,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歷年考試試題評價
幾乎每年的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都體現了乙醇的知識,重點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與金屬鈉、與羧酸的酯化反應、醇分子間的脫水反應)、消去反應、催化氧化。具體體現學業水平考試試題:
2010(山東省)
22.(8分)現有下列四種有機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應。
2008(山東省)
6.下列物質中加入金屬鈉不產生氫氣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與金屬鈉的反應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過生物發酵法制備,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種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環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為近年來人們的研究熱點之一。乳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學方法對乳酸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請根據乳酸的性質和上述信息填寫以下空白:
(1)寫出乳酸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寫出乳酸與濃硫酸共熱生成C6H8O4的化學方程式:
;
(3)(II)的反應類型是。
分析:考察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
(2)高考試題
(2010山東)
1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質都能水解,但水解產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餾獲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屬鈉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發生取代反應,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飽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應
(2012山東)
10.下列與有機物的結構、性質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應與乙烯和Br2的反應屬于同一類型的反應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二者互為同分異構休
D.乙醇、乙酸均能與Na反應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團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應
2009(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下圖中X是一種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鏈有機物,E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
請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BI的反應類型為。
(2)只用一種試劑鑒別D、E、H,該試劑是。
(3)H與J互為同分異構體,J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結構簡式為。
(4)D和F反應生成X的化學方程式為。
分析:考察與羧酸反應酯化反應、催化氧化反應。
(2012山東)
10.下列與有機物的結構、性質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應與乙烯和Br2的反應屬于同一類型的反應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
D.乙醇、乙酸均能與Na反應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團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團和取代反應
五、學習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結合分析醇的結構特點總結醇的化學性質,能夠熟練寫出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2.結合資料介紹和生活實際能夠列舉醇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節在有機反應類型及反應規律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一定結構的有機化合物推測可能與什么樣的試劑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生成什么樣的物質的思路和意識。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推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讓他們用演繹法學習醇的性質并發展這種思路和方法,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對于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回顧乙醇的化學性質推測醇的化學性質,從斷鍵的角度推測產物,從而總結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應的規律。
(三)與人教版教材的比較
編排的位置:
兩個版本都是在介紹了烷烴、烯烴、苯及其同系物、鹵代烴的基礎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為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種代表物進行介紹的,呈現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識上的比較:
人教版對于醇的介紹從整體上分析比魯科版相對簡單,具體體現:
1.幾種常見醇:人教版主要介紹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的共性之處,對于甲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沒有介紹。
2.飽和一元醇:兩個版本都對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沸點以及水溶性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表格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但兩個版本的切入點不同,魯科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3.醇的化學性質:兩個版本都介紹了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消去反應、氧化反應,但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實驗的探究作用,對于醇分子間脫水的反應只是在資料卡片上出現,魯科版則注重從官能團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斷鍵上分析規律,幫助學生理解。
結論:通過兩個版本的比較,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點知識):
1.乙二醇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2.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規律、沸點的規律
3.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的反應以及醇的消去反應、氧化反應的規律。
七、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內容及前面章節內容的學習中,已經對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從結構上簡單區分醇和酚,但是從結構上對性質進行推測方面的能力還不太熟練,尤其對斷鍵位置與反應類型間的關系上不能很熟練區分。
八、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醇的結構推測醇的性質,掌握醇的化學性質
九、教學策略:
課前準備:(學案導學)
根據已有知識和教材資料總結醇的化學性質,能夠寫出乙醇與金屬鈉的取代反應、乙醇的消去反應、乙醇的氧化反應的方程式。
課堂探究:(交流、檢測、講解、練習相結合)
通過課堂小測和交流訂正檢查學生對乙醇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乙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結構對于有機物性質的重要性,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同時由乙醇的性質引導學生分別探討1-丙醇或2-丙醇的性質,知識得到提升;結合對應訓練鞏固本節知識,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十、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重點要突出。
2.注意課本知識的整合。課本上是從吸引電子能力的強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結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可以把此環節變為知識的總結來處理,學生掌握了醇的反應之后,再來看鍵的極性以及斷鍵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組織小組內交流預習內容,完成學習目標的1、2
【投影】學習目標1、2
1.醇、酚的區別;認識幾種常見的醇
2.總結飽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質
【學生活動】小組內交流預習作業,訂正答案,提出質疑。
【教師活動】【投影】【目標1評價】
1.醇酚的區別(填序號)
下列物質屬于醇類的是 屬于酚類的是
【目標2評價】
2.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
下列每組物質的沸點高低比較不正確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學業水平考試試題】2010(山東省)
4.若從溴水中把溴萃取出來,可選用的萃取劑是
A.水 B.無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氫氧化鈉溶液
【教師活動】學習目標3分析醇的結構特點掌握醇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明確下一個學習任務。
【教師活動】
二、醇的化學性質
小組結合57頁的【交流研討】及以前的知識基礎,以乙醇為例,預測醇能發生哪些類型的反應,反應時生成何種產物。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舉出相應的實例,填寫58頁表格。
【學生活動】通過討論分析,總結出醇在不同部位斷鍵發生反應的類型:
⑴與金屬鈉發生取代反應
⑵與乙酸發生酯化反應
⑶消去反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羥基中的取代反應:引導學生從反應進行的條件和反應過程中斷鍵的角度來區分分子內脫水和分子間脫水的聯系和區別。
【練習鞏固】寫出1—丙醇發生反應的方程式
將美育融入地理學科教學的全過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造就高素質人才。這是關系到我國能否成為21世紀強國的大事。培養發奮圖強、報效祖國的高素質人才離不開美育,這已是人們的共識。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美育有機融入地理教學全過程,這是地理教師要解決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現將幾年來在這個問題上的探索與體會從五個方面闡述。
一、在地理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美育內容
美育有與各學科相輔、相融、相生的特點,而地理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更能體現美育的這一特點,二者的有機結合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美育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的主要內容:1.愛國主義教育內容。2.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3.歷史遺跡、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與美學內容的融合。4.審美能力與分辨是非能力的培養。5.環境資源的利用、保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等相關內容。6.地理環境各要素與改造世界之間的關系。7.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人類社會進步的美育內容。8.地理知識的運用與祖國建設之間的美學內容。如在《旅游》一節的教學活動中,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將本節課中所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景觀、歷史遺跡及名山大川、飛瀑險峰等旅游資源,充分融入美育內容進行愛國主義、環境保護、審美能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教育,真正達到美育內容與地理學科教學活動的相輔、相融、相生的境界,使書本知識與美育內容完美結合。
二、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充分體現美育作用
美育的滲透是地理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充分把美育與地理學科內容融匯結合,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美育教學,這是美育融入地理學科教學的關鍵。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切忌生硬、牽強的簡單相加,要寓美于教,有機結合。如在《長江》一節中充分利用現代化電教手段,直觀、形象地展現長江那種“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氣勢,把長江所特有的豐富內涵,以視覺、聽覺的最佳角度體現出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充分體現出美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三、美育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沒有美育內容的地理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這充分反映了美育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對于學生群體審美觀念的塑造、世界觀的形成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如在《土地資源》一節中,充分敘述我國地形的復雜性,教者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明確教學目的。這里面既孕育著美,又透著危機。山脈、丘陵、高原、盆地、荒漠、草場無處不美,這是從審美的角度看,環境破壞、土地沙化,人們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從這一角度看又有太多危機,這對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審美觀和世界觀幫助甚大,從而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美不僅是感受而更是理性,以理性的審美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改造自然、創造美的生活、造福人類的遠大抱負和理想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見美育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美育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掌握相關知識,增強美育教學能力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駕馭美的教學語言,對美的生動形象的描述,就需要教師本身具有廣博的美學知識;這需要在群書中點點滴滴地搜集、積累,使美育素材更加豐富,在教學中能引經據典,言之有物。如在《西北地區》一節教學中,查找大量資料,從古絲綢之路對世界商業的影響到古詩詞對大漠風光的描述,以及近代西方列強對西北地區的掠奪、破壞和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地區巨大的變化和進步。西北地區雖然有自然風光的雄渾之美,但也有不堪回首的屈辱史,這樣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了解了西北的過去,更加激勵學生將來建設西北的雄心壯志。
五、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用美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綜合性強,涉及自然、經濟、環境、人類、氣候、歷史等諸多知識,這些為豐富美育內容并把美育融入到本學科教學中創造了有利條件。美育內容的融入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思想教育和愛國教育的進行至關重要。如在《中國疆域》一節中,充分利用近代史資料: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使我國失去了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中國疆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結合近年來“分子”妄想分裂祖國的罪惡行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運用這些資料不但能避免生硬說教式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利用思想教育和愛國情感的培養這一美育的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美育地理學科教學全過程的有機結合是需要長時間探索和完善的。在幾年的實驗中,我們切實感受到美育在本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一如既往地將美育融入地理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中。
作者簡介:王曉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中最活躍的因素.“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人類對空間、時間和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充分發揮人類的智力資源,特別是在對物質資源的生產要素效能的發揮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入應用,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推動了各個行業內以及行業間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對人才隊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教育事業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礎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奠基階段,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
1研究的相關理論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國外來看,各國政府在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方面都給予了政策支持,同時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不斷加以改進.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仿真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而且這些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第二階段是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從輔助教轉向輔助學,即強調如何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這個階段主要是開發教學軟件、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軟件,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第三階段是計算機革新學習模式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現在.其主要特征是不僅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或輔助學,而更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這個階段重點是網絡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2].
從國內來看,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已有20多年的歷史,我們國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教師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目前,關于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開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關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理論研究.主要有湖南師范大學王先明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2]和山東師范大學趙修雪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式地理教學實踐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整合的研究方向與思路.
(2)關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余言的《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4]和河北灤縣一中李建榮的《信息技術視野中的地理教學》[5],在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方面有著成功的應用案例和學科教學模式.
1.2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意義
信息技術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關系,利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資源,服務于高中地理教師的備課過程與授課實踐,拓寬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資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共享,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地理師范生信息技術素養方面上提供借鑒與參考.對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高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其他高中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提供參考,在高中地理教師的輪訓的課程設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調查分析
2.1調查問卷的設計
我們主要采取封閉式的問題方式,對問卷的內容進行設計,并在小范圍進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測試,以反映我們調查內容的實際情況.
2.2調查結果的分析
我們在東部沿海省區隨機抽出了500家高級中學,抽取的學校包括曲阜師范大學附中、日照一中、溫州中學、杭州外國語中學等,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0份,有效調查問卷310份.在這310份調查問卷中,省級規范化學校150家,市級規范化學校100家,其他等級的學校60家.從圖1中看出,省級規范化學校有150所,占調查總數的49%;市級規范化學校有100所,占調查總數的32%;其他類型的學校有60所,占調查總數的19%;符合調查的預期.
從表1中得出,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課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課比重在19%以下占到總數的35.5%,說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過半數.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工具開始有質的飛躍,從剛開始的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狼來了”式的恐懼,到接受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狀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模式與形式豐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師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不再捉襟見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資源保障下進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與創新.
地理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地理教師平均要帶175個學生,最高值是一個地理教師帶432個學生,最低值是一個地理教師帶24個學生.
從圖3中得出,高中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進修課程需求的前三位的為《電教技術前沿》、《信息檢索》、《課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為20%,對《信息系統》的需求為11%,《電子白板應用》的需求為10%,呈現出多樣化.
從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術投入與課堂效率Pearson相關系數為0.215,為中等程度相關,生均信息技術的投入和課堂效率呈現出來的正相關,引導我們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投入.
2.3調查結果的思考
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與數據整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經費投入
在信息技術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級中學的等級以及高級中學所在地的經濟狀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級中學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預算,以及信息技術服務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彈性.硬件設施建設、軟件采購和教師培養都需要持續不斷的經費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學通過信息技術提高效率的關鍵所在.在增加經費的投入基礎上,對經費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員的合理搭配,班級結構和師生比例,是經費投入落到實處的影響條件.在這個執行的過程中,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更新至關重要,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所給高中地理教學體系以及師生關系所帶來的變革已經遠遠超出了既定的預期.
(2)教育觀念
教育是當今信息時代各國謀求生存、發展、爭雄的第一位的戰略性產業.當今世界各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和國際競爭緊密相聯;當今國際競爭的特點,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實力的競爭、智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也就是教育質量和效益的競爭.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觀點,即把教育投資看成是開發智力資源的生產性投資,開發智力資源應優先于開發自然資源,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應略高于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長速度.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爭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師配置
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高度的教學責任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信息技術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信息時代的高中地理教學需要信息技術,但是任何先進的信息技術都需要教師的操作,二者可以優勢互補,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信息技術雖然能夠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應用起來還要注意時機和分寸,只有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具,才能使高中學生在理解地理學科中的抽象知識時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要把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學進程中去,這個進程中高中地理教師是主導.
3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對策是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具體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導教學實踐的可實施性方案.
3.1多媒體教具與傳統教具有機結合
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耳朵與眼睛是主要的互動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加高中學生聽與看的機會,專家做過實驗,聽與看相結合來幫助接受信息時的效率是普通教學效率的十倍以上.圖與表是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不僅讓高中學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讓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養成思考與應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學信息技術綜合應用平臺建設
地理教學信息系統,是一個由人、計算機及其他外圍設備等組成的能進行地理教學資源的收集、傳遞、存貯、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它的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絡通訊技術加強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管理,通過對高中擁有的地理教學資源的調查了解,建立正確的數據,加工處理并編制成各種信息資料及時提供給地理教師,以便進行正確的備課,不斷提高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效益.
3.3地理教學與科研人才的信息技術素質培養
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產生出多種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等。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在不同學科、不同課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案例教學法作為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典型教法之一,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被運用和實踐。以下,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以高中地理學科為背景,研究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策略。
一、概述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新興起的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它通過教師精心挑選案例,將教學主體與案例緊密結合,并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有效引入案例情境當中,進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學習地理相關概念,掌握學科知識內容,最終達到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在地理學科教學中,以實際案例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引導,以探究為基礎,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隨著高中地理學科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案例教學法廣泛地運用到中學地理學科教學當中,并與傳統教學形式形成有效互補,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生動。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大綱需求,因此他們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將課堂安排滿,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時間少之又少。這種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導的地理課堂不僅刻板、枯燥,而且不利于學生發揮自主性,教學整體呈現出較大的局限性。正是由于傳統教學弊端的影響,倒逼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尋求更加創新、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學法應運而生,且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眾所周知,高中地理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中涉及地質地形、氣象氣候以及水文植被等知識,并且知識較為抽象、復雜。而案例教學法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和信息,這為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提供了充分保證,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會偏重選取與學生實際相關聯的案例材料,這有助于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積極挖掘案例材料,努力創設案例情境
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案例材料的選擇。一個恰如其分的案例,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引發學生討論,有效提升課堂整體氛圍,又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課堂時,要重視地理案例的選擇,努力創設案例情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案例情境之中開展學習與探索。比如,在人教版《旅游地理》一章中提到“錢塘江大潮”這個案例。作者在開始案例教學之前,考慮到班級學生有一些未曾見識過“錢塘江大潮”,于是在正式教學前為學生播放一段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將學生快速引入到錢塘江大潮的情境當中。觀看完視頻之后,作者緊接著就引導學生開展案例討論,提出“錢塘江大潮為何如此壯觀”、“什么時候可以欣賞到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有什么特點,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等問題。通過案例結合的方式,不斷拓展問題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學習。
(二)強化課堂教學指導,及時評價學習成果
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但這并不代表在開展案例教學課堂時,就可以不需要教學指導。其實,案例只是教師為深化教學所搭建的一個平臺,教師在此平臺上的作用不可忽略。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進展,從實際教學過程和學生需求出發,適時適當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構建形成性與終結性、個人性與小組性、定性與定量等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及時且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
(三)充分結合案例內涵,拓寬案例運用思路
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結合地理案例內涵,不斷拓寬案例的實際運用思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工業的區位選擇》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在對本課內容進行教學時,作者所選取的案例主題是關于“地震后重建”。作者以青海玉樹地震后的經濟建設為背景,為學生先后展示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區位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在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后,就逐步深入,引導學生探討關于震后經濟重建中的“工業區位選擇”和“工業區位布局”等相關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實際的思維和能力。
伴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高中地理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趨勢。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進行整合教學,一方面能夠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學科知識提供更多可能。現階段,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進行整合教學成為當前高中地理教師和相關學者討論和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r值
(一)豐富教學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區別于傳統教學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過直觀、立體地將一些較為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通過具象、簡單的視頻、圖像等要素進行呈現,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同時,信息技術包羅萬象,尤其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運用,給高中地理教學提供豐富的課外資源,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補充,使得地理知識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學中,關于大氣運動、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是本冊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對這些知識的教學,采取傳統板書加筆記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要求,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課件等,將水循環、物質循環和大氣運動的具體過程通過多媒體進行直觀體現,同時出示相關的原理示意圖,既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創設教學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高中地理教學主要內容涵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但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較難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導入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進行相關資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滯后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運用動畫模擬、視頻演示等形式,合理創設高中地理教學情境,并將地理知識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直觀演示,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活躍其思維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新課程改革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教學理念。在該理念指導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及時摒棄傳統以教師為中心、實施“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而積極探索有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創新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實踐應用為突破傳統教學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師通過將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合理導入教學課堂,用多媒體技術特有的聲音、視頻、動畫、圖像等要素,將原來難以用講解語言描述的地理知識生動、形象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者向主動參與者轉變,促其積極參與高中地理學習活動,營造出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進而確立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具
諸多文獻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表明,視聽結合是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其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于傳統以“聽”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為高中地理教學導入現代多媒體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對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主題和學生實際需求,恰當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其來描述、呈現相關地理知識和地理關系,給予學生充分的視聽體驗,促其學習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陽直射點為何只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這一問題,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則很難將此問題描述清楚、闡釋到位,且多數學生則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該知識點進行記憶,整個學習過程刻板、單一,且效率極為低下。而通過引入現代多媒體教具,使其作為重要教輔手段,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三維立體動態圖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太陽垂直照射點在一定范圍內來回移動,再結合相關幾何知識,計算出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以此建立起學生對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理性認知,同時促進該課教學重難點知識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應用平臺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術應用平臺的建設水平適合的地理信息應用平臺,既可以為高中地理教學實現優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為師生交流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等提供空間。因此,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地理信息應用平臺的創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學現有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將地理信息技術上傳至綜合服務平臺,建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為其他教師備課提供參考。
(三) 注重對教師地理知識教學能力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同時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者與操作者,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教學的效率。面對教學新形勢、新環境,要求教師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將其充分發揮到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去,以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
綜上可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帶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復雜、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同時深化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理解與記憶,達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目的。
長期以來,我國地理學科建設定量研究相對較少。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學嚴重缺位,加之,我國經濟學本身發展存在偏重政治經濟學等問題。相關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經濟學訓練,無力進行定量研究和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地理學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對地理學科中經濟學教育的需求持續增長,認真研究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勢在必行。
一、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常見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集聚區等規劃項目或選題越來越多,區域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等地理學科,對經濟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中存在下列問題暴露和凸顯出來:
(一)經濟學教育邊緣化。學科專業設置以地理類為主,經濟學專業大多為新設置,基礎比較弱,發展條件差。在師資、經費、設備、職稱、學術交流等方面,經濟學教學受關注少,發展慢,影響了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建設和發展,最終也影響地理學發展。
(二)經濟學教育“淺化”。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學中,開設了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課程。但是,學習時間有限,經濟學類課程的學時被壓縮,難以系統開設經濟學課程,經濟學教學質量不高,也影響地理學教學。
(三)經濟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經濟學是重視實踐應用的學科。但目前,地理學科往往沒有專門的經濟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即使有也是從經濟學或管理學教師隊伍抽調或招聘經濟類畢業生,一般沒有地理學科理論聯系實踐的經歷和過程,在教學科研中相對關注經濟學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數據分析,使經濟學與地理學科不能形成合力。
(四)經濟學教育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受現行制度影響,高校老師的福利待遇與職稱掛鉤,往往取決于學術研究水平而非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受諸如此類激勵制度刺激,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視教學工作,造成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影響了地理學科中經濟學教育的發展。
二、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教育模式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出版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經濟學著作《國富論》,標志著經濟學開始與哲學分離。此后,經濟學逐漸成為獨立科學,號稱“經邦濟世”之學,成為顯學之一。
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模式:英國模式。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為代表,注重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讓學生脫穎而出。但沒有系統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法國模式。強調系統訓練,尤其是數學訓練要求嚴格,畢業生技術能力強,但缺少觀察能力和想象力。美國模式。介于上述兩種模式之間,既側重數學、理論、方法論的系統訓練,又創設環境,培養學生觀察力、創造力和批評力。
三、我國高等院校加強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對策
為加強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的經濟學教育,借鑒西方經濟學教育模式,結合國情,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重視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一方面加強了地理類專業師生的經濟學思維,促進地理專業的綜合化,另一方面,促進地理專業的特色化建設,使畢業生滿足社會和市場需要,提高院校聲譽。為此,有關部門須在師資、經費、設備等方面,應給予經濟學更多的支持,加強經濟學學科專業的建設,改善經濟學發展基礎弱、條件差的狀況,促進地理學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科學合理,符合地理學科的發展需要。在保證基本規格的前提下,應該根據地理學科的需要來體現自己的特色,注意人才培養的綜合化、復合化使得地理學人才具有經濟學素養,可以更好地適應地理學科的需求。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參與規劃等項目的實務。教學應該強化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訓練,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經濟學教師參與實際業務項目。聘請一些專業水平較高的實務人員講授實務課程,將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四)加強思維與技能的結合。在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中,就必須開設一些課程用以具體的專門技能的學習,開設一些工具性課程,如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3、地理學科的特點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目前,在我國高中地理學科的具體教學活動中,學生總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約束,無法去親身感受地理世界的獨特魅力,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對地理學科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也有必要借助一些多媒體的教學資源。比如,與地理相關的一些電影、動畫及錄像視頻等,雖然從本質上來看這些視頻資源都具備一定的娛樂性質,但事實上,這一類的影視資源仍然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學生在影像記錄的獨特視角中領略地理世界的特殊氣息,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地理學科有更加深入和直觀的了解,而且還有助于地理教學課堂的氣氛活躍,從而實現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及水平更上一層樓。
一、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優勢分析
1.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動機
在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往往缺乏求知的熱情和積極性,其原因就在于多對數學生并沒有機會親身體會世界上風格迥異的各國風情和奇妙壯觀的自然奇觀,但學生們渴望看到的這些情景卻能以影視視頻的方式被展現出來,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靈活的應用影視資源,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動機。
2.提升學生對地理世界的審美能力
一般來說,高中地理學科中涵蓋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其中在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這兩部分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影視資源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學生在觀看影視的同時把自己帶入具體的情境,如在觀看云海、瀑布、奇石等自然地理奇觀的影視視頻的時候,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盡情的發揮想像力,這樣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還可以領略到大自然渾然天成的美好。
二、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地理學科特殊特點的需要。從地理學科的本質上講,地理學科要研究的內容廣度很大,數量也很多,如地球的結構和運行、地理環境及相關知識等。此外,它還包含繁雜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層次的問題研究,如自然地理現象及原因的分析等問題。在地理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影視資源的輔助讓學生把握地理學科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講到火山噴發的課題時可以給學生觀看《世界地理頻道》中關于火山噴發的節目視頻,借助視頻中真實的記錄與講述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火山噴發的震撼場景,這樣也更易于讓學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現象發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影視資源,可以為高中地理的教學課程做更充足的補充,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在地理學科中的具體教學。
三、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借助影視資源解決地理學科教學中的難點在高中地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影視資源靈活生動的表現特點,可以將地理學科中刻板的知識結構體系轉換成豐富多彩的故事陳述,也可以把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變成更易于被學生接收和了解的內容。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有關晨昏線的課題時,如果教師只是使用地球儀、蠟燭等一些傳統的教學輔助工具在教桌上進行一般的演示,那么座位在后排的同學就很難看清演示,或者也還有一些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同學會看不懂演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的成效也就會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師讓學生觀看有關晨昏線知識的影視視頻,那么以上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2.借助影視資源縮短學生與地理知識的距離在高中地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影視資源的教學輔助作用,讓學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地理景觀以及全世界每個角落的自然奇觀,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觀影時漸漸消除對地理世界的陌生感,而學生與地理世界之間距離也就可以在視頻的情景中被縮短,從而也能增加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綜合上述關于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深入分析與探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影視資源的應用在當下我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活動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它能巧妙地與一般的地理教材充分的結合,一方面,可以為單一的教材內容做補充;另一方面,還能使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化、多元化。由此可見,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為我國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卓琰.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10).
[關鍵詞]
研學旅行;地理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育人價值
《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2013]10號)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王定華在《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中提出了“修學旅行又叫研學旅行,是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活動”的觀點。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征、學生年齡結構、心智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培養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見,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具體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落實到學科育人功能的發揮上,落實到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上。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只有根植于真實的地理教學情境中,通過深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有效。研學旅行活動就是具體的教學情境,也契合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研學旅行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的地理學科品質和地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地觀念、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等四個方面。研學旅行讓真實的生活情境走進了地理教學,打開了封閉的地理課堂教學空間,構建了開放的地理教學環境與氛圍,培養了學生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能力,加深對人地關系的深刻理解,使學生地理核心能力得到強化和升華。
(一)研學旅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
人地觀念是地理學科最核心的價值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與行為以及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協調觀”。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校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區、走向社會,是教育的應有之義。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游覽自然風光,融入社會,進行一定量的戶外實踐活動,可以強身健體,為學生的智力活動提供物質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到生活、社會、自然中去實踐體驗、嘗試學習。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增長閱歷、豐富見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研學旅行在內容上超越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與擴大,密切了學生與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系。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斷與自然和社會“溝通”,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家國情懷,自覺樹立科學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
(二)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本質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科素養的核心要求,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地理事物過程進行分析、預測,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是地理學科基本的思維方式。研學旅行在方式、方法上體現了對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在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善于思考,積極捕捉來自身邊的問題并進行界定、甄別、篩選和整合,需要對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進行分析、綜合、比較與評估,學生必然獲得較多的運用探究方法、綜合分析的方式獲取解決問題的機會,進而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研學旅行有助于提升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研學旅行活動必須在一定的區域進行。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發生在特定的區域,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與人文景觀,不同的區域間存在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上的區域差異,區域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的區域聯系。研學旅行活動與地理教材內容本身的課堂教學是不一樣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獲得理性知識。由于缺乏適當的感性知識的支持,學生在對理性知識進行理解與應用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而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這就要求他們一方面要提取先前儲備的理性知識,用于理解當下所面臨的感性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改造并重構自身的知識體系,使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緊密聯系,互相依存,學生獲得的感性知識多于理性知識。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有機會在紛繁復雜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在課堂上學到的理性知識與客觀存在的關系,通過觀察、訪談、操作、驗證和體悟等方法,檢驗其真偽,并對知識再次進行解讀,直至“真知”,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和能力。
(四)研學旅行有助于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實踐體驗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基礎。學生只有親身經歷社會實踐,才能真正形成實踐能力;只有親自經歷科學探究實踐,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學素養。研學旅行是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實踐活動,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當前學校課程過于偏重書本知識、偏重課堂講授、偏重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弊端,彌補學生經驗狹隘、理論脫離實際的缺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研學旅行完成了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
(一)研學旅行契合了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學基本核心理念,如何使地理教學貼近現實生活、構建開放的地理教學環境與氛圍、突破封閉的地理課堂教學空間、讓真實的生活情境走進地理教學,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方向。地理學科教學背景下的研學旅行與“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不謀而合”,研學旅行是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呈現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學的實踐形式。地理教師應發揮其地理學科優勢,指導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開展觀察、實踐、探索和研究,加強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向社會,體察社會民情,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在輕松愉快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體會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種升華精神的文化活動,能激發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更是一種伴隨情感體驗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道德情感激蕩的機會,激發學生愛家、愛國情懷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感。拉爾夫?泰勒認為:“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得,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他學到了什么取決于他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基于地理學科教學的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學生面臨的不僅僅局限于知識范疇,它擴展到了學生個體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領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也不是線性的,而是一個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個體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研學旅行作為一項重要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以具體學科知識為依托,才能彰顯教育教學的價值;研學旅行只有根置于學科教學的背景下才能煥發育人的生機,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科教學目標的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通過研學旅行的這一具體情境來實現的。在地理學科教學視野下,研學旅行要始終貫穿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這將有助于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之成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朱雪梅.立德樹人: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2).
[4]高曉光.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得更遠更扎實[J].基礎教育參考,2014(17).
[5]丁運超.論教育旅游與地理課程改革[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2(12).
[6]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9).
[7]李希貴.開設游學課程[J].中小學管理,2013(3).
[8]徐冬愛,王峰.中小學生修學旅游產品的開發研究[J].中國教師,2009(2).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77-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3、地理學科的特點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采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回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并作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