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5:45: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糧食危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財務水平的高低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由于事業單位按編制工作,很多人進來后一干就是一輩子,年齡結構老化,什么事都按資排輩,包括職業的提升、職稱的聘任,造成事業單位缺乏競爭力,會計人員積極性不強,干與不干都掙一樣的錢。會計人員不主動學習新知識,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會計工作卻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工作,國家有關的會計、稅務,行政的法律法規時時都在變化當中,這些人員不去接受新信息,就很難保證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也無法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客觀、真實、完整。
2.賬務處理隨意,資金監管不力
事業單位實行全額預算與差額預算兩種制度,其主要收入來源自財政撥款。這使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疏于對單位資金的管理,缺乏法律法規知識和財務風險意識。沒有嚴格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對資金的監控不力造成單位資金安全隱患,財產物資的浪費。另一方面,有些會計人員在財務賬項上處理隨意,收入款項管理混亂,沒有按項目財政撥款、補助收入、財政預算收入、其他收入等明細增設科目,沒有做到專款專用,甚至有挪用的現象。比如,將收取的房租費通過合同約定直接沖抵購買的辦公用品等。支付款項時,一些單位票據領用和報銷未任何辦理手續,容易形成“小金庫”現象。上述種種現象,都會造成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
3.內部審計制度缺失
事業單位的管理是由相關政府部門或者下派機構進行管理的,其本身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內部審計部門,都是由財政部門定期組織對所屬事業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由于事業單位管理部門較多,機構龐雜,內部審計機構人員欠缺,審計任務安排不過來,有的單位可能幾年也沒有輪到檢查。這就容易使管理者和財務人員在思想上松懈,認為沒有人監督,思想上麻痹,工作中就容易出現失誤。很多事業單位在財務上的決策往往都是管理者與財務負責人決定的,內部審計人員被排除在外,難參與其中。這也造成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工作時不盡心盡責,消極怠工,給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活動出現不合法不合規情況提供了條件,進一步造成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失真。
二、加強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對策
1.提高單位管理者意識
加強事業單位領導的管理意識,能夠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單位負責人應該保證單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按照會計法律、法規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由此可見,單位負責人在企業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他們的管理意識,增加單位負責人的責任感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以從源頭杜絕單位負責人,強令指使會計人員進行違法違紀行為,另一方面可以監督會計人員有不合規行為發生,促使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2.建立健全單位管理制度
完善的事業單位管理制度是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證,能夠促進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各事業單位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確會計控制目標,制定會計核算計劃,建立會計預算體制和人員崗位責任制,落實到人,實施不相容職務分離等政策,從制度上、指標上配備完整的評估報告體系,企業統籌規劃,各機構各部門嚴格執行。事業單位還可以采取激勵制度,對遵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好的單位和部門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對于遵守不好地、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單位和部門可以給予一定的懲處。企業還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各部門的信息及數據都在信息化系統中建立數據庫,實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細化財務流程,抓好資金關口,建立財務監督體系,通過財務指標分析,用數據形式把全年預算分劈到各部門。由各部門再按月進行分劈,嚴格執行并控制在預算范圍之內,防止事業單位超預算支出,這樣有助于防止人為對會計信息進行篡改,防止會計信息失真。
3.提高從業人員職業道德修養
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與專業業務水平直接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當下的事業單位普通存在人員年齡大、知識層次低的現象,有些人員可能都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所以,加強他們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業務技能水平非常關鍵。事業單位應該定期組織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法律、法規的學習,完善補充會計職業道德修養,定期組織會計人員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和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有計劃地進行輪崗和實行末位淘汰制。這樣不僅可以調動會計人員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可以在待遇上建立一些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業務技能好的會計人員進行獎勵。另一方面,事業單位還應該多鼓勵會計人員積極考取會計職稱、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資格證。還可以采取多樣性的培訓方式,不局限于理論學習。比如在同一系統中進行互相學習、互相檢查,從實際工作中進行經驗交流、案例分析,通過對兄弟單位的檢查,比照自己單位的財務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冕。只有專業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強勝任能力,才能在日常會計核算過程中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準確。
4.加強內、外部審計監督
首先,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內部審計機構的監督管理作用。每年年初制定審計任務,編制審計計劃,對下屬部門的事業單位進行經濟活動責任審計,檢查各項收支活動是否合法合理合規,使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規范化、合法化、合理化。其次,財政部門應該聯合有關部門或機構加大對事業單位的監管力度,從外部加強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比如,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對事業單位進行審計,建立以外部獨立的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監督體系,從而加強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加強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
1.1論文相對簡單
國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指導意見中指出:論文選題一般應直接來源于企事業單位,具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和實用價值,同時應具有先進性、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現在計算機類工程碩士的論文大部分與工程碩士從事的工作相關,來源于企事業單位,有實際的應用背景和使用價值,但深度不夠。就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計算機類工程碩士的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約占80%,硬件設計約占10%,圖形圖像處理約占5%,其它約占5%。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大部分是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相對比較簡單。所使用技術難度相對較小,工作量相對不足。
1.2論文選題有一定的重復
工程碩士論文選題有一定的重復,相近題目較多,有的相關題目幾乎每年都有學生做。這與學生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因為很多工程碩士來自不同單位的同一部門或同一單位的同一部門,他們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內容十分相似,所開發使用的系統在功能、技術上都有相似之處。
1.3論文對國內外現狀不了解,先進性不足
工程碩士論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絕大部分是中文文獻,英文文獻較少,有的論文中幾乎沒有;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在高水平刊物上發表的文獻相對較少;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的時間較舊;一些學生在論文中很少提相關研究工作。這些都反映出工程碩士論文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缺乏了解,所做論文先進性不足,創新少或基本沒有創新。
1.4論文寫作不夠規范
計算機類工程碩士論文各培養單位都給出了統一的格式。但是從提交上的論文來看,工程碩士論文寫作不夠規范,具體表現在:英文摘要翻譯錯誤較多,參考文獻在正文中未標出,論文內容格式不一致,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不統一等。有的工程碩士論文中不區分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為一談,不突出重點。
2原因分析
2.1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
大部分學生考取工程碩士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質,學成后為企事業單位更好地做出貢獻。但是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為了評職稱、或為了漲工資、或為了升職,只想拿一個文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認真學習,在做論文過程中不認真做論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論文的現象。
2.2導師指導不到位
工程碩士論文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對畢業論文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導師實行雙導師制,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師指導體制,可以發揮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雙方優勢共同指導工程碩士。但是在實際指導過程中這種體制卻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校外導師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學生在提交論文之前臨時找一個校外導師。在整個論文階段,工程碩士和導師聯系很少。
2.3培養單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為培養的主導單位,應該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過程管理體制,以利于對每個工程碩士培養實行全程監控,確保工程碩士培養質量。要從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視這個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碩士辦成一個產業,一味擴大規模,追求效益,而忽視了質量。
2.4企事業單位應重視
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單位應加強對人才培養的扶持。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單位作為工程碩士的實際使用方,對高層次人才有需求。企事業單位應該為自己單位人才培養提供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給予一定的脫產學習時間,盡早為工程碩士配備校外導師等。
2.5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業單位需要人才,派遣相關員工到高校參加工程碩士學習,高校收取一定的費用,為企事業單位培養人才。這是一個很好的紐帶,給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合作機會。只有雙方聯合培養,才能真正培養好工程碩士。但實際工作中,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配合較少,基本處于脫節狀態,沒有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
3應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養單位、企事業單位、導師(校內導師和單位導師)、學生等多方面齊抓共管,提高工程碩士論文質量和工程碩士培養質量。
3.1學生自身
選題時,多閱讀相關文獻,對論文的國內外研究工作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關方面國內外研究已到達何種水平。多思考別人已經研究的問題我們能否改進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別人研究的問題我們能否加以拓展,別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術能否應用到我們的研究中改進我們的工作。盡量做一些帶有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復性的簡單研究工作。
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將別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開,首先闡述別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點闡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別人的不同和創新。
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規范意識,按照培養單位要求的規范格式來寫,參考文獻在論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標出,參考文獻引用位置要與引文內容一致。英文翻譯一定要合乎語法規則,專業名詞一定要使用恰當。
3.2導師職責
指導老師負責工程碩士畢業設計和學位論文的撰寫工作。導師的指導、監管和治學作風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工程碩士實行雙導師制,由校內導師和企事業單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校外導師共同負責。這樣做的目的是根據工程碩士在職的特點,充分發揮校內老師理論知識扎實和校外導師有實際項目經驗的各自優勢,保證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現狀是雙導師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培養單位在選拔工程碩士導師時應當注重工程碩士和學術學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選時使用不同的遴選條件,在工程碩士校內導師遴選時要注重學術水平和實際項目經驗并重,盡量選取兩者兼而有之的作為工程碩士導師。不要把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導師不加遴選直接作為工程碩士導師,這樣做沒有注意到工程碩士和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特點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碩士質量的提高。沒有實際項目經驗的導師指導工程碩士是不合適的,但指導高校教師可以。
工程碩士校外導師的遴選現在沒有完善的機制。培養單位應該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單位一起做好這項工作。根據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實際情況確定遴選標準。工程碩士的培養對企事業和培養單位都是有利的。企事業單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質的提高,培養單位可以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工程碩士校外導師應選擇企事業單位中實際參加項目的高級技術負責人,由培養單位應該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單位共同遴選,發放聘任證書并給予較好的待遇。
工程碩士、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寫作期間應經常互動,交流意見,共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雖然身處異地,但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技術的普及,使得異地在線交流完全沒有問題,尤其是對計算機類工程碩士,語音聊天、視頻聊天、電子郵件、飛信等為異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3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規范論文過程管理
培養單位應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努力,規范培養流程,對論文的整個過程進行規范管理。
1)開題答辯
開題是論文工作的開始,是學生在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指導下完成選題和調研,寫出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后進行的工作,開題工作目的是對學生選題的內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難度、工作量、先進性等進行評估,提出建議,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題目。
開題工作應由培養單位和工程碩士所在企事業單位統一組織,開題小組由非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在內的其它校內、校外專家參加,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列席旁聽,可以參與討論。開題工作要召開專門的會議,學生先對自己選題的內容做闡述,然后開題小組的校內、企事業單位專家提問,提出意見和建議。選題不合格者不能進入論文階段。開題工作要當場形成集體評議,開題小組專家、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要在集體評議書上簽字確認。學生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開題的集體評議書培養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單位、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檔。
2)論文工作
論文工作應在兩位導師指導下由學生本人完成。在論文完成過程中要求學生、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階段性的進展、在論文完成中遇到的問題、商討解決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見面交流,可以共同通過網絡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論文定期工作報告,內容包括論文進展、期間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案等。論文定期工作報告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培養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單位都要存檔,作為對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考核的依據。
3)論文
剽竊別人論文、科技成果屬于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防止。為防止剽竊論文等不良學術行為,一些部門開發了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軟件。培養單位應當購買相應軟件,學生提出論文答辯申請后要求學生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并使用防剽竊軟件對學位論文進行。發現抄襲行為,不允許答辯,培養單位和學生所在企事業單位要根據情況對學生和校內導師、企事業單位導師予以處罰。
4)論文盲評
論文寫作完成后,答辯前培養單位要組織學生論文盲評,盲評一般要兩份論文,為了盲評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響,最好兩份都校外盲評。盲評兩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辯,根據盲評意見繼續修改論文。盲評兩份都合格,可以參加答辯。盲評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評,第三份盲評不合格,不能答辯,第三份盲評合格,可以參加答辯。所有盲評意見反饋給學生、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培養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單位備案存檔。
5)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是論文階段的最后一個環節。答辯由非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在內的其它其它校內、校外專家參加。首先由學生針對論文內容陳述,然后專家提問,學生回答,最后專家根據論文寫作情況、答辯情況、培養單位提供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開題報告集體評議書、論文定期工作報告,綜合后給學生論文成績。論文成績不能僅僅根據學生的論文和答辯給出。論文工作是一個過程,應該結合論文整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給出論文成績,這樣才更加合理。從論文的整個過程中才能發現論文工作的整個軌跡,才能發現學生寫出的論文是否是學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學生本人的創新。答辯形成集體決議,由答辯專家集體簽字。培養單位、學生所在企事業單位、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學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檔。
6)加強考核制度
對導師的考核。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應當聯合對校內、校外導師考核,對指導認真,水平高的導師應予以獎勵,鼓勵先進,發揮榜樣的力量。對不認真負責,水平較差的導師應予以懲罰,甚至取消導師資格。
對學生的考核。對于學習認真,成績優秀,論文質量高,為企業解決了生產實際問題,產生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學生予以獎勵。對不認真學習,成績較差,論文有抄襲,找別人做論文等不良學術行為的學生應予以懲罰,甚至取消學籍。
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應積極總結計算機類工程碩士培養工作中的不足,借鑒優秀工程碩士培養單位的先進經驗。把現有工程碩士教育辦好,提高工程碩士論文質量,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使工程碩士真正得到企事業和社會的肯定和歡迎。
參考文獻:
[1]王偉,吳信嵐.從學位論文的引文分析看環境工程碩士的文獻需求[J].情報探索,2010(10):79-82.
[2]鄭林華,袁繼兵,向良軍,等.對指揮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指導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3(2):44-46.
[3]王霽,杜璟.工程碩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劉偉,鄭永果,閆春.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幾點問題的探討[J].才智,2008(5):7-14.
[5]周文輝,張愛秀,劉俊起,等.我國高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現狀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會服務視角下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標準[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53-54.
二、提高審計質量要抓住要害問題
在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中,總有部分單位從自身小團體利益出發,采取多種手段弄虛作假,逃避審計監督,在安排審計項目和單位時,應注重抓重點抓要害問題。一是審查收支的真實性。如隱瞞截留應上繳財政的預算內、外資金,轉入其他賬戶進行收支核算;在所屬部門或科室設置賬簿核算收支,不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將收取的房產或固定資產變價收入存于賬外,形成“小金庫”等。二是審查各類名目的收費。如無收費許可證自立項目收費或超過規定標準收費;利用部門職權無償占用下屬單位資產,謀取不正當收益等。三是支出項目的合法性。如擠占挪用專項資金購置車輛等;虛假發票列支出,套取現金用于其他方面的開支等。四是票據管理的合規合法性。票據領用存手續是否健全,是否按規定使用票據,如不按要素填寫票據、填寫票據大頭小尾、不按票據使用范圍使用票據、使用自制票據收費等。五是固定資產購置、保管和使用制度的規范性。如單位賬面固定資產總值,與記載明細資產的實物數量及其價值的一致性;固定資產私下交易、長期滯留賬外或被借用;固定資產發生了增值、減值變化,會計未及時進行財務處理等。
三、提高審計質量要搞好延伸審計
一是向二三級單位延伸。這主要是針對行政事業單位違紀現象“上轉下”進行的,如將資金轉移到下屬單位,供上級機關亂支亂用,或將費用攤派給下屬單位;長期無償占用下屬資金等。同時通過延伸審計,還可以發現行業、系統內存在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二是向資金使用單位延伸。對有資金管理權和分配權單位的審計,一般應延伸到用款單位,以發現資金管理、分配、使用中有無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和其他違紀行為,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促進資金的科學合理使用和充分發揮效益。三是向效益審計延伸。主要檢查單位計劃任務完成情況、事業發展情況、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情況和社會效益情況,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議,從而發揮各項行政事業經費投入及使用效益,制止奢侈浪費,嚴格執行國家的財經制度,確保專款專用。
一、 選題的發掘、篩選與定位
(一)選題的發掘
常言道:“題好文一半”,選題是寫作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選題的好壞直接決定論文質量的高低。但是,當前大部分學生在準備撰寫學位論文之初,一提起選題就一陣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從資料書或作業中抓個題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師給個題目。讓本該認真、慎重的選題變得隨意,從而給以后的論文寫作埋下難以動筆的隱患。其實,選題是需要留心觀察、用心發掘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以下幾條途徑去發掘選題:
1.從課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課堂教學,常涉及學術動態前沿。學生聽講受教師的啟發,可以激發對某一學術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發掘好的學位論文選題。
2.從學術講座入手。學術講座比課堂更具有專業性、針對性和啟發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聽學術講座,從中發掘學位論文選題。
3.從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義和最終歸屬點是服務社會,創造有用的社會價值。學生可以在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了解社會的需求,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索發掘學位論文的選題。
4.從教師的科研入手。教師的科研課題一般都具備較高的創新性,學生參與后,可以在整體研究步驟中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掘學位論文的題目。
5.從現實的矛盾焦點入手。現實中,人們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議論最多的問題往往是最需要解決問題,探討這樣的問題有時可以找到最具意義的題目。
(二)選題的篩選與定位
學生在用心發掘問題之后,就要對問題進行認真篩選和定位。此過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見解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酌定題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發掘出選題后不要馬上急著去找資料,而是要趁熱打鐵,把發掘選題時自己的想法、見解、思路記下來,以備以后作
參考。如果一開始就忙于查資料,那么很容易受別人想法的影響,進而框定自己的思維,難以創新。
第二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
學生在對選題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動態,撰寫調研提綱,再深入實地廣泛調研。在這個步驟里,學生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了解當前學術動態,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避免選題陳舊、成果重復; 2.檢驗選題是否具有創新點。3.判斷選題的價值。選定的題目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是學生在選題篩選階段必須判斷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據自身的興趣和實力確定題目。
興趣是最好的科研動力,學生在進行了前面兩步的篩選后仍然對選題充滿興趣則加大了確定選題的步伐。最后就是評估自身的實力和條件,篩選與自己實力、條件適宜的選題。
二、 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
當前高校大多采用學生單方向的選題模式,即教師列出題目,經教研室或論文考評專家審核后公布出來,由學生選擇。個別選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對選題所做出的努力,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而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則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最后實現師生雙方指導與被指導的最大協調。具體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面向大三學生和全體教師開展論文征題比賽,以針對性(現實需要)、前沿性(問題新)、創新性(觀點新)、應用性(可操作)、綜合性(跨學科)為指標和導向,每個指標20分,有額外亮點的需陳述理由。系(院)分專業成立專門的評定小組,小組成員必須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專業專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請專家)。然后,將獲獎的學生選題公布,由教師依據自己的熟悉領域、興趣選定想要指導的學生。同時,將獲獎的教師選題公布,由學生依據自己的了解程度、興趣選定想要被指導的教師。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完成整個選擇過程。
三、 論文指導環節的質量要求與互動模式設計
就當前高校的招生情況來說,一名專業教師指導6-12名學生寫作學位論文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為此,我們在實踐探索中,著力建構了“自動自發設計與實現高質量學位論文”的運作模式,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期。
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比較長,從學生入校到正式寫學位論文之前都可以定為醞釀準備期。在這期間,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寫作社會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科技競賽中的科研論文和見習報告等,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創新意識和寫作能力,為以后寫作學位論文打基礎;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在認真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全面提高對學位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樹立自動自發設計和完成學位論文的思想,摸索和鍛煉必要的技能,如選題發掘、資料搜集、文獻搜索、調查研究、創新思維等能力。學生必須認識到,學位論文不僅僅是學校本科教學整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還是學生在校期間全面學習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過寫作學位論文可以在畢業前夕全面梳理大學之所學,加強自己的觀察分析能力、辨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增強進入社會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階段:正式寫作期。
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的階段任務時間大致安排如下:從匯集資料目錄、撰寫讀書筆記、擬寫研究動態到寫作提綱及修改、任務書,第七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第八學期第一周完成;論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辯第八學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統一設計好學生學位論文逐階段任務完成登記與成績參評卡,由指導教師掌握,每一階段任務,學生都要主動請指導教師檢查完成情況,匯報下一階段的計劃,在教師的指導下作相應的調整,并聽從學生組長所傳達的指導教師的指令,及時向指導教師匯報進展情況和參加集體研討。
第三階段:成果驗收期。
學位論文成績的評定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以往教師在對學生學位論文成績最后評定時,由于種種原因常常給打人情分,這樣弊端很大,尤其影響下屆學生的寫作態度,給論文質量水平下滑留下隱患。對此,我們建議學位論文成績評定采取“三分比例匯總制”,即論文總成績=學生自評分(占10%)+ 指導教師評分(占20%)+ 專家組評分(占35%)+ 答辯分(占35%),在專家組評分和答辯階段將學生和指導教師姓名密封。
參考文獻:
[1]黃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關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9,P164-166.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9-0125-03
1 引 言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從1984年試點工程類型研究生開始,已經從9個培養單位、1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1千多人,發展到2010年的241個培養單位、4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8萬多人、在校生21萬余人。在這種趨勢下,如何保證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學位論文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工程碩士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長遠發展。
對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研究,其中張士峰探討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學位論文選題及論文指導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建立一套完備的評價準則和責任體系來評價工程碩士論文合格與否。王慶金等構建了工程碩士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工程碩士教育質量進行了評價。黃秋萍對影響工程碩士論文質量的因數進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標準,完善評價體系。李庚建立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態度,制定科學標準,精確評分,公正評比,以評促進,加強監督,確保長效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實踐的經驗,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必須注重的環節。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者關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與指標體系建立兩方面,而在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卻為罕見。鑒于學者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大多是定性評價的方式,專家評閱標準各不一致,導致論文評估時的主觀性很強,論文的質量優劣難辨,缺少一定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時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選擇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度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作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能夠使評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觀實際,從而提高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判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各指標進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過實例分析解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
2 基于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造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模型的構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再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對該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理得出最終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據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按照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在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集:
步驟2: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可以通過AHP來確定。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利用1~9比例標度,對在同一準則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在xi與xj之間比較賦值,其中xij代表i指標對j指標的重要性。其次,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比較賦值,可以得到若干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專家將其轉化成一個綜合判斷矩陣,通過特征向量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排序向量,從而可以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如果構建的判斷矩陣為A如下,求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對這個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
最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難以確保評價者對多因素評判的思想邏輯的一致性,因此為了保證層次單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
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根據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將指標評語分為若干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通過采用德爾斐法對各評估指標所隸屬的評語等級進行考察,從第i個指標對第j個評語等級vj的隸屬度rij,由此得出第i個因素u1的單因素評判集ri=(ri1,rr2,…,rin),那么m個單因素的評判集就構造出一個總的評價矩陣R:
3 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AHP和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類論文)質量進行評估,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研究類論文)的基礎上,本文從以下八個方面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如下圖所示。評價指標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為:
步驟2: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本文中,作者邀請了多位工程碩士領域專家與教育專家給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然后,利用加權算數平均綜合向量法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依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本模型將待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等級分為5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文中以某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為例,采用比值法確定單因素的隸屬度,即每一級所占的數目與該指標所有評價項目總數之比為該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詳細的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標的隸屬度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屬于(優,良,中,較差,差)的模糊隸屬度為(0.1349,0.5044,0.3607,0,0),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求解的最大隸屬原則,我們可以確定工程碩士論文質量評估的結論為良。
4 結 論
針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綜合評價的論文質量評估模型,該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量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評審專家在學位論文質量評估中的片面性。同時,本文充分考慮了評估系統的模糊性,運用模糊評價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能夠真實的反映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使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更加科學客觀。該評估模型在實際運用中,可實現軟件化,即用計算機編程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從而達到簡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該評估模型在其余類型的論文質量評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士峰.工程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81-82.
[2]王慶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統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綜合模糊評價[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4):99-103.
[3]黃秋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解決途徑[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4]李庚.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標準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8):344-345.
1 引 言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從1984年試點工程類型研究生開始,已經從9個培養單位、1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1千多人,發展到2010年的241個培養單位、4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8萬多人、在校生21萬余人。在這種趨勢下,如何保證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學位論文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工程碩士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長遠發展。
對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研究,其中張士峰探討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學位論文選題及論文指導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建立一套完備的評價準則和責任體系來評價工程碩士論文合格與否。王慶金等構建了工程碩士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工程碩士教育質量進行了評價。黃秋萍對影響工程碩士論文質量的因數進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標準,完善評價體系。李庚建立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態度,制定科學標準,精確評分,公正評比,以評促進,加強監督,確保長效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實踐的經驗,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必須注重的環節。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者關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與指標體系建立兩方面,而在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卻為罕見。鑒于學者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大多是定性評價的方式,專家評閱標準各不一致,導致論文評估時的主觀性很強,論文的質量優劣難辨,缺少一定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時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選擇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度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作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能夠使評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觀實際,從而提高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判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各指標進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過實例分析解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
2 基于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造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模型的構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再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對該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理得出最終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據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按照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在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集:
步驟2: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可以通過AHP來確定。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利用1~9比例標度,對在同一準則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在xi與xj之間比較賦值,其中xij代表i指標對j指標的重要性。其次,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比較賦值,可以得到若干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專家將其轉化成一個綜合判斷矩陣,通過特征向量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排序向量,從而可以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如果構建的判斷矩陣為A如下,求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對這個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
最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難以確保評價者對多因素評判的思想邏輯的一致性,因此為了保證層次單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
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根據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將指標評語分為若干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通過采用德爾斐法對各評估指標所隸屬的評語等級進行考察,從第i個指標對第j個評語等級vj的隸屬度rij,由此得出第i個因素u1的單因素評判集ri=(ri1,rr2,…,rin),那么m個單因素的評判集就構造出一個總的評價矩陣R:
3 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AHP和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類論文)質量進行評估,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研究類論文)的基礎上,本文從以下八個方面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如下圖所示。評價指標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為:
步驟2: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本文中,作者邀請了多位工程碩士領域專家與教育專家給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然后,利用加權算數平均綜合向量法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依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本模型將待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等級分為5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文中以某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為例,采用比值法確定單因素的隸屬度,即每一級所占的數目與該指標所有評價項目總數之比為該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詳細的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標的隸屬度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屬于(優,良,中,較差,差)的模糊隸屬度為(0.1349,0.5044,0.3607,0,0),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求解的最大隸屬原則,我們可以確定工程碩士論文質量評估的結論為良。
4 結 論
針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綜合評價的論文質量評估模型,該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量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評審專家在學位論文質量評估中的片面性。同時,本文充分考慮了評估系統的模糊性,運用模糊評價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能夠真實的反映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使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更加科學客觀。該評估模型在實際運用中,可實現軟件化,即用計算機編程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從而達到簡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該評估模型在其余類型的論文質量評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士峰.工程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81-82.
[2]王慶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統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綜合模糊評價[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4):99-103.
從資本主義誕生的那一天起,經濟波動或者稱之為經濟周期就像噩夢一樣籠罩在資本主義世界上空揮之不去,上演著一幕幕繁榮、蕭條的悲喜劇,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永恒不變輪回,所有周期的結局都已經寫好,生產苒生產被破壞,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進步嚴重受阻,同時帶來了資源巨大的浪費,使得資源稀缺形勢變得更加嚴峻。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深化,這種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圍越來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國家和地區深受其害,損失巨大。
一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增值,為了實現增值不折手段是資本殘忍和血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構成了資本運動的全部和原始的動力。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走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五百年來,資本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了原始積累、自由競爭,壟斷、國家壟斷的 歷史 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資本主義勢力稱雄世界,資本主義集團內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斷分化和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礦產、糧食世界性壟斷集團,在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獲勝,獲得了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步入國家壟斷階段,國際資本應運而生,資本主義政權最終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通過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完成了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掌控,其實現增值的手段變得隨心所欲,花樣翻新,不斷通過制造經濟波動,劫掠世界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發生的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結局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的同時,其實現增值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本已經對通過傳統手段掠奪財富,實現增值變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頻繁攪動世界經濟,實現一夜暴富,瘋狂地掠奪世界財富,掠奪的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富于欺騙性。
二戰后在頻繁發生的石油危機、 金融 危機 、糧食危機、局部戰爭危機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資本在這些危機的背后鬼魅魍魎,若隱若現,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它___一國際資本才是這些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但哭得最傷心的卻往往是最大的贏家,每次 經濟 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危機的根本原因,也許能加深對危機的認識和把握,在未來的經濟運行中防微杜漸,減少損失。
二 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中圖分類號:F0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36-0104-03
China Price Policy of Coping International “Food Crisis” under Logistics Economics Conditions
Bai Minqiang Li En Liu Liang
(Military Suppl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Jilin University)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grain prices soaring, the world set off a new round of the food crisis. As demand forgrain big country, we need the food crisi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guide ourpolicy changes in grain prices. The food crisis is the price of grain growing too fast, the performance of insufficient supply,and price growth stems from insufficient supply, the international food crisis is the root cause of insufficient supply. Grainproducing crisis is now Chinese grain policy should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Key Words: food crisis; food prices; grain producing crisis
一、前言
當前,國際糧價持續上漲,世界銀行2008年4月發表報告顯示,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而在2008年3~4月兩個月國際大米價格猛漲了75%。4月24日,由于供應緊張,全球最主要大米輸出國泰國米價漲至每噸1000美元(100%B級白米),創歷史新高。受此刺激,在24日晚間的電子交易中,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 B O T)糙米期貨成交最活躍的7月合約創下25.07美元/英擔(約合493.5美元/噸)的歷史新高。面對飛漲的糧食價格,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試圖穩定本國糧價,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埃及等世界多個主要大米出口國,紛紛出臺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證滿足國內需求。而這些大米主要出口國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又進一步惡化了國際糧食供給狀況。一時間,全球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糧食危機”之中。在國際市場上糧食價格持續飛漲的大背景下,國內糧價卻相對平穩。據國家糧食局統計,2007年年末,中國小麥價格同比增長1.3%,早秈稻價格同比增長7.6%,中秈稻價格同比增長7.8%,晚秈稻價格同比增長9.2%,玉米價格同比增長12.7%,皆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增幅。粳稻價格甚至略微下降。
二、國內糧食價格低于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原因分析
1.我國糧食儲備相對充裕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四年獲得豐收,且每年總產量都有所上升。在這些豐收年份我國政府重視糧食儲備工作,收購了市場中大量的剩余農產品填充庫存,這為當前的糧價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2003―2004年度以來,我國歷年的期末庫存都為正數,這意味著,我國糧食庫存每年都略有增加。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政府、企業和農民的全部儲糧是5000億斤(約2.5億噸),約占全國全年糧食消費的一半左右,比起全世界糧食庫存占年消費的比重17%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預計2008年全國小麥產量為10760萬噸,較上年增加160萬噸,增長1.5%,這也為我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維持糧價穩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糧食自給率高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產品主要依靠國內供給,自給率達95%,除大豆外各主要糧食產品的進口依存度都較低。較低的進口依存度使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較為松散,受國際糧價傳導作用的影響較小,因而在當前國際糧食價格普遍上漲的大背景下,國內糧價還能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據預測,2007―2008年度大米產量將為1.295億噸,而同期消費將為1.27億噸,幾乎是1比1的關系,供需基本平衡還略有結余,因此,在近期,國內不會對國際市場中的糧食產生太大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價格也能夠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受到國際糧價的太大影響。
3.政府宏觀調控得力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糧食的宏觀調控,從2007年開始,面對國際糧價的上漲,政府便開始采取一系列相關的宏觀調控措施。政府先后宣布從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類原糧及制粉產品的出口退稅,從2008年1月1日起,對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類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同時開始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種商品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通過對糧食出口關稅的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來減少主要糧食產品的外流,保證國內糧食供 給。
三、“糧食危機”與國內“種糧危機”
1.價格危機
這里的價格危機應理解為由于價格的剛性不增長、農業生產資料的增長導致糧食利潤空間的縮水,其結果是導致農民放棄種糧或是減少種糧熱情。進入21世紀,糧食價格改革有了突破性進展。2001年,江蘇等8個省市率先放開糧食市場,逐步拉開了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價格的序幕。從2004年開始,國家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和購銷價格的全面放開,我國進入了以市場為基礎的市場價格階段。但在市場價格階段,國家為了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護農民利益,對小麥、稻谷等品種在部分省市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由于我國目前的糧食市場仍是供需幾乎平衡的表現,市場價格的指針也就必然停留在幾近剛性不增長的水平,雖然國外糧食價格風起云涌,但是糧食作為生存資料有
它天然的自給特性,所以,國內的糧食市場價格并沒有受到國外價格的沖擊,這在股票與期貨市場也有表現。前面提及我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足,我國糧食總供給趨減隱性存在,究其原因,糧食的價格低迷是主要的。可以大膽地說這是由于國內不存在“糧食危機”,所以,不會主動的存在種糧的利潤空間,也就沒有種糧積極性可 言。
2.土地危機
中國國土資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報告結果。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比上年度末凈減少460.2萬畝。
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糧食產量的減少就是必然,雖然單產提高了,但是糧食產量有兩個剛性約束:一是土地,二是有人種。而在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時,這兩個約束同時消失,農民自愿地放棄種糧、撂荒耕地。而耕地在目前的政策中雖被置以18億畝紅線不可破的條件下,但是對其重視程度仍不明顯,這表現在耕地的被占用、荒漠化、被動流失。有數據表明,土地沙化中94%屬于人為破壞,6%為自然破壞。耕地面積的減少,說明耕地被另作他用,或建廠建房、或被圈地商用、或轉為荒漠。總之,耕地的流轉,是收益相比較權衡的選擇。
3.“旁危機”
這里定義的“旁危機”指不在“糧食危機”之內,而是引起或是被其引起的危機。據統計,2008年春季,化肥、地膜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都有較大幅度上漲。其中,美國二銨、尿素、碳銨、地膜等價格的上漲幅度均超過10%。與此同時,各類農作物子種銷售價格也都高于去年同期銷售價格,玉米子種由2006年的3.80元/公斤上漲到今年的4.50元/公斤,上漲幅度為18.4%,中秈稻優良品種平均售價由去年的28元/公斤上漲到今年的31元/公斤,上漲幅度為10.7%。而如前所述,2007年年末,中國小麥價格同比增長1.3%,早秈稻價格同比增長7.6%,中秈稻價格同比增長7.8%,晚秈稻價格同比增長9.2%,玉米價格同比增長12.7%。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迅猛沖擊下,糧食價格利潤空間被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吞噬,這種生產資料漲幅高于糧食價格漲幅的情況會使農民收益減少,進而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四、針對“種糧危機”問題的政策措施建議
1.繼續加大糧食補貼政策
盡管糧價上漲,但與打工收入相比,農民種糧的機會成本依然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實行補貼是最好的方式。通過提高最低保護價格和為農民種糧提供價格上的保護,使農民在市場糧價上漲時能根據市場糧價出售糧食而獲得收入上的增長,在市場糧食價格下跌時能夠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減小遭受的損失。同時,此政策還應針對農業生產資料,通過對農民進行補貼或對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補貼來實現。對農民進行補貼可以直接抵消農民購入的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從農民環節降低生產成本,保證農民收入在糧食價格沒有太大漲幅的情況下不至于出現大的下滑。而對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進行補貼是通過彌補由于原料、運輸等因素價格上漲而引起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上升,從而保證農民能夠獲得價格相對較低的生產資料。
2.控制生產資料價格上漲
“旁危機”在“內危機”中占很大比重,對于“旁危機”的解決,建議政府采用對生產資料進行最高價格限制,以期限制生產資料的過快增長,保證糧食種植的利潤空間。也可以通過減稅等方式扶持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防止因成本拉動導致的糧價上漲。或者直接采取對生產資料生產者進行補貼,來彌補由于原料、運輸等因素而引起的生產資料成本上升。
3.農業保險制度亟待建立
2007年豬肉價格上漲暴露出我國農產品生產中農業保險的缺乏,2008年年初南方地區的雪災也體現出了保險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由于農業保險缺乏,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只能由農民自己承擔,這就加大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顧慮,很多農民處于對自然災害的擔憂而放棄農業生產,這對于我國農業整體和當前糧食生產都存在很大的不利影響。如果由農民自己承擔農業保險的費用則會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因此,加快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由政府或由政府與農民共同承擔保險費用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永福.中國糧食供求與預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張錦華等.生物質能源發展會帶來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嗎[J].中國農村經濟,2008,(4):98-101.
[3]李繼峰.國際糧價最新態勢及2008年走勢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08,(7):67-69.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高效、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等優勢使我國在農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避免入世后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業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業的整體進步。
1 中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穩定。農產品總量成倍的增加,從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億公斤到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農產品貿易現狀,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糧、棉、油、肉、水產品、水果等已躍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產品已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產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見圖1)。
圖1 2002-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及增長速度
但是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人口、資源等原因,我國的農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中國農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一年人均收入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雖然農民占全國總數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資源快速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的過渡開采和被污染,導致農業用水嚴重失調,由于城市外圍建設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方面,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0.87億公頃農產品貿易現狀,并仍以每年133萬多公頃的退化速率在及擴展;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對農業傾斜的扶持不夠,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相對不足;(4)生產方式不適宜生產力的提高。目前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以后對社會化分工的要求,難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5)隨著農村外出務農人數的增多,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市中對農業經濟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農產品貿易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8年來,廣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產品出口與入世前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長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進口更是呈現高速增長的局面。現階段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主要特點是:(1)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即飼料、糧食、棉花,絲類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較少;傳統產品多農產品貿易現狀,創新產品少;(2)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農產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發展國家及欠發展國家地區出口量較少,但從貿易保護上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較2008年有所下降(見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貿易總額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近年來,我國玉米產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玉米產量為1.655億噸,同比增長8.67%。在玉米產量增長的同時,玉米需求量逐年提高,同時玉米需求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由糧食短缺時代的食物需求,轉變為目前以飼料與工業需求為主。
由于玉米在糧食生產與消費中的重要性,我國始終以保持玉米國內市場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為政策目標,玉米貿易一直作為平衡國內市場供需的手段,即在國內生產過剩時出口玉米,生產短缺時進口玉米。入世后,我國玉米市場越來越受到世界玉米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目前我國玉米貿易政策略顯被動。因此,認清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及應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等問題值得關注。
一、我國玉米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997年至今,我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但玉米出口與進口貿易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其中,玉米出口表現出顯著的波動性。2003年玉米出口達歷史最高值的1 638.9萬噸,而2011年僅出口231.8萬噸,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僅為27萬噸,比2007年下降94.4%,達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進口則表現為數量小且相對穩定。1997—2008年平均進口量僅為4.5萬噸。我國玉米出口與進口的不同走勢,主要是源于我國玉米生產與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我國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為玉米主產區,玉米生產大于消費;而玉米需求卻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給。這種供需的地域差異形成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與此相對應,我國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產區,進口則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銷區。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萬噸,占當年全國玉米出口總量的63.9%,而廣東省每年有超過1 000萬噸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國玉米進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貿易政策也對我國玉米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我國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現較強的波動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響。2001年和2002年,我國先后出臺免征大宗谷物鐵路建設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稅零稅率等促進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進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顯著增長。2011年,貿易政策開始轉向抑制出口,國家將玉米出口配額調減至300萬噸,同時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導致當年玉米出口的急劇下降。受到國際糧價上漲的影響,2007年末,我國又出臺新的玉米貿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稅和征收玉米產品出口稅,并停發出口配額,使2008年玉米出口銳減。在進口方面,人世后我國對玉米實施國營貿易和關稅配額管理的市場準入政策。從2011年起,國營貿易在進口配額中所占比重為60%,玉米進口配額為720萬噸。截至目前,我國玉米進口量一直沒有超過入世時承諾的配額量。盡管我國在玉米市場準入方面實施一些限制條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玉米進口市場,只要市場條件允許,即只要存在潛在的玉米需求,未來我國的玉米進口仍存在較大的空間。
我國玉米貿易的發展趨勢是由國內玉米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長期趨勢決定的,如果長期內玉米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供給,我國將成為玉米凈進口國,反之亦然。對我國玉米供給與需求的長期趨勢及玉米貿易流向問題,國內外的學者和研究機構已做出大量的分析和預測,①其基本結論是: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對肉、蛋、奶等食物需求的不斷增加,對玉米飼料的需求呈剛性且將不斷增加,同時玉米深加工規模的不斷擴張將導致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玉米產量的增長可能受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產量增長率將低于玉米需求增長率。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趨勢決定我國玉米在長期內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未來進口玉米將不可避免。
二、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對玉米貿易格局和出口政策的影響 玉米凈進口的發展趨勢將會使我國目前的玉米貿易格局和玉米出口政策發生變化。首先,我國“南進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即將形成。“南進北出”實際上是國內南北兩個區域市場玉米生產的空間置換向國際的延伸,即由南方省份進口玉米滿足當地 需求,北方省份可適度出口玉米。屆時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的玉米可憑借地理區位及非轉基因優勢,出口至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
②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展望報告,考慮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今后10年的玉米年出口量可能維持在40萬噸左右。其次,進口玉米將導致玉米出口政策弱化。我國南方省份進口玉米,將使國內玉米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玉米價格將隨世界玉米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變化,國內玉米市場的供需平衡將更多的受世界市場的影響。通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的傳導機制,南方銷區玉米價格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北方主產區玉米價格的變動,使主產區玉米價格與世界價格的聯動性增強。這種價格的傳導作用將使玉米主產區市場化程度提高,貿易政策對玉米出口的干預作用減弱,玉米出口的穩定性將會增強。
我國玉米出口政策的弱化是受進口影響的結果,但同時也需要政府在貿易政策上主動做出調整。從近年玉米出口政策效果的分析中看出,以國內市場平衡為導向的玉米出口政策存在高昂的運行成本。在國際糧食價格高企的背景下,我國于2007年末出臺政策抑制玉米出口,使國內外玉米市場被隔斷,國內玉米價格遠低于國際價格。顯然,限制出口政策并不利于主產區種植玉米的農民增加收入,而且還導致走私出口玉米現象的發生;不僅降低海關收入,而且增加社會管制成本。然而,與2007年末相比,當前玉米出口又面臨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國際玉米價格已跌去50%有余,很有可能呈現低于我國國內玉米價格的走勢。如果沒有玉米出口補貼等政策支持,我國玉米很難出口至國際市場。玉米主產區的農民目前面臨增產但無法增收的困境,出售玉米獲得的收入甚至無法抵消種植玉米的成本,農民利益受到損失。因此,政府需考慮當前玉米貿易政策的高成本,順應玉米貿易趨勢的變化,適時調整玉米出口的政策目標,面向國際玉米市場重新審視和制定我國的玉米出口政策。
三、玉米凈進口趨勢及貿易政策調整對我國玉米產業的影響
(一)玉米生產和農民增收受到嚴峻挑戰 我國玉米近年來保持較高的出口量,但這并不能掩蓋我國玉米生產缺乏比較優勢的現實。隨著玉米進口的增加,我國玉米主產區將面臨國外玉米的強勢競爭。如果政府及有關方面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很可能導致玉米價格下降,農民種植玉米收益降低。
(二)東北地區的玉米加工業面臨成本壓力 對我國畜牧業及玉米加工業等玉米需求行業來說,玉米進口將使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降低,有助于降低玉米需求企業的采購成本,提升其市場競爭力。但考慮到存在玉米運輸成本等因素,東北地區的玉米需求企業并不能產生對進口玉米的直接需求,只能更多的面對省內的玉米市場采購,這樣很可能在與沿海地區的同類玉米需求行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不僅如此,隨著大型國際糧食企業開始進入我國玉米加工行業,我國玉米加工業同樣要面對更加強勢的國際糧商的競爭。
(三)玉米貿易政策調整為我國玉米長期穩定出口帶來機遇 在目前的情況下,玉米出口的意義已不僅在于貿易順差和外匯貢獻,更主要的是降低用于糧食儲備的財政支出,同時出口帶來的玉米價格提高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進而促進玉米生產,有利于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
四、我國玉米產業的應對策略 在我國玉米可能出現凈進口的趨勢下,我國的玉米貿易格局將從目前的“北糧南運”逐漸轉變為“北出南進”,貿易政策對玉米出口的影響將會弱化,這些變化將為我國玉米產業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逐漸影響到實體經濟,我國的玉米產業將會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應采取如下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