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0:5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素質的感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患者,女,49歲,2012年9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乏力、面白、皮膚出血點,活動后胸悶、氣喘等癥狀,入院檢查后確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M2a)。
2013年6月行同胞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移植后長期服用環孢素抗排異反應。
患者(+13)d~(+39)d(移植之日為0d, 移植后第1d為+1d, 以此類推) , 出現反復惡心、嘔吐、腹瀉、水樣便,4~6次/d,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反復升高,予止吐護胃,激素、保肝藥、丙球對癥支持治療,同時加強肛周護理。
(+21)d~(+58)d出現咳嗽、咳痰、發熱,體溫最高39.5°C,肺部CT:兩下肺感染。
(+22)d突發胸悶、氣急,咳粉紅色泡沫樣痰,控制補液量和速度,予強心、利尿、擴血管治療后好轉,心超:左心室異常回聲團塊,大小0.8×1.6cm,考慮感染,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功能不全,予足量、足療程抗生素應用,調節心率,改善心功能治療。
(+31)d~(+57)d患者手、腳、頸部、軀干、四肢出現紅斑、皮疹,無脫屑,皮疹處予外涂膏藥治療。
(+34)d~(+51)d患者床上使用便盆后尾骶部皮膚出現破潰形成潰瘍,直徑3×4.5cm,給于局部換藥處理和全身抗感染治療。
患者經過住院治療后情況好轉,ATL:78U/L,AST:54U/L,腹瀉停止,體溫正常,皮疹消失,尾骶部壓瘡愈合,病情好轉出院。
2 護理
2.1心理護理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很容易出現焦慮和恐懼,該患者在得知自己合并了GVHD、感染性心內膜炎和尾骶部壓瘡時,出現抑郁和絕望,對自己能否治愈產生懷疑,整日寡言少語,拒絕進食,不配合護理。針對這種心態,護士耐心的幫其分析產生并發癥的原因和病情進展情況,及時告知患者檢查結果,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抑郁心理。有文獻報道[2],音樂結合肌肉放松訓練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2次/d,1h/次,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患者聽音樂時,情緒很平穩。
2.2高熱護理 患者應用了大量的免疫抑制劑,容易并發感染,此患者住院期間體溫波動于38°C~39.5°C,胸片提示:肺部感染,真菌性感染可能性大,給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伏立康唑治療。患者發熱期間,測量體溫1次/4h并記錄,高熱時,給予物理和(或)藥物降溫,留取各種細菌培養標本,并及時反饋檢查結果,做好每日體溫測量工作并記錄,嚴格按照時間點用藥,確保維持有效的血藥溶度,隨時復查血常規、痰培養、尿便常規,安排患者住單人房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每天循環風紫外線消毒,限制家屬探視時間,避免再次感染。
2.3皮疹的護理 患者皮疹為紅色斑丘疹,有輕度觸痛,壓之略褪色,首先出現在手掌、足底,繼而延伸至頸部、軀干、四肢。持續觀察皮膚出現的部位、發展速度、面積、顏色,及時記錄,予氫化可的松軟膏3次/d外涂,18d皮膚紅色斑丘疹逐漸減退,26d后消失。
2.4消化道癥狀的護理 該患者反復腹瀉,排黃色稀水樣大便,4~6次/d,伴有輕度腹痛。確診為腸道GVHD,予甲強龍2mg/(kg.d)沖擊治療,聯合應用免疫球蛋白、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同時輸注新鮮血小板、濃縮紅細胞,腸外營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對癥支持治療,繼續與免疫抑制劑應用。護理時每日觀察大便次數、形狀、顏色,并記錄排便量和腹痛情況,聽診腸鳴音,檢測大便常規和隱血、血電解質,準確記錄出入量。排便后做好肛周皮膚清潔,以1:2000洗必泰溶液清,然后洗涂抹油避免肛周皮膚破損。飲食給予清淡、無渣、易消化、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的半流質飲食,勿使用生冷食物,避免腹瀉加重,我們為患者挑選了面條、雞湯、菜粥等主食,并配以新鮮蘋果、橙子、香蕉等水果,同時遵醫囑予30%脂肪乳、復方氨基酸等補充能量,經過4w治療癥狀緩解,逐漸好轉。
2.5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護理 該患者反復高熱,心超:左心室異常回聲團塊,大小0.8×1.6cm,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予絕對臥床休息,持續床邊心電監護,記錄心率、血壓、呼吸的波形和數據,準確記錄出入量,控制輸液速度,常規液體滴速度調節在30gtt/min~40 gtt/min,防止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引發心力衰竭。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突發心力衰竭時,調整氧流量6~8L/min,給予20%~30%酒精濕化,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5%以上[3]。患者臥床期間預防下肢血栓形成,鼓勵床上活動下肢,協助下肢肌肉按摩。密切觀察栓塞表現,當患者出現偏癱、失語、感覺障礙考慮腦栓塞,出現肢體劇痛,局部皮膚溫度下降,動脈搏動消失考慮外周動脈栓塞,出現腰疼、蛋白尿、血尿考慮腎栓塞,出現劇烈胸痛,呼吸困難,發紺考慮肺栓塞[4]。一旦出現栓塞,立即匯報醫師,積極配合搶救,遵醫囑予溶栓、抗凝等藥物。經過1個多月治療,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心功能明顯改善。
2.6壓瘡的護理 患者尾骶深Ⅱ度壓瘡,創面直徑3×4.5cm,表面破潰形成潰瘍,有滲液。給予患者臥氣墊床休息,定時更換,避免局部受壓,積極糾正患者貧血癥狀和低蛋白血癥,加強營養。每天觀察創面愈合情況并記錄,加強局部壓瘡換藥,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清創,再用紅外線治療儀照射創面15min,用棉棒取等量重組人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和創愈寧軟膏混勻,然后均勻涂于創面上,厚度1.0~2.0mm,最后用2~3cm無菌紗布包扎覆蓋[5-7]。換藥1次/d,協助患者盡量側臥位,配合使用褥瘡氣圈,減少尾骶部受壓時間,1w后潰瘍面收斂好轉,2w后完全愈合。
3 討論
消化道癥狀是GVHD的主要表現之一,有時甚至是唯一的癥狀,輕者惡心、嘔吐、腹部陣發痛,排黃色稀便,每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伴有胃腸蠕動亢進或減弱,重者出現消化道黏膜糜爛、剝脫、出血[7]。護士必須了解GVHD的臨床特點,早期發現GVHD的跡象,觀察移植后患者皮膚有無皮疹、色素沉著、脫皮屑現象和胃腸道的反應,包括厭食、惡心、嘔吐、腹瀉、腹部痙攣性疼痛、腹脹、麻痹性腸梗阻、腸道出血等癥狀[8],每天記錄查體情況,予醫生交班,為醫生診斷GVHD提供可靠的依據。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立克次體等,經血流直接侵入心內膜、心瓣膜甚至重大動脈內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癥,臨床特點表現為發熱、心臟雜音、脾大、瘀點、周圍血管栓塞等。護士平時加強學習,積累臨床經驗,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以便于采取治療和護理措施。紅外線可穿入組織,主要是利用其熱作用,引起照射部位的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組織細胞的營養代謝,促進機體代謝和局部滲出物的吸收,具有消炎鎮痛的作用[9]。
重組人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FG)可刺激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等的分裂、增殖,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醫用硅酮凝膠膏,商品名創愈寧,是一種乳白色外用制劑,如膠狀,其中主要成分是硅凝膠配合微量冰片、適量基質等,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亦可減輕水腫,加速創面愈合[10]。
參考文獻:
[1]陸道培,主編.白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341-342.
[2]許貞書.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現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427-428.
[3]周麗.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理衰竭的護理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8:53.
[4]尤黎明,主編.內科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185.
[5]顏霞,徐曉東,侯悅,等.4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癥皮膚損傷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38-40.
[6]趙景華,羅旭松,岑瑛.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對各種創面的治療作用[J].華西藥學雜志,2002,17(3):187-188.
[7]賈一江,龐國明,俯強.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86.
【中圖分類號】R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409-0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即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在早產兒尤其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較為常見,其發病基礎在于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所致。它可導致患兒出生后6小時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伴、發紺、雙肺呼吸音減弱,病死率占早產兒死亡原因的50%-70%[1]。我院新生兒室自2010年起,使用固爾蘇聯合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NRDS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有關護理操作實例及臨床情況總結如下:
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為救治嬰幼兒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輔助通氣支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已被肯定。方便、快捷、價廉、無創、易護理,已被醫護人員和患兒家長所接受。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肺容量及功能殘氣量較小,肺泡容易萎陷,常可出現呼吸困難、、三凹征、青紫、ARE,在搶救呼吸衰竭的危重新生兒過程中,糾正缺氧是重要環節之一,迅速有效改善氣體交換可逆轉病情。
輔助通氣是根據呼吸衰竭程度提供不同的呼吸支持。CPAP能使患兒在呼吸末保持肺泡正壓,增加功能殘氣量和防止肺泡發生萎陷,以改善通氣功能,減少通氣死腔和通氣灌流平衡,而使PaO2上升、肺間質水腫減輕、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消耗減少。早期應用CPAP可減少需要高壓氧治療的時間和減少機械通氣的需要,是治療新生兒輕-中度呼吸衰竭的常用技術。
人工呼吸機在搶救新生兒呼吸衰竭,目前已被大型醫院廣泛應用,但由于呼吸機價格昂貴和氣管插管后氣道管理復雜易引起感染、氣壓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鼻塞式CPAP是輔助通氣的一種無創傷、結構簡單、操作容易、價廉、療效顯著的方法。應用鼻塞式CPAP需注意的是,應根據病情變化及血氣分析或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測血氧飽和度,及時調整CPAP參數,確定使用時間,適時改為血管或鼻導管供氧,以防止氧中毒。如果出現嚴重血液動力學改變,應換成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1 制劑的制作及結果
1.1 固爾蘇制劑:該制劑的主要成分為豬肺磷脂,是一種從豬肺中分離出來的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質(規格:120mg/支)入院后24H之內即給與,單次劑量為100~200mg/kg.
1.2 方法:用藥前將患兒置于遠紅外線輻射臺上保暖,取仰臥位,常規氣管插管。將氣管插入到支氣管分叉處稍靠上的位置。吸凈氣道內及口鼻分泌物。用2ml注射器抽取已經預熱至37℃的固爾蘇。分別予仰臥位,左側臥位(肩部抬高)各取 劑量給氣管插管注入氣管內,時間不小于1min。給藥后用復蘇囊加壓給氧3-5min。使固爾蘇充分彌散至肺泡表面后,拔出氣管插管,給與CPAP通氣,心電監護:CPAP初調條件:Fio2 50%~60%;Flow:6-8L/min;PEEP.3~5cmH2O。
1-2h后根據臨床表現和血氣分析參數調整CPAP參數.
結果:我院新生兒室自2010年以來共18例,經固爾蘇和CPAP聯合應用后,臨床癥狀逐漸消失。三凹征,發紺,癥狀明顯改善,治愈出院。其中有2例自動出院。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家屬對醫學知識的缺乏和對預后的擔心,往往不能采取果斷措施配合醫生治療。因此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減少其焦慮心情至關重要。
2.2 用物準備:CPAP處于備用狀態,各種監護儀正常工作。準備好插管用物,檢查好喉鏡,備好氣管插管,預熱輻射臺。連接好復蘇氣囊。準備好吸痰用物,吸引器處于備用狀態。
2.3 患兒準備:將患兒放于輻射臺上,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密切觀察患兒口唇,四肢末梢皮膚顏色及血氣分析結果。心電監護、氧氣吸入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給予氧氣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狀況,提高血氧飽和度。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凈口鼻分泌物,壓力不可過高,時間不超過15s,避免損傷呼吸道粘膜[2]。
2.4 用藥配合:協助醫生擺好。徹底吸凈器皿分泌物。常規氣管插管;固定好,用藥前再次吸凈氣管及口鼻腔分泌物。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抽取固爾蘇,抽吸前搖勻,遵醫囑分別沿氣管插管壁滴入藥液。擠壓氣囊的力度和頻率應大小快慢適中。
2.5 用藥后護理: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面色、氧飽和度變低。檢測體溫及時調整CPAP參數,預防感染。早產兒從母體獲得免疫抗體少,放于功能差,容易引起感染。操作前護士應消毒雙手,嚴格執行保護性隔離制度,操作時動作輕柔,并注意保暖。保持環境清潔,清楚有害細菌。
3 總結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主要發生于早產兒,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并伴隨結構不成熟所致。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不能保證足夠的功能殘余氣量,及維持肺泡膨脹狀態。因此,早期使用肺表面火星物質,可減少廢氣漏,改善肺順應性。但最適得劑量,最佳的給藥時間和方法,和最優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制劑,是療效得到保證的基礎和前提。臨床試驗觀察表明,采用“INSUER”技術(即氣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質-拔管使用CPAP)較為合適,減少了機械通氣的使用[3]。在使用固爾蘇的過程中,嚴格控制給藥時間,不但會避免患兒發生低氧血癥的危險,也獲得了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較好分布。
參考文獻
[1] 俞加林,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防治[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643
中圖分類號:G42
前言
構建區域性實踐模式,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發展,是當前促進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由之路,在教師專業化運作體系中,主要涵蓋運作機制與策略兩方面的內容,為了提高教師心理素質,應該尋找一條區域性的有效途徑,在提高該區域內教師心理素質及教學質量的同時,建立教師區域教師進修學校為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基礎條件。
1、構建運作體系
首先,以課題組成員作為核心,通過區域教師進修學校建立起教師心理素質中心組,然后以點帶面的對全區域內的中小學及幼兒教師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如圖1所示:
所謂的點,就是對該課題進行參與與探討的學校,所謂面指區域內的中小學及幼兒園。該模式是一個面向整個區域的教師心理素質及專業化提升的工作模式,運行與操作機制良性的發展,該模式下對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起著資源整合、組織實施、監督檢查、指導訓練等作用。
2、以運作體系提供教師心理素質
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關系到自身的生理、環境及科學文化素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個體在各種矛盾相互沖突及作用條件下的心理發展,在出現矛盾與沖突的時候,教師通過參加各種訓練,對心態進行調節和規范,保持心態平和,從而發揮整體的效用。育人準則與價值取向的結合,對教師的人生感悟是一種融合,也是實現教師教育成果的源動力。從區域實踐上來講,提高教師心理素質需要堅持三項原則:整合、趨向和訓練;三個結合:自我提高與集體培訓結合,在自我提高的基礎上實現訓練的自動化目的;分層與分段結合,分段培訓是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師所遇到心理問題,包含高中、初中、小學及幼教四種類型,有目的的采取心理訓練的模式,分層在根據入職教師崗位的時間長短劃分的新教師、老教師及青年教師幾個層次進行的心理訓練;全區聯動與基地輻射結合,主要以基地輻射為主,做到以點帶面的目的。需要參與課題培訓的教師完成訓練活動后,回歸校園與同校教師進行心理素質的溝通。一般將大型的集中培訓活動設立在各個基地學校進行,活動中,吸收各基地教師前來參與,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對自身心理素質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起到宣傳和輻射作用。五類活動包含:交往活動、情緒調動活動、成就動機及專業活動、教育創新活動、應對教育挫折活動;五步訓練指參與活動、體驗引導、示范導行、自我練習及自我創造;五種能力包含心靈感悟能力、角色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及自我表現能力。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可以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提高的,本文所研究的區域性教師心理素質發展主要針對心理訓練模式展開,通過各種培訓方式,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3、編制資料引導教師學習
教師的心理素質包括五種能力,因此可以將這五種基本能力作為目標,然后設計出《教師心理素質提高培訓活動課程設計》,通過對區域內基地學校的教師進行心理素質的培訓,帶動其它學校教師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經過培訓與時間驗證,教師心理素質在進行自我培養過程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后可以將取得效果突出的教師的收獲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編制成資料。通過學習和借鑒,使其它教師也能從中體會到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例如:在編制的資料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我是一名小學體育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事開始稱呼我為”老李”,在工作中也對我開始特別的關心和照顧等等,我開始感覺到我老了,心里邊也有了痛苦、迷茫和恐懼,一想到終有一天職業生涯也要到盡頭,非常苦惱。通過學校組織的教師心理素質的培訓,我開始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重新定位,回顧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調整心態,找回自我,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更加的注重鍛煉和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獲得成功。進過不斷的實踐和努力,我擺脫了那樣的苦惱,對自己的工作更加的熱愛,專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認為心理素質對于一個教師而言非常重要,要不斷的進行強化鍛煉,突破自我。
4、優化教學環境
區域教師進修學校的作用主要對基層學校起到指導的租用,但不足在于并不是是對有直接的管理效用。基層學校應該將以人為本的觀念樹立起來,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指引下,將教師的心理素質輔導作為重點來抓,積極的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感情方面的投資也就愈顯重要,經過多方的努力,為教師在專業水平方面創造成長的機會,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考核,不斷豐富其業余生活。構建和諧輕松的人際環境,使教師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工作,促進其心理健康、和諧的發展。
結語
作為教師而言,其專業化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視,很大程度上對其專業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因此,要在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不斷的強化其心理素質,只有將這兩個方面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在進行教師心理素質訓練的時候,需要注意將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降低,努力的提高教師工作、學習及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數,對出現心理障礙的教師,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定期組織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培訓,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梁艷榮.從專業認同角度談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9(5).
[2]任靜.教師心理素質及其培養研究[J].文教資料,2010(25).
師生關系、家長關系和同伴關系的不協調是導致當今中小學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師生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當前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異化,要克服這些我們應該做的措施就是調適好師生關系,按照人際關系中的互動的規律去做。其中,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而人類的心理x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失調。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際互動的心理規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虛的,還是喜歡聽。所以我們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措施,比如賞識、贊賞。我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就是因為贊賞可以改善機體氣氛,有利于搞好兒童教育,提高教師的領導藝術,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這些贊賞必須是真誠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況下人都是在利益相關的時候為自己考慮的多一些,不過這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有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嫉妒之心,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及時地觀察了解學生,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否則有的后果會很嚴重。還有一種就是就是羨慕之心,這是產生在一種美好基礎之上的。
還有就是心理歸屬感。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很懼怕孤獨、希望能夠遠離孤獨,尤其是差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及時地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自己也是這個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從它的閃光點出發,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不覺得孤獨。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擔,同時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現在有很多學生跳樓x、離家出走的、誤入歧途的這些悲劇發生。我也在想如果我們這些教育者能夠及時地去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關心他們、去教育他們,也許就會減少這些悲劇的發生了。
通過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講解后,讓我明白,學生出現逆反、任性等問題,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師作對。而且,出現問題的孩子正是需要我們的包容和幫助,我們老師不應該嫌棄他們,就像醫生不能嫌棄病人一樣,要真誠地幫助他們。當我們把問題學生當成一個個研究對象“對癥下藥”時,就會覺得有樂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慶幸能夠有這么好的機會去學習,給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最后幾天的學習中,我一定會好好珍惜的!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一、通過這學期的學習,我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從無到有,從淺到深。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了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地感知現實并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平衡過去。在專家們的講課中,很多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培養。
二、通過學習,自身心理素質有了提高。我對心理調適的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對個別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而且有了一定的輔導思路。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另一個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干,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提高學習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一)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樂于學習,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
(五)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
四、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主動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溝通。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紀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擊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戰
為了能促進同學們身心兩方面的健康發展,也為了同學們能有一個跟加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班開展了有關心理健康的活動,通過老師的講解、耐心疏導,使我懂得了解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我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就可能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我認為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僅是單看你的學習成績,還要看你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們搞好學習和生活的基礎,為此,我要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首先我要辯證地看待我的優趣點,正確認識自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于的閃光點,只需要我們要善于去挖掘,對于我的缺點我要不斷改進。
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于冒險,敢于探索,善于競爭,善于合作,富于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我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我系舉行了心理健康活動周,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一個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帶著什么樣的心態來看社會的問題非常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高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今天,我跟表哥閑聊的時候,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心理健康這個話題。
當前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辦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正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在學科方面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優勢。語文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自信心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
自信心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多表揚,多鼓勵。提倡賞識教育,多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平時不愛發言,有一次他羞怯的舉起了手,我趕緊抓住這個機會提問他,鼓勵他,給他信心。從那一以后她的舉手次數增多了,學習也越來越有興趣了。可見學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響力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更持久、更有力的推動其對語文的學習。所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獲得成功。
二、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是鍛煉其才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務之一。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和耐挫能力。在教學中經常搞活動,開展競賽。如故事大王比賽,詩歌朗誦賽等。通過比賽活動,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競爭意識,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完善心理素質的。
語文教材及語言美、結構美、自然美和藝術美與一體,這就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奠定了基礎。精神可以利用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內涵和情感因素,使學生情感受到洗禮,靈魂得到凈化,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成為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四、塑造學生鮮明個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個性是指個人的意識傾向以及經常出現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總和,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性格、氣質和能力等成分。語文是一門兼容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無不折射著上述內容,從選材、講授到學生的感悟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引導,鼓勵學生發表正確而又新穎獨特的見解,塑造鮮明的個性。從而形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心理素質。
五、在教學中營造方法靈活和諧氣氛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于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并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貫徹執行同志的題詞“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做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職責。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語文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社會生活的多變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決定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內容的豐富和方法的多樣。本文僅從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小組和對子建設,人人當學生,人人做先生”,“在教學中營造方法靈活和諧氣氛”,“樹立榜樣,陶冶性情”,“盡情宣泄,保持心境”,“提高教師的身心素質”七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在今后還將繼續深入研究,以使語文教學確實成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載體。
一、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目標體系的確立
1.必須符合教育的總目標。心理素質教育目標的構建必須置于人的全面素質教育的任務體系之中,注意與德、智、體等幾方面的各項教育目標的銜接,必須為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為實現充分個性化與順利社會化服務。
2.必須從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出發。心理素質是指在遺傳的基礎上,在教育、環境及主體實踐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心理能力、心理狀態及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的狀態主要體現在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劣,以及由心理因素所影響的行為的社會適應狀態上。
3.應以心理科學為基礎。心理教育指對人的心理的各層面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影響,從而達到心理素質的全面優化。它既是有別于心理學的教學,也不是某一分支學科理論的具體應用,而是需要運用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心理治療學、心理測量學等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同時需要有機地運用教育科學、社會學、人口學、哲學等相鄰學科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具體技術。這樣,才能科學地確立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4.必須注意內容的全面及系統間的協同。心理素質各要素對于促進人的發展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要與素質教育總目標協調統一,同時還須注意心理素質內部要素間的協調統一。在智力、非智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及行為適應之間,他們又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在設定每一發展階段的課題時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還應注意內部要素間的具體協調統一。
5.以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的標準為依據。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是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青少年學生正處在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要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三個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互相銜接、持續發展的關系。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既有本階段共同年齡特征,又存在著個別差異。
二、構建心理素質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建構有兩條基本的途徑:一條是實踐的途徑,即從實踐中自下而上地逐步積淀形成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另一條是理論的途徑,即以理論教育為起點,結合心理素質教育實踐所形成的模式。從教育理論的高度來看,更應強調第二條途徑的開掘,只有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在雄厚的教育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實踐的要求。在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建構的起步階段應該有清晰的框架,具體地說,應具有如下特點:
1.有特色。特色就是與眾不同的風格,從宏觀上講,應建構適合國情的規范模式。近些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教育實踐是富有本土化特色的。從微觀上講,一個地區乃至一所學校,構建心理素質教育模式也應考慮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體現自己的特色。
2.高起點。雖然我國心理素質教育還處在發展初期,但不能因此而降低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要求。如果草率套用理論或者按部就班地沿襲別人的老路,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建構勢必會經歷一段低水平的重復過程,就會滯后于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
3.可操作。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模式的兩個端點分別連接著理論與實踐,模式是理論與實踐上通下達的中介和橋梁,因此,能否有效地進入操作狀態是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適應性與效用性的重要標志。任何一種模式的建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實踐問題,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建構也是以理論為指向、操作為基點,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效能。
三、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從現代教育的意義上理解,心理素質教育已進入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本著一種大課程的思路,結合心理素質教育實踐運作的取向,可以從發展性—矯正性、顯性—隱性兩個緯度建構心理素質教育課程。
1.認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一種課程形態,它以增進人的心理成長為宗旨,以心理素質教育的進程為依托,組織師生互動的心理情境。它通過交流、對話、論辯、述理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心理現象、心理品質、心理調控及心理建構等方面的認知。認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是探究和建構式的,注重營造認知的氛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認知主體,民主、平等、合作地介入到認知性的心理素質教育進程中,增進心理認知的發展和心理品質的提升。
2.融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二種課程形態。這種課程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技能、情意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技能的一種課程形式。“融合”乃是有機的結合,是使課程實現內在聯通、一體化的契合。心理素質教育作為一門導引學生心靈成長發展的課程領域,其主體應是發展性、塑造性的,即在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各門學科課程以及班會活動、團隊活動、文體活動等都隱含心育資源,如能充分挖掘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就能達成融合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目標。
3.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三種課程形態。由活動課程到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并不是課程形式的變化,而是課程內涵的變化和功能的拓展。活動課程對人的影響是綜合的,是道德的、審美的、心理的多重教育影響的復合體。所謂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就在于根據心理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活動課程中融合心理素質教育的原理、方法與技術,以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體驗為基礎,增進其心理品質發展的教育進程。
4.矯正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矯正性—顯性區間的一種課程形態。隨著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發展性”取向的逐步確立,以及“發展性的心理咨詢”、“積極的心理治療”的誕生,學校心理矯正的目標也逐步與發展性的心理素質教育目標融合。
5.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隱性與矯正性—隱性區間的一種課程形態,體現了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發展性與矯正。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是基于“養成”的復雜過程,心靈的成長需要“潤物細無聲”的環境氛圍,不能追求“速成”。從心理品質的發展來看,知、情、意、行等要素構成了心理發展的整體,這一整體結構是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正是以生活(主要是學校情境的生活)為媒介,通過無意識心理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四、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類型
獨立性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心理素質教育科學課和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前者是一門傳授較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進行心理自我教育的獨立課程;后者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原理,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主要目標和內容的心理訓練課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人與環境互動的活動過程中實現的,一刻也離不開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有心理活動參與,都有培養某方面心理品質的作用。但人的心理品質是一個整體,包括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單項或某類活動難以解決全部心理品質的培養問題。同時各科教學與各種教育活動都有其特有的教學目的和訓練內容,當前教育教學活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忽視心理素質培養的傾向。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以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訓練為主要目的,因此,開設獨立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對兒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其實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比其他單一的活動課的作用更深,難度更大,周期更長。它需要根據不同心理品質訓練的特點來組織教學。思維訓練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意訓練要精心創設情境,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矯治要精心創造一種互助合作的氣氛。心理品質的多樣性,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富有實效。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過程,需要進行系統的訓練。
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的類型很多,如測量課、游泳課、訓練課、矯正課、角色扮演課、社會活動課等。在開課上要求創設密切配合的心理氣氛,建立師生和諧的、真誠的、共情的心理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對學生的表現關心、理解,但不責備、懲罰,活動中遵循心理輔導的原則,讓活動過程變成心理輔導與治療的過程。
非獨立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是在具有多種角色人物的活動中培養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它包括學科性心理素質教育課,即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即在活動課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非獨立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實質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社區、家庭、校園、班級環境。融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
五、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它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把學生作為生命體,注重形成學生的獨立人格、精神風貌和精神力量,注重發展其公民意識、現代意識和思維方式及非認知因素。它要求發展個性,遵循教育的個性化原則。
2.發展性。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成長。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通過心理素質教育,激發其成長的動因,促進他們度過心理成長的各個關鍵時期,從而積極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實現最佳的發展。
這個實驗的總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適應、學會高效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做人;使學生能夠以自尊為本,以自愛為榮,以自強為律,以自信為勇,以自主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走向社會。
具體目標是:
1.使學生初步掌握相關的心理知識,提高對心理素質的認識。
2.通過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優化學生的智力結構,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3.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漸使學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廣泛的興趣,積極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諧的人格。
4.通過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恰當地評價自己,妥善地接納和正視自己,從而提高心理適應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過教育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心理訓練和心理調適的方法,自覺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6.通過教育,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學會與異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高尚的審美心理,努力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質教育實驗的具體措施
1.抓好典型,改變觀念
我縣的心理素質教育是從抓好一所典型學校,找出基本規律,利用生動事實改變人們觀念起步的。我縣黃村第五中學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學,過去這所學校出現了許多老大難問題,1990年張文學同志接任五中校長,他以校為家,帶領全體教師經過五年的努力,終于比較徹底地改變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縣中學教育的先進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滿足已有的成績,他們仍是積極進取、開拓前進。1996年他們根據學校生源的情況和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敏銳地抓住“心理問題”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斷地提出在學生中進行心理教育實驗。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他們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學生們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熱情,也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好評。《北京青年報》、《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先后采訪和報道了五中心理素質教育的情況,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我們及時抓住這個好的典型,并由縣教育局中教科科長掛帥,總結他們的經驗,在全縣教育工作會議上宣傳這個典型,改變了眾多領導干部的觀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2.小范圍實驗,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心理素質教育對于我們而言畢竟是新事物,怎樣運作,有什么規律,五中的經驗是否完全可行,這些都必須通過實踐。為此我們決定進行小范圍的實驗,以便找出規律性的東西。1997年暑假,我們選派了十五所學校的代表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參加“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學習班。經過比較系統地學習,全縣1/3的學校有了開展心理教育實驗的教師,形成了一支骨干隊伍,他們經過考試均獲得了授課與咨詢的結業證書,這為我縣較大規模、較大范圍地開展這一教育奠定了師資基礎。
這十五所學校,由中教科牽頭,以五中為龍頭組成全縣協作組,以五中原有教材為基礎,開始了有組織的實驗工作。他們定期召開研討會,相互聽課,交流經驗。經過半年的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中學開展心理教育的四點經驗:
(1)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
我們的心理素質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課排入課表。課堂教學不以傳授心理知識為主,要以心理訓練為主。突出心靈的感悟,要解決“什么是”、“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問題。重點放在“怎么辦”上,確實為學生解決實實在在的心理問題。實踐告訴我們,這種方法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贊同,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學校還成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我們僅把它作為心理教育的輔助方法。我們把心理咨詢室的工作定位為: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為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服務,為疏導個別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服務。實踐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中學生的心態是正常的,障礙嚴重的只是極少數,因此在中學不宜提倡所謂的“心理治療”。
(2)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實施心理訓練
我們利用《心理自測與訓練》這本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多種途徑的訓練,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利用軍訓、春游等機會對學生進行“磨難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務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利用興趣小組活動開展“創造性教育”;利用各種競賽活動開展“競爭”、“思維方式優化”、“膽量”、“應變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課堂上的每一講都要求教師要有訓練詞,以積極、健康的語言給學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積極,微笑樂觀,不怕困難,輕松自在”等。這些暗示起到了較好的教育和訓練效果。
(3)啟發學生自我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是學生心理素質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質必須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礎上才可以被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學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訴周圍的同學,會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學生中成立“心理素質互助組”、“心理素質教育研習小組”等,開展學用心理方法演講比賽,在高年級開展有關心理問題的“研討會”和“辯論會”,讓學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進、互相激勵、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學科教學是學校最基本的活動,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全面提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我們的口號是“要先成為心理教師,再成為學科教師”。為提高全體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水平,我們在教師進修、教師繼續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質培訓的內容,使全體教師都能在學科教學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覺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總之,我們通過第二階段小范圍的實驗,基本摸清了適合我縣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為主的綜合性心理素質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條正規課堂教學與心理訓練相結合,專門心理教育與學科滲透相
結合,全面心理教育與個別心理咨詢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結合的道路。
3.培訓師資,大規模開展實驗
在做好實驗教材的編寫,小范圍摸出經驗的基礎上,局黨委認為在全縣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時機已經成熟,于1998年元月舉辦了我縣第一屆中學心理素質教育師資培訓班。全縣43所中學的100余名干部教師參加了學習,為我縣大規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實驗活動準備了強大的師資隊伍。1998年秋季開學,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達在全縣中學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的通知,心理教育課正式排入中學生的課表,正式成為我縣政府督學室督導的內容。成立實驗教學班400余個,上課學生達2萬余名,從此心理科學真正走進了我縣中學生的課堂,用學生的話說就是:“心理教育――這甜甜的風吹進了我們的心田。”
4.成立中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使我縣心理教育進入有序的管理狀態
我縣于1998年成立了“中學心理教育研究會”。在研究會的主持下,我縣不間斷地組織心理教師通讀實驗教材,設計實驗,學習有關材料,征集有關論文,組織多次研究、觀摩課,召開現場會,使我縣的心理教育生動活潑。這些活動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師的業務水平、授課水平和自身素質,為我縣心理素質教育實驗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礎。
5.創辦了《中學生心理素質報》
經過反復的研究與討論,我們于1998年6月創辦了《中學生心理素質報》,設立的欄目有:心理知識、青春絮語、心理醫生、心理信箱、校長隨筆、悄悄話、名家經驗、開心果、心理咨詢、校園專訪、青春調查等。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輔助讀物,《中學生心理素質報》極大地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6.開展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大賽活動
為展示學生學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黃村第五中學率先開展了“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比賽”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根據這一成功經驗,在中教科和教研會的領導下舉辦了我縣首屆中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大賽”,各校學生踴躍報名參賽,學生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一個個親身經歷過的動人故事,令參加評判的教授為之感動。看到心理教育在學生心中產生的巨大影響,看著收獲后的成果,我們笑在臉上,甜在心頭。為將學生的真情實感告訴給眾多的青年朋友,我們出版了一本學生學心理用心理的專輯――《穿過迷霧把生命看清楚――中學生學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幾點體會
1.領導重視是這一實驗成功的關鍵
我縣的經驗說明,領導重視是本項實驗成功的關鍵。我縣教育局黨委十分重視,把心理教育實驗擺上了議事日程,可以說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們的實驗工作順利進行。事實也告訴我們,哪所學校的領導重視,哪所學校就搞得好。
2.必須有一批熱心于此項事業的教師
通過對美術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創造能力對美術學的重要作用。美術是以靈感型的獨特創造為原本,追求極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視覺實現。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情感和我們本質中不受約束部分的表現。”在大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啟迪誘發學生獨有的美術靈感,幫助學生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進行大膽的美術創新實踐,在現實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發現美,以獨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現。由此可見,心理素質中的創新能力對大學美術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大學美術的教育也包括技術部分,對色彩的處理,對各種技法的掌握,對各種客觀事物的細心觀察等等都要求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配合。在前期的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要尋求現實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觀素材,并采取適當技法對其加以良好的展現。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一些創作瓶頸或問題。創作者如果不能正確應對,以積極的心態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甚至自暴自棄,自哀自怨,美術創作最終是不能正常運行的,即使前期的創作靈感多么獨特與優異,也只能半途而廢。
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觀念的滲透,美術的商業化趨勢日趨明顯。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對精神文化享受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這促進了美術事業的發展,也給純粹化的美術觀念帶來沖擊。大學生如何應對市場化的挑戰,端正自己的創作動機,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和宗旨,在作品的市場價值與藝術價值之間做出權衡與抉擇,這就是一個涉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不少創作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創作出大量的短期速成品,最終在藝術上難有建樹,這是值得美術教育領域反思的。另外,不少大學生之后要走上就業崗位,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面對客戶對作品的否定與質問,大學生美術創作者如何平衡內心的失落感。美術創作是藝術化的個人構想,不同的人其審美理念,心靈境界,知識水平,情感體驗等的不同都影響著其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與評價。美術創作者必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在關于美術作品的外界辯駁與評價中,獲得心里的平衡與適應感,保持內心的價值意義認同感。在創作獲得好評時,如何不為名利所困,在不斷總結與反思中,創作更好的作品,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這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做鋪墊。
二、歌唱者提高舞臺表演水平的路徑
(一)表情與形體動作的訓練
表情和形體動作是歌唱者進行舞臺表演時的形象要素,也是歌唱者塑造角色的一種技術手段。因此,為更好地完成舞臺表演,提高表演水平,應善于利用表情和形體動作進行表演。為此,需要進行表情和形體動作的訓練。
1、面部表情的訓練
所謂的面部表情,指的是面部肌肉、嘴、眉毛、眼神等的變化[3]。面部表情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各種感情,其中,眼神的訓練最為重要,正所謂“一臉之戲在于眼”。歌唱者應重視眼神的訓練,如可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訓練眼睛以嘴巴的協調性。也可多觀看一些優秀歌唱者舞臺表演時的面部表情,進行模仿學習。或選擇不同情緒風格的歌曲進行練習,以豐富自己的面部表情,爭取表情的拿捏到位。
2、形體動作的訓練
歌唱者應有意識地訓練、策劃自己的形體動作,包括合、定、引、托等手勢動作,并進行反復練習。但表演過程中并非手勢越多越好,而應根據歌曲需要而定,做到協調、自然,有意無意之間,使感情、手勢、歌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4]。
(二)心理素質的訓練
歌唱者是進行舞臺表演時,其心理活動直接影響發揮水平,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質不過關,存在怯場、緊張等心理障礙,往往會影響到面部表情,有些還會出現忘詞、走音等情況,影響表演效果。因此,對于歌唱表演者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質至關重要。為此,歌唱者有必要加強心理素質訓練。首先,歌唱者應樹立正確的歌唱態度。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和嗓音特點選擇適合的曲目,以提高自信心,保證表演水準。其次,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努力使自己習慣于各種場合、各種環境下的表演,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作用。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問題頻發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規定的高校教育內容。然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決但尚未解決的重要課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關注積極心理品質、注重潛能開發、著眼建設性和未來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將關注點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積極進取、樂觀開朗、勇敢創造等良好心理狀態和積極心理品質方面,強調“標本兼治”,即解決心理問題與培養健全心理素質相結合。因此,以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為指導,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體系,對于解決我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本土化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問題分析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步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從課程的實施現狀來看,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課程目標重補救預防輕發展促進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心理問題的解決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這樣的課程目標導致了不少大學生只知道應該怎樣避免負面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力;只知道悲觀、自卑、嫉妒等各種不良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卻不知道怎樣去發展諸如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的人格品質。
(二)課程內容重學科專業性輕實際應用性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陳述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般圍繞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等內容展開,比較忽視學科在具體生活領域的應用,缺乏教育載體的深度發掘。比如: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在大學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進而促進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多樣化教育載體,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課程模式單一實施途徑簡單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模式主要是學科課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學的知識邏輯來組織課程體系,很少兼顧學生的心理邏輯,課程模式缺乏靈活性且比較單一。課程實施途徑主要有專題心理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活動以及心理咨詢,課程實施途徑相對簡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課程模式還是課程實施,都應該從系統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自我潛能的開發為教育目的,建構科學有效的課程模式和實施途徑。
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條件,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效應,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培養大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樣做既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能培養學生成為更加積極、樂觀、幸福、進取的個體。該課程體系將綜合多個學科,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發展與適應并重的課程目標設置
發展與適應并重是指該課程是基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首要目標的課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積極心理學對人性持積極評價的取向,重心是重視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的教育功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既應指導學生積極適應又應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良好適應能力的發展。
(二)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構建
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是指一切與大學生有關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以及社會實踐都可以整合成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生活即課程的大課程觀。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滲透、全員參與的途徑,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干,以學科教師為生力軍,以宿管員和同伴為社會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和媒體宣傳為積極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立體網絡。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重視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的有機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及自我教育與同伴互動的有機結合。
(三)自主參與的課程組織形式
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激發、調動大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為核心,形成圍繞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品質的自我教育活動。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品質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據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從心理發生的角度分析認為,心理品質是主體依托實踐共同體,通過實踐活動內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是灌輸課,而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教師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與操作。因此,該課程體系非常重視大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來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特別強調課程的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三、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成
根據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我們認為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成包括表1所示的幾個部分:
(一)專題訓練課程
專題訓練課程是基于“明理導行”的原理,讓學生轉變觀念,提升認識,了解和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與技術。專題訓練課有兩種實施途徑,分別為專家講座和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專家講座課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講授,受眾面比較廣,使大學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專家講座的缺陷是難以實施具體的行為操作,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成長較少。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是由心理老師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學科課程的方式,圍繞大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健康主題開展的課堂訓練或團體輔導。心理教育課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共同交流,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或者領悟形成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實踐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訓練活動課程。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實踐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課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實踐活動課主要采用如下形式開展:(1)營銷活動。以市場競爭實踐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實施方法是邀請營銷專業的老師參與到該課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和技巧來消除或緩解某些心理障礙(如社交恐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體設計。讓學生設計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多媒體作品,并參與競賽。邀請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新媒體專業的老師參與該課程,在課程中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園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3)自我超越訓練。自我超越訓練可以培養健全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強化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增進團隊參與意識和責任心,為大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4)健康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體育運動教育不僅促進學生身體技能發展,而且有益于學生社會技能、自尊、親社會傾向以及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藝術陶冶課程
藝術陶冶課程指利用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功能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主要指個體通過藝術欣賞和實踐,獲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個體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個體正確地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陶冶課程的具體實施途徑包括以下內容:(1)音樂心理調節。音樂不僅能治療心理問題,也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音樂能滲透到人們靈魂的深處,激起大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舞蹈不僅是身體的展現,也可以治愈心理創傷。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將舞蹈的治療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種課程要求學生編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積極情緒體驗功能的舞蹈。(3)美術心理教育。美術心理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事物來調動主體的各種心理功能,升華情感,使其通過豐富的內心體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促進自身內在的協調發展以及自身與外在環境良好共生關系的建立。美術教育也是張揚個性、表達自我的一種有效形式,有利于促進自尊、自信和個性成長。(4)影視觀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諱強制、說教和指責,尤其要講究分寸。電影藝術非常重視人物情感的宣揚和抑制,這使電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為可能并富有實效。影視觀賞一定要在觀看影片后進行有指導的分享交流。(5)校園心理劇。校園心理劇是利用舞臺創設的生活情景,通過行為表達的方法和技術,重現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沖突,使心理問題和心理過程表現出來,促使觀眾和演員產生新的領悟、體驗新的情緒從而改變行為的一種綜合性和表達性的心理干預活動。校園心理劇使參與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認知結構發生變化,使參與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社會,完善自我。校園心理劇以其獨具魅力的原創性、互動性、生動性和啟發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影響和人格影響,提高他們自我幫助和幫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