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1 11:00: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專業劣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金項目: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會計專業“三層雙軌三能力”實訓體系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2KJB1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行業發展帶動了會計專業的發展,雖然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然而各類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也在劇增,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尤其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高職院校關注的熱點。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從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全面分析,把握企業自身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環境機會、威脅,從而將自身內部優劣勢和外部環境機會威脅有機結合,制訂符合自身未來發展的戰略策略。
本文運用SWOT理論分析法,從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外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學生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出發,確定SWOT競爭對策,探索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對策,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會計人才,適應社會需求。
基于SWOT理論的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1.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優勢(S)
高職會計畢業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專業技能好;有吃苦精神、適應環境能力強。
2.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劣勢(W)
高職會計畢業生文憑較低,文化素質較低;高職院校實訓設施不足;學生獨立工作和獨立處理問題能力不夠強,創新意識不足。
3.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機會(O)
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對高職會計畢業生需求增加;各級教育部門對高職教育的大力支持;專升本考試為高職會計畢業生帶來深造機會。
4.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威脅(T)
全國會計人才愈來愈多,就業競爭激烈;企業對會計人才要求愈來愈高,要求會計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高、專業能力要強;會計行業實行資格準入制度,無證不得上崗。
高職會計畢業生的SWOT應對策略
將高職會計畢業生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有機結合,形成SO、ST、WO、WT戰略與策略,見圖1。
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應對策略
如何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如何謀求本校會計專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高職會計專業SWOT應對戰略策略以及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1.加強高職會計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高
會計職業對從業人員的思想品德素養要求較高,據企業招聘會計人員的信息顯示,用人單位首先看重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其次才是會計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和心理素養。因此,高職會計專業一年級第一學期必開課程中必須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這門課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證必考課程。會計專業教師不僅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中對學生要進行思想品德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而且在其他專業課程中也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使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能夠提高。
2.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及時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定期通過板報、校園網等方式向學生傳遞就業信息,做好就業宣傳指導工作。
從二年級開始,學院要組織教師根據學生自身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和市場需求,對學生的職業進行正確評價、準確定位和合理選擇,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在就業問題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
3.加強考證輔導,提高考證過關率,增加就業砝碼
2013年以來,陜西省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實行機試,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過關率較低,不到30%,這個問題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急需解決的燃眉問題。高職會計一年級學生除了開設《基礎會計》、《初級會計電算化》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三門考證課程外,一年級第二學期在考證前還要開設這三門課的強化訓練輔導班,提高一年級學生的考證過關率。對二年級考證未過關的學生,二年級第二學期也要開設強化訓練輔導班,提高二年級學生的考證過關率。經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到了三年級,爭取使考證過關率達到85%以上。
高職會計學生在畢業前,除了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最好還要取得初級會計師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外語等級證、電算化等級證等證書,以提高就業的砝碼。
4.改革會計專業教學,增強會計實務操作能力
會計專業教學應把握培養會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會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據高職會計畢業生用人單位調查問卷顯示,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學生最應加強的是會計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包括會計實務操作技能和財務軟件操作技能),具備一定溝通能力。為了提高高職會計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首先,改革課堂教學,積極探索新方法,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機會。其次,加強實踐和實習環節,多開展手工模擬實訓、電算化核算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分析模擬實訓等相關課程實訓,充分利用校內會計手工實訓室和電算化實訓室,讓學生反復練習,熟練掌握會計核算、電算化操作等基本技術,與此同時,積極尋找會計師事務所、公司企業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親身感受會計循環的業務流程。最后,改革考試形式,將理論知識考核轉化為實踐技能考核,考試內容趨于靈活性和實用性,如會計電算化、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等課程以機試代替筆試進行考核。同時,加強實訓課程考核,對于實訓課程分別設計各科合理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5.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使學生為就業作好充分準備
頂崗實習是高職會計學生就業前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是學生在真實會計工作崗位上進行的綜合實踐訓練。
學院對學生的頂崗實習要作統一組織安排。學院要統一安排實習單位、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統一管理。在頂崗實習階段,實習指導教師一方面要與實習單位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另一方面與學生取得聯系,解決學生在實習中的各種問題。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真實地接觸企業財務活動流程,不僅對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而且還可以學習單位指導教師豐富的工作經驗。通過頂崗實習,有助于學生的會計綜合實踐能力提高,有助于學生認識職業崗位,促進學生就業。
為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會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除了做好學生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引導、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前輔導、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學生頂崗實習的組織管理等幾方面工作外,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應該認清當前形勢,努力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加強會計實踐技能鍛煉,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實現成功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家明.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2]俞靜.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2,16.
一、目前會計專業的主要實訓模式
會計專業在中專、高職高專、本科院校中都有開設,甚至碩士、博士學歷教育中也有該專業。不過,涉及實訓的主要是前者。目前,常見的會計綜合實訓模式有混崗、分崗、貼崗,最終實現上崗。會計崗位直接接觸企業的現金和財務信息,甚至商業秘密;加之會計并非生產崗位,不需要大量人手。這些因素都導致企業不太愿意接受學生實訓和實習。因而,適合高職會計的只能是混崗實訓和分崗實訓。
二、混崗實訓的優勢和劣勢
(1)優勢。綜合實訓要求學生具備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礎會計學》和《財務會計學》。而這兩門課就是按照混崗模式講授的。所以混崗實訓更容易與理論銜接,實現平滑過渡。該模式要求學生各自獨立完成一家企業某一月(年)的常見業務的核算。工作的流程與其在《基礎會計學》中學過的賬務處理程序完全一致,容易形成整體認識。該模式下,學生的操作流程與教師的授課思路基本一致,進度也差不多。因而學生會很容易適應,還能了解自己哪些知識和技能是薄弱的。由于該模式不涉及分工和輪崗,學生很容易查找錯誤。很多學校都建設了會計綜合實訓室,但這些實訓室并非萬能的。在混崗實訓模式下,學生在實訓室做賬和在普通教室做賬沒有太大差別。綜合實訓一般安排在大二。這一學年對學生們來說是最辛苦的,課時數最大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都是專業課,還要參加會計證、助理會計師考試和英語四六級、AB級考試。此外,由于整個實訓過程只涉及學生本人,所以實訓的進度較快。該模式充分體現出責任到人,學生不能偷懶,不能濫竽充數。另一方面,也便于考核并評定成績。(2)劣勢。在該模式下,學生對于崗位分工、授權審批、會計信息傳遞等,不易形成直觀認識;側重“訓”,不重“實”,與實際的會計工作存在差距。
三、分崗實訓的優勢和劣勢
(1)優勢。采用分崗實訓模式時,可將全班分組,每組四個人,分別擔任會計主管、出納、總賬會計和明細賬會計,便于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在該模式下,還可以進行輪崗。輪崗的頻率,可以是按工作量進行,也可以按時間(如每十天輪一次)??傊瑢τ谝粋€學生來說,要在實訓中,把所有崗位都做一遍,從而加深其對“崗位”的認識。(2)劣勢。高職生源的特點是喜歡動手操作,但學習能力差,求知欲不夠強烈。如前所述,綜合實訓的理論基礎《基礎會計學》和《財務會計學》是按照混崗模式講解的,如果采用分崗實訓模式,學生們適應起來比較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由于學生們的知識技能水平和學習態度層次不齊,易形成“大鍋飯”。由于該模式涉及分工和輪崗,出現錯誤時非常不易查找。尤其是日記賬易出現漏記、日期錯記等現象,更改之處眾多,慘不忍睹。該模式適合在實訓室開展,但學生的出勤率不易保證。由于是多個班共用一個實訓室,賬本無處存放。另一方面,教師的工作量已經很大了,還要在教學樓和實訓樓之間兩邊跑,負擔較重。同樣的實訓任務以分崗模式來做,按理說速度應較快。但實際上,學生經常會因不聽課而不知怎么做,甚至亂做、想當然地做,涂改嚴重,進度慢,實訓效果差。期末考核時,由于代做、代簽名現象的存在,小組成員之間會相互推卸責任。由于欠缺毅力,不少學生開始時做得很認真,再往后,或輪崗后由于聽課不全而胡亂做賬。做賬時的集體屬性和評定成績時針對個人的屬性造成了教師評定成績時的困難。從一學期的分崗實訓來看,未收到理想效果。分崗模式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是否選用該模式,應謹慎考慮。
四、高職會計綜合實訓模式探索
筆者認為,可以將兩種實訓模式結合起來。針對同一套實訓資料,分別采用這兩種模式。先進行混崗模式,后進行分崗模式,其中,80%的時間和精力應放在混崗模式。在進行混崗模式時,在普通教室即可。教師為主導。對于識別和填制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等重點問題一定要詳細講解,并且要不定期檢查。進行分崗模式時,可安排在實訓室。教師不再講解,學生為主角。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實訓任務。綜上所述,只有將兩種模式進行優化組合,真正實現“實”和“訓”,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不斷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
參 考 文 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4-0107-03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本質是通過市場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培養用人單位滿意的高素質技能型的會計職業人才。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不僅能極大提升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而且可以由此帶動專業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在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義。
S WO T分析法是管理學界用來綜合考慮分析對象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戰略的方法。S指分析對象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指分析對象內部的劣勢(We a k n e s s e s),O指分析對象外部環境的機會(Opp or t u n it ie s),T指分析對象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SWOT分析法中分析對象內部的優勢和劣勢是相對于分析對象的競爭對手而言的,分析對象外部的機會和威脅是就分析對象的環境而言的。本文基于SWO T分析法,對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這一分析對象進行研究,以便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為有效地推動高職會計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1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優勢分析
1.1 人才培養質量優勢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倡導與會計工作相結合的學習是一種將會計理論知識的學習、會計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實際會計工作的經歷三者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方法,體現了合作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勢。正如美國職業協會所發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所界定的“將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將指向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學生通過在課堂中的理論學習、仿真環境中系統的模擬實訓、真實工作環境中的頂崗實習,掌握初步的會計確認與計量知識,具備嫻熟的會計記錄與報告技術,經受會計職業訓練,能夠勝任制證、記賬、編表等多個會計崗位工作,通過一定的會計工作經歷,提高其對職業社會的認識,也了解到一些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在如何對待同事、如何進行團隊合作等方面得到鍛煉,使他們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順利進入會計職業生涯,并有利于其今后更好的發展。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將切實提升會計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改變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與素質教育的不相適應性,解決傳統會計實踐教學的應用層次較低、涉及面較窄,實踐教學的內容簡單、缺乏創造性,實踐教學的技術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難題,勢必彰顯合作教育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強大優勢。
1.2 服務社會優勢
高職會計教育的基本宗旨是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不僅體現在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會計專業人才方面,還體現在為社會提供相關專業服務方面。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一方面是提供會計培訓服務,高職院校可以發揮自身人才優勢為會計行業提供會計繼續教育等培訓服務,這一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是為各行各業提供會計和審計服務。高職院校有組織地為企業提供會計服務是高職會計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帶領學生為企業服務是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的重要途徑。這樣既可為教師提供各行各業會計和審計實務實踐鍛煉的機會,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使教師時刻了解和掌握專業前沿的知識,提高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素質,打造一支完全符合高職教育規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也可為部分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崗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直接就是工作實踐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在“干中學”,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做一體化,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就是用人單位崗位所要求掌握的知識,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最終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
1.3 資源汲取優勢
高職會計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實踐環節比重大,辦好高職會計教育不僅需要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還需要充足的校外實習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大量教育資源,但目前會計職業教育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高職會計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高職會計教育通過工學結合構建高職會計教育的信息鏈、師資鏈、成果鏈、服務鏈,有利于解決會計職教資源結構性短缺和依賴障礙,推進會計職教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實現會計職教資源優化配置,降低高職會計教育辦學成本,從而能夠有效擴大會計職教資源的汲取范圍,化解高職院校內部會計教育資源不足的困境。
2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劣勢分析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在高職院校內部存在一系列的教育要素障礙。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缺少管理體制、人員結構、教學制度、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有效支撐。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劣勢包括:
2.1 管理體制劣勢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沒有專門的工學結合管理部門,管理力量比較薄弱,一般都由教學管理部門附帶管理。由于教學管理部門的功能設定和主要服務對象在校內,因此很難勝任大量的對外聯系和過程管理工作。由于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因此很難有“雙師結構”的管理隊伍。
2.2 人員結構劣勢
根據高職會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分散的特點,學校應在學生頂崗實習的用人單位里聘任兼職教師,支付他們應有的工作報酬,適當地對他們進行管理方面的培訓,要求他們代表學校,根據學校的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指導和管理。
2.3 教學制度劣勢
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為了使行業企業的優秀專家有時間到學院兼職授課,在教學安排上突破學院本位觀念,調整學院的授課時間,讓學生能學到優秀行業專家傳授的真實有效的實踐技能。而我國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學制度僵化,學院本位觀念嚴重,未能從工學結合的要求建立起以“彈性學制”和成熟的“完全學分制”為主體的靈活的教學制度,學生的自主選擇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課程體系劣勢
在課程體系方面,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必須取得某一職業資格證
書的制度),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納入了課程體系,但還沒有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真正把國家職業標準融入到學校的課程標準中,會計專業不少課程在內容與知識體系上依然不能適應會計崗位能力的要求,缺乏與工作過程相關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
3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機會分析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機會是指外部環境中對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有利的因素,進而可能成為進一步推進工學結合的潛在空間。這種機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機會、行業發展機會、實踐創新機會。
3.1 政府政策機會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半年”,毫無疑問,必須讓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前有機會頂崗實習半年以上。盡管現階段,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實行工學結合還僅是原則性規定,還沒有配套的細化的支持政策,但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對高職教育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隨著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必將出臺相關的財政、稅收、教育政策,從而為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3.2 行業發展機會
從會計行業發展看,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會計信息用戶對信息質量要求愈來愈高,而目前會計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學歷偏低,業務水平不高,素質較低的特點顯然與之不相適應。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的提高,一靠對現有人員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二靠從相關院校引進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無論是加強對在職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工作,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會計新人,高職會計教育都將面臨發展良機。會計師事務所等行業中介組織、各企事業單位從降低會計人才的培訓成本、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彌補企業會計人員的不足、方便選聘緊缺會計人才等角度出發均有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內在動力。
3.3 實踐創新機會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既可以是在某一段時間學生參加會計工作的“階段式”結合,也可以和會計專業建設尤其是會計課程改革相聯系的“全程式”結合。目前,各高職院校對“階段式”結合廣泛關注并傾力為之,對“全程式”結合關注不夠,著力有限。事實上,“階段式”結合是工與學模塊式的組合,“全程式”結合是工與學滲透式的融合。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職業素養,而后者除此之外還要達到提高會計專業建設水平,夯實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梢哉f,作為一種實踐創新――高職會計教育“全程式”的工學結合存在潛在發展機會。
4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威脅分析
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威脅是指外部環境中對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不利的因素,進而構成影響工學結合推進的主要障礙。這種威脅主要體現在政府政策支持短缺、會計行業需求限制、會計工作崗位障礙三個方面。
4.1 政府政策支持短缺
現有的國家政策不足以調動會計行業接受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企事業單位改革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尚不能為會計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成熟的市場環境,因此,由于政府政策不到位引起的用人單位合作積極性不高成了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的掣肘。此外,政府也沒有鼓勵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專項經費,因此,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缺乏來自政府方面的有效激勵,其推進工學結合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來自于對高職會計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成長為合格會計人的一份道義責任,往往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被動地位。
4.2 會計行業需求限制
高職會計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從事的是真實的會計人的工作,因此它的適應環境主要取決于勞動力市場。會計行業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這一模式的實施。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學校實施這一模式的難易程度相差較大。經濟不發達地區會計行業人才本身供過于求,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從工學結合的角度再想從事真實的會計人的工作,難度明顯加大。
4.3 會計工作崗位障礙
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原有行業會計制度的廢止,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日益凸顯,會計專業的職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崗位的重要性備受關注,社會對會計人才特別強調崗位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而崗位能力的形成必須來源于現實的崗位實踐,一般需通過專業實習才能形成。但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的核心管理部門,會計工作又有其特定的工作規范要求,從保守財務秘密的角度通常很難接受實習生頂崗實習,會計專業推行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在現實會計工作崗位上受到了巨大的條件制約,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遇到了客觀的現實障礙,無法在會計工作崗位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教育功 能。
基于以上分析,高職會計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質量優勢、服務社會優勢和資源汲取優勢。當前,亟待完善管理體制、優化人員結構、建立靈活的教學制度、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克服高職院校內部存在的一系列教育因素障礙。在推進高職會計教育工學結合過程中要善于捕捉政府政策機會、行業發展機會和實踐創新機會,有效化解政府政策支持短缺、會計行業需求限制、會計工作崗位障礙等不利因素,以進一步有效推動高職會計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2學校學習氛圍不夠濃厚。??茖哟蔚慕虒W與傳統本科層次教學相比,更加地注重實踐,而忽視了理論教學,因而出現了專科層次教學偏向高職教學的現象,學校缺乏濃厚的學習氛圍。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旨在培養服務基層的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所開展的會計實踐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會計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重視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傳統本科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其學習氛圍遠不如傳統本科院校。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習氛圍不夠濃厚,不利于會計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3實驗設備陳舊。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采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如建立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通過讓學生手工進行建賬、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來增強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或是建立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以計算機為載體,通過使用相關的會計電算化軟件,讓學生掌握電子賬套的建立、修改、引入和輸出,用戶及權限的管理,總賬系統的日常業務處理等基本內容。但是,會計傳統實驗室的基礎設備陳舊,功能不夠健全,難以滿足新升本科院校對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給其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帶來重重不便。
2機會分析
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應用型人才是能夠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中的技能型人才。與傳統本科院校培養的本科層次人才相比,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具有傳統本科層次人才所沒有的專業實踐能力。當今社會需要的是這種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的應用型人才。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給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帶來很大的機遇。
3威脅分析
社會對有經驗人才的偏好。會計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它是一項經驗堆積起來的工作,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會計、稅法、計算機等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社會偏愛具有豐富的會計從業經驗的會計人員。而高等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往往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欠缺實踐經驗。社會對有財務工作經驗的人員的偏好往往會高于高等院校通過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培養的學生,這對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外在威脅。
4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會計實踐教學的建議
4.1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要提高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實踐教學水平,提高執教的師資隊伍水平是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4.1.1提高自有教師的業務技能。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隊伍要具備不斷創新、勇于進取的思想觀念,要有不斷獲取專業知識、增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學習意識。學校要想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指導教師必須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與技能。鼓勵現有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鼓勵現有教師到企業、銀行、稅務、審計等信息化知識應用較廣的部門和領域實踐,同時提高會計專業教師的信息化、網絡化教學水平。
4.1.2外聘校外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門人員。外聘的從事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師,大多是有豐富企事業財務工作經驗的人員,有些甚至是有豐富經驗的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或注冊資產評估師。這些外聘教師具有豐富的財務工作,或是審計工作經驗,不但可以解決學生在會計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4.2提高學生的應用型人才意識
由于受升本之前學校整體氛圍的影響,新升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偏于注重傳統的會計實踐操作,而輕視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中的技能型人才,這要求其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專門院校,并通過開展會計實踐教學活動,培養會計應用型人才,其首要的前提就是使學生具備成為“應用型”人才的意識,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會計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4.3建立會計綜合實驗室
建立會計綜合實驗室是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會計實踐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會計綜合實驗室與傳統的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不同,它必須要具備開展會計實驗教學所必需的設備與設施,將開展會計實踐教學的場地建成集會計、審計、金融、稅務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實驗室,為新升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會計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提供優越的物質基礎。
4.4加強校企合作
校內開展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模擬的只是企業的局部環境(如企業的財務部門),所模擬的業務也只是特定行業企業的一部分典型業務,學生不能通過校內實踐掌握企業全面的業務活動,而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來解決。學??梢酝ㄟ^與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合作,為學生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另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財務工作經驗,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258-04
引言
據統計,2007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10萬人,約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9%;高等職業院校招生283萬人,約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50%,基本實現了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問題凸顯,社會就業問題日趨嚴重。很多研究者對就業問題進行了研究:郭慶宋(1998)、厲以寧(1998)等對西方就業理論進行了描述。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院李忠(2009)的研究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投資與就業的關系、產業結構與就業的關系、勞動力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制度改革和就業的關系等是就業研究的主要問題。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2008)課題組認為,教育體制不夠合理、畢業生缺乏正確的擇業觀、高校盲目的擴招、金融危機的影響、結構性失業等因素存在使得今后幾年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仍不樂觀。程瑤(2009)對會計專業存在的結構性失業進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解決結構性失業的一些對策。王海翔(2010)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會計專業畢業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畢業生對學校所學專業知識的反映及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并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梅愛冰 (2011)調查分析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會計專業相關崗位職責,了解市場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從市場需求、崗位職責和用人單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教學改革模式,提高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為更好地應對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和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的雙重挑戰,更好地了解畢業生就業后對用人單位及社會的適應程度,了解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探索高職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完善學院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我們對合肥地區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并深入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工業園進行調查,進行了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希望通過這些數據分析找到緩解學生就業問題的方法。
一、合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一)調查題及樣本量的選擇
根據調查目的,我們將調查題分為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教學環節滿意度調查、教學工作方面評價及建議、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取得的證書的要求、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五大方面。并采用專家論證和小范圍預調等形式,共設置了題目20道,對合肥10家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函調。本次調查共發送調查表30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91%。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表1調查結果看,學生對各學院的就業工作服務質量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其中98.3%的學生達到滿意的標準。但我們也要看到,有39.6%的就業學生存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這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
從表2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通過大學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專業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提高,尤其是在理解與交流能力、專業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這三個方面,有1/3以上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在這三方面的能力有非常大提高。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被調查者的滿意度還不是很高,2/3以上的人滿意度都不高,這也是我國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表3可以看出,畢業生對專業教師的水平、公共課教師的水平、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安排等方面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評價為好的比例都在60%以上,但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和實習活動安排方面,多數畢業生的評價都不高。這也表明,在我市高職會計專業方面,還是過于重視理論,對于實踐方面的關注度還不夠。
從表4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單位在聘用會計人員時都需要他們具有會計資格證書,用人單位對計算機等級證書的要求沒會計證高,但也比較重視,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
從表5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比較注重會計專業畢業生吃苦耐勞精神、良好職業道德和組織協調、交際溝通能力等素質,特別是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也是從事會計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二、合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環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環境分析方法,即根據組織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分別找出組織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以期幫助組織更好的進行決策的方法。其中,S和W是內部因素,分別代表strength(優勢)和weakness(弱勢),O和T為外部因素,分別表示opportunity(機會)和threat(威脅)。
三、合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對策探析
如何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如何謀求本校會計專業長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應該完善高校就業指導機制、創新實踐和實習教學環節、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競爭力、認清外部形勢,及時了解國家促就業政策,立足課程體系改革,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升辦學品位。同時,對于高職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應該認清當前形勢,增強實踐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一)完善高校就業指導機制
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增強對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扶植力度,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不斷完善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力爭在從學生入學時就開展就業規劃,提前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念,努力塑造專業化特色的人才隊伍。在會計專業學生中開展內容全面、形式多樣、方法先進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定向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就業方法。通過就業指導,教育學生樹立就業意識――定位;養成職業道德――敬業;掌握就業能力――專長;選擇職業道路――擇業。
(二)創新實踐和實習教學環節
通過在課堂上使用真實的案例、引進工作過程導向法、使用真實賬冊創造情景式教學、賬務課程實習等方法讓學生融入會計角色等方式,切實加強實踐和實習環節,進而拉近教學與實踐的距離。多開展手工模擬試驗、電算化核算模擬試驗、財務管理分析模擬試驗等相關課程,應該充分利用會計實驗室與電算化實驗室,反復練習,以熟練掌握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的基本技術。與此同時,應積極尋找在事務所、公司企業的實習機會,以切身感受會計循環的業務流程。
(三)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競爭力
高職會計專業的大學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端正就業態度,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和市場需求,對職業進行正確的評價,準確的定位和合理的選擇。端正的就業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做好人生職業生涯規劃。
(四)認清外部形勢,及時了解國家促就業政策
高職會計專業的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當前的就業形勢,結合自己的情況,合理定位,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誤區,爭取先就業后擇業,同時,及時了解國家促進就業的政策。自從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推出了多項扶持大學生就業、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因此,在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時,可以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通過對國家及地方就業指導部門、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及其信息資料中心的咨詢,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五)立足課程體系改革
我國現有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大都屬于學科課程模式,雖然這種模式能提供較好的理論基礎,重視文化基礎教育,但它忽視了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有些學校針對專業特點引進了德國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相對學科課程體系而言,更適合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
(六)積極參加實踐,提高自己綜合素質
高職會計專業的大學生在認真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應該把握機會,加強實踐,積極參加社團和社會實踐,借此培養自己人際交往、團隊合作、創新、組織協調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曾姝.基礎會計――基于工作過程的會計業務核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7).
[2] 周濟部長在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上的講話.
中圖分類號:G712?搖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11-02
職業學校會計教學應如何實現其專業培養目標,突出職業學校的特點和優勢,這是職業學校會計教學者和管理者需要認真探討的課題。
一、職業學校生源現狀決定了會計專業教學應以實訓為核心
初中階段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及初中畢業生升學指導的偏差,從生源這個源頭上對職業教育造成了不良影響?,F階段,評判初中教學質量主要以中考合格率、優分率和升入重點中學的人數等為主要依據。這就迫使初中學校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不僅忽視了向學生正面宣傳職業教育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中學領導和老師還這樣“教育”學生:“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上職中!”把上職業學校當作是對學生差的學生的一種懲罰。各職業學校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生源大戰越演越烈?!吧醇簇斣础边@種原本違反教育宗旨的觀念大行其道,沒有學生,學校就無法生存。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招徠生源,各職業學校只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基礎上,基本是“來者不拒”。面對這樣的生源,如何把他們培養成有熟練專業技能的勞動者呢?如果像對待大學生一樣傳授一套完整而抽象的理論體系和方法給這些學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厭學,失去對專業的興趣,甚至退學;另一方面,這也脫離了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特色。實訓教學是指以實際業務或實際案例為對象,經過教師的示范演練,講解要領,再由學生親身體驗訓練,進而掌握各項技能本領的教學方法。實訓教學具有直觀性、現實性、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職業學校學生易于理解和模仿,經過反復練習基本都能夠掌握該項技能。它能使職業學校學生覺得學習會計專業有收獲感、技能感和現實感,從而增強學習會計專業的興趣。
二、職業學校學生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會計專業教學應以實訓為核心
與會計專業大學畢業生相比,職業學校畢業生無論在學歷、文化水平、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都處于劣勢,然而,在就業市場上,會計專業畢業生依然暢銷,原因何在?相比較而言,我認為會計專業畢業生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定位不高,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也無論是大單位還是小企業,只要有需求,職校生就會去應聘,對工資收入的期望值也遠比大學生要低,因而能滿足中小企事業單位對一線會計工作崗位的需要,降低人才使用成本;二是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比較廣泛,要求不是絕對的專業對口崗位,即除了會計工作崗位之外,還可以從事收銀員、倉庫保管員、統計員、信息員、服務員和文員等崗位群,會計專業中職畢業生對從事這些崗位沒有心理落差,充分展現了會計專業學生作為有技能的一線勞動者的適應能力。而大學生對小企業和上述工作崗位一般是不屑一顧的,萬不得已而為之者,也深感懷才不遇,大材小用,難得有全身心投入者,從而給職業學校畢業生留出一片用武之地和生存空間,因而深受中小企業的青睞,因為職業學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強,招進來基本不需培訓就能上崗,真正做到有用、實有、頂用。三是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其動手能力的形成正是貫徹以實訓為核心的會計教學的結果。
三、人為縮短學生在校時間也決定了會計教學應以實訓為核心
目前,我國除了上海市的職業中專學校還普遍實行四年制學制外,其他各地的職業中專和職業高中一般實行的學制都是三年。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2+1”模式的學習方式也在許多職業學校風行開來,即職業學校學生在學校真正學習兩年,最后一年到企業實習或就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生源競爭的需要。由于職業學校生源一般不足,招生競爭激烈,部分學校尤其是民營學校為迎合部分家長少花錢、有工作干的心理,采取縮短學生在校實際學習時間的做法。二是部分職業學校教學資源不足而采取的急功近利行為。職業學?!?+1”模式的風行,使得原來三年或兩年半的教學計劃必須縮短為兩年。如果按照教育部門頒布的專業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顯然是無法完成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的,在短短的兩年里,要把這些文化基礎十分薄弱的職校學生培養成有熟練技能的勞動者,除了要大力調整會計專業的課程結構外,還必須緊緊圍繞實訓這個核心開展教學工作。
四、實現職業學校會計教學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分析,職業學校會計教學只有以實訓為核心,才能順利實現職業學校會計的培養目標,滿足就業的需要。那么,要貫徹以實訓為核心的會計教學,職業學校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呢?本人結合所在學校的情況談幾點看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82-02
自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力開辦中等職業學校以來,中職會計專業應運而生。隨著中國中職學校的發展,會計專業也在中職院校長足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會計制度的改革為會計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會計專業得以迅猛發展,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職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實用性的會計人才,滿足了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經濟的接軌,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的需要。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生存已舉步維艱,部分學校的會計專業培養人才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新的形勢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怎樣培養出適合于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是每一個會計專業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出現被動局面的原因
縱觀中職業會計專業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會計專業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被動狀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企業經營模式的改變,為了本企業的生存和經營的發展壯大,企業提高了用人的門檻。
2.政策因素
《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規定,凡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必備資格,是會計人員進入會計行業的必備證件。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規定,參加會計初級專業技術資格必須具備高中畢業以上學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也必須參加國家統一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方可從事會計工作,改變了過去學生畢業后直接可從事相關會計工作的事實。
3.中職學校自身因素
過去我們在從事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理論或單一的專業技能實踐,有一些學校甚至把學生參加普通高校對口招生考試或國家、省、市的各種技能大賽作為教學目標,往往忽視對學生進行會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以及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缺少全面的、系統的會計專業教學,把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看作是對學生技能培訓或是獲取各種榮譽的途徑。
二 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新會計制度的實施,現代企業用人門檻的提高,要求教師必須改變現行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出能用得上、用得好,高素質的會計專門人才。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由于本身辦學的局限性,決定了會計專業畢業生與高等學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相比有一定的劣勢,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為了適應社會對會計專門人才的需要,必須對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重新進行定位。
1.弄清楚“會計”是什么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很多學校的會計專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別學校甚至為了趕時髦,把會計專業改成了各種各樣的新名字,如會計電算化、電算化會計等。對會計專業進行教學目標定位,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會計。(1)會計的具體工作。如填制各種記賬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2)在各行各業中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3)在企業中會計的作用,會計是企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工具,為經濟管理提供信息,同時也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為企事業單位提供經濟信息的規則和方法體系。
2.明確中職學校的職能
在中國,中職學校是培養和培訓初、中級會計從業人員的專門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出來的人才應是掌握基本職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側重的是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教學目標應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畢業后應能獨立開展相應崗位的工作。所以在對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時應緊緊圍繞會計從業人員崗位職責和要求,以確保學校培養的學生能適應崗位要求,滿足企事業單位的需要。
三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具體培養目標
黨的十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中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又迎來了一次大好發展的機遇。會計專業教學要面向就業、面向企業、面向社會,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學生,使其進入企事業單位后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勝任崗位工作,或經短期培訓即可上崗,其核心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堅持手腦并用、學練合一的教學原則,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同時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結合當前的形勢和會計專業自身的實際,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從培養品質過硬的會計從業人員入手
由于會計工作在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活動中的特殊性,單位不僅需要技術和業務過硬的專業人才,更需要品質過硬的人才,品質過硬是對會計人員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技能可以通過培養和培訓來達到,思想品德不過關則不能從事會計工作。會計人員要對國家所賦予的職責有正確的認識,要熱愛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明確工作方向和目標,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和正確執行財務和會計制度,不計個人得失,堅持原則,敢于同一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作斗爭。所以,中職學校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過程中應把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放在教學的首位。
2.培養出業務精湛的優秀會計人員
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練好記賬、算賬和報賬等基本功,能熟練進行各種賬務處理,認真學習財經方針政策,熟悉財政、信貸、結算制度及其他會計工作方面的法令、制度。培養學生了解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情況和有關的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正確組織核算,深入開展分析和檢查工作。對會計工作可能涉及的工作領域和業務范圍要盡量熟悉和拓展;培養學生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努力改進工作方法,加強調查研究,才能做好會計工作。
3.培養技能熟練,在用人單位獨擋一面的會計人員
由于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崗位,會計人員擔負著艱巨的任務,工作要求細致,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學校在培養會計專業學生時可適時地引入“多證書”制度,把專業技能證書、上崗證書和畢業證書結合起來。建立校內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考核。適時地組織校內專業技能大賽,組織學生參加省、市乃至國家級技能大賽。這樣既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培養樹立遠大理想的會計人員
學校應該培養學生,把當一名好會計,在業務上精益求精,爭當技術能手和技能標兵作為目標努力學習。在學歷提升和專業發展方面為學生提供平臺,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向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和繼續學習理念。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在現階段確定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時,不僅要在德育和技能方面下工夫,還要在專業的培養上注重特色,把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會計從業人員作為學校教學和專業設置的根本目標。只有這樣,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被企事業單位所接受和被社會認可,學校的專業發展才能持續,學校才能發展壯大。
會計是社會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上升,同時對基層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無論是基層會計人員還是助理會計師,首席財務總監,其工作的進行都需要會計理論知識的支撐,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嫻熟的實訓技能,更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基礎理論知識,而這一點恰是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薄弱點。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中職學校學生底子薄,自主學習能力差,且理論知識相對枯燥,學生興趣不高
我們知道中職院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5周歲至18歲之間,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文化基礎相對較低,通常存在厭學情緒,尤其對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相較于實訓技能培訓的趣味性,具有較強的連貫性的會計基礎知識相對枯燥,而且普遍有學生反應“聽不懂,理解起來感覺困難”,學習積極性下降,同時中職學校通常管理較中學寬恕,學生自律性差,對于學習存在懶散拖延的心理,長此以往,其會計基礎知識學習更差,進一步導致“聽不懂,理解困難”,進而學習積極性進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學習,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二、教學方法相對守舊,缺乏會計實踐經驗
現有中職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重教而不重學,通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而經濟的發展變化使會計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執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普遍采用較為陳舊的教學方法情況下;會計專業對實踐要求較高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的得到滿足,同時許多執教老師不具備一定會計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是理論性的教學,缺乏生動實用的教學案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習。
三、中職學校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重視意識有待深化
從社會對于基礎會計專業人員要求的信息反饋來看,大多數企業要求會計從業人員首先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不愿花費多余的資金和時間重新培養人才,所以他們更青睞于那些掌握基本日常會計操作技能的畢業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員。目前很多學校為了更好提高學生就業率,從而提升擴大學校影響,學校均采取了向加強會計專業的實訓技能方面傾斜的教學模式較多,建立仿真模擬崗位,安排學生提早進入實習單位實習,這就導致實訓時間過多,而相對會計理論課程時間被縮短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逐漸成長,其工作學習的要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基礎實訓操作的會計技能。無論是從專業人員的自身發展來講,還是企事業單位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的職業競爭壓力來說,基礎理論知識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發展,使其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總的來說學校缺乏了對于學生的長遠的職業規劃。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中職會計專業無論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均需要找準定位,除滿足市場對于會計人員的的需求外,更要對自己進行長遠的職業規劃,把握會計專業教學的實踐性和基礎理論學習的平衡度。具體操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執教老師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勇于創新教學。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陳舊呆板的說教教學模式,可以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什么叫“行動導向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教師事先在所構建的特定學習情境中,以真實或模擬的職業活動為主線,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并完成學習過程所提出的任務,進而積累知識、學習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具體過程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依據授課內容設置合適的“學習任務”,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合理組織教學過程。
其次,學校采取“雙管齊下”方式,一方面強調實訓技能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于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那么對于代課老師的要求不僅僅需要其較好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企業財務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也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更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他們后期職業生涯的做好“奠基石”。
作為會計中職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可以滿足企、事業單位對于會計核算、出納、稅務等崗位工作或者相關部門從事社保文秘、倉庫管理、收銀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三年制的學習時間,學生在近一年半的時間都安排校外實習,而且學生在校期間也安排了大量實訓技能課程,這就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減少,對于理論知識掌握較為薄弱,對此我們呼吁中職專業學校對分配理論和實訓課程進行合理安排,避免為了短期相關利益,而忽視學生長遠發展;于此同時我們的老師們也需要具備熟習企業會計工作完整操作流程能力,具備真實的實戰經驗,而不是走馬觀花所謂的企業實踐鍛煉“真人秀”。
為了學生就業后的長遠發展,為了降低學生在激烈競爭中的失業機率,中職專業學校必須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因為單一的會計實操技能,在沒有完善的理論知識的支撐下,是不足以解決會計專業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工作需要的。
再者,教師必要時需要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重要性的認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根據專家認定,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同的途徑學習所有掌握的知識比例是不同的:聽覺只能掌握20%,視覺能掌握30%,視覺+聽覺可以達到50%,而自己動手時可達到90%。所以,學生只有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到的知識。由此可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掌握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其效果必定會事半功倍。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和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我國會計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會計由事后算賬轉向參與企事業單位經營決策,轉向事前重點經濟事項費用控制,而管理會計、戰略會計、成本會計的產生與發展也要求中職學校會計教學深化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運行需要;適應現代企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需要;適應企業長期戰略管理需要;適應企業突出成本管理控制需要。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的宗旨是為企事業單位培養復合型人才――既適應企事業單位外部環境變化、又適應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及實施企事業單位內部資源優化配置需要的會計實用型人才。應當注意的是為了給學生畢業后求職創造有利條件,中職學校會計教學應眼睛盯在企事業單位需求上,功夫下在通過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創新,著力提高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上。要把中職會計教學立足在貼近企事業單位實際,注重實踐上。提高中職會計專業畢業學生的實際應用性能力。如何加強或改進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這是擺在所有設置會計專業中職學校面前的一個重要思考課題。筆者撰寫本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一、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學內容陳舊
隨著高考的擴招,中職院校的生源質量隨之下滑,許多中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并沒有針對這種情況做出改變,從而使得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不夠完善和合理,教學的有效性無法得到實現。例如,數學也應該是中職會計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會計專業的學生需要有良好的邏輯運算能力,數學基礎的鞏固對于邏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有的學校并沒有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及時開設數學課程,從而給專業課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計算機的發展使會計專業在工具的依賴上又有了提升,會計電算化等相關專業的開設使學生可以依靠計算機做賬本和計算,但是,由于過度依賴電子產品使會計專業的學生缺失了最基本的珠算技能。學校的培養方式和課程設置沒有從學生的根本情況出發從而影響了教學的質量,也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工作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的比例失調
中職院校的優勢應該在于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然而現在的中職教育卻將教學的中心放在理論教學上,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強化。會計專業是一門偏重于應用的學科,學校應該根據本專業的特殊性按照專門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對學生加強培養。但是參看教學課程不難發現理論課占據了所有課程教學的百分之八十居多,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的實習課和技能課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三)缺乏科學合理地評價制度
我國的中小學和高等院校都在進行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是課改的強調重點,中職院校也在進行著教學的改革,以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學評價制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方式之一,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度能夠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我國的中職院校在教學評價上仍舊遵循這原有的方式,多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實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性,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這種個性凸顯而不是用“一刀切”的方式將它們抹殺。
二、加強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途徑
(一)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
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的選擇、優化及設置,這對提高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學生理論水平是極為重要的。結合目前會計工作環境和社會與市場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優化選擇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進會計教學內容,是實施高職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一是優化和選擇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目前,提升會計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包容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會計專業素質不斷發展的有效途徑。科學的會計學科體系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學、會計電算化等內容,此外還應涉及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管理學以及數學課程。此外,為適應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為學生和畢業后求職創造條件,應結合學校辦學資源和辦學特色增設相應的會計選修科目,以實現拓展學生知識面和適應知識結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優化會計教材內容。中職學校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因而應針對目前會計教材實踐教學內容不足的情況予以改進,要引進國外發達國家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材中科學性的內容,填充到我國中職會計教材之中。這也為我國實現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夯實基礎。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增加會計案例和實務模擬內容,以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實施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
實踐證明:實踐教學是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首先,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實際工作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手段。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會計準則,掌握進行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體方法,加強學生對財務管理基本理論的理解、對會計基本方法的運用和對會計基本技能的訓練,將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和財務會計實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其次,實踐教學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與發展,企事業單位財會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將更加明顯,要求會計人員必備相應理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通過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滿足市場經濟對企事業單位對財務管理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再次,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需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千變萬化?,F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帶來財會工作的多變性和多樣化。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對財會教育的要求,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實施實踐教學。最后,實踐教學是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既要考慮眼前的經濟效益,又要考慮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效益,作到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重。通過財務管理實踐教學,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既具有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從而來提升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實力。
應當注意的是:要保證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和效果,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知識性、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強調以實務為主,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踐教學目的主要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和實用性,教學內容既要體現出實踐教育教學規律,又要突出會計專業應用性的學科特色,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較強實踐能力、服務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應當清楚的是:會計教學方法對中職學生掌握會計專業內容,運用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是十分重要的。我國中職會計專業教師,長期以來大都采取“滿堂灌”、“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不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激發與調動,會計教學結果很不理想。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教學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為主動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要重視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通過與企業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合計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既能給企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出謀劃策,又解決了學校實習經費緊張和學生校外實習困難的難題,同時,也給年輕教師提供了實踐和鍛煉的機會,起到了校企互補與雙贏的作用。為會計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為學生進行財務與會計、審計實習提供基地。
(三)著力加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筆者認為:要抓好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著力加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顯得突出重要。“學生要得到一滴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高素質的中職學校會計教師隊伍,是確保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多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但教師隊伍實踐能力參差不齊,“雙師型”教師的匱乏,顯然與這一培養目標不相適應,成為制約職業學校會計教學尤其是實踐性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會計實踐性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其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目前許多會計教師缺乏企業會計工作經歷,因而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常常力不從心。對此,職業院校應積極通過兼職、掛職鍛煉等途徑培養“雙師型”會計教師隊伍,并有計劃地組織會計教師通過短期培訓、專業進修、經驗交流、職稱晉升等途徑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此外,也可選擇合適的節點聘請校外專業會計進行相關課程的教授,或開展實踐經驗講座,以彌補會計專業學生在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拓寬其眼界和知識面,使其在會計學習中更具目標性和方向性。
應當指出的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正是一個共性問題,在加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加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教育。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進入企事業單位,重要的問題是要使她(他)們在會計工作崗位上遵紀守法,堅持會計原則,愛崗敬業,不做假賬,恪盡職守。在學校教育中老師的影響和作用很大。這就需要“打鐵還要自身硬”,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師必須自身具備極強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并通過教師的以身作則和言教,教育學生必須遵守會計職業道德這條紅線。不能貪污,不能做假賬,不能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堅決抵制在利益的驅動下違法《會計法》等會計法律法規的行為。這一點必須引起重視和注意,一方面著力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的會計理論水平和實際教學能力。這一方面,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師建設中,要突出抓好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中職會計專業的畢業學生,才會會計理論水平高實際應用能力強,而會計職業道德良好。
一、實踐教學體系是課程體系的重中之重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多半壁江山,其中會計專業生源持續充足。這源于各行業都需要財會人員,需求覆蓋面廣,且是一個技術性較強的專業,能夠學有一技之長。如何使高職會計專業符合“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操作技能,讓教學無限趨近崗位要求,保證學生具有持續發展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者始終思考的主題。
二、傳統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特征與劣勢
(一)獨立的實踐課程鳳毛麟角
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實踐教學整體性和系統性設計不足,實踐教學環節支離破碎,較為分散,實踐教學與會計職業崗位沒有完全對接。學生實訓實習主要依靠票據、描述性的語言資料進行,與具體經濟業務的職業情境聯系不緊密,學生被動跟著指導老師走,缺少在實際會計工作中的感受。
(二)實踐課程針對的崗位過于全面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適應的崗位,包括出納、賬務核算、費用核算、工資核算、資金核算、車間成本核算、收銀、電算化操作等,而不是財務經理、會計主管、科研和教學人員?,F有的會計實踐教學中,實訓項目以綜合形式出現,一個案例,涵蓋了包括原始憑證處理、基本財務核算、成本核算、稅金計算、報表編制,甚至電算化操作的全過程。此類實踐課程可以鍛煉學生同時掌握多種能力,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僅僅突出了“會計流程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生無法在實訓中形成鮮明的崗位意識,對具體崗位的職業能力無法有明確的認識。
(三)教師的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不足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教師講授偏多,仍以準則加解釋為主,主要的實踐教學形式是集中實訓,無論采用“獨立式”或“分工式”,學生不能獨立主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半p師型”教師主要以“雙證”教師(職稱證加會計師證)居多,由于這些教師多數沒有一線工作經驗,雖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但還是脫離不了書本,教師本身的職業崗位實踐能力不高,滿足不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四)對原始憑證認知的教學內容匱乏
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研發現,目前認知并能準確處理各種原始憑證業務,備受企業關注,對于有經驗的會計人員來說,至少能夠做到一看憑證,就能正確地判斷出這張原始憑證的基本業務內容,以及如何傳遞、審核。而由于在實踐教學中對于原始憑證的填制、傳遞和審核的忽略,造成了實訓與實際的脫節,使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財務工作中的欠缺表現更加明顯。
(五)企業接納會計崗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
學生到企業實習會給企業帶來一定麻煩是在情理之中,再加上會計崗位工作涉及企業敏感信息和商業秘密,企業不愿對外泄露,這就造成了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實現難度較大。
三、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堅持以實為主,實現實踐教學層次化
編制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形成多層次的立體化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從專業認知實踐、課程滲透實練、角色模擬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等多個層面,從基礎技能、崗位技能和綜合技能等多個角度,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使會計技能在分層實踐中得到梯次提升。
(二)堅持以能為主,實現實踐教學全程化
會計職業能力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從業之本和執業之基。綜合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積極配合,以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才能完成。這一原則要求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應由間斷性變為連續性、局部性變為整體性,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專業教學體系之中,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實踐活動。
(三)堅持以用為主,實現實踐教學角色化
運用是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以運用為主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以會計實際崗位技能培養為核心內容,強調滿足社會需求,學以致用,抓住社會和企業急需的技能運用能力對學生進行培養。
四、創新形式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一)把握系統性,突出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整性
筆者認為,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框架,應該包含四個層次,即認知訓練—基礎模塊訓練—模擬訓練—頂崗訓練。認知訓練為學生提供基礎平臺,對企業的財務憑證、賬簿、報表及企業基本生產經營環節有基本的認知,具備識別會計操作流程的能力?;A模塊訓練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的訓練,獲取對原始憑證的處理、填制記賬憑證、成本核算、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和電算化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的模擬職業現場環境中,鞏固前面兩個層次的能力訓練,并加以綜合運用。頂崗訓練通過在校外實訓基地或實習崗位的專門培訓,使學生熟悉真實工作環境和財務流程,培養學生綜合就業能力。采用全過程模擬、仿真和全真的實踐,由簡到繁,分層實施,逐層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把握師資建設,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指導能力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目前的情況是,多數高職會計專業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的,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當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及時給予學生最新的知識與信息,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安排教師進行社會調查,教師對會計改革的熱點和專業教學中的重點、會計在實際工作中而臨的問題以及社會對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以促進會計教學實現與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同步。再次從各單位選聘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高級會計人才承擔學校會計實訓課程,淡化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的界限,使之互相兼容,實現教師的一專多能。
(三)把握教材建設,配套系統完整的實踐實訓教材
系統的高質量的配套實訓教材建設要體現崗位技能要求,并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根據新會計準則體系的要求組織教師在已有實訓教程的基礎上,對每一門實訓教程及其內容按崗位特點進行細分,全面構建以“崗位實訓及考核”為特點的實訓教程體系。
(四)把握任務驅動,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實訓方式可采用兩種不同的形式,即單人全過程綜合實訓和分崗輪換操作實訓。單人全過程綜合實訓,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設立賬簿、登期初余額、填制憑證、簽字和審核憑證、登賬、對賬和結賬、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實訓結束后提交實驗報告及全套賬的資料。分崗實訓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中的幾個成員每人一崗,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不相容分離原則,分設出納、審核、記賬員和會計主管等幾個崗位,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仟務,幾個崗位協同工作完成上述會計核算的各個環節。小組內的幾個成員輪流調整工作崗位,使組內每一個學生在每個實訓環節都有重點實訓內容,通過輪換以適應不同的崗位。實訓結束后每人需提交實訓報告,并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整套賬的資料。
(五)把握校企合作,加大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力度
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實習存在著非常尷尬的局面,探索新形式的企業合作模式非常必要。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力度。一是組織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一些中介機構實習。中介機構的業務性質決定了他們要接觸許多企業的會計資料,因此學生到這些中介機構中實習,可以在外勤工作中了解各種類型企業的運作模式、會計流程等內容。二是將實習與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運行模式是在大學二年級后期學校組織招聘活動,為二年級學生落實畢業后的工作單位,以后的教學可以和企業的工作安排結合起來。實習期間,學生可以到自己以后就業的單位頂崗實習,這時學生即將是公司的員工,企業也會以培養員工的程序和方法來培養學生,從而實現實習與就業的有機結合。
(六)把握校內實訓,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訓基地能夠使學生邊學理論、邊應用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生通過校內實訓,能受到最基本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學校應建立手工模擬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手工會計的實踐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室主要用于財務軟件的演示應用與練習。校內實訓室既有利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進行財務軟件的演練,又有利于教師的案例教學。
參考文獻
[1] 蔡文蘭.“遞級、漸進式、雙仿真”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析[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