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10: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債務危機的原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迪拜經濟的崛起
迪拜是7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面積第二大的酋長國,位于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灣的咽喉地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上世紀60年代末,石油的勘探開啟了迪拜現代經濟的發展歷程,石油財富的積累自拜得以在20世紀70-80年代大力開展基礎建設。但由于石油儲量并不豐富,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迪拜開始致力于多樣化發展。憑借其開放的經濟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經過短短30年的發展,迪拜已經成為中東和非洲地區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覽中心和商品分撥中心。與此同時,迪拜還將出口所獲得的石油美元存在國外進行房地產和證券投資。對沖基金、衍生產品市場等為石油美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其財富基金積極參與跨國投資,曾獲得豐厚的收益?!〉习萁洕姆睒s,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政府在1998年開始推出的房地產振興計劃。政府的刺激計劃使得迪拜房價從2004年至今翻了4倍。通過投資房產和基礎建設,迪拜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游資,推動了旅游業、高端房地產業、金融業的發 展,也推動了迪拜經濟的二次繁榮。
二、迪拜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剖析
1、政府政策導向性失誤導致房地 產市場泡沫嚴重 由于迪拜的石油資源開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當局意識到僅僅依靠有限的石油資源難以繼續經濟增長,因此,迪拜政府迅速進行了經濟結構的調整,采取多元化的經濟發展策略。迪拜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把自由貿易區與旅游業相結合。作為自由貿易免稅區,它吸引了無數人來迪拜投資和消費。自2001年起,迪拜政府旗下的國有企業也開始在世界各地開展大型項目建設,涉及領域包括房地產開發、港口貿易等等。同時,迪拜政府還在國內大力推行發展房地產的經濟政策,使得迪拜在短時間內成為擁有世界地標最多的國家。正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導向性作用,迪拜的國有企業紛紛投資房地產業。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里,迪拜以建設中東地區物流、休閑和金融樞紐為目標,推動了3000億美元規模的建設項目。在此過程中,迪拜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債務不斷增加,債務總量達到了近800億美元?!∵@種急于求成的趕超心理、追求經濟的超常規發展,造成迪拜政府政策導向出現失誤。受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迪拜經濟發展過分依賴于房地產業、過分依賴于房地產市場房價地價的炒作,引起國際熱錢大量涌入,導致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終破滅。
2、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構失衡 根據調查顯示,迪拜GDP的增長主要依靠房地產業和旅游業,以虛擬經濟為核心的發展模式造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例失衡。2001年以來,地產業年均發展速度達到了37.4%;2003年起,迪拜旅游業的收入已經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代表實體經濟的石油產業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虛擬經濟的地產業則占20%?!榱诉M一步刺激經濟繁榮,迪拜政府自2002年起允許外國人持有房地產。同時,迪拜以建設中東地區物流、奢侈旅游和中東金融樞紐為目標,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并積極推進3000億美元規模的建設項目?!‰m然虛擬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迪拜房地產的投機需求,但也為迪拜的債務危機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隱患。迪拜石油資源并不豐富,它無法像其他海灣地區的國家那樣,通過出口石油來得到持續固定的收益。這個很小的經濟體,卻借用了大量資金來支撐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其負債規模與經濟規模的比例之大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盡管銀行通過信貸擴張、增加流動性來緩解借款者的壓力,但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損害,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迪拜在過去數年里所依賴的發展道路是不可持續的,它無法保證迪拜從這種發展模式中獲得足夠且持久的利潤。因此,迪拜的發展模式從一開始就注定難以維系,而且必然崩潰。
3、過分依賴外資難以抵御外部沖擊 迪拜以虛擬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大大降低了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加之迪拜國內基礎貨幣儲蓄并不多,為了大力發展房地產和旅游業,只能依賴外部貸款。在國際經濟環境大好時,國際投資者看好迪拜,于是大量熱錢紛紛涌入。目前該國債務總量為800億美元,大大超過國際警戒線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擔保的外債236億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S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投資者信心下降,國際投資大幅減少,力口上全球信貸緊縮政策,導致迪拜資本流入急劇萎縮。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統計,2008年由于商業銀行收緊信貸,大量資本流出阿聯酋,導致其資本賬戶出現550億美元的赤字。同時,由于迪拜貨幣迪拉姆與美元實行固定匯率,美元貶值預期的增強進一步加劇了迪拜的資本外逃,資金鏈嚴重斷裂。為了償還到期債務,迪拜政府不得不多次增發債券。這種政府過度舉債的風險極有可能引發財政危機,影響社會穩定,更無法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然,迪拜危機爆發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旁地產的過度膨脹,但其本質原因是迪拜的發展模式出現問題。
三、迪拜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1、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抑制房地產泡沫 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2009年到現在,經濟復蘇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樓市這類虛擬經濟先于實體經濟復蘇,而且房地產可以說是非理性的復蘇,而在龐大的刺激經濟計劃中,對房地產的投資更為驚人。據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9年第二季度)》顯示,2009年上半年7.4萬億元天最信貸的具體流向為:基礎設施行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6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占全部中長期貸款51.6%。在房地產救中國的論調下,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翰匝來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過去三年的總和,各地房價大幅飆升,差不多都創了歷史新高。房地產業毫無疑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方財政對于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太高,單純依賴賣地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無法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一旦土地使用資源匱乏,城市的發展將會陷入動力不足的局面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2013年以來,由于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等原因,我國經濟增長出現放緩,前幾年伴隨經濟增長而產生的巨額地方債務成為當前和以后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針對地方債務的特點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國地方債務形成在制度等層面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對策。
一、中國地方債務現狀
2013年之前,由于我國政府沒有系統公布過全國的地方債務情況,因此,雖然對我國地方債務數額眾說紛紜,但是始終缺乏可靠的權威數據支持。直到2013年12月30日,國家審計署了《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對地方債務的數據統計才有了一個可靠來源。根據該報告顯示的數據,截止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20.69萬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為2.93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為6.66萬億元。三項合計高達30.27萬億元。從負債率來看,截至2012年底,全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當年GDP(518942億元)的比率為36.74%。同時,該報告還顯示,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分別負償還責任的債務占據的比例對應為16%、45%、36%、3%;在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中,銀行貸款占比達50.8%,BT占到11.2%,發行債券占10.7%,信托融資占7%,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融資占1.8%。在地方政府債務的舉債主體中,地方融資平臺舉債占負有償還責任債務比例為38%,政府部門和結構占比28%,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占比16%,這三類舉債主體累計占比82%。如果將債務規模和地方政府的財務相比較,至2013年6月,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如果將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全部轉化為政府償債責任,債務率為70.45%,低于100%的國際警戒線。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我國的地方債務具有負債金額高但是風險可控、多數集中在市和縣一級、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等特點。雖然我國地方債務率低于國際警戒線,債權人多為國內機構及個人,與歐債相比,處理的難度要小得多,整體風險可控,但是,從我國地方債務負債總金額來看,高達30.27萬億,而且地方債務在各地區之間的分布并不均衡,這一巨額債務的形成對我國地方來說,仍然是一個較為沉重的經濟包袱,如果不引起重視,及時采取措施,很可能對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中國地方債務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地方經濟增長依靠地方投資拉動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各地的發展并不均衡,全國整體呈東部地區發達,西部地區欠發達,中部地區居于兩者之間的態勢。就全國整體情況而言,具有較強競爭優勢、財力雄厚的地區始終只占少數。而我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因此,抓經濟增長是每一個地方政府必須實現的目標任務。這個目標的實現,對發達地區而言并不困難,但是對于欠發達地區甚至貧困地區,就非常困難。我國國家經濟長期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拉動,落實到地方,主要依靠的就是投資。投資對于地方經濟增長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在借貸上面具有強烈的動機,通過大額借貸來建設工業園區以吸引外資,達到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目的。這也是我國地方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主政官員的短期行為
地方經濟增長作為我國各級政府主抓的一個重要目標,長期以來,也是各級政府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換言之,也就是說地方經濟增長情況的好壞,決定了地方主政官員的升遷。由于地方經濟增長直接與地方主政官員的個人政治前途緊密掛鉤,所以地方主政官員具有強烈的實現經濟增長的動機?;鶎拥胤秸賳T的任期一般是三年,縣級以上的也只有五年,這就不要避免的造成了主政官員的短期行為。不少地方政府官員在任期內大肆借貸,以爭取更多的政績,并依靠政績的烘托獲得升職,在前任官員升職以后,表面的經濟繁榮掩蓋了背后的巨額債務,等到接任官員來還債,又會繼續借債來填補前任的窟窿并投資拉動地方經濟。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地方債務越滾越多。
(三)地方在財權和事權上的不匹配
長期以來,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實行的是分稅制財政體系,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力分配并不均衡。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日益增長,事權與財權無法匹配,資金缺口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財權向上集中、事權向下轉移”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之下,各級地方政府的財力不得不依靠上級政府進行補貼,但是,由于中央財政對各級地方財政的補貼非常有限,而地方財政承擔的任務卻是剛性的,例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糧食補貼等各種費用必須支出,地方各項建設的經費也必須保障,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徑,采取借貸、建立融資平臺、采用BT方式吸引民間資金開展項目建設等來吸收資金,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這些資金多數轉化成為地方政府的債務。
(四)地方債制度未建立和健全
根據我國的《預算法》規定,我國的地方政府沒有自行發債的權力。這一制度的施行,在一定時期對規范地方政府的管理行為,限制地方政府在財政資金以外的權力,避免地方政府亂發債造成財政赤字,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在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資金以支持工作目標完成的時候,這一權力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地方債來籌集資金根本無法實現。各級政府在走正規渠道無法籌集資金的情況下,開始尋找其它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有通過城司、找銀行直接貸款、以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獲取資金等方式,地方政府采取這些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地方債務的不斷累積和增加。
三、中國地方債危機的解決措施
(一)完善分稅制財政體系,使地方事權和財權得到統一和匹配
目前,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沒有得到統一,財政上捉襟見肘,行政事務還要確保完成,長期以來,造成了地方債務的累積和增長。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國要對各級政府的職能進行明確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事項必須清晰;其次,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實行的分稅制進行改革,根據中央和地方政府管轄的事務多寡來分配財權;最后,每年要對地方財政預算和支出進行對比和考核,同時要考核地方行政事務的完成狀況,根據地方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來合理調整次年的財權分配,避免財政支出出現不合理增長,造成浪費。
(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
要避免我國地方債務的膨脹,化解地方債務危機,避免債務風險的形成和發生,必須建立地方債務管理體系。首先,地方政府要建立地方債務統計制度和定期上報、披露制度,在對地方債務進行統計的過程中,必須做到應統盡統,統計的范圍不僅包括顯性債務,還包括由政府擔保和負責的各類債務,主動接受上級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其次,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嚴格的負債決策審核制度和債務責任追究制度,對地方債務的負債決策必須經過科學評估、由專業人士組成考察小組進行考察、集體研究決策等程序,并且,對任期內負債的主政官員,在離任時要對債務償還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存在重大過失的要進行責任追究;最后,要對所有新增債務資金的使用進行全程監管,對貪污挪用的人員和單位,要依法追究責任,要確保資金??顚S?,嚴格規范資金的使用程序。
(三)改變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制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我國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長期停留在將GDP增長作為主要考核指標上面,引發了政府官員強烈而盲目的通過大量貸款來吸收資金,加大投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要消除這一誤區,讓政府官員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對以前的考核制度進行改革和優化,科學的建立政府官員的考核體系,并以此來決定官員的升遷。對于政府官員任期內的債務問題,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的考核,一是要考核政府官員在任期之內產生了多少債務,是否經過規定的決策程序;二是要對政府官員任期內產生的主要債務進行審計,考核債務資金使用效率;三是考核政府官員任期內債務的收回情況以及形成的資產情況。要讓政府官員真正認識到肩負的責任,使其對任期內的債務問題高度重視,避免不計成本、只有投入不管產出的盲目負債。
(四)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換,規范政府投資行為
在厘清地方政府職能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對政府職能進行科學定位,堅決改變過去那種一切依靠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上,必須堅持市場的歸市場,政府不進行過多干預,將主要精力放到制度建設和公共管理服務上面。同時,要盡量縮減政府的開支,以事定崗,按崗定員,對多余人員進行分流或精減,避免人浮于事。在實現地方政府職能的優化以后,由于地方政府所管轄事務的減少,必須會減少政府大量不必要的開支。另外,對政府投資,也要進行規范,在當前地方債務居高不下、債務風險持續加劇的形勢下,必須嚴格控制地方政府負債經營的規模。對一些負債多、經濟落后、抗風險能力差的地區,債務規模要只減不增,并逐漸實現收支平衡;對經濟發達、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地區,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大債務規模,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除了對政府舉債進行控制以外,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對事業單位擅自舉債的情況進行監控,防止事業單位管理不嚴,造成債務的急劇增加,最后轉嫁到地方政府。
(五)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制度
地方政府的發債權一直未能得到落實,這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地方政府通過發債來解決資金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制度,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方政府合理的資金需求,同時,還可以盤活民間大量閑置的資金。因此,建立地方政府的發債制度,非常有必要。建立地方政府發債制度的關鍵是要控制好地方政府的發債規模,并嚴格制定相應的審批程序,落實相關責任。要對地方政府的償還能力和舉債規模進行合理評估,以免出現到期債務無法償還、政府信用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
結束語
對于我國當前的地方債務,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預防風險。同時,中央政府應從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角度,出臺政策,合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財力分配。另外,還要改革地方官員的考核制度、拓寬地方政府的籌資渠道(如發債),切實解決地方政府的資金問題,避免地方債務惡性膨脹帶來的諸多風險。
參考文獻:
[1]溫連青.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及其防范[D].山東財經大學,2013.
[2]趙利明,吳贏贏,朱仰軍,茆英娥.地方政府債務的會計核算:現實問題與改革思路[J].財經論叢,2012(05).
[3]劉衛國.論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缺陷及其風險防范[A].經濟發展與管理創新--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
[4]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5]李敏.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希臘的主權危機是歐洲債務危機的開始,2009年底,希臘政府突然宣布希臘政府債務余額已經超過其GDP的110%,財政赤字超過了GDP的12%以上,這些財政標都早已超過歐盟規定的標準,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危機隨即越演越烈。除開希臘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愛爾蘭、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也相繼陷入債務危機中,一場歐元區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正在沖擊著整個歐元區,并逐步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對導致歐債危機的深層原因加以分析和總結,從而有效避免危機帶給我們的沖擊,保證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理論依據
從冰島主權債務危機開始、迪拜主權債務危機,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美國國債風險,債務危機像“腫瘤”一般席卷了全球!據有關金融機構統計,2010年2月,全球各國負債總額已達到36萬億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主權債務危機涉及多國,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2013年12月16日,愛爾蘭退出歐債危機紓困機成首個脫困國家。所謂的主權債務危機,起源于國家信用,是指主權國家將主權當做擔保,面向國際社會以發行債券的形式所籌集的資金。大多數的主權債務是以外幣為單位,向國際金融機構或者外國政府借款以自己的主權作擔保,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向國際社會所借的款項。由于主權債務大多是以外幣計值,向國際機構、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機構借款,但由于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導致債務國家的信譽評級被調低,就會引發主權債務危機。(主要指標:清償率是指債務國還本付息總額占當年出口收入的比重。通常不應超過20%。負債率:一國當年外債余額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比率。通常不應超過10%。)如希臘在發生的金融危機時導致居民消費降低,導致經濟下滑,貨幣高估抑制了出口量,無法掌控利率和匯率工具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舉債刺激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由此赤字不斷累積。赤字與收入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2010年起歐元區其他國家也陸續陷入危機的泥潭,歐債危機已經波及到整個歐盟。
二、歐債危機起因
(一)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過度舉債
在歐盟中各國經濟結構并不盡相同,盡管都是歐元區國家,但是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參差不齊導致財政政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為了擴大組織規模,已經有27個加盟國的歐盟依然在極力拉攏一些希望加入歐盟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算發達的國家。正因為這一舉措,使得一些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存在的劣勢逐漸顯露,例如以希臘、葡萄牙為代表的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在工資、社會福利、失業救濟等方面極力與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保持同等水平,導致支出水平遠遠超過GDP增長水平。加之,工資及各種社會福利具有“剛性”的特征,上調后再進行調整是相當困難的,導致政府與私人部門的負債比率節節攀升。全球金融危機作為導火線,這些深層次問題就爆發出來了。
在歐元區一體化后,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由于各國不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導致貨幣聯盟對成員國貨幣政策偏好沒法滿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無法有效利用貨幣貶值的契機使本國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形成對外有效經營增加本國凈出口。無法增加收入的背景下,財政赤字問題自然也就不得得到有效解決,于是經濟逐漸開始呈現結構性的衰退趨勢,并且還面臨債務膨脹,這使得國家之間差距越拉越大。同時,歐元區的救助機制希望成員國之間形成一種最優的模式,但是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卻導致這種期冀事與愿違,搭便車行為就是最好的佐證。
(二)統一貨幣的制度性缺陷
就如歐元奠基人前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格爾所言:歐元區僅建成了貨幣聯盟,缺乏財政政策協調機制是導致歐債危機的重要原因,歐元創建后缺乏統一機構對各國財政和經濟政策予以監督,理應確保各成員國遵循統一經濟發展標準,但這一點沒有做到。歐洲債務危機導致經濟衰將歐元區體系問題這一制度性缺陷暴露無遺,即在歐元區內歐元有歐洲央行統一發行,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貨幣政策則由歐洲央行統一行使,而財政政策卻由主權國家掌控,實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分離的制度。這使得主權國家沒有辦法有效的將這兩種手段有效的結合起來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主權國家對經濟的調控無法使用利率和匯率這兩大工具,為了復蘇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各成員采取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如舉債來加大投資,政府加大政府購買等方針來完成。加之,這些國家的債券也會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投機對象,債務規模進一步加大。
三、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雖然中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都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由于我國很多地方政府過度負債,處于失控狀態。但是如果這些債務不能被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也會有導致債務危機的可能發生,從而對市場以及經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一)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從國民經濟大范圍看,我國的債務負擔率和與國際比較同口徑的赤字率都在國際公認警戒線內,繼續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潛力仍很大。但是中國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觀”,為此地方政府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量化GDP的增加,通過各種融資平臺向金融機構或社會舉債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從公開披露的數據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是30多萬億元,債務率為37.8%。2012年債務數量比2011年增加了幾萬億元,債務率基本在40%左右。這些地方債務多數質量不佳。再加上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機后放松了對地方政府的管控。中央政府在戰略上允許地方政府繞過限制它們從銀行借貸的政策,使它們可以通過創造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獲得貸款。這種做法造成了貸款的隱性累積。在這種債務規模增加,不確定性風險放大形勢下,勢必會造成巨大的風險,影響到中國未來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對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實際債務負擔予以高度的重視,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引言
2008年9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歐洲、尤其是對歐元區國家造成了巨大沖擊。在單一貨幣體系下,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各經濟體紛紛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導致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和債務危機日益突出。2009年10月,希臘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希臘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鑒于希臘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相繼降低了希臘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此后,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等國(簡稱PIIGS)的財政狀況也相繼惡化,尤其是希臘和意大利,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始終在高位運行,使債務危機在歐洲蔓延的范圍越來越大。
資料來源:http:///europedebt/
截至2010年底,中國中央政府公開宣布的債務總額與GDP之比為17%,與上述各國相比可謂微不足道。與此同時,標普及穆迪均上調了中國的評級,其理由為:中國政府負債規模適中、外部資產規模龐大、經濟前景樂觀。然而,中國政府的真實債務情況確是如此嗎?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的地方及地區政府紛紛大舉興建基礎設施,并因此積欠了巨額債務。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Dragonomics)稱,2011年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相當于GDP的約37%,如果再將中國政府其他一系列顯性與隱性的債務——如鐵道部所欠債務、代表國家放貸的所謂政策性銀行債券,以及國有銀行體系中的不良債務等全部囊括進來,中國實際的債務占GDP比例可能高達90%。惠譽評級據此做出較為保守的估計: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政府負債總額約為GDP的48%。
由此,在真實債務占GDP比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探討歐洲債務危機的產生根源、演變路徑,及其對本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都將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為此,本文以歐洲債務危機為核心,通過對德國政府財政支出、借款與政府債務之間相互關系的實證分析,探討政府債務管理理念及模式對債務危機產生影響的程度及作用方式,總結其經驗教訓,這對于增強我國對債務危機的認識,采取針對性措施規避和降低債務危機爆發風險,防范和減輕歐債債務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維持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早在1999年歐元剛剛誕生之季,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就曾預言,歐元將無法安然度過第一次經濟危機,歐元區有可能在10年后解體,因為缺乏統一的貨幣政策將從根本上制約歐元區的長期發展與生存?,F在看來,弗里德曼對歐元區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歐元創始人之一奧特馬爾·伊辛(Otmar Issing)也指出:歐元的設計宗旨是成為一個貨幣聯盟而非政治聯盟,在尚未建立一個政治聯盟的情況下創立貨幣聯盟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Bayoumi和Eichengreen(1992)根據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采用結構式VAR方法評估歐洲國家之間經濟沖擊的相關性,發現歐元區“核心國家”,即最早發起和推動歐元區建立的德法之間的經濟沖擊對稱性明顯高于“國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歐洲研究中心教授Kevin Featherstone(2010)指出,歐盟現在一團混亂,雖然希臘難脫其咎,但是歐盟在1992年就開始在歐元區采納單一貨幣,而歐盟本身也同意針對財政政策相互協作以應對危機??墒桥c此同時,他們并沒有足夠的權力來監管和控制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以及一個相應的危機預警和應對體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歐盟內部的體系從一開始就是不均衡的,設計的太過簡單。
一、引論
以2009年末的希臘債務危機為導火線的歐洲債務危機如今燒遍了整個歐元區國家,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關于這次的債務危機的爆發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筆者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這一缺陷早在歐洲貨幣一體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筆。要理清歐洲債務危機的前因后果,需要從歐洲貨幣一體化這場持久的制度變遷開始研究。
二、歐洲貨幣一體化
歐洲貨幣一體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歐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在馬德里召開會議,提交了“德洛爾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一個分三個階段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計劃,旨在建立一個歐洲統一的金融市場和中央銀行,最終實現歐洲貨幣一體化。1991 年 12 月,歐共體理事會首腦會議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舉行,會議正式通過了“德洛爾報告”,決定分 3 個階段建立歐洲經濟與貨聯盟,歐洲貨幣一體化的構想終于正式啟動。
1、“德洛爾報告”第一階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與歐洲內部大統一市場的建設節奏保持一致,協調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使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接近。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對成員國家的貨幣進行匯率聯合干預,限制成員國家貨幣之間的波動幅度,促進資本自由流動。
2、“德洛爾報告”第二階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這是一個過渡階段,為第三階段實施單一貨幣準備條件。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加強地區政策與結構政策,協調經濟政策。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建立在貨幣政策制定和金融監管有一定權力的歐洲貨幣局,為實行統一貨幣、建立統一的中央銀行奠定基礎;縮小各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幅度,避免法定匯率的調整。這樣一來,各成員國必須逐步放棄貨幣政策制定權,移交給歐盟的中央銀行體系,由其來制定整個歐盟的貨幣政策。
3、“德洛爾報告”第三階段:1999年1月1日——這是建立歐洲貨幣同盟的實質性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推進各成員國的財政協調,限制各國對財政政策的使用,擴大歐共體委員會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建立歐洲中央銀行,統一貨幣政策;推進貨幣統一,以歐共體貨幣取代各成員國貨幣;進一步統一管理各國外匯儲備。
2002年1月1日歐元發行,歐元在歐盟12國成為唯一合法貨幣,這是歐洲貨幣一體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標志著新的貨幣制度對舊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斷發展演變過程中必然產生更多的新興利益集團,在第二個階段很多利益集團已經成型。
三、歐洲債務危機
在歐洲貨幣一體化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從2009年末開始的歐洲債務危機。2009年末,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的陰霾尚未退去,雖然全球經濟有復蘇的跡象,但是歐洲債務危機已初見端倪。這導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債務危機,整個歐盟內部都受到了債務危機的困擾。關于本次歐洲債務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2008年金融海嘯的對歐元區的沖擊。由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是世界金融市場產生震動,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嘯。在這種環境下,美國采取美元貶值來專家危機,導致歐元區外部的金融環境惡化,歐洲中央銀行也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企圖刺激經濟增長,這就為歐洲各國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而進行債務融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第二,歐元區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歐洲債務危機真正的原因。這主要就是我們所說的在制度創新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整個制度變遷過程才會不斷延續,也才能夠依次為新的激勵繼續發展。這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這場貨幣制度的變遷過程中,由于歷史局限性,這種新的制度設計中存在種種問題,產生了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之間的矛盾。根據傳統經濟理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歐元區的內部經濟失衡。歐洲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在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中,為盡快推行新的制度,實現單一貨幣,在有些國家部分指標尚未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的規定時就加入了歐元區。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部分國家經濟發展尚未達標,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必然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國際評級機構對希臘等國信用評級降低,對這場債務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分析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最本質和主要的還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為制度缺陷而產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債務危機擴散的因素而已。
四、結論
2009年末開始的歐洲債務危機,至今仍在發展,沒有人知道這場債務危機接下來的發展究竟會到什么程度,是在歐盟成員國及世界組織的行動下得到妥善解決,還是最終導致歐元區的崩潰。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這關鍵還是要看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由于引發這場債務危機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這場還在進行的制度變遷過程中,需要從制度上來解決這一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危機之下,新的制度創新才會開始,歐洲貨幣一體化這一制度變遷過程也才會不斷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張茉楠. 警惕債務危機引發系統風險 [R]. 國家發改委綜合司經濟預警辦工作論文,2009(12).
2010年4月,希臘信用評級被迫調低至垃圾級,2011年6月,標準普爾又將希臘信用評級降至CCC的全球最低等級,7月,穆迪將葡萄牙和愛爾蘭的信用評級相繼降至垃圾級,將塞浦路斯的信用評級降至Baa1,9月,標準普爾將意大利信用評級調低。歐洲債務危機就這樣層層深化,嚴重地延緩著世界經濟的復蘇,這同時也暴露出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期待能夠通過對歐洲債務危機形成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歐洲債務危機的成因分析
(一)歐元區經濟發展失衡,產業結構不協調
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常年處于失衡狀態,一些高負債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缺乏合理性。像德國、法國等核心成員國,他們擁有著像電子、汽車、機械等支柱性實體產業和強大的科技推動力,但像希臘、愛爾蘭等邊緣化國家,他們科技發展緩慢,勞動成本高,外加上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和金磚五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又在制造業等領域對其雙重擠壓,這些邊緣化國家在無奈之下只好依靠旅游業、航運業等傳統產業,以及依靠大量的政府支出來維持經濟。但不幸的是,這些舉措并沒有幫助他們解決經濟發展的實質性問題,相反卻使得他們的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負擔日益加重。在無法實施其他措施時,這些邊緣性國家選擇大肆發行國債維持經濟,但歐洲央行對所有歐元區國家都實行相同的低利率政策,這就使得這些邊緣性國家的消費信貸過度膨脹,最終導致歐債危機的爆發。
(二)歐元區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二戰結束后,歐元區各國家紛紛建立了以高福利為特色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嚴重增加了歐元區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成為了引發此次歐洲債務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歐洲以高福利政策著稱,就連危機最嚴重的希臘政府每年也都要為公務員福利撥出數以十億歐元計的款項,而且這樣巨額的支出一直還保持著高于5%的高速增長,但其GDP的增速卻一直僅僅在1%-2%。更重要的是,現在歐洲各國紛紛進入老齡化時代,與老年人相關的政府支出,包括養老金、醫療等支出大大增加。因此,當經濟危機來臨時,在財政收入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剛性的財政支出就會造成巨額的財政赤字,從而最終也將導致債務危機的爆發。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二元結構矛盾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一個國家對經濟運行狀況進行調節的兩個最基本、最核心的工具,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二者都被合理運用時,國家對經濟運行實施的調節才能更加有效。但歐元區卻只有共同的貨幣政策,各成員國的財政政策保持相對獨立,所以經濟金融危機一旦爆發,各國為挽救自身的經濟,他們將果斷地采取財政政策,實施不負責任的赤字策略。更重要的是,歐元區是單一貨幣區,歐元區內任何成員一旦出現問題,其都有可能對整個歐元區產生溢出效應而波及其他國家,從而影響到歐元區的整體經濟穩定。
二、歐洲債務危機的啟示
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給歐洲整體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我國來說,雖然我們遠離歐洲債務危機現場,短期內也不可能發生債務危機,但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仍然能夠給我國經濟以后的發展給予警示和啟迪。
第一,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力,使我國成功地從傳統的產業大國向創新型、科技型國家轉變。
根據前述分析,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發生危機的邊緣化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嚴重缺乏創新,生產率低下導致的。在此情況下,國家政府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加大投資,從而增大了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而后又隨著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的不斷積累,債務危機的爆發也就一觸即發了。對于我國而言,投資一直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投資率從2000年的353%到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436%,同時期消費率卻從623%降至486%。因此,我國經濟如果想要實現成功轉型,如何降低經濟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
第二,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注重財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匹配性,嚴格控制外債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債務大量發行債務,嚴重超過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資不抵債,最終導致違約風險劇增而發生危機。近幾年來,我國大量推行地方投融資平臺融資發債,這些資金聚集起來后大部分是被使用在周期比較長,自償能力比較低的基礎公共設施建設項目上,這樣就無疑給地方政府留下了隱形赤字和債務負擔。一旦這些項目無法實現預期收益,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勢必爆發,而且這些資金絕大多數來自于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危機的爆發將帶給這些金融機構巨大的沖擊。此外,金融機構的倒閉危機具有極強的連帶效應,這樣危機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影響就無法估計了。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政府債務的管理,做好預算工作,將財政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做嚴格的審核,增強地方發行債務的透明性,合理規劃地方債務規模,嚴格控制風險。
第三,我們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循序漸進的福利改善制度。
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標志著高福利制度的破產,沒有實體經濟增長支撐的高福利制度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持續的。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迅速提高,相應的財政支出也就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且保障水平和標準是只能向上增長不能下降的,否則就會引發社會動蕩。因此,結合我國現狀,我們應該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的保障待遇,切實保證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路.歐債危機成因及其對我國影響研究[J].海南金融2012(6):9
2007年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隱藏在繁榮表面下的危機逐漸浮出水面。三大評級機構相繼下調希臘等國的信用評級,歐洲債務問題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本次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本文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發現總的來講可以分為六類,外因方面:1.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物;2.歐債危機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不合時宜的調低信用評級的產物;內因方面:1.歐元區制度缺陷;2.危機解決機制的缺失;3.高福利制度與人口老齡化;4.政治矛盾和成員國忽視歐洲經濟治理。
一、外因研究
學術界有不少學者將歐債危機的主要原因歸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以及三大評級機構不合時宜的降低歐元區各國的信用評級,這些系為外因。
2.1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學者周茂榮 楊繼梅(2010)認為2008年遭受金融危機之后,無論此前其財政狀況如何,各國的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都嚴重超出了趨同標準;C.Noyer(2010)也在文章中指出盡管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某些國家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已經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危機極大地惡化了公共財政狀況,從而導致了此次債務危機。
2.2評級機構的影響三大評級機構下調希臘等國的債務評級,拉開了歐債危機的帷幕。周茂榮 楊繼梅(2010)。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JoséManuel González-Páramo(2011)也表明,市場震蕩的一大根源是評級機構。Manganelli&Wolswijk(2009)從政府債券利差與評級機構之間的關系得出,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引起政府債券利息顯著高于正常水平,導致市場籌資成本驟然升高。這違背了金融穩定。
從研究結果來看顯然次貸危機及下調評級確實推動了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發生,但是將歐債危機的深層次的原因歸結為這兩大外因顯然是不合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原因。因此將歐債危機的根源歸為金融危機或是三大評級機構似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其本質原因并未找到,有推卸責任之嫌,不利于債務危機的真正解決。筆者認為金融危機只是歐債危機的導火線、大評級機構只是放大了危機的效益,但并不影響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存在。要找到歐債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必究其內因。
三、內因研究
外因的研究似乎不能充分說明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真正根源,國內外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歐元區的內部原因之上。
3.1歐元區制度缺陷
張健雄(1999)認為由于歐洲貨幣聯盟先天不足,啟動后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他在文章中指出歐元區的發展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面前是脆弱的。宋瑋、楊偉國(2002)在其研究中表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對稱結構所產生的經濟效應會對歐元區經濟未來長遠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3.2經濟發展失衡論
李乾孫(2011)中指出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首先在于經濟的結構性缺陷,如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相互依賴過重,房地產泡沫嚴重。孫玲姜榮(2012)就歐元區經濟內部不對稱性導致債務危機的演變過程和影響機理做了詳盡闡述;指出如果政府實際債務水平超過最大可維持債務水平,債務水平將呈現持續上漲趨勢。
3.3高福利制度與人口老齡化
Zhang Houqi(2011)認為歐債危機根植于高水平的退休福利以及醫療保健制度,是國家金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現收現付制的養老金制度加重了歐元區的債務危機(D.Bruninger,2011)。我國學者鄭秉文(2011)分析“老齡化成本”的含義和構成,認為歐洲尤其是希臘的養老金體系存在的替代率過高、待遇率嚴重失衡、養老金財富總值超出支付能力等問題提升了老齡化的財務成本。
3.4成員國忽視歐洲經濟治理以及政治矛盾重重。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托馬斯.薩金特(2011)表示,歐洲債務需要的是經濟方案,但問題所在主要是政治。Giancitietal(2010)指出,面對當前的危機。歐元區國家在救助機制上遲遲達不成協議,錯過了最佳的救助時機,加劇了危機的破壞程度。歐元區盡管是一個貨幣聯盟,使用共同的貨幣,卻只是一個松散的政治聯盟,區內政治矛盾重重。
四、小結
現有的文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宏觀的分析了歐債危機的起源。從本次歐元債務危機的發生原因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啟示:
(1)為實現歐元區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相統一,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扶持經濟發展相對較弱的國家,以共同進步為前提制定相關的財政和經濟政策。
(2)區內中的成員必須致力于本國的經濟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本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并減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減輕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
(3)高福利制度使民眾享受到了經濟繁榮帶來的成果,但高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負擔,為債務危機埋下伏筆。因此,一國的福利政策需要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以防陷入福利陷阱。(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蔣俊賢.歐洲債務危機的反思及其對東亞貨幣合作的啟示.東南亞縱橫.2010.12
[2]鄭秉文.《歐債危機下的養老金制度改革---從福利國家到高債國家的教訓》,《中國人口科學》第5期。2011
80年代拉美國家債務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的成因分析
1.外部經濟環境惡劣。(1)西方發達國家轉嫁經濟危機。這兩次債務危機的爆發都與全球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由于受到國際經濟低迷的重創,西方世界發達國家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除了高關稅以外,還設置了多種非關稅貿易壁壘,導致債務國出口大幅下降,外匯收入銳減。(2)高利率加重了債務負擔。國外銀行的高利率從兩個方面導致了債務國的負債加重。首先,受國外銀行高利率的誘惑,債務國國內擁有大量資金的企業或個人追逐高利率,紛紛把資金存入到國外銀行以獲得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國貸款的利率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調貸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就使得原本還債能力有限的債務國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債務負擔。(3)全球經濟低迷導致跨國融資履步維艱。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國外投資者越發慎重每項投資。由于債務國已使負債累累,外國投資者對債務國的經濟前景不看好,紛紛撤資導致資金大規模流出。2.債務國深刻的內在原因。(1)脆弱的經濟結構易受外部因素的沖擊。拉美地區多數國家是以出口少數幾種農礦產品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市場的農礦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暴跌,導致拉美國家的出口收入銳減,入不敷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對農產品出口帶來嚴重沖擊,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滑,旅游業更是陷入蕭條時期。這樣單一的經濟結構導致債務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很高,極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2)各國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舉債導致債務負擔過重。戰后,拉美許多國家為了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紛紛制定了一些過于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實行高目標、高投資、高速度的“三高”方針,其資金需求遠遠超出了國家財力所能承受的范圍。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債務國都需要靠大量舉借外債來彌補國內的巨額資金需求。(3)國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誤。拉美國家對外國直接投資采取了許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舉債來發展本國經濟,并且外債規模嚴重失控。歐洲許多國家則是推行赤字財政的政策來刺激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穩定本國的政治當局。這些國家所借外債很大程度上沒有或者沒有適當地用于發展經濟,而是直接用于彌補國有企業虧損或支付公共福利。當然,拉美地區國家和歐洲國家的國際政治與經濟背景有很大的差異,其國家經濟實力,國內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發債務危機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處外,還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這里不加以詳細闡述。
冰島破產,前波為平:迪拜危機,后浪再起。時至今日,希臘也未能幸免。自2009年10月初,希臘政府宣布該年度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預計將達到12.7%和113%,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同時由于其財政狀況顯著惡化,全球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相繼調低希臘債務評級,穆迪甚至把其評為垃圾級,導致了希臘政府借款成本大幅上升,希臘政府債券CDS息差價格也大幅上揚,未來融資能力被削弱,債務危機正式浮出水面。
這次危機以歐元區本身不完善的機制為導火索,以希臘高福利政策以及不遵守財政紀律,長期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雙赤字)導致資金外流、舉債度日為根本原因,在采用美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片面強調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缺乏監管并受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的大環境下爆發了。
二、歐洲債務危機對世界的影響
1、影響歐元幣值穩定
歐元體系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導致歐洲債務危機的導火索,歐元區的貨幣政策是由歐洲央行統一制定的,這雖然降低了區內外的宏觀交易成本,但由于歐元區國家無法單獨動用貨幣政策,當面臨財政赤字時,各國只能通過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即縮減國內開支,更不用說債務貨幣化(央行增發所需數量的貨幣)來緩解債務壓力。這加劇了各國財政赤字和債務的產生,嚴重損害了市場對歐元的信心,國債貶值,使融資成本變高,歐元大幅度貶值,全球多余的流動性則通過息差交易流向歐元區以及歐元區國家的債,加上歐洲銀行實行多種金融衍生工具,利用息差交易進行套利,等到危機爆發,市場開始拋售及平倉,歐元匯率急跌,如果不能夠盡快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歐元的國際地位和歐元區的整體穩定性,歐元區貨幣聯盟模式也將經受嚴峻考驗。
2、拖累歐元區經濟發展
財政的惡化,融資需求變大,進而有可能在資本市場對私人部門產生“擠出效應”,大大抑制民間投資,減緩經濟增長。同時,債務的信用危機會蔓延到市場,給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蒙上陰影。在該國從事主要業務的企業的信用評級也將受到拖累,致使其融資成本提高,實體經濟因之受損。
由于歐元區通脹仍處在高位,更有可能使歐元區經濟逐漸步向“滯脹”的可能。2001年以來,歐元區德、法、意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均較前年為低,失業率上 升,使全區的經濟增長由前年的3.4%下降到1.5%以下,降幅達50%以上,事實上確認了歐元區經濟增長趨緩的論調。與此同時,通脹率由最高時的 3.4%回落到2.5%以下,但仍大大超出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上限。因此,在全球勁刮降息風時,制約了歐洲央行的降息,使歐洲央行貨幣政策處于兩難地步,在經濟放緩和通脹高位之下,難以效法美聯儲多次大幅減息以刺激經濟,令歐元區內經濟增長無望,對歐元構成重大負面影響。
3、威脅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這次的歐洲債務危機波及了全球,已有很多專家學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去年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就表示過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威脅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歐洲原油期貨結束上漲轉而下跌就是歐元的疲軟和股市下滑造成的,他還強調,這次危機是系統性的,必須堅決予以解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David Lipton稱,歐洲債務危機導致歐洲將陷入溫和衰退,但亞洲經濟仍穩步增長。歐元區債務問題再度爆發是全球面臨的主要風險。
現在首要是控制風險,如果不加以控制,市場對希臘債權流動性償還能力存在擔憂,危機還會有某種蔓延之勢。這次的債務問題惡化將影響銀行系統,削弱全球金融系統穩定,可能會導致全球金融危機新階段開始。
三、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從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到現在,除了對歐洲各國和其他國家影響較大外,對中國也有一定的影響。2011年,有專家認為歐洲債務危機不會對中國有太大影響,因為我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年底,中金公司表示,歐洲債務危機仍將主導黃金價格走勢,現在看來,2012年3月26日的黃金價為1688.81美元,而2011年11月底的黃金價為1747.86美元,歐洲債務導致黃金價格下跌。對于大家都很關心的中國股市,股市的估值也同樣受到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危機不斷深化,致使全球市場資金偏好下降,這對供給失衡的中國股市又給了當頭一棒。
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即使這樣,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依然表示歐洲高度贊賞中國對歐洲債務危機作出的反應。另一方面,中國前央行顧問李揚表示,歐元區債務危機可能將需要5-10年時間才能真正結束。面對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發展和別人的贊賞,只表示,中國關鍵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會幫助解決這次危機的。
這樣看來,中國似乎還沒有債務危機,但我們仍然需要預防,盡量減少地方債,避免會有更大的風險。
四、對歐洲債務危機的預期
面對歐洲債務危機沒有消弱的跡象,意大利總理蒙蒂表示世界對歐洲債務危機反應比較慢是外界對歐盟的信心下滑的原因,并且,歐盟平均預算赤字低于美國、英國和日本。他還強調若歐盟創始成員國不能遵守規則,也不能指望新成員國遵守。然而,在這個大環境下,IFO經濟學家Wohlrabe說企業對歐洲債務危機已經習慣,沒有跡象表明他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摘 要:近年來,伴隨自由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各國經濟普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相應的,也將利益與風險捆綁在一起。最近發軔于希臘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首先,介紹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基本情況及深刻原因,然后,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分析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重點研究危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 :債務危機;歐洲;中國經濟;影響,外匯儲備
中圖分類號:F81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4
收稿日期:2015-04-08
1 緒論
近年來,伴隨自由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逐步全球化,各國經濟普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相應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將利益與風險捆綁在一起。最近發軔于希臘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所謂主權債務,就是指某一主權國家以自己的國家信譽作擔保,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向國際社會所借的債務。由于所借債務大多是以外幣計值,因此,一旦債務國家的信用評級被調低,就會引發主權債務危機。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與GDP之比)和赤字率(赤字總額與GDP之比)來分析和評價政府債務風險。比如,歐盟在《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就規定,各成員國公共債務水平和財政赤字比例分別不得超同期GDP的60%和3%。
2009年10月,希臘政府宣布,2009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預計達到GDP的12.7%,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也預計達到113.4%。此消息一出,隨即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率先爆發。這之后,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相繼爆發債務危機,希臘債務危機最終發展演變擴大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如今,歐洲債務危機不斷加劇蔓延,全球經濟都面臨全面陷入的危險。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迅速,面對不斷擴散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必須高度重視,應及時做好應對措施,避免我國出現債務危機。
2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
2.1 對周期性較強產業過度依賴
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家過于依賴周期性產業,而這些產業受危機影響最為嚴重。以希臘為例,旅游業、造船業、文化業和農業是該國的主要產業,尤其是旅游業比重已超過20%。當金融危機爆發,希臘經濟備受打擊,2009年旅游業收入較之2008年,減額達到12億歐元。西班牙的產業支柱是房地產和旅游業,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來襲,房地產市場遇冷,價格持續下跌,空置率也居高不下;它的旅游業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游客稀少,酒店入住率嚴重不足,普遍都在不足50%以下。在愛爾蘭,其支柱產業——農業,也因為金融危機的原因,出口受阻、價格下跌。相應的,因危機財政收入銳減的背景下,各國為了應對危機,提振國內經濟,紛紛采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手段,如此政策疊加,各國的財政赤字和政府負債水平普遍大幅上揚。
2.2 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斷積累隱患
二戰之后,歐洲國家相繼建立起以高福利為標志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在工資水平上,歐洲國家一直以“高工資”著稱。以希臘為例,它屬于歐洲較貧困國家之列,雖然它的GDP增長速度始終徘徊在1%-2%,實際工資卻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增速超過5%,在2008年甚至達到8%,比歐盟平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其次,在社會福利上,歐洲各國建立了包括兒童津貼、病假補助、失業救濟、養老保險、殯葬補助、醫療、教育等各類完善的福利制度,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對失業人口提供的巨額補助,是拖累政府財政的重要原因。希臘的失業率常年在10%左右,這個比率在歐洲地區并不算最高,但是由于希臘綜合國力薄弱,因此失業救濟給政府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2.3 救濟政策不力,市場投機盛行不斷推波助瀾
希臘等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既有其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也是歐元區體制上缺陷的集中體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政府為拯救本國經濟,紛紛推出規模巨大的財政刺激計劃和投資計劃,以債治債,借債投資,造成許多經濟體財政赤字攀升。雖然最終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經濟回暖,但是并未解決政府過分干預使得資源錯配、低效的核心問題,最終以主權債務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次,諸如美國高盛集團等投資機構為了謀取高額利益,打著“創新”的旗號,為希臘政府設計出系列投機大、風險高的金融衍生品對于危機的發生與蔓延不斷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3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3.1 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雖然歐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在我國貿易出口中僅占很小的份額,但是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波及到了整個歐盟地區,使得歐盟國家財政收入、社會投資、居民消費等方面發生緊縮。由此可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和蔓延會對世界其他地區造成不可小視的影響,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嚴重依賴歐洲市場的發展中國家。
3.2 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高達4億美元,其中近70%都是美國資產。本著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方向,我國增持了更多的歐元資產。但是隨后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對美元顯著貶值,匯率從2009年22月26日的1.514下降至2013年12月31日的1.198,貶值幅度將近18%,而且存在進一步貶值的風險。這無疑加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為我國外匯儲備多元化發展增添了新的難題。
4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4.1 謹慎對待和處理中國的主權債務問題
面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給主權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提醒各主權國家包括中國,應該對政府債務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謹慎對待處理。據我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占GDP的17%。債務水平遠低于警戒水平,短期內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這是排除地方政府債務之外的統計數據,2013年底,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已達107 174.91億元,其中67 109.51億元債務附有償還責任,占比62.62%;其中23 369.74億元附有擔保責任,占比21.80%;另外16 695.66億元附有救助責任,占比15.58%。如果將地方政府債務、大型國企債務等情況統計在內,2013年我國政府債務的總比重就達到驚人的82%。龐大的隱形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容忽視,面對如此高壘的債務水平,政府必須謹慎對待,加大財政監管力度,嚴控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切實降低地方債務違約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4.2 強化金融監管,加強金融機構改革
首先,建立完善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尤其是對其合規性監管。加強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強化風險控制,嚴格控制政府負債規模。其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預警以及處理機制。再次,對金融機構應推行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另外,建立和完善市場的法律法規,強化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財政影響起到防范和緩解作用。
重新定位國有銀行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不能繼續充當國有銀行的庇護神,切實增強銀行的經營意識、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要對國有銀行進行產權改革。實現產權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必須重視吸收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推動籌集資金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引入境外投資者、發行基金證券和注資等。充分發揮非國有股東的盈利動機和風險規避意識,強化國有銀行的防線內約機制,降低金融風險對國家財政的負面影響。
4.3 慎重用好財政刺激政策,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尺度”和“亮度”
財政刺激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看得見的“手”。在我國,無論是基于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觀”,還是經濟下行時的有效提振經濟措施,財政刺激政策都有可能多次伸出手,并且效果不錯。但應該看到,財政刺激政策過大,也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容易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因此,應把握好財政刺激政策的“尺度”。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全球化,一個主權國家財政刺激政策必然會影響其他社會經濟體的發展與決策。因此,主權國家的財政刺激政策的透明度問題將越來越多地被關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說明,我國應該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調,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亮度”。
4.4 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出口、消費、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出口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中,顯示過分依賴出口拉動的發展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也是不可長期維持的。從長遠和健康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長期依賴出口導向型模式。必須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消費是比出口、投資更好、更長效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轉換的核心因素,倘若不主動轉向內需為主,在面臨危機時將處于被動的位置。同時,在出口地區與國家來看,應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逐步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等;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從單純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結構向高附加值、高技術轉變。
參考文獻
1 原博.淺析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J].東方企業文化,2011(22)
2 韓曉琴.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應對[J].桂海論叢,2011(6)
3 王軍強.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啟示[J].現代商業,2012(2)
4李京陽.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思考[J].財經科學,2012(3)
5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the EU Deals with the Debt Crisi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2)
6 沈國棟.試析歐債危機的成因、未來走向以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中國外資,2012(6)
7 曾寅初,劉君逸,梁筱筱.歐債危機對中歐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2)
8 徐愛勤.淺析歐債危機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