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09:5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浮雕雕刻培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石雕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石器發展到現代豐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態,從原始的雕刻到現在種類繁多的雕刻工具,從單一的雕刻技法到現在百家爭艷技藝更為精湛的雕刻技法。石雕的雕刻技法,手法多樣,大多可以分為:線雕,浮雕、圓雕、透雕、鏤雕、懸雕等六大類別。
一、線雕
線雕是指在平面上以陰線刻或陽線刻,在不同的材質上體現繪畫,書法的一種技法。線雕亦稱“石刻畫”,是介乎雕刻與繪畫之間的品種。常應用于碑文與匾額。
二、浮雕
浮雕是在石料的表面用雕刻的手法進行雕刻,出具一些凸立感的圖案,是一種半立體形態的雕刻品,所有雕刻的圖像都以浮凸的狀態出現在石頭的表面上固而稱之為浮雕。又根據石材的表面刻石的深度和淺度的不同,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
淺浮雕一般為單層次的雕像,其內容在通常情況下也會顯得比較單一,沒有很大的立體感;高浮雕通常是一些比較多層次的造型雕刻,內容也相對于淺浮雕來說會比較豐富繁瑣,多被用于一些建筑物的墻面,寺廟的龍柱和影壁之類的都屬于高浮雕。
三、圓雕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品。圓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圓雕的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圓雕的特征是完全立體的,觀眾可從四面八方去欣賞它。如果是群像,觀眾繞雕塑一圈,則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個人物的不同動態和思想感情,從而引起豐富的聯想。
四、透雕
透雕是建立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使其在感官上出現立體造型。技法大體可分兩種:一,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二,介于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形式,也稱凹雕。可以用來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種圖案、花紋的一種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圓孔為飾。漢代到魏晉時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紋飾。
五、鏤空雕
鏤空雕技法相對前面的幾種雕刻技法難度大點,它是建立在浮雕、圓雕、透雕的層面上的深層次的精工。要求施刀的功力、線與面的處理以及各種造型手法與技法的變化,都必須切實服從主題內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機地融為一體。以及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語言,在造型的疏密虛實、方圓頓挫、粗細長短的交織、變奏,表現精巧入微、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產生音樂般的韻律和感染力,成為盈盈珍品。
六、懸雕
懸雕概念含有虛空之意,系指雕件憑借一支撐面的中虛懸空的雕刻,而使雕件外表面相連的造型呈若置其懸空之態,可見上下左右,通過面面俱到的運刀雕刻后,所展現的屬三維全息藝術形象。在技法運用上,綜合了圓雕、鏤雕、浮雕、透雕、線雕多種手法,不但要求可供全方位觀賞,還要具備凌空剔透的立體感。在人物、山水、花鳥或景物器具的寫實造型上,經過設計者的藝術夸張變形處理后,求取生動的審美效果。
古老的石雕藝術在現代手工藝人的努力下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石雕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堅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運用線雕,浮雕,圓雕,鏤雕,懸雕等技法將書畫意境生活剪影融入與石雕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古代石雕藝術的傳統風格,又增加民族文化氣息,使雕刻藝術更加生動形象。仿古作品栩栩如生古樸典雅,現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遠。
作為一名石雕藝術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文物收藏者、研究者,更是一位傳承者,我有使命和責任感去堅守這門工藝。不僅要接受前人技術與藝術的傳承,更是要將現代新產生的技術、藝術融入其中并傳承下去。建議政府部門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建立雕刻專業學校,也可以在有關高等藝術院校增設一個雕刻藝術專業課程,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讓他們接觸這門藝術,有興趣的來學習石雕技藝。雖然他們的初衷不一,但我覺得,不管他們的初衷如何,只要他們能真正地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學好這門手藝,對我們這個行業的延續和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或者說是一種推動。因為這一人群,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系統的,是規范的;他們思維和理念是先進的。正因為有了這些新鮮血液的輸入,我們這門藝術的生命才會更活躍。
縱觀過去和現今,更展望未來。現在國家正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是功垂千秋的偉大事業,也更鼓舞了諸多的石雕藝人。我們非但要做好目前的事業,更要有序的把石雕技藝傳承好,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就不會有迷茫,讓他們懂得熱愛這門藝術,讓他們熱愛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歷史和燦爛文化。
石雕這門古老的藝術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它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更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滄桑與輝煌。經過一代又一代藝術人們的不斷淬煉與升華,使得這朵藝術奇葩更具嬌美。石雕藝術的未來更加燦爛無比!我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悠久燦爛的石雕藝術將大放光彩,石雕藝術的發展將前程似錦。
參考文獻:
[1]劉同保.“工匠精神”下的覺醒與升華――探討新常態下曲陽石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J].雕塑,2016,(02):60-61.
獲獎情況
1978年作品《金雞臺盆》獲全國漆金木雕二等獎。
2011年被評為嵊州市“優秀文藝人才”。
2011年作品《世代平安》榮獲第6屆中國(東陽)木雕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
骨木鑲嵌是華夏文化的一絕,也是我國祖先遺傳下來的古老文化藝術之一。清乾隆年間,寧波骨木鑲嵌的技藝水平已相當成熟,有書記載贊譽當時骨嵌拼接為“天衣無縫”。嵊州,這座以雕刻為傳統工藝之一的古老小城,依托本土優勢,不僅繼承了寧波骨木鑲嵌的精髓,而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發展。作品凝歷代藝人智慧心血于一體,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于一爐,其工藝堪稱精美絕倫,其精品令人嘆為觀止。
一、骨嵌工藝,源遠流長
骨木鑲嵌工藝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隋唐時期一直被列為貢品,到清朝中期已享有“圖案古拙,幾同漢畫,手藝精絕,湊雕工致”的盛譽;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世紀70年代初,嵊縣(現為嵊州市)黃澤木雕廠派出一批學徒前往寧波學習鑲嵌技藝。雖然骨木鑲嵌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種,但解放后寧波骨木鑲嵌中的高嵌技法已瀕臨失傳。因雕刻是嵊州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學成歸來的嵊州人在學習寧波平嵌技法的基礎上,依據之前已掌握的木雕工藝,潛心鉆研深浮雕及淺浮雕在骨木鑲嵌中的運用。
骨木鑲嵌以象牙、黃楊木、骨片、白玉、彩石等為原料,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首先在紅木底座上起槽后鑲嵌圖飾,再經打磨雕刻及髹漆而成。其制作過程主要包括圖樣設計、材料準備、圖樣分割、貼花、鋸花、排花、鑿槽、鑲嵌、壓坯、打坯、修光、打磨、洗花、精雕、打框及油漆等20余道工序。構圖及工藝的復雜性決定了其不可機器批量生產。
二、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寧波骨木鑲嵌的題材大致可分為人物故事、山水風景、花鳥靜物和圖案裝飾紋樣等,多用于家具、門窗及生活用品的裝飾。嵊州骨木鑲嵌脫胎于寧波骨木鑲嵌,卻在工藝、形式和雕刻技法等方面進一步創新,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升華。
工藝方面,嵊州骨木鑲嵌增加了固定一節,使作品歷經時間考驗而不脫落變形。古老的鑲嵌工藝受工具所限,直接將膠水涂抹于骨木等材質中,鑲嵌進底座后進行雕飾,時間久了易脫落。而嵊州骨木鑲嵌在重復上道工序后,用重物壓在骨木上24小時后再進行雕刻。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創新,卻讓文化藝術品經久傳世成為可能。
形式方面,嵊州骨木鑲嵌突破以往單純為家具做裝飾而成為獨立的裝飾工藝品,創造出形態各異的掛屏、插屏、屏風、黃楊節子等。
雕刻技法方面,原有的骨木鑲嵌在采用高嵌技法時,鑲嵌物一般高于底座2~3毫米,但嵊州骨木鑲嵌改變了原來的雕刻形式,鑲嵌物可高出底座1.5~2厘米,這對原有的雕刻技法是一種挑戰。這種創新不僅更適應獨立工藝品的特性,而且使得人物作品五官明晰、衣紋生動。
如今,嵊州骨木鑲嵌的作品造型多樣而精巧別致,不僅工藝精湛,絲絲入扣,不留絲毫縫隙,而且在圖形的創作上藝高一籌。它的特征可用六個字來概括:光滑、珍稀、鮮明。
三、潛力巨大,傳承有方
尹京祚說:“剛起步學習蛋雕時,因為力道掌握不好,雕壞蛋殼的事常有,家里正常吃雞蛋的速度根本滿足不了我對蛋殼的需求。”為了尹京祚的創作,一家人開始太吃特吃雞蛋,炸著吃、煮著吃、蒸著吃……家里每頓飯都離不開雞蛋。
所謂蛋雕,即在禽類蛋殼上通過精雕細琢后形成的畫作。它融雕刻與繪畫于一體,運用微雕、浮雕或鏤空雕等傳統雕刻工藝來呈現藝術效果。蛋雕作品一般不點染任何顏料,而是完全依賴蛋殼本色來體現。蛋雕作品完成后,還要進行清除蛋液、消毒等處理。
蛋雕的歷史并不很長,但其影響卻源于公元六世紀的彩蛋。約在中世紀時代,歐洲開始有人將鴕鳥蛋予以彩繪裝飾,取其具有“新生”、“重生”之意,進而使它成為復活節的裝飾品。
中西配合蛋雕工藝品有多種,從雕刻的手法區分主要為兩類,其一是在顏色較深的蛋殼表面用雕刀刻出人物、文字、山水、花鳥等圖案,圖案成形后其效果類似于美術中的素描或線條勾勒,這類蛋雕基本上采用雞蛋殼為主料;其二是以淺浮雕或鏤空的手法進行雕刻,這類蛋雕的層次感較強,通常選用質地較厚的鵝蛋、鴕鳥蛋等禽蛋作為材料。
相比較而言,在蛋殼表面雕刻圖案的工藝是比較簡單的。鏤空蛋殼相對在蛋殼表面作圖而言,難度就要大一些了,其中最主要的困難在于蛋殼又薄又脆,極易破碎,常常在一件作品即將完成時損壞,出現了裂紋,或是掉落一塊,整件作品即報廢,成功率較低。
冰雪雕塑藝術是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由于冰雪雕塑融化后變成水,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從而成為一種綠色藝術表現形式。冰雪雕塑在藝術家享受了創作樂趣且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之后,沒有給大自然造成任何傷害,這種藝術創作形式尊重了生態環保理念,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1高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教學創新要點
第一,地方特色課程《冰雪雕塑藝術》納入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第二,編寫和出版了《冰雪雕塑藝術》教材,填補了高校冰雪雕塑領域教材的空白。第三,成立大學生冰雪藝術中心,為在高校廣泛地開展冰雪雕塑藝術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了有效平臺。第四,打造實訓基地實踐,組織冰雪雕塑大賽。探索高校學生冰雪藝術應用型能力培養探索的新模式,有效地支持了冰雪產業經濟發展,并推廣到同類院校,起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第五,建立多個高校冰雪雕塑產業基地,為冰雪雕塑專業人才的教學與實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高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教學策略探究
2.1學校要高度重視冰雪雕塑藝術課程
我國高校主要是以培養實用性人才為目的,對于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相關專業非常重視,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而言是不夠的。我國的冰雪資源在北方,而知名的美術藝術高校多在南方,如魯美已經過江南,這就對北方各大高校的美術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北方高校要高度重視冰雪雕塑藝術課程,努力利用自然資源來促進美術藝術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顯著提高,國家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而藝術就是激發靈感進行創新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分析,積極建設冰雪雕塑藝術課程也是在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教學素材。
2.2撰寫冰雪雕塑藝術校本課程
冰雪雕塑藝術進入大學校園的時間不長,關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材料比較匱乏。這就需要各大高校總結既有的教學成果,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的冰雪雕塑藝術經驗,逐漸形成并且完善自己的校本課程。具體工作可以從冰雪文化和雕塑藝術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冰雪雕塑與其他雕塑的不同之處在于,冰雪雕塑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消失,這就需要學生對冰雪雕塑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在雕塑之前,根據雕塑的工期和展覽的時間來選擇適當的雕刻材料。為了保證雕塑效果完好,通常冰雪雕塑材料都是由機器生產的冰板和雪磚,了解這些材料的特點,能夠更好地利用雕刻技巧來創作。第二,冰雪雕刻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圓雕和浮雕。圓雕是指立體的雕刻創作,浮雕則是與其他美術創作中的浮雕一樣。此外,鏤空雕塑也是冰雪雕塑的方法之一,但是這個力道很難掌握,藝術價值與雕刻技藝都非常高。另外,由于現代聲光樂的發展,在展覽冰雪雕塑藝術作品時,融入燈光和音樂因素,能夠突出冰的剔透和學生的純潔,從而讓作品更加有藝術表現力。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相關藝術知識的培訓,從而讓學生在創作中創造性地應用技術來增加作品的價值。總之,在撰寫冰雪雕塑藝術校本課程中,要力求全面,由淺入深,能夠讓一個沒有冰雪雕塑藝術背景的學生系統地學習。
2.3構建冰雪雕塑藝術平臺
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人們重視藝術,但是更多的是關注就業等生存問題。這就需要學校構建相關的藝術平臺,給具有冰雪雕塑藝術技能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借此平臺,還能夠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冰雪雕塑藝術。由于我國的降雪分布不均,冰雪雕塑藝術是美術領域中的小眾。這就需要高校肩負起構建冰雪雕塑藝術平臺的任務,將冰雪雕塑藝術推廣出去。這個冰雪雕塑藝術品臺,還是學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的重要實踐場地。通過組織冰雪雕塑藝術大賽來讓學生們進行實踐。由于藝術的創作來源于靈感,并且冰雪雕塑材料相對來說比較貴,所以學生的每一次創作都非常寶貴。通過比賽的形式來組織冰雪雕塑實踐,能夠讓學生的精神緊張起來,聚精會神,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急中生智,實現雕塑藝術的創新和突破。
2.4系統地學習和實踐冰雪雕塑技能
就冰雪雕塑藝術技術而言,需要系統地學習和實踐才能夠獲得這個技術。高校將冰雪雕塑列到教學內容中來,就要制定系統的教學課程,并且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基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切實掌握冰雪雕塑藝術,讓技能成為本領和求職的資本。高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要面對大量學生,這就不能像傳統的師傅帶徒弟那樣進行教學。在教學課程設計上,要通過對校本課程的講解來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要通過冰雪雕塑藝術平臺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到冰雪雕塑藝術技能。
2.5打造冰雪雕塑藝術產業基地
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和雪博會每年都會吸引萬千游客,中央大街上的冰雪雕塑也為其增加了旅游看點。游客對冰雪藝術的熱愛為打造冰雪雕塑藝術產業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高校要為打造這個產業基地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一方面可以弘揚冰雪雕塑藝術文化,另一方面能夠促成產業形成和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冰雪雕塑文化可以成為移動的藝術展覽品,這就增加了冰雪雕塑藝術的商業價值。打造冰雪雕塑藝術產業基地,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訓練場所,另一方也通過藝術基地影響力的增加來為學生的藝術作品進行宣傳,這就實現了學校經濟收益和學生藝術名氣收益的雙得益。因此,學校要在保證冰雪雕塑藝術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冰雪雕塑藝術產業基地上,讓冰雪雕塑藝術產業基地成為學生高品質作品的展覽禮堂。
3結語
高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的教學改革,需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來推進教改的進行;需要撰寫校本課程來提供教學素材;需要構建藝術平臺來吸引冰雪雕塑愛好者參與進來;需要有系統地學習和實踐計劃來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需要打造藝術產業基地來為這些冰雪雕塑藝術人才提供實踐基地和工作場所。冰雪雕塑是人類和大自然共同打造的美麗藝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要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極大的提高,冰雪雕塑就是積極健康的高雅藝術。因此,高校冰雪雕塑藝術課程教學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最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教學亮點。
參考文獻:
[1]王凱宏.中國北方冰雪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探究[J].學術交流,2013(07).
在感嘆當地人智慧的同時,文渝光也深受啟發,覺得應該可以用竹殼來做點什么。那時,他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來,只是跟著當地婦女有樣學樣,用竹殼做了一些瓶瓶罐罐的封口或墊子之類的小玩意兒。
70年代中期,文渝光招工到了石油單位,但工作地依然在農村,要四處去打井。真正開始與竹殼結下不解之緣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當時,石油鉆井隊的工作是24小時三班倒,除了工作的8個小時,文渝光余下的大把的時間不知該怎么用,“鉆井隊里又沒多少女工人,不能談戀愛,平時生活很枯燥。”于是,文渝光想起了在石柱當知青時看到的用竹殼來做鞋底的事情,“在竹殼上作畫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呢?”這種想法就開始在他的心底慢慢滋生。
“那時自己有了點收入,就開始鉆研。”文渝光回憶,“每年都要回城,回來后,我就去那些展覽觀摩,去書店買些美術、書法、雕刻的書來學習。”一開始,他只能做一些簡單的詩詞或者頭像這類烙印著時代印記的東西,后來通過學習,慢慢掌握了速寫、素描、石膏畫、書法等基本美術技能,為之后竹殼雕刻畫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竹殼雕刻畫第一人
由于竹殼雕刻畫是一種新的雕刻門類,所以,文渝光并沒有其他現成的東西可以借鑒,全靠自己摸索找出一條路子。“要真正創作一幅竹殼雕刻畫,從一開始就極其艱難。”文渝
光告訴筆者,“光是挑選竹殼材料就極其講究,不僅要看準季節,還要找好竹林,必須是大型的苦竹、慈竹、毛竹等。竹殼要挑選欲落未落的,根部有泥土的不能要,頂部太脆弱的也不能要,只能挑選中間部分,并且竹殼若被水浸泡,竹蟲咬孔也不能用。”
因為最好的竹殼出在每年的12月和1月,所以,每到這個時段,文渝光都會跑到郊外去挑選竹殼,北碚、江津、綦江、萬盛、南川,甚至廣西和云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撿回來的優質竹殼首先去毛、晾干、薰煮、浸泡、壓平,確保其保持原生的光澤和質感后,再將竹殼平整地貼在硬紙板上,在其表面上進行打底創作。“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以刀,隨心而作,不過最好還是要在竹殼上用筆繪出圖案,然后雕刻上色。”因為竹殼很薄,有自身的紋理,力量輕重難以掌握。文渝光說 :“最后的雕刻是個很精細的步驟,稍微哪里出了點小瑕疵沒有刻好,整幅竹殼雕刻畫就報廢了。”
在文渝光并不寬敞的家里,筆者看到他的竹殼雕刻畫作品不僅有山水花鳥、風土人情、巴渝風光,也有戲劇臉譜、古今人物、書法篆刻、詩歌配畫等。“竹殼雕刻畫什么都能刻,只是我平時多以古風、古遺的內容為主。”細看每一幅作品,都會發現其在構圖上不僅飽滿簡潔,而且講究對稱呼應,疏密、虛實、動靜的處理十分得當。文渝光說,他創作的竹殼雕刻畫借用了民間年畫的藝術手法,主要人物為構圖中心,次要人物點綴主要人物的下部,集中概括,互不遮擋,主次分明。同時根據構圖審美的需要,可以自由地扭曲、夸張、變形,服從主題的需要,統一而有變化。之后,他又融入了浮雕等多種技法,使其作品具有國畫的韻味與油畫的厚重,以及版畫的淺浮雕的效果。雖然沒有準確的人物比例,沒有秀雅和嫵媚,卻保留了難得的古拙、渾厚、純樸的原始氣質。
經過幾十年的潛行摸索與技術經驗的累積,如今的文渝光創作竹殼雕刻畫幾乎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他創作出的竹殼雕刻畫具有不蛀、不霉、不變形、不脫墨、無污染等優點,受到很多收藏人士的喜愛。而文渝光本人也曾作為巴渝民間藝人的代表跟隨重慶代表團出訪日本廣島,作品在當地展出時,日本友人對他的竹殼雕刻畫贊不絕口,他帶去的幾十幅作品很快便被搶購一空。
1989年對文渝光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他創作的竹殼雕刻畫《祖國萬歲》在首屆全國職工工藝美術展中獲得了銅獎,他的竹殼雕刻畫也由此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并得到專家們的認可,這給了他繼續創作的信心。此后,他的“巴渝民間竹殼雕刻畫”在民間工藝的殿堂屢獲殊榮。1999年,獲得巴渝優秀民間美術家稱號。2000年8月,加入重慶市民間藝術家協會。2002年,《一詩一畫》奪得重慶市首屆巴渝民間藝術節金獎。2005年,以《論語?季氏》為藍本創作的《君子三戒》獲得第三屆重慶市文學藝術獎,2006年,被評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2013年,竹殼雕刻技藝進入第四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殼背后的奉獻精神
作為竹殼雕刻畫第一人,怎樣把這門民間技藝傳下去,如何培養傳承人,是文渝光考慮的一個大問題。他曾向大慶村附近的學校表達過免費收徒的想法,并專門開設了竹殼雕刻畫培訓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傾囊相授。”
他曾帶過兩個徒弟,可兩人沒多久就改學其他的技術了。“其中一個徒弟是四川美院的大學生,是我2001年在解放碑表演竹殼雕刻畫時認識的,后來他還幾次上門向我請教,但幾個月后就沒再學了。”對此文渝光一直耿耿于懷。
文渝光坦言,學竹殼刻畫要具備一定的書法繪畫功底,還要有靜下來潛心學習的決心。因為竹殼很薄,在上面雕刻對力道的要求很高,而如何在大小不同的竹殼上構圖也是一門學問,所以要初學者在短期內完全掌握有一定困難。自從竹殼雕刻畫申遺成功后,其名氣就漸漸大了起來,很多人慕名求教,但一封獄中來信卻竹殼背后的奉獻精神作為竹殼雕刻畫第一人,怎樣把這門民間技藝傳下去,如何培養傳承人,是文渝光考慮的一個大問題。他曾向大慶村附近的學校表達過免費收徒的想法,并專門開設了竹殼雕刻畫培訓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傾囊相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1)03-0061-4
江安竹簧工藝是中國竹文化的又一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突出的傳統工藝,是宜賓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顯著符號。
2007年,江安竹簧工藝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至此,源遠流長、形態獨特、特征明顯的江安竹簧工藝,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認可,使之在新的時代,能有效地得到傳承與保護。
一、發展歷史
1973年英國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竹簧,中國竹制工藝品。著名產地有浙江黃巖、湖南邵陽和四川江安”。由此可見,江安竹簧工藝在全國竹簧工藝中名列前茅,享有盛譽,早已名載史冊,蜚聲海外。
1、“竹公神像”見證江安竹工藝歷史
位于川南宜賓東部的江安縣,建縣于東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至今已有1660余年的建制史。由于氣候、地理的原因,江安境內竹種豐富、門類眾多。人們用竹、種竹、住竹習以為常,食竹、畫竹、詠竹至今猶盛。
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由曹家樹等在該縣留耕鎮三塊碑觀音庵發現的石刻“竹公神像”,見證了這一史實。從神像底座題刻及像旁樹立的碑文可知,該石雕是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3年),當地人供奉的竹業祖師偶像。
眾所周知,民間行業成熟之標志有三:一是行業產品立足于世;二是行業內部有共同的信仰和習俗;三是具有大家崇奉的祖師偶像。因此該石雕的出土,有力地證明了500多年前的江安,其竹工藝已經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2、“它山之石”促進工藝發展
民國版《江安縣志》記載:清光緒15年(1889年),湖北沈秉坤任江安知縣,大力興辦教育、發展技術、整頓治安。他見該地竹藝流行,而無竹簧制品,遂自湖南邵陽引進竹簧制品,讓藝人許昆山、蔣云斌試制成功,進而形成一大流派。故江安竹簧工藝之始,當在清代,至少已有120年歷史。此事見于光緒年間樹立的《沈公碑》,此碑今存現名“江安中學”時為“四川省第三中學”的校內。
3、“國際金獎”標志工藝成熟
江安竹工藝歷史悠久,但其竹簧工藝年代并不算長。然而,其成長速度和產品效果,卻讓世人始料不及。宜賓史料記載,1915年,江安藝人蔡金山制作的“竹簧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這證明,江安竹簧工藝在近代已經相對成熟。
4、“工藝大師”實現工藝傳承
在江安竹簧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的前后20年間,相關部門對江安竹簧工藝的從業者,給予了政策支持、經濟扶持,盡量為他們搭建平臺、尋找出路。至今,經過評定,何華一被評為“中國竹工藝大師”,唐洪疇、周明倫、鐘國富、何素梅等7個人,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另外,還有3人被評為四川省高級民間(雕塑)藝術家。這些工藝大師,是該項工藝的實際傳承人,他們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積極作用。
5、“閃光金牌”旁證高超工藝
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其產品質量的高低,緣于它的工藝品質和藝術水平。令人欣喜的是,自1956年至今,江安竹簧工藝共計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的金、銀、銅獎共計53件。閃光的獎杯獎牌,輝映著江安竹簧工藝高超精湛的歷史。
二、四個流派
江安竹簧工藝的傳承模式,分家傳和師徒相傳兩種。他們或自立門戶,或集體運作,既不斷借鑒他派長處,又著意潛心創造出新。他們各領,各展其能,相互競技,既有各自的主打產品流行于世,也會一專多能,旁及其他,從而形成長盛不衰、綿延不斷之勢。理性觀照江安竹簧工藝,按其產品的工藝、屬性和用處,可分為四大流派。
1、致和派
即以清代劉子卿為首、創建“致和工廠”的“致和派”。子卿之師即江安竹簧創始人許昆山、蔣云成。后有蔡金山、鄒云生、李國才、顧聚銘、鄒海云、鄒海山等沿繼其后,以竹簧、竹雕獨樹一幟。第三代傳人顧聚銘首創煙熏皮雕,遺澤至今,并被光大。
2、玉竹派
即以清代周少清為首、創造堆雕技藝的“玉竹派”。少清幼得家傳,首創堆雕之法。后送其子西陶前往重慶美術專科學校,傳藝于次子德民,主持“玉竹工廠”。德民首創印花竹筷。其第四代傳人周明倫、周明紅后任江安竹簧工藝廠廠長,對于改派工藝多所發揚。
3、王氏派
即以清代王紹清為首、長于“明筋鑲嵌”的“王氏派”。紹清幼得祖傳,精于造型雕刻,創造“明筋鑲嵌”后,廣泛用于花瓶、座屏、文房用品之中,使之古雅新奇,獨樹一幟。
4、綜合派
即以現代賴銀章為首、以小作坊為主的“綜合派”。他們人物眾多而自立門戶,但又各有所長。突出者賴銀章自幼習藝,主攻雕刻“人物戰場”。50年代曾做“龍鳳獅頭筷”為花甲大壽獻禮,深得激賞,傳為佳話。該派傳人何華一,開創楠竹的綜合利用,頗多創新。
三、七種形態
按現行狀況看,江安竹簧工藝是江安竹工藝的總稱。其表現形態有:竹簧、竹筷、竹雕、竹根雕、竹編、竹具、竹裝修七個大類。上千個花色品種,真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限于篇幅,這里僅作粗約介紹。
1、精致的竹簧
竹簧,又叫翻簧。其工藝是將生竹去掉青皮即成竹簧,再經蒸煮壓平,利用粘、貼、鑲嵌等法,制成用品,再施裝飾。其制品有珠寶盒、花瓶、麻將、鎮紙等。其絕技是“堆雕”和“明筋鑲嵌”。堆雕即將多層竹簧嵌壓在一起進行雕刻,每層保留圖案,用“起堂子”之法去掉多余部分,從而達到向背分明、層次豐富,立體感強的效果。明筋鑲嵌是利用竹塊橫截面的花紋斑點(俗稱“明筋”),鑲嵌成幾何圖案,貴在每塊之間毫無縫隙,渾然一體,使無人工痕跡。此技難以掌握,常人不敢染指。
2、美觀的竹筷
筷子是東方文明的又一象征,它是“民以食為天”的產物,對其施加工藝,則是飽暖之后“食不厭細”、“服求其麗”的延伸。
江安竹筷分為雕刻竹筷和印花竹筷兩類。印花是采用鐵板火印,于筷上烙出花紋圖案與文字,此藝簡單實用,產品價廉物美,故曾創出江安印花竹筷占卻華夏半壁河山的盛事。雕刻竹筷之法,分為圓雕、鏤空雕、浮雕、透雕幾種。往往一筷多雕,合而為用。其最精致者以龍鳳獅頭筷為絕。19世紀50年代,江安賴銀章首創龍鳳筷―雙,龍筷之龍栩栩如生,鳳筷之鳳惟妙惟肖,頂端之獅含珠踩寶,深得主席喜愛。
3、精妙的筒雕
江安竹簧工藝中的竹筒雕,主要為帽筒、筆筒和花瓶三種高檔文房用品,歷來倍受藏家和書畫
界青睞。普通者以一般楠竹雕刻,妙者以變形的凹竹、龜面竹(人面竹)為之。內容可雕刻山水、花鳥、人物、走獸、龍鳳、書法等;技法有鏤空雕、皮雕、浮雕、圓雕、陰刻、陽雕、皮雕。其絕者為多層鏤空,精者多達5層而不透筒壁,其難度可想而知。另外,江安煙熏皮雕也屬一絕。其法是持竹筒經煙熏過,使之色深,然后以刀,描刻出各種圖紋,輔之以砂、刮之法,呈現出古色古香的韻味。此藝皆為有書畫修養者所能。
4、變廢為寶的竹根雕
江安竹簧藝人在20世紀80年代,受四川美院教授唐德泉培訓后,開始利用天然的楠竹頭為原料,以其竹頭竹根的自然造型,獨運匠心,巧妙設計,雕刻出各種人物、臉譜、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大有返樸歸真之效,倍受游人來賓喜愛。
5、審美為主的竹編
此藝是根據所編器物或書畫需要,將竹材劈而為薄絲或竹塊,甚至染色進行編制。產品有書法、繪畫、花瓶、茶具、酒具、花盆等,一般用于美化生活,陶冶性情。
6、裝點生活的家具
針對社會生活和實際需要,江安藝人根據美學原理,通過精心設計,利用竹簧、竹雕、竹鑲嵌等法,可以制作實用家具。諸如桌、凳、床、椅、簍、盒、沙發、書架等,可謂窮盡其妙,各盡所能。
7、獨具一格的裝修
江安竹簧工藝師們身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事,巧妙利用竹簧工藝,竭盡所能,創造了“全竹裝修”之法一一即用竹材裝修賓館、飯店等。絕者不用一釘一鐵,尤具自然、典雅之美,當然也有經濟效益。
四、六個特征
江安竹簧工藝有別于國內上海嘉定、江蘇金陵、湖南邵陽和浙江黃巖等地工藝,具有自成一格的個性特征。
1、高超的藝術性
江安竹簧工藝保留了中國書畫的筆墨趣味和韻致,是文化藝人審美追求的自然流露和實踐,是藝術和生活高度統一的產物。因此,它有高超的藝術性。
2、廣泛的實用性
江安竹簧工藝的產品,無論是案頭擺設供人審美,還是日常生活必備之物,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編堆竹簧,都有明顯的實用性。如果它不具備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使用功能,不可能盛傳不衰,綿延不絕。
3、普遍的社會性
江安竹簧工藝的社會性,不僅表現在從業藝人的多重角色,也顯現為竹簧制品的全方位滲透和旅游產品的大量開發,同時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同與珍視。
4、鮮明的時代性
梳理江安竹簧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時期,其竹簧工藝技法有所不同,其表現內容有所差異,其實用功能有所變化,其造型結構有所創新。
5、難得的獨創性
與其他地區的竹簧工藝相比,江安皮雕不僅為國內首創,而且的藝術水平遠在江、浙、湘、申之上,尤其是其皮雕技巧的刮、砂,具有獨創性,以賴銀章、何華一為代表。
6、傳承的神秘性
江安竹簧藝人講究技道并進,德藝雙修,追求神形俱佳,主張以文養藝。每每以口傳心授的形式,或家內相傳,或師徒沿襲。即使廣納門徒者,也要求“學徒三年、幫師三年”,而且其絕技或工藝精髓等“看家本領”只能“父傳子”或“父傳女”。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結果是導致某些技巧和工藝瀕于失傳。
五、多重價值
江安竹簧工藝制品,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典型的文人意趣,又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兼有難得的祥瑞意識。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案頭清供,都體現了竹簧藝人關注生活、貼近時代、反映社會的思想意識。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于研究該地方經濟、文化、民俗、交流等,都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其中,特別是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尤為突出。
1、藝術價值
江安竹簧工藝的藝術價值在于,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書畫的筆情墨韻,又顯示了藝人們高超的工藝技巧,彰顯了絕妙的藝術魅力,體現了文化和自然的和諧特質,讓人審美,給人慰藉。無論皮雕人物花卉,圓雕山水草蟲,還是貼簧堆雕細刻,都見刀見筆,意趣盎然,栩栩如生。特別是一些能書能畫者的參與,拓展了創意空間,注入了,人文精神,為之錦上添花。它是工藝師們施展才智、綻放藝術創造力的另類載體。
2、科學價值
江安竹簧工藝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它有刻鑿、拼接、粘貼、煙熏、皮雕、鏤空、浮雕、圓雕、堆雕、分層粘貼、壓合、鑲嵌等多種工藝技巧。從而使竹簧工藝品玲瓏剔透,古樸深邃,層次豐富,形式高雅,耐人玩味。
“嘛呢”一詞來自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在石頭上刻有“嘛呢”而稱“嘛呢石”,藏族同胞形容牢固不變之心為“如同石上刻的圖紋”。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
有嘛呢石的需求,便誕生了從事石刻的工匠。這些工匠形形,有世代以此為業的,也有臨時為業的。一般都是佛教信徒,他們將自己的虔誠與信念刻進冰涼的石頭,賦予石塊以生命。
在布達拉宮的西南方,一座藥王山與它咫尺相對。在藥王山附近,居住著很多以雕刻嘛呢石和佛像為生的工匠,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雙手在山體遍布的石塊上刻下雋永信仰。不光他們的作品被視作一件件藝術品,就連他們揮錘釘鑿,舞刀精刻的過程也成為人們觀摩的一項獨特藝術。在這些觀摩人群中,翁見明是一位常客。
翁見明同樣從事嘛呢石雕刻,但他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手工藝人。作為一名生在拉薩長在拉薩的標準“藏二代”,翁見明對于自己的第二故鄉——,有著難以言說的深刻情感。從小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文化對翁見明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喜歡這里的人,喜歡這里的各種風情。的美早已銘刻在翁見明的心中,他更想將這內涵廣博的美傳播開來,在翁見明看來,可以長久保存的嘛呢石無疑是最佳的傳播載體。
已過不惑之年的翁見明回憶起自己與嘛呢石的緣分,一幕幕場景歷歷在目。“最初是小時候和同伴們一起出去玩兒,在山上看到嘛呢堆,就覺得特別好看。后來知道藥王山那邊有專門雕刻嘛呢石的,沒事就跑去看。”當時,年幼的翁見明并不了解這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是單純覺得好玩兒。
長大之后,翁見明開始搜集各種資料,關注并研究從小時候起就很感興趣的嘛呢石藝術,走訪了很多地方,觀摩嘛呢堆和摩崖石刻,探訪老工匠。從小生活在的他說著一口流利的藏語,在和當地人進行交流時沒有太大障礙。
拉薩的藥王山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很多老工匠并不太愿意向陌生人傳授自己的技藝,無法直接問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翁見明也并不灰心放棄,他就靜靜地站在一旁仔細觀察。“主要是看他們的刀法,如何打磨石塊,每一刀都用怎樣的力度雕在哪里。”憑借著這樣的“偷師”,加上自己的用心琢磨,翁見明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革新傳統,名山大川刻石上
可以說這些傳統手工藝人是翁見明嘛呢石雕刻的最初導師,從六七歲時就開始練就的繪畫功底,也為他探尋這條藝術之路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在嘆服傳統工藝的同時,他也發現傳統的嘛呢石雕刻存在著做工不精細,題材不寬泛的缺陷。他開始思索如何將這一傳統工藝打造成藝術精品。
為了開拓思路,上世紀90年代末,他專門到山東翰林浮雕培訓學校,師從著名石雕大師張安,學習各種石雕技巧。在內地學習期間,他還利用假期到北京、四川、山東等地拜訪石雕老藝人,這一過程令他深受啟發。
回到后,他一次次地嘗試將自己學到的各種石雕技藝與藏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保留嘛呢石傳統內涵的基礎上,讓它更具視覺美感與震撼人心的沖擊力。高原上特殊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為這樣的技術創新增添了不少難度,然而無數次的失敗并沒有讓翁見明氣餒,就憑著對嘛呢石由衷熱愛和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終于解決了在高原上精雕嘛呢石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他的題材也更廣泛。在翁見明的嘛呢石作品中,除了傳統嘛呢石雕刻的六字真言、佛像佛經等內容,他還獨具創造性地將的著名建筑、名山大川以及文化中的各種吉祥圖案雕刻在嘛呢石上。此外,將唐卡這一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移植在嘛呢石上,也是他執著鉆研后的創意。
作品只贈,結緣善款是唯一收入
現在,翁見明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盡管工作室里現有兩名設計師和3名學徒,翁見明還是喜歡親身參與從采集原料礦石到最終作品成型的每一個步驟。通常,一塊長寬二三十厘米的作品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一些大型的作品至少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在他看來,每一塊嘛昵石作品都像是自己的一個孩子,他不愿意錯過它們成長的任何片段,而這其中的樂趣更是旁人難以感同身受的。
在并不寬敞的工作室里,翁見明娓娓道來這一塊塊嘛呢石作品的前世今生。這些精美藝術品的原材料都是采集于拉薩市林周縣雪鄉的頁巖礦石,據說這些頁巖礦石要經過上億年的演化才能形成。將石頭切割打磨好之后,再根據石頭上的天然紋路構思圖案。當圖文經過特殊工藝設計好之后,再將它們按1:1的比例雕琢在石頭上。接下來就要用最細的砂紙打磨作品中的細小瑕疵,用天然礦物顏料為作品著色,再進行最終的拋光,一塊精美的嘛呢石作品就打造完畢了。
這一過程既保留了傳統手工藝的藝術特色,又增添了新穎的技術手段,翁見明就是在這樣的新舊結合中體味著雕刻嘛呢石帶來的無限樂趣。
在藏地,嘛呢石都沒有固定的價格,信徒們會根據自己的心愿支付數額不等的錢幣,扣除生活和生產成本,剩下的并不多,工匠們多是憑借著心中的信仰從事這份手藝。翁見明雕刻嘛呢石也因發自肺腑的熱愛難以割舍。他的所有作品除了一部分自己收藏之外,其余都贈送給熱愛文化的人們。一些獲贈嘛呢石的朋友自愿給予的結緣善款則是工作室的唯一收入,但并不足以支撐工作室的運轉,他用自己的工資支撐著工作室的創作。當他拿起刻刀在石塊上細細雕琢時,那分專注中微帶欣喜的神情明明白白地表示他并不在平這些,他熱愛這個最古老的手藝,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
迷上“如履薄冰的藝術”
劉麗1985年出生在河南義馬市,雙魚座的她對臺灣女作家三毛崇拜有加,讀高中時就偶有美文發表在報刊上。劉麗原本的理想是當一名女作家。
17歲那年,劉麗在網上看到一幅圖片:一位外國老人正聚精會神地創作著,手里拿的是一枚即將雕刻完成的鵝蛋作品。鵝蛋上精美圖案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劉麗的目光,“居然能在又薄又脆的蛋殼上,創作出如此精美絕倫作品?!”劉麗瞬間被蛋雕藝術所征服。
劉麗很快又了解到,蛋雕在國外是相當受尊敬的藝術門類,歷史可追溯到基督教傳入歐洲之后的中世紀。2001年底,法國一枚收藏過百年的“費伯奇彩蛋”,拍出了近900萬英鎊高價。由于蛋具有“新生”之意義,每年復活節前夕,歐洲人都會把著色打扮后的彩色雞蛋送給親友,以此表示祝福。而蛋雕藝人則會抓住時機,制作出一個個造型別致、色彩絢麗的蛋雕工藝禮品。此習俗至今仍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別是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地區。
雖然蛋雕藝術在國外風光無限,但受傳統文化影響,并未在中國廣泛流傳,其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人小志大的劉麗暗暗立志,要成為中國的蛋雕高手!
劉麗沒什么美術基礎,對雕刻更是一竅不通。但憑借著對蛋雕藝術的熱愛,這位女高中生走上了一條獨自探索蛋雕藝術的艱苦歷程。
蛋雕的工序是先在空的雞蛋殼上用筆畫出圖案,再用小刀進行雕刻。為了雕刻出滿意的處女作,劉麗首先自學起了繪畫。通過一番苦練,在對自己的畫作感到滿意后,她才開始嘗試著做蛋雕。劉麗先用筷子和小鋼片,打磨出了幾把大小不一的刻刀。每天一放學,劉麗就奔家而去,她要趕在父母下班之前,把冰箱里的雞蛋悄悄轉移幾個到自己的房間里,然后關上房門偷偷玩蛋雕。
剛開始,劉麗連怎樣將蛋液從蛋殼中取出都不懂,拿醫用注射器總也抽不動,用別的方法又會弄壞蛋殼。后來查閱了相關資料她才明白,只要用針管往蛋殼內注入氣體,蛋液就會自然流出來。然后將清水置入蛋殼中做更深入的清洗,以利于長久保存。清洗完畢后,蛋孔朝下自然陰干兩周時間,等蛋殼與蛋膜自然結合成為堅硬的蛋殼,才適合雕刻。
一開始由于力度把握不好,劉麗手中的刻刀剛一觸到厚度只有0.3毫米的蛋殼,它就碎裂了。在浪費了幾十個蛋殼后,女孩簡直想放棄。但一想到那位外國大師的華美作品,她又擁有了潛心修煉的動力。
因材質特殊,蛋雕比微雕藝術更復雜,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心無旁鶩,一氣呵成。從下第一刀開始,刀刀皆險,如履薄冰。但劉麗并未被困難嚇倒,她喜歡這種驚險刺激、充滿挑戰的創作方式。
傳播蛋雕技藝成“校園富妞”
很快,劉麗的媽媽發現了一件蹊蹺事:她一次次買回家的雞蛋,總是不見怎么吃就沒了!她終于發現女兒經常躲在房間里不是寫作業,而是在玩什么雞蛋雕刻,并且糟蹋了她很多雞蛋,不由火冒三丈,把劉麗罵了個狗血噴頭。
但是,愛好書法的爸爸很支持她自學蛋雕,并承認這是一門比書畫更精細的藝術。他一邊向妻子介紹蛋雕大師有多么了不起,一邊鼓勵女兒:“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你就好好練吧!”爸爸還定期為她提供買雞蛋的錢。
自學半年后,劉麗終于在無數次失敗中找準手感,完成了她的第一件蛋雕作品《銀月紅梅》。不料在將蛋殼粘在小木托上的時候,卻因手指用力不勻,一下捏破了!劉麗心疼之極。
第二件作品的“犧牲”更令劉麗懊惱。作品完成后,她放好一張背景紙,舉起數碼相機拍攝,忽然刮來一陣微風,背景紙倒了,把她花一周時間雕刻好的作品砸掉在地上!女孩欲哭無淚,此刻她才體悟到一位法國蛋雕大師的話:“蛋藝創作就像是走鋼絲,作品只有兩種,一種是0分,一種100分。它需要超群的心理素質和技巧,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在加倍呵護下,她的第三件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總算得以保存下來。盡管與蛋雕大師的作品相比還顯得“小兒科”,但她還是勇敢地把作品圖片上傳到網上,虛心接受網友和同行們的點評。
令劉麗喜出望外的是,她通過展示作品有幸結識了河北涿州的蛋雕大師蒲德榮。他給劉麗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議。一年后,漸漸找到“感覺”的劉麗,不但能模仿制作弗蘭茨?格羅姆的名作,而且能夠創造出自己獨立構思的蛋雕作品。
要想雕出好的作品,繪畫是第一步,其次是蛋殼的光潔度、色澤、形狀等需適應雕刻的主題。一盆雞蛋能夠被選中做蛋雕的往往不過二三枚。
放學后,劉麗常在超市的禽蛋處徘徊,往往是盯著一堆雞蛋觀察二三分鐘,才拿起一枚仔細端詳。她這種挑蛋的方法沒少遭白眼,排在后面的大姐大媽終于忍不住了:“小姑娘,你買雞蛋還是挑對象呢?這么長時間就買一個蛋,后面都等著呢!”
劉麗迷上蛋藝后,一盆盆蛋液就成了一家人的主要食品。劉麗說:“家里常常一天三頓飯都在吃雞蛋,菜是雞蛋做的,湯也是,全家人一身的雞蛋味兒!弟弟一聽說又要吃雞蛋就會哭著鬧絕食,一家四口人簡直對雞蛋深惡痛絕。”
2005年,劉麗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學美術系。入學后她發現,一些同學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課余時間做家教、擺地攤。她也動起了腦筋,決定用自己的蛋雕技藝掙生活費。在幾位同學的幫助下,她很快在學校附近租下一套房子,利用課余時間開辦起了“蛋雕藝術培訓班”。
看到劉麗的蛋雕作品后,一些大學生和社會白領紛紛驚嘆:“這是你雕刻的嗎?太美了!簡直不可思議!”于是,劉麗的培訓班很快就人滿為患。她本想掙個生活費,一不小心,連全年的學費都輕松賺夠了。
劉麗沒有就此滿足,接著又成立了蛋雕工作室,把自己和一些優秀學員的蛋雕作品,配上精美的包裝禮盒對外銷售。她還開通了淘寶店鋪,第一個月的銷售額就高達1.8萬元之多!顧客中既有都市白領、學生、情侶,也不乏熱衷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2006年新年前夕,兩家大公司一下就向劉麗訂購了上百套“梅蘭竹菊”、“三國演義”、“唐詩宋詞中國風”、“京劇臉譜”等蛋雕藝術品,用來饋贈中外客戶。劉麗帶領二十多名優秀學員忙了近三個禮拜才完成訂單。這兩單大生意,一下讓劉麗賺到了六萬多元!一時間,這位女大學生成了校園的“傳奇富妞”。
天價“蛋殼”進入歐洲王室
自從進入大學美術系后,劉麗的創作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一個微型手鉆,一把自制的刻刀,手指輕輕舞蹈,蛋殼在她手中,半天功夫就能變成一件藝術品。
2008年10月,劉麗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拿著自己的作品《鳳求凰》參加了當年的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覽會。這件作品竟榮獲了銀獎!組委會給出的起拍價為12868元,經過一番激烈的競價,最終被香港一位蛋藝品收藏家以2.6萬元拍得。
劉麗將她的新作品在網上發表,受到國外同行的關注。一些國家的展覽機構紛紛聯系這位中國“蛋雕超女”,邀請她到國外展示作品。2009年7月,劉麗應邀參加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為期15天的國際蛋藝術展,而且主辦方為她提供全程免費的待遇。
這是中國蛋雕藝術品首次在國際大展上亮相,劉麗心里既激動又忐忑。結果,其作品以其嫻熟的大面積鏤空技法、獨特的表現形式、強烈的藝術美感,引起蛋雕藝術愛好者的極大興趣,并得到了國外同行的廣泛贊譽。
劉麗的蛋雕技藝漸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甚至能在各種禽類蛋殼上采用浮雕、鏤雕、線刻、陰刻、陽刻、裝飾、刺繡、彩繪等藝術手法進行創作。2010年5月,劉麗應邀參加在德國漢堡博物館舉行的蛋藝術展覽會,與來自五十多個國家的95位國際一流蛋藝術家切磋交流;隨后,她的作品又在法國巴黎展出。
在蛋雕行業內,雕刻人物是最難的,因為人物形象在人們的腦海中太熟悉了,所以西方蛋雕人物作品極為少見。而劉麗創作的人物蛋雕作品如“永遠的杰克遜”、“奧黛麗·赫本”、“球星羅納爾多”等,由于采用了鏤雕技法,巧妙利用蛋殼弧型變化,做到了形神兼備,特別是在光影的映襯下,呈現出強烈的立體造型。因此她的作品在西方市場一出現,就深受蛋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但是第一次參加國際展覽,劉麗不知道怎么給自己的蛋雕作品定價。于是她先在展會轉了一圈,參考一下別人作品的價格,心里有譜了才寫上她的價格———每件200歐元。結果,第一天她就售出了六十多件單品。次日最大的一筆交易,是她花四個多月才雕刻完成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作品,被比利時蛋藝博物館以1.8萬美金高價買走,并收藏至今。
其間,劉麗遇到一位美國數控機發明家,他發明了一種專用的激光蛋雕工具,可以用它像做眼科視網膜手術一樣精確地雕刻蛋殼。當他看到這位中國女孩的鏤雕作品后,竟捧在手里驚訝地感嘆:“哦!上帝!你的技術竟然勝過了我的激光刀。”
青田石雕是中國著名的利用青田石進行加工的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品格。自六朝產生以來,已有近千年歷史。
青田石學名“葉臘石”,出自青田縣,分為彩石、凍石、紋石三大類,質地溫潤細膩,色澤自然瑰麗,脆軟適中,易于雕刻。產品多為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工藝品,其中尤以花果題材的作品最富有代表性,造型新穎,鏤雕精細,層次豐富,形態逼真。青田石雕產品目前已達500余種,遠銷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近數十年來,青田石雕已淡化實用功能,成為一種技術性極強而且基本上屬于純觀賞的特種工藝美術品。由于青田石色彩斑斕、花紋奇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加之石雕藝人能因材施藝,在作品中融入質樸雋永的情感趣味,故而青田石雕作品普遍具有材質美、工藝美和意境美的審美特性,成為我國工藝美術領域里的一朵奇葩。
青田石雕是一種文化,是中國玉石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孕育于青田石雕刻技法的特殊文化,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而產生的不同于其他雕刻藝術、雕刻語言的石文化。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
一、青田石雕的歷史
對于青田石雕的歷史,過去一般的學者認為是從宋代開始,但在浙江博物館就藏有六朝時青田石雕小豬四只,那是當時的墓葬用品。小石豬雖造型簡練粗獷,卻記錄著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歷史蹤影。
又如青田石被用作印石的歷史,印學界皆以明人郎瑛的《七修類稿》為圭臬,認為:“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為石印之始。”在光緒《青田縣志》就有“趙子昂始取吾鄉燈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的記載。從而將印學家刻石印的歷史提前了數十年。只因趙孟俯的書畫名聲太大,而使他創用青田石刻印的功績被漫漫歲月忘卻了。
明代的文彭是幸運者,“文彭,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徵明長子。李善雕篷邊,其所鐫花卉,皆玲瓏有致,彭以印屬之,輒能不失筆意,故其牙章半出其手。彭后在南監時得燈光石,乃不復治牙,于是凍石之名,始艷傳于世。”文彭還創立了明代的第一個篆刻流派――吳門派。在明代已天下盡崇溫潤可愛的青田石,對推進中國古老篆刻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劃時代貢獻。
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儀,小者杯杓幾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頑者虎豹熊羆獅”,可見當時青田石雕題材廣泛,品種豐富,手法多樣,已從實用品擴展到觀賞品。少數青田人還背著特有的石雕,開始邁出國門,闖蕩天下。
民國時期,青田石雕業曾一度相當繁盛,在溫州、普陀、上海、南京等地均設有石雕工場和商店。產品大量出口,在青田山口村設有專門收購“花旗貨”的公司,常年有數千箱石雕郵運到美國。
建國以后,人民政府幫助石雕藝人組織了生產合作社和合作工廠,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石科供應,創新設計,質量檢驗,產品銷售等工作。同時還邀請有關專家為藝人舉辦培訓班、講座,選派藝人到美術學院、研究所學習深造,努力提高藝人的藝術修養,出現了多位著名石雕藝術家,產生了許多富有時代新意和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
80年代以來,藝人們又以個體、作坊形式進行生產,隊伍迅速擴大,現有一萬多人從事石雕生產和經銷,其中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4人,獲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1人,有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的11人。在大力發展青田石雕的同時,還拓展了雕刻品類,引進發展了彩石鑲嵌與花崗巖園林雕刻藝術,石雕工藝已成為青田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值3億多元。從1980年起,先后到廣州、北京、香港、宜昌、上海等地舉辦青田石雕展銷會,對提高青田石雕知名度,促進石雕市場的發展,起了推進作用。石雕產品中,那些有規定造型樣式、規格和明顯實用功能的批量產品逐漸消失,被題材多樣、造型多變的精雕品所取代。青田石雕從初創期的實用品階段,逐漸增強觀賞功能,最終進入了觀賞藝術品的新階段。
二、青田石雕的材料
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其中最名貴的:
青白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燈光凍、封門青、蘭花青田,周村出產的竹葉青;
黃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白果、羊脂白,白巖出產的北山晶;
紅色的有封門出產的朱砂凍、石榴紅、美人紅、豬肝紅;
藍色的有封門出產的藍帶、藍星、藍青田;
綠色的有白洋出產的芥菜綠,山炮出產的綠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產的紅木凍、紫檀凍、封門出產的醬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門出產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門出產的三彩,五彩,旦洪出產的五彩凍等。
青田石位優劣相差甚遠,以油脂狀的凍石為上品,細膩亮澤不凍為中品,粗糙無光為下品。單色的應以純凈無雜質、無裂痕的凍石為上品,石質基本純正,細膩光澤,無裂痕為中晶,石質粗而光水不足為下品。單色中雜有凍路、凍點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諧協調的也屬上品。彩色的,應以色形美觀,色澤光潤、質地細膩無裂痕為中品,色澤灰暗、色形雜亂,質地粗糙或有明顯裂痕為下品。有的頑石夾凍石者,若能構成作品的亦屬上品。
三、青田石雕的表現手法
青田石雕以技智巧施、色質妙用、細鏤精雕、秀逸玲瓏博譽于天下。青田石雕的表現手法,從形式上分有圓雕、鏤雕、浮雕、線刻、鑲嵌數種,以圓雕、鏤雕最常見,尤以鏤雕最具特色。從風格上分有寫實與寫意兩類,而以寫實為基本傾向。青田石雕不僅石頭本身可愛,雕刻更加迷人。其中優秀的巧色雕刻,更達到了巧奪天工的境界:
1、因材施藝 石雕和一般的繪畫雕塑相比,既有確定主題、選擇題材、經營位置、刻劃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質材料強烈制約的個性,所以,石雕從布局開始就要“因材施藝”,藝人往往要將石料擺在案頭,橫擺斜置,細致觀察,反復構思,當面前的石科與腦中的某一靈感圖象相契合,產生創作沖動時,才揮錘握鑿,確立作品雛形。
2、依質布局 取石之“勢”造想象之“型”,隨石之狀作構圖之變化。尤其有些生得格外“怪”而“丑”的石料,往往蘊藏著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會引起思維聯想,容易誘發創作靈感,出現豐富美妙的遐想,平時生活中的“一瞬間”會“跳出來”同石形狀態聯系起來。在砍坯的過程中,由于石料本身存在某些客觀因素,要隨時準備應變措施。比如隨著砍坯向縱深進 展,石質起了變化,在人物的臉部或胸部出現不佳的雜色,這就要采取應變辦法。一是在不影響整體設計的前提下適當改變動態,避開雜色;另一是估計雜色不會太厚,后面石科又足夠有余時,可將人物位置后移,這樣就可去凈不佳石質:再是可以改變原來構思,巧用雜色,在不違背整體情節的情況下將雜色雕作人物必需的道具或裝飾物。比如一個桃花扇仕女可以手握扇子擱在胸前或掩住半邊臉面,雜色可以刻成扇面上的花紋,這樣反成了“錦上添花”,妙趣橫生。
3、依色取俏 依色取俏是青田石雕的重要藝術特征,青田石是一種優質的葉蠟石,它溫潤如玉,卻有比玉更豐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紋。自然界幾乎把所有的顏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現出青、白、黃、紅、棕、紫、綠、藍、黑、花等絢麗的色彩。自然界還用細膩的筆觸,在青田石中描繪出山川、花草、云霞、禽獸、魚蟲等奇妙的花紋。其中有世稱“印石三寶”之一,價逾黃金的燈光凍:有色如芳蘭,適于奏刀的蘭花青田;有質地細膩,行刀脆爽,能盡得筆意韻味的封門青;有黃色艷麗,質地純凈的黃金耀;有包裹棕色外殼,內含青黃凍石的龍蛋奇石。石雕藝人根據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創作,如在花卉類中,紅的黃的部分可雕花朵,青的白的可雕枝葉。在人物類中,白的可雕臉譜,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也可。俏色的巧妙運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形象逼真,絢麗多彩。在石料質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最主體的部位。比如人物的臉面石質總要最純凈無瑕的,果實總要選最凍色的部位等等。石料或產品最凸出的部分,或最高點,或最前面,因石料的俏色與凸出部分同作品內容的主體部位恰當處理,使模擬色都很逼真、干凈,恰如其分,沒有一點多余,看起來十分自然,似乎是天生的“湊巧”。使作品的物象與石料天然妙合,使之成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四、青田石雕中體現的造型審美特征
1、精細的雕工 沒有精湛的雕技,再好的青田石亦無法達到形神合一。青田石雕刻立體、鏤空、繁間有致,層次分明,雕刻家創作時心、眼、手一致,進入所謂隨心所欲境地。行話說:“純、暢、神”。純,指石質溫潤、清純,雕刻家要具備“相石”功夫;暢,指雕工嫻熟、流暢,一氣呵成:神,指作品新穎入神,表達出深刻內涵、精氣神韻。
2、生動的色彩 色彩豐富是青田石一大特點。天然的各種色彩賦予青田石極大的創作空間,而顏色的豐富無疑能觸動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巧色雕刻又是青田石雕不同凡響之處,如青色可雕秀竹,紫色可雕巖藤,白色可雕飛瀑等,有人說“青田石雕石頭美”,此話不謬。天然材質看上去給人以自然悅目之感,若染色的石科,顏色只存在于表面,且有某些化學反應的痕跡,總有一種呆板木滯的感覺。
3多樣化的題材 青田石雕,歷史悠久,名師輩出,流派紛呈。大批藝人在花卉、山水、人物、動物創作上形成多種藝術創作風格,充分顯示了青田石雕雄厚的創作實力。
花卉創作
花卉創作是青田石雕創作的強項,尤以解放后為盛,其精湛的鏤雕技藝令世人贊嘆不已。該項藝術創作以現實為題材,創作類型呈多樣化。現代以來,從正面鏤雕到立體鏤雕,從單一的花類創作到復雜的花鳥群體創作,無不體現了幾代藝人艱辛的摸索。他們從雕刻室走向社會,從田園里汲取創作素材,從生活中捕捉創作靈感。采取特寫和夸張的藝術手法,運用嫻熟的多層次鏤雕、圓雕技藝,精工雕琢,把自然作物的形態和神韻表現得豐富多姿。他們的藝術創舉,在石雕界引起很大的反響。于是,以農作物為創作題材成為時尚,高粱、稻谷、小米、毛芋、南瓜、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登上了大雅之堂。藝術家留秀山,在繼承石雕名師張仕寬《葡萄》創作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他摒棄了葡萄藤依順石頭爬生的作法,成功地創作出多層次、多藤蔓、立體鏤雕的《葡萄山》。
山水創作
山水創作是青田石雕的傳統題材,它講究構圖布局的整體性和隨意性,講究造型和章法。他們的藝術創作,時時體現著時代風貌,作品內涵豐富,情趣盎然。藝術家周百琦成功地創作出《春》,這件以青田封門黃凍石精心設計雕成的藝術杰作,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框框,精雕破土而出的春筍,著意夸大鋒芒畢露的筍尖,突出了煙雨三月的勃勃生機,揭示了美的旋律,將藝術創作和藝術構思巧妙地結合起來。
人物創作
人物創作素來是石雕創作的難點,但青田石雕藝人勇于探索,挖掘歷史題材和革命題材,從單一的人物創作到復雜的群體形象塑造,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藝術家林福照運用大膽的藝術設想,以神話故事為題材,以赤石紅云為陪襯,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成功地雕成大型石雕巨制《鐘馗嫁妹》。
二、與專業發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論體系,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學習、理解、繼承和發揚雨花石文化。六合中專領導很早就意識到,雨花石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條經濟產業鏈,傳承雨花石文化、開展特色專業建設是大勢所趨。學校先后開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產業調研,邀請南京市雨花石協會來校進行了三次專業設立論證,最終在工藝美術專業開設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進專業發展,以專業推動校園文化傳播。雨花石雕刻專業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從2010年開設至今已有五年歷史,成為學校推廣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縮影。據許本洲介紹,學校主要從普及雨花石知識、建立專業標準、推動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完善專業建設。第一屆學生是以興趣班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學徒”,他們平時正常上課,遇到與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和專業實踐則跟著受聘大師學習。在雨花石知識普及方面,學校通過組織相關教師編寫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學研究》,并開設選修課幫助學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鑒、工藝加工等知識;將歷代歌詠雨花石的詩詞文章選編成冊,讓學生通過晨讀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與課本相得益彰,學校還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資源調查興趣小組,讓學生親身感受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這一以雨花石雕刻專業為中心,吸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普及方式,讓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給校園內的每個人。建立專業標準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學校聘請雨花石雕刻工藝大師作為專業建設指導專家,規范專業實訓中心建設,營造濃郁的專業實訓文化氛圍。指導專家蔡康麟大師是六合區雨花石雕刻工藝的主要傳承人,也是該工藝標準的主要制定人,經驗非常豐富,拿到石頭便能很快判斷出其價值、可雕刻的形狀、雕刻方式等。如今年過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陣”,既培養學生也培養專業教師,是校內推廣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創新技藝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傳統的雨花石工藝加工主要是拋光、拼裝和制作簡單的工藝用品,產品工藝簡單、附加值低。學校在雨花石雕刻專業建設過程中借鑒了玉雕、牙雕的工藝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藝。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過俏雕后價值往往提高了數十倍,這也吸引著更多的學生學習雨花石雕刻工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專業建設的主要職責,更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充分利用專業優勢,與六合區48家雨花石工藝加工廠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產業發展聯盟”,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定期會晤、崗位技術培訓、定標準培養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六合區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學校還邀請雨花石協會的專家和企業代表每年舉辦兩三場講座,讓校內師生更近距離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專業文化,建特色專業,育特長學生。”學校五年來共培養了136名該專業畢業生,76人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5名畢業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藝技能后創業成功,實現了職教富民的辦學目標,成為傳承和推廣雨花石文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