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20 09:5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行動導向思維理念的特點及其運用價值

行動導向思維理念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有以下的特點:首先在教學目標上,能夠將高職教育中的職業能力明顯突出,培養的高職生應該在掌握適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技術運用能力。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側重于工作導向,理論知識的傳授應該緊密聯系工作過程,按照崗位特征來進行課程設置,分析方法的講解應該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接著在教學方法上,行動導向教學通過行知結合,采用行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做來形成對知識的直接感官,從而促進理論、技能和技巧的不斷提升。然后在教學環境上,行動導向思維倡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該與專業課程的實際狀況相結合,從而進行模擬與真實巧妙結合的教學環境。最后在教學評價上,行動導向思維要求評價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以職業技能為標準和參照來評價高職生在學習中是否掌握了相應的技能。

行動導向思維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一方面能夠促進告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不斷改革,使得教學方法科學改革、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并不斷推動教學研究的進行。另一方面使得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學效果不斷增強,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并提升對高職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行動導向思維的運用

1、課堂教學方案制定中行動導向思維的滲透

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行動導向思維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并進行課堂教學方案的合理制定是促進高職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首先是教學信息的收集,高職教學內容來自學生的學習動機、職業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等,高職教師應該進行高效的團隊合作機制的建立并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思想政治教學信息。其次是教學目標的確定,行動導向思維要求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具體化和科學化,以人為本來促進高職生技能水平的全面發展。接著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決策,行動導向思維要求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應該將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行動緊密結合在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的確定應該具備結構性、科學性、遷移性和針對性。最后是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行動導向思維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突出,通過準備、計劃、實施、評價和回顧等環節來反復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課堂教學方法實施中行動導向思維的應用

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方法實施中創新性的應用行動導向思維,能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課堂氛圍,使得教學實效性不斷提高。在課堂教學的案例教學法中,通過應用行動導向思維,圍繞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教學目的,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通過選取一些經典的思想政治案例,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運用,從而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討論,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的角色扮演教學中,可以通過行動導向思維在模擬的環境下讓學生為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而進行角色扮演,目的性明確并能充分體驗行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的進行自我的了解和提升。例如對于高職院校商務文秘專業的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的擇業觀樹立內容的教學中,可以組織職場應聘場景的模擬,讓學生分別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從而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結合來進行自我職業的科學合理定位。在課堂教學的情景教學法中,行動導向思維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與教學內容關聯的氛圍和場景的創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來達到情感共鳴,從而對政治教學內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使他們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增強教學實效。

3、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中行動導向思維的結合

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該巧妙結合行動導向思維來對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方法進行優化。在教學評價的方向方面,應該在將國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針貫徹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各單位對學生思想道德能力的需求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在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可以采用隨機抽樣來對高職教師所教授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實施考察,從而促進評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對教學評價進行激勵方面,通過行動導向思維,應用教學考核和教學督導,對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進行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從而形成激勵效果。

三、結語

行動導向思維理念對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變得形象生動,在增強政治教學效果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的知識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5):37-39.

篇(2)

[作者簡介]李桂環(197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職業指導教育;尹春芳(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4-013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實效性,是眾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實效性,不同研究者選擇不同的切入點。我們的研究從課程教材及教學目標特點入手,調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實現由教材話語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的轉化,構建符合教學實踐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

一、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一)教材特點分析

我們知道,教材話語體系與教學話語體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話語,以一定的教學目標為根據,經過編者字斟句酌的編撰、專家審訂和教學實踐的檢驗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具有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特點。后者是對教材個性化解讀的實踐話語,是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具體方案,具有具體化、靈活性的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經歷“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發展過程,其實質是教材話語體系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話語體系,是對理論的解讀,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吸收一些新的、體現時展變化的話語資源,但體現在教材話語體系上,其最大的特點仍然是理論化和系統化。因此,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使課程真正受到學生喜愛,并因教育而使其終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養規格,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將抽象、范式的教材話語體系轉變為具體、個性的教學話語體系。

(二)教學目標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科學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內在統一,它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其一,用馬列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教育過程尊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則問題上立場要堅定。其二,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精神價值與精神動力,強調理想、信念對大學生的指導意義,將其作為教育的核心,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其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指導思想、內容、方法論上的真理性和正確性,做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用科學的方法吸引人,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輸送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

能否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關鍵在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注重理論認知,更注重理論應用。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自我選擇意識強,不愿接受別人灌輸的觀點。他們追求時尚與新潮,崇尚創新與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動關注、追蹤社會熱點,尤其是與自身相關的問題。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排斥單純的理論教學、厭煩空洞的政治說教。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擺脫教材話語體系的束縛,避免照本宣科,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話語體系,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根據“05方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教育”三門課程構成。這三門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復,對教學內容的處理,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學校,甚至同一所學校的不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理論的難易、深淺掌握不一致,教學隨意性強。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是緊扣教材,注重系統的理論講述,導致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教學過程過于隨意,以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為借口,忽視理論教學。

其二,“概論”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主干課,但教材與高職院校的教育層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內容的編排與取舍上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特點,不利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學大綱中對本、專科教學的課時安排有不同要求,專科院校不可能也沒必要把全部內容講精、講透。

其三,缺少統一的考核標準。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缺少具體的量化標準。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效果缺少統一考核標準,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定存在著較強的隨意性。

(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查。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對我校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狀態方面,通過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習目的為提高政治理論素質的學生占62.9%,為應付考試的占37.1%;學習興趣方面,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生占31.8%,感覺一般的為36.2%,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是33%。學習目的與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的占35.3%,只聽不記的學生占30.6%,只在感興趣時候才聽的比例為34.15%。

2.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一是認為課程內容脫離當前實際,與學生距離太遠,學了也沒用。二是認為教材說教意味太濃,理論性強,缺乏趣味性。三是認為教師上課形式及教學方法單一、呆板。根據調查,我們不難發現,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能說,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條框限制,讓理論教學更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體現專業特色,搭建平等對話、有效溝通的教學話語體系。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增強教育實效

(一)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三貼近”原則。認真調查、分析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切實回答、解決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立足不斷變化的新實踐,釋疑解惑,著力把道理講透、事實說清。

2.堅持知行統一原則。既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理論教育,又重視引導其參加社會實踐,把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結合起來,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3.注重能力培養的原則。教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其掌握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學內容,組織專題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整合上,注意做到針對課程特點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確定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內容選取與整合,彌補本科和專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理論的應用與實踐的指導上。

2.注重學以致用,關注社會實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理論掌握基礎上的應用與實踐,科學理論指導下對社會現實的準確認知,對國家政策、制度高度認同基礎上的自覺行動。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實際,學以致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

3.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特點,將教學內容設計的計劃性與實施過程的靈活性相結合。突出課程的時政性與實效性,使教學內容的設計適應社會變化,能夠根據形勢變化及發展及時調整并付諸實施。做到突發事件,應時講解;持續關注,了解變化。突出課程的思想性與理論性特點,及時反饋,把握方向;正確引導,科學認知。

4.注重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實踐為載體,師生互動,進行理論學習與應用”的教學模式。圍繞“一個核心”,體現“兩個特征”,以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核心,通過師生互動傳遞教學內容,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參與教育教學實踐中展現自我、鍛煉自我、完善自我,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學鋒.“兩課”教學的性質和基本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6).

篇(3)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目標。盡管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如果教師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和考核評估方法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仍有提升的空間。

一、圍繞學生的思想需要組織設計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具有意識形態功能和育人功能,理想的教學效果是這兩種功能在統一中實現。這首先要求教學內容要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與學生思想要求的對接。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基本原理、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社會主義道德法治觀念,這些給定的內容本身具有科學性、真理性和先進性,是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礎。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實現,不能僅僅向學生敘述給定的內容,而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把上述給定的內容按照教育活動特有邏輯,根據學生的思想需要進行編制和組合,從而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契合性和透徹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釋疑解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正確的分析認識方法。

1.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要求教師恰當地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給定內容的載體。由中央實施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組織編寫的教材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體現了研究的最新進展,注重理論內容體系的完整、表述的嚴謹,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作為適用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它們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遵循,在一般意義上規范著教學的基本內容。由于教材內容相對固定,而且由于編寫、出版等原因帶來時間上的相對滯后,教材內容是不可能適應變動的、個性化的和具體的學生思想需要的。因此,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是教學內容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際與國內相結合、肯定正面與否定消極相結合,材料與觀點相統一,這是每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完成的工作。

2.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吃透兩頭”,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學生”。“吃透教材”就是要理解教材基本精神,明確教材整體的編寫思路和章節之間的聯系與分工,把握每一章節的主題、重點,了解主要理論觀點邏輯推理的關鍵點;“吃透學生”就是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特別是梳理、歸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和關心的現實問題。然后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之間的結合點,進而明確教學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運用具體的、生動的、典型的案例和數據資料,設計教學內容的表達邏輯和表現方式。這樣的教學內容既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又不完全因循教材,既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思想需求相契合,又不簡單迎合學生興趣,能夠實現理論性、政治性與針對性、契合性的統一。

3.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內容及時吸收理論界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高度透徹性。列寧曾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要能夠回答學生的思想問題,以理服人,必須具有透徹性。這種透徹性的獲得,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所表述的理論觀點的剖析;二是對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有說服力的闡述。我國學科和相關學科對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是持續推進、不斷深入的,有理論價值和學術品位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積極吸收學科領域的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透徹性。從學生角度看,大學生普遍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得能力,往往利用網絡、圖書館等途徑去尋找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各種新觀點、新的研究成果,在客觀上要求教師對這些新觀點新成果作出評判或討論。因此教學內容中吸收學科領域的新研究成果,有也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

4.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內容與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90后”大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接受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加上各類媒體對于這些內容的持續宣傳,他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并不陌生。可以說,在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吸引力,教師必須研究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在安排課程內容時注意避免簡單重復,著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的精確性、系統性、深刻性,注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運用。

二、圍繞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方法的適應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真正確立教育與被教育關系的紐帶,在特定的教育者與教學對象關系形成中具有關鍵性意義。恰當的方法,不僅有助于呈現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動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思想交流和溝通關系。因此,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都應具有適應性。

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在方法上取得了一些進展,采用了問題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影像教學等方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同樣的方法,應用于不同的課程、課堂和學生時,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別,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問題并不在于某種方法的優劣,而在于方法是否適應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做到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而且應該著力提高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發揮育人功能,就要使教學方法適應教育對象,即適應學生既有的素質特征,包括知識基礎、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組織能力和表現欲望等,有利于推動學生接受、判斷、選擇、內化教學信息。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結構有基本的把握,根據學生的能力狀況和課堂表現,選取不同的方法。如對于政治理論基礎較好、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采取專題討論的方式,甚至整個討論過程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教師只需要在立場、觀點和方向上加以把握;但是對于相關理論基礎較差、相關知識存量較少的學生,不宜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因為學生沒有能力駕馭一個專題,一般可以采取隨堂討論,而且在討論過程中需要教師作必要的引導和調適,以保證討論的深入和效果。提高教學方法的適應性,要注意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的適應。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多層次的,包括學生掌握知識(包括理論),培養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適應性和局限性,即適合達成某些教學目標,同時不適合達成另一些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只是簡單地運用某一種教學方法,是不可能達到多項目標的。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而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確立,是不可能依靠講授實現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多層次,要求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運用。

教學方法適應學生的素質特征和教學目標,從根本上看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是指人的主體意識、傾向以及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屬性的總和。它主要表現為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客體,但絕不是被動、消極、機械地承受教師影響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活動著的人,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作用常常會給予有選擇的反應。教師在教學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不是為了把教學內容強制注入學生的大腦,而是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推動他們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發生積極的、正向的反應,主動思考教學內容中的重要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創造性開展與課程學習相關的活動,進而達到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狀態。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方法的適應性,要求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時注意把握:第一,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非強制性地刺激和推動學生,促使學生啟動自身的接受能動性。由于學生在態度和心理上的差別,不可能一開始所有的學生能夠響應教師的方法,只要教師對先響應的部分學生給予肯定,就能逐步帶動其他學生。盡可能不要用點名、規定任務的方式要求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第二,在堅持正面引導的同時,保護學生的質疑勇氣和批判精神。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的運用中,常會有學生提出與教材內容迥異的觀點,或者否定教材上的觀點及其論證。對此,教師不應簡單批評否定學生。學生能夠公開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其發揮主體性、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表現。如果對之進行封堵,必然影響很多同學的學習主動性和對課程的態度。何況在現實生活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的確存在,理論對一些現實問題還缺乏說服力。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盡可能講清道理,或者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認識方法和思考方向,或者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料。

篇(4)

中圖分類號:G621

對于高中政治教師來說,要提高教學質量,很好地貫徹新課改精神,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用高尚的人格魅力,靈活多樣的教法,高超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習興趣。但在舊課程教學過程中,因為原有的教材知識非常系統化,理論性強,所以,受以往教學模式的影響,難免有些老師偏重思想性和理論性,忽略了指導性實踐性,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機械地灌注教材內容,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惡情緒;但也有教師認為要實施新課程、新理論,就必須和傳統教學模式劃清界限,否則,就無法體現教學改革的“新”。這種思維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盲目追求教學模式的“形式化”,以下是我對這一問題的幾點認識:

第一,必須要深入領會新課程的理念。

只有我們深刻領會教學模式背后的教育理念,才能對先進教學模式的優點領會透徹,不能為了追求課改的“效果”,而在課堂的形式上采取盲目“跟風”,這對課程改革是不利的。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重在培養能力;在教學策略上重在提倡開放性;在教學內容上重在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重在加強實踐;在教學手段上重在實現現代化。我們只有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精髓,才能真正明確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的錯誤,才會發自內心地參與課改,從而促進教學模式的更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學模式的形式化。

新課程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能力,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我們發現這種自主參與有時會流于形式,只是表面上看似熱鬧,而有些學生根本就沒有圍繞主題進行合作探究,只是乘機放松一會兒,因此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比如,有時是討論題太難,學生無話可說;有時是討論太簡單,學生不屑一顧;有時是討論題太抽象,學生不知所云;有時是討論時間不夠,學生剛剛進入主題,就被拖了回來;有時是即興討論,學生無所適從。總而言之,教室里看似轟轟烈烈的討論,效果卻并不理想,很有一種嘩眾取寵的感覺。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可能會養成浮躁的學習心理,自主學習的習慣就難以養成。凡此種種或多或少都是沒有很好把握課程標準的體現。教師在課上應是一個指導者,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解釋疑難;對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行鼓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應啟發學生的思維、介紹方法、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既不能代替學生活動,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觀。

第二,必須要深入了解學生。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他們需要思考,他們解決問題有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們的教學策略重在提倡開放性。新型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的方法、途徑、目的、內容等方面都要體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開放性。這表現在要留給學生展示其個性、發揮其才能的足夠空間,在時間安排、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的確定、結論的發表等方面,都要有較大的自由度,還要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優勢和潛能。因為每個學生的發展與個性特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看對象,統一一個模式,教師缺乏有效監控,難免有的學生偷懶發呆,有的學生乘機搗亂,看似熱鬧的課堂,實際上遠遠背離了讓學生發展的這一初衷與實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第三,必須正確使用教育教學手段。

在新形勢下,教學手段重在實現現代化。中學生具有形式上追新、內容上求變、心理上尋奇及感官上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是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與網絡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識環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當然這并不是要淡化教師的作用,一個高素質教師必然具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而非追求華而不實的幻燈課件效果。一句話,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重形式,而在更有利于學生發展這一實質。

第四,必須經常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

要使自己的教學不留于形式,緊跟課程設計思路,深得新課程要領,對新教材運用得心應手。高中政治課教師還必須從以下方面進行不斷的自我反思:

1、反思自己有沒有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建立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使傳統權威式的師生關系讓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負責的交往方式,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2、反思自己有沒有變更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廣泛采用探究式學習、體驗學習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多方面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3、反思自己有沒有改變以傳授和灌輸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生動的、真實的生活。讓學生在自由自在、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挑戰性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4、反思自己有沒有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具有豐富的知識、健康的情感、獨特的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在未來社會中自尊、自信、自強,敢于迎接社會的挑戰。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有一定適應性的,教學模式與一節課也不是單一的對應關系,更多的情況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

教學必然要有形式,但必須實效,必須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必須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這樣,我們就會高興地看到充滿活力的“形”給我們帶來的累累碩果的“質”。

參考文獻:①《高中政治課程標準》

②《政治生活》教材

篇(5)

語言有它自身的內在規律,科學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符合語言的內在規律,即教學語言要精煉、準確、清晰、邏輯性強。

1.教學語言要精練。語言精練要求教師能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表達基本原理、主要觀點、重點和難點,學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說或不說,點到為止;學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說或詳說,并要說得恰到好處。要用最少的字句表達盡量多的內容,詞約意豐,一語中的,有詳有略,詳略得體。例如:在教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時,我引導學生概括了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經濟體制的弊端:一是單一的公有制和集體經營,影響多方面積極性的發揮;二是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使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義,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我用“死”、“懶”、“窮”三個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練地說明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學語言用詞要準確。思想政治課是用以為指導的理論觀點以及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對學生較系統地進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門課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觀點很多,都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語言要符合科學性、富有教育性,絕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更不能為了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生造詞匯。比如,在“熱愛集體”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基本概念是“集體”,只有把這個概念準確地教給學生,才能為講清其他概念、原理鋪平道路。“集體”這個概念共有幾層含義,教師可通過層層分析把這個概念教給學生。教師可讓學生思考:什么是集體?一個人能不能叫集體?學生會認識到,集體是由許多人組成的。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很多人組成的群體都能叫集體嗎?通過類似的逐層分析,最后準確地得出集體的概念:集體是許多人集合起來的,有組織、有共同目標和行動的團體。

3.教學語言要清晰。一是教師要吐字清晰,保證讓學生聽清楚你說了些什么,所以發音必須標準,吐字必須清楚,做到字正腔圓。二是教師要思路清晰,教學語言符合漢語語法規則,要觀點明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層次性強。比如,講授“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可以將這部分知識劃分為如下層次:第一層,規律是一種聯系;第二層,規律是一種固有的聯系,是一種本質的聯系,是一種必然的聯系;第三層,歸納規律的客觀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過提問或練習的方式,舉例指出規律的外延。這樣分層次把握概念,學生容易記憶和理解,運用起來也容易掌握其適用范圍。

4.教學語言要有邏輯性。課堂教學語言要前后一貫,上下承接,順理成章,合乎思維邏輯。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進行教學,層層深入,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特別是進入高三綜合復習階段后,教師講授的知識密度加大,一堂課至少要講幾個甚至十幾個知識點,這顯然加大了教師講述的難度。教師在處理這樣的課程時,要著力講清楚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也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學習關于語言的藝術,讓自己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藝術般的享受。

1.教學語言要力求生動風趣。上好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前提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風趣的教學語言是吸引學生的重要手段。課堂上,如果教師顛來倒去就那么幾個名詞、幾句術語,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枯燥無味,又怎么能夠避免學生聽課時開小差,甚至打瞌睡呢?語言生動風趣不在于華麗詞匯的堆砌,而在于恰到好處地引用名人名言、方言土語、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

篇(6)

思想政治課教學在中學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前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教育觀點、教學方法陳舊,以及學生對政治課“假、大、空”的片面認識,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課教學失去了吸引力,于是在課堂上出現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中考命題已經越來越由“知識立意”趨向“能力立意”,且必將繼續深入下去,從而更加突出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這就使課堂教學注定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綜合,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平臺。那麼如何使初中思想政治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廣大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實踐新課改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探索和嘗試,現將教學中得到的有關認識與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每節課的開頭,引起學生的注意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講好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課一開始學生就注意聽講,那麼他們就有可能連續認真地聽下去。否則,他們的注意就不易穩定,可能左顧右盼、走神分神,學習效果自然受到影響。怎樣講好開頭呢?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鉆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設計出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語”;或在課的開頭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造成懸念等。例如,在講授初二年級“隱私受保護”一課時,我首先采用調查的方式,詢問哪些同學有記日記的習慣,日記主要都記錄哪些方面的內容。同學們興致一下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然后我話鋒一轉,很神秘的說我對他們的日記內容很感興趣,能否看看大家的日記,結果遭到了許多同學得斷然拒絕,在我詢問原因的時候,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樣自然引到“隱私和隱私權”這節課上。除此之外,作為教師,我還要求自己每節課都儀表端莊、飽含熱情,當教師精神飽滿的走進教室,無疑也會感染學生的情緒,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使課程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創設情景,樹立學生主體思想,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生的注意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創設情景。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課第六課《珍惜學習機會》的學習中,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在現實生活中,侵犯未成年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事件屢有發生,加之許多學生自身懷有厭學情緒,致使個別學生未能依法履行九年義務教育。我從侵犯學生受教育權、接受教育與不接受教育對個人走上社會的影響等方面設置情景,學生表演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表演結束后我還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同時結合自身的感受深入淺出的闡明接受教育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以及作為學生應如何履行受教育的義務。這節課學生的參與熱情高,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內容,不僅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給學生議、練的時間,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興趣

政治課教學是“讀、講、議、練”的過程。對說教篇幅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講。要多給學生安排一定的議、練的時間。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答題思路,或自己設計題支,從多角度、多側面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例如,在講授初三年級《學會合理消費》一課時,我提出這樣的議題讓學生討論:“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商品受哪些因素影響?作為青少年應該如何做到合理消費?青少年合理消費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學生在議論過程中暢所欲言、精神放松、興趣盎然,既理解了課文,又提高了思想認識。如果教師一直“滿堂灌”,學生一定會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四、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增強教學實效及對學生的吸引力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如:制作課件,觀看相應的錄像等,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以增加課堂的吸引力。如我在講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節時,播放了及抗洪搶險的片段,同時利用多媒體把相應的資料顯示在大屏幕上,全體學生聚精會神、鴉雀無聲,通過多媒體顯示不僅使學生理解了精神、抗洪精神的深刻內涵,更增強了“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增加了課堂的吸引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表揚激勵為主,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學習

篇(7)

一、應用型本科學生的主要特點

(一)學習困難以及非本意入學的學生較多

高校的擴招帶來學生素質的下降問題,學習困難的學生較多。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從小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非本意入學的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壓力和包袱,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厭學情緒較嚴重。他們上了大學以后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一些重復性內容沒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秩序較差,教學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1〕

(二)學生思想活躍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較大

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們往往表現標新立異的行為舉止。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金錢至上、權錢交易、不勞而獲、損人利己等。他們往往漠視正面的東西而夸大負面事件,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2〕

(三)學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調適能力差

目前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不習慣集體的生活,沒有團隊意識;另一方面簡單順利的成長經歷,缺乏挫折和失敗的磨煉,缺少獨立生活經驗,使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下降。同時,特定的生長發展階段,使他們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導。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又得不到引導,他們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甚至誘發心理疾病。〔3〕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理論教學內容應注重應用性和時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空洞性是教學改革應該重視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應該本著貼近學生、學校和社會熱點問題增減教學內容,使理論從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規層面走下來,真正抓住學生、吸引學生。

首先教學內容要體現應用性,比如說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教導學生從懂得“愛”入手,一個人只有懂得了愛才會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愛他人,才能愛國,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過去許多愛國故事學生從小就在聽,用這些故事再去教導學生不會產生太大的反響,相反,從愛入手,學生覺得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動的,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和共鳴。

另外,教學內容還要講求時效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它的影響涉及經濟領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會等各個領域,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一些思想理念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比如效率觀念、生態環保觀念、民主法制觀念等等,還包括一些社會歷史現象。 〔4〕這些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討論與思考的案例。

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時可以進行討論,首先精心挑選討論題目,比如時事熱點、社會心理、社會現象等學生關心的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其次討論過程要有引導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爺摔倒以后我們要不要扶的問題,網絡上有評論、同學自己也有思考,雖然是一個現象,但是體現的是對傳統道德的繼承,是對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問,還有對社會風氣的思考。這些討論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如果不引導,會導向反面。

(二)實踐課活動設置注重啟發性和感染性

在實踐課的設置上應該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開設實踐課程。實踐課設置的目的就是通過體驗式教學創造實際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以下是幾方面體驗式教學內容的設計: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基本素質培養平臺,應該突破傳統觀念,培養學生走上社會所需要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提高生存的能力。通過多樣的體驗式教學形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添了學生的見識,提升了學生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知,達到了顯性課程達不到的教學目的。〔5〕

(三)考核方案注重過程性和終結性

教學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和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評價體系是否完備合理,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導向作用。〔6〕因而,老師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寶,把教學改革導向正確的方向。

篇(8)

一、發展性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特點

發展性教學評價是一種形成性教學評價,它是針對以分等獎懲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的弊端而提出來的。它主張面向未來、面向評價對象的發展。發展性教學評價實施的關鍵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核心是重視過程的總評價。發展性教學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

主張使更多的人成為評價主體,特別是使評價對象成為評價主體,重視評價對象自我反饋、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作用。

2.著力于人的內在情感、意志、態度的激發,著力于促進人的完善和發展,是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評價。

3.在重視指標量化的同時更加關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標在評價中的作用

強調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運用。認為過于強調細化和量化指標,往往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其他一些無法量化而對評價對象的發展影響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別強調個性化和差異性評價

要求評價指標和標準是多元的、開放的和具有差異性的,對信息的收集應當是多樣、全面和豐富的,對評價對象的價值判斷應關注評價對象的差異性,有利于評價對象的個性發展。

二、實施發展性評價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

1.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發展性評價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發展性評價能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從死記硬背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徹底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一親身體驗一分析與反思”的新的學習方式。

2.有利于轉變教師的觀念

在實施發展性評價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反對那種忽視學生主體、只重視知識移植和傳遞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問題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觀點,允許學生有獨立見解,鼓勵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

3.有利于克服傳統評價的弊端

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充分發揮了考試等量化評價方式的作用,重視了評價的社會選拔功能,但對課程評價的發展功能重視不夠,評價方式和技術還比較單調,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也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

三、思想政治課發展性課堂評價的構建

到底什么是“好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好課”的標準應建立在發展性的教育評價觀上。

1.教師是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發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評價,其標準不以教師的素養高低來衡量課堂教學質量,而以學生的學習成效高低來衡量。學生能否在課堂教學中習得知識、練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還是被逼無奈而為,也取決于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時間的多與少。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是決定學習成績優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把有效的學習貫穿到具體目標的學習中去,是評價一堂課教學效率的重要指標。

2.教師是否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完整意義上的創新能力包含著一種創新意識,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在內的應變能力。目標排序的改變,意味著在我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的核心。我們評價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質量,其核心也應該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教師對課堂環境的控制能力

課堂教學環境是教師有計劃選擇、加工、創造出來的,對學生學習發生感染、激勵、鼓舞和促進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沒有教學氛圍的課當然算不上好課。教師應創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施發展性評價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1.在評價目的上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而不以學生掌握具體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為宗旨,而不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給學生貼上優良中差的標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種機會,通過評價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

2.在評價內容上

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因此,政治課在實施發展性評價時應包括道德評價、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學科學業發展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3.在評價原則上

要堅持“三統一”,即能力提高與知識擴展的統一、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個人與集體的統一;要堅持開放性,不求結論的標準化和唯一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與知識性評價相結合,更重視發展性評價;要堅持指導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盡量使用鼓勵性語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使其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慎用判斷性結論,強調采用非判斷性的定性描述。

4.在評價方式上

篇(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實踐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激發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等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依據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通過親身體驗,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人生觀,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學活動,對于如何使理論真正進入頭腦并內化為學生成長的動力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

1.提高思政課的教育作用力。黨的十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大學生能否真心實意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內化為自己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質,靠單純的理論灌輸,知行分離,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實踐教學要求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通過調查、參觀、參與生產勞動等方式參與實際活動,可以對社會上的一些問題、現象或事件進行積極探索,主動獲取直接經驗,加深對已有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把科學理論內化為自身的信念與品質,最后養成行為習慣,實現“灌”與“啟”、“輸”與“導”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目前,隨著國家建設的深入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矛盾、新問題,如城鄉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就業難問題等,這是學生普遍關注但又很困惑的問題,很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產生偏激看法,而要改變這些偏激的看法,單靠課堂上理論教育和引導,把學生置于理想的環境之中很難奏效。實踐教學使學生與社會直接接觸,有利于他們在親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采納”,變“要我怎樣”為“我要怎樣”。通過了解認識國情和發展現實,解決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對社會問題認識上的錯誤觀念,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3.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教育現在處于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大多數學生又缺乏社會經驗,對國情了解不夠,有些消息難辨是非,很容易被誤導。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還可以讓他們懂得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為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及原因

思政課實踐教學非常重要,但實施過程中其實效性卻不盡如人意,還存在以下一些現狀:形式單一。目前的實踐教學大部分是教師“單兵作戰”或“閉門造車”,形式比較單調,多以參觀為主,學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動聽、看,缺乏積極性,主動性,難以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覆蓋面窄。組織實踐教學涉及諸多方面,如經費、安全、師資等,這必然影響參與學生的人數,使實踐教學不能覆蓋大多數學生,缺乏參與上的廣泛性。時間不連續。很多時候實踐活動安排在寒暑假進行或集中起來搞一些突擊性活動,沒有連續廣泛的開展,斷斷續續,缺少穩定一貫的運行機制,帶有隨意性和隨機性。實效性不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如主題討論時感興趣的同學積極參與,不感興趣的睡大覺,參觀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不自己寫而是在網上抄襲,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思政課實踐教學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思想觀念不正確。部分教師認為思政課是理論性、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學生政治素質、思想意識等培養要靠“灌輸”;部分領導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沒必要開展,或者雖同意開展,但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并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一些學生存在“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保障機制有欠缺。比起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組織起來更復雜,涉及諸多保障條件,如時間保障、經費保障、師資保障、安全保障等,這些保障條件的欠缺,使實踐教學基本處于無章可循、可有可無的狀態。協調合作不暢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僅僅是依靠任課教師,它還涉及宣傳、團委等諸多部門,沒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協作機制,得不到認真的關注,缺少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資源浪費,效果不好。考評體系缺乏科學。考核的標準、完成的質量、學生的動態、參與的積極性等缺乏一個客觀、明確的規定,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難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動態性,看不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途徑

實踐教學是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培養品格的重要途徑,它不僅要讓學生懂得“是什么”、“為什么”更要讓他們懂得“做什么”、“怎樣做”,否則就達不到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在實踐體驗中自我思考與提升的效果。要真正發揮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從觀念到行動都進行革新。

1.轉變思想觀念。思政課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義,提高重視程度,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有效整合校內校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積極動員一切有利因素科學合理地參與到實踐教學環節中,不斷優化實施體系,同時加大經費投入,將實踐教學經費列入預算,專款專用,保障實踐教學開展的經費支持。

2.完善課程管理。根據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內容和考核評價標準,明確實踐教學在考核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作出具體的規定,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樹立他們對實踐教學的興趣和信心。

3.加強教學組織。任課教師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承擔者,應轉變教學觀念,多渠道多路徑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靈活的實踐教學內容,既要把握理論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會現實。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論與現實脫節。(2)堅持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增強對社會的了解,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3)明確成績考核標準。實踐教學結束后要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并納入平時考核成績,要全面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理論素質和道德品質。

4.建立實踐基地。大學生畢業后都要走向社會,從事社會性工作,建立實踐基地,可以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活動領域,為實踐教學提供可靠載體,真正做到課外課內相結合,理論實踐相促進。

思政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增長學生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還在于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認識落實于行動。開展實踐教學,是提高大學生素質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徑,所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水平和效果,切實發揮思政課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10)

作為政治課教師,要有改革意識和創新意識,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并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性呢?

1.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緣由

雖然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要注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由于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不能有放松心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與時俱進,穩步提高。

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是社會發展的強烈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深刻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必須及時地向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經濟、政治、法律、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進步,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同時,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轉型引發的各種矛盾與丑惡現象也隨之迸發,我們要正確估計、科學思考、合理引導,體現國家意志和符合社會要求,教育青少年學生認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遠的視角、積極的心態、科學的思維來認識社會設計人生。

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是其課程性質、特點及任務的內在要求。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突出地體現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腦的教學,才能體現其德育性質。

2.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促進青年一代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總體來說,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索質發展良好,但諸多調查與研究也反映出許多不好的跡象,由于社會保持穩定與生活條件改善、學業壓力與就業競爭、處于成長發育時期以及獨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許多青少年不思上進,不關心社會與他人,唯我獨尊,缺少科學思維方式,抗挫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缺乏創新能力等。于是道德滑坡、心理障礙、信仰危機、誠信缺失等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青少年一代塑造精神支柱,在滾滾紅塵中為青少年守護精神家園,培養學生具有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看待和分析社會與人生的重大問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集中承擔這一職責,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維、知識傳授、能力訓練和心理輔導等方法,提高實效性,履行責任感。

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人文性,是復歸該課程地位和發揮政治課教師作用的迫切要求。事實上,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的現實,已泯滅了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積極性,枯燥的講解、頻繁的訓練已成為最通用的教學方式;許多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諸如參觀調查、演講討論、讀書寫心得體會、案例分析已遠離師生,師生關系只能靠考分來聯系。因此,只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全面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其政治理論、思想品德、各種思維與實踐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教育任務,更有利于大面積、深層次、長效地提高學生素質和應試能力。

3.探尋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德育實效的提高

傳統的“灌輸法”“填鴨式”教學,不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學生只學到簡單的知識,未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必須尋求一套良好的教學方法,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德育教育質量。

3.1 討論教學法。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獲取知識的方法,用討論法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整節課的討論,也可是幾分鐘的討論,既可以是全班性的討論,也可以分小組討論,還可以同桌之間展開討論。教師應處理好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討論的問題應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討論、鉆研的價值,最好是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二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啟發、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見解,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討論的主題和爭論的焦點上,引導討論向縱深發展,使關鍵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三是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做好討論小結,簡要概括討論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糾正學生錯誤的、片面的或模糊的認識,讓學生真正領會教材精神。

3.2 趣味教學法。趣味性是指在教學中為使受教育者產生自覺接受教育的動機,教師運用的為其喜聞樂見、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實踐證明,它是對過去那種單純的灌輸式、訓導式、說教式德育教學模式的摒棄,是一種適應時展,符合中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方法。

3.3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實際問題,單靠課堂教學不能完全解決,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很多,包括學生辯論會、專題調查、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

上一篇: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下一篇: 建筑概念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AⅤ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一色屋任你精品亚洲香蕉 | 最新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日本亚洲一本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