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0:04: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腦梗患者的康復訓練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臨床特點包括多發性、突發性及高致殘率等等。即使現代醫療水平技術較發達,腦梗死發病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搶救及治療,但搶救治療后極易出現后遺癥,如口眼歪斜、肢體癱瘓、語言障礙等等,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痛苦,同時患者極有可能伴隨抑郁、恐懼等負面心理,若是患者負面情緒得不到緩解,那么在后期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不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對于腦梗死偏癱肢體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隨機選擇了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偏癱肢體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康復訓練護理,患者肢體恢復較好,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體偏癱的腦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對象均經過MRI或者CT檢查確診。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71.42±13.58)歲,所有患者從發病到住院時間為
1~3 d。按癱瘓程度進行劃分,重度偏癱10例,中度偏癱44例,輕度偏癱6例。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隨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1.2.1 翻身運動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應和靈活性。首先將雙手十指交叉相臥,然后伸直舉過肩膀,并讓側肩在翻身之后可維持正確位置。彎曲膝蓋,當患者向患側翻身,則患側的膝蓋可以不用彎曲。把頭轉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導軀干旋轉,隨后腿跟上。
1.2.2 被動運動 給予無意識障礙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護理,患者發病第2天,護理人員便需要對患者家屬進行被動運動護理指導,2次/d,每次幫助患者堅持20 min運動。具體的運動方法為:從患者頭部開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點按摩部位是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之后對下肢進行按摩,重點部位是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每個肢體按摩5 min。取患者健側手拿起患側上肢,緩慢屈伸患者的關節,被動運動
10 min,2次/d。對意識清醒的患者,在被動運動的同時,可配合意念主動運動。每天被動活動2~3次。
1.2.3 進行肢體活動 緩慢收縮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體可輪流運動。如此重復1~2 min,每天重復數次,注意保持患肢處于功能位置。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處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塊海綿墊、毛巾或紗布。肘關節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髖關節和膝關節同樣伸展,踝關節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癱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動運動 當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展床上的主動運動訓練,以利肢體功能的恢復。首先進行四肢肌肉的收縮與松弛,緩慢收縮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體可輪流運動。如此重復1~2 min,每天重復數次;然后做關節的伸展運動,緩慢屈伸、內斂、外展、旋轉各關節,如此重復1~2 min,每天重復數次。
1.2.5 坐位訓練 當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將訓練改為坐位。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從30°開始,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讓患者過渡到雙足下垂,坐于床邊。患者坐穩后進行坐位平衡訓練,逐漸由雙手支撐單手支撐手扶膝部雙手抬起,保持雙足并攏著地,使髖、膝、踝關節保持屈曲≥90°,保持軀干和頭位于中間位。
1.2.6 站立訓練 首先是站起訓練,醫護人員幫助患者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與肩寬,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線,雙手拉患者肩關節助其起來。站立時,護士在患側保護,患者扶著欄、門、椅子等練習站起。身體重心置于健側,站立數秒逐漸延至數分鐘,然后逐漸將重心移向患側。反復練習,直到獨立站立。站起訓練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患者,開始時可站在患側適當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動作。
1.2.7 步行訓練 當患者可持續堅持10~15 min站立后,且無勞累感覺時,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患者手持手杖,護理人員于患側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時邁患側肢,重心逐漸向患側轉移,護理人員此時輔助患側膝關節支撐重力,讓患者再邁健側肢體,一個步行周期便完成。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反復訓練,直到患者的獨立行走。
1.3 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患者肌力恢復狀況,將其劃分為六個級別:0級代表感覺不到肌肉的收縮;Ⅰ級表示無法進行運動,肌肉收縮;Ⅱ級表示無法自行完成運動,但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可以進行簡單的運動;Ⅲ級表示能夠克服自身身體的重量,進行簡單的運動;Ⅳ級表示能夠自發進行中級運動;Ⅴ級表示無上下床障礙,肌力功能基本康復。
1.4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進行入院時和出院前1天肌力測試比較 。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分別對患者在入院時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進行測驗,將出院時肌力與入院時肌力對比,發現改善效果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后遺癥偏癱在臨床上治療目的是活動患肢,使其恢復正常的運動,最終達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腦梗死發病病理是動脈硬化,若患者發病,則給予常規的用藥治療將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種。本次實踐中證明,給予偏癱肢體患者治療時間需根據患者病情來確定,幾個月到幾年不等,治療時間的長短還與病程長短、患者心態、患者個體狀態等因素有一定關聯[1]。偏癱訓練宜早不宜遲,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常有的心態為藥物保守治療后便可恢復健康,對康復訓練沒有充分的認識,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觀狀態不愿意接受康復訓練,對訓練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及行為[2]。缺血性腦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在48~72 h后就可開始主動性康復訓練。高血壓、實質性腦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進行。不完全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所恢復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3]。主動性康復訓練旨在通過主動運動恢復肌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肢體或肌肉的協調性,從而降低腦梗死的致殘率和致殘程度。腦梗死偏癱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連接,對關節位置的營養改善有良好的作用,還可加大關節活動范圍,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加快康復的進程[4]。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患者患肢若能盡早得到康復訓練,那么臨床效果即為顯著[5]。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積極對患者進行指導宣教,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6]。偏癱肢體發生腫脹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進行處理[7]。通過功能訓練使感受器官接收傳入性沖動,將機體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還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相關醫學文獻報道,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使腦梗死患者的腦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復過來,同時使大腦皮層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傳入性沖動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發展,從而重新恢復患者喪失的功能[8]。
綜上所述,對比腦梗死患者在進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前后的肌能狀態可證明該療法效果確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榮福紅.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2014,4(18):181-182.
[2]楊晶.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11(21):1959-1960.
[3]劉行香.30例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分析[J].首都醫藥,2014,6(16):63.
[4]安文峰.腦梗死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研究[J].醫學信息,2014,15(36):257.
[5]張秀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方法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3):172-173.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單位:710004西安市第四醫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血管意外性疾病,屬于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發腦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和并發癥多的特點。常見的腦梗死癥型包括:血栓性腦梗死、栓塞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多發性腦梗死等。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筆者對偏癱患者采取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腦梗死病引起偏癱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齡37~73歲;經頭顱CT檢查診斷腦梗死;入院時間平均60 d,首次發病均有一側肢體癱瘓。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8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年齡、入院時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評測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兩組方法對比 對照組按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執行常規護理。康復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對患者做心理康復治療和患者肢體早期床邊強化康復訓練工作。然后對患者詳細的功能障礙肌力評估。分別掌握好偏癱3個時期(即弛緩期、痙攣期、相對恢復期)的治療原則,制定4個階段康復訓練計劃(即床邊訓練、床上動作訓練、步行準備訓練、步行訓練),依據康復訓練計劃進行不同階段的強化康復訓練。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復 做好心理康復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首先應創造舒適寬松的治療環境,治療師通過語言交談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識偏見和適應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戰勝心理障礙[1]。具體如下:①心理干預: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心理疏導、情感關懷;②健康教育:講述有關癱瘓的醫學知識,以及現代醫學的進步,指導其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③家庭和社會支持性的心理干預: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沖突的緩沖作用;④出院指導:介紹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飲食結構和具體的康復鍛煉方法。
2.3 床邊訓練階段(馳緩期)
2.3.1 疾病處于急性期階段,患者尚需要安靜臥床時,即可開始在床邊的訓練。(1)良肢位設計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保護肩關節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早期注意偏癱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確,有助于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的出現和發展。(2)變換為了防止關節的攣縮和維持某一種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壓瘡,應及時變換。(3)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當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后,應盡早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以預防關節的攣縮。一般情況是由治療師到病房床邊進行訓練,有條件的單位可由病房護士進行,訓練時為了防止出現誤用綜合征。要注意①在絕對無痛狀態下訓練;②動作宜弛緩;③特別注意保護肩關節;④鼓勵患者自我訓練;⑤防止運動過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動度維持訓練。(4)性低血壓的適應性訓練 對一般情況良好、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在治療師指導下盡早地進行變化的適應性訓練。在此基礎上增加坐位訓練的次數,盡早離開病床到訓練室訓練。
2.4 床上動作訓練階段(痙攣期)
2.4.1 患者病情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可以維持坐位30 min時,即可轉入本階段的治療。①治療師輔助患者體驗軀干與上肢雙側對稱活動,建立健側與患側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協助患者向患側轉移體重,使患者掌握身體的平衡功能;③預防或破壞患者利用健側調整代償喪失的患側功能和對患側的忽略;④抑制痙攣、原始反射和異常運動模式;⑤易化正常的運動模式。
2.5 步行準備訓練階段
2.5.1 當患者具備立位平衡訓練的基本條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時,方可進入本階段的訓練。否則患者就會因下肢缺乏負重控制能力而懼怕跌倒,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和異常的運動模式,甚至造成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因此,掌握本階段的訓練時機是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目的①誘發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④掌握雙下肢站立相和邁步相得分解動作。
2.6 步行訓練階段(恢復期)
2.6.1 步行訓練階段 進入本階段患者應具備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偏癱患者80%以上可以獲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態或盡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對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年紀較大的患者可以將康復目標確定在室內安全獨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紀較輕或基本條件較好的年長患者,仍應將矯正異常步態作為本階段的重要內容。康復目標①拄拐獨立步行;②徒手獨立步行;③室內獨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階梯;⑤復雜地面的獨立步行;⑥室外獨立步行。
2.6.2 回歸社會后的訓練 患者離開醫院這種特殊環境,回到現實生活,如何繼續維持和進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提高生活質量,是此后的主要問題。為了預防患者的運動量不足,體力低下,或是因運動模式異常造成繼發障礙,治療師一般將患者分為三個水平予以指導,即輪椅輔助水平、輪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
針對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進行技巧性訓練手功能訓練,步態訓練,精細協調訓練。指導患者握筆、用湯匙、刷牙、洗臉更衣、進食、洗浴、轉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2]。時刻提醒患者及家屬讓患者使用患側習慣,目的是訓練患者健側跨過身體的病側取用物品,指導家屬在沒有治療師訓練的情況下,能夠協助患者進行肢體的康復訓練。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數在康復治療前后各測評一次ADL,評測結果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測,進行統計學處理見表1。
經統計學處理康復訓練組入院時與出院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 討論
5.1 心理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礙,使其能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提高生存質量的一種護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數是從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角度對康復護理效果預以評估。表1所見早期的康復訓練組入院時ADL評估積分較低,說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整體水平低下,對他人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康復訓練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數積分明顯升高,并能達到中等水平,與康復訓練實施前及對照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3 偏癱患者在不同的階段存在著弛緩(肌張力下降)、痙攣(肌張力增高)、異常的運動模式、正常姿勢反應及運動控制喪失。出現這些問題是中樞神經系統破壞,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釋放,正常運動的傳導受到干擾的結果。如果錯誤地將中樞性癱瘓認為是肌力的喪失,用肌力的大小評價功能恢復的好壞,鼓勵患者進行提高肌力的訓練,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強化病理性的聯帶運動等異常運動模式,導致訓練陷入盲目性,將運動功能的恢復引入誤區。隨著康復醫學的早期介入,大多數患者的痙攣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聯帶運動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誘發出分離運動。因此,在準確分析問題和采取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運動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從而使偏癱肢體功能恢復過程大大縮短,使偏癱康復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癱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訓練方案科學合理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如果臥床時間過長,就會導致廢用綜合征;床邊訓練時間太久,不能及時轉入訓練室,往往因病房條件限制,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如果患者不具備運動的基本條件,過早地離床訓練步行,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原始反射和強化異常運動模式等。為此,提出4個階段的治療方法,即病房床邊訓練階段、床上動作訓練階段、步行準備訓練階段以及步行訓練階段。這種分期方法可以與治療較好地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減少腦梗死偏癱引起并發癥發生。
參 考 文 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腦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致殘率極高,早期康復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幾年來,在臨床康復工作中,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不斷調整患者的居住和訓練環境,采用多種康復方法,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明顯,短時期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增加了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信心和依從性。
資料與方法
急性腦梗死患者120例,年齡40~65歲,所有診斷均符號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敘述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1]。
入選和淘汰標準:①入選標準:首次發病、個別為第2次發病,但首次發病后無明顯后遺癥殘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78分。②淘汰標準:接受過溶栓治療;癡呆;嚴重感染;合并嚴重肝、心、腎疾病。
分組:12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隨即分為兩組,一組為豐富康復訓練組,一組為單純康復訓練組。豐富康復訓練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0~65歲,平均52.8±11.48歲。單純康復訓練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42~65歲,平均52.6±9.83歲。
康復訓練方法:①豐富康復訓練組:在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進行,將豐富的環境和多種康復訓練方法相結合。豐富環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住2~3人間的房間;由喜歡的家人陪護;盡早離開病房到訓練室同病友共同訓練,選擇形態多樣、色彩豐富的物體,包括棉布球、木釘、平衡木、體操棒等。讓患者及家屬共同觀看生動活潑的康復影像資料。多種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功能訓練和作業訓練(Bobath.Rood.Brunnstrom.PNF、運動再學習等治療技術)[2]、針灸、中藥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鐘。②單純康復訓練組:在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進行。包括單人房間、在家或在床邊訓練,護工陪護,主要采用Bobath方法進行肢體功能訓練,1次/日,每次30分鐘,共治療30天。
觀察指標[3]:①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評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采用Barthel指數(MBI)。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量檢驗采用X2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有顯著性差異。
結 果
治療后各組評分相互比較:①FMA:豐富治療組明顯高于單純治療組,有顯著年性差異。②MBI:豐富治療組明顯高于單純治療組,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前、治療后1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治療前后,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20天、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間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治療前后各組自身比較:治療后10天FMA評分、MBI評分比較無明顯改善,治療后20天、30天FMA評分、MBI評分比較有明顯改善。治療前、治療后1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治療前后,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20天、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間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討 論
腦梗死是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群中發病率逐漸上升,而且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隨著對腦血管病的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腦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殘率卻明顯上升。在腦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殘留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智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等,其中以偏癱最常見。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腦血管病患者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腦血管病的早期康復治療日益受到重視。
在臨床實踐中,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損傷恢復療效肯定,有明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豐富環境聯合多種康復訓練方法為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研究豐富環境刺激對腦梗死后的康復作用具有非常的意義。
訓練方法相結合,可以使大腦達到最佳的功能恢復[4]。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修訂方案[J].中國神經科雜志,1995,23(6):670.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3-0030-01
臨床路徑(clininalpathway,CP)是指醫院內各個學科的專家,對某種疾病或手術方式制定公認的治療模式,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治療,并根據臨床路徑的結果進行分析,評估每位患者的差異,以免在下一個患者身上發生同樣的錯誤,同時依此模式控制醫療成本,維護和提高醫療水平。腦梗死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康復訓練可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CP早期康復訓練,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經CT或MRI證實,且患者無明顯精神、意識障礙,無心、腎及呼吸系統等并發癥。將所選病例隨機分成兩組,CP康復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發病年齡平均(61.5±14.2)歲;對照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發病年齡平均(62.6±11.3)歲。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伴發疾病及既往史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選病例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病情穩定48h后即開始康復訓練,其中對照組進行傳統康復訓練,CP康復組患者自入院就進入臨床路徑康復訓練,具體步驟如下。(1)發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擺放,給予患肢被動運動。兩周后,隨著腦水腫的下降,在語言、站立、行走等方面進行室內訓練。隨著腦水腫的進一步消失,進行室外長距離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2)出院前對家屬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交待家庭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并留聯系電話以便隨訪。
1.3 隨訪 CP康復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在發病3個月時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語言和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日常生活自理情況。
1.4 康復評定及資料處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隨訪時均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簡式Fugl-Meyer評價法評定其運動功能各1次,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果
腦梗死患者CP康復組與對照組24h后Bar-thel指數和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一個月時和三個月時指標較入院24h時均有所改善(P
3 討論
3.1 cP在腦梗死患者康復護理過程中的可行性近年來,隨著腦梗死的診斷與搶救水平的明顯提高,死亡率明顯下降,但致殘率卻有所增加,極大地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CP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新醫學模式的轉變,統一標準,項目完善,避免因護理人員責任心和水平的差異而遺漏項目。無特殊儀器設備購置和成本支出,在各級醫院均可推廣實施。
腦血管病是一種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1]。腦梗死在腦血管病中最常見,占60%~90%[2],為了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對神經內科腦梗死偏癱患者,在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時即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56例腦梗死偏癱患者(所有病例經頭部CT確診),男46例,女10例,年齡60~80歲。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38例;上肢肌力≤Ⅱ級48例,≥Ⅲ級8例;下肢肌力≤Ⅱ級50例,≥Ⅲ級6例。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28例,對照組28例。兩組在疾病程度、偏癱側、ADL評分、肌力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對照組按腦梗死常規護理及隨意自我緞煉。康復組除按對照組護理外,同時于入院后在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的情況下即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康復護理:患者突然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醫護人員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及預后的可靠信息;關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損傷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導病人正確面對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觀情緒,避免過度依賴心理,增強病人自我照顧的能力與信心。②康復訓練:根據每個患者所處的階段、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在康復評定的基礎上,采用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法,實施的康復訓練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住院后第一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床上康復達到調整心理狀態,預防各種并發癥,為恢復期的功能進一步恢復打好基礎。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訓練,Ⅰ.良肢位的擺放及變換:從住院第一天起,幫助患者做好床上的擺放,使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并定時給予翻身等變換,以預防壓瘡的發生。Ⅱ.關節被動活動:如上肢的肩外展、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下肢做伸髖、屈膝、踝背屈等,每天進行3次,每次活動10次,用力適中,活動幅度由小逐慚變大,直至全范圍。Ⅲ.按摩肌肉:動作輕柔、緩慢、有規律,在進行關節被動活動的同時進行按摩肌肉。Ⅳ.早期床上活動:患者一旦神志清醒,生命征正常,體力有一定的恢復,就應及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一般在入院后24小時進行,包括向患側、向健側翻身、床上橋式運動、床上四點跪位及跪立位、床邊坐位、健手帶動患肢運動等。第二階段為住院后第二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康復訓練,使上下肢的肌力得到恢復,能夠自理部分日常生活;指導患者站立、協助患者雙手握住單干,身體蹲下再站立、提放物品、梳頭等。第三階段為住院后第三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爭取早日回歸社會。訓練項目有:指導患者床椅轉移、步行、上下樓梯、使用快子、穿脫衣服等。
3.康復效果評價 在住院后第1天和第30天,選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數評分及治療后肌力比較。
4.統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1.兩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后第1天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住院后第30天比較則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腦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過后,回歸家庭占絕大多數,因此,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就是達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有研究認為,早期活動的患者再發和進行性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提高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康復療法,并可減少誤用或廢用綜合征[3]。因此,腦梗死發生后,只要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就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以免發生二次損害,如關節攣縮畸形、肌肉萎縮等繼發障礙。
本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明顯優于一般常規護理及隨意活動的患者。腦梗死患者的主要障礙是一側肢體的癱瘓,即通常所稱的偏癱。偏癱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即中樞性癱瘓,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去控制,原始反射釋放,正常運動的傳導和執行受到干擾,而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促進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的重組,同時也不可忽視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這可以強化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該系統的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及改善全身狀況[4],起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提高患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作用,為患者回歸社會縮短了路程。
參考文獻
[1]梁淑慧,李慧明,張麗娜.腦血管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及其對健康教育的啟示[J].護理學報,2006,13(7):32-33.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00例,根據臨床表現和頭顱CT檢查,100例均為初發病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齡43~75歲,平均61.6歲;對照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45~73歲,平均59.5歲。兩組在年齡、性別、梗死部位及時間的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①一般處理:注意防治并發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心腎功能;②調整血壓:血壓維持在患病前所處的水平或患者年齡應有的稍高水平;③防治腦水腫:對于梗死面積大或有顱高壓表現者,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靜脈滴注,根據病情每6 ~12 h 1次,或結合速尿 20~40 mg靜脈注射,交替使用,共使用 3 ~7 d;④腦細胞保護劑:隨證使用清除氧自由基藥物 (維生素E、 維生C )、腦代謝活化劑( 胞二磷膽堿)、鈣離子通道阻滯劑( 腦益嗪);⑤抗血小板聚集劑:阿司匹林片 0.1 g,口服,每日1 次,連用3 周;⑥對癥、支持治療。
1.2.2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包括:a運動功能康復:對患側肢體軟組織進行按摩,分為推柔、按拿、摩擦、搖動、拍振等手法;訓練患者在床上翻身,采取雙側活動時手的抗痙攣模式,雙上肢伸向天花板,健側下肢屈起,用力支撐向患側翻身; 在床上活動癱肢,做各種活動,如屈曲肘關節,把手挪到胸前,屈肘關節內收肩關節,用手擦臉,反復伸肘關節,用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并攏、分開動作;練習坐起背部墊以被褥,讓患者靠著鍛煉軀干肌肉,后讓人扶著床檔起坐和獨立坐起,能在床上穩坐后,讓其坐床沿,兩下肢下垂,練習兩下肢活動,準備下地站立和步行;鍛煉站立和步行兩個人扶著站立,以后可由一個人扶著患者或讓患者自己扶著床欄,當患者能獨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開始跨步動作,最初亦可由攙扶,練習跨步,如跨門檻,上下樓梯。 b 語音障礙的康復: 口語訓練,聽力訓練,強化讀寫訓練等。2組均以 14 d為 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 參照 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 級,生活自理;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 1~3 級,部分生活自理;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 少 18% ~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 17% 或增加。
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總有效率
治療組5820257689.7%
對照組42131421369.0%
注:兩組相比,P
3 討論
肢體偏癱是腦梗死患者最為常見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已成為目前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3]。急性腦梗死發生后,在發病 6 h的缺血性半暗帶區可出現可逆性改變,通過藥物治療,可降低腦水腫、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側支循環等,促進部分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但完全壞死的腦細胞已不可能恢復功能,只有通過早期系統規范的康復訓練,發病后24 h是采用被動與主動相結合進行康復鍛煉的最佳時間,可以促使對側大腦半球的運動功能,重組和支配,通過感覺的輸入促進相關運動功能,從而改善偏癱肢體的功能[4]。經過早期對肢體進行正確姿勢的擺放可防止肌肉痙攣,對肢體、關節進行被動或(和) 主動的活動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同時,運動訓練可以加速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重組和代償,從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反應性。通過功能訓練可使感覺器接受的傳人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可塑性的發展,使喪失的功能再獲得,這是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減少神經功能缺損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礎。
腦梗死神經受損導致的運動障礙的康復效果,主要取決于治療開始的時間, 干預越早越好。急性腦梗死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過去康復治療往往從恢復期開始,但國內外眾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的康復治療中應早期進行[5],早期康復無論是在7 d內還是在 2周以內實施,均比未康復者在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一般認為,腦梗死發病后1周內,而無腦水腫者第1天就應開始。在神經系統疾病康復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們逐步認識到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后具有結構和功能上的重新組織能力,即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高度的可塑性[6]。神經系統的這種可塑性能通過不斷地學習與訓練得到強化和鞏固。
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利于防止肢體攣縮,減少非癱瘓側的肌萎縮,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費用。腦梗死急性期隨著壞死組織、出血吸收、腦循環代謝改善和腦水腫減輕,腦可塑性方面恢復逐漸占優勢,腦功能恢復可由功能重組獲得,也可由次要通路開放獲得。
總之, 腦卒中后早期康復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以及 日常 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早期康復是急性腦梗死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 考 文 獻
[1] 丁迎松, 何曉芳.腦反射治療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作用.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 3( 3):12-13.
[2] 南登.康復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10.
[3] 王瑞平.腦卒中偏癱患者弛緩期股四頭肌誘發訓練的臨床體驗.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 12( 19):45-4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4.015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HUANG H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Jiangsu Nantong C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arly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body position management and basic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P>0.05). After 1-month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improved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comparing with those at admiss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score as (60.23±5.23)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64.23±5.09)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1.22±4.87) and (52.22±5.40) point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隨著近年來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快, 腦梗死的發病率隨之增加, 不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征, 且存在較高致殘率, 因此應該實施相應的干預降低腦梗死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生活質量[1]。本院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早期康復干預, 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2];單側偏癱;無全身其他重大系統疾病;無家族遺傳史;知情同意。排除既往有癡呆病史的患者。其中男76例, 女64例;偏c部位:左側80例, 右側60例;年齡最小56歲, 最大90歲, 平均年齡(64.53±8.49)歲。接受教育時間0~14年, 平均時間(5.22±2.94)年。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7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神經內科干預, 即給予管理和基本健康教育指導(包括介紹病因病理、治療、飲食、功能位擺放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干預, 為患者一對一地進行康復評估、制定計劃、實施訓練[3-6]。具體方案如下:①評估。包括患者認知功能、肌力、肌張力、言語能力、吞咽能力等基本情況。②計劃。根據評估情況, 制定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言語功能、吞咽功能、心理支持等方面計劃。③實施。a.運動功能訓練:患者在臥床休息時, 給予患肢良姿位擺放, 防止患肢的攣縮和關節脫位變形, 如當患肢肌力≤3級時, 進行床旁患肢各關節被動運動。b.認知功能訓練:指導家屬與患者溝通的方法, 通過講話、交談、讀報等形式利用言語刺激, 提高患者覺醒能力和環境辨別能力;隨著患者認知能力的逐步改善, 對患者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定向力等加強鍛煉。c.言語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通過舌尖運動進行練習, 利用認字卡片、寫字板等工具, 從簡單的單字、單詞, 到常見短語、簡單對話, 循序漸進, 反復強化訓練內容, 并教會患者家屬配合及學會自行操作, 以達到改善患者狀態、促進能力提高的目的。d.吞咽功能訓練:根據評估判斷的吞咽障礙程度, 按照患者配合能力逐步訓練, 針對患者具體采用的方法包括呼吸控制訓練、口舌下頜訓練、冰刺激方法、門德爾松手法、咳嗽及發音訓練等。e.心理支持:指導患者家屬積極參與, 要求家屬從生活上、精神上給予患者家庭支持, 樹立共同戰勝疾病的信心。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根據參考文獻[7]分為顯著進步、進步、無效, 總有效率=(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③神經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入院時, 兩組患者Barthel、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Barthel、Fugl-Meyer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提高;且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60.23±
5.23)分、Fugl-Meyer評分為(64.23±5.09)分, 均高于對照M的(51.22±4.87)、(52.22±5.40)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使腦部組織缺血缺氧, 導致病變壞死。在臨床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半身不遂、偏癱、行動不便以及語言障礙等, 有很高的致殘、致死率,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8-11]。對于腦梗死后遺癥, 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 早期康復訓練通過肢體、語言等對運動通路神經元起到刺激性作用, 提高興奮性, 獲取合理的運動輸出, 促使肢體功能康復[13, 14];實施早期康復訓練, 還可以避免肌肉萎縮, 防止出現繼發障礙, 增加患肢感覺的刺激性,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細胞復活與再生[15];與此同時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刺激, 可以使得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新通路, 誘發出新的反射弧, 發生代償作用[16]。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早期語言康復刺激, 可以使得患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暗示作用, 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主觀欲望, 在較短的時間內, 發生主動運動[17]。除此之外, 早期康復訓練還能刺激患側活動, 避免患側肌肉出現萎縮, 防止關節出現畸形或脫位, 為遠期恢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8]。本文結果顯示入院時, 兩組患者Barthel、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Barthel、Fugl-Meyer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提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給予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干預, 可以顯著提高Barthel、Fugl-Meyer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恢復良好, 有效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娜.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中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重要性及防止異常模式. 中國衛生產業, 2014, 12(10):102-103.
[2] 王進明. 老年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應用探討.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4(7):51-52.
[3] 徐平, 肖波, 郭桂香, 等. 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3, 22(2):109-111.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0, 2(4):16-19.
[5] 趙繼宗, 周定標. 神經外科學.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133-135.
[6] 陳錫棟. 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規范化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2):113-114.
[7] 杜恩. 老年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應用研究. 成都醫學院學報, 2014, 12(2):51-52.
[8] 周曉娜, 張明, 李雅晴, 等. 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早期康復療效觀察. 中國康復, 2016, 31(3):177-179.
[9] 趙聯偉. 康復訓練及物理方法治療腦卒中早期81例. 中國療養醫學, 2016, 25(5):483-484.
[10] 董卓林. 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18):2473-2474.
[11] 牛家蘭.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0, 31(3):278-279.
[12] 譚莉, 王敏.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四川醫學, 2010, 31(12):1889-1890.
[13] 毛繼玲. 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96-97.
[14] 李志鵬. 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15):59-60.
[15] 江雪琴, 王艷娜. 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14):31-33.
[16] 王清, 陳湘玉, 沈小芳, 等. 超早期活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護士進修雜志, 2015(19):1743-174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37
腦梗塞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治療與護理不合理或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響,形成功能障礙,值得關注[1]。本文對比常規護理與康復訓練在社區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探討康復訓練在社區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重要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社區治療的腦梗塞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并依據干預措施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共17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方案上應用康復訓練,共1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為(55.21±1.26)歲;觀察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為(56.24±1.2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的基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方案上應用康復訓練,措施為[2]:①心理指導:定期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一旦發現負面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同時,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心態,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②肢體功能恢復指導:在患者身體能夠承受的條件下,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實施運動鍛煉,提高患者的軀體功能恢復。③康復指導: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加快康復速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5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癥狀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改善程度越差[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42.51±1.54)分和(63.24±3.24)分,對照組為(43.02±1.04)分和(64.04±3.05)分,組間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20.14±2.14)分和(91.21±1.24)分,對照組為(32.11±1.85)分和(80.14±2.45)分,相比于干預前,兩組的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組間比較,觀察組的改善更好,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8-0044-03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致死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救治存活的腦梗死患者中70%~80%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同時腦梗死常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常規藥物治療作用有限,溶栓、抗凝治療不良反應多[2]。大量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4]。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且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年齡>80歲;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出血、血小板、凝血功能異常或手術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45~79歲,平均(61.6±9.1)歲;所有患者及相關家屬均知情同意,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上述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病史、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腦梗死常規藥物治療,如降低顱壓,減輕腦水腫,靜脈溶栓,鈣離子拮抗劑,清除自由基,神經營養劑,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血壓、血糖及其它對癥處理;其中康復組行早期康復訓練。患側肌力0~1級:上肢行肩關節被動外展、內收、水平外展、水平內收、前屈、上舉、后伸、內旋、外旋運動,肘關節被動屈曲、伸展運動,前臂被動旋前、旋后運動,腕關節被動掌屈,背屈,橈側偏,尺側偏運動及指關節被動屈曲、伸展、對指、對掌運動。下肢行雙橋、內旋、髖關節被動伸展、屈曲、內收運動,膝關節被動屈伸,踝關節被動背屈運動。患側肌力2級:行以上關節的主動助力運動及坐位平衡訓練。患側肌力 3級:上肢囑患者主動完成肩關節各方向活動,訓練肩關節的控制能力,主動活動肘、腕、指關節。下肢行單橋、主動髖關節屈曲、內收、屈髖屈膝、屈髖伸膝運動,踝背屈訓練,同時行坐-站轉移及站立訓練。患側肌力4級:行以上各關節各運動的抗阻訓練以進一步增強肌力,行步態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穿衣、修飾、進食、刷牙等),并指導家屬協助患者訓練。坐位平衡的訓練:先從抬高床頭開始,逐漸增加抬高的角度,讓患者從臥床逐漸過渡到坐位靜態平衡,然后訓練患者坐位動態平衡,采用對角線運動做軀干旋轉,越中線的交叉練習,酌情逐步讓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起床、坐床邊、坐椅子。坐-站轉移:當患者能夠坐椅子時,在治療師幫助下讓患者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稍向后收,Bobath握手向前伸、眼睛平視,充分彎腰后雙腿同時向下蹬力站起來,待站起后再挺直腰放下雙手,實現坐-站轉移。站立平衡訓練時,起初應由左右兩人對患者進行攙扶或保護,然后逐漸過渡到一人保護及患者獨立站立,即站位靜態平衡,再行站位動態平衡訓練,待患者站位動態平衡實現后,即可開始進行步態訓練。步態鍛煉:先訓練患者前后、左右重心轉移、單腿負重,患腿邁步動作,再練習原地踏步,再緩慢移步行走。
1.3 療效標準[5]
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分別進行評分。并進行療效評定。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80%,病殘程度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60%~80%,病殘程度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0%~60%;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
1.4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入我科后由神經康復治療師對其肌張力進行改良Ashworth評定[6],治療前和治療后21 d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定腦梗死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恢復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統計學分析均使用SPSS13.0分析軟件包,根據資料的性質采取t檢驗或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對比
康復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達9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P
2.2兩組患者治療后上肢和下肢肌張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1個月后,上肢:康復組的肌張力以0級為主,對照組以2級為主,康復組的肌張力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21 d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3討論
急性腦梗死發生后,在腦梗死灶周圍的半暗帶區短時間內可出現可逆性改變,通過藥物治療可降低腦水腫、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側支循環等增加腦部血流供應,促進部分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但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壞死的細胞已發生不可逆性改變,不可能恢復其生理功能,留下許多后遺癥[7]。急性腦梗死患者不注重早期功能鍛煉,則肢體功能殘缺的機會增加。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除常規藥物治療外,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發現,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促進腦功能的恢復,使感受器接受的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發展,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形成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周圍神經組織可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使鄰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有效地防止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減少腦細胞死亡,促進整體運動功能恢復[8]。
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達92.5%,顯著高于對照組(P
綜上,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顧建春,方佩芬. 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吞咽和肢體功能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8):948,952.
[2] 沈耀英. 急性腦梗死55例早期康復訓練效果分析[J]. 交通醫學,2006,20(6):735-736.
[3] 陳美清.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效果評價[J]. 右江醫學,2010,38(3):327-328.
[4] 王黎英.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 醫學信息,2011, 24(10):6483-6484.
[5] 郭紅英. 腦梗死患者全面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 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1):1267-1268.
[6] 丁宇,陳貞芳,劉曉玲. 早期功能訓練干預對腦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國臨床康復,2005,9(5):6-7.
[7] 賈愛軍,趙秀秀,蘇麗芳. 腦梗死的早期康復訓練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0,7(8):7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