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業市場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13 11:2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綠色農業市場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綠色農業市場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聯合國環發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象征著人類開始步入了保護環境、崇尚自然、促進持續發展的“綠色時代”。隨后,環保成為許多國家政府和民眾所關心的議題,于是環境保護意識和市場營銷觀念相結合,產生了綠色營銷思路。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綠色營銷對于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農產品綠色營銷是激發人們的潛在消費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質量的需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在滿足了對農產品數量要求之后,越來越注重農產品質量,營養、安全、衛生和無公害。因此,綠色農產品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已成為農產品綠色營銷的內在動力。其次,農產品綠色營銷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面臨全球的環境問題,全球的消費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綠色消費已形成了一種消費趨勢。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擺在各國的議事日程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通過農產品的綠色營銷,推進農業的綠色生產來實現。所以,綠色農產品營銷是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的落腳點。第三,農產品綠色營銷是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環境保護措施的影響很大,綠色貿易壁壘正在成為我國未來出口貿易發展的巨大障礙。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積極開拓世界綠色市場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出口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的綠色消費意識未被充分喚醒,綠色消費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客觀上經濟發達程度影響,相當發達的地區消費能力要強一些,綠色消費的需求相對較高,相當落后的地區則需求相對較低。綠色消費市場有限。二是綠色消費的環境不成熟與規范導致綠色消費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來。如綠色產品檢驗、綠色標志使用不規范、執法不力引起綠色產品市場管理混亂,魚目混珠,最終導致綠色消費意愿下降和消費市場的萎縮。

2、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落后,生產布局也不合理。

綠色生產技術是綠色產品生產的基礎,它包括綠色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等環節,其中主要問題表現為對綠色技術開發重視和支持的力度不夠,技術應用中勞動者的素質不高等。在生產布局上表現為區域特色突出不夠,規模化、產業化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生產與市場聯系松散,生產企業的收益不穩定影響了生產的積極性。

3、綠色生產與營銷的環境因素需要進一步完善。

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在自然環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現為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綠色產品生產的基礎環境的惡化。如大量農藥、化肥、除草劑使用,鄉鎮企業的“三廢”污染等。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現為人們的綠色消費意識不強,綠色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不高、質量認證體系也不完善影響了其生產。與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法律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健全與改善,以提升綠色標志的權威性,提高和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的信譽與競爭力。

4、綠色營銷的措施不力。

從整體上看表現為綠色產品品牌意識不強:即生產的不穩定性、主動適應市場的能力低,對產品品牌戰略考慮更少,從而影響了農產品生產企業的長期發展;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分散、規模偏小影響營銷渠道的形成,對于鮮活類農產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無法滿足,最終使綠色農產品的成本與價格上升,失去市場競爭力。市場運作的現代化程度較低:即由于農業企業普遍缺乏營銷方面的專業人才,很少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資源庫,用于市場分析與決策。同時也較少引進、配送、拍賣和網絡交易等現代營銷方式去主動地適應市場。

三、我國農產品實施綠色營銷的對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發人們的綠色消費需求,形成龐大的綠色消費市場。

筆者認為,綠色消費意識不高并不是影響綠色消費市場的主要因素,而購買力水平、綠色農產品品質與價格、綠色農產品的識別是影響的主要因素。隨著三農政策的實施,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全社會的購買力會大幅度提高,綠色消費市場會不斷擴大。在綠色生產與流通方面,采用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生產符合現實市場與潛在市場需要的高品質產品,這是營銷的關鍵。大多數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品,需求彈性小,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更直接,高品質的綠色產品更能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鮮活農產品的營養品質雖然較好,但保質期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僅可以保持綠色產品的品質,而且還可以防止流通損耗,降低流通成本與產品價格,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有效的綠色產品識別是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綠色質量標準,嚴格綠色標志的使用與監管是解決綠色產品識別的有效途徑。

2、努力營造良好的農產品綠色營銷環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與制度環境的治理。在自然環境方面,由于近年來鄉鎮工業非規范性發展和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整個農業生態環境呈現惡化態勢,尤其是交通條件較好的城市近郊,這些已成為發展綠色農業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要加強農產品綠色生產基地環境監測與治理。一是要對外來因子進行監控。如大氣監測,灌溉水源的監控等,發現問題及時提請相關部門協同解決。二是要從內部通過改變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營造良好的自然生產環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環境方面,一是扶持與引導。二是監管與維護。因此,必須把生態保護、人文環境建設與發展綠色農業相結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加速農業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綠色生產技術是提高農產品品質的關鍵,也是適應市場創造需求的主要手段,應從三方面開發與當地自然、經濟與社會條件相適應技術:一是直接應用于生產過程的綠色生產技術,它是綠色農產品品質的保證;二是用于流通環節的儲運保質技術,它是擴大鮮活綠色產品市場營銷范圍保證;三是用于產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術,它是提高綠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品保質期的主要手段。當地政府與管理部門應制定有利于農業綠色技術開發、推廣與應用的制度與政策,完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綠色技術標準,進行綠色產品的認證、監督與檢查,開拓國際市場,重視科技人員的激勵,穩定綠色技術推廣網絡,加快技術轉化,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以適應農業綠色技術普及與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方向。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原則應體現生態優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向大規模產業集群方向發展,隨著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導致農業龍頭企業的產生,對內通過生態優勢與區域特色進行整體布局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各具特色綠色農產品基地,并按統一標準進行投資、技術培訓,實行規模化生產,以保證綠色產品品質的穩定。對外建立長期的市場策略,在互惠基礎之上尋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模式,以深化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健全產業化服務體系,延長農業產業鏈,培植發展具有市場優勢的拳頭綠色產品,創建自己品牌,增強競爭與創新優勢,提高區域競爭力,在發揮規模效應的基礎上,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規模經營效益。

4、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建設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

將綠色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建設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是實現農產品價值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培育農產品的市場主體,完善市場中介服務。培育綠色農產品生產龍頭企業,有利于將技術研發、生產、市場推廣結合在一起并參與市場競爭,通過產供銷一體化,農工貿一條龍的經營方式,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生產逐步改造成規模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從而為農產品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中的中介服務組織,如商、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保險、農民協會、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形成良好的農產品市場運作環境。

(2)積極構建適合綠色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對于鮮活的綠色產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將更加有利于保持產品品質,降低流通費用,提高產品價格競爭優勢。一是可以采取零層分銷渠道策略。即生產企業自己設立綠色農產品的專賣店或在大型商場設立經營專柜[5] 。二是采取選擇性分銷策略。即在某一個地區選擇幾家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良好信譽的銷售商來負責其綠色農產品的銷售。三是采取特許加盟連銷經營的分銷策略。在企業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及相應的品牌優勢后即采用此形式,來統一品牌名稱,統一裝修,統一配送,統一價格來擴大產品的市場影響力。

(3)實施綠色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綠色農產品品牌。品牌是消費者識別企業產品的一種有效途徑。品牌的建立需要企業在營銷活動中長期不斷地努力。如申報綠色農產品品牌標志;通過標準化管理與完善地服務,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通過參加各種展會與競爭評級,擴大知名度。通過這一系列營銷活動達到拓展市場、提高競爭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積極培養和引入營銷人才,運用現代的營銷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場與開拓市場。我國農業生產企業的營銷人才普遍缺乏,這是農業生產企業對市場適應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業要從長遠的發展來培養和引進所需要的營銷人才,學會利用市場資源,從被動地適應市場到主動地適應市場、再到主動地引導市場。其次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資源庫,用于企業的市場分析與決策;建立自己的客戶關系管理網絡,對客戶資源進行有效地管理;積極引進網絡廣告、拍賣、網絡交易、、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去主動地適應和開拓市場。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篇(2)

以SWOT模型對綠色有機食品市場分析,結合龍廣自身特點以ST(多種經營戰略)為主,構建起相應銷售體系后,才能追求SO(增長型戰略)方針,筆者提出構建龍廣綠色有機食品“集散地”的構想。

龍廣綠色有機食品“集散地”宗旨

融合中小型綠色有機食品企業信息,面對百姓餐桌需求、滿足追求綠色健康飲食人群的菜籃子。堅持品質保證、綠色健康第一理念。

百姓支持的、信任的是龍廣這個品牌。而龍廣給予百姓的應是信譽的保證,綠色有機食品的品質保證。

“集”――聚集綠色有機食品企業、產品信息

1.鄉村臺《鄉村大市場》欄目是最好的綠色有機食品產品信息區,可以聚集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最新的產品信息。

2.以龍廣打折網網站為依托,以論壇、信息區等形式呈現,匯總中小型企業綠色有機食品商品信息以及加工廠對原材料的需求信息。

3.建立綠色有機食品商戶聯盟,匯總商戶所提供的綠色有機食品以及原材料信息,形成企業對商戶“面對面”的形式。企業提出對原材料的需要,提供百姓所需,而商戶滿足企業所提需求又可服務于百姓。

4.通過百姓在論壇或其他形式下反饋的市場信息,對企業、商戶提出需求,企業和商戶再從百姓角度出發完善商品,從而達到永遠滿足百姓的需要,令市場永遠保持在“旺盛期”狀態。

“散”――利用多功能的電子商務模式。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

1.以低廉的產品價格在廣播中宣傳,可通過小型綠色食品展銷會形式出售同類產品。便于百姓購買又為中小型綠色有機食品企業打開銷售出路。

2.可在龍廣打折網中建立“綠色農場”專區,由商家自行建立銷售窗口,可以為百姓提供更詳盡的產品信息,并且將在節目中已宣傳過的商品在網站中繼續銷售。

3.可以建立或者與企業合作開展綠色有機食品便民服務區,保證品質的前提下便于百姓購買健康的、新鮮的綠色有機食品。

4.利用生活臺《生活快樂購》節目銷售形式展開團購環節,并將生活快樂購VIP卡作為綠色有機食品充值卡,通過移動推出的12581業務在家搞定買菜問題,成為龍廣特色的呼叫中心,百姓通過打電話提出需購買的產品直接劃去卡內費用,到附近的便民服務區或者指定地點領取即可。

5.針對龍廣各頻率節目中組成的聽友俱樂部、聯盟等分析成員需求,制定相應的供應、宣傳模式,例如《母愛好時光》節目受眾為準媽媽、媽媽,那么就可以為她們提供綠色果蔬有機食品等等。

6.建立例如“綠色有機食品農業手機報”一類的信息形式,以短信、彩信形式下發綠色農業知識、綠色有機食品銷售渠道信息、綠色有機食品產品信息等。既滿足企業、商戶對市場信息的需求,又能滿足百姓對綠色食品的購買需求。

篇(3)

[關鍵詞]白象環境市場策略

方便面行業的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品牌競爭自然很激烈。白象集團作為我國一家主要生產方便面的民營企業,競爭是其必要面對的問題。進入該市場的品牌多,即使在同一品牌下還有不同的品種,培養高的品牌忠誠度并不容易,加上差異化程度不高,要想在某方面脫穎而出實屬難上加難。從白象最初的建立到現在,企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轉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應審時度勢,制定新的營銷策略來適應市場發展。

一、市場分析

準確的市場分析是成功營銷策略的首要任務,下面主要是宏觀和微觀環境兩個角度進行的:

1.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包含了人口、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法律、社會文化5個方面的內容。

(1)人口環境。有份數據公報中曾提到,截止2005年11月1日零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總人口為130628萬人,與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126583萬人相比,增加了4045萬人,增長3.2%。中國已經具備了構成大市場的第一基本因素。事實證明對于白象集團而言,這正是其所瞄準的市場機會。

(2)經濟環境。從經濟環境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增漲,人均收入增加,意味著消費者的購買力提高。雖然現全球都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但按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所給出的“恩格爾定律”來看,對食品行業的影響不會太大。據康師傅去年的財務數據,其方便面、飲品及糕餅的營業額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40.10%、26.65%及36.72%。這也恰恰被證明!營銷專家李志起對CBN記者表示:“經濟衰退對快速消費品行業沒有很大影響。”所以從經濟大環境來看,是有利白象發展的。

(3)科學技術環境。從1992年康師傅進入中國市場開始,中國人對方便面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到近兩年面體創新的新寵——五谷道場的出現。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業內兩種主要創新方式:一是以大企業為主的對油炸方便面調味料的價值提升。二是非油炸面的成功上市。主要體現為對面體的結構性創新。科技將使已經成長壯大的中國方便面行業,獲得更健康的長久發展。

(4)政治法律環境。解決三農問題成了當務之急。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分析,河南是全國的糧食大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總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河南的糧食加工企業發展迅速,白象集團作為一個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產值30多億元,是目前國內方便面最大的民族企業。為河南和全國的糧食深加工轉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并直接帶動的面粉廠、造紙廠、紙箱廠、精裝紙公司、機械制造廠、調味料公司、運輸公司等相關企業數千家,拉長了產業鏈,在促進城鎮經濟發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社會文化環境。面食是中華民族優秀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炸醬面、拉面、燴面等面食類食品一直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飲食生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快捷、簡單、美味和廉價的方便面迅速適應了時展的要求。

2.微觀環境

微觀環境主要是從企業自身、消費者、競爭者、行業四個方面來分析。

(1)企業自身分析。就白象而言,始終堅持“食澤民眾、業潤社會”的經營理念,專心食品,專注品質,以人為本,以食為天,創新領先,塑造健康的行業典范,不斷刷新面食主張,引領新食界。白象的發展促進了全國糧食深加工轉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并直接帶動了面粉廠、造紙廠、紙箱廠、精裝紙公司、機械制造廠、調味料公司和運輸公司等近千家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白象集團為促進國家的“三農”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費者分析。很多消費者離不開方便面,那他們追求的核心產品是什么呢?兩“便”和健康。一“便”是方便。例如,網吧中有很大一部分喜歡游戲或者學習電腦軟件,這部分人對著電腦就不愿意離開,很多時候會選擇方便面這種快餐式的食品;有些單身人士,不喜歡單獨去吃飯,會選擇方便面。二“便”就是便宜。隨著人們對營養膳食愈加重視,消費者對方便面的需要已不僅限于兩“便”的簡單概念。伴隨食品產業近期此起彼伏的“健康“呼聲,人們對方便面的健康營養也更加重視起來,究竟怎樣才能在保證方便的前提下,使方便面更加符合人們追求營養的需求,已經成為方便面企業和消費者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3)競爭者分析。方便面市場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僅康師傅和統一兩個品牌就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的60%。康師傅在市場份額(在全國占有34%以上的市場份額)和忠誠度上都占據了絕對優勢,很難有快速消費品的忠誠度能達到康師傅的76%這么高。統一是惟一一個有實力能與康師傅抗衡的品牌,但它的品牌忠誠度與康師傅的差距還是比較大。二者的產品線非常相似,不僅在方便面市場上,在茶飲料等其他市場上他們也是強勁的競爭對手。

華龍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19日,是河北華龍面業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日清食品株式會社“強強聯合”組建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同時更要正確認識現在的競爭——雙贏。從而使自己占有有利之勢。

(4)行業分析。2001年~2003年方便面年度產量

通過以上的市場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白象是有發展空間的。從宏觀環境來看,雖然面對一定的威脅,但機會是非常多的;從微觀環境來看,白象更是擁有很多自身的發展優勢。

二、營銷策略

結合以上的市場分析,當務之急就是制定新的營銷策略來適應市場的發展。我們在這里主要是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四個方面來制定營銷組合策略。

1.產品策略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滿足過去的吃飽,很多人在吃方便面時會加入雞蛋、火腿腸等食品,這說明方便面沒營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曾有企業對消費者在營養與價格的選擇上做過一個測試,即消費者是否會購買高價位的營養型方便面,發現人們對方便面的營養價值越來越重視,有超過三成的消費者表示肯定會或會購買營養型的方便面。技術要進步,工藝要改進,產品要出新,這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規律,也是時代的要求。

(1)新營養。基于目前我國居民的慢性病增長較快,年輕人患高血壓、高血脂的數量明顯增多,均衡營養成為現代都市人面臨的重要問題等現實情況。企業可以生產象粗糧,野菜,魚,中藥(亮桑面),兒童面(含兒童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等等新產品,來滿足消費者追求健康的需求。

(2)新面餅。大部分的方便面都是方形的,也有圓形,形狀上很單一。作為白象而言,是不是結合白象的企業文化,作成象形的呢。還有就是方便面的面餅顏色,可以作成綠色(加入綠色蔬菜汁)菊黃色(加入胡蘿卜汁)。從視覺上給消費者以沖擊。

篇(4)

1、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Green Food)指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統稱。生產過程中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禁用或限制使用農藥,不加非經許可的添加劑,經專門機構認定后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1]。綠色食品又稱無公害食品或有機食品。消費者鑒別綠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方法是看其是否有綠色食品標志。綠色食品標志圖形由3部分組成,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間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態;標志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顏色為綠色,象征著生命、農業、環保[2]。綠色食品分為AA級和A級。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綠色食品來自自然、無污染的生產基地,生產過程也是符合人類健康要求,綠色食品能夠給生命帶來健康和保護。因此,人們也更愿意消費綠色食品。

2 、綠色食品的生產

2.1 、原料的環境條件

綠色食品的初級原料生產地必須沒有工業污染,即沒有直接污染。初級原料所在區域的上風向或水流上游沒有污染源,否則有可能會給產地帶來間接污染,造成該區域大氣、土壤、草場及灌溉用水等受到污染或者破壞,使得初級原料達不到綠色食品標準。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要減少或者不使用化肥或者農藥,以此避免對初級農產品的污染。以上3種綠色食品初級原料的條件,要能夠長期穩定的存在。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要能長期保持其生態環境條件不下降。

2.2、 原料的生產操作規程

綠色食品初級原料生產過程有嚴格的操作要求,不能隨意發揮,生產過程中有嚴格的無公害控制標準。農作物品種選擇、化肥施用、作物病蟲害防治及作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特殊要求[3]。

2.3 、綠色食品的加工、貯藏、保鮮和運輸

產品加工過程中,如果是人工加工,則必須保證人不會對綠色食品造成污染,如毛發污染或皮屑污染。如果是機器加工,要對機器進行嚴格消毒殺菌,保證機器本身不會對綠色食品造成污染。產品貯藏時,要對倉庫進行嚴格的消毒,從而排除一切污染。綠色食品不能用紫外照射,因為會對綠色食品本身造成破壞。儲存過程中要劃分出獨立的儲存區存放,避免各種作物相互接觸,引發污染。儲存綠色食品的倉庫必須進行嚴格的清潔、消毒,消滅可能存在的污染。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不能隨意添加食品添加劑,不能為了產品的外觀好看,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色素。不能為了保持綠色食品的新鮮,過度使用防腐劑,不能為了改良綠色食品的品質,使用品質改良劑等添加劑。綠色食品的包裝材料必須按要求選擇,不使用假冒偽劣包裝材料。產品流通媒介,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都要具備安全無污染條件,并且具備防止運輸過程中產生污染的措施。

3、綠色食品的國內外市場分析及發展趨勢

3.1 、國際市場分析

發達國家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是綠色食品的主要需求和供給區。歐洲是生產和消費有機食品的主要市場之一。據行業云數據查詢報告稱,由于人們對保護環境和注重健康的意識增強,在過去的幾年里,歐盟各國的有機食品市場得到快速發展[4]。歐洲綠色食品消費較多的國家有德國、荷蘭、法國和意大利等。美國因其有機谷物產量一直很高,所以出口量較多。美國出口的有機谷物大部分銷往亞洲,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進口國。同時,日本也是亞洲地區有機食品最大進口國,進口的有機食品種類也很多。大洋洲生產與消費有機食品最多的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政府有相關激勵政策,因此有機食品產業發展較快。

3.2、 國內市場分析

中國綠色食品銷路有內銷和出口。在中國31個省份中有58.06%的省份綠色食品供需不平衡,其中供大于求和需大于供各占1/2。綠色食品的銷售額在迅速增長[5],但供需存在不平衡,市場活力旺盛。綠色食品市場潛力巨大,具有很大的發掘和成長空間。綠色食品的發展,要想有質的飛躍,一定要打開國際市場,才能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3.3 、綠色食品發展趨勢

與發達國家的綠色食品業相比,中國的綠色食品質量管理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綠色食品質量管理體系的硬傷在于缺少系統的管理方式,在監管過程中,有時候缺乏理性管理思維。綠色食品的生產過程中有不同的加工方式,綠色食品的吃法也會存在差異。質量監管體系進行監控的時候很難做到靈活監控,對各個環節不能完整掌握監管信息。對質量監控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對質量監督體系進行系統性的規范。

加強綠色食品質量管理,能夠樹立自身品牌的信譽度,加強品牌力量。能夠拓寬銷路,獲得穩定的銷路,質量是品牌的保障,也是企業生產的命脈。質量把控,能讓產品走出國門,賣向世界,增加農民收入[6]。

4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應措施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綠色食品發展過程中仍有問題存在[7]。

4.1 、生產基地建設標準不明確,建設理念不完善,缺少示范性基地的榜樣作用;造成部分地區的生產基地建設產出的綠色食品質量不高

抓好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是重中之重,綠色生產基地建設好,能源源不斷地為綠色食品產業提供原料。生產基地的建設需要地方產業長遠打算。要提升生產基地的標準化水平。將生產基地建設的目標確定為“安全、環保、高效、優質”,找準發展方向,提升標準化水平,要嚴格落實操作標準。增大對化肥、農藥管控力度,加大有機肥料的使用。增強示范基地建設,樹立發展標桿。

4.2 、部分地區發展的綠色食品單一化趨勢嚴重,綠色食品品種多元化不強,造成地區競爭力不足,創造的經濟效益不高

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豐富基地經營主體類型。采用多方合作的方法,破開單打獨斗的局面,采取綠色食品合作社與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合作、綠色食品公司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合作等多元化的運營方式。通過以上合作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各機構之間的組織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有效地為農民規避風險,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4.3 、完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配套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監管體制,提升基地現代化程度

優化社會化服務機制。政府部門統籌管理,參與制定有關文件政策。各地區先后從農民現代化種植技術培養,熟悉現代化售賣方式和背后原理,實現農民在家就能賣出自己的綠色食品。構建產品生產全流程追蹤機制。為了讓消費者能安心購買綠色食品,能夠對問題食品追根溯源,實現自身消費權益保障,企業依托現有資源與技術建設產品檢測中心。檢測中心的檢測手段與檢測數據要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能夠有地方檢測且能及時檢測。構建并不斷優化獎懲體系。建立完整的考核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對考核合格或者優異的企業給予適當的獎勵,使好的企業能有更充足的力量和激情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對考核不合格的企業,要適當懲罰。對多年考核不合格的企業,可以取消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授權。通過完整的考核政策,加速綠色產業升級改造。

4.4、 質量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質量監管包括對生產基地的環境要進行監控;要督促企業生產過程中遵守生產規程;對產出的產品要及時全面的檢測,確保每一份產品都能達到標準;對綠色食品的包裝,要體現美感,也要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與標準。質量監管很難做到全覆蓋,監管方法缺乏系統性思維和科學的方法指導。解決該問題需要完善質量監管體系。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存在監管盲區。綠色食品加工的生產鏈條長,涉及到很多部門,每一環節的食品加工都需要合理的監管體系。要實現所有步驟的監管,是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要在現有質量監管體系的基礎上,找出更加適合我國綠色食品生產的質量監管體系,促進我國綠色食品質量的提升。

4.5、 綠色食品生產工藝急需升級改造

由于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大量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應運而生。但眾多綠色食品企業生產工藝參差不齊。綠色食品的生產,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質量要求和生產工藝技術規定。如果生產工藝不達標,那么生產出來的綠色食品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從而導致生產成本浪費,產品質量難以提升。于是,提升產品加工工藝成為提升綠色食品質量的必要改進過程。食品加工企業,要完善生產器械,在硬件上提供保障;改善生產技術;完善質量檢測系統,及時地檢測生產出的食品是否符合要求。

4.6、 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產品原料供應不穩定的問題

綠色食品原料是否達標直接影響產品能否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很多綠色食品企業在加工過程中,生產原料品質會影響到產品質量[8]。綠色食品證書有效期只有3a,在這3a內要有穩定的原料供應,且供應的原料必須達到綠色食品特殊要求。即使能夠達到綠色食品原料供應基地要求,自然災害也可能會給原料供應造成一定影響。為解決該問題,就必須建立有效穩定原料供應。地方政府或者龍頭企業建立大型規模化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型生產基地,有利于產品的質量保障,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戶規避風險,降低經濟損失,也能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降低成本,從而獲得穩定低價的生產原料。為了避免經常更換生產場所帶來的風險,就需要地方政府為原料生產基地劃定專區。

4.7 、綠色食品品牌效應不足,導致競爭力下降

中國綠色食品的產品銷售還處于起步階段。宣傳不到位,導致消費者不了解綠色產品。綠色食品包裝過于簡單,導致綠色食品賣相不佳。綠色食品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不良商家搞虛假宣傳,破環綠色食品的整體市場氛圍[9]。

打造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信息溝通橋梁,打造優質綠色食品品牌,發揮品牌價值效應,拉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大車”。品牌效應的發揮可以實現企業經濟價值最大化。打造信息互通橋梁,打通綠色食品與消費者之間的壁壘,培養綠色素養,喚起綠色需求,讓消費者充分了解綠色食品,從而讓消費者更愿意消費綠色食品。開展綠色食品促銷,通過參加綠色食品展銷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在包裝上采用綠色食品包裝,突出綠色食品的獨特優勢,讓產品更具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消費者[10]。

5、 建議

中國綠色食品產業雖已具備一定規模,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為了使綠色食品更加高質量發展,仍需要政府統籌管理,企業需要謀求長遠發展。綠色食品關鍵是質量,只有質量過關,才能進入市場,取得相應的效益。增大宣傳力度,讓好產品走出小天地,邁向更大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尚光貞.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農家科技(下旬刊) , 2019(05):278.

[2]羅霞.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及對策[J] .食品界,2020,84(07):89.

[3]王崇民.2019北京國際健康食品產業及有機綠色食品展在京開幕[J] .食品安全導刊。2020,263(Z1):19.

[4]郭清儀.淺談綠色食品市場的培育與營銷對策[J].大眾投資指南, 2020(05)-:62-63.

[5]梅洪堯,劉呈慶,李建春,等.中國綠色食品供需的耦合時空演變分析[J] .生態經濟,2020,36(09):125-132.

[6]張鑫,李曉婧,曹世源,等.綠色食品質量管理體系的國際化分析[] .食品安全導刊, 2020(15):4.

[7]王艷民.抓好基地建設是綠色食品發展新模式的重要任務[J].現代農業研究 , 2021,27(06):32,12.

篇(5)

1、項目名稱:__縣生物有機肥料廠建設

2、項目建設地點:__縣__鎮__鉀肥廠

3、項目總投資:2400萬元

4、項目負責人:朱灶樹

5、項目承辦單位:__縣農業局

6、項目技術負責人:詹榮輝

7、聯系電話:0793-7416030

二、項目建設背景

__縣位于贛、皖、浙三省交界腹地,國土面積444萬畝,是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aaa級文化與生態旅游示范區,也是江西省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生態農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全縣現有有機食品綠茶生產基地4萬畝、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4萬畝、綠色食品a級水稻生產基地1萬畝。在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內,以生物有機肥料替代單純的化肥,達到土壤投入與產出的平衡,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生物有機肥料集現代化肥的速效、傳統有機肥的長效、有機物菌肥的增效于一體,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第四代新型活性肥料,產品主要用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及經濟作物的肥源,不但能供應農作物全價營養,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而且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對其他肥料有較好的吸附性和絡合性,從根本上解決有機污染。生物有機肥料廠的建設,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市場上生物有機肥料供應不足的供需矛盾,促進生態農業農資供應體系的形成。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加入wto后,農業部迅即在全國啟動了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需求量日趨增加。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個基地和一個后花園,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上饒建成贛、皖、浙、閩四省交界的中心區域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縣委、縣政府也提出了建設綠色__的發展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__如何立足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建設綠色__,關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之路,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全縣從開發有機綠色食品入手,先后培育出aa級綠色食品大鄣山茶、aa級清明丫玉茶、a級大鄣山大米、源發苦丁茶、鄣圣茶,經歐盟bcs有機食品機構認證的有機食品有大鄣山茶、山黑豬、黑芝麻、銀杏針、食用菌和35種中藥材,建立了生態農業基地50萬畝。但由于缺乏生物有機肥,產量較低,經濟效益一般,而國內生物有機肥生產企業少,加之運輸路途遠,運輸成本高,價位高,銷售疲軟。因此,盡快啟動生物有機肥料廠建設項目是十分必要的。

2、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生境條件優越。縣域森林覆蓋率達81.5%,水資源豐盈,光、熱條件充足,生態環境得天獨厚。20__年11月,經江西省農科院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對產地進行有關的環境監測、檢驗,全部數據達標,確認環境質量合格,十分適宜發展aa級綠色食品和生態有機食品。為策應綠色__建設,縣里啟動了生態農業建設工程。這些為生物有機肥的大面積應用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2)技術力量雄厚。全縣縣、鄉、村三級共有農業科技人員482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職稱130人,另還有近20__多名經農廣校和農函大專業技術培訓,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民技術員。在1994年啟動實施的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項目建設中,歷經5年時間,全縣探索出以良種推廣為主的生態農業模式15種。技術上,完全可以保證生物有機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

(3)原材料有保障。生物有機肥料廠所需的秸桿、谷殼等原材料相當充足,完全可以滿足生產,水源也有充分的保障。

四、市場分析預測

__縣地處三省六縣市接壤的邊沿地帶,生態優勢明顯,區位條件獨特,是江西省綠色食品基地縣和生產大縣,每年對生物有機肥的缺口需求在3000-4000噸之間,且周邊地區對生物有機肥的需求量也相當大。因此,生物有機肥料的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五、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設計年產3萬噸生物有機肥,建設廠房及附屬設施。項目總投資2400萬元,一年建成竣工,年產值3000萬元。

項目引進北大江西高科技產業基地成套生產技術,主要工藝流程為:菌種培養有機物接種發酵降解(谷殼、豬糞、枯餅、秸餅)攪拌(根據市場需求可摻入n、p、k等肥)干燥制粒包裝成品。主要設備:機械化生產主要設備有發酵塔(可用鋼板自行制造)、粉碎機(20千瓦)、攪拌機、傳送帶、低溫烘干機、制粒機、包裝機。半機械化生產主要設備有粉碎機、低溫烘干機、制粒機、包裝機。

廠房可建棚架廠房,倉庫可利用鉀肥廠現有房屋。

六、建設地點選擇分析

項目廠址選在__鎮__鉀肥廠內,位于省道景白公路沿線,已經開工的景婺黃、景婺常二條高速公路將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縣供電公司在__鎮建有變電所一座,

電力供應有充足保證。線路、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也一應俱全,覆蓋城鄉的能源電氣網絡已經形成。七、項目效益分析

項目總投資(以3萬噸設計)2400萬元。其中:建設資金1200萬元,流動資金1200萬元。

竣工投產后,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剔除有機食品用肥生產成本700元/噸、a級綠色食品用肥生產成本1000元/噸,年投資利潤率達10%以上,投資回收期10年。

八、環境保護

篇(6)

甄世杰高中畢業后便闖蕩市場,有賺錢的喜悅,也有虧本的沮喪,更有市場分析的心得。他常看到因市場因素蜜瓜滯銷或爛在地里,他深知靠單槍匹馬不能抵御市場的風險。2008年,甄世杰憑借扶持創辦專業農民合作社這個東風,當起了奧祥瓜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合作社將全縣蜜瓜種植戶和營銷商販有機地組織起來,并帶動組建瓜菜產銷合作社4個。合作社還引進蜜瓜新品種60多個,推廣種植面積12000畝,帶動示范農戶5000多戶。在生產經營中,合作社實行統一提供種子、統一產品種植、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產品銷售“五統一”服務,有力推動了綠色無公害產品推廣種植。去年推廣種植的“金紅寶”蜜瓜獲得全國水果類評比“二等獎”,并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科技種瓜新舉措,搶占市場新高地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依靠科技是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幾年來,甄世杰搶抓全縣“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題生產模式政策機遇,聘請農技專家常年到地頭為農戶指導服務。通過運用無公害種植技術,有效減少了常規管理模式的資金投入,既減輕了瓜農的勞動強度,又使蜜瓜生產走向了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的軌道,確保了蜜瓜四季銷售、長足發展。此外,合作社還積極拓展蜜瓜出口創匯業務, 2011年合作社將社員的蜜瓜出口到新加坡等國,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蜜瓜產品的知名度,這為今后合作社的長足發展和優質農產品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礎。

篇(7)

一、引言

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與它們與傳統農業的融合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應運而生。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在產業鏈中處于低端,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要想改變這一趨勢,就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積極加入到互聯網發展這趟高速列車上。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各行各業的滲透,“互聯網+農業”將會使我國的農業產業升級迎來最好的時機。因此,將現代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傳統農業領域中,將成為一種新業態,新趨勢。

二、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市場分析

目前,安全、綠色、無公害的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對于城市里的老百姓來說,健康營養的農產品備受他們的青睞,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場已經逐步的火熱化,而我們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種類眾多,需求的市場也很大,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也極大的促進了農村寶貴的資源急需走向市場。其次,由于農村的信息較閉塞,很多好的農產品沒有銷售渠道,以致于滯銷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微博中也經常看到有求助買農產品的信息,基于這種背景,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將農村里那些健康無公害的農產品推廣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礙壁壘,順應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再次,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大量農村人涌入城市,給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這些人也把“家鄉”情結帶到了城市,隨著他們進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這也就使得眾多的農村產品成為了他們需求品,對于他們的需求,雖然各種生態農產品專賣店也在逐步興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專賣產品來源地單一的限制等,一些特產超市產品質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們對過去鄉村產品的認可,使得其市場需求根本得不到滿足。

三、“互聯網+”為農業帶來的機遇

1、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經營領域的探索越來越活躍,我國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已經初步建立。農業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隨著農村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先進的市場理念在農村也逐漸普及開來,這也對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的建立起了促進作用。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互聯網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也能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活動,這也是我國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發展較快的一個原因。

2、加速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互聯網+”現代農業正好符合我國當下的經濟發展背景,符合我國農業需要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因此農業信息化或將成為助力器和新動能,加速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近年來,我國多地區出現鮮活農產品滯銷,買貴賣難的現象,而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海量數據將為從源頭上解決這些難題提供途徑。我國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過去以生產為中心,轉變至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以銷定產倒逼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標準化、規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務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常態,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農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準確的把握了天氣、土壤、水分、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導農業的育種、栽培、施肥、灌溉等生產過程,一方面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促成了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農業資源利用率以及勞動生產率。”互聯網+農業“正逐漸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

4、新農民的出現

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下,一些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型職業農民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搞產品促銷,那些已經走入城市的人也開始帶著新知識、新技術返鄉創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考取公務員留在農村當村官帶領農民發家致富,也開始出現大批企業帶著資金和互聯網成果投資農業,他們都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雖然們目前新農民這個群體還不夠龐大,但他們正深刻地改造著傳統農業,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身上彰顯著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為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鋒。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的發展也存在不少阻礙,例如部分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水平不高,觀念落后技術推廣較難,以及缺乏互聯網專業人才,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就是互聯網農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商業模式不夠完善。要想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生產鏈,面向全社會廣納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新農民,發展智慧農業和智能農業。“互聯網+農業”發展需要理性,它一時可能不會為農業帶來顛覆性變化,但此時邁出一小步,未來定會成功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吳絮穎.“互聯網+”對農業產業升級促進作用探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05:208-212

篇(8)

項目名稱確定為“綠行校園單車租賃服務公司”。取“綠色單車、快樂出行”的寓意。公司性質定位于校園服務類上,以在校大學生、職工(及職工家屬)為主要消費群體,主要依靠租金來獲取利潤。公司在主營租賃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校內單車協會。通過單車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來吸引更多的顧客,進一步刺激消費者消費,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此項目小成本、低風險,易管理、市場廣,硬件要求低,服務規范。本項目不僅以創業謀利為主要目的,同時對解除在校大學生出行煩惱,打擊校內偷車分子,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倡低碳環保、綠色出行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

二、服務介紹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出臺,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概念的深入人心,自行車行業作為綠色無污染,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越來越深受人們的歡迎。

據市場調查分析,在大學校園中大多數同學對自行車的需求不是每時每刻的,偶爾用幾次的情況非常多,有車的同學擔心車輛丟失及老化損壞,沒車的同學出行麻煩,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令大學生苦惱又難以解決。

此外,現在大學生課余時間充裕,都喜歡利用周末、節假日在學校附近進行短途游玩兒,而騎車游玩無疑是他們向往的最佳選擇。

在校內建立自行車租賃服務平臺,必然會得到廣大學生群體的大力支持,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三、市場分析

**農業大學占地面積大,隨著“十三五”期間學校整體規劃的逐步落實,校園規模將進一步得到擴充。由此,學生的交通出行問題也會相應產生。宿舍、食堂、教學樓、創新中心、圖書館、院辦、植物園等位置分布較為分散,依靠步行前往十分困難,浪費時間而且體力消耗較大。學生經常需要外出,如到馬官橋、炮校、干校等,外出的方式一般為公交車(投幣或刷卡)、出租車或步行。公交車擁擠不安全,出租車費用太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便捷的自行車便成為大學生的最佳選擇。但由于宿舍樓內不允許存放自行車,學生們只能把車停在室外露天停車位。車輛不僅會因為風吹日曬雨淋,易被腐蝕老化,而且由于沒有安全保障系統,車輛易損壞、丟失現象嚴重。因此同學們幾乎沒有買車的愿望。如果校內提供一個自行車租賃服務平臺,同學們只要拿出幾角錢就可以輕松解決煩惱,他們肯定會欣然接受。可見,綠行校園單車租賃服務公司的成立,一定會得到廣大同學的大力支持。

**農業大學位于**區東面,與東陵公園、森林公園、龍潭、鳥島、世博園、渾河等諸多旅游娛樂景區為鄰。這些景區都是大學生在課余及節假日時間休閑、游玩、會友、約會的理想去處。依靠步行、公交等出行方式不是十分方便,自行車實為最佳選擇,因此單車租賃具有充滿活力的市場。

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大,對于自行車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綜上所述,**農業大學具有十分廣闊的單車租賃市場,并且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具有十分大的可行性。

四、競爭分析

自行車租賃服務在我國屬于新興行業,市場上從事該行業的企業很少,立足于校園的更是為數不多,發展潛力和市場開發空間巨大。而且自行車租賃與其它服務(產品)行業相比,競爭壓力小。根據初步分析,存在競爭對手如下:

4.1同行競爭分析

我公司作為農大首家自行車租賃企業,公司擁有良好健全的經營模式及營銷戰略,通過低價位、高質量服務,迅速形成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力求在較短時間內占領農大市場。該行業易被效仿不易被突破,所以對手很難找到更好的經營手段超越我公司,搶占市場。應對競爭對手,我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調整經營戰略,來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維護公司利益。盡可能將對手擠出市場。

4.2公交車、出租車競爭分析

從外出交通工具方面看,公交、出租作為主要競爭對手,途經農大的公交線路有148、168、218、386等。雖然車次多,出行便利,但路線固定繁雜、車內擁擠喧鬧、衛生條件差,扒手多,財務易損失;出租車及雷鋒號方便快捷但價格昂貴,普通學生難以接受;而自行車價格低、經濟環保、方便快捷,沿途自由停走,不受約束,靈活性強,并能起到健身的作用,是學生短途出行的最佳選擇。

4.3有車群體競爭分析

學校有一部分學生群體,他們自己沒有自行車,但可以向同學借用。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出行問題,又節省了花銷。但是考慮到向同學借車不僅麻煩,礙于面子,而且一旦車子損壞甚至丟失,導致尷尬局面不好解決,所以絕大多數學生愿意選擇花錢租車來使用。

經過統計分析,校園里有車學生人數不到全校人數的4%。由于比例較小,不至于給我公司造成太大影響。

公司成立初期勢必要面臨種種困難。針對每一難題,團隊會齊心協力,認真探討,找出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不斷完善經營體制,優化管理模式。相信公司定會長期穩定充滿活力的向前發展。

五、營銷策略與銷售

5.1租借(寄存)方式

憑本人學生證、借書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或現金抵押領取(寄存)自行車,并簽署相關協議。還車(取車)時交費。

5.2價格策略

5.2.1車輛來源:絕大部分自行車直接從廠家批量采購;同時收購保養程度較新的二手車。

5.2.2價格定位:

⑴自行車租賃套餐:

每小時0.5元;

包天(早6點——晚9點)4元錢;

包周20元;

包月45元。

⑵車輛代管套餐:

按天代管:自行車0.3元/天;電動自行車1.5元/天。

按周代管:自行車1.5元/周;電動自行車8元/周。

按月代管:自行車5元/月;電動自行車25元/月。

⑶優惠政策:集體租車、預定租車、長期租車可享受優先租用及打折服務。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程度與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套餐。

5.3營銷策略

5.3.1宣傳方式:

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沈農在校學生,除宣傳海報、發傳單,還將用QQ、微博、飛信、人人網、校內廣播、寢室黑板、LED顯示屏等途徑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向大家傳遞公司信息。在取得一定經營成果之后,逐步建立自己的網站,并向網絡服務方向發展。宿舍樓配置服務人員,成片式管理,方便條理,權責分明。

5.3.2銷售渠道:

通過印制傳單,舉辦活動,試騎車等方式直接經營推廣。聯系農大周邊商家共同協作,互利共贏。通過舉辦特別活動來回饋老顧客,吸引新顧客,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3.3設立分公司:

在公司達到一定規模后,可向校外發展,在**全市的大學招聘,建立分公司。使公司成為**高校全新、健康、陽光、運動的品牌公司。

5.3.4售后服務:

全部自行車定點定期維修,與修車工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實行互惠方案。對車輛損壞程度劃分等級,進行免費或收費的售后服務。

5.3.5回收處理:

低價回收校內閑置車輛,重組翻新后出售,從中獲取一定的差價。

5.3.6其他:贊助運動會及其他活動。

5.4自行車協會

公司成立自行車協會,在校內舉辦各種有趣的游戲,如修車比賽、車技挑戰、車輛組裝…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組織自行車旅游團隊,利用節假日進行遠行旅游,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以騎文化推進公司品牌,以騎運動倡導健身行為,為公司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

5.5公司發展目標

公司初期規模小,面向消費群體單一,故公司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兩步走戰略。

5.5.1完善運行模式

在公司發展成熟后,進一步購置車輛,擴建車庫。建立網絡數據庫,采用“一卡通”計算機計費管理系統,取代傳統的人工筆錄。完善運行模式,壟斷校內市場.在保證運作質量及效率的情況下,部分工作人員由學生擔任(比如值班、維修任務),為一部分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

5.5.2開拓校外市場

在公司做大的前提下,考慮在其他大學內建立分公司,進一步走向全市。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為綠色環保做出貢獻,回報社會。

六、財務分析

6.1融資

自籌:團隊成員共同出資。

爭取商家贊助:通過與贊助商合作,吸引投資資金,用于經營運作。

商業貸款:通過擔保人擔保,獲取小額度貸款用于創業。

6.2經營財務分析

鑒于對目標市場的調查與預測,經營財務分析如下:

收入:

⑴主營業務收入:

預計在公司正常經營情況下每月按月租制套餐租出8輛自行車;按周租制套餐租出5輛自行車;按日租制套餐每天租車數量浮動在4~20輛;按小時制每天租車數量浮動在6~25輛。

月租制:360元/月(8*45)

周租制:400元/月(5*20*4)

日租制(早6晚9):480元/月~2400元/月(4*4*30~20*4*30)

小時制(平均4小時):360元/月~1500元/月(6*0.5*4*30~25*0.5*4*30)

⑵非主營業務收入:

車輛代管:預計自行車每天5人次,每周10人次,每月20人次;電動自行車每天2人次,每周4人次,每月5人次。收入為548元/月。(5*0.3*30+10*1.5*4+20*5+2*1.5*30+4*8*4+5*25)

損壞丟失賠償:對車輛損壞者酌情收取維修費或成本費;車輛丟失一律按原價賠償。

協會會費:每學年預計大約有會員20~70人,每人收取會費10元/年。收入為200~700元/年。

其他收入:

故年收入浮動區間:15480~40180元

支出:

車庫租賃費用:300元/月

保養維修費用:50~100元/月

宣傳費用:200元/年

稅務支出:

其他費用:

故年支出浮動區間:6700~10000元

盈余:

年最高盈余:33480元年最低盈余:5480元

(年平均營業時間8個月)

6.3風險

停水停電,不良天氣等突發非人為因素,及客戶積極性不高,客源少,導致收入受到影響,利潤降低。

6.4利潤再分配

增加投入費用用來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車輛質量,增加數量、種類,積極舉辦車協活動,購置禮品,回饋顧客。

七、公司介紹

7.1公司名稱:綠行校園單車租賃服務公司

7.2公司宗旨:以優質服務打造校園綠色新時尚

7.3公司性質:社會服務類

7.4團隊結構:

總經理:

組織實施公司年度計劃、財務預算報告及使用方案,負責日常管理工作,代表公司簽署有關協議、合同和處理相關事宜,協調各部門關系,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

市場營銷部:

跟蹤行業發展趨勢,建立和完善營銷策略,搜集行業信息,進行市場調研,為公司各項活動提供決策依據,提出未來市場分析、發展方向和規劃。

財務部:

篇(9)

綠色浪潮隨著時代的推進社會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越來越多的人更重視綠色飲食,綠色消費;幾乎所有事物都被扣上了一個綠色的帽子。環保以及飲食安全問題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題,無農藥殘留無公害食品成為了人們衡量飲食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農產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綠色浪潮所沖刷。農產品的貿易也在不斷接近綠色化,國家間衡量農產品的標準也變得越來越嚴格,遼寧省農產品狀況雖然在近些年來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著很大方面的不足亟待提高。

目前,國內運用綜合比較優勢法對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的研究比較多。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關注農業生產布局,忽略了如何按照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采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通過建立3個測定指標,即規模優勢指數、產量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通過這些指數來看遼寧省玉米、稻谷、蘋果、梨、葡萄、肉、禽蛋和海水產品等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從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液的關聯角度來看,遼寧省要將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作為其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但是,在遼寧省內區域間農產品生產同樣存在不平衡問題,因此有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和產量比較指數共同決定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最高的也是盤錦、營口、盡管遼陽產量比較優勢指數略低于全省水平,但是因為其規模比較優勢明顯,其綜合比較優勢指數仍排在第三位,接下來是沈陽和丹東,其綜合比較優勢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遼寧依靠自身區位優勢、地理優勢和國家扶植農業的人文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結構和硬件設備,逐漸成為了高產高效的農業示范省。遼寧在最近5年農業進出口總量躍居全國第三,農業成績令人矚目。

從貿易總量上來看,遼寧省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不斷增加,在全國各省中的排名逐漸攀升。山東省農產品貿易全國第一大省,遼寧省的農產品出口少于山東、吉林、浙江和廣東省;進口要少于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省市。出口結構相對合理。遼寧省靠自身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從進出口的結構上來看,遼寧省出口的農產品主要以大宗糧食作物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為主。另外凍雞、水產品和蘋果的出口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玉米和水稻分別是遼寧省的第一和第二大糧食作物,由于遼寧特殊的地理環境,培育出全國范圍內質量較高的玉米和水稻,所以這兩類產品也是遼寧省出口總額中出口最多的,因此遼寧省在我國農產業地位仍處于高度發展時期。

遼寧農產品貿易保持著不斷增長的勢頭,但從總體上看,農業外向型經濟在全省經濟總量中所站比重仍然較小,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還不夠高,農產品品牌化仍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應對貿易壁壘的能力還不夠高。農業“走出去”尚處于初始階段,遼寧省農產品發展狀況極不平衡,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大連,沈陽,丹東等少數幾個城市。而其他城市很少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盤錦大米雖然很有名,但發展狀況也亟待提高,走多點發展才是帶動遼寧省經濟農業的真正途徑,發展不平衡會導致很多狀況發生,技術化的普及投資力度加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實現農產品綠色化。在產業結構方面加大力度,選擇自己的優勢產品進行大力扶持并發展,完善省內的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在遼東半島完成農業的比較優勢出口,促進農業的真正發展,對我國農產品經濟做出長足的貢獻。第一,就目前遼寧省農產品基地建設方面,以沈陽、大連、丹東、盤錦較為先進,尤其在沈陽蘇家屯區的現代化農產品基地硬件建設方面,達到了一定的現代化程度,就總體遼寧省狀況而言硬件程度并不達標,無法達到糧食的國際化生產標準,也就是說在綠色浪潮下的遼寧省農業的發展并不是完美無缺,在農產品的質量方面在國內有一定的成就,可在國際方面無法達到要求的綠色標準,所以要想在根本上發展遼寧省的農業建設必須要提升遼寧省農產品基地的建設。第二,中國作為世界的農業出口大國,已躍居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和第五大出口國,可較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的農業程度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在國內各省之間的農業競爭程度并不是很高,無法使農業狀況根本地提升到發達國家的行列,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想要從根本上發展全國的綠色農業還是要從根本政策上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發展我國的綠色農業。第三,我國加入WTO之后,如何提高出口組織化程度,幫助農民進入市場,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完善綠色農業,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的綠色農業。實現組織化程度,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先示范后推廣,政府要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要違背農民的意愿,最可取的方法就是先示范后推廣,使農民意識到組織起來的意愿和作用,學會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改變基地建設,出口組織化程度滯后的現狀。

遼寧省農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與在綠色浪潮下所面臨的新的形式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數量、規模及效益等方面,更主要的還體現在創新動力不足。現代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基礎,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創自主綠色農業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龍頭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運用現代營銷方式,組織帶領千家萬戶的農民進行大規模生產,進入國際國內市場,使他們更多、更快地增收。當前我們要特別注意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的建設,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綠色營銷實施的總體要求是在營銷過程和各層面中重視環境保護,貫徹綠色意識。遼寧省農產品建設方面還缺乏自身的農業品牌,品牌創建能力還不強,對于目前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而言,品牌化農業越來越普及。不僅在衣服、皮包、皮鞋、手表需要品牌,就連日常飲食大米、鴨蛋等農副產品都越來越趨向品牌化。創建遼寧省自身的農產品品牌,不僅會更好地樹立品牌的形象有利于更好的出口前景,更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國外的品牌認知度。

我國人口眾多,人們環保意識比較薄弱,農產品的生產及其加工品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如水源污染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發生,河流的污染直接影響水產品的衛生質量;農藥、獸藥的濫用,造成農產品中的農、獸藥的濫用,造成農產品中的農獸藥殘留超標;違規或超標使用添加劑,使得一些農產品及其加工品不符合健康和環保要求。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20%~30%的蔬菜存在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問題,使其出口受阻。農產品和食品質量管理,標準化與認證體系建設滯后,食品安全的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沒有接軌,檢驗技術和檢驗手段也有待改進。農產品和食品生產以小規模個體農戶為主題,加工企業規模不大,級數含量不高,競爭實力不強,戰略經營的理念和市場營銷能力比較薄弱,對國際市場的質量標準、食品安全標準的動向知之甚少,不能適應快速多變的國際市場需求。所以優先考慮產品的質量及功效,產品自身要綠色環保。這就需要國家的幫助和支持,以技術為后盾大力研發綠色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僅要達到國內的指標,在國際和出口方面也要達到可行的標準,這樣才會實現國家農產品出口不會在貿易壁壘的沖擊下遭受重大的打擊。

總而言之,遼寧省農業發展較快。農產品進出口額排全國前列,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農業狀況下,我們應該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自身問題,并找出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使我省農業在綠色的浪潮中不會被摧跨,反而會乘風破浪,不斷向前發展成為真正的農業大省,來實現遼寧省農產品的真正綠色化。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0年.

[2]遼寧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0年.

[3]劉陽.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與發展策略財會月刊,2006年24期.

[4]王佳彤.遼寧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271-02

1引言

浙江是一個特色農業大省,近年來,浙江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建設效益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為主導,農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發展實力顯著提升,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浙江特色經濟的發展, 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農民和基層職業技術人員。據浙江省農業廳調查:全省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全日制高等院校畢業大學生只有1153人,平均每個縣(市、區)只有13名。農村專業人才的短缺,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為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農業院校,如何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是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1]。

2浙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浙江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水果、茶葉、水產品、竹筍、畜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蠶繭、中藥材等十大主導產業。農業區域布局逐步形成,出現了名茶、食用菌、楊梅、毛竹、中藥材、珍珠、花卉、奶牛等一批專業鄉鎮,經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的“特產之鄉”已達到120多個,浙西南蠶桑、浙東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產業帶也初步形成。2011年,浙江產茶16.97萬t,水果712.36萬t,蔬菜1815.61萬t,水產品519.8萬t。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總面積近133.3萬hm2,各項產量居全國之首。

雖然浙江特色農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有一些問題引人關注。

(1)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目前專業合作社成員僅占農戶總數的2.7%;合作社注冊資金在5萬元以下達50%,輻射帶動小;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者99%都是農民,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有限,對如何發展怎樣發展大都模糊不清,合作社運行質量不高。

(2)營稍意識淡薄,盲目生產。目前農產品市場一般產品居多,沒有對市場進行細分,產品大多為同質產品。而且由于信息缺乏,盲目生產, 什么賺錢種什么, 經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農產品市場波動。產品品牌意識淡薄,對如何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認證知識相當缺乏,導致農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弱。

(3)農產品整體質量不高,農業標準化明顯滯后。浙江特色農業的發展正逐步面臨國際化的壓力。影響浙江省農產品出口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綠色壁壘,諸如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屢屢成為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進口設限的武器。綠色壁壘造成了浙江省農產品出口總量的下降,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面對日益嚴峻的農產品出口形勢,很多企業由于自身原因難以應對。浙江農產品生產經營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尚未達到規模化生產,技術不高,農產品標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接軌,農業檢測體系落后,使得浙江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3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確定人才培

養方向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基地之一,農業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需求、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專業設置,加大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優勢產業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2]。針對浙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可以新開設如合作經濟管理、農產品營銷、農產品質量監督與檢驗等與特色農業生產相關的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就業方向上加強市場調研, 教學內容上與國際接軌[3]。

(1)合作經濟管理專業,面向供銷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涉農的基層組織,開設“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專業,專門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營管理人才。開設合作經濟、合作社管理、市場分析技術、農產品營銷、項目管理、網絡營銷、創業管理等主要課程。

(2)農產品營銷專業,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環境,可以設立“農產品營銷”專業,為農業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培養既掌握先進營銷理論知識,又掌握農業基本知識和技能, 具有現代營銷意識、國際視野和創業意識,面向農業生產,能解決農產品銷售與流通問題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3)農產品質量監督與檢驗專業,面對目前市場上農產品質量問題,可以設立“農產品質量監督與檢驗”專業,培養一批既能掌握農產品的生產、農產品質量監督與農業經營管理的方法, 了解農產品標準化運作,又能進行農業企業策劃和自我創業的新型農業應用型人才。

4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服務社會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也是農業高職院校必須擔當的基本社會責任。

農民職業教育可分為農業從業人員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兩大類。高職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學資源擔當這一重任,借助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 等平臺, 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全面實現農村小康和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儲備人才資源。參考文獻:

上一篇: 教育方法 下一篇: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有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亚洲欧美韩日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网站 | 亚洲AV综合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