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20:35: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我是什么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美術課程中教學設計要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按照教材的基本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審美實際,做到貼近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審美,在具體教學設計中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審美的提升作為目標,切忌教學時過多信息、過大跨度、過高要求,超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基本能力。筆者結合所教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實際教學案例中探究教學設計的適宜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案例:《美麗的書》是一堂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手工課。通過以上兩次單獨的手工制作課,基本了解每個班的制作水平和制作高手。在《美麗的書》這節課上,書籍設計是一種立體的思考行為,從書籍封面、封底和書脊,再到內頁,如果單獨看都是平面的,但隨著人們的翻閱、視覺的流動,這些平面則組合成一本立體的書籍,帶給人美的感受。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書籍設計,融入到書的豐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設計思想,提高創意能力和動手能力。根據學生個體及材料準備,可分層要求完成書籍的創意設計、制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設計意識,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書籍設計不僅是為書裝扮一件漂亮的外衣,而且能在制作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制作的樂趣。
圖(一)學生作品展示 圖(二)學生作品展示
以上圖片是學生利用兩節課時間制作的屬于自己的《美麗的書》。當學生呈現作品,我頓生一種想法,如果我是他們,希望在我交給老師的一瞬間,老師是什么樣的表現呢?其實在我們這樣一個江南小鎮上的農村中學,初中學生是由本地的農村孩子和來這里務工的外地孩子組成的,相比于城市的孩子多了幾分靦腆和憨厚,又多了一點淘氣。在課堂上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總是刻意收起笑容,我有時有這樣一種想法,我要做一個微笑的美術老師。我也這樣嘗試了,我給每個學生做了作品檔案袋,把他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用相機記錄下來。我有時和學生開玩笑說,等若干年后,你再來看美術老師,我能翻出你學生時代上美術課的照片,那時你會有什么感受呢?看著學生燦爛的笑容,我心里想孩子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什么是成長、不知道什么值得珍惜,可是老師知道在你們學習成長經歷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好的記憶。
圖(三)《美麗的書》學生作品 圖(四)《美麗的書》作品
通過以上案例,我對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有了一些想法,與同仁一起探究。
一、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應該聯系學生實際而展開。
如地處江南小鎮的農村中學,結合現在的教學條件,制定適合學生的課程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師要求過于浮夸,讓學生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那么這樣的教學設計注定是失敗的,是沒有響應者的,也會給那些比較調皮的同學可趁之機,這將是從教的小學老師最頭疼的上課紀律問題。記得這屆初二學生不是我從初一開始帶起的,在初二時才接手,接手時,我就制訂了計劃,第一個星期不急于上新課,我準備把這個星期定為互相熟悉周,讓學生了解我的教學風格,同時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每個班的具體情況,尤其重要“軍情”(班中的皮大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的設計適宜了你的學生嗎?好比你做好了自認為很可口的飯菜,可是客人不喜歡吃,你就是白忙活。記得上課時總會碰到幾個調皮搗蛋的小家伙。有時我會想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實每個小家伙的動機是不同的,拋開學習成績這件外衣不看,老師真正用心觀察過學生嗎?傳統意義上認為學習不佳的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最豐富的,大部分人很希望甚至更強烈地期望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肯定。在設計教學中千萬不能忽略這些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學習能力,如果兼顧到這些同學并使他們從學習中得到肯定,你的課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應該聯系環境而展開。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先體會課程的可行性,有時我是這樣想的,把學生想象成孩子,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初中美術課,教師要求帶的美術用品是我能夠準備的而且樂于準備的,那么我就會對這樣的美術老師很敬佩,反之,準備了一大堆,又花了很多錢,心里肯定不舒服。我在讀研時,聽錢初熹老師的課,大受啟發,在日本很多美術作品都是用家中不起眼的廢舊用品制作完成的,有一種變廢為寶的神奇魅力。而且能鍛煉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
丁云琳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只是知識上的給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么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總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理念。
其次,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難教的是什么?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難接受的是什么?”“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
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
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一、沒有靈魂的教育,“好學”會不會最終干涸?
縱觀我們的教學設計,停留在“知識”與“技術”層面的痕跡占很大篇幅,教師們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眼里關注的其實還是那些“組織能力強”“表達能力強”“思維反應快”的孩子們,很少通過靜態的知識呈現及動態的“語言表達”“組織協調”“動手操作”等去關注所有學生最為本質的“靈魂”,那就是孩子的心靈是否真正走進這一學科的靈魂,從而真正地愛上它,達到與該學科“相看兩不厭”“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境界。
有一個理想的教育境界:教師變一廂情愿的教學設計為“兩相情愿”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生的靈魂因需要而“桃之夭夭”,因真愛而“灼灼其華”。
反觀我們的教學課堂,我們的教學設計框架符合學生心理需要嗎?我們的教學設計之“裝潢樣本”符合學生智力需求嗎?
當我們為學生設計一份“前置作業單”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這個“前置研究”的內涵與根本是什么?能否回答出“我是誰”的問題。它的根在哪兒?它的生命發展點在哪兒?它是不是真的讓學生主動地去思維跳躍摘“桃子”,滿足了學生發現欲與探究欲?
其二,這個“前置研究”準備讓學生到哪里去?沒有它,課前的起點是什么?有了它,課前的起點又是什么?
其三,“前置作業”在課堂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能回答“前置研究”與“課時目標達成”的關系?
前置作業應該是充滿新奇的,充滿挑戰的,里面應該藏著滿滿的發現與期待,里面應該含著濃濃的興趣與疑惑,這份作業的魅力值是否該由學生說了算。
在二胎政策放開之際,當孩子們發現“孕”“育”“胎”等充滿趣味與文化味的漢字故事時;當孩子們在閱讀中發現了情節鋪設的“懸念點”“矛盾點”“波折點”,發現了作者的情感、人物的心理和時代背景有著關聯時;當孩子們因細膩與敏銳地觀察,發現了旁人沒有發現的現象與細節時;當孩子們因課本劇的排練著急地編寫“臺詞”、熟悉臺詞時;當孩子們因“辯論會”上的唇槍舌戰積極地收集論據時;怎會不琢磨語文豐厚的文化魅力,怎會不投入語文學科豐富的實踐力?
當孩子們用直觀的導圖分析出幾種解題思路時;當孩子們遇到障礙,百思不得其解時;當孩子們發現了數學里面的化歸思想、優化思想、函數思想、極限思想時;當孩子們集思廣益,整理出“條條道路”,課堂上準備“齊通羅馬”時;想想看,他們又是帶著怎樣的欣喜與期待走進數學課堂?
所以,設計方案如果學生不買賬,我們花盡多少心思也不會贏得“芳心”。當這套方案給足了學生“玩”“演”“斗”的空間時,我們發現,孩子們會在玩鬧中愛上這門學科,會在“讀書”“辯論”“觀察”“訪問”“聽評書”“說相聲”“演劇本”中慢慢體驗語文學科的本質與魅力,會在“斗智”“斗勇”中推陳出新,常學常新,挑戰自我,提升自己的價值與魅力度。
沒有靈魂的教育,沒有愛的教學,“好學”是不是只是“形”的策略庫?會不會勾勒出“魂”與“神”的智慧圖。“好學”的設計會不會干涸呢?
二、沒有情感的教育,“好學”會不會走樣?
教師應提升學科魅力與自身魅力的雙指數,應親近學科之根本、親近學生之生命,這是最真最美的情語。學生的靈魂因親近學科根本而生智,因親近生命脈搏而躍動。
教師找到教材知識中學生的重難點、興趣點、發現點、探究點、鏈接點、拓寬點、障礙點,找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傾聽點、表達點、思辨點,找到其魅力點、親近點與學生的渴求點等,讓學生因親近學科根本而生智,因親近學科的生命脈搏而躍動。
學生不愛本學科的根便是不知道這門學科的真正魅力!故上課走神,課下懶得寫作業……提升學科魅力的指數就提高了教師的魅力指數!
體育學科因技能動作的規范嫻熟、賽場上的健美身姿而魅力無窮,生命因健康而魅力四射;數學學科則因數感、空間、時間、直觀、模型、推理、分析、運用、創新等意識走進數學思維的靈魂而博大精深;美術學科因設計美、想象美、創造美的養眼與靈動而讓課堂流淌著別樣的光彩……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老師,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及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知識與能力]:學會審題、選材,從而學會記敘文寫作。
[過程與方法]:使用情景法、提問法等啟發誘導學生聯系現實,積極思考,學會寫記敘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對于生活的觀察與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審題、選材
難點:寫作
三、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講述故事
提問1:同學們認為海因茲偷藥這么做對不對;海因茲是什么樣的人?
自由回答—結合故事一起復習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提問2:在同學們眼中,海因茲是怎樣的人?同學們有沒有想過你們在別人的眼中是什么樣的呢?
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今天我們就進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學習,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們是什么樣的。
(二)傳授新知
1. 審題:
(1)全命題作文
(2)注意關鍵詞(“父”和“母”)與角度(可以父母兩個角度也可以合起來寫),避免偏題。
2. 交流討論: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樣子的,體會父母對于我們的愛。
3. 選材:
(1)作文一般是總分總或總分、分總三種形式。開頭一般是點題、鋪墊和承接,結尾是總結和升華。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事件順序、地點變換、先主后次等來分段。
(3)選材的基本步驟:確立主題;根據主題聯系實際來選擇典型事例;多個事件則選出最能突出主題的事件,詳略得當。
(4)教師舉例。比如說前面說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熱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鐘熱度的,那么可以選擇比如說我迷上了打籃球,剛開始每天都打,過幾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們的秉性,仍舊會給我們買等,會抽時間與我們一起打籃球,體悟出父母對于我們的愛。
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鋼針經過磁鐵摩擦后可以變成磁針。(2)過程與方法:用磁鐵摩擦鋼針的方法做磁針;判斷自制磁針的南北極;合作設計制作指南針。(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制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用磁鐵摩擦鋼針的方法做磁針,發現能讓磁針水平旋轉的方法。
教學難點:判斷自制磁針的南北極。
內涵與表達:
如水鄉姑娘般溫婉,
善于把握住學生學習心理的脈搏。
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的扉頁上寫道:“假如要把我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在備課時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錨樁”,才能使滿載新知的航船停靠。同時,教師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什么方式去學習新知,才能更好地適應學、服務學、促進學。
二、備爭議――能開二月花
教學設計1:談話導入:(1)指南針是利用“磁鐵”指示方向的儀器,最初的指南針是什么樣的呢?(PPT回顧)(2)指南針哪一部分是磁鐵做的?利用了磁鐵的什么性質?磁鐵還具有哪些性質?(3)今天我們就來效仿古人……(揭題:做一個指南針)(4)指南針由哪幾部分組成?(板書:小磁針、支架、方位盤)
設計意圖:明確學習任務,復習指南針構造及各部分作用,為學生制作指南針做好鋪墊。
點評:一系列提問的設計簡單有效,步步緊扣,既深挖了學生的前概念,又通過師生交流形成了新的科學概念,學生明確了制作小磁針的目標。
教學設計2:學做磁針:(1)做一個指南針,最需要的材料是什么?為什么?(2)(投影出示小鋼針)可以用來代替小磁針嗎?為什么?(3)(演示講解)古人很早就發現,鐵釘、鋼針被磁鐵接觸或摩擦后有時會具有磁性,真的嗎?試試用磁極在鋼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吧。(4)怎樣判斷是否變成磁針了?怎樣使它的磁力更大呢?(5)(PPT出示要求)引導學生分組制作磁針。(6)學生檢驗、交流匯報。(7)(PPT出示要求)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別小磁針的兩極?
圖一?搖 ?搖?搖?搖?搖圖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為什么需要磁針”、“判斷鋼針是否變成磁針”、“辨別磁針南北極”等實際問題。磁化是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新概念,教學中尤其要注重教師的引導和指導。
點評:思路清晰:“怎么知道鋼針變成了磁針?”“我們做的小磁針哪一端是南極?哪一端是北極?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別?”,提醒學生用標簽紙標記磁針的南極、細節的處理,引導學生發現磁針的南北極。值得商榷的是:在摩擦鋼針環節,教師能否緩些給出操作提示,更多地讓學生探究得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鋼針變成磁針”的合理方法。
完善教學設計……
3.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鋼針變成磁針嗎?聽說古人很早就發現,鐵釘、鋼針被磁鐵接觸或摩擦后有時會具有磁性,這是真的嗎?我們試試,比比誰吸得大頭針最多!(小組游戲)吸得最多的小組,你們是怎樣做到的?其他小組,你們覺得你們的操作哪里還需要改進?(PPT出示要求,強調摩擦的秘訣:用磁極在鋼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
設計意圖:為了贏得游戲,學生使出渾身解數,通過比比誰吸得大頭針最多,自然引發沿一個方向摩擦和來回摩擦的利弊,既解決規范摩擦鋼針的應用方法,又解決為什么要用磁極在鋼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的困惑。
內涵與表達:
如太湖山水般靈動,
諳于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兒童常會遇到危機與批判、覺悟與頓悟、教訓與呼吁、碰撞與挫折,要強調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索精神,遵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原則,即要注重引導而不強牽著走,嚴格而不施加壓力。
實驗中的小鋼針實為長度7厘米的粗毛線針,它的針尖是鈍的,比較安全,即使掉落在地,也好找,但是帶來一個問題:教材上提示用磁極沿同一個方向摩擦20次~30次,事實上,摩擦25次后,仍無法吸起大頭針。對此,我作了兩個處理:(1)明確提示用磁極沿同一個方向摩擦30次左右。(2)追問:“怎樣使小磁針的磁力更大?”以此給實驗中摩擦了30次左右磁性仍不明顯的小組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提示3:“在磁針的南極貼上標簽紙”有兩個意圖:(1)防止學生到后面混淆已經辨別出的南、北極。(2)為安裝磁針環節中省去方位盤的設計做鋪墊。回顧整個環節,我設法逐個突破制作中的難點,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對指南針有更深的認識,使學生對磁鐵的性質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備激情――過江千尺浪
教學設計3:安裝磁針:(1)有了小磁針,接下去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旋轉)(2)小組討論: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磁針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需要什么材料?(3)匯報交流:懸掛式/水浮式。(4)需不需要做方位盤呢?(做簡單的指南針可以不做方位盤)(5)學生分組安裝磁針。
設計意圖:運用已有知識明確“磁針只有在能自由轉動情況才能指示南北方向”,通過討論磁針自由轉動的方法,降低操作難度,讓學生獲取成功的快樂。
點評:“需不需要做方位盤?”以指向性提問突破實驗難點,規范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有效性。
內涵與表達:
如蘇州園林般精致,
激情加幽默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師的激情會感染學生情緒,教師的幽默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適當的鈍悟,尤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從板書獲取線索,從桌面材料獲取信息,同時也從學生探究中反饋教學預設,吹塑紙轉著轉著蹭在水槽邊上不轉了;吹塑紙被針穿插后有一定凸度,很難轉起來;過于糾結吹塑紙的造型,沒來得及完成的……學生的成功率不高,熱情大減。舍棄吹塑紙,改用泡沫塊,學生更容易操作,大大提高成功率,學生樂在其中。
四、備高度――入竹萬竿斜
教學設計4:交流拓展:(1)你們成功了嗎?說說是怎樣確定方向的?(2)小組互評:好在哪里?(3)拓展:GPS全球定位系統。
設計意圖:積極評價讓學生進一步分享成功的快樂,在小組互評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進自制指南針,倡導學生主動創新,探索新方法做一個指南針。
點評:重視實驗后的交流與評價,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實驗態度。給予學生交流展示的舞臺。讓他們通過比較,發現各小組的優點及存在的不足,此時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水到渠成。學生在反思中形成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內涵與表達:
如江南煙雨般潤物細無聲,
“有效教學”的理念正在課堂日益被強化,教學有沒有效益不在從教師一方做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有沒有真正弄懂,收益有多少。因此,課程改革對“有效備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的備課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的雙邊活動。那么,如何促使一般性備課向“有效備課”轉化呢?下面,我就從自身的一些從教經驗,談談幾點做法。
一、對“有效備課”的理解
有效的備課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里(時間、精力、努力、物質),形成有個性、有亮點、有創意、有拓展的教學設計。有效備課要擁有“一課三觀”:學生觀。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心智特征。效益觀。學習要講究效率,追求效益;創新觀。要敢于打破教參的束縛,沖破傳統的思維定勢,亮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根據有效備課的理念,我們在備課時,既要重視學生與教師的雙邊動態活動的有效開展,重視整個教學過程的思維邏輯性,以便提高教學效率,也要重視在備課時,不要太依賴教參,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有的放矢,進行有效問題的預設。
二、有效備課的幾點做法
有效備課是一個結構化的行動過程,教師要遵循有利于體現有效備課行動理念的具體要求和總則。我是從以下4個方面做的:
1. 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教學思路
思維導圖大多是通過帶順序標號的樹狀的結構來呈現一個思維過程,將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體化。圖主要是借助可視化手段促進靈感的產生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在備課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幫助教師提升思考技巧,增進記憶力、組織力和創造力,更好的組織課堂教學。如一堂《文檔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游戲化課堂教學的思維導圖(如圖1),可以讓你輕輕松松理清思路,把握好教學環節:
《文檔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思維導圖
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可以讓我們有計劃、有條理的進行教學,讓混亂的信息在思維導圖這種形式下有意識的構建。從而讓我們的教學更嚴謹,富有邏輯性。
2.由備教材轉移到備學生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有效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因此,在備課的重心上,將由備教材轉移到備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在解讀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情況下,處處要體現尊重學生,從學生角度想問題,從學習目的想問題,學是為了用。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教學指導方案,制定適應性較強的指導策略,處處體現中職教育的重視技能提升的特點。如在《多媒體的編輯》的備課中,在處理圖像、音視頻的軟件選擇上,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軟件,提倡“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好軟件。在教學設計上,以“運動會剪輯的制作”,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在任務設置上,可以實行分層教學,有“跳一跳,夠得著”的基礎任務,又有以“想一想”、“試一試”形式的提高任務,學生可根據自己能力有所發揮。在給學生操作任務的幫助上,綜合考慮學情,簡單的圖像處理、視頻合成給以圖片提示;音視頻處理上學生有難度的,給以視頻幫助,落實難點。在教學內容拓展上,達成教學目標后,可以以“婚禮片頭欣賞”這樣一個搞笑視頻,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的能力有所拓展。
3.注重課堂師生互動性的預設
有效備課需要精心預設,只有課前獨特的成功預設,才可能有課堂精彩的動態生成。預設問題前,可以在課前與學生充分溝通交流,形式可以是問卷調查式的、小組活動交流等,在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預設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幾個任務,這樣的任務安排,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在任務落實的師生互動環節中,又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度作為考慮的重點問題。如在《微型計算機的組成》的教學備課中,在如何配置一臺電腦的問題上,可以采用學生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分組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市場調查和在課中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部件的性能指標,掌握配置要領。在完成電腦配置單后,邀請小組代表,以小窗口演示,介紹配置心得和要領,讓組員和其他同學做補充。教師以全屏總結性的方式,拓展學生知識面,落實電腦配置的幾個點。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只能讓學生知道“如何配置電腦”,卻不能讓學生明白“學了知識有什么用”,對“如何才能配置一臺真正適合自己的電腦”,還存有不少疑問。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在預設問題中,設計一個實戰操作。我是這樣預設的:個人家用電腦(office學習)、電腦影視制作(3DMAX、會聲會影等)、企業(公司)辦公電腦(辦公自動化應用),需配置外設(打印機、掃描儀等)的幾款電腦配置,讓學生再次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交流合作學習,配置電腦,小組代表交流配置原則和心得。從而得以展示、互評,師生有效互動,更好地完善課堂教學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戰經驗。
如何做好教學內容分析,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要了解學段的內容框架結構。《數學課程標準》中,初中數學內容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概念、統計觀念,以及知識與推理能力。
第二,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就是要將具體的教學內容置入一個單元、一冊及整個學段中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編排意圖、前后聯系、縱橫聯系。
第三,要分析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廣度就是學生必須達到的知識和技能,深度就是學生必須達到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
第四,要明確教學內容貫徹的新課程理念。將新課程理念設計到具體教學環節中去,要在整過教學過程中營造出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以達到預期目標和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五,要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要分析、預見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的各種問題及解決方法。教學重點、難點各是什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
二、教學對象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成功。因此,要對教學對象進行分析,掌握學生的全面情況,為教學過程設計提供重要可靠的依據。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教學活動、測量、評估的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要具有多元性。即設計的目標要涉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三維目標”不是并列關系,而是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體。
二要具有針對性。設計的目標準確反映課程標準的要求,力求做到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適應,與學生的具體內容相聯系。
三要具有可測性。設計的目標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檢測,就能評價出學生達成目標的效果。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
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教師的教法要為學生的學習、學法服務,要促進學生達到最佳學習境界,形成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學習品質。教學手段的選擇,應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對象、條件進行適當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用,要利于揭示知識的發生與形成過程,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程序、方法、形式、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我在教學實踐中,對新授課是按“創設情境,導入新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鞏固運用,掌握新知”,“拓展升華,應用新知”的模式進行設計的。對小組合作學習,我是按“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組內合作、解決問題”,“組間交流、教師調控”、“引進競爭、鞏固合作”的模式設計的。
六、課堂教學評價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2.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存在差別,數學教師在課堂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評,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個性、心理、知識結構、回答問題、進行及時、恰當、有針對性的評價。
3.評價要具體明確。評價語言要具體、明確,有創意,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施于每個學生不同于別人的特別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奮,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4.評價要融入情感。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滿懷對學生的愛,將情感融入到教學評價中,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積極的作用。
教學設計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扎實的基本功需要長期不斷地訓練。我們要在新課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反思——更新,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設計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達到最大化的教學效果之目的。
同課異構是指針對同一教學課題,根據不同教學設計對不同學生實施教學的一種教研模式。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可以促進教師分享經驗、學思統一和學以致用。但傳統意義上的同課異構存在備課不重視集體智慧、聽課缺失問題導向、評課受經驗驅動等局限。我們在研修過程中發現,基于“三課(磨課、問課、品課)活動”開展同課異構,可以突破傳統同課異構的局限,使同課異構更加有效,讓參與研修的教師獲得更多收益。
“三課活動”是指磨課、問課和品課。磨課是指通過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精心打磨課的教學設計;問課是指帶著理論觀點和實踐問題去追問自己的課或觀摩別人的課;品課是指帶著賞識去品味課,提出建議去改善課。磨課的基本特征在于合作研討,精細打磨;問課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追問,深度反思;品課的基本特征在于分享建議,積淀智慧。有效開展同課異構,磨課是基礎,問課是核心,品課是追求。
二、磨課:合作研討,精細打磨
備課是同課異構活動的首要環節。在傳統同課異構活動中,備課往往出現主講主備,其他教師少備甚至不備的現象,這種只是主講教師自主預設而缺失集體智慧的備課,很難深入、細致地完成課的設計。合作研討、精細打磨教學設計是有效開展同課異構的基礎。“磨課”活動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集體研討的積極性,達到精細打磨教學設計的目的。
1.獨立備課是基礎
獨立備課是同課異構的基礎環節。同課異構的備課主體不僅局限于參訓教師,還包括研究生小組、研修基地教師小組、教科所教研員和學科專家等,參與主體呈現多元性(下稱成員)。主體多元性,特別有教研員和學科專家的參與,有力促進了每個小組成員態度和觀念的轉變,備課行為從平時簡單備課走向精細打磨課的教學設計。
2.組內交流拓視角
獨立備課后需要小組合作備課,小組成員交流互動、協作互助是合作備課最基本的活動。組內成員圍繞主講者的教學設計,展開交流互動,例如,導入還可以用幾種方式來表現,可以從哪些方面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等。組內的交流互動,拓寬了教學設計的視角,分享了有價值的設計理念和策略,實現了組內的“磨課”。
3.組間研討提精髓
組間研討是圍繞主講的教學設計,小組代表匯報組內想法與建議,再一次對教學設計進行深入研討,精細打磨。組內交流拓寬了個體成員的視角,而組間研討進一步驅動組內成員的頭腦風暴,深入討論和分享精髓。特別是學科專家的參與,還驅動成員理論聯系實踐、學思統一、學以致用。例如,為什么這樣的導入更吸人眼球,為什么這樣變式課本例題等,進一步促進主講者在百家爭鳴中取其精髓。
雖然一節課“教什么”“怎樣教”“教到什么程度”難以達到“最好”,但相比傳統同課異構的備課環節,“磨課”是通向“最好”教學設計的優先途徑。
三、問課:自我追問,深度反思
在傳統同課異構中,聽課后,一般先進入執教者介紹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與想法的環節,然后進入評課環節,缺失問課環節。問課的核心在于通過問題驅動成員產生追問課的狀態是什么、為什么和如何改善等自我追問的心理,促進其深度反思。問課包括課前問、課中問和課后問,貫穿整個同課異構的教研過程。問課不僅促進成員理性地預設教學,有目標地捕捉課堂生成,體驗成功與教訓,發現教學規律,而且養成成員自我追問和深入反思的專業習慣,成為專業成長的通途。
1.觀課者問,學思統一
傳統的同課異構,觀課者常常處于看課或聽課狀態,缺失目的性和指向性。而帶著理論觀點和實踐問題進行“問課”式觀摩,觀課者不僅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且體驗學思統一的意義,提升聽課效率。例如,同一節課的導入,為什么基地教師是采用這種情境導入,而研究生代表則采用那種創新導入?這樣的導入會異曲同工嗎?如果我來上,我會采用哪種?這種邊思考、邊自我問課式的觀摩課堂,促進觀課者體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到學思統一。
2.施教者問,反思成長
教學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能總是“亡羊補牢”,更應該“未雨綢繆”。在磨課階段,施教者通過課前問,可以生成充分的、有意義的和理想的教學預設。在課堂實施中,課中問可以協調預設,關注動態生成,提升教學的自我監控性。通過“察言觀色”,施教者不斷“捫心自問”:我好像是按照預設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了?我是否占用太多時間了?學生是否理解了,為什么課堂沉悶?通過課中自我提問或自我追問,可以促進施教者關注課堂實施的生成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使課堂教學和諧高效行進。課后問,可以通過問學生、問同行和問自己的方式,促進自己深度反思。通過課后問學生的收獲與體驗,施教者可以直接獲得教學反饋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課后問同行,施教者可以獲得有建設性的建議;通過課后問自己的成敗與得失、亮點與不足、困惑與問題,施教者可以養成自我反思的專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