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06 09:5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市場經濟宏觀調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二、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財政宏觀調控的目標

1.經濟總量均衡。市場經濟要求經濟供求總量大體均衡,使宏觀經濟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力求保持物價、幣值、財政的基本穩定,力求增加有效供給能力,力求合理調控需求。

2.產業結構優化。一般來說,產業結構是長期投資形成的。投資結構是形成產業結構的重要環節,財政投資又是引導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一著。調控在于消除產業結構的“瓶頸”,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包括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

3.資源配置合理。財政配置資源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一種基本方式,政府配置資源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要補充。所以財政合理配置資源,不僅影響資源的方向、效率,而且必須確保為政府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還要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引導資源,特別是主要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現代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資源能否配置合理,直接涉及生產要素配置效益,規模經濟效益,科技進步效益的實現,也是資源配置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的關鍵。

4.收入分配公平。政府、企業、居民是市場經濟的三大經濟活動主體,各種所有制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國家和個人之間等,均存在著錯綜復雜的收入分配關系。財政作為政府經濟活動的利益主體擔當者,協調總體利益分配。以達到公平分配的目的。政府通過財政進行疏導,形成收入分配中的激勵與約束相兼容的分配機制。

5.財政穩定發展。財政穩定內含經濟穩定要求,同時也是財政發展的前提。財政穩定主要是財政減少周期波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強財政的承受能力、應變能力和調控能力,從而保持財政收支結構協調和合理。

6.社會全面進步。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的現代化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全面進步則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只有經濟發展達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消除貧困,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社會全面進步的不少領域,離不開財政的必需投入,社會教科衛等各方面的改革,也需要財政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就成為政府和財政的堅定不移的目標。

三、財政政策在宏觀的調控中并不完美,存在以下問題

1.改革開放以來,財政連年赤字,財政政策基本上喪失了反經濟周期的作用。當經濟運行中需要抑制需求總量,調整經濟結構時,財政總是力不從心,這必將使財政陷入困境,削弱甚至喪失調控能力。

2.目前的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的成效不大,結構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3.在金融業管理方面,財政政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中央財政本應在銀行、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資產質量約束機制等方面發揮較大的影響,但現實的財政政策對金融業管理往往不到位,甚至對資產、財務管理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勢必導致企業流動資金管理者缺位,國有資產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時也影響金融企業改革成為真正的企業。

四、增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的對策建議

1.整合財政職能,強化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主導地位和權威性。國內外實踐證明,國家財政的完整性,統一性和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是其有效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但近年來,我國財政職能被肢解,嚴重損害了財政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2.凈化財政支出內容,強化財政支出管理。目前財政支出仍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要從有利于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出發,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堅持適度從緊的政策,切實清理整頓財政支出范圍。

篇(2)

班級建設就是指師生共同創建好的學習環境,包括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環境建設。那么怎樣才能拿捏班級管理中的“寬”與“松”的尺度呢?于是,就聯想到了我國的經濟形勢“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豈不可以用于班級管理?

一、班級建設中的“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的概念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指由學生來自主管理班級事務,即通過“班幣”、“班級銀行”和班級市場對班級中學生的各種行為進行協調和約束,使全體學生在班集體中和諧共生。

加強班主任和班級制度的宏觀調控,是促進班級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

二、班級建設中的加強“宏觀調控”、提高“市場經濟”的有效性

(一)加強“宏觀調控”有利于班級和諧發展。

1.宏觀調控的首要原則就是制定相應的班級公約和準則,以及班幣制度的流通。這些是無形的力量在約束著學生,比起條條框框的班規來說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小學學生喜歡新鮮、新奇的事物,班幣背后的班級公約自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只是班級管理背后的一雙手,漸漸“退居”班級管理的二線,有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發展。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處于無形的調控中,使班級朝著既定的班級準則向好的方向發展。

(二)促進“市場經濟”有利于學生多元發展。

1.有助于培養理財能力。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豐厚的經濟條件下生活,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對于金錢毫無概念。但是通過班幣的引入,無形中鍛煉了他們的理財能力,知道如何配置每一筆錢的流通。

2.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這樣的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想要獲得更多的收益和財富,那么必須有付出。這無形中調動了學生學習和求知的積極性。

3.樹立環保意識。每周五教室都會開放班級市場,將孩子們帶來的小東西、零賣拍賣或者是采購。這樣的開放市場讓學生的班幣得以所用,并且教室里沒人要的鉛筆有了新的家。

三、班級建設中的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市場經濟”的策略

(一)初探:班級小崗位,人人參與。

剛進一年級的學生個性鮮明,還保留著許多幼兒園時留下的習慣,沒有紀律和自主管理意識。這時就想到:為什么不專注孩子們的天性該放手讓他們學著自己管理自己呢?

從班級事務的實際需要出發,設置了班級小管家:晨間小百靈5名,負責一周的早讀;白貓衛士4名,負責每天中午和課間教室的衛生和桌椅情況;小書蟲管理員2名,負責整理書包柜;課間小巡警3名,其中2人負責課間10分鐘教室的紀律和秩序,1人負責走廊上的秩序;勤勞蜜蜂崗2人,專門負責教室的點燈及投影的使用和開關。另外,根據就餐和值日的需要,安排了6名餐桌管理員和7名值日太陽花,這樣班級的一半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崗位。

一開始,小管家的聘用由班主任選擇自律能力較強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孩子。當孩子們彼此漸漸熟悉起來,就開始采用民主的方式推選。孩子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方式,覺得很新鮮同樣也很鄭重地對待每一次的聘用和表決權。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間接地讓孩子們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二)摸索:引入班幣,完善評價機制。

在了解了雷夫先生大膽在課堂上引入經濟課程后,學經濟的我也有了新的想法,為什么不把小管家的工作及平時孩子們的表現與“班幣”掛鉤呢?我開始在班級的崗位建設中引入班幣制度。

常規方面:課間被課間小巡警表揚,能夠文明活動的可以得到1元獎勵;因為大聲喧嘩或者追逐被批評的則要扣除1元,午間的活動也是一樣。出操被表揚的都可以得到1元。通過這樣的評價機制,班級里孩子們的課間和出操效率和秩序大大提高,不需要再有老師大聲提醒甚至是一遍遍地反復操練。

小管家每月可以領取20元工作,被大家一直認可的優秀小管家還可以得到5元的獎金。小管家們的工作更是熱火朝天。

(三)創新:班級銀行,助力班級建設。

這個班級的孩子已經進入三年級,對于一二年級時實行的小崗位制度和班幣流通已經運轉得非常順手了。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慢慢進入自我審視和“叛逆初期”,他們更喜歡接受新鮮、刺激的事物,對于老套的東西開始產生排斥的情緒,在班級制度建設上,又開創了“班級銀行”,退出了班級開放市場。

1.流動市場促進經濟競爭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班級市場,只有貨幣進行流通,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為了促進市場更快、更好地發展,發揮班級開放市場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每學期舉辦兩次“拍賣會”,拍賣會不僅可以拍賣商品,更可以與學習相關聯。例如,訂購或者拍賣復習資料,讓學生明白在無形的市場競爭中融入了學習的競爭。

2.網絡市場加速經濟增長

隨著網絡在學生身邊的普及和學生年齡的不斷增大,對網絡先進技術的掌握,結合市場經濟的運作,開發了股票運作機制。學生手中所持股票與學校對班級的評比,如“最美班級”、“文明班級”等方面掛鉤,一旦班級獲得榮譽,那么學生手中的股票就會如牛市一樣利潤飛漲。但是一旦被通報批評了,那么學生手中所持的股票就會下跌。在班級市場中,注入了新鮮元素,致使學生體驗市場經濟的波動和體會市場經濟下的“博弈論”。

班級,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班級制度和隊伍的建設中,需要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及一定的規章制度、公約的約束和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調動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追求的積極性。通過“宏觀調控”的雙手,有效促進班級開放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班級管理。

參考文獻:

篇(3)

我國的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借鑒與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宏觀調控的相關知識,包括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兩大經濟學派,使我國從分認識到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的相互關系,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參考意義。

我國宏觀調控體制主要是指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體管理,從經濟發展的全局利益和整體利益考慮,通過各種手段,主要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對于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經濟運行總量與結構的優化,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宏觀調控的作用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最為有效的方式,自身也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有著很多無法通過自身調控的不足,例如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市場調節的無效,對于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很大波動,對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資源的市場配置無法充分發揮。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無法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來調整,如一些公共產品和服務,區域發展出現的不平衡現象,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所以,在發揮市場在配置的作用時,必須進行從宏觀上進行調控,才能彌補市場經濟自身的不足,使市場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從我國體制來說,共同富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這就要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要起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科學的調控分配,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保證經濟發展的效益,促進社會的更加公平。當前,雖然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經濟運行中仍有很多問題存在,這就需要宏觀調控來解決相關的問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實施宏觀調控中,要不斷改進和修改,結合實際情況,適應新環境的變化要求。

三、我國宏觀調控的具體措施

1、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針對我國目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制定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會取得很大的成效。對于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過熱、行業結構不合理、通貨膨脹等問題,政府應該通過提高準備金率、減少貨幣供應量、消減財政赤字、減少地方債務發行規模等措施,達到對行業不合理的盲目投資問題的治理,從而道道經濟結構的優化,是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在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要注重二者的配合,強化貨幣政策對刺激總需求和調整總供給的作用。

2、及時調整財政政策。通過對財政政策的調整,改善社會人員就業狀況。目前,我國存在勞動力充足過剩現象,對于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國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對財政政策及時調整,改善就業難現象。具體可以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建立針對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培訓,提升技能,保證資金的專項專用,保障未就業人員得到技能培訓;還可以與相關部門協商,設立專門的資金,鼓勵和重點扶持一些對社會就業貢獻較大的企業,并提供信貸支持,幫助企業不斷發展,并能逐步增加就業人員。最重要的話,通過財政政策的調整,達到以促進就業為主,失業保障為輔。

3、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通過稅收制度的改革,是社會更加公平。當前,我國稅收主要針對生產和經營環節,整體的稅收制度還不夠完善,在社會公平方面發揮的作用相當局限。政府應該深化對稅收制度的改革,完善相關的稅收體系,對收入進行合理的再分配,縮小當前社會巨大的貧困差距,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4、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對于金融體制,一方面是改革,一方面是完善,通過對體制進行深化改革,促進市場體制的建立和二元結構的調整,保證宏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性和穩定性,為宏觀調控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政策的引導,順利傳遞到微觀主體上,保證調控的效果。

5、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通過對產業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引導,保證產業發展的正確性,防止盲目跟風、重復投資現場的出現、產業政策的制定要包括很多方面,如產業結構、產業規劃等內容。對于產業發展過程出現過快過熱的情況時,可以積極運用金融和財政政策,合理控制,達到合理發展范圍內。并通過科學的政策引導,把握產業發展的方向,使整個產業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篇(4)

市場經濟條件和計劃經濟條件中宏觀調控的差異何在,存在以下幾點意見: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存在諸多差異,研究,識別和利用不同的是從根本上改變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體系的劣勢,建立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新型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必要的條件。

一方面,控制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是指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資源的調配,經濟運行之決策完全由政府掌握,一切經濟運行無法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運轉,不能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所謂的計劃指令和激勵制度,也主要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和精神性管理指令。大多數企業事業單位,要么是要服從的計劃指令,以政府的指令為方向,否則就不會受到政府重視,發展不起來,地位也會受到影響,企業自身的經濟下降也必然的。在這種經濟制度現狀面前,可以說計劃經濟中宏觀調控只能是行政手段為主導,優先考慮,或完全遵循行政手段調控經濟,企業本身無任何自由發揮的空間。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國家也好,政府也好,宏觀調控的措施的一般都是是政府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按照政府頒布的分層計劃指令下屬單位接受政府的計劃指令下級單位執行計劃指令。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條件下孕育而生的。具體的原因在于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下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的直接區別點在于在宏觀經濟容易導致市場發展不均衡,但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來看,這是兩個不同的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有根本的差異,導致宏經濟不平衡的原因有差異,也是導致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差異的根本原因。

2.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中宏觀調控的具體功能的不同。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的條件下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決定了實際行動上的差別。雖然在兩種經濟環境下,宏觀調控是糾正和防止宏觀經濟失衡。但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宏觀調控本身的解決的方案和計劃的實施往往容易片面,進而會導致宏觀經濟調解力度不到位,市場發展失衡。由于計劃經濟的本質是政府主導,所以宏觀調控主要是彌補政府管理漏洞,彌補自身缺陷。

3.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的系統不同。在現有的基礎上,不同的條件下,宏觀調控是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本身享有有無限的經濟自由,政府掌握實施宏觀調控并不需要單獨的立法授權,因為政府宏觀調控措施所憑借的行政手段,即使用直接調控措施,也是經濟的綜合控制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單獨的立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實施宏觀調控措施和控制是,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授權來提供制度支持,法律是先決條件,更是是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關鍵環節,該系統基于現有的條件,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總體上來說,是指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征服所面臨的問題都不是在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改進,但向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根本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運作,建立新型的宏觀調控體系。

4.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中宏觀調控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自由的市場經濟,和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不同的條件下,調控手段是不同的,政府的宏觀調控是采取行政手段,通過對市場主體的直接干預,達到調控經濟運行的目的,這決定了政府干預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市場主體的經濟自由被剝奪是此消彼長的。

篇(5)

1.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是多樣的,英美國家的宏觀調控都是一種需求管理模式,而日本的宏觀調控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首先先講美國,美國與很多西歐國家不同,美國政府在對經濟進行干預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手段是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配合使用,而不單獨使用某一種政策。通常來講,主要運用稅收、政府預算兩大財政政策和調節銀行利率、貨幣供應量兩項貨幣政策。兩種政策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能夠更好的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其次,英國的宏觀調控也是一種需求管理模式。英國之所以能夠在市場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因為英國在每一次世界經濟巨變時期都能夠思考探索出新的經濟管理模式。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引起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蕭條。英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實行了宏觀調控政策,以政府干預為主的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漸漸深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為刺激經濟增長,不斷的擴大財政支出,以實現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標。近些年來,英國將宏觀調控政策的目標逐漸轉向控制通貨膨脹,在政策手段上也以控制貨幣的供應量為主。今天的英國經濟,雖然沒有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傳統需求管理模式,但是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為主的貨幣政策也逐漸被運用到各領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結合會使英國的經濟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我們分析一下日本在發達市場經濟中所占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日本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崛起并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歷史。日本實施的經濟政策與英美兩國的完全不同,日本的宏觀調控是政府主導的。日本的政府在宏觀調控中占主導地位,政府更注重的是經濟的擴張。有例為證,日本在戰爭結束后,政府制定了經濟發展目標,并逐步有序的實施了十三個長期計劃,而且每一個計劃都有明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這一行動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意圖。俗語說計劃沒有變化快,在市場經濟中同樣如此,日本政府在采取計劃調節政策的同時,又加以行政手段的指導,以確保計劃的實施,使宏觀調控發揮效果。政府在財政稅收,金融政策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使經濟能夠正常平穩的運行。可以說,日本經濟能夠在戰后很快的恢復過來,并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這與政府采取的以政府干預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政策是分不開的。

2.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對我國宏觀調控的啟示

2.1宏觀調控中采用的宏觀經濟政策要與本國國情相適應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也是逐步發展并形成的,所以我相信,中國有一天也會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嶄露頭角。我國經歷了漫長的自由經濟時期,走向市場經濟的步伐明顯比別的國家要慢。而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也在發展階段,但還不成熟,有很多地方還欠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充分的學習,不斷的學習使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夠更上一層樓。首先,將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較并分析其區別,探討造成這些區別的主要原因和實施不同的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果,爭取找到能夠適合我國國情的宏觀調控政策。其次,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分析我國經濟的發展歷史,找到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政策和實施效果并進行比較,做到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國情,然后努力找出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優的宏觀調控政策。

2.2宏觀調控要與體制改革相一致

與中國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擁有好的市場制度,這是能夠有效實施經濟政策的很重要的一個前提。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應該有一定的體制制度,雖然有一些制度是由市場形成的,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制度,但是在本質上,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會有一個制度,都會有約束力。對于中國來講,由于中國實行了漫長的自由經濟體制,其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還是十分緩慢的,市場經濟體制當然也相對落后。在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的全面的體制之前,要發展市場經濟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宏觀調控的有效實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沒有標準的市場經濟體制就沒有真正意義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宏觀調控政策本身是不完善的。所以,我建議,要從兩個方面出發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其次要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這樣才能使宏觀調控與體制改革相一致,使宏觀經濟政策發揮最大的效果,為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做貢獻。

2.3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盡可能的彌補市場缺陷

對于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角度來看,許多成功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都很好的彌補了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一系列缺陷,而彌補這些市場缺陷也很好的發揮了宏觀調控對于市場經濟的作用。之所以說宏觀調控是彌補市場中缺陷的重要手段,那是因為宏觀調控不能被當做一種在市場經濟范疇之上的作用力,也不能夠成為影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阻礙力,它應該是為彌補市場經濟缺陷和功能不足而發揮重要積極作用的市場經濟調控政策。我國處于發展中階段,而且也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階段,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正是應該在這個階段發揮出應該具有的作用,積極維護和健全市場經濟上的秩序。而且宏觀調控對于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規范和秩序體制發揮了難以想象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目前所關心的最重要問題,而且也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環節。所以說,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市場體制和一個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進行支持,那么整個市場經濟將會處于癱瘓的狀態,所以,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成果宏觀調控經驗借鑒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對國外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的調查和研究,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市場經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雖然我國的國情不同于發達國家,但是要想將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有許多的借鑒之處,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研究出一個新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方案,爭取讓我過的市場經濟越來越國際化。讓我國的市場經濟真正的與國際接軌,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篇(6)

宏觀調控政策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與影響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市場調節極大地解放和帶動了各項資本的生產力度,也推動了科技含量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但是,市場調節并不是萬能的,常會出現通貨膨脹等現象,這些現象往往具有滯后性,會導致正常的經濟運行情況突發性地大起大落。如果市場調節是唯一的手段,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社會經濟的不穩定發展,同時會產生收入差距大和分配不公平到嚴重的兩極分化等弊端。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恰恰可以有效地緩解和克服這些現象,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夠實現,是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樣克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其最好的辦法還是雙管齊下。考慮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更要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作為有力的支撐體,這樣才能使得經濟趨于平穩的狀態中。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宏觀調控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宏觀調控雖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瞻望到在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還是應提出來作為改善的因由。縱觀現行的宏觀調控政策,無論在宏觀調控的監督和制定方面,還是在宏觀調控的決策執行方面,我們都不難看出還現存著一些缺陷。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同法律法規的建立一樣,任重而道遠。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呈現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問題還比較明顯,政府權力過于集中,對調控行為不承擔責任。盲目投資的結果造成嚴重的損失浪費。其次,政府和企業職能的錯位,導致許多本應由企業和個人承擔的責任卻由政府承擔,而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又由企業或個人承擔,造成經濟秩序混亂不堪。宏觀調控的決策機構隨意性大,決策程序不科學,缺乏民主性, 缺乏約束感。再次,貸款結構的不合理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基本建設的貸款金額繼續增加,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大。

以上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就是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決策機構的不穩定和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不真正地解決這些抑制宏觀調控政策發展的問題,市場經濟結構體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市場投資的盲目性和緩慢性,就不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也不能遏制,其隨時可能再度出現。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處在重要的時刻,加強宏觀調控對國家有關部門和人員來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其的力度不能減弱,工作亦不能松怠。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落實我國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用更多時間努力調整其結構,使國民經濟真正轉到持續快速和協調健康發展的軌道上去。除此之外,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為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還應必須做到有法可依。國家應該盡快地出臺有關法律,把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內容,以法規的形式規范起來。只有這樣,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在體制上,才能有所發展和保障。

我國市場經濟現狀下宏觀調控的應對措施

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取得了一些客觀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面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均衡發展等各種任務仍然非常艱巨,人口、環境、資源等各種壓力也仍在不斷加劇,財政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挑戰將更加嚴峻。我國處于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的重要關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建立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經濟穩固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應該以經濟手段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為輔導,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我國政府還必須根據國情制定一些適合我國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結合國際形勢的發展需要,從而有別于他國的經濟發展道路,有針對性地發展我國經濟。現針對我國市場的經濟現狀,提出相應的宏觀調控的措施和策略。

(一)適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應當采用適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而其關鍵政策也是如此。面對我國目前市場經濟出現的通貨膨脹、突發的經濟危機、結構不合理等現象,我國政府應當相應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如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堅持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價格變化,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奏,妥善處理發揮支持經濟發展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調控的有效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開市場工具組合、期限結構和操作力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及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的合理適度。對當前存在的流通量過大問題,要通過相關手段,促進貨幣流通量向適度轉化。避免投資過度及某些行業的不合理重復投資,也可以通過提高利息和準備金率來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恰當減少財政赤字、提高住房貸款利率等手段,對經濟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確保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同時,還應注意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關系,強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刺激總需求和調整總供給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國家發行國債,在此過程中就要通過恰當的操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貨幣供給需求量和貨幣流動性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發揮在促進市場經濟體制變革和市場供給調整中的積極作用,要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優化信貸結構體系,對機制效益好的企業給以優先的支持態度,努力把企業市場經濟變革的環境創造好,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通過我國宏觀調控下的政策性貸款相應地加大力度。

(二)合理改善社會就業狀況

首先,通過調整財政結構,比如財政支出的上調,基金保障體系的專門建立,使更多失業人員可以得到就業機會。特別對一些下崗職工來說,可以由政府出資對其進行專門的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以起到對某些弱勢群體更好的就業促進作用。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加強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的培養。適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要求,重視農民的基礎教育和各類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實現提高青年勞動者就業能力和調節勞動力供給雙重目標。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在全社會所有技術性職業工種全部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現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就業的緊密銜接。

其次,有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一些發展前景好的行業和企業的扶持,比如信貸支持等,使企業發展壯大,進而不斷增加就業人數。通過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繼續大力實施就業援助,開發適合困難群體特點的就業崗位特別是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招用、免費就業服務等政策措施,促進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

第三,建立就業為主、失業保障為輔的體制。在制定就業政策的同時,失業保障也應被同時重視起來。政府還可以加大對養老、醫療、失業等社保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社會保障,讓社保不僅覆蓋整個城市,而且也覆蓋一些曾被忽視的農村。

第四,堅持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就業。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引導和管理,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機制。

(三)宏觀調控政策吸收并應用全球化模式

在新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伴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逐漸加深,經濟活動的涉外比例在國民經濟活動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更需要抓住機遇,全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范圍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國家就是要采用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加以輔助和導引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這種市場的宏觀調控與以往的計劃手段的不同特點就在于它是指引性的而不是命令性質的。國內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使得對外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其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以至于我國參與的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

在全球化進程的步伐中,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表現為對國內外經濟均衡的掌握和趕超,顯然這是由我國的市場經濟運行的特點所決定的,并且對這種發揮了較為積極作用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比較有成效地實現了國內市場經濟的增長。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政府應積極合理地引進外資,優化外國企業的投資方向和產業結構,同時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將對鼓勵國內企業并購重組和提高自身競爭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我國改革開放之后,也是中國經濟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時期,我國在貿易和自由化投資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增長。

(四)政府積極引導以實現區域穩定發展

在大范圍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之下,全球化和市場化必然使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差距慢慢擴大,特別是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由于其發展的積極性較高,與地方財政體制相結合,在強化發展是第一任務的基礎理念上,應當全面實施追趕戰略,也就是因為這種情況,使得中西部地區之間造成愈演愈烈的經濟競爭以及區域內的發展不協調。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既要適當控制各區域的盲目行為和過度投資的行為,又要努力保護地方發展的熱情,在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措施的同時,積極引導東部與之加強合作,這樣起到縮小地區差距的目的。使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各區域的共同發展。這就要求:

第一,實現區域開放。這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打破區域間的界限,使區域相互開放、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向一體化方向邁進。離開區域開放,統籌區域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

第二,實現區域合作。區域開放僅僅是統籌區域發展的第一步,區域開放只是為統籌區域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統籌區域發展還必須全面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應該是在遵循經濟規律和體現區域經濟主體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效益為核心,自愿平等地進行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合作。

第三,實現區域融合。即實現區域空間一體化,這是統籌區域發展的一個根本任務,也是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它是指區域之間十分密切、非常協調、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新型關系。區域之間相互支撐和依托,一方的存在和發展以其他方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是區域繁榮的真諦,最終達到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加快區域發展速度并提高效益,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健康發展。

結論

在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的年代,市場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市場經濟必須不斷地發展完善,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趨勢,政府在國際化的推動下要維持財政平衡,必須把重點放在國內。總之,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高效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當代我國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經濟的起伏不定和突發狀況,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穩定健康,使國民得以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曼昆.宏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蔣智華.凱恩斯主義與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

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3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民間投資增速出現2.8%的新低,分別比2015年和2014年下降了約7個和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占社會投資比重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降。民間投資的放緩對長期經濟增長來說是一個不利的信號,它反映了市場信心減弱、有效需求不足、經濟潛在產出下降、經濟活動趨于收縮的現象,也預示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未來還將繼續增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后經濟危機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或多或少的都與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民間投資的逐月下降表面原因是實體經濟回報率下滑,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行政壟斷與行業壁壘和公共部門的擠出效應將一部分民間資本擠出了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或多或少存在國有壟斷的產業。2016年上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5%,增幅是2015年同期的兩倍,為歷年來少有。雖然國有部門投資的猛增填補了民間投資下降的缺口,支撐了鋼鐵、銅和水泥等大宗商品的市場需求,但它卻對后者造成了擠出效應。這些都讓一些民營企業選擇收縮陣地,甚至持幣觀望。

1 經濟危機對市場結構類型的影響分析

市場是西方經學研究的基礎,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歇爾的生產四要素通過市場的調節機制追求最優化配置。當然市場按照其不同條件和特征形成了四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市場在資源調配的過程中作用和效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市場具有統一性、開放性、競爭性和有序性4個基本特征。從經濟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人們對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一只看不見的手”將把自由放任的個人經濟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新古典的“完美”價格機制論,在引入邊際概念和數學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了一般均衡;凱恩斯提出市場會失靈,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進行修正的方法;同樣面對市場失靈的問題,科斯的產權明確論,認為可以通過明確相關產權利用市場來解決外部性效用問題。

經濟學中將市場分為四種類型,即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在經濟危機的發生過程中,由于在市場環境、所有制結構、企業自身特點等方面的差別,經濟危機發生本身會對市場結構類型產生一定的影響。

首先,從市場中廠商數目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危機發生前后,市場中的廠商數目發生一定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對比顯示,2008年我國境內私營個體企業數是245 850家,但是截至2014年我國境內的私營個體企業減少到213 789家,減少了13.04%;同時期,我國境內國有企業的個數也從2008年的21 313家,減少到2014年的18 808家,減少了11.75%。由此可見,由于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境內企業總量在減少,無論是眾多私營個體企業還是國有控股企業,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市場中廠商數目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市場的競爭性帶來一定的弱化。

其次,從價格的控制程度上看,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規模是188 811.37億元,而同期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為21 313家,每家平均資產規模為8.858 9億元,而2014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減少為18 808家,但資產規模為371 308.84億元,每家平均資產規模為19.742億元。2008年個體私人企業的資產規模是75 875.79億元,而同期個體私人企業數量為245 850家,平均每家的資產規模為0.308 6億元,然而2014年個體私人企業的數量減少到213 789家,但是資產規模為213 114.42億元,平均每家的資產規模為0.996 8億元。從平均單個企業的資產規模對比分析可以看到,經濟危機以前平均單個國有企業與私企的資產規模比為28.70∶1,但是在經濟危機后2014年平均單個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的資產規模比為19.80∶1。但是基于國有企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例如鋼鐵、煤炭、金融及電力等行業,在加上傳統的行政壟斷特點,因而國有企業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度較高。

最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行業進入的難易程度取決于多個因素,例如: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政策法律等。從2008-2014年,市場的上述3個因素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上述數據可以印證,由于經濟危機的發生,導致國企和私企其數量和規模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國企的平均資產從2008年的8.858 9億擴大到2014年的19.742億元,同期的私企也從0.308 6億擴大到0.996 8億元。資產規模的擴張,從一定程度上對規模經濟化較強的行業來說增加了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難度,從而削弱了市場的競爭性,增加了市場的壟斷性因素。此外,由于企業資產規模的擴大,拉大了不同類型企業技術水平的差異,從而導致企業間產品差異化因素增多,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市場的壟斷性因素。

綜上所述,在2008-2014年由于經濟危機的爆發和持續,使市場中的競爭性因素減小,而壟斷性因素得到了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市場的類型屬性。市場類型的改變對資源的配置效率帶來了更為深層次的影響,使傳統經濟學的市場競爭性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得到了體現。

2 經濟危機中政府調控政策對市場類型的影響分析

馬歇爾生產四要素論即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在當前我國的要素市場中其中有三種要素并非完全通過市場進行調節。土地等資源由國家所有并進行調控;利率在央行指導利率的基礎上進行有限的浮動。勞動力的流動與分配受到國家的戶籍制度和產業政策的影響和制約。政府對這些生產要素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政府自身宏觀調控的力度,避免了單純市場經濟調節自身的盲目性,對于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是顯著的,在2008-2014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順利有效的實施,實現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穩定物價、擴大出口的宏觀調控目標。在肯定國家宏觀調控積極性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危機過程中國家經濟政策對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本身帶了的一系列影響。

2.1 經濟危機過程中經濟政策對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影響

在當前經濟危機條件下,政府為了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擴張性政策,但是由政府主導的濟增長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壟斷力來推動的,而這種模式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往往不高并且對市場變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經濟危機的發生從根源上是經濟運行本身存在著結構性、體制性等一系列問題的集中反映,是市場本身失衡的一種表現狀態。然而人為的市場調節可能會一時掩蓋了經濟危機的癥結所在,轉而成為一次潛在的規模更大的危機。在當前經濟危機條件下,政府為了拉動經濟的發展,通過釋放更多流動性,希望以此支持實體經濟,這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外部經濟危機對于我國國內經濟的沖擊,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拉動效應,減少了經濟周期性的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但是這種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資本配置的效率,改變了資本配置的方式。高度壟斷和僵硬的國有金融系統沒有有效地對金融資源進行配置――它傾向于把寶貴的貸款注入低效的國有企業而非急需金融支持的更高效率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創新型民營企業。然而這種配置沒有體現市場優勝劣汰的效率競爭法則,沒有滿足社會需求,最終達到社會生產與需求之間的平衡。不僅如此,在政府對經濟危機的刺激過程中,在金融系統對社會資本配置不夠合理的基礎上,使土地等資源緊張,國有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及資本,在對土地、勞動力的生產要素的獲取上遠遠比其他經濟成分企業具有優勢。因而,在經濟寒冬期對其他民間企業通過并購等方式進行資本擴張,進一步擠占了民企原有狹小的生存空間,實現了更為廣泛的市場壟斷勢力,而與此同時本已艱難的民間實業投資一方面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同時由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導致在生產過程中成本上升、回報率日益下滑,最終經營困難推出市場。

因而,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經濟危機條件下,政府出于穩定經濟發展的目的,通過加大社會投入,從而對原有應該由市場進行配置的社會資源轉而更多地通過政府力量進行分配調節。當然這些政策的實施對于當前國家穩定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來說有一定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政府主觀對資源分配過程中,客觀上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需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2.2 經濟危機過程中宏觀經濟政策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一方面構建了各類完善的市場體系,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交易;另一方面,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市場多元化的競爭主體,最終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但是時至今日,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是一個還未發育成熟為統一有序的競爭市場,形成范圍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局部壟斷市場。

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政府通過4萬億資金的投放導致原有的市場勢力模式發生改變。在這種改變的過程中,市場的競爭性因素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的壟斷性因素和行政性因素在增加,最終市場經濟的基礎性要求即市場的競爭性在弱化。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經濟危機條件下,通過政府的調控政策,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模式發生了變化。國有企業盡管并不具有生產技術和市場資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地位,因而并不會出現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結果,相反一些多種經濟成分的中小型私企,由于整體宏觀經濟的影響,在加上自身資金實力較薄,因而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會出現破產倒閉潮。

由此可見,由于在經濟危機過程中,由于政府宏觀投資經濟政策的影響,一部分低效率的國有資產并沒有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被淘汰,反而是一些中小型的私企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倒閉。這種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對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效果,同時也會使市場壟斷勢力增強。市場競爭的結果,不是保留下來了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和體現未來發展趨勢的行業和企業,反倒通過國家的救助與扶持,導致一批生產能力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社會需求過剩的國有企業被保留下來。使整體市場的競爭性在不斷的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較強壟斷和行政背景的國有企業規模在增大。正是基于這樣一個過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追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競爭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沒有完全形成,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

3 結 語

不可否認從2008年至今,為了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政府采用了諸如加大投資、減稅等手段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于我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對于刺激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拉動消費都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宏觀調控手段,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經濟危機條件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對于市場資源的配置方式和市場競爭結構都來了一定的影響。市場經濟通過市場價格的變化來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利用。市場的競爭性影響和制約著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綜上所述,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政府應更好地將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手段有效結合起來,以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杜傳忠.寡頭壟斷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篇(8)

去年5月,當代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來訪中國,正值政府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出臺。他在北京的一個學術會議上對此作了一句話的評論:中國出臺了這么多措施,沒有一項是宏觀政策,全部都是微觀政策。此言一針見血。

在現代經濟學中,宏觀經濟指的是總量,如政府的總支出和總收入、貨幣的總供給、GDP的增長率、勞動就業率和失業率,以及影響整體市場的價格參數如利率、匯率等等。不僅僅企業屬于微觀范疇,而且某一行業(比如汽車、房地產)、單個市場(比如鋼材、電)都屬于微觀范疇。這一概念上的區分直接引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職能的分野:宏觀調控指的是政府有關財政、貨幣、匯率等調整總量的政策;而市場監管指的是政府對企業、行業或單個市場的規制。當盧卡斯聽到政府旨在對原材料、房地產、銀行貸款方向等的限制措施后,由此評論自然不足為奇。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的手段是不同的。市場監管,比如對銀行的監管、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對電信業的監管、對土地的監管等等,涉及某個企業,某個行業,某個市場這樣的微觀層面,因此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這三種手段都是適用的。而宏觀調控則不同。

不少人認為改善宏觀調控就是少用行政手段,多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我覺得這種提法不妥。首先,宏觀調控是不能用法律手段的。雖然我一直主張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但那是在微觀層面。事實上,我不知道有哪個市場經濟中的政府是用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其次,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之分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宏觀調控政策當然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門制定和執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行政手段。但是政府應該是對宏觀經濟總量做調節(價格的或是數量的),而不是對微觀經濟活動做干預。

目前,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對投資項目的控制。在市場經濟中,單個項目投資是微觀問題,是企業、銀行的事。投資項目審批既不屬于宏觀調控,也不屬于市場監管,它不是政府的事。政府的宏觀調控應該管的是投資總量,手段是財政、貨幣政策。在計劃體制中,政府直接管投資項目的審批。既然管了上項目,就也要管下項目;既然讓地方政府管了上項目,就也要迫使它下項目。通過控制投資項目來實現宏觀調控,造成“自我辯解”的惡性循環。如果宏觀調控不再通過對投資項目審批的控制來實現,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就走向成熟了。

宏觀調控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能“一刀切”。這話似是而非。首先,宏觀調控是政府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對總量當然是“一刀切”的,無論是在數量上(財政收支、貨幣供給),還是在價格上(利率、匯率),都是如此。其次,市場經濟的精髓就是同一商品(比如同等風險的貸款)的價格(比如利率)要一律,因為它反映的是同一稀缺資源在全社會內的機會成本。根據這一“一刀切”的價格,企業和銀行自己作出不是“一刀切”的數量決定――上不上項目,貸不貸款。這是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的機制。如果由政府去決定不“一刀切”的數量,雖然立即見效,但是不可能有效率。

篇(9)

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的主要弊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調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計劃經濟本質上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因為作為一個計劃,發行計劃的主體在指導和監督計劃的執行上都應該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經濟發展運行計劃是平衡的,是客觀的,具體說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各種指數都是平衡的。在這種前提下,政府職能就是監管,以確保計劃的完美實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經濟計劃,必須滿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過獲取制定一個計劃的全方位,立體式,符合實際的客觀指數,及時,準確的GDP數據;其次,政府總體規劃方法要符合市場規律,遵循客觀情況;再次,一個系統的計劃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決于規劃方案是否科學,決策過程是否民主;而現實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等技術落后,市場主體根據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將導致政府無法獲得制定一個全面,及時,準確計劃所需要的全部經濟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政府在尋求最佳規劃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產出方法,優化方法已用于制訂計劃,但是,截止到目前,我們尚未完全掌握優化規劃的有效方法。其實,規劃方法的關鍵在于制定主體對于改善經濟恒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對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性質,程度已經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簡潔和實用的數學模型,但目前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一個國家的規劃方法是計劃經濟的落后,許多的計劃是,政策制定者和結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規劃制度在實踐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統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個利益之間的均衡,從而避免沖突的發生。最后,作為制定主體----規劃師應該完全代表社會利益,完全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著眼全局,但事實上是,在現實中這是理想化的存在,計劃制定師總是難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從己出發,或從其代表的部門或地區的利益出發,制定一個反映少數人利益的計劃,著眼小集團利益。鑒于上述事實,現實的計劃常常是不完美的計劃,計劃本身難以避免出現不平衡的結果。

第二、計劃調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規劃是已經預測了的,并且已經考慮在該項目中,但有些情況是計劃中并尚沒有出現,沒有預測更無法提前考慮的,這些情況將使預先設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常常令計劃執行措手不及,所以,他們需要根據變化的經濟環境,不斷適應和更新計劃,以求達到與時俱進。可是,這一簡單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實現,客觀情況是規劃方法和制度出臺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導致這種調整的滯后,計劃調整往往滯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計劃經濟中,即使其中第一個計劃是均衡的,也會因為規劃調整導致宏觀經濟的片面失衡。為此,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而使計劃能夠跟上經濟變化的腳步:首先,規劃部門出臺符合客觀情況的執行規劃和計劃指標。其次,建立有效的評估或績效識別系統。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體制。在優先考慮數據,技術,收益效益等環節的前提下,這些條件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在此前提下,計劃經濟時期,執行該計劃時所產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實行計劃經濟,國家是不是一個很長的計劃綱要下,為了實現計劃指標指數不得不執行的現象出現。這些客觀問題的存在,恰恰說明計劃經濟的環境下,宏觀調控所導致的平衡是難以實現的。只要存在客觀的經濟失衡問題,就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宏觀調控激勵和監督機制予以糾正。因此,宏觀調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計劃經濟的擬定和實施過程中缺乏監督和激勵造成的。

二,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啟示

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也有宏觀調控。從形式看,似乎都沒有區別,但事實是,也有明顯的差異。要清理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但如何進行宏觀調控。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適用宏觀調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質的差異。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宏觀調控體系和計劃經濟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觀情況下有必要建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讓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本能的調解功能,讓市場經濟機制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調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應該清楚地看到,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對計劃經濟,更要能夠使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需要。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重復,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破壞市場體系的正常功能,從而損害經濟效率的增長和社會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應加快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改革進程。

篇(10)

與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中國的宏觀調控也先后經歷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如果說1997年以前,面對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情形還能通過強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壓制總需求來實現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的話,那么,1997年以后,面對在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擴大基礎上形成的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宏觀總量非均衡情形,盡管政府實施了更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但三年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與預期結果仍相距甚遠。對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和政策的規范研究業已引發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學術界大多數關于宏觀調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觀調控政策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繹的邏輯推論而陷入了宏觀調控認識的誤區。本文基于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的觀點,依據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礎與邊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理論框架。

一、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內生與外生的績效

上一篇: 化學專業的理解 下一篇: 旅游景區規劃案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婷婷开心五月综合视频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久久极品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亚洲日韩爽爽爽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