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09:5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專業的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化工類專業實習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性認識,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深化和檢驗,有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化學化工類專業學生實習現狀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高校化學化工類專業實習受到明顯的制約,化學化工類專業實習環節嚴重弱化、實習難等問題越來越突出[1]。主要表現在:(1)企業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2)學校實習教學的目的、要求與現場實際脫節;實習實踐環節的投入短缺。(3)學生無心實習,實習走馬觀花。實習教學流于形式。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而質量源于管理,所謂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標、資源、組織。為此,本文針對專業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目的,借鑒其他院校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本專業實際情況,嘗試在遵循教育和認識規律的前提下,對化學化工類專業學生實習通過管理的內涵創新來解決以上問題。
二、化學化工類專業學生實習管理創新措施
1.加強實習目標管理。由于缺少完善的實習目標管理體系,一些校外實習流于形式,甚至變成參觀式或放羊式實習。在實習管理活動中,通過目標管理,可以把實習目標分解為戰略性目標、策略性目標以及方案、任務等。一方面通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增強對其所學專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實習戰略目標與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目標一致,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接觸生產實際,學習生產過程,加深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能力,使策略性目標定位于鑄就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自主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并將實習計劃的貫徹執行建立在學生與指導教師的積極互動的基礎上。
2.加強實習資源管理。實習活動的實習資源主要包括實習基地、實習師資、實習經費。抓住這三要素,才能發揮最佳效益。(1)充分發揮學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形式廣泛的產學研合作[2],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管理。實習基地是開展實習活動、鞏固提高理論教學成果的物質基礎。企業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企業出于經營成本的考慮,對于不能給企業帶來實質經濟效益的活動一般不愿意考慮。其次,企業對接納學生實習有較多的顧慮。如果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如賠償、訴訟風險,依據目前安全生產法規給企業的處罰等),接納學生實習也對企業正常生產造成干擾。基于以上各種顧慮導致企業對接納學生實習持消極態度。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采取產學研合作措施,抓住企業科技進步的關鍵,以學生為載體向企業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如我們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科技信息、技術咨詢、培訓技術,積極承擔企業委托的技術開發項目,優先轉讓基地方面所需的技術成果,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與企業建立緊密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使企業獲益,提高企業積極性。(2)充分發揮學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產學研合作為突破口,緩解實習經費緊張局面,加強實習經費管理。實習經費是確保該環節實施的必要保證,現在高校在教育教學觀念上還是重知識輕能力,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一旦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發生沖突,往往犧牲實踐教學。由于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導致部分學校教學實習經費十幾年不變,另一方面,近年來的擴招又使得教育經費短缺,高校便往往擠壓在實習教學方面的投入。兩方夾擊,導致實習經費更加短缺,要增加實習實踐環節的投入難度也隨之增大。通過產學研合作及其他渠道,利用自己的專利、技術和研究成果,興辦新的產業實體或直接服務于生產經營第一線等方式,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積極參與辦學,彌補了教學資金投入的不足,逐年改善了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由此進一步增強了辦學的活力,促進了專業和學校的發展,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3)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是整個實習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在實習活動中的作用直接決定了整個實習效果的成敗。這要求教師既有寬厚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較深的學術造詣,又有熟練的操作技能。然而學校教師一般具有扎實的本學科前沿知識與技術,但往往實際應用經驗不足;因此我們大膽嘗試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實行校企雙導師制,通過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來擔任學生的校外導師,由于企業導師盡管對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但往往具有豐富的現場經驗,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這樣一來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就能形成優勢互補,從而使老師能更好地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更好地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加強實習組織管理。(1)合理安排實習時間。由于管理模式單一。為保證校內教學的連續性,學院在實習時間安排上還在延續過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進行,每次實習的時間比較短,沒有考慮到企業的生產實際,許多學校幾乎都是集中在同一時間安排實習,導致在較短的時間內企業需要接納大批量的學生同時實習。學院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特別是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在這期間學生面臨找工作、考研、考證、出國聯系等壓力,根本無心實習。由于實習是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主體參與,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習時間安排上,要兼顧企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靈活地設計,保證實習時間的充裕完整。(2)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對畢業實習,大都有一種興奮和新奇的心理。在實習前教育中,我們要求學生準備實習的有關資料安排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與化學化工類實習車間工藝有關的資料,使他們全面地了解該工藝國內外的發展現狀,以及同類產品的更為先進的生產方法,實習計劃安排表等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實習目的、任務要求、具體步驟、考核要求等,從而更有效地、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認識實習。通過邀請實習基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相關專家作報告或座談,讓學生了解專業相關企業的生產情況、管理模式、專業相關的技術難題和研究熱點問題,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3)認真做好現場實習。現場實習是實習的核心內容,通過現場實習可培養學生熟悉和適應現場工作的能力[3],縮小課堂教學與生產應用實際的差距,使學生了解化工生產實際情況,適應現場的工作氛圍和工作方法。為了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首先,我們請現場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給同學們現場講解生產的工藝原理、流程特點、生產操作控制的主要指標及主要質量控制手段等知識;其次,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檢查學生實習情況,督促他們進行聽、記、看,在此過程中,若發現有不認真實習的現象,就給予批評教育。另外,我們還與學生一起傾聽現場人員講解,這樣便于發現必講的內容是否被遺漏,以便向現場指導人員及時提出予以補充,并結合現場實際對學生進行口頭提問,以便啟發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對學生尚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補充講解。
4.規范實習評價體系。建立一套規范科學可操作性強的實習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對于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實習成績,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我們嘗試突破以往以實習材料作為評定學生實習成績唯一向度的做法,采用企業考核與學校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職業能力考核相結合的全面、客觀的實習考核評價方式。(1)實習單位鑒定考評。實習單位領導及實習工作具體指導人員是學生實習全過程的直接見證者。在實習結束前,廠方領導或技術人員就本崗位所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生產實際知識設計試題,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參考完成實習任務的質量、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等情況對學生給出鑒定意見及鑒定評分。(2)學校指導老師現場檢查考評。指導老師在現場實習進行到一定時間后,就實習崗位的作用、工藝流程、工藝條件、設備、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問題設計好題目,對每個學生進行現場提問,要求學生現場回答,根據答題的情況給予學生客觀評價。(3)實習態度和表現成績的評定。根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通過考核學生的工作認真負責程度、出勤守紀情況、廠方鑒定、公共關系、定期與指導老師聯系和匯報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敦促學生為了獲得這一部分的良好成績,重視實習過程。(4)實結報告考評。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提交書面材料,內容包括:實習技術總結、實習體會和對實習的意見與建議。通過撰寫實習報告,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升華,指導老師認真閱讀學生實結和意見可以為學校指導老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提供參考依據,為今后的校外教學實結經驗。
三、總結
解決高校學生實習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學生等方方面面,關系到科教興國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國家戰略的貫徹落實。如何解決當前實習管理的滯后,構建生產實習管理新模式,還需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堅持創新性學習,不斷進行管理內涵創新,建立一種新的長效機制,形成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把實習管理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常規管理,才能探索出真正適合體現素質教育的生產實習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董超俊.大學生生產實習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1,(3):82-84.
[2]張新廠,鐘珊珊.產學研聯合培養復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064-02
隨著醫學的發展,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關注焦點與研究方法差距越來越大,溝通和交流卻逐漸減少,最終產生了二者之間的鴻溝,被稱之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死亡谷”[1]。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稱為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發表文章首次應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詞;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發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中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在實驗室與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間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不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課程,實驗教學都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實際的操作和操作中獲得的對理論知識的二次習得,才能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在實驗課中學生的基礎醫學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鍛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它連接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創新性地結合轉化醫學理念和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的同時,兼具有轉化醫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一項創新,并影響了實驗課內容、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是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主要包括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基因信息傳遞為中心的現代分子生物學知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主要內容決定了其知識點紛繁復雜,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論或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5](Case Based Study,CBS),從具體臨床疾病現象做引入使學生先有具體模像,然后對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機理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由表及里”地引導教學過程能讓學生有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知識,課堂中營造出的“病例-機理”氛圍也能使醫學生感受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又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新理論、技術層出不窮,具有很強的更新及前瞻性。與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沿不同,教學所采用的教科書的更新和修訂速度較慢,因此不論在理論或實驗教學中,教師都應主動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前沿新發現和技術,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已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對于醫學生來說學好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十分必要,可為后續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的聯系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作為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時展產物的轉化醫學,其研究內容的中心環節之一是生物標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標志物的鑒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疾病治療反應和預后的評估與預測[6]。轉化醫學的主要任務是架起基礎科研工作者跟臨床醫師的橋梁。它的出現使得基礎科學重視臨床醫學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并根據現象追根溯源尋找機理原因,并能將研究出的機理成果運用到臨床問題中,解決臨床醫學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并在“現象-機理-運用”這一過程中形成及時反饋,使臨床研究者修改觀察指標或側重點,同時也相應地使基礎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為臨床服務,最終使患者受益。其兩者都是橋梁學科,與多學科密切聯系,特別是與臨床知識密切相關。這就要求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工作者教學與研究必須以轉化醫學的理念為指導,從而適應轉化型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與轉化醫學理念的創新結合
1.引入病例引導型實驗內容。在實驗教學中,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CBS)內容。用具體臨床疾病做實驗背景,并闡述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原理,然后對驗證此原理所采用的實驗技術進行講解和操作示范,學生即可開始實驗操作并完成報告和教師布置的相應思考題。例如,我們使用醫院生化化驗單的幻燈片來引入血糖這一生化指標,講述血糖的生化和臨床診斷意義,并以糖尿病為病例講解血糖超標后對身體的影響,在進行背景鋪墊后開始講解葡萄糖氧化酶測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讓學生對事先準備好的不同血糖濃度的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獲得結果后進行分析:所測樣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圍內,是偏低還是偏高,分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經過這次實驗,學生不僅學習了檢測血糖原理的實驗技術,并對血糖的生化知識和臨床運用有了很好的結合學習。
2.引入個性化用藥治療的系統實驗內容。轉化醫學將分子標志物、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及疾病治療與預后的評估與預測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在實驗中充分融入轉化醫學科研成果,開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個體化用藥治療為主的內容新穎、應用性強的專業前沿研究性實驗,能夠極大地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目前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關鍵問題有初步的了解,較好地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轉換,相互促進。我們在實驗課中創新設置了“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檢測人乙醛脫氫酶2(ALDH2)基因多態性”實驗。首先為學生講解整個實驗背景:硝酸甘油作為治療心絞痛的基本藥物之一廣泛用于臨床。研究發現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過釋放一氧化氮(NO)所介導[7]。乙醛脫氫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對硝酸甘油轉化產生NO起了關鍵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點的多態性會影響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藥指導建議,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攜帶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這一基因多態性位點具有指導臨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藥的重要意義。然后為學生講解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反應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學生對實驗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術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統一清晰的認識。具體實驗流程為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口腔黏膜細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經過PCR特異性地擴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經過酶切反應和電泳檢測即可獲得自己的Glu504Lys位點基因型。通過這一系列綜合開放性的實驗,以學生自身遺傳多態性為背景,將臨床個性化用藥檢測與經典的分子生物學實驗結合,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的關注和投入,訓練了實驗操作能力,還加強了他們轉化醫學思維的培養,
3.實驗教材的采編。實驗教材是實驗課程的重點。本教研室認真研究國內外優秀教材,借鑒其經驗,同時結合本學院學生的臨床需求,精心編寫自己的教材,建設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課程配套的實驗系列教材。同時也精心挑選合適的轉化醫學內容穿插入實驗教學過程中。
隨著日新月異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進展,我們也對前沿進展和發現保持持續關注,將更新的內容及時修改、添加到實驗教材中。
以上僅是我們作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師在轉化醫學大背景下,在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體會,隨著轉化醫學的發展,其內容必將會更新和擴大,作為基礎醫學教師要敏銳地跟上發展腳步,積極尋找轉化醫學與生化、分子生物學的結合點,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基礎扎實、科研思維清晰的有用醫學之才。
參考文獻:
[1]趙玉沛.轉化醫學本土路線圖[J].中國醫院院長,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賈舒婷,張繼虹.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病例引導型生物化學教學方法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7,8.
[6]閆華.醫學科教新任務――促進轉化醫學[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225-228.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86-01
本校領導具有強烈的超前意識,高瞻遠矚,新學期提出了用三年時間打造精品專業的創新目標,并為精品專業下了這樣的定義:一是有學生要來讀;二是企業搶著要人;三是有能力承擔社會培訓。
汽車專業教學部貫徹校領導的新思路,結合本校汽修專業的實際辦學條件,假設了"校企結合"創建汽車實訓中心,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索。汽修2012級部分學生試行"3+2"的教學模式。即:一周5天,分成二段,3天上理論課,2天在車間實習,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開學至今已實踐了2個月,此種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體會分述如下:
1.創設一定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入本校學習的學生,在原初中學習階段大多是班中一些學習習慣、行為較差者。針對這一實際現狀,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首先設法提高學生對學習汽修專業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學習需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因此,在教學開始時,首先要引發學生對課題的興趣,做好課題的鋪墊,讓學生對他尚不能解決的問題產生好奇,感興趣,讓其注意力指向學習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創設一定的情境,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比用口頭解說要好很多。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的技能過程中,可以創設一些情境現象,把枯燥、刻板的教學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在歡樂、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講解汽車點火系統故障時,可找來汽車點火系統的有關零部件,把點火線路接好,在講課前,先做火花塞點火現象讓學生觀看,使學生在觀察火花塞點火現象中產生興趣和疑問及求知的欲望,老師根據這些現象,一步一步向學生闡明點火系統的工作原理、緊接著指導學生如何連接線路及診斷維修點火系統的故障。通過對有關資料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興趣。
2.采用實例分析,提高教學效果
汽車修理專業涉及的知識是非常廣泛的,如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現采用"3+2"模式后,學生在3天理論課上學到的知識,馬上能在2天實習中看到實物,觀察有關部件的運動關系及裝配關系。
因此,可采用實例分析法進行教學,邊做邊講解,讓學生覺得書上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汽車維修中的關系是如此密切,有利于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掌握。
例如:以"發動機氣缸壓縮壓力不足的維修"此實例作為載體,引出與發動機相關的各系統工作原理和處理發動機氣缸壓縮壓力不足維修的相應技能,如下表所示:
實例:發動機氣缸壓縮壓力不足的維修
相關理論知識教學相關技能教學
1.發動機配氣機構工作原理。2.發動機進排氣系統工作原理。3.發動機曲柄連桿機構工作原理。1.發動機的拆裝。2.發動機的總裝各系統的清洗。3.氣門間隙的調整。4.配氣相位的調整。5.氣缸密封不良的檢查。
理論課講過"發動機氣缸壓縮壓力"這一章節后,實習中,學生親自在實車發動機上進行氣門間隙的調整,請一組學生按發動機的結構原理進行調整,發動機很快發動起來;而讓另一組學生隨意調整,結果發動機怎么也發不出,以此例,告誡學生修車的技術要求很嚴,一定要按有關技術要求進行操作,否則,好車維護時也會搞出故障來。
通過"發動機氣缸壓縮壓力不足的維修"這樣常見的故障實例進行分析教學后,學生既能掌握發動機各系統的結構和原理,又學到了發動機的拆裝及主要部件的檢查調整的技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校企結合,讓學生"零距離"上崗
校領導和汽車專業教學部充分抓住今年上半年"汽修實訓中心"改擴建的契機,將本校汽修實訓中心與嘉檢汽修一分廠"合二為一",使學生實習與實際修車緊緊結合起來,實現"零距離"上崗。進廠修理的車輛,學生能在第一時間看到,親眼目睹老師傅是如何將一輛輛故障車修復出廠的,使學生對"排除車輛故障"不再感到是遙遠而漫無邊際、深奧的事,也增長了不少汽車維護方面的經驗教訓。
學生每周兩天實訓,每個班分為四個小組,把學生帶到車輛維修現場,由企業的師傅帶領,師傅診斷,學生維修,讓每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動手操作,排除故障,達到"零距離"上崗的教學目的。學生從最基本的洗車、擦車,到發動機、底盤的拆裝,到電控發動機的基本構造與維修、故障的診斷與排除,到汽車的美容保養等等,經過這一系列由易到難的、環環相扣的初步學習,學生在提高學習專業知識的主動性方面得到提升,學到技能的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
教師也可通^修理廠所接到的修車業務,現身說法對專業課中有些知識進行切合實際的講解,如:在講到如何進行汽車發動機維護這一章時,恰逢該廠在在短短2個月中的承接了兩臺發動機大修的業務。
比如:2013年10月20日一輛桑塔納時超GSI,發動機為AJR,發動機發生異響,經拆檢,活塞發生拉缸現象。經檢查,該發動機自上次換機油至故障出現,行駛了18000公里,未換過機油。
通過上述實例,教師及時進行講解分析:這兩例發動機大修均是由于沒有按有關規定操作所造成的。而目前此類情況在汽修廠的承接業務中比比皆是,如何避免這種惡性事故的發生?作為一名汽修專業的學生是應該了解和掌握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總結了以下兩點:
(一)不同型號的汽車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不按規定的要求和方法進行操作,會造成汽車非正常損壞。
(二)讓有車族去接受汽車技術的系統培訓目前是很難辦到。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是在買新車后使用前,認真閱讀隨車所附的《使用說明書》,這是用好汽車、減少汽車使用費用的頭等大事,即使對有較多汽車專業知識的有車族來說,也應認真做好這一點。
4.合理的考核,增強學生的成功感
針對汽車維修專業的特點,學校采用模塊單元化考核:即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一定的考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主要采用"動筆、動手、動口"相結合,"教材、職業技能鑒定、設備工具"相結合,根據學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同,分組考核,讓學生在檢驗自我的過程中,有自我成就感。如在完成對化油器結構原理及維修調整的技能培訓后,針對不同的學生,讓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對安裝在發動機上的帶故障的化油器進行調整,再進行口試。這種考核方法,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感,大大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從汽車維修專業課程出發,結合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以理論實踐并行,本校目前采用的"校企結合"特色對中專生的專業教學是行之有效的。突出學生掌握實踐技能為重點,教學有法,但不定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技工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技能人才,而傳統技工教學重教師、輕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等諸多的問題導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優勢,所幸的是目前眾多技工院校積極開展“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聚焦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一體化課程改革,倡導回歸教育的本質。在如火如荼的一體化課程改革過程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本文是在開展管理類專業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三年多的實踐中,針對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分析之后進行的思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課程改革思維的突破
課改思維引領整個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理念的宣貫是課程改革進行的先決條件,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要理解課改的實質思想,還要積極主動地改變自我思想和習慣行為,建議技工類院校可采取學校動員、系部組織集中培訓、教研組分組開展培訓等方式分層次進行,也可派教師外出培訓帶回課改信息,讓人人都有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改實施過程中要及時厘清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認識盲點,如工作頁≠練習本、學生開心≠教學達到效果、新課改≠新教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要講課等,將成功的課改案例與教師一起分享,積極鼓勵教師,只要邁步就是進步,從思想認識上掃清障礙。
二、思考二:課程改革教學內容的突破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要達到的是“工作即學習,學習即工作”,要求將企業的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任務,但目前技工院校開展課程改革的重大瓶頸是教師缺少企業實踐經驗或長時間脫離企業實踐,這是制約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原因,只有教師真正了解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的內容,才可能從根本上推動一體化教學,這也給各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和學校教師下企業的實踐提出緊迫性要求。
三、思考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的突破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職教特色,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項目教學、任務驅動、頭腦風暴等方法使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都得到提升,對教師普及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培訓和應用是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前提,將行動導向教學法與工學結合課程改革二者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四、思考四:一體化教學環境的創設
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環境的創設非常重要,但在場地、設備、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一體化教學場地的建設,頗費思量。
途徑1:同類多個專業調研,了解專業實踐的核心項目和任務內容要求歸納項目和任務實施的軟件、硬件、場地要求策劃、籌建承載多功能的一體化實訓室,這種途徑可在財力、場地有限的情況下從整體上綜合利用資源,防止一體化實訓室建設華而不實。
途徑2:利用多媒體展示場景和設備或流程。
途徑3:用手工制作布置場景。
途徑4:帶典型任務到企業實地調查了解。以上內容在管理類不同專業內可酌情選擇。
五、思考五: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監控、評價的突破
課程改革永遠向前,課程改革的目的使職業教育愈來愈接近職業本質,為檢驗課程改革的效果及持續改進課程,對課程的質量監控、評估、必不可少,這種監控、評估目的是保證課程改革達到預期目的。
以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三個層次為例:
三年制中級班(學制:在校學習2年+下廠實習1年)
三年制高級班(學制:在校學習2年+下廠實習1年)
四年制技師班(學制:在校學習3年+下廠實習1年)
學生考核方式不再拘泥卷面成績和作業,考核方式趨向多樣化,包括日常評價50%+期末成績50%或完成一個工作任務作為成績等。
在日常教學實施中,可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教師的聽課評課、教學設計檢查等了解課堂教學實施。
在校第二年可通過綜合職業能力測評和專業技能鑒定檢驗教學效果,“下廠實習1年”中,可開展由第三方企業評價,把國家職業資格鑒定、企業評價、教學綜合評價融合在一起,檢驗培養效果,從而對整個專業課程改革的效果做全方位的系統評價。
年復一年的畢業,就像話劇似的,有人要謝幕,有人要上場,總會有人要離別,只是這一年,逢到了你們的青春散場。
有的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有些事,一恍惚,就定格為回憶。“總以為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卻各奔東西”,原來歲月是這么經不起推敲與研磨。在校時對學校的林林總總不盡人意的地方總是不停地抱怨,真要離開還真有幾分依戀,幾分不舍。記憶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回憶從離別時開始,今天的典禮是個標志,隨著歲月的過濾,往日的種種不快都變得脈脈溫情起來。
畢業之際,傷感、惆悵、無奈、無助;向往、興奮、憧憬、期待;還有幾許恐懼,幾許焦慮……這重重的感覺在校園里氤氳起來,彌漫開來,不同程度的纏繞在即將離校的同學心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的畢業仿佛與往年沒有什么區別,老師們說著一些發自肺腑的相似的話,大家忙著一些相似的事。但是,今年的畢業與往年又有很大不同。2009年畢業的同學們,你們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每一屆畢業生都聽到這樣的話。不過,應該承認,你們畢業的這個時代或許更為困難,在某種意義上也更令人生畏。
然而,這正是需要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
首先,不要過分抱怨。老實講,大家處在這樣一個時期:讀小學時,上大學不要錢;讀大學時,上小學不要錢;要讀研究生了,研究生不值錢了。還沒能力工作時,工作是分配的;有能力工作時,找不到工作了。對于這些,在學校里抱怨一點,吵鬧一些,學校會寬容大家,不會苛求大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走出校門,離開學校,社會不會在乎你的抱怨,不會同情你的處境,不會在意你的感受。所以,需要大家做的,先擺正自己的位置,存大志,做小事,先找個吃飯的職業,從小事做起,先做你能做的,再做你想做的。不要因為眼前暫時的不如意,就怨聲載道,相信生命之中一定會有峰回路轉之時。大家要承認,今天的暫時挫折,源于我們昨天的努力不夠;大家更要堅信,今天的努力,將來一定會有大收成。
其次,學會適應社會。大學里不是教給你現成的東西,她給你的只是一點獲得更多東西的思維方式。現在四年的河大學習已經結束,但是課有終結,學無止境。社會也是一本書,更需要大家去閱讀,去學習,去適應。任何一位同學,不管他在學校里學得多么努力、學得多么優秀,他所能學到的現成知識,也只能占整個人生所需要的知識的很小一部分。從校園到社會,會有一個理想破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自覺地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要做好身份的轉換,角色的轉移。社會不會再像老師那樣,欣賞你的天真清純。社會不會遷就年青的新成員,社會要求你遵守規則,社會期望你的勞動與貢獻。社會奉行自然的法則:適者生存。偶有成功,千萬不可得意自滿;倘遇困境,也不必氣餒絕望。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也許是無法改變的,但如何適應環境則是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一個有追求的人是不會輕易被生活所征服的,總會去適應,去磨合,去融入,這就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第三,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四年的大學時光過去了,才發現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這些天,學校貼吧里也有不少畢業的同學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好好珍惜”,問題是時間是不可逆轉的。所以,大家需要反思,需要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大家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規劃好近期目標與長遠理想。沒有前進的目標,就會茫然無措,就會失去快樂和激情。不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所愛的人砍柴看花;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總得需要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越明確,你成功的幾率就越大。人生需要不停地往前走,朝著目標不停地走。
第四,要有信心。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承認,但不付出肯定得不到承認。在向目標行走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挫折,會有迷惘,甚至有失敗;面對艱辛的生計和復雜的社會,焦慮乃至畏懼在所難免。但是,無論何時,都必須堅信,天道酬勤,天道酬誠,對于勤奮的人,對于誠實的人,世界是不會永遠沉默的。
一、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課程內容和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文化產業經濟學作為新興的應用經濟學,是介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學,日漸成為我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文化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文化產業?M織、文化產業結構、文化產業發展及產業政策等,教學對象主要針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二年級以上學生開設。該課程因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要求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當前我國和新疆文化產業組織、文化產業結構、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等實際情況,解決我國和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1.1現有教材版本偏少,雖然理論體系較為完整,但是利用現有理論解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章節內容安排不夠,與新疆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結合度低,理論與實踐銜接性不強,學生接受比較困難。案例數量有限,內容較少,一些教學案例時效性較差,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缺乏在文化產業經濟學科研團隊在產業經濟學領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無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利用。教學課件制作不精細,內容不夠豐富,有的僅是把教材內容簡單地變成電子版課件。
1.2授課方法應用方面存在的挑戰。一是案例教學應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經濟學教學中缺乏實踐性較強的案例,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多媒體教學應用不夠。尤其是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經濟學多媒體教學還未充分地發揮出應有的功能,課件與教材內容重復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沒有探索模擬實驗教學。與內地發達省區相比,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經濟學實驗教學發展比較滯后,模擬實驗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動交流式教學模式空白。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沒有很好的利用互聯網教育形態,尤其是文化產業經濟學沒有利用慕課平臺,不能進行互動式的在線學習。在新疆與各高校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缺乏交流,資源不能實現共享。五是實習實踐基地涉及領域有限。文化產業經濟學實習、實踐基地建 設涉及的領域不夠寬泛,不能有效地通過實踐教學和實踐基地建設對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建設起到重要補充。
2.學生基礎素質方面層次不齊
文化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宏微觀經濟學、金融知識的基礎之后,對文化產業內企 業之間的關系以及產業之間關系進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討的一門學科。要對整個經濟運行的態勢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方面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為文化產業經濟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這方面安排的課程較少,學生知識涉及面窄,學生在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沒有掌握更談不上連貫性系統性用理論分析研究,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較弱,導致學生接受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內容存在一定困難。
3.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1)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開設36學時,其中課程的實踐環節流于形式,管理不規范,資料保存不完整,未達到應有的效果。對實踐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監督管理,無法起到實質性的作用。(2)校外實踐環節管理不規范。校外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達到實踐教學的最佳效果。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沒有建立用于學生的調研實習固定的實踐基地,現實情況是老師分配小組自行聯系公司企業去實習調查實踐,調查內容在各個單位差異較大,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3)師資力量在實踐方面較薄弱。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但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深厚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時還要求教師本身也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當前新疆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師資雖為高校碩士博士畢業,但均為“出校門、進校門”的形式,雖然能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但沒有從事過文化傳媒類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存在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在教學中偏重理論講解,進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1]。同時,沒有將具有文化企業管理工作經驗的人員引進校園,新疆藝術學院也很少將教師送到企業進行掛職工作,導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較薄弱。
二、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問題的相應解決對策
1.健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整合實踐教學方法。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包括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分析,用經濟學的理論對對文化市場、文化商品、文化商品價格、文化資源、文化投資、文化發展戰略和文化經濟管理主要范疇進行具體分析,理論應用能力和理論分析兩部分,能夠有利于學生對文化產業領域經濟關系分析和解決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文化產業經濟學課程》開設的學期中,將文化經濟學課程教學分為三個階段:課程實驗階段,校內的課程實踐階段和校外的課程實驗階段。具體課時數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分配。課程實驗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實踐教學方式,將課程進行模塊化教學,根據每模塊的內容配備與時俱進的新穎案例,通過完整的案例能夠使學生掌握文化產業運動的特殊規律。校內的課程實踐階段。校內的課程實踐階段要求綜合運用文化產業經濟學的知識解決我國或新疆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是對課程實驗的進一步和深化。引進目前經濟類課程實訓的沙盤模擬實訓。將每個模塊的課程知識進行文化產業經濟學的模擬實訓,提高學生整體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
校外實踐階段。校外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將課程知識落到實處,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推進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驗室軟件和硬件建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大部分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在校內完成,例如文化產業財務管理,文化產業投資學等課程。建設ERP企業沙盤模擬實驗室,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經營、決策和博弈等方式處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問題。同時加強實驗室硬件設備電腦、投影儀等的更新換代,實驗室的硬件條件為教學軟件運行提供保障,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9.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6-0057-06
收稿日期:2013-07-16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調研”(教高司函〔2012〕221 號);湖南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世界一流學科成長機理研究”(XJK08AGD011)。
作者簡介:蔣家瓊(1975-),女,湖北恩施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教育、科學教育研究。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盡管英國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卻出現了物理、化學、數學等傳統學科的在校學生數持續減少的趨勢,乃至許多大學的化學系、物理系和數學系不得不被迫合并或關閉;其中,甚至不乏有很高知名度和辦學歷史的院系,如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倫敦國王學院化學系、倫敦瑪麗女王學院化學系、斯旺西大學化學系、紐卡斯大學物理系、基爾大學物理系、赫爾大學數學系,等等[1]。由于物理、化學、數學等理學基礎學科的發展水平是科技進步、創新能力和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為了使英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儲備,從而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英國政府分別于2002年和2005年公布了《英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技能人才培養報告》(簡稱《羅伯茨報告》)和《大學科技教育發展戰略報告》,明確提出對高等理科教育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變革,尤其是要采取措施對大學中的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進行重點扶持,“如果政府不馬上采取行動,危機觸手可及”[2]。本文擬就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變革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結構的優化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概況
英國高等教育具有高度自治的傳統,高校有權自主設立學科專業,各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只需該校的評議會(Senate of University)批準,不受政府的直接管制。2002年,為了統計的方便,英國高等教育統計處與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擬定了首個全英通用的學科專業分類體系,簡稱為JACS(the 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3]。JACS是一個分等級的學科專業分類體系,由一個字母和三個數字進行表征,字母和第一個數字表示學科群和該學科群的第一級學科,第二、三位數字依次表示對上一級學科更細的劃分,若數字為0則表示該編碼已經窮盡了這一學科的細分。2013年,該體系被第三次修訂。目前,JCAS共由20個學科群組成,下設149個一級學科,707個二級學科。其中,理科類學科群為3個,一級學科22個,占英國全部一級學科數的14.77%;二級學科130個,占總數的18.39%(見表1)。
二、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變化
(一)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及其在高等教育總規模中的比重增長顯著
1997年,英國政府出臺《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的白皮書,鼓勵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在接下來的五年里,相對于英國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快速發展,英國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僅出現了非常微弱的增長。具體來講,相比于1997年,2001年英國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增長了740 466人,增長率為42.16%;但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僅增長了2 452人,增長率為1.36%。與此同時,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規模中的比重則從1997年的10.04%迅速下降到了2001年的8.78%。2001年以后,由于英國政府連續出臺了《羅伯茨報告》等一系列鼓勵和扶持高等理科教育的政策,英國高等理科教育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相比于2001年,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增長了154 195人,增長率達84.17%,遠遠超出了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增長率19.68%;與此同時,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規模中的比重也從8.78%上升到了13.51%。
(二)本科教育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層次結構重心不斷下移
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科層次在校生人數和研究生層次在校生人數都有了明顯的增長。其中,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從2001年的140 015人增長到了2011年的278 615人,增長了近一倍,增長率為98.99%;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則從2001年的43 190人增長到了2011年的58 785人,增長率為36.11%。相比之下,本科層次不僅增長速度更快,而且其在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總人數中所占比重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科層次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76.43%上升到了82.58%;相應地,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生層次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23.57%下降到了17.42%(見圖1)。因此,總的來說,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層次結構呈重心不斷下移的趨勢。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研比為4.74;而在2001年,本研比為3.24。
造成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生層次發展相對緩慢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在2007年和2010年出現了兩次比較明顯的回落,而且每次回落都基本上降到了2002年的規模。其中,2007年主要表現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急劇下降,從2006年的37 940人銳減到了15 350人,減少了近三分之二;2010年主要表現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急劇下降,從2009年的39 635人減少到了33 007人,下降幅度達6 628人。
(三)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變化顯著,不同學科專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
從絕對數量上而言,英國高等理科教育中的生物學科群、自然科學學科群和數學學科群在校生規模均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相比較而言,在校生規模及其所占比重一直居于首位的生物學科群增長最為迅猛,由2001年的51.62%上升到了2011年的59.06%;而在校生規模及其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位的自然科學群雖然在絕對規模上有較大的增加,但所占比重卻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36.49%下降到了2011年的28.14%;與此同時,數學學科群雖然規模增長較快,但其比重增長并不明顯。具體來講,2001~2011年,生物學科群在校生規模從94 565人增長到了199 275人,增長率為110.73%;自然科學群在校生規模從66 845人增長到了94 960人,增長率為42.06%;數學學科群從21 795人增長到了43 165人,增長率為98.05%。
與此同時,在學科群內部,各一級學科的發展同樣存在較大的差別。一方面,從在校生規模增長幅度來看,心理學、運動科學、數學、法醫和考古學、自然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這五大學科增幅最大,分別從2002年的50 780人、17 585人、20 120人、3 065人、2 415人增至2011年的90 410人、42 790人、37 570人、10 190人、4 810人,增長率均超過了50%;生物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水陸環境、化學、自然地理科學、操作研究與統計學等12門學科發展相對平穩,不僅增長率不大,而且在校生規模變化也不明顯;植物學、遺傳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微生物學、數學的其他學科等5門學科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從各學科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來看,2002年排名前十位的學科依次為心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科學、數學、化學、運動科學、物理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地質學;而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學科則變為心理學、運動科學、數學、生物學、自然地理科學、化學、物理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法醫和考古學。
(四)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規模穩步增長,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在快速增長后趨于相對穩定
21世紀以來,英國不僅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得以快速發展,而且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在校生規模的增長速度甚至一度超過了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同時,其在整個高等理科教育中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具體來講,2001~2011年英國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從152 810人穩步上升到了270 155人,增長率為43.44%。與此同時,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則大致經歷了三個相對不同的階段,2001~2006年的快速增長階段、2007~2008年的波動起伏階段以及2009年以來的相對穩定階段。其中,2001~2006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從30 395人猛增至67 245人,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因而其在整個高等理科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006年最高達到23.99%;2007~2008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在跌至56 550人后再次回升至63 325人。造成2007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明顯下降的原因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急劇減少;2009年以來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基本上穩定在67 000人左右(見圖2)。因此,總的來看,英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之比呈現出先下降后緩慢上升的變化趨勢。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重新考量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理科教育對推動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國防安全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作用,高等理科教育的水平關系國民科技素養和自主創新能力這一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低。它既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基礎,又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具有突出的戰略地位。”[4]比較我國與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可以看到,與英國類似,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自2002年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723 367人。然而,就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在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例來看,我國與英國卻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其中,英國一直處于上升狀態,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從2002年10.26%上升到了13.51%;與此相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則從2002年的10.36%持續降至2011年的7.92%。由此可見,從英國的經驗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界長期盛行的某些觀點,譬如“現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嚴重存在著重理輕文、重科學教育而輕人文教育的傾向”[5]、“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并重,其當務之急在于應大力加強人文教育,克服和糾正業已嚴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6]、“高等理科教育發展已經過頭,必須打破科學教育的霸權地位”[7]等等,與當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已相差甚遠。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全面分析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科技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重新考量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對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及其比重進行科學規劃。否則,不僅可能帶來高等教育內部結構的失衡,而且還可能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缺乏充足的科技人才支持。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逐步增強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的社會適應性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英國政府逐漸將市場原理引入高等教育領域,鼓勵、提倡高等學校與社會特別是工商界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發揮高等教育促進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作用。因此,在高等理科教育的專業設置上,英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及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以求得生存和發展;相應地,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則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調整狀態。實踐證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高等理科教育結構,不僅有助于增強高等理科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強高等理科教育的活力。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這些變化要求高等理科教育必須在學科專業結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然而,對比2003年和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理學類本科專業科類的構成比例,不難發現,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并沒有隨社會需求的變化得以有效地調整和變革,而是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比例結構。譬如,2003年我國普通高校數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已達622個,占全國普通高校理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的21.19%,遠遠超出了其它的理學專業類別;但此后數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依然處于快速增長中,2013年更是達到了1 025個,增長率為64.79%。近年來,我國理學本科就業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與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設置未能根據社會需求做出及時調整不無關系。為此,我們有必要借鑒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經驗,在高等理科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搭建一個對接的平臺,推動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結構,增強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的社會適應性。
(三)立足終身教育的理念,適當加大我國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力度
從英國的經驗來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及終身化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不僅必須而且可行。它有助于擴大人們接受高等理科教育的機會,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推進高等教育民主化,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進而更好地為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然而,受傳統觀念和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近年來我國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及其所占比例卻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2011年,我國理學非全日制在校生人數從2002年的171 692人減少到了91 132人,累計減少了80 560人;同時,非全日制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也從2002年的20.53%降到了5.84%。另一方面,我國非全日制形式的研究生理科教育始終未得到發展,幾乎處于空白。2011年,我國非全日制理學研究生僅有1 663人,不足我國理學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1%。因此,如何促進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將是今后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結構調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trategic Science Provision in English Universities,2005:12.
[2]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trategic Science Provision in English Universities,2005:13.
[3]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JACS3 Classification [EB/OL] http://hesa.ac.uk/content/view/1787/281/.
[4]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關于新時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建議[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4.
[5] 周光迅,等.關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6(3):6-11.
一、專業化管理的特點
1.管理方式精細。(1)學生事務管理工具的現代化。美國高校將計算機普遍應用于學生管理工作中,辦公室電腦須配備給每位管理人員,他們需要將各種數據存入自己的電腦便于分析處理。以新生分配宿舍為例,新生入校住宿前應先填寫住宿申請單,包括:希望入住哪個學生公寓;自己有什么生活習慣;需要了解室友的什么情況;是否吸煙酗酒;希望公寓寢室內有什么配置等。公寓管理部門將申請單輸入計算機并進行分析,再將結果反饋給新生。因此新生在入學前就已經知道寢室的基本情況。(2)學生事務管理理念注重全人化和個性化。“全人教育”是美國高校事務的核心理念,學校工作的首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群、美、情、事等七種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學校為天賦異稟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工作項目設置并配置獨特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的學術水平、實踐水平、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等得到完善的發揮,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學生管理方式和方法上,美國高校注重平等性和雙向式、靈活性和多樣性,學生事務管理要求尊重學生自主權并結合學生的特點、需要和興趣。強調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3)學生事務管理媒介趨向網絡化。發達的信息技術是學生事務管理的新介質,各高校都有由專人維護、功能全面的學生事務信息網站。學生可以方便地查詢學校訊息。學校在學生入學前會統計學生的郵箱信息,學生事務管理部門會在通過發送郵件通知學生相關工作的進展,例如獎學金申領、助學助教崗位申請、校內活動報名參與及校外活動開展等都在網上公告,學生的就業、升學、心理指導等也主要通過網絡進行。
2.管理人員專業。注重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發展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一大特點,學生事務管理已發展為一種職業方向,成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特點如下:(1)文化層次很高。學生事務的管理人員要求具備管理學、心理學、咨詢學、高等教育學等領域的碩士及以上學位,中層管理職位則要求獲得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以及相關的學生事務管理實踐。(2)職能廣泛明確。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范圍廣泛,包括入學服務、生活服務、個性化服務、輔助等諸多內容。機構設置依照學生事務管理內容來分工,不同類型的工作設置相關的職能部門,各部門工作人員有明確的職責。美國高校多數都會設專門負責學生事務的副校長,學生事務管理部門通過他直接向校長反饋學生工作的各項進展。學生事務管理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分工直接為學生和學生組織服務,多管齊下、條狀運作。
3.宿舍管理為主。美國高校不分班年級,前兩年也沒有專業和系的限制,學生宿舍才是相對固定的場所,所以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宿舍部,由正副部長及多名部長助理負責宿舍部日常事務,宿舍部下轄學生宿舍,宿舍事務由專職管理員負責。(1)管理、教育、服務一體。美國高校的宿舍管理集管理教育服務于一體,將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融為一體,把思想教育與制度保證結合起來,這樣既能避免空洞說教,又能使思想工作落到實處,有利于提升管理服務的質量和水平。(2)職責、權力、利益統一。宿舍管理人員的職責要遵從相關條例,并且被要求成為學生發展的專家顧問,他們每年要定期提交工作報告并接受學校的考核。他們的權力包括對自己所轄范圍事務的決策和處理,如處理學生違紀事件、任免學生管理員等。他們所享利益待遇也非常優厚,如享受宿舍區免費住房,用餐免費,有獨立辦公室。另外可領取高額年薪及多種獎金和津貼,待遇略高于在專門從事教學的高校教師。職、權、利三者相統一,換一種說法即:權力和職務相當;工作到位,報酬到位。這是一種公平的機制,有利于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3)學生參與管理。美國各高校學生宿舍均設有主任助理AD(宿舍樓主任的助手)、居民助理RA(進行本層樓學生活動指導)和學習協調員ARC(學法指導,課業咨詢,宿舍研討)。公開招聘的這些學生管理員主要是高年級學生(含研究生),需要有過宿舍管理經驗,并且學習成績和能力要優秀。
二、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方面的問題
1.管理職責不明確,管理方式落后。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對學生進行封閉式、包辦式和粗放式管理,從業人員的職責不具體,分工沒有明晰的界限,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或多人同管一件工作的局面。學生工作主要由少數幾個行政部門把持,職權不能有效地下放,學生無法完全參與管理。管理的科學化程度不高,對校園網的建設、宣傳力度不徹底,對學生在網絡方面的教育滲透得不夠。
2.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當前,我國高校參與學生事務管理的人員很多是本校留校的優秀畢業生或名校海外的非相關專業學生,他們從不同的專業改行從事學生管理工作,這些教師缺乏相??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了解甚少,專業化程度非常低。
3.管理重心未適時移轉。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的重心在系里,各系都有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主任和輔導員,我們是以班年級為單位管理學生且管理體制是塊狀的,每個系就是一個塊,這個塊中五臟俱全:有教學科研,有學生管理,有黨政工團工作等。隨著學分制實施,班、年級的概念漸漸淡化,系和專業的界限也逐步打破,學生事務的重心卻沒有及時向宿舍進行轉移。
4.管理的主體和中心不確定。我國高校注重黨的建設和學校穩定,普遍對學生各方面實行統一的行政式管理,以致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略,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制約,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影響。管理中心的不明確,使學生不能有效參加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自主權和選擇權,缺乏獨立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管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受到抑制。
三、?R禱?管理的借鑒
1.需要進一步明確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職責,轉變舊有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學生事務是一門科學、一門學科,是一項具有很強專業性的職業。學習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的分工具體,職責明確,改變過去那種讓學校少數部門包辦所有學生事務的傳統思維,進一步明確學生事務工作的管理職責,明確各部門、各負責人的工作范疇。改變舊有的粗放管理模式,進行科學化管理,更新思想教育的內容,特別注意網絡科技對學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事務管理向現代化、精細化發展,做到與時代同步,與國際接軌。
2.需要培養專業化的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們既需要強化學生事務管理的科學化意識,也應該加強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學科建設,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一方面要采用提高待遇、擴大職權的方式來吸引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確定初、中、高級管理職位的準入標準;最后還需要嚴格獎懲機制來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真正建一支有專業依托的、精干的學生事務管理隊伍。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職業院校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轉型過程中,如何確保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之一。
我院院長成立平《高職專業人才精細化培養研究》湖南省級課題已通過了湖南省社科聯成果鑒定。該項目將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職人才培養,對高職人才精細化培養作了較深入的理論分析,構建了高職人才精細化培養體系,提出了一系列高職人才培養的方法、觀點,在該研究過程中注重與實踐的結合,利用精細化培養理論,對我院的兩個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造與實施,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現在企業管理領域。20世紀90年代,精細化管理從企業延伸到教育領域,成為教育管理的一種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學校畢竟不同于企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將專業人才精細化管理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管理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辯證理解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精細化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內涵
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精細化不等同于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如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是把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理論照搬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當中,試圖利用精心設計的工藝流程和工作制度來規范人們的工作行為,從而在整體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企業質量控制的IS09000系列標準直接運用于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直接套用其概念條文,把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化、標準化、程序化,這樣勢必對師生學校生活的全時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對教學活動高度主觀和機械的規范化過程,此種做法最終結果必然違背了學校教育教學及學生成長的規律,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創新的精神。貌似精細,實際缺少對學生和教學規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賴強化措施,它至多只能稱之為“學校企業化管理”,而不會真正獲得教育教學精細化管理的成效。學校教育教學精細化管理是指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態度認真落實教學細節管理,實現教學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的一種現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規范管理基礎上,對學校教學管理的科學提升。是在常規管理基礎上,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種現代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二、教育教學管理要力爭從“精細”中出”成果”、從”成果”中提煉“標準”
教育教學常規管理,重在抓細、抓實、抓出成效。細,不等于繁瑣,教學常規的“細是簡單易行,是想得細、做得細、落實得細;實,是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是注重科學化與規范化的結合。我們的做法是:一抓制度。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規章制度,形成指導我們日常工作規范的《辦學指南》,其中教育教學管理建立了《教學常規制度》、《教師工作量化考核實施方案》、《學校管理工作量化檢查方案》等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制度,控制教學過程的管理程序,實現了“制度規范、量化考核,管理精細、工作高效”的教學管理目標。二抓檢查。通過對教師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課后答疑等環節的常規教學檢查,及時通報教學質量的績效情況,這樣既從中了解教師的工作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又激勵、督促他們用心工作和學習;學院督導室組織督導團隨機推門聽課,深入了解課堂,及時與師生充分交流,尋找解決問題、消除困惑的辦法。三抓交流小結。在各層次的檢查、督促、評價過程中,隨時發現優秀案例,集中進行展示交流,提供樣板;定期召開交流會,分享成功經驗;生成群體智慧;搜集典型案例或焦點問題,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集思廣益,診斷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成果意識,注重成果物化,組織人員及時提煉推廣,及時修訂教育教學質量規章制度,從而實現教學過程良性化運轉。
三、教育教學管理“以人為本” 和諧發展凝聚人心
在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核心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教師管理是第一要務,“師本”才是本之綱目。培育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完善的發展,為教師創設和諧的心理時空,是精細化與人性化融會的和諧教學管理最高境界。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考慮學校領導意圖多,注重教學任務分配多,重視教學活動開展多,卻很少考慮教師究竟在怎樣的心態下接受任務,他們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務的壓力與快樂等。因此,建立各種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都必須要“以人為本”,要更多地關注師生的需要與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務”與“尊重”的基礎上,使師生在民主的環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約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這樣教學及學習活動才會充滿活力。我院在“抓內涵、上管理、創示范”過程中使教師的獨創性勞動得到尊敬與提升,從擬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初期,提出了多樣化職業教育的理念,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根本利益出發促進其潛能發展,管理制度人性化,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以適合學生的彈性學習為管理手段,給學生留有按自身發展潛力選擇的余地,實現拓寬專業基礎與增強專業職業技能緊密結合,構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用真誠、民主、科學的態度去制定規范、實施管理,才能與廣大師生實現精神層面的深刻交流與共鳴,贏得人心,促進教學教育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22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240-01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由來與理解
2007年,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利用網絡視頻進行“翻轉課堂”模式授課獲得圓滿成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來被《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2013年2月26日我國主流教育載體《中國教育報》以“一個人的網絡教學震動了世界”為標題,全面評價了薩爾曼?可汗的視頻教學。
“翻轉課堂”實際上是指學生課前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學習,并將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疑惑記錄下來,然后在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已有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共同探討,教師則更好地發揮了“傳道、授業、解惑”之作用。
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現狀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但相對于比較成熟的學科來說,該專業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學科,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在一些基礎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其課程性質、發展歷程及其研究現狀等相關知識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大學生聽課時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能在10分鐘到18分鐘之間,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經常接觸大量的視頻資料,并且思維較為活躍,對教師的這種單一的較多依靠文字資料介紹的“灌輸式教學”講授更是興趣不大,甚至是有些排斥,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
基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上教學現狀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資源的組織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對知識點的提煉和總結,在形式上強調碎片化、片段化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知識點,更多地融入思維的可視化和動態的展示。柯清超教授認為思維可視化是一種以數據可視化、計算可視化為基礎,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的技術。而這種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也更為符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特點,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三、“翻轉課堂”模式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是把知識教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內,把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放在課堂外,而“翻轉課堂”則正好相反。在教室外了解與知識點大量的相關信息基礎上,在課堂內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則更加深了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深入了解大量信息后則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力。
例如,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講解“新聞價值”章節時,課前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運用互聯網主動搜索等各種方式了解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的關系,深入把握二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課堂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資料,采取辯論賽的形式,就新聞價值的取向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則于辯論賽結束之后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并加以總結。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強調對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培養。美國的“翻轉課堂”模式引起全球教育界的思考,此種新型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授方式,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當然隨之改變的還有教師的角色,教師更多的是“教練”的角色,而學生則是“訓練員”,在更多實踐和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的目標就更為明確,針對性更強,更加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翻轉課堂”教育模式更多地表現為師傅帶徒弟式的教授。
例如:針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自主性較強,思維敏捷的特點,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中對于采訪方式與手段這一章節的學習,可以多給學生提供參與學校或分院里的相關新聞報道活動的機會,教師應鼓勵他們在掌握課本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采訪、報道新聞。教師在講解完采訪的具體方式和技術手段之后,讓學生在采訪實踐中親歷新聞現場,真正體會新聞采訪方式和技術手段的不同形式。
從某種角度來說,“翻轉課堂”模式是順應時展并經過人類思考的產物,此種模式想要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學校、教師等相關因素就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要緊隨社會的發展,作為高校教師要注意轉換教師角色,更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以豐富的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方式完成對教學過程的展示,使學生達到良好的收受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杰.淺談對翻轉課堂的認識[J].科教導刊,2014(01).
[2]劉健智,.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