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有機物質鑒別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06 09:55: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有機物質鑒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有機物質鑒別

篇(1)

一、從高考命題角度對有機化學知識進行分析

在近年來的高考命題當中,作為選修部分,通常只會出現一道有機化學推斷題,且考查的知識點內容比較固定,包括以下幾點:①有機反應類型的名稱;②有機物結構當中的官能團及官能團名稱;③同分異構體的數目判定或者對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進行書寫;④重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上述知識點主要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延伸,因此,要正確解析有機化學推斷題,首先需要具備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從最基本的羥基、醛基和羧基等重點的官能團入手,掌握基本結構和性質關系,并從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質引申出該類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從性質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團的引入、保護和移除,以及碳鏈增減知識,等等,從而利用這些綜合知識對有機合成進行合理分析和正確認識,達到理清解題思路的目的。

二、有機化學推斷題的解題策略分析

(一)推斷題知識點總結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烴、烯烴、炔烴、二烯烴、芳香烴的各類烴,以及各類烴中碳碳鍵、碳氫鍵的主要性質和化學反應,而且能夠舉一反三地結合類似原理對上述知識進行應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烴類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團的運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團的化學反應和屬性。再次通過以上各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掌握有機反應的主要類型。最后綜合運用各種化合物的不同屬性,進行區分、鑒別、提煉和推理未知化學物質的結構,綜合各種化合物的不同類型的化學反應,合成具有相應化學結構簡式的生成物。

(二)推斷題考點透視

有機框圖題是高考的常考題目,一般情況下占理科綜合試卷的14-15分,判斷反應類型的試題占3分;寫出指定有機物中官能團及其名稱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學物質的同分異構體占3分;答出起始反應化學物的分子或者結構簡式占3分;答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占3-4分。有機化學物質的推斷題通常有下面幾種類型:①由分子結構推斷化學有機物;②由化學性質推斷化學有機物;③由化學實驗推斷化學有機物;④運用計算推斷化學有機物。

(三)推斷題解題策略分析

化學有機物推斷的解題思路分為順延推導法、逆向遞推和論證猜測法。順延推導法根據題目所給條件順序或層次為解題突破口,運用正向思維層層遞進式分析推導,逐步得出結論。逆向推導法將最后的化學物質作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導,最后得出結論。逆向推導法是化學有機合成推斷題中運用最普遍的方法。論證猜測法是依據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大膽做出假設,然后運用歸納、猜測、選擇等方法,確定合理的假設區間,最后得出結論。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試得分,有必要將化學有機推斷題中的熱點和難點類型歸納總結出來。

以醇為例,類型一通常為催化氧化反應,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這一類型的辨析過程中應注意如果B仍然能與銀氨溶液反應或與新制氫氧化銅試劑反應,則說明B一定是醛,而A則為伯醇,否則,說明B一定是酮,而A為仲醇。類型二是消去反應,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飽和碳碳雙鍵或者三鍵,消去一個羥基可以引入一個不飽和碳碳雙鍵,消去兩個羥基可以引入兩個碳碳雙鍵或者引入一個碳碳三鍵。類型三是酯化反應,生成物常見為鏈酯、環酯、聚鏈酯和水。這種類型中應當注意αD羥基羧酸化合反應產生六元環酯(分子間酯)或三元環酯(分子內酯):βD羥基羧酸化合反應產生八元環酯(分子間酯)或四元環酯(分子內酯)。

三、推斷題中常見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機推斷題時,需準確把握解題著眼點,根據有機物性質對官能團進行推斷,由于有機物的官能團通常具備特征反應和特殊的化學性質,因此這些信息均能作為解題的突破口,例如發生銀鏡反應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與碳酸氫鈉溶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氣體,則分子中含有羧基,能發生消去反應的就一定是鹵代烴或者醇。在解題過程中,反應條件也常作為解題突破口,如“光照”則發生取代反應,“NaOH醇溶液,加熱”則是鹵代烴發生消去反應,“濃硫酸,加熱”可以是物質之間發生酯化反應,也可以是醇發生消去反應。還可根據相關數據對官能團的數量進行推斷,例如:每1mol氫氣的產生即對應2mol羥基,每2mol銀的生成則對應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學產物對官能團的位置進行推斷,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為羧酸或者醛的羥基一定處于鏈端,而能被氧化為酮的羥基則一定處于碳鏈中間,無法被氧化的羥基碳上一定沒有氫原子存在,這些知識均可作為解題的切入點,對理清解題思路起到促進作用,從而正確解有機推斷題。

綜上所述,在解析有機化學推斷題過程當中,需重視審題環節和分析題意環節,以反應物定量變化、官能團變化結合平時所學的化學知識尋找“題眼”作為突破口,根據題目給出的相關信息,理清解題思路,通過合理的推理演算實現解題突破。

參考文獻:

篇(2)

發散性思維實質是思維材料和知識的遷移。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化學課堂活動,高中化學教師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設計構思,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催化劑教材這樣下定義:催化劑是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的物質。筆者設定如下的情境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催化劑是否參與了化學反應? “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是指加快反應速率還是減慢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不變是指始終不變還是指反應過程中也可以改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總結,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如,氣體摩爾體積的定義是: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有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從字面上很難理解其中隱含的深義。我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氣體摩爾體積對固體和液體是否也適用?占有的體積是多大?物質的體積跟什么因素有關?標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是22.4 L/mol那么其他狀態下是多少?只有標況下才有氣體摩爾體積嗎?學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論有了實質的再現。采用發散的思維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知識網絡,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思考問題

在解題過程中善于總結、歸納、聯想,找出同類習題的解法,相似題型的累積可以發現知識點的變通與應對方法,形成知識網絡。例如,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以通過“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質、用途”等為主線來學習。對于具體的某一種物質的學習,可以通過“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為主線進行思考掌握。同時,通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組建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找出規律,加強記憶。又如,對于有機物的學習,可以通過掌握官能團的性質來分類記憶。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質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質的性質。通過醇、酚的性質比較,以及苯、甲苯的性質比較等,來理解連接不同的烴基對官能團的性質有什么影響。熟悉了各種官能團的性質就可以把握各類有機物之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化,從而將知識連接成網絡。如掌握“鹵代烴醇醛羧酸酯”這一主線的變化來掌握有機物之間的衍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結成網,串成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目的。

三、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理清各知識點的關聯,精選質量好的習題來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從而拓寬學生思路,克服思維的單向性和平面性,促進思維的遷移。比如實驗室制Cl2時,提出以下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反應中濃鹽酸體現了什么性質?可否用濃鹽酸與實驗室制O2的殘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純凈、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備為例總結出氣體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如何鑒別鹽酸和氯水?“一題多變”的發散思維培養可以拓寬學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習興趣,使思維和智力得到升華。“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一題多解”所使用的化學知識是多維的,不是在同一認識水平上轉圈。 “一題多解”的訓練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使思維靈活、認知深刻。例如,鑒別Na2CO3,NaCl,NaBr,KI要求學生根據四種物質的特性設計不同方案。選出幾種不同的鑒別方案進行實驗探究、鑒別。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不同方案的設計,學生開闊了思維,實現多種途徑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目標,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訓練。

四、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由直觀現象上升到抽象思維。例如,在鈉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先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學生觀察到鈉浮在水面上,四處游動,并發出響聲,火焰黃色的。啟發學生思考反應本質。設問:鈉可否從CuSO4溶液中置換出Cu?學生實驗驗證發現得到的并非是銅,而是Cu(OH)2沉淀。新舊知識的尖銳矛盾擺在學生面前,誘發學生去思考探索,學生的發散思維也由此展開,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通過判斷推理獲得真知:Na先與水反應生成NaOH,NaOH再與CuSO4反應生成Cu(OH)2而不是置換出銅。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課外活動是主課堂教學有益的、必要的補充,它彌補了教材的不足、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從植物的花、葉、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堿指示劑;通過測定卷煙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煙的危害,等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發明創造:如用注射器、輸液管、廢藥瓶制成可控性固、液發生器;用蠟燭、鐵絲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鐵釘制成電池等。通過這些富有創意的探索實驗,學生的個性特長、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結語: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方法和機會很多,如果經常訓練,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不斷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盧紅徐;化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篇(3)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25-01

本校三校生在本期進入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有機化學是中專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校生高考必考的知識。由于有機物的結構比較復雜,同分異構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多數的反應需要記住條件,而且還需要掌握反應的實質,因此,有機化學就成了中職院校化學的難點內容之一,很多同學望而生畏,常常在平時的模擬考試及高考中嚴重失分,甚至留白板,讓人非常遺憾。為此,我們有必要在這里向同學們聊聊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

1.要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

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有決心。這些雖然與我們說的學習方法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但良好的學習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機化學與以前我們所學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知識聯系非常少,也就是說任何同學都不可能有良好基礎,所以能否學好,關鍵是自己是否想學好,想學好又能不能吃苦的問題。既然人人都沒有基礎,因此,以前成績好的同學,不能驕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在以前的成績上睡大覺,否則,就要栽跟頭;而以前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只要多付出,方法正確,是肯定能學好的。我想,只要愿意學好的同學,都要爭取把有機化學學好,為自己樹立信心,這樣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績。

2.對構建有機分子的模型要有空間想像力

在有機化學中,有機物的結構是很重要的。如甲烷是空間正四面體結構,而不是平面的正方形結構,只有搞懂了這個一點后,才能真正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種而不是兩種,又如,了解了碳碳單鍵可以任意旋轉,而碳碳雙鍵和碳碳三鍵不能旋轉,才能真正理解烯烴的順反異構問題。在初學有機物的時候,若沒有弄清各類典型代表物的結構,可以到實驗室擺弄模型,培養良好的空間想像力。

3.要掌握典型代表物的化學性質

在無機化學的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中,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先重點學習一種元素的單質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質,然后根據通過元素周期表學習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去學習同族的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有機化學也要注意使用這一方法,如在"不飽和烴"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先重點學習乙烯、乙炔的性質,然后根據烯烴、炔烴之間的性質相似,去類推其它烯烴、炔烴的性質,當然,還要注意乙烯、乙炔和其它烯烴、炔烴不同的地方,特別是不對稱烯烴與水、鹵化氫等的加成反應、聚合反應的區別。

此外,課后還要抽時間想一想所學的這幾類物質的典型反應有那些,反應方程式應如何書寫等。如在學習"鹵代烴"一節之后,就要回頭想一想鹵代烴的兩個典型反應"水取醇消"是否掌握好了,若記不住,則說明還應及時復習鞏固。

4.在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在講授中,可運用提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進行質疑,以挖掘問題,引發思路,達到對實驗內容的透徹理解。如在《乙烯的制備與性質》中啟發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實驗室使用或蒸餾乙烯要注意哪些問題?在制備乙烯時的裝置及如何檢查氣密性?乙烯制備時加入濃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在制備時溫度控制在多少?為什么?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5.加強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

基本操作訓練是有機化學實驗的基礎,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使學生掌握有機合成與分離的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例如掌握實驗和安全知識注意事項,了解儀器設備的性能、使用、維護等;其次對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方法進行規范化的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該裝置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能鑒別官能團的試劑與儀器,我組織學生一起配置、準備,讓學生掌握一些特殊試劑的配制方法及要領,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對各類官能團的性質、鑒別方法和現象進行總結,從而加深其實驗印象,提高其動手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完整記錄下來,分析實驗現象,對合成的產物進行現場檢測,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最后還要進行實驗考試。通過有機化學實驗課的教學,學生不但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動手能力。

6.要牢記反應的條件

在中專院校三校生考試里,有機化學的考試題型主要是有機推斷題。在這種題型中,很多時候是已知最初的反應物和最終的生成物,并且給出中間幾步反應條件,要求我們同學推斷出中間產物是什么。因此,記住重要的有機反應條件是必需的。如:有機物與鹵素單質反應時,若光的條件下反應,一般是烷烴發生取代反應,而在催化劑(如Fe)作用下,則一般是在苯環上發生取代反應。與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則一般是和烯烴或炔烴發生加成反應,NaOH的水溶液主要是發生鹵代烴的水解反應或酯的水解反應,NaOH的醇溶液則必是發生鹵代烴的消去反應,與Ag(NH3)2OH反應則必定是醛基被氧化為羧基等等。

篇(4)

一、以問題導引發散性思維

教材上的知識是所有高考題衍生的基礎,而善于利用教材,鞏固“雙基”,導引發散,則是學生不變應萬變、決勝高考的基礎。問題情境是學生發散性思維萌生的搖籃。例如,教材給催化劑下的定義:“催化劑是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的物質”。筆者預設問題:催化劑能否參與化學反應?其功能是加快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還是減緩反應速率?催化劑本身的質量不變是始終不變還是反應過程中可以改變而后又還原回來呢?以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總結,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又如,教材給氣體摩爾體積的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有的體積叫氣體摩爾體積”。這個定義比較抽象,不易于學生理解,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氣體摩爾體積是否適用于固體和液體?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有哪些?氣體摩爾標況下的體積是22.4 L/mol,其他狀態下是多少?是否只有標況下才有氣體摩爾體積?這樣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進而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這一概念,掌握這一抽象概念。

二、以知識體系導引發散性思維

構建知識體系是高中生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總結、歸納、聯想,找出同類習題的解法。反過來,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之后,自主積累并不斷完善知識體系。例如,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元素單質氧化物或氫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質、用途”等為主線來學習,而對于具體的某一種物質的學習,則以“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為主線進行思考掌握,這樣,以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將元素化合物知識構建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的規律來呈現,記憶也就得到了加強。

又如,學習有機物,以掌握官能團的性質來分類記憶:掌握了乙烯的性質也就理解了所有含C=C的物質的性質;比較醇、酚的性質,以及比較苯、甲苯的性質等,就能理解連接不同的烴基對官能團的性質會產生什么影響;掌握了各種官能團的性質也就掌握了各類有機物之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化過程,從而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如通過掌握“鹵代烴醇醛羧酸酯”的變化規律,來掌握有機物之間的衍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結網串線,構建成知識體系,以便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以解題的多樣化導引發散性思維

教學中要善于啟發學生理清各知識點的聯系,精選質量好的習題來拓寬學生思路,克服思維的單向性和平面性,進而形成發散思維。比如制取Cl2時,設計以下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驗中濃鹽酸呈現什么性質?能否以濃鹽酸與實驗室制取O2的殘渣制取Cl2?怎樣制取純凈、干燥的Cl2?以H2,O2和Cl2的制取為例,歸結出氣體的制取裝置有哪些?怎樣鑒別鹽酸和氯水?解題的多樣化可以拓寬學生思路,引領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發散性思維能力。

解題的多樣化,是化學知識多維性的體現,這種訓練方式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深化對知識的認知。如Na2CO3,NaCl,NaBr,KI的鑒別,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不同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好訓練。設計不同的方案,運用多種途徑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促成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四、以實驗教學導引發散性思維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戴安邦說:“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實驗能將學生的思維由直觀現象上升到抽象領域。例如,教學鈉的化學性質,先演示鈉與水反應,鈉浮在水面上四處游動,并發出響聲,火焰呈黃色,這一現象引發了學生對反應本質的思考。出示問題:鈉能否從CuSO4溶液中置換出Cu?學生的驗證試驗表明得到的并非Cu,而是沉淀的Cu(OH)2。這樣新舊知識的尖銳矛盾呈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去探究,其發散性思維也由此展開,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開發。實驗驗證之后,學生自主獲得真知:Na先與水反應生成NaOH,NaOH再與CuSO4反應生成Cu(OH)2而不是置換出Cu。

五、以動手操作導引發散性思維

篇(5)

多數學生反饋的情況是:聽懂不難,但記住較難,運用更難,即使花了不少時間,也掌握不好。針對這種現象,我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且考試成績遠遠超過同一層次的非試驗班,體現了化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該教學策略在課題組中不斷推廣與完善,效果不錯。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處理好必修、選修內容的深、廣度的關系

《有機化合物》必修模塊的知識難度不大,主要介紹幾種常見有機物的結構、性質、用途、反應類型和一些概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拓展太多,只能初步上升到官能團的角度分析簡單有機物的性質,并初步從有機物的結構分析簡單的有機反應類型等,不要一步到高考的要求,難度太大,學生會喪失信心、興趣,得不償失。選修模塊則是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系統地學習有機化學的知識。學習時可從結構決定性質的高度,對各類有機物代表物的結構特點、性質、反應類型進行歸納、總結。處理好必修、選修內容的深廣度的關系,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實驗。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可以利用有顏色變化的實驗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演示苯酚遇氯化鐵溶液顯紫色,含有醛基的物質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產生紅色沉淀的實驗;也可以分組或設計實驗探究,如制取銀鏡、乙酸乙酯;毛和纖維織品的鑒別;用油脂制取肥皂等。實驗時學生的興致濃厚,同時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得很牢固,提高教學效率。2.聯系生產、生活、社會。有機化學和社會、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教學中應經常注意聯系。如乙烯可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花、水果香味、炒菜提香用白酒和白醋,以引出酯的概念;食品袋和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等,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及應用,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習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績自然提高。3.引入科學史。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貫穿化學史,如乙醇一節,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杜康酒、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分子環狀結構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利用這些科學事跡創設問題情境,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與艱苦,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推動課堂教學發展及質量提高。

三、抓好化學用語的教學

要學好有機化學,首先要過好化學用語這一關。學生寫化學用語是一個難點。化學用語,教師首先要示范好,把方法和要點講清楚,然后舉一反三針對性地訓練到位。每類物質的化學用語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好。為了讓學生掌握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在教學中每講到新的反應類型的時候都可以用結構式的形式把有機化合物的斷鍵和成鍵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第一印象中就記住這個類型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要點。如在酯化反應中,通過動畫演示酸脫羥基,醇脫氫的過程。把結構式和口訣放在一起,學生就記得更深,化學用語的掌握,還要通過課堂練習、小測、學習小組比賽、抽查等方法加深鞏固。學生掌握好化學用語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保障。

四、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重要的有效途徑。1.抓主線: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結構決定性質是學習有機化學的法寶。例如:不飽和烴中的雙鍵、叁鍵由于其中的一個、二個鍵易斷裂,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加成和加聚反應為它們的特征反應;烴的衍生物的性質決定于官能團的性質,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它們都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質(如銀鏡反應等)。因此要根據官能團種類分析烴的衍生物的性質。學生找到了規律,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只要抓住一條主線,就可以掌握全局,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2.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小結,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教材中的有機化學知識比較分散、零碎,部分學生感覺到“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有機化學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及時對比、歸納、總結,如將烴和烴的衍生物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系統化、網絡化:3.引導學生總結官能團的性質、顏色變化的反應、反應類型與物質類別的關系、溶解性等。對復雜的有機物系統化,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和應用,輕松自如地學好這門功課。

篇(6)

一、積極心理暗示,消除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畏懼心理

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缺乏自信,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原因是我校大部分高職生都是文科生,化學基礎相對薄弱,這種原有的認知,使他們從心理上排斥有機化學。因此,在第一堂有機化學課上,應該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消除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畏懼心理,樹立學好有機化學的信心。此外,部分學生還覺得化學難學是因為一個個的化學元素符號或化學式,就像英文單詞一樣讓他們頭疼,這個時候可以告訴他們只要認識C、H、O、N、S這幾種元素,然后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就可以學好,這樣就能夠消除學生原有的認知帶來的抵觸性,使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中進入對有機化學的學習。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鼓勵欣賞的語氣給予學生反饋,暗示學生勇敢地學習和發言,這樣可以有效地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試一試,你沒問題”,“分析的很有道理”“不錯,很好,就是這樣的”等褒獎式語言可以起到鼓勵的效果。

二、理論聯系實際,改變學生對有機化學的短視癥

1、結合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有機化學緒論課上,要結合日常生活,消除他們印象中枯燥無味的化學,激起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其好奇心,帶著問題聽課,使他們以最佳狀態盡快的融入到學習中。例如,“有的人喝酒會臉紅,有的人臉發白,這是什么原因呢?喝醉酒后又如何解酒呢?”;“醋是酸的,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是什么成分讓它們的味道不一樣呢?”;“茶葉有很多作用,有助于延緩衰老、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美容護膚、醒腦提神。”等等,這些都需要有機化學的知識來解釋。

2、緊扣藥學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大一學生對藥學專業認識尚淺,認為將來就是賣藥的,學有機化學沒有用處。針對學生的這種困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可以采取以下幾個對策:首先,教師在第一節課應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及要求。作為一所高職醫學院校的藥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有醫院藥劑師、醫藥企業相關崗位、社會藥店店員等崗位。其次,告訴學生工作中會需要考取藥劑師、執業藥師等藥學專業的資格證書,而這些證書的獲得都需要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聯系藥學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對映異構體的生理活性差異時,可以列舉學生感興趣的“減肥藥”-左旋肉堿,左旋肉堿是一種營養強化劑,被廣泛用于食品、臨床醫療等領域,在2003年被國際肥胖健康組織認定為最安全無副作用的減肥營養補充品,但左旋肉堿不是減肥藥,它的主要作用是運輸脂肪到線粒體中燃燒,是一種運載酶。要想用左旋肉堿減肥,必須配合適當的運動,控制飲食。右旋肉堿是左旋肉堿的對映異構體,卻已被證實對人體有害,可造成肌肉酸痛,嚴重時會導致肌肉萎縮!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降低學生學習的困難度

1、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板書相結合

有機化學知識量較大,各章節的知識既有抽象的化學結構,又有具體實際的化學反應以及有機物的命名,學生很難適應,無法及時接受所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具體的做法是以板書為主,配合PPT展現,中間穿插模型講解。例如對于有機物的命名以及有機化學反應,用傳統板書講授,在板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跟著老師的節奏走,知道一個有機物的名稱是怎么來的,一個有機反應是如何發生的,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來吸收所學知識,如果用多媒體技術來講授這部分內容,學生普遍反應跟不上。在這里,多媒體所展示的知識量比較大,學生會忘記,而板書是做給學生看,學生就會記住, 在此基礎上如果再讓學生做題,也就是讓學生參與,學生就會掌握。

2、對照比較,歸納總結

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時覺得內容繁雜,知識點分散,容易混淆,頭緒亂。普遍出現了“上課能聽懂,下課就忘;學了新知識點,忘舊知識點”的困惑。原因是學生腦海中只是知識點的復雜羅列與堆砌,沒有使之系統化。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可對相似的知識點采取對照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找出其共性和個性,就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從而做到融會貫通。同時,應注意各個章節知識點的相互關聯,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搭建起知識的整體框架。例如可針對不同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常見有機物的鑒別、有機反應式等分類歸納總結,讓學生從中把握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從而對所學內容有一個系統而完整的理解,這樣就會提高學習效果。

3、案例教學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意識薄弱。通過課下與學生交流發現,大多數學生做不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是機械的去完成,很少主動動腦思考。針對這種情況,可選擇性的對某些章節進行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開發,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不受教師行為的限制。學生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分析案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解決問題,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進行互評、提出質疑,最終得出結論。例如,在羧酸這一章中,教師可引入案例:驚動全國的“齊二藥”藥害事件,就是患者使用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現急性腎衰竭臨床癥狀。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整理,經小組討論,歸納總結了出現這種癥狀的原因:該批號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二甘醇,二甘醇在人體內經氧化代謝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乙二酸(草酸),草酸能與人體血液中的鈣離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結石沉降在腎臟,從而導致腎衰竭。在這個案例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搜集和處理信息,小組內學生間樂于討論與交流,基于此案例教學,學生體會到了有機化學在藥學專業中的重要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并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可以結合熟悉的生活事例為他們的學習注入一支“催化劑”。

例如:(1)食品袋、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這些制品有什么危害?

(2)動力車用的汽油、柴油是由什么制成的?

(3)植物油與動物油有什么分別?

二、介紹方法培養自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有機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對具體物質的學習要求學生按以下思維:

制取

結構(官能團)性質用途

鑒別

對結構要求從電子式、結構式、構型、鍵角、鍵能、鍵長等方面加以掌握;對某些典型的物質如甲烷、乙烯、溴苯、硝基苯、乙酸乙酯等的制取則要求學生從原理、藥品、裝置、操作等四個方面加以討論。這樣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堂的學習、課后的復習都始終把握一個正確的思路,做到所學知識有條理、有層次,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三、新舊對比注意歸納

根據心理學原理,學生所學知識只有歸類到已有的知識網中,新知識才能牢固掌握。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知識由“點”逐漸連成“線”,由“線”連成“網”,這個“點”一“線”一“網”的形成,就必須注意知識的對比。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下幾點加以聯系、對比和歸納。(1)基本概念:①同分異構構、同系物、同位素、同素異形體;②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消去反應、加聚反應、縮聚反應、酯化反應、水解反應等;③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烴、苯的同系物;④烷烴、烯烴、炔烴等。(2)物質結構:CH4、C2H4、C2H2、C6H6它們的鍵角、構型、鍵能、鍵長的區別。(3)化學性質:CH4、C2H4、C2 H2、C6H6及苯的同系物在取代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與高錳酸鉀酸性溶液反應及燃燒等方面有何區別?(4)實驗:由CH4、C2H4、C2H2制備的原理、藥品反應條件、裝置等聯系實驗室制H2、NH3、C12、HCl的原理、裝置,由此歸納出實驗室制氣體的幾類裝置。

在每章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總結各類烴或衍生物之間的聯系,這樣有機化學知識就由每堂課講的知識“點”,新舊知識聯系把握整體目標組織有機化學的教學的“線”連接成各類物質問的“網”。

四、聯系社會提高素質

中學化學素質教育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的意識,那么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

(1)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其基本途徑有:①介紹煤的豐富儲量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②介紹我國沼氣利用在世界已處于領先地位,以及建國以來煤、石油、合成纖維等產量過去一片空白躍居世界大國等事例,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情感。③介紹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培養學生為祖國攀登科學高峰的熱情。

(2)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或生活中產生的廢水、廢物、廢渣等已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介紹環境污染狀況及其如何治理,在學生中樹立起一種環境保護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講到聚乙烯、聚氯乙烯時,在學生了解它的用途的同時也要明白這些材料成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在講到石油、煤時可介紹倫敦、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產生的原因,以增強學生治理、保護環境的緊迫感。

(3)培養學生節約資源的意識:在中學有機化學中,將學生接觸到煤、石油、天然氣等有機物,要讓他們明白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目前國家發展經濟不可缺少的物質,但也是極為有限的。截止2008年1月1日止,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1,382,322億立方米,其中我國為1397億立方米;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為1368.8l億噸,我國為32.88億噸。正如有些專家預測:以目前這種消耗水平,石油最多還能用50年時間,天然氣最多用100年,而煤最多還能用300年。通過這些介紹,樹立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節約并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的意識。把握整體目標組織有機化學的教學。

篇(8)

1.時代性——關注社會實際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已經廣泛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當中,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化學密切相關。 2012 年浙江高考理綜化學試題的命制充分運用了新的問題素材、緊密聯系生產、生活、社會、能源、環境、醫藥、技術等方面的熱點問題,特別關注了與現代化學研究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突出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地位與責任。如第7題中關于太陽能的利用,蔗糖、淀粉、油脂等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紅外光譜儀分析儀器,石油的煉制等;第29題中的環境激素,1h—nmr有機分子結構測定技術,隱形眼鏡高聚物等等。通過這類試題的考查,能引導教師和學生對stse的關注,充分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發展性、時代性以及化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昭示著科學探究的重要性。這和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學科能力和素養的精神是相符的。與考試大綱中的考核目標“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以促進同學們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無疑是相一致的。

2.基礎性——彰顯學科特色

化學科學有著較為成熟的主干知識體系和深刻的學科特色。2012化學試題十分注重考查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題涉及了物質的量、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與離子共存、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熱化學、電化學、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常見金屬元素及化合物、常見非金屬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化學基本實驗原理及操作、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等相關內容,基本涵蓋了高中化學的主干知識。如第7題考查了化學基本概念及化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涉及到太陽能、光能、化學能、綠色化學、糖類、油脂、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紅外光譜、石油的裂解和裂化等許多化學基本概念和知識,第8題考查了化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的知識,第9題考查了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的相關知識,涉及到元素的推斷、原子半徑大小的比較、化合物沸點高低的比較、氧化還原反應、陰陽離子個數比等知識,第10考查了電化學的相關知識,涉及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式正誤判斷、化學平衡的移動和轉化率的計算,第11題考查了有機化學的知識,涉及到烷烴的命名、氨基酸的成肽反應、同系物有機物分子式的的正誤判斷,12題考查電解質溶液的知識,涉及到溶液的ph及與酸堿性的關系,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酸堿中和滴定等, 13題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離子反應和離子共存的有關知識,涉及到了中學階段學到的10多種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微粒間的相互反應及其轉化關系。四道主觀大題除有機題仍比較經典外,其它三題“起點高”——考素質、考能力,“落點低”——解題時運用的知識沒超過大綱,體現了命題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的原則;第26題著重測試了化學發現思維能力,試題以cucl2晶體及無水cucl2的制備為背景材料,考查沉淀溶解平衡、過濾、蒸發、結晶、氧化還原滴定、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質量分數的計算等相關知識。第26、27、28題都考查了學生通過對數據、圖表和實驗現象的觀察,提取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將圖表中所獲取的信息抽象歸納、邏輯地統攝成規律,并能運用此規律進行推理(收斂和發散)的創造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三個大題各自承擔了考查了化學主干知識的重要功能,第26、27題側重考查化學理論知識,第28題以有機為載體側重考查化學實驗能力,第29題側重考查有機分析推理能力。

3.實踐性——體現化學之本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離開實驗,化學就成了無本之木。實驗是化學科學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動力,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是從事化學研究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考試大綱對理科考生的重要能力要求。2012浙江高考化學試題特別重視對實驗的考查,試題充分體現化學新課程理念,注重對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現在化學實驗題的問題設置和探究上,問題的設置涉及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儀器名稱的書寫、實驗操作步驟判斷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等,形式多樣,考查全面。如第8題和第28題著重考查了化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實驗基本操作的知識,第8題的的前三個選項分別來自《實驗化學》專題三《物質的檢驗與鑒別》、專題六《物質的定量分析》和專題七《物質的制備與合成》,第四個選項則考查實驗室一般事故的處理方法,突出實驗安全意識;第28題以苯乙酮的制備為背景,考查了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的有關知識,包括蒸餾、洗滌、萃取、分液等實驗基本操作;26題考查了過濾、蒸發濃縮、結晶、滴定等實驗基本操作。可以說2012年浙江高考化學試題對實驗考查的重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涉及化學實驗的試題所占分值接近卷面的1/2。

4.創新性——注重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注重學生

轉貼于

的身心發展規律,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是:突出基礎性、突出時代性、突出科學性、突出實用性、突出實踐性、突出靈活性。而20112年浙江高考化學試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整卷以高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依據,以生產、生活、環保、醫藥、能源、技術等化學知識的應用為載體,將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常見有機物及其應用等融為一體。ⅰ卷客觀題主要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考點,ⅱ卷重在考查考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同往年的試題相比,今年浙江高考理綜化學試題更加注重理解和應用,對實驗技能和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進一步加強,題目設置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試題充分體現探究與開放,增大了考生思維空間,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

篇(9)

化學凝聚著化學家和勞動人民智慧的化學原理,神奇的化學反應,引人入勝的化學實驗,妙趣橫生的化學現象等。而如何高效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化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下面兩點點“實驗教學,激發興趣”,“聯系生活,保持興趣”可以一試。

一、實驗教學,激發興趣

興趣來源于實驗。我在擔任高中化學教學工作中,深知中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于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 比如,象“燒不壞的手帕” 、“點鐵成金”、“溶液變色”、“清水寫字”等等一些小實驗,學生們觀察后個個情緒激昂,內心興奮,注意力非常集中,他們被這些奇妙的化學現象所吸引,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對化學實驗有了強烈的興趣,很想知道為什么,這樣就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然后再結合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新材料的研制和生產中的化學知識作一些簡單的介紹,通過介紹使學生們了解到化學科學與各行各業的相互聯系和重要關系,了解到在現代生活中掌握必要的化學常識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為學生們樹立要學好化學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化學實驗現象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從而激發其對學科知識的探究。例如,在進行原電池一節的教學時,筆者讓事先安排好的一名學生拿出來一個從家里帶來的西紅柿,然后在班級中隨機讓一名同學找出一張能播放音樂的賀卡,取掉電池,然后按照筆者要求的步驟去做,結果大家都聽到了賀卡在唱歌,真是太神奇了,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當然,所做的實驗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又如,在講到水氫時,可在班級中分組引導做鑒別軟水和硬水的趣味實驗,并且對各組的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總結,交流成功的經驗,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自己的價值,滿足了自己求知的欲望,效果當然要好了。再如,在講了溶液的酸堿度之后,鼓勵學生自制酸堿指示劑,測定生活中一些常見溶液的酸堿性。講了有機物的知識后,指導學生如何去鑒別羊毛衫的真與假等等。然后誘導學生用吸濾瓶、小試管、濃碳酸鈉溶液、濃鹽酸溶液等儀器及試劑設計實驗來熄滅灑精燈火焰,由此提出并解決一個問題,即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這樣一環扣一環,步步設疑,步步深入,步步點撥,使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成功的喜樂。使學生情緒倍增,效果良好。

設置實驗問題,選擇實驗時機,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通過討論獲得理性認識。例如,本人在金屬鈉的教學中,先引入“滴水生火” 實驗,即事先放一小塊鈉于酒精燈燈芯內,然后滴入礦泉水,酒精燈著火了,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進行原電池的教學時,向學生演示由西紅柿做成的原電池產生的電流可使生日賀卡唱歌,激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習鈉與水反應的性質時,本人首先將金屬鈉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餾水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實驗現象,教師及時提出問題,喚起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求知欲望,經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討論,很快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聯系生活,保持興趣

篇(10)

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是建立學科意識、揭示化學規律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在教學中應該突出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驗為突破口實施探究式教學。透過典型的化學實驗,學生可以利用舉一反三的原理延伸到其他內容中,同時抓住實驗的異常現象記住化學的特殊狀況,找出物質、元素間的差異。我認為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開展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變實驗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化學實驗特有的客觀性、生動性、直觀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毫無懸念的驗證性實驗教學的進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必須改進實驗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體驗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動手實驗,還要讓學生設計實驗,使學生對實驗充滿興趣。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礎上,引入設計性實驗,鼓勵和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觀察現象和分析問題。例: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校實驗員在實驗室發現一瓶無色溶液,其標簽已經腐蝕掉一半,殘存的標簽紙上寫著K,請你幫助該老師重新貼好標簽紙。學生可以自行假設,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當然答案可以是多種的。

二、貼近生產生活,進行實踐探究

在具體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物質引入所學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物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得很多的一類物質,人類吃的和穿的基本上全是有機物”。學生立即就會聯想到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東西:米飯、肉、油、蔬菜,水果,服裝……這些東西都是有機物?主要成分是什么?對身體有什么作用?例如:把成熟的蘋果梨和生的香蕉放在一起,香蕉會熟得快些,加深了學生對乙烯性質、用途的理解;介紹松花皮蛋中的”松花”是堿與蛋白質分解出的氨基酸反應來的,讓學生有了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了解;堿性物質可降低農藥的藥性、如何鑒別真假皮革、食品中的添加劑常識、高溫加熱煮沸和酒精消毒作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化學,使學生感到學化學生動有趣,他們也愿意用所學化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事實上,學生利用學校實驗室進行實驗探究是有限的,但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探究實驗都可以在家里完成,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家庭實驗,可以大大減輕學校的負擔。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器材,或替代實驗用的化學藥品。這樣既有助于把“活動與探究”延伸到校外,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節約和環保意識。案例1:生活中哪些是過濾操作?哪些是蒸餾操作?哪些是蒸發操作?案例2:讓學生思考,喝水丟棄的塑料飲料瓶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塑料飲料瓶的上半截可作漏斗,下半截作燒杯,用塑料飲料瓶也可制作儲氣瓶、洗氣瓶。)案例3:可以用注射器、輸液管制成充氣、抽氣裝置。引導學生用家中現有的用品,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實踐探究:用醋酸除去水垢、鐵銹的反應;食醋與雞蛋殼的反應;土豆中的淀粉與碘酒的顯色反應;水果電池;SO2和氯氣的漂白性(用鮮花);分子的立體構型;晶胞的分析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球形組裝。家庭小實驗不僅增長知識,培養能力,而且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物質和現象入手,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展開探究,使學生自主地獲得有關知識和經驗。新課程充分體現了STS(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思想,從真實問題入手展開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這句話充分說明興趣對學習有重要意義,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親自動手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享受實驗樂趣的同時,更要注意實驗的過程。例如:任何一個化學實驗都包括實驗裝置、試劑、操作和現象等幾個部分,在實驗裝置中,則包含儀器、儀器的連接方法、各部分的作用、使用注意事項等;在操作中則包括裝配拆卸順序、操作步驟、實驗條件和注意事項;在試劑中,主要表現在顏色、狀態、氣味、規格、取量等方面;在實驗現象中,則包含顏色、狀態、氣體、沉淀、分層、聲音、光、熱、溶解等。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觀察,學生會逐步掌握有目的地選擇重點觀察的方法。特別是一些異常現象,最后對觀察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科學結論,甚至還會有新的收獲,這樣比課后去記效率高的多,既節省了時間,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應在教學過程中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例如:在學到氫氧化鈉的性質時,向學生介紹CO2能與NaOH溶液反應,但生成的碳酸鈉是易溶于水的物質(無渾濁出現),反應前后沒有明顯的現象,難以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確定發生了化學反應。如何把這一難點分化,我想到了用塑料飲料瓶進行這一實驗,在課前用向上排氣法收集滿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氣體(瓶洗凈、干燥、透明),蓋好瓶蓋備用。實驗時,打開瓶蓋,倒入少量濃氫氧化鈉溶液,迅速旋緊瓶蓋,振蕩。可以看到塑料飲料瓶迅速變癟并伴隨著“咯,咯”的響聲(說明二氧化碳參與了反應)。立即又提問能用什么方法讓塑料飲料瓶恢復原狀,并讓學生親自上來實驗,一會兒塑料飲料瓶又鼓了起來,學生覺得很有趣。課堂教學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要結合每節課的具體特點集多種情境于一體,創造“發現情境”的機會,營造可供學生積極探索的創造氛圍,讓學生評價、思考、解答。

四、注重對比教學和典型教學

透過典型的化學實驗,學生可以利用舉一反三的原理衍生到其他內容里面,同時抓住實驗的異常現象記住化學的特殊狀況,找出物質、元素間的差異。特別是必修一中金屬以鈉、鋁、鐵,非金屬以氯和硅為代表。教學中,通過實驗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學習鋁元素的過程中,通過觀察了解鋁的物理性質。再通過實驗探究鋁與酸、堿反應、氧氣反應、鋁熱反應等重要內容,加深對鋁性質的認識,從而了解鋁的不同用處。而在學習某主族元素的時候,首先應就這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和制法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堿金屬的過程中,選取鈉元素為代表,通過對鈉的觀察、取用與儲存方式掌握鈉的物理性質。再通過實驗鈉與氧氣、水、氯氣、鹽溶液的反應掌握鈉的化學性質進而了解其用途和制法。然后從個別到一般逐步掌握該族元素的性質及變化規律。這個過程中遷移能力很重要,要在對比中舉一反三。

化學是研究物質性質的一門學科,貫穿始終的是化學反應。所以學好化學反應也就學好了化學的一大部分。無論教育體制如何變化,在化學教學中實驗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所以學好實驗、運用好實驗是新形勢下學好化學的“法寶”。總之,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嘗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學會了主動探索獲取新知識,掌握了正確的科學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文學藝術形式 下一篇: 半導體的核心技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看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 亚洲国产丝袜精品一区 | 在线精品免费看国产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孕妇动漫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