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09:5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跨文化的知識能力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sapir說過“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也曾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因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要想成功地交際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教學,增強學生對東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2l世紀全球化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際的含義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們認為跨文化是一種文化的社會成員和另一種文化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信息傳遞,更確切地說,跨文化交際指不同的文化觀念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的溝通。
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關注。在中國,語言教師對之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也引起人們從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對外語教學進行深入思考。長期以來,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外語教學領域中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及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教師在課文講授中受傳統外語教育觀的影響,過分強調語言規則,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在學習和利用英語交際中頻繁出現歧義誤解,無法正常與外國人交流。這是因為語言不是一個獨立體,其背后滲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英語,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并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
3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際法理論指出: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掌握語言形式,還要考慮語言形式的功能,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語言是一個信息的載體,也是一種表達文化的工具,英語語言教學必須有文化內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語言若不觸及到文化,教學任務根本無法完成,傳統的英語教學常把重點放在“純語言能力”的培養上,注重語言本身的教授,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中的應用,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嚴重脫節。
我們學一種語言,交際是目的,語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學者應綜合考慮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因素,這三者是彼此相關聯并不能分割的,只有當我們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才能順利地完成英語教學工作。
4高職英語文化教學的現狀
高職院校學制較短,所學的課程涉及面較廣,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通常只能被列為選修課,這樣,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普及面及實際教學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職院校開設的英語課,雖然在教材編寫上已經將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訓練有機的結合了起來,但其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首先,文化知識的傳輸方式大多是講授法,這種忽視語言社會環境,完全采用講授式,灌輸式的文化導入方式,使得學生在交際中用書本上的那些條條綱綱來生搬硬套,勢必遭遇交際的挫折或失敗。
其次,文化知識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籠統地、零星地散見于教材中,并沒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識體系。這樣就很難讓學生系統地,具體地學習,了解其文化知識,而且這些文化知識認識往往是對于目的語國家的人們一些總體概括的認識,課堂上教師只能簡單地介紹,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來具體講解,使得學生吸收這些文化知識過于簡單化和片面性,在交際中難免要遭受挫折。
5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途徑
5.1加強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
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語知識結構和提高英語文化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教學和一切英語語言活動中,在講授課文,口語訓練,語法學習等中進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交際意識和能力。
5.2豐富課堂內容。改良教學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學。在課堂內創設一些情景,靈活選擇和運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大膽地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已配有先進的語言實驗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比如放英文原聲電影,這是了解西方社會最直觀的手段之一,還有專門介紹社會風情的紀錄影片,這些對學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創造文化豐富的學習環境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隨著社會對高等級實用型人才英語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意義相對于其他科目更為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高等職業英語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學重點是英語詞匯、語法、聽力、閱讀等方面,而對于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教育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方面不夠重視。由此當學生離開書本走出校門后,在工作中無法較快地應對國際化交流的需要,無法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級技術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職高專英語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予以闡述。
一、語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將語用能力定義為:“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和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的能力)。…這里包括了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兩個方面,分別涵蓋了對語言的語法等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語言在特定語境中應用的掌握。只有綜合了這兩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語言使用者自如的運用所學語言,這對于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具有很大的意義。學生們必須同時學習和掌握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才能夠真正符合高職英語教育的基本要求,兩者互相結合,才能使高職英語教育真正被稱為“應用英語”。
1.問題
當前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語用能力培養存在如下問題:
(1)對語用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尚未成熟,而對普通高等教育的盲從使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的重點過多的落在了基礎階段,而教師也缺乏對實用能力的培養進行充分實踐。
(2)應試教育的傾向依然較為明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大部分還是以期末的筆試成績為準,很少有針對語言應用能力的測試。這樣就難以對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評價。
(3)學生的社交語用能力普遍較弱。相對于語用語言能力而言,高職學生們對于在實際情況中運用所學的語言語法知識的經驗十分缺乏。他們即使能在選擇、判斷等測試題型上表現良好,但是當遇到寫作題時,經常是語法錯誤百出。
(4)英語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普遍缺乏。這里的普遍缺乏不僅指的是學生在認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師授課中在這—方面的認識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語文化與中文文化有很大差異,對于背景文化的誤解或者認知的缺乏將導致語用能力的削弱。
2.對策
根據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1)轉變高職英語教育的思想觀念。基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差異,高職英語教育在借鑒普通高等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要學會篩選出適合自身情況的方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和原則都是以實用和應用為本,因此,高職英語也應把指導思想從普通教學轉變為專項教學,通過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2)改革測試系統。只有多樣化、可變型的測試才真正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現今的考試把重點集中在基礎語法知識上,并且大部分的題型是選擇、判斷之類的客觀題,難以體現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在考題中應當增加聽力、寫作題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檢測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語考核中,可以根據學生平時課堂發言情況予以計分,取代單一的期末測試形式。
(3)轉變教學模式。現階段在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所使用的英語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并且相對較為過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課程設置應該有所改變。中國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普遍低于讀寫能力,但是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必然要求全面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平衡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訓練機會。其次,教材應該更新。教學所用的教材應該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以及時代性并重的原則。課本中所選用的材料應該包括針對聽說讀寫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實用范例和相關專業應用內容。另外,教學方法也需要轉變。轉變包括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從語法型教學向任務型教學——即“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轉變。
(4)教師素質需要改善。不僅包括提高教學技巧,還包括了教師本身知識面的擴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接觸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還應該更多的吸收來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豐富、更新穎的內容傳授給學生。
二、跨文化意識的教育
跨文化意識與語用能力一樣,在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中常常被忽視。Hanvey(1979)將跨文化意識定義為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語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語言,而對文化的理解同時又促進了對于語言的了解。
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在實際社交活動中,學生們常會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造成的錯誤,甚至會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而導致無法溝通。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高職英語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幫助學生減少進而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1.問題
造成跨文化意識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對于跨文化意識的認識不足。影響英語學習的文化背景知識所包括的不僅是狹義的“文化”方面的知識,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學信仰、習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語、常用詞匯、習語肢體語言等。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要長期的培養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以滿足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師對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沒有足夠的重視,原因主要在于:
1)語法型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主要集中在詞匯解釋和句型分析上,這樣就使得教師忽略了主動接收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新信息的意識。
2)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應試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據教材備課,在課堂上教授語法知識占用了過多時間,造成了教師沒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識的培養上。
(2)課堂上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介紹不足。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英語水平有著直接影響。高職英語中關于跨文化知識的課堂教學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師在教授文化因素時往往從詞匯句型、語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視了服飾、娛樂、日常交往等學生們熟悉并感興趣的細節。
2)文化對比上的不足。文化對比是跨文化意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比包括了共同點和不同點,但是教師往往講授更多的不同點而非相同點。另外,學生們也對不同點抱有更大興趣但實際上,兩種文化間的共同點能使語言學習者們產生共鳴從而更陜的熟悉所學的語言及其文化背景。
3)課堂交流活動不足。交流是語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而課堂上的交流活動往往不是時問不夠,就是學生表現的比較被動。
2.對策
針對造成問題的這些因素,關于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做如下教學改進:
(1)在課堂上創造跨文化學習的環境。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總體趨勢對于英語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有多種活動可以選擇。可以給學生們起英文名字,并告訴他們自己英文名字的含義,在課堂上的時候就能夠以英文名字互相稱呼。也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使用英語,在課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不可能與英語學習分割開來,文化背景包括了多個領域,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教師可以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他們豐富了知識。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進行仔細核對,以確保它們準確并且具有時效性。許多英語教科書上所提供的知識十分過時,有的文章甚至已經多年沒有更新,比較好的辦法是從最新的英語電影和電視中,以及新聞里獲取信息。
一、職高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文化差異是影響語言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交往中,語言的得體性比正確性更加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將社會文化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二、職高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1.社會習俗的差異
認識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習俗的差異,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語交際準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誤。中國人熱情好客,也喜歡拜訪他人,而在英語國家,沒有預約是不能前去拜訪別人的。再如,涉及問候、介紹、道歉、提議、開始交談、結束交談、電話用語等交際內容時,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更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2.詞匯和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特別是引導學生注意中西方語義差別較大的詞語,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3.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
中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集體保持一致。而西方人則崇尚個人獨立意識,這一差異在中西社會習俗和日常生活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注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則注重理性與邏輯。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角度、多方位適時、適度地進行文化滲透,適時地向學生揭示這些差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材料,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得心應手,避免錯誤和沖突,掌握一定的涉外交際技能。
三、職高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交際教學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運用
交際法的教學特點是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接觸包含各種語言形式的自然對話;模擬范例,使用自然問答方式練習語法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形式自由表達思想。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并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文化教學也應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學中。盡管這種學習可能是零散、不系統的,但只要長期讓學生沿著正確的語言學習道路前進,他們的文化素養就會在這樣的課堂實踐中發展起來。
2.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種手段
(1)比較手法的運用。“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不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專題介紹法。對教材中雖未出現,但在英語國家中很重要的文化知識,可由教師組織專題講座。對英國國家的盛大而隆重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教師可對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節日前的準備、圣誕大菜、圣誕禮物等進行生動的描述,并結合當時各酒店、商場在圣誕前夕所做的各種宣傳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
(3)課外活動。學校課外活動的形式很多,如聽歌曲、游戲、組織看VCD等,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莫過于表演。表演可分為課文表演和童話劇表演。新課結束后,給學生派定角色,進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加以發揮,進行任務、年齡、口音、服飾等的改頭換面,活學活用;童話劇的表演主要選編英語國家的經典名劇,先讓學生看有關的影像資料,再讓學生模仿表演,并對學生進行專門排練,在反復排練、演出當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外來文化表達思想感情的行為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影像資料的運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我們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VCD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文化感受,讓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
一、我國大學英語素質教育的跨文化教學現狀
張紅玲將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定義為:由學校確定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活動設計,將社會實踐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一項教育活動。嚴明指出在我國學者對大學英語夸跨文化教學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際和語言的關系、中西習俗比較、非語言交際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較等方面。很多學者認為,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其研究目標和研究成果不足,實證性和具體性研究較少,大學英語的教師的研究能力較弱。在我國目前的跨文化大學英語素質教育中,主要問題是教學目標偏差,教學內容片面,在教學中,教師著重于知識的傳授而不是學習方法的教育,主要為了應付應試教育而不是英語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語言教學中著重強調語言的運用;確定英語文化教學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充分開發英語教學的潛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點
跨文化教學重點在于提高教師本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水平和加強在教學內容方面的改善。教學內容不應該局限于教材的內容,而是應該從既有的教材中掙脫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知識視野等。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自身的體會和經驗聯系實際案例,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結合。如果在一堂英語課中,教師只是按照書本的內容進行教學,而不具體舉出實例,學生就無法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也無法將所學到的語言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高校給教師提供更多的跨國文化交流的機會,從而提高教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教師在完成海外進修后需要和正在進修的教師進行交流和學習,對雙方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將其融入到教學中。沒有進修條件的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從多方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時事熱點、風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式
1.豐富教材內容,加入跨文化交際知識。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從教材的內容著手。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在選取和編排教材內容時,要突出教材中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并且教材內容中的對話要取材于真實的語境,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在現有教材內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現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可以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備課,在教案中加入相關背景知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等內容,將教學分為多個模塊。例如:在國際視野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對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世界歷史等有進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建立全球視野,整加學生對國際問題的興趣。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語法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2.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習語對比法、關鍵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口頭匯報等,在教學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法,對中西方不同種族的思維方式、文化特征進行對比,以此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敏感度,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實物、圖片、視頻等方式,輔以生動的語言,令學生能夠客觀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實際體驗和感性認識的提高,為學生了解跨文化知識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英語電影、視頻等,令學生直觀感受英語的運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4.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是教育的關鍵所在。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對英語教學中的量和度有適當的掌握。在教學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敏感度,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總結
跨文化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在廣義角度看來,涉及到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道德、社會生活等;在狹義角度看來,則包含了日常用語、民間諺語、專業術語、成語典故等。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培養關注國外時事、閱讀外文雜志和期刊的習慣,加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天地.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前沿,2013,(22):127-128.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加強,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有專家學者早就預言未來是文化較量的時代,我國成為文化大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對外交流,不僅需具備流利的語言。更需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英語教師要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師才具有積極向上的感召力和無窮的人格魅力。才會學模式,提倡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式學習。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養成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它們有包含的關系,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很大的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就行交流和和互相學習,也指任何文化、語言背景有差異的人之間的互相交流。按照我們現在通俗的理解,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與其它國家或者其它地區的人進行交流,以此來了解它們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指的就是在于外族者進行交流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交際能力,這種能力有強弱之分,是與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是否努力學習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體現在交際者得體、有效的行為能力。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的取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好的交際能力,雙方的跨文化交際也會取得最好的成果。
二、雙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
語言是特定的文化產物,不同的地方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適合自己信仰的文化,眾所周知,語言是最好的交際工具,了解了彼此的語言,就可以有共同的話題,就可以對彼此有更深的了解,所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雙語教學就出現了。雙語教學指的就是除了學習本族語言外,還要學習其它地方的語言,借此來了解其他地方的風俗自己文化,為跨文化交際做良好的準備。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雙語教學不僅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同樣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畢竟,兩者在進行交流的時候,語言互通是很重要的。語言,是在進行交際時最好的表達寄托,它可以讓彼此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好的語言表達,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所以,雙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它甚至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小,所以,為了能使得跨文化交際能更好的進行,雙語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三、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際問題
雙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能很好進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了解其他地區文化的重要手段,它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實施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存在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缺乏,在現在的社會中,學習雙語教學的學生雖然有很大的一個數量,但是在這些人中能真正的成為人才的人卻很少,除此之外,因為各個地方的語言都有差異,不能共通,所以學習一種語言的人就更少了,由此導致了人才的缺乏。其次就是教學的方式落后,因為現在雙語教學的方式基本都是教學式教學,所用到的教學方式都是最老套的上課式教學,學的也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學生不能真正的接觸到所學的純粹語言,也不能了解到當地的實際風俗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學生,在實踐的時候是不能體現出自己所學的。還有就是缺乏實踐的機會,學生在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沒有什么錯誤的,但是,書本上的知識終究只是理論的東西,它不能代替實踐,再加上語言這類技能要想學好,實踐是不能少的,而在校的學生最缺的就是實踐的機會了,甚至有些學校直接沒有。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了雙語教學的發展,使得跨文化交際不能很好的實行,所以為了能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處理這些問題就迫在眉睫了。
四、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
1.創建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課堂。為了雙語教學能更好的進行下去,獲得更好的成效,進行好的方法的創建就很必要了,而這種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課堂的創建就到達了這種效果了。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課堂主要指的是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讓他們獲得更多的語言知識,同時還能了解到不同環境下的語言差異。想要得到這樣的學習效果,上課方式也一定是非常獨特的,譬如:角色扮演;比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
2.網絡教學。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已經普及了,在缺乏實踐教學的情況下,網絡教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對于雙語教學來說,上網可以使得學生們了解更多的信息,開闊學生們的的視野,還可以學習一些地道的英語,了解當地的人土風情,甚至還可以和地道的英美人聊天,以此來增長知識和見識。
3.創造文化交流的機會。實踐是雙語教學最好的教學方式,所以,為了能使得雙語教學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創建文化交流的機會。學校可以進行國際訪校活動,帶著一些學生去國外的學校進行訪問,見識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可以讓學生和國外的學生進行交換,以此來加強對彼此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張彥群.淺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82-87.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前言:提升學生的英語情感,增強語言學習敏感性,跨越文化意識認知和能力超越的障礙,養成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極大的推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生成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成為當下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我們面對的不再是與自己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是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迥異的外國人,所以我們不能再單純依賴母語文化來表達自己或理解對方,而應在充分考慮對方文化習慣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和反應。
2、新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02)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有著明確的規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來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高考形勢的需要
縱觀全國各省市高考英語試題,我們不難發現對西方文化知識或跨文化交際的考查一直沒有放松,特別是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中,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加大西方文化知識的導人,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以此作為提高高中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意識的提升
1、正確感知語言學習的根本, 其文化意識層面的滲透及“跨文化”性能力層面的發展。
語言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并體現了該民族的信仰和情感等特點。語言和文化內在與外化和諧與矛盾的統一,展示并傳承了該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發展, 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決定了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既要寓文化于語言之中, 又要融合語言于文化之中。
因此,英語教學應在關注基本語言知識輸入和語用輸出能力培養同時, 注重語言與文化教學的互融, 在注重文化意識層面培養同時,更好的關注其內涵文化“跨文化”性的意識與能力的提升。具體教學中, 教師可通過運用英文原版教材、電影、電視、多媒體等,把語言內涵的文化整合到課堂, 使學生充分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的文化習俗、生活和思維方式、宗教禮儀、非語言交際動作行為內涵等背景文化, 提高學生跨文化環境使用恰當語言的意識, 充分體會文化的偶合與差異, 品味其文化內涵,感受異域文化特有的魅力,進而增強學生跨文化的意識, 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2、充分認知語言學習的理性意義, 其“工具性”的本質語言是用來交際的, 語言學習的理性意義在于其“工具性”的本質。這一屬性確立了外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有效交際的人才。
現行《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也明確指出了英語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能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為目的的根本內涵。其實質也正反映了語言學習的理性意義其“工具性”的本質。
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理性意義首先表現是它作為一種工具,其次,才是其外化形式。英語教學中,理性的認知英語教學即提供給學生一種語言文化工具并教會學生如何更有效的運用這一工具進行交流。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行為的變革
1、關注英語“情感”色彩的形成心理學認為, 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一定程度上,情感已經不是語言教學的問題,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發展問題。學習中的情感與學習的認知活動是緊密聯系的。
英語教學就是英語情感產生和形成的生命精神體驗的發展過程。積極情感的融入對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 積極的情感會帶來意志和毅力,學生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提升。
激活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也就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當語言的學習有了真實的人或者真實事物的襯托,就使語言顯得更加豐滿,因而激發學生積極的英語情感并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重要內涵之一。
2、注重文化“敏感性”語境的生成,文化的“敏感性”能夠為學習英語提供真實的語境,使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發掘學生對文化偶合與差異的敏感度,它以一種最直觀卻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將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的行為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使學生通過對比, 發現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偶合與差異, 從而生成并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這種跨文化對比是文化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 其目的就是通過兩種文化的偶合和差異比較,讓學生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實踐證明: 英語教學中, 提升學生對目標語與本族文化異同之處的敏感程度,可在很在程度上增強學生對跨文化的語言內涵層面的感知意識, 促成有效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教學中應該充分關注學生語言文化“敏感性”語境的生成。
3、強調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自覺性”的習慣養成。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這種自覺性,通常劃分成四個層面:一是對文化表面現象的感知;二是對該文化與其它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的某種意義的文化特征的察覺;三是對于理性分析該文化與本土文化存在的顯著差異所取得的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該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對其文化的感知與掌控意識。
這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 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共鳴”和“文化融人”的能力, 這需要通過長期生活體驗才能獲得。所謂“移情共鳴”就是要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苦樂與際遇, 從而引起情感共鳴;“文化融人”則是在充分感知文化偶合與差異基礎上, 置身于該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這種意識和能力“自覺性”的程度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質量,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交際者能否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重要準繩之一。因此,高中英語教學應把養成學生這種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的“自覺性”習慣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結語:綜上所述,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其根本就是為實現有效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按步驟、有原則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使他們能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其文化素養。特別指出: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 高中學生作為社會將來高技術應用性人才的主要生力軍, 在涉外日常交際與業務交際中必須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 必須具有較強的跨文化的意識與能力。在這方面, 廣大英語教師應保持清醒的認知和特別關注,并加強培養,以適應時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汪婧.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0).
[2] 楊東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
【摘要】跨文化交際在當今社會和國際交往中已顯得日益密切和頻繁。高職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試從現狀、成因分析探討在視聽說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 視聽說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公共英語
0 引言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視聽說課程承擔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任務,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各種有利資源和要素,將視、聽、說融合成一個整體,在豐富的視聽情景中感知語言材料的運用,在多樣的口頭闡述中將視聽的信息內化吸收,提高交際能力,實用性強。較之傳統的課堂聽說教學,英語的視聽說教學方法則給學生帶來更直觀、更形象的效果。學生可以將語言表達者的身勢語及會話的具體場景與語言材料聯系起來,進而通過多形式的口語活動使學生深刻體會語言的表義和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寫照[1]。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其知識和技能,并深入了解其后的文化背景。具備了正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交往中則應注重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所要表述的問題。對交往主體影響較大的還涵蓋一個民族的歷史、宗教、風俗、政治等諸多方面。因此,在英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地將跨文化的知識與觀念傳授給學生,使其學會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正確使用語言。
1 高職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進行溝通的能力[2]。它既可以指本族語和非本族語人們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上背景上有差異者之間的交際。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僅為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對學生要求較低。雖然一些教師通過課堂滲透有意識地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但不少教師還是主要采取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念陳舊。特別是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部分,一些教師往往只注重語言的形式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交際作用。
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不一,雖對單詞、語法規則有一些掌握,但深度和量有限。對英美文化習俗也知曉不多,導致他們難以在外國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理解和運用語言。因此,很多學生在視聽說課程上不愛開口,一到口頭練習環節就開始動筆打草稿。沒能養成良好的用英語思考英語的思維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導致文化沖突。
雖然從教與學兩方面我們都存在各種不足,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希望提高語用能力的渴求。許多學生在觀賞外語影片時自覺不自覺地念叨片中的經典臺詞的沖動,在生活中碰上外國人沖上前去打完招呼后不知如何展開話題的尷尬,無不傳達出學生對語言的情感和交際需求。
2 高職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成因分析
在高職公共英教學中,視聽說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實際教學中,往往側重的是語言能力,對語用能力和交際意識有所忽視,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從本質上背離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基礎功能。筆者認為在視聽說教學中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教材方面來看,高職公共英語視聽說教材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內容都單純側重于對聽說能力的培養,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少之又少。加上公共英語教學對四六級等英語等級考試的推崇,視聽說部分的練習多以考試題型為模板進行延伸,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從視聽說課程教學方式來看,鑒于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因此看懂視頻,聽懂語言材料并據此能完成課后習題和口頭闡述已是教學中的重點任務,在這個任務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前,罔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忽視課外文化知識的輸入,只注重語言能力的發展屬教學誤區,實不可取,應雙重并舉,有機結合。
(3)從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來看,中國人偏好整體形象思維,習慣于大處著手異中求同,追求統一,而西方文化側重邏輯分析,同中求異,突出個體的價值和意義。中西方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和行為交往源于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學生們要在這種缺乏真實跨文化交際的環境里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并非易事。
3 在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語言教學必須逐漸教會學生掌握兩方面的能力:即從方言、語域、交際渠道和風格中選擇語言形式的適應背景的能力;從交際功能之中選擇語言形式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旨在使學習者克服“以己度人”的思維定式,適應不同文化的復雜性,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以下是筆者對在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一些途徑的探討:
3.1 增加教材的文化因素
鑒于前文中提到的視聽說教材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問題,編者們在教材的編寫中應適度增加文化方面的內容及練習的比重。視聽材料多選用反映英美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及人們文化生活的影片,讓學生多接觸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培養學生此方面的意識,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做好準備。
3.2 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有的視聽說教材,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文化差異方面的輸出。對于語言材料里詞匯、諺語等不僅讓學生知其意還要曉其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文字的心理色彩和深層含義,否則無法實現真正的理解。視聽說教學在完成了純粹的語言活動后,教師應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背后文化感知的引導。
3.3 克服本國在思維方式上的文化干擾
人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思維方式又直接產生其不同的語言組織形式和表達方式。口語、翻譯、寫作中那么多Chinglish的表達無不體現出學生在語言使用中思維方式轉換的不足。在視聽說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原汁原味的影視資源為學生再現真實的語境,模仿和學習日常生活的習慣性表達,精心設計口語活動,營造英語語言交際的環境氛圍,幫助學生在操練中深化語言學習,把握英語使用習慣,理解跨文化交際的內涵。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正確的文化觀的培養。文化作為歷史的沉淀和發展,不存在一國的文化優于其他國家,更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對于不同的文化及其差異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和面對,以,取其精華。
3.4 語言交際之外的能力的培養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文化的理解是非語言交際的側重點之一,是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視聽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影視材料中對話者間的非言語交際,了解其內在涵義,分析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的案例,使學生對非言語交際引起重視,多積累一些此方面的知識,避免引起文化沖突。
4 結語
高職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從內容形式上比傳統的讀寫譯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廣大公共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興趣點,在電教化手段的輔助下,精心組織教學,促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文化因素的輸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看成是公共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將小課堂變為語言展示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人類交際有兩種:語言的(Verbal)和非語言的(Nonverbal) 。據研究,在人們的直接交際活動中, 35%左右的信息通過語言傳遞,而其它65%都是通過非語言傳遞的,可見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能力培養。非語言交際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能力的培養,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差異,將會形成交際障礙,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
一、非語言交際的概念和作用
“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 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人為地生成, 也可由環境造就。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根據不同標準分為:( 1) 體態語( Body Language) , 包括基本姿態, 如站姿、坐姿等。( 2) 副語言(Paralanguage), 包括沉默和各種非語義聲音。( 3) 客體語(Object Language), 包括皮膚的修飾、氣味的掩飾、衣著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4)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顏色等影響交際的環境因素。
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輔助作用:
(一)重復。如別人問你要去哪里時,你一邊回答,一邊用手指向你要去的地方。
(二)否定。如甲說:“我不緊張。”但其手腳卻在發抖
(三)強調。如運動員在贏得比賽時會揮動拳頭,以示自豪或自信。
(四)調節。講話時,你可以用手勢或者眼神暗示自己的話已經講完。
(五)補充。例如你一邊稱贊對方“干得好”,一邊用手摟住其肩膀。
(六)替代。例如,在中國古代,主人對客人不耐煩時,就用倒扣茶杯的方式下逐客令。
(七)激勵。如在中國,學生回答問題時總是不確定答案,你用大拇指豎起表示贊同,學生會受到鼓舞,繼續說下去。
二、非語言交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能力培養的研究
(一) 體態語(body language)
體態語是人們用表情和動作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無聲語言,恰當地使用它不僅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使聽話人更能心領神會,納普(knapp)認為體態語包括手勢語和姿勢兩方面的內容,也有研究者把面部表情、目光接觸、體觸行為納入這一類。
1. 手勢語 在高職高專英語聽說課本中有介紹問路、指路等培養說的能力的內容,講到這部分時,教師可引入一個短語“thumb a lift”,這個短語指的是旅行者站在路邊,看見有汽車伸出大拇指,請求搭車。它是英語國家中常見的手勢。其實,在中國,這一動作已經被應用到出租車的招停點上。同樣,英語國家的人用一只手或者同時用兩只手的食指與中指交叉,舉在胸前表示但愿如此或者祝你成功。也就是短語“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的意思“企愿、禱告”。此外,在中國用食指指著自己的鼻尖表示是我,在英語國家,這一手勢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并且很可能會被人解讀為“藐視”和“挑戰”,從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2. 姿勢包括坐姿和走路等行為動作姿勢。在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會因為某個姿勢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英語國家的教師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他們不大計較師生的言談舉止,可以隨意走動,可以坐在桌子上。而中國就要求教師為人師表,行為莊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學生注意著。
3. 目光接觸同相識的人談話時, 根據英美國家習慣, 發話者和聽話者都應注視對方。任何一方不看對方, 都可以表示某種意味。在英美國家有句格言“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但是, 盯著對方看或看得過久也是不合適的。即使用欣賞的目光看人———如對方長的漂亮———也會使人發窘[1] 。
4. 體觸體觸是借身體間接觸來傳達或交流信息的交際行為。布羅斯納安認為:“人們傾向性的看法是:中國人的特點是體觸頻繁,而英語國家的人的體觸卻較為少見。”他的依據是:“兩種人初臨對方環境時所遇到的強烈文化休克證實了這種看法:中國人感到孤獨和隔離,而英語國家的人感到摩肩接踵,擁擠不堪。”[2]42-43
在英語國家,同性青年之間的體觸行為,如手拉手、勾肩搭背、摟腰,被視為禁忌,一般認為這是同性戀行為,但在一般的異性朋友中間卻是容許的。中國異性朋友之間卻只能握手,身體其他處不可觸碰。
(二) 副語言(paralanguage)
副語言指的是言語的非詞語方面, 即聲音的音質、音量、音調、語調等, 雖然它屬于言語表達的一部分, 但并非指言語本身,因而常被用來輔助語言的表達, 通過說話人語調的抑揚頓挫、高低強弱等就可以判斷說話人的感情和態度。
1. 非語言聲音英語國家的人對從體內發出的聲音,如噴嚏、打嗝等都比較忌諱。他們認為這些聲音必須抑制,在別人面前發出就應該表示歉意。而中國人認為這些聲音屬于生理現象,大家不會特別在意,無需道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向學生解釋一些在中國語言交流中不存在的非語言聲音。如英語國家的人會用“uh - huh”來表示肯定的意思,尤其是在電話中,表示在注意聽著對方講話。
2. 沉默“沉默”現象則更是一直被語言學家們忽略,并將它理解為話語中的空缺。而實際上,它在談話過程中有著豐富的含義。非洲有一則諺語:“Silence is also a speech”(沉默也是一種語言),它提醒人們不要忽略沉默的信息價值。我們在與人交往中重視沉默的作用, 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著豐富的含義, 既可以表達無言的贊許, 也可以是無言的抗議。恰到好處的停頓與沉默能起到“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而西方人卻認為沉默是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心, 有“ 交際恐懼癥”的表現。所以他們最忌諱交際中的沉默不語。
(三) 客體語(object language)
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氣味的掩飾、衣著等。這些在具備實用性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交際性,它們也在傳遞著非語言信息,展示著使用者的文化以及個人特征。
1. 氣味在社交場合,英語國家的人非常忌諱身體怪味,如口出臭氣、腋處流汗等出現的氣味等,并且喜歡用化裝品掩飾自身的體味。在中國,很多人對自己身體的氣味并不是很在意。因此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如果在吃過蔥、蒜等帶有強烈氣味的菜后不注意清除口中遺留的氣味,在對外交往中容易造成障礙。
2. 衣著打扮英語國家人的穿著打扮,正式與非正式界線分明。正式場合按社交習俗打扮得正規,而在非正式場合則非常隨便。由于不了解異國文化, 許多人常常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文化習俗去衡量外國人的衣著打扮。如在校園內看見外教穿著拖鞋走進課堂, 有人就認為不雅, 其實這在西方國家是很正常的事。而某些中國教師有時不將襯衣放入外褲內,這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也是不合要求的。
(四)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
從非言語交際角度講, 空間信息是指交際者用空間距離傳遞信息, 即人們在言語交際中處理相互之間空間距離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間語可以加強交際的效果,甚至超過言語的作用。因此, 教師不應總是站在講臺后面而是應該適時走到學生中間, 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與學生的交流; 同時, 在英語課堂上, 教師也應采取新穎的空間形式代替教師處于主導地位, 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傳統空間模式。比如傳統式的座位安排是將桌椅一排排整齊地排列在教室里面, 這樣便于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掌控, 而這樣卻導致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所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可根據所教內容將傳統式的桌椅排列改變成有利于教學的排列模式, 比如在討論課時, 可將座位按半圓形或讓學生自由結組進行討論學習, 這樣有利于學生平等地參與課堂學習, 從而增強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結論
綜上所述, 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補充形式, 非言語交際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表現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際手段,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重視非語言交際,達到高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但是由于條件所限,學生對它還不太了解,因此,可以通過播放影視資料、引進外教等多種渠道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使學生準確掌握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其交際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意識
一、高職涉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的交際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進行交際時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善于識別文化差異和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地進行交際的能力。針對高職涉外專業學生學習了英語語言知識卻不能順利地運用英語進行涉外交際的現狀.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問卷和文化測試卷,調查的具體目標為:(1)了解本校高職涉外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認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2)了解學生現有的跨文化交際策略,測試學生的言語能力、語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調查方法和過程
1.被試對象。
本次調查以高職涉外英語護理專業一年級099班學生為對象,共45名學生。
2.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
現有的文獻中缺少測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編了所需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問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測試卷。
3.《高職涉外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問卷》的編制。
Kim等著名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分為三個層面:認知、情感、行為。認知層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識,以及對自身價值觀念的意識,它要求交際者具備能夠理解并破譯不同言語和非言語編碼的能力;情感層面包括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靈活性、共情能力、懸置判斷的能力,它要求交際者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其他文化的態度、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等交際障礙的能力;行為層面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關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務的能力。我從這三個層面建立了問卷.見表1
我針對各個層面的要求設定了一定數量的題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為便于被試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為層面的題目使用英文。1—6題是跨文化交際的認知、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題目:7—10題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題目;l1—15題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題目:16—25題為語用能力題:26—35題是非語言交際能力題目。
4.《高職涉外專業學生英美文化知識測試卷》的編制。
跨文化交際認知層面要求學習者掌握一定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我參考了胡超主編的《跨文化交際實用教程》中的社會文化測試卷,測試學生已有知識中對美國和英國的國家歷史、地理、人文、習俗的了解程度。
5.調查的實施。
《高職涉外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問卷》和《高職涉外專業學生英美文化知識測試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職涉外護理09級099班實施,測試時間為45分鐘,由我擔當測試人。測試前明確表明該調查僅用于課題研究.與學生的英語成績和操行無關,要求被試者坦率,真實回答。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高職涉外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問巷結果分析。
(1)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了解程度,40.0%的學生有所了解48.9%的學生聽說過但不了解,l1%的學生從未接觸過。在介紹了跨文化交際的內涵后,86.7%的學生認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比較重要,沒有學生認為不重要。從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來看,他們認為需要具備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這為開設跨文化交際課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2)關于影響跨文化交際積極主動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學生歸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33-3%的學生怕犯錯誤,24.4%的學生由于內向心理。在造成與英美人交際障礙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不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習俗、不懂跨文化交際策略的占60%以上。可見排除了學生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3)跨文化交際情景試題部分答題情況,我運用了社會科學的統計軟件(SPsSV17.0)對數據進行了分析。用描述統計列出了調查對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見表2。
其中,在恭維、稱呼、男女性別交往差異、接受禮物、看病等題目中,學生的正確率為75%以上。在表達異議、贈送禮物、與長輩談話、非語言交際、正式書信方面學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測試卷共20題,我同樣采用了SPSS分析學生的分數,見表3。
學生最高答對9題.最低只對3題.平均正確率為29.8%。我在分析學生試卷成績后,進行了學生個別訪談,學生談及主要是課外知識中沒有這部分內容的知識儲備,有的常識聽說過但記憶模糊,導致不能正確回答。當問及是否對這些知識感興趣時,學生認為了解英美概況對自己以后從事涉外工作有好處,希望老師能提供幫助。
2.調查引發的思考和教學對策。
本次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說明了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跨文化交際知識匱乏,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持贊成意見,喜歡的跨文化知識傳授方式有真實案例教學、文化影片欣賞討論、與外籍教師面對面交流。
四、基于調查結果制定的教學策略
基于以上的調查結果.我擬進行以下教學對策來提高高職涉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真實的案例喚醒跨文化交際意識,系統的理論給予跨文化知識儲備。
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專門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從各種本科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際教程中選取符合高職涉外專業學生水平的案例給學生閱讀思考,引起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分階段教授詞匯的文化內涵、日常口語交際、篇章結構、邏輯思維、非語言交際、社交準則、價值觀等.給予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儲備。
2.多種課內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跨文化情感體驗
在課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導人文化背景知識。學生通過情景對話、角色扮演、實例介紹等教學活動親身體驗跨文化交際;課外推薦學生觀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國》等文化影視作品,上網閱讀原版英文報刊,與本校外籍教師面對面交談,組成小組幫助其外出購物、游覽等.通過這些活動增加學生課內外的跨文化交際實踐。
3.有效評價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學習。
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學習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評價能夠起到激勵作用。本次研究中對學生的課堂實踐教學作好記錄。給予反饋;收集學生的文化影視作品觀后感和網上閱讀報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學生中交流、張貼;設置一個模擬跨文化場景讓學生完成交際任務,評價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已不可避免,這使得人們亟需恰當運用語言文化知識與他文化成員進行有效而得體交際實踐的能力,以接受超越物理空間不斷而來的文化信息,而這正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即人們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的能力和素質。
在高校外語教學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對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引起我國外語教育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認識到外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需要與文化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啟發學生通過分析目標語國家文化的特點,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之處,以便更好地進行外語學習。進而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中所提出的“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一目標。因此近年來對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我國外語教育研究的重點之一。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
在對現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框架進行分析和歸納后,我們發現:專家、學者通常從知識、技能、態度、意識層面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普遍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其構成極為復雜;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需要交際者具備語言、文化、交際等多方面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各構成要素相輔相成、共同作用。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研究對象均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的全面性: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直接作用因素和間接作用因素,各構成要素之間有相互補充、替代功能;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困難主要來自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涉及多方面知識,包括文化知識、語言知識和其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強調非語言交際能力和業務能力的重要性;態度層面可歸納為交際態度和個人態度兩大范疇,尊重和禮貌對于跨文化交際至關重要,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需具備較好的個人素養。
綜上,我們構建了由知識、能力、態度、素養四部分構成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其中,知識部分包括文化知識、語言知識、社會知識和專業知識;能力部分包括交際能力、社會能力、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態度部分包括交際態度和個人態度;素養部分是指與跨文化交際密切相關的個人素質、素養。
三、“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構建適合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是課題研究目標。首先,我們對現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和模式進行研究。其次,對跨文化交際人士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并研究我國高校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再次,以上述研究為基礎進行“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在對已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和框架進行研究后,我們發現:國內外專家大多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應貫穿于外語教學各環節之中;外語教學中應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緊密結合;進行文化教育時應本族文化與他族文化并重,重視跨文化交際實踐。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知識部分是學習者長期積累的成果,自學被視為習得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最重要方式;跨文化交際實踐是能力部分提升的主要途徑;跨文化交際態度和素養的提升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學習、跨文化交際經歷和實踐有關。
因此,“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的理念一是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主線滲透至高校外語教學及相關環節,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體系;二是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滲透到學生的個體發展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依據“滲透式”培養模式,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是通過高校外語教學,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知識、能力、態度、素養四部分全面發展和提升,能夠有效、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逐步成為跨文化人,最終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主性培養和可持續發展。在這一培養模式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應遵循四個原則:培養內涵明晰化;培養實施體系化;培養方式多樣化;培養過程漸進化。在“滲透式”培養模式下,我國高校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知識、能力、態度、素養四個方面均有特定的培養內容;應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中顯性和隱性作用要素的共同培養,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各構成要素均衡發展、整體提升。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涉及多方面內容,因此,對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進行徹底研究并取得建設性成果是項艱巨的任務。限于研究資源、精力、能力等諸多因素,本研究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豐富研究內容、挖掘研究深度。因此,對“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在高校外語教學各要素,如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測試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將成為后繼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