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09:55: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經濟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數字技術的發展給媒體搜集和報道信息模式帶來全方位改變,信息處理和傳輸方式的同質使傳媒產業融合的技術壁壘被打破,媒介運作模式開始向多媒介形態相互聯合、互動的模式轉變。在這一數字化背景下傳媒運作存在哪些問題以及該如何應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數字化進程中傳媒運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數字技術深入發展和應用,傳媒內部發生了數字化革命,數字技術改變了其原有的內部結構與生產流程。隨著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急劇擴張,融合新媒體技術、向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傳統媒體的必然選擇。
1.媒介融合趨勢下傳媒運作存在的問題
(1)數字化發展目標不明確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數字報業實驗室計劃”,首批加盟的報業集團開始了報業的數字化發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國數字報業的現狀來看,只能算作報業的數字化階段。很多新聞單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這些網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針對性,大多都是綜合性新聞站點。例如數字報業的發展雖然已成為報業集團的基本共識,但是大多數報業集團對數字報業發展缺乏明確目標,沒有將其納人集團整體發展戰略,沒有真正將其作為一個平臺去運營。如在數字實驗室創新項目申報書中,多數申報單位沒有明確數字報業在長遠發展中的位置,在具體的運作方式和商業模式方面也不清晰。這使得報紙網站在發展過程中最終只能成為傳統報紙的翻版,或附屬品。
(2)媒體互動形式化,內容缺乏創新
媒介融合的一個主要層面是業務融合,這一層面的融合則主要表現為傳統媒體將業務延伸到其他媒體領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還僅僅停留在表淺意義層面上的融合。媒體之間業務層面上的互動大多也只是針對個別報道內容而臨時結盟。在整體運行機制上,各種媒體間還沒形成一種穩定的、有機的結合。隨著媒體互動的進一步展開。單純的媒介戰術性融合是遠遠不夠的,更進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許多報紙都開設網絡版,或建網站,報紙的傳播終端出現了多媒介形態共存的局面。但很多報社在運用數字化技術的同時往往忽略對數字化內容的重視。很多所謂的數字報紙只是傳統報紙內容的媒介翻版,內容缺乏原創性。據調查,目前只有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播?報》算得上是原創數字報,沒有相關的紙質報紙。而事實上,它也是在其他紙質報紙的內容的基礎上生產和制作出來的。
(3)跨媒體運作的數字技術平臺不成熟, 新技術是傳媒業發展創新的重要原動力之一,但是跨媒體運作的數字技術平臺還處于不成熟階段。目前在我國有線網絡平臺已經建成并進入成熟階段,但無線網絡還在建設和發展中。移動平臺除手機這一終端已進入成熟階段之外,其他移動終端的研制和生產還處于實驗階段。移動電子閱讀終端、數字平臺的建設、數據庫開發模式以及大容量無線傳輸網絡建設都還處于建設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國報業的數字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建設模式和數據庫模式也還處于實驗階段。
(4)數字化運作人才匱乏
網絡媒體的多平臺性決定了無論在新聞編輯還是媒體的經營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與之相適應,但媒體網站編輯和技術分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由于我國目前媒介人才市場開發不充分,傳媒人才的培養方式還不夠完善,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2.媒體競爭資源變化帶來的問題
數字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輸渠道的技術壁壘,使信息傳播渠道的數量規模及品種質量都有了巨大增長,傳媒業的傳輸渠道資源變得相對豐裕。隨著數字技術發展促進了傳媒大融合,“內容”將取代“渠道”成為傳媒的稀缺資源。數字時代,“內容”將成為傳媒競爭的核心資源,傳媒產業發展的重心和競爭的焦點將從渠道爭奪轉移到內容生產上。
(1)“微內容”的聚合開發不夠
為了有效滿足受眾需求,傳媒運作的核心從競爭策略角度來說應把握不斷變化的信息消費方式與信息傳布方式。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大眾傳播出現了從面向社會公眾開始向分眾傳播的趨勢,出現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費者的關系。傳媒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內容的精細化和專業化。同類內容的大量復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場的疊加而無法拓展新的市場。我國傳媒對受眾需求的認識還不深入,沒有抓住人們真正的心理需求,沒有從提供服務角度重新研究傳媒與受眾問的關系。我國傳媒業的現實情況是媒介市場上同類內容供給量較大,而受眾需要的細分資訊卻很匱乏。未來最有開發價值的就是互動和個性化內容,但是傳統媒體的信息的傳遞基本上是單向的,目前為止這種互動運作的價值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2)商業模式不清晰,核心競爭力不強
由于我國傳媒市場存在專業化分工不夠,產業價值鏈也未完全形成,傳媒業的競爭忽略了內容和服務質量,單純依賴對廣告的爭奪,經營模式比較單一。為了適應媒介市場的發展需求,新媒體除了需要長期的投融資管理機制,更需要突破現行的運行機制。目前大部分報業集團已經開始重視商業運營模式的開發,但仍停留在傳統報業運營模式的一種邏輯延伸上,有創新意義的商業模式仍舊缺乏。另外數字廣播電視機構雖然也在不斷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對產業鏈的經營意識和運作能力也還不是很強,目前經營現狀也不是很理想。
所謂傳媒核心競爭力就是指新聞傳媒通過對其內部顯在和潛在的新聞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抗擊媒介市場風險的能力。‘’由于沒有有效合適的贏利模式,目前國內網絡視頻企業大多數都在虧損。商業網站雖然已經開始按商業化、企業化運作,部分商業網站媒體也已經開始贏利,但是目前的這種贏利基礎還不穩定。
數字技術的發展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傳統媒介系統,在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對相對穩定的傳統媒介系統形成了威脅與挑戰,使得媒體發展環境正面臨著復雜的結構性轉變。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個制度性的操作機構,傳媒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環境的影響,受到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社會因素的制約,如體制的束縛、觀念的阻礙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沖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媒的數字化進程。以下針對傳媒運作在數字化進程存在的問題,對相對應的策略進行一個粗淺的探討。
二、數字化時代傳媒的應對策略
數字技術改變不同形態傳媒的邊界,正在成為支撐所有傳媒的存在基礎、技術標準與發展取向,造就新意義上的數字媒體。為把握傳媒業發展方向與產業發展規律以及傳媒形態聚集規律與資源共享規律,必須超越傳統的傳媒認識方
式建立數字媒體觀。
1.數字化戰略生存,融合化發展趨勢
(1)明確數字化發展戰略
實施傳媒業數字化發展戰略,需要全面提升傳媒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向數字化、網絡化邁進。按照網絡傳播內容的要求,傳媒業需要創建新的數字內容,通過對這些數字化內容的有效存儲并向其他媒體延伸,加強內容管理,以實現跨媒體傳播。《中國報業年度發展報告(2005)》把報業的數字化生存作為一個重要的趨勢提出,認為數字報業戰略將改變傳統傳媒產業形態,并將以新型傳播技術來重塑報業的形態。數字時代將消除傳媒產業問的邊界壁壘,使相關聯的產業在內容產業下整合,加快向數字化戰略轉型將成為傳媒界的共識。即將出臺的《電信法》也將改變電信業務和廣播電視業務互不準入的狀況,由于“三網融合”在體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廣播電視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將主要依靠企業結成戰略聯盟來實現。
(2)數字化內容開發創新,媒體互動走向深入
數字化內容已經成為媒體間戰略聯合、提供受眾個性化服務的關鍵。為了滿足受眾多方面需求,一些商業網站已經開始提供包括視頻和音頻、動畫等在內的多種媒介內容但是目前整合新聞方式仍是現在大多網絡媒體采用的主要編輯手段,還不能成為網絡媒體的成熟形態。創造真正的多媒體原創報道,探索網絡媒體內在的不可替代價值,才是網絡媒體成熟媒體形態的核心環節,一個新的信息形態的形成是一個新媒體成長與成熟與否的重要指標。
多種媒體的傳媒集團內部的整合,將成為未來傳媒發展的趨勢。不管是跨媒體延伸還是多家媒體的整合,都需要對各個媒體機構進行重組,并對跨媒體合作機制予以支持,以此實現對各媒體資源的統一籌劃、統一調配,將多家媒體的力量結合在一起進行合理組合,以多種復合內容模式來滿足受眾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制作包括視頻、聲音等在內的多種內容產品形式,通過報紙、網站等不同的傳播渠道呈現出來,形成了跨媒體的內容產業鏈。數字報紙、多媒體互動雜志、網絡電視等,是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體產品形態。隨著這些產品形態的不斷實踐,各種媒體間業務進行交叉、互動,直至融合。媒體互動的不斷深入并逐漸發展到媒體平臺及媒介市場的交匯、相融。未來更高層次的融合將在傳媒業與電信、IT界等相關行業機構的大匯流基礎上出現。
(3)新技術探索,創建數字信息技術平臺
媒介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于技術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須在網絡這一平臺上進行實踐,隨著P2P技術、寬帶技術、無線通信等一系列技術的不斷成熟,傳統媒體越來越多地借助互聯網音頻、視頻等內容,通過網絡實現產品形態的創新。傳媒業的數字化發展必須建立一個能數字化操作業務運營平臺和一個數字化運營的服務體系,例如多媒體數據庫系統、跨媒體綜合性的新聞采編發系統等都在傳媒業獲得廣泛的應用。我國廣播電視業需要建立媒體資產管理系統,通過運用高技術手段來對媒體資產的保存、檢索、重組、交換,實現對媒體資產的組織、管理、掌握和多力‘面應用,以此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促進信息的社會交流與共享、我國廣播電視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影音資料是整合資源、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重要媒體資產,通過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的建立,可以實現內容的儲存,并向不同的媒體發散。
(4)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媒介環境的變化,由此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體網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網絡技術,又懂編輯的復合型互聯網新聞從業人員。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而這類人才必須要求具備高新技術應用、信息內容生產、發展戰略策劃等各種素質。這樣的人才培養需要對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結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針對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養方案。
2.分化傳播,品牌化競爭理念
(1)細分受眾,開發微內容
數字技術發展帶來受眾市場的碎片化,傳媒在市場運作的過程中應對受眾進行細分,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因為分眾傳播的受眾需求比大眾傳播的受眾需求更為單一。Web3.0時代是個性化的時代,它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和行為習慣。Web3.0時代的媒體傳播不僅是按照用戶需求提供綜合化服務,更重要的是向受眾提供個性化聚合服務。就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所說:“在后信息時代,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是單獨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訂購,信息變得極端個人化”。現在傳媒市場的受眾細分日趨明顯,網絡媒體要吸引廣告主的投放,必須高度細分市場,將微內容大眾化。將大批分散的受眾集中以在分眾中達到聚眾,通過創造更多分眾化個性化的產品及服務以打開商機。例如華爾街日報網站以其為受眾提供獨一無二的金融、經濟信息而擁有前互聯網上規模最大的付費用戶群體。舒詠平在《基于網絡的品牌傳播“長尾化”》中也提到品牌傳播“長尾化”,即將原來大規模制造、集中于強勢媒體的流行品牌商品,針對網絡重新聚合出來而實際分散的市場碎片。進行目標分化、載具分散的小眾或窄告傳播。
谷子是遼西朝陽半干旱丘陵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占全區糧谷作物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氣候干旱,栽培水平不高,谷子單產徘徊在200kg左右,如何提高谷子的單產,探索谷子大面積高產穩產主要途徑及高產栽培措施,改變谷子低產面貌,是朝陽谷子種植區農業生產中的重大課題。
一、谷子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不能善待谷子生產
谷子雖然是較耐旱、耐瘠作物。但是,在水肥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也能更好地發揮其增產潛力。目前,有些人不能辯證地善待谷子生產,片面強調谷子耐旱、耐瘠,將谷子種在山坡薄地上,施肥少,粗耕簡作,待遇低,造成穗小、穗漂、秕粒多,以及缺苗斷條,不能發揮很好的增產潛力。
2.品種混雜、退化嚴重,病害多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很低。但是,種植年頭長,也會出現混雜退化現象。不提純復壯,不注重選種和種子處理,致使引進的優良品種嚴重退化,病害增多。
3.種植密度過稀
谷子留苗密度過稀,習慣于“稀谷秀大穗”,不注重合理密植,發揮群體增產作用。不少地方行距一尺五寸,株距達3~4寸,每畝谷子不足13000千株,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間,導致谷子單產不高,畝產不足200kg。
4.播種期過早
遼西丘陵地區春旱嚴重,山坡地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就開始搶墑播種,平地盲目實行早播,雖然保證了一定的畝苗數和收成,但是,播種過早,使谷子各個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與遼西地區降水規律等自然特點不能相適應,造成“胎里旱”、“卡脖子旱”,開花時又遇到降水高峰,授粉不良,致使植株矮小,穗短、碼稀、粒小發漂,秕粒多,產量低。
二、實現谷子高產的主要途徑
在缺乏灌溉條件下的半干旱遼西谷子種植區,主要是靠自然降水來滿足谷子生育期的需水要求。遼西地區常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雨量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份上,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季降水較少,常出現春旱、秋吊現象。而谷子生育時期需水要求總體看來,也是兩頭少,中間多。苗期和生育后期需水較少,拔節孕穗、抽穗開花期需水分較多。拔節孕穗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2%,抽穗開花期占32%。為此,選擇適宜的谷子品種類型,改革落后的栽培習慣,綜合運用現代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建立一個以“中、矮、密”為中心的谷子栽培體系,是谷子高產、穩產的主要途徑。“中”是采用中熟品種類型,是核心;“矮”是指矮壯的植株、是基礎;“密”是適宜密度下的有效穗數,是關鍵。
在5月上旬播種,中旬出苗,使谷子的出苗——拔節在5月下旬~6月中旬,雨少利于蹲苗,拔節孕穗期趕在6月下旬~7月中旬,避免“胎里旱”,抽穗開花期趕在7月中、下旬,避免“卡脖子旱”,利于谷穗分化,灌漿期趕在8月中旬~9月上旬,雨量多漸少利于籽粒飽滿成熟。這樣,只有使谷子需水較多階段與降雨集中期相吻合,才能實現谷子高產、穩產。
三、實現谷子高產的幾項技術措施
1.選用良種,種子處理
遼西地區谷子種植面積大,品種繁多。實踐證明,在半干旱地區中熟品種比晚熟品種有明顯的增產趨勢。因此應選用生育期適中,適應性強,莖桿較矮,適于密植、豐產性高的品種,如:昭谷八號、山西大紅谷、遼谷10號、張雜谷五號等品種。
種子處理采取“三洗”、“一悶”、“一拌”的做法:先用清水篩洗,后用20%的鹽水篩洗,再用清水沖洗,撈出秕粒,晾半干后用種子量得萬分之三的40%樂果50倍液拌勻堆悶3h,干后用種子量千分之三的甲基托布津及拌種雙拌種。防治病蟲害。
2.適期播種
播種期對谷子產量影響很大,播種過早,易缺苗,過晚,不能正常成熟,最佳的播種期是讓谷子的抽穗期趕在七月中、下旬,使谷子需水較多的階段與自然氣候降水高峰期相遇。實踐證明,中熟品種的最佳播種期是5月5~10日,產量高。
3.合理密植
“密植問題,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合理密植,處理好個體與群體關系,使谷子在各生育時期都能形成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有效地利用水、肥、氣、熱等環境因素,達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產量高。
實踐證明,坡地谷子畝保苗2.5~3萬株,平地畝保苗3~3.5萬株,高產田畝保苗4~4.5萬株為比較適宜密度。
4.施足底肥,巧追化肥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沒有萬斤肥,難打千斤糧”。施足底肥,巧追化肥是提高谷子產量的重要措施。谷子施肥要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做到底肥、口肥、追肥巧妙結合。可使谷子在苗、株、穗、粒四個階段都有良好的營養條件。
底肥以羊、牛、豬、雞糞最好,驢馬糞最好不用,反之地荒,結合秋翻整地施入,做到以產定株,以肥保密,以密增產。畝產200kg每畝2.5~3萬株,需農肥2000kg;畝產300kg,每畝3~3.5萬株,需農肥3000kg;畝產400kg,每畝3.5~4萬株,需農肥4000kg。追肥要在谷子拔節孕穗期和抽穗時進行,每畝每次追施氮素化肥20~30kg,鉀肥10~15kg,對促進谷子拔節和穗分化,增加穗碼數和粒數,提高谷子產量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5.加強田間管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谷子各生育階段的豐產長相是通過各種栽培措施來實現的,充分運用傳統經驗和先進技術措施,根據群體生育特點實行促根蹲苗,壯株防倒,保葉防漂等管理措施提高谷子的產量。
(1)壓青苗,促壯根。壯苗先壯根,“根深才能葉茂”更好地吸收水分養分,致使植株生長發育良好。
遼西種谷子雖有播后壓磙子保墑、保苗的傳統,但對壓青苗促根蹲苗注意不夠,特別是對出苗前壓“白芽”容易忽視,認為發芽就能出苗,其實不然,有時土喧種子根懸空,出苗后仍有死苗現象。壓“白芽”既保苗,又能防治“土截”、“蟲截”。
壓“白芽”是指播種后5天左右,幼芽快要出土時,壓一次磙子。
壓“青苗”是指幼苗2~3片葉時再壓一次磙子。一般壓青苗兩次。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根系發達,矮化植株,促使分糵,起到了壯根保苗,提高產量的作用。
(2)早間定苗、早鏟趟,育壯株,防倒伏。壯株先壯苗,壯苗的關鍵早間苗,早定苗。農諺說:“谷間寸,頂上糞”。早間苗、早定苗不僅避免谷苗相互爭水爭肥,更重要的是改善光照條件,光強苗壯。具體要求:一寸疏苗,二寸定苗,三寸清苗。
谷子拔節前是田間管理關鍵期,“早鏟早趟、多鏟多趟、細鏟細趟,苗發旺”,“鋤頭底下有火又有水”,不僅能防雜草、防旱、保墑,而且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進了根系發育。一般鏟趟做到“三鏟、一耘、一趟”。在間、定、清苗后各鏟地一次,苗高半尺時用耘鋤淺趟一次;當苗高一尺時,結合追肥,用鏵犁深趟培土。有利于根系下扎,擴大根群,防止地上部分過早封壟影響透光。此時根系愈多,植株愈壯,防倒伏能力愈強。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級各類圖書館根據用戶對社會信息的需求,通過網絡利用計算機、通信、電子、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高度理想化地對各館藏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綜合協作開發和利用的活動。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討,以期能為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定的參考。
1.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資源的占有量和利用率,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信息資源持續爆發式增長,使得圖書館在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上面臨極大的挑戰,任何一個圖書館都難以處理如此數量龐大的信息資源。傳統的辦館模式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聯合共建、資源共享成為未來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早期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主要集中于文獻的協調分工采購、統一編目、館際外借服務等等。由于文獻資料的傳遞主要以實物載體方式進行,受地理空間等因素影響較大,效率低下,共建共享的內容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極其有限。
2.網絡環境在圖書館共建共享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圖書館館員整體素質偏低
網絡環境的發展日新月異,共建共享應用的網絡環境也不斷更新,這對圖書館館員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圖書館館員只有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網絡環境,才能將其應用到共建共享工程中。但是,當前我國圖書館館員的整體素質偏低,有計算機專業教育背景的館員不多,對先進的網絡環境不熟悉,使得網絡環境在圖書館共建共享中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
2.2 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研發能力不足
我國圖書館在應用網絡環境構建共建共享平臺時,一般都是與網絡公司合作,提出思路和要求,由網絡公司開發出相應的網絡平臺產品交付圖書館使用。這主要是因為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環境的急劇變化,網絡平臺研發的復雜性和學科的交融性增加,以及資金、技術的限制,導致圖書館自主研發的難度極大,從而不得不求助于專業的網絡公司。雖然這樣做同樣可以使圖書館實現共建共享的網絡化,但研發能力不足也造成了一系列問題:
(1)圖書館不能掌握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核心技術,網絡平臺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以及時修改解決,也不能隨著網絡環境的進步不斷更新改進共建共享的網絡平臺;
(2)對外依賴度過高將會提高圖書館在共建共享中應用網絡環境的成本;
(3)由于缺乏既懂圖書館業務又掌握網絡環境的專業研發隊伍,圖書館與網絡公司合作過程中存在的溝通不暢或理解錯位,會給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帶來一些技術盲點或缺陷。
2.3 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這一方面是因為讀者的網絡技能不高,對通過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獲取信息資源的操作方法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圖書館對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宣傳推廣力度不足。除了在館內小范圍的介紹之外,圖書館很少利用各種現代媒體平臺對共建共享工程進行宣傳推廣,因此失去了大量潛在的用戶。一些圖書館建成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后,出于各種考慮只對很小一部分讀者開放,如高校圖書館建成VPN遠程訪問系統后,通常只對本校教職工開放,連本校學生都無法使用,網絡平臺的效能沒有最大化發揮,平臺本身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
3.推進圖書館共建共享工程應用網絡環境的對策
3.1 提高圖書館員網絡素質
圖書館員素質的高低與圖書館各項工作的質量、效益有著直接的關系,高素質的人才是圖書館最主要的有形資產,也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直接動力。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建設中,圖書館員的網絡素質將是一個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網絡素質是一個人運用網絡的技能、道德修養以及心理素質的綜合表現,只有擁有較高的網絡素質,圖書館員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設計制作,充分利用共建共享平臺豐富館藏資源和為讀者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務。因此,圖書館要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培養一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信息開發、服務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環境的人才,以加快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化的進程。一方面圖書館要加強館員職業技能教育,創造各種條件、開展各種活動,激勵館員參加學習和培訓,提高應用網絡環境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圖書館要引進一批計算機和網絡環境專門人才,提高圖書館應對和解決復雜網絡環境問題的能力。
3.2 加強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研發建設力度
共建共享網絡平臺雖然已經在很多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中得到應用,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還有相當多的圖書館未建立共建共享網絡平臺,一些已建成使用的網絡平臺功能也比較單一,圖書館各自為陣、條塊分割的局面并沒有改變,因此,當務之急仍然是建立數量更多、功能更強大的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圖書館之間不僅要強強聯合,也要強弱聯合、弱弱聯合,最終的目標是全國所有的圖書館都能通過網絡進行協作和資源共享。圖書館在轉型發展中要更新觀念,充分重視網絡環境對圖書館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加強圖書館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加在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建設上的經費投入,建立一支專業的網絡環境隊伍,提高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研發能力。考慮到資金和技術的限制,圖書館還要加強與專業的網絡公司之間的合作,通過技術引進達到快速實現網絡平臺建設的目的。但從長遠來看,圖書館要將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研發納入到日常業務工作之中,使之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和讀者服務的重要內容。
3.3 加強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宣傳推廣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平臺只有獲得大量用戶才能實現其價值。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圖書館作為主要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戰,如果不加強宣傳和推廣,共建共享網絡平臺不為用戶所了解,就會閑置浪費,發揮不了應有的效用。信息服務是一種獨特的信息商品,加強市場營銷是充分開發和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共建共享網絡平臺也需要市場營銷,需要將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信息資源產品推向廣大的用戶市場。具體來說,圖書館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推廣工作:
(1)深入調研信息市場,了解用戶需求;
(2)確定目標用戶,盡可能涵蓋多的用戶群體;
(3)進行市場競爭分析,了解圖書館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制定改進措施;
(4)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宣傳推銷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信息服務。圖書館要改變服務理念,變坐等用戶上門的被動服務為面向用戶的主動服務。可以采用電話、短信或電子郵件、主頁展示、在報紙或網頁上刊登廣告、散發宣傳頁、運用公關手段、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等營銷方式吸引用戶。可以編輯圖書館信息服務業務通訊,積極參加各種會議,總結經驗,把握一切可能的宣傳機會來宣傳圖書館的信息服務。
(5)注意用戶體驗和意見反饋,不斷改進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網絡平臺作為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的一種工具,只有在讀者的使用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因此圖書館要建立一個與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充分重視讀者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改和完善共建共享網絡平臺。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做好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對圖書館的發展尤為重要。然而若要做好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就要做好提高圖書館員網絡素質、加強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研發建設力度和加強共建共享網絡平臺的宣傳推廣三個措施,及時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會計憑證的審核是會計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在企業單位的會計憑證審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加強對會計憑證的審核是會計基礎工作扎實的一個表現,同時也有利于會計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會計憑證的類型
會計憑證根據用途和編制程序的不同,可以分為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兩類。原始憑證指的是在經濟業務發生之時填制或取得的,用來記錄經濟業務執行與完成情況、明晰經濟責任的一種憑證。記賬憑證指的是財會部門按照原始憑證所填制的,用來確定會計分錄,可以當作登記賬本依據的一種憑證。
二、會計憑證中存在的問題
1.憑證的數字書寫存在問題
會計憑證中的數字書寫,要求字跡必須工整、清晰、不得潦草,其中的阿拉伯數字應該一個一個寫,不能連筆,大寫的漢字必須一律使用行書或正楷來書寫,漢字數字必須使用會計的規定用字。會計憑證中的數字書寫問題主要有:(1)阿拉伯數字寫得比較潦草,很難辨認,(2)阿拉伯數字金額的角分位應該使用“00”代替卻沒有填寫,(3)阿拉伯數字前沒有標人民幣的符號,大寫金額前面沒印有“人民幣”三個字的,沒有按照規定加寫。
2.憑證名稱存在的問題
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都要有正確名稱。會計憑證上的名稱應該能確切反映出所記載的內容。在會計憑證的名稱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有:1、有些原始憑證沒有名稱,或者雖然有名稱但不確切;2、有些憑證的名稱和其反映的內容不相符,比如,有的原始憑證“發票”所反映的竟是“收據業務”,有的醫生的“進修贊”收據卻開的是發票。
3.憑證編號存在的問題
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都應該按規定標準進行編號。比如成本的收據、支票、發票等原始憑證,從第一張至最后一張都應該印有連續號碼,記賬憑證從月初至月末應該編寫連續號碼。會計憑證上的編號能夠控制漏洞發生,也便于會計憑證查閱。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會計憑證編號不連續、無編號以及編號與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不符等問題。有些單位以經濟業務比較少為由,不對會計憑證進行編號;也有的單位是因為工作的疏忽造成了會計編號的不連續。
4.憑證摘要存在的問題
在會計憑證之中填寫“摘要”一欄,可以簡明扼要反映經濟活動,也可以起到控制和監督的作用,這是會計憑證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會計摘要中的問題主要有:(1)未填寫“摘要”一欄;(2)摘要填寫得太過簡單,難以說明經濟業務具體情況,(3)摘要填寫得過于復雜,喪失了摘要特點(4)摘要內容和原始憑證內容不相符,并通過這種途徑舞弊。
5.憑證格式中存在的問題
在會計憑證格式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項目不全,比如有的記賬憑證無“過收”欄,容易造成漏計或者重記的現象;(2)所選用的憑證格式不合理,比如對累計發生的經濟業務沒有采用累計記賬憑證;(3)憑證的規格、大小、項目、尺寸不統一,顏色也不合理,不方便進行會計管理、會計核算以及會計檔案裝訂和保存。
6.憑證日期中存在的錯誤
會計憑證中必須要填寫制證的日期,從而反映出經濟業務發生時間,同時也起到控制和監督作用。在會計憑證的日期填寫中存在的問題有:(1)沒寫日期,使反映的經濟活動不夠完整,不方便審查與核查;(2)日期和有關的會計憑證中的日期不符。
7.憑證簽章存在的問題
會計憑證簽章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蓋章不全或者沒有簽章,比如記賬憑證之中沒有稽核、記賬等人的簽章;(2)有的憑證無公章或者公章不對、不全。
三、加強會計憑證審核的措施
1.對原始憑證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審核
審核原始憑證的是否合法、合理,指的是審核原始憑證反映經濟業務是否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制度相符合,是否符合經濟核算原則和計劃的規定以及是否超出費用的開支范圍與標準。
2.對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審核
審核憑證是否真實可靠指的是審核原始憑證中是否有涂改、偽造的跡象,是否有冒領虛報的情況。
3.對原始憑證的完整性、完備性進行審核
4.審核憑證的數字、名稱、摘要、編號、格式日期和公章等
憑證中的所有構成要素應該一一進行核查,審核其是否存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對有問題的憑證要及時找到解決措施。
5.對記賬憑證所附的原始憑證進行審核
審核記賬憑證所附的原始憑證主要是要審核該原始是否完整,其中所填的內容是否和原始憑證的內容一致。
6.審核記賬憑證中應記的會計科目和金額是否正確以及對應科目是否平衡。
7.對審核中出現的問題應該進行嚴格處理
對于填制不符合要求和填制有誤的憑證,應該按照要求重填或者修改。對于違反法律法規、虛報冒領以及偽造涂改憑證等問題應該拒絕受理,并且立即向上級主管單位領導匯報,對其進行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于麗萍會計憑證的錯弊與審查[J],中國工會財會,2007(09)
[2]肖琦:淺談會計憑證的審核、錄入與修改[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
一、數字鴻溝概念界定
數字鴻溝一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相關理論,則是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知識溝理論。
數字鴻溝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學科性。數字鴻溝涉及了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信息學和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范疇;(2)動態性。數字鴻溝研究的ICT隨著經濟和技術發展而不斷變化,從傳統的電報、電話到互聯網,從撥號網絡到發達國家的寬帶上網,數字鴻溝的范疇在不斷發生變化;(3)綜合性。人們必須從多個視角來描述數字鴻溝,因為數字鴻溝的水平和發展趨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為數字鴻溝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難度。
因此,針對數字鴻溝具有的特征,本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界定數字鴻溝的概念。從狹義上來講,所謂的數字鴻溝就是不同主體之間在互聯網為代基于經濟視角的國際數字鴻溝研究表的新興ICT普及和擴散中的不均衡狀態;從廣義上來講,數字鴻溝是ICT在各個國家、地區、行業之間存在的差距的集合體,表現為個人和企業在ICT接入、使用、生產和應用創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知識與信息的創造、理解、應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狹義的概念強調時效性,主要針對目前互聯網這種新興的通信技術在各個主體之間普及和擴散問題,強調數字鴻溝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現為各個主體在信息通信技術擁有數量上的差異,強調“硬”鴻溝;廣義的概念則將數字鴻溝的范疇擴大化,將“數字”泛指信息通信技術,從信息化的廣度來理解數字鴻溝的動態性和綜合性,強調“硬”鴻溝和“軟”鴻溝兩方面的內容。
二、數字鴻溝的屬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界定了數字鴻溝的概念后,本文歸納數字鴻溝具有如下的基本屬性。
1.技術屬性
不同的技術在各個主體之間的差距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從早期的電報、電話、傳真等基礎技術,到目前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ICT,在應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狀態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傳統的技術差距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斷縮小,但是新的技術差距又不斷出現,說明數字鴻溝的研究范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的不斷創新造成的。就像20世紀80年代強調電話接入的差距一樣,當前的數字鴻溝主要針對互聯網接入,關注不同地區、種族、年齡、收入之間在互聯網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更多地關注互聯網寬帶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說,只要客體目標在變動,技術水平的差距持續存在,數字鴻溝的技術屬性使數字鴻溝同時存在著量變和質變的發展形態。不同的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長曲線,其中美國已經基本完成傳統ICT的普及過程,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興ICT正處在快速增長期。這種技術擴散的變化趨勢對數字鴻溝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響。
2.社會屬性
數字鴻溝同時表現出社會性。不同年齡、種族、性別和地理位置的個人和群體是否能夠訪問和使用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表現出社會的公平性,體現了社會包容和數字民主,數字鴻溝的存在無疑導致部分弱勢群體的邊緣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經深深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道德、傳統家庭的看法,決定了人們在數字化時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說的:“計算機不再與計算有關,它將決定我們的生存……。我們經由電腦網絡相連時,民族、國家的許多價值觀將會改變,讓位于大大小小的電子社區的價值觀”。數字鴻溝的存在,無疑將產生傳統價值觀和現代網絡生存觀的并存與沖突。
3.經濟屬性
數字鴻溝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傳統的技術差距在信息經濟時代的延伸,這些差距與信息經濟特征與規律的融合和發展,將對微觀個體的經濟效益提高與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產生作用,從而很大程度上凸顯出它的經濟意義。在2002年世界電信發展報告中,研究者就曾經直接將數字鴻溝等同為經濟鴻溝。
從ICT本身的經濟特征來看,互聯網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規律和特征,表現出網絡外部性、知識溢出以及報酬遞增等特點,對于各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從經濟視角考慮,消除數字鴻溝的實質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聯網為主的ICT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宏觀上促進經濟增長、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數字鴻溝的特殊性正在于將工業化中的物質財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時代中的數字財富差距,又進一步影響到國民經濟總體水平的差距。
4.知識屬性
從狹義概念上看,數字鴻溝表現為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ICT在不同主體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異。數字鴻溝溯源于知識溝和信息溝理論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網絡經濟時代的知識溝現象。信息通信技術只是承載知識的工具,數字鴻溝的存在更多地表現為對知識發現、獲取、理解、吸收和應用上的差距。在新經濟形態中,知識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變量。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術上的優勢,不斷擴展知識的邊界,導致發展中國家所追趕的始終是不斷變動的目標。因此,數字鴻溝更多地表現為創建知識、理解知識、獲取知識、吸收知識和應用知識等能力上的差距。
綜上所述,數字鴻溝是一種綜合性的現象,從技術層面來看,數字鴻溝是技術鴻溝,信息通信技術本身的特點影響其普及和擴散;從社會層面看,數字鴻溝就是社會鴻溝,是傳統社會分化現象在信息網絡時代的延續;從經濟層面看,數字鴻溝是經濟鴻溝,不僅僅是各主體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網絡經濟中的體現,同時也造成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惡化;從知識層面看,數字鴻溝是知識鴻溝,是不同群體在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參考文獻:
自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首次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起,許多國家和地區呈現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態勢,掀起了對數字地球技術系統的組成部分――數字城市的研究熱。但是,學者們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數字城市建設的技術層面,對于管理方面尤其是融資方式還沒有作深入地探討,這給數字城市項目的實施帶來了一定障礙。
一、數字城市項目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城市項目的特點
數字城市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為基礎,以寬帶網絡為紐帶,運用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測遙控、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城市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維描述,使之最大限度地為人類的生存、可持續發展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娛樂服務。
在公共物品理論中,學者根據物品具有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程度來界定其“公共”屬性。根據此理論,公共物品可分為四類,如表1所示。其中,共用資源物品和可收費物品可統稱為準公共物品。以公共物品理論為基礎,數字城市項目可劃入準公共物品類。
(二)數字城市項目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城市的建設需要技術的支持、科學的決策程序、嚴格的制度規定、先進的管理方法以及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的配合。從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資源來看,數字城市項目的推進除技術問題外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資金問題。數字城市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前期投入和后期的運營維護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目前,大多數數字城市的建設依靠政府財政投資,但政府受到財政收入的限制,壓力巨大,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2、管理和決策問題。“數字城市”建設幾乎牽涉到城市中所有行業、部門,因此,政府部門間、企業間、政企間的合作問題就會凸現出來,需要科學的決策程序和管理方法。
3、建設、運營、維護的效率問題。從現有的許多政府項目來看,普遍存在建設延期,運營效率低下,后期維護不到位等問題。數字城市作為典型的政府項目必須加以模式創新,解決效率問題。
二、PPP的內涵和優點
(一)PPP的內涵
PPP,即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簡稱公私合作關系。PPP本身是一個意義非常寬泛的概念,加之意識形態的不同,要想使世界各國對PPP的確切內涵達成共識是非常困難的。德國學者Norbert?Portz甚至認為“試圖去總結PPP是什么或者應該是什么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他沒有固定的定義,并且也很難去考證這個涵義模糊的英文單詞的起源,PPP的確切涵義要根據不同的案例來確定”。根據眾多定義及各國的實踐經驗,可以將PPP簡單概述為:PPP是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服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這種關系通常需要通過正式的協議來確立。PPP一般情況下的參與者及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PPP的優點
從各國運用PPP的經驗來看,PPP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彌補財政投資不足的缺口,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通過PPP吸引民營機構的加入,可以為項目帶來資金,解決投資不足問題。這不僅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支出,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民營資本的盈利還可為政府增加財政收入。
2、相關利益者的關系得到有效協調。從圖1種可以看出,在PPP中,各參與方之間的關系通過協議確定,這就明確了各方在整個項目壽命周期內的權、責、利關系,有利于政府對項目的整體監督控制。
3、節約成本。在PPP中,地方政府逐步發現,無論建設成本,還是運營和維護成本,都得到有效降低。因為作為合作方的民營機構為達到自己獲得經濟效益的目的,會通過利于規模經濟、技術創新、柔性管理、激勵機制等方法有效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
4、提高和改善項目服務水平。通過PPP吸引民營機構參與項目的運營、管理和維護,可以帶來新的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從而提高項目的服務水平。
5、提高項目收益率。民營機構能夠將其專有技術和資源用于服務之中,從而大幅提高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
三、PPP模式在數字城市項目中的適用性分析
通過以上對數字城市項目特點、存在問題以及PPP優點的分析發現,PPP在解決數字城市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如資金缺口、管理效率等具有較高效率,可見,PPP在數字城市項目建設中有一定的適用性,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
1、融資狀況。目前,我國數字城市建設與維護資金主要由政府財政提供,存在投資總量不足、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通過引入PPP,政府可拓寬融資渠道,發展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使私人資本和國外投資者參與數字城市建設,從而有效緩解資金不足的矛盾。在引入私人資本的同時,也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改變了政府在數字城市項目中的角色,這也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項目運營風險。
2、項目建設效率和質量。采用PPP可以提高數字城市項目建設的效率和質量,這在我國具有很強的適用性。首先,PPP可以通過私營機構的參與,將市場中的競爭機制引入數字城市項目中,從而提高數字城市建設的效率;其次,PPP的引入有利于解決數字城市項目中的產權歸屬問題,使合作者實現各自的目標。它的出現迎合了政府的政策性,同時也使得數字城市項目的運作規范化;再次,PPP可視為效率與公平的結合。在數字城市項目中引進私人投資,不僅是對財政投資不足的簡單補充,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私營模式的管理手段,從而使效率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而公共機構的參與,可以有效監督項目建設的質量,平衡參與者之間的利益與風險,體現出公平性。
3、國內PPP應用經驗。從我國在基礎設施和相關公共品建設中已有的PPP模式來看,以特許經營為主體,包括BOT、TOT等各種方式已在各地得到廣泛使用。從1987年廣東沙角B電廠首先獲得BOT特許經營后,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先后進行了特許經營項目的運作,如成都污水處理廠、武漢軍山大橋、長沙電廠、上海延安東路隧道、深珠高速以及北京至通縣的高速公路等。這些成功的案例進一步說明PPP模式在具有準公共性產品建設中的適用性,也說明其在數字城市項目中具有適用性。
4、政策依據。在我國現階段,PPP模式適用的法律法規有:《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995年1月由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關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有關問題的通知》,1995年8月由國家計委、電力部、交通部聯合的《關于試辦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審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由國家計委、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關于借用長期國外貸款實行總量控制下的全口徑管理的范圍和辦法》,以及我國定期修訂公布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上法律和規章為ppp在我國的應用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礎。
5、發展前景。我國現已具備了在數字城市項目中發展PPP的條件。首先,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數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成為經濟繼續發展的必然,也為數字城市帶來了巨大的需求,這為私人投資者提供了優越的市場條件和眾多的市場機會;其次,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也為在數字城市項目中發展PPP提供了保障;再次,政府對數字城市建設和PPP項目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進將加速兩者的結合。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看出,雖然PPP在數字城市項目中的適用性較強,但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法律法規的缺失、對民營經濟投資方向的限制、各類基金投資方向的限制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將使PPP在數字城市項目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余暉,秦虹主編.公私合作制的中國試驗[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尼爾?布魯斯,隋曉譯.公共財政與美國經濟[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梁勇,袁銘,朱紅春,刁海亭編.數字城市建設與管理[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4、姜愛林.數字城市:基本框架、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建議[J].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4(3).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數字貨幣技術已在經濟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中,圍繞以電子商務為核心,在儲存、支付、清算、匯兌等一系列的交易中,數字貨幣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支付方式。與此同時,數字貨幣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以數字貨幣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數字貨幣在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對其存在問題的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本文從數字貨幣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出發,以數字貨幣與傳統的紙幣相對比,研究其在信息時代的所具有的各種優勢。采用理論分析的方法,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的文獻和專著,對數字貨幣的特征進行了深刻的把握,并研究其存在的問題。本文的資料來源于國內外的專業文獻和專著,以及專業的研究論文。
一、數字貨幣及其特征
(一)數字貨幣的定義
數字貨幣是指對貨幣進行數字化。是貨幣的一種電子形式,它的承載物為既不是紙幣也不是金屬物。是一種支付手段,也是一種程序。數字貨幣本身的特征將其與其他貨幣區別開來。
(二)數字貨幣的特征
1.網絡性
網絡性:數字貨幣是在電子信息技術(IT)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數字貨幣的特征與信息技術和網絡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數字貨幣是從貨幣中分離出來的、同時也是從信息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貨幣和特殊的信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數字貨幣將會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當人類進入一個高度發達的網絡經濟時代之后,數字貨幣將會完全取代傳統貨幣(紙幣)。網絡是數字貨幣實現其貨幣職能的基礎,是數字貨幣體系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實現全方位貨幣管理,傳統貨幣管理中的現金發行方式、傳統金庫制度、假幣問題和傳統銀行將不復存在。
2.數字性
數字性:數字貨幣實際上是存儲于各網絡銀行賬戶上的一組數字。這組數字象征著擁有其所有權者擁有這組數字(數字貨幣)所代表的一定量的財富或價值,運用這組數字(數字貨幣)的全部或部分進行網上投資、網上交易。
3.高效性
高效性:數字貨幣的產生使得貨幣履行其職能的效率幾乎達到了一個十分完美的境界:從現金的發行與管理方面看,貨幣管理當局從發行現金到回籠現金都不必要采用傳統的設計、印刷和運輸工具進行,而是直接在網絡上實現現金的發行和回籠。這樣可以完全避免在紙幣本位制度下存在的諸如高成本問題、假幣問題、安全問題和現金供應量難以確定的問題。
數字貨幣支付的便利性,使得其發展前景比傳統的貨幣要優越。
(三)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的比較
與數字貨幣相比,紙幣和硬幣則愈發顯示出奢侈性。在美國,每年搬運有形貨幣的費用高達60億美元;在英國,需要2億英鎊。世界銀行體系之間的貨幣結算和搬運費用占到其全部管理費的5%。
對于防止偽造,紙幣在當前日益發達的仿真和復印技術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在不久以前,造假者還需千方百計地尋找一位技術高超的刻畫師來制作一系列的模子以印刷紙幣;而今天只要有一位熱衷于繪畫的美術學生,再配以完備的技術設施就能做到這一點。數字貨幣系統具有多層加密措施,偽造一組隨機產生的密碼要比偽造現金、偽造簽名難得多,而且使用數字貨幣有據可查、有蹤可尋。
傳統貨幣有較大的存儲風險,昂貴的運輸費用,在安全保衛及防偽造等方面投資較大。數字化貨幣與信用卡和電子支票也不同,它是層次更高、技術含量更多的電子貨幣,不需要連接銀行網絡就可以使用,很方便顧客,并具有不可跟蹤性。
數字貨幣有如此多的優點是在貨幣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中所產生的,沒有貨幣的生活是寸步難行的,貨幣的產生與不斷發展致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由此我們更要了解貨幣的發展史,從而不斷展望貨幣的未來。
二、貨幣發展歷程與數字貨幣的產生
中圖分類號:TN949.19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數字電視,是指將電視臺送出的圖像及聲音信號經數字壓縮和數字調制后,形成數字電視信號,經數字電視接收后,通過數字解調和數字視音頻解碼處理還原出原來的圖像及伴音。與傳統模擬電視相比,數字電視具有圖像質量高、節目容量大和伴音效果好等特點。
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在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民群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多了一個了解社會、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徑,特別是將國內外一些種植、養殖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遞給了農民,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電視在農村的發展雖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一、發展數字電視存在的問題
(一)價格掣肘,農村數字電視推廣難
長期形成的低價免費觀念使得農村對數字電視的價格非常敏感。目前,農村數字電視的收視費每月在18——28元不等(如深圳每月的收視費在28元左右,貴州等地的在21元左右,而北京、福建的在18元左右)。這就意味著,每戶農村家庭每年要交216—336元不等的收視費。
讓農村居民更難以接受的是,收看數字電視須使用機頂盒。而目前,機頂盒在我國農村并沒有完全實現免費提供。很多地方機頂盒必須購買,一個機頂盒300—400元不等。并且,由于機頂盒和電視是一對一使用的,如果一個家庭擁有多臺電視,就意味著需要購買幾個機頂盒,相應地收視費也隨之增加。
另外,有的農村家庭目前使用的電視還是模擬信號接入的舊電視,如果換成數字信號之后,需重新購買數字電視,也增加了開支。
(二)操作復雜,農村老人使用存困難
由于收入少,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甚至一年只回家一兩次。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而不少農村老人認為,數字電視的頻道雖然多了,但用處卻不大,常看的還是原來那些頻道,安裝數字電視根本沒有必要。
此外,在使用數字電視方面,許多農村用戶對機頂盒和遙控器使用存在困難,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沒文化的老年人用起來更費勁。
(三)功能閑置,數字化優點受質疑
在推廣數字電視時,廣電部門常常宣傳數字電視雙向化、可互動點播等優點,但在農村,真正可用的功能卻很少。網絡雙向化改造、互動點播服務平臺建設需要很大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僅靠廣電部門自身投入無異于杯水車薪。目前,大部分縣級城市及農村地區還未開通雙向信號,一根線可以電視、電話、上網還難以實現,更不用說提供豐富和個性化的公共數字電視、現代生活、遠程教育、數據傳輸等多功能服務了。再加上現在有不少家庭已安裝了寬帶,配備了電腦,可以在網絡上隨意觀看自己喜愛的節目,所以有不少人認為數字電視所謂的多功能也只不過停留在“說說”層面。
(四)“鍋蓋”泛濫,價格比拼無優勢
目前,農村市場大量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鍋蓋”也成為數字電視推廣的一大障礙。據了解,這種在農村很常見的收視“鍋蓋”價格很便宜,一個小的“鍋蓋”價格僅在200元左右,大一些的也就300—400元。不少人就會算這樣一筆賬:我買一個“鍋蓋”一次性投入只要幾百元,以后不需要再有新的投入,而安裝數字電視不僅要掏機頂盒的錢,每月還要另外付費。
二、發展數字電視須多管齊下
發展數字電視,是當今世界廣播電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對廣大老百姓來說,數字電視是個全新的概念,大部分人對此缺乏了解。要在農村發展數字電視,須多管齊下。
(一)點面雙管其下,加大宣傳力度
可采用點面結合的立體交叉式宣傳手段,提高農村用戶對數字電視的認識。數字電視整轉前,宣傳要以面為主,點面結合,引導用戶整轉。通過媒體廣告在用戶中建立整轉的概念,宣傳數字電視整轉的相關政策,對試點村組(小區)進行數字電視基本功能的宣傳。整轉中,宣傳要點面平衡,全面推廣,指導用戶整轉。整轉進程資訊,普及數字電視整轉知識。整轉后,宣傳要以點為主,以面為輔,讓用戶形成消費習慣。
(二)盡可能地降低數字電視使用費
數字電視使用費包括兩部分,一是機頂盒的購買費用,二是收視費。廣電部門運營數字電視,正常的經營維護費不可避免。要想讓農戶少出錢,必然需要外力的幫助。比如,相關部門應力爭地方把數字電視列為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盡可能贏得財政補貼;有財力的村組也可以將這塊支出分解部分。
(三)適度增加投入,實施網絡改造
搞好數字電視轉換,重點是網絡的改造。據調查,遠郊廣電中心一個鄉(鎮)有線數字電視整轉就需要投入近千萬元。因此,可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一是圍繞區域數字電視用戶較為集中的網絡進行整改,以保證數字電視網絡投入的效益,如集鎮和集鎮周邊的村、組,這樣投入的成本相對小些,收回投資的周期相對短些。二是將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作為發展重點,成熟一個,整轉一個,不能打亂仗,最后完成邊遠區域的整體轉換工作。
資金是制約改網的瓶頸,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廣電部門要積極籌集資金,包括通過銀行貸款的途徑,適度負債經營,加快網絡改造。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吸引企業投資,共同經營、開發數字電視業務
(四)對部分困難群眾,給予收視費減免
相關部門應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的困難,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如浙江省義烏市委市政府在下發的《義烏市全面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市委辦[2008]139號文)就明確規定,經民政部門認定的特困戶、低保戶、五保戶申請開通數字電視的,免費提供普通型廣播式機頂盒1臺(含智能卡一張),免收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經民政部門認定的低收入家庭申請開通數字電視的,免費提供普通型廣播式機頂盒1臺(含智能卡一張),減半收取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185-02
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引起全社會各行業的急劇變化。圖書館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圖書館建設的技術手段、讀者需求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傳統圖書館的運作模式受到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向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數字化圖書館及虛擬網絡式圖書館已逐漸成為圖書館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一、我國圖書館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圖書館存在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國圖書館主要存在形式是以傳統的圖書館為主體、數字圖書館為補充的形式。
傳統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主要的作用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教育,其類型主要有文化系統類公共圖書館、教育系統類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類圖書館等。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及知識經濟對人類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傳統圖書館的運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此出現了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以提供電子文本、圖像、影視等教育電子產品為主,用戶通過計算機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入數字圖書館按其所需取其所用。數字圖書館具有信息儲存空間小、資料不易損壞、資源可多人同時共享、信息查閱檢索方便且可快速傳遞等優勢。
總體而言,數字圖書館是在傳統圖書館發展基礎上的信息化產物,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區別。
(二)我國圖書館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圖書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傳統圖書館的發展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對圖書館發展的要求,遇到了許多瓶頸。首先,對未來發展定位認識不清,缺乏相應的長期規劃及有效的制度供給。其次,圖書館分布及結構不盡合理,不同等級間的圖書館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存在著差距。國家級、省級、市級圖書館的相應規模及分布狀況有待完善,縣級、鄉級圖書館發展相對滯后。再次,經費缺乏制約了傳統圖書館硬件設備的更新及人員服務方面的投入,導致信息資源更新速度滯后于信息技術等相關技術的進步速度。最后,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滯后,缺少圖書館專用的信息數字化技術。
2.數字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首先,長期以來人們對數字圖書館的理解相對簡單化,導致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上步入誤區,國內不少建設項目把數字圖書館理解為特色館藏的數字化和服務的網絡化,簡單地追求館藏信息的數字化存儲和局域網的信息共享,這種簡單化的建設項目只是具備了數字圖書館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其次,數字圖書館建設是信息資源系統的建設,標準化和規范化欠缺統一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數據庫的建設質量、查詢服務效果以及網上資源的共享。再次,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無論是來自網上或者出版機構制作的電子信息產品,還是對現有館藏印刷出版物進行數字化處理,或多或少都會牽涉到知識產權問題,這是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如果問題處理得不好就會引起法律和經濟糾紛,數據庫即便建好了也無法投入正常使用;最后,局域網布線作為機構內部的基礎設施是數字圖書館運作的載體,對國內大多數傳統圖書館來說,存在著網絡布線的更新改造問題,造成基礎設施建設欠缺。
二、信息化時代我國圖書館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正處在從傳統圖書館轉變到新型圖書館的轉型期,未來傳統圖書館與數字網絡間的關系將從現在的半競爭半合作的狀態轉變成全面的合作關系。未來圖書館將擺脫單一的文獻書籍資料的紙質文本服務形式,實現紙質書籍、電子書、影視資料、音像電子產品、電子報刊、電子書等服務產品內容多元化、種類多樣化的運營方式。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有如下幾種趨勢。
第一,以文獻資料館藏書籍為主要服務產品的傳統圖書館、傳統圖書館模式與數字化圖書館模式創新融合的新興數字化圖書館、以數字化為核心結合三網融合技術、物理聯網技術等的新式圖書館三者并存。
第二,以發揮實現跨地域區域、網絡區域聯盟、消除知識轉移障礙作用的世界性、國家級特大型圖書館為主,以區域性、地區性大中型圖書館為輔,以根據行業及學科的分門別類及個人需求的個性化偏好而建設的專業性、個性化小微型圖書館為補充,如創意圖書館、綠色圖書館等類似專業化單式圖書館。
第三,商業化、半商業化、非商業化圖書館經營模式共存。現在的圖書館主要以非商業化圖書館為主,也存在一些半商業化的形式。雖然圖書館具有公益的特性,但圖書館行業市場化調節對資源的配置最為有效,圖書館商業化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四,社區多功能綜合化、文化機構融合化圖書館。一方面,社區多功能化圖書館將會配備教育培訓、餐廳、音樂會等服務性娛樂機構;另一方面,圖書館將與博物館、電影院、音樂廳等文化服務機構實現交叉化融合,實現信息資源、娛樂產品、文化資料等知識供應鏈的系統化,圖書館將是未來的城市社區文化中心。
第五,智庫或研究機構將依托圖書館建立,與圖書館組成研究型圖書館,滿足新時代的研究對知識積累及專業化的更高要求,并通過結合產業化的商業化模式解決研究所需資金問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及研究的順利推進。
第六,建立個人化、個性化、自主化街頭微型圖書館。手機具備貯存電子圖書及在線閱讀的功能,手機不僅會成為辦理圖書館相關業務的工具,也將是一個個人化的圖書館。現代個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有聲有色有形”圖書館可改變讀書與讀網的單一形式。屏幕圖書館、電紙書圖書館將是圖書館的新形式。
三、信息化時代我國圖書館發展對策
隨著信息化的全面推進,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結構虛擬化、資源共享化和服務社會化是大勢所趨。在新形勢下,圖書館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運用針對性的策略來應對這種新變化。
第一,積極引進現代技術設備,加快學習使用新技術。“21世紀,圖書館的體系結構將由傳統和實體圖書館向實體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并存轉移,用戶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時候自由地咨詢、搜索、利用虛擬圖書館及傳統圖書館中的信息資源,不受借閱時間、期限與區域的限制。”這就迫切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圖書館網絡化服務的國際合作,學習先進國家的信息技術,熟悉和掌握各國信息資源的特點。各圖書館應積極引進適應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發展需求的現代技術設備,并加大普及使用信息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的工作力度。
第二,重視人才培養,不斷提高人才素質。由于在信息化服務過程中知識和技術含量加大,向智能化發展,圖書館從事讀者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在工作方式、工作價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諸方面將發生質的變化。現代圖書館必須有適合網絡環境的專業人才,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員應具備“專家型”素質,他們除擔負傳統的圖書館業務工作以外,還應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深層次開發,去偽存真,有效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資源滿足用戶。因此,圖書館在人才培養方面,一定要面向未來,立足長遠,加強圖書館系統工作人員高級技能的培訓普及以及深層次繼續教育,同時,要引進和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信息服務人才和開拓進取的新型管理人才。
第三,以讀者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服務模式。圖書館的服務工作要以讀者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要敢于打破簡單、固化的服務思維,努力尋求突破和創新。在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背景下,圖書館服務一是要立足于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高度,將人性化、個性化和特色化服務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和國際交流合作,走開放型、市場化道路;二是要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和特色資源相結合,將實體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相融合,提供跨時空、跨國界、跨行業的服務;三是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圖書館要注意結合當地發展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真正做到做以人為本,滿足地方發展需要,以區域發展促國家發展。
第四,著眼未來,重視數字圖書館發展。各國圖書館都十分重視將數字圖書館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來制定、實施和推動。我國也應該明確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對國家重要的知識資源和文化遺產加大數字化的力度,在尊重和解決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最新的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數字圖書館計劃,拓展圖書館服務的空間和時間,加強數字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以及特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長期保存,增強對知識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強數字圖書館為全社會服務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圖書館帶來的利益和方便”。
參考文獻:
[1] 孟玲.淺析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6).
“油田數字化”,是近些年來伴隨著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興概念,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因此,理論界和實踐界并未對其給出一個準確且全面的定義。單純從促進油田原油產出的數量和質量的角度來看,所謂油田數字化,是指以采油廠為代表的原油開采企業利用信息基礎設施以及原油開采企業生產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1]來進行原油開采的一個過程。數字化油田,實質上就是把整個原油開采企業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以原油的包括勘探、開采、運輸和初處理全部內容在內的整個生產流程作為主線,從而建立起一個系統、綜合的數字化研究體系,最大限度的實現原油開采的高效化和系統化。
長慶油田,是我國第二大油田。近些年來,在公司領導層的正確領導之下,在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油氣年產當量連續以百萬噸規模攀升,凈增長居中國石油前列,目前,油氣當量跨越5000萬噸,排在中國石油第二位。在當前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之下,建設“數字化”油田已經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共識!
一、從長慶油田看全行業“油田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盡管“油田數字化”的產生時間較短,但在公司各方面的努力之下,長慶油田數字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賀的成績。但實事求是地講,由于產生的時間較短,加上經驗缺乏、技術不成熟等方面的因素,公司在油田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企業的部分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夠,給油田數字化建設帶來的動力明顯不足。長慶油田的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企業部分管理者未能對油田數字化建設給出足夠的重視。因為在通常的情況下,與投入更大的資金、技術和人力于一種新興的風險大且回報率不可預測的新技術相比,人們往往更愿意將投入的重點放在一些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技術上,從而避免因為決策失誤而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以及因為過多的投入于新技術研發而給企業整體發展所帶來的壓力。
油田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的技術不甚成熟,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是長慶油田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油田數字化,是一個將“油田建設”和“數字化科技”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專業技術性極強的工程,要想保質保量的順利實現這一工程的建設,就必須要以高度發達的專業性技術作為支撐。然而,受歷史等多方面的影響,與同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仍然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這就給我國的油田數字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不便。
專門性人才缺乏,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養不高,同樣是制約長慶油田數字化建設進程的一個不能逾越的因素。近些年來,油田從自身實際出發,與50多家國內外公司、大專院校開展了技術合作。但畢竟改制時間較短,受計劃經濟體制余威的影響和高額壟斷利潤的存在,部分企業員工往往不能積極主動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不僅自身不愿發展,而且還給新近企業的員工灌輸了不良思想,對長慶油田的長期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解決油田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合理化措施
積極探求解決油田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是推動數字化油田建設的重要環節。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長慶油田一定要把數字化油田建設作為一個重要戰略來抓,將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投入力度向這一方面主動傾斜,為建設數字化油田、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原油出產量和經過初處理的原油產品的質量而不斷努力。
首先,要徹底轉變觀念,將油田數字化建設擺在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處在原油開采和預加工階段的一線員工,都要充分認識到建設數字化油田對于企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自覺投身于油田數字化的建設實踐,主動總結研發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卓有成效的技術和管理探索,以自身的行動切實推進油田數字化建設的過程。
其次,要從企業自身的實際狀況出發,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企業戰略,是指引企業發展的理論指導。油田數字化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助力的復雜工程。為了保證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就要積極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合理的對企業的數字化建設過程進行分期,明確每一個階段的中心任務和主要實現途徑,一步一個腳印,為油田數字化的全面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長慶油田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同時不斷引進油田數字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企業要不斷加大油田數字化建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從而解決油田數字化發展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人才引進和定向培養等方式與各大專院校和專門的石油化工研發機構進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其先進的師資力量為本企業培養數字化油田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
三、結語
油田數字化,是石油開采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慶油田的全體工作人員,一定要從維護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出發,積極探求建設數字化油田的措施,為切實提升企業效益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