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害防御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03 10:10: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災害防御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災害防御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TQ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973(2010) 08-106-02

1海水腐蝕因素分析

造成金屬材料在海水、海洋大氣及海底泥土中發生腐蝕現象的因素,主要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區域因素。

(1)化學因素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海水中的溶解氧(DissolvedOxygen)含量,含鹽量及電導率等方面。溶解氧含量是影響海水腐蝕速率的重要因素,根據氧的作用可將金屬分為活性金屬(非鈍化金屬)和鈍化型金屬。對于前者,如鑄鐵、碳鋼和低合金等,溶解氧含量越高則造成的金屬腐蝕將越嚴重,反之,對于后者,如不銹鋼、鋁、鈦等,溶解氧有利于金屬表面鈍化膜的形成和維護,低濃度的溶解氧反而不利于鈍化膜的形成而導致腐蝕。海水具有的高含鹽量則直接影響海水的電導率和含氧量,進而對腐蝕產生影響,海水的電導率增加將加速金屬材料的腐蝕。而cl-能破壞大多數金屬,如剛、鑄鐵、鋅等表面的氧化膜,使之在海水中無法鈍化,加速了局部腐蝕。海水的PH值幾乎不直接影響金屬的腐蝕。一般情況下,海水的PH值越高,越有利于減少海水對鋼鐵的腐蝕,但實際海水的PH值變化小,它對金屬腐蝕的影響也小。

(2)影響腐蝕的物理因素有海水流速、波浪、潮汐、溫度等,它們影響到溶解氧的供給。有的金屬是流速高時耐腐蝕性較好,如不銹鋼,有的則流速低時耐腐蝕性好,如銅合金等,對于鋼鐵則不論海水流速的快慢都將使腐蝕速度加快,這是因為海水中的高cl-濃度使得鋼鐵不論流速大小都建立不了鈍態。此外一定高速的流速還將產生沖擊腐蝕等多種腐蝕現象,使金屬的腐蝕速度加快。飛濺的浪花供氧充足,并且在金屬表面產生沖擊磨損,破壞其上的保護膜和涂層,導致部分非鈍性金屬的腐蝕加重。潮汐的漲落將使得靠近海面的大氣中有大量的水分和鹽分,再加上有充足的氧氣,它們加劇了金屬的腐蝕。海水水溫的升高對腐蝕起著加速的作用,但影響過程較復雜。

(3)在海洋金屬上還附著有一些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如硫酸鹽還原菌等),它們會在金屬表面生長繁殖,產生腐蝕性物質或促進電化學腐蝕,在鋼結構表面造成點蝕和縫隙腐蝕等局部腐蝕,其代謝物及尸體分解物中含有硫化氫等酸性成分亦會金屬的腐蝕起著加速作用。某些海洋附著生物在生長過程中還能穿透金屬表面的保護層,直接破壞保護涂層,引起嚴重的腐蝕。

(4)區域因素,這里所說的區域因素是定義為海洋結構物被腐蝕部位相對海水的位置。處在大氣、海水及海底泥土各不同環境區域的金屬材料將有著不同的腐蝕機理及過程。一般按相對位置分為海洋大氣區、海洋飛濺區、海水潮差區、海水全浸區、海底泥土區,區域劃分及腐蝕速度如圖:

海水腐蝕環境區域

在海洋大氣區中的金屬材料常年接觸不到海水,但吸附在金屬表面的海鹽顆粒會造成嚴重的海鹽腐蝕,海洋大氣中的鹽霧落在金屬上亦加速金屬腐蝕。

海洋飛濺區的金屬經常受到海水波浪的飛濺噴灑和浪花的不斷沖擊破壞,氧氣供應又充足,使之成為許多金屬材料腐蝕最嚴重的區域,材料更易受到破壞。

海水潮差區位于海水平均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該區域隨著潮汐的升降發生周期性的干濕變化。此處存在海洋生物的附著污損,又有充足的氧氣,金屬腐蝕也較嚴重。

海水全浸區常年浸泡在海水中,海水成分中的高濃度溶解氧及cl-成為造成金屬嚴重腐蝕的主要因素。由于海洋表層能得到大氣中的豐富的氧氣以及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下產生大量氧,因而海水含氧量在近表層最高,隨著水深增加而減小,只是在海底由于來自極地的高含氧水使含氧量又有所升高,因此造成在淺海區域的腐蝕程度較重,而在深海區的腐蝕程度較輕。此外,近海區域較嚴重的海洋污染,海洋生物污損及海水流動、海洋水溫等都對金屬腐蝕產生重要影響。

海底泥土區含有大量的沉積物,含鹽量高,具有較好的導電特性,海底泥土成為良好的電解質,使金屬產生腐蝕。此外,海底泥土區的氧濃度很低,生長繁殖有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等細菌,對金屬造成點蝕、縫隙腐蝕等多種局部腐蝕。和其它區域相比,海泥區腐蝕程度相對較輕。

實際工程中,金屬的海洋腐蝕受到許多因素的共同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針對不同的金屬材料和結構物不同的工況環境,其腐蝕會呈現不同的規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本文不作詳細描述。

(上接第106頁)2金屬的防腐保護

在海洋工程中,對金屬的防腐保護措施廣泛采用的有陰極保護(Cathodic Protection)技術和海洋防腐涂料。

陰極保護法是海水全浸區的主要防蝕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將處于電解質溶液中的金屬結構進行陰極極化,,使其電位向負的方向移動,從而使金屬腐蝕得到抑制。根據提供陰極保護電流途徑的不同,又分為犧牲陽極陰極保護和外加電流陰極保護兩種方法。前者是通過將電負性金屬(作為陽極)如特制的鋅合金和鋁合金與被保護的金屬相連接,通過陽極材料的溶解消耗來提供保護電流。后者是利用外部電源如整流器等來提供提供陰極保護所需的電流。

海洋防腐涂料法是一種古老的有效防蝕方法,一直得到廣泛應用。它既用在海洋大氣區、海洋飛濺區、海水潮差區,同時用在海水全浸區,與陰極保護法一道對金屬進行聯合防腐保護。金屬表面的圖層(Coating)如同一層連續的保護膜,其作用一方面在于隔絕外界腐蝕介質如海水、氧、cl-等與金屬的接觸,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高電阻,阻止其發生電化學反映,另一方面,有的圖層還可以起到陰極保護及鈍化等防蝕作用。這些年隨著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需要,過去經常使用的有毒涂料被要求改進、限制使用或禁用,無毒防蝕涂料的應用在上升。目前我國海船及海洋平臺使用佐敦(挪威)、Valspar (USA)油漆居多,佐敦漆漆膜堅韌而富有彈性、耐沖擊磨損,且低毒、附著性好、被廣泛地應用于石油化工工業、海洋工程、電廠、港口機械、橋梁、建筑鋼結構及公共設施等各類行業。

在金屬表面涂敷一層其它金屬,如在鋼鐵上鍍鋅、鍍鎘和噴涂鋅鋁涂層等既能屏蔽外界腐蝕介質,又可作為犧牲陽極,起陰極保護作用,從而亦可達到防止金屬腐蝕的目的。防腐蝕設計和合理的選材對解決金屬結構物的腐蝕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設計階段就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使許多潛在的腐蝕問題得到避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提高材料自身耐腐蝕能力,在鋼中添加Cr、Ni、P、Cu、Mn等元素可制成耐海水合金鋼,以提高耐蝕性(Corrosion Resistance),使得其在海洋大氣及飛濺區的被腐蝕速度降低(比碳鋼小),但對于金屬中不同的成分組成及不同的使用環境會有不同的防腐效果。我們也可大膽的設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研發出可完全替代金屬又經濟、實用的合成材料,甚至在海水中不涂防腐涂料也不會受到腐蝕。這將對我們這個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具有十分巨大的經濟及戰略意義。我們的材料人才可以在這方面努力研發,爭取早日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篇(2)

水稻生育期間,由于受低于其生育最低臨界溫度的低溫的影響而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成熟,最終造成減產的現象,即為水稻低溫冷害[1]。依據水稻受害時期、癥狀和低溫冷害的特點,可以將水稻低溫冷害分為3種類型,一是障礙型冷害。其是由短時間異常相對強低溫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水稻穎花分化至抽穗開花期間,主要危害方式是破壞穎花的生理機能,導致穎花不育,形成大量空殼,從而造成嚴重減產[2]。主要特點是時間短、危害重、不可逆轉。二是延遲型冷害。其是由較長時間低溫造成的,在水稻生育期內包括生殖生長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方式是: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延遲水稻生育期,使水稻不能正常成熟[3]。主要特點是發生頻率高、范圍大、減產損失較重。三是混合型冷害。延遲型冷害和障礙型冷害同時發生即稱為混合型冷害。主要特點是:一般相伴發生,常與旱澇、日照時間多少、霜期早晚等因素相伴發生。可分為低溫多雨型、低溫干旱型、低溫旱霜型、低溫寡照型。

2低溫冷害對水稻栽培的影響

2.1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

一是播種至出苗期。粳稻種子發芽下限溫度為10 ℃,低于此溫度造成出苗冷害,使出苗期延后,出苗率明顯下降,8 ℃低溫持續5~10 d,出苗率減少3.4%~17.9%。二是苗期和分蘗期。苗期、分蘗期臨界溫度下限日平均溫度分別為13、16~18 ℃,遇低溫天氣,出苗率和分蘗率均下降,而且生育進程遲緩。三是孕穗和抽穗開花期。孕穗期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同時進行,此時低溫影響穗數和粒數,延遲型冷害和障礙型冷害均可發生,其中以障礙型冷害為主,溫度敏感時期在抽穗前23~25 d,低溫臨界溫度一般日平均氣溫為16~18 ℃。抽穗開花期對溫度要求更嚴格,一般低于臨界溫度的日平均氣溫20 ℃,水稻不能正常開花授粉,從而出現空殼和畸粒。四是灌漿成熟期。此期出現低溫,會降低水稻灌漿速率,延長其成熟時間,使其不能正常成熟而導致減產,一般臨界溫度日平均氣溫為18 ℃。

2.2對水稻生理的影響

一是低溫對光合作用的影響。低溫對光合作用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現為:葉綠體蛋白質變形,各種酶活性降低,導致光合作用下降[3]。如水稻在24.4 ℃時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在14.2 ℃時僅為74%~79%。二是低溫對呼吸作用的影響。低溫對呼吸作用、呼吸強度的影響較大,在水稻生育過程中,溫度從適溫開始每降低10 ℃,呼吸強度也相應的降低,降低幅度為1.6~2.0[4]。三是低溫對礦物質的影響。根系利用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來吸收礦物質元素,低溫會削弱根系的呼吸作用,從而影響礦物質元素的吸收。其中低溫對氮、磷、鉀的吸收影響最強,對鈣、鎂、氯的吸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5]。因此,最終還會破壞稻株養分平衡,從而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四是低溫對電導的影響。低溫可使細胞電解質滲出率明顯升高,低溫時間越長,電解質相對滲出率增加越明顯。五是低溫對細胞膜結構與抗寒性的影響。植物抗寒力的強弱與可溶性糖、膜磷質、游離氨基酸,特別是脯氨酸、脫落酸、膜酯肪酸不飽和度的多少有關。溫度下降,膜酯發生變化,膜透性增大,電解質大量向膜外滲漏,酶反應失調,表現為呼吸作用下降,植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抗寒力下降。

3預防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一方面,對現有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以保持和增強原有品種的抗性;另一方面,引進和培育抗寒性強的早熟優質品種,宜選用需有效積溫較當地積溫少100~200 ℃的水稻品種[6]。二是秋備土秋做床,開春后搶積溫,育早苗,大棚育苗比小棚早7~10 d,當氣溫穩定通過5~6 ℃時開始育苗播種,當氣溫穩定通過13 ℃時開始移栽。三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遇冷害年份減少施用氮肥總量20%~30%,增施磷鉀肥和微肥,以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和抗逆性,促早熟增產。四是提高水溫和地溫。設立曬水池,延長水路,增溫入田,在障礙型冷害敏感期進行深水灌溉,水深17~20 cm。

4參考文獻

[1] 田奉俊,樸燕,曹海珺,等.吉林省水稻低溫冷害發生特征與防御措施[J].作物雜志,2008(5):77-80.

[2] 劉民.水稻低溫冷害分析及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4):154-157.

[3] 王主玉,申雙和.水稻低溫冷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11971-11973.

篇(3)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修銅線(S227線)位于江西省修水縣境內,起自修水縣義寧鎮湘竹橋,終于修水縣與銅鼓縣交界處,全長55.498km,是連接銅鼓縣乃至宜春市地區的主要通道。沿線設有大橋2座、中橋5座、小橋11座。通過分析和研究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為防止與減輕地質災害對公路工程的危害、防止與減輕公路建設和運營階段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提供地質依據。

2 地質環境條件

工程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區內水系發育,最大的河流為修水河,公路擬建區位于修水河匯水區,擬建公路沿河流分布段長約31公里,跨越大小河流18條,由于公路沿線地形起伏大,河道自然落差大,汛期水位落差較大。項目區沿線主要為中山、低山、丘陵、溪谷平原地形,分布有薊縣系變質巖,震旦系中統、寒武系下統、奧陶系下統碎屑巖,震旦系上統、寒武系中上統碳酸鹽巖,雪峰期與燕山期巖漿巖、第四系殘坡積層與沖積層等地層。項目擬建區域位于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西部,修水――都昌臺陷之修水――武寧凹斷西段。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較為發育, 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

3 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征

3.1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

公路沿線地質災害主要為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為現有道路路塹邊坡在暴雨影響下發生滑坡、崩塌。

沿線周邊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點22處。其中以變質巖分布為主的中、低山區崩塌8處,滑坡3處;以巖漿巖分布為主的低山區崩塌2處,滑坡9處。已發生災害規模1.5~600m3,潛在災害規模100~720m3。主要因變質巖及巖漿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殘坡積層和風化層厚度較大且松散,巖土體工程性質中等~較差,居民建房、修路切坡、取土等形成了新的臨空面,使坡體失去了支撐力、破壞了原有的平衡狀態,在強降雨條件下,邊坡失穩并沿結構面(層面、裂隙面、軟弱夾層等)發生滑移或剝落。經調查22處崩塌或滑坡穩定性差~較差,絕大部分為現有公路路塹邊坡崩滑,對公路的危害程度較大。

3.2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

在時間上,沿線地質災害發生具有明顯的集中性(季節性),往往在雨季發生,與降雨量的多少有關。修水縣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月份,尤以5~6月最為集中,而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集中在4~7月,以5~7月為最。在空間上,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薊縣系變質巖和雪峰期與燕山期巖漿巖中、低山區。

4 主要影響因素

4.1地形地貌

擬建公路沿線為中山、低山、丘陵、溪谷平原地形。地形標高一般100~1000m,相對高差一般200~900m,地形起伏較大。中山、低山區,山體侵蝕切割嚴重,局部地段基巖,形成深切谷地貌,河谷多呈“V”型,少數呈“U”型,山勢陡峻,地形坡度一般15~45°,局部55°。山上植被發育,以灌木、松、杉為主。從已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點特征分析,坡體高度一般大于10m、坡度一般大于45°,殘坡積土層或基巖風化層較厚,受降雨、切坡等外界因素影響,易誘發崩塌、滑坡災害。

4.2工程地質巖組

從調查資料的分析結果來看,中、低山區坡殘積層及風化層較厚,坡體較高、坡度陡、順向坡、基巖巖體裂隙發育、有不穩定結構體或危巖、有軟弱夾層等,均是有利于巖土體崩塌滑坡發生和發展,在持續強降雨作用下,易發生滑坡或崩塌。變質巖分布區山體殘坡積層厚度一般0.5~8m,強風化層厚度一般3~10m;巖漿巖分布區風化剝蝕強烈,地表巖石多風化呈松散砂土狀,殘坡積層厚度一般2~10m,全風化層厚度一般8~15m,局部大于20m。殘積層及風化層較厚且松散,對工程邊坡穩定性有不良影響。

4.3地質構造

擬建公路沿線主要有石門樓斷裂、廟嶺 ――蒲田斷裂和銅鼓――武寧(羅溪)斷裂。石門樓斷裂,走向北東東,傾向南東,傾角約50°左右,長約37km,主要切割薊縣系和雪峰期巖漿巖等地層,破碎帶寬30~300m,巖石硅化破碎,局部角礫巖帶達300m,次級斷裂帶風化強烈,見有泉水出露。廟嶺 ――蒲田斷裂,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約60°左右,長約15km,主要切割薊縣系、震旦系和寒武系等地層,破碎帶寬30m,早期角礫巖強烈矽化,見有斜沖擦痕,后期上盤相對斜落,破碎帶被泥鐵質膠結。銅鼓――武寧(羅溪)斷裂,走向北東,傾向南東,為活動性斷裂,在銅鼓、羅溪各有5級以上地震,斷裂附近巖性破碎,路線有一大段伴該斷裂而行。沿線變質巖區山體切割較嚴重,局部路段巖層外傾,基巖受構造的影響,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巖漿巖區自然坡度較大,殘坡積層和風化層厚度較大且松散,受構造的影響,巖體破碎,對邊坡穩定性有不利影響。

4.4降雨

降雨是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修水縣屬暴雨型地質災害區,據修水縣1990~2009年氣象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27.3mm。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約23.5%,3月至6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2%。根據調查,沿線滑坡災害多集中在4~7月份發生,且絕大部分發生在強降雨期間及雨后較短時間內。表現出明顯的集中性和一定的相對滯后性(相對集中降雨而言)。表明降雨量集中的時段及其后的一段時間(半個月左右)內,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

4.5人類工程活動

變質巖和巖漿巖分布的中、低山區,殘坡積土層和基巖風化層較厚,且局部巖層外傾,建房、修路切坡、取土等形成邊坡臨空面,在集中降雨或暴雨誘發下易發生崩塌、滑坡災害。

5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工程切坡須合理確定安全坡率,加強坡面支護與截排水,加強汛期邊坡穩定性監測。對高陡邊坡應做專項勘察評價。

(2)填方段應根據邊坡高度、基底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和填料種類等控制人工邊坡的坡度,做好相應的支護、排水設施;同時由于線路區填方跨越溝谷、農耕水田與坡腳,局部地段存在較厚的軟土,填方時應采取相應措施,清除不良軟土層,防止路基壓縮變形和不均勻沉降。

(3)局部半挖半填路段,須注意預防路基沿巖土界面滑移失穩。

(4)對橋梁路段應進行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查明下部基巖巖性、軟弱夾層及斷層破碎帶的分布情況和橋頭岸坡的穩定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有效防治。

(5)采石、取土路段,應注意防止誘發崩、滑災害,施工中應嚴格按相關規范的關規定合理確定邊坡坡率,分級放坡,做到排水和坡面防護。

參考文獻

[1] 鄭穎人,陳祖煜,王恭先等.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九江市工程咨詢中心、江西贛北公路勘察設計院. 修萬線(修銅線,S227線修水境內)二級公路改造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九江:九江市工程咨詢中心、江西贛北公路勘察設計院,2010.

[3] 江西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修萬線(修銅線,S227線修水境內)二級公路改造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R].南昌:江西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2011.

篇(4)

中圖分類號:TV122 文獻標識碼:A

1 自然狀況

清原縣地處遼寧東部遼東山地丘陵區,隸屬于撫順市管轄。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理位置:東經124°20′06″~125°28′58″,北緯41°47′52″~42°28′25″之間。東鄰吉林省的東豐、梅河口市、柳河縣;南同新賓滿族自治縣搭界,西與鐵嶺、撫順縣接壤,北鄰西豐、開原。全縣東西長96.4km,南北寬75.3km,總面積3921km2。沈吉鐵路、沈吉高速、國道202線貫穿縣境,交通十分便利。清原縣轄9鎮5鄉,共14個鎮鄉,188個行政村,總人口39.9萬人,總土地面積39.21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11hm2。

清原縣處于中溫帶亞濕潤區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3.9~5.4℃,最冷出現在1月,最熱出現在7月,1月平均氣溫-16℃,最低氣溫-37.6℃;7月平均氣溫22.8℃,最高氣溫36.5℃。

由于清原縣地處山區,境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下墊面條件比較接近,所以年降水量地區分布比較均勻,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81.1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年最大與年最小降水量比值一般在2~3之間。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6~9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1.4%,7、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8%,而枯季11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僅占年降水量的9.6%。

清原縣主要有4大水系,即清河、柴河、渾河、柳河。其中渾河最大,境內流域面積2350.75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0.0%,其上游第1大支流英額河流經清原縣城。

清原縣目前已建成后樓、小孤家2座中型水庫,金家、前秧、王大堡等12座小(一)型水庫,砍椽溝、天橋、六隊等42座小(二)型水庫,總計56座水庫,另建中型水電站1座:紅河電站。

2 歷史洪水

據不完全統計,清原縣自建國以來共發生17次較大級別洪水,分別發生在1951、1953、1960、1964、1971、1975、1985、1986、1989、1990、1991、1993、1994、1995、2001、2005、2010年,平均每3.6a就發生1次。

頻發的大洪水給清原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1995年,全縣遭受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全縣72小時平均降雨量達340.0mm,全縣21個鄉鎮346個村全部受災,沖倒房屋1.8萬間,死亡2人,受傷1500人。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89萬hm2,沖斷沈吉鐵路大橋2座,公路中斷34條,沖毀橋涵1227座,受損中小型水庫35座,沖毀塘壩65座、攔河閘108座,堤防決口135處,損壞堤壩347km,沖毀機電井704眼,直接經濟損失16.1億元;2005年8月13日,清原縣出現強雷暴和強降雨天氣,全縣平均降雨115mm,其中清原鎮2小時內降雨164.4mm,為清原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降雨過程。暴雨洪水使全縣14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9.5萬人,死亡、失蹤8人,轉移安置人口3.07萬人,直接經濟損失9.55億元;2010年,全縣年平均降雨量1241.9mm,為清原縣有資料記載以來最大值。整個汛期,連續發生6次較大洪水,其中,以7月31日暴雨洪水為最大,由于此次降雨歷時短、雨強大,造成災情尤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達2.05億元以上。

3 洪水防御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河道堤防

在渾、清、柴、柳4大流域的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河流堤防工程防御體系已多有建立,堤防結構大多數為土石壩加毛石護砌。但由于多數堤防工程的建設年代較長,又經歷了多次大洪水的破壞(被沖毀堤段多數都在當年汛后恢復)和沖刷,堤防的防洪能力和標準都不高。其中,縣城部分近20km堤段僅有不足10km堤防防洪標準可達到50a一遇洪水標準,其余堤段及其它主要河流的干流堤段防洪標準在10~20a一遇洪水標準之間,而其它各主要支流及更下一級支流的堤防的防洪標準一般都在10a一遇洪水以下,甚至有部分河道堤段處于無河堤防護狀態。因此,總體上看,全縣河流堤防的防洪標準普遍偏低,防洪能力和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不能完全相適應。

3.2 水庫工程

水庫工程是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及防御洪水災害的硬件工程性措施,承擔著洪水防御主力軍的作用。新賓縣境內有中、小型水庫(電站)57座,具有較強的水力調節能力。在抵御洪水侵害的過程中,發揮著蓄洪、削峰,調節洪水泄量,延長洪水下泄時程的巨大作用,是防汛抗洪的第1道堅實屏障。

水庫硬件設施的完好性與可靠性、水庫覆蓋區域水雨情信息收集的及時性及水庫防洪調度預案的科學性是水庫能否充分發揮其洪水調節作用、為下游防汛抗洪帶來保障的3大關鍵因素。

截止2012年末,在清原縣57座水庫(電站)中,先后有2座中型水庫、11座小(一)型水庫、10余座小(二)型水庫完成了除險加固工程,尚有近10余座小(二)型病險水庫未進行除險加固。

目前,小(一)型以上水庫及部分小(二)型水庫覆蓋區域已經通過水文報汛站網建設工程及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工程建立了自動化的水雨情收集系統,而各級別水庫的防洪調度預案也已經基本建立完成,因此,從水庫防洪的角度看,各項準備措施是比較充分的,這也是切實發揮水庫防洪功能和效益的基礎。

但從實際管理方面看,全縣水庫的防洪工作仍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還有多座小(二)型病險水庫未進行除險加固工程,水庫因年久失修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個別小(一)型及多數小(二)型水庫由于管理體制及所處地點過于偏僻等諸多原因尚不能在汛期實現24小時不離崗值守;部分水庫由于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通訊手段單一,暴雨洪水期間通訊中斷而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恢復,造成防汛指揮中心因與其失去聯絡而無法進行防洪調度指揮的窘境;由于部分基層防汛工作人員多為村民承擔,其基本防汛知識及技能缺乏,再加之全縣防汛系統中各部門之間缺乏日常聯合防汛演練,因此,存在著人員或部門之間因為協作不到位而影響防汛抗洪信息傳達和執行的隱患。

3.3 縣城的洪水防御現狀

清原鎮是清原縣城所在地,常住人口近10萬人。清原鎮城區堤防始建于1954年,設計防洪標準為10a一遇洪水。2009年4月,撫順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了《清原縣英額河河道整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清原縣城市防洪工程),提出整治清原鎮城區10km河道,左、右岸修建河堤20km,堤防設計防洪標準為50a一遇洪水。但到目前為止,實際只完成了左、右岸共計不足10km堤防,其余部分堤防尚未修建。現狀城區右岸未新建段堤防防洪標準較低,僅為20~30a一遇洪水標準,且堤防年久失修、淘刷破壞嚴重;左岸未新建段堤防防洪標準僅為10a一遇洪水標準,且無明顯工程防護;另外,鎮內低洼易澇區沒有排水泵站,排水管道年久失修、設施老化,鎮內時常發生內澇。

4 洪水防御策略及措施分析

科學完善防汛抗洪減災系統的建設是提高減災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針對前述分析結論,結合清原縣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會有效地提升防汛抗洪體系的應變能力與科學組織能力。

4.1要使村(屯)、 鄉(鎮)、縣3級防汛組織機構設置常態化,人員、設施、設備配給充足,尤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無線、衛星通訊網絡,保證非常規事態下的通訊暢通,使已經建立起來的自動化水雨情監測系統收集到的水雨情信息、各類防汛指揮決策信息及災情信息等能夠及時有效的上傳下達。

4.2在縣級防 汛抗旱應急預案、洪水防御方案的基礎上,細化鄉(鎮)、村(屯)及各類水利工程等的專項洪水防御方案,加強對各類預案的審核,突出預案的可操作性與科學性,避免形式化、空洞化,力求做到符合實際、指導得力、行動有序。

4.3在防汛抗 洪過程中,應遵循有工程防御地區以防御為主,避險為輔;無工程防御或工程防御能力偏低地區以避險為主的防御策略。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以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防汛期間,各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要加強工程管理制度和人員培訓機制的建立。做到人不離崗,崗不離人,加強巡查,遇險及時排除,力保工程在防洪設計標準內不出現垮壩、潰堤等惡性事件,切實發揮出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來。

同時,在河道防洪中,要加強河道行洪障礙的檢查與清除工作,使河道行洪通暢,提高河堤防御洪水的能力。

4.4在縣城的 洪水防御中,要做到防洪、防內澇兩手抓。建立專業的汛情、澇情監測及搶險隊伍,建立科學的巡防機制,加強水文分析工作,在可預見范圍內,確保城市堤防不潰堤,城區內澇不成大災。遇超歷史洪水,城池不保時,全體居民能安全撤離。

4.5加強防汛 抗洪演練與培訓,提高防汛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及時發現并解決防汛抗洪指揮系統存在的上下銜接不暢通、指揮信息不能及時傳達、工作人員未盡職守等問題,確保機制體系順暢,指揮得力,防患于未然。

篇(5)

強對流天氣是指冰雹、龍卷、雷暴大風等對流強烈發展的天氣現象,是江蘇省重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對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命財產會造成很大的危害[1]。冰雹天氣在江蘇省除寒冬外都會發生,但頻數多、雹塊大、范圍廣、災情重的集中在4—6月。其他月份偶爾出現降雹,但范圍小,一般不會造成損害。主要移向的氣候路徑為東北移向,從山東棗莊入侵到江蘇徐州。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暴雨頻繁、降水集中,引發江河湖庫水位暴漲;加上客水大量壓境,本地地勢低洼,水泄不暢,從而導致農田不同程度的損失。洪澇造成的經濟損失取決于洪澇的強度、受災地的地形特點、經濟水平和抗災能力。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地勢低洼,從多年農業生產來看,一般都是旱豐澇欠。無論是春旱連夏旱,還是伏旱連秋旱,一般持續到第3個月就會有災情出現,在丘陵地區和淮北等灌溉條件差的地區尤其會引起旱災。各種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1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1連陰雨

連陰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因水分過剩形成澇災,同時使農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爛種、爛秧、三麥赤霉病、棉花幼鈴脫落、大鈴霉爛和霉絮[2-3]。由于它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特別是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業關鍵時節,其形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如1963年4—5月連續出現了累計44 d的連陰雨,有1/3的臺站總雨量大于300 mm,江蘇省夏熟作物漬澇面積達16萬hm2,成災面積5萬hm2,嚴重減產或基本絕收面積達2 000 hm2,給當年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

1.2高溫

高溫會使水、電等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造成供需矛盾,嚴重影響生活和生產。持續性高溫還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4]。7月上旬高溫干旱,淮北地區稻田龜裂;淮河以南地區水稻受旱脫水面積達20%~30%,稻田干枯開裂面積占10%,農作物普遍枯萎,生長受阻,蔬菜減產3~5成。

1.3凍害

從生產危害情況看,冬季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經過深秋和初冬的低溫鍛煉,作物處于越冬停長期,抗寒性較強。一般最低氣溫為-5 ℃時,葉尖葉片受凍,且恢復快(1、2級凍害);嚴重凍害能凍壞莖葉、分蘗節,以致死亡(3~4級凍害)。秋霜凍害出現越早危害越重,一旦發生,影響棉花、花生、山芋、喜溫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5],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凍害,棉絨變黃,爛桃、鈴,產量下降。

2對策

2.1干旱防御措施

一是栽培措施。根據干旱規律安排農業結構,調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噴灌、滴灌、浸潤灌溉等節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主要采取用草、秸稈等覆蓋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劑、保墑增濕劑等乳膜覆蓋等。二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在干旱嚴重時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進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氣象臺要做好天氣過程的預報,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氣形勢,選擇有利的增雨時機,與水利、農業、民航、軍隊等部門緊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爭取最大程度地緩解旱情、減輕損失。

2.2洪災防御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減少農田積水災害;對低洼地區進行改造,提高排水標準,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徑流系數,減弱由于雨水急驟匯流而形成的積水災害;加強基建項目管理,嚴禁建筑材料堵塞進水口,影響排水設備發揮功能;關注天氣預報,在強降水來臨前,預降城市周邊及市區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機在各設施農業園區開挖排水溝,使園區和外來水能夠排出,消除洪水對大棚的侵害。

2.3霜凍防御措施

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霜凍來臨前澆春水保苗;多雨時應及時清溝排明水、濾暗水,加強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強水肥管理,重施小麥穗肥,促進壯稈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區處理好棉種等,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播后覆蓋保溫,適溫煉苗。

3參考文獻

[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2] 錢蓮文,郭建宏.泵州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2009(6):11-12.

[3] 王軍海.萊州市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御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08(8):92-93.

篇(6)

1 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

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縣境降雨多集中在6~9月,或暴雨傾盆,或陰雨連綿,加上萬全縣境北部山區山高、坡陡,植被破壞,保水能力差,地表,土壤侵蝕劇烈,溝壑縱橫等特有的地理環境,極易誘發山洪,且形成河道坡陡流急,行洪猛,歷時短,泥沙含量大,洪峰破壞力強的特點。

2 山洪災害現狀

萬全縣山洪災害較多,主要災害類型為山洪、滑坡、泥石流、水庫、塘壩下游威脅區。全縣山洪災害威脅區涉及11個鄉鎮,共有10條流域,威脅涉及150個村,共計25000戶,共計65301戶,人口148760人,房間237404間,耕地28.8萬畝。

3 防災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縣政府設立了“防汛抗旱指揮部”,構成了縣防洪抗旱的管理體系,防汛指揮部門在防災減災中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多年來,在對本地的防災工作進行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對能防治山洪災害的一些非工程措施方面,縣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布置與建設,從而減少了部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就總體而言,在應對山洪災害方面,還是缺少必要的防御手段,這些防災非工程措施非常薄弱。

①在一些山洪災害嚴重區域布設了氣象監測設施,并初步建立了群測群防網絡,但監測網點布設不夠,覆蓋率不高,山洪災害防御的通信預警系統建設尚處起步階段。

②縣防災減災組織編制了較為完善的防災預案,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鄉村尚未編制預案或預案不完善。

③政策法規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專門針對山洪災害防治的有關法律文件的配套法規、執行程序和操作條文尚不完善。

④防災管理工作逐步加強,但山洪災害防治涉及多個部門,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現有法律、法規貫徹執行的力度較弱。

3.2 防災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情況下,對地區范圍內的一些重要的城鎮以及大型工礦企業,還有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所在區域,我們設置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保護措施,這些治理措施對有效地減輕山洪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問題存在,例如:

①堤防、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建設標準低、質量差。

②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工程薄弱。泥石流、滑坡防治手段落后,由于沒有足夠資金,僅極少數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

③水土流失治理進度緩慢。多年來水土保持投資主要以群眾投工、投勞為主,水土流失治理進度緩慢。受人為及自然的雙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4 萬全縣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具體分析

全縣共計五條主要河道分10條小流域,應對10條流域建立健全監測預警系統,同時和縣防辦進行聯網運行。主要建設內容:新設立簡易雨量觀測站點121;新增雨量自動遙測站點50個;新建簡易水位監測站點5處;新增雨量、水位自動監測站點7處,新增視頻監測站2個。縣防辦建立監測預警平臺,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查詢、水雨情監測查詢、氣象國土信息服務、水情預報服務、預警服務、應急響應服務和系統管理;加大宣傳,印發《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手冊》,制作山洪災害防御宣傳光碟及錄音帶,制作《山洪災害防御明白卡》、宣傳牌、宣傳欄和警示牌等;對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人員、責任人、監測人員、預警人員、片區負責人進行山洪災害知識培訓,對監測預警系統技術及運行維護進行培訓,對數據采集、匯總進行培訓,進行山洪災害的防御演練。

4.1 預警

根據萬全縣歷史降雨及山洪災害情況,結合萬全縣地形、地貌、植被、土壤類型等,確定每個小流域或鄉鎮村各級臨界雨量、水位等預警指標,并在實際運用中修訂完善。

4.2 監測

萬全縣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主要包括雨水情監測、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預報決策、預警系統等子系統建設。本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主要針對防治降雨在山區引發的洪水災害的監測預警及群測群防設施,同時考慮防治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要求,預留與相關部門的數據接口。

4.3 責任組織

篇(7)

Abstract: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by rainfall, topography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disaster has wide distribution, occurs frequently, sudden strong, foresee prevention difficulty and seasonally strong, regional obvious and run fast, destructive big wait for a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in the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based on maximum reduce casualties for primary goal, in case first and prevention &treatment combination to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combining and through implementing personnel removal, strengthen ShanQiuOu management measures, efforts will disaster loss falls to the minim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of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nalysis lincang city in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Keywords: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Control;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引 言

山洪災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區引發的洪水災害及由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根據山洪形成原因可分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我國山洪主要是由暴雨引起,故這里所討論為暴雨山洪。

山洪災害防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日本、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對山洪災害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相對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山洪災害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加大了對山洪災害研究與防治工作的投入。經過近幾年的研究探索及示范,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山洪災害防治方法體系。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工作于2010年11月全面啟動,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完成《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確定的1836個縣級行政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截至目前,臨滄市涉及該項目的有:臨翔、鎮康、云縣、鳳慶、滄源、耿馬等6區縣,其中臨翔區作為試點縣已完成項目建設,其余5縣將在2012年度完成縣級行政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并投入使用。

二、山洪災害的形成原因

(一)降雨因素

降雨是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和激發條件。降雨量大, 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降雨強度高、激發力強, 在一定的下墊面條件下, 易產生溪河洪水災害、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降雨強度大, 降雨迅速匯聚成地表徑流引發溪河洪水, 而泥石流的發生與前1小時的降雨強度關系十分密切。降雨歷時長, 產生的徑流量就大, 雨水對土體、巖體的侵蝕作用就強, 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較嚴重。

(二)地形地質因素

不利的地形地質條件是山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山丘區地質構造復雜, 斷裂發育, 以縱向構造和歹字形構造最為突出, 對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動起著控制作用。軟硬相間巖石分布區更容易風化, 侵蝕也更強烈,特別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發育, 云南是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易發區之一。

(三)經濟社會因素

由于受人多地少和水土資源的制約, 為了發展經濟, 山丘區資源開發和建設活動頻繁, 人類活動對地表環境產生了劇烈擾動, 導致或加劇了山洪災害。山丘區居民房屋選址多在河灘地、岸邊等地段, 或削坡建房, 一遇山洪、泥石流暴發或發生滑坡, 極易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

三、山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非工程措施

(一)加強防災知識的宣傳培訓

山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決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和承擔防災工作。規劃要求在全社會加強山洪災害風險宣傳培訓, 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 使山洪災害防治成為山丘區各級政府、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二)建設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實時的降雨和洪水過程、監視山洪災害發生征兆, 預測山洪災害的發生, 并及時預警信息, 這是減少或避免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有效措施。監測系統包括氣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系統。

(三)落實責任制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篇(8)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探討,但至今仍未超出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所提出的:“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闡釋。結合我國國情,其內函的實質是:有計劃的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節約、高效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積極保護和改善生態及社會環境;提高人類對他們生存和發展客觀情勢的認識;限制人類自身不顧后果的各種有損全社會長遠利益的行為;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相互變化關系。這些正是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

洪水是地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動力。洪水具有兩重性:當其來量不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構成危害時,是可利用水資源的一部份,如直接供生活生產引用、補給地下水、經過調蓄補充枯水期的水量不足以及沖洗河道和地表污染物等;另一方面,當其來量過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造成沖擊破壞時,則是一種巨大的災害。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防洪設施不完善,標準很低,社會基礎設施(如房屋、道路等)簡陋易損,抗災害能力很弱,每遇較大洪水,則發生江河泛濫或堤防決口漫溢,致使經濟遭受損失,工廠停產,農田失收,房屋倒塌,甚至大量人口死亡,居民財產蕩然無存,不得不四處逃難,造成社會的大動蕩,經濟發展中斷或長期停滯不前。洪水災害便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洪水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是:1)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口傷亡;2)破壞社會財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受災嚴重的地區和家庭可能使長期的財富積累毀于一旦;3)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遭到損毀,如土地沖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交通通訊中斷等;4)惡化環境,如擴散污染物,傳播疾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等。特別嚴重的洪水災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財富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引起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同時造成難以恢復的環境災難。為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代凡是受洪水災害威脅嚴重的國家,都把防洪減災作為保障社會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積極研究解決。根據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社會經濟歷史背景,洪水災害是歷史性的心腹大患,防洪減災設施建設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重大措施,得到舉國上下的普遍重視。持續不斷的加強和完善防洪減災各種措施,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仍然是21世紀國家和社會公眾的重大任務。

2、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防洪減災的基本要求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等于不間斷的增長,它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但這種波動不應影響長期的增長趨勢,而在波動出現后能在較短的時期內恢復持續增長。洪水災害是引起局部地區社會經濟波動的一項重要因素,防洪減災措施的主要功能是:

1)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2)保障人民生活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

3)保護各種資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免于遭到破壞。同時,還應盡量化成災的洪水為可利用的水資源。這些功能正是防止社會經濟波動,保證社會經濟繼續增長的重要措施。防洪減災能力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是不能完全控制洪水災害的。從現實出發,人類只能以科學的態度,從長遠發展和全局利益考慮,既要積極地、適度地改造自然,控制洪水;又要順應客觀規律,主動地適應洪水,在某些時候、某些局部地區承受暫時的洪水災害,與自然協調共處。根據這種認識,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防洪減災體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防洪減災的總體目標應是:

1)有效控制常遇洪水,使受洪水威脅地區的絕大部分在絕大多數年份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不受影響,保持正常運作;

2)在江河遭遇大洪水時,采取各種措施,將洪水災害限制在事先安排的局部地區,使國家經濟運作和社會生活不致發生動蕩,不致影響國家長遠計劃的完成或造成嚴重的環境災害;

3)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要對洪水出路預先作出安排,局部地區遭受災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濟和恢復。主要江河防洪減災能力達到上述目標,社會經濟發展雖然在局部地區。某些年份暫時受到影響,但不會使其發展發生全局性和長期的大波動,可以使它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3、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防洪減災對策中須妥善處理的幾個關鍵問題

(1)江河防洪的標準

江河防洪標準主要是從水文隨機性的角度反映防洪對象的安全風險程度。我國主要江河在防洪實踐中,一般都考慮三種不同情況:

1)河道堤防配合水庫可能達到的防洪標準,作為防御常遇洪水的基本要求;

2)以江河堤防、水庫的防洪能力為基礎,也就是在防御常遇洪水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再配合運用有一定工程設施和居民安全措施的分蓄行洪區所能達到的防洪標準,以此作為符合論證要求的防洪規劃標準;

3)如果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最大洪水,超過防洪規劃標準,則往往將這種歷史最大洪水作為江河重點保護對象的安全校核標準,如長江的1870年洪水、珠江的1915年洪水、松花江的1998年洪水。這種歷史最大洪水,在歷史上曾經造成過巨大的、甚至毀滅性災害,為社會公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一旦在當前或今后重現,則可能造成社會公眾難以承受的災難。因此,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考慮,作為防洪減災的一個目標是必要的。如果按規劃標準所安排的防洪措施尚不能滿足防御歷史特大洪水的要求,則必須進一步安排必要的臨時措施(多數是因陋就簡的)加以解決,將其可能產生的災害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洪水失控。

由于我國江河洪水年際變化很大,江河洪水來量與河道泄洪能力的矛盾突出,必須貫徹“蓄泄兼籌”的方針。但宜于修建水庫的河谷盆地和擴大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所需占用的河道兩側土地,都是人口密集和經濟、政治中心地帶,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都受到占地移民的限制和工程投資過高的制約,只能達到一定規模和防洪能力。依靠水庫堤防,主要江河一般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少數重要河段加大投入,降低直接經濟效益指標,可以達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超過上述限度,在防洪總體安排、建設投資效益、管理養護維修和防汛安全風險諸方面部會產生很大困難。因此,許多主要江河要達到合理的防洪規劃標準或對付歷史特大洪水,就不能不采取暫時犧牲局部保全大局的方略,利用原來的湖泊洼地、部分農村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作為臨時分蓄行洪區,防止洪水失控,將洪水災害限制在局部地區,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防洪標準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力的制約,在防洪規劃中,常規防洪工程防洪能力的確定,分蓄行洪區的建設規模、運用標準、安全設施和使用后救濟、恢復、重建等社會安全保障系統以及分蓄行洪區的經濟結構、管理體制的合理安排,便成為防洪規劃的核心和難點,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必須考慮綜合因素,充分論證。

(2)防洪工程的質量問題

防洪工程的質量是實現防洪規劃目標的保證。許多水庫安全標準達不到設計要求,質量低下,隱患病險很多,堤防基礎地質條件復雜,多數未做必要處理,堤身隱患不清,填筑質量很差,水庫調洪、河道行洪水位未達到設計標準就險情不斷,甚至發生潰壩決堤,因此,確保工程質量是減少安全風險最重要的條件。江河堤防隨著防洪標準的提高而加高加固,堤防越高工程質量越難保證,消除隱患越加困難,高水行洪時險情越易發生。因此,依靠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標準,既要考慮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制約因素,又必須考慮防洪工程本身質量保證樣度和防汛風險增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工程體系的管理

防洪體系形成后,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管理工作。防洪體系戰線長、情況復雜,既經常受各種自然因素的破壞,又受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人力設置行洪障礙。各種破壞如果不能及時養護維修,各種障礙如不能及時清除,可能從對局部的影響擴大到對整個系統的安全造成危害。大江大河更突出的問題是分蓄行洪區的管理。分蓄行洪區既是防洪設施,又是居民生活生產基地。在規劃設計和管理中必須對其上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基本建設要有所限制和提出特殊要求,使之既能保證不使用年份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又能在分蓄行洪時盡量減少破壞損失,同時還要考慮運用后便于恢復和重建。必須將防洪體系的管理放在與防洪體系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防洪體系建設時,要為管理創造必要的條件。

(4)不斷增強受洪水威脅地區居民承受洪水暫短淹沒的能力

在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條件下,人類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和消滅洪災,每年都有一些地區發生超標準洪水,或某些河段發生意外事故,都有一定地區和居民受到不同程度洪水災害。因此,提高受洪水威脅地區居民承受暫時洪水淹沒的能力是減少洪水時人口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重要條件,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問題。提高居民承受洪災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居民防災意識,使他們確切了解居住地區遭受洪水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宣傳臨時避洪減災的各種辦法,在遭受洪災時,有必要的思想準備和應變能力;

2)在修建房屋和各種固定設施時,要考慮適應洪水暫短淹沒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在遭受洪水淹沒時,只要不房倒屋塌,能保住重要財產,則損失率要大大減少,災后恢復比較迅速容易;

3)江河可能行洪的灘地、階地,應盡可能保持其行洪能力,如果非利用不可,也應將永久居民遷出,土地用作體育場、停車場、公園等允許臨時淹沒,并易于撤退的項目;如果河灘居民多,遷移困難,就必須采取類似分蓄洪區的安全措施,在遭受一定標準的洪水時,允許行洪。江河沿岸是城市集鎮聚集的地區,雖然通過防洪排水工程設施可將防洪、排水標準提高到較高的水平,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不少城市集鎮受自然條件和經濟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標準,因此要考慮建設“不怕淹的城市”。在城市集鎮規劃時要使供電、供水、通訊網絡、對外交通干線和重要地下設施具有一定的抗御洪水的能力,在一般地區暫時淹沒時,不對正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在當代科技水平和經濟力量下,是有可能做到的。

篇(9)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識碼:A

防汛工作事關大局又極其復雜,且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的特點,如果防汛工作事前沒有周密的計劃和準備,一旦發生洪水容易形成被動,甚至導致不應有的損失。防汛所涉及的面廣,對應用技術、工程條件、環境因素以及人為活動等,都要有全面的預測和準備。

1 組織準備

在防汛期內隨時都可能發生險情,所以防汛部門要時時進入臨戰狀態,防洪工程設施隨時都要投入運行,防汛工作能否有條不紊的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將直接影響防洪的效果。所以汛期的大量防汛組織工作都要在汛前做好準備,并要進行認真檢查,逐項落實。防汛組織準備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1 思想準備

在防汛的各項準備工作,首先是要做好思想準備,思想上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防汛工作能否真正全面落實。所以各級防汛部門都必須高度重視防汛工作,克服年年防汛不見汛的麻痹思想和厭戰情緒,增強抗洪減災意識,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重于搶“的防汛方針,避免對防汛工作不良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強防汛人員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教育,要做到嚴守紀律,服從命令聽指揮。

1.2 健全機構

要建立健全各級防汛組織系統。負有防汛職責的人員要做好上崗到位的準備。系統內的各項運行機制都要準備就緒,進入汛期,有關汛情傳遞報告,調度指令下達以及行政管理等都必須達到運行完好,以保證完成各項防汛任務。

1.3 檢查制定度汛方案

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及水庫和水電站汛前應制訂調度運用計劃或度汛計劃,確定汛期限制水位,并報上級批準。江河蓄滯洪區汛前要做好蓄滯洪安全避險和轉移措施的準備。

要做好城市防汛各項準備工作。制訂防御洪水方案,落實水情、通信、報警系統,加強河道岸線管理,清除河道阻水障礙。對易澇地區要檢查排水系統、轉移保安等措施。

1.4 雨情、水情測報預報準備

雨情、水情測報是為了及時了解掌握降雨量,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流量;水庫的進出庫流量、庫水位、蓄水量;閘壩上、下游水位、流量;海面的潮水位、風向、風力的變化特征。這些特征時刻在發生變化,特別是汛期變化很大。掌握這些變化特征,通稱為取得水情信息。因為防汛對象和工程設施的防洪安全都有一定的標準,當水情信息反映的情況在規劃設計之內時,工程處于正常運用,當接近或將超過防洪標準時,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否則就將造成失誤,導致災害。因此,及時準確地掌握水情信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1.5 通信系統準備

汛前要檢查維修好各種防汛通信設施,超短波通信的配置、電源、測試等。郵電部門做好排除汛情傳遞障礙的各項準備。對于蓄滯洪區,做好通信人員的培訓,建立管理使用制度,防止發生破壞和不正確的傳話。

2 人力準備

為取得防汛搶險的勝利,除發揮工程設施的防洪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組織好防汛隊伍。所以每年汛前必須組織好防汛隊伍。防汛隊伍主要是由沿江河兩岸、防洪工程附近的村鎮街道居民和工程管理單位人員組成。各地防汛隊伍名稱不同,其形式基本上分為專業隊、常備隊、預備隊、搶險隊和機動搶險隊等。

2.1 專業隊

專業隊是防汛搶險的技術骨干力量,由河道堤防、水庫、閘壩等工程管理單位的管理人員、護堤員、養護員、護閘員等組成。平時根據管理養護掌握的情況,分析工程的抗洪能力,劃定險工、險段的部位,做好出險時搶險準備。進入汛期即投入防守崗位,密切注視汛情,加強檢查觀測,及時分析險情,帶領群眾隊伍防守。專業隊要不斷學習管理養護知識和防汛搶險技術,并做好專業培訓實戰演習。

2.2 常備隊

常備隊是群眾性防汛隊伍的基本組織形式,人數比較多。由沿河道堤防兩岸和閘壩、水庫工程和周圍的鄉、村、城鎮街道居民中的民兵或青壯年組成。常備防汛隊伍組織要健全,汛前登記造冊編成班組,要做到思想、、工具、料物、搶險技術四落實。汛期達到各種規定防守水位時,可分批組織出動。另外在蓄滯洪區、庫區和海圍區也要成立群眾的轉移救護隊伍,如救護組、轉移組、留守組。

2.3 預備隊

預備隊是防汛的后備力量,當防御較大洪水或緊急搶險時,為補充加強一線防守力量而組建的。人員條件和范圍更寬一些,必要時可以擴大到距河道堤防、水庫、閘壩較遠的縣、鄉和城鎮。但要落實到戶到人。

2.4 搶險隊

搶險隊是搶護工程設施脫離危險的突擊性活動,關系到防汛的成敗,這項活動既要迅速及時,又要組織嚴密,指揮統一。所有參加人員必須服從命令聽指揮。汛前,由群眾防汛隊伍中選拔有搶險經驗的人員組成搶險隊。汛期當發生險情時立即抽調組成搶險隊,配合專業隊投入搶險。

2.5 機動搶險隊

為了提高搶險效果,在一些主要江河堤段和重點工程,可建立訓練有素、技術熟練、反應迅速、戰斗力強的機動搶險隊,配備必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施工機械設備,承擔重大險情的緊急搶護。機動搶險隊要與管理單位結合,人員相對穩定。平時結合管理養護,學習提高技術,參加培訓和實踐演習。

篇(10)

洪水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我國大陸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年降水量從1600毫米遞減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懸殊。東部地區不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在6-9月份的4個月里,其中最大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據調查,最大洪峰流量與多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達到5-10倍,南方達2-5倍。因此,我國東部地區往往暴雨洪水集中,它是我國洪水災害的主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長江、珠江、松花江、嫩江、遼河及淮河等洪水災害此起彼伏,損失嚴重并呈逐步加重趨勢。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嚴重的洪水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御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準確率,提前防范,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上一篇: 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下一篇: 誠信對于企業的重要作用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91 | 综合色区国产亚洲另类 | 日韩在线视频黄 | 中文字幕在线人成视频欧美 | 中文在线中文国产精品一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