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14:34: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典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分析教學過程模式的研究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啟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研究”課題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教師如何去教?學生怎樣去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要求我們改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即引導性教學,主要是:第一,引導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特點、前續課程銜接、課程實施計劃、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方法建議、媒體學習方案。第二,引導學生如何預習教材、復習教材;如何歸納要點,提出難點,分析疑點。第三,引導學生如何接受課程內容系統概要講解、重點難點問題精練講解。第四,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參加輔導、課堂討論、答疑提問。第五,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知識系統化整理,如何完成作業與思考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以便更好的完成課程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要求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要從一個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施教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必須將課程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整合,并指導學生正確的使用這些資源,在此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還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夠游刃有余的充分發揮輔導作用。
1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不斷接受新的知識,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特別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具備操作現代教育教學媒體的能力,發揮現代教育技術作用,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真正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精心設計和編制多媒體教學課件。了解熟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的技術環境、技術制作、多媒體的實現過程及結果,熟悉遠程教育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及多媒體教學資源狀況。其次,要對課程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研究能力,掌握本學科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通信技術,掌握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用以指導和服務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學輔導工作。最后,加強責任感,對學生的學習高度負責,在學生基礎不同、需求多樣的情況下,提供良好的、個別化的教學服務,對每次作業給出客觀的評價,做好行程性考核工作。
2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探索和研究
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系統掌握課程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還應該清楚的知道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不同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指導性教學在實踐中應有多種教學方法:(1)模塊教學法,就是將教材中有共性的章節歸類,形成大模塊,又將大模塊分解成若干小模塊,然后大模塊之間進行比較,小模塊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講清重點難點。這樣既可以提高輔導效率,又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質。這種教學法比較適合集中輔導。(2)問題教學法,由教師提前提出問題或給出案例,讓學生回去思考,下一次課讓學生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認真準備,往往會得出若干不同的答案,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結論。這種教學法比較適合課堂討論、課堂答疑。(3)討論教學法,教師結合教學計劃提前給學習小組布置學習課題,學習小組通過認真準備,進行討論發言,教師要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利用群體的智慧,彌補個別化學習的不足,從不同角度的發言中,得出共同的結論。這種方法適合學習小組討論。
3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到教學中對于文字媒體學習方式
即教材、學習指導書的學習方式,應該指導學生首先從教材綱目入手掌握教材知識體系結構,然后概要瀏覽教材,把握教材全貌,初步了解學習重點難點,接著通讀教材,在通讀的過程中,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公式、典型圖示等要進行標識,可通過寫批注、做筆記的辦法加強識記,難點段落要仔細研讀,疑點問題要及時注明,通過閱讀要能夠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理論聯系實際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不能夠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如課堂教學輔導,在線答疑,電子郵件等方式答復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在教學輔導中,我們還可以借助數字媒體進行學習,即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方式,目前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主要是由中央電大,省電大及張掖分校提供的多種學習信息資源,如網站,電大在線遠程教學平臺,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系統,VBI信息,CAI課件,衛星頻道傳輸的電視教學節目,直播課堂節目,教學錄像帶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根據自己的客觀經濟條件、資源條件和學習能力,選定學習信息媒體資源,然后根據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制定出可行的學習計劃,明確具體的學習措施,通過自主性學習,完成學業。
4充分運用現代教育設施和平臺
我校現有計算機網絡教室2個,多媒體投影教室4個,較高配置的計算機90多臺,建成了運行穩定的校園網和功能比較完備的分校網站,通過中國電信ADSL寬帶接入公用主干網,通過光纖接入CERNET,實現了網內和網外的互聯互通,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教學信息和教學支持服務。同時建成電大在線,甘肅電大衛星小站遠程教學平臺,校園雙向閉路電視教學系統。這些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平臺,為學生利用多種媒體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誦讀經典”活動正在全國風起云涌。誦讀的主體是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這就形成了“以誦讀輔經典,以經典助誦讀”的模式,將經典與誦讀完美結合,即“經典誦讀”:經典是內容,誦讀是形式,將內容和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具有價值。
一.經典誦讀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體現語文教育的工具性
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的識字量大增,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大大加強,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思維能力,情感興趣。誦讀一部經典,可以認識數千個漢字,并且能奠定學生良好的語文基礎。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章背誦的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語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覽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景,印證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層樓而上。可以看出,經典誦讀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且終身受益。
經典誦讀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學鑒賞力。“經典”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其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內容使得它的鑒賞價值經久不衰。經典作品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低俗作品所無法比擬的,經典誦讀在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方面很有價值。
二.經典誦讀提升學生人生品位,彰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實際生活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書籍閱讀量的減少,造成了文學語言的缺失和文學語言語感的陌生。網絡帶來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快捷式、瀏覽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無須逐字去看,更不要求準確,直接導致高中生在閱讀時無法沉靜、難以專注。
經典代表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糧。誦讀經典,不僅學到傳統文化知識,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們學到了“仁愛”;從《魚我所欲也》中,我們學到了“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民族文化的精髓滋養著學生的心田,奠定了學生的人生根基。誦讀經典,讓學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經典誦讀培養訓練語感,呈現語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高度重視經典誦讀,學生語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養。白居易十五歲寫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王勃弱冠之年寫出“落霞與孤鷺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一不是通過吟誦經典的方法來學習練就。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家們:教材選擇經典,教法倚重朗讀、誦讀。中國語文教育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重朗讀、重積累、重語感。古人在兒童習得語言時并不強求理解文章,而是強調誦讀達到記憶,這是非常科學的。經典誦讀符合語感培養規律。在誦讀過程中,經典的優勢語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對經典中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從而能夠進入“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語感。
我們在教學上向古人學習重經典,重誦讀,重積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多收錄經典。在教師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經典積累。在教學方面,“經典”教學多采用誦讀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去朗讀去感悟,教師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感受。經典誦讀在于“讀”,我們開展了自由讀、表演讀、配樂讀等不同形式的誦讀。每年的校園藝術節、書香文化讀書節,均安排了配樂經典詩文誦讀表演節目,為全校師生提供了經典詩文誦讀的視聽盛宴。通過活動讓學生獲得獨特的誦讀體驗,調動興趣,提高誦讀實效。
古代文論研究與古代文論教學不同,古代文論研究只要有問學之才,把自己的學術創見用學術話語撰寫成學術出來即可,而古代文論教學要面向大學生,如何在大學講臺上言說古代文論,把晦澀艱深的古代文論觀點有效地傳達出來,讓大學生愉快地接受,則除了要有問學之才,還要有授業之才,武漢大學李建中教授既有獨特的學術創見,在古代文論研究領域成果豐碩,又有高超的授課技巧,把自己獨特的學術創見深入淺出地融入古代文論教學當中,他的古代文論課堂教學實錄――《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精彩地展示了如何在大學講臺上講授古代文論,為大學古代文論教學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中西對話
中西對話,按照李建中教授的說法就是“借石攻玉”,就是在教學中引入西方文論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中國本土的文學和文學理論問題,進行中西文論的對話。
在講授司馬遷和《史記》的文學思想時,李建中教授借用了現代西方心理學理論,如自卑與超越的理論,替代滿足的理論,心理需求層次的理論等等,來分析司馬遷的自卑與超越,以及他的“發憤著書”的重要文論思想。首先,結合司馬遷的人生經歷來分析司馬遷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超越。司馬遷家族的后世中衰,家庭的窮困窘迫,仕途的茍合取與,個人的孤獨寂寞,尤其是身遭腐刑的奇恥大辱。這一切,在司馬遷的心靈深處組成了一個自卑情結。當他沉湎其間時,自卑不僅默化為濃郁的悲劇意識,而且發酵成強烈的創作欲望,嘔心瀝血寫作了《史記》,是司馬遷超越自卑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行為。
李建中教授認為,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是一種替代滿足,提出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是司馬遷對中國文論的卓越貢獻。司馬遷自卑的形成和對自卑的超越,就是司馬遷對他自己所提出來的“發憤著書”這一理論命題的實踐。
在講司馬遷替代滿足這一創作心理時,舉了大學生都很熟悉的臺灣作家瓊瑤的例子,分析其愛情經歷與愛情小說創作的關系。瓊瑤在出名之前有一段很坎坷的愛情經歷,她讀中學時就愛上了她的國文老師,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戀愛,后來結婚,這個丈夫又酗酒,又賭博,回家后還經常打她,讓瓊瑤非常痛苦,瓊瑤早期的作品如《窗外》、《在水一方》等,男主人公都是一個模式:長的很帥,很心細,很體貼女性,對自己的戀人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女人心中完美的男人,這就是瓊瑤的替代滿足。還舉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歌德失戀后的創作,是歌德的替代滿足。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很生動形象的講述了文學創作中的帶普遍性的心理學問題,同時和分析司馬遷的替代滿足創作心理互相印證,
運用西方心理學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從而實現了中西文論的對話,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了司馬遷的創作心理和創作動機。
二.古今對話
古今對話,就是運用古代文學理論解說當代文藝現象,實現古今對話。如果說學習西方,是為了解決我們本土的問題,那么研究古代,是為了解決我們當下的問題。古代文論教學,不僅僅要學生了解古代文論的有關知識,而還要訓練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運用古人的文論觀點來觀察思考當前的文藝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古代文論的現代價值,才能深深體會到學習古代文論的必要性。
比如李建中教授在講授李漁的文論思想時,就運用他的“立主腦”的理論來分析當前的文藝現象。首先理清李漁“立主腦”的含義,就是文藝創作要有主題,有事件,有人物,要通過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表達主題思想。在講明白“立主腦“含義的基礎上,李建中教授運用“立主腦”理論來分析當前一些文藝現象。比如用“立主腦”的理論來分析評價張藝謀的電影,認為張藝謀早期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紅高粱》等成功在兩點,第一點,它有很好的一個文學本子,全部都是很好的小說,有一個很好很成熟的情節框架、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題思想,第二點,張藝謀出生底層,始終有底層的目光,關注底層,關注最貧困的人的生活。可是當張藝謀轉向拍攝商業大片后,以前成功的因素被丟棄了,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人物和事件完全照搬《雷雨》,但《雷雨》的非常深刻主題沒有了,只剩下對權力的崇拜,它只能靠大制作、大色彩、大明星和暴露來吸引觀眾。從而認為張藝謀過去的成功就在于“立主腦”,現在的失敗就在于沒有主腦,丟掉了主腦。由于張藝謀電影是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因此引起大學生強烈反響,紛紛議論當前中國大片存在的問題,舉出還有哪些大片沒有做到“立主腦”,從而加深了對李漁“立主腦”理論的理解,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依經立論,古今對話,用今人的作品去印證古人的相關理論,從而證明古代文論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仍然具有現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時拉近了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使教學不脫離實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論的積極性。
三.史論結合
古代文論教學中只進行文論觀點解讀,脫離古代文化背景和批評主體精神的現象非常普遍,也就是史、論割裂,學生只能孤立地接受抽象的文論觀點,造成學生感覺古代文論晦澀難懂,李建中教授的古代文論教學則在充分展示文論觀點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和批評主體精神的基礎上解讀文論觀點,史、論融合,學生接受的文論觀點就是具體的鮮活的。
在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文論,是李建中教授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的自覺追求和鮮明特色,這是建立在對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化的緊密關系的清晰認識上的。“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文論的發生、發展及演變既以儒道釋文化為思想背景和精神資源,而古代文論本身又是古代文化巨苑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中國古代文論從思想觀念到范疇術語,從思維方式到理論形態,無一不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針對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中忽略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化緊密聯系這一現象,李建中教授在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中,“緊緊扣住古代文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闡釋古代文論的演進脈絡和理論精髓”①,《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就是這一認識的體現。
在導論部分,對儒、道、佛、文、文化、文學等中國文化、文學的基本概念進行細致分析,廓清認識,中國古代大文學觀念對古代文論的影響,得出文論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是“文學”從它的濫觴期開始,就深深第扎根與“文化”之中,二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的文體是一種文化的文體,三是中國文論從一開始就與儒家經典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在每一專題的講解中,緊扣文化背景,如在第一講里就詳細分析禮樂制度與儒家文藝思想的關系,第七講里詳細分析三教合一的時代文化與劉勰《文心雕龍》中儒釋道融合的文藝觀點。
“一個民族的文學批評史,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這個民族心靈的詩性展示,是‘文心’的歷史”②。李建中教授把古代文論史看成是批評主體的心靈史,因此在古代文論教學中,注重揭示批評主體的內在精神。如在第一講中“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一節,把孔子作為一位充滿理想的憂道者、溫文爾雅的教育者、充滿藝術情趣和詩意生活追求的真實形象生動描述出來,改變了一般人心目中孔子刻板形象,了解了孔子豐富而真實的心靈,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文藝思想。
在一個個故事中展示批評主體的精神氣質,是李建中教授講課常用方法。講課中批評主體的經歷故事隨手拈來,李建中教授“知人論世”的知識之豐贍令人贊嘆,當然講故事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注重敘說一般人容易忽略而又緊扣講課主題的細節,讓聽課人聽的津津有味,在興趣盎然的聽課中,理解和體會了理論的背景和內容。
如在第六講“文氣清濁:《典論?論文》的創作主體論”介紹“才性二元論”這一觀點時,舉了阮籍蔑視禮法名教公開拉嫂子手送行的故事、親人去世喝酒吃肉的故事,阮咸不拘禮法娶姑母婢女的故事,阮咸曝的故事,李白丟妻的故事,潘岳與《閑居賦》判若兩人的故事,元稹妻子去世一月娶妾的故事,李煜文才與治國之才不符的例子,宋徽宗藝術才能與治國之才不符的例子,當代作家三毛、鐘阿城的故事,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有古代,又有當代,既有中國,又有外國,舉這些生動的事例就把什么是才,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德分離,講的形象而又清楚。
除了上述幾方面,李建中教授的《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還有敘事言說、詩性語言、冷幽默式的調侃等教學策略,把一門大學生望而生畏、晦澀難懂的古代文論課程講授的生動而引人入勝。《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既是一本精彩的中國文論課堂教學實錄,也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文論專著,其有效的古代文論教學策略,值得古代文論教學者學習。
注 釋
①李建中,《中國古代文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頁。
近些年,人們對經典閱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更多的關注、思考和討論。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繁重的課業負擔,快速的生活節奏以及可供娛樂消遣的媒介層出不窮,學生對經典閱讀的興趣和熱情都有所下降。而且經典由于其文化內涵的高度和深度,使人們對其適讀性產生了疑慮,這對語文教學中的經典閱讀帶來一定的挑戰。但是,經典作為永恒的價值存在,經典閱讀在語文教學乃至人文精神構建中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一、何為經典
《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的解釋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其別強調了“傳統”和“權威性”,是根據長期以來對“經典”的固有認識而下的一個比較保守的定義,在時間上限定得相對較嚴,但在范圍上卻未作具體的框定。
我國傳統的經典,主要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傳統典籍。之后,經典的權威性受到新學的沖擊和挑戰,卻也因此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對傳統經典的保護和整理,很多學人以“國學”(或“國粹”)來與“新學”(或“西學”)對舉,在肯定新學價值的基礎上,提出“整理國故”,推動“國學”研究。此后,傳統的經典之學,雖多遭打擊,但對它的學習研究卻一直在進行,斯文不墜。
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的重視,社會上掀起一股“國學熱”,《論語》、唐詩宋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甚至《道德經》《金剛經》等都受到了熱捧,這對童蒙養正教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人們對這些傳統典籍并未作認真的審視和研究,也沒去想過是否符合時代和學子的實際要求。
結合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經典應指最具文化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性著作,就語文教育而言,則側重于典范性的文學作品,它應涵蓋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相對而言,人們對古代經典有比較清晰的概念,但對近現代的經典卻未必有足夠的認識;另一方面,對中國的經典的認識要比對國外經典的了解、重視多一些。
二、經典閱讀的意義
在當前教育體制下,青少年閱讀量有所減少,閱讀品味也在下降,閱讀的功利目的性越發突出。學習確實應該有一定的目的,但過于急功近利有礙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經典作為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閱讀訓練,就是提高整體文化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經典閱讀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里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當代學者錢理群先生也認為:“閱讀經典,實際上就是一種文明的傳遞,是和大師進行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自己在人生起步時,就占據精神的高地。”
經典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獲得某種實用性的技能或技巧,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狀況。但是從長遠來看,通過經典閱讀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占據精神高地,對于個人和民族卻有重大意義,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這也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無用之用”,他在《讀》里從旅游的意義來作喻:“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
三、如何開展經典閱讀
經典由于超越了時代和空間的限制而體現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具有永恒的價值,對于人們精神品質的提升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文學經典還由于具有精煉、精妙和典范的語言特質,可供人們進行涵泳品味和學習模仿,給人們的寫作提供借鑒,這也是經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那么,語文教學中的經典閱讀該如何開展呢?
(一)教師要廣泛涉獵經典作品,主動進行研究性閱讀
教育界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這一桶水不應該是死水,而應該是活水。教師不應該只靠固有的知識儲備來進行教學,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架構,豐富知識內容,汲取教學養料,以一定的教學智慧與藝術,帶領學生走進經典,親近大師名家。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對教師自身的閱讀強調和要求得不多,教師往往也容易忽略日常性的主動閱讀,尤其是中小學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重,很多還擔任班主任工作或其他事務性工作,自身充電的時間被擠壓,學校組織的教師再教育往往只是為了完成某種考核任務。而教師不多的閑暇時間常常被家庭生活和物質娛樂消費所占據。真正能主動充電,自覺閱讀的教師還不算多。因此可以說,教師本身的主動閱讀,再怎么提倡和鼓吹都不為過。
當然,教師的閱讀相比起普通讀者的閱讀,還應更重視研究性和為教學服務。在經典閱讀方面,既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廣泛汲取不同時代對經典的解讀意見,更應注意對這些見解進行分析總結,并轉化為教學資源,讓它們在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解讀上起到方法論上的作用。
(二)注重經典閱讀方法指導,養成閱讀習慣
要進入和深入經典,并非易事,因此在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方法指導。在教學實踐中,誦讀法是一種比較可行卻又比較容易忽視的經典閱讀方法。不僅古典詩歌可以誦讀,現代小說也一樣可以進行誦讀教學。經典通常都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典范,不能架空語言文字這個基本形式來閱讀經典,不能脫離文本語言來講經典。這也是葉圣陶先生曾告誡過的“不要抽出而講之”。錢理群先生在《與魯迅相遇》一書中說,他在研究魯迅的過程中發現:“他的作品的那種韻味,那種濃烈而又千旋萬轉的情感,里面那些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都要通過朗讀來觸動你的心靈。”著名語文教師陳日亮先生以具體的教學實踐談到:“我教《記念劉和珍君》就幾乎全用朗讀教學的方法……而很少進行語句分析與內容概括。”除了誦讀法,陳老師總結的“三以法”,即“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的閱讀方法,以及著名教育學者孫紹振先生總結的“比較還原法”,這些教育學者的各種閱讀方法,都在指導經典閱讀方面可資借鑒。而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慢慢培養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三)創設環境,營造經典閱讀氛圍
要讓學生親近經典,養成經典閱讀習慣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和娛樂成風的環境下,經典因其時間的久遠和內容的深度,容易使人產生距離感。故此,創設環境,營造經典閱讀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
1.語文教學要選取原創性、源泉性的作家作品。經典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而經久不衰,根本在于其原創性和源泉性。后世的作品大多都汲取了經典的養分,在其根基上蘗生而出,經典是源頭、是根基,人們在閱讀經典之后,得到啟示,獲得靈感,找到途徑,獲得精神和方法支撐。錢理群先生說,《論語》《莊子》、唐詩、《紅樓夢》、魯迅作品是源泉性的經典。當然我們還可以再擴大一點,楚辭,宋詞,《儒林外史》,周作人、沈從文、汪曾祺、史鐵生等人的作品,另外,國外的經典文學作品,也都屬于經典的范疇。通過閱讀這些經典,可以以點帶面,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打通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真正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
2.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如影視、網絡、多媒體、圖書館等資源為解讀經典所用,但又不能讓這些資源喧賓奪主,妨害經典文本閱讀這個原初之義。在現代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今天,語文教學無法沉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中故步自封,而且各種教學資源在輔助經典解讀方面確實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很多經典文本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像魯迅的《阿Q正傳》,老舍的《駱駝祥子》,經過改編之后,對于人們理解經典文本很有幫助。但是,這些資源和手段,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文本閱讀。而且在經典閱讀中,需要反思這些資源和手段對經典的反噬。閱讀經典,最重要的是進行經典文本閱讀,需要師生沉潛下去,品味語言,品鑒意義,品讀思想,是要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經典內涵。
3.組成學習小組、研究小組,以經典閱讀心得報告的形式進行閱讀考核,開展研究式學習。經典閱讀固然重在個性化閱讀,但由于中學生是閱歷較少的初級讀者,他們無法在經典閱讀中深入下去,甚至對某些經典連入門都有困難。這種情況下,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意識和主導地位就體現出來了。在教師的引領下,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經典閱讀,對經典文本進行合作式研究,通過研究小組合作研讀,最終提交獨立的研修報告,開展研究心得交流報告會,定期在一定范圍內舉辦教學成果進行展示,一定能收到更明顯的效果,對經典的理解也會真正深入人心。
經典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個人和民族精神支撐的根據所在。因此,經典閱讀不僅應成為教學行為,更應成為“人生行為,生命行為”。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陳日亮.我即語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M].漓江出版社,2012.
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號召下,各高校的辦學條件設施也不斷改善,很多高校都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的教學條件;而現代化的教育單靠硬件的完善還不行,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強化自己的現代化教育的能力與意識,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英美文學教學中,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文學課的教學容量,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首先,可以改善英美文學課中“文學史”與“文學作品欣賞”的沖突。以往的文學課往往不能兼顧兩面,要么偏重于“文學史”的介紹,要么完全忽略“文學史”,只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后,可以加大教學容量并提高教學質量,如把“文學史”的介紹,包括對作家所屬年代、作家背景、主要作品部分制作成課件,配上圖片、聲音,甚至錄像等圖、文、音并茂的形式,把作家所屬的歷史年代背景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把長篇累牘的“史”壓制成生動的錄像形式,讓學生感性地學習“史”,這就比簡單枯燥地講述“史”生動有趣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增加學生對英美國家社會歷史文化的了解。學生清楚地認識了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后,就為接下來的“文學作品欣賞”打開了思路。
其次,可以改善“文學作品欣賞”與“文學理論介紹”的沖突。由于學時的限制及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文學理論的學習往往是到了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而本科階段對文學作品的評論僅限于對作品的寫作背景、主題、結構等基本的評論。教師對涉及有關文學作品的評論也只是宣讀或講述給學生聽,而該評論所運用到的文學批評理論卻絲毫不提或只是點到為止,導致學生不知何為文學批評理論,更不知如何運用文學批評理論對作品進行評論,這不利于培養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外語人才。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條理性地將某文學作品所牽涉的批評理論介紹給學生。因此,在進行文學教學時,在引導學生賞析經典作品的同時,還要向學生傳授一些批評方法和批評流派方面的知識,“授之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經典名著的過程中,通過典型的作品介紹具有普遍規律的鑒賞知識給學生。由于上課的時間一般為一年,學生沒有時間讀完教師要講授的名著,通過放映文學名著和多媒體影碟,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故事的基本情節,然后教師可進行“啟發式”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能力”。
經典英語電影為英國文學選讀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電影的表現手法直觀、聲情并茂,富于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電影中所創設的語言環境、所提供的多媒體素材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經典電影能夠反映時代的發展,能夠體現后人對文學名著的重新詮釋。電影工作者的再次創作賦予文學作品以新意,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筆者在近幾年的英美文學教學中,利用PowerPoint將演示型課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達到了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特別是在進行文選的分析討論時,運用了大量的經典英美文學電影來開展教學。經典英語電影為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提供了與作品大體一致的故事梗概、人物塑造、精彩片段等視頻、音頻資源。這些多媒體元素的加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學習熱情。電影幾乎集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繪畫等所有藝術形式于一身,電影的表現手法直觀、形聲并茂,內容豐富,具有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電影中所創設的語言環境、所提供的多媒體素材有助于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經過電影工作者的再次創作,經典電影能夠反映時代的發展,能夠體現后人對文學名著的重新詮釋,并賦予其以新意,這便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就如何有效地利用經典英語電影資源來開展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使之有效地為教學服務作如下幾方面的論述。
一、靜態圖片的采集與使用
經典英語電影為英國文學課程提供了大量的生動、形象、直觀的多媒體素材,如圖片資源。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將大量的從電影中捕捉的圖片資源運用于多媒體教學課件之中,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在分析文學作品,特別是分析戲劇和小說時,首先要對其中的人物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利用超級解霸捕捉圖片的功能,從電影中捕捉一些人物圖片,形象直觀,使學生易于記憶和掌握。由于課時有限,有些作品只能作簡單介紹,因此,教師可以選擇使用靜態的圖片資料進行課件的制作,既形象直觀又簡便快捷。如《呼嘯山莊》是艾米麗?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說,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屬非重點教學內容,只作簡單介紹,因此筆者從電影《呼嘯山莊》中采集好素材,然后設計整體布局,運用幻燈片覆蓋、隱藏、層疊等技巧,將圖片分別插入幻燈片,并加以精練的文字介紹,這樣,兩張幻燈片便制作完成,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動態視頻的采集與使用
1.觀摩完整的原著影視片
應用影視輔助英美文學教學的具體方法因人而異。總的來講,讓學生觀摩完整的原著影視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最佳。但是,由于課時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課堂上完整地播放原著影視有時困難較大。我們能夠變通的方法也很多,例如:把英美文學原著影視片壓縮后放到校園網上,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觀看,并布置幾條相關的思考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也可以建議有條件的學生購置一些英美原著影視片,在學生之間實施原著影視片的交流,以利于相互幫助學習。另外,英美文學課的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開設一些專業選修課,如《英美名著影視欣賞》,以便實現不同課程之間的互補。
2.影視的剪輯與對比式教學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我們常用的方法是結合課程的講授,播放一些影視剪輯。影視剪輯應該是文學作品內涵豐富或教師難于口述的內容。我們也可以把影視剪輯插入到自己的多媒體課件之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部原著影視不能剪輯太多、太零碎。
我們能夠搜索到的影視資源越來越豐富。以英國文學為例,有關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薩克雷的《名利場》、湯姆斯?哈代的《苔絲》等原著影視,就存在幾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不同的版本,實施對比式教學。另外,原著影視中的字幕(中文,英文)也是我們根據教學環境進行調節的有效手段。
三、音頻資源的有效利用
經典英語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音頻資源,使用音頻編輯工具從電影中采集音頻片段,充實于多媒體課件中,不僅有助于文本的分析,還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如分析《哈姆雷特》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時,教師可以編輯這樣一個流程:“勞倫斯?奧立弗的哈姆雷特內心獨白(視頻)、英文原文(純文本)、朱生豪先生的譯文(純文本)、孫道臨先生的配音片段(音頻)。”該流程集視覺聽覺資源于一身,勞倫斯?奧立弗栩栩如生的演繹,孫道臨先生生動傳神的刻畫,一個鮮活的哈姆雷特便呈現在學生面前。
總之,經典英語電影這一超文本形式進入多媒體課堂,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多姿多彩、聲情并茂的教學元素,其內容和表現形式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無法企及的。在實施影視輔助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將是人們保守的教學觀念。因為有人會覺得這種教學方法有“不務正業”、“浪費時間”之嫌。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導致人們的教學觀念的變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經典電影形象生動的畫面、精彩動人的故事情節及電影獨特的藝術魅力去感染學生,使經典電影與文學作品選讀有效整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及其文學作品欣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南昌,鐘志賢.電影資源的教育魅力及其教學應用的關鍵設計[J].中小學電教,2005,(1).
[2]楊麗麗,張耀龍.從傳統教學走向網絡化的嘗試性實踐[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6).
在教學實踐中,緊扣關鍵字、詞、句,通過恰當的切入,豐富學生學識,使課堂教學顯得更有效。如竇桂梅老師執教的《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在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題目的關鍵詞是“親人”,“親人”的關鍵語素是“親”字,教師依據現代簡化字“親”的構形,引導學生用順口溜進行靈活識記,“木”“立”于地,枝葉相連,這樣的漢字形義析解可謂生動形象,且緊扣文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擴展到非血緣關系的,非同一國度的“親人”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對于文中親人這一詞語的理解由薄到厚,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在平日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模仿這樣的教學方式,相信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起到循循善誘的作用,而且多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這樣的課堂不僅有深度,也有廣度!
二、拋核心問題,讀透文本
1.利用沖突,引發思考
教學中,圍繞學生爭議之處,設計核心問題,引發學生形成深層次思考,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如教學六年級的《船長》一課,可設計討論的核心問題――20分鐘,對于哈爾威船長來說,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最后他放棄了,你認為他這樣做傻不傻?在激烈的討論和相互交流中,學生有的說他對,有的說他不對,有的說他傻,有的說他不傻,精彩的交流,獨特的想法正是學生思考的體現。
2.突出主旨,設計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抓住文章的思路與主旨設計核心問題,起到總結和提升的作用。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天鵝的故事》疑問的教學中,可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老天鵝?教學中通過緊扣核心問題突出文章最精彩之處――老天鵝奮不顧身破冰這一驚心動魄的特寫鏡頭。
3.緊扣課題,統領全文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的《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課文時,可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究竟什么原因讓‘我’感到應該自豪?”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從而在核心問題的解決中體會作者意圖,深刻理解文本。
三、情境渲染,讀活文本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可以說學生是憑借形狀、色彩、聲音、動作進行思考。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盡量為學生創設情境,通過直觀感受激發舊知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讀活文本。
1.想象感悟,讀出理解
如何激發并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關鍵還在于教學的主導者、引導者。教師的“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課堂教學中,老師運用語言渲染,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透過朗讀來展現。如王菘舟老師的《二泉映月》。在他的課堂上,課文好像是被賦予了生命,她讓我們一起分享其喜怒哀樂。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眶紅了,他們同情阿炳,成了阿炳的知音,此時的課文已不再是蒼白的文本,她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正在與同學們做感情的交流。可是使她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卻是老師的引導,老師用自己充沛的情感、動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傳達作者的情思,感染學生,學生的情感才會迸發,是老師帶領著大家與課文心神合一。
2.巧用多媒體,豐富學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營造良好的氛圍,不僅讓學生直觀感受,豐富體驗,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此一來,對于課文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時,我首先出示了一段錄像,錄像向同學們展示黃河排山倒海、萬馬奔騰的氣勢。那振奮人心的感覺用語言根本無法表達。接著,我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來贊美黃河。此時此刻,同學們對于黃河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下,學生再次自讀課文,細細品味,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孩子們在音樂中劃出那些精彩的句子,細細揣摩那些令他們喜歡的詞句段以及標點符號。運用多媒體創設美好情境,走進情境進行學習,我相信學生更容易走進文本,理解文章內涵!
3.運用表演,拓展文本
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將表演這種直觀、生動的形式用于語文教學,既順應了語文學科性質的要求,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因而能達到優化學習過程的目的。
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教學中我把討論的重點放到2、3小節,著重體會了一個“鬧”字。我們首先分析第2小節的“鬧”字,我們換了好幾個字進行比較、感受,看能不能代替“鬧”字。有人說換“嚷”,有人說換“拖”,有人說換“拉”,有人說換“吵”……于是在課堂上同學們分別用自己的表演來詮釋這幾個字,表演完,同學們在此基礎上仔細一比較,都覺得不如“鬧”好,“鬧”字包含有一些動作,“鬧”字更表現出作者的調皮,同時也有著小孩子的撒嬌,這個“鬧”字跟一般的“鬧”的意思不一樣,這是可愛的“鬧”……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地對比、思考,順理成章掌握了這些字的感彩,于是不但明白了文中作者用“鬧”的原因,相信在今后的寫作中也能靈活運用這一“鬧”字。
總之,語文教學應充滿語文味,課堂中應多關注精彩亮點的形成,這就需要老師鉆研教材,品詞析句,具有創新意識,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近年來,經典閱讀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經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體現形式,學生們在老師家長的鼓勵引導下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開始追求課外閱讀,但是與此同時,經典閱讀的有效性卻得不到高度的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老師去教育引導。因此,如何提高經典閱讀的有效性成了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議題。
一、存在的問題
1.面對繁重的課程學習和升學壓力,如今的初中生一心撲在教科書上卻忽視了課外閱讀。沒錯,語文課本確實是中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也很重要的平臺,絕大多數學生也都能通過背誦課本上的名言絕句來取得高分。但教科書上說講述的知識畢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課外閱讀顯得尤為重要。
2.現在學生的閱讀往往目的不明確, 具有隨意性。如今很多初中生純粹只憑興趣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處于盲目而無系統、無計劃的瀏覽狀態,走馬觀花似的翻閱完一本書,而且在閱讀經典的同時只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看看,而對于那些富有哲理性,對自己學習生活有幫助的內容卻撇開不看,覺得其枯燥無味,這是如今學生閱讀情況中很大的一個弊端。朱光潛曾經說過:“為學問打根底是不能過分講究趣味的。”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理智的去閱讀,不能過分追求趣味性。
3.初中生閱讀中往往缺乏必要的鑒定能力,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閱讀取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這樣造成他們的閱讀結構多少有些不合理,武俠、言情小說在學生中受到了很大的青睞,而中外名著、古典文學等經典書籍卻很少有人問津。這種不平衡的閱讀結構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所以更加需要老師有效的引導學生去閱讀經典,感受經典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全面的獲取人類歷史文明的成果。
二、解決的辦法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對于初中生,興趣是學生提高經典閱讀的動力,對其閱讀效果幾乎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老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課堂教學、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向課外經典閱讀拓展。就以《三國演義》為例,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放關于《三國演義》中相關的影片片段來引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獲得直觀感受,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告奮勇來表演書本中某些片段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加直觀的體會課文中所描繪的內容,也為此加深了印象。然后還可以給學生介紹書中精彩片段、推薦、鼓勵學生去閱讀原著。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第一,告誡學生讀一本書的時間最好控制在三天之內。第二,讓學生控制自己每天的讀書時間。每天讀書一到兩個小時是最佳的時間選擇,如果讀書時間過長,大腦容易疲乏,反而事倍功半。第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閱讀筆記本,每閱讀一本書便把這本書的要點列在筆記本上,掌握整本書的脈絡和框架,從而加深對這本書理解。第四,可以在班上成立閱讀小組,讓學生互相交流閱讀經驗和心得。
3.擴大學生閱讀來源。可以再班上設立一個讀書角,讓學生自發自愿的把自己擁有的經典書籍貢獻出來方便其他學生借閱。與此同時,老師不僅僅要是指揮者,引導者,也要當參與者,用自身的經驗去陪同學生一起讀書,交流讀書心得。同時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與贊同,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孩子經典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積極為孩子訂購經典書籍等課外讀物。
4.鼓勵學生去外出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閱讀經典的同時,可以鼓勵孩子外出旅行,去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去發現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從書中去找答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在閱讀三國的時候,可以讓家長在假期帶著孩子去赤壁等地方去游玩,聽聽導游口中的故事,在玩耍的同時學習知識,身臨其境的感受,把書上平面的講述變成立體的知識,加深印象。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他的格局有多大,將來就能做多大的事情”。
總而言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其實是投資回報率頗高的一項長期投資。經典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實踐活動和學習方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經典書目,提升學生自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內涵,在經典閱讀中接受文化的精神洗禮,使他們愛上讀書并在讀書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一個懂得禮儀、行為舉止得體的人,在社會交往中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在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見,禮儀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一個人立足社會,謀求發展的基礎。
一、職業院校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一)禮儀教育是踐行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聞名世界,禮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滲透在我們文化和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沉淀,學習禮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踐行和傳承傳統文化,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因此,禮儀教育應當成為職業院校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禮儀應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
(二)禮儀教育有助于提升職院學生的綜合素質
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一個人走向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學習禮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的規則,更好地融入社會交往的大環境中。在職院人才的教育培養過程中,除了注重職業技能“硬實力”方面的培養,也應重視學生的禮儀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提升。克己復禮為刃,禮儀教育可以由內到外的改變學生的自我形象,提高學生的自我文化修養,通過禮儀的學習和自我的約束,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增強自我的競爭力。
(三)禮儀教育有利于幫助職院學生更好地就業
在當前人才供需矛盾,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職業學院的學生就業面臨重重困難,好的儀容儀表等禮儀方面表現便成為就業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環節。職業院校開設禮儀課程,注重禮儀教育,可以潛移默化的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心儀的工作。
二、職業院校禮儀教育的現狀和特點
(一)職業學院禮儀教育的現狀
根據調查了解,職業學院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是在中學時學業不佳的情況下選擇職院,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不高,自律性較差,基本沒有受過系統的禮儀教育。他們當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嬌生慣養的一代,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中缺少禮儀方面的規范。除此之外,職業學院的學生年齡處在青春期,大多數的學生較為叛逆,禮儀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有助于規范個人行為,幫助他們更好的發展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職業學院大多數的培養體系更注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雖然也有開設過一些禮儀相關課程,但是并沒有系統化、全程化的將禮儀教育納入學生的教育教學考評體系中。
(二)職業學院禮儀教育的特點
禮儀教育工作應當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實踐的體驗,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規范,不僅僅局限于禮儀課程。學院通過學習與實訓相結合的方法,推動全體師生掌握必備的禮儀知識與技能,強化禮儀意識,培養優秀的禮儀品質,促使全體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將禮儀教育納入學校的德育范疇,讓禮儀不僅在就業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競爭力,同時也能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一種修養和與社會交往的能力。
三、職院禮儀教育全程化的路徑
(一)禮儀教育納入學校的培養模式
當前,大多數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針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大多圍繞專業知識學習與實操技能的訓練,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道德禮儀文化的教育存在缺失,對于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探尋職業學院禮儀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禮儀教育納入學校的培養模式中,讓禮儀幫助更好的學生成長成才。在職業學院的禮儀教育培養模式中,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分階段進行有效培養。
(二)開設特色禮儀精品課程體系
禮儀知識的學習是禮儀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立足于學院辦學實際,開設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禮儀課程對職院禮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禮儀的學習不僅是學生的需要,更是教師隊伍必須具備的素養。在禮儀教育過程中,應該打造一支禮儀知識豐富、禮儀素養高的教師隊伍來教授禮儀知識,為學生樹立良好禮儀的榜樣。其次,分階段開設禮儀學習的課程,課程體系貫穿大學生活的全過程,既應包含理論知識,也有實訓課程,創辦理論聯系實際的精品課程。最后,課程體系應具有延續性和考核性,課程可以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以學分的形式納入考試,同時是具有延續性和特色性的。
(三)注重禮儀教育的實踐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在禮儀課程中學習成果,學院在教育過程中還應加入實踐的部分,讓禮儀教育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中。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學等方式模擬禮儀的運用過程,強化對學生的禮儀訓練與培養。在課堂外,也可以將禮儀融入到學生的社團活動中去。例如創辦禮儀知識競答賽,禮儀系列講座,趣味運動會以及禮儀相關的其他活動,讓禮儀伴隨學生的課外活動,營造出人人懂禮、人人學禮的校園氛圍。同時,這些實踐活動也可以納入學校的德育考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禮儀學習中來。
四、結論
綜上所述,禮儀是社會文明發展下的產物,在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禮儀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的規范和工具,應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禮儀教育也應納入職業學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學院教育發展的實際,開展全程化的禮儀教育有著重要且積極的作用。探索職業學院禮儀教育的路徑,從學校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學習禮儀文化氛圍的營造等多個方面入手,讓我們的學生學禮、知禮、懂禮、用禮,共同構筑和諧文明的新校園。
參考文獻:
[1]陳劍梅.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應重視禮儀教育[J].學園,2015(17):135-136.
[2]楊沙陵.探尋職院全程化禮儀教育的特點與路徑[J].中國培訓,2013(08):44-45.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3)02-0013-0006
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理論相結合的一門跨學科的教學實踐活動和理論探索,已經初步具有學科雛形(胡加圣等,2010:72-77)。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相關研究的積累與演進,那么,近二十多年來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路徑?有哪些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知識圖譜分析來回答這些問題。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為數據來源,于2012年2月下載了《外語電化教學》的全部數據,包括來源篇名、英文篇名、來源作者、文獻類型、來源期刊、作者機構、年代卷期、標引詞、參考文獻等。同時以“外語”或“英語”為檢索詞,檢索下載了2000年以來《電化教育教育》、《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志》的相關數據,共得到1089條來源文獻。
我們依托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知識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ee Ⅱ進行分析,思路是:首先通過對被引文獻的分析,析出若干關鍵文獻,由此判斷外語教育技術發展演進路徑;其次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判斷外語教育技術近十年來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在分析之前,需要說明幾個概念。中心性是一個用以量化點在網絡中地位重要的圖論概念。中心性值高,說明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高。中心性可以顯示領域的結構和動態本質。突變是指頻次的變化率,關鍵文獻或關鍵詞的突變值可以體現領域內研究興趣的變化,是判斷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據。頻度指文獻或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頻度高,說明與此相關的研究較多,頻度可以作為判斷研究熱點的依據之一。但是,高頻度文獻或關鍵詞并不一定具有高突變值和高中心性(蔡建東、朱敬,2012:10-15)。
2 外語教育技術的演進路徑
運行Citespace Ⅱ,設置如下:時間限定為“2000-2012”,時間分區為“2”年。在語詞來源“Terro Source”中選擇“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節點類型“Node Types”選“cited reference”,“Selection Criteria”選擇“top 30 per slice”。得到圖1。去掉重復文獻,按照中心性排序,共析出14條文獻,如表1。
2.1 現代學習理論奠基期(上世紀90年代)
此階段析出三條文獻,關鍵詞可以歸納為學習自主性、建構主義。在上世紀末現代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外語教育技術經歷著從“教”到“學”的理論轉型。
第一條文獻是愛爾蘭戴維·利特爾(David Little)的著作《自主學習:定義、主題與問題》。愛爾蘭Authentik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在1991至1997年間陸續出版了自主學習叢書,其中第一本就是戴維·利特爾這部著作。戴維·利特爾是都柏林圣三一學院語言和交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奠基人、歐洲委員會歐洲語言組合項目顧問、愛爾蘭國家資助的語言整合訓練培訓中心主任,在語言的自主學習以及媒體技術應用方面有較高造詣。《自主學習:定義、主題與問題》具有較高的中心性和突變值,是自主學習研究領域特別是語言自主學習領域一部重要的理論奠基性著作。
第二條文獻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束定芳教授的《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該著作突破傳統外語教學的困境,提出“外語教學研究中的重點不是設計大綱、編寫教材來教什么內容,而是了解促進外語學習的條件且在課堂上創造出這些條件”(戴曼純、劉正光,1997:75),這與現代學習理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知識建構的主旨是一致的,因而具有較高的突變值。
第三條文獻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1997年發表在《電化教育研究》的《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的交叉性領域,同時受兩方面的理論影響。何克抗教授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元老,在推廣建構主義理論、引領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特別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該文獻中心性值高達0.17,可以看作是外語教育技術領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奠基的標志性文獻。
2.2 改革探索期(2000-2005)
此階段析出八條關鍵文獻,是新世紀外語教育技術改革的探索期,可以用突顯學生中心、注重政策引導、關注語料庫建設和形成性評估等語詞進行概括。
第一階段:改革的探路石
2002年的兩部著作,成為外語教育技術的探路石。
一部是華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何高大教授的《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廣西教育出版社)。該著作在探討國內外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介紹了多媒體系統的原理、特征、應用與發展,并著重闡釋了教育技術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軟件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內容。該著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為外語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結合搭建了框架,是新世紀外語教育技術改革探索的探路石。
另一部是上海交通大學楊惠中教授的《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該著作對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語料庫種類、語言數據性質等進行概括描述,討論了語料庫建設的一般原則、具體方法和程序等。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語料庫不僅是學習資源,更體現了一種方法意識,即運用信息技術方法豐富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助力于語言教學。
如果說《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是一部全景式論述的話,《語料庫語言學導論》則是全景圖中一個單科亮點。它們從“面”和“點”兩個角度為外語教育技術改革進行了探索。
第二階段:教學要求出臺,全面規劃改革
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外語教學改革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以教學要求的形式掀開新的篇章。其特點是突出了學生中心,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分級教學和個性化教學需求,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英語能力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掀起了英語教學改革試點的,從教材出版到課件開發再到網絡教學平臺開通,教學改革主旋律開始奏響。
同年,束定芳著《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既是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有力注解與呼應,又是一部承上啟下之作。該著作在全面調查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根據中國人學習特點和條件,就我國外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大綱制定、教材編寫和選用、課堂教學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本土化的改革思路和框架,作者還通過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問題。該著作既是對前期外語教學改革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的探討與規劃,其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值,達到0.21。
第三階段:理論探索與實踐行動齊頭并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網絡化多媒體教學的必然性日益突出。那么,網絡化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學科定位是什么?該如何行動?作為探討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主要載體,《外語電化教學》雜志對此組織了深入討論。其中有三篇文獻得以析出。
首先是兩篇理論性文獻,即上海外國語大學陳堅林教授2005年發表在《外語電化教學》的兩篇關鍵文獻,《從輔助走向主導——計算機外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和《關于“中心”的辨析——兼談“基于計算機和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學生中心論”》。前者指出,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將演變成計算機主導教學模式。在主導模式下,計算機可以扮演多種角色(陳堅林,2005:9-12)。后者強調,學生中心是基于計算機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作者并未摒棄教師中心,而是強調要根據具體實踐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模式(陳堅林,2005:3—8)。這兩篇文獻的睿智分析,從理論的高度明晰和引領了網絡化多媒體外語教學的實踐活動。
實踐場域的關鍵文獻是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周娉娣、秦秀白的《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周娉娣、秦秀白,2005:9—13),作者在兩個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引入了形成性評估分成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方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文獻使得“網絡教學”這個時代特征在外語教育技術領域進一步突顯。
2.3 改革深入期(2006至今)
此階段突出特點是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正式版)》,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時代要素得以更加明晰。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經過3年多的試行之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正式頒布新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該要求以18,82的高突變值位居突變榜首位。2008年1月陳堅林教授在《外語電化教學》發表了《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07版的新解讀》,提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常化、課程管理三級化和教育環境生態化(陳堅林,2008:3—8)。該文獻不僅是對課程要求正式版的深入解讀,也是外語教育技術前期理論探索與實踐改革的階段性小結。
陳堅林教授還有關于網絡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系列文獻得以析出。2006年12月,陳堅林在《外語電化教學》發表了《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2010年6月,陳堅林出版了《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前者從生態學視角對計算機在新模式中的地位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指出計算機網絡應與外語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計算機僅僅作為輔助工具無助于改革目標的達成(陳堅林,2006:3—10)。后者則基于大量實地考察和研究,重點探索了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在課程定位、教學模式、師資培訓、教材研發等方面提出諸多具有建設性價值的觀點(陳堅林,2010)。
從上述三個階段可以看出,外語教育技術在近二十年來經歷了理論奠基、改革探索與逐步深入的發展路徑。在此過程中,外語教育技術領域積累和梳理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吸納了相關學習理論,形成了獨有的領域知識與學科認識,為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厚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3 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熱點與前沿
在“Node Types”加選“term”與“keywords”,再次運行CitespaeeⅡ,得到圖2。
下面我們結合關鍵詞頻度和突變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的頻度可以顯示近年來外語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我們根據圖譜析出的關鍵詞列表進行分析,按頻度排序,取TOP25如表2。
根據表2,可以看出,“英語教學”、“外語教學”等領域普適性關鍵詞頻度相當高,除此之外,可以探察出以下熱點問題:
第一,大學是我國外語教育技術的主要場域。位列第三的“大學英語”(頻度125)以及后面析出的高頻詞“大學英語教學”(頻度65)驗證了這一點。這與研究者大多處于高校且主要基于高校進行研究實驗的背景有關。
第二,自主學習與建構主義一直是研究熱點。從前文關鍵文獻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的自主學習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近二十多年外語教育技術乃至整個大學教育領域的主旋律,因而具有較高的頻度。
第三,延續多媒體優勢,“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值得注意的是,“網絡”逐步成為外語教育技術改革的主要依托技術之一。“網絡教學”、“網絡環境”、“遠程教育”、“網絡”、“信息技術”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這與前文關鍵文獻析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第四,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語料庫、英語聽力與寫作是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語料庫是外語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頻度高達90。英語聽力與寫作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英語寫作”、“聽力教學”、“聽力理解”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
第五,“教師角色”如何適應教學改革?這也是研究熱點之一。特別是隨著課程教學要求的出臺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教師如何突破困惑,找準自身的定位,更有效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
總體來看,近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熱點在場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論上側重于建構主義與自主學習,在技術支持上強調多媒體與網絡,在著力點上多側重于語料庫和英語聽力寫作,在教師發展上則更多探討教師自身角色的轉型。
我們根據突變關鍵詞對研究前沿進行判斷。突變關鍵詞只有22個,如表3。
表3與表2有部分重復,如大學英語、聽力理解、自主學習、英語寫作、網絡、建構主義、多媒體等,這說明有些熱點同時也是前沿問題。此外,有一些新要素被析出,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是多模態隱喻研究。多模態隱喻研究近年來蓬勃發展。它使得語言研究的關注點從單模態轉向多模態、從文本的書面語言轉向自然語言,這種轉型本身就是外語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有力推動器。“研究多模態教學隱喻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進而將研究的結果反饋到新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李毅、石磊,2010:47—49)“多模態引喻”的突變,揭示出外語教育技術近年來在人文化與技術化結合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觸。
第二是通識教育。外語通識教育是國際化大趨勢下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在歷史轉型期,“業已成熟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和正在推廣的外語通識教育,這兩者之間既有承上啟下、又有相互關聯、更有相得益彰的多重意義。”(王哲、李軍軍,2010:3—8)2010年5月,《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中山大學聯合舉辦了“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有的學者提出外語通識教育會成為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轉承點(陳堅林會議發言)。(王哲、李軍軍,2010:3—8)
第三是中小學場域的突變。前文我們已經提及,大學外語教學是我國外語教育技術的主戰場,但是從突變關鍵詞來,中小學場域的外語教學研究有上升勢頭。“中學英語教學”、“攀登英語學習實驗”等關鍵詞被突變出來。攀登英語學習實驗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的一項旨在解決影響我國農村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系列問題的綜合實驗方案,已經在多個省區有比較成功的實驗,在教師發展、評價方式、多媒體學習資源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
如果說多模態隱喻是外語教育技術前沿研究體現,通識教育則是外語教育技術的實踐前沿體現,中小學場域則是外語教育技術陣地日益擴大的體現。
4 外語教育技術的學科性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對成熟卻又割裂的學科知識分布提出變革要求,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的聯姻,也正在時代需求下的學科交叉洪流中悄然壯大。從前文的理論演進與前沿熱點可以看出,外語教育技術是伴隨著外語教學改革與教育技術發展逐步成長起來的。它既可以看作是外語課程教學發展的新階段,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領域的衍生與壯大,更可以看作是二者有機整合后的新生交叉領域。
1953年,詹姆斯·芬恩(DJ Finn)從智力技能、實踐應用、人員培訓、組織交流、倫理規范和理論體系等角度提出學科建設的六大標準(Finn,1953:6-17)。顯然,外語教育技術經過多年的改革,特別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深入探索,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智力技能以及比較廣泛的實踐應用。在人員培訓、組織交流和倫理規范方面,外語教育技術也有初步探索,但有待于進一步擴大規模,加大深度和廣度。在理論體系方面,盡管并未直接冠以理論體系之名,但是陳堅林、束定芳、胡加圣等大批學者的系列研究已經為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外語教育技術已經初步具有學科雛形(胡加圣,2011)。
5 研究結論
第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國外語電化教學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現代學習理論奠基期、改革探索期和改革深入期。
為促進文科實驗班的課外閱讀,交流一個階段的閱讀心得體會,從而提高文科實驗班同學的文學素養、擴大知識面,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史穎老師在高二(10)班成功舉辦了“第二屆書友會”。同學們就自己這學期讀的名著,交流了獨到的見解體會。同學們不僅交流了讀書體會,有的同學還認真記下了其他同學的閱讀書目,以便課后查閱。
王海燕老師也組織班內學生就名著《家》展開了深入的閱讀探究,形式多樣:學生撰寫讀后感,其中有不少寫得精彩的讀書筆記,如《黑暗中娘子軍》一文,就作品中鳴鳳、琴等女子形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學生個人組織了有關《家》的專題講座,在同學中產生較大影響;學生還以小組為單位,對《家》的精彩片段進行了排練演出。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編寫名著導讀學案,拓展閱讀
本學期,我們工作室成員在李超老師的組織下,對考試大綱中的必讀篇目進行了《名著導讀》學案的嘗試編寫,主要是在實驗班中使用,有些設計環節還在進一步完善中。目前已完成導讀學案有《哈姆雷特》《老人與海》《家》《歐也妮·葛朗臺》,已上傳至博客。
三、成員積極實踐,提升自我素養
名師本身也是一種優質教育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屬于學生,也屬于我們老師。我們組內成員在王校長帶領下,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實踐:如史穎、杜文娟老師積極參加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史穎老師還在市研討會開設了大型觀摩課,收到與會專家、老師的好評;柯敏敏老師還在校內開設了“紅樓人物談——林黛玉形象分析”的專題講座,受到學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