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09:59: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服務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房產咨詢,指為當事人提供有關房產法律、法規、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服務的經營活動。
(二)房產經紀,指為委托人提供房產信息和居間、業務的經營活動。
(三)房產價格評估,指對房產進行測算,評定其經濟價值和價格的經營活動。
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
第四條 市房產管理部門是本市城市房產中介服務的行政主管部門。
市房產管理部門所屬的房產交易管理機構和各縣級市、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的房產管理部門(以下統稱房產管理部門)分別具體負責市南、市北、四方、李滄等四區和各縣級市、區范圍內城市房產中介服務業的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物價、公安、勞動等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城市房產中介服務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五條 從事房產中介服務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六條 從事房產中介服務的人員應當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
(一)從事房產咨詢、經紀的,應當取得市房產管理部門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執業資格證書;
(二)從事房產價格評估的,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執業資格證書。
第七條 從事房產咨詢、經紀中介服務業務的,應當依照本規定設立相應的房產中介服務機構。
設立從事房產價格評估的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 從事房產咨詢、經紀的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包括法人中介服務機構、合伙中介服務機構和個體中介服務機構。
第九條 設立法人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具備下列條 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及章程;
(二)有合法、固定的服務場所;
(三)有4 名以上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房產中介專職人員;
(四)有相應的注冊資金;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 件。
第十條 設立合伙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具備下列條 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二)有合法、固定的服務場所;
(三)有2 名以上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房產中介專職人員;
(四)有相應的注冊資金;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 件。
第十一條 設立個體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具備下列條 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和合法、固定的服務場所;
(二)取得執業資格證書;
(三)有相應的注冊資金;
(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 件。
第十二條 設立從事房產咨詢、經紀的房產中介服務機構,申請人應當向房產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交下列證件、資料:
(一)專職房產中介服務人員的執業資格證書、學歷及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明;
(二)經營場所證明;
(三)法人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擬任法定代表人或組建負責人履歷表、身份證及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明;
(四)其他有關證件、資料。
第十三條 房產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5日內對申請從事房產咨詢、經紀的機構進行資質審查。符合條 件的,由市房產管理部門核發資格證書。
申請人憑資格證書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第十四條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變更登記事項或終止的,應當到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變更或注銷登記。
第十五條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接受當事人委托承辦業務,應當與當事人簽訂房產中介服務合同。
房產中介服務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當事人姓名或者名稱、住所;
(二)中介服務項目的名稱、內容、要求和標準;
(三)合同履行的期限;
(四)收費金額和支付方式、時間;
(五)違約責任和糾紛解決方式;
(六)當事人約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六條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在房產中介服務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按核準的業務范圍從事經營活動;
(三)按規定標準收取費用;
(四)依法繳納稅費;
(五)接受行業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檢查。
第十七條 房產中介服務人員在房產中介服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索取、收受委托合同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財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二)允許他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房產中介服務;
(三)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中介服務機構執業;
(四)弄虛作假或采取欺詐、脅迫、賄賂、串通等非法手段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
(五)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行為。
房產中介服務人員與委托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委托人有權要求其回避。
第十八條 房產中介服務費由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按規定收取并使用稅務部門統一監制的發票。房產中介服務收費標準,由市物價部門會同市房產管理部門制定公布。
第十九條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應當建立業務記錄,設立業務臺帳,健全財務會計制度,編制財務報表。
第二十條 嚴禁偽造、涂改、轉讓房產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證書和房產中介服務人員執業資格證書;遺失的,應當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補發。
第二十一條 房產管理部門對房產中介服務機構實行年檢制度。對年檢不合格的,取消房產中介服務資格,并向社會公布。房產中介服務人員的執業資格證書實行驗證制度,驗證不合格或無故不參加驗證的,不得繼續從事房產中介服務活動。
第二十二條 對未取得房產中介服務資格從事房產中介服務的,由房產管理部門處以500 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超標準收取服務費的,由房產管理部門處以500 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對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取得房產中介服務執業資格證書或違反本規定第十五條 第一款、第十六條 、第十七條 規定的,取消房產中介服務資格。
第二十三條 房產中介服務機構或中介服務人員違反工商行政管理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中國現代支付系統是央行利用現代化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技術,根據我國支付清算需要開發建設的資金清算應用系統。其中城市處理中心是整個支付系統的中間環節,具有協助各大金融機構實現資金跨行運轉的作用。然而CCPC的IT服務管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極大的影響了支付系統的管理安全,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做如下分析。
一、我國現代化支付城市處理中心IT服務管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1.IT服務管理現狀
隨著我國銀行等金融系統電子信息化速度逐步加快,其業務系統也開始逐步實現服務IT化,以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目前,CCPC的IT服務已經實現了7×24銷售全天候不間斷運行。現如今,CCPC的IT服務系統主要包括同城清算所(以紙質憑證為基礎的業務支付應用系統)、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批量支付系統、輔助管理及信息傳輸服務系統等,這些現代化的IT服務系統在CCPC核心設備的升級改造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其安全運行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例如,安全密押機制、數字證書、網絡加密技術、網絡防火墻等技術的使用。但是隨著CCPC各大IT服務系統的綜合性使用,系統運行環境逐步復雜化,運行風險也逐步提高,如何加強CCPC的IT服務管理手段,已經成為業界極為重視的熱點話題。
2.IT服務管理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國央行一直致力于建立第二代支付系統,2013年10月第二代支付系統已經在國家處理中心NPC和CCPC正式上線運行,按照規劃2014—2015年將是與之連結的系統參與者逐步向第二代支付系統標準轉換發展的窗口期。第二代支付系統在銀行信息交換的便利性、安全性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以及操作運維管理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和進步。然而在系統變革過程中,其IT服務管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資金清算及查詢查復問題。由于各大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機制不同,資金的調度速度以及額度授信也不盡相同,從而使得用戶的一些業務需求無法得到及時的滿足,也極大的降低了社會資金的調度、周轉速度,從而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支付系統的社會公信力。除此之外,CCPC的一項主要服務是支付系統查詢查復業務,在實際工作當中,CCPC依然多數會采用手工定期、定時檢查或電話提醒查復行等手段來實施查復業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影響工作效率。
災難備份系統尚未建立?,F如今,我國各地城市處理中心的災難備份系統及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依然沒有建立起來。例如,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等無法預料的災難性事件讓當地城市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陷入癱瘓狀態,但正是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災難備份及應急管理體系,從而使得當地災難后的銀行服務系統沒有辦法得到及時恢復,對此,央行、保監會等主管部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建立災難備份系統,尤其是那些關乎國家金融穩定性的大額資金。
安全管理手段不足。雖然當前我國開始逐步引入第二代支付系統,且各地城市處理中心的清算部門都設置了安全管理崗位,但是清算部門多數人員主要工作內容依然是系統的運行和維護,不僅不可能專門針對安全問題設置獨立的科室,甚至所謂的“安全管理崗”也由其他崗位人員兼職,“一人多崗”、“代崗”現象嚴重,而且這些人員多數沒有得到專業化、技能化的安全管理知識培訓,對自身所要履行的工作職責更是一知半解。
支付系統風險多。CCPC的IT服務會遭遇多種風險,主要為:第一,模式設計風險。CCPC的IT服務系統是按照既定的模式進行設計運行的,而且支付指令傳輸與清算之間會存在時間差,故服務過程中會引起支付風險;第二,技術操作風險。IT服務主要是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實現數據處理的,除需具備安全、穩定的技術性能以外,支付系統的技術人員也要具備高水平的知識技能和實操技能,而且在后期維護和管理過程中,會涉及到軟件修改和開發、人工輸入數據等操作,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錯誤,從而影響支付系統的流暢性、真實性。
二、創新IT服務管理模式的具體策略
為了提高CCPC的IT服務管理水平,減少上述服務問題的出現,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
CCPC的IT服務要實現信息化,即可以建設新媒體平臺。第一,CCPC與各大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聯系和信息溝通需要選擇一些較為穩定的系統載體,例如短信平臺、網絡平臺等,這樣可以直接面向服務受眾公告和業務信息。而且,CCPC可以建立“短信監管服務平臺”或“網絡監管服務平臺”,從而實現點對點、跨越時間與空間的7×24小時全天候服務;第二,建立于CCPC各應用體系相一致的網絡平臺。即要建立基于IP的網絡平臺,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例如,央行良好的網絡基礎環境),通過網絡管理系統及時了解網絡運行狀況,并保證網絡運行效率。除此之外,在網絡平臺設計上還要采用QOS服務策略,以保證IT服務的質量。
2.建立大額支付系統的災難備份系統
由于大額資金集中化程度高,且事關一國金融穩定性。因此,必須要建立大額支付系統的災難備份系統。在此方面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經驗,CCPC在災備系統建設過程中要以成本效益為基礎,有選擇性的予以借鑒,例如,可以考慮在不同省會城市之間建立互為備份的機制。
3.完善支付清算安全監控系統
由于CCPC的支付系統隨時都在處理和發送大量的業務數據,這樣對支付系統的安全監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實現“實時監控”。即要減少警報延時時間,提高系統的警惕性;第二,建立反欺詐檢測模型。支付系統的信息化延伸出了許多金融信息的安全威脅,該模型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鏈路挖掘支付清算新技術,以實現動態安全監測。
4.強化技術操作風險管理及應急管理系統
針對上述分析所說的模式設計風險和技術操作風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安全性能測試。即針對支付系統中的脆弱環節或資金流轉環節,進行入侵測試,并詳細記錄測試過程及測試結果,并相應的升級安全防護系統,例如口令管理、加密技術、防火墻等;第二,病毒檢測。針對內部系統實行病毒檢測,提升系統的“抗病毒”能力;第三,加強系統操作人員應急管理知識的培訓。即針對支付系統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做相應的應急演練和培訓,以提高操作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第四,建立應急管理制度。系統的升級改造和使用需要相應制度的約束,CCPC要針對系統的實際操作問題,不斷的修正應急管理制度,從而強化制度的可操作性。
5.從整體考慮建立質量認證管理體系
從CCPC內部利用IT服務綜合協調系統管理、網絡管理、系統開發管理等管理活動以及變更管理、資產管理、問題管理等流程整理改進,逐步建立ITIL或IS020000質量認證管理體系,并改變傳統的以技術為中心IT管理模式,建立以服務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從服務管理需求上把CCPC和與之相關的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清算組織作為一個整體來推進實施,從而減少重復和冗余的工作,有效利用人力資源,提高IT人員的專業素質、服務能力和工作效率,達到規范IT部門服務水平和工作流程的目標,以提高IT服務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三、總結
總而言之,我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城市處理中心IT服務依然存在著許多管理問題,需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建立大額支付系統的災難備份系統,完善支付清算安全監控系統,并強化技術操作風險管理及應急管理系統,以實現其IT服務管理的安全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王永勤,董蘊琳,裴志杰,趙天嬌,趙漠.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城市處理中心管理問題研究[J].華北金融,2011(9)
[2]董蘊琳.第二代支付系統與城市處理中心(CCPC)的變革與發展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12(10)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指在城市范圍內設置的、經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并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
第三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屬于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第四條衛生部負責全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區(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
第二章服務功能與執業范圍
第五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對象為轄區內的常住居民、暫住居民及其他有關人員。
第六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以下公共衛生服務:
(一)衛生信息管理。根據國家規定收集、報告轄區有關衛生信息,開展社區衛生診斷,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檔案,向轄區街道辦事處及有關單位和部門提出改進社區公共衛生狀況的建議。
(二)健康教育。普及衛生保健常識,實施重點人群及重點場所健康教育,幫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維護和增進健康的行為方式。
(三)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預防控制。負責疫情報告和監測,協助開展結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見傳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蟲病的預防控制,實施預防接種,配合開展愛國衛生工作。
(四)慢性病預防控制。開展高危人群和重點慢性病篩查,實施高危人群和重點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衛生服務。實施精神病社區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導。
(六)婦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產期保健、更年期保健,開展婦女常見病預防和篩查。
(七)兒童保健。開展新生兒保健、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保健,協助對轄區內托幼機構進行衛生保健指導。
(八)老年保健。指導老年人進行疾病預防和自我保健,進行家庭訪視,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指導。
(九)殘疾康復指導和康復訓練。
(十)計劃生育技術咨詢指導,發放避孕藥具。
(十一)協助處置轄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十二)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公共衛生服務。
第七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以下基本醫療服務:
(一)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護理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治療。
(二)社區現場應急救護。
(三)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醫療服務。
(四)轉診服務。
(五)康復醫療服務。
(六)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適宜醫療服務。
第八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提供與上述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內容相關的中醫藥服務。
第三章機構設置與執業登記
第九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按街道辦事處范圍設置,以政府舉辦為主。在人口較多、服務半徑較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覆蓋的社區,可適當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或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規模大于10萬人的街道辦事處,應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規模小于3萬人的街道辦事處,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由區(市、縣)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第十條設區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訂本行政區域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并納入當地區域衛生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須經同級政府批準,報當地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立足于調整衛生資源配置,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政府舉辦的一級醫院和街道衛生院應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政府舉辦的部分二級醫院和有條件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基層醫療機構通過結構和功能改造,可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第十二條新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由政府設立,也可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確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舉辦者,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第十三條設置審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征詢所在街道辦事處及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意見。
第十四條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須按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由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進行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同時報上一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備案?!渡鐓^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由衛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登記的診療科目應為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中醫科(含民族醫學)、康復醫學科、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有條件的可登記口腔醫學科、臨終關懷科,原則上不登記其他診療科目,確需登記的,須經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核批準,同時報上一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備案。社區衛生服務站登記的診療科目應為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有條件的可登記中醫科(含民族醫學),不登記其他診療科目。
第十六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不設住院病床,現有住院病床應轉為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設住院病床。
第*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獨立法人機構,實行獨立核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其下設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一體化管理。其他社區衛生服務站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管理。
第十八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專有名稱,未經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任何機構不得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命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須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執業登記,原則上不得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名稱。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命名原則是:所在區名(可選)+所在街道辦事處名+識別名(可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命名原則是:所在街道辦事處名(可選)+所在社區名+社區衛生服務站。
第十九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用統一的專用標識,專用標識由衛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員配備與管理
第二十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服務功能、服務人口、居民的服務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則設置衛生專業技術崗位,配備適宜學歷與職稱層次的從事全科醫學、公共衛生、中醫(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等專業的執業醫師和護士,藥劑、檢驗等其他有關衛生技術人員根據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須具有法定執業資格。
第二十二條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注冊相應類別的全科醫學專業為執業范圍,可從事社區預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療,不得從事??剖中g、助產、介入治療等風險較高、不適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圃\療,不得跨類別從事口腔科診療。
第二十三條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申請注冊全科醫學專業為執業范圍,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取得相應類別的全科醫學專業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經省級衛生、中醫藥行政部門認可的相應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并考核合格。
(三)參加省級衛生、中醫藥行政部門認可的相應類別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
取得初級資格的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須在有關上級醫師指導下從事全科醫學工作。
第二十四條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有關專業的醫護人員(含符合條件的退休醫護人員),依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有關規定,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注冊的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可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相應專業的臨床診療服務。
第二十五條社區衛生技術人員需依照國家規定接受畢業后教育、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職業培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在區(市、縣)及設區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支持和組織下,安排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大中型醫院、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和培訓,參加學術活動。各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創造條件,使高等醫學院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有關醫學專業畢業生,逐步經過規范化培訓。
第二十六條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實行定編定崗、公開招聘,簽訂聘用合同,建立崗位管理、績效考核、解聘辭聘等項制度。非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條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恪盡職守,遵紀守法,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維護居民健康。
第五章執業規則與業務管理
第二十八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執業,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規范,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預防服務差錯和事故,確保服務安全。
第二十九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須建立健全以下規章制度。
(一)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
(二)人員崗位責任制度。
(三)人員聘用、培訓、管理、考核與獎懲制度。
(四)技術服務規范與工作制度。
(五)服務差錯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務質量管理制度。
(七)財務、藥品、固定資產、檔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九)社區協作與民主監督制度。
(十)其他有關制度。
第三十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須根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履行提供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職能。
第三十一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檔案,保護居民個人隱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關閉、停業、變更機構類別等情況下,須將居民健康檔案交由當地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妥善處理。
第三十二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嚴格掌握家庭診療、護理和家庭病床服務的適應癥,切實規范家庭醫療服務行為。
第三十三條區(市、縣)及設區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信息平臺,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本地有關大中型醫療機構專科設置、聯系方式等轉診信息,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療機構建立轉診協作關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限于設備或者技術條件難以安全、有效診治的患者應及時轉診到相應醫療機構診治。對醫院轉診病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醫院建議與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隨訪、病例管理、康復等服務。
第三十四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中醫藥(含民族醫藥)服務,應配備相應的設備、設施、藥品,遵守相應的中醫診療原則、醫療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范。
第三十五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在顯著位置公示醫療服務、藥品和主要醫用耗材的價格,嚴格執行相關價格政策,規范價格行為。
第三十六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配備與其服務功能和執業范圍相適應的基本藥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用藥品,須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從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單位購入。嚴禁使用過期、失效及違禁的藥品。
第六章行業監管
第三*條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日常監督與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實行信息公示和獎懲制度。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17
近年來,民族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初步探索及民族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界的大力倡導引發了我國內地研究者對民族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相關議題的關注。其中,“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是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檢視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相關研究發現,雖然這一主題的研究并未能精確匹配,但事實上該主題的研究已頗具歷史。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這一主題研究涉及的“社會工作”與“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兩個關鍵詞,這些不同的邏輯關系并非是理論或概念上的區分,而是由于其在歷史實踐中的不同發展脈絡而形成。
一、美國相關研究概況及評述
(一)“同化論”主導下的研究淵源
西方國家“少數民族”的內涵、社會工作的實踐進程均與我國存在諸多差異,以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進程最具典型性的美國為例,由于其社??工作發展的原發內生性,其針對“少數民族”的社會工作與“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在歷史實踐中就具有高度的交疊性。在美國,“少數民族”的內涵,即除了歐洲大陸遷移的薩克遜人外,所有原住民(包括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等)、非洲裔美國人、亞洲裔美國人、拉美裔美國人等。在社會工作發展伊始,在薩克遜人的價值觀中,這些與其存在差異的族群是落后的,有待改變的。因此,“慈善組織會社”、“社區睦鄰運動”,其內容的重要應有之義就是對城市中這些“少數族群”的“道德提升”。就此而言,美國的“少數民族”社會工作在實踐之初的內涵中暗含如下預設:第一,少數族群是落后的、有待改變的;第二,其需要改變是由于其是從“原始”或“農業”生產生活方式進入了“工業”、“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從“非主流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第三,對少數族群的社會工作服務主要是在城市中,因為這些人群聚居于城市的“下只角”,其需要改變的原因也是其無法立足與適應城市生活。基于此,“民族社會工作”的內涵即涉及社會工作服務于聚居城市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本并不源自于城市,而是源自于由“鄉”(原始或農業社會)向“城”(現代工業社會)的流動,其社會工作服務于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內涵基本等同于其針對移民與原住民開展社會工作的內涵。因此,美國“移民和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相關研究具有直接參考價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60年代前,由于當時美國社會“同化”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導致其移民與原住民社會工作實務并不注重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與歧視壓迫,因此,有關城市中移民與原住民的社會工作研究也并未被貼上“少數民族社會工作”的標簽而單獨被提及,只是在諸多研究中賦予了城市“貧困人口”或“弱勢群體”的內涵。
(二)美國少數民族社會工作研究
隨著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和“反種族主義運動”的高漲,少數民族社會工作才進入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領域,并出現了一大批相關著作,如該領域第一部著作是Solomon于1976年出版的《黑人增權:受壓迫社區中的社會工作》。總體而言,在相關研究中,偏重臨床的民族敏感性社會工作與注重社會行動的反壓迫反歧視社會工作是該領域的兩大基本取向。
第一,個體主義的民族敏感性社會工作。民族敏感性社會工作的價值基礎是“多元文化主義”。其由美國學者Horace Kallen于1915年首次提出。對于如何界定其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其中Sanders認為,肯定文化多樣性的現實,讓個人盡量保持傳統文化的特色,并使不同的文化傳統融入社會,從而反對單一的主導文化[1]。而Cashmore認為其核心觀念是:“不同民族或文化在一個多元社會中和諧共存[2]。上述兩個定義從多元文化主義的個體與社會屬性兩個層面予以揭示,體現了其尊重民族文化差異與保持和諧共存的哲學內涵。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指引下,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工作需從文化敏感的視角來開展少數族群服務[3]。民族敏感性社會工作建立在對案主所擁有的多元化民族身份的理解基礎上,把對不同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群體的理解與社會工作的理論相結合,以案主所屬的民族群體身份和社會階級地位的價值和地位為導向[4]。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時,需詢問案主愿意選擇何種方式進行工作,而不是想當然采用多數民族的慣例,或關于少數民族群體的成見[5],應將焦點集中于案主對自身文化經驗的闡釋[6],需保持文化敏感性,同感案主的文化背景,探索其需求所在。同時,在方法與技巧方面,Harper & Lantz提出八項跨文化治療要素,并輔以案例分析不同族群的跨文化方法[7],還有研究者Morales & Sheafor采用生態系統評估模式討論若干微觀和宏觀案例[8]。總之,民族敏感社會工作是在多元文化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形成的一整套關注少數族群案主及其所在群體文化差異,并在實務中尊重并利用這種差異的方法與技巧。此種社會工作取向具有明顯的改良主義傾向,是在不改變現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開展的實務。
第二,結構主義的反壓迫反歧視社會工作。反壓迫反歧視社會工作以作為思想基礎,倡導對現有不公平社會結構的改造。伴隨“反種族主義”運動的高漲而深受少數民族社會工作者的青睞,而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隨之涌現。Thompson指出,歧視產生的重要方面是研究歷史結合了某些生物類別的低劣假設[9]。顯然,上述觀點揭示了對少數族群的歧視與壓迫來自于薩克遜人固守的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觀,并將這種進化觀固化在其統治地位的過度政治化和結構化上。Dominelli強調反壓迫理論的中心是,分化產生社會認同,而社會認同又產生壓迫的方式[10]。由此可見,在美國,反歧視反壓迫的社會工作實務致力于打破這種錯誤社會觀所帶來的對少數族群在社會結構上的歧視與壓迫。而在反歧視反壓迫的民族社會工作焦點中,Morley指出,反歧視與反壓迫社會工作的核心是圍繞著個人及結構層面的運作如何導致權力不平等,以及如何察覺、批判與消滅這些不平等[11],同時,在實務方法上,Dalrymple & Burke指出:“利用機構資源和專業性幫助,把工作放在感情、觀點和行動之間的聯結上,以便支持弱勢群體。”[12]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除美國外,英國、新西蘭、加拿大與歐洲等地傾向于使用反壓迫實務取向取代反歧視實務取向。就反歧視反壓迫社會工作的發展而言,無論其術語如何變化,但其哲學基礎與核心內涵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其價值取向是結構主義的,其實務模式是社會行動取向的。
(三)對美國少數民族社會工作研究的評述
綜觀美國少數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脈絡,其起源于社會工作誕生之初,但被單獨提及并予以深入探討卻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在此之后,文化多元主義與反歧視反壓迫取向成為該領域研究與實務的主要取向,對西方國家影響甚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取向仍未超越原有的實務模式與研究方式,并未真正形成有關少數民族社會工作獨特實務模式與研究范式。
與此同時,更為關鍵的是,由于中國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呈現巨大差異,在借鑒其民族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時也有諸多方面值得深入反思。一方面,就民族敏感社會工作而言,在西方國家,其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移民與原住民,其移民與原住民的形成與發展與我國少數民族形成與發展有著質的區別。這種質的區別體現在文化的統一性與延續性程度上。在美國,其移民與原住民文化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其與美國主流文化的發展脈絡是斷裂的,民族敏感的社會工作十分強調保持少數族群文化的獨立性,而在我國,各民族的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借鑒中形成的,并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并不是完全獨立與斷裂的。這一點在我國開展少數民族社會工作,包括社??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與實務中需引起注意,其適應性問題,應謹慎對待,在本土實踐中需進一步探討與摸索。另一方面,就反壓迫反歧視社會工作而言,西方國家的研究結論也并非可以照搬,因為其社會制度與我國也有質的區別。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的民族問題,其民族歧視與壓迫問題本質是階級壓迫的表現。而在我國,目前少數民族,包括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面臨的問題是由我國改革開放的和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而產生,屬于社會轉型階段必然出現的問題,并非由壓迫與歧視而產生。因此,對待西方國家這種社會運動式的民族社會工作取向更需謹慎對待,更需在本土實踐中加以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二、我國臺灣地區相關研究概況及評述
在我國臺灣地區,與內地“少數民族”概念最為接近的是“原住民”的概念。而與“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相對應的概念為“都市原住民”。在臺灣地區,有研究者認為,原住民社會工作在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之后才開始被考量[13]。而有研究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將其分為三個階段:1987年以前,社會工作同化融合期;1987年至2000年的過渡期;2000年至今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發展期[14]。綜合來看,不管是哪種劃分方式,都體現了臺灣的原住民社會工作是由“同化論”占主導思想的原住民社會工作逐步過渡到以“多元文化主義”為主導的原住民社會工作。其中,標志性的轉向事件就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成立。
(一)“同化論”主導下的臺灣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
在臺灣“原民會”成立之前,“福利殖民”成為現代國家同化原住民族的社會規訓,不讓原住民以自己傳統知識解決自己的問題,而被迫進入殘補式福利框架,以一種“加碼式”的福利津貼來解決原住民問題[15]。隨著臺灣地區的都市化,原住民移民都市的人數急速增加,原住民對家鄉仍懷濃厚鄉情,但認同距離卻持續擴大,雖置身在都市現實中,卻無法真正認同或融入都市社會,另一方面,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失,原鄉部落解組、老幼失聯問題也呈現嚴重化趨勢。1984年“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成立,其激發了原住民覺醒及領導抗爭運動,使政府對原住民的社會福利服務跨越以往強調生活改進的階段。但在這一時期,臺灣地區針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主要取向,即通過自上而下的社會福利政策對處于城市中的原住民青年和處于農村地區的老人和兒童分別實施“殘補”性的救助,事實上并未考慮到以其自身需要的方式為其提供福利救助,在這一階段針對原住民的研究大多站在施政者的角色地位將其定義為“原住民問題”,對待都市原住民的態度亦是如此。因此,這一時期,臺灣地區針對都市原住民的研究帶有明顯的“同化論”色彩,并未重視與觀照“都市原住民”的主體性。
(二)多元文化主義的都市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
臺灣地區“原民會”的成立,使得臺灣原住民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臺灣地區開始重視原住民的心聲與訴求,并委托學者進行調查。李明政等的原住民兒童福利需求調查發現,都市原住民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面遭遇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兒童的休閑場地不夠、托兒所或小學距離太遠、不知如何帶孩子或引導孩子學習,也顯示提供孩子學校學習的協助是必要的。因此,如何從即時性的需求與長期性的的需求全面觀照都市原住民的生活是服務所不可忽略的[16]。同時,李明政歸納綜合臺灣地區各級政府針對原住民提供社會福利工作指出,都市原住民生活輔導是為協助都市原住民適應都市生活,政府在各都市地帶所成立的“原住民生活輔導中心”,運用具有原住民身份的大專社工相關科系畢業生擔任生活輔導員,對都市原住民提供法律及各種福利服務[17]。在多元文化主義視角的指導下,針對原住民的社會原則及方法被臺灣學界加以歸納。莊靜雯訪談三位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歸納出其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內容,認為協助原住民案主了解社會生產的規則及協助都市原住民生活適應,了解大多數人的生產規則的前提下,讓原住民選擇如何適應這些生產的規則或都市的生活[18]。學者王增勇提出了原住民社會工作的原則,包括肯定世界觀的獨特性、發展反殖民主義的意識、運用傳統文化來保存認同與集體意識、充權等[19]。
(三)反壓迫反歧視都市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的發展
檢視近年來臺灣地區相關研究發現,已有諸多研究者開始從反壓迫反歧視的社會結構層面開始反思臺灣原住民的社會福利政策。如童伊迪、黃源?f認為,目前原住民社會政策最令人詬病之處在于欠缺長遠規劃,短線操作的結構導致服務提供的成效有限[20]。除了上述政策方面的缺陷外,臺灣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歧視也值得反思。吳桂芳認為,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化印象是貧窮、依賴外界資源與身處社會邊緣等(近來政府直接將原住民歸類于弱勢家庭,屬重點協助對象)。政府重視原住民的生存需求與自主發展,政府的預算在增加,然而,原住民的問題卻沒有減少,只見需求面與供給面的鴻溝越來越大[21]。
綜而述之,臺灣地區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發展基本類似于歐美國家的發展歷程,即從“同化論”取向逐漸轉向“多元文化主義”與“反壓迫反歧視”取向。因此,從研究內容上看,其都市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也是伴隨著這一發展脈絡而不斷向前推進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政策咨詢類研究還是學術類研究,其在研究方法上始終堅持經驗取向,扎根“田野”,且研究結論也始終專注于對相關實踐的改進,這些均對內地研究者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同時,也要看到,由于臺灣地區的原住民政策與?鵲氐拿褡逭?策差異顯著,對其相關研究成果的遷移與借鑒需謹慎對待。
三、中國大陸相關研究概況及評述
在我國內地,由于社會工作的發展格局是“嵌入性”的[22],因此,若要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檢視,在邏輯上,首先需考察“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現狀,因為這種傳統的針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被認為是專業社會工作引進之前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亦稱為“行政性社會工作”的形態[23]??梢哉f,對其研究現狀的考察,為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提供了邏輯基礎與創新依據。
(一)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者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的關注是伴隨著我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其在城市中各種問題的凸顯而聚焦于此。鄭杭生等認為應從社會轉型和人口流動的宏觀視野推進流動人口管理的科學化[24]。自上而下的控制型管理方式已很難適應對動態社會有效管理的需要[25]。只有通過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才能使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26]。在社會排斥和社會內卷雙重動力的推進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空間障礙和心理障礙,阻礙了其城市融入[27],使其關系融入與制度融入難等問題凸顯[28],因此,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近幾年學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檢視近年來中國大陸“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發現,該領域研究成果眾多,內容豐富。研究者們均結合對當地(如廣佛肇、長株潭、武漢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現狀,指出目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存在理念滯后、主體協調與聯動機制不健全、方式單一、公共服務匱乏、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并從加強宣傳教育、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相關機制、立足社區、加強流入地流出地協作、多服務主體參與等方面提出了加強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不難發現,國內研究者已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探討頗多,但綜觀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內容的要義即是對傳統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的弊端予以揭示,并認為,若繼續對其路徑依賴,將無法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需予以革新。
(二)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研究現狀
公共管理歸根結底是服務,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公共服務[29]。當前,這種新公共服務觀(New Public Service)成為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理論支撐,也必然成為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途徑。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模式是服務型治理,即通過有效地提供社會服務而參與社會治理[30]。由于國內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實踐正處于摸索與試點階段,且社會工作教育先于社會工作實踐,因此,與之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甚少,對該領域研究相關議題的探討并未單獨呈現,大多研究結論只能從國內學者對民族社會工作的意涵、領域和發展路徑等的相關研究予以探尋。在意涵上,民族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與民族工作的交叉[31],是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理論方法,依據國家社會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對面臨困境的各民族群體和個人實施救助服務的活動[32];在實踐領域上,研究者們從經濟發展與文化持守、個人與群體將民族社會工作的任務結構一分為四,即個人和家庭微觀層面的經濟發展、文化持守以及族群和社區宏觀的經濟發展、文化持守[33],還從“邊界跨越”與“文化敏感”兩方面來界定民族社會工作的內容[34];在發展路徑上,其為嵌入性發展,包括結構性嵌入與關系性嵌入[35]。
檢視上述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研究者們已在概念和類型等宏觀層面確立了民族社會工作,包括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內涵與邊界,使其作為社會工作的分支學科或分支領域得以存在。因此,上述研究成果大大推動了我國內地該領域研究的發展。但在肯定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時,另一方面的問題也值得深思,即這種研究傾向雖然能夠迅速在學理上建立起民族社會工作,包括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應然價值所在,但并未涉及其實然價值所在,即并未涉及民族社會工作,包括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實踐基礎與實踐價值所在。就像莫頓指出帕森斯對科學的誤解――思想體系在進行大量的基礎觀察之前就能有效地確立起來那樣。
目前,內地該領域的研究在方法論上并非以經驗取向為基礎。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論的非經驗取向也許并不利于內地有關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影響該領域研究的學理價值與實踐價值。
首先,從學理價值看,這種研究取向會造成研究結論的趨同性。所謂研究結論的趨同性,并非意指研究者所得結論的趨同性,而是指在探討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相關議題時,如基本意涵、價值理念、服務內容、工作方法以及發展路徑等,其研究結論與其他領域社會工作對上述議題的研究結論鮮有趨異之處。這樣的研究結論對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研究,乃至民族社會工作專業和學科學理價值的挖掘及持存是無益的。
其次,從實踐價值上而言,上述研究取向會造成相關研究結論的懸浮,即有關民族社會工作,包括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相關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導和政策咨詢意義式微,無法真正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價值?;貧w本源來看,不論是民族學,還是社會工作專業,無論是在歷史淵源上,還是在當前實踐中,其都以經驗研究,特別是以實地調查作為其方法論的基礎,因此,研究結論的形成,理論模式的構建都應扎根于對實踐的觀察、理解與概括中。檢視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無論是歐美基于多元文化主義和反壓迫主義的種族、族群社會工作研究,還是臺灣地區的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其均植根于本土實踐中。反觀國內,研究者們的方法論更多的是非經驗取向的,這樣的研究取向所得結論在實踐中容易造成“專業懸浮”,從而落入無用武之地。
四、研究展望
基于對國外(美國)、臺灣地區和中國內地相關研究的綜合考察,目前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且呈現出不同的研究特點。在國外,以美國為典型,其研究呈現個體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兩種鮮明視角,研究方法以實證取向為主導,研究成果大多基于社會工作者對自身行動實踐的概括與總結,但并未形成該領域統一的概念框架與實務模型,更多的是在現有的社會工作理論分析框架中(如增權、優勢、生態系統論視角等)對該領域相關問題予以分析。在臺灣地區,其該領域的實踐起步略晚,研究大多基于現有行動實踐,但大多以實務經驗反思為主也尚未形成其獨特的理論框架與實務模式。而就中國內地而言,該領域的研究處于初步階段,最早的相關文獻出現在2006年,2012年后呈迅速增長之勢,但由于其主要推動力量為民族類或民族地區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主體,因此,研究成果大多以學理性探討為主,聚焦國內已有實踐的研究成果甚少。
綜合國內外既有研究所呈現的特點和內地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發展趨勢,在后續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研究中,可在如下方面予以深化。
智慧城市是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城市各個系統聯合起來,實現工業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的深度融合,解決城市發展出現的資源短缺、城市生態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及時對城市各項需求做出響應,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1.2網格化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服務是城市社會管理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城市管理服務水平是一個地方綜合實力、城市發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網格化城市管理是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將城市管轄區域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單元格,然后對單元格的事件和部件進行巡查,將城市管理處置和監督分離,從而及時發現城市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政府對城市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1]。通過城市網絡化管理平臺,實現城市各個區域資源共享的一種新的城市管理服務模式。
2.智慧城市視野下網絡化城市管理服務創新路徑
2.1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同治理
社區是實現城市管理的基本組織形式,讓網絡單元進入社區,利用社區居民的自治作用,改變傳統政府職能部門“大包大攬”的管理模式,讓社會各個主體參與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實現政府、社區、居民共同治理的局面。宜昌市通過社區綜合網絡化管理,整合城市管理、勞動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公安等31個部門的信息資源,建立了聯動共享的網絡化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平臺,推進社區管理服務進小區、進家庭,將人、房、車、網全部納入社區網絡管理服務中,實現居民、網絡單元、社情民意與信息平臺一體化發展[2]。
2.2多網融合發展
整合城市管理網絡、社區管理網絡、公共服務管理網絡、行政管理網絡等網絡,制定統一的網絡管理系統,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差異性、均勻性原則,將網絡進行劃分,并落實網格負責人,實現對網絡單元的監督和管理,有利于實現多網融合、多部門聚合,創新城市管理服務制度,建立精細化、全覆蓋、高效率的社區管理模式。按照這一要求,宜昌市將全市西陵區、夷陵區、猇亭區、伍家崗區、點軍區五個區分成121個社區,121個社區劃分為1110個網格,每一個網格可以覆蓋到200-300戶家庭,每一個網格設置1名專職的網格管理員,主要負責信息采集和綜合服務,負責傳達上級政策,協助社區民警打擊犯罪以及負責調解鄰里糾紛。這1110名網格管理人員每天收集大量的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上傳到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可以及時現實社區人、物、房等基礎信息和城市建筑物,為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3]。
2.3大數據技術,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網絡化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平臺采集了各個網格單元的數據信息,大到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小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充分發掘到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平臺的數據信息,為政府、社區、企業、居民提供參考和決策,從而有助于城市管理服務有預見性的發展,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大數據技術以城市人口、企業法人、空間信息、建筑等基礎數據和城市管理服務數據庫作為基礎,建立城市管理數據模型,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宜昌市的網絡化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平臺每天更新100多萬數據信息,數據總量超過了30億,準確率高達95%以上。這些數據信息可以為政府工作需要提供人、物、房、事等發展提供參考,從而為各級政府和社區利用政府信息更好地服務百姓奠定基礎。
3.網格化城市管理服務創新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借鑒作用
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管理方式。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分析經濟業務活動的風險,識別風險點,因地制宜設置控制方法并監督執行,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將網格化城市管理服務應用在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可以幫助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
4.結束語
智慧城市的發展,對城市管理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網格化城市管理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智慧城市發展所需,綜合政府各個部門的信息,為政府工作決策提供參考,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八街?,可以攻玉”,利用信息化技術和資源共享,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城市軌道交通服務需求現狀
城市軌道交通是我國現有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舒適性、便捷性、可靠性等強大優勢,對于人們的出行方式的選擇有較大影響。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城市軌道交通的感受和體驗也不斷加深,并且對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的提升有著更加強烈的需求??傮w來說,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服務提升需求可以歸納為兩個主要問題。第一,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城市軌道交通因其運輸速度快、運輸可靠性高,安全等特點,已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首要方式。近年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迅速,運營范圍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18年2月,中國已有3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如何在不斷擴大運輸量的前提下提升國內軌道交通的服務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隨著軌道交通網絡的不斷擴大,軌道交通服務質量也隨之不斷發展和提高,國內同行業在推廣服務理念,打造服務品牌的過程中做出了各種嘗試。其中不乏優秀的理念和頗具探索性的思維方式,涌現出一批特色站點、典型人物和特色服務。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方來說,創新服務理念、更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打造自己的服務品牌,是維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管理模式
1.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管理目的
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乘客對服務的需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提升城市軌道交通的整體服務水平,打造優質的城市軌道交通服務運營品牌。
2.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管理體系
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相關工作主要包括:列車運行圖、運營計劃的編制、車站服務人員的培訓、車輛運營調度、客運組織工作、車輛管理、票價制定等。
三、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管理提升方案
1.對城市軌道交通服務人員的培訓
(1)榜樣樹立對城市軌道交通服務人員的培訓重點之一是樹立榜樣,榜樣效應對提高服務質量,塑造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樹立榜樣,制定服務紅線,明確獎懲措施,可增強企業內部的競爭氛圍,促使員工努力提高其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榜樣群體在工作中將起到引領作用,以身作則貫徹服務理念,提升服務標準,帶動整個團隊服務水平的提升。同時,建立榜樣群體,強力促進了企業服務品牌的推廣。(2)服務意識提升城市軌道交通服務人員培訓應強調“急乘客之所急,思乘客之所求”的服務理念,從乘客角度設身處地地反思現有服務的問題。服務人員應以熱情主動,認真負責的態度面對每位乘客,對于乘客在尋求幫助期間常有的急躁情緒予以耐心安撫。對乘客的每個問題力求全面解答,對涉及自身職責范圍外的工作要及時聯系相關部門進行交接,確保乘客出行期間的舒適、愉悅。(3)應急預案處置車站內常發生因乘客不熟悉乘車流程導致的小規模秩序混亂,以及短時間客流量大幅增加引起的客流擁堵現象。此時固定崗位的服務人員工作負荷量將會倍增,管理方需要增加出入口、大門、安全門及防護門和乘客停滯處的旅客疏導人員。增加車站的廣播次數,根據站內實時情況更新內容,并利用廣播指導旅客加快進出車站的速度,保證乘客進出站和上下車兩個重要時間節點秩序穩定,加快大客流疏散速度。
2.對城市軌道交通服務設備的維護和提升
(1)城市軌道交通服務設備的維護①自動售票檢票設備城市軌道交通服務設備主要包括自動售檢票設備和乘降設備。自動售檢票設備是地鐵運營流程的重要環節,其便捷程度和運行的流暢程度對于服務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根據其影響因素提出的維護措施可分為以下兩點:第一,根據客流方向,不同時段客流量的分析相應改變自動售檢票設備的放置地點。并統計高峰期排隊人數和人均等待時間靈活控制開放設備的數量,從而減少乘客等待時間,提升服務效率;第二,安排設備的定時維護,在客流量較大時啟用備用設備,降低現有設備的載客負荷。及時評估設備的故障率,損壞原因等,延長設備使用時間。②乘降設備車站內的乘降設備同樣要注意其放置位置,尤其在突發事件需要及時疏散大量乘客時要保證所有乘降設施的有效運行。首先,管理人員可通過對乘客出入站過程停留點的分析和平均花費時間判斷乘降設備的容納量是否滿足客流需求;其次,自動扶梯設備的使用量大,需要安排維修人員進行實時檢修,避免因乘降設施的損壞造成的大量旅客停滯擁堵;第三,自動扶梯是安全事故發生的“嚴重災區”,在大量乘客使用時經常發生事故。事故主要原因為自動扶梯跌落或踩踏而造成的乘客傷害。受傷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兒童??梢詫⒚堪偃f乘客中負責乘客傷害的發生率,即統計期間(每百萬乘客)負責乘客傷害與總客運量的比率作為衡量乘降設備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標。(2)信息技術的應用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結合運營管理的實際需要,目前信息技術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應用主要包括監控及通信兩個方面。監控系統主要監控列車運行的相關情況,主要包括:列車的運行狀態,設備運行,安全信息的相關監控等。通過對列車運行中各項指標的監控,獲取實時數據和相關圖像,及時發現列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處理列車運行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車輛的安全。通信系統是整個地鐵管理系統的關鍵因素,也是確保車輛運行管理信息建設的重要保證。通信系統可以根據其面對的對象合理地劃分信息。不同職位的員工具有不同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地鐵各部門員工的工作效率。
3.對乘客安全的保障
一是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全區26個城市社區(不包括三個大工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平臺建設全面完成,總辦公服務用房33064平方,平均面積達到1272平方米。以此為基礎,區市民服務中心、街道(村)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三級服務網絡構架基本形成。
二是以“六事工作法”推進“微民生工程”實施。廣泛推行以“群眾說事、分類理事、民主議事、高效辦事、定期評事、公開告事”為主要內容的“六事工作法”,并以此為標準,將民生服務項目觸角延伸至居民微觀需求層面,推廣居民和好屋、殘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種服務模式,建立“一站式”代辦服務機制,基本實現“十分鐘社區服務圈”;
三是深入開展“一社一品”創建活動。各社區根據各自特色和工作重點,“量身定做”,謀求發展,涌現出了總浦橋孝道型社區、西門愛心服務型社區等眾多品牌社區,許多社區還創立了體現自己文化特色的LOGO;
四是扎實推進和諧社區動態管理工作。在26個市和諧示范社區調查考評中,群眾滿意度平均得分94.09分,社區服務管理平均得分93.69分。
二、繼續完善新型農村社區規范化建設機制。
一是積極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服務理念。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全區60個行政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完成,共投入資金7870多萬元,新建和改建社區服務中心6.94萬平方米,平均面積達到1156平方米。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統一實施了公共服務全程化和“一站式”辦理模式,不斷推進81890向農村社區延伸,確保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務。編制完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工作指導手冊》并先行印發到光明、九龍湖等7個村。
二是逐步優化基層治理機制。積極推行澥浦“兩票一會”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堅持村務信息傳統公開與電視公開“雙及時、雙到位”,全區60個村村務公開率達到100%,村民參與意識進一步增強,滿意度不斷提高;
三是建立村干部考核培訓長效機制。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強競職承諾監督。深入推動農村基層干部“大培訓”工作,及時開展“回頭看”活動,努力形成“對象廣泛、內容豐富、科學實用、方式多樣”的村委會干部培訓長效機制。
四是強化引領帶動作用。以光明、曙光、棉豐、石塘下四個市級農村社區建設示范村為典型,撰寫調研報告并匯編成冊分發全區各村。目前,全區行政村全部達到了規范化創建標準,其中1個街道、1個村被評為省級示范創建單位。
三、大力創新社會組織培育管理體制。
一是加強“孵化培育”能力。建立了區社會組織促進會,建立社會組織促進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工作站三級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孵化平臺實現“以社育社”,目前,全區注冊登記社會組織252家,基層社會組織929家,初步形成了遍布城鄉、門類齊全、覆蓋廣泛、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組織體系,并培育出“草根能人工作室”等一批品牌社會組織。
二是推進登記管理體制改革。起草完成《市區基層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實行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等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在去年民辦非企業單位直接登記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嘗試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政社合作空間。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民生,今年共向社會組織投入扶持資金近97萬元,實施了62個社區服務項目,內容涵蓋安老扶弱、助殘養孤、社會融洽、公益服務、文化體育等方面,有效減輕了政府管理壓力,激發了社會自治活力。
四是開展社會組織評估工作,今年對全區民辦幼兒園(學校)進行評估,促進了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成了社會組織黨建及專用中文域名注冊管理工作及年檢工作。出刊社會組織促進會工作通訊《社會組織》。
四、全面提升社會專項事務管理服務水平。
一是加大流浪乞討人員“一站式”關愛救助體系建設。以區救助管理站為依托,加大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甄別、救助、救治、返鄉、安置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不斷完善流浪乞討人員“一站式”關愛救助體系建設。各鎮(街道)及有關部門嚴格按照“誰發現,誰報告”的原則,發現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后,迅速與區救助管理站聯系,并及時提供必要的食品、御寒衣物。區救助管理站負責對其實施分類救助,原籍地址確切的流浪乞討人員,及時為他們提供返鄉車(船)憑證,或通知其家屬或當地組織接回;對地址查實暫有困難的,在站內實行臨時救助;對無法查明其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無家可歸人員,則就近安置在福利院等相關機構。今我區已累計施救流浪乞討人員78人次,支出流浪乞討救助金81萬元。其中,返鄉救助62人次,醫療救助30人次,臨時安置16人次,獲得身份甄別及衣食救助率達100%,確保了區域范圍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目前,在全國供電系統開展以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別為著力點,推進城鄉電網同建、搶修同體、服務同步,全方位構建城鄉供電服務一體化新格局。作者認為,打造城鄉服務一體化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抓起。
1 城鄉電網建設同步
供電公司可以打破城鄉配網分割管理的模式,融合營銷、農電管理,統籌城鄉電網規劃、建設。加速推進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集中開展農村配網低壓臺區集中消缺行動,對農村低壓電網進行了升級改造,著手新建、改造重要線路基礎設施;實施配電管理提升工程,增加農網變電站布點,逐步實現農網線路村村通的供電。
2 城鄉供電搶修同體
供電公司針對農村部分地區交通、服務不便的實際問題,成立以城里配網搶修中心,融合供電所服務資源,實測各鄉村的最優搶修路線和最快趕路時間,因地制宜設置搶修點,創新各區報修直通車服務模式,打造城鄉一體化搶修服務圈。在鄉基層組建快速搶修隊和搶修小組,人員統一著裝上崗、掛牌服務、限時搶修,負責全市農村配網10千伏線路、農村低壓電網和配電臺區以及農村客戶故障的搶修業務。形成快捷靈敏、運轉高效的服務新機制,消除服務盲點。特別是夏季用電高峰期的用電問題主要集中在故障維修上,以前遇到用電難題,往往通過村干部聯系供電所,再由供電所派出電工。實施城鄉供電搶修同體后,電力便民服務窗口開設后,用戶只要一個電話,各區就會上門服務,大大縮短了故障檢修的時間。
3 城鄉供電服務同優
供電公司要按照全天候、多渠道、就近化的要求,推廣多元化收費方式。積極與方便城鄉居民交費的銀行合作,實行城鄉便利繳費點服務,利用銀行業務優勢,全面開通電費繳納、批量代扣電費等業務,用戶不出門就可以繳納電費。供電公司還可以在城區及多個鄉鎮主要街道、居住小區、農村集鎮設立電費代收網點,不存在因為交費點太遠的繳費難問題。另外,以供電營業網點為主,以代收點、POS機刷卡繳費為補充的便民電費繳納圈已經形成,實現縣城繳費不出區、農村繳費不出村、居民繳費不出戶的目標,方便客戶。開通電力便民服務窗口,實行故障保修維護、電費查詢繳納、業務咨詢代辦、用電糾紛化解、修復電公告通知、電表輪換簽證、農網工程廉政協議公示等透明化服務。同時,加強供電公司基層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升其服務品質,面對鄉村用戶要有耐心,對于違規操作或用電的用戶有禮有度出現問題要及時進行糾正。
4 城鄉供電管理同心
在打造好硬件服務的同時,在城鄉供電管理中要優化服務質量,建立咨詢、投訴、反饋等軟件服務措施。利用互聯網、通訊設備等快速反饋機制,加大對重要用電客戶、城鄉重要區域的用電管理責任制。從供電公司首要負責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下至各個居點都有相應的服務區責任人管理機制,做到有事立即辦的常規服務措施。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氣或緊急情況下,立即開展由主要領導負責的應急處理預案。避免拖拉辦事,幾天過后無人問的懶政服務。從供電公司自上而下打造全體人員齊心協力,做到城市和鄉村優質服務一條心。開創供電公司的優良服務品牌,塑造電網新時代新風貌。利用好的服務,吸引用電企業扎根城鄉一個樣,從而為地方經濟做好基礎用電服務。供電公司也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如建設24小時智能營業廳和社區驛站、開設電力便民服務窗口等,積極構建供電服務一體化網絡,促使供電服務城鄉一體化。設立24小時智能營業廳實現城鄉全覆蓋。與此同時,利用光纖網絡日益普及的優勢,在縣城各個社區服務中心布設電費查詢繳費一體機,開通手機掌上營業廳,打造城鄉快速服務圈。
5 城鄉供電質量同質
供電公司應當本著強農網、優結構、惠民生的工作方針,全力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增強電網供電能力,提高城鄉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率。同時,對于改造工程項目要注重工程進度,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工程進度;注重安全質量。全面實施作業現場標準化管理,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到崗到位制度,建立公司領導、安質部、糾察隊、供電所、安全員等農網安全管理一體化,密織安全防護網,強化關鍵環節危險點分析與預控,建立查違章常態管理機制,確保施工現場安全;注重溝通協調。同時,供電公司在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施工過程中,積極加強與市、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協調溝通,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為農網工程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重點解決部分線路“卡脖子”、農村用電臺區“低電壓”和配變過負荷問題,提高用電可靠性和電壓質量,提升供電能力,全面啟動開源分流工程,通過采取負荷預測、負荷監測、規范運行、需求側管理等措施,形成配網線路超過載治理綜合療法,有效確保電網安全、穩定、可靠運行。
6 城鄉供電一體化管理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城鄉一體供電服務中,需要做到如上幾點外,還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不符合城鄉供電一體化建設要求的問題要認真梳理,制定改進措施、整改目標和細化方案,全面實施規劃建設、生產運行、營銷管理、指標管控和普遍服務的一體化管理,實行城鄉供電管理標準、工作流程、裝備設施、服務行為、服務時限的統一管理。二是按照城鄉服務同標準、同流程、同時限的要求,統一編制城鄉電網規劃,統一規劃、建設標準,統籌城鄉智能配網與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共享,實現城鄉供電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同時,供電公司要依托配網自動化系統,完善配網監控、搶修調度等功能聯動,利用配網GIS系統、客戶側供電質量系統,統一調控配網搶修、檢修和運行管理,統一城鄉供電各項指標,避免了城鄉考核標準不一致的現象。修訂各項營銷管理制度,依托各類信息系統,對量、價、費、質等營銷管理進行過程監控、動態稽查。三是大力實施農網改造工程,完善配電線路建設標準、配電室建設標準和供電臺區建設標準。按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絕緣化原則全面解決農村低電壓、線路超半徑問題。大力實施標準化示范用電臺區和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改造,全力滿足農村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四是加快實施供電服務一體化。立足客戶需求,從原有業務導向型轉變為客戶導向型,根據需求進行城鄉服務投入,創新城鄉服務模式。通過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農村電網建設改造進度,提高了城鄉配網健康水平,使供電服務真正沉入基層,讓用戶真正體驗到供電服務的優質優量,真正實現供電服務無差別的城鄉一體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述
隨著城市規劃管理進步,要求規劃管理工作者:既要對項目方案進行快速審核,又要便于對同一工程的不同方案進行歸檔整理,而且要便于不同級別的人員進行查閱。
工程規劃管理,是一項細致而又繁瑣的工作,在審圖過程中會出現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完成后,建筑尺寸審核、日照分析、剖面分析、編寫分析報告、提交給不同級別人員進行審閱等等工作步驟必須重新完成一遍,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工作量。
隨著IT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極大應用,與人工相比,計算機對數據的處理速度快、準確度高、數據不會被“忘記”,由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應用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
將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等技術應用到工程規劃日照分析及指標審核工作當中,利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的優勢,將極大提高審查工作的效率,有效解決數據歸檔、剖面分析、數據與審閱等效率低下的問題。鑒于此,我們開始研建一套適合于規劃方案審查工作流程的數據定義、剖面圖繪制、數據與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統。
2 系統實現
2.1 系統設計目標,系統架構設計
因應工作的實際需要,就日照分析前、中、后各個階段的數據,研建一個以這些數據為核心的數據管理信息系統。其目標是開發一個以客戶機/服務器(C/S)架構為基礎的,集數據入庫、數據修改、屬性查詢、面積統計、剖面圖繪制、數據修改、數據查閱、用戶管理、數據,并在系統中能夠將基礎地形圖、日照分析結果、剖面圖進行套合,并將基礎地形圖、日照分析圖、剖面圖、日照分析文檔報告等進行統一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
從工作的工作流程來看,不同的數據訪問者都有可能對基礎地形圖、日照分析圖、剖面圖、分析報告等進行訪問,因而系統的數據處于一個集中管理的狀態,也就是說,系統數據應集中放在服務器中,而客戶端通過網絡進行數據操作。而這些地形圖、剖面圖、報告等均屬于保密資料,不宜在城域網、廣域網、互聯網等網絡上傳播,只宜在單位內部局域網內傳播。
2.2 數據組織方式
數據組織可以按照文件目錄的方式進行組織,也可以按照數據庫的方式進行組織。由于數據庫在數據索引、查找、更新等方面的有著很高的效率和良好的便捷性,因此,將每個日照分析要素、文檔、報告等存儲到數據庫中,并通過ID編碼進行數據的一一映射或一對多映射,進而進行數據的檢索和查找,是一個可行的數據組織方案。
2.3 系統開發技術路線
在本次開發中,采用了如下技術路線:
2.4 系統開發技術方法
在我國,規劃方案審查絕大部分以Autodesk公司的AutoCAD軟件繪制而成,其數據格式以DWG為主,因此,在系統實現的過程中,采用了對AutoCAD進行二次開發的方式進行開發,以保證數據的兼容性和系統應用的廣泛性。
在開發技術上,主要以SQL SERVER 2000為數據庫平臺,以AutoCAD 2010為圖形平臺,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為開發語言進行研發。其操作系統以Windows XP 或Windows 7。
為了使AutoCAD和本軟件能夠很好的融合,系統將AutoCAD內嵌其中,但是AutoCAD自帶的各種功能和命令均以原樣進行執行,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其相關的權利歸Autodesk公司所有。
由于AutoCAD的圖元不允許進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無法實現圖形-屬性一體化存儲于數據庫中,因此,系統為每一個要素、文檔、以及各種報告創建了一個全球唯一標識ID(GUID),并在AutoCAD圖元的擴展屬性和數據庫記錄中存儲了這些GUID,這樣,通過這個GUID,日照分析圖元要素便可與數據庫建立一一對應關系。
對于各類文檔,系統將其讀取為二進制字符數組,直接存儲在數據庫中。
在開發過程中,混合采用可ActiveX方式和兩種開發方式,充分利用了這兩種開發方式各自的優勢,即保證了代碼的運行效率,又保證了開發的進度,使得本次開發取得了成功。
2.5 系統權限設計
根據實際需要,系統權限分為了三類:系統管理員、數據維護員、數據瀏覽員。在這三類權限中,系統管理員的權限最高,能夠使用系統的所有功能,并給其它類別的使用人員分配用戶名和初始密碼;數據維護員擁有除用戶管理外的所有功能;數據瀏覽員僅能對已經的成果數據進行查閱。
系統將根據登錄用戶的權限進行功能調整,不同類別的用戶所看到的軟件界面有所不同,即不同權限的用戶僅能看到該權限對應的功能菜單。
2.6 系統功能模塊
系統功能模塊分為AutoCAD軟件管理模塊、日照分析數據管理模塊、成果數據與審閱模塊。系統的總功能模塊如下圖:
2.8 系統登錄與用戶管理模塊
系統登錄主要實現用戶的登錄,并核對用戶名和密碼、查詢出該用戶的權限,并根據權限配置系統的功能項。
用戶管理主要實現了用戶的創建、刪除、用戶密碼的修改。其中,用戶的創建與刪除僅有系統管理員才有權使用;用戶密碼的修改,所有權限的使用人員均可以修改,但是只能修改當前登錄用戶的密碼。
2.9AutoCAD軟件管理模塊
AutoCAD軟件管理模塊中包含的功能如下:
該模塊中只要實現了AutoCAD軟件的加載、文檔打開與關閉、工作文檔列表及指定當前活動文檔。為了合理利用屏幕資源,系統對AutoCAD的菜單欄、工具欄、命令行的可見性提供了便捷的控制方式。
2.10 日照分析數據管理
日照分析數據管理模塊提供了系統的核心功能,實現了各類日照分析要素的入庫功能;方案(即隨著規劃方案審查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同設計方案)新建與指定;各類圖件、文檔、報告的入庫;建筑剖面節點與剖面圖的創建與生成;要素屬性的添加與修改;數據查詢、瀏覽,入庫文檔的打開、修改、刪除;以及面積的統計功能。
2.11成果數據與查閱
該模塊提供了數據查閱相應的功能,實現了對數據以目錄的方式進行管理,并提供了工程過濾功能,使用戶可以指定工程名稱,便于查閱人員進行查閱;同時實現了對目錄和數據進行修改維護功能。
3 建筑剖面圖自動繪制的研究
通過繪制規劃與現狀建筑物剖面圖,能夠直觀看到建筑物與之間水平、垂直的位置關系,幫助審查人員進行深入分析。然而,手工繪制剖面圖過程復雜、數據繁多,很容易出現錯誤。本次研究,重點研究了建筑剖面圖的繪制方法,在綜合分析了基礎地形圖、建筑施工圖、建筑物剖面圖的基礎上,歸納了建筑剖面圖所涉及到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屬性數據的來源和獲取方法。
建筑剖面圖的繪制主要涉及以下幾種要素:總用地界線、建設用地界線、建筑退讓線、道路中線、獨立建筑、地下建筑、裙房、塔樓、建筑突出物、女兒墻等十類要素。其中,總用地界線、建設用地界線、建筑退讓線、道路中線可從報建方案中獲取,是相互獨立的數據,不存在依賴關系,其高程可根據基礎地形圖的高程點進行擬合計算得出。獨立建筑、地下建筑、裙房、塔樓、建筑突出物、女兒墻在垂直空間位置上存在上下依賴關系,通過研究歸納、抽象出了這些要素的上下依賴關系,具體如下:
第一種上下依賴關系:其中建筑突出物可有可無
第二種建筑物上下依賴關系:其中建筑突出物、地下建筑可有可無,其中女兒墻的情況比較復雜,但其規律是如果上層建筑在本層建筑的邊上,則不存在女兒墻。
3.1 剖面圖自動繪制的實現
剖面圖繪制,關鍵的是要計算得到各個剖面節點的坐標及高程,而后再把這些點投影到過剖面線且與地面垂直的平面上即可。各個剖面節點的坐標值可以從基礎地形圖數據或建設施工圖中獲取,高程及其它屬性值可從高程點及建筑物要素表中進行綜合、計算得到,計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建筑物之間的上下依賴關系,以及女兒墻是否存在。
在得到這些剖面節點后,調用AutoCAD 中相應繪制POLYLINE、TEXT的圖元的方法,即可繪制出剖面圖。
4 數據組織及數據瀏覽方式的實現
通過對規劃方案審查數據之間關系進行研究,衍生出了數據庫中數據組織方式,以及數據瀏覽視圖中,良好的數據視圖的組織方式。由于各規劃方案審查數據之間存在一一映射或一對多映射關系,在瀏覽數據時,可以利用這些關系進行視圖的組織。如下圖,點擊某個總用地界線,則該用地界線所代表的建設工程的所有數據就會在其他表格中全部顯示出來;點擊該工程中的某個方案,則該方案中的分析范圍、日照等時線、分析圖件、文檔與報表等都顯示在了相應表格中。
20*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區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第七年。為了進一步深化打造“最清潔*”創建目標,做好我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根據*城市化建設快速推進的發展趨勢和全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總體部署,現對20*年我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20*年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圍繞“打造*中心區,構建和諧新*”工作目標,以打造“最清潔*”為契機,堅持“依法、從嚴、文明、理性、規范”的執法理念,以“鞏固、提升、創新、和諧”為工作要求,著力提高執法績效、規范執法行為、加強隊伍建設、加大改革創新,切實發揮行政執法作用,努力實現和諧執法,為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貢獻。具體將實施“12345”城管執法工作思路。
二、工作思路
1、實現一個目標
按照打造“最清潔*”的總體要求和實施步驟,實現面上的有效管控和城管執法的全面覆蓋。堅持“嚴控區抓示范、控制區抓規范、延伸區抓有序”的工作思路,加大整治力度,狠抓長效管理,理順“重心下移、全面覆蓋”體系,提高城管執法城鄉一體化水平,實現城管執法分類管控、全面推進。為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具體細化為十四大指標:
1、案件總量:*、*、*、*、*、*中隊人均每月辦理簡易程序案件不少于8件,辦理一般程序案件不少于1.5件;直屬、丁橋、九堡、汽車東站中隊人均辦理簡易程序不少于5件,一般程序案件1件。各中隊每月完成進入重大案件案審程序的案件(包括層級式處罰和從重處罰案件),不少于中隊每月一般程序案件總量的15%,全局全年完成400件(包含在中隊全年案件總量內)。
2、案件質量:各中隊每月優秀案件量必須占案件總量的50%以上,消除四類案件。
3、網上辦案:全局全年網上辦案率達95%。案件及時上網率為99%。
4、受理:堅持半小時承諾制。全年受理辦結率、反饋率達到100%,滿意率達到98%以上。
5、數字城管:解決率達到100%。及時解決率達到95%。
6、“執法通”辦案:加大“執法通”辦案培訓,提高運用“執法通”辦案水平。按中隊執法通配備率每月完成的辦案數量占中隊總案件量的80%。
7、路面管控:切實履行差異化道路管控的要求。全區各類道路的管控覆蓋率達到100%。
8、示范化道路:提高示范化道路創建水平,積極發揮示范化道路帶動作用。各中隊在明確一條道路序化管控示范化道路的基礎上,爭創各類道路的示范化。
9、熱點難點:有效控制、及時破解熱點難點問題(各類反復投訴、領導批示、媒體曝光、局督察通告),各中隊按年初梳理的熱難點問題,年終整改率、解決率均達到90%。
10、行政強遷:依法完成行政強遷工作,區政府責成一起,完成一起,完成率100%。
11、行風建設:全年行風效能投訴不超過全局人數的10%,各中隊全年行風效能不超過2件。無有責投訴。
12、中隊建設:提升中隊建設規范化水平,爭創1-2個星級中隊。
13、學習培訓:積極組織全體干部隊員開展思想整治、業務能力和學歷學習培訓活動,確保全員培訓率達到100%。
14、志愿者活動:充分發動志愿者的力量,積極開展城管執法志愿者活動。各中隊每月志愿者活動不少于2次。
2、圍繞兩條主線
(1)以提高面上序化管控水平為主線。以“控得住、管得好”為要求,根據所在轄區的重要地位、道路的繁華程度、城市化的實際進度等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分類管控的時間、要求和標準,科學安排執法力量,制定有效管控工作機制,提高管控覆蓋面。建立和落實區域交界處管控制度,努力減少管控盲區。通過日常管控,落實街面管理的標準化和長效化。
(2)以創新城管執法工作機制為主線。一是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充分發揮條的保障作用,充分調動屬地單位的積極性,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大力開展城市管理與執法“無縫鏈接”活動,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職能互補、力量互動的城市管理運行體系;三是堅持控疏結合,有序疏導,在限時限地、控制數量、提高檔次的基礎上,努力探求疏的途徑,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四是著力提高執法績效,以全面落實“96310”和“數字城管”運行機制為重點,以提升數字化、信息化執法水平為抓手,向效率要資源,向績效要增量。
3、夯實三項基礎
(1)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堅定、業務精良、作風正派、敬業奉獻”的要求:一是以學習強隊,打造素質團隊。認真抓好崗位大練兵、素質大培訓,強化黨的十七大精神學習,加強依法行政能力、創新能力、城市管理和行政管理相關知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執法隊員履行各項職能的技能和素質。二是以制度律隊,打造規范團隊。在組織建設、廉政建設、執法辦案等各方面,形成具體工作制度,真正使每項工作都有制度、有規范、有標準。三是以文化建隊,打造敬業團隊。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培訓力度,深化“愛崗敬業”主題教育,增強干部隊員“愛崗敬業、執法為民”意識,塑造隊伍良好形象。四是以情感帶隊,打造和諧團隊。開展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和隊員輪崗交流,組織辦案能手和十佳城管執法隊員評比活動,切實關心隊員生活,增強城管執法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提高執法辦案能力。一是建立以提高執法辦案質量為核心的綜合考評體系;二是進一步落實層級培訓制度,全面提高全體隊員的案件辦理水平;三是深化案件質量評比競賽、“我做一天案件審理員”主題活動和法律法規業務大培訓三項活動,提升辦案品質,實現“人人會辦案、人人辦好案”。
(3)規范基層中隊建設。一是著力改善基層中隊的硬件設施,積極拓展硬件建設的空間和條件。二是積極提升基層中隊的軟件環境,規范電子臺賬、數字化執法標準,規范執法行為,提高規范化中隊創建質量和文明執法水平。三是加速推進基層規范化建設和人民滿意基層站所的評比,努力創建星級中隊。
4、突出四個重點
(1)規范執法辦案程序。一是推進“執法通”的應用,以網上辦案的公開、透明,促進“陽光執法”。二是規范案件辦理的自由裁量權和執法程序,促進執法辦案公正、公平;三是健全辦案機制,深化逐級審批制度,提高對辦案環節的可控性。四是強化內外監督,開展案件回訪活動,聽取當事人意見建議,確保執法行為公正高效。
(2)破解熱點難點問題。一是將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結果納入對各中隊的考核;二是以“數字城管”派遣案件和受理情況為導向,實行熱點難點問題消號制度;三是加強與各級各部門的聯系溝通,運用行政、經濟、法制等手段,強化對拋灑滴漏難抓難管,亂停亂放缺乏出路,城市兩攤長抓長出等難點問題的查處。
(3)抓好序化管控延伸。全面深化“駐村聯絡員”制度,配合管理主體消除延伸區各類違章行為,有效提升延伸區道路街巷管控水平;總結延伸區序化管控的經驗,積極探索有效形式,拓展城管執法渠道,提升三類街巷和城郊結合部城市管理水平。
(4)服務大項目建設。切實為大項目建設做好各類執法保障工作。強化對國有土地上違法建筑的查處力度,確保群眾舉報國有土地上的違法建筑做到查處率100%,反饋率100%。進一步完善強制拆遷執法程序,對已進入責成程序的案件,積極籌備、嚴密程序、及時拆除,保障大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5、落實五大舉措
(1)強化執法查處力度。依托“數字城管”平臺,確保各類違章行為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查處,第一時間解決”。以執法辦案手段,全面落實嚴管重罰,以高密度巡查、高額度處罰、高效率辦案威懾各類違章行為的反復,實現以罰促管的目的。
(2)積極開展專項整治。以綜合大整治為抓手,以落實長效為根本,強化對攤點亂擺、車輛亂停、垃圾亂扔、廣告亂貼、工地亂象“五亂”行為的整治力度,突出抓好我局牽頭的“垃圾亂扔、攤點亂擺”專項整治工作,實現“整治一處,鞏固一處,長效一處”三個一的目標。積極配合“八小”行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