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09:59: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煤田地質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地震劫探中的量化定義
在地震勘探中,“薄層”和“厚層”的定義包含了地震分辨力的概念在內。早在1973年Widess就曾撰文“How量hin15a量hinbed?”探討了地震分辨力極限,并根據地震反射特性將薄層定義為:厚度小于l/8地震波主波長的地層[’]。之后,關于地震分辨率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到目前為止,大家基本上認同了將1/4地震波主波長作為地震分辨力的量化評價標準〔s一幻,并以此為基準將厚度小于1/4地震波主波長的地層或巖層定義為薄層,反之,將厚度大于l/4地震波主波長的地層或巖層定義為厚層陣’‘〕。顯然,“薄層”與“厚層”的分界線決定于地震波主波長,而地震波主波長不僅與地層的速度有關,還與地層內傳播的地震波的主頻率有關。由于地層介質的非彈性特性,地震波在地層介質中的傳播受到介質吸收衰減特性的影響其主頻是不斷變化的,相應地震波的主波長數值大小也是不斷變化的,因而“薄層”和“厚層”的實際厚度分界線是動態的、相對變化的。對于同一厚度的地層,在地震勘探問題中,如果其埋藏較淺,則可能為“薄層”,如果埋藏較深,則可能就變成了“厚層”。由此在地震勘探中,關于“薄層”與“厚層”的量化定義是相對的。
2.地球物理測井中的量化定義
作為應用地球物理學的分支之一,地球物理測井資料的分辨能力通常取決于測井儀器的源距或極距等,’〕。因此,地球物理測井中對“薄層”和“厚層”的定義同樣是以測井儀器的垂直分辨率為界進行劃分的。在測井評價中,“薄層”是指平均厚度小于常規測井儀器垂直分辨率的地層〔’3。與地震勘探中不同,對于確定的測井儀器,其分辨率是確定的。因而,相應于該儀器的“薄層”和“厚層”劃分標準也是確定的,不再具有相對性。此外,地球物理測井中過去也曾采用絕對厚度標準來劃分“薄層”和“厚層”。在通常情況下,薄層是指厚度介于0.osm到0.15m(即5一15em)的砂巖層或砂泥巖互層[l’〕。從上述定義不難看出,不論是地震勘探,還是地球物理測井,地球物理學中關于“薄層”與“厚層”概念的量化定義均是相對的,我們稱之為相對量化定義。這是由地球物理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地球物理學是建立在嚴格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基礎上的,地球物理學家所看到的是各種物理現象,而不是地質體本身,所以,一切定義均是針對所觀測到的物理現象來定義的,這使得許多概念在地球物理問題中多具有相對性廠’sj,除“薄層”和“厚層”的概念外,諸如,“流體”和“固體”的概念、“遠”和“近”的概念等等均背離了傳統生活習慣,它們都是以地球物理參數作為劃分標準進行定義的,因而是相對的。顯然,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地球物理概念的相對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應用地球物理學”課程中關于“薄層”和“厚層”概念的實質。就“應用地球物理學”課程而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關于“薄層”和“厚層”概念的教學到此可以圓滿結束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傳統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不同學科概念的混淆問題,我們進一步延伸教學內容,力求實現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煤田地質學等課程內容融合。
二、打破不同學科壁壘,實現概念整合
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應用地球物理學”課程之前,已經學習了“地質學”和“煤田地質學”等課程,為此,在學生明確地球物理學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地質學”和“煤田地質學”等課程中的相關概念和具體定義。并通過對比分析闡述其異同,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使學生所學知識融為一體。但是,實現這一過程,要求教師必須深人開展研究,首先自身要明確不同概念之間的差異。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對于“地質學”和“煤田地質學”中關于“薄層”和“厚層”的概念進行了深人研究。
1.地質學定義
為便于說明問題,首先回顧一下巖層與地層的概念。籠統地講,巖層(或層)是指由兩個界面所限制的巖性相同或近似的層狀構造巖石的統稱,既包括沉積巖,也包括火山巖和變質巖。其表示一定地質時期和一定地質作用的產物。而地層則是指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一套巖層稱為那個時代的地層,其包含了時間概念在內。通常巖層以巖石類型(巖性)命名。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巖層稱為沉積巖層,如石灰巖層、砂巖層;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巖層稱為火山巖層,如玄武巖層、凝灰巖層等。巖層的上、下界面稱為層面,而上、下層面通常也被稱為巖層的頂面和底面。巖層頂面和底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巖層的厚度[16一8〕。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關層(巖層)的概念主要是針對沉積巖而言的。此時,巖層是沉積巖系的基本組成單位,主要由成分、顏色、結構和內部層理構造基本均勻一致的巖石組成。沉積巖層的層面通常代表一個沉積條件的突變面或一個侵蝕面。其昭示著一個沉積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沉積階段的開始。它以成分或結構上的不一致性與上下鄰層分開〔’9一繃。沉積巖厚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單位地質時間內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或地殼拗陷的程度。沉積巖單層的厚薄,可以反映沉積環境的穩定程度、物質粗細變化、沉積間斷頻率等山〕。一般來說,任何巖層的厚度在橫向上都有變化,有時甚至變化很大。為此,根據厚度的不同地質學中對巖層進行了精細地劃分和命名,“薄層”和“厚層”也因此而得名,詳見表1。由表1可見,地質家對于巖層的劃分標準和命名尚未完全統一,總體來看,對于厚度大于0.lm的厚巖層的劃分已經達成共識,形成了統一的分層和命名標準。目前存在爭議較大的是0.lm以下的巖層。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地質學中“薄層”與“厚層”的理解。如果不過分苛求細節,則。.lm就是地質學中“薄層”與“厚層”的分界線。換言之,小于0.lm的巖層即為“薄層”,反之,則為“厚層”。
關鍵詞:山南井田;沉積環境;聚煤規律
Key words: Shannan minefied;sedimentary features;coal-accumulation regularities
中圖分類號:TD1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6-0042-01
0引言
山南井田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城北17km,井田東西長約5.5km,南北寬約0.4~1.3km,勘查面積約6.0km2。
本井田位于門口山向斜的南翼西段,井田被白堊紀紅層掩蓋。其形態為一單斜構造,呈45°方向展布。含煤地層為三疊系安源組,安源組按巖性可分高家段、龍王寨段、大禾山段,其中大禾山段為主要含煤段,厚64.82~334.65m,平均為189.47m。
1大禾山段地質特征
1.1 巖性特征
山南井田含煤段由沖積相-沼澤相-泥炭沼澤相-湖泊相的循環,使得大禾山段在地層巖性上呈現一系列的相-旋回結構。
大禾山段由礫巖、砂礫巖、粗-細粒砂巖、粉砂巖、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組成。根據各種巖石粒度,在空間的排列。自下而上有由粗變細的規律,并多次反復出現,從而組成粒度旋回結構。
1.2 古生物特征
古生物以植物化石為主,偶見類北莢蛤及葉肢介動物化石。植物化石有枝脈蕨、三角網葉蕨、中國叉羽葉、羽毛側羽葉、中國側羽葉、江西復羽葉、蘇鐵杉、帶羊齒。
1.3 地層特征
大禾山段地層平均厚度189.47m,含煤1~25層,自下而上劃分十個煤組,即1、2、3、…10煤組,相應的將發育較好的煤層編號為D1、D2、D3…D10煤層,煤層單層總厚為0~7.80m,平均總厚0.1~1.43m。各煤層平均總厚之和為5.11m,井田含煤系數為2.7%。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六層。其中全區可采者為D9,局部可采煤層有D4、D5、D6、D7、D8等5層。
1.4 煤質特征
煤的工業分析結果表明,各煤層水分0.37%~1.87%,平均為1.05%,灰分3.44%~40.28%,平均為22.10%,全硫0.39%~2.11%,,平均為0.88%,干燥基高位發熱量20.11~35.20MJ/kg,平均為27.07MJ/kg。因此煤層以中灰、低硫、高熱值肥-焦煤為主。
1.5 沉積旋回及層序特征
大禾山段旋回比較發育,井田中部最發育可分為29個較完整的旋回結構,向兩端逐步減少至7~8旋回。
各煤層成煤前的沉積層序多數為正粒序,粒度從下往上由粗變細,即礫巖-砂巖-泥巖-煤。
2大禾山段沉積環境分析
印支運動后,本區發生了褶皺和斷裂,后經風化剝蝕,形成了溝谷交錯,高差懸殊的地貌,安源組大禾山段地層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始沉積。大禾山段基底的高低不平,也使得大禾山段地層厚薄不一。本井田大禾山段地層沉積較厚的中部(12線)可認為是最早接受沉積的凹地,即當時山間盆地的低洼區。
大禾山段的沉積,由初期的山間盆地沉積環境,以山麓相為主的沉積物過渡到沖積相-沼澤相-泥炭沼澤為主的沉積環境,在過渡到以湖沼相為主的沉積環境,后期以湖泊相沉積環境結束沉積。
3聚煤規律
分三個成煤期:
①早期成煤。早期代表盆地的補償期沉積,對凹凸不平的基底起填平補齊作用。地殼相對不穩定,以山麓相為主,水動力較強,一般難以接受泥炭沉積不利于煤層的形成。該期主要形成了D1、D2、D3煤層,分布面積非常小,均為不可采煤層。
②中期成煤。沼澤化成煤期,代表以沼澤湖泊相沉積為主體,在縱向或橫向上的區域性沼澤化聚煤。大禾山段中段沉積環境相對穩定,易于泥炭的堆積,有利于煤層的形成,山南井田可采煤層均集中于此期,沉積的煤層有D4、D5、D6、D7、D8、D9等煤層,其中D9為全區可采,其它為局部可采煤層。
③后期成煤。后沼澤化期,代表盆地覆水加深形成湖泊而聚煤作用終止,或是沖積、洪積作用加強是沉積大于盆地沉降而聚煤作用終止。但相對早期成煤,后期發育一層D10局部可采煤層。
4結語
山南井田安源組大禾山段為陸相的含煤地層,沉積環境主要有山麓相、沖積相-沼澤相、湖泊相等。煤層形成受巖性、古地理、古氣候及古構造的影響,其聚煤規律:在垂向上形成煤層多,變化大,分叉,尖滅現象普遍,往往被炭質泥巖取代,結構復雜,很不穩定。計量煤層在縱向上,主要位于大禾山段中部,次為上部,下部無計量煤層;在橫向上,12線附近大禾山段沉積厚度最大,含煤系數也大,向東西兩端逐漸變薄,含煤層數減少,相應含煤性變差。
參考文獻:
[1]艾常英.江西省新余縣花鼓山礦區山南井田詳終地質報告[M].分宜:江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二二四地質隊,1983.
[2]趙隆業.煤層地質基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素質好,理想信念堅定,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進取向上,嚴于律己。作為無黨派人士,關心時事,積極學習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深刻領會黨的三個代表和總書記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有關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各項方針政策。
二、教學水平精湛,教書育人精心
老師長期擔任地質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承擔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大量教學任務,年教學工作量大大超過額定工作量。先后主講了《地質學基礎》、《普通地質學》、《地球動力學》、《古生物地史學》、《專業英語》等課程。其中《普通地質學》是地質相關專業學生的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多年來她能夠做到把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關,備課詳盡、細致,精心設計教案,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掌握教學節奏,針對課程的學科特點,在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圖冊、音像、錄影等基礎上編制的《普通地質學》多媒體課件生動精辟,為配合學生課外學習,開發的課程在線測試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被評為省精品課程。在課堂教學這一最重要的環節,她以知識的傳授為根本,注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并且注重授課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嚴謹的治學作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她教過的學生都肯定地說,聽了陳老師的課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1 發展現狀與研究成果
1.1 成煤系統分析
隨著國際能源需求的增長,世界主要產煤國家都在致力于不同地質時段、不同聚煤區和不同沉積盆地的聚煤規律研究。在煤田地質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我國學者提出了聚煤作用系統; 美國學者提出了成煤系統的概念,成煤系統是指形成史相同或相近的幾個煤層或煤層群。劃分或定義成煤系統的標志主要有:(1)古泥炭堆積的原始特征;(2)煤系的地層格架;(3)主要地層組的煤層豐度;(4)與古泥炭堆積的地質和古氣候條件相關的煤中硫含量及其差異性;(5)煤的變質程度或煤級。
成煤系統分析與建立成煤系統模型不僅將煤的形成、煤質及其環境效應和煤作為烴源巖的認識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也為煤炭資源和煤層氣資源評價提供了系統理論基礎,相關學術思想與研究思路已經引起國內煤田地質界的關注。
1.2 深層煤礦床賦存規律與探測體系
經過多年的大規模開發,我國一些大型煤礦區的淺部煤炭資源已經日趨枯竭。如何解決未來的煤炭供應缺口、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是煤炭工業面臨的一個嚴重挑戰,為此,國家科學技術部組織相關專家詳細論證,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深部煤炭資源賦存規律、開采技術條件與精細探測基礎研究。
這項研究主要圍繞深部煤礦床形成演化與賦存規律,深部高應力場、高地溫場、高承壓水體和瓦斯滲流場特征及其多場綜合效應或成災機制與評價,深部煤巖體的流體來源、運移賦存規律和多相介質的耦合作用,深層煤礦床關鍵地質體和多相介質的地球物理響應與綜合勘查理論等關鍵科學問題,對華北東部深層煤礦床的賦存與分布、開采地質條件(應力、地溫、巖溶水、瓦斯)和快速、探測體系進行綜合研究。
1.3 煤層氣(煤礦瓦斯)賦存與富集機理
中國煤盆地的地質背景復雜。基于成煤條件的多樣性,成煤時代的多期性,構造的復雜性和改造的多幕性和不均一性,使得我國已勘探的主要煤儲層具有低壓、低滲、不飽和、構造煤發育和高煤級煤產氣的特點。
目前我國在此領域主要進展有: 通過典型盆地或煤田的煤層氣成藏動力學系統及其成藏機制的研究,深化了對煤層氣富集規律及其控制因素復雜性的理解,指導了煤層氣開發有利區塊優選;提出了煤層氣富集單元概念,建立了富集單元序列,在完善資源分類系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煤層氣可采資源量計算方法;經估算,全國煤層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139Tm3。
近年來,由于對潔凈能源的需求以及煤層氣地質和瓦斯地質的協同研究,人們對煤礦瓦斯的認識已經發生了由災害到資源的轉化;有關建立煤層氣地面與煤礦井下一體化抽采系統、煤礦井下煤氣共采體系等問題,已引起我國相關部門和學者的高度重視。
1.4 煤基材料利用中的基礎地質研究
在國家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能源需求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也促進了煤的工藝學和地球化學的迅猛發展,煤液化和氣化已成為煤化學和煤的工藝學的研究重點。我國學者針對不同種類煤的特性,分析了煤對各種轉化利用的適應性,闡明了煤性質與分類對焦化、燃燒、氣化、液化及環境效應,進而論述了煤分類學在煤利用工程中的應用。我國目前已在油煤漿化學、物理變化機理及多峰值流變特性的變化規律,低變質煤初始熱解脫氧化學反應機理和定向反應調控,煤分級控制加氫液化的反應基礎-多相復雜反應網絡集總反應動力學,高壓多相體系的反應工程學,煤液化殘渣及其高沸點重質有機物的物理化學及反應特性等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1.5 煤田綜合勘查體系與煤礦開采地質保障系統
目前,為了快速、準確地查明煤炭資源和煤礦開采地質條件,改變以鉆探為主的勘查模式,充分發揮各類勘探手段的技術特長,優化綜合勘探方法,建立多手段立體交叉式勘探技術體系,已經成為煤田地質界的共識。煤礦三維地震勘探發展迅速,除常規的構造及解釋外,煤田地震地層學、煤層的精細描述技術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三維三分量地震勘探技術在裂隙、應力和瓦斯地質評價和預測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由于井下開采的環境復雜性和危險性,建立煤礦地質保障系統,已經成為煤炭高產、高效、安全生產的關鍵環節。我國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受水威脅的煤田和嚴重程度都屬世界之最。近年來,在煤礦突水機理和陷落柱發育規律以及保水采煤技術、華北型煤田巖溶水防治技術體系、煤層底板含水層注漿改造可靠性保障技術和水情自動監測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解放了一批受水害威脅的煤炭資源。礦井直流電法、礦井音頻電穿透、礦井無線電波透視、槽波地震、瑞雷波地震、礦井下二維和三維地震、礦井地質雷達為煤礦地質體的精細探測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并成為煤礦地質保障系統中綜合探測技術的有機部分。
2 煤田地質勘探技術發展趨勢
用發展眼光看, 近年來鉆探仍將成為獲取“第一性”地質資料的重要手段。物探儀器性能改進與更新迅速,向高靈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確度、遙控、計算機實時控制、處理、數據分析和三維圖形顯示方向發展;物探方法向多維、多參數測量、多方法組合發展;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將普及到地質勘探的各個專業、各個作業單元,乃至管理整個勘探系統。經分析,未來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方面。
(1)開發井下勘探技術。根據國內外資料,落差小于5 m、長度小于150m的小斷層及小型褶曲,很難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國內外普遍認為,應在采區開采前,在井下開展采區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礦井物探和沿煤層鉆進。顯然,煤礦井下物探技術將大有作為,是一重要發展方向;
(2)發展水平鉆進技術。20世紀80 年代以來,技術先進的采煤國家愈來愈重視采用水平鉆進方法沿煤層鉆進,并采用與之相配合的隨鉆測斜技術。水平鉆進技術是由受控定向鉆進發展而來的。近年來,這種鉆進技術發展迅速,不僅能在井下沿煤層鉆進,還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圓弧一水平線軌跡進入煤層鉆進。
(3)研究動態地質勘探技術。如前所述,危害礦井安全的動力地質現象由采掘活動誘發而形成。它們具有動態特性。因此,預測動力地質現象的形成及其強度,不能簡單地只憑反映原始地質條件的靜止數據,而應主要分析基于巖煤層應力或其物性隨時間變化的動態特征資料。高產高效采煤推進速度快, 進行動態勘探, 即在采掘期間連續多次勘探采區的應力或物性隨時間變化很有必要;
(4)加快發展信息技術。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現已在煤田地質勘探各個專業推廣應用,發展較快。由于引入了許多高新技術,如并行分布式處理、大容量存儲、工作站、多媒體、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技術等,目前已能用人機對話方式處理、分析、解釋和顯示地質勘探數據,一些物探儀器自動化程度高, 能在現場作預處理,控制各項操作和質量,選擇有關參數。
3 結語
從煤炭現代化生產要求角度看,中國煤田地質勘探技術與世界先進技術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把握時機,加快中國煤田地質勘探技術的發展,才能滿足中國高產高效采煤的需求,才能有效的支撐我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泓,等.中國煤田地質學的現狀與發展戰略地球科學進展[J].2010(4).
關鍵詞: 煤田水文地質;充水;幾何形態
Key words: coalfield hydro geology;water filling;geometric shape
中圖分類號:P64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1-0205-02
0 引言
華北煤田分布廣、煤層多、儲量大,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不同地區開采不同時代煤層所遏到的地質災害問題和復雜程度亦不同,嚴重時可能會威脅著礦井安全生產,造成井田防治突水災害的費用逐年增加,生產效益不斷下降,使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基于此,對華北煤田水文地質特征的研究,對于科學有效的預測和防治煤礦突水,保證礦井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1 華北煤田水文地質特征
華北煤田西以賀蘭山―六盤山一線與西北為鄰,南以秦嶺―大別山一線與華南分界,東瀕黃海,北以陰山―燕山―輝南―和龍一線與東北相接,華北煤田主要聚煤期為石炭二疊紀,早中侏羅世和第三紀煤田較少。
①含煤地層基底水文地質條件。
華北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基底大部分是奧陶紀灰巖,僅在個別地區是寒武紀或震旦亞界灰巖。
②含煤地層內部水文地質條件。
1)上石盒子組含煤地層。
上石盒子組巖性為礫巖和砂巖泥巖為主,地層厚度最小120m,最大可達700m,主要在華北的南部地區。
2)下石盒子組含煤地層。
下石盒子組的巖性以粗碎屑巖、粉砂巖、泥巖和煤等為主,地層厚度變化大。
3)山西組含煤地層。
下二疊統山西組的巖相以陸相為主,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山前沖擊平原型、濱海沖擊平原及濱海平原型和瀉湖海灣型
4)太原組含煤地層。
上石炭統太原組主要以砂巖、泥巖、灰巖、煤層和少量礫巖為主,巖相局部為陸相,其余為海陸交替沉積。
③含煤地層蓋層的水文地質條件。
在大部分平原地區,煤系地層上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層,含水性強弱不一。第四系底部附近的松散含水層對礦井充水有直接影響,其中粗砂礫巖含水豐富,含泥質較多的松散層含水性弱。
在大部分丘陵地區,煤系地層上覆第四系蓋層很薄,基巖風化裂隙發育,滲水性較好。這些地區煤系地層的充水水源是松散層孔隙水、風化帶裂隙水、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2 華北煤田導水構造的水文地質特征
2.1 根據導水構造幾何形態特征的劃分
溝通充水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的幾何形態類型頗多,不同類型在涌水量計算和防治水設計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導水構造的幾何形態進行系統完整的類型劃分是很有必要的。
根據幾何形態可劃分為以下4種類型:巖溶陷落柱、隱伏露頭、條帶裂隙、網狀裂隙。
2.1.1 巖溶陷落柱
陷落柱本身條件復雜,分為導水陷落柱和阻水陷落柱。陷落柱邊界受塌陷作用影響形成次生裂隙,易于聯通上下含水層。巖溶陷落柱的分布規律不清,至今仍是研究的重點。
2.1.2 隱伏露頭
煤系地層灰巖含水層、砂巖裂隙含水層和中奧陶統灰巖含水層呈隱伏露頭形式與上覆第四系松散層不整合接觸。隱伏露頭地下水力交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隱伏露頭基巖風化帶的滲透能力和上覆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底部粘性土隔水層的厚度。
2.1.3 條帶裂隙
華北煤田基本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構造相對穩定,主要以褶曲和斷裂為主。導水斷裂使煤層直接或間接對接中奧陶統灰巖含水層,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力聯系。大型斷裂易于形成比較發育的裂隙網絡,形成溝通上下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通道。
2.1.4 網狀裂隙
在華北煤田北部主要以砂巖含水層為主。在多次構造應力作用下,脆性的隔水層不斷受力后,以斷裂形式釋放壓力,使本來隔水的泥巖層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斷裂和節理,發育成比較發育網狀裂隙。
以上4種類型是華北煤田所發現的最基本類型,在實際生產中可能會遇到這4種類型的不同組合形式。表1即為4種類型的組合表。
巖溶陷落柱和條帶裂隙的組合類型,多分布在地層的中深部,垂向導通能力好,水力交替強度大。但大部分分布規律不清并且規模較小,是實際生產中極易忽視,從而引起威脅極大的惡性突水事故。
巖溶陷落柱和隱伏露頭的組合類型,隱伏露頭多分布于地層的淺部,巖溶陷落柱多分布于地層的中深部,在華北煤系地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組合類型。對其組合一般最為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是采取淺截深堵,對其進行治理。
隱伏露頭和條帶裂隙的組合類型,隱伏露頭多分布于地層的淺部,條帶裂隙多分布于地層的深部,這一組合在華北煤系地層中也較為常見。這種組合的礦井水文地質條件一般較為復雜,充水水源多、通道暢通,礦井涌水量一般較大,突水災害事件繁現。
隱伏露頭和網狀裂隙的組合類型。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呈脆性的相對隔水巖層不斷受力,脆性地層以大面積破裂形式釋放應力,形成大范圍裂隙網絡。
其余的兩種、三種和四種組合形式在實際的煤系地層中發現不多。
2.2 根據地下水滲流的水動力特征劃分
根據水動力特征可分為2種基本類型:管道式和滲濾式。
2.2.1 管道式
地下徑流多呈管流狀,水力條件極其復雜。其中管道式的導水通道較為暢通,充水強度一般較強,容易對礦井造成災害性的突水事故。
2.2.2 滲濾式
地下水的運動基本符合線性滲透定律,滲流介質類似松散多孔介質性質。由此類所誘發的地下水涌入礦井的過程往往是漸變的。因而此類一般對礦井直接形成的水害威脅相對較小。
上述兩種劃分方案依據不同,但存在一定的聯系。一般陷落柱和條帶裂隙由于其介質破碎嚴重,通道較為暢通,地下水的流動形式多為管道流。隱伏露頭和網狀裂隙多為滲濾式,地下水符合線性滲透定律。
3 結論
各種類型的水力聯系是建立華北煤田充水水文地質模型的基礎和核心。溝通充水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的幾何形態類型頗多,不同類型在水力特征模擬與水量預測的計算方法和空間展布位置的探測技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空間展布的幾何形態特征所劃分的4種基本類型和各種組合類型,對認識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和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得馨,等.中國煤田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0.
[2]楊孟達.煤礦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
[3]葛亮濤.中國煤田水文地質基本特征與規律[J].中國煤田地質,1996(6):46-53.
前言
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勝利煤礦一采區十一井2005年核定能力6萬噸/年,截止2005年12月,地質儲量38.59萬噸,可采儲量32.80萬噸,按核定能力計算,服務年限只有3.9年,為了確保國家煤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鄰近的一采區十井進行整合,改造。一采區十井截止2004年末保有地質儲量142.8萬噸,可采尺量121.38萬噸,采區十井設計能力、核定能力、實際生產能力均為6.0萬噸/年。一采區十一井與一采區十井整合后,年能力可達15.0萬噸/年。地質儲量181.39萬噸,可采儲量154.18萬噸,服務年限7.3年。
1礦井概述
1.1自然地理概況
七煤集團公司勝利煤礦一采區十一井,一采區十井位于七臺河礦區西部,在七臺河市新興區轄區內,地形屬丘陵山崗,地面標高190.-215m,氣候屬寒溫帶,年最高溫度+36℃,最低氣溫-34℃,年平均氣溫+5℃,年凍結期自11月至翌年4月,凍結厚度1.7-2.0m。
1.2井田范圍
一采區十一井該井田北起60層煤層露頭,南至-200m標高,東至F:40斷層,西至F:40斷層以西1000m,平均東西走向長900m,傾斜平均寬度630m,面積0.588km2,開采煤層為60號層。
一采區十井:北起63層、65層煤層露頭,南至-300m標高,東至F:11斷層,西至F:40斷層,東西走向長800m,傾斜寬1400m面積1.12km2。開采煤層63、65層。
1.3勘探開發
該井田屬七臺河二次精補勘探區范圍內,屬七臺河分公司新興煤礦井田,七臺河二次精補由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公司204勘探隊于1964年10月提交報告,經黑龍江省儲委第0019號文批準。
2礦井地質特征
2.1地質特征
2.2煤層與煤質
2.3礦井水文地質
本井設計開采60、63、65層,本井的上部58層由新興煤礦開采,下部的66、67、68、74層由新興煤礦開采,經過上下層的開采該井的涌水疏干程度很好,礦井的充水系數很小,故該井的水文地質情況簡單而清楚,礦井最大總涌水量23.92m2/h,正常總涌水量14.02m2/h。
2.4儲量、服務年限與生產能力
3.1井田開拓、整合方法
3.5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頂板管理采用全部自然垮落法,爆破落煤,工作面支護方式為金屬摩擦支柱,工作面運輸采用SGW-30型刮板運輸機,平巷運輸選用蓄電池電機車和調度絞車。
整合后投產時布置四個回采工作面,其中60層二個,63層一個,65層一個,工作面平均長度80m,平均采高0.68m,循環進度1.6m,每日一個循環,年工作日按330天計算。
四個回采工作面及掘進煤確保礦井年生產能力15萬噸,礦井整合投產時,配五組掘進(其中一組為預備隊)即可滿足正常接續。
參考文獻:
[1]鮑仲慶,等.煤礦開采與掘進,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4.
[2]張先塵,等.中國采煤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5.
中圖分類號:P94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柴達木盆地北緣賦煤規律概述
柴達木北緣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種類齊全,含煤地層限于中、下侏羅統,沿阿爾金山、賽什騰山、綠粱山、歐龍布魯克山一線,展布著一系列侏羅紀含煤盆地。柴北緣含煤區煤田構造受基底構造、含煤巖系展布、地層沉積等的作用,煤系賦存狀況十分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賦煤規律影響因素對煤層構造的控制,探討煤系賦存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關系,對于指導柴北緣地區的預測找煤和資源勘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影響柴達木盆地北緣賦煤規律的因素
2.1 侏羅系煤系地層沉積體系與煤層發育特征
表1柴北緣早、中侏羅世主要成煤環境聚煤特征及含煤性比較
由于沉積環境的差異,加之后期構造活動影響,煤層垂向分布亦不均衡。深部受構造影響較小,煤層產狀正常,賦煤穩定;淺部受構造影響,變形強烈,煤層被斷層切割抬升,支離破碎,靠近主斷層面,煤層直立甚至倒轉,出露至地表。
2.2基底沉降與賦煤規律
柴北緣地區基底起伏,隆、凹相間排列,斷裂構造發育,嚴格控制著柴北緣侏羅系沉積地層的展布,導致柴北緣地區東西向上存在多個厚度沉積中心(如德令哈凹陷、魚卡—烏蘭凹陷、賽昆凹陷)。另外,由于基底斷裂系統的存在,尤其是NW和NEE斷裂構造發育,控制著柴北緣地區的分帶分區的構造格局。
受基底控制明顯,柴北緣地區侏羅紀煤系地層沉積在多個凹陷之中。由于受后期大規模逆沖推覆構造作用,加之阿爾金走滑斷裂的影響,柴北緣地區的侏羅紀煤系地層發生強烈的構造變形,多以斷一糟狀產出,其展布呈現明顯的規律性。三條隆起帶上,煤系地層抬升變淺,但多遭受斷裂破壞;三條凹陷帶內煤系地層大范圍沉積,但埋藏較深。
2.3柴北緣煤田構造特征與發育規律
柴北緣地區位于盆地的東北部,西起阿爾金山前的冷湖二號,東到德令哈凹陷的大浪—土爾崗構造帶的東端鄂拉山斷裂,北界為賽什騰山北—達肯大坂—宗務隆山山前斷裂帶,南界為冷湖—陵間—埃南斷裂(或稱柴北緣斷裂帶)。東西長約440Km,南北寬約65Km,面積約30000Km2。柴北緣地區主體構造展布方向為NM-NMM,組成明顯的二條隆起帶,南部為錫鐵山—埃姆尼克山隆起帶,中部為綠草山—歐龍布魯克山—牦牛山隆起帶,北部為賽什騰山一達肯大坂山一宗務隆山隆起帶。由此分隔三條凹陷帶,由南向北為賽昆凹陷、魚卡—烏蘭凹陷、德令哈凹陷。受兩側阿爾金左行走滑斷裂的影響,自西向東,構造行跡多呈反“S”形展布,并控制其間的次級斷裂構造體系。這些構造對盆地構造演化、煤系賦存狀況起到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總體構造規律是:走向逆沖斷層構成主體構造格架,多具壓扭性,平面上呈平行、雁行、反“S”形排列,成帶分布,剖面上具疊瓦扇組合特征,被小規模斜向斷裂切錯呈分段性。褶皺以背斜構造為主,規模一般較小,多為短軸褶皺、軸向與斷裂平行,褶皺形態不完整,兩翼多被斷裂破壞或與斷裂相伴生,與其具有成因聯系。
柴北緣地區發育多組斷裂構造和褶皺系統,它們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控制著柴北緣侏羅系煤田的展布和構造格局。根據斷裂和糟皺的走向及其對煤田構造格局的影響,可分為走滑斷裂構造系統、逆沖推覆構造系統和褶皺構造系統。
2.4含煤巖系展布特征對煤系賦存規律的影響
柴北緣地區含煤巖系分布特征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受區域構造格局控制,呈現北西西—南東東向展布。三條隆起帶上,煤系抬升埋藏較淺,有利于開采,現有煤礦或勘探區多沿隆起帶山前分布,但受構造破壞顯著,含煤塊段連續性較差、面積一般較小,因而煤礦規模多為小型;凹陷帶內煤系埋藏一般較深,僅魚卡一帶埋藏相對較淺,形成大面積勘探開發區塊。大體以馬海—南八仙斷裂和紅山—錫鐵山斷裂為界,含煤塊段賦存呈現明顯差異。
馬海一南八仙斷裂以西,含煤層位為中侏羅統大煤溝組,下侏羅統僅在潛西地區有分布,但不含煤,稱為湖西山組。煤礦床沿賽什騰山及其山前分布,包括新高泉礦、老高泉礦、圓頂山礦等。
馬海—南八仙斷裂與紅山—錫鐵山斷裂之間,侏羅系地層發育較全,除中侏羅統大煤溝組為主要含煤層位之外,下侏羅統小煤組在大煤溝—西大灘地區也含可釆煤層,是目前柴北緣含煤區煤田資源賦存最豐富的區段,大煤溝露天礦、魚卡煤礦等較大規模的生產礦井均分布在本區段,形成南、北兩個含煤條帶,北部條帶包括沿達肯大坂山前(南祁連山)分布的路樂河礦、大頭羊.礦、綠草山礦、西大灘井田、大煤溝礦,以及魚卡—紅山凹陷西部的魚卡煤田。南部條帶展布于綠梁山南麓,煤系支離破碎、分布零星。
紅山一錫鐵山斷裂以東,發育三個賦煤條帶,由北向南分別是:北帶沿宗務隆山逆沖推覆構造前鋒,柏樹山礦;中帶沿歐龍布魯克山一牦牛山逆沖斷裂帶展布,包括歐南礦、旺尕秀礦等;南帶沿埃姆尼克山山前展布,埃南礦等。本區主采煤層為大煤溝組,含煤性相對較差,后期構造變形強烈,煤礦規模均小。
2.5構造分區與煤系賦存規律
柴北緣地區呈現出南北分帶、東兩分區,東部撒幵、西部收斂的構造格局。根據基底構造的控制作用,結合柴北緣地區含煤巖系的展布規律,以斜向走滑斷裂為界,將其劃分為西、中、東三個構造分區。
2.5.1西部構造分區
錫鐵山-埃姆尼克山隆起帶向西延伸,逐漸與賽什騰山隆起帶歸并,呈現出一隆一凹的構造面貌。該分區含煤層位為中侏羅統大煤溝組,下侏羅統僅在潛西地區有分布,但不含煤,稱為湖西山組。煤礦床沿賽什騰山及其山前分布,包括新高泉礦、老高泉礦、園頂山礦等。該分區煤系埋深過大,不宜開發。
2.5.2中部構造分區
歐龍布魯克山—牦牛山隆起帶在大煤溝一帶與北側的達肯大坂隆起帶逐漸歸并,中部地區表現出的是兩隆兩凹的構造面貌。該分區基底起伏程度明顯加大,侏羅系沉積范圍及厚度相應縮小,沉積環境復雜多變,區內地層分布總的方向為北西、北西西向。侏羅系發育較全,除中侏羅統大煤溝組為主要含煤層位之外,下侏羅統小煤組在大煤溝-西大灘地區也含可采煤層。本區是目前柴北緣含煤區煤田資源賦存最豐富的區段,大煤溝露天礦、魚卡煤礦等較大規模的生產礦井均分布在本區段,形成南、北兩個含煤條帶。
2.5.3東部構造分區
東部構造分區由南向北分割為兩個凹陷盆地:烏蘭凹陷和德令哈凹陷,呈現出三隆夾兩凹的構造面貌。該分區發育三個賦煤條帶,由北向南分別是:北帶沿宗務隆山逆沖推覆構造前鋒,柏樹山礦;中帶沿歐龍布魯克山—牦牛山逆沖斷裂帶展布,包括歐南礦、旺尕秀礦等;南帶沿埃姆尼克山山前展布,如埃南礦等。本區主采煤層為大煤溝組,含煤性相對較差,后期構造變形強烈, 使含煤地層抬升而埋藏變淺,其淺部可形成較大面積的勘探開發區,是北緣含煤存最豐富的區段,為勘探開發的重點區域。
3.結語
中國西部賦煤區含煤盆地眾多,聚煤期長,煤川構造變形復雜,因而導致控煤構造樣式類型復雜多樣,我們要不斷積累知識,綜合各方面資料,對煤系賦煤規律進行研究。煤炭聚積規律的研究是煤炭資源預測的重要基礎,也是煤田地質學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通過對柴北緣地區基底沉降、侏羅系煤系底層沉積體系、含煤巖系展布特征、煤田構造特征、構造分區的研究,分析了柴北緣煤系的賦存規律。這對確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奠定了基礎,提高聚煤規律的研究程度。
參考文獻:
[1]曹代勇,王伶.中國煤田構造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煤炭地質,2008, 20 (10 ): 1-6
[2]李恒堂,川希群.西北地區煤炭資源綜合評價及開發潛力分析仁[J] .煤田地質勘探,1998, 26(增刊):1-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233-02
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因其自身特色,有著與一般地質類院院地質工程專業不同的特點,本文作者從煤炭院校地質工程(或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出發,探討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現狀及煤炭地質教育現狀,并提出了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改革的幾點個人看法。
一、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
1.學科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現狀
1)學科專業設置現狀
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質資源與與工程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差別。以部分煤炭院校為例,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工程設置資源勘查工程、巖土工程勘察、鉆探技術與工程、地學信息技術四個專業方向;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設置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專業;而安徽理工大學只設置地質工程專業,下設資源勘查與地質工程方向。因而從學科專業設置分析發現:專業設置的種類不一,同一名稱的專業所賦含的意義不同。如有些大學設置的地質工程僅指工程地質,而有些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不僅包括資源專業,也包括工程地質,甚至包括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專業。通過分析發現,煤炭類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設置比較混亂,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專業設置標準。
2)課程設置現狀
對課程設置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存在一定的差別,表現為:辦學層次較高的一本煤炭院校開設課程相對更多,普通二本煤炭除院校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核心相對要少。以中國礦業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為例,安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地史學、構造地質學、巖體力學、煤田地質學、礦產資源勘查方法、礦井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學、土質學與土力學、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方法等,而中國礦業大學除了開設上述課程以外,還開設了地質勘查與評價、鉆探設備與工藝、能源地質學等。在專業選修課方面,煤炭類高校均開設了儲如采煤概論、油氣地質、數字地質、瓦斯地質與煤層氣地質等選修課程。由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或地質工程)課程現狀分析發現,與煤礦行業緊密聯系的課程開設并不很多,與此同時,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統一的規范性,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也造成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存在差異,與煤炭地質(或煤礦)工作實際需求可能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實情。
2.煤炭地質教育現狀
煤炭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與一般地質類院校的地質資源與工程(或地質工程)一樣,屬于艱苦專業。然而煤炭院校開設的地質工程有其自身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大多從事煤礦地質相關的工作。煤炭院校地質教育無論是從師資力量到學生就業,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師資力量不足或失衡
受煤炭行業影響,煤炭院校師資隊伍不穩定,在特定歷史時期(煤炭行業不景氣時期)教師轉崗、離校,導致目前煤炭類院校中師資力量存在年齡斷層,表現為缺乏中青年教師現斷層,嚴重阻礙了煤炭為地質教育的發展,個別煤炭類院校甚至出現影響力下降的現象。受高校地域(或地理)位置影響,煤炭院校的層次因地理位置出現教師資源的重新分配,導致一本院校和地方性高校師資力量出現嚴重不均衡的現象。
2)煤炭地質人才培養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
“十一五”以來,隨著國家對煤礦開采安全的關注度上升及煤炭產業的高速發展,煤炭地質類人才成為緊缺人才。但從行業看,從事煤礦工作的技術人才中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從事煤礦現場一線的地質類人才嚴重缺乏。據有關資料[1-2],大學以下學歷層次占我國地質人才結構的90%。造成高層次地質人才緊缺的原因與現今地質類專業工作艱苦、收入較低、地處偏遠及社會偏見等有關。針對煤炭類院校而言,由于畢業生就業范圍主體為煤礦,加上目前煤炭行業受政策、市場影響及安全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畢業選擇多樣化的去向,部分學生選擇讀研或從事其它行業的工作,從而也導致煤炭地質人才供應量減少。
3)培養模式的改革仍跟不上煤炭行業的實際需求
雖然國內高校一直在強調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改革[2,3-6],地質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仍然跟不上煤炭行業的實際需求。煤炭類院校地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雖然為培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良好職業道德,掌握煤田地質勘查技術專業(職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煤田地質與勘查、煤礦建設與生產部門的工作,還能服務于其他地質部門企事業單位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然而,在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及培養模式上仍然不能緊密與煤炭行業聯系起來,培養上過多注重基礎理論學習,實踐能力薄弱,造成培養的畢業生從事煤礦工作時不能順利開展工作。分析產生原因,認為目前國內高校設置基礎課程時所花費的學時較多,用于專業課教學的學時較少,用于設立和開展實踐教學的學時更少。因而,煤炭學校地質工程專業的這種培養模式更談不上是一種“定制式”教育模式,也不可能符合煤炭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改革的幾點認識和建議
針對前文對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認識和建議。
1.規范學科專業設置,增加專業課學時和選修課程
對于地質資源工程專業學科設置,國家層面(如教育部高教司)應統一規范專業名稱,如資源勘查工程方向、地質工程方向。而相關的專業方向如地球物理信息技術方向或勘查技術與工程方向單獨設立專業。同時在廣泛征集煤炭院校意見的基礎上,對于不同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應統一規定專業核心課,并提供選修備選課程名錄,以便不同煤炭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選修課時。與此同時,為保證專業課學時,應改革目前煤炭院校的學時分配制度和學分制度,將某些公共課壓縮學時或改變成課外自休的形式,強調專業課開設,保證專業課有充足的學時和更多專業課程的開設。
2.進一步推進煤炭地質人才培養的改革
無論是煤炭院校師資力量的培育,還是招生就業的實施規劃,國家應加大煤炭院校的支持力度,從體制上保證從事這一行業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這一行業中,使更多的高級人才愿意從事煤炭地質工程教育行業,使更多的學生愿意從事煤炭地質這一艱苦行業。
3.改革現行煤炭院校的培養模式,試行“定制式”培養
要改變幾十年來既成不變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與煤礦企業緊密聯系,想弄清楚煤礦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開展與企業聯系或合作的“定制式”培養模式,解決畢業生知識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這一現狀,真正培養出有利于煤礦行業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人才。
除此之外,煤炭高教地質工程專業應大規模提倡教學改革,如:強調不同年齡層次教師任教學學時的均衡,形成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制度;加強煤炭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創造條件搭建與企業相聯系的產學研平臺,使更多師生能融入到煤礦企業生產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改革教學模式,鼓勵教學方式改革,提倡教學藝術創新,開展多途徑、多渠道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激發煤炭院校地質工程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通過以上種種措施、方式和建議,將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的教育改革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直正為煤礦行業的發展培養有用的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余際從. 地質工作發展與地質人才培養[J]. 中國地質教育,2009,(3):35-37.
[2]余際從,段怡春,趙連榮,沙景華,劉粵湘,儲祖旺. 我國地質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 中國地質教育,2011,(1):3-11.
[3]趙鵬大. 地質教育改革:若干觀點、情況及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2000,(1):3:3-7.
不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煤田在國家經濟體系中都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它是一種主要的能源,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時它的存在還能夠確保能源安全,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煤田地質勘探施工的執行需要有較高的質量,其管理工作更應當有效落實,這對煤田工業能夠健康穩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煤田的發展有眾多的意義,比如能夠帶動國家經濟的進步,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能夠為廣大群眾的生活創造便利,換句話講它存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之中。當我們開展與之相關的勘查工作之時,還應該將勘查工作的安全性考慮在內,確保其能夠開展得更為順暢。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的該項勘探工作也隨之發展,在勘查的時候必須依靠高科技才可以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才能夠節省時間,才能夠提升效益,而且還可以確保結果更為準確。獲取更多的精確信息,更為真實的數據,這對于我們開展后續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展開工作的時候,不能忽略了勘測體系的存在,具體來說要結合實際的勘查狀況和地質要素等明確方案,制定規劃。對于勘測技術來講,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前進,只有在工作中合理的使用高新技術才能夠更好地帶動行業發展,帶動國家經濟的進步,同時還可以起到保護生態的作用。
1 煤田地質勘察鉆探探討
在具體的工作中,必須按照質量條例以及施工Y料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工作開展有序。在具體的開展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是做好質量管控工作。開展好質量管控工作,才可以確保工作需求被滿足。實施質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做好地質勘探工作,確保工作更加安全。
它的質量對勘測數據是否真實有效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鉆探的時候還應該依據質管條例,結合有關資料展開活動。
1.1 鉆探的施工特點
作為勘查工作的一個關鍵工序,金剛石繩索取芯鉆進指的是在直徑較大的鉆桿中置入芯管。由于勘探工作是不斷的深入的,因此巖芯會被繼續朝下放置一直到管底,然后提取芯管,將鉆桿中的底孔再放入其中,持續鉆進。通過取芯工作,我們能夠獲知地下的具體狀態,而且還能夠知道煤層到底有多深。具體來講,該項勘探工作的特點有如下的幾個。一,在開展鉆機作業的時候,一般都是使用單機。第二,鉆探工作用到的設備的數量很多,像是最常見的液壓鉆機、變量泵,金剛石繩索取芯鉆具等等,同時它的過程也較之于別的工作要繁瑣很多。在具體開展施工工作的時候,必須依據有關的條例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切實提升施工品質。三,在具體開展工作的時候,應該先在工作區域的上部搭建一個鉆塔,借助于絞車對其升降。上述的這些輔助機械,在工作中有著非常關鍵的存在意義,只有正確的選擇設備才可以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才能夠保證質量良好。在具體開展的時候,要切實依據規章條例開展質量管控活動。
1.2 地質鉆探質量管理
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關注人的特性,要切實發揮出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相關條例中已然明確地提出,在開展建設工作的時候,必須把 質量放到最關鍵的位置之上。任何工作的開展都不能夠忽略了人的存在,也就是說要將人的質量認知能力以及安全認知能力切實的體現到工作之中。結合管控體系,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工作開展順暢。所以,在開展工作的時候,各個機構的工作者要相互交流,做好協調,而且要彼此監督。只有工作者對自身的權責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夠在工作中發揮出熱情,才能夠將工作做到完美。作為施工單位,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為員工創造提升自我的機會,比如可以定期的開展培訓活動,可以組織員工聽講座,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他們對新的工藝和技術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夠保證工作開展到位。
2 勘探施工質量控制
2.1 質量控制原則
相關部門應根據石油勘探現狀、影響因素等,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繼而提出應對方法。本文對鉆探項目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從現狀著手分析,從而進行正面評價。這樣可以明確的看出質量事故的重點,明確問題以后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質量控制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人身安全,還應對其安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進入鉆探生產環節時,每個崗位人員應該嚴格做好質量控制工作,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責任制,這是開展勘探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質量控制的實施
眾所周知,鉆探工作本身非常繁瑣,其涵蓋的細節很多,只要其中的一個步驟出現了問題,就使得整個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對整體的品質產生極大的干擾。所以,我們當務之急是要切實提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認真分析所在區域的地質狀況,并且認真記錄相關數據,同時還要多次核查鉆孔的尺寸。作為技術工作者,在核查的時候,應該先分析巖土照片,確保描述是不是屬實。實驗室人員工作核心是對巖芯質量進行提取,積極檢測質量,把相關信息傳遞給戶外部門,所有的機構彼此協調,互相交流。而且還要做好場地的管控活動,確保所有的工種都能夠相互協調,共同開展好工作。
2.3 質量控制的持續改進
機組質量小組應該從施工管理上,從對設備的改造上做好自身工作。需要對施工質量等進行全面了解。從打分評價中對工程進行管理,對存在的薄弱環節應提出整改意見。這樣可以做好定性的質量檢查工作。這些工作最關鍵的部分是做好鉆探工作。機組應該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結合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同時,還應按照自查、整改相結合的程序進行評價。積極開展裝備維護活動,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認真分析潛在的危險問題,合理應對,切實提升工作的安全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施工的品質良好。同時還要完善勘探設備的品質,制定合理的管控體系,確保鉆探工作能夠有序的開展。當做出承諾之后就應該積極推動,使得員工明確質量管理重要性,在具體開展工作的時候,應該嚴于律己,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只有權責明確了,所有的工作者都負起自己的崗位責任了,才能夠保證工作開展有序。
參考文獻
[1]彭蘇萍,高云峰,楊瑞召.AVO探測煤層瓦斯富集的理論探討和初步實踐――以淮南煤田為例[J].地球物理學報,ISTICSCIPKU,2005(6):93-94.
[2]耿樹方,劉平,丁孝忠,等.煤田地質學的成就與前景――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A].“十一五”地質科技和地質找礦學術交流會[C].2009.
[3]王偉,高星,李松營.槽波層析成像方法在煤田勘探中的應用――以河南義馬礦區為例[J].地球物理學報,ISTICSCIPKU,2012(3):67-68.
2021安徽理工大學開學時間新生開學時間:9月6日 非新生開學時間:9月2-3日
安徽理工大學簡介安徽理工大學,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應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計劃特別支持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國后備軍官培養選拔基地、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學校創建于1945年,時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7年,遷址淮南,更名為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49年,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1955年,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1958年,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71年,采礦和煤田地質學科專業整建制回遷淮南,與淮南煤礦學校合并組建淮南煤炭學院。1981年,學校更名為淮南礦業學院。1993年,華東煤炭醫學專科學校并入。1997年,學校更名為淮南工業學院。1998年,學校由煤炭工業部劃轉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2000年,淮南化學工程學校并入。2002年,學校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占地約3200畝,建筑面積逾76萬平方米;有教職工40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800余人;設有研究生院和18個學院(部);有附屬醫院5所;擁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80個本科專業。
大學新生開學要準備什么1、電腦
現在很多學校大一就開始設計算機方面的課程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要接觸很多軟件模擬實驗。如果不在大一的時候把電腦的各種操作學會,那后面再接觸電腦軟件類的知識你就跟不上了,什么都問別人又很難張口,不多加練習作業就無法按要求完成。
2、衣服要多帶,被褥不用帶
每個人大學所在的城市不一樣,因此溫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選擇衣服的時候要拿一些涼快的短袖,也要拿一些厚的外套,萬一遇上突變天氣不至于著涼。至于被子和褥子不用帶,去了直接買單人床褥子就可以了,家里帶的尺寸反而不太符合學校的床鋪。
3、多備一雙運動鞋
新生開學都要軍訓,運動鞋肯定少不了,建議大家多備一雙,軍訓運動量和出汗量很大,保障鞋子的舒服和干燥能讓我們軍訓少受一點罪。
4、儲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