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31 10:5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教學理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有效教學;中學地理;教學;策略
對于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于世界范圍內的地理分布格局、氣候特征及地理環境以及人口分布及相關特征等有理論層面的了解與認識,地理課程的教學更應當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與地理素養,能夠讓學生在收獲大量的理性知識的同時對于我們身處的世界也有感性層面的認知,而這一切都需要有效的教學理念來加以輔助完成。本文將結合實例從不同方面分別談談有效教學理念下中學地理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啟發地理認知
有效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的地理課堂應當注重對于學生基本地理認知的啟發,想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更好的展開情境教學。在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很多相關知識點學生們都是第一次接觸,很多內容也是和實際生活,尤其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展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應當以更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開知識的介紹,可以通過適當的情境創設將學生們帶入教學情境中來。在好的課堂氛圍下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對于課堂教學積極性更高,也能夠降低他們對于新的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難度。這樣的教學模式將會很大程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學習《大氣圈與天氣、氣候》這一節內容時,教學重點在于要讓學生認識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形成的原因,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陸分布的影響及其季風的形成,掌握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天氣系統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對于初次接觸的學生們而言是較為陌生的,為了降低這些知識點理解上的難度,我會將課堂引入多媒體教室。我會借助相關教學軟件用圖表的形式給學生們展示大氣受熱過程,并且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進而讓學生們觀察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我還會借助相關教學軟件以圖畫及flash的形式給學生們展示氣壓帶與風帶的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的特點。當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都有了一定認識后,我會進一步向他們介紹三個大氣層:對流層(對流運動強烈;天氣現象復雜,與人類最密切);平流層(水平運動為主;水汽雜質少,云雨絕跡,利于高空飛行);高層大氣(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從實際教學中不難看出,在情景創設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接受更容易,過程中學生們的地理認知也得到很好的啟發與構建。
二、培養興趣,開發地理思維
在好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必然非常注重對于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只有以興趣為驅使才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積極性,進而開發學生的地理思維。地理思維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過程,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的地理知識較為豐富,還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思維模式,能夠借助很好的條件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來分析相關問題,這種能力的具備將會很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地理認知水平,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也頗有成效。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是十分富有人文意味的一節教學內容,在展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實例的列舉,透過對于實例的探討與分析來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比較方法與規律。我以英國與日本為例,讓學生對于這兩個國家進行對比,分析這兩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并且思考如下兩個問題:1)英國和日本都瀕臨海洋,兩國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嗎?2)日本和英國的工業布局都具有“臨海型”的特點嗎?學生們積極而活躍的探討起來,我對于學生們的各種回答進行了歸納,并且對于兩個問題作出了總結:1)解析:英國位于亞歐大陸西側,受西風帶和北大西洋暖流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日本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2)日本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利用沿海多優良港灣的有利條件,形成了“臨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國資源豐富,工業接近原料產地,具有明顯的“資源型”特點。這個過程對于學生們而言不僅生動有趣,學生們也在過程中掌握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地理思維也在逐漸形成與發展。
三、開展課堂活動,提高地理素質
想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也可以讓教學模式更為多元化,可以開展各類有意義的課堂活動,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也是有效的教學理念的一種良好的表現形式。以《人口分布與人口合理容量》這一節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讓課堂教學更有意思,我給學生們設置了一個課堂小活動。我讓大家選取兩個有代表性的國家,或者一個國家內有代表性的兩個城市,選取的兩個比較對象間要具備一定的可比性,學生就這兩個對象展開對于它們的人口分布及人口容量間的比較,并且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相關結論。這個小活動不僅十分開放,學生在展開探究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鍛煉,這些能力的發展將會更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地理素養的形成。這樣的課堂小活動對于課堂教學無疑是非常有效的推動。
想要讓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更為高效,可以采取如下教學策略。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活躍課堂氛圍,啟發學生的地理認知;其次,教師可以借助趣味化的課堂教學開發學生的地理思維模式;此外,還可以借助有意義的課堂活動來多樣化課堂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這些都是有效的教學理念下非常值得采取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新教材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強調探究、發現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教學活動更多地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知識和能力。
二、注意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延伸
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材中的“活
動”“閱讀材料”等欄目,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教材中的景觀圖、彩圖、漫畫、示意圖、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們學會動腦、動手,培養觀察、閱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圖表,發展智能和進行
審美教育,加強競爭意識教育,讓素質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學中得以延伸。
三、重視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技能運
用能力的培養
為了讓學生能適應知識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必須重視學生地理學習能
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素質教育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25
相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高中地理課程已經進行了較為強大的改革力度。首先,就課模塊設計而言,高中地理教學已經逐漸打破傳統課程構建的掛念,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其次,高中地理在課程理念方面也開始逐漸融入新型的教學觀念,教師在課堂上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為深刻,加上高中生面臨著上大學的壓力,高中地理教學很難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擺脫出來。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應該從課程的功能以及課程結構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改革傳統高中地理課堂的幾個方面
(一)課程目標方面
傳統的地理教師主要是教給學生固定的死知識,甚至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普遍不高。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發現,傳統課堂中教師充當課堂的主角,忽視了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設置合理的課程目標,從多個角度進行課堂設置,豐富課堂的趣味性。另外,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課堂主體性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氛圍中去,徹底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
(二)課程內容方面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有明顯的區別,初中地理主要是識記為主,學生通過機械的背誦也許可以取得好成績,但是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性,同時還有眾多需要計算的方面。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注重積極的調整課程內容,注意地理內容之間的銜接性,從高中生的理解性和生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活動。教師還應該注重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性,引導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課程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有機的和課本內容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方面
筆者在前文已經提到,很多高中地理教師主要采取“一言堂”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試圖以此方式提高學生的書面成績,但是高中地理的學習絕對不能靠死記硬背,該方法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會適得其反,只會讓學生越學越疲憊。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可以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原則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教師提出某個有意義的地理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答案,不僅僅會提升課堂的學習效率,還可以鍛煉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二、改善傳統高中地理課堂的方式
(一)分解目標、明確思路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考大學的壓力下,無論是家長亦或是教師都開始亂了陣腳。高中地理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有些教師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尺,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逐漸放棄錯誤的教學理念,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或者將大的教學目標逐漸分解,從而一一擊破。教師不要急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先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和有趣的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然后,通過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最后,指導學生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二)劃分模塊、分類學習
新課標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應改變原有的課程排版方式,將地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問題按類別加以分類和整合,將地理學科主要內容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幾個模塊,在每個模塊則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點地理專題;再將具有影響的地理專題進一步細化,具體到地理人物和地理事件,構成“模塊+專題”的學習模式,形成一種新的多樣化和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強調了重點內容、重點知識和專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符合創新思維培養的要求,有利于新思維模式的開拓,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更加新穎而且具有時代性。
為適應時代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有利于21世紀人才的培養,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部對中考、高考進行了重大改革。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在地理課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一、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二、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基礎,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科能力
考試雖然不是考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四、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新課改以后教學工作不再以應試為最終教學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體現,和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是相符的[1]。高中地理教師是高中教學工作中的一線工作者,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轉變老師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傳授教學知識為主,一般工作兩三年的教師就能夠很熟練地進行教學,往往只是看一下教材就開始授課。但是現在的課程教學除了有50%的課本知識以外,還要有40%的時間用于師生互動,剩下10%的時間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就要求當前地理老師在教學方面要產生一定的緊迫感,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夠不被時展所淘汰[2]。現在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熟練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形成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教學方法。高中地理教師面對的都是年齡較大的學生,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地理學習方法,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教為主,可能就會限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學生不能夠充分挖掘適合自己的地理學習方法[3]。例如一所學校的地理教師在教學《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的時候,有些學生的地理基礎不好,教師通過實驗的方式來使師生之間形成互動,實驗過程中老師通過擠壓吸耳球產生風讓紙條飄動,然后問學生紙條為什么會飄動,并且提醒學生有了答案請舉手回答。在這種教學方法下,課堂氛圍被激活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拘束。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表現來揣摩學生的思想,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此外,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做完習題后,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請別的同學做出點評,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最終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新方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在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方面課堂組織形式的轉變勢在必行。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接下來我們將就這幾種方式展開詳細的論述:
1.通過實踐帶動課本學習
高中階段的學生很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學生之間思維方式以及綜合素質也存在差異。而傳統的教學目標是預設性目標,已經不能夠適應新課程理念的需求[4]。新課程理念下應該將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相結合,將文本式教學轉變為實踐式教學。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嘗試探索答案,將課堂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簡單化,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
2.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考試難點
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進行到一個階段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測試,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并且根據學生掌握的程度來對所講授的知識進行階段性復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5]。高中地理教師在平時布置作業時應該將地理知識與日常教學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夠最大限度地進行自我能力的展現。
3.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高中地理教師要糾正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但是不能夠只停留在糾錯的層面上,要能夠重視糾錯過程中產生的其他作用。例如,高中學生在學習熱力環流知識的時候面對地面冷熱變化,學生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使用三步教學法來幫助學生減少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鄭 剛.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創新觀之我見[J].才智,2010,(3).
[2]唐金紅.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0,(4).
[3]楊玉環.高中地理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4).
課程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因為課程規定了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方向、學習方式,以及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與時俱進,提出了新課程標準,并且開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現代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要求教師轉變目前的角色,樹立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從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強調必須改革“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情境,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自由空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吳傳鈞院士在談地理教育改革問題時說:“地理教育是一件頭等大事。它不僅關系到發展地理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問題。”吳傳鈞院士的講話明確指出了學生素質與地理教育有直接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的地理教育比大學更為重要,因為它影響人的一輩子。新課程標準對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既認識自然世界又認識人文世界,并且通過對兩個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懂得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并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自覺地保護資源與環境,并樹立全球一體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維護世界和平。這就是中學地理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如何適應素質教育模式,做好地理教學活動的轉變,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教學方式重心的轉移——樹立“育人為本”的生命價值觀。
在現代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和每個學生而言,都是生命歷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是其人生中充滿生命活力意義的重要構成部分。地理教學活動不但要適合中學生的心理與智力特點,還要著力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這就使得實際能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在傳統教學中,地理教師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道德行為和人格的共鳴,過于強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忽視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就好像是知識生產線上需要組裝的產品,每一門學科都是該產品需要組裝的部件,地理教師就好像是安裝“地理”部件的安裝工,教師和學生的生命色彩與激情都被扼殺在流水線的快速流動之中。為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把握機遇,深入鉆研地理教材,靈活地采用并創新多種生動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以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中,落實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和掌握自然與經濟規律的能力,使學生獲取探求知識的能力;加強科學思維方式,使學生獲得智力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和造福人類的責任感,加強非智力品質的培養,這些應作為改進地理教學活動的重點。學生的生命活力在他們的這種積極主動參與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來。在這樣的課堂生活中,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屬于認知的范疇,它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學科知識的增長過程是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表現為學習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生命價值。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轉變——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往今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與內容對傳統的教法提出挑戰。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求改變過去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強調探究、發現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活動更多地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身有用的知識。
在課堂教活動中要實現知識的生成與生長,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個重要保證。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其實質就是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師生交互作用關系,教師的理念和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起決定性的作用。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出發,學生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對象,而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源泉”。在這種課堂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一種資源,學生也是一種資源。雖然他們的內涵不同,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處于課堂的雙向互動的交流狀態中,實現來自教師、學生、教材等多種渠道的知識、情感等多種信息的互享。
三、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注意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延伸。
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閱讀材料”等欄目,發展學生的思維,通過教材中的景觀圖、彩圖、漫畫、示意圖、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動腦、動手,培養觀察、閱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圖表,發展智能和進行審美教育,加強競爭意識教育,讓素質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學中得以延伸。
三、課堂教學師生關系的轉變——注重角色定位。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師生的平等、合作關系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融合,建構一個多維交叉、相互作用的課堂教學平等關系的對話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折射著人性的關懷,散發著互動的氣息,涌動著個性的靈性。教師與學生合作參與、平等對話、互教互學,融合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地理教師應是學生的“導學者”。地理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導學者”,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從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具體來說,就是指教師要從“獨奏者”角色過渡到“伴奏者”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地理教學的一線教師要適時自覺地進行“角色”的轉變,并意識到現代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而切實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確立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思想,自覺地調整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參與者、啟發人、引路人,完成從知識的講授者向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的轉變,以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的需要。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地理教師應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校是課程實施的最基本的單位,教師是課程實施的最重要的隊伍,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將對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感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反思、探究、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必須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和篩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學校教研活動解決問題,教師集體應當是一個教學研究的共同體。教師不能認為自己僅僅是個教書者,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并不是專家,而是教師。要把自己視為一個專業工作者,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教師的自我發展,讓自己成為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研究者。
課堂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與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同時課堂教學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攻堅陣地。新課程力圖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教學的片面看法,重建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等概念,倡導探究性、合作性、開放性的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這是對傳統教學觀的一種超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關系,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2、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組織教學研討 繼續開展多渠道的教師培訓工作,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探索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共同探討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圍繞韋軍老師和陳燦紅老師的教學公開課預演,共同研究新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結合我校本學期的對外教學開放活動,開展對外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理解學業水平測試,關注09屆高考方案 高中新課程進入復習檢測階段,針對學業水平測試組織積極的復課工作,由張威、王辛勤、陳燦紅老師共同開發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學業水平測試蚌埠鐵中教學資源——復課思路與復課習題(發表于張威老師博客blog.sina.com.cn/zhangweibbtz);關注2011屆高考方案與復習綱要,及時調整復課計劃,認真組織復課教學。
4、緊抓高三復習研討,做好二輪專題復習 為學習先進高考復習經驗,提高我校高三復習整體質量,積極參加高三復習研討,主動參加本學期在固鎮二中舉行的“2011年地理學科高三復習教學研討會”;校內加強組內交流,分工合作組織專題復習研討,由顧軼群、王辛勤、陳燦紅老師共同開發高三復課資源;深入教學一線,對高三地理教學進行跟蹤反饋,對三位高三任課教師進行“推門聽課”。
5、持之以恒組織氣象小組活動 繼續在初一、初二年級進行氣象小組觀測與記錄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本活動地理組全體組員共同參加,并聘任高繼紅、李晉、韋軍老師為地理氣象活動小組指導教師。
6、教學進度 如本學期組織期終質量監測,將按照下列進度進行。
年 級
期末教學進度
七年級
七年級下冊
八年級
八年級下冊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選修模塊:環境保護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復習(含地球運動、大氣等自然地理基礎)
7、本學期教研活動安排 本學期教研活動安排如下: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動計劃內容
參加教師
活動地點
召集人
二
2.21
學期教研工作
教研組長
市教科所
吳岱峰
三
2.28
選修模塊《環境保護》教材分析
高二教師
市教科所
吳岱峰
四
3.6
2011年高考復習研討會
高三教師
固鎮二中
孟慶紀
王 玲
五
3.13
初中地理教學研討
——七年級單元備課 鄉土地理教學
初中教師
蚌埠五中
沈 紅
六
3.20
高二年級地理教學研討課——環境保護
高二教師
蚌埠二中
葉國萍
七
3.27
市青年教師業務培訓
1.課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觀摩
2.全國初中地理優質課評比活動介紹
市35歲以下
青年教師
蚌埠實驗
中 學
吳岱峰
匡昌林
八
4.3
高考專題復習教學研討課
——氣候專題
高三教師及市35歲以下青年教師
蚌埠三中
曹 斌
九
4.10
XX屆省高中地理學業考試
復習研討
高二教師
教研組長
蚌埠九中
吳岱峰
葉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研討
——市青年教師業務培訓研討課
高一教師及市35歲以下青年教師
蚌埠鐵中
韋 軍
十三
5.8
初中地理教學研討
1.八年級教學單元備課
2.學業考試復習專題
初中教師
蚌埠六中
汪翠華
十四
5.15
高考命題趨勢專題研討
(要求:以校為單位準備近年高考試題分析材料、原創試題一題)
高三教師
蚌埠一中
賀廣明
十五
5.22
校本培訓一
全體老師
會議室一
王辛勤
十六
5.29
校本培訓二
近年來,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那么,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活動后教師要反思什么?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做好對新課標和教學內容的反思
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應該是課堂教學以后能促使學生成長和進步的階梯。以人本、科學的教學理念確定的教學目標,在知識內容和能力層面上應清晰、基本能在課堂中或課后檢驗,如:對于“新綱”中要求“理解”的內容,即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必須反復講深講透;而對于“了解”的內容,則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取舍;教學中要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擺脫“高考”指揮棒的束縛,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完全能適應今后的生產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識。
二、做好對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反思
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是否針對了學生認識現狀、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益。如:學生有哪些興趣、愛好亟待開發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是否已具備了支撐新知識學習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還缺乏哪些知識和經驗需要補充?教師所教各班學生特點有什么不同?等。
三、做好對教學方法、學生學法的反思
隨著對高中新課改的學習深入,我越來越感到: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增加“花色品種”,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如:課堂提問、討論發言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在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四、做好對地圖教學的反思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教材中的圖,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并且均是彩色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要思考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
五、做好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的反思
備課畢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缺漏,如:學生對相隔時間較長的知識的掌握和記憶不牢,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的學習不夠等。教師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教學時肯定會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找出失誤和缺漏,把這些相關情況記錄下來,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為以后教學中的借鑒。
六、做好教學評價的反思
《課程標準》將學生和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教學相長。淡化終結性評價和考試甄別功能,強化過程評價和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強調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將評價機制融于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中。這樣評價學生是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誠摯幫助,以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最終目的,旨在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而不是甄別和評比,注重的是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七、做好對自身教學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親和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質、開闊的胸懷、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果斷的決策力和創新能力。現在很多教育專家都在呼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這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才更能了解她們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學生認知水平和現狀,才更利于我們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所以,教師更應該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質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這樣才能令學生信服。
八、做好對地理作業的反思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緊密聯系實際,側重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力求學以致用,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如學習了《我們怎樣學地理》一節后,可創設情境:暑假里,小偉和小琳隨夏令營的同學到國家森林公園游玩,他們因玩得忘形,不幸掉隊,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大家覺得他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辨認方向,盡快找到回去的路呢?請把想到的方法說出來。這樣,把課堂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識。
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使教學“社會化”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反映全球變化形式,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因此,人口、資源、環境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當成為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時代脈搏,注意收集新聞報道中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熱點,讓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例如,在學習《我國地形》中的“四大高原”時,可以講解: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飛船載著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按計劃進入預定軌道,并于9月28日17時38分在內蒙古安全著陸。你知道,我國衛星發射基地除酒泉外,還有哪些地方?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合作探究:1.神舟七號為什么選擇在甘肅酒泉發射?2.神舟七號在內蒙古中部降落的原因是什么?3.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為什么在今天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談談你的認識。4.在載人航天輝煌的成就鼓舞下,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又應該怎樣做呢?學生會各顯神通,積極搜集資料,查找相關信息。這樣“社會化”的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拓展學生視野,而且能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化”的地理課堂,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學生還是被動地學習,課堂教學缺乏生氣。因此,教師要構建“開放化”的地理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首先,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應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社會實際,由傳統封閉式教育向現代的開放式教育轉變。如在《世界的地形》一節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利用沙土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學生積極動手,學習情緒高漲。這樣的學習,無疑對學生終身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17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出發點主要為了讓高中學生得到良好的學習成績,將應試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而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對高中學生實施全面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高中教育對學生所具有的人文關懷體現出來,更加體現出當今新時期中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全新風貌。作為一種堅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前線的高中地理教師,是當前新課程改革具體的執行人員,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轉變對當前新課程改革是否能夠真正落到實處起著決定作用,對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探索,同樣是擺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師面前全新的課題。下面,筆者就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
一、相互尊重、融洽情感,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的身份。為學生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發表自己論證過程和論證結果的機會,教師做到真心地傾聽、真心地關注每一個學生,學生不再為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而感到羞愧。教師也不再為偶爾的講錯被學生指出而惱怒,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滿課堂,師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探究、發展的伙伴。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前提。因此新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探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這樣有利于教師及時洞察學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如:我在上“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時,學生突然提出:地球自轉時為什么人不會像甩干機一樣甩出去呢?站在南極的人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傳統的課堂,教師可能會以為他故意搗亂,也可能會批評他,如果這樣的話,以后這位學生也許因此再不會提出疑問。老師因此也失去和學生交流的機會。我采取的方法是:這位同學提的問題很好,剛好借此問題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師生之間馬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教師這一觀念的轉變,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使學生的思維給激活,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愿意與你交流了。所以說,尊重學生的觀點,并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對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開放思維能予以正確引導,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培養,是現代新型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讓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變“結果學習”為“過程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合作的過程。如在講授新教材“海洋資源”,就可編制“汕頭海港的興衰”這一案例。當疑惑出現時,就讓學生們向教師提問。然而他們的問題老師只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他們不能要求教師來為自己解釋這一現象,而必須集中并組織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比如學生不能問“汕頭擁有那些海洋資源”、這些海洋資源給汕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機遇?“汕頭港為什么會衰落”,但可以問“過去的汕頭港繁盛嗎?”“現在的汕頭港衰落了嗎?”、“出口屬于汕頭的海洋資源嗎?”前一類問題并不是所求信息的具體表述,因為它要求教師去形成概念和因果關系,后一類問題則只是有關信息的具體表述。
如果老師沒有創設情景,沒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問題,直接由老師來講述的話,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真正掌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對問題情景有意識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處,這些留著給學生們去挖掘。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創設問題情景,以保證學生會持續地看到實際活動中的地理學探究,而且保證他們會一直參與其中。教師通過一種特殊的問題創設形式加以引導,教師采取只回答有關信息的具體表述,而不回答有關概念的形成和因果關系的方式來誘使學生提問,把問題情景的創設由老師向學生延伸,以引導、訓練學生思維。
三、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