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31 10:19: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命時鐘的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岡薩雷斯是墨西哥莫雷利亞市的一位市民,在一家工廠上班,妻子在一家商店上班,有一個非??蓯鄣膬鹤樱铍m不富有,但日子過得卻很溫馨。然而,兒子七歲那年,得了惡性腦瘤,花了很多錢,最終還是走了。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去了另一個世界,夫妻倆痛不欲生,妻子漸漸地有些精神恍惚了,經常在夜里起來往外跑,叫著去找兒子。后來,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整天哭笑無常,終于有一天,她又一次獨自跑出去,岡薩雷斯到處找也找不到,第二天,才在一個水池子里發現了她,早已經溺水身亡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岡薩雷斯萬念俱灰,他覺得活下去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便打算用自殺來結束生命,同時也結束自己的痛苦。于是他準備了一些安眠藥,準備服下去一死了之。就在這時,他忽然想到,在妻兒患病期間,他曾向朋友借了一些錢,現在也沒有還上,如果自己死了,朋友的這筆錢不就再也還不上了嗎?想到這里,他改變了主意,準備先把錢還上,然后再自殺。第二天,他就回到工廠上班了,同時利用節假日到市場上做些小生意,所賺的錢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全部存了起來。一年半以后,他終于存夠了這筆錢,把它還給了朋友,了卻了一樁心愿。但此時,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已經淡化了,而且從做生意中,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便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他辭了職,專心做生意,由小到大,后來成了一個老板。談起當初的想法,他說:“如果不是因為心里有著還債這個目標,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是這個目標支撐著我走到今天的?!?/p>
亞瑟爾是美國紐約的一名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一名罪犯開槍擊中了左眼和右腿,變成了一個又瞎又瘸的殘疾人,而罪犯卻逃跑了。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將罪犯繩之以法,無論罪犯逃到哪里,都要將他緝拿歸案,決不能讓罪犯逃脫法律的制裁。從那以后,在長達九年的時間里,他跑遍了美國,還去了兩趟歐洲,終于在一個小國家發現了罪犯的蹤跡,將其抓捕歸案,使罪犯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他也因此立了頭等功,成了一個英雄人物。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幾個月以后,他竟然自殺了,在遺書中,他這樣寫道:“這些年來,讓我活下去的最大信念,就是抓到這個罪犯,因為有這一目標作為支撐,所以盡管身體殘疾了,但我從來不曾絕望過。那個罪犯被判了刑,我的目標達到了,可我也失去了生活的支撐……”
生活如果沒有了目標,就會迷失方向;生活有了方向感,生命才能精彩。目標是生命的一種支撐,只有為生活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生命才能充實,才能不斷給自己增加信心,以堅定的信念走向未來,從而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快樂幸福。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67-03
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夢,而中國夢乃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每一個中國人也都有自己的夢,這更是自身價值的充分實現夢。
當前,特殊的中國知識女性群體,已成為推動國家進步與社會文明的一支偉大力量,她的地位、權利的實現與成長已經崛起為世界婦女進步的佼佼者。她們既要扮演可敬可佩的職業女性,又要扮演溫柔可親的賢妻良母,這種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比較中確立的價值取向,也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特色”。她們能否恰當平衡好事業與家庭的關系,充分實現自身生命的豐富價值,獲得社會的廣泛尊重與認可,獲得幸福的人生體驗,將是每一個中國知識女性的人生夢。
一、時展中中國知識女性生命價值的豐富內涵
知識女性,就其本質而言,是指接受過知識傳授、人格塑造、品德素養等社會化過程的女性,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科研、金融等領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她們生命價值的內涵是豐富、全面而多樣的。
(一)知識女性的生命價值不單指個人價值,更包括社會價值
知識女性是參與社會的重要活動主體,而且有些已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其生命價值的內涵不僅在于對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個人價值,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滿足社會、他人需要的社會價值。如今的知識女性,已不再是傳統社會中作為男性附屬物的存在,她有自己的思想、主張、意志和需要,有生命價值充分實現的訴求,不僅滿足于自身需要,更有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分享成果、獲得認可的自覺。
(二)知識女性的總體價值不僅指物質價值,更應涵蓋精神價值
冰心老人曾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蹦行砸躁杽倿槊?,女性以陰柔為美,她的細致、敏感、耐心、溫柔等,她所傳遞的勇敢、堅韌、智慧、用情等品質,會讓人感覺到世界原來如此豐富、溫暖、美好,因此,她們常常被視為真善美的化身。比如,當我們品讀著如林薇茵、蕭紅、張愛玲時,當我們欣賞著鄧麗君、阮玲玉時,當我們敬仰著秋瑾、劉胡蘭、江竹筠時,當我們感動著新時代的張麗莉(最美女教師)、吳菊萍(最美媽媽)時,也會為她們所面對的某些不幸而深深惋惜,但我們無不為她們驕傲和自豪。她們所創造的不僅是生產和生育方面的物質價值,更在于那催人奮進的精神價值――溫馨、智慧、不屈。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了愛和真理,勇于擔當,百轉千回,竭盡全力。
(三)知識女性創造的全部價值不僅體現在社會發展方面,還特別體現在家庭建設方面
人們常說:“教育一個男人,你只是教育了一個人;教育一個女人,你卻教育了一個家庭?!钡拇_,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越多,社會的整體素質進步也就越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單是獲得博士學位的知識女性已有近10萬人,如果加上接受過碩士、本科學歷的教育的知識女性,已成為社會發展中非常龐大的生力軍。她們所產生的全部價值,所傳遞給家庭的正能量,絕不是男性所創造的價值那么單一,它不僅在于社會發展方面,更在于家庭建設方面。
在當前中國的大多數家庭,哺育和教育子女、治理家庭的責任仍然主要由女性承擔。古時就有孟母三遷、歐母畫荻、長孫賢后等賢母賢后教子治家的經典故事,同樣今天大多數知識女性的品行、修養等對家庭和子女的影響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其所傳遞的勤儉、自強、堅韌、正直、善良、擔當等品質,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孩子的成長、影響著家庭的發展,決定著家庭的精神面貌,而且這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替代的。
二、當前中國知識女性在生命價值實現和推動中國夢實現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相對于傳統社會和當前某些較為落后的國家而言,中國女性在價值實現、綜合素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已經令世人矚目。盡管新時代觀念的轉變、社會的進步為女性的成長與進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但在目前的中國,作為女性,特別是知識女性,在個人價值的充分實現上,筆者仍深深感到許多的困難和壓力。
中國現代絕大多數知識女性集雙重角色于一身: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承擔著雙重職責:社會職責和家庭職責,并不斷努力兼顧二者以達到和諧統一。一個知識女性,既然受了教育,它必然會直接或必然地激發自我發展的需求,如果不工作,將會被社會所拋棄和不認可,也將失去自我價值更好展示并提高自信的機會,這是任何一個知識女性所無法接受的;但如果她只為工作,全身心投入,又可能面臨無法顧及家庭和諧的混亂局面,來自這里的痛苦同樣會將一個知識女性擊垮。而且,如果知識女性因為精力有限無法二者兼顧的話,或者工作受挫,或者干脆回歸家庭,那么將會更加印證了“在事業上女性天生不如男性”的說辭。所以,怎樣平衡好家庭和事業的關系,將會成為新時代中國知識女性最難應對的主題,也是知識女性生命價值實現夢的難點。筆者認為,這需要我們共同、持續地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社會角色的認同度有待加強
社會對男性成功的角色認同是統一的,沒有矛盾和沖突,可對女性不一樣,它既會指責一個為事業操勞的女性在家庭中的疏忽,又會苛責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在事業上的平庸。丈夫一方面希望妻子是個里里外外幫能干的好幫手,另一方面又希望知識女性不忘自己是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這種男性對女性以及女性對自身角色定位無法說清的矛盾和“女強人”家庭或婚姻失敗的刻板印象,加上社會輿論的推動必然會減弱女性在事業上的成就動機,也會加深知識女性角色認同的混亂和矛盾,讓她們無所適從。她到底是該盡力只扮演社會角色,還是該盡力只扮演家庭角色,或是兩個角色都要盡力扮演(可這必然帶來精力不濟的難題),甚至知識女性自己也很難抉擇。
或許大家都聽過“白骨精”一詞,即白領、骨干、精英的簡稱。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稱謂,它既反映了女性在事業上有了與男性平起平坐的水平與能力,但卻以她們“高高在上”的工作能力而讓男性懷疑和嘲諷成為“剩女”為代價。我們期盼,知識女性的角色扮演沒有固定模式,無論她們選擇什么角色、怎樣扮演,社會都能給她們極大的寬容、理解、支持、接納并認可,并且有效地提供其生命價值實現的平臺,這便是知識女性所期望的角色認同夢。
(二)某些傳統、落后的觀念轉變不夠徹底
雖然“男女平等”已經被寫入憲法,但“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觀念仍在發揮作用,女性作為男權主導的社會觀念下被歧視、被懷疑、被欣賞、被附屬的地位仍沒有徹底改變。加上家庭工作兩不誤的“新賢妻良母”標準又在日常生活中再次約束女性成為面面俱到的人,以至于知識女性在現實中總是感到力不從心,身心疲憊。有近80%的知識女性會萌生“做女人很累,做知識女性更累”的想法。
正是因為社會面仍存在著大量的就職、升遷等機會的不平等,正是因為家庭中仍存在差距收入、家務壓力和無酬等不利于知識女性全面、充分展示自我價值的因素,所以,我們常常要呼吁“男女平等”,努力在工作與家庭的職責劃分與認定、職務升遷、就業選擇、學習深造、政治參與等各項事務中暢通渠道,擺脫偏見,才能真正實現男女平等。這也便是廣大知識女性所熱切期盼的平等夢。
(三)法律和制度保障仍需完善
相對于傳統社會而言,法律在我國知識女性的權益保障和權利實現上已取得了重大成績,知識女性的成長和進步令世界矚目,已成為國家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但在針對性、細致性、完善性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例如,單就生育而言,由于我國目前人口過剩的事實,生育不僅得不到贊揚和鼓勵,且由此可能導致的就業艱難、事業“斷擋”、升遷無緣、身心失調等潛在危機仍無處不在,還沒有細致的、明確的法律保障。另外,目前一個家庭中計劃生育的主要責任由女性承擔,無論是哪一種節育方式,一旦出現意外,身體和精神的創傷仍發生在女性身上,這時候法律的可操作性往往并不強。
以上僅是從生育和節育這方面來說明知識女性群體的對法律保護需求的特殊性,還沒有考慮家務勞動、教育子女等對女性在工作方面造成的壓力和風險,加上現實中男女收入差距、向上一層流動機會的不等、傳統觀念和就業機制等性別歧視的客觀存在,男女實際上仍是不平等,而這些都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不斷完善和進步。
三、幫助知識女性在自身價值實現以致中國夢實現過程中克服困難、增強自信的建設性意見
(一)加大教育宣傳力度,促進傳統觀念向更科學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現有的大眾傳媒宣傳中仍將女性作為物化、對象化的形象,有意夸大女性豐乳瘦身才是美的性特征,或作為洗衣粉、美容護膚品的代言人,始終無法擺脫以男性審美標準為主導的依附形象、從屬地位和點綴需要,這樣的誤導更會加重女性在事業上的不自信,讓她們社會角色的選擇和作用發揮上產生動搖。這種低俗的迎合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遠遠大于宣傳本身的商業利益。
所以,我們的政府職能部門要注意加入全新的大眾傳媒宣傳理念,一是明確宣傳知識女性的工作能力與男性同樣突出。事實上,知識女性在受教育期間和結婚成家之前的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的確是有目共睹的,這時要與男性比起來是毫不遜色的,但之所以會出現后期的“能力滑坡”或“女性能力天生比男性弱”等后勁不足現象,一方面是家庭和工作難以平衡所導致的精力不濟,另一方面更是社會中傳統不良觀念和性別歧視所發生作用的負面影響。所以,要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尊重和支持知識女性,就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保護并鼓勵她們參與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積極性。
二是努力宣傳作為男性在家務勞動中負有同等的不可敷衍的責任,提倡男性在家務勞動中要共同分擔,而且要更多地關心、尊重并認可這些勞動,從而促進各種社會向更進步、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方向邁進。
(二)進一步完善價值評價和激勵機制,并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
傳統社會男性的事功主要在于立德、立功、立言,當然還有具體的修身、齊家等職責,女性則主要在家庭??山裉?,對男性的價值評價主要在事業,甚至齊家的職責也被淡化,而對于女性而言,評價標準卻又是雙重的,也是矛盾的,既要事業有成,又要家庭稱職,方可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人的精力卻有限,顯然這樣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既不公允也不客觀。我們不妨設想,如果中國的男性也像現有的知識女性一樣,自小受到社會角色教育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長大后要工作家庭雙肩挑,那么他在做出自己的成績時是更容易還是更艱難?
目前,對家庭建設的評價始終沒有一個既定的、明確的標準,尤其家務事的瑣碎,既耗費精力、時間不說,還不容易被認可。但保姆不一樣,她的勞動需要付酬,也就得到了認可與尊重。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既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的活,誰愿意做?誰又必須做?做完后有沒有獲得尊重與認可?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建立全新的、較為完善的價值評價和激勵機制,以能夠科學、合理、細致地評價知識女性在家庭建設和事業追求中的付出和努力,尤其是當她在家務勞動的同時又取得了事業的成績更應得到鼓勵與尊重。這對于增強知識女性的自信、提示男性家務勞動的平等、激發知識女性的工作熱情等都有極大幫助。
另外,推動家務勞動的社會化發展,幫助知識女性能夠從家務勞動中完全解放出來。這既是有助于知識女性全身心地投人工作,也給一些技術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女性人力資源分配的合理和優化。
鏡頭二:那天王娟4歲半的女兒陳婭在晚餐時不慎將一個蠶豆吸進了喉嚨,當即出現喘氣困難,話說不出來。幸好她媽媽及時發現了,趕緊向對門在醫院做護士的王琦阿姨求救,王琦匆忙中抓了兩只大號注射囂的針頭就走,到陳家一看,陳婭快不行了,只見她雙手在胸口亂抓,全身大汗淋漓,王琦趕緊取出那兩根注射器針頭,對準陳婭頸部氣管位置刺了下去,同時她又緊急招呼打120急救電話,火速送醫院做進一步搶救。到了醫院后大夫用喉鏡取出了阻塞在喉中的蠶豆,小陳婭也終于轉危為安,撿回了一條小命。
喉、氣管、支氣管異物,統稱呼吸道異物或氣道異物,是一種常發生于兒童的危急癥,尤其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這是由于小兒還沒有形成“危險”概念,加之活潑好動,愛吃零食,喜歡把小東西放在嘴里玩,而小兒磨牙尚未出齊,口腔控制能力、咽反射、咳嗽反射尚未健全,在互相打鬧、驚嚇、哭喊、嬉笑或咳嗽時,出現突然的深吸氣,這時就很容易將含在口中的東西吸入喉、氣管、支氣管中。吸入氣管的異物種類很多,以植物性食物異物為最多見,如瓜子、花生米、玉米粒、蠶豆等,這些東西光滑質輕,又為兒童所喜食,所以年輕父母對此應多加防范意外的發生,此外硬糖塊,硬幣、口香糖、筆帽、橡皮等小東西吸入氣道的也不少見。
在物理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也就是在某一課或某一單元的教學中要揭示哪一條物理規律,必須要讓學生了解,使學生產生具體的學習目的,引發學習動力。這一過程人們常常稱之為展標。展標的目的不是逢場作戲,也不是為了應付完成這一固定的教學環節,而重要的是要通過展示目標使學生盡快地認知目標,以便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才是展標的目的所在。以往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小黑板或投影儀將目標寫好,讓學生去看,或給學生講目標,說目標,這些方法固然可用,但往往對學生刺激不大,引發的學習動機也不夠強烈。在展示目標后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不一定要直接告訴學生本課應掌握什么,識記有哪些,學會應用的有哪些,共有幾個知識點。因為對于未接觸的新知識來說學生根本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這些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還是陌生的,所以展示的作用就會相對降低。而應用直觀演示實驗展示目標,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某種現象,這些現象對于他們來說盡管也是陌生的,但這是他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手摸到的,可引發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出現,是學習動機的源泉,是他們認定目標的基礎。在已有的事實面前,他們很自然地就會出現弄清現象發生原因的心理反應,這時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就可展示出較為清晰的教學目標。而且利用這種方法展示的目標學生易于認定。
例如:在進行“光的折射”一節教學時,為了展示目標,可用一不透明的空水槽放在講桌上,然后將一把鎖或學生們非常熟悉且能沉入水中的小物體放入水槽(注意放入時不要讓學生看到什么),可問學生看到水槽里放的是什么?學生們在水槽壁的遮掩下是看不到的,此時向水槽內倒水,讓學生注意看,隨著水位的升高,首先是前面的學生看到了物體,當水槽即將滿時后面的學生也看到水槽內的物體了。此時學生們會感到十分驚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然后告訴學生,是因為原來沒有水時物體反射出的光是直的,水槽壁擋住了進入你眼睛的光線,當然就看不到了,倒入水后物體反射出的光經過水面時拐了個彎,這時的光能進入你的眼睛,你就能夠看到了。那么光經過水面時拐彎的現象是折射現象,然后我們就來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和研究光的折射規律。這樣既展示了教學目標又激發了學習動機,為后面折射規律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這種方法是通過演示所出的現象給學生設疑,創設情境,學生自然地進入狀態。整個教學過程流暢,不會在展標的環節上有貼膏藥的感覺。當然展示教學目標的方法很多,要根據教學時機學習內容等具體情況而定。展示目標往往是教學的開始,而學生認定目標需要教學的全過程。展示目標是教師行為,而認定目標是學生行為,展標是為認標服務的。
所以用何種方法展示目標尤為重要,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直觀演示的方法應該說是一種好方法。
二、直觀演示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物理教學中,直觀演示是培養觀察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所學的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識,任何一個知識點都是客觀事實的產物,為使學生能夠尊重知識、尊重客觀事實,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某個演示實驗,在演示中教師通過引導指明要觀察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激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其二是教師的示范作用,演示實驗大部分是教師邊引導邊操作。學生通過觀察到的實驗技能和操作方法,為學生進實驗室進行獨立操作鋪平了道路。學生將來在實驗室無論是搞驗證形實驗還是搞開發性實驗,都會以教師演示實驗時的操作方法和觀察方法模仿進行。其三是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做演示實驗時教師由于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一般對實驗能夠預測出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況和實驗中的干擾現象,從而邊操作邊講明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的原因,使學生不致于因干擾而使觀察結果失真。這樣在演示的整個過程中都蘊含著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實驗技能,而且使學生學到了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辯證的觀點去觀察事物的能力。所以說直觀演示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礎,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直觀演示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生命教育;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6-0034-01
2012年2月北京市育英中學一名高二女生裸身從教學北樓四層窗口跳下。成為近年來發生學生自殺的最新事件。杭州疾控中心2009年杭州地區1600多名學生的調查顯示,中學生中有約20%的人自我報告曾經有過自殺意念;在有自殺意念的這些人中,有10.5%的學生(占所有人群2.6%)自我報告有過自殺未遂史。同時我們還能看到由于口角發生的打架斗毆事件正趨于低齡化;由于未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導致意外懷孕而對小生命隨意處置的事例也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反映出學生在認識自身生命價值上存在的缺陷,也折射出人們對生命教育的忽視。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社區、家庭、學校的共同配合,才能很好的推動。由于歷史原因及各級教育機構的認識原因,我國目前極度缺乏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生命教育工作者。教育的重擔也只能落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那教師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素質來創造性地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呢?
1.具備生命力的理念
生命教育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具備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的基本素養。在中學生命教育中,作為與學生長時間接觸的群體來說,教師首先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的生命在于生命教育,其行為、言語的體現成為學生的人生觀養成的必備;教師亦要形成自己對生命的獨特理解,依此才能讓學生在對比中把握方向,提高認識;第三教師應當具備借助多種渠道向學生主動傳達的愿望,課堂教學、課后交流、活動展示都能成為教師主動傳達的渠道。
2.掌握專業性的知識
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1979年生命教育這一概念得以明確,國內從20世紀開始加強了對這方面的翻譯及理論研究,教師可通過網絡、圖書館、雜志等多種形式完善自我的知識,讀懂生命,認識生命。教無定法,特別是在理論界尚無完整的理論支撐時,教師間的交流、實踐經驗的積累能讓教師在較短時間內彌補知識上的差距,了解不同學生的差異表現,進而針對性的采取教育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教師的老師,通過與學生的教學相長,也能彌補教師專業知識的不足。
在實踐中,很多教師感嘆學生的工作很難開展,特殊學生的心理更難進入。當我們去埋怨學生的時候,往往忽視自我心理知識的欠缺。溝通的技巧、溝通的方向、所要達到的目標、溝通的范圍等等都不是教師考慮的內容,溝通教育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展示健康性的心理
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生命情感,首先應重建和反思自己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教師對待職業的態度展示出的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教師既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創造者,同時又是學生精神生命的創造者,心胸狹隘的教師會在幼小的中學生心理造成陰影,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大學教育重視知識技能的獲得,謀求“何以為生”的能力發展,卻放棄了“為何而生”的理性思索,忽視了對大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注和生命本身的尊重,使得不少學生缺乏對生命和生活本質的全面理解,容易出現精神上的孤寂落寞和空虛無聊之感,從而引發一些危害自身、他人或社會的不良事件。大學是“大人”之學,是“成人”之學,大學不僅要使學生專業成才,更要精神成人,培養學生的襟、大視野、大境界,使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大學生真正成為人格健全、品質優良、積極向上的社會公民。而生命教育理念的倡導和實施,正是基于這個目的。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理念緣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其堅實的思想基礎來源于人們對死亡問題的思考和探究。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出版了《死亡的意義》一書,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對死亡問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美國一些學校開始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后來則發展為生死教育。第一位倡導生命教育的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在美國加州創建“阿南達村”,開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生命教育》一書中,華特士開宗明義地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更重要的,不僅是在學校的年歲,人的一生都是教育的歷程。這本書被認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專著。
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有關生命知識的教授,使其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有珍惜和尊重的態度,關注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養成良好的品行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在當代世界,生命教育既是一種教育形態,也是教育的一種目標和內容。真正的教育是要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生命得以點化和潤澤,活力得以鼓舞和激揚,價值得以肯定和提升。正如偉大詩人泰戈爾所言,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生命是教育的基礎、核心和歸宿。教育的對象和主體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尊重與敬畏生命,是教育永恒的主旨和訴求。學校作為培養人、教育人的場所和機構,應該是接納和理解生命、促進生命健康成長的搖籃,是真正育人、成人之所。
二、生命教育與大學生精神成長
《學習的革命》一書的作者戈登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達到三個和諧,即學生與自身生命的和諧、與周圍生命的和諧,與大自然萬物的和諧。以珍惜和成就生命為主旨的生命教育強調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共生共融的和諧關系。這種教育理念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很多方面都能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與提升。
1.同情與仁愛
同情,就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關注和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悲哀,在感同身受中建立起對他人的關愛與悲憫。同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精神品質。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從人類行為的動機出發探討人類道德的基礎。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于同情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叔本華認為對于道德基礎,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由于同情心的本質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與自我其實本無差異。在利己和痛苦主義者看來,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一種絕對的差別,這是他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的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間的無差異性,這既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開而去,就是認識到萬物間的無差異性,這里叔本華對道德起源的論證存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萬物一體),和莊子的齊物思想本質上有共同之處。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別人,盡量幫助每一個人,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公正表現了同情的否定性質,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他人。而仁愛則表現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高出一個級別,即看見他人痛苦,就像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每一個人。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是確實存在的,即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
大學生正值人生發展的關鍵期,處于生理成長、心理發展與精神構建的重要階段。在走向人格健全和精神獨立的過程中,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一步步地確立。在個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信仰中,要溶入強烈而堅定的同情心,接納生命的個體差異、尊重世界的多元和豐富,從內心深處理解和關愛他人,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此時的思想、感情和需求,并給予及時的關心、安慰、支持和幫助。有人說,看一個人道德、情操和待人接物的修養如何,只要看他對別人的不幸做出怎樣的反應就可以判斷出來。面對他人的不幸和困難,是為他焦急,為他解難,還是冷漠甚至幸災樂禍,就能充分顯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情感修養直接表明其道德教養程度;道德教養決定著一個人同情和關心他人的愿望及能力。
同情產生公正和仁愛。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命,感受生命之美,領悟生命的真諦,關愛自然生命,培養其仁愛精神。當一個人對自然生命充滿了愛,退而廣之,他必然會愛生活、愛人生、愛社會,一個內心充滿仁愛之情的人,必然也是一個精神充實,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益之人。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在《美德書》中,將“同情博愛”列為經典型的、不會隨著時代與價值變遷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其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2.敬畏與珍惜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劇烈變化、人類價值觀念的轉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失去了對生命的關注,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自殺或殺人、虐殺動物、危害公共安全等社會事件,一次次為當前社會的和諧安定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所謂敬畏生命是指人們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關愛、敬仰和維護。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澤認為:“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但從來不會由于疏忽而傷害和毀滅生命。在他體驗到救援生命和使他避免痛苦、毀滅的歡樂時,敬畏生命的人就是一個自由人?!?/p>
事實上,敬畏生命的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就是自然界萬物的神秘性所引起的人們對生命敬畏的表達方式。我國傳統思想中,歷來倡導貴生、重生、尊重生命、強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儒家思想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保ā缎⒔洝なブ巍罚┛鬃又v君子有“三畏”,即先要畏天命,然后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道家則認為世間萬物均應法自然,而生命的存在是自然而生,因此尊重自然法則,也應尊重生命的存在,莊子甚至為此而作專著《莊子·養生主》篇。因此,馬克斯·韋伯認為:“中國人對一切事物的評價都具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即重視自然生命本身,故而重視長壽,以及相信死是一種罪惡?!?/p>
生命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探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構建充實而深厚的人生信念,從而實現人生的幸福與完善。萬物有靈,所有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尊嚴,都有權利得到生存發展的機會和條件。生命教育關注不同生命的差異與多樣,對所有的生命都心存善意,努力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生命教育的實施,要讓大學生意識到任何生命都有自由選擇和自主成全的權利,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生命本身就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3.責任與希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境,承受來自各方面的沉重壓力。身處逆境時,是沉著冷靜、勇于面對,還是緊張慌亂、悲觀退縮?不同的應對方式,也體現了個體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特征。當代大學生普遍面臨著課業繁重、就業嚴峻、人情淡漠、交往受挫等種種問題,從而造成不少人心理壓力巨大、悲觀厭世、空虛無聊、生活乏味,感覺人生了無意義和價值,從而喪失了對生活的樂趣和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近些年來發生在各大院校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今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責任感缺乏和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認為生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自己可以隨意處置由此引發的一樁樁悲劇,不能不令所有人深刻反思。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其名著《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指出:“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人生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要具體的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機遇去實現其獨特的天賦使命。”“一個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期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
生命教育強調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惜,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責任意味著擔當和履行,體現著個體對生命的關懷和成全;責任體現了一個人的心態、態度、原則、作風、風格、習慣、思想,是個體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感使得生命充盈踏實,使得人生自由從容,也使得整個世界豐富多彩。對自身、他人、社會抱有責任感的人,就能滿懷希望、信心百倍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4.意義與價值
不得不承認,我國學校教育充斥著很多極端功利的教導和誘惑,讀書是為了考好大學、找好工作、過好日子,考好成績是為了換取教師和家長的獎勵,乖巧聽話是為了迎合社會對好孩子的關愛與呵護。這種過于功利的教育雖然能夠滿足學生暫時的心理和物質需求,但往往會在他們內心埋下過于世俗、追名逐利的種子。
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和價值觀的多元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壓力和誘惑時,更愿意接受感官的刺激、物質利益的獲取、暫時目標的達成,卻漸漸失去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判斷,更無意于對自身生命發展和精神世界的充實。在學校生活中,大學生普遍反映“無聊”、“沒意思”,覺得困惑迷茫;而學校和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專業學習,很少能夠深入學生內心,傾聽他們真實的呼聲與心愿;也很少指導他們去構建精神的家園,幫助他們內心的充實與完善。大學生活的空虛乏味、了無意義已經成為大學生最明顯的心理狀態。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教育是順從生命和成就生命的重要途徑。生命教育始終捍衛的是生命至高無上的尊嚴和價值,認同每一個生命存在與發展的合理性和意義。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生命教育意味著深切關注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情感,能夠給他們在復雜社會和種種壓力下焦灼不安的心靈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全面樹立起對自身和其他生命的關照和呵護。
5.幸福
教育是什么?教育又是為了什么?這是教育最基本的問題,也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終極問題。一個應該得到公認的答案是:為了人的幸福。幸福是人類共同的目標。從孔子周游列國以安天下到美國《獨立宣言》中主張的“追求幸福的權利”,古往今來的人們在為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尋求注解的過程中,都把教育當作了實現幸福人生的重要方式。
人是教育的基礎,沒有人就沒有教育;人以幸福為終極目標,因此教育就應該基于人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而在我國,“科學之上”的思維觀念影響深遠,學校教育偏重科學知識的授受,教師與學生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接受者,反而失去了彼此間的情感聯系和人格交流,也失去了作為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學生身為受教育者,只是接受科學知識的工具和容器,而不是活生生、有思想、有靈魂的生命個體。教育的內容、方式和結果都是為了學生“成才”,成為合乎社會規范和標準的勞動者和建設者,而不是真正讓學生“成人”。大學教育更是如此,在嚴謹科學的學術生活與平淡隨意的日常生活之間,很多學生無法建立起彼此之間的和諧平衡,也無法感受到學習對心靈和靈魂的浸和滋養,更無法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和幸福。從本質上說,這種教育本身就是狹隘的、異化的。正如雅斯貝爾斯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知識的堆積。”
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生命的需求和呼喚,尊重每一個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并希望實現每個生命的健康全面發展。因此生命教育是基于“為了人的幸福”,是貫穿生命發展始終的一種積極的、人道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學生成才,更要成人,成為具有生命活力、享受生命樂趣、具有獨特生命個性的人。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所說:“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僅僅在于培養能夠最有效地來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我們所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p>
三、大學教育:以學生的生命發展和精神成長為基石
近代以來,受近代知識體系分化、分析哲學思維的影響以及工業化浪潮下“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的功利主義思想的沖擊,科技理性成為大學的主導思維及價值取向,大學之“道”與“器”分裂對立,使得我國大學重技術工具性而輕人文思想性,也使得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呈現出過于理性而感性不足的現象。強調對外部客觀世界的研究與探索,而忽視對自身和其他生命的關注與眷顧,生命意識淡薄、生命意義缺乏、生命成就感迷失、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模糊等等,都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寥落。
重病缺錢,中年漢子愁斷腸
王連生于1959年,江蘇省常州市人,在常州市園林系統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王連生憑著自己過硬的園藝專業知識,辭職下海開辦了一個園藝公司,生意一度非常紅火,還在山東等地開辦了分公司。擁有了私家轎車和洋房的王連生,在生活中依然保持著樸素的感情。1995年春,他得知山東分公司附近的一所中學有五個初二的孩子因為家境貧寒即將輟學,當即找到學校負責人提出要資助這五個孩子。從那年起,王連生每年至少要在每個孩子身上花3000元。
考慮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且孩子已經讀到高中,家中需要有人照應,王連生從2000年春節起關閉了山東的公司,回到常州發展。就在那年,王連生將自己數十萬元積蓄全部投入了股市,卻沒想到恰逢股市連年低迷,短短兩年間就全部虧了進去。他只得繼續操起老本行做園藝生意,而此時常州的園藝市場已被重新“洗牌”,王連生的經營狀況一直不太理想。就在這時,一個壞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給了王連生全家更大的打擊。2004年4月20日上午,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王連生無意中發現自己的胳膊上有一大塊青紫色的瘀斑,當時他以為是自己干活時沒注意碰撞所致,也沒往心里去。此后的一個月里,王連生又連續發現自己身上頻繁出現多處瘀斑和出血點,還經常伴有頭暈、乏力等現象,他這才想起應該去醫院看一看?;灲Y果很快出來了,王連生被診斷患了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M5型。王連生當即住進了血液科病房。在連續進行了三個療程的化療后,2004年7月底,王連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癥狀也明顯緩解了。醫生告訴王連生,要想徹底根治他的病,惟一的辦法就是進行骨髓移植,而這項手術的治療費用至少得30萬元。醫生同時還告訴王連生及其家屬,王連生目前是處于化療后的第一次緩解期,這個時期的病人最適合做骨髓移植,希望他們無論如何不要錯過這個絕好的治療期,盡快將30萬元醫療費籌集到位,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醫院還緊鑼密鼓地與中華骨髓庫進行聯系,請他們幫助尋找與王連生骨髓組織類型相合的捐髓者。王連生很幸運,很快就有消息反饋回來:中華骨髓庫在深圳找到了一位與王連生骨髓組織類型完全相吻合的捐髓者,此人是一位在校的男大學生,而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盡快落實手術費用問題。這一下子,王連生一家人可難壞了。從發病到治療,王連生每天的醫療費至少在700元錢以上,短短三個療程的化療已經讓王家花了10多萬元錢,他的家庭情況早已捉襟見肘。而作為個體經營者,他又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必須完全自理。醫生還告訴他們,做骨髓移植前,王連生必須提前20多天進入無菌病房進行移植前的“預處理”,光這一項的費用每天就至少需要3000元。更可怕的是,骨髓移植后,王連生還必須每天服用大量的昂貴藥品并進行相關治療,每天的費用至少要在1萬元以上,此后王連生還要連續服用半年的抗排異藥。細算起來,這筆費用至少還得30多萬元。王連生全家都蒙了: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錢???
免予,此案的重點是生命
王連生面臨的經濟困難深深牽動著同病區病友們的心。無奈的是,同樣身患疾病的他們大多和王連生一樣,被疾病拖得不堪重負,他們根本不可能在經濟上幫助王連生。但他們卻給王連生提供了一個信息,請媒體呼吁一下,求得全社會的援助。病友們還告訴王連生,三個多月前一個也住在該病區的10歲女孩,經當地媒體報道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近40萬元,醫療費的問題當時就迎刃而解了。聽了病友們的話,王連生也心生希望,因為他自己也曾捐助過貧困學生,覺得這世上一定會有人肯幫他的。2004年7月22日下午,他打通了常州當地一家報社的求助電話。記者聽了他的傾訴,馬上趕到醫院采訪他。他一見到記者,立刻就淚流滿面??粗浾咛统黾埞P坐在他面前,他覺得自己已經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他對記者說,他是個“還有很多人生任務沒完成的中年人”,他不能死,他要活!王連生強烈的求生愿望感動了記者,記者不僅自己寫了文章,還請了電視臺的朋友來拍了電視。
第二天,當地的報紙和電視臺都對王連生的病情及眼前的實際困難進行了客觀報道。王連生看著這些報道,熱淚盈眶。他熱切地等待著好心人的捐款和幫助。但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報紙和電視臺的報道過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王連生竟然沒有接到一筆捐款。每天都翹首以待的王連生心里很不是滋味。病友們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都用同情的目光看著他,卻又不敢多說什么。想到病友們說起的那個得到了40萬元捐款的女孩,他心里極為不平。他覺得社會在對兒童充滿愛心的同時,對他這個中年人太不公平了。那幾天,王連生整夜整夜地失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醫生告訴王連生,原先答應給他捐獻骨髓的那名深圳男大學生突然變卦,不愿意為他捐骨髓了。之后,中華骨髓庫又先后為他找到了另外三個骨髓類型匹配者,但他們因為種種原因也先后改變了主意。中華骨髓庫無奈只得重新尋找志愿捐髓者,讓王連生等候消息。
那些日子里,全家人所有的事情就是四處奔走求告。深愛他的妻子含著淚去向過去的一些熟人借錢,但跑了很多人家、看了很多冷眼,卻沒借到多少錢。這一切讓王連生的心冷到了極點。但是,求生的本能又讓王連生不愿意放棄,他在夜深人靜時常常落淚,把枕頭都濕透了。一天,百無聊賴的王連生正在看電視,電視里播的是一個電視劇,講述的是一個人向知名企業敲詐。那個人狂叫著說:“他們那么有錢,這點錢對于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算得了什么?”王連生的心里一動,他突然有了一個荒唐的主意:向一些有錢的廠家要點錢。這些廠家效益那么好,幾十萬元錢還是能掏得出的,就當是他們做了一次公益活動吧。求生心切的王連生沒有再多想,立刻就用自己的身份證到常州某銀行辦理了一張銀行卡。2004年9月10日,王連生給海南某椰奶公司和上海某糧油廠等多家知名企業的負責人寫信,他在信中說:我眼下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個困難是我從未遇到、暫時也無法克服的,請你們必須在10日內將錢匯到指定的賬戶,否則就讓你廠的經營徹底崩潰。如果我沒有收到錢,你們自己設想后果吧。
上海某糧油廠董事長張某收到了王連生的信,全廠驚慌不已、雞犬不寧。2004年9月21日,張某向上海警方報了案。次日,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成立專案組對此案展開調查。警方從信封上的郵戳發現,此信是從常州寄出的,便派偵查員趕赴常州。在常州警方的協助下,上海警方查遍了常州市的人口信息,但卻一直沒有找到“王連生”這個人。最后,上海警方通過一些特殊的偵查方式查出有一個名叫王連生的人,戶籍在河北,現因患白血病正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其銀行卡就是在醫院附近的一家銀行辦理的。最后,警方終于查實,這個王連生就是寫敲詐信的王連生。讓警方吃驚的是,王連生寫敲詐信時,用的竟是自己的真實姓名。上海警方決定將王連生帶回上海進一步審查。
警員們找到醫院,王連生的主治醫生曹祥山告訴警方,王連生目前正處于治療的關鍵時期,如果有什么刺激,馬上就有生命危險。令他們驚訝的是,王連生寫出敲詐信后,銀行卡上一筆錢也沒有收到。他們覺得,這顯然不是一個熟練的敲詐者,敲詐也是事出有因。如何妥善處置好這個處于特殊時期的“特殊犯罪嫌疑人”呢?警員們立刻向上級部門請示,并認真征求了醫院方面的意見。得知王連生的特殊情況后,上海警方決定: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把拯救王連生的生命作為此案目前的重點。為了避免刺激王連生致其病情惡化,偵查員當天就撤回了上海。回到上海后,上海警方就此案再次進行研究。警方認為,王連生出于求生本能敲詐他人,事出有因。而由于他目前的特殊情況,更鑒于他的敲詐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后果,經上級部門批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2004年11月24日,上海警方得知王連生近期病情穩定后,當即便派出三名警員再次趕赴常州。三名上海警察在醫院的病房里見到了王連生。王連生一見警察,臉色都變了,他開口就說:“你們不用多說了,我跟你們走?!本瘑T們與王連生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長談,最后,他們鄭重地向王連生宣布:“我們決定不對你采取強制措施,此案也就此了結了。希望你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一定要記住知法守法,以后無論遇到多大的難關,都要以合法的方式去解決問題?!?/p>
王連生根本沒有想到警察們會這樣寬恕他。那一刻,他的眼眶濕潤了,哽咽著說:“我發出信以后就后悔了,可我收不回來了呀。我知道我糊涂,我知道錯了??!感謝你們,是你們讓我重新獲得了另一種生命。如果我真的敲詐到了錢,就算做了手術,還有什么臉活著呢?”
重獲新生,用陽光的眼睛看世界
王連生萬般無奈敲詐廠家的事情被他的家人知道了,家人們震驚之余,對警方的做法也深為感動。外人都能這樣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何況家人呢。王連生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家里的經濟也不寬裕,但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相繼拿出了6萬元。他們再三叮囑王連生:“好好治病,風雨之后一定有陽光的?!蓖踹B生剛上大一的兒子也非常懂事地將自己的生活費用壓縮到了最低點,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天的花費連午餐在內不得超過5元錢。王連生的妻子為了給丈夫治病,毅然把家里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14萬元的低價賣掉……
王連生的朋友和鄰居們聽說了他的事后,也都被感動了。一個鄰居說:“連遠在上海的警察都要救他一命,我們是每天見面的,說什么也得盡點心??!”他們也盡自己的所能,拿出了一些錢,并為王連生一家提供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幫助。就這樣,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王連生一家很快就籌集了20余萬元的醫療費。
在王連生積極籌措醫療費的同時,有關方面的救治行動也在緊張地進行著。中華骨髓庫終于在2004年11月26日在浙江省舟山市為王連生找到了一位骨髓類型匹配者,是一位剛滿20歲的女大學生。因為類型匹配,骨髓庫的工作人員約見了這位女大學生。這個年輕的女孩身高只有1.5米,而且非常清瘦。工作人員擔心地問她:“你的身體受得了嗎?”女大學生高興地說:“沒什么,如果我的骨髓能救一個人,那太有意義了!”但她要求,一定要了解一下王連生的情況。2004年12月6日上午,浙江省紅十字會應這位女大學生的要求,來電話向醫院了解王連生的情況。出于救治及醫療慣例等方面的考慮,主治醫生曹祥山在向對方介紹了王連生的生理特征及健康情況后,也將王連生前不久發生的敲詐事件告訴了這位女大學生。曹醫生很擔心,這件事可能會影響王連生在這位女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她也許會改變主意。但這位女大學生聽完后,態度堅決地說:“我一定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配合院方,將自己的健康骨髓無償地捐獻給王連生。我要通過這件事,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關心著他,讓他更切實地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并希望他能將愛的種子播向四面八方!”曹醫生放下電話立刻趕到病房,把這位女大學生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王連生。王連生幾度哽咽,他對醫生說:“以前是我自己誤解了一些事。我們這個社會,其實還是好人多,還是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讓這個大家庭更溫暖、更團結、更有活力。命運對我是殘酷的,而我卻是幸運的。我一定要像那個女大學生那樣,用陽光的眼睛去看世界?!?/p>
一切就緒,江蘇、浙江兩地的紅十字會已經為王連生安排好了所有的骨髓移植事宜,手術確定在2004年12月下旬進行,屆時浙江省紅十字會將在浙江大學附屬醫院從這名女大學生體內兩次采集造血干細胞,然后經過特殊處理后,于當晚迅速輸到王連生的體內。
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已經于2004年12月13日起對王連生進行手術前的“預處理”。如果順利的話,一般術后十天左右王連生體內就可長出新鮮骨髓,屆時他的血型和染色體都將改變。考慮到目前王連生與那位女大學生的血型不相合,醫院在骨髓移植手術前還將對王連生進行血漿轉換手術。
此時此刻,王連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病好了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浙江去尋找那位女大學生,感謝她的再生之恩。這之后,他會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重振事業,讓家人早一天過上好日子。將來有了能力,他一定會努力回報這個給予他厚愛的社會。
從今年早些時候起,這位意大利鋼琴家的身體就亮起了紅燈,他先是在醫生的建議下,從3月開始就陸續取消了包括美國、德國在內的多場音樂會,之后又宣布取消了上半年的全部演出。雖然,波利尼此前很少傳出病況,但他吸煙的嗜好卻為自己的身體埋下了不少禍根。據說,這位鋼琴大師煙不離手,幾年前他所在的DG唱片公司推出的宣傳畫冊便是佐證,在一張照片中,大師手拿香煙,廢寢忘食地將它點燃。
人如果只有心靈該有多好
這句話似乎極為適合偉大音樂家們的人生訴求。近幾年來,由于身體原因淡出舞臺的大師數量激增,其中大多是國際音樂舞臺上的重量級人物。2011年,已經執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40載的指揮家詹姆斯?列文(James Levine)習慣性病退,除了取消2011~2012演出季余下的演出外,整個2013年觀眾也無法在樂池中看到這位大師的身影。之前他還因同樣緣由,被迫辭去了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
消息傳來,紐約歌劇界可謂一片哀嚎,人們為一代歌劇指揮大師的淡出而唏噓不已。此前,列文長期受腰椎間盤癥狀的困擾,而根源便是他過于肥胖的身體。盡管這位69歲的大師每一次離開舞臺時,都會像電影《終結者》中的施瓦辛格一樣重申“I will be back”,但不確定的病情和反復進行的手術,的確嚴重影響了這位音樂大師的藝術生涯,至少目前他還沒有重新復出的時間表。
同樣是身體原因,小澤征爾這位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國際級指揮家由于胃癌,從2010年1月開始便大面積地取消了音樂會日程。據說,當人們在松本?齋藤音樂節看到他時,這位大師已經形如枯槁,身體虛弱到必須每站起5分鐘,就要坐下休息,其身體不堪的程度可想而知。原本,小澤大師去年將率領齋藤節日樂團來華演出,但又因急性肺炎作梗,他遺憾地錯過了齋藤音樂節在中國的首次亮相。
小澤的胃癌,讓人不禁聯想起了十年前因同樣病患而暫時退出舞臺的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Abbado)。2000年,這位柏林愛樂樂團昔日的掌門人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此后便結束了一位全職指揮家的旅程,轉而淡出了國際音樂舞臺,每年演出只有不到20場,人們只有在每年5月和8月才能在柏林和盧塞恩一睹這位指揮巨星的風采。
音樂家因為身體原因而退出演出,給觀眾帶來的沮喪之情不言而喻,而由于健康問題直接減損了藝術家的職業生涯,聘請這些音樂家的藝術機構和演出團體也同樣處心積慮,在維護音樂家尊嚴的同時,還必須為本機構發展而著想。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目前就處于這樣的兩難境地,由于列文獨一無二的地位和超高人氣,劇院管理層既不能與這位指揮大師解除合作關系,又不得不為他尋找替身。于是就在去年,大都會宣布聘請意大利指揮家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擔任歌劇院的首席指揮。日后,他將作為候補隨時等待接替列文成為劇院的音樂總監。
而在歷史上,因為疾病或者各種身體原因而過早結束藝術生涯的作曲家比比皆是,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舒曼全都在其風華正茂的歲月早早離開人世。去年,全世界音樂界都在紀念的偉大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在其51歲時,就因為心臟病和肺炎而撒手人寰,導致他本人甚至未能有機會見證其最后幾部作品的首演。但沉重的工作壓力和抑郁的心情或許才是將其擊倒的罪魁禍首,聆聽他晚期的音樂作品,不難聽出死亡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他的頭頂,難怪在2010年瑞士盧塞恩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中,在演奏他的《第九交響曲》時,一位老年婦女竟因心臟病被抬走,后不治身亡。
由此可見,音樂家的藝術人生并不像旁人所想象的那樣光鮮榮耀。比如對于身體和心理素質要求都極高的指揮家,顯然屬于常人所無法承受的職業。2001年5月,意大利指揮大師朱塞佩?西諾波利(Giuseppe Sinopoli)便在柏林指揮歌劇《阿依達》時,因心臟病突發而當場身亡。而同樣的致命性歌劇中,最著名的當屬瓦格納的音樂戲劇《特里斯特與伊索爾德》。一代指揮帝王卡拉揚曾經說自己在指揮《特里斯特與伊索爾德》時,心跳可以達到每分鐘180下,而在一次指揮該劇后,他甚至因虛脫而被送進醫院,所以卡拉揚在其指揮生涯中晚期一直靠瑜伽來進行脈搏和心跳的自我調節訓練。而歷史上已經有多位指揮家在指揮瓦格納的歌劇時因心跳過速而喪命。指揮大師約瑟夫?.凱爾伯特(Joseph Keilberth)和菲利克斯?莫德爾(Felix.Mottl)就沒有卡拉揚這般幸運了,二者都是通過該劇走上不歸之路。
下一個是誰
除了音樂本身所帶來的情感透支等刺激性傷害外,音樂家過于忙碌的職業生涯也給他們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特別是隨著古典音樂日趨產業化的今天,無論是地位如何顯赫的音樂家都難免成為整個產業鏈條上的一環,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成為演出商、片商、經紀公司牟利的工具。無論是指揮家、演奏家、演唱家,特別是中青年一代音樂家,在今天都面臨演出日程過于密集,常年進行空中旅行,頻繁進行時差調整的職業性生活。
不管是快樂的事情還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們生活中珍貴的禮物,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珍惜,并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
生活中有很多遺憾,為此,我們要付出很多努力,爭取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
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被動地等待的,等待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主動,等待最好的時機需要最好的耐心。所謂不能被動地等待,就是說任何的等待都是有目的的。我在《動物世界》中看到最驚心動魄的影片是關于南美洲的蟒蛇的。因為這種蟒蛇的身體實在太大了,所以它的行動速度不是很快。它為了捕食,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埋伏在叢林中間,等動物經過。通常是一天下來沒有一個動物經過,兩天下來沒有一個動物經過,甚至一個禮拜下來都沒有一個動物經過。但是它知道,只要在那兒等待,一定會有動物經過。最后終于有動物經過了。它就一躍而起,一口把動物咬住。因為它追不上動物,只有等動物走到它嘴邊的時候,才能躍起來。我看了這個故事以后,印象非常深刻。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的機會,對自己的未來,都需要等待,而等待一定要有方法。但是等機會到來的時候,一定要十分敏捷地去捕捉。從表面上看,大蟒蛇在那兒一動不動,完全是被動的,但實際上它每時每刻都很警覺,即使睡覺的時候都在用耳朵聽著,用身體感受著周圍有沒有動物走過。蟒蛇比任何動物都更加清楚等待的重要性。
獵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但是它一定要在草叢里,等羚羊靠近自己的時候才一躍而起,追上羚羊。因為獵豹盡管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能達到100公里,但是它最多能跑10分鐘,如果10分鐘之內追不上羚羊,它就只能餓死了,所以它不得不埋伏在草叢中間等待最佳的機會。
中圖分類號: I10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2-0043-05
葉芝的詩歌主題別具風格,充滿了對藝術永恒與宗教關懷的透徹思考和獨特見解。在詩歌作品中,詩人為讀者所描繪的藝術圖景總是在引導人們逃離現象世界的短暫愉悅與快樂,總是在將詩人的理性沉思、平靜守望和永恒信念融入生命與藝術的創造過程,總是在將上帝、靈魂、不朽生命的主題持續地留住,并最終期盼尋覓一條藝術創造的不朽之路與人生的永恒的回歸之路。
對于詩人葉芝來說,物質世界的生命存在轉瞬即逝,現時的人們因為時光的短暫而困惑,因為生命的忙碌而迷失,因為信仰的缺失而痛苦,因此詩人的藝術創作之路必然就成為了一種走出“困惑、迷失和痛苦”的探索之舉;或者說,他在生活與文學創造中所孜孜追求的總是朝向永恒的精神與藝術。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永恒之旅,詩人才走進了拜占庭,才經歷了現實過程中的一次圣潔與不朽的洗禮。拜占庭,作為東西方哲學、宗教、藝術的交匯之地,對于詩人的永恒人生與藝術創作需要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獨特的象征地位。它是一座圣城,一座歷史、藝術、宗教的圣城,詩人從圣城那里所獲得的既有藝術之在的完美,又有永恒靈魂存在的啟示。當然,對藝術完美的追求應該成為詩人進入靈魂世界的必然之途,圣城拜占庭的藝術繁榮與完美同詩人的藝術追求與人生信仰是緊密地連在一起的。
一、現實的象征與老人的適宜之所
在詩人的眼里,拜占庭不僅是歷史與藝術之城,而且是為詩人帶來豐富想象與不朽象征的圣潔之城。一切關于圣城的現世之物,或人的、或物的,或自然的、或藝術的,無不聯系在歷史的進程里,無不聯系在永恒的指向里。拜占庭,一座詩人心中的圣城,帶給詩人的總是希望的發現與虔誠的追尋。在1928年寫成的《駛向拜占庭》和1933年寫成的《拜占庭》等詩歌里,詩人便將圣城拜占庭及其現實之物作為了詩歌象征的重要源泉。在寫給朋友斯圖爾格·莫爾的信中,詩人這樣寫道:
……此書名源于書里收錄的詩歌《駛向拜占庭》,其目的在于賦予書名以更多的象征?!恶傁虬菡纪ァ放c你提出的批評有關。你對詩歌的最后一節出現的“鳥”表示異議,因為它是古拜占庭工匠們的藝術品,它具有超自然的特征。顯然,關于“鳥”的出現,我需要做進一步的說明……〔1〕
主題詩人在這里不需要列出自己的象征圖景,也無需建構自己的象征理論,因為圣城的象征就在詩人的藝術生命之中。跟隨藝術之泉的流淌,這樣的象征會更多,即使是源于圣城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會在詩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不斷地標記著詩人的朝覲之旅。詩人不能忘卻圣城藝術的不朽歷史,也不會忘卻“鳥”的到來,而且詩人要以“鳥”的象征呈現歷史的歲月,要以“鳥”的象征開啟意義深遠的拜占庭之旅,并以此將拜占庭更為廣闊的象征層面編制在詩歌的描述與內涵之中。不論是《駛向拜占庭》還是《拜占庭》,詩人所述說的遠遠超越了現實的拜占庭或拜占庭的自然之旅而指向了自身存在的永恒意義所在,所以《駛向拜占庭》與《拜占庭》應該成為審視詩人象征主義的出發點。
那不是老人的適宜之鄉。青年人
互相擁抱,樹林中的鳥雀
……那些臨死的世代……在歌唱,〔2〕
不再年輕的詩人似乎已經體驗了物質世界的欲望與無助,也似乎感知到了自身生命的存在危機。在這樣的危機里,“老人的適宜之鄉”又該去何處尋覓呢?往事的發生已經成為過去,所有源自現象世界的欲望與滿足在詩人的心底并未留下平靜與超然,也并未在詩人的面前昭示未來的希望之所,那些“互相擁抱”的熱情與“樹林中的鳥雀”的歡歌都是那么的短暫,都是那么迅速地歸于沉寂。在這里,詩人用反諷的語調寫出了現實的“年輕人”和“林中的鳥雀”,并且“年輕人”與“老人”形成對應,“林中的鳥雀”同《拜占庭》里的“金鳥”或“不朽鳥”形成對應,增加了現實對象與超驗存在的呼應與對立,從而將藝術創作的現實活動賦予了永恒的象征意境。當然,這樣的意境也體現在現實與歷史的對應里:
鮭魚回游的瀑布,鯖魚匯集的河流,
水族、走獸、飛禽,整夏都在贊頌
萌發、出生和死亡的一切。
它們都沉溺于那肉感的音樂
而忽視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2〕
在詩人家鄉“鮭魚回游的瀑布”,我們隨同詩人的記憶會經歷這樣的視覺圖景:史利果河從詩人居住的小鎮流過,形成一系列淺淺的瀑布,河里的魚群也通過瀑布上游到戈爾湖。無疑,這是詩人的美好記憶,它來自春天的史利果河,來自那河里跳躍的魚群,它們所象征的是一種自然世界的優美與力量,而且這樣的象征也出現在凱爾特文學中。鮭魚本身不僅僅屬于自然世界,更被凱爾特文化賦予了某種超自然的神奇特征,成為了非自然力量的象征。同樣,“鯖魚”的出現也為我們經歷詩人的記憶提供著特別的圖景:每當海灣出現鯖魚群時,詩人家鄉的漁民總是異常興奮,因為“鯖魚”的到來預示著豐收。從孩提時代的記憶中,“水族、走獸、飛禽,整夏都在贊頌”,它們贊頌自己生命的幸福與快樂,贊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贊頌美好的時光延伸不竭。在此,“贊頌”成為詩人的凝煉之筆,包含著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贊頌的對象及其贊頌者并非詩人所愿,現實的詩人已不是這樣的贊頌者,也不會再是這樣的贊頌對象,因為在它們的贊頌中,詩人重現了自己往昔的時光,重現了不斷獲取與消亡的歷程,而這樣的時光與歷程在詩人眼里卻并未帶來任何的適宜之地。詩人在《克洛坎和科羅—帕垂克的舞者》里也寫有相似的體驗:“那無論在林中、水中或云中/會跑或會跳或會游的一切/都歡呼、贊頌、攻擊著他?!薄?〕在這里,攻擊的對象“他”無疑代表了詩人自身,關注了老年的存在境況,在年輕人的眼里,“他”成了另類,成了“那肉感的音樂”之外的存在。對于詩人來說,除了過去獲得的成就之外,現實世界的歡樂與舞蹈已失去魅力;“他”已經老了,“贊頌”與“歡呼”只能將他帶進一個無限回憶的內心世界,“那肉感的音樂”和“互相擁抱”就是詩人對青春年華的回顧,也是詩人倍感困惑的原因所在。盡管詩人在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盡管這樣的成就足以使他“歡呼”地接受夕陽的溫暖,但他依然會困惑、依然會缺失那老人的適宜之所。于是,詩人在尋覓之中走向了拜占庭,開始了自己的《駛向拜占庭》之旅。
拜占庭之旅乃詩人葉芝的精神永恒之旅,在詩人看來,拜占庭已不單單是一個現實的地方,它更是現實世界別地為詩人所留下的心靈朝圣之地。
二、現實的象征與拜占庭的永恒希望
離別贊頌與歡樂的青春往昔,離別短暫與流變的生命困惑,現實的拜占庭之旅遠非一次身體的旅行,它應該為詩人傳遞著一種心靈的慰藉,指明著一種“超越”的方向;它應該成為詩人追尋靈魂不朽的人生與藝術之旅。只有憑借這樣的神圣之旅,詩人才可忘卻那源自生的恐懼;也只有憑借這樣的靈魂之旅,詩人才可目睹那不朽靈魂的歌唱,并將老年置身在永恒的世界而自由,因為老年的“無用”在于對永恒靈魂存在的漠視與遺忘。詩人的拜占庭之旅及其詩歌寫作就是一次逃離“無用”的心靈嘗試。在詩人的筆下,老人的無用被寄予在稻草人的描述中,但稻草人的象征并不總是同無用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因為詩人于稻草人那里不但看到了曾經的輝煌、當下的“無用”,而且看到了即將開始的新生與超越?!盁o用”的意義在于叩響那永恒心靈的歌唱,詩人在《駛向拜占庭》中寫道:“一個老人不過是無用的東西,/像一根竹竿上破舊的衣裳,/除非靈魂拍手歌唱,在凡胎肉體里?!薄?〕此處所描寫的“靈魂拍手歌唱”的場景對于詩人而言顯然是“真實”的,不僅從自身的神秘體驗里,而且從別人的介紹里,詩人葉芝都對此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能夠迎來這樣神圣而輝煌的時刻,他也相信自己能在這樣的拍手歌唱里上升到永恒存在的靈魂世界去將不朽的樂章奏響?!案呗暤貫槊恳患婆f衣裳歌唱,/而且沒有一所歌唱學校不在研究/自己輝煌的不朽樂章;/因此,我過海,/來到神城拜占庭?!薄?〕
在這里,詩人的神圣使命就在于歌唱,就在于創作自身存在的輝煌樂章,或許這樣的歌唱就發生在詩人生活的現實中,或許這樣的樂章就在那“破舊衣裳”的飄舞中。詩人都要在現實中依靠自己的創作來標示尋覓的方向,以及標示自身存在的價值目標,于是,詩人的歌唱藝術不僅是關于現實的詩歌的創作,而且是關于人生真實幸福的表白。詩人葉芝自然也意識到了藝術創造的重要價值,無用的老人背后將是藝術追求的完美和精神生活的永恒。因此,創作自己的輝煌樂章、掌握完美的藝術技巧、追尋不朽的人生便成為了詩人戰勝衰老與死亡的力量源泉。在寫給多瑞絲·威勒斯麗的信中,詩人寫道:
……但是,它(指別人的風格)不是你和我要選擇的路,我們的路只屬于我們自己;我們的路是一條既自然又神奇之路。我們不斷地從歷史的積淀中發現智慧并創造自己的風格,因為我們的歷史畢竟有了三千多年。我們能如智者一樣思考,然而,我們思想的表達方式卻是那么普普通通,與一般的人們沒有什么區別?!?〕
同偉大的智者一樣,現實的詩人盡管“自然”與“普普通通”,卻擁有自己不朽靈魂與永恒思想的眷念,正是“眷念”的引領才使得詩人開始了自己的“圣城”之旅。在詩人看來,生命的盡頭遠非一切的結束,所能結束的只能是那些像動物一樣正在死去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的思想反而愈加崇高,這種崇高的思想成就于完美藝術的追求,成就于不朽靈魂的真誠追求。在《人們隨歲月長進》中,詩人憑借“充實而歡欣”的思想獲得神性世界的圖景,同樣構成詩人對永恒存在的不斷眷顧:“呵,佇立在上帝的圣火中/恰如那金鑲壁畫中的圣賢,/走出圣火吧,在旋錐轉動中/來教授我靈魂的歌唱。/耗盡我的心;它思欲成病,/緊附一只垂死的動物肉身,/迷失了本性;請將我收入/到那永恒不朽的技藝里”〔2〕。
從壁畫到圣賢,從肉身到圣火,詩人的現實之旅總是在期待著自身超越的崇高目標,總是在眷念著圣火的榮耀與凈化。不論是在《駛向拜占庭》,還是在《拜占庭》里,來自上帝的圣潔之火都出現在了詩人的筆下,成為了詩人走向神圣凈化與永恒的象征,也預示了詩人拜占庭之旅的主要希望所在。如同不朽藝術“金鑲壁畫”中的圣賢,詩人相信自己的升華之路就應該在藝術創造的進程里,也如同普羅提諾的偉大思想一樣,“佇立在上帝的圣火中”的意象永遠同生命的歷程連在一起。圣火的象征源自于上帝,傳遞于普羅提諾,顯現于拜占庭藝術,映照于詩人葉芝的心靈,依然輝煌、圣潔永恒:“從神圣火焰映照的生命流入,(燃燒的火焰造就不朽的生命)降落于盤旋上升的路上,盡管這路還躺著毒蛇;這是一條通向上帝之路,那火焰帶來的光明將宇宙連在了一起;從神圣火焰映照的生命流入,必包括了自然產生我們人類和動物世界的環節……”〔5〕
在拜占庭的傳說中,那里的街頭擁有不滅之火,這使得詩人對圣潔之火的信念更加堅定,使得拜占庭與神性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白叱鍪セ鸢桑谛F轉動中/來教授我靈魂的歌唱?!崩夏甑脑娙艘巡辉儆屑で榕c欲望,只是在藝術創造的靜默中期盼,期盼圣火照亮旋轉的上升,期盼永恒靈魂之門的開啟。在詩人的神秘體驗中,盤旋上升的旋錐體意象同圣火的意象一樣占據重要位置,因為它對應著現實中的藝術創造之路,對象著詩人孜孜以求的心靈歷程;通過詩歌描述的旋轉意象,詩人不僅能看到上升的旋轉體,而且能知曉那中心的旋轉軸,旋轉體和旋轉軸所指向的應該是變換的和永恒的兩方面,象征著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靈魂存在。當然,這樣的旋轉象征不僅僅源自拜占庭意象,而且源自詩人的往事記憶。詩人在《自傳》里對旋轉體意象有過這樣的敘述:從史利果家中的窗戶看出去,童年的詩人能夠觀賞到遠處徐徐上升的炊煙,人們告訴他那炊煙就是旋轉的磨〔6〕。也許正是這旋轉的磨留給了詩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喚起了詩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既和諧又遙遠的共鳴。在《駛向拜占庭》里,旋錐成了旋轉不止的時間旋體,其內還有一個不斷上下移動的梭;梭永遠在它的后面留下一根線,它為詩人立足現實、探尋生命的無限奧秘提供了線索。
中國學者傅浩在《第二次降臨》的注釋中這樣闡述:“葉芝用兩個交相滲透的旋轉的錐體圖形來說明造成人類歷史循環的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個文明從其中一個錐體的尖端開始,呈螺旋形旋轉到底部而崩散結束,然后又從另一錐體的尖端開始反向旋轉,開始另一文明的循環?!薄?〕“盤旋盤旋在漸漸開闊的螺旋中,/獵鷹再聽不見馴鷹人的呼聲;/萬物崩散;中心再難維系”〔3〕。面對“萬物崩散;中心再難維系”的時候,詩人選擇了圣城拜占庭的圣火與不朽藝術,希望于煉獄之火中獲得永生,希望在靈魂離開身體之后,不會依附凡胎而轉世,他決意要投胎于古拜占庭工匠們鑄造的金鳥,借藝術創造獲得不朽的生命。正如詩人在《駛向拜占庭》的原注中所寫:“我曾在某處讀到,在那拜占庭的宮殿里,有一棵用金銀制作的樹和人造的會歌唱的鳥?!薄?〕完美的“樹”與“歌唱的鳥”代表了詩人對于自身及其作品不朽的寄望,詩人所追尋的也正是這種不朽藝術與永恒的“金鳥”。
而只用古希臘金匠運用
鑄金和鍍金法制作的完美造型,
……
或棲身在一根金色的枝頭吟唱,〔2〕
三、現實象征與拜占庭藝術的宗教關懷
誠然,詩人心中的藝術存在遠非一般現實的藝術作品可以比擬,葉芝把一個類似于宗教終極關懷的本體藝術存在賦予在了自己作品的象征構建之中,因此,他也應該是一位將藝術不朽與宗教永恒視為信仰目標的詩人,于是,集東西方藝術完美與于一身的拜占庭自然也就成為了詩人藝術與宗教的朝圣之地。
葉芝是西方世界的詩人,卻善于吸取東方的思想文化。詩人的思想體系滲透著深刻的東方藝術與宗教的內涵,詩歌藝術的完美創造同輪回轉世的東方宗教觀結合在了一起,直接影響了詩人對于東方拜占庭象征的認識與希冀,老年的詩人不僅迎來了不朽藝術的真諦,而且迎來了東方宗教的關懷。他在《駛向拜占庭》的最后一節里為自己挑選了理想的再生形式:“一旦超脫自然,我將決不再用/任何自然物做我身體的外形?!薄?〕在此,葉芝將詩歌的結尾與前文對應起來,并在詩中凸顯了前后相繼的兩個情景:一是由于拜占庭的呼喚,詩人離開了充滿“肉感音樂”的歐洲;二是在拜占庭不朽藝術的映照中,詩人從東方宗教的視角領會了自己不死的靈魂,將東方宗教的永恒象征融入到了詩歌寫作的意象世界。因此,在詩歌《駛向拜占庭》和《拜占庭》里,既有詩人關于自身不朽藝術的無限展望,又有關于東方宗教象征的解讀。
在宗教與藝術的雙軌上,詩人的和藝術主題始終同機械唯物論和靈魂懷疑論背道而馳,詩人明顯地表現出對形上靈魂的熱愛和對永恒精神的深信不疑。正是因為植根于詩人的宗教虔誠,拜占庭的東方宗教象征才可能為詩人顯示無限生命的啟示。不論是生的過程還是死的時刻,詩人憑借藝術的不朽如圣賢一般去消解被毀滅、被懲罰的恐懼與畏縮,憑借不朽藝術創造中的東方宗教象征,詩人確信一個充滿神恩的世界應該留有詩人不朽的靈魂,確信拜占庭之旅為自己鋪就了一條聆聽東方宗教圣言的藝術之途:“我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我不憎恨任何人,我不偏愛任何人。但凡虔誠地禮拜我的,他們寓居于我之中,我寓居于他們之中?!阋溃叛鑫业娜擞啦粫粴纭!薄?〕顯然,詩人對東方神性世界存在的追尋正是對自己永恒靈魂的期待,生命的終結帶給老人的將是更高存在形式的出現。因此,躁動的青年會因“我”的離去而安靜思考,“昏沉的皇帝”會因金鳥的吟唱而淡泊名利,永恒世界的召喚“以使他們獲得慰藉”?!叭藗儜{不死的雙腳舞蹈”,宗教世界的宏大舞臺已經將現世流動易變的場景掩蓋,“不死的雙腳舞蹈”代表的是不朽的靈魂之舞,是拜占庭不滅的火焰之舞。在《佛格斯與祭司》里,這樣的東方宗教意象依然存在:“所有一切都曾經偉大而輝煌;/如今我自身空無,心如明鏡?!薄?〕
當然,詩人的拜占庭之旅也體現了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思想的繼承與堅守。詩人生活的年代為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傳統的思想基礎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機,科學主義、實證主義以及唯物主義等思潮將傳統的信仰體系和現實的物質世界尖銳地對立起來,并導致西方社會出現了空前的反叛思潮以及對傳統信仰的拋棄;在“上帝已經死去”的口號下,“它們都沉溺于那肉感的音樂/而忽視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然而,詩人葉芝卻一如既往地關注傳統宗教的理念世界,關注人類靈魂的存在問題。詩人的拜占庭之旅再一次向人們宣誓:任何對于物質世界的探詢永遠不可能取代人們對于永恒靈魂世界的尋覓,只有這樣的“尋覓”才能帶給老年的詩人以內心的平靜和對生的感激,也只有這樣的尋覓,詩人的藝術與人生才會走向偉大圣賢于“上帝圣火中”的超然與解脫。
在詩人的眼里,現實的全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載了這樣的象征而成為永恒精神與藝術的現實代表。拜占庭既是現實之城,又是歷史之城,更是藝術的不朽之城,呈現在這樣的城中的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圖景,而且是永恒主題的存在,“因此,我過海,/來到神城拜占庭”〔2〕。
參考文獻:
〔1〕Kelly,John.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W.B.Yeat〔M〕.Oxford:Clarendon Pr.,1986:220.
〔2〕Yeats,W.B.Collected Poems,VII〔M〕.London:Macmillan,1982:347,347,349,347,348,349,348,348.
〔3〕葉 芝.葉芝抒情詩全集〔M〕.傅 浩,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94:478,339,338,41.
〔4〕Yeats,W.B.Letters to Dorothy Wellesley〔M〕.London:OUP,19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