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職業環境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31 10:19: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職業環境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職業環境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094-02

引言

在宏觀經濟體系中,失業、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為特別重要的三個指標。就業(或失業)是社會、國民經濟中極其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投資消費模式、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中央政府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實行不同的扶持政策都會對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對經濟數據的研究,發現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就業機構和產業結構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和教育專家開始關注于對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探討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

一、新能源專業職業教育現狀

目前,國外主要采取兩種新能源人才培養方式,一種是高校及實驗室培養模式,另一種是新能源企業自主培養模式。另外,政府政策也對新能源人才的培養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高校及實驗室培養方面,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部分著名大學都建有新能源學院或新能源實驗室,用于培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在新能源企業自主培養方面,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以及技術和資金支持才能實現人才的自主培養。國外有不少企業具備這種實力,完全有能力實現自主研發以及人才的自主培養。我國新能源人才最常見的培養方式是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但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晚,且至今還沒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養體制。我國于2006年才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規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可再生能源知識和技術納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課程。2007年在華北電力大學建立國內首個可再生能源學院,國內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開始建立新能源學院或實驗室,比如沈陽工程學院在2008年1月申請成功風能與動力技術專業。

二、就業環境預測分析方法

就業預測是從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故障預測和健康管理(PHM)理論中演變而來的。其方法是利用盡可能少的就業相關采集數據信息,借助各種智能推理算法(如物理模型、神經網絡、數據融合、模糊邏輯、專家系統等)來評估正在運行的職業教育知識體系自身的適用情況,在學生畢業前對其就業前景進行預測,并結合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信息提供一系列的知識體系動態調整保障措施以實現學生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的最大化。

通過就業環境預測可以支持對實施的職業教育知識體系進行實時監測,并可以評估知識體系當前的可靠性狀態,是保證學生畢業能夠適應專業技術崗位工作,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的重要保障手段。

根據本專業各指標的年度數據以及全國新能源專業就業人數年度數據,采用逐步回歸功能進行分析,得到影響新能源專業指標依次為:就業總人數x1、就業人數指數x2、新能源就業人數x3、新能源就業投入指數x4、新能源就業指數x5、能源進產業出口總額x6、M2x7、社會就業總額x8、就業投資總額x9。

利用已有的年度數據或者季度數據,以新能源就業人數y為因變量,影響就業的9個指標為(x1,…,x9)自變量,尋找線性或非線性回歸函數,使得新能源就業人數的樣本數據與估計的新能源就業人數的誤差平方和最小。

因此,新能源就業人數數學模型[1]為:

(1)

(2)

注意,若考慮地區因素的影響,影響就業的9個主要指標(x1,…,x9)為地區角度的9個因素,并且相應地選取該地區9個影響就業的指標作為自變量、某地區的城鎮就業人數y為因變量,尋找線性回歸函數,建立新能源就業人數與上述9個指標之間數學模型。若考慮行業影響和學歷影響,就業人數預測模型時,(x1,…,x9)就為其相應的影響自變量。

(一)就業環境預測可產生的效果

1.優化職業教育知識體系的保障性

優化職業教育知識體系的保障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學校層面。職業院校的責任就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職業院校更加理性地處理好學校發展與學生發展的關系,保障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其次,教師層面。這種保障來自于教師本身的敬業,也來自于職業院校的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育自豪感,消除職業倦怠,這是最基本的保障責任意識。再次,學生層面。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和為國家負責是學生保障意識的三個層面。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學會規劃人生發展藍圖,理性處理生活中的曲折。這也是保證職業教育在未來就業環境中發揮作用的根本落腳點。科學有效的就業環境預測方法,能夠在處理學校、教師、學生三者關系上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保障畢業生的就業率。

2.增強職業教育知識體系的可靠性

科學、客觀、可行的就業預測方法,是制定科學、客觀、可行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基于有效的行業動態數據采集和動態就業預測方法視角對職業教育體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若調整后職業教育體系反映的效果與實際行業需求內容不在同一目標上,說明有部分教育體系因素偏離了評估目標,即調整方案與預期目標的一致性較差,導致職業教育體系的穩定性較差。在對就業預測方法有效性分析的基礎上,若某些教育體系處于相同的狀態中,則可認為此預測方法適合整個職業教育體系。

3.改善職業教育知識體系的主動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能源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的重要時期,培養出有德性、有頭腦、有技術、有能力的專門人才,為中國夢的實現找到擔綱者,弘揚新時代能力觀和發展觀的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以“主動性”建設助推“現代性”建設的新使命。因而“主動性”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揮更重要作用的重要“標識”,職業教育主動迎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無論是對推進國家建設、社會發展,還是對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個人能力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業預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和改善職業教育對行業發展迎合性和主動性。

4.增加職業教育知識體系的適應性

高等職業教育較之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更直接的社會適應性價值。高等職業教育注重實際應用,培養職業類操作技術人才,更直接地面向社會、依靠社會,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具有社會適應性,其表現為動態性、針對性、超前性三個特征。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不適應癥”,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既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不能滿足受教育者需求等問題。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社會適應性,可以拓寬專業口徑、加強適應的知識體系建設、走產學合作道路、注重教育實用性和開展就業市場預測研究等方面著手。

(二)就業環境預測的層次職能

1.教師級的職業教育監測

教師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線人員,也是就業環境預測的第一主體單位,其能夠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當總體知識體系無法整體調整情況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局部進行協調,其速度最快,實施效果也最直接。

2.專業級的職業教育調整

專業教學團隊通過各專業教師反饋的意見,綜合考慮知識體系的構成。協調各課程之間的關系,調整專業理論課程、校內實踐課程、校外實習課程和綜合素質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其作用在就業環境預測中為第一位。當各課程之間出現矛盾時,專業教學團隊可以動態調整總體知識體系;當知識體系達到預期效果時,又可形成完整的調整預案供院系層參考,為總體知識體系調整作準備。

3.院系級的職業教育管理

學院是職業教育知識體系調整的決策層。其在把握行業總體的發展趨勢下,對專業團隊提出的知識體系初級調整預案進行綜合性的考量,形成最終調整方案和職業教育知識體系改革的規范文件。以滿足在一段時期內本專業在行業發展中的要求,提高行業對人才需求的滿意度和學生個體的就業滿意度。

三、總結

職業院校的直接對象是學生,學校所提供教育服務就是產品。在這里必須要消除一種“被服務、被就業”的假象,即從管理者的角度意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事事把學生視為服務的第一對象,服務是要完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等先進理念[2]。

明確職業教育根本目的和出路是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行業滿意度。在迎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時,我們的職業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跟蹤行業的需求,滿足行業中各個類型、各個層次的人才需求,不僅是擴大人才的“量”輸出,而且是要有組織地開展各類人才“質”輸出 [3]。通過科學、有效的就業環境預測方法構建的職業教育知識體系,來促進新能源人才培養建設戰略的實施,加快專業人才深層次的開發利用。通過職業教育體系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體系的靈活性,吸納更先進的職業教育培訓理念,是促進新能源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篇(2)

一、序言

盡管在西方社會中,雇主希望現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識、技能并且具有更強的內在動機。但是,職業教育并沒有滿足他們的這些期望。在學生的內在動機、知識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卻是存在許多令人懷疑的地方。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生在讀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愿望,更不用說職業認識。缺乏內在動機導致學生做出相當隨意的職業選擇,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較高的輟學率,最近幾年,歐盟對職業院校中職業指導的投入不斷上升[1]。同時,很明顯,學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職業指導和職業輔導。他們幾乎不向這方面投入經費。

二、職業學習:理論觀點

在西方國家,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指導主要是基于特質論的理論基礎之上。該理論對荷蘭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指導及職業輔導的模式構建及內容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選擇”和“制定決策”。在該模式中,要做出較好的職業選擇,雇工的個性及才能必須要與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詢顧問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關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實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識和技能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學生就可以對自己的職業做出理性的選擇[2]。

該模型的局限越來越明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越來越不可預測,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就變得非常的困難。存在一種觀點,即學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的認知能力,這仍是一個挑戰。30年前,有專家觀察發現,人們之所以沒有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主要的原因有他們沒有掌握當時的實際情況,沒有一個堅持的價值體系,此外,還沒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類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經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只能做出短期的預期,因此,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解釋了年輕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前額皮質(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做出事物的選擇)要到20-30歲的時候才會發展完全。因此,當年輕人面臨復雜情況的時候,就會立即做出決定[3]。

基于以上理論,還是不可能提供關于個體及勞動力市場的準確信息。因此,傳統的職業指導及咨詢變得越來越過時。這個結果對學生是毫無益處的,尤其是作為教育系統多重選擇及基于市場系統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作出決定的實際責任主要就是落在學生身上。所以,在學生有必要做出決定之前,沒有必要為他們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樣把這些信息轉化為有意義的知識和行為即可[4]。很明顯,發展職業素質能力是一種高階段的學習過程,傳統的學習環境是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

三、職業學習

職業發展的第一個理論的學習觀點是強調再生性學習。該理論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觀點是職業選擇是職業定位自我效能感、預期結果及目標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5]。關于行為結果的信心與期望被看作兩種學習過程的結果:由成功學習和失敗學習或者替代性學習所造成的正強化或負強化。自信與個人行動的期望的結合產生了職業愿望。在這些愿望基礎之上,做出職業的決定,選擇職業。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的經驗與空間還受種族與性別的約束。

當今社會,發展飛速,很難使用社會認知的學習理論來準確的描述職業學習的過程。在當今全球化經濟的環境下,工作變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斷增長的學生去廣泛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另外,在社會認知學習理論中,社會經驗被看作是做出決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經驗主義的研究建議,它們實際上是做出職業決定的完整部分。要在眾多理論當中去理解職業發展,了解理論也是很有必要的[6]。

這種方法是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的,其觀點是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將信息轉換為有意義的知識的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中,有意義的構建是通過個體與其他個體關于實際經驗進行的對話來實現的。

四、教育中的職業學校環境

在職業導向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可以獲得真正的工作經驗,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也具有發言權,最后,可以積極參交流與并討論工作中的學習經驗。這種學習環境與傳統的學習環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體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轉移,而注重獲取真實的工作經驗;

2.不注重由教師到學生的知識講解,而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意見交換;

3.在作出職業決定的時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續的指導;

4.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

5.不注重單一的標準的學習路線,而是注重多元選擇的創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問題及研究模型

然而,經驗主義并沒有像以上所定義的職業導向學習環境,這還有待于加強職業能力的發展。該研究旨在尋求以下問題的答案:

學習環境中哪些方面證明了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學生所掌握職業能力的程度?

除了剛才以上所提到的學習環境的特點,個人在職業能力學習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個人發展職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別的影響。在工作當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職業興趣以及較高的獨立性。但是,專家研究顯示,在作出職業選擇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結果往往是男學生更確定自己的職業選擇[7]。年齡也與職業選擇和能力有關:學生的年齡越大,他們為職業選擇所做的準備就越充分,對他們的職業也就更加確定。研究表明,內部控制點有助于職業規劃,工作態度的知識以及做出更好的職業選擇。在研究當中,專家使用了“內部控制點”這一概念,來說明人們怎樣理解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假如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歸功于自己的行為,那么別人會說,應歸功于內部控制點[8]。

六、樣本選取

該研究中的學生樣本是來自職業準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學生。中等職業學校分成兩個子

類,要么注重實踐訓練,要么注重理論培訓。樣本的抽取都是經過多個階段的選拔過程的。在第一個階段,荷蘭所有的342所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18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被邀請參加一個關于職業指導和咨詢的會議,這個會議是由非官方的機構來組織的。該組織是由教育部來資助的。參加會議的代表首先被問及是否愿意參與目前的這項研究。其中,一些積極響應該研究的學校選出一定數量的老師和學生,并要求他們參與該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參與的學校遍布荷蘭全國,并且覆蓋中心城市的學校和農村學校[9]。參與研究的學校和未參與的學校在學校的大小,學校人數及環境方面沒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參與學校可能比未參與的學校在職業指導和咨詢方面更積極而已。

七、方法的構建

用于從學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個列有88條的基于自我評價的調查問卷,是經過五個階段制定出來的。首先,對教育中的職業發展,特別是職業能力素質領域中現有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因為沒有完全適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調查問卷成為測量職業能力的方法基礎。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訪談是與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老師、學生及職業咨詢者一起進行的,其目的是使相關變量可操作化。在這些訪談中,職業學校使用的具體的職業導向方法和與職業相關的方法被確定。在該研究的基礎之上,額外的一些條目也已確定。第三,基于前兩個階段,一個實驗性的調查問卷在訪談中已經發給18名同學。該實驗性問卷中的每一個條目都與各位學生進行討論。因此,再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并請語言專家和方法論專家進行評價。第四,把調查問卷分發給200名學生進行心理表現的考試,其目的是精選一定數量的條目作為最后的調查問卷內容。最后,經過以上幾個步驟制定出的調查問卷再送給一些職業發展領域的專家,讓他們給與評價,并對不當之處進行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為學生開發的調查問卷之外,同時,也為老師開發了一套調查問卷,目的是想收集與職業學習環境相關的數據。這些調查問卷中的條目是在定性研究的過程中產生的,同時,把它送給一部分教師進行評價修改。選出來的條目再以手寫的形式分發給每一位學生[10]。

調查問卷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職業能力:衡量職業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寫的、自我評價的調查問卷。曾有專家劃分為五種職業能力,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職業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動機反射構成其中的一個因素――職業反射,工作探究和職業行為構成了第二個因素――職業形成,所以,現階段,三種職業能力為:職業反射,職業形成以及網絡(即以交互行為為特點的網絡)。

條目舉例如下:

職業反射:

(1)與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2)經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長的事情。

(3)與有經驗的人討論自己未來的計劃

2.職業方法與手段:在職業教育中,經常用到的職業定位方法有職業選擇測試、課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寫材料的形式來收集面向職業定位、生涯會談(一對一的與學生進行交談,但是僅限于那些準備輟學的學生)、聘請職業顧問。另外,現階段正在使用的比較具有創新性的方法有是個人發展計劃(PDP)的方法。通過調查問卷,可以從老師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職業定位和指導領域對參與該項研究的學生使用。

3.職業定位指導:學生也被詢問一些關于哪些生涯對話是發生在工廠,哪些是發生在學校。例如,“老師問我,我向學什么?”,“老師問我,為什么想學那些內容?”,“在討論當中,老師/指導者就會幫助我找到自己將來的目標。”,“在實習期間,我與我的指導者探討我適合從事什么樣的工作”。

4.個人及環境約束因素:各種各樣的環境的及個人的變量也被包含在調查問卷中。環境的變量有學校類型和學生入學登記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為以下幾部分:技術研究、經濟學、農業、衛生保健、職業準備教育理論及其他內容。個人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內部控制點以及學習成績。內部控制點由三個條目來衡量。成績是作為認知能力的一個指標[11]。

為了調查研究哪種職業導向的學習環境在職業準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中對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影響程度更大,我們對它做了回歸分析。三種職業能力的規模作為因變量,描述學習環境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個體的及環境的特點被包含在潛在的混亂變量中。

八、結論

在342所職業準備教育學校中有23%的學校參與了該會議,同時,在18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全部參與會議。在那些參加會議的學校中,又有23%的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94%的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響應該研究。學校的相關部門選出某些班級參與其中,但是并沒有具體介紹是如何選出的這些學生。在這35所學校中,共有3499名學生和166名老師參與了這項研究。關于學習環境的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來自老師。結果顯示,學習環境的不同方面正好可以解釋職業能力素質得分的變化方差。基于問題的討論對所有的三種結果具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Collin, A., & Watts, A. G. (1996). The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of career – and of careerguidanc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4(3), 385–398.

[2]Davis, D., & Braithwaite, R. (1990). Career education in Aus tralian schools. Ryde, Sydney:CREW.

[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5). Better choices: putting principles intopractice. Sheffield, U.K.:Au thor.

[4]Donohue, R., & Patton,W.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eer guidance program with longtermunemployed inpidual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ling, 35, 179–194.

[5]Education.au (2001). National Career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Plan. Dulwich, SA:Author.Education Queensland. (1999). Review of the provision of career guidance in Educa tion Queensland schools. Brisbane: Author.

[6]Ellyard, P. (1993, July). Education 2020: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N.S.W. State Guidance Conference,Sydney, Australia.

[7]Feller, R., & Walz, G. (Eds.) (1996). Career transi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xploring work,learning and careers.Greens boro, NC: ERIC Clearinghouse.

[8]Furness, J. (1999). Incolink: training, employment and careers un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8, 5–8.

篇(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8-0073-03

1 高等教育及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應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同時,許多學校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有關職業技能考核標準,對學生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使學生畢業時能同時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按照教育部規定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里明確規定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會計專業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分析

本科生、高職生和中職生共同構成了會計人才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本科生在就業時因長于基礎扎實、綜合能力突出而受到市場歡迎,中職生則長于實踐能力突出并且自身定位較低,因此也較為適應市場,只有高職生近些年因各高職院校教育目標定位不清,教學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因此就業時并不能具備用人單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高職畢業生就業定位不準確,對就業形勢盲目樂觀,過分要求高待遇等,導致就業時處境尷尬。

本人對江蘇6所高職院的 200 名會計專業畢業生寄出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8份,其中已就業的人數達到 189 人,平均就業率為 94.5%,略高于全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平均就業率。從下表中可見會計類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還是會計類工作,就業去向是比較集中的。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對銀行結算業務,特別是納稅申報業務的教育和訓練是嚴重不足的,這必然會影響畢業生的就業。

3 會計專業高職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3.1 課程設置不合理和考試方法單一

目前,課程設置模式過于傳統,缺乏創新,重專業,輕基礎能力拓展。高職會計專業各課程教學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課時安排的是公共基礎課,如經濟數學、英語等,其他60%安排的是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專業選修課偏少。不能按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實習實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賬務處理,其實是準則、制度講解的繼續,是將平時做在作業紙上的作業改做在賬冊、憑證上而已。

3.2 教學內容重復和教材陳舊

近幾年來,會計新業務不斷涌現,我國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學內容注重于準則、制度的講解,過分強調會計核算內容;教材內容陳舊老化、交叉重復、內容偏多、不全面、理論偏深,缺乏特色鮮明的高職會計實踐教材。現有教材內容相互之間往往是分割的、不成體系的。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教材的內容和《財務分析模擬實訓》教材的內容描述的是兩個不同會計主體、不同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兩本教材之間的內容沒有相互連接。

3.3 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

高職會計實踐教學基地有兩部分:校內會計模擬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由于經費短缺等原因,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遠未達到要求,部分院校根本沒有建立專門的會計模擬實訓室,而是在普通教室進行教學,上課也與理論教學相差無異,老師講,學生做。二是校外實訓基地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都把財務信息作為商業秘密,讓這些流動性很強的學生做這些重要的工作是他們所不愿意的,這樣學生就很難見到真實而全面的會計資料,更難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

3.4 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雖然有的學校重新開設了德育課程,但均屬公德方面的內容,開設會計職業道德修養課程的學校很少。即使涉及,也多是一般性的政治說教和情理性的規勸,過于虛擬和籠統。而對于職業性問題的倫理道德因素的深層討論較少,道德教育性的案例更少。因學生在學校期間,學校不重視給學生灌輸會計職業道德觀念、職業風險意識、保密意識、責任意識。當學生面臨實際工作中的道德沖突時,就無所適從。

4 以就業為導向完善會計專業高職教育的對策

高職會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實用型的會計人才,為提高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實現學校教育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高職會計教學必須對現有的會計教學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調整課程體系結構,深化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實訓基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人才。

4.1 合理定位會計專業高職教育目標

要真正做好高職教育工作,使專業培養目標更加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了解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及能力素質的要求,因此要合理定位會計專業高職教育的目標。高職高專會計高職教育目標實際上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面向中小型企業,掌握會計核算、稅務處理、財務管理、審計監督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稅務處理、財務控制和審計查證業務的基本技能,熟悉計算機數據庫語言和微機系統維護技術,能運用計算機熟練處理會計業務的技能型人才。而且會計高職教育目標必須與現實相符,并具有前瞻性,需隨著社會變化不斷進行修正。

4.2 優化會計課程體系,完善實踐教學基地

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型的會計人才,如何實現高職會計教育與社會對高技能型會計人才需求的對接,如何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難題。我認為,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制定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應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必須從對學生基本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抓起,將中小型企業會計崗位需要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點教育內容,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適應人才市場日益變化的新要求。一是理論課程體系應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目前社會對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及能力培養的要求,應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適度和夠用,為學生以后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實踐課程體系應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根本,積極整合、優化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設置,積極探索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

4.3 擇優選擇會計教材,改革會計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我們應該借鑒澳大利亞的做法,將一些比較流行的優秀教材作為學生們在課堂上使用的教材。比如在我國,一年一度的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考試的教材就比較優秀,因而,某些課程可以直接將其作為學生使用的教材。除此之外,學校應該盡量鼓勵教師采用一些全國知名的優秀教材。在課堂上進行面授時,要更廣泛地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比方說以多媒體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帶動教學方法、課程內容乃至教育思想的變革,使過去單一呆板的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以培養適應企業和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一般來說,電化教學媒體用于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教學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者運用電化教學媒體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時的知識容量,開闊學生視野,或者是為了增強思想教育的內涵。

4.4 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

改革考試方式,可以將理論知識的考核轉化為實踐技能考核,將考核內容趨于靈活性和實用性。如基礎會計,可用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幾種形式來替代簡單的選擇、判斷和問答。同時,加強實訓課程的考核,對于實訓課程分別設計各種科學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目前,在很多高職院校,畢業論文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人認為,我們可以取消對會計專業畢業論文的要求。與其要求其畢業論文,不如要求他們提交企業財務分析報告、案例研究報告或市場調查報告等更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4.5 始終抓緊會計誠信教育

會計教育不僅傳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識,而且要灌輸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首先,要在專業計劃中設置“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通過在校階段的教育,向學生灌輸會計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使學生樹立會計職業道德觀念。除采用增加單獨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方法外,在教學中,應突出案例教學研究和分析道德沖突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觀念,為他們畢業后進入會計職業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其次,開展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活動。學校要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內容中,增加學分比重,針對不同學生特殊需要,采用輔導教育方式,通過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加強引導,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強化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誠信觀念。再次,結合會計專業課程講職業道德。專業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合到日常教學中,根據會計職業工作的特點,就可能出現的問題提起學生的注意和重視,讓學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問題及出現什么問題,并給他們以具體的指導,指出正確的應對策略,從開始即為他們建立起“拒惑防變”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水準。最后,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考核標準,建立一個完善的、系統的職業道德評價體系。評價過程中一定要將學校、教師、學生協調統一起來,堅持公平合理實事求是對同學們的職業道德方面的認識做出正確評價。對于評價的結果,要建立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考評檔案,將每年的考評情況計入個人檔案,以促進良好的職業道德形成。

4.6 加強就業指導力量,實行全過程跟蹤

從整個就業趨勢來看,高職會計專業的就業形勢仍較為嚴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對會計需求較少,中小型企業和自主創業逐漸成為會計人才需求的主力軍。因此,要與企事業等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長效互動聯系。可用以下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建立健全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制度,二是大力發展“訂單”培養,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或依托會計專業發展校辦企業,走前校后廠、校企合一的辦學路子,如成立校辦記賬公司等,促進高職會計教育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與勞動就業的緊密結合,為畢業后順利就業創造條件。

總之,高職會計專業教育與就業環境的對接,不但要培養人才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加重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知識更新的能力,進而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文濤.論美國會計本科教育目標[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3):60-65.

[2]蔣梅.大學生就業權益及其法律保護[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10):77-81.

[3]孫曉玲.澳大利亞大學會計教育及對我國大學會計教學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4(6):85-86.

篇(4)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以及下屬各辦學點,以高等職業教育為辦學方向,其辦學系統的構成是基于原江蘇電大30多年的系統網絡形成的教學管理系統,是一所具有遠程環境特點的辦學實體,具有獨特的自身辦學優勢。在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思想和辦學規律的條件下,發揮獨特的優勢,進行江蘇城職院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的調查與分析,對構建遠程環境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調查目的與內容

本次調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從事職業教育的基層工作者對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態度和看法,了解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專業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遠程教育論文,客觀地進行分析并尋求合適的解決途徑,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的整體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次調查的立足點是針對具有遠程環境特點的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及辦學點的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情況,調查內容的設置為4個主題17個分項,涉及對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存在問題等方面的看法和態度。

二、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專家調查法和民意測驗法,調查的手段主要是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及部分辦學點(無錫辦學點、常州辦學點、南通辦學點、昆山辦學點、張家港辦學點)的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和研究人員,以及無錫辦學點2008級三年制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部分學生。發放問卷調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9份,調查對象涵蓋了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及主要辦學點,可以代表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在專業建設問題上的基本看法和狀況。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對系統辦學環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態度

分析:對目前江蘇城職院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看法為較好,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71.4%,超過半數以上,而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占28.6%,低于30%。這說明“學做合一、多證融合”及“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的,并具有自身內涵與特色雜志網。盡管如此,

 

項目內容

選項

統計數據(人)

百分比(%)

對江蘇城職院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看法

滿意

10

20.4

比較滿意

25

51.0

不太滿意

11

22.4

不滿意

3

6.1

在遠程環境下學院是否需要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需要

45

91.8

有一定需要

4

8.2

不一定需要

篇(5)

一、SWOT分析法的內涵

SWOT分析法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韋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又稱態勢分析法,是戰略分析中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是將對組織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的一種方法。近年來,SWOT 分析已被應用在許多領域上, 如學校的自我分析、個人的自我能力分析等。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學生通過SWOT 分析, 能明確自身的優點和弱點在哪里, 并學會評估職業環境的機會和威脅,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工具。

二、SWOT分析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1、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每個人由于生活、成長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能、天賦和能力。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中職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的基礎,也是能否獲得可行的規劃方案的前提。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學生首先對自己做全面地分析評估,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分析評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可從教育背景、家庭條件、人際關系、所學專業、學習成績、個體能力、個性特點、個人專長、相關工作經驗和環境資源利用等方面進行評估,如學生的個人興趣、性格、學識、交際能力、學習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文體特長及人文素質等,列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自己的長處所在,找出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和自己的弱勢,讓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能揚長避短,彌補自身不足。

2、分析自身的職業機會和威脅。機會是指學生個體不可控,但是可以利用的外部積極因素;威脅是指學生在就業選擇的時候面臨的困難和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不同的行業(包括這些行業里不同的公司)都面臨不同的外部機會和威脅,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對將來準備就業的行業和職業環境進行分析和評估,將有助于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和把握自身的職業選擇目標。宏觀就業環境分析包括國家經濟形勢、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各區域產業發展態勢、行業趨勢等。微觀就業環境分析包括來自各企業、政府部門、人才市場、學校或學長們提供的行業發展及專業相關的相關職位空缺狀況的分析與預測。通過對職業機會和威脅的正確分析,使學生能做一定的準備工作,有一定的預防措施,利用機會、化解威脅,在市場競爭中最大可能地實現個人最佳目標。

3、做好職業目標選擇。有效的生涯規劃需要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這是職業生涯規劃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最佳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的。學生根據自我評估和外界環境的分析,選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按照職業生涯發展規律,確定人生目標、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選擇職業目標要慎重,務求全面考慮,不能好高騖遠,脫離現實。

4、制定職業行動方案。在確定了職業目標之后,制定具體詳細的行動方案,實踐行動方案便成了職業生涯規劃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行動方案應有具體的行為措施來保證,要說明為實現每一目標所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時完成這些事,通過什么途徑完成等,以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實現目標。否則,職業目標只能是一種夢想。在教學過程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做好為實現職業目標在校學習期間的學業計劃,如要參加哪些方面的訓練、要接受哪些教育和培訓、在特定時期內掌握哪些技能、取得何種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完成哪些目標等。

5、評估與調整。在實踐行動方案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總結經驗和教訓,及時診斷生涯規劃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找出相應的對策,修正對自我的認知和最終的職業目標。這個過程既是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又是不斷認識社會的過程,更是使職業生涯規劃更具科學、合理的手段。如在學生參加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前期所對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反饋調整。通過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反饋調整,使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針對社會環境和自身發展的變化,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和調整奮斗目標及實施的措施,進行職業生涯管理,確保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

三、結論

對于中職校生來說,做好自身的SWOT分析、職業目標定位和行動實施方案有著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教師根據中職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的意識,培養和提升學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樹立明晰的職業目標,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職業生涯規劃,強化自身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就業和個人職業發展的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中職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裴園園大學生創業的SWOT分析及對策探究[J].《佳木

篇(6)

[作者簡介]孫麗華(1977- ),女,江蘇丹陽人,江蘇教育學院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心理。(江蘇 南京 21001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9

大學生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既可以接受師長的指導,又能與同學切磋交流,還可以作為生涯發展的紀錄,以階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現出來,為下一步的發展指明方向。可以說,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寫作過程也就是付諸紙面的職業生涯規劃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書主要包括扉頁、目錄、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調整與結束語。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調整是生涯規劃書的重點內容。江蘇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而高校會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本文通過分析江蘇4所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100份,發現近兩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參賽作品質量不斷提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自我探索過于簡單,不夠全面、深入、客觀。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性格、職業價值觀、優劣勢等內容。在職業生涯規劃書中,100%的學生用到了心理測評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學合理。其中有53%的學生并不懂心理測評,只是在模仿,也不會質疑測評的準確性。76%的學生缺乏自我的質化分析,不會用生活事件與經歷來說明自己的特質,從總體感覺自我探索很簡單。另外,個人素質測評結果與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既然個人素質測評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依據,那么,個人素質測評結果與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之間應該有比較密切的邏輯聯系。在這100份職業生涯規劃書中,有些同學不知道如何處理個人素質測評結果,無法把個人素質測評結果與職業生涯選擇的論證過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針對性不強,職業環境分析普遍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分析、學校環境分析、社會環境分析、職業環境分析,并進行外界探索小結。外界探索,不是沒有目標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學校、社會、職業環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據自己的興趣,先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環境領域,然后著重對這些環境的信息進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過來思考環境對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規劃書中,30%的學生純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學校,沒有與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相聯系。在分析社會環境時,39%的學生只是對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泛泛而談,而對自己的目標職業及所處行業的特點、要求及面臨的形勢分析不夠或不到位。對于職業環境的分析要遵循從宏觀到微觀的漸進性,從行業、職業,到單位、崗位等。宏觀的環境因素為小環境提供了發展背景,而對于職業的探索,只有具體到較微觀的部分(如某個崗位、某個專業方向),才是比較有效的、有導向性的。但目前學生對職業環境分析普遍較弱。

3.職業定位中職業生涯目標制定不夠客觀、明確,職業生涯發展路徑不符合邏輯與現實。目標選擇不夠客觀、明確,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學生職業生涯目標模糊不清,在職業生涯規劃書中一會希望成為公務員,一會希望自己成為人民教師等;有的學生的職業生涯目標定得太大,目前,比較多的學生屬于后者,要做總經理、總設計師、科學家等。現實發展與未來職業生涯目標選擇不統一,邏輯性不強,職業生涯發展路徑也不符合邏輯與現實,主要表現在沒有把自己過去做過的和現在正在做的而且與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有密切關系的“亮點”展示出來,特別是不少同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前后不連貫,缺乏邏輯性。

4.計劃實施過于繁雜,不利于執行。計劃實施,也就是對如何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制訂一個詳細而又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和策略方案,包括計劃名稱、時間跨度、總目標、分目標、計劃內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動策略與行動計劃要清晰、明了、準確,但37%的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不能讓人比較輕松地看明白其行動策略和行動計劃,行動策略和行動計劃與職業發展目標之間沒有建立起內在的因果關系。行動策略和行動計劃畢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須注意繁簡合理、詳略得當。

5.對評估調整部分重視不夠。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實施結果的情況以及應變化進行及時的評估與調整,主要包括評估內容、評估時間、調整原則、備選方案。職業生涯規劃書中的“評估與調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學在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時,對論證過程非常重視,卻忽視了結尾的“評估與調整”。另外,調整不是360°大轉折,而是應該在利用原有優勢和條件基礎上的優化組合,在調整中達到提升。備選方案應該是積極的,備選方案的制訂也應該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自內而外”的規劃過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學生得到了許多推薦的職業,從中選擇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訂備選方案時,也需要再選出第二個方向。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的原因分析

1.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有些還采用輔導與咨詢、講座、在線職業規劃系統和職業規劃大賽等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學生問題,可以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越來越被高校重視。但是,與高校的教學和科研相比,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當排后的。從資金投入、人員配備來看,高校并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購買了科學的心理測評工具,這對學生認識自我很有幫助,但學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去作測評,也沒有相關的人員負責。如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只是一部分人參與,并沒有達到全程化、全員化的目標。

2.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隊伍。首先,教師能力有限。目前,我國還沒有設立職業指導專業,在高校,大多數教師的專業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相關性很低,這就導致教師們在從事這一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或不自信,如專業化的職業測評工具不會用,或者會用但不會解釋,對學生的指導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把握不住重點。其次,指導教師人員不足,雖然高校已經普遍設置了就業指導機構,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沒有交流、分享,更談不上一個團隊。最后,教師精力有限,大多數教師都是在業余時間從事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職工作后,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大學生得不到專業的指導和個別咨詢,職業生涯規劃的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意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認識的能力和促進學生實際行動,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因此,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在滿足了面上的基本發展后,應著手向更精細化方向發展,讓每項工作的價值落到實處。將觀念的普及方式更為精細化、目的更明確化時,帶來的教育效果也更明顯。目前的工作重點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學生對自我探索的認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試圖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準確及時的回答能讓學生知道內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從而能夠依據自身和實際作出選擇,而不再是跟著感覺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當學生了解了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等,再結合職業環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較容易準確地把握職業選擇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涉及較多也較難把握的是心理自我,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難介入。若要清晰地認識自己就必須投入其中。當然對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僅僅是“坐而論道”,很多時候還需要聯系現實,對照問題,勤于思考,積累每次探索后所獲心靈之感動,進而洞見更遠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論,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實、學點知識,更多要參與其中,提升能力,獲得體驗。對大學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則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式標準,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將自省、他人評價、職業實踐、心理測量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當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需要不斷跟進和總結。

2.增強學生對職業環境探索的意識。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自我探索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其結果對自我定位、初步確定發展方向都起著重要作用。盡管學生通過自省、測驗等方法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以及價值觀有了較清晰的了解,但如果缺少在實踐中的直觀感受和真實體驗,其結果還是可能出現偏差。而職業環境探索為學生提供了驗證自我探索的結果和調整自我定位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探索和職業環境探索不是彼此割裂的,在時間上也不分先后。自我探索能幫助學生知曉“我是誰”,職業環境探索能幫助學生明白“我在哪里,我將去何方”。兩者是選擇職業方向、作出職業決策的基礎信息來源,缺一不可。學生只有對職業環境進行充分探索,掌握更加具體可靠的信息,職業規劃才會更加合乎現實,更加理性。很多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自我探索,但卻忽視了對職業環境的探索。另外,有學生意識到職業環境探索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曉職業環境探索的方向和方法,導致職業生涯規劃無法真正與現實掛鉤。因此,高校生涯規劃教育要注重增強學生對職業環境探索的意識,同時,要教授學生具體探索職業的方法并告知獲取信息的渠道。

3.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專業教師很少,大多是班主任、輔導員在工作之余給學生上上就業指導課或進行一些簡單的輔導咨詢工作。其實,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專業性很強,目前的教師隊伍顯然是不能適應當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需要的, 因此,學校當務之急是要組建專業的指導隊伍,提升專業人員水平。首先,要引進相關專業的人才如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方向的優秀畢業生從事專職工作,不論是測評還是咨詢,都需要專業教師;其次,加大對現有職業指導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鼓勵相關人員特別是就業指導中心的人員再學習深造。在保證本校教師資源充足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外聘、兼職等形式邀請校外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專門人員或職業生涯規劃專家開展講座,提供輔導和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

[1]顧雪英.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龍立榮,李曄.職業生涯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4]俞來德.論職業指導與大學生就業[J].教育與職業,2007(9).

篇(7)

關鍵詞: 行動導向;教學法;市場營銷;實施方案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pedagogy;marketing;implementation pla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213-03

0 引言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首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職教育要想適應當前的科技發展形勢和生產組織形式的需要,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尋求新的教學方法,滿足較學發展的需求。“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強調同時調動學生的手、心、腦,提高學生的學習關注度,能有效地提高其學習效率,改善教學質量。本文就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市場營銷》課程中的應用作了系統闡釋。

1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應用意義

1.1 以《市場營銷》課程為基點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市場營銷》是廣東理工職業學院的院級精品課程,是學院的一門優秀課程。學校在進行課程教學模式創建時,應充分把握好課程的內在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授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堅持“理論夠用為度、強化操作技能”為宗旨力求專業基礎課理論基礎夠用,突出應具備的基礎技能。打破傳統“黑板”的教學模式,將所有相關聯的知識點、技能點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鞏固理論知識點,提高動手能力,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1.2 動導向教學法創建職業環境 根據行動導向的教學理論分析,在學習中,行動是其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教師要在行動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模擬職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職業活動中,通過搜集職業信息、制定職業目標和實施方案、最終檢查和評價等,自主學習和發現職業學習的行動過程,提高職業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法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3 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促進教師成長 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包含了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以及任務驅動法等,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其綜合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形式,充實教學內容。力爭使課題研究的過程,成為教師成長的過程。

行動導向教與學的方式和評價機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增強了教師的改革意識,促進專業教師實踐水平的提高。

2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應用現狀分析

2.1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國的應用 德國自1969頒布“聯邦職教法”以來,一直以“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為主要的培訓模式,它通過企業培訓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培訓,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其未來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其動手實踐能力。這種職業培訓模式為德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職業技術人才,為德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90年代以后,德國的職業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發展,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主要以培養單一技能的職業人才為主,無法滿足德國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二是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作為德國工業主體的手工企業對職工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三是隨著高校專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學生的職業實施技能缺陷日益凸顯。因此,德國經過一系列研究與討論,德國各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于1996年正式頒布了“職業學校專業教育框架教學計劃編制指南”新課程標準,該標準以 “學習領域”課程方案代替了原有的專業分科課程模式,并確定了“行動導向教學”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2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在國內的應用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其教學模式和方法受普通高等教育影響較大。但由于二者本身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高職教育必須研究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方法。目前,盡管我國職業教育領域行動導向教學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許多學校在理論和實訓等課程中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和課程特點,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基本處在探索與研究階段,尚未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可供推廣的模式。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借鑒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結合廣東省產業結構和相關企業崗位要求,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營銷》課程為據點,對《市場營銷》課程體系結構進行調整,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具有我校特色、能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行動導向教學方式。

3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在《市場營銷》課程的實施

行動導向教學法如何應用于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本著提高學生營銷實戰能力為目的,本課程團隊進行了大量探索實踐,總結出在實施中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 課程實施的整體設計 要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在課程實施前需要對實施過程進行整體設計。課程實施的整體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忠實于課程標準設計基礎上,還要綜合考慮課程的教學模式、學生特點以及實訓基地等因素的影響。在綜合以上因素基礎上,課程團隊對市場營銷課程的實施進行了“圍繞一個中心、貫穿一條主線、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整體設計。所謂“圍繞一個中心”,是指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營銷能力為中心,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營銷實踐鍛煉。“貫穿一條主線”就是指在課程的實施中,要堅持以模擬公司為基礎,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課程學習。在開課之初,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特點劃分學習小組,各小組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場的情況下,按照其優勢和興趣組建模擬公司,并根據當地的市場情況設計公司業務和發展規劃,對小組人員進行職責分工。“實行兩條腿走路”是指在營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實際學習情況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完成一項營銷活動,如做臨時業務員、營業員、促銷員等,規定時間跨度至少為一學期。

3.2 準確選擇載體 載體在教學中表現為案例、工作任務或工作項目等形式,它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載體一般要滿足以下條件:一要有典型性,要能承載相關能力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二是要具備可融人性,能將教學內容有機融人工作任務,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掌握課程的知識與技能;四是易于評估,能夠根據完成工作任務過程及完成結果,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評估考核。

根據以上條件及市場營銷課程四個能力單元的特點,在不同能力單元中選擇了不同的載體(見表1)。通過這些載體,教師組織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中,有機融入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在做中學,使其營銷實戰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3.3 多種方法綜合應用 在市場營銷課程教學中,將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貫穿始終,綜合運用了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旋轉木馬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實踐,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還要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在“市場調研”能力單元教學中,根據其教學目標“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要會應用市場調研方法進行市場調研活動,能撰寫營銷調研報告及營銷環境分析報告,并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技巧”要求,教師首先分析了本單元的主要技能與知識,根據本單元內容沒有涉及太多理論難點的特點,決定采取以學生“做”為主,“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策略,教師只需要在學生“做”的過程中,講授清楚調研的步驟、基本方法以及調研方案、調查報告、營銷環境分析報告等的撰寫格式要求即可。教師給學生設定了以下工作任務:每個小組(也是一個模擬公司)對本公司經營的主要產品或業務進行調查與分析,要求在調研基礎上各小組寫出市場調研報告與營銷環境分析報告。

完成此項工作任務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各小組根據現有資料搜集相關產品或業務的信息,在小組討論基礎上設計調研方案。第二步,各小組進行市場調查,搜集資料。在此項工作中,教師要對學生調查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指導,重點是調研方法的應用及如何進行人際溝通,從而提高學生搜集資料的有效性。第三步,各小組進行市場分析及調研報告寫作,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市場情況,同時還要以案例分析法講解市場分析報告寫作格式、要領。第四步,各小組撰寫營銷環境分析報告,其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旋轉木馬法獲取營銷環境分析要素的信息,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案例,進一步明確營銷環境分析報告撰寫的基本格式。第五步,組織學生對各組完成的市場調研報告及營銷環境分析報告進行評估與診斷,在此基礎上,各組進一步修改自己的報告。

3.4 建立配套的考核評估方案 教學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隨著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根據過程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個人與團隊考核相結合、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整體考核原則,構建了“營銷單項技能30%+營銷綜合能力40%+營銷理論30%”的課程整體考核方案,其中營銷理論以期末考核為主,其它項目屬于平時考核。課程實施中,將這一考核方案貫穿到各能力單元,并設計了工作任務的個性化考核方案,有機地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考核內容融入其中。現以“市場調研”能力單元考核方案為例(見表2)說明課程各能力單元的考核方案設計。

本課程大多數能力單元均使用了該考核表的框架,只是具體的評價內容和標準不同而已。考核表中,不同評價主體按同一標準給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它更好地體現了過程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思路,改革了傳統以教師評價、結果評價為主的考核評價模式。

在《市場營銷》課程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任務驅動、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教學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真正在一種比較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值得在其他的課程中廣泛推廣。教師必須堅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設計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實際行動能力為核心,不斷探索,反復實踐,使學生有效地實現理論知識向實際營銷能力的轉化并最終提高職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劉邦祥,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

[3]傅偉,袁強,王庭俊.高職教育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特征與要素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篇(8)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職業生涯設計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人實際制定未來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過程,是使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和常用方法,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以及成才觀的一門重要課程。筆者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一書共由五個單元、十四課、四十五個章節、十四個案例故事、三十四個讀讀想想和溫馨提示等構成。筆者從教多年,認為職業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面。

一、注重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進行案例教學,案例大多以中職生為原型,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筆者所用教材為例,共提供了348個貼近中職生的案例故事,絕大多數案例的主人公是中職生,這些案例故事分課首案例和文中案例。全書每課都從課首案例開始,以“心海導航”“人生啟迪”引出本課的內容。例如第二單元第二課課前案例——從“舞蹈仙子”到小有名氣的“畫師”講述了從小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小雨,中學畢業后進入一所中等藝術學校學習舞蹈專業,由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訓練,舞姿非常優美,被同學們稱為“舞蹈仙子”。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使“舞蹈仙子”不能再跳舞,小雨有過短暫的傷心,但沒有迷茫,在職業生涯規劃老師的建議下她轉修美術,自己的天賦、靈性、用心、刻苦和執著,使她成為動漫城小有名氣的“畫師”。通過這個案例引出課程的主要內容:興趣及其培養、性格及其調適、能力及其提高等。這樣的案例和溫馨提示緊扣當前實際,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二、防止把職業規劃等同于職業指導

職業指導以選擇職業、準備職業、獲得職業和適應職業為主要工作內容,職業指導自20世紀中葉由美國提出以來,在法國、英國、中國等各國相繼得到了推行。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2008年才頒布教學大綱。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最大的區別在于職業生涯教育不僅是就業、創業指導,而且結合就業、創業指導,強調職業生涯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及所學專業確定自己今后的職業目標,為達到目標制定自己的短、中、長期規劃,并為達到目標而完成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積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職業生涯規劃包括了職業指導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切記不可把職業生涯規劃變成單一的職業指導。

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職業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以及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具體表現為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和興趣。擁有職業興趣將增加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但是通過教學,我們發現在課堂中多數學生都不能給自己的職業興趣一個確切的定位,甚至許多學生對他們本專業畢業后能從事什么職業、去什么行業發展都不知道。為此,教師必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傾向,進而用于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職業興趣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方向,減少學生厭學現象,增加學生就業穩定率。在職業興趣測試方面,可以推薦美國人霍蘭德的《職業興趣測試》讓學生進行自我

評定。

四、教學生如何把握發展的機遇

筆者認為,正確把握機遇也是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一個重點。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一生只有七次機遇,一般的人能把握住三次機遇,能把握住四次機遇就能脫穎而出,能把握住五次的人必然是生活的強者。但是,能否發現機遇則需要直覺,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做人誠實守信,善于與人相處和交流。要通過教學告訴學生,抓機遇不是被動的,要通過相應的方法了解所學專業發展的動向和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制造機遇,把握機遇。

篇(9)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不同行業和工種間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規劃好職業道路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學生畢業后能否較好較快地完成學生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影響深遠,現今全球經濟不景氣,高校持續擴招,學生就業難是學校和社會一大難題,針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高職院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1.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

人的職業生涯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會經歷多種職業,轉變多種角色,想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都需要做出事先的設想和規劃。大多數在校學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想要做些什么,期望得到什么,該課程能幫助他們從自我認知做起,進而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古人云:“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對高校畢業生來說在就業初期能夠樹立合適的職業目標是很重要的,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實現他們的職業目標和人生理想。

2.有利于緩解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我國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在有限的社會資源條件下,學生自身和學校都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再加上近期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未雨綢繆,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目標后,求職能動性和成功率都會大大增加。做好相應職業前教育,幫助學生適應職業環境,避免對產生就業恐懼心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僅使他們的職業生涯走得更加平順,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保障社會安定,促進改革開放的發展。

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和問題

1.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與其他青年人在自我意識上有其特殊性。由于畢竟年齡偏小,社會閱歷不夠,即使主觀上表現得很獨立,但客觀上還不能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尤其需要提高,使他們在制定人生規劃時沒有積極性,即便制定出了自己的規劃也不會得到實施,那職業規劃便毫無意義。另外高職大學生在自我評價能力方面有片面性,表現在對自己的過度評價,與自身能力不符,職業目標無法客觀實現;或者心理自卑,在就業工作中面對困難時信心不足,產生消極心理,遇到挫折后不能快速克服,都是對職業發展極其負面的影響。

2.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課堂上得到的學生反饋信息是不少人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想過自己有什么理想,只想畢業后找到份工作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以混日子的心態虛度自己寶貴的大學時光,實在是對人生極大的浪費。沒有樹立職業目標,不重視職業規劃都會導致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沒有方向性,迷茫困惑。

3.對職業發展存在理想化傾向

大學生缺少社會勞動經歷,往往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帶上過于理想化的色彩,譬如對今后職業中的薪資,地位充滿美好的想象,往往會造成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眼高手低,對現狀不滿,卻不注重腳踏實地,循序務實地積累能力和經驗,結果常常是到頭來也找不到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尤其強調職業道路是一個一步一步積累的,不用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自己的職業的話很難能夠獲得發展空間。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職業生涯規劃理念

1.樹立職業理想

成功者的職業生涯,大多是由制定合適的職業生涯目標開始的,樹立適當的職業理想對職業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在制定職業目標時要遵循現實原則、層次原則、適度原則、明確原則和靈活原則,還要依目標完成時間,分短期,長期規劃制定,并具體化。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職業理想一定不能好高騖遠,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2.自我認知與環境分析

自我認知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先行條件,只有在充分的自我認知情況下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心理方便還處在上升期,自我認知在這個階段會經歷一個明顯分化的過程,要通過自我反省,比較,分析來達到了解自己。不僅在事物中要學會積累經驗,從失敗中獲得自我意識,還要在與人的交往中學會了解自己,他人是反應自我的鏡子,與他人交往是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

任何人的職業生涯都必須依附于社會資源和組織關系環境,懂得分析環境,找到發展的特點,變化的趨勢,是提高職業競爭力的有利條件。宏觀的說,環境分析包括有對國際經濟形勢,社會文化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等的分析,國內政策法規改革趨勢,勞動力質量密度變化情況,產業結構調整沖擊等因素對職業發展影響的分析。微觀方面,工作環境,組織狀況,還有家庭,社交的環境都影響著職業道路的發展。

3.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自我評價,環境分析后,確定職業發展目標,選擇理想,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并制定具體的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及時評價實施成果,做出相應的反饋和調整。對于高職的大學生,可以采用讓他們自己制作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形式來培養他們自我規劃的意識,制作內容要完整。編制職業生涯規劃書時要注意邏輯嚴密,重點突出,信息搜集科學,職業目標切實可行。

隨著社會和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將會越發突出,實施重點在大學階段,在他們就業前做針對性的職業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也能為我國今后的經濟文化事業輸送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高等院校戰略發展的要求

1.1 要以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為目標

高校的戰略發展要以為社會培養人才作為本質目標,高校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人才報效國家社會,國家向高校投入資金,這樣才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1.2 站在宏觀角度考慮

從宏觀考慮即從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大局方面考慮。我們國家現在培養的大學生要比需要的大學生多得多,所以有些人提出要減少大學生的數量,或者是要求大學生從事低級的工作。本文認為,社會人才體系的不合理,應該從對大學生的培養上來改變,而不是只從表面著手。我國在國際分工上所處的位置還非常低端,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地方,所以高等院校應該從這一方面著手,培養可以改變這一現狀的人才,然后這些人才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端崗位,這樣我們社會才能容納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1.3 放眼于長遠發展

戰略發展的意義本來也就在于使高校能夠長遠的發展,所以在制定高校戰略發展上,更應該放眼于長遠發展。

1.4 戰略規劃要合理

戰略規劃要合理,無論是在資金籌集方面還是資金利用方面都要合理有效,在培養人才方面也要合理、符合實際等。

2 高校財務評估系統

目前,我們常用的財務評估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板塊:(1)系統登錄模塊,包括用戶登錄,密碼修改,系統退出等內容。(2)高校信息管理模塊,主要包括高校一般信息的添加、修改以及刪除等內容。(3)財務數據管理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實現財務數據的導入以及查詢功能。這些財務數據主要為高校的財務報表,包括普通日記賬、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資產表、負債表、現金流動表、利潤表等。(4)財務分析模塊,主要通過各種指標對高校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進行分析。其中,高校的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

3 構建高校戰略性財務評估指標體系

構建高校戰略性財務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高校戰略性資金運用評估指標;第二個層次是高校戰略性普通財務評估指標。高校戰略性資金運用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企業投資合理性指標、資金使用績效指標、國家投入標準等。我國高校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財政撥款、研究經費、學雜費收入、自辦經濟機構收入、銀行貸款、社會捐贈、企業投資等。戰略性普通財務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宏觀環境分析、中觀環境分析、微觀環境分析、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 (下轉第18頁)(上接第10頁)

企業投資合理性指標:企業對高校的投資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校辦企業的資金注入,一部分是校外企業的資金注入,本文認為,建立校內企業的目的本來就是在于高校能夠自給自足,所以校內企業對高校的資金注入全部都是合理的,而對于校外企業對高校的投資性資金注入,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指標。如果企業對高校投資過多,就會使得高校成為企業的下屬單位,目前,我國也已經存在一些企業控股的民辦高校。目前對于企業投資高校合理性指標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資金使用績效指標:資金使用績效主要是指高校使用籌集資金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因為高校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高校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對人才的培養以及科研成果對社會的貢獻等。對高校資金使用進行績效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綜合評價法、數據包分析法、雷達圖分析法、綜合評分法、層級分析法等。

國家撥款標準:多年來,我國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以及教育經費等。我國對高校的經費投入以及財政撥款主要都是根據學生人數來進行的。近年來,我國教育部正在著手新的高效經費標準,即新的普通高校生均經費標準以及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該高校成本分擔機制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不同的層級、專業,來確定高校生均經費的核算標準,建立基于指標的高校分層次分專業生均經費核算結構模型;第二部分是確定高校生均財政撥款辦法和標準,并圈出適量高校進行試點實驗。第三部分是評估新的生均經費核算以及財政撥款標準,并對其進行完善。預計到二零一五年這一新的標準將會開始全面推廣的進程。

宏觀環境分析主要是分析我們國家以及社會的各項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我國的經濟形勢、法律法規、風俗文化、教育背景、政治環境等。經濟形勢主要包括衡量我們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如人均GDP、CPI、人均國民收入、可支配人均國民收入等),我國所處的經濟周期,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等。中觀環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學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高等院校中所處的位置,包括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專業優勢、學校類型、管理層決策層風格、學校未來方向、社會認可度、科研力量等。微觀環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學校內部的資金規模,學校的融資力量、學校的資金專用性程度、學校對學生的吸引程度等。短期償債能力:用來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包括營運資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現金流量比率。長期償債能力:用來分析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權益乘數、長期資產負債率、利益保障倍數、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營運能力:用來分析營運能力的指標主要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非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盈利能力:用來分析盈利能力的指標主要包括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資產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權力凈利率,用來分析發展能力的指標主要包括銷售增長率、資本累計率、技術投入比率。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高等院校的戰略發展要求以及財務評估系統的分析,構建了戰略性財務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是在財務評估系統傳統的四個能力之上,又添加了高校的企業投資合理性指標、資金使用績效指標、國家投入標準、宏觀環境分析、中觀環境分析、微觀環境分析,使得財務評估能夠更好地與高等院校的戰略規劃相契合。

參考文獻

[1] 段小明.高校戰略性財務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財務通訊,2009(3):60.

上一篇: 地質學行業分析 下一篇: 企業營銷方向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人妖一区视频 | 午夜国产亚州视频在线 |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 | 日韩精品双飞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欧美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