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行業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31 10:19: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質學行業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質學行業分析

篇(1)

隨著地學行業的發展、進步,地質勘查、工礦企業、石油及煤炭等礦產資源需求的增長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這門課程的講授必須適應新形勢,并能突出體現地球科學的特點。普通地質學作為地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式也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目前,普通地質學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大多數高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但傳統多媒體教學對于知識點繁復的課程和剛接觸專業課的學生來說傳遞的信息量較大,學生易形成以記憶為主的學習習慣,忽視重在理解的學習本質。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缺失,難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對地質知識的理解能力。如板塊的運動模型、巖漿活動、斷層形成、海平面的升降變化等,多媒體版面或黑板只展現完全靜態的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

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各個獨立分散的知識點上,影響完整知識結構體系的形成。接受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有機聯系。普通地質學這門課程的特點是綜合性、理論與實物結合性強,知識面廣,但是各章節內容相對獨立。

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缺乏真實地質訓練的針對性,不易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由于地質理論中涉及學生動手作業的內容,如巖石薄片結構的描繪、地質圖的繪制、古生物化石形態的素描等,以往課程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匱乏,缺乏師生互動。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對理論的掌握較差,欠缺基本地質素養。同時,學生缺少對地質圖、地質現象和地質實體的分析能力,造成“眼高手低”的現象。

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興趣不高。地質學科原有的教學體系突出理論知識與學習方法的講解,但是在課程安排中具有明顯的單科性和驗證性,啟發學生自主思維的訓練較少。特別是課程的“自我封閉”和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束縛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導致實施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的完整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

綜上所述,普通地質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本次對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普通地質學的教學改革主要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著手。課堂教學改革要從拓寬教學手段和促進體系耦合兩方面進行探討;而實踐教學則要從增加實驗教學和注重授課方式展開敘述。兩者相互搭配,共同促進教學改革創新。

一、拓寬教學手段,提升視覺認知

普通地質學課程中部分內容在概念和形成原理上較為抽象。例如,褶皺與斷層的形成機制,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機理等較抽象的知識點,僅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增加地質掛圖和模型,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動畫展示,將抽象的過程動態地演示給學生,能將復雜地質理論條理化、簡明化。另外,在野外實習基地拍攝實地教學視頻,就地取材,將課本內容錄制成視頻,在課上通過視頻為學生講解,使學生“足不出戶”就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結合視頻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將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開闊了眼界。

二、促進體系耦合,加強圖解教學

耦合是通信、機械行業的專業詞匯,引申為某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應形成知識結構“耦合”。反映在課程中,就是課程內容的“模塊化”整合。

傳統的教學按教材章節順序,多為對理論的概括闡述,缺乏與實踐的銜接,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為此,我們應將所有內容重新進行歸類整合,使得模塊化內容能夠服務專業學習。例如,在宋春青主編的第四版《地質學基礎》中將內容分為緒論、地球的基本特征、礦物與巖石、構造運動和構造變動、地殼演化簡史、地質學在資源與環境中的應用六個章節,每個章節又進行了細分。這樣整合一方面使學生更易于明確各模塊的知識點、技能目標;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師選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兼容性,而學生則容易根據目錄順序有序地延伸知識內容。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不論我們選擇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只有把握基本結構,才能提綱挈領,更深入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部分知識具象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例如,課堂教學中增加對礦物解理、斷口、斷層的整合類型的臨摹教學,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的描繪學習方式,以及地球演化史的表格總結法等圖解教學方式,都非常利于學生理解學習。

三、增加實驗教學,豐富學習形式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共性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普通地質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和實踐學習是很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初期,教學形式的選擇對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方法改革探索過程中,增加實驗教學是重要和必要的。實驗教學中,野外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需要加大校內實踐的學習機會。而校內實踐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實驗室,因此,對實驗室的手標本、顯微鏡、地質掛件、各類膜片等實驗教具以及實驗的形式、內容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較為重要。

首先,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應重視與地質實物或地質模型的結合,剖析所講理論知識與實物的對應聯系,展示所講內容在實物中的體現。在此擬列以下實物內容:超基性巖類、基性巖類(輝長巖、輝綠巖等)、中性巖類(閃長巖、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等)、酸性鹽類(花崗巖等)、堿性巖類以及火山碎屑巖;各類沉積巖、變質巖及少量化石標本等。

其次,應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動手能力訓練。例如,某種古生物化石理論講解完成后可讓學生進行素描訓練,以加深理解;一張地質掛件可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并闡述主要內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及地層古生物可著重讓學生掌握對其進行識別和鑒定的基本方法、步驟。

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地質論文和資料獨立分析和解決地質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地質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及創新能力。

四、注重授課方式,培養學習興趣

盡管目前高校教學設施比較現代化,許多教室都安裝多媒體設備,帶給師生極大的方便,但在授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因此,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教師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這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教師在講授時注意啟發、引導。既可采用先設問再解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可采用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學,在討論形式多樣化的課堂氛圍中探討交流后,再由老師就學生討論得出的結果做出分析。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樣做鼓勵了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勇于提出問題,獨立開拓知識領域,鍛煉了思考能力。

教師的授課方式對于實際教學工作固然重要,但教學工作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基礎課程的過程中穿插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地質實驗。如結合課堂教授的知識對巖石、地質構造、地質發展史等內容綜合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由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學習。在課堂教學模式與動手實踐雙重模式下拓寬所學知識廣度的同時培養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普通地質學作為地學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對后續專業知識的學習起重要作用。其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基本地質概念、原理,掌握基本地質技能具有推動作用。普通地質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需在實踐中繼續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合理搭配。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為目的,為相關專業的后續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篇(2)

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認真分析了學院的歷史傳承、行業背景、區域文化背景,頂層系統規劃學院文化建設總體目標及行動方案,融合地勘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攀巖文化元素,構建了“登高涉遠”為核心標志的校本文化,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為載體,分區建設,分步實施,群策群力,立體推進,探索了一條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路徑。

精神文化建設

一、學院精神文化建設

學院精神是學院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形成并被全體成員普遍認同,內化的信念追求、思維模式、個性品格等精神要義,是一種內化的氣與神,浸潤在學院的各個角落,沐心塑魂,深刻影響學院的發展方向、辦學模式、個性特色、師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學院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校風、校訓、作風等,它是學院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院文化的最高層次。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于1958年建校,歷經江西地質學院、江西地質學校、贛州地質學校、南方工業學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五個發展階段,形成了鮮明的國土資源行業特色,積淀了厚重的地礦文化。秉承50多年辦學歷史傳承,融合地勘文化艱苦奮斗,客家文化開疆拓土,蘇區文化追求理想,攀巖文化勇于攀登等元素,凝聚提煉了“艱苦奮斗、勇于攀登、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

二、地勘文化建設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肇基于1958年創建的江西地質學院,與地勘行業相生相伴半個多世紀,地勘文化深深烙印在學院的肌體,構成了學院的特色文化。

三、企業文化建設

高職教育培養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發展模式,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將學校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構建具有企業元素的學校文化,彰顯高職教育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培養師生職業素質,養成職業精神。為此,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做了相關的工作。

1.開展企業文化實踐活動

(1)教師到企業鍛煉。學生定崗實習,參加生產項目。

(2)邀請企業家來校進行企業文化專題講座。

(3)企業文化進課堂。將企業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標準、新理念融合到專業課程開發建設中去,校企聯合開展課題研究、教材開發。

2.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

(1)將職業生涯設計項目列入學生必修的實踐過程。

(2)整合資源加強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從進校到畢業的成長成才計劃

3.校園門戶網站與行業、企業網站雙向友情鏈接,設專欄刊載企業信息和畢業生創業事跡。

4.由關系部相應專業班級試行“公司制班級管理制度”。

5.開展一年一度的專業技能大賽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比賽。

6.開展企業文化周活動。每年10月利用企業來校招聘的有利契機,組織宣傳優秀企業文化,展示企業形象品牌,邀請企業人員與學生交流互動,使學生充分感受企業文化。

四、區域文化建設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坐落在素有“稀土王國”“世界鎢都”“客家搖籃”之稱的江西贛州,區域特有的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滲透學院每一個空間,體現在學院的各個層面。

1.學院成立蘇區精神研究、客家文化研究機構,聯合贛南師院“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區域文化研究活動,納入學院思政工作范疇。

2.校園網站開辟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專題網頁,宣傳蘇區精神為核心的贛南紅色文化、開疆拓土為內涵的客家文化。

3.開展“紅五月革命歌曲大合唱”活動,配合開展“蘇區精神大講堂”、“客家文化大講堂”系列講座,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等活動,使每年5月成為區域文化宣傳月。

4.設立校級區域文化研究課題,組織申報市級社科文化研究課題。

5.蘇區精神文化進課堂,開發校本教材。

6.組織師生不定期參觀革命遺址。

五、攀巖文化建設

攀巖運動是從野外登山地質找礦衍生而來的一項體育競技項目,自1990年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攀巖隊組建至今已有20多年歷程,競技水平中國第一,世界一流,保持著全部4項世界紀錄,被譽為“中國攀巖運動的搖籃”。攀巖隊濃縮了學院50多年奮斗歷史,集中體現了學院師生的意志品質,建設攀巖文化,弘揚學院“艱苦奮斗、勇于攀登、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精神,是學院文化建設重要課題。

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觀念,以及在這種觀念下制定的具體的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及規章制度的綜合體,處于核心精神文化和表層物質文化之間的中間層文化,介于精神與物質之間,決定了它既是適應物質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機制和載體,是維系學校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影響學校的規范管理與創新發展。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行業經濟發展,構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制度體系,在專業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改革等方面建立健全完善與高職教育相吻合的專業教學體制、學生管理體制、頂崗實習體制及服務管理體制。

行為文化建設

一、行為文化的內涵

行為文化是學院精神文化在全體師生員工身上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學術科研、學習生活、文化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

其建設路徑為:

1.教師行為文化建設

(1)理念引領。該院重新定位教師的學習行為、教學行為。①按照職業教育教學要求重新構建教師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明確高職院校教師既是高校教師,還必須是相關職業領域的技術或管理專家,是專業所對應行業和企業的技術總監或工程師等,在行業企業中有一定的話語權,教師必須行走于學校與企業之間,成為名符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②通過學習、培訓,認識高職教育規律,明晰學院辦學理念,感悟學院精神文化,認同學院核心價值觀念。為此,將采取多種形式,請教育專家、企業家、教學名師來校講學;設立教師博客群,聘請專家名師坐博討論;走出去學習進修,參觀名校名企等。

(2)榜樣追隨。樹典型、立榜樣,通過校園網站,一年一度網上投票評選“我最喜歡的教師”,學院予以表彰。

(3)行為自覺。該院通過5年時間基本完成“教師師傅化工程”;嚴格教學日常管理,督查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4)恪守教師規范,從點滴做起,開展系列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建設教師行為規范。

2.學生行為文化建設

“管、卡、壓”可以形成一定的行為,但這不是行為文化,學生行為文化建設需要“引、領、管、化”。

(1)觀念引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職業定位。樹立行為體現素質,素質決定職業的觀念。同時,將優秀企業規則引入學生行為規范,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

(2)榜樣領航。通過校園網評選“十佳大學生”,舉行“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表彰大會等活動,樹立典型榜樣。

(3)細節管理。學生的行為塑造靠持久的精細化管理,從學生的一言一行開始。(如到教室上課從不遲到開始,到食堂用膳從自覺放回餐具開始,到宿舍休息從不向外扔垃圾開始,到公共場所休閑從不吸煙開始;廉潔意識從不占用別人的東西開始,責任意識從衛生包干區開始;形象意識從不說臟話開始,集體意識從自習不干擾別人休息開始;自制能力從不通宵上網開始等。

(4)化育易俗。通過教化,學生的行為慢慢地形成習慣;通過規范,習慣慢慢地成為行為文化;通過浸潤,行為文化慢慢地成為內心需求,成為學院精神文化。教化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

①校園文化活動。按照“大型活動屆次化、中型活動特色化、小型活動經常化、品牌活動普及化”的活動思想,學院各有關部門對師生文化活動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做到有主旋律、有規劃、有目的、有步驟,精心打造“安全文明法制教育活動月”“職業技能節”“企業文化周”“紅五月大合唱”等校園文化品牌。

②社會實踐活動。以師生實習和參與生產性項目為載體,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088-02

巖體力學是土木工程、石油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程、采礦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是研究巖體在外界因素(荷載、水、溫度等)作用下的應力、變形、破壞、穩定性與加固的學科,理論基礎廣泛,涉及地質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計算數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知識[1,2]。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建立起有關巖體力學的基本理論體系以及相應的工程概念(如強度理論、工程巖體分類、穩定性分析),為后面的相關專業課(如基礎工程、鉆探工藝學、計算巖土力學、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也為畢業后從事建筑、勘探、采礦、采油等相關工作奠定必備的理論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巖土工程廣泛興起,復雜的巖體力學問題不斷涌現,從而對高校培養的相關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3]。

作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在巖土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培養模式以及相關的各類軟硬件條件等方面已經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4]。因此,針對當今社會的實際需求,如何安排好巖體力學教學,培養合格的本科生,成為擺在各大高校相關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巖體力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巖體在形成與存在過程中,長期遭受著復雜的建造與改造地質作用,最終變成一種被大量不同類型與規模的斷層、節理、層理、片理、裂隙等結構面切割包圍而成的材料,具有非均質、非連續、各向異性的特點。同時,巖體還賦存于復雜的天然應力狀態和地下水中。這些使工程巖體的力學行為極其復雜,通常呈高度非線性。巖體力學問題大多是病態的、不確定的、多尺度的,很難找到一種解析或數值算法進行精確地求解[5]。從而,依托于巖體上的各類工程(如地下空間與地下隧道工程、巖質邊坡工程、巖石地基與壩基工程、采礦工程以及鉆井工程)的設計計算分析極為復雜,目前實際工作中,仍通過以工程經驗、現場試驗與監測為主,理論指導為輔來完成。可以說,巖體力學還很年輕,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許多理論尚不成熟,自身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工程實踐的要求。

隨著中國能源、交通、水利、國防、城市建設等事業的發展,巖體工程建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給巖體力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對相關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搖籃,高校在巖體力學本科教學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教材陳舊、內容落后、試驗教學不足、理論與實際脫節嚴重、課堂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本科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開展巖體力學本科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教學改革,旨在既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與實踐能力,又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巖體力學本科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筆者認為巖體力學本科教學改革應從多方面著手:與時俱進地優化教學內容,以實際工程為教學案例密切聯系實際,增加室內試驗與數值仿真等試驗教學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從而探索滿足當今社會快速發展條件下的巖體工程建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育的教學方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高校巖體力學本科課程無材,教學內容由任課教師自己掌握。相關教材也比較多,如沈明榮與陳建峰主編的《巖體力學》(2006),劉佑榮與唐輝明主編的《巖體力學》(2009),陳海波等主編的《巖體力學》(第2版,2013)以及陽軍生與陽生權主編的《巖體力學》(2008)。各教材在基礎理論方面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工程應用方面側重點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各任課教師應根據其校本專業特點,依據教學大綱與學時安排,以一本教材為主、多本教材為輔的方針授課,在講授巖體力學基本原理與知識的基礎上,以實際工程進行案例教學,并適當向學生介紹當前的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等發展動態與學科前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本校地質工程專業(巖土鉆掘方向)的巖體力學本科課程,根據國家學科組指定的教學大綱,編制授課計劃,結合本專業的特色與發展需要,對大綱進行了適當調整與修改。教材以教育部地質工程教學指導分委會推薦的劉佑榮與唐輝明主編的《巖體力學》為主,以《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巖石力學與工程》、《巖石力學與石油工程》、《鉆井巖石力學》、《礦山巖石力學》等相關教材為輔,刪除其他相關課程的重復性內容,同時補充隧道鉆掘、地下工程支護、工民建勘察、大陸科學鉆探以及石油鉆井等方面的工程實例,根據本校本專業本科教學計劃40學時左右的內容進行編輯,在滿足本專業學生對巖體力學認知與掌握的需求的同時,實現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

(二)增加試驗教學環節

試驗是巖體力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限于學時、設備、經費等原因,在本科教學過程中一般只能有選擇地讓學生動手做幾種相關室內試驗,難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增加試驗教學環節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1.通過與相關試驗室相關人員協調,在課余時間借用試驗,開展相關巖體力學試驗,從而盡可能多地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不影響試驗室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將學生劃分多批次,參觀有關科研項目的巖體力學試驗過程,以實現盡可能多地感性認識巖體力學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

2.通過鼓勵和指導本科生積極參與所在院系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科技報告會項目、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等活動,在項目中實際運用巖體力學知識,進一步鍛煉學生認識、分析與處理巖體力學問題的能力。

3.充分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6],采用數值仿真手段彌補試驗場地和設備的不足[7,8],并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值模擬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分析邊坡穩定性、地下隧道與礦山開采圍巖變形、地基巖體穩定性、井壁穩定性等實際工程問題。

通過以上措施實現室內試驗與數值仿真試驗教學環節的增加,使本科生在實踐中體會所學知識,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強對巖體力學的理解與掌握,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法

目前以多媒體電子課件為主、黑板板書為輔的教學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教學中。巖體力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教師應針對此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但是,限于學時、安全等原因,任課教師通常無法帶學生到現場進行實地參觀講解。為了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相接軌,就需要充分利用電子課件能夠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優勢,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傳遞工程現場信息,從而彌補實踐的不足。

對于理論方面,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方法補充多媒體教學,對重點、難點公式用板書一步步推導,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增加課上與學生互動環節,如讓學生回憶上堂課內容,多多就知識點提問,增加課堂作業環節,添加學生分組演講報告環節。增加課下與學生互動,如建立QQ群、微信朋友圈,在上面經常行業最新動態的圖片、新聞、視頻,發表小課題引導學生討論,以及邀請學生參加自己的科研項目。改革考核方式,總成績既包括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又包括平時表現、試驗報告、文獻綜述報告等。

通過以上種種手段,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公平地評價學生的課業表現。

三、結語

巖體力學內容豐富、知識復雜,給本科教學帶來了挑戰與機遇。筆者針對目前巖體力學本科教學方面的不足,從教學內容、試驗環節、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措施。以期通過這些改革,既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巖體力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國家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佑榮,唐輝明.巖體力學[M].北京工業出版社,2008.

[2]蔡美峰.巖石力學與工程[M].科學出版社,2002.

[3]吳文兵,蔣國盛.土力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措施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3(7).

[4]黃明奎.巖石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

[5]劉開云,喬春生,劉保國.研究生巖石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

上一篇: 醫學教育問題 下一篇: 教育職業環境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 日韩亚洲欧美国产动漫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综合亚洲网色就色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热线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