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09:45: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品課程建設基本思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263-02
一、引言
精品課程建設是2003年教育部啟動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高等院校都積極主動建設了各級各類的精品課程,極大地推動了精品課程建設的步伐。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課程(教高[2003]1號),“五個一流”準確地表述了國家在政策上對“精品”內涵的界定,開展精品課程建設是所有類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
天氣學是大氣科學中最早創立的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是應用大氣動力學和熱力學的原理,研究天氣系統和天氣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基本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來預測未來天氣的學科。高等天氣學系統介紹近代天氣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動態,注重大氣動力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揭示天氣系統發展過程中深層次的原因,與天氣學相比,在深度、廣度和難度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為相關課程的學習和科研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高等天氣學精品課程建設,對于轉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加快推進教育強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明確精品課程建設理念
課程設置需要與學校的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相吻合,“高等天氣學”課程是在天氣學課程的基礎上,面向氣象學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在學生全面掌握近代天氣學理論和學科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精品課程建設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大學建設的宗旨。精品課程的內容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建設優秀教材為基礎,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前提,以現代化的教學內容為依托,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平臺,以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保障。精品課程應集觀念、師資、內容、技術、方法、制度于一身,實施整體建設。
三、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精品課程建設要牢固確立學校工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把育人第一、質量第一放在核心位置,以此策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建設及創新環境,達到整體優化。我們的建設思路主要可以歸納成如下幾個方面:
1.創建高質量的教材。教材內容在課程標準的框架內,應兼備基礎性與前瞻性這兩個重要屬性,按照知識體系架構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1],在內容設置上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①處理好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由于高等天氣學是天氣學的延伸,內容上有很大的繼承性,前者重理論,更多地引入了涉及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如在基本理論中包含有大氣半地轉過程、中尺度對稱不穩定等,都是大氣動力學理論在天氣學中的延伸,能夠更合理地解釋在天氣學中無法回答的一些問題,完善了天氣學理論體系。在保證理論體系完整性的同時,不過分強調內容的全面性,如教材中沒有涉及中尺度天氣系統,避免與天氣學教材過多的重復。
教學體系是教學過程的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過程設計、教學結果評價所組成的統一的整體,區別于理論體系。因此,在實施教學時,主要以問題驅動為手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無解的問題給出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思考,避免“照本宣科”的詬病。教材基本理論部分,公式推導多,將這些理論分散到相應章節的實際運用中進行介紹,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和理解程度。②處理好知識性和思想性的關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科學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將知識點的引入作為一個創新思維的起點,不追求知識的“一步到位”,而充分體現知識發展的過程,不是過早地將概念“固定化”,而讓其充分經歷“非正式定義”階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季風的定義,就是通過給出不同學者對季風的定義,從中分析出共性及差異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際上這是目前對于亞洲季風系統中對子系統分類上存在差異的一個很好的印證。類似的還有阻塞高壓的定義等。充分認識到這些差異對研究結果所產生的影響,進而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教材中各個章節引言部分注重介紹相關理論的研究過程,有利于學生科學觀的建立。③處理好理論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的關系。氣象學理論已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特別是一些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如鋒面氣旋理論、大氣長波理論等)都極大地推動了天氣學學科的發展。教材內容在立足于理論體系傳承的同時,將學科前沿性內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材,體現基礎性、研究性和前沿性三者的統一,密切基礎理論與實際天氣過程的聯系。如大氣鋒生是高等天氣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天氣過程之一,為了解釋鋒面的生消演變,首先介紹了平衡鋒生模式,指出準地轉風鋒生理論的缺陷,引入半地轉風鋒生理論,指出非地轉偏差對大氣鋒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引入適應鋒生過程,合理解釋了海岸鋒和陣風鋒的鋒生過程,完善了理論體系,針對性也非常強。另外,考慮到鋒面與高空急流的伴生關系,在教材中引入了高空急流-鋒系及次級環流系統,充分體現了不同尺度系統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得天氣系統更加系統化。又如大氣低頻變化和甚低頻變化,表現為大氣中準周期變化,對于認識與理解天氣過程異常變化有著重要意義。需指出,對教材不能過分依賴,要將作為導讀導教的教科書與大量的參考書籍和相關文獻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學生知識量過少、知識面過窄、知識理解過死的被動狀況。
2.改革教學方法。研究型教學有利于強化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三者的統一,單純的知識傳授已不能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2]。2013年,高等天氣學被大學列入教改課程,教學時數sp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同步修訂了課程標準,教學形式也作了較大的改動。在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結構體系的同時,重點加強課程內涵建設和授課方式的改進,及時融入國內外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認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為精品課程建設打下了基礎。在以后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其他一些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優化課程體系。如采用專題指引方式,即提出問題,利用網上和網下資源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引入課堂討論;又如課題研究方式,即結合課題提出假設,利用網上和網下資源論證假設,形成初步結論,進行課堂演講。還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資源輔助教學的優勢,結合板書、提問、討論等多種方式,通過互動式教學,活躍課堂氛圍。
3.快速提高師資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沒有一支好的師資隊伍,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難實施。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已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主要責任在于更好地引導,特別是在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教師更要起到組織、引導、啟發等作用,教師除了對本課程內容爛熟于心以外,還應具有將教材內容與科學問題有機結合的能力、具有將高水平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具有敏銳把握學生認知活動的狀態和靈活應變的教學能力、具有一專多通的知識結構和駕馭知識闡發觀點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啟迪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正如錢偉長院士所說:“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高等天氣學課程的任課教師都是科研和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教師,對于課程內容、學科前沿和最新進展都非常熟悉,但對于新型教學模式也是在近些年才接觸到,對其的認知和經驗也正在逐步積累和提高中。學院在2013年開展的“人人過關”和2014年開展的“人人提升”教學活動,以及每年一次的“海天杯”教學競賽活動等,快速提升了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極大地推進了新型教學模式的蓬勃發展。
4.建立新的學習成績評價體系。教學模式的革新必然帶來成績評價體系的變化,評價體系應能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思維和能力的創新[3]。課程考核起著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有反饋和督促作用,需要積極探索考試方法的改革,主動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高等天氣學考試成績為50%,考核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課程論文和課堂研討成績各占20%,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平時成績為10%,評價學生對課堂布置習題完成的情況,避免“一考定成敗”,以提高教育和教學效果。
通過這種多重指標成績評價方法,從制度導向上引導學生更加注重項目研究,提高學生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更準確地反映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程度以及運用能力,回歸教育本質。
四、體會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要把課程建設成“五個一流”的示范性課程,任重而道遠。精品課程所聚起的優質教育資源,應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共享,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對其他課程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創新國家渴求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呼喚創新環境,因此要抓住這一機遇,迎接挑戰。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0008-02一、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給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自1999年開始,經過幾年連續擴招,幾乎所有高校都抓住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機遇,在校生人數翻了一番,甚至幾番。學校規模有了很大發展,規模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面對如此龐大的求學隊伍,原有的學科和專業已明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多數高校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的出路,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上,想方設法增加學科門類和專業數量,這種辦學思路是可行的。而對于課程建設,不少教師和領導認為,學校辦學經費有限,抓課程建設,制定的規劃實現不了,沒多大意義;而部分新辦專業領導認為,目前主要解決的是穩定學生,在教學上能開出所有課程就不錯了,搞好課程建設是以后的事情。上述看法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短視行為。如何在高等教育規模增長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保證人才培養充分滿足學生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這一個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辦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教育質量的提高最終要落到具體的每一門課程上。經濟的全球化使我們面臨全方位的競爭,特別是人才資源和人才質量的競爭。只有高質量的人才才具有競爭實力。因此各高校在增加學科門類和專業數量的同時,應遵循質量、規模、結構、效益協調發展的方針,這才是真正的發展觀,健康的、成熟的質量觀。這種質量觀就要求經過高校加工出來的應是優質的或者說是合格的“產品”。這種優質或者說合格產品的輸出實際上主要是以在校學習的一系列課程為保障的,因此,從人才培養的質量出發,課程建設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它對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改進學校育人環境,激發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如此背景之下,全國各級各類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把教學改革的重點聚焦于精品課程建設。如今,一個包含國家、省(市)、學校三個層面,惠及全國高校的精品課程體系基本形成。
二、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共享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包括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機制建設和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六個方面內容,是一項系統的質量工程,在建設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精品課程建設目標的設計要適當,不應盲目追求課程建設的數量。各門課程都建成精品課程的目標固然不切實際,即使按照開設課程總數人為地設定一個比例也未見得合理。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每門課程從體系建立、逐漸完善、教學實踐的不斷調整到日趨成熟,由于課程性質的不同,建設周期也會有所差別,人為設定的建設周期未必與教學規律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強求一律就難免出現“揠苗助長”的“催熟”問題,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沒有多大益處。精品課程建設重在建設,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成熟一個,推出一個”,比簡單設置數量指標要科學、合理得多。
第二,注重精品課程建設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正確看待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提高教學效益,改進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精品課程建設的內容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上的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材體系、整合師資隊伍等,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課程教學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強調現代教育技術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質量工程”很顯著的一個特點。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帶來的不僅是教學形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為此,在組織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重視教學課件制作質量和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只是手段,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要服從、服務于教學的目標,對技術的強調和應用必須以教學規律為基礎。基于網絡的教學課件在整個精品課程的建設中起的作用是獨特的,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入鉆研。網絡環境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展有限的課堂空間,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選擇性,但體驗思想的力量、思維的邏輯性、把握教師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非知識因素并非技術的特長,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不能忽視。作為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組織者,對傳統課堂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與弱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技術的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在人和技術之間尋找到一個契合點。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的教學質量工程,對緩解目前教學資源緊張,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職院校有別于普通高等院校,在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對象、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本文擬結合創建省級精品課程《園林規劃設計》的實踐,闡述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基本特色與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突出職業性,建設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梯隊
高職院校必須堅持面向區域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社會定位,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急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功能定位。職業性是高職高專院校最顯著的特色,其內涵是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要體現專業和行業特點,要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為學生就業、擇業與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梯隊是打造精品課程的前提,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造就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可靠保障。教師是實施課程教學的主導因素,要體現精品課程的職業性,首先專業教師應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高超的教學技藝,同時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精湛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師德風范。我院的《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是景觀設計、園林技術和現代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擔任此課程的教師有6位,其中有景觀設計師、園藝師、園林工程師,均為“雙師型”教師,為該門課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梯隊是精英人才的匯合,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鍛煉。可以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與校企合作提高青年教師的技能水平,也可以通過進修或訪學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總之,要采取不同的形式,通過不同的途徑,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梯隊,為精品課程的建設提供可靠保證。
融入實用性,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精品課程的實用性是指在教學內容的整合過程中,要突出以實用為主旨,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精簡課時、精選課程、精煉內容,強調將先進的實用技術、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市場為導向,為企業或行業培養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充分體現實用性,根據社會需要、行業標準、專業特點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專業理論應以“必需、夠用”為度,融入新知識、新工藝、新方法和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我院在《園林規劃設計》的課程建設中,首先定位課程培養目標,然后制定教學大綱,構建課程內容體系,體現“新、特、優”的課程特征。“新”就是將園林規劃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最新科技成果融入課程內容,以新面孔展現給學生;“特”就是課程體系要有特色,課程內容要有特色;“優”就是內容要精,語言精煉,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我院將《園林規劃設計》內容分為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兩大部分,基礎部分以精煉、實用為原則,摒棄過深、過多的理論,技能部分注重理論與實踐并舉,傳統園林藝術與現代園林藝術相融合,主講內容與討論內容相結合,每章附有案例解析、課題討論、習題和參考文獻,摒棄了過去那種“滿堂灌”的課程內容。
注重先進性,使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先進性是精品課程的時代特征,是指精品課程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應具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要由傳統的“注入式知識教育”轉變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研究式素質教育”,授課方式要由“連續型細節式授課”轉變為“跳躍型平臺式授課”,教學形式要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化為“多形式的互動交流”。我院在《園林規劃設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始終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理論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基礎理論,采用啟發式、課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改革教學形式和內容,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園林電腦輔助設計的教學,在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后,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對現代園林設計技術手段的使用能力,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化和個性化的學習要求。此外,還建設了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對學生實行崗前培訓,培養學生的就業、擇業和創業能力,為企業培養上手快、有后勁的人才。轉貼于
現代化教學手段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在《園林規劃設計》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和電腦輔助設計等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創建師生互動平臺,這樣,教學效果形象直觀,趣味性濃,個性色彩強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凸顯多樣性,打造立體化精品教材
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上,更為突出的是體現在教材的多樣性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信息量大、趣味濃、互動效果好,網絡教學便捷、信息量大、個性色彩強。因此,應創建以紙質教材為主體,附以多媒體電子教材、案例庫、實驗實習指導、習題庫、課題庫和參考文獻免費上網的立體化精品教材體系,為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與高技能實用型人才提供有效的平臺。
體現示范性,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精品課程是高水平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是優秀教師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與有效性于一體的優秀課程,能夠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和輻射效應,因此,示范性是精品課程最典型的特色。
通過免費上網,可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緩解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使更多的學生受益;通過網絡教學,可以建立師生交互平臺,答疑解惑,有利于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學習,也便于教師遠距離地向教學大師學習,有利于中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通過網絡進行教學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管理效能。
精品課程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將會賦予新的內容、新的理念。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眾多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智慧。精品課程建設需要優良的環境條件、強有力的激勵機制、標準的評價體系、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利于提升精品課程的質量,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一、引言
精品課程建設是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3年起開始實施,歷經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門覆蓋多個學科、含有豐富網上教學資源的國家精品課程,為推動教學改革創新及優質資源共享作出了貢獻。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對原國家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和補充,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實現由服務教師向服務師生和社會學習者的轉變,由網絡有限開放到充分開放的轉變[1]。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建設的目的是“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2]。
如何對原國家精品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建設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新的研究熱點。
1.我校計算機基礎精品課程建設
與其他學科不同,計算機不僅是一門學科,同時也具有促進其他學科發展、培養掌握先進計算技術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專業都普遍設置有計算機基礎課程,受眾面很廣。為推動計算機基礎教育發展,保證教學質量和優質資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開始計算機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已先后建成4門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及1門校級精品課程,實現了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規定的計算機基礎主干課程“門門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學內容為核心,實驗環境為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根本,師資隊伍是關鍵”等精品課程建設要領。所構建的優質、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吸引了眾多校內外教師和學生訪問。截止2012年7月,各課程及門戶網站的總點擊率超過1178萬次,產生了較好的影響。
2.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精品課程的建設和推出,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優質資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學者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學科分布、資源可瀏覽性等問題進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們認為依然還存在以下問題:
(1)知識產權問題。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應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設中更多地強調了資源的豐富性及優質性,沒有考慮到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的開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課程網站資源無法打開的現象。
(2)用戶對象定位問題。現有精品課程建設更多地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教師的需求,而對學生的需求則考慮較少。
(3)資源利用率問題。在已有精品課程建設中,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評審、輕使用的因素,加之產權、工作量等多種原因,其網上資源未能做到與課程教學內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學內容不斷改革但資源建設滯后的情況,從而使資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現有網上資源多以羅列形式呈現,只能瀏覽獲取,缺乏對資源的“推送”,影響了資源的利用率。
二、對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的認識與思考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普及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目的,以課程資源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通過共享系統向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實現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1]。
與已有精品課程建設相比,新的精品課程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需要考慮哪些改進,或做什么樣的升級?經過半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認為,此次的“轉型升級”,不僅要考慮“資源”的升級,突出資源的“優質性”和“共享性”,還應研究教學內容“升級”。簡言之,就是:以教學內容為核心,資源建設為基礎,關鍵是加強資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學內容的“升級”
教學內容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核心。既然稱為“轉型升級”,就應有新東西,而不是“新瓶裝舊酒”。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并融入“新”的教學成果。
2010年7月,全國9所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了首屆“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課程研討會”。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潛移默化地使他們養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對問題進行求解、系統設計和行為理解,即建立計算思維。“聲明”的核心要點是:必須正確認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備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而為全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樹立標桿[5]。
計算思維是人類三大科學思維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動化[6]。或簡單地說,計算思維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問題求解的思維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確定和實現,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應具備的思維能力。
以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雖然在教學內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計算思維的思想,但多處于“無意識”狀態,基本以“知識點”為主線。沒有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去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課程體系。
為了能“有意識”地通過有限的幾門課程培養學生的初步計算思維能力,我們需要在深入理解計算思維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如何從整個課程體系上進行改革。即:從整個計算機基礎教學架構上,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創新力;從整體內容上研究如何考慮前后課程的銜接。實現循序漸進、前后照應、逐步提升。
2.資源建設的“升級”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因此,“優質+共享”是資源建設的靈魂,是提高資源可利用性的關鍵。
(1)關于“優質”。何為“優質”?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對使用者有吸引力。我們知道,要想生產的產品好賣,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確。確定準確的目標用戶,弄清楚用戶需求,以確定設計什么樣的產品;還有就是產品的質量。只有需求明確、質量過關的產品才可能有好銷路。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目標用戶,無非就是教師和學習者。那么,什么樣的資源對于他們是優質的呢?
一是資源必須能夠體現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是“高質量”資源的基礎。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學科,其技術的發展更為迅速。雖然說課堂教學內容難以做到如科學研究一樣站到最前沿,但教學研究與科研一樣,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發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學內容升級問題,相應的資源建設也需要隨之更新和重組,使其能夠與教學改革的發展相適應。
二是資源必須是豐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豐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知識體系和實驗體系(4領域×3層次結構)。這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資源建設若能夠覆蓋要求中該課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識點和技能點,則是豐富的。
(2)關于“共享”。作為是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共享”是必須的特征。只有充分實現共享,才能提高資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設的意義。事實上,影響資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質量外,主要就是有“針對性”,并且“好用”。
所謂“針對性”,是指資源要能滿足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需求。作為普通教師,登錄精品課程網站的目的,無非是希望了解某門課程國內一流學校的教學情況(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獲得滿足其自身教學所需要的各類必需的資源及可供參考和選擇的資源。這里,必需的資源包括如教學內容、組織方式、進度安排、教學課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參考和選擇的資源應包括教學案例、作業習題、重點難點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各種輔助教學環境等。作為學習者,除一些課程基本信息之外,還希望能夠有一個復習、釋疑和進一步拓展的環境。要使所建設的資源有針對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學需求的基礎上,能對資源進行詳細的分類和組織,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師和學習者都能夠獲取最適合自身的各類資源,即能夠“量體裁衣”。
所謂“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較簡單的方法就能方便地獲得有針對性的各類教學資源,而不是采用查詢瀏覽、從海量數據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分類、組織和管理。
總之,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關鍵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加強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厭煩、麻木的瓶頸,激發使用欲望,提高資源吸引力。
三、計算機基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設計與實踐
根據相關文件的精神[1,2],結合自身特點,我們從2012年初開始計算機基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和研究工作。包括課程體系設計和資源建設兩個方面的實踐。
1.課程體系設計
與計算機專業教學不同,計算機基礎教學面向的都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教學學時非常有限,專業范圍也廣,既有理工類,又涉及文、管、醫、經濟等專業。因培養目標不同,不同專業對計算機知識的要求相差甚遠。如何做到在有限課時內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初步計算思維能力的目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要達到計算思維能力培養這一總體目標,我們需要使學習者了解和掌握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1)計算的可行性,即哪些問題是可以利用計算機解決的;(2)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計算機可以解決,那么通過何種運算規則或計算方法以及何種物理器件去解決。
基于對不同專業大類培養目標及對計算機知識學習需求的分析,結合國內計算機基礎教學具體情況和教指委提出的總體培養目標,我們設計了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教學“1+1+X”課程體系,即“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適應不同專業方向的綜合課程群及選修課程群”。這里,“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大學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學科的基本知識,初步了解可計算性及計算的復雜性,了解利用計算機求解問題的一般過程及解決簡單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隨后的“程序設計”則是在第一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計算機學科較簡單問題的能力,即計算思維能力。綜合或選修課程群則因不同專業而異,培養包括在計算機硬件或數據庫等某一個方面解決較復雜問題或構建系統的能力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為了適應不同專業的培養需求,我們進一步設計了面向工科類、理科類及其他(文、管、醫、經濟)類專業的3個不同的課程體系。其中,工科類以系統構建和算法設計、實現為主線,理科類更強調計算理論和算法分析,其他專業類則以數據處理為主線、以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為目標。
表1以面向工科類專業為例給出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案,它主要涵蓋了兩大模塊,即:計算機的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計算性及利用計算機進行問題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資源建設
為盡可能實現資源的“優質”、提高資源的“可利用性”,并考慮到第一門課具有受眾面廣且基礎參差不齊、教學要求不一等特點,我們設計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總體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識單元和實驗單元標引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并覆蓋所有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
(2)按照課程體系并結合培養目標,進行資源設計和組織。
(3)根據不同專業大類、不同教學需求,實現資源的自主檢索、按需組合、自由瀏覽,并提供參照示例。
需要說明的是,“自主檢索”是指可以通過輸入關鍵字(知識點),實現基于知識模塊或知識/實驗單元或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檢索,既可選擇對應檢索范圍中的所有資源,也可僅選擇所需類型的資源。這里的“資源類型”,根據高教司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2012年初關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相關會議精神,分為“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兩大類。基本資源為滿足教學和學習基本需求的各類資源;拓展資源則包括輔助教學和學習的各種特色資源,如我們已建成的包括自動閱卷功能的考試管理系統和作業系統、重點難點問題的動畫或視頻教學案例以及正在建設的遠程智能答疑系統等。
從全國范圍來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各類不同專業、不同辦學層次,因此其教學要求和內容有一定的差別。因此,“按需組合”是希望使用戶能根據自身實際教學或學習需要,通過選擇不同的專業類型、教學要求(根據教指委文件分為“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資源種類,獲取有針對性的資源。例如:若需要獲得研究型大學文科專業講授本課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學文件和課件,可以選擇“文科專業+較高要求+基本資源”,即可直接獲得系統推送出的符合較高要求、文科類專業的各類基本資源。
“自由瀏覽”是沿襲目前精品課程網站的一般資源組織方式,滿足使用者隨意瀏覽資源的需求。
“參照示例”則提供我們已實施的面向3個不同專業大類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案和資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課程實際授課狀況的使用者參考。
表2為“大學計算機基礎”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資源建設方案。依據教指委“基本要求”,將資源按8個知識模塊進行組織,并確定了總體設計目標。
對原國家精品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建設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期間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的重要內容,將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創新力。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質量工程,需要建設者能夠始終如一地投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Z]. 2012.
[3] 陳國良,董榮勝. 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7-12.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產品”――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是以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為載體。因為市場需求是“產品”質量的基本要求,沒有市場需求何以談質量。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是它的課程設置體系應符合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為一個專業的主要構成是其課程設置體系及其所開設的課程。而符合市場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設置體系的支撐是建設一批精品課程。所以,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的質量是這條生命線的核心環節和基礎,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施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搞好專業建設的基礎和保證。
二、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的文件中明確規定,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所以,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涉及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教學資源建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手段、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管理制度等的一系列課程建設規劃。
(一)以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來確定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
1.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
學校的定位問題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分類不清,定位不明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令人困惑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潘懋元2006)。由于一個學校的學術氛圍、辦學宗旨、學校精神以及人文環境等歷史文化積淀不同;已有的師資隊伍包括數量、結構和水平等主觀條件不同;所處的地理位置(主要體現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沿海與內地)、規模大小、基礎設施、隸屬關系等客觀條件不同;社會(包括家長、學生、中學校、政府部門和世界各國等)對學校的辦學模式、辦學水平和知名度的認可程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及層次的需求不同;以及高等學校擴招形成的大眾化教育所帶來的生源基本文化素質的巨大差別(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天賦差別,包括智商和情商,因而應實施不同的教育,這也是“以人為本”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同時,對人才的報酬,是按照其能力大小、貢獻多少和供求關系(體現為就業的難易程度)由市場來決定的,而非完全按照學歷由計劃來決定,在市場利益分配機制正在逐步形成的條件下,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主要組成部分的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的定位必須是也有可能是分類定位。大體可以分為:學術研究型、綜合性的大學,應用型的專業性的大學和職業技能性的大學三類。各類學校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完成社會、經濟建設對各類和不同層次人才需求的培養任務。同時,以上三類學校的數量(包括招生的人數)應呈現為“塔形狀”,符合黨的十六大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中國要實現小康社會不但需要眾多的高級人才,更需要數以萬計的應用型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每所學校應當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確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向。這是一個學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的關鍵,同時也是一個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基礎。
2.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來確定專業建設目標
一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決定著專業的建設目標,而專業建設目標又是人才培養方向的具體體現。①學術研究型、綜合性的大學――以培養學術研究頂尖級的精英人才為培養方向,專業建設目標應以培養原始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精英化教育是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條件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培養原始創新能力和提高我國國際競爭能力的關鍵),專業主要按照學科設置,要求學生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研究能力;②應用型的專業性大學――以培養各行各種專業的應用型的高級專業人才為培養方向,專業建設目標應以培養集成創新和再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專業主要按照大行業設置,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應用能力,既要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發展后勁;③職業技能性的大學――以培養技術技能具體操作型的人才為培養方向,專業建設目標應以培養應用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專業一般是按照某一職業或某一職業群的需要設置,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具體運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獲得從事某類(個)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也就是勞務市場所需要的能力與資格,不需要再培訓就能夠滿足用人單位工作崗位的要求。
3.以專業建設目標為指南,構建課程設置體系,確定課程教學目標
我國教育部對高等院校的水平評估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必要的,但對所有的高等院校采用一套評估指標體系,不符合各類高等學校的辦學定位。筆者認為應以各個學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向和專業建設目標作為評價的前提來設計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
專業建設目標決定著課程構建體系和課程教學目標,而課程構建體系和課程教學目標是實現專業建設目標的支撐和基礎。所以,以不同的專業建設目標所構建的課程設置體系及其所確定的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應解決的問題是:應設置什么課程和為什么要設置這門課程;所設的每一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對專業建設目標的支撐作用;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以及課程教學的預期結果。
(1)以培養原始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的專業建設目標
①課程設置體系應以理論課程為主,實驗課程為輔來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應以掌握系統的基本理論的純理論課程為主兼及應用性理論并強調理論知識結構來構建;實踐課程體系以服務于、依附于理論知識并用來驗證理論的實驗課程來構建。
②課程教學目標應強調理論的系統性,要求“知其然”更要求“知其所以然”,并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為課程教學的預期結果。
(2)以培養集成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的專業建設目標
①課程設置體系應以理論課程為主并注重實踐課程來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應以應用性理論為主兼及基本理論并考慮理論的系統性來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強調理論的具體應用,并以實驗為主、實訓為輔,或者實驗和實訓二者并重來構建。
以實驗為主、實訓為輔,或者實驗和實訓二者并重,是同一專業建設目標下,應用性本科院校和技術性本科院校(由高職高專升本后的辦學定位)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的區別。
②課程教學目標應在強調應用性理論掌握的同時,輔之以實踐課程來加深、鞏固對理論的理解和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課程教學的預期結果。
(3)以培養應用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的專業建設目標
①課程設置體系應以應用性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并重的方式來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強調應用性理論并服務于實踐課程,按照基礎理論夠用、理論教學內容實用的原則來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強調崗位職業技能的掌握并以全面覆蓋理論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完全融為一體)的實訓課程(為主)、實驗課程(為輔)來構建。
②課程教學目標要強調“知其然”但不要求“知其所以然”,并以掌握專業知識和具體運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為課程教學的預期結果。
(二)以課程教學目標來改革和重組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動態建設
1.以課程教學目標改革和重組教學內容
教育部張堯學司長明確指示,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精品課程的內容要有科學性、先進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科技成果。按照課程教學目標服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原則,按照教育部對高職高專“必備理論知識”的要求,本著基礎理論夠用、教學內容實用的宗旨,結合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教學基本要求,以趣味性案例和問題導入式對《基礎會計學》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重組,一是適應了當前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精密型方向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二是讓初學者不至于一開始就因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如會計對象、職能、任務、目標、原則等枯燥的會計理論而對會計學喪失興趣或產生畏懼心理。
2.以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內容建設和教材動態建設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教與學兩個方面的基本依據。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建設是以編寫出與精品課程相適應的精品教材為基礎。所以,精品教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的教材要精心編寫和慎重選擇。
在《基礎會計學》精品課程的教材建設中,一是在教材建設的內容方面,根據“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按照知識結構分模塊組織教學內容并配以大量的趣味性案例,從最簡單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作為切入點,直接點明主題的章節名稱來構建教材內容和結構體系。二是在教材建設的載體和實現方面,除了給學生提供紙介質載體的教材外,還要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結合本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電子介質的動態教材。因為我國教材建設普遍存在著從編寫到出版周期過長,教材形式單一,跟不上時展的節奏,一本與課程配套的教材出版后內容就落后于現實的情況屢見不鮮,而立即再出新版又不現實,這將會影響精品課程的實施效果。所以,電子介質的動態教材應作為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和充分條件。
(三)以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來改革和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樹立“有教無類,樂學致用”的教育教學理念
所謂“有教無類”,是指人才的培養應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不求一律但求創新的個性化培養,允許全面發展的成功的人才培養觀和人才衡量觀。為此,應采取的措施是:針對課堂講授內容有選擇地組織課后案例討論的內容,就同一個問題進行辯論,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既加深了學生對某一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如何推銷自己、如何說服別人、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與觀點、如何在眾多可能性面前恰當地選擇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能力。
所謂“樂學致用”是指“寓教于樂”的快樂教學和技能培養的實用教學。為此,應采取的措施是:選擇有趣的、實際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例、案例和模擬實訓來組織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有教無類,樂學致用”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基礎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上海電機學院生源基本素質的變化及課程教學目標、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結合《基礎會計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特點和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課程組全體成員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經驗交流,基本上形成了以下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多種教學方法:
(1)講授式灌輸教學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學時,加大信息傳輸量。針對《基礎會計學》課程是首開的專業基礎課(在大一的第一學期開設),對剛進校的學生來講,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并與高中所學課程聯系較少的特點,結合高職高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和課堂面授課時減少的現狀,我們認為課堂講授還應以灌輸式為主,以加大教學的信息量。問題是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并精練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的信息應是有用的信息。謹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啟發式案例教學法――授人以“漁”,學會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正確的學習思路,學會學習的方法,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本門課程的各個知識點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主動參與式討論教學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教師擬定小測試范圍,學生分組討論確定測試題目,分組交叉考試,各小組推出人選上臺講題,學生臺下交叉判卷,使學生參與到“教”的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因為出題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上臺講解也是一個無形的競爭;同時也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
(4)多媒體動態示范教學法――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范圍,節約教學資源并實現資源共享。制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CAI教學課件,變靜態為動態、化繁為簡,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趣味性并使學生快樂接受;節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發揮教學經驗豐富教師的示范教學作用。
(5)實物參觀和實際操作法――增強感性認識,幫助理解教學內容。觀察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并采用實物的憑證、賬簿、報表具體進行操作,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消除書本與現實之間的“斷層”;幫助學生加強對會計循環的理解以整體掌握《基礎會計學》的教學內容。
(四)按照應用性和技能性人才的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模式,構建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
滿足應用性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選擇“實踐――理論――實踐” 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以較強的感性認識幫助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水平。選擇“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理論認知的指導下,經過實踐,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創新能力。
根據《基礎會計學》課程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滿足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基礎會計學》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掌握會計的基本操作技能,我們是通過以配合理解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專項實訓”、以系統掌握會計基本操作技能的“綜合模擬實訓”、以滿足用人單位會計信息化需求的“會計網絡模擬實訓”為內容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達到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五)以綜合運用能力為考核內容,按照過程控制重于結果的原則,強化日常考核,改一次考試定終身為分模塊多次考試確定課程成績,構建過程考核與評價體系
為達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的(包括知識能力和操作技能),以綜合案例為主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在改革考核內容的基礎上,為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不懈努力,改期末突擊并一次考試定終身帶來的知識與能力掌握不扎實的弊端,改革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內容按照平時作業(習題、專項模擬實訓、案例)、單元模塊、學期綜合三部分進行考核,并分塊加總確定本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其各自的比例和成績確定分別為:平時作業成績=卷面成績×5%×4次;單元模塊成績=卷面成績×10%×4次;學期課程結束成績=卷面成績×40%。
上述改革還存在期末考試增加學生負擔、課程成績確定復雜、重視操作技能、缺乏保證的弊端,為此我們準備在上述改革取得經驗的適當時機,選擇一個試點班級進行考核方式的徹底改革,其具體設想如下:為使學生快樂學習,減輕學生負擔,去掉期末考試,僅以4個單元模塊的成績(卷面成績×25%×4次)來確定課程成績,同時要求每次成績必須達到50分,每次模塊考試達不到50分的該門課程為不及格,必須重修;另增設模塊考試門檻:一是保證學習過程,作業完成率必須達到50%,否則取消其參加模塊考試資格;二是作為重視操作技能的保證,在模塊考試前采用實地考評并通過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否則取消其參加模塊考試資格。
(六)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平臺,帶動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質量保障最基本的保障是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人才引進這個應急措施外,最重要的是立足于自己培養。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對高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梯隊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要重視課程教學各環節的師資力量配置。各高等學校要像重視培養學科帶頭人一樣重視基礎課程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進行基礎課教學的鍛煉。
1.名師領銜,團隊合作
組成3~5人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的課程建設小組,集名師的智慧、積累、經驗、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集思廣益,發揮團隊優勢。 即通過課程建設,使這門課程形成一支擁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科研和教學水平高、力量強、結構合理,能夠保持教學高質量的和長期穩定的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9-0111-03
課程是知識的載體,是能力形成的著力點,課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
1 課程建設的定義
課程是指教育內容的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這是一種廣義的理解,狹義的課程是指一門學科。課程建設指的是為了推進教學進程的實現所包含的“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和質量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教學條件建設和教學管理建設”等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分量的總和。
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綜合性的建設,課程建設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設任務之一,是教學改革的核心。
2 課程建設的內涵、外延及其相關要素的關聯
探索和明確課程建設的內涵、外延及其相關要素的關聯,是課程建設基礎,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師資隊伍建設。它是課程建設的先導,主要內容包括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以及學術水平、教學水平、教育理論和思想素質等,要建設具有一流水平的課程,首先要有一流的學術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扎實的教學技能、嚴謹治學的師資隊伍。
(2)教學內容和質量建設。它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和主體,也是衡量課程建設質量的主要標準,包括:教學思想的改革與建設,知識內容建設、教學水平建設、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以及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等內容的建設。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它是實現課程建設目標的主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要緊緊圍繞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養和能力,結合專業的特點、教學內容積極開展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建設。
(4)教學條件建設。它是課程建設重要保證,包括:課堂教學的基本設施、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條件的開放性、先進性、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等建設。
(5)教學管理建設。它是課程建設的組織保證,包括:科學、規范、系統和配套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檔案資料和教學激勵機制等內容的建設。
3 我國國家層次課程建設的路徑(近15年)
我國從2003年起開始精品課程建設,先后經歷了“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大學MOOC、微課 ”等過程,加上即將推出的“系列微課”,現在統一稱之為“精品開放課程”,下面簡單的介紹。
3.1 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是教育部為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開展的一項工作。這項工作開始于2003年,截止2010年底,教育部組織建設了3909門國家精品課程,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省級、校級精品課程數量也達2萬多門。
精品課程建設出現,對當時各高校的課程建設,起到了引領作用,對推動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幾年的實踐,加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精品課程建設離當初的想法漸行漸遠,暴露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精品課程建設脫離教學實際
精品開放課程建設了不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申報國家級、省級精品開放課程而應急建設的,沒有充分考慮平臺的服務性和實用性,一些精品開放課程成了學校的品牌裝飾,與教學過程“脫節”。
(2)建成的精品課程不少,但比較零亂,不成體系,名校、名師和“大家”的作品少見。
(3)建成精品課程資源不足,滿足不了學習者的需求,后期維護跟不上,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嚴重滯后。
(4)課程建設的目標不正確,重申報輕可持續發展現象嚴重。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精品課程大多為立項而建,建設周期短,一次建設即告完畢,許多課程長期缺乏維護,資源內容陳舊,難以成為優質資源。因此,對已經建成的精品開放課程要定期檢查、評估和反饋后續建設情況。只有持續改進課程資源,才能保證精品開放課程資源的質量和時效性,才能減少“重申報輕可持續發展”的現象,從而切實提高精品開放課程的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教育部【教高廳〔2012〕】2號發文強調:在“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在原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結構,通過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點開展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采取遴選準入方式選拔課程;同時,從2013年起,適應新需求,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教學改革成果,采取招標建設和遴選準入兩種方式建設一批新的課程。
3.2 精品資源共享課
資源共享課除了要提供全部教學單元的錄像外,突出基本資源共享。
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
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由于專業性強,主要的受眾群體是高校教師和在校大學生,受眾群體狹窄。
3.3 精品視頻公開課
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教師授課錄像為展示內容的一種開放教育,每門課程總講數應至少5講,每講時長30~50分鐘。有科學文化素養教育類和專業導論類兩種類型,其中科學文化素養類推薦單位為部屬院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門,專業導論類的推薦單位為本學科國家級教學指導委員會。
3.4 微課
微課是指按照課程與教學實踐的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幾個知識點(重點、難點和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的全過程
它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創的。后來,戴維?彭羅斯被人們戲稱為“一分鐘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4 我校課程建設的基本做法
學校開設這門課程源于上個世紀90年代,受當時的條件限制,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教材均參照本科院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隨著職業教育的浪潮的到來,受理論講解力求體現“必須,夠用為度”的影響,學校把人才培養的落腳點綁定在市場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上。先后申報學校《IT 藍領系列專業辦學方向探索建設》、《IT 藍領軟件人才的素質培養》、《計算機類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模塊的構建及應用》、《應用型大學課程的樣板建設研究――以為例》等教學研究項目,通過深入企業、事業單位調研,了解市場對計算機類人才的具體需求,形成了計算機類各個層面的培養模塊,并將能力培養模塊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之中,《C語言程序設計》課題組率先完成了應用型大學的課程教學大綱、上機實訓大綱、自編了上機實訓手冊等一些齊備的課堂教學資料編寫工作。2007年3月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了《C語言程序設計》教材。
4.1 明確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2007年年初,我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并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自此《C語言程序設計》和其他課程一樣面臨著從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轉型的問題。本著突出應用特性,課題組理清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建設的思路是:
(1)高職高專階段課程建設的成果、資料、經驗和團隊協作精神不能丟,在搞清楚《C 語言程序設計》(本科)的規格和內涵之后,將相應的積累和經驗移植到本科課程建設之中,提高建設速度和質量。
(2)圍繞學校創辦“應用型大學”的戰略目標,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雙師型、社會型教學團隊”的理念融入到課程建設之中。
(3)打造精品開放課程。有步驟,分層次將《C 語言程序設計》打造成校級、省級、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
(4)建設優秀的教學資源,滿足廣大師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到2020年末,所有的教學資源(包括精品課程網站、精品視頻公開課網站、微課等)全部上線,做好跟進維護工作,讓優質資源發揮應用的作用。繼續完善《C語言程序設計》及其配套教材修訂工作,力爭把教材做成應用型的精品,完成《C 語言程序設計》系列微課的錄制。
(5)加強團隊建設,打造梯度結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發揮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的 “引領、傳承、創新、共享”作用,促進課程建設質量的提升,爭取有一批優秀的教師脫穎而出,爭創學校和省級的教學名師。
4.2 對課程建設的教學定位
《C語言程序設計》是計算機語言類教學中第一門系統地講授程序設計的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語法、基本結構,理解計算機科學求解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了解計算機的一般算法,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培養利用計算機求解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該在知識與能力方面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基礎知識要求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深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語法、數據表達形式和流程控制的方式。理解模塊化程序化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能力培養要求
重點培養學生讀程序、寫程序和調試程序的能力,突出實際編程能力的訓練。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分析問題和數據表達的能力,以及算法描述與基本算法實現的能力;掌握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方法;掌握集成化程序開發環境的使用和程序的調試方法;初步具有利用程序設計技術求解實際問題的技巧與方法。
4.3 研究制定了我校《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建設的實施方案
按照行業的崗位需求進行“理論教學內容的設計”,“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課程設計”。 “理論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以知識點為單位進行設計的。
(1)理論教學的知識點分布及能力基本要求(以“結構控制”知識點為例)
[知識單元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重點和難點 常用的結構控制 用讀/寫及賦值實現順序結構的程序 掌握 熟練第掌握C 語言的各種語句的使用,熟練輸入/輸出等庫函數的調用;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流程控制語句實現三種基本結構的程序設計;掌握幾種重要的算法(求和、統計、求數列等)的算法思想及其實現;了解幾種常用算法的思想 重點: 三種基本控制的實現,各種流程控制語句的正確使用
難點: 多分支、循環嵌套、分支和循環結構的嵌套,常用的算法設計與實現 用if、switch語句實現分支結構的程序 掌握 分支結構的嵌套 掌握 用while、do-while
、for實現循環結構的設計 掌握 循環嵌套的控制與執行 掌握 break、continue語句的使用 掌握 分支和循環結構嵌套的特點和應用 掌握 一些常用算法設計思想,部分算法的實現 理解 ]
(2)實驗實踐教學設計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是:首先通過教師案例講解、編程演示使學生對程序設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的實驗項目,使學生通過理解程序、模仿程序、改寫程序到編寫程序的實踐訓練,逐步強化學生熟練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加強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實踐教學分為“演示實驗”和“知識單元實驗”兩個部分。知識單元的實驗有驗證性和設計性兩大類,前者是理解和鞏固理論課所學知識的,后者意在培養學生運用課程知識獨立進行問題求解、程序設計的能力。下表給出了“分支結構”知識單元的實驗方案。
實驗教學中課程實驗方案(以“分支結構”為例)
[實驗序號 實驗內容 實驗目標 建議實驗項目 3 分支結構 掌握分支、多分支結構程序設計的辦法;
掌握排除語法錯誤的基本技能 案例:超速判斷、出租車計價,成績轉換,納稅問題
項目:比較大小,分段計算居民水費、計算天數、簡單計算器、出租車計費系統 ]
(3)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大型程序訓練,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綜合應用能力、復雜程序的調試能力,要讓學生深刻體會程序設計的全過程,初步體驗軟件工程方法,培養學生軟件文檔的寫作能力。加強團隊工作中的個人責任,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課程設計示例:
作物產量統計系統
問題描述:輸入某村各戶各類農作物的產量,以便統計全村各種農作物的總產量以及向畝產較低的農戶提供參考數據。作物產量統計系統中每條記錄包括各戶村民的編號、戶名、種植作物種類、畝數、產量等信息,主要實現作物產量等信息的輸入、打印、查找、排序、統計等基本管理功能。
基本功能:
輸入n戶村民及其種植作物的基本信息,并將輸入的數據存入文件。
統計全村各類作物的總產量,并將結果寫入文件。
計算各戶各種農作物的畝產量,輸出計算結果。
按由小到大的順序對全村各類農作物的畝產量進行排序,將排序的結果寫入文件。
按戶查找指定村民的作物信息。
設計要求:
在輸入村民及其作物種類等基本信息時,要求輸入完一戶村民的所有種植作物及其產量等信息后再輸入另一戶村民的基本信息。
5 我校在《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建設中取得的成績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加強課程建設,夯實發展基礎”是學校內涵建設的理念,自2010年以來,《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建設取得了如下成績。
(1)微課《冒泡法排序》和《漢諾塔與遞歸算法》2015年參加 “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本科)比賽” 分別湖北賽區“一等獎”和“二等獎”,《數組元素的冒泡法排序和選擇法排序》參加全國決賽獲得“優秀獎”。
(2)教學研究項目《基層應用型大學課程建設探索與研究(教材)》參加2013年“湖北省第七屆教學成果獎”的評選,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等獎”。
(3)課程《生活中的C程序設計》被湖北省教育廳評定為“2014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廳評定為本科層次的“精品課程”。
(4)教材《C語言程序設計》201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評定為“優秀教材”。《C語言程序設計》(第二版)被中國電子教育學會評定為2012全國電子信息類(研究生、本科教育)“優秀教材”。
(5)編輯出版《C 語言程序設計》、《C 語言程序設計上機指導與習題解答》3個版次共6本教材,發表與《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內容有關的教學論文7篇。
(6)指導的學生從2012年起參加第三屆至第六屆全國“藍橋杯”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C/C++類),多人次獲獎。
(7) 將《C語言程序設計》按照知識點重組錄制成“系列微課”共65講,時長1350分鐘,該項目是目前國內第一門將專業知識碎片化重組后以“微課”形式進行展示的課程,我們堅信,只要進入該課程的學習者,一定會有所獲。
6 對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
(1)課程建設必須遵循高等教育規律
課程是知識的載體,課程教學是為落實人才培養方案服務的,起著強基固本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別于基礎教育,有他特點和規律,只有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多樣性、個性化、有思想的教學科研人員提供條件;排除“不確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的干擾,才是還原“學校教育質樸真實的面目”的,凡是“追求短期內量化、有形的物理績效”都是嚴重違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
(2)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決定了“課程建設”質量的好壞
近10年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都把“加強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加強課程建設”作為“本科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異,對待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參差不齊,導致在課程建設的效果和結果上不盡相同,近10年來,全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共建設精品開放課程不少于二萬門,建成的這些課程比較零散,成體系的不多,特別是名師,名校、“大家”的作品甚少,如果把各名校、名師、“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用他們的眼光,用他們的智慧來打造優秀的教育資源,對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組建教學團隊、發揮名師的作用,是做好“課程建設”基本保證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靠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是無法建功立業的,所以課程建設需要一個團隊的協作才能做好,課程建設的結果一定是一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盡管課程建設的周期長,也有可能長時間出不了成果,還是需要一批愿意奉獻的人來完成。所以,就要發揮團隊的作用,發揮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的 “引領、傳承、創新、共享”作用,促進課程建設質量的提升。
(4)加強“教學設計”,是目前環境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教學設計”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課程的基本描述,課程的教學背景,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擬定,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教學手段的確定,教學時間的分配等, 在目前環境下,實現教學的輔助手段很多,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輔助手段,都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特點、授課內容等進行教學設計,只有充分的“教學設計”,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8 結束語
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人才培養的問題,根據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建設高校強國,到2020年底推進一批學校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認真開展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扎實推進課程建設,努力打造人才培養特色,充分開發優質資源,才能使“雙一流”建設方案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M].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金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理論探討與有效實踐[J].科學決策,2008(10):83-84.
一、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為指導,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增設學科前沿性和綜合性課程;體現文理滲透、理工結合;在課程體系上,打破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整合;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反映學術前沿、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體現多學科間的交叉知識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適度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教務處與各二級學院就2014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的修訂,這次修訂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培養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進行了系統、認真的梳理。指導思想上切合時下教育發展目標、社會發展需求進行了修改,摒棄了不切實際的高、大、空的論調,更具有時代精神與實際指導意義;培養的總體目標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個對接”:專業與主導產業對接;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對接;培養規格與職業、崗位對接;課程與崗位職業能力對接;具體培養規格上進一步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詳細化、具體化;實踐教學環節上的表述更具體、明確。
(2)課程設置上構筑了公共(必 修、選修、輔修)課、專業(必修、選修、輔修)課、創新實踐(必修、選修、輔修)課、業態環境(必修、選修、輔修)課四大課程模塊以及12個知識和技能平臺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①課程體系構建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合理確定學分比例,增設學科前沿和綜合性課程,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和要求。②專業課程設置體現與崗位、職業能力對接。每個專業設置有5~8門核心課程,并圍繞核心課程設置應用型課程群;核心課程體現專業核心能力, 應用型課程群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術技能。③創新實踐課模塊中設置創新學分,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參加科研課題、、發明創造等多種途徑獲得學分。④通過自主選修課程、輔修課程,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寬知識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社會多種需求的適應性。
二、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問題
(1)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匹配。對應用型人才界定不清,有的盲目照搬重點大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造成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和課程內容趨同。
(2)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尚待提高。教師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知之甚少,對講授的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不夠,造成課程目的不明,內容雜亂、繁多,重點、難點不突出;有的教師學歷、學位高,學科水平高,教學能力差,實踐能力不足。師資嚴重匱乏,教師疲于應付上課,無暇顧及課程建設。
三、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主要措施
(1)圍繞人才類型、層次定位,構建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進而確定了課程內容的總量和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的總量中,要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先,分配好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三者的量。要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兼顧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構建課程體系, 打破以學科知識構建課程體系的局面。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加強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鼓勵教師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討論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強調講授法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
(3)積極開展網絡教學,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推進我校課程建設工作,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學校鼓勵教師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和現代化教育手段開展網絡輔助教學活動,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和上網共享。
(4)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為實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標,學校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能力培養需要和學科專業特點,構建以基礎實驗課培養基本技能, 以專業實驗、實習實訓、專業綜合實踐為延伸,以畢業設計(論文)為綜合訓練,結合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5) 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按照質量標準和評估實施辦法,學校每兩年開展一次專業評估和專業帶頭人考核及精品課程、優秀課程評選;通過校督導組專家評價、教學單位評價(包括領導、督導組、同行教師)、學生評教三個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估。
(6)建設一批優秀課程。爭取三年內建成校級、省級精品課程,校優秀課程,校重點建設課程,形成分項管理、重點突出的多層次課程建設體系。學校將在整體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培育和創建精品課程,通過精品課程的示范效應,帶動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形成課程建設的良性循環。
四、關于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一點思考
0 引言
2003年國家教育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精品課程經過十年的研究建設與實施,形成了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的建設使部分精品課程有了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和豐富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精品課程技術落后、共享性差、交互性不強、資源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為此,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教高廳[2012]2號),取消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實施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的共享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不是取代精品課程,而是精品課程的繼承和發展,它與視頻公開課共同構成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對促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精品課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自2003年至2011年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級精品課1門、省級精品課8門、院級精品課15門。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精品課網站開發技術落后。
根據國家、省級精品課評審要求,申報精品課程必須要建立精品課申報網站,各高校結合學校申報課程的具體實際情況和精品課評審標準,建立了精品課程申報和教學資源網站。但由于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能力的不同,大部分精品課網站都采取靜態網站或者ASP動態網站開發技術,存在技術落后,網站訪問速度慢的情況。
2)為申報而建站,精品課網站利用率不高。
精品課網站建設的目的是為各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部分精品課網站建設的初衷卻是為了評審精品課,從而申報成功后不注重后繼的維護和推廣使用,造成精品課網站利用率不高的情況。
3)課程資源獲取困難,存在知識產權的爭議。
精品課程教學資源根據申報的層次在國家級精品課網、省級精品課網和高校精品課網上,而且部分省份并沒有專門的精品課網站,除了參加評審的教師之外,其他教師和學生很少知道或訪問精品課網站,推廣力度不夠。與此同時精品課資源開放程度較低,部分課程的精品課網站,由于申報者顧慮知識產權問題,僅在網站上了相關的課程簡介、教學團隊、教學大綱,雖然提供了教案、教學課件、習題以及視頻等資源,但僅僅是鏈接而已,根本無法下載和訪問。
4)精品課的資源建設缺乏統一標準和規范,交互性不強。
在精品課程的資源建設上,部分精品課程只是作了評審平臺,僅僅是把精品課程的申報表、情況、科研課題情況、獲獎情況和課件、教案等無層次的堆積在頁面中。而真正的精品課的資源卻很少并且缺乏層次,從而精品課的資源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
5)精品課教學資源沒有隨先進技術的不斷涌現而及時更新。
根據精品課評審標準要求,精品課程教學資源應隨教學和科研成果的不斷涌現,隨時對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不斷進行更新,同時要保證精品課程資源網站的可訪問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約束和復檢制度,存在精品課程的負責人、主講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更新重視程度不夠以及精品課程網站設計等問題,教學資源更新滯后。
2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標準
教育部關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教高[2012]2號)文件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以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以課程資源系統、豐富和適合網絡傳播為基本目標,經過國家、省、校三級建設,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網絡教育多層次、多類型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教學資源。
2.1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團隊要求
(1)精品資源共享課要求必須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其中包括專業教師和教育技術骨干教師。結構合理要求教學團隊在年齡結構上老中青結合,職稱結構高中級搭配。同時要求教學團隊不僅要包括專業骨干教師負責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和課程設計,還要有專業的教育技術骨干教師負責精品共享資源的開發與設計。
(2)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課程負責人必須有深厚的學術造詣,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鮮明的教學特色,同時要求課程負責人必須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3)高等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專業課建設團隊應該體現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特點,既要求專業課建設團隊不僅要有專任教師,同時要求有兼職企業合作教師,不僅強調建設團隊的教學經歷,而且強調必須具有企業經歷。
2.2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內容要求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在內容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要求涵蓋本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以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在基礎知識方面應包括數據庫的基本概念、關系運算、關系的規范化和數據庫設計等。
(2)要求不僅體現本門課程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時要提供典型案例和系統的綜合運用。以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不僅要包含數據庫基礎知識,同時必須要包含一種數據庫管理系統在實際工作中的使用技能,如SQL Server2008等。
(3)要緊跟新技術、新觀點以及熱點問題。如隨著數據庫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講授的應用技術應隨之調整。
(4)應體現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特征,同時內容要適合在互聯網上公開,不存在版權等爭議,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
2.3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資源要求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資源根據資源類型分為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要求如下。
(1)基本資源主要包括本門課程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電子教案、電子課件、作業指導、教學參考資源和全程課程錄像等,主要體現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
(2)拓展資源體現本門課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環節,貫穿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主要包括教學案例庫、專家講座庫、素材資源庫、知識檢索系統、仿真實訓實驗系統、網絡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等。拓展資源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精品課程要求的不同之處。
2.4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技術要求
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技術上主要包括基本資源建設技術要求、拓展資源技術要求、資源提交要求3個方面,同時要體現技術的先進性,要求利用先進信息化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建設教學與學習兼顧、交互性強的共享系統。
1)基本資源建設技術要求。
基本資源在結構上必須按照課程概要、教學單元、教學資源來組織,或按照課程概要、課程模塊、教學單元和教學資源來組織。基本資源根據不同資源嚴格按指定的格式建設,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可采用doc或docx格式,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教學錄像采用mp4格式。教學課件中所采用的媒體素材符合本要求中對媒體素材的技術要求。基于靜態網頁的課件或基于服務器的交互式課件必須能夠通過常用瀏覽器正常使用,與硬件平臺無關。同時對元數據的格式提出了標準要求。
2)拓展資源建設技術要求。
拓展資源中所涉及的媒體素材、教學課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資源建設技術要求,數據存儲采取關系型數據庫,要有嚴格的授權保護,提供統一的應用程序接口、數據導人/導出接口及其說明文檔。技術架構須采用分層設計理念,界面設計要盡可能地便于用戶操作。
3 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方案及對策
高等職業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必須在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突出高職特色、突出實踐技能、突出教學和學習并重、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在精品課建設的基礎上,針對精品課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工作。
3.1 做好精品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銜接
“十一37”期間建設的精品課程,在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在教學方法創新、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中,應做好精品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銜接工作。
(1)精品課程的建設團隊和課程負責人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實踐教學經驗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中仍然是主要力量。
(2)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了本學科和課程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仍然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內容要求。
(3)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新技術、新方法有效地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教學法、啟發教學法、互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
(4)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電子教案、電子課件、網上作業、素材庫、模擬試題資源,同時還包括部分課堂教學視頻錄像。根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源要求,將精品課教學資源按照技術要求規范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資源共享課中。
3.2 課程教學設計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核心
課程的教學活動必須緊密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來實施。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目的是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優質的教學資源,所以課程教學的設計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核心。
課程教學設計是規劃設計本門課程要講授的內容以及講授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學內容上要精心選擇知識內容,確定知識內容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同時要根據講授的內容,確定應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寓教育于課程教學,最終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設計應做好如下幾方面。
(1)根據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定位,確定課程的性質。同一門課程,課程性質是不同的,必須根據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定位確定課程的性質,如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必須有所不同。
(2)從專業人才培養的全局角度出發,探索和改革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的基本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并提出解決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口標。
(3)在課程的教學日歷安排上,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羅列、教材目錄張貼,必須要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對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同而有計劃地進行安排。
(4)在課程的內容講解上,要逐步細化,落實到章節,甚至到小節,體現知識夠用為度、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防止出現追求全面、深度和新意的教學錯誤思想。
(5)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重視實踐教學的設計,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應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倡導理論教學下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資源建設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重中之重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對課程資源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技術性要求,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基本資源的建設,同時也要加強拓展資源的建設。
1)基本資源的建設。
在基本資源建設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的性質不同,結合具體的專業和教學實際,確定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日歷以及教學課件等。在基本資源的建設上不要過分求全,而必須優質。如課程教學課件的制作,有的只是制作每一章每一節的教材綱目,而不是針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不如直接使用教材更加直觀
2)拓展資源的建設。
在拓展資源的建設中重點做好以下幾種資源的建設工作:
(1)教學案例庫必須根據課程的特色做到經典,針對課程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組織安排,同時必須是最新的典型案例庫,不要為了滿足教學案例的評審指標而盲目地累積案例,有的教學內容有多個案例,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沒有案例,這是錯誤的建設思想。
(2)實驗實訓指導資源庫要根據課程的實驗和實訓教學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組織實驗和實訓教學,筆者認為在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過程中,實驗實訓指導資源庫不僅僅把實驗實訓指導書簡單地呈現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必須針對每一個實驗和實訓項目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指導,如果有條件應實現虛擬仿真實訓教學。
(3)試題庫提供各章節模擬考試和綜合模擬考試的下載,供學生復習使用。在線自測和考試系統可提供各章節內容的測試和階段綜合測試,建議與試題庫有機結合起來。
(4)拓展資源應加強學生和教師的交互性,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解決,建設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站中提供設置權限的師生互動系統。
3.4 加強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運行機制
(1)政策與經費支持。為保證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正常更新與維護,對完成建設并且上網后社會反響良好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給予必要的資金獎勵和維護費用。
(2)技術與系統保障服務。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不單是高校的責任,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家、省和校三級信息技術平臺以及國內教育網站和國內門戶網站,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網絡共享服務。
(3)監督與管理機制。精品資源共享課絕不是建設完成、評審成功就萬事大吉,必須要建立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監督和管理機制,組織專家保證質量,同時保證資源的更新質量、開放性以及安全性。
(4)做好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推廣和應用。通過媒體和互聯網等多種手段加強精品資源共享課和視頻公開課的推廣,促進精品開放課程的廣泛應用。
4 結語
隨著國家對精品資源課程的重視和推廣,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精品資源共享課和視頻公開課的建設,但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評審,也不是對原精品課的重建,而是要求各高校根據課程的具體實際情況在一流教學團隊的打造下,建設一批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優質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有規劃的系統工程,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開發創造性思維,努力打造一個教學理念先進、資源豐富、交互性強的精品資源共享課。
參考文獻:
[1]胡來林.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6):80-85.
[2]龍仲芬.關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J].科教導刊,2012(12):34-35.
[3]王重潤,李恩,趙冬暖.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應用現狀、問題及對策[J].高教論壇,2010(2):20-23.
[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S].教高廳[2012]12號.
作者簡介:趙濤(1965-),男,江蘇豐縣人,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教授;張永號(1962-),男,陜西西安人,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江蘇 南京 211167)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2011年精品課程(項目編號:JG201117)、南京工程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31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6-0101-02
“電氣控制與PLC”是將軟件知識和硬件電路設計融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涉及知識面較廣,不僅包括各種電器及PLC的介紹、PLC 程序編寫技能、電氣控制系統硬件電路的搭建能力和系統的調試技巧,還涵蓋了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相關知識。[1,2]南京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是以工為主,以數控技術及機械自動化裝備技術為特色的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其自動化(數控技術)專業是江蘇省特色專業,專業設置的“電氣控制與PLC”課程于2011年通過校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經過兩年的精品課程建設,課程組從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實踐教學等多個環節進行了探索與實踐。[3]
一、電氣控制與PLC的應用現狀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以PLC、現場總線、HMI及新型傳動驅動為技術特征的電氣控制系統在工廠自動化生產、機械自動化裝置等領域的應用程度不斷提高,這在客觀上增大了對電氣控制及PLC 應用人才的需求。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數控技術)專業2009屆、2010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多的前兩個行業分別是電氣設備制造業,其就業比例為23%;工業成套設備制造業,其就業比例為19%。就業量最大的前三個職業分別是:電氣工程技術員、電氣工程師、電氣技術員,共占就業比例為33%。[3]圖1給出了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2009屆、2010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三個職業的比例示意圖。
在對應用人才需求的同時,也對大學生在產品設計能力、產品維修能力及和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實際情況是,有較多的畢業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形成了畢業生就業難,用人單位卻找不到適合人才的現象。這表明既往的教學在教學內容、課程考核體系及實習與實踐環節還存在改進之處;對培養工程應用人才所需要的學習方法、科學分析等基本工作能力培養方面還有不足。根據文獻[3]中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發現,往屆的畢業生中比較多的人選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習和實踐環節及課程內容幾個方面。
鑒于上述存在的問題,課程組從“電氣控制與PLC”的課堂教學開始,以工程項目為載體,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工程應用人才日益增長的要求。
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優化
課程體系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按照“重視基礎、反映現代、趨向前沿、綜合交叉”的課程建設與內容體系優化原則,把精品課程建設納入到整個專業教學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形成課程模塊,建立理論基礎、專業設計、專業標準和規范,及電氣控制與PLC的綜合設計實訓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教學內容以工程技術為導向,工程項目為載體,提高案例在教學中的比重。專業課的教學,知識面一定要寬,但不一定要非常深。因為教了西門子S7的200系列,還有300、400系列,學了三菱的FX,還有A系列、Q系列,此外還有其他廠家、其他型號的PLC。所以應當準確定位“電氣控制與PLC”課程在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處理該門課程建設與相關系列課程建設的關系,突出電氣控制與PLC的共性技術,強化基本理論體系,而削減那些孤立的、繁瑣的細節內容。確保課程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電氣控制與PLC”為自動化學院的自動化專業兩個方向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共同的專業課程,在強調共性的同時,不能忽視三個專業(或方向)各自的特點,如針對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重點介紹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裝備的電氣控制和PLC應用的內容,而對數控技術方向的學生突出數控機床的電氣控制,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則加強針對PLC的現場總線控制方面內容。為此,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制訂了不同的教學大綱,理論學時、實驗學時及課程內容都有所不同。表1給出了我院自動化不同專業方向的電氣控制與PLC課程的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學時分配情況。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1.理論教學
課程建設主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基于工程技術,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思路。整個教學過程有針對性的采用案例分析、啟發式、交互式、逆向式、分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科學的教學、實踐體系。比如在分析一個復雜的電氣控制系統時,請多個同學扮演不同的電器,根據工況由學生表述該電器的動作狀態,所有同學都需要關注系統的工況,并實時做出反應,要求學生做到靈敏、準確、可靠。而在工程實例學習中,學生可以擔任工藝人員設計人員、施工人員和工程經理,這樣可以完成工藝要求、性能的提出、系統設計、安裝調式、進度和成本管理等工程項目的各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課堂所傳授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另一方面積極學習也是職業所需要基本工作能力。課程組通過學校精品課程教學網站,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教學資源庫,包括主要的課件、試題庫、仿真模型及程序、典型電路、設計實例和工業自動相關網站的鏈接,為學生開辟了第二課堂。
2.實踐教學
“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術專業課程,迫切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并進一步加強實踐環節。文獻[4]指出我校自動化2009屆、2010屆平均有31%的學生認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其中75%的畢業生認為最需要加強專業實習。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能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專業實習機會并不多。為此,課程組對照工程人才的標準,培養會設計、能分析的工程技術人員,并加強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感教育,依托我校和西門子公司共建的西門子先進自動化聯合示范實驗中心及學院的電氣控制與PLC、現場總線實驗室,建立了有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和大學生創新實驗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實踐環節。
學生除了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實驗外,根據不同的要求,還要完成課程設計、課程實習。課程組對課程設計與實習課題進行修訂,突出實用型,以工程項目為背景。在課程考核中,強調設計圖紙規范、清潔、整齊,圖形符號、文字符號和有關說明、標準符合國家有關制圖標準。比如,數控技術卓越班的同學要完成為期3周的課程實習,在課程實習階段要學習S7-300PLC的硬件組態、軟件編程,掌握觸摸屏和變頻器的應用,最后完成基于PLC、觸摸屏和變頻器的工程實踐設計。
此外,課程組還設計了電氣控制實驗裝置和基于PLC高速輸入口的溫度檢測、轉速檢測的PLC接口模塊,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實訓平臺。圖2為學生自行開發的PLC實驗接口模塊原理圖,該模塊包括LM2596構成的DC-DC電路。將PLC的24V電源變換為5V,為模塊的其他電路提供電源;此外有AD590和LM331實現溫度檢測、信號調理及壓頻轉換,將溫度信號轉換為頻率信號提供給PLC高速計數口;由CD4511構成了譯碼鎖存電路,通過PLC的輸出口顯示檢測的數值。
課程組成員結合自身承擔的橫向課題,確定了多個和電氣控制相關的課題。以2012年為例,課程組老師指導與PLC相關的畢業設計課題32項。通過高度貼近實際工程的畢業設計,使學生可以從事電氣工作的能力大大提高,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還鼓勵他們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生可通過獨立選題、自由立項等方式申報可以創新項目。此外學校還定期舉辦PLC編程大賽。通過這些實踐教學,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設計思想,掌握電氣控制與PLC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及獨立設計的能力,訓練設計構思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電氣控制與PLC精品課程的建設,完善和優化了教學內容,建立了比較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構建了多層次的實驗和實習的平臺,逐步形成了一個以基于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以培養大學生生實踐能力、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的的教學與實驗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永華.現代電氣控制及PLC應用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G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7-0193-01
1 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計算機已經作為基本工具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即將入校的高職學生來說,初高中階段已經開設學習過《信息技術》課,因此對于大學階段的《辦公自動化技術》而言,面臨的是大部分操作知識已經獲取的事實,《辦公自動化技術》課程面臨急需教學改革的問題,而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應用時操作技能差,進入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需要較長的適應期。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高職院校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職業素質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項目實施教學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的心、腦、手、眼共同參與學習,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再學習能力,能有效地滿足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對職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2 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本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以行動為導向,任務驅動為原則,將原有的知識體系打破進行整合,將整個課程設計為四個模塊,七個訓練項目。既涵蓋了原有的知識點,又從各類辦公自動化的實際任務出發,將知識體系和技能訓練有機融合,重在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設計和崗位任務能力項目的訓練,充分考慮崗位的實用性,以項目為載體,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課程教學改革設計原則遵循“6+2”原則。“6+2”原則是:
“6”指的是:①職業活動導向。②突出能力目標。③項目任務載體。④用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⑤以學生為主體。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2”指的是:①某些課程教學內容(如德育、外語內容等)必須更注意采取“滲透”到全院所有課程中去的方式,而不僅依賴集中上課的形式。②對于職業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學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等,必須更要注意采取“滲透”到所有課程中去的方式,而不僅依賴集中培訓等上課的方式。
通過“6+2”原則體現先進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重點體現三個方面的原則:突出能力目標、項目任務載體、以學生為主體,是解決當前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
3 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通過對在校學生知識目標需求的調查和部分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學生能力、素質要求的問卷調查,以崗位需求為第一的原則,確定以辦公自動化軟件和辦公自動化設備為講授對象,將理論性與實踐性融為一體,重點介紹微軟公司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為課程主要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辦公自動化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
3.1 依托精品課程,推進課程改革建設
《辦公自動化技術》精品課程自2009年啟動建設至今,從院級升級為省級建設課程,借助建設的契機,將本課程教學資源陸續上網,對部分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技術應用水平較高的學生,采取“學生自主學習或網上學習”和“與教師面對面或通過教師網上輔導、答疑等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主性學習。通過在線測試、題庫等項目的練習,增強學生理論知識薄弱的環節。
3.2 借助高新技術考試站,全面提高學生技能
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隸屬于我院計算機系,是經勞動社會保障廳批準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通過借助高新技術考試站,全面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采用現場上機操作考試的方式,取得辦公軟件應用技能模塊操作員證書,達到全面提高學生技能的教學目的,更好地實現零距離上崗。
3.3 實施能力項目訓練,更好地完成過程管理
本課程的模擬能力訓練項目是“正保教育杯”技能大賽的宣傳、組織、報名及考試安排、成績統計、分析、總結。這個項目用以下7個項目支撐:搜索“正保教育杯”ITAT技能大賽有關信息、制作大賽的通知、制作大賽宣傳海報、大賽報名統計、大賽成績分析匯總、大賽成績通知單、大賽總結演示文稿。授課全程中需要完成相應的項目作品。通過相應的項目設計評分標準來達到過程管理。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試的目的之一是檢測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最終效果。早期的教學活動是由任課教師自己組織考試的過程:自行擬定試卷、自行批閱和確定學生的成績。本課程考試成績由實訓項目成績和參加高新技術考試站辦公軟件應用(操作員級)成績來確定,完全實施考教分離,對于成績合格的學生由勞動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簽訂中心統一核發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合格證書(簡稱OSTA證書)和美國ATA公司頒發的合格證書。為今后學生實行崗位準入控制的相應職業作為必備的上崗證。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辦公自動化技術》課程以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單一課堂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學教并重、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即主導―主體相結合)”的現代教育教學模式。將傳統學習方式與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相結合;將課程教學與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相結合;將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掌握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想結合;為學生創建多樣化、多渠道、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構建符合當今信息時代特點的、適合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戴士弘.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程龍.計算機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