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27 10:35: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個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個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篇(1)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more urg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awaken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economic slowdown, but in this proces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ocate of natural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and help get the economy mor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圖分類號: [TU984.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加速了各國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帶來了對于世界性環境問題的探討。在面對全球面暖的局勢下,聯合國以及各個國家都分別成立了相關的部門來做好對環境的保護工作,不斷深入對環境問題的研究,將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作為了關系到人類未來的大事來抓。倡導低碳理念,做好節能減排,降低溫室氣體的濃度,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系統的破壞,促進經濟的長遠健康持續發展。在低碳的經濟背景下,建設環境保護工程是對低碳理念的踐行,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進程的重要舉措。

一、低碳經濟的理念

低碳經濟是在世界各國的積極參與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種經濟觀念,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體的分配到每一個國家的發展任務中,遏制溫室氣體對大氣層的破壞。

(一)低碳經濟的奮斗目標

在低碳經濟的理念被英國政府首次提出時,就得到了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其首相布萊爾還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設立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到201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60%,全面建設低碳型的社會發展模式。

(二)低碳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低碳經濟的理念倡導是對人類發展的長遠打算,具有高度的人類使命感和責任感。低碳經濟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約束,使得相關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需要不斷考慮到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積極開展環保理念下的經濟活動,提升低碳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將新能源的建設和發展放置到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從而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貢獻。

(三)低碳經濟對環境保護工程的要求

低碳經濟的理念本身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倡對環境、資源保護性的模式,而環境保護工程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低碳經濟理念的具體執行過程。建設環境保護工程,能夠約束企業以及個人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行為,同時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最終共同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建設環境保護工程的重要性

建設環境保護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發展任務,對于人類經濟的發展具有長足的促進作用。建設環境保護工程對于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發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加快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理念和任務。

(一)建設環境保護工程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建設環境保護工程能夠減少經濟活動中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制止對環境的破壞行為,促使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能夠考慮到社會利益,從而將環保工程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的發展理念中,帶來企業更加長足的發展空間。只有注重了對環境的保護,才能提供給經濟發展的長足動力。如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多的強調發展速度,不計后果的盲目建設,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是也是極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經濟的后續建設和發展的。

(二)建設環境保護工程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建設環境保護工程能夠體現人在社會活動中對于環境的保護,從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模式。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快資源整合,調整企業的發展模式,將環保的理念始終貫徹到具體的經濟行為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建設環境保護工程帶來個人身心發展的愉悅

建設環境保護工程也是個人身心發展的需求。作為社會結構的最小元素——個人的需求最終集合成了社會的發展意愿,只有注重個人的發展要求,才能最終促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需求的,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人的物質滿足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途徑,而相對來說,精神需求的滿足則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態環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場景能夠帶給人以愉悅的精神享受,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建設環境保護工程的具體措施

環境保護工程既是一種發展目標和要求,也是一種發展手段,需要相應的措施來進行實施。在進行環境保護工程時,應該充分認識到低碳形勢下的世界發展格局,了解到個人和社會的長足發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斷推進環保工程的發展。

(一)制定環境保護法規

建設環境保護工程應該是在具體的法律法規之下進行的,從而使得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環境保護的法規,是對我國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體現,也能夠促使各個地區對于環境保護的工程建設,提高環保工程的執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減少對環境有害的活動是促使環保工程建設的重要方面,這就要求在社會發展中,應該加強對環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努力發展新能源技術。改變傳統方式中對于環境有較大影響的模式,引入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觀念,不斷利用高新技術手段來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

(三)提倡綠色出行方式

綠色出行方式是環保工程落實到具體個人的體現,強調個人在平時的生活習慣中保持良好的習慣,不僅注重家庭生活環境的建設,也注重社會生活環境的保護。提倡對環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對資源的浪費,做好資源的二次回收利用,從而將綠色環保理念深入到每一個人的思維意識中。

總結:

低碳經濟理念體現的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對于環境的重新認識和保護意識,低碳經濟是有具體的奮斗目標的,能夠起到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將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分配到國家的發展任務中。環境保護工程是低碳經濟的踐行,能夠將環保工作落實到實處,促使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促使政府環保工程的建設,也促使個人加入到對環境保護的任務中,從而共同建設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美好環境。

篇(2)

環境保護是針對當前的環境問題來說的,目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保證經濟的穩定運行,加強環境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雖然我們國家近年來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同時也具自身鮮明的特征,對此本文中將進行深入的分析。

1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

雖然我國經濟近些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人類發展歷史已經表明: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無法真正實現人類社會的進步。想要真正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就需要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先發展經濟后治理污染的路子并不是促進我國進步的最好途徑,反而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需要更多的能源,這使得我國需要加大能源開采的力度,這勢必會對我國環境帶來問題。再加上當前人們的環保意識較差,公眾參與環?;顒拥耐緩胶痛螖刀际遣蛔愕?,環保相關制度的缺失,都使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無法有效開展下去,而我國的環境問題仍然較為嚴重。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力度成為了當前的重點工作,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由此可見,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

2 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社會公眾認知和參與程度低

環境保護與社會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每一個公民所應具有的責任和義務,也應該是公眾參與度最高的一項工作。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不夠,對環境保護缺乏自主意識,往往將環境保護看做是政府的責任,是生產企業的責任,而與個人關系不大。而且,社會上很多人對環境保護的概念缺乏基本認識,從來沒有想過環境污染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危害,平時不會去關注環境保護,更無法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缺乏自主了解,同時,對環保活動等公益性活動參與度也不高。

2.2 環保部門監管不力

環保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將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時執行到位。其中還有部分工作人員存在執法不嚴甚至違法亂紀的現象,以至于國家用于環境保護的專項經費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某些職能部門的干部自身也存在嚴重問題,人在其位卻對相關業務缺乏基本常識,不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也遠遠不夠,導致對污染的監管失職。有此地方為了提高財政收入,采取保護性政策,對具有較大污染的工業企業的制裁力度較輕,使得環境最終遭受很大的破壞。

2.3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問題突出

1978年我國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生產缺乏統一指導和管理,我國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化垃圾污染、廢水污染和工業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的生產生化環境越來越惡化。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大,化肥的使用量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9年化肥使用全國5404.4萬噸,是1978年884.0噸的近7倍。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土地板結,質量下降,同時由于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只有30%,化肥農藥的流失,加劇了湖泊和海洋的富營養化,污染了湖泊和河流海洋。隨著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大力發展,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國養殖業的排污量劇增,又由于我國畜禽糞便的利用率還不足30%,大量的糞便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直接成為環境破壞的源頭。再加上我國農村工業的發展,工業廢水、廢渣、廢氣的排放,導致了我國農村1.5億畝土地不同程度的污染。

2.4 環境污染方式的多樣性

經濟的發展帶來科技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發明運用于生產領域,給生產活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新的環境問題的出現。造成環境污染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呈現多樣化。除了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居民生活污水、市里的汽車尾氣等傳統環境污染,如今又產生了很多新的環境污染,如放射性環境污染,電磁波污染,光化學污染等。科技更新速度加快,技術的應用日新月異,未來可能出現什么樣的環境污染,是難以預料的,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我國環保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抗污染技術以及自主開發創新的能力還是十分欠缺。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大力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責任心和提高公眾的主人翁意識,教育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使社會大眾能高度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公眾是環境保護中的生力軍,只有充分發揮社會群體的主人翁地位,大家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對環境有了強烈的保護意愿,才能形成一個上下聯動的環境保護機制,才能將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政府應該加大環保宣傳力度,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得環保意識深入民心,人人有責,人人有權,作為國家的主人,使社會大眾意識到環境保護是每一個人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力,這樣才能增強廣大群眾的環保決心和環保信心。同時,國家需加大環境保護經費的投入,保障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3.2 強化各級環保組織的監管力度

協調各部門的職能范圍,使各環保組織各司其責,能嚴格執行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實際施行過程中,杜絕徇私情,,以權尋租等情況發生,給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聯動企業和公眾,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三位一體環保機制,使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開展。

3.3 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國家政府要重視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首先,強化我國農村村民的環保意思,我們剛才在上文中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在農村表現更為嚴重,他們的環保意思薄弱,認為只有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對環境破壞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認識不足,所以國家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村民的環保意思。這樣才能微環境保護工作奠定群眾基礎。其次是國家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經費的投入,保障農村環保工作順利進行。

3.4 促進環境保護的科技創新

如今科技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環境保護工作也應進行科技創新,只有技術不斷開發和完善環保技術,才能做到環保生產。所以在新的發明、新的科技運用于生產之前,需要對其進行嚴格地檢測和反復地論證,確保這些發明和技術確實不會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再運用到生產領域,才能使環境污染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這是對環境的負責,也是對自身健康的負責。同時,企業也應該尋求可持續發展。任何一個企業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以企業為主體,注重對企業的環保技術創新體系的開發,從內而外的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國家要從政策上進行鼓勵和引導,加大力度致力于環保技術的開發和研究。

4 結語

現今,經濟發展建設工作正加快步伐,國民的物質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設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居住條件也日漸優越。但是,發展建設就面臨著環境受到破壞,所以環境保護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處理方式還落后于很多發達國家,所采取的相關措施也不到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任重道遠,需要全體國民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董英林.淺談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4(2).

篇(3)

一、公眾總體的環保意識水平

 

公眾對其周圍人的環境保護意識評價偏低,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公眾整體環保意識水平的低下。調查表明,69.6%的人認為其周圍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偏低,其中,認為“較弱”的為45.4%、“非常弱”的為17.6%或“幾乎沒有”的為6.6%。只有29.2%的人認為“較強”,1.1%的人認為“很強”。交叉分析表明,農村居民中,68%的人認為其周圍的人環保意識“較弱”、“非常弱”或“幾乎沒有”;城鎮居民中,這一比例達到70.8%。從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過高等教育(大專以上)的人,對其周圍人的環保意識評價最低,77.6%的人認為“較弱”、“非常弱”或“幾乎沒有只有22.4%的人認為“較強”或“很強”。此外,83.4%的人認為自己的環境保護知識“非常少”(16.5%)或“較少”(66.9%);16.1%的人認為“較多”;只有0.5%的人認為自己有很多的環保知識。

 

為考察公眾環保意識的強弱,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沒有垃圾箱的公共場所,您認為周圍大部分人將如何處理他們的食品袋、果皮等廢棄物?”可供選擇的做法有四種,“隨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時扔掉”、“扔到街角不顯眼的地方”和“其它方式”。從調查結果看,64.7%的人認為其周圍大部分人將“隨手扔掉”;10.4%的人認為將選擇第二種做法;19.3%的人認為將“扔到不顯眼的地方”。僅有5.6%的人認為會采取其它方式,如“包裝好帶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等。當問及被訪者本人在同樣情形下將如何做時,選擇一、二、三、四種做法的比例分別為31.0%.7.3%,36.7%和25.0%。根據個案及典型調查材料,許多被訪者認為,人們(自己)之所以選擇前三種做法.是出于“隨大流”、“滿大街都是臟,你一個人保護也沒用”、“別人都扔了,你帶著垃圾走,有點犯傻”等考慮。實質上,許多人都對他人的環保意識缺乏信心,并且自己也缺乏“正人先正己”的勇氣,結果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環境,沒有負疚感。終止這種心理上的惡性相互刺激,一方面應充分強調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法制,控制、減少日常生活中這類破壞環境的從眾行為。

 

二、環境資源觀

 

為了考察公眾的環境資源觀,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三種說法,一是“我國各種資源很豐富,不必擔心短缺”,考察公眾對我國資源狀況的認識;二是“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為人類服務的”,考察公眾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看法,看是否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利用乃至掠奪;三是“下一代人肯定會找到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所以我們現在不必為環境問題過分操心”,考察公眾對代際平等、可持續發展的態度.是否注意到下一代人與這一代人有平等享受美好環境的權利。

 

從調査結果看,只有14.6%的人對第一種說法表示“同意”或“較同意”;85.4%的人則表示“不太同意”(12.4%)或“不同意”(73%)。對第二種說法,61.7%的人表示“同意”(51.6%)或“較同意”(10.1%);只有38.3%的人表示“不太同意”(14.5%)或“不同意”(23.8%)。對第三種說法,14.3%的人表示“同意”或“較同意”;85.7%的人表示“不太同意”(9.6%)或“不同意”(76.1%)。可見,大多數公眾對我國資源狀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并不像有些人所說,中國公眾都以為中國“地大物博”而隨意浪費資源。同時,大多數公眾對下一代人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反對把環境問題推給下一代,實際上意味著每一代人都應該對環境問題負責,上一代人有責任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生存空間。但是,與此同時,超過六成的人仍有片面強調人類對自然之征服和利用的傾向,忽視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應當謀求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基本事實,這是環保意識較弱的一種表現,不利于保護環境。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我們設計了相關的三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問被訪者對“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經濟發展過快的后果”這一說法是否同意?以考察公眾對目前環境問題的原因及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看法。第二列舉了兩種觀點:“(A)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這樣生活水平提高快些;(B)保護環境是主要的,寧可讓經濟發展遲緩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壞環境”,以考察在這種二難抉擇下被訪者的傾向性。第三則設置了一種情境:“假設在您這個地區,有一個經.濟效益很好的造紙廠,地區居民的主要的經濟收入也來源于這個造紙廠,但是這個工廠的廢水排入了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下游地區的水源,造成下游地區環境質量的下降,現在國家要關閉這家工廠”,問被訪者是否贊成?以了解當環境保護確實損及公眾經濟利益時公眾的態度,考察公眾是否具有整體環境觀(即認為各地域的環境問題是相關聯的,保護環境要有全局觀念。

 

調査表明,對第一個問題,多數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60.7%,有39.3%的人表示“同意”或“較同意”。這表明公眾基本上不認為快速發展經濟與環境問題加劇之間有必然聯系,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第二個問題,多數人贊成“B”觀點,占64.1%,只有35.9%的人贊成“A”觀點,大致可以認為,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與環境保護之間出現明顯矛盾時,多數人還是能夠優先考慮保護環境,作出暫時犧牲的。交叉分析表明,農村人中贊成“A”(42.7%)觀點的比例高于城市人中的比例(30.9%);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人中,贊成“A”觀點的比例(分別為46.2%和47.2%)明顯高于認為其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只屬“較高”、“不高”或“較低”的人中的比例(分別為36.4%,35.3%和34.1%)。這表明,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壓力較大;同時,那些經濟發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地區,也幾乎面臨著同樣的經濟發展壓力:前者為了擺脫貧困而先發展經濟,后者在比較效益的誘導下更加傾向優先發展經濟。對第三個問題,多數人是贊成關閉造紙廠的,占58.7%。這再次表明,多數人能夠顧全大局,為保護整體環境,作出必要的經濟犧牲。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只要工作落到實處,深入到群眾中去,向群眾說清楚,群眾是可以逐漸理解環保工作的。

 

四、環境保護中個人的作用

 

調査表明,94%的人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環境保護是國家的事,與我個人無關”這一說法,其中,明確表示“不同意”的人占84.6%。這說明,大多數人能意識到環境保護是大家的事,每個人都有責任。但是,大多數人對個人的努力信心不足。63.3%的人對“單靠個人的努力,無助于解決環境問題”這一說法表示“較同意”或“同意”,其中,表示“同意”的人占51.3%,21.8%的人表示“不同意”。當問及“您認為目前改善環境問題最主要的是靠什么”時,只有9.0%的人選擇“每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努力”;5.8%的人選擇“公民自發的保護環境運動”;36%的人則認為靠加強環境法規建設。如果碰到有人(單位)在做破壞環境的事情時,大多數公眾認為社會上一般人不會去過問,這一比例占64.9%。只有35.1%的人認為可能會去過問,但也只是過去說說而已,很少有人采取進一步有效的行動。“不會過問”的主要原因是“不關自己的事不必管”(39.7%),“管也沒用”(44.3%),“應由有關環保部門去管”(9.8%)。

 

上述數據說明,雖然大多數公眾認為環境保護與每個人都有關系,但是,總的看來,公眾對其自身努力和民間自下而上的環保運動的成效沒有信心。面對破壞環境的各種行為,大多數人不愿過問,主要是因為“管也沒用”。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傳統觀念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環境是關系到大家的事,一般人以為終究會有人出面管,自己不必冒冒失失地帶頭。第二,在政府與公眾個人之間缺乏各類民間環保組織這一橋梁。在某種程度上,這類組織自身的發展仍受到抑制,不具備充分的合法性和影響力,因而公眾對其缺乏信心。但是,目前破壞環境最為嚴重的是某些企業、單位和部門,它們都是正式組織。因此必須扶植、引導民間環保組織,并使其正規化、法制化,避免其某些消極后果。第三,在制度上,一方面,公眾個人的保護環境行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沒有受到充分的激勵,從而抑制了其積極性;另一方面,現有的環保政策法規往往難以落到實處,導致一些執法不嚴,甚至執法犯法的現象出現,在公眾中造成了不良影響,不利于公眾積極自覺地參與環保。

 

五、環境保護費用

 

對于“是否愿意為環境保護交納一定的費用?”這一問題,被調查者中有74.8%的人表示“愿意”交納,只有25.2%的人不愿意。交叉分析表明,農村居民中有71.4%的人表示“愿意”交,城鎮居民中則有77.3%的人表示“愿意”;在文盲當中,有62.4%的人表示“愿意”,而在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人當中,則有79.9%的人表示“愿意”,相差近18個百分點。

 

但是,在表示“愿意”交納環保費用的人當中,很多人也表示了許多顧慮。如果將征收“環保費”付諸實際政策,必須考慮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我國普通民眾的總體生活水平還不高,既要合理測算征收的數量,還要堅決把征收“環保費”與“亂收費”區分開來;第二,在現階段,仍應強調“誰破壞環境誰付費”的原則,讓那些破壞環境者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三,應由專門機構征收、管理環保費,并有相應的制度約束;第四,應建立民間環保團體和公眾個人參與監督環保費使用情況的正常機制;第五,要切實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讓公眾了解環保費使用在某些環保項目上的意義。征收環保費后,沒辦成的事必須讓公眾知道,而且辦成的有意義的“實事”更應讓廣大公眾了解。

 

交叉分析還表明,公眾期望社會上的高收入層更多地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對“社會上的有錢人應該對環境保護負更大責任”這一說法,69%的人表示“同意”或“較同意”,其中,明確表示“同意”的人占57.5%;只有3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對另外一種說法,S卩“買汽車的人應該付空氣污染費”,則有90.9%的人表示“同意”或“較同意”,其中,明確表示“同意”的人占81.7%;只有9.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收入越高的人對“社會上的有錢人應該對環境保護負更大責任”這種說法越傾向于表示不同意。其中,城鎮居民中這一情形更明顯。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分組中,對此說法表示“同意”或“較同意”的人占了71.3%;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801元以上的分組中,這一比例只有51.1%。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高收入階層與普通公眾在環保付費問題上的態度分歧。

 

六、環境保護與法律

 

當問及“您認為目前改善環境問題主要的是靠什么?”時,前四位的回答分別是:環境法規建設(36.0%);環境保護宣傳(21.0%);國家增加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12.8%);每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努力(9.0%)。由此可見,公眾非常強調“環境法規建設”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公眾有一定的依法保護環境的心理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公眾的法律知識又非常缺乏。大部分公眾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缺乏了解,認為自己“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人只占31.8%,其中“很了解”的人僅占0.65%;認為自己“只是聽說過”的占42%;根本沒有聽說過的占26.2%。在農村,只有16%的人表示“很了解”或“了解一些”有關環保政策法規;39.1%的人表示“只是聽說過”;44.9%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過。在城市,上述比例分別為43.6%、44.1%和12.3%。從年齡上看,青年組的情況比中年組及老年組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同樣難以讓人滿意。

 

篇(4)

1、前言

 

隨著石油燃料和煤炭的大量應用,工業時代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問題。筆者就我國的實際情況,就如何進行環境保護以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發展進行探討。

 

2、我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的環境問題如此之嚴峻,從根本上來說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包含有歷史因素,同時還包含有經濟因素等因素,面對我國的具體國情,我國的環境問題又具有其獨特的特殊性,下面對其進行分析。

 

2.1.歷史因素

 

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后,科學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索取量和速度比以前多得多?,F在許多人都相信,如果人類按照這樣的速度進行下去,社會將面臨著巨大的資源枯竭的問題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問題。因此,人們應該積極的進行環境保護,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2.2.經濟因素

 

現在,我國的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

 

首先,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極大的存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對資源的肆意掠奪和對環境的任意破壞,人們只注意到經濟利益的獲得,沒有注意到在這之后的環境破壞的加劇,近些年我國的生態問題不斷增加。

 

其次,在經濟快速的時候,只有少數人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環境保護卻是每個人的利益,這兩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雖然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極大地緩解了兩節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個矛盾將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加深,需要我們及早的進行解決。

 

2.3.教育因素

 

首先,人們缺乏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F在,由于我國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缺失,造成人民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沒能夠對環境狀況做出相應的警覺,一些地方及部門,還存在著對公共環境衛生重視不夠、措施不多、工作不力的問題。

 

其次,人們的環境教育嚴重缺乏。由于我國前期重視對經濟的發展,缺少對環境保護教育的投資,造成環保教育方面的缺失,以至于我國的許多人對環境問題不管不問,并且缺乏對客觀狀況的清醒認識。

 

總的來說,社會的發展沒能夠與環境保護之間進行合理的協調,以至于在環境保護方面嚴重缺乏合理的、有效的措施。

 

3、我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對策

 

3.1.落實環保責任制。環境保護工作雖然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但同時其更應該是各地政府應盡的責任,所以各地的政府部門應為環境問題負上最重要的責任,而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政府部門也要起到限制和約束的作用。

 

       各地政府應堅決的落實環保責任制,在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中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考核中都應納入環保目標這一指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中也引入環境效益以及資源消耗等內容,這樣才能合理的評價環保工作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另外,政府的環保部門應定期的向公眾報告一次當地的污染物排放和資源消耗情況,群眾對相應部門進行嚴格的監督,如果是因監管不到位或是決策錯誤等原因導致重大環境的出現,那么應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甚至追求其法律責任。

 

3.2.培養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環保工作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其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還應培養廣大人們群眾的環保意識,提升其安全環保意識。首先,在各大高校應開設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教師教授專業的環保知識,從年輕人抓起,培養他們的環保習慣, 并使學生們參與到環保征文以及植樹造林等環保活動中。

 

        其次,在各個社區還應宣傳環保知識,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承擔相應的環保責任,做好了環境保護工作,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

 

3.3.制定健全的環境監管體制。無論是國家,還是各地方,都應制定健全的環境監管體制。首先,國家應做好對各地方的政策指引工作,為了確保跨省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國家應完善各地區的環境監測機構,發現了環境問題應及立即監督檢查,并且及時的對其進行處理。

 

        各地的政府部門應為當地環境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同時還要監督下一級政府部門有序的開展各類環保工作,建立健全的環境監管體制,并且加大對環境問題的監督力度。而在各地區的企業中,還應實行環保監督責任制,建設相應的環境保護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應選擇最為科學合理的監管模式,從而真正的做好各地的環境保護工作。

 

4、如何科學發展進環境保護工作

 

在“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科學發展主題, 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改善民生是最根本的出發點的新形勢下,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環境保護要保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量環境保護。

 

(1)轉變思想觀念,營造全社會踐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濃厚氛圍

 

首先,進行環境保護時,應該以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環保方針。同時,國家應該加大對環保方面的投資力度,進而從戰略上進行環境保護,及時調整環境保護的方向和重點。在進行環境保護時應當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要保護優先、科學防治,真正發揮資金的環境效益。

 

其次,加快樹立各級領導和部門的科學發展意識,并建立起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進行的綜合決策機制。

 

最后,充分認識“科學發展是主題”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切實調動、激勵各級政府、企業團體、公民采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活、生產和發展方式,加快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步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完善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激發政府、企業履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積極性

 

一是建立資源開發和環境污染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資源開發和環境污染的環境補償機制。

 

二是國家應對大小興安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具有重要生態環境功能、主體功能區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區的區域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維持生態系統的經濟社會的服務功能,確保區域生態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

 

三是完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價格、綠色稅收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將企業履行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納入企業信用等級評定、企業貸款、企業上市核查等的重要內容。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缺乏、貫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力的企業,銀行不予貸款、證券公司不予上市、企業信用等級降級。

 

(3)完善環境保護的技術政策,提高環境保護的科學化水平

 

一是研究適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中國環境條件各省差異大,環境污染處理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實際。對我省這樣人口密度小、北方高寒地區的污染處理技術,應研究提出規模大小皆宜、集中分散皆宜、處理利用皆宜、生化生態皆宜的經濟適用的處理技術。

 

二是加強環境保護的基礎研究,提高環境保護部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環境保護部門監測預警、信息通報、環境統計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為政府的綜合決策提供環境技術支持。強化突發環境事件“一案三制”建設,健全企業環境突發事件防控體系建設,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三是組織實施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確定的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合理劃分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根據各區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確定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實施不同環境保護策略。

 

        污染減排目標的確定應以環境質量為基礎,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辯證分析投入與污染物削減量、環境質量改善的關系,對投入環境效益比過高的污染減排地區應對環境質量狀況、環境容量以及環境承載能力作為要素進行綜合分析,科學核定減排任務。

 

5、結語

 

篇(5)

調查范圍:我市居民

調查方式:網絡調查問卷

調查人數:162人

發放問卷:162份

有效問卷:162份

調查顯示, 僅有15%的人表示知道世界環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有85%的人對每年的世界環境日不太清楚。可見,對世界環境日的宣傳仍需進一步加強。

有38%的居民知道全國統一的“環境污染舉報”免費環保熱線電話12369,看來環境問題已經為廣大人們所關注,已經成為了一個眾人矚目的重大問題。

有73%的人對____2年____市著力實施的“十大環保工程”表示了解,有41%的人對____市實施的藍天工程表示了解,看來市政府所采取的環保舉措已經越來越為廣大人們所關注。

有92%的人認為與以前相比,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另有4%的人認為并沒有很好的提高。看來,雖然人們的環保意識確實有所提高,但是還有一些不顧生態平衡蓄意破壞環境的人,而他們為的只是一些個人利益。

有73%的人認為保護環境是為了生活環境更加整潔;另有23%的人認為保護環境是為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子孫后代著想??磥砟壳叭藗兊沫h保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發現破壞環境時,88%問卷調查都表示積極制止,由此可見,保護環境已經成為社會每一份子的職責和責任。

對于目前的生活環境,58%的居民表示良好,12%的居民表示一般,31%對身邊環境表示不滿意,可見,生活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對于____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92%居民表示希望盡快創建成功,可見我市居民對我市未來環境的發展很有信心,相信將來的環境會越來越好。

有88%的居民表示愿意為環境保護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磥砣藗儗τ诃h境保護的不僅有熱情,還有著自己的一份責任。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與對環境的滿意度成負相關,從調查中可發現,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對環境判斷的重要變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越高,對中國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認識得就越清醒,從而造成對環境狀況滿意度的下降。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與環保意識成正相關,因為他們對環境題的認識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系。所處環境越好,居民的環保意識越強,反之亦然。

通過這次的____市環境保護意識的調查對我市部分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一定了解,不少調查者也提出了一些環保意見和建議,其實目前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可以明確透露出我市市民有著比較強的環保意識,但是其環保行為卻遠遠落后于他們的環保意識,良好的環保意愿也難以付諸實際行動。

針對目前我市居民的環保意識現狀和已經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處理和改善:

(一)從居民自身著手,這是改善我市環?,F狀的前提條件。

第一,加強居民環保意識,提高居民的環保素質,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的新風氣,加強居民環保意識,關鍵是要提高全民素質。環保事業是集文化素質與公共道德于一體的事業,是人們對國家集體關注的表現。只有素質上去了,居民的環保意識才會相應地加強。同時,居民還要關心并支持政府的環保工作,留意關于環保的各種宣傳,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進一步了解和豐富自身環保知識,牢固自己的環保觀念。

第二,應從行動上切實支持政府的環保工作,響應政府號召,使自己良好的環保意愿能付諸行動,起到良好的環保效果,為我市的環保工作盡一份力。另外,市民還應盡力用自己良好的環保行為去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對于那些污染環境的行為應加以批評并即使制止,用積極的實際行動去帶動更多人加入環保隊伍。

(二)加強政府的環保工作,這是改善我市環保現狀的重要條件。

第一,廣泛深入的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各級決策者和廣大居民的環保意識。要提高居民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建立新的環境觀和價值觀,使居民自覺的按照環保要求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使環境保護意識成為一種心理,并轉化為一種環境責任,盡力使其實際行動與環保意識配套。

第二,堅決貫徹和執行各項環保法律和法規,繼續作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大監管力度,對對不保護環境的個人或企業要依法處理,從嚴處理。嚴格執行環保責任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單位有章可循,執法人員有法可依。

篇(6)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費既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又是發展經濟的目的,同時消費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核心。生態消費則是指人們為滿足個人對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綠色消費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種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它反映了人與大自然的協調發展(尹世杰,2002)。黨的十報告中將生態消費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消費模式。

一、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1.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在一份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全國公眾環境調查報告中發現64%的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較低,其中,農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農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林木亂砍亂伐、資源過度開發,早已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此外,農村耕作時對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資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2.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資金不足

生態環境保護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基礎的,而目前我國農村建設中,許多地方政府部門也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認識不足,一味地強調農村的經濟建設,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認識不足,導致農村在生B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難使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區和部門在大力發展農村的經濟建設過程上,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與優勢,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過度依賴政府的專項資金,也進一步制約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3.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財、物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從而導致農村的干部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較為淡漠,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嚴重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二、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1.生態消費意識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生態意識就是人們為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思想觀念,主要包括生態價值意識、生態心理意識、生態責任意識等內容。經驗數據表明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程度會顯著影響其生態消費行為,消費者對環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亂扔垃圾等不良行為,并會更多的進行生態購買及消費。

2.文化因素(集體主義、天人合一)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集體主義文化則是一種恥感文化,例如一個消費者如果表現出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則會被集體弱化其群體身份的認同。而在我國,出于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及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認同,大眾的行為常常產生于集體的決策。實踐表明有集體主義傾向的個體比個人主義傾向的個體更容易表現出生態消費行為,即集體主義價值觀會對生態消費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3.個人因素(生態認知、生態情感)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人們對生態知識的了解及對環境的感受會深刻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許多學者認為生態認知是生態消費行為的驅動因素,生態認知與生態行為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但是生態認知并不必然導致生態消費行為,許多研究表明生態情感比生態認知和經濟因素更能預測人們的生態消費行為,甚至欠缺生態知識的消費者也會表現出積極的生態情感,即生態情感會正向影響生態消費行為。因此,生態認知、生態情感會對農村居民的生態消費行為會產生正向影響。

4.群體因素(參照群體)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許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僅是其個體動機與態度的反應,也是群體承諾及群體責任的表現。參照群體會通過信息、利益和價值表達三方面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其中,信息是群體告知并強化個體應對環境問題的知識;利益是群體對個體環境表現認可的獎勵或懲罰;價值表達是群體內部表現出的一致性價值取向。

三、農村生態消費模式構建的措施

1.規劃設計農村綠化

對于農村的綠化規劃設計問題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農村的房前屋后,道路兩側及農村的學校為重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設計,改變當前農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赏ㄟ^建設生態休閑小區等措施提升農村的綠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適當種植適合當地的綠樹、果樹等,使多種果木與林木相結合,起到經濟綠化兩不誤的作用,從而有利提高農村的生態化建設水平。

2.保護農村飲用水

干凈無污染的飲用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須對農村飲用水進行凈化處理,并不斷建立與健全農村飲用水的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對水產畜牧養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農村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健康、衛生。要嚴禁一切污染飲用水的行為并嚴格控制水產養殖污染,保障農村飲用水的水流通暢,水質達標,水源安全。應建立和完善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水質時時檢測系統,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運行管理機制,進一步實現農村水資源的節約使用與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強引導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機構的資金投入,同時不斷壯大農村環境保護科研機構以及研究人員,努力提高農村環保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應廣泛宣傳普及科學使用農藥的知識,并大力推廣可降解農膜的使用,嚴格控制超薄農膜的使用,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建立綠色食品檢測準入體系,倡導人們綠色消費、生態消費,保護環境。

長期以來,農村的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不斷探索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切實有效地保護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鑒于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一定要積極探索,尋找有效的解決措施,真正實現我國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5-0316-01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過去很多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的經濟發展行為也得到了極大地整治,環境保護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對環境的保護就要制定相應的保護標準,制定整治的管理規范和標準,以環保為主要目的,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循環發展。

一、我國環境保護標準化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環境標準累計達到了1418項,現行的標準就有1307項,被廢止和更新的標準有111項,我國在過去的40多年的時間里也在不斷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標準,并且形成了“五類兩級”的保護環境的標準體系。五類主要指: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環境監測規范、環境質量標準、環境基礎標準、環境標準修訂規范與管理規范類的環境保護標準。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環境監測規范、環境質量標準屬于環境保護的核心標準,其他兩類屬于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皟杉墶敝饕傅氖堑胤郊墑e的環境保護標準和國家級別的環境保護標準。在國家現行的環境保護標準中,包括國家制定的環境質量的14項標準,國家規定的排污控制的138項標準,國家環境監測的707項標準,基礎環境標準18項、環境保護的規范類430項。國家在排污的標準控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的監測規范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基本上已經建立。我國的環境保護的體系標準框架已經形成[1]。

二、當前我國環保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立至今,歷經了40多年的發展,環境保護體系的框架已經形成,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也得到了不斷地完善,環境保護標準的建立對我國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們在開展各項環保工作中有標準可以作為參考,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在環保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也使環保工作更加規范化,使環境保護有了具體可以參考的數據,便于指導我們具體的經濟工作的開展,所以,環境保護標準的制定為整個環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尺度作用,對環保工作的成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環保標準的建立對我國的環保工作的成敗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環保標準的建設仍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影響到環保工作的持續有效地開展。

(一)環保標準制定的局限性

雖然我國的環保標準體系是在1973年就制定了,現在以及形成了一定的規范框架,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環保標準還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還沒有與國際的環保標準相對接和相關聯。我國的環保標準的要求是對一切行為都是強制要求達到環保標準,對于達不到標準的行為和相關的違反環保的行為都要受到處罰,在環保強制性中,最突出的就是對排污的規定和環境質量的規定,但是在國際的環保標準中,很多的標準都是以自愿的實施原則,而在推薦的環保標準中,則是由很多非政府組織頒發的,目的也是在一種人們自愿參與的情況下,主動為之的環境保護行為。因此在制定的強制性和制定的主體方面,我國與國際上的通用的標準有一些差距。

(二)環保標準的認識程度的不足

在中國的環保標準里面關于排污、環境污染等規范的制定都是為了規范政府和企業、個人對環境污染的指標規定,都帶有法律的強制性。因此很多企業都是考慮的強制性后面的處罰和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才勉強而為之,并不是從內心真正地愿意去實現環保標準的指標考核,很多企業甚至從意識方面并不認同環保標準的制定,他們表面上服從國家、政府的對環保標準的規定,但是私下卻為了經濟效率而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這種從內心深處為了經濟效益而視環保標準為虛設的情況存在很多,這也為我國開展環保活動,制定環保標準體系帶來了很多的挑戰,嚴重地阻礙了環保標準的順利實施和環保工作的持續快速的發展。

(三)環保產業的發展還不健全

隨著環保工作的越來越重視,環保標準的不斷規范和完善,環保事業的發展必將帶動了相關的環保材料、環保器材、環保服務的全方位發展,環保工作的發展也將帶來了整個環保產業的連鎖反應,但是目前我國的相關產業仍處在起步階段,環保產業化發展還不健全。在過去的環保標準中,過多地強調的是環保的技術、環保的設計的發展,更多地資金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環保工作的技術提升和測評工作中了,對整個關聯的環保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導致環保產業發展的滯后性,也影響了環保產業標準的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環保標準的制定的內容不全面

我國在當前對環保的標準體系的制定越來越完善,對環保標準中的排污等環保標準的執行也越來越規范,但是,在環境保護的標準制定中對環境生態破壞的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循環、環境破壞的修復等的具體實施規范并沒有制定相關的標準,使人們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沒有一個標準作為參考,例如現在的很多制藥企業,雖然在監測中,各項污染物已經達到排放標準,但是周圍的人群仍然可以聞到溢散出的無組織氣味,這些氣味導致身體的不適,但是按照環保部門的環境排放標準,企業所排放的污染物是_標的,因此管理部門無法對相關的企業給予處罰,這就是我國現有環境保護標準缺失,在環境保護標準的制定上沒有以人體健康指標作為相關聯的參數,忽略了環境最終的受體人群,而只是從技術、數據層面上去設計環境標準。因此,在環保標準體系健全中,應該更加注重標準體系內容的全面性,以人為本,以受體人群的切身利益出發,對于環保的標準制定還應該包括相關的生態發展方面的標準體系的建立,對環保標準的建立應該有一個大環保、大生態的概念,因此在環保標準中應該加入生態系統的環保標準[2]。

(五)我國環保標準體系技術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環保標準體系的技術相比國際環保標準體系的技術還有很大的差距,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化多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國家的貿易也正在走向國際化,但是因為我國環保指標體系技術與國際環保指標技術的差距,導致我國在出口貿易上很難打破國家貿易壁壘,這會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國際貿易主要是建立在環保的標準上的,但是我國的環保標準的制定還沒有完全制定完善的與國際接軌的環保標準體系,因此,環保標準體系制度的不完善和技術的薄弱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當前我國環保標準化發展的新思維

雖然我國的環保標準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對國際競爭和與國際上環保標準的對比,我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降低差距,提升我國環境保護標準的新思維,加快提高環保標準化,是當前我國政府和整個中華民族必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在各種新思維的沖擊下,如果還一味地沿用傳統的環保標準和思想將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因此在環保標準化的進程中,必須要創新新思維,用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來帶動新的發展,因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不斷完善環保內容,增加大環保的思想;

(二)不斷提升環保標準的市場化,大力培養相關聯的環保產品的開發,不斷完善發展環保產業;

(三)不斷創新環保技術,開發與選用與國際接軌的環保指標體系,使國家的環保事業能與國際無縫對接;

(四)不斷提升國民環保的認識和提高環保的思想覺悟,從內心深處接受環保標準,從行動上自覺遵守環保標準的相關規定,生產、生活都在環保規定的標準內進行;

(五)不斷完善環保標準的反饋機制,對于環保標準的制定,不但要注重環保工作結果,更要關注環保工作的前瞻性,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環保標準,做到真正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過去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換取GDP的發展的年代將一去不復返了,建立環保標準,重視環保工作,將越來越重要,對于我國的環保工作來說,因為國家政府的逐漸重視,環保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的環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也該看到與國際環保標準的差距,與國際環保產業的差距、與國際上環保技術的差距,特別是國人對環保的認識上的差距,這些都需要我們要改變固有環保觀念,創新新思維,用新思維來引領我們不斷創新,不斷鉆研,不但在環保體制上、環保技術上、環保產業上與國際接軌,更要在人們的環保意識上用新思維去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遵守我國環境保護制定的標準,運用環境保護標準化的新思維來指導我國的環保工作。

篇(8)

環境意識是人們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而形成的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行為傾向,是人對自然環境的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它包括了環境倫理意識、對環境科技知識和常識的了解、環境政治經濟與法制意識以及環境心理意識。環境意識已成為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使人的言語行為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使個體能夠主動的認識、評價和保護環境,自覺地調控自身的言語行為,使之更符合規范與道德。早在1992年,我國政府就明確提出了“加強環境基于“環境意識”培養的高職綠色化學教育柳州城市職業學院 張 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的對策。高職學生畢業后,他們將承擔生產一線、社會服務等領域主要崗位的工作,提高這一學生群體的環境意識水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顯然,環境意識是高職學生應具備的素養。

(二)高職院校開展綠色化學教育的必要性

許多環境問題都與化學物質有著直接的關系,具備一定的化學知識使得人們在碰到環境問題時能夠做出及時的辨別和判斷,并得出解決的方法手段,以減小環境危害,保障人體健康。綠色化學是化學學科的前沿,化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綠色化學教育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環境意識中具有較其他學科更多的優勢。高職院校學生,通過接受綠色化學教育,會逐步具備綠色化學的思想,具備綠色觀念,直至能用綠色化學的思維方式來指導自己的工作,用綠色化學的方法手段來解決生產生活實踐中可能碰到的環境問題,而且,他們將成為一個具有較高環境意識的群體,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如今,國際社會已將綠色環境、綠色家園作為共同追求的目標,國內各行各業都已經意識到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在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耗、環境保護這些方面加以足夠的重視,甚至是讓其成為行業企業的發展理念和文化?;诖耍袠I企業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員工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將幫助行業企業長久處于不敗之地。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中實施綠色化學教育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必要的。在高職院校開展基于“環境意識”培養的綠色化學教育,不僅可以讓綠色化學教育的目的、目標更明確,而且教育內容、教育途徑的選擇也更易于讓高職院校所接受。

二、基于“環境意識”培養的高職綠色化學內容體系構建

綠色化學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大方面:綠色化學原則、綠色化學理念、綠色化學原理、綠色化學技術和綠色工藝等?;诟呗殞W生的知識結構及能力特點,在開展綠色化學教育的過程中,內容的選擇非常關鍵,我們不需要去追求專業深度,而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原則、理念上,選擇一些貼近實際、反映學科與技術、技術與生活生產,體現環境保護的內容,同時介紹一些化學領域中涉及到環境、倫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在高職中開展綠色化學教育,教學目標可定位在讓學生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化學生的綠色觀念,時刻牢記人類對于環境與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綠色化學恰好可以承載環境意識培育和環境知識傳輸這一核心任務。

三、基于“環境意識”培養的高職綠色化學教育實施途徑

課堂教學是開展綠色化學教育的主陣地,能夠較系統的讓學生接受綠色化學知識的教育,然而受到教學課時數及學生知識結構的影響,在高職院校中,綠色化學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很少,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為了讓綠色化學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普及面更廣,使更多學生的環境意識得到提升,可考慮靈活多樣的實施途徑。

(一)安排綠色化學教育講座

選擇學生較為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比如綠色食品、赤潮的危害、異常天氣的形成、新能源、生態城市建設等,從化學學科的角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講座,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綠色化學的相關知識,還能進一步提升環境認識。

(二)利用環境保護紀念日,開展主題宣傳

3月17日世界保護臭氧層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利用這些環境保護紀念日開展主題班團會,舉辦專題宣傳欄等,充分挖掘隱含的綠色化學知識,對學生進行綠色化學宣傳,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時刻牢記環境保護的責任,保護我們的大家小家。

篇(9)

中圖分類號:[S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1)-10-0019-1

我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發展的農業生產大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農業生產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進而影響到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視農業環境的保護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

1 我國農業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環境是指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與之有關的生物賴以生長、發育、繁殖密切相關的所必須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氣、陽光等自然環境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從目前我國農業生長的環境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1 土壤污染

由于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固體廢棄物、農藥等造成土壤質量惡化的現象。

1.2 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資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現象。

1.3 鹽漬化

由于澆水不當或者不及時排除積水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鹽分過多,造成土地鹽堿化現象。

1.4 貧瘠化

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肥質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現象。

1.5 沼澤化

由于長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長期積蓄于土地導致土地泥濘無法利用的現象。

1.6 地面下降

指由于長期抽用地下水導致的地面下降現象。

1.7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農業環境在不斷地惡化,這些問題對于農業生活和農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改善這種狀況,不僅需要政府采取相應的措施,更需要廣大的農民認識到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把環境保護變成每個農民的自覺行動。作為農民,有義務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不能實施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同時還應當對已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進行治理。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也有權進行檢舉和控告。

2 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

對于農業環境來說,其保護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2.1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開發活動和各種規劃,要事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提出環境影響用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部門批準才能進行建設。

2.2 “三同時”制度

環境保護法規定,建設項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2.3 排污申報登記與排污許可證制度

排污申報登記是指向環境中排污染物的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環境部門申報擁有的污染排施設施、處理設施和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關資料。排污許可證制度是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污染物總量控制為基礎,規定排污單位許可排放的污染物種類、數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 排污收費制度

對超標準排放污染物和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征收一定數額的費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對嚴重污染環境的污染源和污染嚴重的區域環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時期限內,完成治理任務,達到治理目的。

環境保護法除規定上述制度外,還規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轉嫁制度、自動應急措施與強制應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國內污染非法轉移制度等。

3 環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賠償的權利

《環境保護法》第41條規定:行為人對其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害,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因此環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權要求造成污染損害的行為人給予賠償。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訟的時效時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4 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給我國國民經濟的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它不僅破壞了寶貴的水土資源,而且引起局部氣候、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降低了環境的容量,加劇了旱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危害程度。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國頒布實施了《水土流失法》。

4.1 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預防水土流失的義務與責任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義務參加政府組織的種植薪炭林和飼草、綠肥植物、有計劃地進行封山育林、輪封放牧、防風固沙,保護植被。不得毀林開荒、燒山開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區鏟草皮、挖樹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開墾種植農作物;(3)開墾禁止開墾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批準。(4)采伐林木必須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嚴格控制皆伐,對采伐區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時完成更新造林任務。

4.2 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參與治理水土流失的權利與義務

篇(1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環境保護已經成為關系社會經濟發展、關系人類生活健康的重要保障?!笆濉币巹澨岢鲆哟蟓h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這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導方針。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為我國防治污染、保護生態、實現環境根本好轉做出貢獻。

一、環境保護的意義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我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環保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針對保護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在逐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但法律規定范圍廣泛,內容較籠統,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當前制定的資源法針對性較強,且注重污染企業職責,輕政府職責,相關的法律規范交叉、重疊,條款間互相矛盾,存在沖突,追究環境污染的訴訟制度存在缺陷等等,總之,我國統一、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還未形成,急需改進和完善。

2、環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質疑,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停止環保和治理污染的腳步,但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數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專家稱還是投入不足,不僅是投入的機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基層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保障,在研究相應的科學技術時缺乏經費,監察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力量薄弱,最終導致工作能力差,質量低,嚴重阻礙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3、社會公眾參與程度不夠

環境保護是關系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務之一,群眾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墒牵聦嵣仙鐣蟊娖毡槿狈Νh境保護的意識,環境保護的參與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概念認識十分模糊,較多關注對負面環境問題的敏感程度,對正面環境問題如可持續發展、自然保護區等關注不足。社會公眾也普遍缺乏有意識地學習環保知識、主動參加公益環?;顒拥?。

三、我國環境保護問題的控制對策

1、完善環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環境保護的內容,制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使其有一個綜合而統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補部分環保領域法律空白,嚴格審查環保條例,及時處理存在矛盾和沖突的規定,確保相關部門執法時有明確的實施細則;然后進一步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地位和承擔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實環保工作,并加大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處罰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訴訟制度,依靠公眾力量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并保障其訴訟請求的法律效力。

2、各地加大環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比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為引入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機會,同時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為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實行征收環境稅,用于保護環保工作。二是,各基層要貫徹落實上級指示,根據自身條件,完善環保體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加快科技創新,通過優化財力、人力、物力資源,保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3、提高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程度

社會公眾,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生力軍,因此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是至關重要的。國家要建立起各種相關的加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制度,可以通過立法逐步來予以支持,創造和擴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機會,確保公眾參與的有效性,使公眾廣泛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同時,還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對環境保護進行宣傳,使得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參與環境保護成為社會公眾的重要責任和義務。而從社會公眾的角度來說,應當對非政府環保組織的活動給予關心、支持和鼓勵,做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堅實后盾和有力支撐。

4、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指南,如果不為人知而且也無法為人所知,那么就會成為一紙空話。”因此,要做到既要增強企業事業單位和普通民眾的環保意識、環保責任和環保法制觀念,又要增強廣大環保執法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法制觀念,必須加大環保法制宣傳的力度,這是強化環保執法工作的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毫無疑問,如果環保法律意識和環保責任能夠成為扎根于民眾內心的觀念,領導干部能夠真正樹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覺維護環保行政執法,養成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那么,國家頒布的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實的貫徹和執行。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民事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各地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并普及相應的法律知識和環保知識,特別是鄉鎮政府要根據農村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宣傳措施,如派干部和相關技術人員下基層,將當前的環境問題和影響切實傳達給農民,并指導其如何科學的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設立專門的環保宣傳和咨詢小組等,切實促進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此外國家還應推行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定,督促人們將環保落實到日常行動中,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近年來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在各級領導的精心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速度進一步加快,使得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通過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p>

上一篇: 公文寫作知識競賽 下一篇: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