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45: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信息化時代的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因其特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人們渴求索取的目標,信息資源共享的手段與方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使如何拓寬數字圖書館的發展空間,讓數字圖書館更好更快地發展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以數字化為先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領著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圖書館正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書館,正脫穎而出。
所謂數字圖書館,就是指圖書館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所支持的數字信息系統,對圖書館各種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存貯和傳輸。也就是說,數字圖書館運用計算機系統管理各種載體文獻的加工與服務,并通過現代化網絡技術組織用戶訪問館外數字化文獻信息,如電子期刊、聲像資料、多媒體資料等。
資源融合是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人力資源是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 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
數字化資源是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就猶如無米之炊、 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自身的特點、科技發展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這是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
中圖分類號:TN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4-0212-01
在現代廣播電視行業當中,廣播數字微波傳輸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廣播電視的數字化對于提高圖像音頻的清晰度和傳輸質量,增加廣播電視節目的套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明確廣播電視數字傳輸的優點,探討了模擬微波和數字微波的比較,分析廣播電視模擬微波干線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的解決方案,以提高我國廣播電視的發展。
1 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傳輸的優點
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傳輸在在現代信息傳播中有著很多的優勢,其優點具體有:
1.1 數字微波傳輸頻道的利用率高
相對于傳統的信息傳播技術,數字微波傳輸方式其對于頻道的利用率會更高,經過數字壓縮技術處理的是將電視信號經過抽樣以及數字量化的一個過程,并將這些數字最終變成一定的數字信息,這樣的壓縮編碼,可以有效的提高電視信號的冗余度,而對于信號頻帶進行一定程度的壓窄,可以有效提高信號頻譜的利用率。
1.2 數字微波傳輸距離也更遠
模擬傳輸的系統在有線電視廣播系統技術規范方面多是采用五級的評分標準,其只需要達到四級以上就是良好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同樣的發射功率、天饋以及同樣的路由前提下采用數字微波傳輸很容易的就可以覆蓋一百公里以上的距離,這樣對于一般的區域行政單位覆蓋距離已經非常的足夠了。
1.3 數字微波傳輸在圖像方面質量會更好
與傳統的信號傳播技術不同的是,數字微波傳輸技術其采用的一般是數字濾波、儲存以及再生中繼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有效的避免噪聲以及失真積累等影響,極大的改善了圖像的噪聲比,消除了傳輸過程帶來的亮度干擾,在遠程傳輸的過程中幾乎可以實現無損傷的還原,即使經過多級的中繼或者是轉發也不會降低圖像的質量,所以數字傳輸所產生的電視圖像質量比傳統的模擬電視傳輸的圖像質量可以說是高出很多[2]。
2 模擬微波和數字微波傳輸的比較
廣播電視模擬微波傳輸和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很大共同性和區別,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具體是:首先,在工作原理方面,模擬微波和數字微波都是采用中頻的調制器,并對上變頻至微變頻的微波變頻率進行微波傳輸,但是其區別在于模擬微波傳輸器發射信號的中頻調制后有一級的限幅中放,但是數字微波傳輸設備就沒有這一級的限幅中放。另外,模擬微波和數字微波在傳輸帶的寬度方面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模擬微波系統通道在部分的傳輸性能的指標方面,比如幅頻群等延指標數方面均是要高于數字微波傳輸的,這對于模擬微波傳輸改造成數字微波傳輸減少了很多的麻煩,也減輕了改造的難度和壓力。最后目前的模擬微波傳輸設備的器件都是全固化的形態,像采用FET場效應器件以及線性放大器等器件代替了過去的行波管和高壓盤,這種代替舊為模擬微波傳輸方式改為數字微波傳輸方式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3]。
3 廣播電視模擬微波干線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的解決方案
在廣播模擬微波干線設備進行數字改造的過程中,就需要解決一些問題,下面是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提出的一些應對解決的方案,具體有以下幾點:
3.1 解決數字傳輸過程中頻率穩定性的問題
傳統的模擬微波傳輸器采用的中頻調頻調制,而在傳輸過程中的本振一般是采用穩定性較好的微波介質穩頻振蕩器,這種振蕩器雖然穩定性較好,但是其也只能使得頻率穩定度保持在10-4的數量級之間。而數字微波傳輸系統采用中頻數字調制,其對于微波發射信號機的線性指標較高,使得對于微波本振源的頻率穩定度相對較高,可以有效的將頻率穩定度達到10-6數量級之間,所以在介質穩頻加鎖相穩頻雙重技術方面進行穩頻,以滿足這一要求。
3.2 解決數字傳輸過程中相位噪聲的問題
在模擬微波傳輸過程中,其采用調頻方式傳輸,這就導致其對于相位噪聲的要求沒有太高。但是數字微波采用的調制和相干解調方式,可以有效的傳輸數字壓縮過的電視信號,這就要求其系統的相位噪聲低于一定的范圍,然而在模擬微波系統的過程中,即便是各站本振源可以分別達到這一要求,但是各微波站的中頻轉接,其在經過多個中繼后相位噪聲疊加之后,也只有將相位噪聲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采用滿足這以要求[4]。
3.3 解決數字傳輸過程中的線性功放的問題
傳統的模擬微波其功效一般放在非線性區,這就要求在早期的變頻器前段還要加一個限幅放大器,因此微波功效的線性度問題、微波頻率的穩定度問題以及最后的系統相位噪聲問題都需要一并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說數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模擬微波傳輸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這不僅是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比如上世紀末我國遼寧省葫蘆島市廣電局等單位在國內率先進行了模擬微波改數字微波的嘗試,開了一個好頭。
4 結語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傳輸相對于傳統的傳輸技術有著很大優勢,我們需要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和推廣,以促進廣播電視微波傳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潤華,徐國慶,高峰,許可,汪家兵.安徽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傳輸網的組網與系統設計[J].廣播電視信息(上半月刊),2012(02).
1 數字化測繪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測繪技術也在不斷提高,而且正在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目前數字化測繪技術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統(GP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技術。
1.1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GPRS)是目前的一種新型測繪、測量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測繪實踐,為現代工程定位測量準備了有利條件。全球定位系統(GPRS),即“衛星授時測距導航或全球定位系統”,可提供連續、動態的三維位置和時間速度信息,定位精度非常高、而且測量的時間比較短,操作方便。全球定位系統主要應用于工程測繪、地形測圖、確定及測量臨水準點。工程測繪是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縮小街坊外與街坊內界址點,確保測繪精度,只需一人即可實現區域地形測定。同時,利用繪圖軟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臨水準點測量主要采用了一般測量技術,因沒有嚴密預算和考察,很可能使出水準點距離較遠,若采用GPRS進行確定,則可有效協調外業觀測進程,以提高效率。
1.2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現代信息科學的延伸,并在社會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技術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測繪遙感科學與技術、空間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以及管理科學與技術。從實踐來看,它的主要在于將數據采集、管理、分析、存儲、三維顯示以及成果的輸出集于一身,同時還具有空間提示、預報預測以及輔助決策等強大功能。從其發展趨勢來看,地理信息系統正在朝著數據信息的多維化、標準化、集成化、網絡平臺化、智能化和社會應用化方向發展。
1.3 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
所謂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主要是指地圖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成像技術的使用,其中地圖數字化技術主要是對原來的地圖實施數字化處理,并對已有的地圖假設現勢性、比列尺以及精度等都滿足條件。在數字化轉化儀器中比較常用,有手扶跟蹤數字化、掃描矢量化等。數字化成像技術主要是針對傳統作業條件差、程序復雜以及數據處理和繪圖復雜等現狀研發的,其精度比較高、方便作業、勞動強度降低。該技術在很多工程建設項目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比如原圖數字化,主要適用于某地區所用到的數字地形圖因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未能完成的情況,該技術可充分利用地形圖,計算機、數字化掃描儀,并配以數字化軟件就能正常工作;再如地面數字測圖,若在沒有大比例尺地圖情況下,可直接采用地面數字測圖進行測圖,其地圖精度較高,一般可將誤差控制在5厘米以內。
2 數字化測圖和信息化測繪要求之間的區別
2.1 數據獲取有差別
一般而言,數字化測圖軟件具有數據處理和轉換功能,因數據之間的的格式不同,轉換是會丟失一些信息,轉換數據的編輯作業量也非常的大。在野外測量時,因通視、分幅以及測點連接順序等因素的限制,很容易導致空間目標的存諸不完整。圖形實體經轉換入庫后,實際上是處于一種分段的狀態,并沒有整體的概念。比如河流,信息化要求河流必須要用面來表示,因諸多因素的存在實際測繪成圖時,常常存在著邊界不清等現象,海域范圍線孔河流入??诮缇€表示不清。
2.2 存儲形式有差別
數字化測圖與信息化測繪目的有所不同,存儲形式也不盡相同。測圖目的在于成圖,有圖幅之概念。為保持一致性,測圖生產管理時多采用了圖幅管理這一概念,但即便采用了數據庫方式進行存儲,也仍然會保留圖幅痕跡。信息化測繪的目的在于服務,為數據最終應用的最大化,在實體表示和數據存儲上均對實體進行定位。比如以點狀物雕塑表示,成圖卻采用了多條線組合體來表示;信息化測繪采用的是單一點表示雕塑位置,其它信息的更改,如雕塑圖片、創作年份以及作者等采用的是屬性方式進行存儲。
2.3 可視化要求有差別
數字化測圖目的在于成圖,在此過程中可先不考慮數據冗余和存儲空間等等限制性因素,可直接利用點、線和面來分類表示實體,這也是信息化存儲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其中可視化是后續應用過程中的具體要求。為達到圖示的直觀和清晰表示之目的,地形圖的規范對地物表示有具體要求,比如地下室的入口和坡向等都有可視化的符號進行表示。
2.4 屬性要求有差別
制圖核心問題在于選擇地面景觀,其內容要重于技術??臻g對象及其屬性選擇,仍要按圖式要求內容篩選。對于一般數字測圖軟件而言,屬性數據主要是通過圖形顏色、大小和線型等方式表達,該內容可通過圖形實現可視化,而無需屬性數據庫支持。實踐證明,采集屬性數據同樣是按照圖式的要求進行的。若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則這些屬性數據將難以滿足各種統計和分析模式之需求。例如建筑結構屬性數據,圖式要標注名稱、層數和材質等內容,這些數據可利用圖形、注記形式展現出來。信息化測繪不僅要測繪制圖,而且還要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空間位置信息數據,同時還要利用這些數據實現虛擬系統,并將地表情形通過真三維、真紋理和真尺度重新建立起來。從實踐來看,為數字化測繪而建的基礎地形數據庫,存在著這樣的特點,即數據組織按地形圖的規范組織、數據生產和維護方式按地形圖圖幅管理維護、數據采集的種類按規范選擇采集。
3 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信息化測繪目標
從實踐來看,數字地球、基礎地理框架以及基礎地理服務信息等內容,都要求由原來的數化測繪轉變成信息化測繪。信息化測繪體系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信息的獲取、分析、管理和輸出,通過這些活動可初步建立一個信息化測繪服務體系,而且可以基本上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更新、智能化處理、一體化管理以及網絡化管理和分;同時還可以實現地理信息資源的增值和融合服務,并使其面向市場實現社會化,這樣也可以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多方位、多尺度和多形式的服務。
3.2 生產管理系統一定要完善
要構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只有目標是不夠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維護一定要有比較完整和完善的生產和管理系統,這是保證數據質量和及時更新的關鍵。一般而言,信息化生產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實際上就是元數據信息;根據信息化測繪對地理信息庫提出的要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元數據系統的管理。
1)元數據管理基本單元已由原來的模式逐漸向自然基本單元方向轉變,很多圖幅基本管理單元或管理模式,已經對基礎地理信息采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即地物實體圖幅接邊非自然的斷開,或者人為的造成了地物實體客觀離散。實踐證明,將自然界線范圍作為基本管理單元,能夠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的完整度。
2)在元數據信息的管理模式基礎之上,3G技術的使用將其作為數據維護的基礎。在當今通訊3G時代,不僅通訊帶寬有了保障,而且在線數據的維護方式逐漸成為可能。
3)對元數據信息進行補充和完善。信息化服務要求元數據信息必須要完整,當以圖幅作為基本管理模式向自然實體轉變以后,元數據描述對象同樣也由圖幅轉變為更細化的地物實體,同時元數據信息也變得更加準確和真實。
4)建立地理信息網絡化分發平臺。信息化測繪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因此它要求測繪手段和測繪產品必須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的發展。對于信息化測繪服務而言,它所強調的服務應當有實時保障和實時服務等內容,除了測繪產品現勢性要求強以外,還要保證服務獲取的速度快。由此可見,做好測繪服務需借助現代化網絡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網絡化分發平臺。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不斷完善和改進數字化測繪技術基礎上,構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以實現信息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實時處理,這對社會各行業的尤其是工業發展具有重大的推進作用,因此應當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運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會計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特別是電子技術的發展、網絡經濟的出現、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會計核算手段也從手工操作發展到全面機械化、電子化和網絡化。
一、電子商務會計的概念
關于電子商務會計的概念,學術界探討極少,至今沒有明確的解釋。莊明來教授認為“所謂的電子商務會計,是對電子商務活動的完整的會計反映,包括電子商務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電子商務會計立足于實際運作的電子商務活動,但它又必須有一整套理論框架作為其基礎。它既要對完全電子商務加以核算,也要對不完全電子商務進行核算?!?/p>
二、電子商務會計對傳統會計確認的沖擊及其確認方式
會計確認在手工會計中并非新的話題。由于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在原有經濟業務基礎上,出現了很多新型業務,比如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在線采購和銷售商品、在線提供和接受勞務、在線支付或收取款項等。在電子商務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成本、新的產品形式―數字化產品的確認、電子商務收入的確認面臨一些難題。本文僅對其中電子原始憑證、數字化商品、網站建設成本等確認的關鍵問題進行探討。
(一)會計電子原始憑證的確認
會計確認即通過會計賬戶要對所發生的經濟業務確認其對應的會計要素,同時,確認各該經濟業務要在何時進入所對應的會計賬戶之中。在將經濟業務轉化為會計賬戶之際,首先涉及的是各該項經濟業務的真實性認定。
1.會計電子原始憑證對傳統會計確認方式的沖擊
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作為記賬依據、審計依據、稅務稽查的書面證明。會計主體發生任何一項經濟業務,完成該項經濟業務的有關人員應及時填制或取得會計憑證,在會計憑證中詳細記錄該項經濟業務的內容,為明確經濟責任,記錄人員要在會計憑證上簽名或蓋章,審核人員對會計憑證進行審核并簽章,經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作為記賬的依據。
(1)電子原始憑證的合法性確認
一切企業單位,在辦理各種經濟業務時都必須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電子商務過程所產生的憑證必然是電子形式的憑證,不再是傳統的紙質憑證,這類憑證由于其是會計處理的數據源,故其確認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峨娮雍灻ā分械臄祿娢膽斠呀洶穗娮拥脑紤{證,因而電子簽名的會計原始憑證合法性自然應當被承認。但是我國會計法律、法規中并未提及電子原始會計憑證,這就給電子原始憑證的合法性確認帶來困難。
(2)電子原始憑證的真實性確認
隨著信息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手書簽名已被新的數字認證手段代替。在電子商務環境下,電子數據的確認標記應當是電子簽名,對于電子原始憑證中的電子簽名,由于其處于肉眼看不到的網絡之中,數據的認定遠比手工會計中的紙質數據認定困難。
2.會計電子原始憑證確認策略
由于《會計法》是指導會計工作的主要法律規范,因此我國應當盡快修訂《會計法》,確認電子原始憑證的合法性;盡快研究電子發票等重要的會計原始憑證,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認其合法、有效性。
在會計工作中及時采用數字簽名和加密技術相結合的最新方法。實踐證明通過技術手段對電子數據的確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一種技術手段考慮到了我國的傳統印章使用的習慣與高科技技術的融合,就是采用電子印章。
(二)數字化產品的會計確認
數字化產品指的是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一種產品,包括實體商品的電子形式,如計算機軟件、多媒體產品、專業數據庫以及電子出版物等。
1.數字化產品對傳統會計確認方式的沖擊
首先,數字化產品是一種技術性資產,在一個以生產和經營數字化產品為主的企業,銷售數字產品是其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開發的目的是通過出售而取得收益,數字產品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企業在數字產品的開發上是排斥他人的,為了自己的數字化產品能夠占領市場,企業通常會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以其能夠具有優勢以區別其他企業的產品,其研究開發支出可以合理、可靠計量。
其次,用于出售的數字化產品不應當作為存貨確認。從特征上看,數字化產品與傳統的存貨在功能上具有類似之處。數字化產品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與物質產品制造企業生產和銷售有形產品一樣。但從另一方面看,又不具備存貨的特點,因為存貨是指企業在日?;顒又谐钟幸詡涑鍪鄣漠a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三類有形資產。而數字化產品是無形的,數字化產品不需有形倉庫保存,一次性開發或再次開發成功后就可以投入銷售,而且可以不斷復制再銷售;可以說產品的生產過程是虛擬的,它的成本構成和收益大小也具有不確定性。
再次,用于出售的數字化產品不應當作為無形資產確認。雖然數字化產品符合無形資產的部分特征,但是企業持有無形資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售而是為了生產經營,即利用無形資產來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他人或為了企業經營管理服務,雖然傳統無形資產也可以通過銷售實現收益,但這并不是它獲取超額收益的主要方式。數字化產品的開發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出售收入。
2.數字化產品的會計確認設想
劉良惠學者認為“數字化產品既不同于有形產品,又有別于傳統會計中的無形資產,但它又確實是能夠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一項資源,應該確認為一項資產。根據其特殊性,應該單獨設立‘數字資產’項目,將數字化產品確認為‘數字資產’。至此,資產這一會計要素就應分為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數字資產三大類,有形資產又分為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兩類?!睂υ鲈O“數字資產”項目,筆者非常贊同,但對于哪些應確認為“數字資產”,則有不同的觀點。本文提出建議:
(1)增設“研究開發支出―網站開發成本”
在資產項下增設“研究開發支出―數字商品開發成本”。數字化產品研究開發過程的支出,首先作為該項目確認。
(2)確認為無形資產的條件
外購并自用的數字化產品的取得成本應當于取得時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研究開發階段支出(除硬件設備外)于研究開發成功時,如果數字化產品為企業自用,并預期能夠產生收入,應作為無形資產確認,并按預期使用期限攤銷。研究開發結束,申請專利權的有關費用,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
(3)增設“數字資產”
在資產項下增設“數字資產”。如果數字化產品用于出售,則應于數字化產品研究開發完畢時確認為“數字資產”,并按預期可使用期限結轉成本。開發成功出售交付他人時,作為收入實現確認。
外購的數字化產品,于采購完畢時作為該項目確認,并按預期可使用期限結轉成本。出售交付他人時,作為收入實現確認。
(4)確認為固定資產
為數字化產品服務的硬件產品,確認為固定資產
(5)確認為費用
在外購或開發數字化產品之前的計劃、調研階段支出,應當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研究開發失敗,不準備繼續研究開發的,其已發生的支出,也確認為費用。
(三)電子商務收入的確認
對于電子商務的銷售收入,無論是在線實現商品銷售收入,或是在線實現服務收入,都面臨著確認問題,即何時將所確認的經濟業務進入會計賬戶。
1.電子商務收入對傳統會計確認方式的沖擊
存在電子商務收入的確認難題在于,電子商務尤其是數字化產品的電子商務是新生事物,時間較短,會計規范滯后。如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中并未涉及電子商務的內容。
確認難題之一,在線銷售數字化產品收入究竟是銷售商品的收入還是使用費收入。當有形商品可轉化為數字商品時,網絡使得銷售收入和使用費收入之間的區別變得不確定。當有形商品被數字化并通過電子商務網絡進行電子化傳送,買方出售的僅是商品的使用權,而自已仍然保留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銷售收入似可視為使用費。但有些數字化商品如電子版圖書僅僅是實物的代替品,這些支付也可以看作是銷售收入。但有些人則認為,由于版權仍為轉讓者所有,故支付應當視為費用。由于受讓者有權為了運作而在其業務范圍內復制多份拷貝,故在大多數情況下,所得又可視作商品銷售收入。
確認難題之二,數字化產品的收入與費用如何實現配比。對于電子商務時代,數字化產品的前期研究開發費用過大,而陸續的生產成本很小,這一原則的適用性變得有些牽強。技術高速發展所帶來受益期的不確定性,以及技術進步所造成意想不到的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費用配比這一原則賴以存在的基礎變得不確定。這種變化,致使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成本費用的期間分割及配比假定顯得缺乏一種嚴謹實在的基礎,表現出某種隨意性和人為性。
確認難題之三,在線銷售數字化產品何時確認收入實現。2006年2月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規定銷售商品收入予以確認同時滿足五個條件,(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己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4)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5)相關的、己發生的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這些規定對于傳統交易的規定非常明晰,但沒有涉及電子交易。
2.電子商務收入的確認策略
針對以上難題,會計理論界應當進行深入討論,以指導會計實踐。目前對上述收入的處理,會計實務界處理很隨意,多是根據自身判斷處理。因此,我國應當盡快將電子商務的收入,尤其是數字商品的收入處理納入會計規范,以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真正具有可比性。
首先,對于第一難題,在線銷售數字化產品(包括實體產品的電子形式)其收入應當確定為銷售商品的收入。原因在于,銷售傳統商品時,也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轉移,其商品商標品牌的所有權和生產該商品的權利并未隨之轉移。電子形式銷售數字化產品,具有與銷售傳統商品同樣的特征,客戶支付費用即可得到所購數字化產品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客戶可以對所購數字化產品進行處置(包括復制多份拷貝,但也有產品不允許復制),符合上述收入確認條件。
其次,對于難題二,數字化產品銷售可以相對配比。對于傳統商品銷售,其收入與支出也并不可能實現全部合理、準確配比,只是按照會計法規操作,實現比較準確、合理的配比。在電子商務時代,對于外購數字化產品再銷售,其外購的金額與銷售所實現的收入很容易實現配比。對于自創數字化產品用于銷售的配比,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其前期研究開發過程為數字化產品生產過程,其發生費用即為生產產品的成本,作為研究開發支出(類似傳統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可以擴展生產成本的內容,因為數字化產品生產情況較特殊,應增加研究開發成本)確認。并預測數字化產品的收益期限,定期攤銷進入成本,實現收入、支出相對配比。
再次,對于難題三,交付商品時確認收入實現。收入確認的基本原則是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F代電子商務環境下,傳統的購銷合同、服務合同、原始憑證已基本消失,傳統中會計核算的簽字、蓋章、復核、出入倉庫等控制制度和措施已大大減弱。取而代之的證明交易已發生或者貨款已收到的是電子原始憑證,如電子發貨單、收貨單、電子發票、電子銀行支付憑證等,為確保其真實,電子原始憑證需要電子簽名。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憑證形式只是由紙質變為電子,其內容、性質、作用并未改變,因而完全可以根據電子憑證確認收入實現。比如開出發貨單,交付商品時確認為收入實現。
結語
電子商務給會計理論的沖擊是全方位的。會計環境的急劇變化動搖了會計假設;信息用戶對會計信息的新需求對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范圍、標準和計量的方法帶來了挑戰。電。本文對這些內容作了初步性的分析研究,但不夠深入、透徹,有待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許永彬.電子商務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283.
[2]張乃榮.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的全方位創新[J].會計之友,2004.12:79-80.
[3]莊明來.電子商務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280.
近年來, 我國測繪科學技術飛速發展. 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如鐵路公路中心線的標定。 水壩、 橋梁及建筑物的空間位置的確定等, 都需依據測量控制點和工程測量技術予以實現. 以保證施工順利地進行。 為檢驗工程質量和監視工程設施安全營運提供重要技術手段 , 主要有施工驗線、 工程驗收測量以及工程建( 構) 筑物變形觀測等。在社會管理方面, 一個國家、 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管理往往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系統以實現高效、 實時地管理 , 城市交通的科學管理離不開現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統. 它既需要集成大量、 廣泛的空間基礎信息資料. 這些部必須運用測繪科技手段來完成。以下就工程測繪測量技術作以簡要闡述
1 . GP 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G PS是利用現代計算機圖形和數據庫技術來處理地理空間及其相關數據的計算機系統, 是融地理學、 測量學: 幾何學、 計算機科學和應用對象為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 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間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 并通過計算機屏幕形象、 直觀地顯示出來 G P 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礎; 二是多維結構; 三是標準化和數字化; 四是具有豐富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對空間地理信息進行處理, 準確采集有關的數據 . 并對地理空間數據和信息進行處理 、 管理、 更新和分析, 是采用數據庫計算機圖形學 、 多媒體等最新技術的技術系統. 對現代測繪技術 自動化技術的起重要支撐作用
2 .RS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起源于 2 O世紀6 0年代 .不直接接觸被研究的目標. 感 測目標的特征信息( 一般是電磁波的反射、 輻射和發射輻射) 。 經過傳 輸、 處理, 從中提取人們感興趣的信息。遙感包括攝影、 陸地、 衛星、 航 空、 航天攝影測量等技術。 遙感技術依其波譜性質, 可分為電磁波遙感 技術、 聲學遙感技術 、物理場遙感技術 遙感信息技術已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 微波: 從單波段發展到多 波段、多角度 、多時相、 多極化;從空間維擴展到時空維: 從靜態分析發 展到動態監測。R S為GP S提供信息源, G P S為RS提供空間數據管理 和分析的技術手段( 圖像處理) 。 G P S作為 G I S有力的補測、 補繪手段。實現了GP S原始地圖數據的實時更新。R s的綜合應用是一種充分利 用各 自的技術特點. 快速準確而又經濟地為人們提供所需的有關信息 的新技術, 三者的緊密結合. 為地形測量提供了精確的圖形和數據。
3 數字化繪圖
大比例尺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是傳統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 數字化繪圖克服了手工繪圖存在的許多弊端,如工作量大' 作業艱苦,作業程序復雜, 煩瑣的內業數據處理和繪圖工作. 成圖周期長,產品單一 等缺點, 符合現代飛速發展的工程需要 在采集數據時, 數據采集人員要準確應用地物代碼, 以免在內業成 圖時出現錯誤; 在觀測開始時, 相關工作人員需嚴格按照要求應對測站 點進行檢查, 跑尺人員應嚴格按照自動成圖的要求作業. 確保能完整地 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點, 必須通過繪制草圖來表明各個地物碎部點的屬性及相互關系,測量坎子時。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進行地形點采集。當一個測區完成后, 如果有必要可把數據備份。目前, 數字化成圖技術主要有內外業一體化和電子平板兩種模 式。內外業一體化是一種外業數據采集方法, 主要設備是全站儀、 電子 手簿等, 其特點是精度高、內外業分工明確 、便于人員分配,從而具有較 高的成圖效率。具有以下的特點
3 .1一測多用
如在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工程中需要對同一地形圖繪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 過去的平板測圖方法則需要重復工作.而數字化測圖則可以同時根據完成的地形圖繪制不同比例尺的多個地形圖- 因為往往小 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圖測圖范圍。僅需先測大比例尺圖范圍.再補充小比例尺測圖范圍即可滿足各不同專業人員對不同比例尺的 地形圖的需要
3 .2精度高
數字化成圖系統在外業采集數據時,利用全站儀現場 自動采集地 形地物點的三維坐標, 并 自動存儲,在內業數據處理時。完全保持了外業測量的精度, 消除了人為的錯誤及誤差來源。 而且外業工作省略了讀 數、計算、展點繪圖等外業工序,減少了作業人員, 外業工效大大提高,時間縮短, 直接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
3 .3勞動強度小
數字化成圖的過程,減輕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使生產周期大大縮短能及時滿足用戶的要求。
3 .4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方便
數字化產品既可以存儲在軟盤上, 也可以通過繪圖儀繪在所需的
圖紙上, 線條、 線劃粗細均勻, 注記、 字體工整, 圖面整齊、 美觀。且便于 修改, 能更好地保證圖形的現勢性和不變形性。 避免重復測繪造成的浪 費, 增加地形圖的實用性和用戶的廣泛性
4 . 工程測量中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 應用計算 機技術、 數字影像處理、 影像匹配、 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就攝影測量本身而言, 從測繪的角度上來看數字攝影測量還是利用影 像來進行測繪的科學與技術: 而從信息科學和計算機視覺科學的角度 來看, 它是利用影像來重建三維表面模型的科學與技術。 也就是在“ 室 內” 重建地形的三維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進行測繪從 本質上來說。它與原來的攝影測量沒有區別。因而, 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中, 整個的 生產流程與作業方式, 和傳統的攝影測量差別似乎不大, 但是它給傳統 的攝影測量帶來了重大的變革.
目前通過在空中利用數字攝影機所獲得的數字影像. 內業使用專 門的航測軟件處理, 進行的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 、 大比例尺地形測 圖、 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 在計算機上對數字影像進行像對匹 配, 建立地面的數字模型。 再通過專用的軟件來獲得數字地圖 該方法 的特點是可將大量的外業測量工作移到室內完成。它具有成圖速度 快、 精度高而均勻 、 成本低, 不受氣候及季節的限制等優點。特別適合 于城市密集地區的大面積成圖。但是該方法的初期投入較大. 如果一 個測區較小, 它的成本就顯得較高。但可以說是今后數字測圖的一個 重要發展方向, 未來社會要求的是可以提供數字的、 影像的、 線劃的等 多種形式的地圖產品。并且隨著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 加上 G P 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 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 數字化方向邁進。
5. 結語
綜上 ,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在工程測繪領域也必然會帶來新的 突破, 現代工程測量必將朝著測量數字化方向邁進。實踐中還有一些 問題亟待不斷去的探討研究 , 鑒于作者水平有限, 文中論述不到之處 望行業同仁多多指正, 今后亦會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 爭取為工程測繪測量技術研究面建言獻策 。
【 參考文獻】
[ 1 ] 郭嵐. 3 維數字地形圖及其應用的研究m_ 測繪通報, 2 0 0 2 , ( 0 5 ) .
一、信息經濟的內涵
“信息經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和波拉特對于知識生產的有關研究。馬克盧普1962年在《美國知識的生產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關于信息產業的核算體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經濟”概念的基礎。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按照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分類的四次產業劃分方法,獲得廣泛認可。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保爾?霍肯在《未來的經濟》中明確提出信息經濟概念,并描述信息經濟是一種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技能貫穿于整個社會活動的新型經濟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經濟運行過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質成分占主導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對經濟的貢獻。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拉開了討論“信息經濟”概念及理論體系的序幕。目前,比較成熟的研究觀點認為信息經濟可以從微觀和宏觀角度理解。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在經濟系統中的運作規律。這種觀點同知識經濟相通,屬于同一個范疇;而從微觀經濟角度看,信息經濟所涉及到的重點研究內容是分析信息產業和信息產品的特征、以及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力度。這種觀點強調信息經濟是信息產業部門經濟。由于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微觀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因而相當多的專家學者更傾向認為信息經濟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產業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內涵
“網絡經濟”概念的提出同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范圍內因特網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網絡經濟又被稱為因特網經濟,是指基于因特網進行資源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為主的新形式的經濟活動。在網絡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及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大量新興行業不斷涌現,資源配置得以進一步優化,構成網絡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帶來虛擬網絡交易模式,傳統交易活動演變成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網絡交易活動,構成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和數字經濟相比,網絡經濟這一術語的區別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網,并將基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電子商務看視作網絡經濟的核心內容。
三、知識經濟的內涵
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科技進步,全球知識生產、流通速度不斷提高,分配范圍不斷擴大,社會經濟面貌煥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當多的學者也開始關注知識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聯系,知識經濟的概念逐漸形成。例如,美國丹尼爾?貝爾和日本屋太一等學者分別從“后工業社會”、“知識價值社會”的角度論述了知識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這些論述雖然還沒有提出知識經濟的基本概念,但卻已經涉及到了知識經濟的基本內容。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知識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因而“知識經濟”是一種知識為基礎要素和增長驅動器的經濟模式。特別是隨著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應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知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加明顯,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引擎。正如美國學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強化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換言之,知識經濟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識的創造以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較及總結
通過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之間的確存在差異。知識經濟強調知識作為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經濟強調信息技術相關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網絡經濟強調因特網進行資源分配、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則突出表現在整個經濟領域的數字化。但正是存在差異,才產生必然聯系性。雖然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視卻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知識經濟的產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并最終孕育了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的誕生。同時,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的廣泛應用更加促進人類知識的積累,并加速人類向數字時代的過渡。知識經濟、信息(產業)經濟、網絡(因特網)經濟這些概念在同一個時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復,而是從不同方面描述當前正處于變化中的世界。“知識經濟――信息(產業)經濟、網絡(因特網)經濟――數字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基礎內容――催化中介――結果形式”。知識的不斷積累是當今世界變化的基礎;信息產業、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是當代社會發生根本變化的催化劑;數字經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形式。因而這幾個概念相輔相成,一脈相傳。
圖1 數字經濟等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參考文獻
[1]烏家培,肖靜華.信息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吳季松.知識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3]烏家培.信息社會與網絡經濟[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
[4]紀玉山.網絡經濟學引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移動電子商務掀大潮
據易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2.88億,市場規模達637億元,同比上漲64.2%。預計2012年用戶數將突破6億,超過互聯網用戶數。這意味著近3億中國人同時生活在線上空間和線下世界中。從數據可以看出,移動電子商務市場巨大,那么,移動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通信時代。在移動互聯網前期,多數業務都跟通信有關,主要業務以短信和彩信服務為主。李巖認為,短信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對于眾多擁有龐大銷售網點的大型企業而言,其需要和分散全國各地的終端網點進行溝通,需要給在各個終端網點的工作人員發送最新的公司銷售政策、評價信息、公司通知,也需要利用這種方式和客戶、會員進行深入溝通,舉辦推廣活動等。億美軟通曾為中糧集團、可口可樂等大型企業提供過這種服務,企業只需向一個特定的號碼發送短信,后臺軟件就會將其庫存和銷售信息匯集到數據庫里。
WAP時代。在李巖看來,這個時代也可稱為前3G時代,手機以非智能機為主,在通信模式上采用WAP方式。在這個階段,其在商業領域的應用上并沒有大的進展,因為其不能有效地解決復雜系統的溝通問題,在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上也不如短信,所以,WAP時代是一個過渡時代。
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3G網絡、終端智能機的進一步發展,移動商務進入繁榮階段。李巖認為,移動商務的演進,實際上是傳統經濟逐漸被數字化的過程。多年來,億美軟通之所以能夠保持行業領先,一是專注于移動商務技術不動搖;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產品研發方向。因為專注,所以能夠生產出移動商務領域最好的產品,既有為企業銷售人員和庫管人員使用的手持終端設備,又有為市場提供的二維條碼的掃描終端,通過后臺系統的配合,完成電子優惠券的發放和回收,在軟件、后臺以及前端的終端生產上,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使其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幫助消費者改善消費體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產品,緊貼市場需求使億美軟通的產品得到客戶的一致認可,同時確立了其行業領導者的地位。面對移動電子商務大潮,億美軟通未來的發展重點在于打造和完善智-惠城市平臺,以幫助企業實現銷售管理的全程電子化和數字化,使其能在銷售與市場領域實現全速發展。
O2O商業模式的前世今生
當前,網絡零售異?;鸨珜嶓w經濟的市場主導地位依然不可動搖。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種全新的O2O商業模式應運而生。O2O是指從線上尋找消費者并將其帶到線下實體店中的“從線上到線下”的商業模式,即Online2Offline,它讓網絡變成線下交易的前臺,正在顛覆并超越傳統電子商務模式。
O2O模式的緣起和本質
李巖認為,O2O模式是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必然趨勢。從B2B到B2C,再到O2O,電子商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近年,B2C能夠得以爆發式增長,既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又得益于社會金融業、物流等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數字化在實體經濟中不斷擴散的過程。
不過,在B2C網絡零售之外,人們大量的消費依然聚集在本地的生活服務方面,而這樣的實體經濟內容以前是無法納入傳統電子商務版圖的,比如餐飲、健身、美容美發等。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一塊產業開始被數字化,并逐步進入移動電子商務領域。因為移動互聯網能夠支持人的位移,這樣就產生了O2O的商業模式,即線上營銷,線下消費。
O2O模式的出現解決了B2C模式解決不了的一些商品零售,特別是必須到店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如看電影和演出、餐飲等。O2O模式使消費者兼得線上訂購的便捷實惠和線下消費的完美體驗,其本質是實體經濟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是B2C的進一步升級。
O2O模式的挑戰
實際上,實體經濟數字化的空間還未起步,所以O2O商業模式既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又面臨挑戰。一是市場培育需要時間,二是技術亟須突破。從B2C到O2O逐步演進的過程中,消費者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只有通過有效引導來激發消費者關注的熱情,商家才會關注。在技術層面,最大的攔路虎是掃碼器等終端設備的成本依然偏高,只有盡快降低終端設備的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地吸引更多商家進入,使其得以快速發展。
智-惠城市:數字化移動營銷平臺
億美軟通推出的智-惠城市(省略)是中國第一個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以手機為用戶終端、以城市為區域建立的高效、互動、本地化的O2O商業模式的移動商務平臺。智-惠城市和傳統短信服務有比較大的區別,短信是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是信息傳遞的渠道,它能快速、精準地到達每一個消費者或者銷售人員那里,實施企業的管理意圖;而移動互聯網在技術豐富性上要遠高于短信,除了信息傳遞功能外,智-惠城市為企業提供一個全程數字化的移動營銷平臺,是企業的移動銷售平臺,是針對企業需求的一個重大升級。
在這個平臺上,實體經營者可以實現線上流量向到店客流的轉化,消費者可以享受在線獲取、到店享用的便利和實惠。其實現的過程是全程的、可計量的數字化營銷。
“在這之前,企業的市場推廣和銷售多是分開進行的,企業對市場的判斷處于模糊狀態。做了市場推廣,也帶來了客流,卻分不清市場投入和銷售的比例關系。究其原因是沒有數字化,或者說數字化鏈條沒有延伸到達成交易。”李巖分析道。不過,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市場和銷售呈現融合趨勢,其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市場推廣的渠道開始成為銷售渠道。比如,企業在互聯網上借助搜索等工具推廣產品時加入二維條碼,用戶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下載條碼,再持條碼到實體店進行消費,企業通過后臺可以看到條碼在哪個門店、什么時間被使用,通過數據的篩選,可以有效地判斷對廣告感興趣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轉化為實際銷售。從廣告投放到用戶行為轉化,再到銷售達成,是一個閉環的全數字化管理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營銷效果。
“智-惠城市不僅是一個移動營銷平臺,更是一個移動銷售平臺。把網頁瀏覽量變成客流量,最后變成銷量,億美軟通通過自己的技術,將實體經濟充分數字化,并讓其以數字化的手段,更精準有效地提高營銷效果,達成銷售。這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整個銷售與市場體系的一個重大變革?!崩顜r說道。通過消費者與企業互動,幫助企業實現精準的數字營銷;同時幫助消費者找到更加優惠,更加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產品。智-惠城市目前在全國各個城市尋找運營合作伙伴,建立運營中心,然后在本地尋找實體商家,商家可免費在智-惠城市平臺進行移動營銷,只需按照效果付費。收費的依據是優惠券的下載數量,消費者只有輸入真實的手機號碼才能下載優惠券,所以可以確保每一個下載優惠券的消費者都是真實、有效的。如果實現了在線移動支付,企業則可按照成交比例來付費。
目前,智-惠城市平臺已在北京市有關行業進行了試點應用,早期參與應用的知名商家包括星光天地、沃樂瑪山姆會員店、華堂商場、美廉美超市、眉州東坡酒樓、麻辣誘惑、面包新語以及京城數十家電影院線,都獲得了良好反響,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的應用經驗。目前,智-惠城市應用正在全國范圍漸次鋪開,已有杭州、寧波、合肥、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開通了智-惠城市平臺,向當地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在未來3年,智-惠城市應用將覆蓋全國100個大中城市,為超過10萬家企業提供移動商務應用平臺,其服務將惠及3億以上的手機用戶。
李巖認為,通過以下三個步驟的實施,將使智-惠城市平臺進一步放大。首先是“點亮”。智-惠城市平臺要實現覆蓋全國100個大中城市,為超過10萬家企業提供移動商務應用平臺,服務3億以上的手機用戶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在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做重點推廣,以點帶面,逐步放大。其次是“匯聚”。智惠平臺一旦在一個城市的一個行業或者一個行業的若干企業形成一定的規模,就可在這個城市匯聚成消費者優惠網。以此為基點,如果將全國各個城市的消費者優惠網匯聚起來,就將形成全國性的移動消費者優惠網絡,形成一個規?;木W絡平臺。最后是“融合”。在智-惠城市平臺,一旦匯聚了一定的商家和消費者資源,平臺就會開放API,為其他企業提供系統技術支持,形成一個大的商業生態。
由于O2O商業模式既承載實體企業,又承載著在線的消費者,所以,億美軟通其要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建立持久的優勢,既要挖掘和滿足用戶需求,又要不斷升級產品,降低企業進入門檻,還要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和服務,以此建立一個完整的移動營銷網絡和平臺。通過智-惠城市平臺,手機用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獲得許多便利和實惠;商家和企業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手機,實現從線上到線下一體化營銷,讓消費者及時分享各種優惠。
移動電子商務的未來
作為一名講授電子商務課程的老師,經常會向學習電子商務課程的同學講解電子商務特點的內容,也經常需要向沒有學習過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各類人員介紹電子商務存在的價值,它有哪些特點?目前,電子商務的特點主要在《電子商務概論》課程里被五花八門的闡述著。那么,電子商務究竟有哪些特點呢?這對于學習電子商務的人士來說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就連講授電子商務課程的老師也感到相當的困惑。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歸納分析目前電子商務特點分析的基礎上,在重要性、主體性、趨勢性和全面性分析原則下,從網絡、市場、賣方、買方、政府、整體六個視角對電子商務的特點進行一個比較深入的歸納分析。
一、網絡(交易載體)視角的電子商務特點
雖然電子商務的定義很多,但是從本質來看,電子商務就是在網上(主要指互聯網)開展商務活動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大家的比較一致認可。電子商務被看成一種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網絡環境中開展的,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借助于網絡這種交易載體使商務模式相對于傳統商務來說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網絡(交易載體)是分析電子商務的特點最根本的一個視角。從網絡角度來看,電子商務至少應當具有數字化、交互性和高效率三個基本的特點。
1、數字化
當商務以及與商務活動相關的各種信息都以數字形式被采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時候,商務模式就發生了質的變化,數字生活、數字商務、虛擬企業等數字化形式就應運而生了。數字化具有的易于存儲、查詢、處理、修改信息等優越性,這使人類將前進的方向與數字化牢牢的捆綁在了一起,正是由于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特點,它使得商務活動中的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都能夠在計算機網絡中迅速傳輸,形成“三流合e”的商務模式,這使得現代商務活動朝著“無紙”商務、信息商務、快速商務的方向發展。
2、交互性
各種信息交互協議決定了數字化信息在計算機網絡中具有雙向溝通的功能,而電子商務正是基于這種網絡環境中的商務活動,因此,在電子商務過程中,可以輕松完成商務信息的雙向溝通,實現商務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交互。這是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區別的重要方面,它預示著電子商務可以采用網絡重復營銷、網絡軟營銷、數據庫營銷、一對一營銷等現代營銷的方式和手段,從而提高營銷的效率和效益。
3、高效率
電子商務的信息傳遞基于的是電磁波的傳輸原理,主要采用互聯網的傳輸信道,能夠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將信息向前傳遞著。在這種速度下,常規的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已經被徹底打破,電子商務已經突破了傳統物理世界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使商務交易的效率和商務服務的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二、市場(商務環境)視角的電子商務特點
網絡不僅是商務活動的交易載體,而且形成了一個廣大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這個虛擬世界中的虛擬市場具有很多與現實世界商品市場相同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自身獨有的特性,主要有全球化、充分競爭和買方市場。
1、全球化
實體市場的低速度決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場規模和范圍的有限性,而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化的商品市場中,由于商務的數字化帶來的虛擬特性使信息的傳遞以極高的速度快速流轉,在這種環境下,商務主體之間的距離被無限的縮短了,商務交易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被突破了,商務交易的范圍也從有限的區域性小市場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場了。因此,相對于傳統商務而言,電子商務的市場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2、充分競爭
如果電子商務的市場具有明顯的全球化特征的話,那么,電子商務市場的另一個特征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充分競爭。經濟全球化使企業的潛在客戶擴大到了全球,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使企業的競爭對手擴大到全球范圍,也就是說,同一領域中的企業將面臨全球化大市場中的幾乎所有強大的競爭者,這樣,商品市場中的充分競爭將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這也可能是消費者所希望看到的。
3、買方市場
充分的市場競爭必然對消費者有利,但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并不一定能形成真正買方市場。例如,現實中的消費者早已經生活在比較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了,但是,消費者為什么對自己的商務結果還是屢屢不滿呢?那就是因為充分的市場競爭讓我們對市場下了一個有利于消費者的結論,但是,商務活動主要是在有商務需求的消費者與提供商務服務的企業之間展開,而現實中兩者的對比結果是:強勢的企業和弱勢的消費者(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這樣,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一個真正的買方市場嗎?顯然不是,它充其量是一個準買方市場,而電子商務的市場環境給了我們一個什么是真正的買方市場的滿意答復。在電子商務市場中,消費者有足夠的能力和可能獲得提供商務服務的企業的信息,另外,就算單個的消費者與提供商務服務的企業相比處于劣勢,消費者也可以在虛擬網絡中通過“團購”輕松實現對商務服務提供企業的劣勢的扭轉。
三、賣方(服務主體)視角的電子商務特點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提供商務服務的一方主要是以企業的形式存在,那么,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相對于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企業而言有哪些特點呢?從邁克爾.波特的企業競爭戰略分析框架中我們可以知道,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可以采納差異化、目標積聚和低成本三種戰略形式,由于電子商務能夠很好的支撐企業的這三種戰略,所以,電子商務具有個性化、專業化和低成本(費用)的特點。
1、低成本(費用)
按照新的財務管理的觀點,制造企業中降低利潤的主要因素是資本成本和商品成本兩大塊。資本成本又包括取得和使用資本時所付出的代價,如果制造企業及其相關的服務提供單位能夠充分利用電子商務來武裝企業的日常運營,那么他們將能夠有效的降低企業在發行債券、股票時的費用,降低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款的手續費用等取得資本過程中所花的代價;商品成本中包含生產經營成本、營銷成本等子項,在有效利用電子商務各種手段的情況下,企業將能夠在其中的采購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人員工資等方面得到明顯的降低。另外,對于非制造類企業來說,這類企業獲得收入的代價就是發生各種費用,即管理、財務、銷售等費用,同樣,如果這類企業能夠充分采用電子商務的理念、技術、手段,例如,優秀的電子商務軟件、良好的網絡營銷策略、戰略性的供應鏈合作運行體系,這都將給企業帶來可觀的費用降低。
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種電子商務技術和手段的情況下,制造類企業能夠有效的降低其運營成本,特別是其中的商品成本,而非制造類企業也能夠有效的降低其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從而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同時保持較高的利潤。追求高額的利潤是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而企業運營發生的各種成本或者費用則是與利潤額的高低相背離的主要因素,因而低成本(費用)是電子商務最不易被忽略的一個特點。
2、個性化
由于電子商務是以網絡為基礎的,因此,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可以輕松實現信息的自動化傳遞,并建立面向消費者的數據庫系統。在網絡營銷和虛擬生產的理論指導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數據庫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營銷、一對一的個性化設計和生產,實現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全程的一對一個性化跟蹤服務,最終實現企業的差異化經營戰略。電子商務個性化服務的經典案例莫過于dell公司計算機的生產、營銷等的定制化服務,通過向其顧客提供計算機的定制化服務,dell公司極大的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3、專業化
從
2、方便性
電子商務的數字化特性和高效率特性使消費者的商務活動可以輕松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理論上講,地球上的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輕松地實現商務購買,這雖然只是一個愿景,但是隨著各種方便的上網設備被發明出來,電子商務正在逐步將這個美好的愿望變成現實(至少數字化商品可以盡快的實現),這無疑給消費者的商務活動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性。
五、政府(監督管理)視角的電子商務特點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經濟行為,必然要受到相應的監督和管理。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作為經濟活動的裁判員需要能夠對電子商務環境實施有效的監督控制和良好的預測分析。由于電子商務能將商務活動的信息數字化,因此,從政府的監督管理視角來看,電子商務具有有效的監督管理和良好的預測分析兩個特點。
1、有效的監督管理
由于電子商務活動的信息能夠以數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儲、傳輸和處理,因此,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綜合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利用先進的網上傳輸內容監控、網上信息流動監控、在線審計等技術可以實現對電子商務活動的有效監控,從而實現政府對電子商務的良好監督和管理,以利于電子商務活動的正常、高效、有序的運轉。
2、良好的預測分析
基于對電子商務豐富的歷史數據和現實數據把握,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綜合利用各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模型來分析電子商務主體的各種行為,分析電子商務環境下國民經濟的運行規律,優化國民經濟的運作的機制,使整個國民經濟在健康有序的快車道上前進,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另外,利用各種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模型還可以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歷史數據和現實數據進行準確的預測分析,做到壞事情先防范,好事情先知道,指導電子商務活動的正常開展。
當然,電子商務在世界很多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的比例還不大,政府還沒有能力全面監控電子商務的各個方面,但是,由于電子商務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如火如荼的高速度發展著,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比如我們國家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后實現對電子商務活動的全面監控,在掌握所需的數據和相關技術后,最終實現對整個國民經濟有效的監督管理和良好的預測分析。
六、整體(系統工程)視角的電子商務特點
傳統商務是主要基于實體商品的現實商務模式,而電子商務則是基于計算機的虛擬商務模式,對于主要活動都在電腦空間(cyberspace)中開展的虛擬商務模式??電子商務而言,從整體(系統工程)的角度來看,它與傳統商務相比有一個由量變引起的質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具有明顯的協同性、集成性和擴展性三大特點。
1、協同性
雖然我們在傳統的商務活動中也講協調、和諧、協同,但是我們知道,在實體商務中,這種相互配合并沒有被特別的強調(商務書籍中幾乎都沒有這方面的闡述)。而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商務模式中,幾乎所有的信息交互都可以在瞬間完成,那么相關的所有商務活動都必須適應這種速度,也就是所有提供商務服務的主體都應該相互協調并適應光速的商務規則,即電子商務的協同性,不然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影響商務活動的開展。例如,如果在互聯網上,很多人會因為網頁在3秒之內還不能打開而放棄對該網頁的瀏覽,因此,網上的信息的傳輸要足夠的快;同樣,與網上信息的高速傳輸相比,如果相應的物流配送體系不能適應這種速度,至少要能夠在消費者的容忍時間之內,試想如果我們到網上去購買一本圖書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到我們手中,可以想象一下會有多少人會因為不能容忍這種慢速度而放棄網上購書,如果到貨時間縮短到2天或者1天,情況又怎樣呢?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很多人把電子商務又說成是協同商務。
2、集成性
由于電子商務必須作為一個整體盡可能的向消費者提供良好的“一站式”模式的商務服務,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所在的整個供應鏈必須被集成為一個整體而開展工作,只有這樣,電子商務的協同性規則才能得到保證。同樣,只有電子商務服務能力被集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真正適應光速的商務規則。如果計算機元器件的基礎只能是電子管,那么計算機還能夠像今天一樣改寫人類的歷史嗎?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計算機最多只能幫助我們完成一些簡單的科學計算工作,只有把組成計算機的大量元器件集成在一起,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路子,才能制造出足以改變世界的計算機。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電子商務的服務能力還是電子商務的服務提供商被物理的或者是邏輯的集成在一起,這種集成都是必須的,不然,我們就有可能回到實體商務的歷史中去。
3、擴展性
1.1智能變電站和智能電網智能變電站和智能電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智能電網中包括了智能變電站。智能變電站的設計是建立在智能電網的基礎之上的,智能變電站的存在保證了智能電網的數字化、智能化、互動化等多項特點,是實現智能電網的重要保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支撐智能電網。智能變電站有著統一的標準和信息模型,可以保證智能電子設備的互動性,為智能電網的信息化奠定基礎。智能變電站要建立在數字化的前提下,有著性能優良、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并具備自我檢測和診斷的能力。通過以太網交換技術,能夠確保智能電網的精確度,使數據能準確、快速的傳輸,為智能電網提供數據基礎。通過穩定智能變電站中的電子設備完成動態數據、穩態數據和暫態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工作,提高智能電網的數據處理能力。第二,加強全網聯接。變電站是智能電網能量傳遞的重要樞紐,因此智能變電站的存在能保證電網中各個節點的有效連接。當智能電網中發生事故時,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并提高電網的事故預防能力,保證電網的穩定性[1]。第三,高電壓等級的智能變電站能夠滿足智能電網中對高壓輸電網架的要求。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智能電網中的主要輸電網架都是高壓線路,必須要通過高電壓等級的智能變電站進行調節,能夠解決高電壓線路中大容量點電能傳輸所存在的問題,保證我國高壓輸電網架的穩定,促進我國電力建設的完善。第四,通過中低壓智能變電站,可以同時支持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分布式電源的接入,為智能電網提供了中間歇性電源“即插即用”的功能。第五,為智能電網的實時監督提供了保障。在智能變電站中,通過大量先進電子設備的應用,可以獲取到電網中的運行數據,對設備的維護檢修提供基礎,提高了系統的實用性。
1.2智能變電站與數字變電站數字變電站是確保智能變電站實現的基礎,相比之下,數字變電站更注重過程,而智能變電站更注重結果。和數字變電站有所區別,智能變電站強調的是物理集成和邏輯集成。強調了智能設備在智能變電站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負責傳統設備的測量、控制以及監測等各項功能,還可以進行相應的計量和保護等。智能設備是由一次設備和智能組件之間的組合,有著測量數字化、控制網絡化、狀態可視化等特征。而邏輯集成指的是智能變電站注重邏輯集成,通過對系統的虛擬裝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智能變電站的區域性或總體性的協調,支持在線決策、協同互動等多種應用。智能變電站和數字變電站的區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出發點不同。數字化變電站的目的是滿足變電站的自身需求,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通信平臺,在變電站內部實現一次、二次設備的通信,注重的是變電站內部的設備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而智能變電站是建立在整體電網的要求上,建立全網統一的信息通信平臺,更加注重電網中各個智能變電站之間的聯系,以及變電站和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提高電網中的通信水平。另一方面,智能電網中還可以支持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多種清潔分布式電源,滿足“即插即用”的要求。第二,設備集成化程度不同。數字變電站具備一定的設備集成和功能優化,在以太網技術的基礎上,將一次、二次設備之間相融合,符合了智能電子裝置的標準。和數字變電站相比,智能變電站的設備集成化程度更高,智能設備體現的更加全面,促進了一次、二次設備的一體化進程[2]。
二、智能變電站數據通信網絡性能要求
通信網絡是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內部和其他系統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數據通信網絡是否穩定、高效、實時是判斷系統信息化、自動化的重要標準。在智能變電站中,數據通信網絡是各種設備與系統之間的信息傳輸紐帶,要滿足相應的國際標準和規范,建立統一的通信接口。隨著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進行傳輸的數據越來越多,對數據通信網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數據通信網絡必須能夠應對目前大量的電量數據、操作數據以及故障數據等。另一方面,目前對數據通信網絡的實時性和穩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對數據通信網絡進行設計時,要考慮到網絡的冗余性能和無擾恢復能力。從總體來說,對智能變電站通信要求的性能要求可以分為以下四方面:第一,分層結構。智能變電站的分層結構是由分層架構決定的,數據通信網絡的分層是確保智能變電站分層架構的前提,根據對智能變電站的不同需求,要選擇相對應的網絡通信技術和結構。第二。實時性。在智能變電站中,需要對大量的實時運行信息和操作控制信息進行處理,這些信息往往都具備一定的實時性,所以在建立數據通信平臺時要注重數據傳輸的實時性。第三,可靠性。電力系統有著連續運行的特點,這就意味著智能變電站的數據通信系統也要一直處在運行狀態,一旦數據通信系統出現運行故障,會對智能變電站的整體運行產生影響,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傷及人們的人身安全。因此,數據通信系統的可靠性是在設計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第四,電磁兼容性。變電站在日常的運營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電源、雷擊、跳閘等,使得通信系統常常要在強磁干擾的環境下工作,因此對網絡的電磁兼容性有著一定的要求,要避免強磁干擾而產生的通信障礙。
三、智能變電站數據通信結構體系
3.1智能變電站結構設計根據我國電網公司對智能電網出臺的相關規定,在建立智能變電站時,要包括過程層、間隔層和站控層。在過程中包括變壓器、斷路器、隔離開關等一次設備;在間隔層中包括繼電保護裝置、系統測控裝置等二次設備以及一些控制器和傳感器通信系統;站控層中包括各種自動化監視控制系統,對通信系統中的實時情況進行監督,對智能變電站中的設備進行全方位的監視、控制以及信息交互,保證變電站數據采集、監視控制、電能量采集等多項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數字化變電站相比,智能化變電站的設備集成化程度更高,更好的實現了智能設備的作用,將一次、二次設備一體化,提高了變電站的工作效率。除了過程層中的測量和控制功能不變之外,智能化變電站通過集成將間隔層中的保護、控制與監視融合到過程層中。這樣一來,這些智能設備除了能夠進行測量和控制之外,還具備保護、監視的功能;另一方面,智能設備通過標準化接口接入電網的高速網絡后,能夠更好的實現智能設備和變電站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此基礎上,可以對智能變電站中的數據通信網絡進行結構設計[3]。
3.2智能變電站總線設計在傳統的數字變電站中,總線設計分為站級總線和過程總線兩種方式。站級總線指的是變電站層和變電站層之間的通信方式,通過站級總線,各個變電站之間能夠進行數據通信,并可以和上級運行中心以及調度控制中心相聯,傳輸相應的數據信息。過程總線指的是在過程層和間隔層之間的通信。通過過程總線,這兩者之間可以進行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實時性。如非常規互感器采樣值的傳輸、保護裝置控制命令的傳輸等。根據站級總線和過程總線的特點,數字變電站中有兩種組網模式:獨立過程總線模式、站級總線與過程總線結合模式。獨立過程總線模式中,間隔層的智能電子設備要通過兩套以太網接口,分別接入站級總線和過程總線。在這種模式下間隔層和過程層的數據難以進行共享;站級總線與過程總線組合模式下,變電站中的一切智能設備同時接入同一個物理網絡。無論是變電站層之間的裝置還是智能電子裝置之間,都能實現共性和交互,但是由于網站中存在大量的數據信息,因此很容易引發網絡資源競爭問題。和數字變電站相比,智能變電站中只有站級總線一種總線模式。在智能變電站中,逐漸開始淡化過程總線的概念,間隔層和過程層之間的數據信息傳輸通過變電站中的智能設備進行。設備以及系統之間的數據通信通過以太網技術實現,保證了數據通信傳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3安全結構設計智能變電站中的數據通信是建立在以太網技術上的,有效降低了變電站的成本。但是在智能變電站中,面臨著各種網絡安全威脅。其中既有變電站內部的威脅,也有來自變電站外部的威脅,其中主要包括非法使用、截獲信息、篡改數據信息、惡意程序、權限管理不當等。智能變電站是以TCP/IP協議為基礎的以太網技術建設的,通過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容錯技術等多種方式對安全結構進行完善[4]。
關鍵詞:
藝術傳播;文化產業;互動關系
一、藝術傳播
藝術范疇極為廣泛,其目的在于傳播。將藝術作品傳遞給受眾,包含了藝術信息、藝術傳播者、藝術受傳者和藝術傳播媒介,這就是藝術傳播。在各種藝術借助現代傳媒傳播過程中,原先藝術實現其經濟價值的途徑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的產業化多是借助現代傳播技術的復制性來實現的,藝術的經濟價值得以凸顯。藝術品的復制和銷售,借助技術復制性生產可以把藝術帶入產業化模式。但不同藝術形式借助傳播實現其產業化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傳播來研究藝術的產業化也有很大意義(王廷信,2009)。藝術傳播搭建了藝術和產業之間的相連平臺,促進了藝術與產業的有機結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藝術傳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二、藝術傳播的影響范圍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文化產業已經發生了顯著轉變,在許多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文化產業的集團公司不再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產業專門化生產,如電影、出版、電視或記錄,形成一個多樣化的生產企業。在此背景下,數字化、互聯網和移動電話已經成倍增加,受眾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內容的傳播,就算是小規模的生產模式,也可以送達到大規模的消費者。信息技術企業與更多的文化企業相鏈接,微軟、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已經成為像新聞集團、時代華納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藝術傳播具有認識、審美和教育三個方面的價值,而藝術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藝術傳播訊息的內容和形式的內在因素,人的因素、來源因素、技術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更多地依賴傳播(曾耀農、潘晶,2006)。從需求側來講,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有了更多對文化休閑時間的追求。另一方面,藝術傳播影響著藝術功能的轉變,顯示出時代性的特征,改變了文化產業功能的結構和轉型。數字化的藝術傳播方式改變了消費者對于藝術產品的消費模式,網上博物館、活動美術館等也跨越了區域限制可以完成審美和教育功能。從供給側來看,藝術傳播改變了藝術創作的形式和途徑。眾籌、眾智和眾包等方式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單一創作,比如被許多實踐經驗證明成功的電影或電視項目的眾籌方式,可以更好地規避風險,以實現媒體融資。藝術傳播過程有效利用眾智的發展策略,可以減少文化產業過程中的市場失靈,特別是書籍、漫畫、電影或電視的續集推廣。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眾包資金操作,可以創建特定的虛擬社交網絡的文化資源提供者,實現創意和資源的銜接。藝術創作需要受到受眾對于藝術信息和內容的選擇,承擔著消費偏好的不確定性。隨著文化產業化進程,出版社、博物館、電影院、音樂廳、藝術館等藝術傳播機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從創作到生產、到傳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費環節,傳播的功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藝術傳播功能的創意者或策劃人運用經濟手段將藝術文本創作者的成果傳播給受眾。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藝術傳播與產業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出現了大眾化趨勢。在這種發展背景下,藝術傳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藝術傳播的過程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互動的有機體系,推動藝術功能的發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互動的前提條件
文本創作是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源,而創作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哪一種表現形式,最終是傳達到受眾者,而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源于藝術作品在社會中的擴散,應該形成的是“文化+藝術+傳播+產業”所形成的文化產業集聚群。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空間集聚的現象,比如廣東深圳的大芬油畫村、北京的宋莊原創藝術區、湖南的動漫產業園區、上海的田子坊藝術區等等。藝術傳播是文化產品擴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眾之間的信息交換關系決定了傳播效果。當一個成功的藝術創意被應用到商業化過程之后,使得通過大眾媒體或人際關系等傳播渠道溝通了信息。大眾傳媒包括交流會、展覽會和媒體推介會等,人際關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業協會,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動、媒體宣傳等。一方面,這個創意由藝術工作者將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創作為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生產者與同行進行交流和學習時,就以知識的形式在行業內傳播。另一方面,當藝術進入產業化過程后,需要體現藝術產品的多元化價值,通過文化產品的銷售和使用在消費市場上進行擴散。
1.藝術傳播是文化產業快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創作者,如音樂家、畫家、作家、編劇、藝術家等,他們運用自己的技能,發揮自己的才華,進行藝術創作,而相關從業者將作品與現代科技或傳統技藝相結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傳播渠道中開拓不同的市場。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價值,并將其與現代技術等相結合進行產業化運作。藝術傳播不但為文化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是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重要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有文化元素相支撐。
2.藝術傳播是文化產業集群經驗和知識共享的內在需求
文化產業集群區別于其他產業的集群發展模式,更加依賴于藝術創作氛圍的營造和藝術家之間的交流。文化產業的集群屬于創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創意環境,是一種非線性復式集群模式。藝術傳播在特定的文化產業集群區域進行,從而促進藝術工作者之間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提升集群地區的產業優勢。文化創造性的工作都會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該地區靠近其他的藝術家、雇主、作家和評論家等等,并在該領域的推動下向外發展。文化產業集群便于藝術家的培訓和發展過程,像蒙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這樣的視覺藝術集聚區就提供了有力的證據(Caves,2000)。在文化產業的目標消費市場中,藝術傳播更好地輔助集智式創意設計和集群式規模生產,通過藝術傳播的最大化影響力來形成文化產業集群的優勢和知識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隨著城市經濟發展重心的變化,這些工廠區原有的優勢地位隨著市場的變化而消失。在市場的影響之下,各種創意、藝術、動漫、時尚等產業相繼選擇并集聚在這里,原有的工廠也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工作室、畫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藝術機構的辦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創意空間集聚區。
3.網絡傳播是藝術與文化產業之間的新媒介
在“互聯網+”下的媒介融合,創新網絡傳播渠道形式,網絡傳播需要在各個環節創新,形成媒介創新的動力。傳統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過程,體現了傳播者和傳播內容之間的融合,也表現在不同地區和行業中的傳播發展,從而促進藝術產品的創新。在較低成本的優勢下,互聯網使內容所有者可以直接處理個別客戶或群體。在藝術品消費市場的環境中,網絡媒體的傳播比其他傳播模式更加立體化,比單向的互動關系更體現了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傳播的廣泛性。網絡媒介傳播應該承擔著更好的作用,給大眾提供更多的藝術知識,培養更好的鑒賞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臺。發揮網絡傳播在文化市場經濟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構建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強公共藝術信息網絡平臺的共享,使文化產業政策、信息咨詢以及后期服務可以更加高效地為文化企業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加強、鞏固技術和融資平臺的建設,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及保障,同時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努力提高技術水平,促進藝術傳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體創新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互動的新平臺
文化產業一個重要的發展特點就是參與式文化,媒體內容消費者以內容評價者、內容生產者和內容創造者的身份參與到媒體產品和服務中(Jenkins,2006)。參與式文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費者從小就依賴于數字媒體體驗和參與媒體創作的經驗。此外,新一代人習慣于在網上分享他們的媒體創作和媒體經驗。社交媒體網站已經為特定媒體的消費者創造了分享他們的媒體產品的評價的機會。事實上,一些商業網站(如亞馬遜)在其服務產品中包含了消費者的評論和建議。同時,現在數字媒體制作工具和編輯使消費者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創造中,并且貢獻自己的內容作為替代或補充專業制作的媒體內容。分享類社交媒體平臺和自媒體平臺成為藝術傳播和文化產業內容互動的重要平臺。眾籌作為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基礎的資金活動來源,包括特定創作和虛擬社交網絡的增長,為人們提供了文化生產資源(Luca,2014)。通常情況下,文化創業者在一個互聯網基礎上的眾籌活動,通過資金網絡平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創造的藝術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時間內能夠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以完成相應的作品并推廣給相關的人群。此外,為了獲取市場力量,媒體行業進行了大量的并購行為,形成了新興媒體融合環境,作為媒體和通信行業數字化結果,傳播通過不同的平臺媒體內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獲得性。
四、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互動的效果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效應慢慢顯示出來。以電影產品為例,在文化產業鏈上從創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銷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獲得市場競爭差異的信息,捕捉目標客戶的特定需求,進行文化項目的運作跟蹤和管理,通過藝術機構和團隊進行協作和聯絡,收集市場偏好信息,利用各種傳播媒介,最終將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場。這樣的互動效應發揮了藝術傳播的最好作用,將文化產業鏈上的信息傳遞變得更加流暢,最終會帶來文化產業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時實現。
1.文化產業為藝術傳播提供了原動力
首先,“為藝術而藝術”若脫離了產業化發展的原動力,藝術就會失去持續性發展的作用力。藝術的商業性和大眾性需要產業運作的平臺。藝術產業化為藝術發展提供了動力,擴展了藝術傳播的影響力,而不是簡單地依賴于藝術家本身的傳播影響(高尚學,2011)。在后現代社會中,文化消費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文化品牌的植入發揮著推廣作用。比如,好萊塢模式開發的電影沒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圍內挖掘各個不同地區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布局,并將表達美國精神文化元素的電影傳播到世界文化市場(朱琰,2010)。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藝術形式,通過擴大和延伸文化產業鏈,串聯產業鏈的相關傳媒機構和文化企業,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為藝術創作提供良好的氛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費市場,將文化產品推廣到國外市場。
2.藝術傳播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藝術與傳播是相輔相成的,藝術傳播在文化產業尤其藝術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藝術傳播通過品牌效應塑造了文化企業形象,藝術傳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產業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某種程度來說,藝術傳播的過程可以增強藝術素養的形成,而藝術素養的形成可以建立長期的消費市場。藝術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可以促進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藝術傳播促進了產業發展,增強了城市的活力。藝術傳播促進了文化衍生品的開發,主要包括印有藝術作品的相關生活用品以及與藝術元素相結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產業附加值。藝術的傳播可以促進藝術衍生品的開發和消費,同時促進商品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另一方面,藝術傳播的認識和教育作用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藝術傳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傳者的審美能力,傳播優秀的藝術作品,構建良好的藝術環境,創造更和諧的社會環境。藝術傳播提高了人文素質,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數字化藝術是兩者互動的融合基礎
互聯網及其相關的Web2.0進行通信,連接文化和商業,把核心內容放在商業交易平臺進行展示、交流和銷售。此外,最綜合的網絡聚合發展的數字平臺,可以從各種來源收集和分布廣泛的數字內容,包括內部和外部的資源。這些平臺開發的應用編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臺,允許數字內容供應商和買家各自交易。數字化藝術借助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具備了藝術作品制作的數字化和傳播過程的數字化,藝術傳播過程中信息傳遞更加靈活和快捷,網絡藝術成為一種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藝術傳播的封閉性,推動了藝術傳播和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的形成。此外,相比過去的傳播模式,儲存便宜的數字技術的擴散和訪問以及微小市場定位的傳播數字媒體產品的成本顯著降低。這種所謂的長尾方案認為,所有的文化藝術項目,都可以產生一些市場回報,因為它們具有精準定位的市場能力,直接向專業觀眾傳達信息,形成數字化共享的創新媒體融合的模式。
五、結語
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是一個有機整體,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也推動了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發展。藝術傳播帶動了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動,傳達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帶動下,融合發展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科技變革帶來藝術傳播形式和手段不斷更新和改善,產業化發展使得藝術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化凸顯,藝術傳播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藝術傳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日益明顯。通過這種互動關系,文化產業凸顯著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共同作用的影響力,藝術本身的傳播特征得到發揮。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兩者的互動作用集聚了藝術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動了產業發展,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根據地方的實際發展需要和發展條件,規劃出推動文化產業空間區域,制定引導產業集聚和引導企業進駐的優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場政策,發揮藝術傳播新趨勢變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錦 王廷信 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蔣勛著:《藝術概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
2.王廷信:《為何要研究藝術傳播學》,《藝術學界》2009年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