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48: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物流專業特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人才的培養未能滿足需求: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在人才培養結構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較低。高職院校必須加快改革與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培養更大規模和更高質量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離職院校核心發展力與專業群建設
(一)高職院校核心發展力有學者認為: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相對,高職院校核心發展力是指組織獨特內質文化的發展能力,它是經過組織長期培植,蘊涵于高職院校組織內部所形成的支撐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教學優勢、科研優勢、人才優勢、文化優勢,進而內化為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優勢,即核心發展力,而且這種優勢其他組織(行業、企業)不可替代。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之間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硬實力差距,而是核心發展力的差距;其核心發展力相對于規模發展而言是質量發展,核心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服務社會能力;相對于資源發展而言是特色發展,聚焦品牌資源,提升資源轉化為學校文化的實力。
(二)強化辦學特色是培育高職院校核心發展力的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髙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已于上世紀末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經驗表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走特色化辦學之路是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特色化成為髙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它學校所具有的標志性特征,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優良的、公認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征,它不僅代表著學校的辦學水平,也反映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的管理水平等。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現階段,社會生產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高職院校承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高職教育的發展模式正由規模發展為主轉向質量為主,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發展。面對激烈競爭的招生市場和就業市場,能否形成辦學特色已成為髙校興衰存亡的關鍵,高職院校特色不足制約著高職教育持續發展,培育辦學特色成為髙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重要戰略抉擇。
職業教育要實現內涵發展,必須找準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培育核心發展力,以此推動學校整體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強化辦學特色,要依據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性,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和比較優勢,揚長避短,挖掘出其他髙校沒有的東西,既要考慮辦學特色的可行性,也應使辦學特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發展性,源于現實又髙于現實。
下文主要是從專業群特色方面進行探討。
(三)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
專業群是指由一個或以上的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由若干個相近相關的專業共同組成的專業集群。專業群中的各專業面向企業中的崗位鏈,可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基本的實踐性教學。專業群建設是學校內部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和創新髙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有利于發揮專業群體優勢,增強市場適應性;有利于整合并發揮師資團隊優勢,提高專業競爭力;有利于形成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有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實踐教學條件,降低實訓建設成本,實現資源共享[41〇
專業群建設需要有效實施資源整合,以形成高職院校核心發展力。專業群建設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融合,明確專業群發展策略;要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為導向,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將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專業群設置要具有前瞻性,在緊跟區域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密切關注髙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加強重點專業特色凝練,進一步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髙職院校要建設若干個重點專業群,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彰顯辦學特色。
(一)物流產業與物流管理人才需求
物流產業是物流資源產業化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或聚合型產業,兼具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特點。物流資源包括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臺等'現代物流業被認為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三利潤源泉”。隨著我國物流業的迅猛發展,物流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流貫穿企業的采購、生產、倉儲、銷售、運輸、配送等所有環節,無論是工商企業還是物流企業都面臨著物流流程再造,而物流教育滯后和物流人才匱乏成為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物流技術進步是物流業實現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推動力,物流技術產業化的深化不僅從量上拉動了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從質上對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髙職物流管理專業致力于培養學生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論,熟悉物流法規、政策,具有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物資計劃、庫存控制、物資營銷、物流信息管理等專業能力和相應外語水平,能從事包裝、配送、倉儲、多式聯運、采購、貨代、信息處理等具體業務操作及管理。訓練學生以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現代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策劃、設計、組織、運作物流活動[51。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能型人才。物流業的特點決定了企業需要的物流人才不僅是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才,更需要較為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識、可以勝任多個崗位、能對作業過程全程監控、優化和提升的髙素質人才物流管理人才還應具備創新能力,在熟練掌握物流操作流程的基礎上能應對變化,不斷創新。
(二)物流管理專業群的構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群的構建要體現并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設置和調整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在構建物流管理專業群時要把握以下原則:(1)堅持適應性原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3)堅持開放性原則,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培養過程開放、師資隊伍開放、實驗實訓基地開放'(2)堅持科學性原則,明確建設方向和辦學特色。
構建物流管理專業群,首先要結合社會、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評估自身的教學資源,對專業內外部調査結果深人分析,分析評價現有教學資源在專業群建設中的優勢和劣勢因素,評價外界環境中對專業群建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制定專業群的發展策略;在專業群建設中盡可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外部機會,避開不利因素。
三、強化特色,構建本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群本院物流管理專業群構建要準確定位,挖掘特色,建立比較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一)區域經濟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的戰略定位之一是“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堅持髙端發展的戰略取向,建設自主創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逬制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
珠三角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達的制造業基礎,蘊藏著巨大的物流商機。珠三角地理條件優越,集中了五大港口和五大機場,擁有全國最大的港口群,中國交通大動脈的“五縱七橫”有三縱(京廣、京九、京珠)經過珠三角,珠三角內部高速交通網絡覆蓋面廣,形成了海陸空全面發展的立體化交通格局[8],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珠三角物流業得到快速發展,物流服務方式曰益多樣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為基礎的集成化、一體化物流服務將得到廣泛應用;物流產業技術進步與創新步伐加快,社會和經濟發展對各層次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對物流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本院實際辦學情況
2000年以來,物流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物流專業也應運而生,目前有近千所高校設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類專業,但是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偏低的問題,這與用人單位所希望錄用到素質高、能力強的專業人才形成巨大反差。導致這種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對物流崗位的認識以及物流人才能力認識的不明確,本文從物流崗位群以及物流人才能力兩方面進行分析,進而對物流專業建設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
一、目前物流人才主要培養方式及物流專業分析
1.目前物流人才的主要培養方式
目前國內物流人才培訓主要有四種類型:認證培訓、學歷教育、研討培訓、短期培訓。其中學歷教育是大中專院校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是目前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每年為社會培養大量的物流專業人才,輸送到各行各業,為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
2.目前高校物流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目前各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對培養目標大多數局限在宏觀概述性質,實際指導意義欠缺,比如在理論素質方面多為:本專業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為物流企業或企業物流部門及各類崗位培養出與國際接軌具有較高理論素質和實踐技能的現代物流需要的管理人才,等等。這些對于不同的高校實際指導意義并不大,具體目標不明確。這是造成高校專業缺乏特色,難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物流人才的關鍵所在。
(2)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可避免地造成課程設置的混亂,而且在我國各類高校物流專業中,過于強調專業課程的設置,忽視基礎課程和所處行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人為地將物流專業孤立出來。
(3)師資力量薄弱。物流專業在我國高校屬于新興專業,物流教育處于摸索探討階段。多數教師由管理、經濟、運輸、財會以及國際貿易等專業轉型而來,缺乏對物流規律的認識,極少能形成系統化的理念。很多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講授的往往是自己更為熟悉的原有專業的知識,即使是在分析物流案例和設計物流方案時,也往往缺乏理論根據支持,甚至有時自己都難以說服自己。
(4)教材質量較差。現在充斥市場的物流專業教材和輔助教材多雷同、不齊全,缺少規范性的基礎教材和理論性強的專業教材,即使是一些翻譯過來的教材,由于譯者的專業水平不高,其可讀性也有待商斟。
(5)教學方式不合理。教學方式大多采用純粹的理論教學方式,滿堂灌輸,沒有將實際操作同理論相結合,其結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在實訓方面,目前我國各大專院校基本上都設置了自己的實訓室,但是具有較高水平能夠對學生起到較好啟發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數停留在軟件運用方面,與實際脫節。
二、物流人才分類及能力需求分析
對于物流專業的規劃,各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社會需求進行分析,首先要確定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分類,然后對各類物流人才的能力進行定位,從而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
1.物流人才的分類
(1)按工作內容及崗位群劃分。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從工作內容上看大致可歸納為四類:即企業物流人才;物流企業人才;物流規劃咨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
企業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企業內部物流和企業外部物流。對于企業內部物流,存在著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購、儲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庫管理、物料在生產線上的流轉、包裝、分揀、配裝等崗位群;對于企業外部物流,有分銷計劃、發送、運輸、與接受電子商務購銷信息等崗位群。
物流企業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營銷人才,能夠運用物流知識進行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營銷。有儲存、運輸、調配、保管、分裝、加工、信息與接受、集裝箱管理、報關、結算、貨運、物流服務器管理等崗位群。
物流規劃咨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具有物流科技創新能力,并且知識面較寬的復合型人才。
(2)按物流從業者所處的職業地位劃分。按照物流人員在企業物流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所處的崗位可劃分為:高級物流人才:高級物流人才位于企業的高層,負責企業整體目標的制訂;中級物流人才:中級物流人才主要負責企業具體事宜的計劃與指揮,在各個部門或崗位群中都需要該類型的人才;初級人才:屬于執行層面,對操作人員進行管理,負責物流流程的具體運作;一般操作人員:負責具體事宜的操作,偏重于體力勞動。由于招聘單位對初級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經驗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勝任這類職位,所以這類人才并不缺乏。
2.物流人才能力現狀分析
(1)企業對物流人才能力的認識及偏見。企業對于各個崗位群的物流人才一般具有明確的要求,比如對于倉儲管理員的職位,就是要求能夠進行出入庫作業、單證的繕制、懂得電腦操作、能夠進行盤點作業即可,較少考慮與其他崗位之間的整合關系,這很容易對物流人才的培養造成誤導,使學校過分強調某一技能的培養。這也體現了企業的現實性,講求的是直接能用并且帶來效益。
(2)高校對物流人才能力的理解及偏見。很多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首先對企業進行調研,根據有限的企業要求制定出教學大綱,由于其調研的局限性和企業要求的現實性,導致只局限于要培養的崗位群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對于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不合理,甚至于不設置。
3.物流人才應具備能力的分析
(1)理論素質方面。首先明確不同層次物流人才對于理論知識的要求不同,但是理論是基礎,是物流人才是否能夠不斷進步的基石,不論什么層次的人才都應該重視理論基礎的教學,這樣學生在工作中才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其次各個層次、各個崗位群之間的工作是交叉的,而且是互相支持的,因此理論的學習要有全面性,這也是有的學校在初期不進行專業方向劃分的一個原因之一。另外不同的崗位群為不同的需求方服務,對于需求方所在行業需要的基本理論知識也要認真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
(2)技能方面。對于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要認真分析,不能簡單地將技能定位為動手能力或者實踐經驗,像填制單據、操作軟件及各種設施設備屬于物流人才技能(這些可能僅僅進行崗前培訓就可解決問題),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該屬于物流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同時任何崗位都需要撰寫報告、工作總結、基本流程的設計等,這也是基本技能之一。
三、物流專業建設對策
1.找準專業定位,做好培養目標設計
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首先應根據本學校的優勢確定培養的人才層次及適應的崗位群,然后確定專業定位。這是進行其他跟進措施的基礎,包括確定培養的學生屬于哪類人才,為什么樣的顧客服務,適合什么樣的崗位群,具備什么樣的基本技能,后續發展的潛力如何以及思想素質的定位等,只有這些確定下來才能夠有針對性地確定師資、課程的設置以及實訓的相關內容。
2.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要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原則建構課程體系。比如作為制造企業物流人才,如果是培養中級生產物流人才,則生產運營管理、生產工藝流程等課程就要作為專業基礎課進行學習,同時像管理學、經濟學、系統工程等作為基礎課學習,然后再設置部分與之相關的物流課程。
3.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
解決當前物流專業教師結構不合理的關鍵在于建立完善的物流師資管理與培訓體系。要對新任物流專業教師進行“補課”,開展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培訓,使年輕物流專業教師在思想上、政治上、業務上迅速得到提高,盡快適應高校教學的需要。要注重發揮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經常組織開展有關教學創新的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新任物流專業教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4.提高教材質量
在教材的選擇上要堅決擯棄不合理教材的使用,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專業定位,有目的地篩選教材,或者由有經驗的教師組織編寫適合專業建設的教材。有些知名的院校并不一定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給出參考書目,但是培養的學生卻更有創新性和發展潛力。
5.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物流作為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理論性極強的學科,離不開產學研的結合。所以,要把研究與教學結合起來,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業,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可以考慮特邀講座、參觀實習與理論學習交叉進行,采用案例討論等各種方式進行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物流熱的不斷升溫,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設置物流專業的高校數量迅猛增長,其中不乏行業特色高校的積極參與。這些行業高校大多由過去隸屬中央部委行業部門到現今劃轉歸地方政府或教育部管理,為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紛紛在學科專業結構和辦學功能上表現出“多學科化、大規模化、地方化、市場化”的特點[1]。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有378所本科高校開設物流相關專業。在經歷如此快速增長的學科發展趨勢同時,我國高校物流專業的教育培養正呈現較大程度的同質化現象,與一般綜合性大學或高職高專院校所設物流專業相比,行業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同小異、缺乏獨有特色。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同中尋找不同、在專業中凸顯特色,成為行業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流專業教學改革為例,討論如何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保持和發揚行業特色,以期對其他行業特色高校相關專業的發展起到一定參考借鑒作用。
二、氣象行業背景與物流專業的關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一所典型的行業特色高校,前身是創建于1960年素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美譽的南京氣象學院,由中國氣象局管理40年后于2000年劃歸江蘇省管理,其行業背景是以大氣科學為核心的氣象事業。在特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理清氣象行業與物流專業之間的關系。縱觀整個物流流程,其主要物流操作環節如運輸、倉儲和信息技術都與氣象密切相關,即一個物流運作方案的完美執行需要氣象知識的支撐[2]。
1.實現物流的運輸環節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低云、濃霧、雷電等氣象條件會制約航空運輸,臺風、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會威脅水路、公路和鐵路運輸安全。因此,既要注重通過搜集氣象資料獲得較準確的天氣預報,又要堅持以安全經濟的原則擬定合理運輸線路,選擇有利天氣,避開不利天氣,保障運輸安全、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2.氣象條件在物資的倉儲環節發揮重要的作用,主要影響因素有溫度和濕度。如高溫高濕常會引起物資的霉變、蟲蛀、老化、融化、串味等損傷,需要根據專業氣象預報服務,采取相應防護措施,防止物資的質量、使用價值、性能或可靠性遭受損失。
3.物流信息技術的成功應用離不開氣象條件的支持。常見的物流信息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GPS,現已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運輸、應急救援、交通系統等領域,國外很多物流企業都采用GPS來定位運輸車輛。而值得注意的是GPS衛星不是同步衛星,易受氣象影響,如云層、雨雪、雷電都會干擾GPS的正常運作,從而影響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
事實上,國外一些專業物流公司非常關注極端天氣的影響,如聯邦快遞就組織氣象專家成立專門團隊致力于天氣狀況分析,并依照所獲氣象數據提前設置物流優化路線。這個氣象分析團隊提供諸如貨物途經香港時是否會遭遇臺風、臺風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運輸業務,以及應該采取哪些物流應對措施等輔助決策信息。綜上,物流與氣象行業密切相關,在氣象行業特色高校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中應加強兩學科間的融合與交叉,使物流專業學生具備基礎氣象知識背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復合型氣象物流人才。
三、氣象行業特色的物流專業教學改革
將氣象行業特色的物流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以物流專業為主、氣象學科為輔,培養具有扎實物流管理理論和氣象學科基礎知識、具備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氣象勘測和制定物流決策的能力,可勝任國內外大型物流公司氣象分析或氣象部門物流指導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1.課程設置
為了更好地培養能夠進入物流領域的氣象學科特色畢業生,在本科高校學習的總八個學期里,可推行“1331”的教學課程體系:即所有物流專業學生在第一學期僅進行《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二至第四學期間開始學習物流管理專業必修課程與大氣基礎課程,同時在第四學期末安排為期2―4周的一次實習活動;第五至第七學期逐步深入接觸物流管理與氣象專業方向選修課,其中可在第六學期重點設置兩學科交叉銜接課程;最后第八學期,要求學生自主進行為期2―4個月的工作實習。
除“基礎課程+物流專業課程+大氣基礎課程+交叉學科銜接課程”這個課程體系設置外,物流專業也可結合氣象行業背景建立獨特的專業體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氣象物流經濟等學科,以鼓勵物流專業畢業生進入氣象領域工作。可引導物流專業學生選擇五門(中國氣象局要求非氣象專業進入氣象領域工作的學生必須培訓的五門課)或十門(南信大發輔修證書)氣象類課程,形成“氣象+物流”的綜合型人才,拓寬學生的就業面。
2.教學資源
(1)教材選擇
在氣象行業特色物流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合理選擇教材:物流專業課程方面應選用高質量教材,在引進、消化和使用國際優秀主流教材的同時注意適應我國社會物流發展的實際需求;氣象相關課程方面可依托學校優勢,采用學校氣象專家自編的教材,通過靈活施教更有利于提高氣象知識教授的質量和效率;而對于物流與氣象兩學科交叉課程,可選擇性組織資深物流專家與氣象專家共同合作編著教材并進行定點試驗,也可參考借鑒國外部分教材和最新研究進行篩選重整。
(2)師資隊伍
要培養出優秀的、有特色的學生,必須有一支特色化的師資隊伍做保障。氣象行業特色物流專業的師資力量應由物流與氣象專業兩學科教師組成,雙方專業教師都須完成對方專業基礎課程知識的學習,即氣象專業教師在教授課程之前需進行基礎物流培訓,同樣物流教師也需接受大氣科學基礎知識的普及。另外,應組織任課老師分期、分批到物流企業或氣象部門實習,參加各類培訓和學術活動,積極開展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和觀摩學習,掌握物流和氣象行業的新動態。同時可選擇性聘請一些從事相關工作的資深人士擔任課程的兼職教師。
(3)教學設施
氣象行業特色物流專業的教學過程涉及物流仿真模擬實驗和氣象觀察實踐環節:關于物流實驗室的建立,應注意側重圍繞物流核心業務流程和物流技術設備的操作、優化和管理,設置一些演示性實驗、模擬性實驗、制作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創新實驗,等等[3],可以秉承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結合、經濟性與方便性相結合的原則,聯合同一地區的其他高校積極整合資源,共同建立物流實驗室或物流模擬基地;有關氣象類課程實驗,可依托學校自身擁有的先進氣象設施優勢,與氣象類專業學生共用實驗設備,也可將簡單的氣象觀察實驗融進物流實驗室的整體規劃中。
3.教學方式
(1)教學手段
突破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手段,探索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等現代教學技術,這些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官效應和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反映學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等[4];注意推進啟發式教學,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學方法,如分組案例討論等。另外,由于特色專業的本身是物流與氣象的結合,故應該注意兩學科教學手段之間的相互借鑒,雙方以長補短、相輔相成,實現氣象優勢學科帶動物流普通學科的特色發展并快速形成競爭優勢的目的。
(2)重視實踐
一切理論知識脫離了實踐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氣象行業特色物流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實踐課程的編排與開展。實踐課程的設置應當基于現代物流的核心理論和關鍵流程,結合學校氣象行業背景全面系統地考慮,避免“空洞型”、“膚淺型”實踐課程的出現。可采取將實踐環節得分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求讓教師和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實踐,逐漸改變教師和學生缺乏互動、專業特色和行業發展相脫離的流于形式的課程實踐現狀。
(3)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并未關注氣象分析,這給氣象行業特色物流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間與機會。憑借氣象行業特色,積極主動地與大型物流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嘗試與企業共建物流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是理論教學的實踐訓練場所,是加強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和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平臺。氣象行業特色的物流專業可以采取與物流企業共同建立特色物流實訓基地,如運輸過程氣象分析室,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而且可為企業員工提供短期理論培訓,最終為企業培養定制專業方向的特色人才、為社會輸送實踐性強的復合型氣象物流人才。
四、行業特色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改革的推廣
各行業特色高校間天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點和優勢,如行業特色高校均是由過去的單學科走向多學科,人才培養上需要在多學科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設計,保持人才培養在行業中優勢和特點的同時迫切要求學生具有更廣泛的學科背景,體現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等。因此,本文所探討的氣象行業特色物流專業教學改革可在同類高校做適當推廣。
1.南京工業大學是一所由原先化工部門劃歸地方管理的以工為主的省屬高校,其化工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優勢學科,而物流活動與各種化學材料息息相關(物流運輸離不開包裝,包裝的質地、重量、抗壓力等都會直接影響到物資的品質),故南工大的物流專業可依托行業背景積極培養材料物流特色人才。
2.原隸屬于農業部的南京農業大學于2000年劃歸教育部,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學科,其主干農業學科接近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學的農業背景知識可降低農產品的物流操作成本、提升農產品價值、提高農業整體經濟效益。如若知曉某種農作物在倉儲時需要干燥的環境,則在物流倉庫選址時就會注意避開有地下水上滲的地區。故南農大的物流專業可重點關注農產品物流,著重培養農作物物流的交叉學科人才,有助于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
3.南京郵電大學也是由過去隸屬的郵電部被劃撥至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一所行業特色高校,其以通信、計算機等電子信息學科為鮮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領域有重要影響。而我國現階段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化系統功能欠完善,可以說,物流信息系統工程人才非常匱乏。所以南郵大也可以依托信息系統學科優勢開展物流專業特色教學,培養出可從事物流信息化工程的特色物流人才。
五、結語
綜上所述,依托各行業高校進行物流專業人才的特色培養,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物流人才的同質化現象,又可在行業特色學科的推動下提高物流專業教學水平,使物流真正成為具有專業特色市場和美好需求前景的新型熱門專業。然而,基于交叉學科融合的特色物流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其教學活動中不斷探尋合適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實現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多學科交叉特色的實用物流人才。
參考文獻:
[1]別敦榮.行業劃轉院校改革與發展的形勢、任務和戰略[J].閱江學刊,2011,(1):12-18,2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推動港航物流業快速發展,不斷提高港航物流人才隊伍的能力和素質,是為滿足國民經濟與現代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在培養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過程中,應加強培養學生具備行業的核心能力和職業素質。因此,本文立足天津區域經濟發展,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為例,首先分析天津濱海新區對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狀況與港航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有條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工學交替、四段互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具有教育理念先進、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培養環節體現互動和培養方案系統完整的特點,為港航類物流職業教育立足區域,服務產業,加速完善人才培養的實踐提供研究基礎和參考。
1 區域經濟發展對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天津市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
隨著國務院確立天津市濱海新區為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后,為港口和航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對港口與航運相關專業的學生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然而面對物流行業規模的持續擴大,目前物流專業人才在數量、質量上卻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1.2 天津市物流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專業能力強、文化素質高的特點
天津多數物流企業的現有從業人員的狀況不容樂觀,存在學歷水平偏低,物流專業人員占總體數量比例低,從事綜合業務的能力差的現象。
1.3 建設北方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對港航類物流人才體現三個層次的需求
戰略型物流人才。戰略型人才必須對企業的為了發展方向和管理體制進行充分研究,熟練把控物流業務全局,具備從戰略上分析企業未來發展趨勢。
管理型物流人才。管理型人才要對物流管理、進出口貿易等知識熟練掌握,熟練制訂有針對性科學的企業物流活動方案。
技能型物流人才。技能型港航物流人才則是指具有集裝箱碼頭、散貨碼頭、件雜貨碼頭業務操作和基層管理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從事碼頭調度、堆場計劃、泊位計劃、船舶配載計劃、港口倉庫管理、外輪理貨業務、船舶港口、碼頭安全管理、港口裝卸工藝和設備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層管理實用型人才。
在以上人才需求層次中,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業務操作能力強、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的優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來人才需求的重點,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2 高等職業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特點與能力素質標準
2.1 港航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普通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之處
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為例,港航物流管理專業是以港航商務管理、集裝箱運輸實務、外輪業務、集裝箱多式聯運、租船實務等為專業骨干課程;以港航法規、物流管理基礎、國貿實務與單證、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國際航運管理為專業基礎課程,這些專業課程都有“涉海”背景,其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要求也就有著不同的特別的要求。港航物流管理人才除了必須具備較強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外,還要求熟練掌握港口、海洋運輸等業務專業知識與技能。
2.2 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行業核心能力標準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港航物流管理人才應當具備持續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及時更新業務中遇到的專業知識,進而逐步培養和具備行業要求的核心素能:高水平的語言表達特別是熟練的英語溝通能力,可以滿足因為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協作部門多、流程環節多,必須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能力的要求;商務處理和運輸港口調度是港口和航運行業的核心業務崗位職能,對于這種需要多方協調、不可預測突發性的工作環境較多的情況,應當具備較好的人際溝通技能、組織協調能力、對突發事件的隨機應變能力;熟練掌握對國際商品貿易進出口流程、各環節的業務單證處理操作、港口內各類型船舶的進出港作業管理能力和港口倉儲與配送運輸操作能力。
3 高等職業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現有條件及存在的不足
在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創新與實踐,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形成了以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團隊,聘請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雙向交流,提升現有教師企業實戰經驗,采用外引內培等方式提高本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教學實力。港口航運實踐實訓教學資源在國內高職院校處于領先水平, 內陸堆場營運管理系統實訓室、CFS貨運站營運管理系統、集裝箱碼頭營運管理系統實訓室、件雜貨散貨碼頭可視化綜合生產管理系統實訓室、典型港口機械仿真訓練實訓室等先進實訓設備和軟件系統在教學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具體港航業務環節的實際操作能力。面對成績,也要看到由于種種原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物流行業、企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些不足在其他高職院校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應該格外關注。
(1)往屆畢業生整體就業質量有待提高
具體體現在專業對口率低、畢業生工資收入水平不高、職位提升速度緩慢等。分析原因主要為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創新性不足,在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面前,很多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足,工作創新能力欠缺,整體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2)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校企合作雖然初具規模、正常開展,但是由于校企雙方利益互補上沒有做到互利平等,所以在校企合作上呈現學校積極性遠高于企業,因此,企業為學校提供的學生實習環節、教師頂崗實踐、橫向科研課題的合作開發等資源相對較少,學校也不能及時掌握行業的新發展、新信息。
(3)人才培養的管理運作機制阻礙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實施
現有教學評價體系仍然是以期末考試為主要的最終評價標準,對于過程性評價沒有給予足夠大比例的側重,考試方式還是以理論試卷考試為主,對于動手實踐操作型考試方式的應用較少,盡管實踐教學、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但遠沒有形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現代高職教學與評價體系,這種現狀阻礙了高職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4 高等職業教育港航物流管理“工學交替、四段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以上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嚴重阻礙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因此,在考慮專業的現實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獨特之處,針對存在的不足和代表性問題,提出了港航物流管理“工學交替、四段互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港航物流管理“工學交替、四段互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含義是在學院與企業之間雙向交互,企業學校雙向交互,人才培養過程的各組成環節緊密連續性的互動。即企業與學校互動、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互動、授課講師與學生互動、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互動、知識學習與校外實習鍛煉互動。同時設計了四個層段的工學交替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實施過程中,學校與校外物流實訓基地及實習企業緊密合作,在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課程改革建設、科研課題共同開發、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創新等方面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人才培養過程由四個層段構成,各階段互相銜接,通過校內港航物流課程的管理理論學習、校外港航實習實訓基地的實操實習、校內工學交替的港航物流管理職業崗位能力訓練、校外頂崗實習四個層段,逐步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崗位技能、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具體實施包括:
第一層段:首先學生在入學后,主要安排在學習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通過學習能夠掌握專業所需要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通過人文、價值觀等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第二層段:為學生安排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技術課程的學習,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專業認知實習。近年來,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在與天津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天津大亞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中通遠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等幾家物流企業的校企合作中,嘗試了吸納企業優秀專業技師補充到教學一線和開發橫向科研項目資源,創新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實現學校與物流企業資源共享、合作雙贏。在將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環節進行實施的過程中,分析整理出如下經驗與啟示:
(1)創建平穩運行的實習實踐平臺,保證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物流管理本身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此在高職港航物流專業的辦學建設中,通過校企對接,建設足夠數量、合作緊密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實習和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提供平臺。
(2)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港航物流管理專業建設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廣泛采納來自港航物流企業的專家的建議,對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進行系統合理的安排。在教學過程中,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嘗試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將核心課程課堂搬到企業作業現場,實施校企兩地授課的教學組織方式,將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學完本課程后,使學生在專業崗位操作能力、事務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3)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物流人才的過程中,多次聘請物流企業經理來學校向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與企業文化教育,組織學生來到企業生產工作現場參觀,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相互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吃苦耐勞、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學生通過在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下的鍛煉與企業教師的現場指導,在實踐中對港航物流管理基本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從而獲得港航物流企業運作管理以及港口、航運的業務操作崗位所要求具備的技能。
第三層段:教學組織以考取相關的職業崗位從業資格證書為重點,讓學生在校內利用仿真實訓,例如企業貨代管理系統實訓室、內陸堆場營運管理系統實訓室、CFS貨運站營運管理系統、集裝箱碼頭營運管理系統實訓室等,學習港航物流管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課程設置以“港口生產崗位和港航服務崗位”為主線,圍繞船、港、貨、線四個方面,進一步體現港航物流特色,以專業就業為導向,提升專業對口就業。通過將專業課程、技能課程分類分層,使學生能清晰每一崗位對應的課程及技能要求達到的標準。該體系突出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人才培養特色。
第四層段:到企業實戰練習。學院通過組織企業招聘雙選會等形式,幫助學生成功應聘,進入簽約企業完成帶薪頂崗實習,未能應聘成功的學生學院安排其去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畢業論文的寫作和論文答辯同步進行,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通過企業崗位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使學生學習掌握的工作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無縫對接,個人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在未來職業發展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此外,針對港航物流企業的具體業務崗位對相關技能的要求、區域經濟發展對港口與航運物流服務業總體服務質量需求,港航物流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四段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港口與航運物流業“職業崗位能力、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職業核心能力、工作創新能力、個人綜合素養”五位合一作為人才培養總體目標,持續深化在學生實習實訓環節的校企密切合作,同時校企在科研項目上進行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最終通過深入推進實施校企融合、教學中堅持實踐育人,采用先進人才培養方式等提升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陶經輝,張曉萍,等. 物流產業發展與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 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09(1):106-110.
[2] 鄭麗娟,胥洪娥. 基于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7(4):121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物流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變得越來越為重要,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來越大。各大高校為了順應市場的需要,紛紛開辦物流管理專業。而高職,作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在技能型物流人才培養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因為物流行業的特殊性,高職培養出來的具備較強動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層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專業課的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為社會需要,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關鍵。
一、現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介紹
目前,現有的高職在進行物流人才培養時,一般會開設的專業課有:
物流基礎:有的院校把這門課程叫《物流管理概論》、《物流管理實務》等。它是對物流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使剛進入物流管理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對物流有個大致的了解。
運輸管理:又叫《運輸管理實務》、《運輸作業與管理》等。這門課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技能課,在學生學習完《物流基礎》之后開設。主要是對運輸這項物流基本功能進行全面介紹。高職類院校在進行這門課的教學時,會更為偏重對各項具體運輸操作實務的介紹。
倉儲與配送管理:有的院校會把這門課細分成《倉儲管理實務》、《庫存管理》與《配送管理實務》。它也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技能課,學完《物流基礎》即可開設。主要介紹倉庫及儲存管理、庫存控制與管理、配送管理等專業知識。
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有的院校細分成《采購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兩門課程進行教學。它介紹的是企業物流中非常重要的采購物流知識,以及現代物流管理升級到供應鏈管理后的供應鏈相關知識。一般在三年級開設,是物流管理專業里較難的專業課。
物流信息管理:主要對現代物流領域中用到的各種信息技術與相關軟件進行介紹。學習完《物流基礎》、《計算機基礎》、《運輸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課程后,即可開設本課程。
國際物流管理:有的院校會開設成《國際貨運》,是專門針對跨國的物流活動,進一步說主要是針對跨國的貨物運輸活動進行介紹。隨著全球化越勢愈演愈烈,這門課程的重要程度不斷上升。
第三方物流管理:作為現代物流企業的主要形式,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營與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本課程主要介紹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的業務、運營模式等。
二、具有財經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的重要性
以上課程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時會開設的專業技能課,從這些課程的設置來看,大多數院校在進行物流人才培養時都會注重與物流業務相關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就目前企業的現狀來看,從事物流工作的員工光具備操作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現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第一利潤與第二利潤已被挖掘殆盡,如果再沒有新的利潤源出現,很多企業將無法再立足于市場。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是“黑大陸”,是“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想要獲得這“第三利潤”,想把“黑大陸”點亮,想開墾豐饒的“處女地”,不是光靠學者們進行研究就可以成功,也不只是企業老板意識到就可以實現,而是需要企業在崗員工時刻牢記物流成本費用控制,工作時付出有效的實際行動來才行的。
因此 ,作為為社會培養物流人才的高職院校,應意識到給學生灌輸財務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知識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數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業院校并沒有開設與物流財務成本管理相關的課程,最多也只是開設了《會計基礎》或《財務管理》等課程,并沒有專門針對物流財務成本管理與控制的課程。然而,物流的財務成本管理,并不同于企業其他經營項目的財務成本管理,它更為復雜,更為隱蔽,也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間,不是普通會計、財務類的基礎課可以教授的,這一塊空白急需填補。
另一方面,現在各大高校都在開設物流管理專業,使得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驟增,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加。為提高畢業生競爭力,同時也提高學院的就業率,應使畢業生在專業技能上具有其他院校畢業生不具備的優勢,而對物流財務成本管理的能力就是一大特色優勢。
三、開發具有財經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以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為例
為了填補物流財務成本管理領域的教育空白,在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中應增加一些具有財經特色的專業課程,必要時需要院校根據需要自行開發相應的課程。以本文筆者所在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為例,為使畢業生更適合市場的需要,也為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院校特色,在設置教學計劃時,加入了一些學院自行開發的財經特色物流專業課,以培養學生的財務成本管理能力。
(一) 物流費用結算實務
根據傳統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計劃,財會知識的教學和物流知識的教學是分開的,甚至是沒有財會知識的教學,這就造成了現在市場上的大多數人才 “懂會計不懂物流,懂物流不懂會計”。本課程的開設目的,是為使學生能了解企業中有哪些費用屬于的物流費用,培養并訓練學生運用會計的方法對物流費用進行計算、核算和結算。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如下:
本課程在學生學習過《物流基礎》、《會計基礎》、《運輸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課程后開設,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先介紹各項物流費用,再根據大量真實企業發生的物流費用案例,講解如何計算這些費用,又如何把這些費用記入企業的帳務中,講解完學生即刻進行相關實訓操作。通過學習,學生能自己動手對企業物流費用進行區分,計算與賬務處理。
(二) 物流外包項目財務評價
根據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物流合理化的一大途徑是運用“社會化物流體系”完成企業物流工作。 所謂“社會化物流體系”指的就是為公眾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這門課程中的“物流外包項目”指的就是普通企業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實施的項目。一個物流項目是企業自營,還是外包?如何通過成本分析進行判斷?如果把物流項目外包,如何進行外包的成本分析?而作為物流服務承包商的物流企業,完成物流服務的成本如何估算?以上問題是《物流外包項目財務評價》課程主要教授的內容,具體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如下:
現代物流實訓場室建設是強化學校物流專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彰顯辦學特色、吸引生源、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和提升職業素質的基礎保障,是專業教師教學教研的重要平臺。謹以此文對現代物流實訓場室建設的一些問題做些有益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中職學校物流專業實訓場室建設的現實緊迫性
根據權威機構的一項調查:“物流專業人才已成為21世紀十二個緊缺人才之一”。而我國中職學校物流專業開設時間較短,處于起步階段,學校的專業教育缺乏專長及特色,教學環節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作為物流專業應用型藍領的培養搖籃――中職學校,通過開設出有地域特色的物流專業,建設好中職學校自己的物流實訓場室,從而培養出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物流專業藍領人才。而這類人才的培養,除了在課堂教育教學來完成以外,物流實訓是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中職學校物流專業實訓場室的建設實際上就是要搭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
二、中職學校物流專業實訓場室建設的意義
我們知道:國外很多國家的物流從業人員必須接受職業教育,獲得從業資格之后,才能從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在美國就是由物流協會組織,全面開展物流在職教育,為物流產業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目前我國物流人才短缺,已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所以,培養更多適應現代物流的實用型操作與管理人才是符合市場需求,并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
現代物流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操性極強的專業。為了實現我們的職業培養目標,除了課程體系的建設之外,還大大力完善學生的實訓課程,加大實訓場室建設投入和使用。因此,職業院校在物流管理專業實驗實訓建設上,要按照物流企業的需要,改革實踐教學,豐富實訓項目;使實驗實訓環境既具有教學和培訓能力,還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技術開發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在功能上實現產、學一體化,要避免與工作實際脫節的虛擬實驗環境。
三、我校現代物流實訓場室建設的目標
中職學校物流專業培養目標就是: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努力使中職學生成為就業面廣的復合型操作人才。我校的物流實訓場室的總體目標是:建設一個具有較強社會適用性和設備先進性,管理科學規范和高使用率的,能夠滿足教師教學教研需要,能夠服務南海經濟發展,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有學校特色的,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現代物流實訓場室。為學生提供靈活、真實的物流實訓環境和教學環境,為校企合作方式搭建有效的溝通交流平臺。
四、中職學校物流專業實訓場室建設的存在的問題
1.物流實訓場室建設缺乏地域性特點,沒有地域特色。在我們曾經參觀過的一些物流實訓場室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特點:共性的東西太多,缺乏自身的特點。盲目引進所謂“先進設備”,不顧本地發展的實際和本地實際對人才的需求,導致了部分資源的嚴重浪費和閑置,實用率不高。
2.低水平重復建設,存在盲目性。所有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學校,幾乎都是沖著“物流熱”辦起來的,缺乏調研、論證。必然導致定位不準,針對性不強,專業缺乏競爭力等不足。
3.專業實訓場室建設和設備引進嚴重滯后現實發展的需要。物流專業人才特別強調動手實操,實踐能力是檢驗一個物流專業人才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但是,我們看到的,所有中職學校在“物流熱”的指引下,都紛紛辦起物流專業,培養物流人才,但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硬件的支持。簡言之就是物流專業的實訓室建設和設備引進嚴重滯后。
4.物流專業師資的匱乏直接影響到物流實訓場室的建設和發展。專業師資方面,專業師資十分匱乏,物流專業人才從高到低都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有些學校在引進一名物流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未能如愿。而目前部分中職學校現有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教師,幾乎都是相關專業的教師經短期學習培訓后改行的,這些都足以說明師資匱乏是影響物流專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實訓場室管理不到位,社會效益低下。有些地區的中職學校的實訓室建設缺乏較長遠的規劃和和科學管理,有限的經費使用分散,場地設施浪費大,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使得很多中職學校的物流實訓室落入到了“小而全”的局面。實訓室設備使用效率低,整體效益不高,影響到實訓場室的長遠發展。
五、我校物流實訓場室建設幾點建議
1.突出地域特色,堅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南海區作為廣佛兩地的銜接區,在整個都市圈的物流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物流業的發展基礎穩固。近幾年,南海就達成了22個項目的合作意向,簽約總金額達到51億元,大大地推動了南海物流與國內外物流業的合作。在未來,南海還將以現代的物流理念引領住物流業迅速發展。根據南海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南海區的現代物流業發展,將重點著力于推進物流中心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
我校物流專業實訓場室建設離不開南海物流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南海經濟發展服務,為南海本地物流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是我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實訓場室建設方面必須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多聽取來自企業的聲音。強化地域特色,突出我校在物流專業建設方面的特長,“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能集中辦好有特色有生命的實訓場室。我們應該結合南海區域發展走“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學習先進地區的做法。這樣的模式符合現代物流“應用性”的特點,也符合企業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
2.堅持先進性和發展性結合
物流實訓場室建設必須確保堅持實訓場室建設理念的先進性以及設施設備具有先進性。努力做到設備和技術高起點,緊跟物流技術與實驗教學手段的最新發展動態,注重網絡技術、自動識別技術等的綜合應用。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搭建好我校的物流基本操作平臺,如叉車訓練場、自動化立體倉庫、裝卸搬運設備及各類貨架等。同時緊跟現代物流教育發展趨勢,堅持引進先進設備,堅決淘汰落后無用設備,為學校吸引生源,為學校教育教學,為學生實踐操作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3.堅持實用性和可操性融合
我校建設物流實訓場室建設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實踐實操環境。所以與物流實訓室對應的物流實訓課程必須強調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中心的規模、設備、管理方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因此,在物流實訓場室的建設中,應該結合物流發展的新趨勢,開發出操作性強的校本實訓課程,做好物流實訓實操課程的設計,增加新實訓內容,提高實訓的效果。
4.堅持服務社會與效益統一
可持續發展是我校物流實訓場室建設方向。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學校教育教學,還要加強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強與政府部門和營銷、物流等行業協會的聯系,面向社會,充分發揮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的功能,力爭物流實訓場室效用最大化。同時,鑒于實訓場室的日常維護管理,設備的添置,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實訓場室在保證學校教育教學教研的同時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只有這樣,實訓場室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才能真正地為本校師生服務,為地區服務。
結語
現代物流實訓場室建設是強化學校專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彰顯辦學特色、吸引生源、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和提升職業素質的基礎保障,是專業教師教學教研的重要平臺。中職學校物流專業發展必須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加強校內校際合作,調動社會、企業資源,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中職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根據本校培養目標的定位,著重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辦出本校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的行業,特別是在電子商務急速發展的帶動下,物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通過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及相關的支持物流產業發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標。
物流業的發展,帶動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會對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據相關文獻[1],我國對高級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長。總的來說,物流人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流管理人才,一類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數量相對較多,培養模式較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專業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較為匱乏,培養模式也不成體系。主要是因為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個復合性的新興交叉學科,需要以專業特色為基礎,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對物流工程方面的規劃、建設、管理、信息、技術等多系統進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應是一個具有專業背景和專業特色的交叉性復雜學科。
如何培養出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將結合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特色,以此專業為背景,對物流工程專業人才特質進行探討,提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對加快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促進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專業人才特色
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04)中,將物流本科專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歸屬于管理學內的工商管理(代碼1102)中的物流管理專業;另一類是歸屬于工學內的交通運輸(代碼0812)中的物流工程專業。本文研究的則是后一種情況。物流工程專業大都是依據各高校的某些較強的工科專業延伸而設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專業都體現了背景專業的特色。如以機械專業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設施設備等;以計算機、控制學科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貨物跟蹤等;以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綜合運輸體系、貨物運輸組織等。因此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大都設立在不同的專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也將與特長專業相結合,制定出適合背景專業優勢的物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復雜交叉學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學科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其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管理、信息等學科及相應的背景工程學科,是這些學科的交叉性的新興學科,其特征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的交融結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工程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物流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屬于復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礎知識和現代物流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還必須具有工程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的能力,每個學生應發揮自己的特長,如數據分析能力、編程能力或者系統規劃能力,以滿足物流行業針對性的人才需求。
針對交通運輸工程專業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不僅必須具備工程學科的思維能力,還必須具備專業特色能力,如解決物流系統中與貨運相關的交通問題的能力。
2.企業物流和社會物流。目前的物流行業高等人才大都從事的是和企業物流相關的工作,企業物流注重的是對企業生產、運輸流程的規劃和調整,最終達到節約企業運營成本的目的。隨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物流系統的發展,為了滿足行業對于社會物流相關人才的需求,高校應轉變思維,在掌握企業物流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將社會物流的思維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擴展視野,以全社會為研究范疇,研究社會物流體系結構和運行規律;研究流通網絡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暢;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進的技術來保證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運行等。
社會物流系統研究主體將是全社會,具有不確定性、動態性、復雜性等特征。如全社會物流成本問題、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問題、物流節點布局問題、物流搬運設施設備等問題、物流行業標準問題、物流政策法規問題等。物流工程專業大都研究社會物流系統問題。
3.交通運輸工程和物流工程。針對大部分非專業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應就是貨物運輸,將物流與運輸混為一談。對于交通運輸工程與物流工程這兩個不同的專業,兩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點。
交通運輸工程是研究支撐人和物移動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及相關的交通運輸組織優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術等的學科。人的移動是客運,物的移動是貨運,而貨運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物流系統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在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支撐下的物流工程學科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如何發揮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優勢去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物流工程學科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交叉知識非常普遍。加強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識的滲透,可以培養物流工程專業學生的物流仿真、貨物跟蹤、路徑優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強以傳統水運管理科學的知識滲透,則可以培養學生港口物流專業方面的能力;加強交通規劃和管理知識的滲透,則可以培養學生物流配送網絡和節點規劃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創新是培養模式的精髓,如何通過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去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的專業性人才。所謂創新就是改變傳統培養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否是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培養成果來加以檢驗,而成果就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即培養的人才是否是創新型的,而要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一定是通過創新性的課程體系、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及創新性的師資來達成培養目標。
物流工程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要結合專業特色。如具有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特色,具體體現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及師資配備等多方面,充分體現了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特色。
1.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具有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特色的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培養物流工程專業的普適性人才,更應培養具有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特色的專業性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要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學習經歷;掌握從事具體交通運輸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與管理工作所需的相關科學知識,以及物流工程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交叉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技術手段;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并考慮經濟、環境、法律、法規、安全等制約因素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勝任物流工程及相關(如交通運輸)領域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咨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來,具備創新意識以及終身學習、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具有專業特色的綜合性物流工程專業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專業依托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支撐,培養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需要熟練掌握社會物流系統中的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貨物運輸組織、管理及控制,企業物流的運作、管理控制過程及物流方案設計優化。
經過卓越工程師專業的培養,其目標是使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能夠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運輸工程方面的專業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具有運用物流及交通運輸技術綜合分析和解決物流系統規劃與貨運交通等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
總之,依托交通運輸工程特色專業的物流工程人才應該掌握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1)物流工程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方法。(2)針對物流工程系統中的專業問題,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技能。(3)針對物流系統中有關的交通問題,要有系統觀點、工程理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4)熟悉國家及政府管理部門關于物流與交通運輸發展的法規、政策及規定,掌握現代物流體系及交通運輸發展的動態及前沿。(5)要有自我學習、不斷更新、不斷進取的能力。
2.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好的課程體系能夠達成培養目標,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課程體系是學生獲得許多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想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必須要建立科學系統、富有創新思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在培養目標中已分析了專業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應該圍繞培養目標展開。針對以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背景的物流工程專業,在分析專業特色的基礎上,課程體系應以模塊形式加以構建。各模塊之間既有內在關聯又有內容上的區別;在模塊內部使用公共的基礎理論知識,避免原有課程設置中的許多基礎知識在多門課程中重復,既能節約課時,又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幾大模塊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針對我校的物流工程專業,在充分調查現有課程體系成效的基礎上,分析現有課程體系的不足,在借鑒國內外高校成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充分聽取專業人士意見,對課程體系展開調整優化。初步設想建設以下幾大模塊:(1)公共基礎知識模塊。主要是數學、外語、計算機、人文課程等,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基本知識能力。(2)專業基礎知識模塊。主要是交通運輸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專業可能用到的方法論方面的課程,如概論、專業基礎課程、運籌學、建模方法、數據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與貨運交通專業模塊。主要是圍繞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關社會物流系統而展開的課程,以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如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物流節點規劃設計、貨運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塊。主要是針對企業物流方面展開的課程,包括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物流設施設備等。(5)教學實踐創新模塊。主要是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綜合能力,主要通過創新大賽、創新課題、課程設計及產學研合作基地實習加以完成。(6)畢業論文設計模塊。畢業論文及設計主要來檢驗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及發展潛力。
3.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應圍繞培養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幾種:(1)理論教學的創新。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經典理論的同時,引入該學科的前沿性知識及探索性問題,增強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2)案例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將實際工程案例引入課堂,也可聘請校外具有實際工程經驗的專家進入課堂進行案例教學,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融合貫通,加強學生對實際工程問題的認識能力及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3)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理論教學過程中,結合工程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現場調查,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到產學研合作單位進行教學實踐,參與到實際工程項目,體驗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結合。(4)研討試教學。研討試教學將圍繞某個探索性問題或者實際性工程問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展開研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5)論壇試教學。組織專家論壇、企業家論壇及教師學生論壇,也可以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開設各類學術講座,充分利用專家、企業家的理論前沿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另外,在創新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如實驗室、產學研基地、項目合作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
在建立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充分利用我校交通運輸工程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優勢,嘗試建立本科“導師制”,將物流工程專業本科生分由若干導師指導,圍繞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課題,指導學生參與理論及實際研究,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提前進入導師的研究領域,參與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能力。
4.師資力量的配套。師資力量是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名師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專業師資應該大力引進,引進學術帶頭人及青年優秀人才;同時,對現有師資要進行培訓、進修,為其提供出國進修和研討的機會,還可以派青年教師去物流企業掛職學習,更好地了解物流的運作模式,將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帶回學校,讓物流工程專業更貼合社會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別是物流工程這種立足于應用實踐的學科,更應該多邀請行業專家學者或物流企業家來學校講學,進行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于物流行業發展的認識。
5.教材資料的更新。教材資料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專業特色,目前,國內高校的物流工程專業尚沒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體系。當務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運輸特色)的各高校間應加強合作與交流,組織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和編寫物流工程學科的系列教材。對于國外優秀的物流工程類教材,應加以引進和翻譯,尤其是國外物流工程及貨運交通相關案例書籍的引進和翻譯;對于國內實際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編寫成課程案例集。經典理論、學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資料體系對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是極其重要的。
四、結語
作為實用性、工程性很強的物流工程專業培養出的創新人才,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物流系統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商業模式的改變,對物流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為培養輸送人才的基地,必須要緊緊把握物流工程專業發展的方向,圍繞學科優勢,制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林兆花,燕珍,蔡曉麗.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物流技術,2013,32(2):258-28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305-02
一、上海三所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結構分析
中國物流管理專業教育從2000年國家恢復物流管理專業開始,截至2010年全國開辦物流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284所[1]。上海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自2001年同濟大學首次招生開始,至今已有17所高校開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見表1)。
1.華東理工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結構。華東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主要特色是培養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工程管理、信息技術,既能從事制造、儲存、運輸、配送、貨運等領域的物流管理工作又能從事信息管理、企業管理、進出口貿易、市場營銷等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其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包括公共課程、大類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四大平臺,四大平臺課程學分分別是39、37、41和33,占總學分150的比例分別是26%、25%、27%和22%。專業課程設置更注重工科背景,開設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例如房地產經營、博弈論、技術創新等。
2.上海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結構。上海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以商業連鎖配送物流為特色,偏重于管理。培養目標是掌握相關物流法規和現代物流管理理論和方法,熟悉國際物流運作慣例,具備物流現場管理、系統整合規劃、物流產品設計等較強實務運作能力的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其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必修課、學校通識科、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實踐教學五大模塊,五大模塊課程學分分別是58、9、40、24、10和25,占總學分166的比例分別是35%、5%、24%、6%和15%。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商科背景,在專業選修課中又細分為流通理論、商業管理和商業物流三個子模塊,開設了諸如連鎖經營原理、流通經濟學、高級商業數據分析等特色課程。
3.上海金融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結構。上海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以物流金融管理為特色,側重于物流與金融的融合,培養具有物流金融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從事現代物流企業和商業銀行的物流金融業務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專門人才。其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包括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和實踐教學四大平臺,四大平臺課程學分分別是72、29、40和26,占總學分167的比例分別是43%、17%、24%和16%。專業課程設置注重金融行業背景,開設了諸如金融學、財政學、投資學、國際金融學、國際結算、物流金融運作管理、物流金融風險管理等體現金融特色的專業課程。開設物流專業課程包括:物流學、運輸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成本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國際物流、采購管理、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
二、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分析
1.課程體系不完整、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從總體上來說還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特色,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隨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更沒有考慮自己的專業特色或者畢業生就業定位,從而導致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趨同,無法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2.課程體系無特色、缺乏從戰略高度審核人才培養目標所需課程體系結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具有比較典型的行業背景,因此,其專業課程的設置都表現出較強的院校主觀色彩,而缺乏專業發展的共性,專業方向比較分散。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統一規劃,不能從戰略高度審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需要的課程體系結構,從而導致培養方案制定的過于寬泛,側重點不突出,特色課程不明顯,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缺乏特色,無法在就業中占有優勢。
3.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缺乏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國外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更多的強調從整個管理角度組織、控制、協調物流與供應鏈環節,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而中國物流管理專業課開設較多的是物流功能類課程,缺乏戰略類課程和對整個物流環節的控制與管理,不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4.實踐類課程比重薄弱、缺乏高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在設置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理論教學所占比重過大,實踐教學內容太少,理論不能很好地與實際相結合,導致畢業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與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由于中國物流管理專業教育由于起步晚,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形成了以傳授學科知識為主的傳統型教學模式,最終必然造成畢業生不能適應企業的實際崗位,難以真正的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應用。
三、優化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建議
1.廣泛調研人才市場需求、優化課程體系設計思路。各高校應充分發揮自有的優勢,依托各自原有的優勢學科,建設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結合專業培養目標,設計特色鮮明、滿足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在設計課程體系時要做到三個結合:課程體系結構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從戰略高度審核人才培養目標所需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建立模塊式的專業課程體系;當前課程結構要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從畢業生長遠職業生涯考慮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2.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整合和優化配置教學資源。特色課程建設是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新建本科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時,要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通過整合包括經濟與管理的學科資源、校內校外的教學資源、企業和政府的協作資源,將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相互融合,構建適合學生基本實踐技能培養與綜合素質提高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
3.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強化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現代大學教育,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拓寬專業基礎和專業口徑,是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科技加速發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業的有效途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系統科學的對不同學期各種課程的開展做恰當的安排,課程的設置應本著基礎課為平臺、專業課為支柱、選修課為延伸的思路,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循序漸進、統籌兼顧,既要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又要為學生的深入學習拓展空間,在強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4.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和力度。從所調研的三所高校來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比重還是比較低的,如上海商學院和上海金融學院的實踐教學學分比重分別是15%和16%,而華東理工大學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和“211工程”高校,其實踐教學學分比重就高達2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和力度。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物流實踐和課程實驗新體系。拓展實踐性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到物流公司、大型倉儲基地、貨物集配中心等處實習,形成對物流系統各個結點的感性認識;建立一批適合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專業教學設施,包括開放性實驗室、網絡實驗室等。
參考文獻:
[1] 張紅麗.面向應用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2] 印璽.財經類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比較與創新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11,(34):165-166.
[3] 李開.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3):148-149.
Abstract : This paper makes the exploratory study for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the applied colleg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當中發展最快、最具有蓬勃活力的一個朝陽產業,同時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而行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系統工程質量要求,除培養目標、知識結構和能力及結構等模式外,還必須建立實現能力指標任務的功能保障體系,即設置科學、優化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的反映。科學的課程體系是人才知識和能力的優化組合。而這一組合還必須與社會需求、社會環境、學科屬性相符合。
1.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專業建設目標
1.1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掌握經濟、管理和電子商務的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術,具備物流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夠從事電子商務、物流實際工作且具有相關學科知識和一定的電子商務物流實際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精通各種運輸、倉儲、配送業務與技術,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深諳現代物流運作規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1.2課程建設目標
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同時著眼于夯實基礎、突出創新、注重能力的原則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具體規劃如下:
1.2.1在現有課程全部達到合格課程的基礎上,主要專業主干課都能使用專業教學軟件教學。
1.2.2抓住課程建設的重點,根據各門課程的不同情況結合電子商務相關專業,提出了與行業相結合、突出專業特色、與就業需求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措施。
1.2.3隨著我國物流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不斷對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做動態的調整,注重課程體系的相對穩定性和動態靈活性。
1.3實訓基地建設目標
建設模擬性、生產性、開放性的“多環節、多崗位、多流程”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各項目的專業技能訓練。
建設集專門化、現代化、多功能,集運作、信息管理、管理決策于一體的校內模擬仿真實訓室,加深學生對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熟悉物流業務流程,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管理類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專業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探索訂單驅動的物流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學院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辦學模式下,能適應嶄新的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的電子商務的信息流、商流、金融流、物流操作管理工作。適應到企業、機關、學校、醫院、金融、外貿、物流、商場和連鎖超市等部門從事電子商務營銷操作、管理及技術工作。培養具有區域特征和競爭優勢的既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個性發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經營”的高素質技能型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人才。
2.2構建“寬平臺、多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
針對地區差異、行業特色、專業人才需求層次、職業崗位能力、職業素質與知識點進行調研,針對運輸、倉儲、配送、采購、營銷、信息等主要崗位群設置課程,整合課程內容,動態調整與優化專業教學方案,構建與物流職業崗位緊密結合的“寬平臺、多方向”課程體系。
2.3建設模擬性、生產性、開放性的實訓基地
以職業崗位技能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本點,以作業流程為導向,按專業基礎實訓、專項技能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和生產頂崗實習四個層次建設專業實訓實習基地。實現校內實訓基地的模擬性、生產性、開放性,校外實訓基地的生產實踐性、頂崗實習性、技術服務性。
2.4構建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專業群
電子商務和物流業都是一個兼有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特點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務產業,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覆蓋物流市場,電子商務物流技術,物流基本功能,電子商務下物流模式,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管理,基于互聯網的國際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方法等內容。在物流運作鏈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貫穿其中。而“物流”需要物流管理專業的支持,“商流”需要市場營銷專業的支持,“資金流”需要會計專業的支持,“信息流”則需要電子商務專業的支持。連鎖經營作為一種現代流通業的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在21世紀的今天呈現著快速發展的勢頭,發展連鎖經營急需大量的連鎖經營專業人才。
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有利于資源共享,形成實踐教學優勢,降低實訓基地建設成本;有利于形成師資隊伍整體優勢,增強專業競爭力;有利于滿足企業崗位群或產業鏈的需要;有利于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支撐重點專業形成特色和品牌優勢;有利于帶動專業群其他各專業共同發展。
3.應用型本科院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考察國內外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實現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采用多種模式:
3.1以信息流管理為主體的特色模式
這一模式以信息流管理為特色,即加強信息搜集、存儲、轉換與資訊利用方面的知識課程,重在學生的電子商務的信息處理與資訊利用的能力上。
3.2以物流管理為主體的特色模式
這一模式以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為特色,即加強經濟學基礎知識教育,重在商務活動能力的培養上。
3.3以資金流管理為主體的特色模式
這一模式以資金流管理為特色,即加強金融、貨幣銀行、會計、審計學方面的基礎內容教育,重在電子商務資金流管理能力的培養上。
3.4電子商務技術為主體的特色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研究電子商務活動的技術支撐體系,重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培養上。
3.5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集成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知識模塊,實現寬口徑、復合型的課程設置教育目標。
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應根據社會多元多層需求及自身實際情況而定。但作為物流專業教育,是推進社會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工作。而物流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物流專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必須以質量為本,以物流本質內涵為主體,否則,則不能稱之為物流教育。
教育部物流指導委員會、中國物流協會2010年物流教研教改課題
民辦高校物流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課題編號 JYJ09034
參考文獻:
“十一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中國較早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發揮特長,確立競爭優勢,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由于各高校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各高校在專業特色的建設過程中重宣傳、輕建設,或者只是簡單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專業特色,到目前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辦學特色的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該方案認為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對辦學特色的解釋涵蓋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特色以及各學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為專業特色來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特有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有一定穩定性,并被社會認可。
有關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國內學者謝朝陽等(2009)、馬晶(2008)等結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主要從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專業特色等同于人才培養特色,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區域經濟優勢對本校的特色專業進行規劃建設,本文擬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結合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在此基礎上,著手培育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特色。
一、依托區域優勢培育專業特色
1.打造食品工業強省的戰略機遇。河南省基于全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的戰略要求,力求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從普通農產品到優質農產品生產,從初級農產品到深加工增值,從“賣原料”到“賣產品”,河南省農業產業演繹著深刻的嬗變,向農業強省進一步邁進。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業經濟總量居全省工業行業首位,居全國食品工業第二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全國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一個標志性變化,這種源自農業的經濟增長,為向經濟強省跨越,實現“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將食品工業列為省戰略支撐產業加以支持。規劃明確指出,以河南省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為契機,極力推進食品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相結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把河南建設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強省,實現從“中國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設鄭州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河南作為全國交通樞紐,一直努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物流園區,《鄭州現代物流中心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為中心,在鄭汴路、金水東路(鄭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兩側區域,并逐步向開封方向展開,規劃建設集市域、區域和國際物流于一體,具有多式聯運、集裝箱中轉、貨運、保稅倉儲、分撥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務等功能的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成為鄭州中心物流樞紐主要的功能載體、中西部地區優勢突出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和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在全國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河南省必須以發展新型工業化為契機,抓住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機遇,以及河南省開放帶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時必須考慮我省新時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實現新跨躍、新崛起的“動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為背景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專業特色培育的實踐
河南工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過長期的積淀,專業凸顯了河南工業大學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研究領域的學科優勢,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河南省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分析,我們認為河南省新型工業道路、糧食核心區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物流樞紐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大了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人才的需求,但現有的專業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河南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
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須緊扣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河南省貿易的區域性貿易特點,加大與相關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的溝通力度,廣泛征求相關業務部門意見,集思廣益,以河南省經濟建設與發展為導向,推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以培養具有較系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及實務知識,具備國際商務溝通能力、國際物流管理、國際市場分析能力、國際貿易運作能力、從事國際農產品貿易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于河南區域經濟建設。特色專業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用人單位訪談等途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進行調研,進而對該專業特色培育開展規劃等工作,圍繞該專業特色培育的需要,我們主要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特色培育,并將教改成果體現在最新版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期待落實到教學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評價,不斷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會公認并產生一定影響。
1.師資隊伍:企業家進課堂。河南省獨特的區域優勢造就了一大批國際物流、糧食期貨貿易以及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專家和企業家,企業家在多年的創業與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引入企業家進課堂,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無法學到或體會的知識,而且一定程度上改變“實踐型”教師缺乏的現狀。具體做法是,由專業教師牽頭規劃,開設專業選修課,邀請企業家通過專題講座方式給學生講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本專業不僅已邀請多位外向型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進入課堂講學,而且還與他們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
2.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將案例教學法引進課堂是許多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如何體現“典型性、時代性、貼近性、借鑒性”卻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貼近性往往是一些國內外經典案例所不具備的。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將河南省企業的對外貿易、境外投資和國際物流等典型案例引進課堂,不僅增加貼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鑒性。通過實地調研、高層訪談或當地商業媒體等多種渠道挖掘河南企業國際化經營案例,并按不同課程匯編成分冊,現已有“實用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國際物流教學案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案例”等,將案例實實在在地融入理論教學,很好地為理論教學服務。
3.專業課程:地方課程。專業課程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特質課程。為適應新型工業化、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糧食生產核心產區建設和鄭州市物流樞紐中心的建設,按照我校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的學科優勢,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課題組通過長期的準備與就地取材,已經先后開設《糧食期貨貿易》、《國際農產品貿易》、《糧食經濟》、《國際物流》、《國際采購》等課程。具體實施過程是,本專業教師(課程負責人)負責組織策劃,專業教師與校外專家、企業家共同對中小企業創業及經營活動進行深度挖掘,形成課程教學體系,組織自編講義,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向學生講授,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
4.實踐教學:仿真實訓。利用外貿實習平臺、外貿單證實習平臺、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平臺、國際物流運行平臺,通過整合各類軟件,形成高度模擬的國際貿易實務、海關實務、國際結算、國際物流、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實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