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0 09:48: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放射腫瘤醫學;科技發展;展望
作者:張英浩王瑩(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杭州310000)
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各行各業都將計算機引入到管理中,尤其是放射腫瘤醫學對計算機的應用更為普遍,計算機的應用使得腫瘤治療的手段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診斷的結果也更加的精確。而在放射腫瘤醫學中,所涉及到的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這些內容之間只有緊密配合才能夠使得放射腫瘤治療效果得帶明顯的體現。就我國目前的放射腫瘤醫學的發展狀況而言,其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在臨床中還需要不斷的研究拓展,隨著放射腫瘤醫學的不斷發展,未來的腫瘤治療效果會更加的突出。
1放射物理學研究
醫學中放射物理學是一種交叉的學科類別,能夠利用物理學的相關知識對腫瘤疾病進行詳細的診斷,并且根據診斷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治療。隨著放射物理學的發展,X射線技術出現,放射腫瘤醫學中逐漸將X射線技術引入,使得放射診斷的結果更加的精確,同時為治療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據。就目前放射腫瘤所采用的設備現狀來說,所采用的放射診斷設備在性能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中在現代放射腫瘤診斷中,主要采用的診斷設備為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數字減影儀、X線診斷機等影像技術。這些影像技術的應用,使得影像思維得到了拓展,影像技術的更新,使得影像學向著功能化的方向發展,功能化影像學的出現,使得各種細微的形態學都能夠得到良好的觀察結果,而且在掃描的速度上以及在影像清晰度的呈現上,更加具有優勢,為放射腫瘤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由診斷機衍生出來的治療機種類也在不斷的豐富,在目前的放射腫瘤治療中,主要使用的治療機為射頻治療儀、超聲聚焦刀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治療技術雖然各有不同,但是無論是何種治療技術,都屬于物理學腫瘤治療技術范疇。
2影響診斷技術的應用
在進行腫瘤放射治療時,采用影像技術已經成為了共識。影像技術貫穿于放射腫瘤治療的全過程中,對放射治療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利用影像技術可以對腫瘤治療的各個階段進行具體的信息分析,從而能夠得到準確的信息,對放射腫瘤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出現了不同種類的成像技術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的推動了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而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有出現了組合型一體化設備,這些組合型一體化設備的應用,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得腫瘤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極大的突破,并且極大的改善了醫學影像與診療效果之間的傳統界限,使得兩者之間的聯系性不斷的加強,對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線性能量傳遞治療機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Y線能量與X線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兩者進行放射治療時,能夠有效的殺死大量的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從而增強治療的效果。但是,當著兩個射線進入到人體之后,會沿著軌跡行進,其傳遞能量比較的小,被稱為低LET,在靜止期細胞、缺氧細胞方面,要通過低LET將其殺滅是不可能的。為此,人們開始注重對高LET射線的研究。對于細胞分裂、細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賴,高LET射線的生物效應程度比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狀態下,殺滅腫瘤細胞都是可以實現的。
近年問世的儀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質子等,雖然已開始應用于臨床,但多為研究階段。在國內,臨床對中子刀的應用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治療經驗。而質子的治療還處于試運階段,由于器械的造價較為昂貴,為此在短期內普及還比較困難。在高LET治療中,能量釋放最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獲治療系統,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將腫瘤細胞內的腫瘤細胞摧毀,得到有效治療的一種手段。在治療過程中,對一種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進行注射,其與腫瘤細胞的親和力非常的強,作為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其進入人體后能在腫瘤細胞內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線進行照射,硼元素在腫瘤細胞內與中子射線發生核反應,而一種具高線性能量轉換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釋放,即使α粒子的釋放是少量的,也能夠起到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
4近距離治療(后裝機)
自1898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Ra)元素之后,1905年開始了第一例組織間Ra插植治療。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針插植規則及劑量計算方法,正式開始了近距離治療。直到20世紀80年代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后裝機)取代了傳統的近距離放射治療。后裝機采用遠距離操作,計算機控制,能夠勾劃出清晰的圖像和劑量曲線分布。無論從安全性、可靠性、防護性和病人舒適程度考慮,明顯提高了精度和治療效果,從而迅速推廣。
近距離治療有多種方式,因腫瘤位置或解剖結構的差異,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術,空腔臟器常用腔內治療,實質性腫塊采取組織間植入,近幾年又開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配合其他治療手段治療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類型的肺癌、腦瘤等,取得良好效果。這也是繼近距離放療后的進一步發展,過去有些模具或敷貼器治療現在已為淺層X線或電子束所取代,術中置管術因受條件限制,國內僅有少數單位作過報道。
近距離治療常用的核素種類繁多,源型各異,(管、針、液、膠囊等劑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鈷能量較高外,多數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線。放射線經金屬外殼過濾后成單一的γ線能譜。它照射的范圍有限,損傷危險性很小,是重要的輔助放射治療工具。
5結論
總之,放射腫瘤醫學科技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之中,使得腫瘤疾病的診斷依據更加的精準,治療效果得到極大的提升。通過放射腫瘤工作者長時間的研究和改進,各種診斷技術以及治療技術出現,使得腫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療和診斷也能夠對人體中的各個部位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療技術來說,其還是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療效果。因此,還需要專家和學者對其進行詳細的研究,對放射腫瘤醫學中的各項科技進行拓展和創新,這對腫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
本規定所稱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
第三條衛生部負責全國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放射診療工作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分為四類管理:
(一)放射治療;
(二)核醫學;
(三)介入放射學;
(四)X射線影像診斷。
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與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相適應的條件,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以下簡稱放射診療許可)。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放射防護、安全與放射診療質量符合有關規定、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第二章執業條件
第六條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有經核準登記的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二)具有符合國家相關標諄和規定的放射診療場所和配套設施;
(三)具有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專(兼)職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并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
(四)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具有確保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達標排放的處理能力或者可行的處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第七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人員: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腫瘤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學物理人員;
4、放射治療技師和維修人員。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核醫學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技術人員或核醫學技師。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影像醫師;
2、放射影像技師;
3、相關內、外科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具有專業的放射影像醫師。
第八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設備: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至少有一臺遠距離放射治療裝置,并具有模擬定位設備和相應的治療計劃系統等設備;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具有核醫學設備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具有帶影像增強器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數字減影裝置等設備;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有醫用診斷X射線機或CT機等設備。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要求配備并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輻射檢測儀器和個人防護用品:
(一)放射治療場所應當按照相應標準設置多重安全聯鎖系統、劑量監測系統、影像監控、對講裝置和固定式劑量監測報警裝置;配備放療劑量儀、劑量掃描裝置和個人劑量報警儀;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設有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裝、注射、儲存場所,放射性廢物屏蔽設備和存放場所;配備活度計、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三)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應當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對下列設備和場所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
(一)裝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的設備、容器,設有電離輻射標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及必要的文字說明;
(三)放射診療工作場所的入口處,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
(四)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應當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分為控制區、監督區,在控制區進出口及其他適當位置,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
第三章放射診療的設置與批準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設置放射診療項目,應當按照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的類別,分別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和設置放射診療項目申請:
(一)開展放射治療、核醫學工作的,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二)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向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三)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向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同時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的,向具有高類別審批權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第十二條新建、擴建、改建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醫療機構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報告,申請進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預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預評價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核決定。經審核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并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資料,申請進行衛生驗收:
(一)建設項目竣工衛生驗收申請;
(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資料;
(三)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護評價報告;
(四)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驗收報告。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和設備性能檢測報告。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前,應當提交下列資料,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放射診療許可申請: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復印件);
(三)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證書(復印件);
(四)放射診療設備清單;
(五)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
第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應當即時受理;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資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合格的予以批準,發給《放射診療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見附件)。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后,到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辦理相應診療科目登記手續。執業登記部門應根據許可情況,將醫學影像科核準到二級診療科目。
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或未進行診療科目登記的,不得開展放射診療工作。
第十七條《放射診療許可證》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校驗,申請校驗時應當提交本周期有關放射診療設備性能與輻射工作場所的檢測報告、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監護資料和工作開展情況報告。
醫療機構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向放射診療許可批準機關提出許可變更申請,并提交變更許可項目名稱、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等資料;同時向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提出診療科目變更申請,提交變更登記項目及變更理由等資料。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變更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做出審查決定。未經批準不得變更。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原批準部門注銷放射診療許可,并登記存檔,予以公告:
(一)醫療機構申請注銷的;
(二)逾期不申請校驗或者擅自變更放射診療科目的;
(三)校驗或者辦理變更時不符合相關要求,且逾期不改進或者改進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業或者停止診療科目連續一年以上的;
(五)被衛生行政部門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第四章安全防護與質量保證
第十九條醫療機構應當配備專(兼)職的管理人員,負責放射診療工作的質量保證和安全防護。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制定并落實放射診療和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二)定期組織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測、監測和檢查;
(三)組織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接受專業技術、放射防護知識及有關規定的培訓和健康檢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演練;
(五)記錄本機構發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條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設備和檢測儀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裝、維修或更換重要部件后的設備,應當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對其進行檢測,合格后方可啟用;
(二)定期進行穩定性檢測、校正和維護保養,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狀態檢測;
(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驗或者校準用于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
(四)放射診療設備及其相關設備的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性能,應當符合有關標準與要求。
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不得購置、使用、轉讓和出租。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和防護設施進行放射防護檢測,保證輻射水平符合有關規定或者標準。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同庫儲存;儲存場所應當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并安裝必要的報警裝置。
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應當有專人負責,有完善的存入、領取、歸還登記和檢查的制度,做到交接嚴格,檢查及時,賬目清楚,賬物相符,記錄資料完整。
第二十二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戴個人劑量計。
第二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專業及防護知識培訓,并分別建立個人劑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第二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放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遵守質量保證監測規范。
第二十五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十六條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
實施檢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
(二)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三)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
(四)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
(五)實施放射性藥物給藥和X射線照射操作時,應當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員陪檢時,應當對陪檢者采取防護措施。
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使用放射影像技術進行健康普查的,應當經過充分論證,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使用便攜式X射線機進行群體透視檢查,應當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衛生部批準。
第二十八條開展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前,應當進行影像學、病理學及其他相關檢查,嚴格掌握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對確需進行放射治療的,應當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并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對體外遠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在進入治療室前,應首先檢查操作控制臺的源位顯示,確認放射線束或放射源處于關閉位時,方可進入;
(二)對近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使用專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對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采取安全護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帶走或丟失;
(三)在實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療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隨時清點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過程中遺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須進行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認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數量;
(四)治療過程中,治療現場至少應有2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并密切注視治療裝置的顯示及病人情況,及時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嚴禁其他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場所;
(五)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放射治療操作規范、規程實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療計劃;
(六)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驗證治療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離計劃現象時,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負責人或者本機構負責醫療質量控制的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規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體、設備、工作場所和環境;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接受體內放射性藥物診治的患者進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眾受到超過允許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條核醫學診療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廢物、廢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應當單獨收集,與其他廢物、廢液分開存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范和處置放射事件的應急預案;發生放射事件后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擴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發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如實記錄,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
(一)診斷放射性藥物實際用量偏離處方劑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療實際照射劑量偏離處方劑量25%以上的;
(三)人員誤照或誤用放射性藥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丟失、被盜和污染的;
(五)設備故障或人為失誤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定期檢查放射診療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等制度的落實情況,保證放射診療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執行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等情況;
(二)放射診療規章制度和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等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健康監護制度和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四)放射事件調查處理和報告情況。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
第三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授權實施檢查、檢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七條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健全對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一)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二)未辦理診療科目登記或者未按照規定進行校驗的;
(三)未經批準擅自變更放射診療項目或者超出批準范圍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第三十九條醫療機構使用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人員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第四十條醫療機構違反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有關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醫療機構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購置、使用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的;
(二)未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防護裝置和個人防護用品的;
(三)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設備、工作場所及防護設施進行檢測和檢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劑量和健康檔案的;
(五)發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員健康嚴重損害的;
(六)發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報告的;
(七)違反本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條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對不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造成放射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放射治療:是指利用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治療腫瘤等疾病的技術。
核醫學: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或治療疾病或進行醫學研究的技術。
介入放射學:是指在醫學影像系統監視引導下,經皮針穿刺或引入導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對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技術。
X射線影像診斷:是指利用X射線的穿透等性質取得人體內器官與組織的影像信息以診斷疾病的技術。
2影像診斷技術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
影像技術在現代腫瘤放射治療中的作用已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已成為多學科交叉研究和關注的熱點,而且貫穿于腫瘤放射治療的全過程。對腫瘤早期診斷、鑒別診斷、臨床分期、治療方式選擇、生物靶區的精確定位、外科手術方案中的切除范圍、療效監測和評價、治療后隨訪、復發再分期和再次治療計劃的實施等各個階段提供了精確信息,極大地促進了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各種新的影像信息源和成像新技術迅速普及,使放射治療從常規放療轉換成三維適形放療(3D-CRT)、調強放療(IMRT)和圖像引導放療(IGRT)[2]。近年來不斷有新的組合型一體化設備先后問世例如CT與直線加速器組合、PET與CT組合[3],PET與MRI組合等,打破了醫學影像與腫瘤臨床治療的傳統界限和模式,經歷了一個從一般到特殊,從單純形態到功能結合,從宏觀診斷向微觀和分子水平診斷的發展過程。
3放射治療物理學新進展
隨著計算機的臨床應用和醫學影像新技術的問世,先后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放射治療儀器,使三高一低(高劑量、高精度、高療效和低損傷)這一治療目標成為可能。最具代表性的設備有X刀和γ刀[4]、智能跟蹤放射手術加速器(Cyberknifer)[5]、斷層放射治療機(Tomotherapy)、動態靶向定位治療機(dynamictargeting,DT)[6]、影像引導放療機(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和諾力刀等。以往的常規放射治療雖有效果,但受到腫瘤周圍正常組織耐受量的限制而被迫中斷。提高腫廇組織劑量,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受量,改善“治療增益比”就能增加局部控制率和治療效果。適形放療能使腫瘤在照射過程中高劑量區劑量分布在三維(立體)方向,不但與腫瘤靶區形狀一致,且其強度均等分佈,但當腫瘤緊鄰或包裹正常重要組織時就必須對射野各點的輸出劑量率或強度進行調整,使周圍正常組織受到保護,從而引入了調強的機制。1993年臨床開始應用調強適形放療和逆向治療計劃設計[7],不僅能使照射與靶區形狀一致,還能通過動態多葉光欄(MCL)對射線束強度進行調整,使多束不同強度的射線束穿透治療區形成射線邊界銳利(類似刀切),射野內各點劑量均勻的照射。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是放射治療領域內一次重大的歷史飛躍,對腫瘤放射治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放射治療物理學經過漫長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已滿足臨床放射治療的需要。但有些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特別是調強適形放療中有關照射時間,劑量分割,各單位自行設定,無常規可循。其次,腫瘤靶區的精確定位,亞臨床灶的判斷,照射時病人的移動均很難撐握及控制。希望能找到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
4高LET(線性能量傳遞)治療機
盡管加速器所產生的X線和電子線,60鈷所產生的γ線能量很大,能殺死大量癌細胞,但當射線進入人體后,沿著行進的徑跡(軌跡)其傳遞能量卻很小稱低LET,低LET對缺氧細胞和靜止期細胞(不參與分裂和增殖的細胞)起不到殺滅的作用。因此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研究高LET射線。這類射線的生物效應對細胞氧含量和細胞分裂(增殖)各期的依賴性較小。它們可以在缺氧或低氧狀態下仍可起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問世的儀器有快中子、負π介子、各種重粒子及質子等。臨床已開始應用,更多的還處于研究階段。國內中子刀臨床已開展,積累了較豐富的治療經驗。質子治療[8]正在試運行中,這些儀器造價昂貴,費用難以承受,短期內無法普及。在高LET治療中要算硼中子俘獲治療系統(boronneutroncapturetherapy,BNCT)[9]能量釋放最為猛烈。它是一種通過發生在腫瘤細胞內的原子核爆炸摧毀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其原理是給患者注射一種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10B)能與腫瘤細胞有很強親和力的特殊化合物。當進入人體后迅速濃聚于腫瘤細胞內,此時用超低能中子射線照射,中子射線與進入腫瘤細胞的硼元素發生核反應,釋放出一種具高線性能量轉換的α粒子,即使少量的α粒子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就足以殺死腫瘤細胞(此種方法類似于氫彈爆炸必須有引爆裝置才能發揮氫彈的威力)。該治療方法尚處在實驗室階段,國內亦正在醞釀之中。
5放射物理劑量和放射生物劑量
采用X線治療腫瘤必需標明劑量單位。臨床最初采用“紅斑量”即生物體受照后皮膚出現紅斑現象,但這一定義含糊不清,既有物理劑量的內容又有生物反應的表示。要區別各自劑量內涵,物理學首先提出以“倫琴”命名劑量單位。實際是一個物理劑量,反映光子輻射本身的性質,但不能作為臨床劑量使用,以后逐漸轉換成吸收劑量。它不僅反映射線的性質,也顯示射線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程度。常用戈瑞(GY)和cGY。(GY的百分單位)作為劑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而生物劑量是指對生物體輻射響應程度的測量。這是二個不同的定義,但又緊密相關。為達到二者的統一,1967年ELLIS將輻射的“療程時間”“分割次數”“每次劑量”“照射體積”和“射線性質”等物理學劑量因子與生物劑量有機的組合,提出放療的效應估算,設計出一系列公式,稱為名義標準劑量(nominalstandarddose,NSD)即時間——劑量——分割(time-dose-fraction,TDF)。將此公式制成表格式便于查找。但TDF不能區別對各種腫瘤組織照射后所產生的損傷程度,有的早期即表示(早反應組織),有的晚期才發生。(晚反應組織)為充分表達物理劑量與生物劑量之間的關系,代之以線性二次方程公式(簡稱α/β公式)來計算,仍以GY為劑量單位。Fowler用α/β公式的概念提出了生物效應劑量(biological-effective-dose,BED)即DBE公式。經計算可以分別求出早反應和晚反應組織的等效劑量,但它僅僅是一個大致的范圍。公式來源于動物實驗。臨床應用必須慎重。要考慮物理劑量的各種參數,又需要注意腫瘤組織照后的各種反應。尤其是組織修復和再增殖現象的發生。因此,很多學者提出了外推反應劑量(extrapolatedresponsedose,ERD)公式。DER是一個簡便的數學模式,把物理學諸因子與生物反應相結合,希望能更正確的反映腫瘤組織受照后的真實變化。DER也并不是最完美和理想的方案。由于個體的差異,各種腫瘤組織對受照后的反應亦不同,難于用單一公式來表達物理劑量單位和生物劑量單位的轉換。這一課題尚待進一步探索。目前,有關放射劑量學的改制國家已經啟動,放射物理工作者應努力按ICRU(國際輻射劑量單位委員會)24號出版物。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227、374號出版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JJG(國家劑量檢測規程)589-2001標準執行。總算有了一個規范的物理學劑量的法律保證。
6近距離治療(后裝機)
第三條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市開展放射治療、核醫學、介入放射學工作的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許可證的發放工作。
區(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醫療機構放射診療許可證的發放工作。
申請許可的項目既涉及市衛生行政部門又涉及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發證管理范圍的,醫療機構應當統一向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放射診療許可證。
第四條醫療機構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前,應當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放射診療許可申請,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放射防護與質量控制設備清單,放射診療人員一覽表及其健康檢查結果,放射防護專業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合格證明材料;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復印件);
(三)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資格證書(復印件);
(四)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
(五)放射診療設備列入大型醫用設備管理目錄的,應提供《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或《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批準通知書》(復印件);
(六)由經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技術服務機構出具的放射診療設備檢測報告;
(七)放射防護管理機構或組織、放射防護管理人員名單;
(八)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九)放射診療設備清單。
第五條第四條第(三)項所稱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資格證書是指: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單獨開展核素敷貼治療除外)的,應當提供(以下每類證書至少各提供1件):放射腫瘤醫師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證書;醫學物理人員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證明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放射治療技師和維修人員的《大型醫用設備上崗人員技術合格證》。
單獨開展核素敷貼治療的,應當提供執業范圍為“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人員的《醫師執業證書》。
(二)開展核醫學(單獨開展放射免疫除外)工作的,應當提供(以下每類證書至少各提供1件):核醫學醫師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證書;核醫學技師或技術人員的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證明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
單獨開展放射免疫工作的,應當提供醫學檢驗人員相關證書。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提供(以下每類證書至少各提供1件):放射影像醫師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證明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放射影像技師相關證書;相關科室的專業技術人員證書。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至少提供1名放射影像醫師的《醫師執業證書》。無專業放射影像醫師從事牙科X射線影像診斷的醫療機構,其相關從業人員應當是口腔類執業醫師,且取得由本市衛生行政部門指定機構出具的放射影像專業相關培訓證明。
第六條第四條第(九)項所稱放射診療設備是指: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除單獨開展核素敷貼治療)的,應當至少配有1臺遠距離放射治療裝置,配有模擬定位設備和相應的治療計劃系統等設備;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應當配有核醫學設備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配有帶影像增強器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數字減影裝置等設備;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配有醫用診斷X射線機或CT機等設備。
第七條第四條第(八)項所稱放射防護管理制度是指:
(一)放射診療工作安全操作制度;
(二)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制度;
(三)放射診療場所輻射防護安全管理制度;
(四)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
(五)放射性同位素領用登記制度;
(六)放射診療設備維護、維修制度;
(七)放射事件應急預案。
第八條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應當即時受理;對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5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材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九條衛生行政部門受理申請后,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衛生標準等規定,對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書面審查和現場審核?,F場審核內容為: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中的內容與實際情況是否一致,尤其是開展的診療項目與現場情況是否一致;
(二)申請人提供的放射診療設備清單與現場的診療設備情況是否一致;
(三)放射診療工作場所防護設施和放射防護儀器設備的配備情況;
(四)放射診療人員資質與提交的材料是否相符;
(五)放射診療人員體檢、培訓、健康檔案的建立等情況是否符合法律法規中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的要求;
(六)與從事放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的制訂和工作開展情況;
(七)是否具有有關輻射影響患者和受檢者(尤其是對育齡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健康的有效事先告知方式;
(八)對放射診療場所和設備的輻射水平、安全連鎖裝置的性能現場抽檢結果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第十條第九條第(三)項所稱放射診療工作場所防護設施和放射防護儀器設備的配備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放射診療設備和場所按照《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的要求設置警示標志;
(二)放射治療場所按照相應標準設置多重安全聯鎖系統、劑量監測系統、影像監控、對講裝置和固定式劑量監測報警裝置,配備放療劑量儀、劑量掃描裝置和個人劑量報警儀。開展核素敷貼治療的,工作場所應配備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三)核醫學工作場所設有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裝、注射、儲存場所,配置放射性廢物屏蔽設備并設有存放場所,配有活度計、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四)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每個機房至少配備1套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一條衛生行政部門核查后,應當自受理之日起20日內作出衛生行政許可決定。對符合規定的,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向申請人頒發《放射診療許可證》。對不符合規定的,出具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后,應當到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辦理相應診療科目的登記手續。執業登記部門應根據許可情況,將醫學影像科核準到二級診療科目。
第十三條《放射診療許可證》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校驗,校驗時申請人應當向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以下材料:
(一)《放射診療許可證》正、副本原件;
(二)驗證周期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檢測報告、放射診療設備防護性能檢測報告;
(三)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監護材料;
(四)放射診療工作和放射防護管理工作開展情況報告;
(五)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要求的,加貼校驗合格標志。對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改進。對改進合格的,加貼校驗合格標志。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地址(不包括遷址)、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向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放射診療許可證》正、副本原件;
(二)許可變更申請表;
(三)醫療機構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地址的,應提供與變更事項相關的證明材料;
(四)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提供變更項目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證書(復印件)、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設備清單、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放射診療設備防護性能和質量控制檢測報告;
(五)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變更申請之日起20日內做出審查決定。
第十五條醫療機構因遷址而變更放射診療場所或新增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三條規定,重新申請辦理放射診療許可。新增的放射診療項目涉及市衛生行政部門發證管理范圍的,應向市衛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辦理許可。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注銷并及時收繳《放射診療許可證》,依法辦理相應的診療科目變更(注銷)手續并登記存檔,予以公告:
(一)醫療機構申請注銷的;
(二)逾期不申請校驗或者擅自變更放射診療科目的;
(三)校驗或者辦理變更時不符合相關要求,且逾期不改進或者改進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業或者停止診療科目連續1年以上的;
(五)被衛生行政部門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第十七條遺失《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應當及時在本市市級報刊上刊登遺失公告,持遺失公告到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補發。
第十八條《放射診療許可證》按照《放射診療管理規定》中許可證正副本的格式進行編號,格式為:滬地區簡稱衛放證字(年份)第????號,從0001開始編號。
第十九條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在網站上公示行政許可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錄和申請書示范文本。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
本規定所稱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
第三條衛生部負責全國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放射診療工作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分為四類管理:
(一)放射治療;
(二)核醫學;
(三)介入放射學;
(四)X射線影像診斷。
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與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相適應的條件,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以下簡稱放射診療許可)。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放射防護、安全與放射診療質量符合有關規定、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第二章執業條件
第六條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有經核準登記的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二)具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規定的放射診療場所和配套設施;
(三)具有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專(兼)職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并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
(四)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具有確保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達標排放的處理能力或者可行的處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第七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人員: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腫瘤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學物理人員;
4、放射治療技師和維修人員。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核醫學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技術人員或核醫學技師。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影像醫師;
2、放射影像技師;
3、相關內、外科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具有專業的放射影像醫師。
第八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設備: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至少有一臺遠距離放射治療裝置,并具有模擬定位設備和相應的治療計劃系統等設備;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具有核醫學設備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具有帶影像增強器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數字減影裝置等設備;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有醫用診斷X射線機或CT機等設備。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要求配備并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輻射檢測儀器和個人防護用品:
(一)放射治療場所應當按照相應標準設置多重安全聯鎖系統、劑量監測系統、影像監控、對講裝置和固定式劑量監測報警裝置;配備放療劑量儀、劑量掃描裝置和個人劑量報警儀;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設有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裝、注射、儲存場所,放射性廢物屏蔽設備和存放場所;配備活度計、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三)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應當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對下列設備和場所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
(一)裝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的設備、容器,設有電離輻射標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及必要的文字說明;
(三)放射診療工作場所的入口處,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
(四)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應當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分為控制區、監督區,在控制區進出口及其他適當位置,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
第三章放射診療的設置與批準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設置放射診療項目,應當按照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的類別,分別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和設置放射診療項目申請:
(一)開展放射治療、核醫學工作的,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二)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向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三)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向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同時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的,向具有高類別審批權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第十二條新建、擴建、改建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醫療機構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報告,申請進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預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預評價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核決定。經審核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并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資料,申請進行衛生驗收:
(一)建設項目竣工衛生驗收申請;
(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資料;
(三)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護評價報告;
(四)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驗收報告。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和設備性能檢測報告。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前,應當提交下列資料,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放射診療許可申請: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復印件);
(三)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證書(復印件);
(四)放射診療設備清單;
(五)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
第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應當即時受理;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資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合格的予以批準,發給《放射診療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見附件)。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后,到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辦理相應診療科目登記手續。執業登記部門應根據許可情況,將醫學影像科核準到二級診療科目。
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或未進行診療科目登記的,不得開展放射診療工作。
第十七條《放射診療許可證》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校驗,申請校驗時應當提交本周期有關放射診療設備性能與輻射工作場所的檢測報告、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監護資料和工作開展情況報告。
醫療機構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向放射診療許可批準機關提出許可變更申請,并提交變更許可項目名稱、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等資料;同時向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提出診療科目變更申請,提交變更登記項目及變更理由等資料。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變更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做出審查決定。未經批準不得變更。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原批準部門注銷放射診療許可,并登記存檔,予以公告:
(一)醫療機構申請注銷的;
(二)逾期不申請校驗或者擅自變更放射診療科目的;
(三)校驗或者辦理變更時不符合相關要求,且逾期不改進或者改進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業或者停止診療科目連續一年以上的;
(五)被衛生行政部門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第四章安全防護與質量保證
第十九條醫療機構應當配備專(兼)職的管理人員,負責放射診療工作的質量保證和安全防護。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制定并落實放射診療和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二)定期組織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測、監測和檢查;
(三)組織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接受專業技術、放射防護知識及有關規定的培訓和健康檢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演練;
(五)記錄本機構發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條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設備和檢測儀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裝、維修或更換重要部件后的設備,應當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對其進行檢測,合格后方可啟用;
(二)定期進行穩定性檢測、校正和維護保養,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狀態檢測;
(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驗或者校準用于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
(四)放射診療設備及其相關設備的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性能,應當符合有關標準與要求。
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不得購置、使用、轉讓和出租。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和防護設施進行放射防護檢測,保證輻射水平符合有關規定或者標準。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同庫儲存;儲存場所應當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并安裝必要的報警裝置。
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應當有專人負責,有完善的存入、領取、歸還登記和檢查的制度,做到交接嚴格,檢查及時,賬目清楚,賬物相符,記錄資料完整。
第二十二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戴個人劑量計。
第二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專業及防護知識培訓,并分別建立個人劑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第二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放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遵守質量保證監測規范。
第二十五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十六條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
實施檢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
(二)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三)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
(四)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
(五)實施放射性藥物給藥和X射線照射操作時,應當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員陪檢時,應當對陪檢者采取防護措施。
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使用放射影像技術進行健康普查的,應當經過充分論證,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使用便攜式X射線機進行群體透視檢查,應當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衛生部批準。
第二十八條開展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前,應當進行影像學、病理學及其他相關檢查,嚴格掌握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對確需進行放射治療的,應當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并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對體外遠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在進入治療室前,應首先檢查操作控制臺的源位顯示,確認放射線束或放射源處于關閉位時,方可進入;
(二)對近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使用專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對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采取安全護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帶走或丟失;
(三)在實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療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隨時清點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過程中遺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須進行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認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數量;
(四)治療過程中,治療現場至少應有2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并密切注視治療裝置的顯示及病人情況,及時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嚴禁其他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場所;
(五)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放射治療操作規范、規程實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療計劃;
(六)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驗證治療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離計劃現象時,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負責人或者本機構負責醫療質量控制的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規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體、設備、工作場所和環境;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接受體內放射性藥物診治的患者進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眾受到超過允許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條核醫學診療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廢物、廢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應當單獨收集,與其他廢物、廢液分開存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范和處置放射事件的應急預案;發生放射事件后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擴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發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如實記錄,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
(一)診斷放射性藥物實際用量偏離處方劑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療實際照射劑量偏離處方劑量25%以上的;
(三)人員誤照或誤用放射性藥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丟失、被盜和污染的;
(五)設備故障或人為失誤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定期檢查放射診療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等制度的落實情況,保證放射診療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執行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等情況;
(二)放射診療規章制度和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等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健康監護制度和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四)放射事件調查處理和報告情況。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
第三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授權實施檢查、檢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七條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健全對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一)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二)未辦理診療科目登記或者未按照規定進行校驗的;
(三)未經批準擅自變更放射診療項目或者超出批準范圍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第三十九條醫療機構使用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人員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第四十條醫療機構違反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有關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醫療機構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購置、使用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的;
(二)未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防護裝置和個人防護用品的;
(三)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設備、工作場所及防護設施進行檢測和檢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劑量和健康檔案的;
(五)發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員健康嚴重損害的;
2線性能量傳遞治療機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Y線能量與X線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兩者進行放射治療時,能夠有效的殺死大量的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從而增強治療的效果。但是,當著兩個射線進入到人體之后,會沿著軌跡行進,其傳遞能量比較的小,被稱為低LET,在靜止期細胞、缺氧細胞方面,要通過低LET將其殺滅是不可能的。為此,人們開始注重對高LET射線的研究。對于細胞分裂、細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賴,高LET射線的生物效應程度比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狀態下,殺滅腫瘤細胞都是可以實現的。近年問世的儀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質子等,雖然已開始應用于臨床,但多為研究階段。在國內,臨床對中子刀的應用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治療經驗。而質子的治療還處于試運階段,由于器械的造價較為昂貴,為此在短期內普及還比較困難。在高LET治療中,能量釋放最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獲治療系統,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將腫瘤細胞內的腫瘤細胞摧毀,得到有效治療的一種手段。在治療過程中,對一種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進行注射,其與腫瘤細胞的親和力非常的強,作為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其進入人體后能在腫瘤細胞內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線進行照射,硼元素在腫瘤細胞內與中子射線發生核反應,而一種具高線性能量轉換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釋放,即使α粒子的釋放是少量的,也能夠起到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
3近距離治療(后裝機)
自1898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Ra)元素之后,1905年開始了第一例組織間Ra插植治療。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針插植規則及劑量計算方法,正式開始了近距離治療。直到20世紀80年代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后裝機)取代了傳統的近距離放射治療。后裝機采用遠距離操作,計算機控制,能夠勾劃出清晰的圖像和劑量曲線分布。無論從安全性、可靠性、防護性和病人舒適程度考慮,明顯提高了精度和治療效果,從而迅速推廣。近距離治療有多種方式,因腫瘤位置或解剖結構的差異,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術,空腔臟器常用腔內治療,實質性腫塊采取組織間植入,近幾年又開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配合其他治療手段治療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類型的肺癌、腦瘤等,取得良好效果。這也是繼近距離放療后的進一步發展,過去有些模具或敷貼器治療現在已為淺層X線或電子束所取代,術中置管術因受條件限制,國內僅有少數單位作過報道。近距離治療常用的核素種類繁多,源型各異,(管、針、液、膠囊等劑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鈷能量較高外,多數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線。放射線經金屬外殼過濾后成單一的γ線能譜。它照射的范圍有限,損傷危險性很小,是重要的輔助放射治療工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9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959-01放射治療已成為乳腺癌主要的綜合性治療的一種手段,乳腺癌患者術后放療可以顯著提高其生存率[1]。但是放療過程中,通常胸部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必須及時對其進行識別,以免誤診成轉移、感染性炎癥以及結核等,導致錯誤治療。因此,原發性乳腺癌經放射治療以后,需要定期采取乳腺X線攝影檢查,以便了解乳腺癌與正常組織之間的放療反應,及時發現復發?,F通過對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我院接收治療的42例原發性乳腺癌患者,采取乳腺X線攝影檢查對其放射治療的效果加以評價,總結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我院接收治療的42例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均是女性。年齡均在28-54歲之間,平均年齡(40.85±4.36)歲。全部患者在放射治療前通過穿刺活檢被確診為乳腺癌。
1.2方法本組42例患者在放射治療前后均使用乳腺鉬靶X線機進行頭尾位(即為軸位CC)與內外斜位(即為MLO)常規攝影[2]。在必要時進行局部電壓攝影,對比放射治療前后本組患者乳腺癌病灶的療效情況。
1.3指標觀察①腫塊形態、大小。②局限性不對稱致密。③結構出現扭曲。④鈣化情況。⑤腋下是否有淋巴結。2結果
2.1本組42例患者放射治療前,X線攝影表現①腫塊者11例,包括2例類圓形,12例分葉型,8例不規則型。腫塊密度表現不均勻,邊界不清,有4例患者周圍顯示長短不一的毛刺。②局限性不對稱致密者12例,具體為乳腺實質內表現局部密度升高,邊緣不清呈小片狀陰影,并且中間密度最高,然后向四周逐漸變淡,同周圍正常組織沒有明確的界限。③結構較為紊亂、扭曲者8例,具體是乳腺小梁表現局限性變粗變直,并且局部腺體結構呈紊亂性糾集,喪失了正常形態。④鈣化者20例,包括3例患者大量針尖樣、分叉狀以及短棒狀混合型鈣化,10例患者腫塊大小均勻變現針尖樣成簇鈣化,4例患者稍有鈣化點。⑤2例患者腋下淋巴結致密,沒有顯著性腫大。
2.2放射治療后,X線攝影表現①22例患者腫塊比療前發生不同程度降低,6例患者腫塊周圍毛刺比療前變短。②12例患者局灶呈不對稱致密中,5例患者比療前致密范圍縮小,腺體密度變小,2例患者范圍增大,腺體密度變濃。③8例患者結構紊亂、扭曲比療前明顯改善,乳腺結構更加清晰。④20例乳腺鈣化患者中,12例患者鈣化程度與療前基本相同,6例患者鈣化比療前增多,而且鈣化范圍增大。⑤2例腋下致密淋巴結患者略微減小、變淡。
乳腺X線攝影能夠清晰的反映出乳腺癌腫塊的形態、大小、密度以及范圍等,利用對比分析療前療后指標變化情況,可以準確良好的評價放射治療的效果。3討論
乳腺X線攝影是現階段一種新型的乳腺攝影技術,通過非晶硅或者非晶硅平板作為攝影成像的載體,把X線曝光信息直接變成X線影像信息形成數字圖像,將有應用價值的X線數據全部保存起來,所以系統具有很高的空間分辨率、對比度,更加容易觀察病變組織發生的細微變化。乳腺X線攝影可以分辨出每個層次,可以更清晰的顯示出的皮膚、乳暈、皮下脂肪層、腺體等,并且還能清晰顯示出微小鈣化、密度變化以及乳腺輕微結構等,提高了早期乳腺癌、致密腺體中檢出乳腺癌的機率[3-4]。同時還能清晰顯示出乳腺癌腫塊的密度、邊緣、大小以及形態等重要特征。
采用乳腺X線攝影能明確診斷出乳腺癌征象(間接征象與直接征象)。其中,直接征象主要是鈣化、結節、腫塊以及非對稱性局限性致密影。間接征象主要是腋下淋巴結腫大、乳腺靜脈影變粗、乳腺結構發生扭曲變形、皮膚增厚、凹陷以及乳暈增厚[5]。以上征象中,常被用于評價放射治療的效果的有腋下淋巴結出現腫大、局部腺體致密、乳腺結構發生扭曲、鈣化、結節以及腫塊。
腫塊、結節是乳腺癌征象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其包括密度、形態以及邊緣等特征。根據乳腺X線攝影顯示腫塊、結節征象對放射治療加以評價時,通常認為腫塊、結節變小、密度變小、分葉漸淺、毛刺漸短或消失等特點判斷治療效果。治療后,腫塊程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6例患者腫塊分葉漸淺,6例患者周圍毛刺漸短。反之,腫塊、結節變大,密度升高,分葉加深,毛刺增長或更明顯均表示治療無效或病情發生進展,本組患者中未有該征象出現。
鈣化也是乳腺癌的一種重要征象,根據乳腺X線攝影顯示鈣化征象對放射治療加以評價時,通常認為鈣化范圍變小或是鈣化消失表示治療有效。反之,鈣化范圍不變或是增大說明治療無效,病情發生進展。本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鈣化數增多,表現為鈣化形態多樣,并且分布比較廣泛,說明治療無法控制乳腺癌病情的進展。部分鈣化療前療后沒有顯著改變,應該結合病灶其他征象進行綜合判斷。
乳腺結構出現扭曲變形是臨床乳腺癌診斷的一種重要征象。通過此征象評價放射治療效果時,能利用收縮變形、消退以及進展情況加以評價。本組8例患者放射治療后,病灶區域結構出現扭曲變形顯著性改善,表明治療有效。
局限性不對稱致密主要是乳腺實質內發生不對稱局部密度升高,并向四周逐漸變淺,同周圍正常組織沒有顯著性界限,病灶周圍因為水腫形成出現不規則低密度。若是發生局限性不對稱致密范圍減小,其致密中心的密度逐漸變淡,是放射治療的有效征象。本組12例患者中,通過放射治療后,局限性致密出現明顯減小,密度逐漸變淺,表明治療藥物比較有效。
與此同時,根據乳腺X線攝影顯示出轉移淋巴結的大小與密度程度評價乳腺癌放射治療的效果。
為了降低評價的誤差,還可結合病灶特點,在放射治療前后擇取同一位置,在必要時采取加照側位、切線位以及局部點壓,然后放大攝影。同時由多名醫生加以閱片診斷,對病灶表現出的各種征象變化加以綜合判斷評價放射治療的效果。參考文獻
[1]方世明,錢朝霞,陳調仙,等.乳腺X線攝影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15(7):493-494.
[2]姚祺.外科檢查、乳腺X線攝影和高頻超聲聯合應用對乳腺癌診斷的研究[J].中外醫療,2013,23(14):172-173.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40-01
隨著醫學影像學飛速發展,它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由X線、超聲、放射性核素顯像、CT、數字減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裝置、磁共振成像所組成的醫學影像學家族已經成為臨床主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醫院現在化的重要標志、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及醫院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現將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與展望綜述如下。
1 醫學影像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回顧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新型射線(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為夫人拍攝了一張手部x線照片,也是人類第一張x線影像。隨后,x線被廣泛的應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形成了放射診斷學和放射治療學。x線還用于疾病的預防、康復和預后隨訪。在醫學之外,還用于x線衍射分析和工業探傷等多種用途。因此,x線的發現對人類作了重大貢獻。1971年亨氏菲爾德發明了CT,將傳統的X線的直接成像轉變為間接成像,從而奠定了現在影像學的基礎,隨后出現的MRI、正電子發射型體層攝影術等影像學技術,以及近期出現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醫學影像學在顯示形態學狀態之外,還能完成組織器官功能檢查,并最終在分子和細胞水平顯示組織、器官的化學成分和代謝變化。
2 醫學影像學現狀
曾經在我國長期使用用的x線透視檢查的應用逐年減少, 大型醫院或者發達地區的中小醫院已逐步取消透視, 而代之 以x線攝影檢查, 且以DR檢查占主導地位。傳統 X線造影檢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線脊髓造影檢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結合光學內鏡逐步取代 X線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和膽道造影等檢查;然后是 DSA的診斷性血管造影檢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隨設備的逐步普及,CT已經成為臨床(尤其急診)最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MRI具有無創傷、 無射線輻射危 害,成像參數多、獲得的信息量大,軟組織對比度最佳等顯著優點,是最活躍的影像學研究手段,已經成為很多重要疾病的確證診斷方法。超聲以其設備普及、價格低廉、無創傷、無射線輻射危害、可在病床旁邊實施和便于復查等優點, 成為目前臨床應用最主要的影像學篩選檢查技術。以早年的CT為起點,CT、MRI等設備開始提供橫斷層面影像。同時,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今天已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上述的信息“重組”(reformation)為三維的、分別顯示興趣結構的、帶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內窺鏡的信息模式顯示的“直觀信息”。舉例說,一個重度創傷的病人可能會有骨折、顱腦損傷、內臟損傷、血管損傷及其他并發癥。今天,只需用CT從頭到腳在數十秒鐘內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癥處理,而放射科醫師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別顯示出骨骼、顱腦、內臟、血管等結構與病變,并給急癥醫師提供“直觀的”興趣結構的三維的、彩色仿真的診斷信息。這樣的信息已經超越了大體解剖學的可視能力,達到了即使在手術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各種醫學影像學設備向小 型化、專門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發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臨床普及應用。雖然目前MSCT主要生產廠家的設計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導致彼此設備的差異巨大,但是可以預測,在不遠的將來,CT機的構造(包括發生器、X線球管的結構和數量、探測器種類和排數等) 將發生實質性變改, 也許球管和探測器的旋轉速度更快,使MSCT的時間分辨力突破50 ms大關,使心臟得到真正的“凍結”,而探測器材質的改進能顯著提高MSCT的空間分辨力。 各種介入治療成為常規有效的治療方法。集診斷與治療一體化的醫學影像學設備也在不斷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診斷更加及時、 準確,治療效果更佳。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設計外科手術方案、 由影像導航 系統直接引導外科手術入路、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并在術中直接應用MRI對病灶切除范圍進行現場評價會逐漸普及應用。在影像學網絡化的基礎上,醫學圖像處理將成為常規,而服務器軟件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同時后處理,并使圖像后處理的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伴隨遠程影像學的普及和寬頻帶網絡的應用,醫學影像學圖像的遠程傳輸更為快捷,圖像更加清楚,影像學科醫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診斷報告。
分子成像是醫學影像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伴隨分子成像的研究進展,會有多種組織、器官特異性對比劑問世,這些新型對比劑能顯示特定基因表達、 特定代謝過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對比增強效果更佳、診斷的特異性更強,真正實現疾病早期診斷。開發療效監測對比劑(或稱分子探針),以在最短時間得到治療的反饋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疾病的靶向治療。除PET外, 其他醫學影像學技術也能直接用于藥物的研發和監測療效,在活體早期、連續觀察藥物或基因治療 的機制和效果,以利于藥物篩選和新藥開發。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圖像后處理技術將得到持續改進,并開發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學新技術。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進展還將導致影像學科內部人員構成發生變化,物理師、數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計算機專家和循證醫學專家占影像科室人員的比例越來越高,針對某種重大疾病可以組建包含內、外科和影像學醫生的新型科室。醫學影像學檢查不僅在診斷與治療的環節發揮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預防、健康體檢、重大疾病篩查、健康管理、早期診斷、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治療方法選擇、療效評價、康復等環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醫學影像學科的地位必將不斷提高。參考文獻
[1] 賀延莉,王亞蓉,殷茜,等.T-PACS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和優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6):657-659
[2] 劉衛賓,韓冬.淺析普通X射線攝影及其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1,8(11):115-115
[3] 蔣震,沈鈞康,宦堅,等.醫學影像學研究生讀書報告的方法學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0):1179-1181
【關鍵詞】:影像物理學;聲學;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
物理學的很多新理論都為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帶來了革新,X射線、激光、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等技術為醫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對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借助于某種能量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體內組織或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為生物組織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紀中葉,一批物理學工作者進入醫學領域,從事腫瘤放射治療及醫學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協會,1963年成立了國際醫學物理學組織.并將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學思想和技術引入到臨床的診斷和治療中.物理學與醫學的結合不僅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也對物理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 聲學的應用
超聲成像90年代以來,由于數字化處理的引入,高性能微電子器件及超聲換能器的出現,以及各種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超聲成像的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超聲不但能顯示組織器官病變的解剖學改變,同時還可應用Dopper技術檢查血流量、血流方向,從而辨別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損性質與程度。超聲診斷采用實時動態灰階成像,在掌握正確劑量的前提下,可連續對器官的運動和功能實施動態觀察,而不會產生像X射線成像那樣的累積效應及危險的電離損害。由于超聲診斷具有無損傷性、檢查方便、診斷快速準確、價格便宜、適用范圍廣泛等優點,得以在臨床中迅速推廣。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是超聲醫學的基礎,超聲成像是利用超聲波遇到介質的不均勻界面時能發生發射的特性,根據檢測到的回波信號的幅度、時問、頻率、相位等,得到體內組織結構、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學的應用X射線成像
X線實際上是一種波長極短、能量很大的電磁波。醫學上應用的X線波長約在0.001--0.1nm之間。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線的 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顯得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密度大的物質對X線的吸收多,透過少;密度小則吸收少,透過多。利用差別吸收這種性質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與肌肉、脂肪等軟組織區分開來,者正是X線透視和攝影的物理基礎。X射線成像包括X射線透視和攝影、X射線計算機體層成像. X射線計算機體層成像是以測定人體內的衰減系數為基礎,采用一定的數學方法,經計算機處理,重新建立斷層圖像的現代醫學成像技術[1].X射線的幾種特殊檢查技術,分別是X射線的造影技術、X射線的斷層攝影、數字減影.
3 電磁學的應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決條件MRI成像的先決條件是被成像樣品中的原子核必須具有磁性,而這種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運動.因此,對原子核等微觀粒子的自旋屬性進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學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觀上也是MRI得以產生的知識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體內水分子中的氫核在外磁場中產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體不同的正常組織、器官以及同一組織、器官的不同病理階段氫核的弛豫時間有顯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場進行層面選擇和空間編碼就可以獲得以氫核的密度、縱向弛豫時間 、橫向弛豫時間作為成像參數的體內各斷層的結構圖像.近年來產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術方法.如擴散加權成像是通過測量人腦中水分子擴散的特性來反映組織的生化特性及組織結構的改變,在臨床上可用于急性腦梗塞的早期診斷[2].螺旋漿掃描技術,明顯消除患者因運動或金屬異物造成的偽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無偽影、具有臨床診斷意義的理想圖像。
4 原子核物理學的應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礎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蹤劑,結合藥物在臟器選擇性的聚集和參與生理、生化功能,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檢察方法 有4種:掃描機、照相機、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PET).核素檢查中產生的正電子只能存在極短的時間,當它被物質阻止而失去動能時,將和物質中的電子結合而轉化成光子,即正負電子對湮沒.轉變為兩個能量為0.551 MeV的光子,并反沖發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分布不同,產生的光子強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術通過探測光子對的差別形成影像.
5 結語
影像物理學在影像檢查技術中的意義非常重要,對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影像深遠,隨著影像物理學的不斷發展,新的影像技術不斷出現,必將對疾病的診斷總出更大的貢獻。
DICCM標準在放射療法中的應用力度不斷加大,但在放療過程中,醫學設備涉及量多,數據處理冗雜,或存在誤差[1],既干擾放療精確性,也不利于海量數據資料的存儲,嚴重阻滯了放療工作效率及質量。為此,本文基于DICOM RT對象的實現,建立起了一個具有統一化、標準化的放療信息系統[2],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常見的DICOM RT指的是由國家電器制造商(NEMA)在1994年所制定;1996年,基于DICOM標準又加入了SS、DOSE、PLAN以及RT IMAGE四項內容;1999年增加了治療計劃,對其進行了完善[3]。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要求的不斷提高,業界人士一直致力于協議的補充、修改與完善,時至今日,該協議已經由最原始的圖像信息進展到涵蓋工作流程、TPS參數、劑量處方等諸多信息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體階段,并以不同實體劃分為依據,編制了結構層次圖,見圖1。
圖1 DICOM RT結構化層次定義
RT圖像主要包括成像設備產生的放療圖像及信息;RT劑量包括劑量體積直方圖、等劑量線等;RT結構集包括感興趣參考點或區域的選擇;RT計劃包括控制點、關系、耐受性表、分形以及治療計劃等概念;RT治療記錄包括劑量測量與計算、治療參數等數據的處理記錄。DICOM RT按照DICOM概念,在整體功能實現上主要依托的是5類(SOP類)基本功能單元,見表1。
表1 5類(SOP類)UID
2 結果
以原有的DICOM RT對象為依托,施加了DVH與DRR對象。
(a)DRR對象為放射治療在計算機TPS中模擬和驗證時提供平臺,且CT模擬結果主要由DRR所呈現的圖像質量決定,較之于普通意義上的文件,RT文件除了一般類文件外,還包括了RT對象自身特有的信息,見表2。
DRR對象特有定義囊括設備射束大小、方向以及參數定義等,具體見表3。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有利于DICOM RT的實現。
(b)DVH作為近年來治療計劃系統中用于治療計劃劑量分布的分析,其以頻率的形式,可將患者的治療方案自動生成并評估。DVH在表達上采用了圖形表達方式,原始數據對用戶并不可見,設置出程序段后,對DVH類型、劑量單位、網格矩陣偏移矢量、ROI序列、不同劑量值、劑量基本屬性等進行定義,經賦值后,可實現對不同治療方案的綜合評價與比較,以獲取最優治療方案,服務于患者。
(c)RT流程的實現。①患者行CT掃描,得到RT IMAGE;②圖像模擬,產生系列RT結構集,出具數據基礎;③RT PLAN與RT IMAGE等對象基于TPS相繼產生;④患者的CT圖像、RT結構以及RT PLAN等信息在計劃放療系統中讀取后出具治療計劃劑量數據,必要時輔助添加射線修正,生成新的RT PLAN與RT IMAGE;⑤RT PLAN信息經加速器送到驗證設備后,經電子束成像后重返回TPS計劃;⑥VR與加速器系統對治療數據定期記錄。所有對象通過圖像接收后,RT對象操作可采取手動、自動兩種方式,根據DICOM定義中的SQL語句執行數據庫操作,直到流程結束。
3 討論
對DICOM RT應用對象進行分析后,獲取其定義,并以其為主線來實現放療信息流程。當前,業界對DICOM RT的完善還處在尋求突破中,通過對放療中IOD的不斷完善,拓展應用范圍,隨著研究力度的不斷加大,會有部分新穎的定義相繼加入,并以現有水平實現對其有效管理,促進工作效率與操作質量的提升。
DICOM RT在完善過程中會將DICOM概念與RT流程二者進行整合,進而體現出對醫學信息的科學化管理,促使其在精確放療領域中的效能發揮最大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