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9 10:02: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

篇(1)

一、把握教材、挖掘美德要素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學音樂教材基本按照教育性原則、以學生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進行編寫。教材內容囊括審美、德育、創新等綜合、系統的知識點。音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美德要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豐富、靈活、有趣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拓寬音樂教學的空間,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循序漸進地把同情、尊重、善良、寬容和公正等美德的要點融入教學中去。

1、利用音樂作品的內容進行美德滲透。音樂教材中一些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德育功能,例如:《我們多么幸?!贰ⅰ陡桧炞鎳?、《咱們從小講禮貌》、《好朋友》等。還有一些作品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和理解。比如,在上欣賞課《翻身的日子》之前,我先播放了一段《白毛女》舞曲的片斷,并用聲情并茂的音調簡單介紹白毛女的身世,多數學生看完后反應強烈,對喜兒的不幸無限同情,痛恨黃世仁的欺霸行為。這不僅為欣賞《翻身的日子》做了很好的鋪墊,而且讓學生在音樂的引導下表達出自己對弱者的同情和對惡者的痛恨,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2、利用音樂作品的情景進行美德滲透。例如:欣賞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音樂老師可以在音樂聲中運用敘述、多媒體給學生展現當時的情景,使學生體會到老一輩當時的艱辛,從而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又如: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我通過啟發學生在“起來!起來!起來”的歌唱中,想象著中華人民萬眾一心,為爭取國家解放、人民渴望獨立,冒著硝煙戰火,與敵人戰斗的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勞動人民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不愿做亡國奴,甘愿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偉大的民族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及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讓學生在欣賞中接受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諸如此類優秀的作品多之又多,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表現音樂引起心靈的跳動,情感的升華,不斷學習音樂的骨髓,滲透音樂的精神實質,培養出愛國奉獻、尊老愛幼的良好品質。因此,在音樂教育中,讓學生自己參與到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中來,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訓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這會使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

二、開展多種音樂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培養美德

音樂教學靈活多變,豐富有趣,可以通過開展多種音樂教學活動開展學生的美德滲透教育。

1、在音樂的實踐中去培養美德。音樂實踐是培養美德的良好機遇,隱約有獨特的滲透力,耳濡目染,身心受到洗禮,不僅對生活態度有極好的啟發,而且對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音樂教育者適當的多安排音樂實踐,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歷了感性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更有助于美德的培養,使理性認識進一步提高。例如執教八年級音樂下冊《剪羊毛》一課,我教這首歌目的在于通過本節課,指導學生熱愛勞動,也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辛苦和快樂。我在范唱歌曲時,加上表演。我是這樣進行處理的:在前幾句歌詞處配上相應的動作,尤其在“鋒利的剪子咔嚓咔嚓響”我再配上表現出用力的聲音,使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在歌曲最后一個句,我把手向上舉,表現出勝利動作,而且歌聲也表現出高興、自豪的情緒,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到勞動后的喜悅與自豪之情。在我范唱后,同學們就對我的歌聲和動作進行模仿,再加一些語言提示,同學們對這首歌曲的演唱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而且能非常準確的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學們幾乎都要站起來演唱,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篇(2)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的、不屬于當代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在我國學術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或以后所發生的具有傳統音樂形態的音樂,劃歸于傳統音樂的范疇。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作品??梢哉f,中國傳統音樂在它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從律制、音階、宮調、音樂形態特征、文化傳統到民族思維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律和特點。、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是東方文化的集中表現之一,有著獨特的價值系統和思維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瑰寶。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可以開闊文化視野,了解與把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與特質,加強的歷史責任感。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存在的問題

1.1人類思維網狀結構與傳統教材組織上的線性有序特征之間的矛盾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思維記憶具有聯想特征,在閱讀或思考問題時經常從一個概念或主題經過聯想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是一種非線性的、縱橫交織的網狀結構。目前國內出版的所有中國傳統音樂教材,在學習內容組織上均體現出線性、有序的特征。在這種線性的內容組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對知識的攝取難免被動、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其聯想思維能力的發展。

1.2文本資料過多、識記理論復雜趣味性少與學習興趣之間的矛盾

國內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多年來一直存在著純文本資料過多、各民族傳統音樂獨立單處、針對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條主線的缺憾,這是專家根據自身研究方向進行的單一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陳舊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繁重的學習與交流內容

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與交流一般都以專家口頭傳授為主,加入一些視聽資料,無法及時地展現知識信息,專家的講授受到限制,授課的視聽效果不能做到步調一致,講授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地反饋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者。如中國傳統音樂講授、中需要介紹到各個時期大量的譜例,傳統的講授方法只能通過專家的板書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觀看,然后做譜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鋼琴即興演奏,動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學習者很難把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畢竟鋼琴的音色是單一的,表達音樂風格的準確性不能盡如人意。

2多媒體技術對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的積極作用

2.1多媒體技術可以擴展和放大信息空間

用多媒體技術處理的信息可以呈現出多樣化和多維化,使那些抽象難懂,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一目了然。多媒體課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在課件中重新組織編排講授信息,將講授內容整合為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專家在授課時就可根據講授思路在不同章節之間、章節內容知識點之間靈活“跳轉”,及時獲取課件上的相關信息來輔助講授。

2.2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縮短了學習者將信息轉變為知識的過程.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散發式的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多媒體的信息組織方式正符合中國傳統音樂講授的需要,它可以實現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非線性的信息傳輸與交流,幫助學習者建立思維、改善思維、減少思維過程中的彎路,較快的接近學習目標;多媒體的引入還能把聲音和譜例完美結合,實現音色和風格的統一,完成音樂風格的具象化,使學習者能夠身臨其境。

2.3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符合時代要求

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為我們傳統的外國音樂講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這是中國傳統音樂講授過程別重要的,學習者的認知當然需要從別的教材、工具書中汲取一些專業信息作為補充,但是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講授手段的信息集成優勢,則會大大擴展原有的講授資源。

篇(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151-01

1 的音樂美育思想

(1868――1940)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我國近代倡導并組織實施“美育”的先驅者。的教育思想是在借鑒西方進步思想成果與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成果相結合起來,將它與我國社會現實的需要相連接。1912年,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以中國古代禮樂思想為例,指出“禮為德育,而樂為美育”,聯系中國當時的音樂教育現實,更明確表述“唱歌,美育也”,[1]明確的把音樂和美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將美育作為中華民國的教育方針從此被確定下來。在關于美育問題的論著中,著重主要是闡述美育的陶養感情的作用,在美育的實施中,是積極主張學習,在汲取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要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特性。由此他提出:“所望后之留學者,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所同化。學業修畢,更遍游數邦,以盡吸收其優點,且發達我特性也?!盵2]也指出,在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學習吸收外國文化的優點,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特性。不僅對于留洋學習室如此,對于國內從事音樂教育以及各項文化、教育建設也同樣如此。

2 音樂美育

音樂教育是以音響為素材,通過聽覺訴說感情的藝術是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一種藝術教育,屬于美育的范疇。美育則是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方面,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2.1 音樂美育的陶養感情的作用

在現代教育體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精神。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審美性,音樂是能夠直接抒發人的情感世界,能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有力的撥動人的心弦。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當今,人們的精神世界卻顯現的蒼白,要通過培養人們的超越精神,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提高人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的美育對于社會的文明的進步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2.2 音樂美育能夠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

從藝術給人的精神影響的作用出發,提出藝術可以激發人的創造精神的論點。創新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永恒追求,也是當今素質教育的目標的重點之一。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把自己成功的經驗一部分歸結為音樂,他說“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音樂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蛘哒f,正因為我收到了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3]人們在平時音樂活動中能夠借助于歌詞給自己聯想,音樂史人類用感情活動創造的藝術,是用心里、生理活動所改造的藝術,所以音樂美育能夠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

3 音樂美育的實施

對于實施美育的實施方法,包括了家庭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

3.1 家庭音樂教育是美育的起點

家庭音樂美育是家庭美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美育的主要對象是幼兒和兒童,亦稱為兒童美育?!案改甘呛⒆幼詈玫睦蠋煛?,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嚴重影響著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家長要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追求高雅的藝術享受,讓孩子學習一些樂器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還審美情趣,通過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從小就心里就有了欣賞美的能力,具有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心靈,從而為孩子將來在學校的學習打下了智力與創造力的基礎。

3.2 音樂美育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的

學校是每一個人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并且學校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化建設人才。學校音樂美育是音樂美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學校音樂教育能夠系統的、循序漸進地傳授審美知識和培養審美能力。也是在學校美育實踐中收效最為顯著的一個方面。先生曾經說“美育的基礎,利在學?!盵4]所規范的普通音樂美育是與體育、智育、德育并舉的,即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諧的精神,學校要對音樂美育課有充分的學時保證,將音樂美育正常化、制度化、規范化。隨著現代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硬件的加強,教師將與符合學生心理的音樂材料準備充分。在學校教育中要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的同時,使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3.3 音樂的美育通過社會音樂來延續

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接受更多的也是社會教育,社會音樂美育作為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音樂美育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水平,對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的提升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在當今社會中音樂無處不在,自古以來音樂就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人們在參與社會各項活動的時置身于音樂,不僅能夠愉悅身心,而且還能得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的發展。例如社區中的合唱、合奏、文藝演出都能夠感受群體的和諧的氛圍。各種形式的演唱會和演奏會都是充滿感情的世界,人們分享著這種情感體驗和享受其中,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先生的音樂美育思想促進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對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我們要在繼承先生的音樂美育思想的優秀傳統上,積極吸收國外音樂教育的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論,更好的為建設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 余宇姿,張媛.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國家對具有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在綜合素質人才培養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早在1922年,著名教育家先生提出了新式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蔡先生在《美育與人生》中指出:“人人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之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他把美育劃為三個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學校美育,三是社會美育。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育的實施仍然十分重要。

一、古希臘音樂審美觀及音樂教育

音樂體現一種和諧,這是古希臘人對于音樂的傳統看法。和諧從兩個層面來看,一種是建立在數的結構之上的和諧,另一種則是心靈的和諧。

古希臘最早明確提出和諧思想的哲學派別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主要是從自然科學觀點去看美學問題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大半是數學家,便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數的原則統治著宇宙中的一切現象,和諧由一定的數的比例所構成,音樂的音程就是一種符合比例的安排。在這里,“和諧”作為一種音樂審美觀念或者審美范疇,是建立在對音樂形態構成的認識基礎上的。該學派甚至認為,“和諧”是宇宙萬物的一種屬性,處于運動中的宇宙天體,也是一個結構和諧的發出樂聲的物體。在這里,和諧的音樂是建立在樂音運動與結構和諧的基礎上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將自然事物之間的和諧與協調的比例當成一種科學理想來追求,他們認為美就是和諧。他們首先從數學和聲學的觀點去研究音樂節奏的和諧,發現音樂節奏的和諧是由高低、長短、輕重各種不同的音調,按照一定數量上的比例組成的;他們還把數與和諧的原則應用到對天體運動的研究,從宇宙當中來看宇宙的規律,并尋找宇宙的和諧,他們認為行星在運行時會產生一種和諧的音樂,遵循一定的數的關系。天體之間、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有秩序的比例關系,宇宙是一個大和諧體,能發出諧音。他們又認為人的肉體和靈魂也按比例構成小的內在和諧,人是小宇宙,因而人和自然界,人和音樂就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音樂是對自然和諧、社會和諧和人的內在和諧的表現與反映。

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下,古希臘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幾何學的研究以及對空間結構和諧比例的推崇,促進了古希臘人對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和諧發展的追求。在古希臘教育的課程體系中,既有科學教育又有人文教育,既注重智力的培養,又注重人格的培養。柏拉圖就從道德的角度竭力主張藝術家必須把“真、善、美”帶給他人。他贊美音樂,因為“音樂教育比起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節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此美化?!卑乩瓐D關于音樂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的音樂教育很注重音樂的教化作用,即音樂具有陶冶品性的作用。音樂影響性格,不同品種的音樂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性格。畢達哥拉斯的音樂思想開啟了西方美學尤其是數一比例一和諧音樂美學的論題,而其中靈魂和諧的音樂觀一直到十九世紀仍存余緒。

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審美及審美教育觀

德國古典美學以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爾為代表,其中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發展的轉折點。在康德之前的理性主義美學強調美的理性基礎,經驗主義美學強調美的感性基礎,康德認為他們各有其片面性,康德的理想美是將感性與理性統一起來??档聫膶徝澜涷灣霭l,提出了美是一種對表象的,“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害的愉悅或不悅而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一個這樣的愉悅的對象就叫美”??档抡J為美是一種無利害性和無概念性的感性現象,這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美的道德功利性;但借助意識把握事物的理性,他又提出了美的合目的性?!皩徝罒o利害”這一學說,常常被當作康德美學最主要的特征,對近代美學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皩徝朗菬o利害的、超功利的,審美的和客體的性質無關,它沒有任何利害上的欲求,是一種自由的愉快?!?/p>

審美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包括判斷美與丑的能力以及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席勒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將其界定為“人性”的自由解放與發展。席勒的美育理論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康德把感性與理性突出地揭示出來,但對二者的統一并未作透徹的論述,席勒則企圖證明感性與理性可以在藝術與審美活動里統一起來。席勒所認為的美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完成了這種統一,人“才能對純粹的形象顯現進行無所為而為的自由的欣賞,才擺脫物質需要的束縛?!薄湛隙嗣烙谕晟迫烁裰械闹匾饔?。他認為,人性的完善要通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來實現,而審美則是從“感性的人”達到“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橋梁。此外,席勒把審美看成是“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之間的一種“游戲沖動”,在審美游戲中形成了藝術的自由形式的創造。席勒的游戲說是審美的游戲說,是理性原則加入感性中使感性形式飛躍到審美形式而形成,具有從自然的必然到自由的創造的超越性。席勒主張依賴于文學藝術,通過審美教育來達到自由的彼岸??梢哉f,從席勒開始,美育才真正確立了它的獨立的地位。在《美育書簡》中,席勒將體育、智育、德育與美育區別開來,而且把美育擴大到社會政治領域并置于其它各種教育之上的重要地位。席勒的美育觀對當今的美育實踐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站在歷史的階段上看,德國古典美學中的音樂美學思想繼承了古希臘以來的哲學本體論傳統,超越了藝術摹仿說,向感性與理性的融合邁出了探索的腳步,對現代音樂美學提供了借鑒和汲取的思想基礎。

三、中國儒家音樂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視禮樂,故“禮”、“樂”并稱。在儒家看來,樂是從屬于禮的,禮與樂密切相關,互為表里,禮需要 樂的配合,樂也需要禮的引導。禮是指儒家所提倡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道德規范等上層建筑。為了維護舊的統治秩序,儒家認為必須強化禮制,而強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配合以樂的教育,使禮與樂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樂是禮的一種儀式,禮是樂的一種規范,樂讓人們在和諧有序中自覺遵守禮。

儒家思想認為通過樂教可以更好地來實施禮教,即倫理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都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輕視音樂的娛樂作用??鬃诱J為,樂是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它的政治內容的。儒家樂教的最終目的都是為政治統治服務的,希望通過禮樂教化,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和諧的社會??鬃诱f:“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币磺械赖乱幏抖荚凇白嗥錁贰钡乃囆g教育中得以完成。音樂可以令人內省自己的行為,使人進入氣定神閑、和順優雅的精神狀態。要社會和諧,人們必須守禮。而禮是強加于人的,只有通過樂的疏導,使其自然而然地發生與禮互相配合的作用,讓人自覺遵守禮,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因此,儒家的美育重在培養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音樂美學強調:“安善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即運用音樂的美感來感染人、教育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德育教育。音樂是以感性宣泄見長的藝術,它可以深刻、強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識,有效地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皹氛?,通倫理也。”“善”為道德之核心,“美”為音樂之品質。善者,美也;美者,善也。音樂與德育之間,即在善美互生、德樂互化,美好的音樂熏陶美好的道德。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樂教思想和美育踐行,為中國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儒家的音樂理論對后世道德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20世紀初中國學者對美育的認識

雖然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詩教”、“樂教”,但現代意義的“美育”則是20世紀初由王國維、等人從西方傳人的。

王國維的美育思想以康德的哲學美學學說為基礎,又廣泛汲取了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尤其是席勒等人的美育理論養分,認為美育和藝術是不為經濟利益、政治倫理和社會時尚所左右而自主獨立的,但與此同時,人們又可以通過審美實現拯救靈魂、改造社會的目的。

首次提出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這對后來的學校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美育不同于德育,更不同于智育,它是美的情感教育,其教育的方式是陶養。既然美育是一種教育,那么它的主旨就應該是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獻身精神,無論是審美及藝術的鑒賞、娛樂、消遣和享受,都必須強調它的教育意義。他反對把文學藝術當作消遣品,反對毫無社會意義甚至有害的娛樂活動,主張用健康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義的審美鑒賞活動“代替不好的消遣”。的教育主張可概括為健全人格教育,將德育擺在四育之首,以美育與智育來輔助完成德育的任務。他認為不能離開美的特點去實施美育,美育的范圍是全社會,對象是全體國民。美育可以美化人生,校園中應該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們之間的感情融洽,生活豐富,以培養美的心靈。認為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對于音樂教學方法,他認為應適合學生的特點,不可機械照搬外國之教法,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其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他積極主張學習吸收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但同時又特別提到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我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成果,不可盲目崇洋。

中國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進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在試圖將中國傳統美育思想現代化,以順應時代要求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對當代美育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與啟示

古希臘和諧教育的實踐對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教育傳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后世西方和諧教育理論的歷史淵源,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鑒價值??鬃邮侨寮乙魳访缹W思想的奠基人,他的音樂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樂論的正統,影響極其深遠。作為儒家音樂美學發源地的中國,現在大力提倡音樂審美教育是對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延續,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在現代教育中的升華。中國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進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并結合中國傳統美育思想以順應時代要求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的美育思想在中國沒有很好地實施,但它確立了中國現代美育的基本價值觀念,對現代人研究美育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當前恰逢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時期,音樂教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認真思考和借鑒中西方先進的審美觀及音樂教育思想,對開創21世紀生機勃勃的我國音樂審美教育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1 重視美育凈化心靈的作用。古希臘和諧教育的重點是美育。和諧發展的最終歸結點為培養完美的人格,使人具有至美的品性。古希臘的美育不是單純地進行藝術技能的訓練,而是重視美育對于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精神的作用。而我國的美育一直相對落后,主要是美育的觀念存在一定的問題。重技能訓練、輕性情陶冶。而且,美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及。我們的審美教育應從古希臘教育那里得到深刻的啟示,審美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會學生某種東西,而是要通過對藝術美、自然美的創造、欣賞和審美來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素養,從而達到培養大學生具有全面發展的人格的目的。

篇(5)

使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科目。在音樂教育中實施美育能夠對學生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一、音樂教育與美育的關系

音樂教育和美育的含義不同,但二者互相滲透。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

(一)音樂教育的含義

音樂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發點在于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音樂識別力、鑒賞力以及審美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達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二)美育的含義

美育是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認識生活中的美、體驗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以及創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美育的途徑是豐富多樣的,形式是變化萬千的,美育的內容不僅包括各種藝術內涵和藝術形式,還包括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各種美的事物。

(三)音樂教育和美育的關聯

音樂教育和美育是互為關聯的,美育是開展音樂教育的自然延伸。音樂所表達出的情感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陶冶情操、塑造心靈和完善人格,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實施美育是科學的、合理的、容易的。開展音樂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音樂的基本技能,通過音樂藝術讓學生產生對美的熱愛,抒發感情。教師應利用中學音樂課本中蘊含的美,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音樂中有優美的文字、動聽的曲調、感人的情境,音樂中蘊含美的元素,音樂易給人聽覺上美的享受,也易影響人的情緒、情感以及性格,因此,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是可行的。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

(一)注重一言一行,言傳身教

美育通過美的形象來撼動人的內心,使人的內心與美相交融,從而產生共鳴。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作品的內容、形式、旋律等方面來傳遞美的形象,進而打動人的心靈的。音樂教育和美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為補充的。教師是學校美育的實施者,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優秀的教師特別注意言傳身教。課堂上,教師美的語言、美的舉止都能影響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習氣氛,能夠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教師的言傳身教恰當,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將美育引入音樂教育之中,這能夠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旋律之美,享受音樂的內涵之美的同時得到適當的美的教育。在長期美的藝術的熏陶下,學生自身的情感、素質、個人氣質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們就能積極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體驗和感受生活中的美,進而創造生活中的美。

(二)充分利用音樂美,打造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平臺,是美育的重要組成方面。優美的教育環境可以促進美育的實施,提高美育的成效,因此,學??梢岳靡魳返膬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梢猿浞掷眯@廣播,在學生進入校園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課間休息的時播放流行歌曲,如SeeYouAgain,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在考試休息期間,播放勵志歌曲,如《相信自己》,振奮學生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斗志。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美化校園環境的活動,讓學生對校園美化提出意見,幾人一組合作完成對校園美化的實用性策劃案,讓學生在優雅的動聽的旋律中感受美、創造美。

(三)豐富教學形式,感悟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思想情感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也是最能打動人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是音樂藝術學習的過程,目的是通過音樂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和共鳴性比較強的藝術,它能夠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思想活動,使學生的情操和心靈受到音樂的熏陶和感染,是教師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在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該盡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優秀的電影原創歌曲,讓學生欣賞、分析。有的學生可能在聽的過程中能猜出電影的名稱,有的學生可能對電影原創音樂缺少關注,而不能欣賞音樂。教師播放原創音樂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描繪聽到音樂后腦海里形成的影像,然后教師可以講解原創音樂的故事情節,引領學生理解、感悟作品,這樣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品中所蘊含的道理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強烈地沖擊了學生的聽覺感官,而且還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了音樂作品中的美,豐富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和感受。

(四)豐富審美教育

音樂是一門綜合的情感藝術,它是通過語言、旋律等形式來體現感彩的,它能夠確切地反映人類的精神品質、思想追求和情感意識。音樂通過刺激人類的審美感官,能迅速使人的情緒、情感產生波動。因此,音樂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向往與熱愛,還能讓學生對音樂抒發的情感產生興趣,這種情感與美的結合是美育的必經階段。

(五)豐富美和創造美的音樂作業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教師不會留課后作業,從而使學生對音樂課不夠重視。課后作業是學生溫故知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音樂老師應該注重作業環節。學生熟練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后,為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自行創作歌詞,以體現現實生活與情感抒發相結合的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完成歌詞創作作業,鼓勵學生創作。如果有學生創作的歌詞很有意義,教師可以配合學生,給歌詞譜曲,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歌曲,這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潛能,還能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從而達到音樂美育的目的。

(六)組織活動創造美

學校應多組織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在教師的細心指導下,能夠提升學生的鑒賞力、創造力、審美力,從而實現美育的目標。以《智取威虎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思考樂曲的含義。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對樂曲中的人物和各種聲音進行模仿,通過與學生共同思考和探討樂曲的寓意闡述作品的含義。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演話劇。各組長在教師的指揮下,給組員安排角色。在演出中有的學生演雕,有的學生演人物,有的學生演山,演雕和演山的學生容易使觀看的學生開懷大笑,觀看過后學生還會提出一些表演建議。表演不但拉近了音樂和學生的距離,還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在享受生活和快樂的同時也享受和感悟了美。

(七)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學生課堂上的行為舉止。首先,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具備過硬的音樂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其次,教師應該注重個人魅力和修養的提高,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重視言傳身教的方式方法,具備讓學生稱贊的人格魅力和個人修養。中學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音樂教師要注重上述七個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堅持音樂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原則,保證音樂教育和美育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廖家驊.審美教育過時了嗎———多元音樂教育哲學思潮芻議[J].中國音樂教育,2011(6).

篇(6)

一、美育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

中學教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大力倡導學生要智育、德育、美育、體育全面發展,而這其中的美育在中學教育中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1987年滕純先生提出了大美育觀,得到了眾多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關注和重視。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美育具有廣泛性、融合性和深刻性等新特點,它強調認知與審美高度結合,對于促進學生的情感和創造性的發展意義重大。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教育戰線只重知識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在教學工作中一直不被重視,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美育。

美育,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情感教育,是按照美的標準來培養人形象的。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其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性,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也就是說,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的社會功能在于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體現^的本質要求和理想。

二、音樂教育的目的

我國現階段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薄爱斀?,全世界都在改革音樂教學。21世紀的人才觀,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學校音樂教學的審美教育是我國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音樂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由它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

音樂教育是一種感覺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通過演唱、演奏、欣賞等形式,大量地、廣泛地感知音樂作品,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使學生的道德修養得到提高、人格品質得到完善、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美育和音樂教育的關系

美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用美的對象來教育人和受教育者對美的感知或感動的過程。在美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處于美感的激情狀態。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可以美化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認識美、評價美、創造美。音樂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學會感知音樂藝術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相應的聯想,從而從音樂藝術中看到完美真實的生活畫面,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具體歷史階段生活的某些方面。這種教育作用是通過音樂激起人們的感情而達到的,音樂藝術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美好的理想、情操塑造學生心靈美和完善人格的過程。從實施美育的必要性來看:

1.教材內容的需要

中學音樂教材中包含了許多美的東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美育的手段。將這些蘊藏在教材內的美發掘出來,使學生在美的愉悅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學對象的要求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幫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既是祖國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運用美育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在中學生心中注入審美的知識,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學會從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和欣賞美,進而提高他們評價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行為習慣,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四、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有效地實施美育

1.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發掘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內涵美

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音樂的審美功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中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美的蘊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美育因素,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書本知識。比如,《保衛黃河》以跳動起伏、生氣勃勃的戰斗精神構成它的聲調特征,音樂形象非常鮮明、生動、有力,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英雄兒女斗志昂揚地奔赴抗日救國戰場。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巨浪的熱烈場面,生動地刻畫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英勇殺敵的光輝形象。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情體驗。既獲得了美的享受,也從中受到了難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

2.努力營造美育的課堂氛圍

美育具有陶冶情操、涵養品德的功能,營造美育的課堂氛圍就是指教育者要寓美育內容和信息于音樂教育之中,使教育對象在美育中受到熏陶,不斷吸取音樂藝術的豐富養料,提升其自身的音樂素養和美好品德修養??鬃泳褪种匾曇悦篮玫氖挛飦泶龠M學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稱為“以美儲善”。

篇(7)

文藝復興發生于14至 17世紀上半葉它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人們不僅對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嶄新的認識.人性也得到了復蘇.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人們盡情地歌頌美、抒發自己的情感,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當時自然科學哲學探索、文藝創作等都空前活躍、繁榮。筆者旨在闡釋該時期美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今美育和音樂教育的現實啟示。 

一、文藝復興時期羹育觀的特點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標

人文主義是當時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對現世人生的重視把個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樂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們提倡人性人權和個性 自由,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情感科學 為人生謀 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提出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利益自由” 平等博愛等口號.贊美人、歌頌人和培 養全知全 能的完美的人是當時文學藝術美學和教育的中心內容與主要職責。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順應自然本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帶來了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2 美育教育途徑和方式

(1)注重文學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該時期的作家 、藝術家以及 思想家 、理論家深切感 受到文藝 的強烈美 感教育 作用 并善 于運 用文學藝術 的特 點來宣傳和培育人文主義思想  代表作有 《巨人傳》《抒情詩集》《十日談》《愚神頌》《堂吉珂德》等這些作 品有 的鞭撻 了經 院教 育 思想 的 弊端 ,有的熱情歌 頌了大 自然以及 人世間真摯美 好 的情感 ,有的塑 造 了 向往 自由世界 ,具有斗爭精神 的青年形象 ,很 好地浸染 了人們 的心靈 。西班 牙現 實主義作 家塞萬 提斯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娛人又可以教人它們應該是人生 的 鏡 鑒風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亞的系列作品則更是創造了人類文 學藝 術史 的高峰.他通過詩歌及悲、喜劇等多種形式盡情抒發對美的感受以及人類高 尚而美好 的情感 。 

(2)把文藝的認識、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娛樂、消遣之中德智體美結合采用直觀生動、適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悲劇有和“凈化”作用指出詩是模仿的藝術.是一種指向教益的娛樂,能夠娛情悅性 。他們注意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興趣盡可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思維能力,讓兒童在游戲中進行學習,并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培養 ,認為學習音樂、舞蹈等知識和技能盡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價值.卻可以給人們帶來奇特的享樂,并得到豐碩的成果,也即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藝復興時期美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1 美育教育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筆者認為,進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學校教育 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 ,體現 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對推進社 會發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學認識 。如果說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提出人文主義是對人性的復蘇和回歸,那么現在的以人為本就是這一思想的成熟和發展。如我國的政治教材 中已明確提 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 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2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育的效應主要在兩個方面,即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建設,可以看出其與文藝復興思想的淵源關系。藝術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審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為實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個層面和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對音樂教育有著較高的評價和認識。維多里諾就非常重視音樂的美育教育作用.認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對提高感覺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處維爾吉利奧則認為音樂這類學問是超脫 于實際的利益而自身成為自由的科學,弗萊佛認為.音樂舞 蹈對發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義今天的音樂教育越來越多地 強調以審美為核心讓生活變得非富多彩,人類變得文雅和充滿愛心的內在目的.它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和教育的愉悅性,隨著音樂教育研究的推進和改革的實施日益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三.對音樂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學科的交叉 、融合和滲透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育中人文主義傾向十 分明顯,教育內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現了多元化 、自由化 、分工化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音樂教育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學家 雷默提出了綜合藝術教育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 藝術結 盟 ,才能夠朝學校的核心課程邁進,更好 地發 揮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離不開藝術之外的其他 學科的養料 ,這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已給我們啟示。例如他們認為音樂與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達 ·芬奇  丟勒等 藝術家們把藝術作為~門科 學來進行研究。歷代音樂流派眾多很多都得益于 其他 學科 或是 人文哲學思想 的啟示.如德 彪西 創立的印象主義音樂風 格來 自于 印象主義 詩歌 和繪畫的啟示:中國古琴藝術講究  清、微 .淡遠的意境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今天環境音樂醫療音樂等概念的出現也證明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融合滲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 實用性 。  

2  寓教于樂”的同時注重創造性是 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 目標 文藝復興的教育思想是我們今天“寓教于樂思想的前身,同時,我們今天講求寓教于樂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審視音樂課程價值時指出音樂課程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作為人類的巨大潛能,當今世界創造潛能的開發被日益得到 重視,人們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隨之而發 生著改變。創造能力與美育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方面美育教育能開發創造潛能,創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創造性實踐中培養,另方面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有待于人們將時代精神給予創新性的運用不斷創造出新的、好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從中汲取營養、升華心靈,并從中獲得靈感 ,進一步激發人的創造力。文藝復興距今已經過去了3o0多年的時間.但它的美育思想精華卻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值得我們不斷去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

參考文獻: 

篇(8)

一、哲學的批判等于教育學的批判嗎?

在管建華教授看來,審美教育其哲學來源是康德的美學思想,依據的是哲學語言轉向之前的主客兩分的認識論哲學基礎,它深深扎根在19世紀那個時代西方文化語境中,在該文第二部分,管教授引用了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觀點。他寫道:“《真理與方法》所提出的解釋學藝術經驗是從審美意識的批判開始的,也就是近代康德主觀主義的美學的批判開始的,以便捍衛那種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真理的經驗,反對那種被科學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狹窄的美學理論……伽達默爾主張以藝術經驗真理來替代審美經驗,因此,該書一開始也涉及了對審美主客體、普遍性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的批判?!雹诮又?,他闡述伽達默爾對審美主客體的批判、普遍性審美感知批判和審美體驗的批判。“伽達默爾正式提出:‘美學必須被并入解釋學中(他在這句話的每個字下加上了著重號)’。他認為:‘解釋學可以正確對待藝術經驗,理解必須被視為意義事件的一部分,正是在理解中,一切陳述的(包括藝術陳述的意義和所有其他流傳物陳述的意義)才得以形成和完成。’”③在這里,我們可知,伽達默爾是從他的解釋學的立場對康德的審美觀進行批判的,是典型的哲學話語體系內的一種哲學對另一種哲學的批判,他的思維是哲學批判的思維而并非教育批判的思維。那么,我們想知道:這種對審美觀的批判是不是能得出對審美教育的批判,審美是錯誤的是不是等于審美教育也是錯誤的?伽達默爾豪不留情地批評了審美,是不是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這種觀點?在我們看來,這些好像都沒有必然的聯系,“審美”和“審美教育”分別屬于哲學話語體系和教育學話語體系,顯然,管老師只是告訴了我們審美觀有其局限性這一哲學知識,但對審美的音樂教育為何就是錯誤的并沒有作更深入地說明。

為了力求論證有力,管老師還拿出當今反審美教育始作俑者的理論來當武器,這個人就是埃里奧特,但很遺憾,管老師也是借用埃里奧特從音樂作為客體的概念、審美感知概念、審美體驗的概念這三大批判來論證的,這使我們感到很不過癮,本以為伽達默爾從哲學方面對審美作出了批判,那作為以號稱反對和發展其老師雷默的思想而著稱的埃里奧特應該會從教育的層面告訴我們,為何審美的音樂教育是不對的,可是,他沒有告訴我們。在筆者看來,作為音樂教育哲學家的埃里奧特除了能說哲學家們的常用話語以外,還應該是教育學的話語體系中的權威。

二、中國的“審美”等于康德的“審美”嗎?

退一步講,假如我們承認“審美不好,因此審美的音樂教育就不好”這一推理是符合邏輯的,那我們還得看一看:中國審美教育中的“審美”和音樂新課標中出現的“審美”是否就是埃里奧特和伽達默爾所反對的那種康德純粹美學中的“審美”?如果不是同一概念,那管老師反駁審美的音樂教育從邏輯起點上就是有問題的。

開啟中國最早美育思想源頭的當屬1903年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的有關論說。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的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詳細論證了美育在教育方針中的重要地位。同年9月,美育被正式寫入教育宗旨。毋庸置疑,這兩位美育大師的思想深受康德、席勒、叔本華、尼采這些西方現代美學重要代表人物的影響。首先他們都極力推崇審美的獨立性和脫離實用、工具性的形而上的意義。這一點使得他們與梁啟超的文學藝術直接為道德和政治服務的美學思想同中國傳統的樂教思想形成區別。但是,他們是全盤吸收了西方的美學思想還是在繼承中作了本土化的改變?我們知道,西方審美思想以“審美無利害”“純粹審美”等核心概念唱出了感性對理性專制、壓抑的反抗,鼓吹恢復文化和人性中感性的應有地位。但是20世紀初葉的中國正處在現代化的初始階段,啟蒙理性、科學理性剛剛被介紹到國內,還不存在理性壓抑感性的想法;相反,啟蒙理性、科學理性還是啟蒙知識分子要加以鼓吹的東西。所以,以王國維、為代表的美學家并不注重美和審美感性本身,而更注重通過感性來實現感性之外的某些社會功能。這不僅僅是當時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所致,還因為這批美學家血脈中畢竟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樂教思想的基因。從根本上說,他們注重審美教育中情感和人心的道德意義。這種由于文化差異和源于中國知識分子欲借西方思想文化以解決中國國民性改造和啟蒙問題的強烈意向,使得他們在吸收西方美育思想時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誤讀”,而正是這種“誤讀”實現了中國審美思想的本土化轉變。這種既要關注審美獨立性又要關注審美社會功能的本土化特點,是以王國維的“無用之用”和的“美術似無用,非無用也”這些貌似矛盾的話語形式,來支撐其間審美無利害性和功利性的微妙感覺。它將審美擺脫直接的現實功利目的和審美對任何人生本體論意義積極作用作了調和。這種本土化的,既注重審美的獨立性又不走向純粹審美;既注重審美對改造人心和國民性的功利作用又反對審美成為德育的工具和審美政治化的思想被專家稱為“審美功利主義”④。由此可見,中國的審美與西方的純粹審美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回事。在杜衛看來,這“審美功利主義”實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向現代美學的轉換,它整整影響著中國一百年來的美學思想,可以稱為是中國的“現代美學傳統”。讓我們來關照中國百年來的音樂課程中的美育思想的發展,來進一步論證不僅僅從一開始,而且是以后的中國音樂課程的“審美”從來都不是西方美學中的“純粹審美”。

審美功利主義的思想在的推動下曾影響了中國二三十年代音樂課程從課程標準制定到學校課程的具體實施。爆發后,學校的音樂教育思想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審美傾向于社會職責和愛國情懷的抒發,西方的純粹審美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是沒有生存的空間的。解放區的學校音樂教育已經出現審美附庸于意識形態的趨勢。后,音樂課程沿襲了解放區的教學思想。而1957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音樂教育逐步成為徹底的意識形態化的課程,成為過分承載學生道德教化的課程,這種課程又由于蘇式凱洛夫模式的影響,離審美更加遙遠。改革開放使我們迎接科學的春天的同時也迎來了美育的春天。但這個春天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美麗,音樂教育繼續受“蘇式”模式影響趨于技術化;受一些政治導向的影響而趨于德育化。⑤在這,我們沒有看見半點“純粹審美”的影子。

當然,管老師要批判的是21世紀的新課標中的審美音樂教育思想,矛頭直指“以審美為核心”這句話。據筆者查證:這句話的原創是我國音樂教育家姚思源先生,在《音樂藝術的本質特點與教育價值》中,姚先生寫道:“作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學校音樂教育,對德、智、體諸方面有巨大的滲透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是培養少年兒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體驗、評價、鑒別和創造音樂藝術美的教育,我們可以稱之為‘音樂審美教育’。即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⑥姚先生這篇文章寫于1987年初,在1989年9月召開“當代中國音樂建設學術討論會”所做的專題發言《試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與發展》中再次提出“學校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音樂審美的教育,通過美向德、智、體諸育發揮滲透和影響作用,而不應該離開審美這個核心,即超越音樂藝術的規律,片面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币ο壬轻槍Ξ敃r音樂教育異化為德育附庸的弊端提出了要突出音樂審美的獨立性,但又不排斥審美對德智體的滲透和影響作用,不僅僅切中了中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的問題要點,更重要的是標志著隨著中國人道主義思想的慢慢興起,“審美功利主義”在音樂教育界已開始復蘇。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后,這種“審美功利主義”思想最終在國家基礎課程改革大潮中,以音樂新課標出現的“以審美為核心”的表述方式不僅得到了思想層面的繼承,更是真正走入了現實音樂課程的改造計劃(盡管這種表述方式有問題)。音樂課程在經歷了一百年曲折的發展歷程后,回到了它宿命般的“審美功利主義”的思想原點。

由此可見,中國的音樂教育從來沒出現過康德式的“審美”。中國式的“審美”與西方文化體系下以康德為代表的“審美”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也就是說,兩者不具備可比性。管老師在文章中所用的從埃里奧特到伽達默爾對審美的批判,是一種西方語境下典型的現代哲學對古典哲學的哲學批判,但具體到中國文化的語境,“審美”這個概念已深深烙上中國特色的印記,此“審美”非彼“審美”。在該文第四部分,管教授終于回到中國音樂教育的語境中,對“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進行批判,但舉出的引證卻是一位音樂教育學者的《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和《音樂新課程與示范教學案例》兩本書的有關內容。在引用這些內容之前,管老師寫道:“新的音樂課程提出了他的音樂教育哲學:‘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該種哲學認為:”⑦接下來就是這兩本書的大段內容。這使我們很疑惑:第一,這兩本帶有濃厚教學法指導性質的書能代表“該種哲學”嗎?第二,每個人對新課標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這兩本書是在解讀新課標的基礎上寫出的指導性用書,它遵循課程標準,但畢竟不是標準,不是哲學,不具備普適性,也是不能代言課程標準的。按理說,靶子有一個現成的,即新課標。為何管老師不直接把能代表“該種哲學”的新課標作為批駁的對象?這使得該段的論證比較勉強。

在筆者看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學界應當弘揚批判精神,管教授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但就該文來看他對新課標的“審美的音樂教育”的批判,是沒有切中要害的,甚至從一開始就有邏輯起點上的偏差,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①這些論文包括《中國音樂》2005年第一期上的“后現代教育學與音樂教育學”,第二期的“文化策略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第四期的“‘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判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以及2006年第一期的“普通學校音樂學科教育學與音樂現象學教育學”。

②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判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構建》,《中國音樂》2005年第4期第7頁。

③上文第9頁。

④杜衛《審美功利主義――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例如所謂的“大圈圈”、“小圈圈”理論。該理論認為“大圈圈”指的是德育,“小圈圈”指美育,不必另立一項美育,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的大圈圈里面,詳見1980年5月15日《文匯報》葉圣陶《體育、品德、美》一文。

⑥姚思源《論音樂教育》,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頁。

篇(9)

中圖分類號:J60-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01-01

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音樂教學已經由單純的技能教育成為實施美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音樂藝術的抽象性使音樂教學成為不可取代的教學科目之一,音樂發源于人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創造與對美的向往,所謂聲源于行、行表現為聲正是基于此。音樂表現者在運用聲樂的過程中,通常將抽象的事物通過聲樂的轉換,使聽眾或感受者體會到在抽象的聲樂中表現出來的形象事物,這正是音樂的魅力,也是音樂教育對于青少年美育的不可取代之處[1]。無論是表現者還是受眾,音樂修養都能帶給他們更好的表現和更強的感染力,只有具備一定情操和修養的人,才能在音樂教學和音樂欣賞中獲得美的感受,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音樂修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也需要長期的堅持與訓練,并接受美感的熏陶,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音樂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筆者多年來從事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經驗,使自身意識到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增強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體現

眾所周知,好的音樂作品通過優秀的音樂演奏者的演繹,能夠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和愉悅的感受,能給聽眾帶來無限的遐想,能將作曲者想表達的情緒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聽眾面前,能夠使音樂作品到達聽眾的內心,引起強烈的共鳴。音樂以優美的音色和節奏以及動人的旋律構成改變人們的情緒,勾起回憶和思緒,能夠起到振奮人心、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所謂美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審美表現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及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美育是傳統而又創新的命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美育伴隨著教育存在,我國古代的文化教學對于琴棋書畫的欣賞就是美育的一部分。總之,美育作為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進步的必經過程,是提高社會文化水平,提高民眾素質,使社會的科學水平與美學水平不斷進步的必經過程[2]。音樂美學的理論系統、龐大的音樂基礎和多元化的審美形式使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教學能夠獲得顯著的效果。音樂教育活動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在美育過程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這種特點對于美育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過歌曲的選擇增強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先生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擁有再好的智力和身體,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審美能力,那就不能算得上是有用的人才。美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讓學生學會分辨善惡美丑、弘揚正氣的有效措施。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潮不斷涌入我國,這些思潮中不乏先進、進步的思想,也不乏落后、墮落、腐朽的思想。在青少年的音樂教學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對流行歌曲十分感興趣,然而流行歌曲中雖然不乏勵志、向上的歌曲,如《五星紅旗》、《愛拼才會贏》、《大中國》、《蝸?!?、《龍的傳人》等歌曲曲風積極向上、表達的觀念符合美德要求,對青少年有很好的勵志作用,但也不乏《你是我的情人》、《纖夫的愛》、《白狐》、《老鼠愛大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庸俗或不適合青少年歌唱的歌曲。這些歌曲且不論其中的旋律如何,單看歌詞中的“用你那火熱的嘴唇,溫暖我那冰冷的心情”、“等到那日頭落西山溝,讓你親個夠”、“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低級庸俗的句子已經不適合青少年審美情趣的培養要求和審美情操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心靈發展的歪曲和身心的不健康發展。

三、通過青少年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大多數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教育家們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這些音樂作品或讓人眼前呈現出美麗的畫面,或令人勾起無限的回憶,或讓人的思緒進入作品中的美麗場景,總之能夠引起審美者的強烈共鳴[3]。教師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解讀與講解,能使學生們在音樂作品的意境中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從而逐漸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作品中的《我們的祖國》是上世紀末我國眾多愛國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的曲調歡快而不失莊重,熱情而不失甜美,通過演唱者幸福甜美的演繹,整首歌給人們呈現出了風景秀麗、大好河山的美麗畫卷,使欣賞歌曲的人們心中涌起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與對祖國母親的敬仰之情。在學習中,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愛國、為國、振興祖國是美好的事情,是美的象征,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向往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在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灌輸鑒賞美的能力,就是很好的美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總之,通過音樂教育中的聆聽、表現與音樂創造,學生在音樂形式中豐富了情感,產生情感共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藝術基礎,提高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篇(10)

戴維?埃里奧特(David J.Elliott)博士現為紐約大學音樂與表演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世界著名音樂教育理論家、作曲家,曾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學、西北大學、開普敦大學、北德州大學和里莫力克大學愛爾蘭音樂中心擔任客座教授。作為音樂教育理論家,戴維?埃里奧特博士在音樂教育專業所任教的課程包括音樂教育基礎、音樂認知、研究方法、音樂課程發展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戴維?埃里奧特上世紀90年代以來提出的“實踐音樂教育觀”,引起了全世界音樂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一、實踐音樂教育觀的論點簡述

(一)多層面與多樣性的實踐性音樂教育基本主題

戴維?埃里奧特認為實踐性哲學源于“音樂”是一種社會實踐,①也就是說,每個具體的“音樂”實例實際上比音樂作品更多。他認為音樂實踐活動實際上是一種由若干相互關聯的層面所組成的社會集合體。

戴維?埃里奧特采用“音樂”一詞的三種不同寫法來概括實踐性主題的基本內涵:(1)音樂(所有字母大寫:MUSIC)是指世界上所有類型的音樂,包括世界上各種音樂實踐活動;(2)音樂(第一個字母M大寫:Music)指一種具體的音樂實踐(例如:爵士樂);(3)音樂(所有字母小寫:music)指音樂實踐中的某一具體內容。

戴維?埃里奧特還認為,各種不同的音樂實踐活動由各自不同的演奏技巧、獨特的“音樂理解”所決定。他將“音樂理解”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包括音樂表演者和聽眾。他認為“音樂理解”一詞代表著實踐活動,也就是說,音樂實踐活動中的人應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能夠創造性地和符合道德規范地進行表現和創作,以此來開展音樂創作活動和進行教學。

(二)全面的、以社會實踐為主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

戴維?埃里奧特認為,實踐性觀點是將音樂教育作為演奏實踐活動,意味著對各年齡段、具有各種音樂能力和個人目標的學生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應當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創造性的,符合道德規范的,同時又具有愛心的活動。

戴維?埃里奧特認為實踐性音樂教育的核心,是讓各年齡段的人都能夠進行終身音樂創作,②在學?;蛏鐓^里欣賞音樂,也就是說,把音樂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面意義上的音樂,讓學生參與表演和欣賞、即興演奏和欣賞、作曲和欣賞、排演和欣賞、指揮和欣賞、聽錄音和現場表演,并通過學習來提高音樂批評能力。他強調,實踐主義必須是師生間的互動、教與學的變革。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扮演一種或多種角色,如教練、導師、顧問、協調員、指揮、領導、資源人等。

(三)提高學生自身的自信與音樂欣賞水平,進而服務于整個社會的音樂教育

戴維?埃里奧特認為,教師在實踐性音樂教學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音樂享受、自我成長、自我認識,及通過持續不斷的音樂活動來獲得自信。同時,他特別強調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必須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價值感與責任感,還舉例說明實踐性音樂活動的社會價值,比如“活著的地球”音樂會、“青少年援助”音樂活動所、“音樂詩果醬”社團等。

戴維?埃里奧特的實踐性音樂教育所強調的是進行多層面、多樣性、全面的、以社會實踐為主的、自身素質高并且有服務于社會意識的音樂教學活動模式。

二、我國現行音樂教育狀況透視

(一)以“素質教育”為美育總目標之一,以審美為核心的新音樂課程標準

面對21世紀全球的科技與經濟不斷往前推演的時代,無論東西方都認識到,自工業革命后,獨尊科技、偏重理性的教育內容與學習方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多元的需求。素質教育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必然之路,而這樣的希望工程必須從小做起。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改革風潮應勢而起,中國的教育再次邁步,出現新的氣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各個層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彼此間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此外,《決定》中首次從科學角度闡述了美育的作用及功能。如第六條指出:“美育不僅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蓖瑫r,《決定》具體且系統地規范出學校美育的任務、目標及實施途徑。如在中小學部分,應加強音樂、美術的課堂教學,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社會環境方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應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必須以免費或優惠方式對學生開放,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演出等。

2000年初,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全國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中小學教師代表,研究與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更明確地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反映了音樂教育與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特點。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主,培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獲得終身學習音樂的能力及美感經驗和審美價值的培養。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音樂興趣及主動學習、自我表現和創造性能力。

(二)目的與現狀的反差

音樂教育的目的和內容、觀念存在分歧,理念層次也存在較大分歧:多數教育者仍重音樂教育形式,而輕對非音樂本質的培養,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音樂教育的社會及娛樂功能;大學音樂教育則倡議多層面的音樂教育目標,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大學專業音樂教師培育課程仍以專業音樂的課程培訓未來的音樂教師,強調表演與培育精英的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課程則是“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為主。

其次,培養目標與升學制度存在分歧:目前,我國仍然以成績來決定學生的升學,所以,在中小學與普通高中的音樂教學中,不能夠很好地貫徹實施《決定》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不可能面向全體學生,不可能更多地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情操,反而更多地注重于部分可能選擇音樂專業的學生,以專業的教學培養中小學生及普通高中學生,大多數是關注于學生的專業技巧的培養,因為專業技巧過關了,可以到更好的學校繼續學習。所以,培養目標與升學制度存在很大距離,使新課程標準在我國的中小學及普通高中階段舉步維艱。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面,比如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師資不足、資金缺乏等問題,這都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帶來了不便。

三、實踐音樂教育觀與我國音樂教育現狀之異合

作為對傳統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反叛,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哲學思想對當今音樂教育哲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為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依據。他的音樂教育實踐的思想是建立在主客觀統一的當代哲學理論基礎之上的,他主張的音樂教育實踐的基本觀點“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的命題,是與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相適應的。可以說,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理論,是隨著時展而產生的音樂教育思想。然而,他的音樂教育實踐觀與我國音樂教育現狀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著巨大反差。

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觀強調音樂是一種社會實踐。就學生自身來說,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培養自身的音樂素養:首先具備基本的音樂聽賞能力,繼而具有音樂創造能力,最終成為社區及社會音樂活動的主力軍,服務于整個社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各個層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新音樂課程標準規定以“素質教育”為美育總目標之一,以審美為核心,顯然,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觀與我國現行音樂新課標的目標不謀而合,兩者對于提高全人類的整體素質及推進文化的繁榮都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然而,放眼現實,我們又與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說,怎樣評價音樂教育目標的可行性與實踐性,怎樣實施音樂教育?尤其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進行音樂教育,如何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價值的未來的音樂人?作為普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能馬上更改現實,但我們應該反思:怎樣平衡新音樂課程標準與現實的矛盾?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其實踐觀理念?

盡管如此,不管是戴維?埃里奧特的音樂教育實踐觀,還是我國新音樂課程標準,在出發點上都具有重要的社會發展意義,而主要的問題都是怎樣有機地融入到實踐的過程中,推動、引導社會的音樂活動及音樂文化的傳承。

注釋:

①②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41,122.

參考文獻:

[1]馬達.戴維?埃里奧特和他的實踐音樂教育觀[J].人民音樂,2009(5).

[2]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上一篇: 鄉鎮企業管理 下一篇: 城市橋梁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日本a∨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网精品网站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日本一道久久高清国产 |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 午夜福利性爱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日韩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