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8 10:04: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物聯網技術與開發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71-01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可以追溯“從源頭到餐桌”中的各個環節的全部信息,是從生產到最終消費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從而可以追究相應環節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超標、檢測和環保體系以及監管追溯信息平臺不健全、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嚴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引發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造成生產力水平下降,經濟效益減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醫療費用,造成國家財政支出上升,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最終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國只是在控制食品生產的加工過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沒有將食品供應整個環節連接起來。傳統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檢驗,對食品供應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嚴,并且操作失誤和人工誤差,經常會導致效率低下和出錯率較高等問題。為了確保全國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發,在我國建立食品跟蹤、管理、追溯的“源頭到餐桌”的信息溯源體系,將對食品行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是我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種非常重要方法。
二、國內外研究情況概述
全球已有四十多個國家采用相關系統進行食品溯源,特別是英國、日本、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食品溯源體系建設與完善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但目前我國整體上食品安全追溯技術體系仍然不盡完善,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很難實施有效追溯,進行控制與召回,這一問題急待解決。
三、研究內容
(一)技術架構設計
WEB平臺主要功能:對采集設備記錄信息數據的查詢、系統配置管理、溯源碼/防偽碼申請;數據采集設備主要功能:數據的錄入;二維碼打印系統(打印機 + 打印軟件)主要功能:獲取溯源碼/防偽碼圖像進行打印輸出;智能手機平臺:掃描溯源碼/防偽碼,查詢相關信息。
系統設計模式遵循以下原則:單一職責原則、開放閉合原則、里氏替換原則、依賴倒置原則、接口隔離原則。
系統多層結構的技術組成模型:表現層、中間層、數據層。
(二)功能設計
四、研究方法:主要技術路線
(一)RFID信息技術采集
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將利用RFID先進的技術并依托網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實現信息融合、查詢、監控,為每一個生產階段以及分銷到最終消費領域的過程中提供針對每件貨品安全性、食品成分來源及庫存控制的合理決策,實現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WSN(無線傳感器網絡)就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絡系統,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采集和處理網絡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信息,并發送給觀察者。傳感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三個要素。而構成WSN網絡的重要技術,zigbee技術以其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的優勢,逐漸被市場所接受。
(三)EPC全球產品電子代碼體系
EPC的全稱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中文稱為產品電子代碼。EPC的載體是RFID電子標簽,并借助互聯網來實現信息的傳遞。EPC旨在為沒意見單品建立全球的、開放的標識標準,實現全球范圍內對單件產品的跟蹤與追溯,從而有效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綜合的系統。食品溯源系統將結合EPC技術,把所有的流通環節(包括生產、運輸、零售)統一起來,組成一個開放的、可查詢的EPC物聯網,從而大大提高對食品的追溯。
(四)物流跟蹤定位技術(GIS/GPS)
要做到食品追溯,就要貫穿整個食品的過程,包括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全過程必須嚴格控制,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以保證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放心食品,并可確保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讓食品行業徹底實施食品的源頭追蹤以及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因此,物流運輸環節對于整個食品的安全來說就顯得異常重要。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7)02-0091-01
1 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與物聯網數據系統的結合
在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中,通過物聯網數據系統的結合,在信息的準確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為所開展的程序設計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網絡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尤其是在技術不斷創新的市場環境下,計算機軟件開發要有一個先進的整體思想,并在思想的配合下達到更理想的數據分析運行。基于物聯網數據分析系統之下,所開展的各項程序匯編任務中,更真切的從實際情況出發,并探討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確保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內部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即使在W絡環境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也能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通過防火墻技術來提升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1]。數據系統功能實現需要建立在信息搜集整理基礎上,這一點在軟件開發技術中得到了實現,通過功能模塊的引入,幫助更好的解決技術性問題,并形成一個功能保護層,在數據系統中可以根據運行使用需求來對信息進行錄入,將其控制在需求的范圍內,根據系統運行所接收到的指令來對信息進行調動,確保了計算機軟件功能實現的速度,對信息數據的使用形式也更合理。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所進行的物聯網數據分析系統設計,在技術層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創新,下面文章將對分析分析內容加以探討。
2 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的數據系統分析技術
2.1 數據系統分析的定義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準確的判斷計算機設備在物聯網環境下的運行使用需求,并結合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定向分析,重點解決其中所存在的安全隱患。數據分析需要一個準確的界定范圍,這樣才能在分析中避免受到數據變化的影響,對于分析中比較重要的功能劃分,需要針對其使用范圍來進行。傳統的數據分析在速度上相對較慢,并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效果,但隨著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的發展,目前已經能夠實現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自動數據分析,更符合系統的運行管理需求,在分析過程速度與分析結果的準確程度上都有明顯的提升,這一點是傳統技術方法中所難以實現的[2]。數據分析可以理解為是計算機軟件開發的產物,通過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數據分析范圍得到了規劃,在相關技術方法的選擇上也更符合實際需求情況,并且能夠根據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層次劃分來實現分析內容上的歸類,促進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2.2 數據系統分析服務器的設計
在對數據分析服務器進行設計時,首先從感知層部分來進行,觀察在感知層中是否能夠準確的判斷信息,并結合信息的實際使用方向來進行一個更細致的劃分規律。根據所需要的存儲的數據信息數量來對服務器進行選擇,以免在計算機軟件運行過程中發生數據丟失的嚴重問題,對于一些比較常見的數據更新困難問題,在對軟件進行設計時也會重點考慮服務器的運行能力,選擇更符合信息傳輸與數據分析的接入端口,同時設置備用的介入端口,這樣在軟件運行使用過程中如果服務器運行速度下降,能夠快速的進行自動端口調整,連接到更穩定的端口中實現使用功能[2]。服務器設計也具有特異性,并不是所有的服務器在數據分析上都是通用的,在使用過程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調整,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技術方面的匹配,更符合現場工作任務開展需求,將服務器運行使用中的數據分析隱患問題將至最低點。
3 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的物聯網數據系統分析驗證
驗證部分是在計算機軟件開發結束后進行的,其中可能會涉及到的問題主要是功能之前的配合是否合理,以及所能夠遇到的問題中應當配合的解決措施。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具有很強的選擇性,驗證階段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的調整,避免問題繼續深入影響到數據系統分析計劃開展。根據所得到的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之間進行篩選探討,得出分析結果的具體穩定性,如果發現其中存在需要繼續完善的內容,要及時采取開發技術加以調整,以免錯誤的數據系統分析結果被投入到使用中[1]。
4 結語
本文對于提出了物聯網數據系統分析對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結合技術發展真實狀況加以分析。由于物聯網的特點決定物聯網數據挖掘存在許多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對于物聯網數據挖掘和云計算結合進行了許多研究,并提出了結合計算機軟件開發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的觀點,通過實驗驗證了這種思路的可行性。
1 物聯網定義、組成結構及其特點概述
將網絡技術應用于萬物,是對物聯網最直接的表述。物聯網的英文全稱是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將無處不在的終端設備和應用設施,例如具有智能化能力的傳感器、移動終端設備、工業工程系統、電子數控系統、家庭數字智能設備等, 與周圍安裝有無線終端接收設備的個人與車輛等等連接,通過各種無線或有線發射接收技術,在長距離或短距離的通訊上,實現不同類型的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效果。在各種網絡環境下,采用保障終端設備信息安全的機制,為各聯接終端提供安全可控甚至是具有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搜索、報警聯動、調度指揮等管理方式和服務功能,實現網絡技術對“萬物”的“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安全放心”的“管理、防控、經營”一體化功能。
構成物聯網的框架部分由3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控制整個物聯網的核心能力,讓物聯網具有感知能力的感知層,感知層反應著物聯網的技術含量,是開發部門追求進步的重要一層;接下來就是以移動通信網絡為根本,技術最為成熟,各方面都是最全面的,只有經過小部分完善的網絡層;最后一層是應用層,面對的是移動終端的用戶,通過物聯網技術將企業的信息展現到終端用戶面前,為終端用戶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務方案,整個物聯網具有著融合企業信息、提供資源開發利用、保障信息安全的開發能力。物聯網系統主要包括有:支撐服務運營的系統、虛擬空間中的傳感網絡系統、終端業務服務的應用系統、作為連接基礎的無線通信網系統等組成。
過去的互聯網是基于計算機技術而開發出來的信息技術,現今的物聯網技術所取用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只是對互聯網所能實現的功能進行擴展和延伸,達到物體與物體的連接。由于物理材料、物理技術的升級,通過光感技術、紅外技術、等等,物聯網技術能快捷的使兩種不同的行業產生聯系,使得像超市、護膚品專賣店等這類實體經營店也能通過網絡技術產進行交流。總的來講結合力物聯網的移動通信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1 物聯網技術服務的對象更廣
過去的移動互聯網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服務對象局限于移動終端,沒有將這些對網絡服務需求高的大量的實體類的客戶端納入網絡空間去,服務效應明顯低下了很多,而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剛好滿足了這類對網絡應用需求高客戶群體,方便了實體類的客戶端對人們的快捷服務,填補了之前服務所達不到的空缺部分,擴大了通信公司服務的范圍。
1.2 物聯網縮短了服務的反應時間
以往人們需要社會設施服務的時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物聯網則徹底縮短了人們申請服務的反應時間,需求人群只要通過物聯網或者使用物聯網上提供此類服務的APP一個簡單的需求信息,能提供該類服務的從業人員在接到需求信息之后就能快速反應,到達需求人群身邊解決所遇到問題或是提供需要的服務,經過物聯網的提速,使得生活變得更簡單方便了。
1.3 物聯網個人信息保護更高
物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發面已經有了經驗,再加上新的加密解密技術,物聯網對用戶信息保護的能力更加提升了一個環節,物聯網保護信息的能力更高。
2 物聯網技術下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探究
我國通信行業經過了互聯網時代的升級,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物聯網是一種新的技術,未來的上限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才能確定,因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加快物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進程
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到為大眾帶來福利都是需要一個時間發展的過程來完成的,物聯網技術作為互聯網技術的擴展,有互聯網技術運作所打下的經驗基礎。因此,物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進程要加快。移動物聯網的發展,為用戶生活創造便利,更為移動通信行業開展出新的業務創造出前提和準備。通信公司要發掘通信領域內的技術優勢,充分運用終端平臺的高度智能特性,開發出便捷服務于廣大群眾同時又支持這類智能平臺的APP軟件,使廣大群眾能充分體驗到物聯網對改變生活、服務生活的優勢。通信公司要注意到的是,公司要通過電話調查、問卷調查,等等方式來獲取廣大用戶對公司所開展的這些服務的感受、看法,了解帶終端使用者對需求,這樣技術開發部門才能開發出符合用戶需要的應用軟件。
2.2 增強網絡監管力度,打擊網絡違法行為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自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迅速展開,經過近幾年的快速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由于物聯網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涉及計算機、通信、電子和軟件等多方面技術之大成,要真正建設好高職物聯網專業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實訓教學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與深化。
高職教育是培養面向社會各行各業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職學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區別于應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顯著標志,職業能力的培養要靠高職院校實訓教學來保障和實現,只有建設規劃好物聯網技術實訓教學體系才能完成高職物聯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修成。隨著國家“互聯網+”、“工業4.0”等理念的提出與深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如智慧農業、環境監測、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規劃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特點,以智慧農業和環境監測作為高職物聯網技術實訓切入點,基于“認知―技術技能―系統體驗” 路徑來研究并實現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教學,培養主要面向農業與環境行業的具有物聯網設備安裝調試、工程規劃與實施、系統服務與技術支持為主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聯網技術人才。
1專業課程與實訓教學
1.1專業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是為國家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學校。其培養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重點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和崗位就業適應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通過工學結合辦學模式,強化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實訓教學,最終實現物聯網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面向物聯網產業,服務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較好的物聯網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掌握物聯網應用技術,從事物聯網工程項目的規劃與施工管理、物聯網設備安裝與調試、物聯網維護與管理、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成為具備良好文化素養、職業道德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1.2專業課程體系
從職業崗位能力需要出發來分析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崗位―能力―課程”的思路來構建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在滿足一定理論知識需要的前提下強化實訓課程內容建設,努力做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和融合,最終使實踐教學來內化學生的理論知識,為拓寬高職學生的成長空間打下基礎。為此,設置了一定數量的通識教學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英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物聯網技術概論等。專業課程的設置更加體現職業崗位的特點要求,以智能農業、環境監測為系統實訓平臺出發,圍繞這兩大領域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展開,開設了一些有特色的專業課與實訓課。如RFID技術與應用、無線傳感器組網技術、農業食品溯源應用系統實訓、城市環境遠程監測系統實訓等課程。課程設置如下表所示。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表
公共素養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育
專業支撐課程
計算機組裝與系統維護、計算機技術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概論、數據庫應用基礎、網絡設備配置技術
專業核心課程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原理與應用、物聯網系統應用實訓、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施
專業拓展課程
綜合布線技術、移動應用開發、嵌入式系統與應用
1.3實訓教學體系
高職教學的根本就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崗位就業能力,它的特點是突出職業能力所要求的實訓實踐教學,完備的實訓教學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專業實訓教學環節、校內實訓室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在設計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教學時,以知識與技能漸進式提高出發,按照“認知―技術技能―系統體驗” 路徑展開,“認知”主要是強調基礎性和啟蒙性實訓,“技術技能”主要側重專業核心課程的配套實訓,“系統體驗”主要是對前面實訓成果的系統綜合和應用,更加貼近物聯網技術的實際應用。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教學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技術基礎與專業認知實訓、專業技能實訓和物聯網系統應用實訓。校內校外實訓的有效結合來強化物聯網專業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校外實訓基地主要解決學生的崗位適用能力,校內實訓室主要完成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實操和理論知識的內化。
2基礎性實訓
俗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說明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職實訓也是同一個道理,也要從基礎性實訓抓起。物聯網應用技術基礎性實訓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專業基礎實訓和專業認知實訓。
2.1專業基礎實訓
專業基礎實訓一般是指電子信息大類學生應具備的一些面向職業崗位的通用型技能實訓。如計算機基礎應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等實訓,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下,通過這幾門課的實訓讓學生對計算機硬件和編程知識有一定深入的了解與掌握,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計算機基礎應用和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這兩項實訓主要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計算機系統結構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應用辦公軟件如Office,掌握對各型計算機的硬件拆裝和維修,訓練高職學生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主要讓學生對計算機編程語言有一個基礎性的學習掌握,為下一步技術技能的實訓打下基礎,如C語言學習。
2.2專業認知實訓
專業認知實訓是開啟對物聯網技術應用大門的起初環節,目的是讓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的相關知識、相關設備、相關領域和相關應用有一個認識,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為專業技能實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物聯網技術涉及學科門類較多,職業面向行業應用面廣,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據專業培養定位來開設認知實訓。針對面向農業與環境應用的特點,專業認知實訓突出了電子技術基礎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學習,通過系統仿真和實際電路的調試,讓學生對基本的模擬、數字電路、計算機網絡應用有個較好認知;通過物聯網技術概論課程相關的實訓讓學生了解物聯網涉及的多類技術要素,了解物聯網三層體系結構及相關的感知、傳輸和信息處理與控制技術,在認知實訓中強調以感觀了解為重點,知識普及為重心,宜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如網上查閱、實地參觀、現場交流與訪談等。
3職業技能實訓
職業技能是高職學生面向社會就業之根本,也是體現現代高職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職教育的質量與特色大多體現在學生技能素質的培養上。從物聯網技術層面來分析,物聯網技術應用主要包括三個層面:感知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和信息智能處理與控制技術,因此,我們結合面向農業與環境領域的應用從三層結構來組織物聯網專業技能實訓。
3.1感知技能實訓
感知技術主要是解決信息的獲取,為最終的行業應用提供信息與數據。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獲取技術,如各型傳感器、RFID系統、定位系統、條碼等十分廣泛。以農業與環境行業的應用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說的四大類設備,為此要建立感知技術應用實訓室,結合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傳感器、RFID等方面應用技能實訓,讓學生了解各類型傳感器和RFID系統應用技能。傳感器方面:如溫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CO傳感器的實物及其如何使用,通過實際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設備方面:如各型電子標簽、天線、閱讀器等。通過RFID原理實訓臺,讓學生掌握各型電子標簽的使用情況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頻段RFID系統的適用范圍,以電子標簽信息識別讀寫實訓讓學生對各類技術標準有一提高認識與消化。另外,也要適當增加控制方面的實訓,如智能農業方面的調節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風等。
3.2信息傳輸技能實訓
網絡傳輸是信息高速公路,負責把由前端感知設備獲得的信息實時準確上傳到云端。這部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近距離無線網絡傳輸,二是遠程高速網絡傳輸。近距離無線網絡傳輸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藍牙技術,主要用來解決如各類傳感器的信息匯集和集中轉發上傳到遠程網絡上。重點是實訓無線傳感網(Zigbee網絡)的組網與使用,讓學生了解與掌握無線傳感網的基本組成、相關設備與工作原理,通過如節點之間點對點的通信、無線SOC端口控制與傳輸來強化對無線傳感網的使用。另外,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來強化學生對局域網、寬帶廣域網的應用以及網絡設備配置與管理。
3.3信息處理技能實訓
在物聯網三層體系結構中,最后一層是信息管理與應用(簡稱應用層)。應用層主要是完成經網絡傳輸層上傳到云端數據的接收、過濾與存儲,然后結合行業應用進行控制與管理。主要涉及專業課程有數據庫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移動應用開發等一些相關軟件應用方面。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系統離不開數據庫管理和前后臺應用軟件的開發,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適當強化數據庫(如MSSQL)應用知識的掌握和實際應用,對數據庫的基本操作與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迅速發展,移動終端在物聯網系統應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動開發平臺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兩大系統,基于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已占據主流,為此結合移動應用開發課程建設移動應用開發實訓室,在學習了Java語言后,通過“教學做”來培養學生開發小型App的能力。
4系統性實訓
物聯網技術的顯著特點是集多專業之大成,涉及專業知識面廣,容易給學生產生知識混雜和難學的印象,那么如何補救這一情況是專業教學研究的一大課題,為此,基于“認知―技術技能―系統體驗” 路徑的理念,特別強化與設置了物聯網系統綜合實訓環節。
4.1智能農業應用實訓
物聯網技術在智能農業中的應用如火如荼,“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至關重要,農產品的質量管理特別是食品溯源系統已日益成熟。將農產品種(養)植、運輸、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關聯,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鏈來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整個系統涉及溯源標識技術、監裝技術、物流監控技術和數據采集與查詢技術。溯源系統以RFID、條碼技術的應用為基礎,是一典型的物聯網綜合應用系統。這一實訓系統基本涵蓋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所學的大部分專業知識,通過溯源系統的實訓體驗把原本分散的技術串聯起來,強化了學生對物聯網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興趣,特別是強化了學生對RFID技術應用的認識。實訓的主要內容有網絡環境的搭建、服務器安裝與調試、電子標簽制作與識讀、數據庫管理與應用、PDA安裝與調試和APP應用開發等。
4.2環境監測實訓
基于無線傳感網的環境監測實訓是以傳感器與無線傳感網組建與應用開發為重點的專業實訓,通過此實訓讓學生達到對無線傳感網的系統設計,設備選型,傳感網組網及Zigbee協議的應用開發有一定程度深化,實訓重點要讓學生樹立起系統性的理念。下圖是物聯網環境監測實訓室功能總體框圖。
環境監測實訓系統
實訓系統包含三種數傳模式(WiFi、Zigbee、有線)環境監測傳感器,形成一套覆蓋三個層次的物聯網教學平臺。同時,其他內置WiFi模塊的各種手持設備(筆記本電腦、手機等)也能無線接入該實驗平臺,成為物聯網實驗設備的一部分;師生教學、科研實踐開發的其他感知模塊,通過與標準的WiFi設備服務器連接,也能輕易接入該實驗平臺,完成測試、驗證。這些設備的靈活配置為學生提供了從數據采集、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較完整的物聯網系統應用模型。包含的實訓:網絡組網與無線信號測試、Zigbee協議棧應用、Zigbee網絡拓撲、開發環境的搭建;IEEE 802.11協議介紹、接口程序代碼開發、串口WiFi設備服務器設計、傳感器數據采集與查詢顯示等,重點是把從信息采集、傳輸和信息處理聯動起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真實的無線傳感網系統的體驗,更加貼近了以后的工作崗位,增強學生就業信心。
5結論
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實訓教學必須以良好理念為先導,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起符合學生就業崗位需要的實訓教學體系。本文以農業與環境應用為背景,從分析人才培養目出發,基于“認知―技術技能―系統體驗” 路徑來研究并實現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教學,以知識與技能漸進式提高構建實訓教學環境,通過近兩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風茂.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實訓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5(6):49-52.
[2]鄒洪芬.高職院校“專業對接園區,科研反哺教學”的物聯網專業建設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26):12-14.
[3]張新.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探索與思考[J].物聯網技術,2014(5):80-82.
1.1以嘉立荷牧業和光明夢得等大型牧場為代表
通過阿菲金等牧場管理系統的應用,自動采集牧場的生產數據,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可以針對繁殖、獸醫、統計等不同的問題進行分析,了解牧場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實現奶牛生產的精細化管理。
1.2以天津市農夫種豬場為代表
應用了智能化母豬飼養管理系統,通過傳感器對無線射頻耳標的識別,實現對該母豬個體的精確飼喂、鑒定等(荷蘭Velos系統);通過應用種豬自動測定系統,自動采集種豬每日采食信息和稱重信息,提高了種豬測定效率。以部分規模肉雞養殖場為代表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自動采集雞舍溫度、濕度等,并根據雞舍環境實時變化情況進行自動控制,提高了肉雞生產的管理水平。
2存在的問題
2.1飼養方式制約物聯網技術推廣
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是與集約化生產經營方式相結合的。但是部分以農戶為主的養殖小區和中規模養殖場戶,受制于設施設備和生產工藝條件,物聯網技術改造應用難度大,物聯網技術難于應用推廣。
2.2物聯網技術應用范圍偏小
在畜牧業生產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涉及的信息技術本身比較復雜。因此,目前天津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大多數是在大型規模養殖場,特別是在部分的“領軍”企業。天津市畜禽養殖量90%以上的中小型養殖場,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意識不強,其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仍呈“空白”。
2.3物聯網技術應用成本高
畜牧業生產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從國外直接進口技術;二是引進技術在國內經過本地化改造;三是國內自主開發。就目前而言,國內自主研發產品,其軟硬件配套和產品穩定性等方面與引進產品尚有很大差距,養殖場戶積極性不高,加之引進產品價格昂貴、投入高,部分生產者尚無力應用。
3促進物聯網技術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
圍繞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保障動物疫情穩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畜牧業質量和效益,促進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立足點,按照市場推動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加快畜牧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和系統開發。經過努力,物聯網技術應用覆蓋天津市生豬、奶牛、肉羊、蛋雞、肉雞五大畜禽種,覆蓋一批規模養殖場,建設物聯網示范企業,實現飼養環境自動監控、管理精細化和產品可追溯管理。開發應用獸藥等投入品監管、遠程服務、外埠畜產品監管和本地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行業監管平臺,實現實時管理。通過示范應用和技術推廣,形成物聯網集成應用的典型解決方案和技術標準。
3.1企業類
3.1.1肉羊物聯網應用平臺以奧群種羊公司為主,利用建立的工廠化杜泊、澳洲白綿羊胚胎移植技術體系和快速擴繁優質配套系種羊的生產基礎,在生產環節引入物聯網技術,建設奧群優質種羊聯合育種信息平臺、種羊胚胎移植遠程服務系統、養殖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完善RFID技術自動識別系統、自動稱重系統、種羊選育和視頻監控等系統,實現對種羊生產過程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與客戶擴繁場信息共享,互動挖掘數據。其服務對象包括天津核心育種場、規模擴繁場和合作社組織。完成基于RFID的種羊稱重與分群管理、基于有源RFID技術的TMR(全混合日糧)投料監控技術標準。3.1.2奶牛物聯網應用系統以夢得集團、嘉立荷牧業惠澤牧業等21個牧場為主,引進國內外先進牧場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對產奶、牛群健康等管理智能化。降低炎發病率,提高配種率和單產水平,實現質量安全可控可追溯。3.1.3生豬物聯網應用系統以中糧肉食、惠康、德潤、農夫等企業為主,引進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對豬舍內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自動控制。以射頻技術為載體,開發智能化養豬管理系統,通過料塔、輸送分配絞龍、飼喂器、分離器的有效組合,實現對每頭豬的精準飼喂、準確監測。3.1.4家禽類物聯網應用系統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家禽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舍內喂料、光照、溫度、供水、壓力、濕度、清糞、集蛋等自動監測和控制,為雞提供恒溫、恒濕和清潔的環境,改善動物福利。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呼吸道等疾病發病率。
3.2部門監管類
3.2.1動物防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完善現有生豬品種系統運行,啟用其他畜種應用。優化養殖環節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一站式登陸,智能化上傳。開發友好的展示界面,開發多種展示方式和數據有效鏈接。增加畜牧業統計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畜牧生產情況、畜產品價格、市場需求等相關數據快速監測統計,通過統計結果,分析市場趨勢,做出預測預警。開發輔助決策系統,實行免疫保護期、疫苗使用、應急物資等預警和智能管理。3.2.2肉雞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對肉雞在飼養過程中飼料獸藥投入品使用、防疫、質量監測信息,出欄產地檢疫信息,運輸過程信息,屠宰環節檢驗信息,一直到產品上市進入市場各環節信息實現可追溯監管。3.2.3病死動物無害處理系統在現有生豬基礎上,增加其他畜種,開發與保險公司和無害化處理場數據對接功能。3.2.4動物產地檢疫機打出證系統升級支持生豬、家禽等產地檢疫需要,優化業務流程管理,提高響應速度。3.2.5畜牧獸醫專家遠程服務系統利用天津農業物聯網大平臺,將天津市多年積累的動物疫病防控經驗和典型病理解剖圖片置入,向養殖場戶提供智能診斷和科普教育功能。3.2.6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信息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和RFID等技術,實現對外埠進入天津市的動物和動物產品實現監管數據交換、集成和主動監控等目的。3.2.7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及可追溯系統將鮮奶生產、收購、運輸等環節開展信息化管理,構建鮮奶收購站及運輸車輛信息管理系統,對鮮奶收購進行信息化管理。3.2.8武清奶牛綜合服務平臺良種繁育系統在現有平臺基礎上,開發奶牛個體信息動態采集技術,佩戴牛只RFID標簽,實現對牛只的自動識別和信息記錄,提高奶牛場智能化水平;開發集成傳感器技術、信息采集技術及網絡數據庫技術,實現對奶牛個體擠奶的全部自動化及智能化控制;安裝監測系統,輔助判定牛只狀態,結合無線傳輸技術,實現實時數據采集;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種子母牛個體信息進行采集的數據進行挖掘,通過統計和專家分析,為奶牛良種科學繁育提供依據和科學決策。
4對策建議
4.1加強組織協調
建議在天津市畜牧獸醫局成立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廣技術領導小組,納入全市畜牧獸醫工作重點,加強各事業單位和區縣畜牧獸醫管理部門以及企業的溝通,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
4.2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利用現有的設施畜牧業提升工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等項目資金,加大對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支持。爭取天津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財政局、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門對畜牧業物聯網應用專項支持。同時,推動引導更多企業開發、使用物聯網技術,進一步完善現有系統功能。
4.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宣傳引導,推動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從事現代畜牧業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一批操作技能強的一線實用人才,推動各類監管、應用系統高效運行。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3-0069-02
0 引 言
物聯網概念及相關技術作為目前信息產業中日益重要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研究人員的重視和青睞,我國在物聯網領域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進行相關研究。車聯網則是物聯網與智能化汽車這兩大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的結合,基于車聯網技術的一系列應用將對道路交通、城市發展、公共及私有財產監控、市民出行等多個方面的難題破解做出巨大貢獻。傳統的車聯網技術核心為射頻識別,經過分析研究,本文創新地提出了基于位置的車聯網通用應用平臺構架,并對該平臺的典型應用進行了介紹。
1 車聯網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聯網”概念[1]。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通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互相間的溝通和對話,這種將物體連接起來的網絡被稱為“物聯網”[2]。
目前,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車聯網[3]。所謂車聯網(The Internet of Vehicles,IOV),則是指通過多種無線通信技術,實現對車輛的狀態信息(包括車輛基本屬性、動靜信息、車輛動態等)進行獲取、傳輸、加工、共享、利用,并使車輛作為節點而連接成為的網絡。由此可見,車聯網是物聯網的應用之一,是一類物聯網,車聯網可以實現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進而解決一系列諸如出行安全、資產監控、城市交通、市民出行等多個方面的難題。
2 基于位置的車聯網通用應用平臺構架
作為新興的技術領域,目前,物聯網還沒有一種能夠得到一致認可的統一體系結構,本文致力于探索一種能夠為開發者提供統一接口的通用應用開發平臺,此平臺的概念類似于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操作系統。圖1所示是車聯網通用應用平臺的構架示意圖。
該平臺的存在將使得基于此平臺的物聯網應用開發效率和便捷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傳統開發者在開發物聯網應用系統時需要自行設計自上而下的軟件、硬件及中間件等諸多復雜部分,而如果采用此平臺,開發者將可以直接應用本平臺提供的API進行一站式開發,完全無需考慮底層硬件的不同及諸多復雜因素。
該構架為典型的層次構架方式,自下而上可以分為硬件層、通信層、接口層,其中硬件層在終端層次,接口層在服務器層次,通信層作為二者的交互層借助現代通信手段跨越終端與服務器。
2.1 硬件層
硬件層是傳統的物聯網傳感器設備、通信設備等組成的綜合模塊,該模塊可以是專用硬件、智能手機、PDA、平板電腦等不同終端,通過其上運行的專用軟件達到對上層的細節屏蔽,隱藏不同硬件終端的差異,提供統一的接口。該層整體的作用為對硬件資源的統一調控以及對其的虛擬化。
2.2 通信層
通信層主要指通過各類通信技術將硬件層所獲取的數據從終端傳輸至服務器的實現過程,主要包含GPRS、HSDPA、藍牙、Wi-Fi、有線網絡、衛星通信等通信手段。借助這些現代通信手段,通信層在終端發送其所采集到的數據及其自身的屬性信息等,服務器端在接收信息的同時進行格式化,而后以統一的格式送往接口層,從而達到屏蔽通信方式、通信協議細節的目的。
2.3 接口層
接口層為通用平臺公共層的最上一層,負責將各類信息進行打包封裝并形成統一格式后向開發者提供API開發接口。該層次作為整個平臺對開發者的最外層包裝,隱藏了平臺體系結構中所有的細節,無論平臺應用了哪幾種技術,通過本層的包裝均可實現統一的數據格式、調用接口,真正實現通用的應用開發平臺。
3 平臺功能
該平臺能提供傳統物聯網、車聯網能夠提供的所有功能,同時可以擴展出一系列能夠協助用戶進行二次開發的定制功能,主要包括終端位置獲取,終端屬性獲取,終端傳感數據獲取,終端認證與授權,終端觸發器等。圖2所示是該通用應用平臺的功能示意圖。
圖2 平臺功能示意圖
3.1 終端位置獲取
該功能提供終端設備的位置獲取功能,終端可采用GPS、伽利略、北斗、格洛納斯、基站定位、Wi-Fi定位等多種定位方式中的一種獲取自身位置,用戶應用通過調用該功能即可實時獲取終端的當前位置,位置格式包括坐標信息和速度信息。
3.2 終端屬性獲取
每一臺終端在初始化時均被賦予獨一無二的ID和一系列其他屬性信息,用戶應用通過調用可獲取所有信息。
3.3 終端傳感數據獲取
車聯網終端可以接駁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的傳感器,如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環境信息等。該功能提供獲取連接在終端設備上的傳感器所傳遞數據的功能。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調用獲取所有或指定項目的具體數據信息。
3.4 終端認證與授權
基于終端屬性獲取功能,該功能可進一步提供對終端設備的認證與授權功能,以保證連接到本系統的終端設備均為合法可靠的設備或者根據用戶應用的要求對設備進行驗證,對于系統的安全穩定及應用的復雜操作提供了保障。
3.5 終端觸發器
終端觸發器(Trigger)功能為用戶應用提供了“數據變更動作”的觸發機制,開發者可以訂閱某種特定的數據源,如終端位置或某種特定的終端傳感器數據, 當數據源數發生變化后會觸發用戶應用定的動作代碼。
4 平臺的典型應用
車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和使用領域以及非常巨大的商業價值。基于該通用應用平臺,開發者可以快速高效地開發出包括道路交通(包括車流量監控、車速監控、事故預警與現場快速定位、逆行警告、智能交通燈等),城市發展,公共及私有財產監控,市民出行(私家車軌跡跟蹤、公交車路線實時顯示、出租車叫車服務、車隊位置共享、路線路徑分享)等多領域的典型應用。
5 結 語
車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應用形式,兼具物聯網技術與智能化汽車技術兩方面的特點,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核心,同時也是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典型應用,但是,車聯網技術目前還未能形成被廣泛認可的技術構架或體系。本文從實用性角度出發,創新地提出了基于位置的車聯網通用應用平臺構架,基于此構架,開發者可以快速地開發出一系列所需的應用。
在國家的戰略支持及開發人員的大力投入之下,相信車聯網技術在未來必將進一步發展,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貢獻。
參 考 文 獻
[1] 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Switzerland): ITU, 2005.
[2] ATZORI Luigi, IERA Antonio, MORABITO Giacom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R] . Computer Networks, 2010.
關鍵詞:
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物流領域;應用創新;有效策略
0引言
隨著我國計算機物聯網技術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經不符合現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此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領域中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1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簡述
1.1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內涵
計算機物聯網技術主要是指一種提煉信息,實現信息鏈接、共享的一種新型方法和方式,它能夠從大量的、豐富的、不完整的數據中挖掘出更多人們比較關注和感興趣的信息或者是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和鏈接,從而進一步優化我國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質量和水平,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趨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除了應用計算機的工具軟件處理許多事情之外,相當部分的現實問題也都可以利用計算機程序的方式加以解決,實現一些個性化的信息處理方式。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領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計算機物聯網技術最早是產生于我國上個世紀末,這也是其最早出現的時期,當時計算機物流網技術只是被小范圍的應用與此同時,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和物流領域二者有機結合,能夠實現物流領域信息的分析和瀏覽,然后將其進行有機整合和處理,從而實現我國物流領域又好又快發展,在這個基礎上為企業領導者提供科學的參考,從而實現我國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又好又快發展,這樣的技術方式更加具有合理性。
1.2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特點
首先,計算機物流技術操作能力強。物流技術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熟練操作,只有正確的掌握了操作方法才能使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進行實踐,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掌握物流技術的核心,從而實現升級計算機軟件的目的。其次,物流技術專業能力強。物流技術具有多種特點,每一個層技術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點,因此物流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個計算機軟件的開發水平和效率,從而確保了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見圖1。最后,物流技術更新時間短。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應用軟件更新速度逐漸加快,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一次新的版本,這與物流技術的更新速度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將物流技術融入到計算機物流技術應用過程中,其實十分便捷,從而實現了物流領域的開發。
2我國物流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經過多年的漫長發展,我國物流領域已經初具規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際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從而直接阻礙了物流領域的發展,具體問題表現如下:
2.1物流管理系統不健全
由于很多企業在整合之前,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一些自身的弊端和缺陷,尤其是在物流管理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尚未審核和虛假的材料。例如:物流信息材料前后內容不相符合、相關工作人員參加工作的時間提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物流信息不科學、不健全,還有很多物流信息被遺棄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我國物流管理系統的發展和健全,從而導致物流管理系統出現混亂。
2.2物流管理系統老化
很多物流管理方式和系統老化、落后,由于物流管理不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往往會被忽視,經常出現物流信息管理不科學、不完善等情況。還有很多物流信息并沒有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整理,因此還采用人工記錄方式,嚴重影響了整個物流信息管理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物流管理系統無法滿足實際發展的需要,從而降低了整個物流信息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2.3物流管理人員素質較低
很多物流信息管理人員自身意識和素質較低,從而嚴重影響了整個企業的發展,很多物流人員自身對與計算機的掌握水平不熟練,操作不嫻熟,從而直接降低了我國物流事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嚴重影響了我國物流領域發展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進一步減低了我國物流管理發展的效果,從而給我國物流發展帶來了不必要的阻礙,嚴重影響了我國物流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3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創新策略
現階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優化,因此我國物流管理工作也逐步得到了完善和優化,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有很多數據信息都不能發揮其真正的效果,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將其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的效果,從而將那些潛在的信息挖掘出來,這樣才能夠對其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因此在整個計算機物流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利用其價值進行優化。
3.1健全物流管理系統現階段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其中,因此要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領域中,必須將計算機物流網系統提上日程。因此這就需要健全物流管理系統,逐步規范物流管理系統,這樣在未來我國的物流領域也會進一步朝著智能化、多元化、信息化、深度化等方向進行全面發展,從而豐富和優化我國物流管理方法和效果。由此可見,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和物流日常管理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物流領域管理的和安全化,確保其穩定持續快速發展。
3.2樹立規范的物流管理理念
物流信息管理和建設情況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一系列科學的方法進行日常管理,因此企業必須將物流管理內容做到位,掌握其關鍵的核心內容,進一步實現物流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增強物流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整個物流管理系統過程中,需要將物流信息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歸檔,真正實現專人、專門管理,從而確保整個物流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確保我國物流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安全合理運行,確保其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在此過程中要將計算機物流技術廣泛應用于其中,防止設備出現老化的情況,優化整個物流系統的質量和水平,實現物流管理工作的又好又快發展。
3.3提高計算機物聯網技術水平
傳統的物流系統要改變過去、傳統單一的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創新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質量和水平,更新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方法,從而將傳統的手寫稿逐步存入計算機檔案中,優化整個計算機數控挖掘技術的質量和水平。實現物流信息管理的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發揮檔案信息管理的積極作用,確保整個物流信息管理的合理化、安全化以及規范化,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利用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真正優化物流信息管理效果。
3.4創新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方式
將計算機物聯網深入挖掘技術能夠進一步創新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方式,不僅節省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理,還能夠優化整個物流管理的處理效果和速度,進一步提升物流管理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物流信息管理的模式。與此同時,避免其出現其他經濟或者是物流信息的流失,強化整個物流信息管理的效果,為其提供定量化管理指導和方法,確保其安全平穩運行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利用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創新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維護系統的安全穩定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物流信息管理的科學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優化我國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模式和方法。
3.5將物聯網技術與物流發展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聯網技術和物流網絡二者有機結合,在整個物流領域發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中間技術起到一個橋梁作用,它屬于相對于獨立的系統,能夠將各種復雜技術進行排除,減少干擾,從而降低物聯網技術過程中的難度和復雜性。由此可見,中間技術具備了周期短、系統優化、應用簡單等優勢,因此將其廣泛應用于物流領域中,起到保護的作用,實現各種資源之間的優勢互補。與此同時,對于一些較為特殊的領域和結構而言,要想實現計算機物聯網技術的開發和管理,就必須在四層技術的基礎上將數據分為集成層與資源層兩種,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計算機物聯網技術開發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分層技術進一步細化,具體涵蓋了應用層、客戶層、以及資源層等多個方面,使用這樣的不同模型,就可以形成綜合的組件,然后安放于不同的機械設備上,提高物聯網技術的質量和水平。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物流領域發展具有內容多元化、信息保密性、以及內容動態性等諸多優點,因此傳統的物聯網管理系統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模式,只有將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領域中,通過樹立規范的物流管理理念、提高物流管理人員素質、提高計算機物聯網技術水平、創新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方式、將物聯網技術與物流發展有機結合等方法,才能夠提高實現我國物流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海艷.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J].互聯網發展,2015,12(1):12-12.
[2]劉華.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J].河南科技,2015,1(15):14-15.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12-0084-02
0 引 言
物聯網產業已被正式列入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學習與掌握物聯網的技術理論、發展方向及其行業應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目前,許多本科(如江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和高職院校(如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都開設了物聯網技術專業。隨著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開設,其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設方案也在不斷完善,物聯網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物聯網技術發展及相關人才市場需求的迫切問題。然而,由于各高校人才培養的側重點有差異,技術標準選擇的不同,物聯網實踐基地的建設并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統一的方案,需要根據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構建基于專業特色的物聯網實踐基地。
1 物聯網概述
1.1 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實現了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
1.2 物聯網人才需求分析
從物聯網產業鏈的角度來分析,物聯網產業主要有感知控制、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三個環節。感知控制主要通過感知設備來對物獲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聯網中的硬件系統,這個環節需要電子設備技術人員以及芯片設計和制造人員;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過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環節對數據進行分析、控制,從而進行應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網絡進行傳輸,涉及到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因此需要通信和計算機網絡人員;數據處理環節主要對傳輸過來的數據進行處理,涉及到系統分析,因此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應用和系統管理人員。
綜上所述,物聯網人才需求可以概況為三類[1]:
(1)電子設備技術和芯片設計技術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感知設備或芯片設計等。
(2)計算機網絡和通信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IT網絡管理和應用等。
(3)系統集成和應用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系統集成與開發、物聯網管理與應用等。
2 高職院校物聯網實踐基地建設要求
2.1 結合專業群建設 構建有特色的實踐基地
高職院校一般都有著顯著的行業或專業特征,能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能力,江蘇省各高職院校以特色專業為基礎,開展專業群建設。因此,物聯網專業的建設能夠與專業群建設相結合,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特色專業中去,二者的融合,不僅可以促進物聯網技術專業的發展,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2.2 培訓師資力量 提升教學質量
物聯網技術涵蓋了多學科,涉及多專業領域,因此要通過培訓各專業教師,加大物聯網師資的培養力度。教師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動手實踐體驗物聯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提升專業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學生,由于物聯網應用領域和覆蓋面都比較大,通過實踐基地,學生可以更加全面掌握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情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正確的思維習慣。
2.3 滿足物聯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物聯網相關專業應培養具有物聯網基本理念,具有物聯網行業相對應崗位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具有較強的物聯網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統開發能力,能從事物聯網技術及物聯網系統管理工作的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3 高職院物聯網實踐基地建設方案構建
3.1 建設目標
實踐基地的建設應基于真實的行業或者領域應用,符合企業的實際應用和需求。通過項目化應用環境,以任務為驅動,完成專業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3.2 物聯網基本架構的實現
物聯網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包括了感知控制層、網絡傳輸層及應用服務層。實踐基地的建設要實現基本架構,構建完整的物聯網實現過程。
3.3 關鍵技術的實現
物聯網關鍵技術的實現,主要應體現相關專業教學特點。物聯網實現的關鍵技術主要有RFID技術、ZigBee技術、組網技術、微機電系統技術及智能軟件開發技術等。通過關鍵技術的實現,實踐基地才能滿足相關各專業的實驗實訓要求。
3.4 具體行業應用案例的實現
物聯網應用的領域非常之廣,其中典型的應用案例有智慧校園、車聯網、智能家居、智能電網、智能監控、智能裝備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各高職院校的物聯網實踐基地的建設應與具體的行業應用相結合,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和優勢,選擇具體的行業應用案例。以實踐基地為基礎,通過具體的行業案例的實現,完善實驗實訓的相關課程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和行業競爭力,也可提升學校品牌。
3.5 實踐基地應能滿足分組教學的需要
物聯網實踐基地應包含多個實驗系統來構建完整的物聯網應用環境,將學生實施分組,不同分組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實驗,交替進行。不僅提高實踐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多地促進了分組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對物聯網技術掌握得更加全面。
3.6 實踐基地應有較強的擴展性能
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領域將會逐漸地擴大,具體的行業案例也會改變或增加。因此,實踐基地的建設應具備較強的可擴展性,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實踐基地的擴展、升級及改造。
4 結 語
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的物聯網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提出了實踐基地的建設不僅要實現物聯網的基本架構,滿足相關專業的實驗實訓教學要求,更要通過行業案例的具體實現,明顯體現高職院校的行業特色和優勢,打造學校品牌效應。
參 考 文 獻
[1]楊從亞.高職物聯網專業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0(35):5-7.
[2]付永貴.基于分組教學的高校物聯網實驗室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5):65-67.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10-071-02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各行業業務的開展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性日趨嚴重,計算機機房已成為當前各大企業、單位支撐其核心業務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計算機機房的運行監控,確保計算機機房的正常運作成了各單位IT運維部門的核心工作。從當前國內計算機機房環境檢測來看,多停留在視頻監控這一簡單模式,然而這種監控模式無法有效實現對機房溫度。濕度以及供電等相關情況的自動報警和檢測。
1 相關技術概述
1.1 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傳統意義上的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以及核心是互聯網技術,它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延伸發展的一種技術。物聯網技術將用戶群延伸到了諸多的物品之間,并且進行之間的相互通訊和信息交換。所以,物聯網技術的含義指的是:通過激光掃描器、射頻識別以及全球定位系統和紅外感應器等一些列的傳感設備和互聯網進行連接,通過一定的協議技術來實現智能化的追蹤、定位以及識別和監控管理的網絡技術,這種網絡技術我們稱之為物聯網技術。
1.2 ZigBee技術(雙向無線通訊技術)
ZigBee技術也被稱為“RF-Easylink”、“HomeRF Lite”以及“Firefly”技術,它是一種低功耗、近距離、低速率以及低復雜度和低成本的無線通訊技術。它是一種可靠的無線數傳網絡,相當于GSM、CDMA網絡。它主要用于低功耗以及段距離的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的間歇性數據、周期性數據以及低反應時間數據傳輸當中的應用。
2 基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環境檢測系統的整體設計概況
2.1 系統設點
基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環境檢測系統的系統技術特點有:(1)采用TCP/IP通信協議;(2)采用ZigBee技術,并且符合IEEE802.15.4標準;(3)見效快,投資少,而且適用于小型的機房管理當中;(4)基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環境檢測系統,WEB頁面實時瀏覽監控信息,以此來保證管理的集成化;(5)告警方式諸多,多樣化;(6)現場實時監控,安全、穩定、可靠。
2.2 系統結構設計
從基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環境檢測系統的整體設計結構中來看,收集到的一些數據通過各個類型的無線傳感器,并且經過ZigBee技術的無線網絡傳輸到網關里。網關設備把接受到的各種各樣的機房環境監測數據存到遠程的監控服務器上的數據庫當中,并且通過遠程監控服務器上面的管理系統對接收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如果發現數據的數值超過一定的范圍則會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以及電子郵件和聲光告警等諸多方式來對機房管理人員進行通知。而通知到的機房管理人員可以循序通過WEB遠程登錄的方式來訪問和查看遠程的數據和信息分析、統計,對機房的種種環境監測情況進行掌握。
3 硬件設計
3.1 ZigBee遠程無線通信模塊
當機房的一些環境數據經過采集以后,為了能夠使其降低功耗和成本,采用無線通信和終端數據處理由單片機CC2430來負責完成。系統通過ZigBee無線網絡技術來將各種類型的傳感器節點進行連接,而且通過設定一定的時間間隔來把無線傳感器的節點也參與到工作當中,并且存入內存數據庫,負責完成數據的采集。
以上所述的CC2430是一個系統芯片的調制解調器的解決方案,它能夠解決并且滿足ZigBee為基礎的波段的應用,以及低功耗、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它結合了一個高性能的2.4GHz DSSS直接系列擴頻收發器的核心以及工業級的小巧且高效率的8051控制器。
然而,為了能夠適應和實現遠程通信,還要對ZigBee無線網絡技術進行擴展,使CC2591放大器芯片能夠再進行增加。CC2591放大器芯片是一種高性價比和高性能的2.4HZ RF的前端,它比較適合無線的應用和低功耗低電壓的應用。通過CC2591放大器芯片和ZigBee遠程無線通信的結合實現了ZigBee遠程無線通信的擴展功能,使成本更加低廉。而ZigBee遠程無線通信通過采用了CC2591以后,通訊距離完全可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3.2 數據采集終端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機房設計中的數據采集終端主要負責的是采集機房的溫度、適度以及水浸信號和電壓等數據,通過一定的ZigBee無線網絡技術來將數據傳遞給網關設備,當網關設備接收到數據以后再傳給遠程服務器當中的數據庫。這中間傳遞數據時最主要的硬件就是傳感器,此傳感器是一個RFD節點,傳感器通過2節5號電池進行供電。針對不同探測物理量來將傳感器硬件的設計,介紹如下:
3.2.1 浸水傳感器
浸水傳感器根據電極浸水阻值變化的原理進行設計,采用北京無線聯科技有限公司的LSJ浸水傳感器。通過專用的集成芯片把信號整形和放大,輸出繼電器報警信號和高低電平的專用模塊。工作濕度為:21%RH~100%RH,工作溫度為:0℃~50℃,供電電壓為:DC 24V(9V~36V),誤報率為:
3.2.2 濕度傳感器
濕度傳感器是集成了無線傳輸、控制傳輸以及采集傳輸為一體的小型的無線RTU,采用的是大連北方測控工程有限公司的DB485Z無線濕度傳感器。由自由頻段ZigBee無線網絡來負責提供無線傳輸頻道。
4 軟件設計
4.1 遠程服務管理系統設計
遠程服務管理系統的主要負責的是保存無線傳感器和接受無線傳感器網絡網關設備傳送的一些數據環境,它的開發環境是SQL Sever 2008、Visual Studio、NET以及C++等。遠程服務管理系統負責提供向無線傳感器網絡管理命令和查詢的功能,以此來實現溫度的電壓的變化情況,并且提供歷史的傳感數據來查詢數據的變化趨勢。然而,一旦數據超過所設定的范圍值的時候,系統將通過手機短信或者是報警器啟動的方式來通知機房的管理人員。因此,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移動的終端設備和無線網絡來進行查詢和交互,并且能夠完成無線傳感器以及數據的實時共享。
4.2 CC2430程序設計
使用ZigBee無線網絡系統作為開發軟件的平臺,它是CC2431、CC2430的開發系統。能夠滿足ZigBee、IEEE802.15.4的標準和設計開發,它包含了能夠構建多種ZigBee網絡所需要的軟件開發工具以及硬件開發工具,既能夠簡單的開發按鍵又可以顯示傳感器。
5 小結及展望
物聯網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概念和技術,目前已在各行各業當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所在。本文結合物聯網技術為核心技術,針對目前計算機機房的管理情況,設計了一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房環境監測系統。并且對整個系統的布局進行了規劃,制定出了系統軟、硬件的設計方案。從整個理論上來見,此方案有效可行。
參考文獻:
在物聯網概念還沒有提出前,RFID、GPS、GIS等物聯網技術就已在發達國家流通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也正是這些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全球競爭力較強的零售網絡。
(一)跨國零售集團是物聯網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先行者
目前,發達國家連鎖企業已普遍應用MIS、POS、電子訂貨系統(EOS)、條形碼、電子轉賬、電子數據交換(EDI)、多媒體、其它電子商務等技術手段,在流通加工、配送、包裝等領域使用大量現代技術裝備,使經營活動高效開展。如美國西爾斯集團投資建立了數百臺小型計算機和5萬臺POS網絡系統及全日工作的計算機控制系統,還采用了多媒體和衛星通信網等,使總部與上千個連鎖店和供應商通過音像傳遞信息。沃爾瑪在2004年已向自己最大的100家供應商提出必須在2007年在貨品包裝上設置RFID芯片,否則將從供應商名單中排除。2006年德國麥德龍集團推出的“Smart Helves”未來商店,是麥德龍集團通過與IBM協作帶來零售管理的新模式。這種未來商店計劃的基礎是IBM的先進中間件和基于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集成服務,商店中所有貨物都貼有RFID或“智能標簽”,其中的微芯片保存有產品的相關信息。RFID是通過一個由IBM專為麥德龍集團開發的中央系統集成器來完成所有的通信任務。RFID解決方案正在轉變麥德龍集團的庫存跟蹤和管理模式,把集團的工作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
可見,發達國家跨國零售商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一就是通過技術領先戰略的實施,適應了信息技術革命這一歷史性的轉變。通過重點開發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和發達的物流配送系統,最終實現了全球化發展,成就了它們在零售業中的霸主地位。
(二)基于信息的物聯網網絡覆蓋面廣、效率高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發達國家已滲透到物流和商流的各個活動環節,“產、供、銷、存、運”等信息聯系緊密,網絡社會化使市場導向的作用更加迅捷準確,對流通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支持。例如,日本商社具有遍布世界各重要城市的信息網,不少商社還擁有通信衛星在內的信息收集處理手段。每個商社在海外的經營網點都超過100家,同時這些網點全部被現代信息網絡覆蓋著。以日本三井物產總部信息網絡系統為例,它不僅覆蓋國內,還與外部87個國家和地區的194個分支機構組網,通過衛星聯接柏林、巴黎、紐約、悉尼、東京5個中心,即使相距4萬公里外的信息傳遞,5分鐘便可在終端屏幕上讀出,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明顯的優勢。而美國任何貨物訂購均通過網絡指定到貨地點,信息當晚7點發出,第二天上午10點前即可保證將貨物送到。為了對集裝箱運輸管理更加科學,他們還專門發射衛星,監測集裝箱運輸在途情況,不僅為集裝箱周轉使用提供了決策依據,而且能為客戶的查詢提供可靠信息,并為在途事故提供及時的支持。沃爾瑪的數據中心已與6000多家供應商建立了聯系,從而實現了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管理庫存(VMI),廠商通過這套系統可以進入沃爾瑪的電腦配銷系統和數據中心,直接從POS得到其供應的商品流通動態狀況,如不同店鋪及不同商品的銷售統計數據、沃爾瑪各倉庫的存貨和調配狀況、銷售預測、電子郵件與付款通知等,以此作為安排、供貨和送貨的依據。同時,生產廠商和供應商都可以通過該系統查問沃爾瑪的產銷計劃。沃爾瑪總部的通信網絡系統使各分店、供應商、配送中心之間的每一個進銷調存結點都能形成在線作業,使沃爾瑪的配送系統高效運轉。由于采用高效的信息系統,沃爾瑪的進貨費用僅為3%,而行業平均水平為4.5%;沃爾瑪的補貨時間為2天,而行業平均水平為5天。
(三)物聯網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應用取得巨大進展
發達國家已把物流研究擴展到從進貨到供貨,包括生產、生產銷售、批發零售計劃在內的物流全過程,并建立起高效供應鏈系統,這個系統以整體后勤系統的形式將物流技術、生產技術、銷售技術、質量保證技術、物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轉效率,對擴大銷售、提升服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已由集裝化搬運進入智能化搬運階段,并為跨入“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三者相結合的“3I”化搬運時代開展研究和試驗。現在美國已有不少公司擴大了物流控制系統功能,除標準數據采集與報告系統和運行管理并提供操作決策支持子系統外,還增加了顧客增值子系統及雇員增值子系統,為顧客和雇員利益著想優化其服務功能。此外,由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建立,已實現及時對物料搬運載體精確跟蹤,并根據EDI傳送的資料來考慮倉貯運輸線路的調度。
二、加快推進物聯網在我國流通領域應用的政策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轉變流通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流通連接生產和消費功能的重要時期。在當今物聯網時代,要促進流通發展方式轉變,發揮流通效能,必須加快推進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商業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
(一)加強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管理和規劃
1、建立政府、中介機構和企業三個層面的協調推進機制
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做好橫向協調,爭取各有關部門、協會和企業的大力支持,共同做好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商務主管部門積極推動,以大型流通企業、中介組織、科研機構為主體,結構合理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協調推進機制。在政府層面,加快在商務部內成立流通領域物聯網應用領導協調小組,組織協調我國流通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工作。在中介機構層面,要依托物聯網協會和物聯網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等,對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流通企業、供應鏈管理平臺等提供咨詢服務。在企業層面,要加快建立流通企業聯盟,促進企業間合作交流和學習,協同推進物聯網應用的示范項目。
2、盡快研究制定今后一個時期物聯網應用發展規劃
根據流通業信息化應用的實際狀況,聯合行業協會力量,盡快研究制定《關于加快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指導意見》或《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發展規劃》。重點要確定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中長期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確立政府對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關鍵物聯網技術的引導和支持的政策導向,梳理關于條碼技術、無線射頻技術(RFID)、電子訂貨系統(EOS)、商業智能(BI)、客戶關系管理(SCM)、配送技術等重點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計劃,制定政府對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3、實施流通領域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
以重點物流園區、流通企業為依托,積極開展包括物聯網應用示范城市、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等不同層次流通領域現代化的示范工程。在總結示范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廣試點示范經驗,以應用帶動產業發展,促進我國流通領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4、加強流通領域物聯網應用研究
根據全球物聯網技術及商業科技發展的趨勢,結合我國流通業發展的特點,提出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開發方面的重點研究課題,加強對應用研究的超前部署。一是要建立健全專家庫和專家工作組制度,為物聯網應用研究課題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推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對物聯網應用的研究,不斷提高對關鍵技術、重大問題的認識。三是推動基礎研究和其他科技工作的均衡協調發展,促進物聯網技術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加強流通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1、加快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在全國大中城市、大型批發市場、進出口口岸,統籌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現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強倉儲設施建設,推進傳統倉儲向現代物流配送中心轉變。加強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建設、改造一批倉儲、分揀、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齊備的商貿物流園區,促進商貿物流產業適度集聚。適應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趨勢,大力推進商貿物流公共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實施重點信息化應用項目三年推廣和支持計劃
根據流通業信息化發展的狀況,盡快提出并支持近3年重點發展的商業技術應用項目,以促進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這些應用項目主要包括:一是為配合電子商務的發展,重點支持和推動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電子支付和轉帳系統、電子數據交換(EDI)的發展和應用。二是根據連鎖經營發展趨勢,重點支持和推動商業信息管理網絡系統(MIS)、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客戶關系管理(CRM)、商業智能(BI)決策系統4項商業技術項目的研發和應用。三是根據主流業態的發展,重點支持和推動品類管理、需求鏈管理(DCM)的應用和發展。四是根據物流配送的發展,重點推動條形碼、電子標簽應用及識別系統、自動分揀系統(ASS)、自動化立體倉庫、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冷藏技術、綠色包裝技術等物流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五是為支持中小商業企業的發展,重點推廣銷售時點系統(POS)、電子訂貨系統(EOS)的應用。
(三)加快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財稅政策支持
1、設立物聯網應用與流通業發展重大專項資金
針對物聯網應用成本較高的問題,在流通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流通業物聯網應用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關鍵技術應用、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培育具有創新商業模式的運營服務企業、投資建立支撐物聯網發展的流通基礎設施與共性基礎支撐平臺等。
2、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應用的金融信貸政策扶持
為促進物聯網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要鼓勵商業銀行對流通企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和應用推廣提供低息貸款。可考慮對流通企業新增技術設備提供特別利息貸款,對于國家重點扶持流通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可使用低息長期貸款。同時,由于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風險大、回收期長,研發和應用企業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應加快設立物聯網風險開發和應用基金,鼓勵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研究和應用示范投入的支持。
(四)加快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法規體系建設
1、加快推進物聯網應用的立法工作
近幾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通過立法保障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已成為經濟發達國家的重要戰略。如歐盟制定一系列物聯網的管理規則,完善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包括持續監測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問題,修訂相關立法,加強相關方對話等。美國出臺了《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推動能源、寬帶與醫療三大領域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而目前,我國在物聯網應用方面的相關立法還十分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物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因此,我們應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加快推進物聯網有關的立法工作。一是要完善電信法,通過立法實現運營商的有序競爭,使企業在軟硬件的使用上具備更大的選擇空間,降低物聯網推行費用,促進物聯網技術的順利和成功運用。二是加快制定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知識產權保護和競爭行為規范的相關法規等,制定促進和規范各行業物聯網應用、加快制定物聯網安全和隱私保護立法等。三是要加快制定有關物聯網在流通領域應用的獎勵、促進等方面的專項法規或管理辦法,確保為物聯網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建立完善的立法保障。
2、加強物聯網技術和流通行業標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