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養豬技術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8 10:04: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專業養豬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業養豬技術

篇(1)

1研究意義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堅持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與合作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招生招工一體化辦學,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

1.1推行現代學徒制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愿望

隨著建筑產業工業化、信息化改造升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加上行業發展和同行競爭推動,高端企業不斷保有自主技術和工程管理經驗,職業學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術,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企業的需要,學生畢業到企業工作,企業仍然需要再培訓;加之當前我國人才市場正面臨著“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為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實用人才,以便在教學中嵌入企業自主技術和工程管理經驗,現代學徒制無疑是一種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學校解決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培養的人才技能不強、技術不實用,學校教學設備設施更新困難等困惑,也有利于企業解決招工難、錄用人才再培訓等難題。推行現代學徒制正好克服了當前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困難,并能夠使新時期的職業教育釋放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學徒制作為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學校職業教育的不足。當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但隨著行業發展、產業升級又遇到了新的“瓶頸”,需要新的辦法予以解決,現代學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區,為改革和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現代學徒制是體現建筑行業特點的有效途徑

建筑行業在生產實踐中,處于重要地位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很多屬于“人類知識總體中那些無法言傳或說不清楚的知識”,即緘默知識,它們很難轉化為明晰知識,只能在行動中被展現、被察覺、被意會,歷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過傳統“學徒制”傳承的。推行現代學徒制,有利于“師傅”們的言傳身教,將晦澀的知識形象化,甚至顯性化,使學生盡快掌握。

2構建“雙主體育人,三階段提升”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建筑產品形體龐大、產品多樣、建設周期長、工種多、人員多等特點,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在真實的現場進行訓練,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為此,有必要探討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協同創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學校資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過程構建職業崗位課程。在校內進行單項技能實訓,在校外企業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實行“雙主體育人、三階段提升”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2.1“雙主體育人”涵義

“雙主體育人”是指學校和企業這兩個主體。以往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受教者只有學生這一個身份,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輔助,企業只是被動地接收學生實習,企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占分量很小,體現不出企業參與的價值。“雙主體育人”培養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學生,也是企業員工,學生每年有近四個月(半學期+暑假)的時間是在企業帶薪實踐,企業培養的不僅是學生,也是企業未來的員工,徹底改變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輔助地位,把企業放在跟學校同樣重要,甚至比學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業的作用,真正讓企業參與到學生培養中,實實在在做到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

2.2“三階段提升”涵義

篇(2)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 A

1、利用工學結合模式改革專業課程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主要的特點就是把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的學習一體化進行教學,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課程的設置就是利用實踐的鍛煉來驗證理論的知識,從而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根據設置的課程來設計所要實踐的項目,以項目為單位來進行教學活動,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讓學生以項目為載體在綜合性的情境中學習,然后完成整個教學的過程,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種類型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得學生掌握融合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針對建筑工程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可以認真的分析其專業的任務,按照具體的任務進行學習情境的設置,設置好學習情境以后,學生按照這種情境來完成自己相關專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的技能,在課程的一開始首先完成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穿行實訓,把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知識相結合,使得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以便完成所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2、保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到實處

(1)學校在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時要與當地一些有名氣的企業進行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門頒布的相關規定,實現開放性的辦學模式,優勢互補,這樣對企業和學校來講是雙贏的模式,企業不但能夠獲得比較好的人才,學生還能夠借助企業的一些高科技的機器鍛煉自己的技能。使得學生畢業以后能夠迅速的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2)學生職場化、師生身份雙重化

近幾年,國家對各個高校的投入不斷的加大,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具有高級技能的專門人才,尤其的建筑工程專業,更是隨著如今大建設、大發展的潮流下不斷的推進,建筑工程技術人才相對比較缺乏,很多高校對這門專業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基本上大學3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申請到校外企業進行實習,成為企業的準員工,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管理工作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的管理,由企業和學校一起對學生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定,然后根據評定的結果來發放勞動的報酬。

3、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的問題思考

(1)在實施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中要大力的推廣工學交替、定崗實習的教學過程,在這種教學的過程中要使企業作為主導地位,學院作為輔助的地位,這樣利用雙元的管理模式進行人才的培養,在我國很多高校目前的學生實訓基本上都是學校自己的進行學生的管理,在實訓的期間雖然也不斷的強調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進行學生的培訓,但是很多的企業并不重視這方面的合作,以至于這種傳統的機制存在很多的問題,使得學生的實訓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對這種機制進行改革時考慮到了工學結合以及定崗實習的模式,借鑒國外的一些教育成功的經驗,在確保企業的利益前提下建立企業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就是雙元教學模式

(2)實施工學結合能夠讓學生和企業實現雙贏

這種方式能夠改變目前企業目前學生實習沒有報酬的現象,這樣才能夠合理的分攤教學的成本,在這方面政府和學校要進行相應的界面稅費或者給予企業相關的補貼,來促使企業有這方面的積極性,能夠讓學校主動的把學生實習的費用與企業分享,同時學校也要時刻的為企業服務,比如員工的培訓、市場的開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咨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與企業合作成為戰略合作伙伴。

(3)改革傳統的教學管理機制

在高校建筑工程專業利用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時要盡量的避免傳統的課程的教學機制的使用,這主要是由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復雜的管理模式,學校和企業可以指定相關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的制度,這些制度和方法的制定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導教師和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

(4)注重學業和就業相結合

學習和就業是一個一始、一終的關系,沒有好的學習就不會有好的結果,學校和企業安排學生進行工學交替的實習開始就應該把就業的問題加以重點的考慮,把學生的就業放在實習的主要目標上,精心的制定學生的培養計劃,真正的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

4、結論

隨著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大力的推進,極大的提高了該專業的教學水平,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很快的適應社會。在一些高校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效果,如今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率已經達到了95%,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賢清.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J]. 中國建設教育,2010,Z1:33-36.

篇(3)

一BIM技術概述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CAD技術為基礎的多維建筑模型集成技術。區別于傳統的2D繪圖方式,決策者能通過查詢建筑模型資訊能實時了解詳實的模型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在設計初期能大量減少設計團隊成員產生各類錯誤,避免出現后續施工難題。計算機系統能用碰撞檢測的功能,用圖形表達的方式告知查詢的人員關于各類的構件在空間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詳細信息。由于計算機和軟件具有更強大的信息數據處理能力,相比目前的設計和施工建造的流程,這樣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應用中,已經給工程項目帶來積極的影響和幫助。

1.傳統建筑工程勞動生產率較低。我國BIM技術應用率極低,據調查,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勞動生產率僅是英國的1/14和美國的1/19。在傳統建筑工程中,設計、制作、施工及運營等過程獨立完成,分由若干個團隊負責,這種運作模式將整個項目分割開來,限制了其各個組成部分的聯系互動。整個建筑過程中使用的圖、文、數字信息呈零散狀,比如圖紙的繪制、效果圖的生成、成本的預算或施工過程的記錄等,這些任務之間彼此脫節。運用BIM把建筑各階層聯系起來,將數字模型作為信息表達的唯一方式,淘汰傳統以任務為基礎的應用軟件,能夠改變這種任務之間脫節的狀況。

2.建筑工程從業者缺乏BIM人才。基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考慮,推廣和應用BIM技術勢必將成為建筑工程的一大發展趨勢,但是,目前我國在BIM技術人員整體數量上存在的缺口極大,這已經成為了該技術在產業中應用和發展的瓶頸。2012年《中國工程建設BIM應用研究報告》提及,超過五成的行業調查受訪者認為,沒有BIM人才是企業不使用BIM軟件的直接原因。還有調查顯示,采用BIM最大的障礙就是從業人員缺乏足夠的BIM訓練,大范圍的教育和培訓是廣泛采用BIM的前提條件。

二BIM技術在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現狀

近些年,部分歐美發達國家對BIM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通常在整個工程進度中能夠成熟地BIM技術的應用到設計、施工以及運維階段,運用比較成熟。在政府公共建設項目上,美國、歐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要求必須使用BIM技術。在軟件技術支持方面,Autodesk也適時地推出了基于BIM的AutodeskNavisworks2010、AutoCADCivil3D2010、RevitMEP2010、RevitStructure2010以及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2010等軟件。同時,美國的一些高等院校早已將BIM技術引入課程體系,并正在進行一系列地課程研究和革新。我國的建筑工程行業引進BIM技術始于2003年,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以設計公司為主,也有越來越多的BIM培訓機構、咨詢公司和政府行業協會開始重視BIM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勘察設計行業BIM技術高級培訓班(第一期)”、“BIM建筑設計大賽”、“與可持續設計專家面對面”、“全國勘察設計行業信息化發展技術交流論壇”的BIM主題研討會等在全國各地先后開展起來;在具體實施的項目中,也有美國Aedis建筑與規劃設計中國公司、KlingStubbins國際建筑設計中國分部、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以及中建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CCDI)等不同程度上率先使用了BIM技術。同時,BIM技術也被作為重要研究內容納入到國家“十二五”建筑信息化發展綱要。

三高職院校BIM技術人才培養的對策

就應用廣度和深度而言,BIM在中國的應用還只是剛剛開始,但會逐步推廣和深入到建筑行業各個領域。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BIM的應用已成主流,行業內BIM技術的教育培訓需求快速增長。然而,BIM技術在國內高職院校推廣應用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BIM實訓室缺乏規劃、師資力量不足、課程教學體系滯后等,這些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為滿足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等相關專業BIM技術人才的培養需求,有必調整專業設置,建立并完善BIM技術人員的培養模式,跟上產業調整的步伐,推進BIM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一)BIM工程軟件實訓室的規劃及建立

BIM技術是應用需要依賴信息技術,需要硬件、軟件及場地的支持才能進行實施,現有教學條件會制約全面系統的進行教學。學校應結合實際條件,與建筑施工企業、軟件開發公司及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分步驟分階段規劃并建立符合BIM技術應用與研究要求的實訓場地,搭建適合團隊工作(教學)的工作(教學)場所與硬件、軟件環境。

(二)教師、專業人員BIM技術的培訓組織

教師和專業人員參加行業培訓和認證、到相關企業工程項目實施現場等方式,了解該專業現行的課程體系與基于BIM進行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識體系的差別,熟悉并掌握BIM技術的特點和發展歷程、BIM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價值、BIM技術數據庫的建立與數據查詢以及BIM技術全過程應用等內容,提高專業執教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BIM技術課程教學體系

BIM建筑模型課程應依托實際工程項目,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將BIM軟件的基本操作、BIM參數化建模、文件的模型編輯和管理、以及數據信息的轉換等納入實訓課程內容,學、做結合,讓學生在掌握BIM技術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依據工程進度要求完成建筑模型的規范制作。同時圍繞專業“三條主線”開發完善BIM技術課程:一是要以工程施工管理為主線,從實施合同簽訂開始到完成建筑物的工程虛擬建造的全過程,側重施工組織與進度管理能力;模型屬于輸入條件,基于模型進行相應的施工方案、施工進度、材料管理;二是要以施工階段工程造價為主線,從招標或投標開始到工程結算的造價管理全過程,側重工程造價的管理能力;三是要以設計工作完成為主線,從設計任務書開始到工程竣圖結束,兼顧對施工過程的模型輸出、造價模型輸出的需求。

四結語

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應當從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考慮,提高學生工程項目的整體意識和跨專業團隊的協作精神,緊跟技術新方向,不斷建設和完善BIM課程,做好實訓室和師資等專業軟硬件的配套,從而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為建筑行業輸送緊缺的專業人才,助推我國建筑業信息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曾范永.建筑類高職院校BIM技術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4.09.

[2]秦浩.BIM建筑信息模型課程在土建類高職院校開設的必要性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4(7).

篇(4)

二、借助計算機專業知識展示數學的“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需求

美的事物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現實中處處顯示著、應用著數學的美。如果能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借助于計算機專業來表現,將數學的美直觀地展現出來,引領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思考如何去創造美的事物、設計美的事物,促進其對數學知識產生強烈的需要心理,深化學習數學的動機,由此產生出的數學學習興趣就會不斷被激發和鞏固。

例如,著名的楊輝三角組成的美麗圖案,可以用計算機中的程序語言編程來展示它的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A+B)N二項展開式的系數進行分析,由CIN=CNN+1,而顯示對稱美。編程過程如下:

CLS

INPUT N

DIM A(N, N)

FOR I=1 TO N

A(I,1)=1:A(I, I) = 1

FOR J=2 TO I - 1

A(I,J)=A(I-1,J-1)+A(I-1,J)

NEXT J

NEXT I

FOR I=1 TO N

PRINT TAB(3*(N-I));

FOR J=1 TO I

PRINT TAB(3*(N-I)+6*J);A(I,J);

NEXT J

PRINT

NEXT I

END

總之,教師可以利用數學的簡潔美、有序美、對稱美、奇異美等,借助計算機的程序設計,對構思巧妙、獨特的美來進行各種設計和創作,從而全面展示數學的美,在吸引學生注意、感受、體驗、享受數學的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

三、借助計算機專業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力量,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203-02

一、藝術設計

(一)藝術設計專業特點

藝術設計專業是個年輕的具有蓬勃向上活力的專業,學好這個專業需要持續付出大量的努力。藝術設計專業的最大特點在于始終強調創新與創意的價值,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這一特點極大地吸引著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加入,為這一群體不斷地充實著新鮮血液,為這一專業的發展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因此,具有創新性思維是藝術設計專業對每一位學習者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緊跟社會風尚并不斷創新各類風尚的專業,追逐時尚、創造時尚成為這一專業從業人員的共同特點。每一波時尚的更替,都要體味在前,唯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場先機。

藝術設計專業中其作品的實現更多依賴快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藝術設計各類專業作品的實現幾乎都要依靠計算機硬件及若干專業軟件來完成,而這些軟硬件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面對功能復雜的專業軟件及層出不窮的新軟件、新插件,要想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跟上專業的發展速度,只有不斷的學習。由此可見,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專業積淀相對弱化的專業。尤其是在專業操作技能方面,苦學多時的專業操作技能很可能會在某次軟件的開發或升級中變得非常容易,甚至被淘汰。曾經的競爭優勢很快會被科技的光芒掩蓋消失掉。因此,科技的進步使從事這一專業的人員既是科技進步的受益者,又難以避免成為科技進步的“受害者”。

綜上可知,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處在社會時尚前沿的,吸引無數年輕人的參與的具有無限活力的專業,是一個強調創新、創意的專業,同時又是一個與現代計算機技術密切關聯的專業。這些特點,都要求這一專業的從業人員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進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結合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正如古人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目前藝術設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二)藝術設計的教學特點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基礎理論學習、基本技能學習、創新意識學習和學習能力的學習等四個方面。其中基礎理論學習、基本技能學習是常規性的教學內容,學習內容規范明確,多數學校的教學大同小異;由于創新與創意相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意義,往往教師在授課中會貫穿于大多數課的授課內容里;而學習能力的培養多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內容,是一種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所以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但需要認識到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關乎學生長遠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

藝術設計教學,特別是本科階段的教學其技法課、實踐課比較多,強調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其課程教學多表現為模塊化的教學。每一門課程大致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讀完。這樣會出現學生對某門專業課學習的總時間雖然不會減少,但消化這門課的時間周期就會變短。要扎實的學習掌握這門課,單純在課堂這個時間周期內是稍顯不足的。所以,學生能在課后持續的學習和掌握這些已經開設過的課程,對于提高這些專業課的學習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具體的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學生多是以完成課題作業的形式進行一門課程的學習。在實踐課的教學中,教師的理論講解時間較短,而學生做作業的時間比較長,中間部分的課程輔導因目前國內多數院校的生源擴招導致的師生比變大,其學生的人均輔導時間自然變少,導致輔導質量受到影響。

通過分析。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課程授課質量并非有老師伴隨就可以了,在課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較強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其學習質量的根本保證。

二、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高校的人才培養,一直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討論,其實從歐洲中世紀大學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爭論,而且這種爭論在之后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就沒有停止過。“通識教育”其實就是指“通才教育”,其教學培養目的是改變專業過細、過分強調專業學習而培養出“工匠式人才”的現象。通識教育強調對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與通識教育相對應的是“專業教育”也稱為“專才教育”,是指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專才教育比較注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培養的人才短期內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其專業方面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專業劃分過細的情況下,片面強調職業教育,會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影響后期發展。

從以上可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發展其實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動發展的過程。既有矛盾沖突,又有彼此的補充,目前的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必須同時發展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其實,換個角度看,不管是“通才教育”還是“專才教育”都是處在教育的管理一方在思考問題,“教”與“學”是兩方面的事情,學生對于自己是否成為“通才”還是“專才”或是“無用之才”有著最終的決定權。所以,目前學校教育除了常規性的知識傳授外,更應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要想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的節奏,社會中的每個人其一生都將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學校教育中學生所獲得的分為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知識的掌握相對于社會的需求來講只能看作是基礎性和階段性的,其實際意義不會有想象中那樣大。而能力的培養對一個人的長期發展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未來向前的動力將來自于每個人持續不斷地學習。所以在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中,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良好的學習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既需要通才,又不可缺少專才的社會。但遺憾的是這兩種人才都很難在學校教育的時間內塑造完成的,因此,當我們的學生畢業后如果帶走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將是伴隨他們將來成才的寶貴財富。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探索

綜上所述,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呢?首先,作為教學方在傳授學生具體知識的同時必須認識到良好學習方法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學習知識的能力。只要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弄懂的知識盡量讓他們自己去做,讓學習者學習與體會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感受自己解決問題后的愉悅。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此周而復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自然會成為學生的本能反應。

(一)“線性”教學與“非線性”教學

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也是一種線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將相關知識按合理的邏輯次序順序而講,就知識的系統性而言這是無可厚非且是正確的。但需要看到的是,藝術設計專業既是一個年輕的專業又是一個知識更新比較快的專業,而且還是一個與大眾消費市場靠的非常近的專業。所以,在學習之前,學生可能對課程的相關知識已有所了解或已有了一些疑惑點或知識儲備,對于這種情況,仍一味地按部就班的順序而講,不考慮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以影視編輯中的非線性編輯為例,計算機把拍攝的大量拷貝、磁帶轉化成一個個計算機素材文件,然后快速方便的選取任意一段素材片段從一檔新節目的任意位置開始編輯。這種“非線性”的編輯方法節省了大量的精力,其編輯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和提高。聯想現在的藝術設計教學,從提高學習效率的角度看是有可借鑒性。任何專業課都會有學生相對感興趣的地方或者是有知識鋪墊的地方,教師應將這些點提煉出來以“非線性”的教學思路補充到目前“線性”的教學過程中。在興趣和相關知識鋪墊的背景下,學生在聽這門課時才會有不斷與課程內容產生呼應的感覺。從興趣點講起,先用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抓住學生,只有學生聽課,講課才會有價值。當然課是不能一直投其所好的上,要將這些興趣點安排在學生接受知識的疲勞期。同時還要歸納出若干知識點,對這些點要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學習,老師推薦找尋答案的途徑并安排相應的檢查,以保證這一過程的有效實施,并盡量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學生作業的考察,目的是通過適度的壓力讓學生介入到知識的探求中。

(二)“非線性”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

“非線性”的教學是一種由點及面的教學方法,它不是替代現有系統的“線性教學”,而是對它的一種補充。尤其是對待實踐性強,與社會應用聯系密切的專業性課程。人類認知世界的自然過程就是一個由點及面的過程,最初都是從幾個最為感興趣的點介入到某個領域的認知,然后層層深入的學習掌握。以繪畫為例,面對一個實物首先按比例將對象用幾個點或幾條線將對方定位,然后將其連接并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將對象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藝術設計的專業學習要結合“非線性”教學的目的正是在于借鑒了人們認識事物的這一自然特性。一門完整的課程,有自身的架構體系,會有較多相對艱澀的知識點是無法回避的。因此在這里的點不僅僅是知識的興趣點,更是指學習中的問題點和難點。用興趣點“吸引”學生;用問題點“刺激”學生;再用難點來“難為”學生,伴隨對這些知識點的探求和若干知識點的解決,學生最終獲得將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獲得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假想我們的教師能將課程中分解出各種這樣的點,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這些點,掌握這些點。學生在還沒有完全了解這些點的時候,必然有連點成線成面的自然需求。那時,老師從宏觀的角度去幫助學生將點線織成面,知識與能力的掌握豈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是不能將學生安放在傾聽者的角度,要讓其參與到知識的探求過程中來。對多數人來講輕易獲取的東西是不會太珍惜的,在學習中讓學習者參與到探求的過程中,即是讓學習者吃點苦頭,都是對其能力的真正培養。所以,當學生在老師預設的各種知識點的探索中,會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問題得到解決后的快樂,并從中學到學習知識的方法,經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其自身的發展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在有意識傳授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作為學生本人要能充分認識到一點,并要用實際行動積極地學習和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唐娟.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的功能與人才的培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3):49.

[2]葉蘋,劉觀慶.多樣化人才培養與柔性化課程平臺的建構[J].裝飾,2005(8):31.

篇(6)

作者簡介:趙雪鋒(1977-),男,湖北武漢人,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李炎鋒(1971-),男,河南新密人,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編號:2013110312002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53-02

建筑業是個傳統產業,總體規模雖大但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技術手段、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勞動生產率僅是英國的1/14和美國的1/19,迫切需要利用和發展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的建筑業,BIM技術就是應這樣的要求而提出和發展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CAD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維模型信息集成技術,這些維度包括在三維建筑模型基礎上的時間維、造價維、安全維、性能維等。BIM的作用是使建設項目信息在規劃、設計、建造和運營維護全過程充分共享、無損傳遞,可以使建設項目的所有參與方在項目從概念產生到完全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能夠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進行協同工作,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文字符號形式表達的藍圖進行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工作方式。

世界各國都在推廣BIM的應用,因為應用BIM技術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然而,缺乏具有BIM技術的人員已經阻礙了該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大規模調查顯示缺乏足夠的BIM訓練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礙。在e建筑圓桌會議上,參與者認為“缺乏有經驗的從業者已經成為將建筑業帶往BIM時代的一個主要瓶頸”。他們斷言BIM的廣泛采用需要大范圍的教育和培訓。《中國工程建設BIM應用研究報告2012》也指出,企業在2012年內沒有使用BIM軟件的原因,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認為是沒有BIM人才。

學生是BIM技術的后備軍、未來的生力軍,是BIM技術應用和發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大學課程和繼續教育課程中教授BIM技術才能夠實現BIM大規模的教育和培訓,才能夠實現BIM人才的量級突破,才能夠進入建筑業的“BIM時代”。因此,研究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過教學實踐和觀測統計繪制出普通建筑類本科生的BIM技術學習曲線,并在借鑒總結國內外BIM教學的經驗基礎上提出我國建筑類本科生BIM培養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主要教學方法等培養模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專業BIM技術人才的目標與內容

BIM技術人才最基本的就是掌握BIM最基礎的技能。通過操作BIM建模軟件能將建筑工程設計和建造中產生的各種模型和相關信息制作成可用于工程設計、施工和后續應用所需的BIM及其相關的二維工程圖樣、三維幾何模型和其他有關的圖形、模型和文檔的能力。通過操作BIM專業應用軟件能進行BIM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但是僅僅掌握BIM最基礎的技能,并不能稱為BIM技術人才。BIM的意義在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因此BIM人才應該具備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協同能力。只會用單一軟件建模,而不會用多種軟件解決問題,或者只會用模型解決單一工種問題,而不會解決多工種問題的,不算懂BIM。只會干活而不會帶領團隊的,或者只會帶隊干活而不懂培養人才的也不算BIM技術人才。BIM人才應該是復合型人才,才能承擔起在一個項目中的責任,才能發揮出BIM真正的價值。

二、建筑工程專業BIM技術人才培養的難點

1.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統教材

BIM技術產生僅有十年,進入我國時間更短,國內的BIM技術擴散的推進很大一部分體現在Autodesk為其產品所作的書籍、培訓以及會議等方面。2005年10月,Autodesk與中國高校的“長城”合作項目出版了《建設工程信息化——BLM理論與實踐叢書》。該叢書大篇幅介紹了BIM理念及Autodesk對實現BIM理念的軟件工具。這套叢書某種意義上起到了BIM理念的啟蒙作用。2011年至2012年,何關培總結其博客內容,并匯集多方力量出版了《BIM技術應用叢書》。2011年4月,華中科技大學BIM工程中心成立,并宣布進行BIM工程碩士的培養,標志著BIM技術逐漸進入我國正規學歷教育體系。

2.沒有可供參考的例子

BIM與CAD課程同屬建筑業技術,但是兩者有很大區別,CAD的應用誰用誰受益,而BIM需要團隊合作才能發揮作用。作為建筑業革命性的一個工具,如何推行BIM教學沒有參考系。

3.建筑工程專業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BIM作為一門課程應該獨立教授,而不應該作為CAD課程的擴展。許多國家的教育機構已經開始BIM應用教學,并且將BIM課程模塊分別放到建筑業的有關課程里面。在美國,有許多教育機構在他們的課程中介紹BIM技術。例如,奧本大學在一個學期的BIM入門課程后提供為期一周的教程。新澤西理工學院的建筑系將BIM作為設計室的主要工具教授完整課程。

(1)常見BIM技術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BIM課程小組,以十個左右學生為一組,學生自由閱讀相關文獻并分配任務,與BIM專家訪談、座談、通信或電話交流相關知識,組員之間相互交流。這種方法適合于學生有強烈學習BIM的意愿的情況。充分利用協同設計與施工的BIM軟件作為項目干系人之間協同工作的工具。用BIM協同工作,每個或每組學生能夠看到三維的設計理念,極大提高了知識交流的速度和深度。

將BIM融入其他建筑課程里面。例如將BIM融入建筑管理課程的方法。在教授BIM之前應該先修其他基礎課程,比如數字可視化、CAD制圖和3D建模。其一是要求學生自學BIM,不提供正規的培訓給他們,通過一個項目用BIM軟件去完成,這種情況下學生反饋認為BIM太難了學不會。其二是在建筑管理課程中介紹BIM原型,課程介紹的內容包括建筑、結構、MEP模型、建筑總平面圖、估算、進度、項目模擬、交付。同樣地,BIM也被加入有關建筑信息技術的課程。

國內也有學者以BIM平臺為基礎,研究了工程造價管理課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實踐教學諸多環節的優化組合和改革。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中建立BIM實訓平臺,有利于學生直觀地接受知識,并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2)學習曲線在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的應用。學習曲線是以圖形的形式表示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速率。學習曲線體現了熟能生巧。學習曲線是分析采購成本、實施采購降價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一個人隨著經驗的積累會越來越熟練,學習曲線提供了使這個原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通過校內開設的BIM創新實踐課、基于BIM的畢業設計、BIM競賽以及進行培訓的學生為基本考察對象,用觀測統計、測驗等方法實測學員們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并用統計學方法繪制出BIM的學習曲線,為BIM教學任務設定、進度安排提供基本依據。通過兩學年的統計,利用學習曲線對BIM創新實踐課、畢業設計以及培訓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進行分析,最終制定了BIM創新實踐課、BIM技能培訓、BIM競賽以及基于BIM的畢業設計多種形式結合的BIM人才培養模式。

(3)多種形式結合的BIM人才培養模式。BIM創新實踐課通過課堂展示BIM技術的特點以及應用案例,培養學生對于BIM的興趣,使同學對于BIM具有初步的認識。通過BIM創新實踐課上的觀察,鼓勵對BIM有較強興趣的同學參加學校組織的BIM技能培訓。BIM技能培訓班主要講授BIM的基礎知識,包括運用BIM軟件建模等。前面提到,僅僅會建模不能稱之為BIM人才,因此還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BIM競賽是檢驗前兩種形式培養效果和訓練同學綜合能力很好的途徑。通過參加學會以及BIM軟件商組織的BIM競賽等,讓同學體會和學習在一個BIM項目中所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團隊內部的溝通和協調。

近3年,土木相關專業近300人次選修了BIM創新實踐課,50人次參與了學校組織的BIM技能培訓、星火基金和BIM競賽以及挑戰杯比賽。該培養模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和學習BIM的機會,為建筑行業培養BIM人才。

三、結束語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學階段的專業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建筑工程專業而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根據行業特點緊跟國家的形勢與政策以及行業發展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引導學生適應行業新發展的趨勢,對于推進BIM以及建筑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曉剛,周力坦.將學習進行到底——BIM為建筑院校構建完整教學案例[J].建筑技藝,2011,(Z1):121-125.

[2]米旭明.基于BIM平臺的工程造價管理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6):165.

篇(7)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是其培養創新型人才最直接的途徑,強調應用創新和藝術創新的結合。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不斷地變化和提高,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建筑工程師,不僅要將藝術和創新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設計出符合人們對美學的需求和富有文化底蘊的生態家園。為了更適應當前建筑行業的發展需要,構建創新型的工程技術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教學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因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既是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和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保證。通過教學的各種手段和嘗試,使學生基本上能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進入社會后能夠很好地適應建筑藝術的人才市場需要,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和現代工程技術不斷更新的要求。

2..現階段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建筑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需要將創新和藝術結合的學科,同時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來補充理論知識的不足。教師一般在學校里長期進行理論研究和工作,對于實踐的經驗往往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對于一些新的施工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也不能很好的講授給學生們,造成學生們在理論知識上與工程實際脫節。

2.1教材的編纂不適合創新思維的培養

現階段的建筑藝術設計專業所用的專業課教材,最主要是介紹藝術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專業知識。加上我國現階段的應試教育制度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是很不利的。另外,實際工程中所用的施工技術和現行的做法在文獻中介紹很少,現場施工技術和新材料的用法介紹更少。

2.2學校的課堂授課方式不利于把握重點

學校課堂上對于建筑藝術設計的授課方式是均部授課,在現行的應試教學體制下,使學生對于課堂上的知識掌握不充分,也就不能熟練地應用。藝術設計的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方面,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到較多的專業知識是現階段的亟需解決的問題。

2.3教學內容的脫節

作為本科階段的教學,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開展要明確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建筑藝術設計和實際操作的能力。但現階段的院校的教學和培養目標與實際工程實踐脫離,使得學生往往是理論知識很充足,但實際操作能力不能滿足實際的工程需要。為了教學課程的統一規劃,大多數的院校取消了工程實踐的課程,學生們在上學期間不能充分的接觸的工程實踐,也就不會很好的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程中了。另外,教授的很多工程技術知識和工藝方法與實際工程已經有脫節了,學生對于實際工程中所用到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施工工藝就更難以理解和把握了。

3.技術教學體系的構建

3.1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

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師肩負著授業解惑的重任,往往自己的知識范圍和能力大小影響著教學的質量。所以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應該積極參加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提高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范圍。通過承接實際的工程設計與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實際工程的設計與建設,彌補學生課堂上實際工程經驗的不足。

3.2考核方法多樣化

通過多種考核方法增強學生實際工程的操作能力,可以運用實地考核,現場識別等考核方法檢驗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提高其實際操作的專業技能。增加學生們實際寫生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手繪質量的基礎上進行速度的訓練,并對于一些在寫實基礎上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進行獎勵。

3.3調整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注意保留傳統的教學建筑藝術設計的特點,又結合現代工程的新要求,對于一些實際工程中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要及時掌握和講解。對于授課內容要重點放在基礎原理和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對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或者拓展部分要少講。在每章節的授課內容中要重點突出實訓部分的重要性。另外,根據各章的知識要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同學們提供專業的工程實際拓展,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

3.4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

在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增加的階段,為了優化人才教學培養,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很是重要。引導學生對藝術設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了解建筑藝術的設計原理,工程原理等,從而鞏固教學內容和專業知識掌握。增加機房實際操作的課時,老師指導學生建筑效果圖的設計,同時采用邊教邊學的方法,使學生及時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為了滿足培養實用型的人才需要,光靠理論教學學生們不能很好地掌握,要將理論授課的學時和上機實際操作的學時對半分,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的時間,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程設計中的能力,鞏固所學理論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根據建筑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要多利用實驗場所和實驗示范教學基地,為同學們爭取更多的學習和參與實際工程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現場實際操作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熟悉現實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操作,培養學生積累工程項目素材的能力。學生們參加工程實際的實習,一方面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所選的實習地點和實習內容要有提前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數。為了增加實際操作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和參與,要定期舉辦藝術設計的比賽,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實際動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實際工作中的職業競爭做足準備。

3.5應用現代教學方法,拓展課后教學

利用現代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制作藝術設計相關的視頻,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大大的提高了課堂的信息量,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訓練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將相關視頻上傳到學習網站,以供學生們遠程學習,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不斷地變化和提高,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建筑工程師,不僅要將藝術和創新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設計出符合人們對美學的需求和富有文化底蘊的生態家園。創新型的建筑藝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工的共同努力,管理者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為目的,通過教學的各種手段和嘗試,使學生基本上能達到培養的目的,進入社會后能夠很好地適應建筑藝術行業的人才市場需要,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和現代工程技術不斷更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雁;論新形勢下我國建筑學人才創新思維的培養[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梁燁;淺論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與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04期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在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要與職業標準相對接,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上述會議精神為我們科學制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背景與研究現狀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為土建施工現場培養基層技術管理人才的傳統專業,該專業具有應用性非常強的特點,并且要求該專業培養出的學生應具有系統化的實踐能力。

通過對多所高職院校調研,筆者發現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如下問題:課程體系注重知識結構系統化,忽略了實踐能力的系統化;課程標準不能體現情境式以及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沒有真正實現雙證融合。

2 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思路

筆者通過深入剖析相關職業標準,明確該專業應承載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重新整合各專業課程內容,進而形成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再通過一體化教學環境的構建、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學評價指標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最后通過對該方案的實施、驗證并優化,最終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思路見圖1)。

3 人才培養方案開發

3.1 人才培養定位

本課題組對就業企業及往屆畢業學生進行了就業情況調研,并做如下分析(見表1,表2):

根據統計報表不難看出:可以將“施工員”崗位定位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崗位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3.2 適用的職業標準選取

依據專業方向、學歷層次、目標定位,筆者認為JGJ/T250-2011《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以下稱《職業標準》)應作為本專業對接的職業標準。該標準詳細的規定了,施工員、安全員、質量員等一系列施工一線基層崗位人員,應該遵守的崗位職責,以及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還對相應專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評價標準做了相應規定。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得出的結論,筆者選擇施工員職業標準作為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重要依據。

3.3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結合專業特點,本專業采取兩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業頂崗實習教育的培養模式。在校期間,課程設置以施工員《職業標準》作為依據,以“貫穿項目”作為每門課程共同的情境載體,以項目實施全過程作為參考系,進行培養方案構建,力爭在校期間學生能夠形成相對完整而系統的方法體系;頂崗實習期間,學生以施工現場管理崗位群為實習崗位,全面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聯合考核,檢驗學習成果,實現零距離上崗。

3.4 課程體系構建

本課題梳理整合《職業標準》中施工員崗位應履行的工作職責,以“貫穿項目”為內容支撐,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具體開發思路:工程項目施工過程 施工員在項目實施各階段的工作職責 施工員崗位典型工作任務 完成工作所需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工作素養 若干門項目化課程排序形成課程體系。

3.5 課程開發

本專業各階段課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貫穿項目”為內容載體,進行情景設置,設定學情境,設置相關聯教學內容,安排課程前后順序,設計系統性實踐任務,最后參照施工現場管理人員考試系統,制定符合《職業標準》的考核方案,最終實現雙證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過以上過程可初步形成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師資培訓、課程標準制定、教學條件準備后,在2-3個學年進行實施,通過調整優化后形成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

4 保障條件

實現本方案的關鍵因素是擁有應用型教師隊伍,可以通過教師下場實踐培養,從施工企業引進,以及聘請兼職實習指導教師等形式解決;“貫穿項目”工程資料包應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實訓基地,應盡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業,并能提供相應崗位及實習指導。

參考文獻:

篇(9)

目前我國建筑類專業的培養特點主要有:①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專業建設沒有特色;②實訓條件不夠完善,“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③培養出來的學生勝任不了企業的工作;④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沒有建立,大部分是學校一頭熱。

我國目前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有:①“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②“2+1”人才培養模式;③“雙證書”模式;④項目中心人才培養模式[3]。

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到學生對現有的課程學習興趣不高,不知道畢業后會做些什么,缺乏上崗后勝任工作的信心。同時發現目前建筑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方面。通過對高職建筑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剖析以及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分析,得出結論:首先必須充分調研、了解建筑企業對高職人才崗位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繼而制定課程體系。這就要求課程的設置要圍繞崗位技能,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即具有較高的技術能力,又學到了比較系統的理論知識。

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就是優化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傳統培養模式中忽略了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改革后的培養模式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依據,以就業為導向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學生在校期間將受到知識能力培養和崗位能力培養,并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強化訓練崗位技能和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到崗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縮短學習與就業的距離。

2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實施

結合安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筑工程崗位的特點以及土建類專業教學基本要求,在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導的項目化課程教學中,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員實際工作過程,畢業能達到“雙證書”就業。注重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將主要工作過程移入實訓車間,實現教學環境就是生產環境,教學活動就是真實的生產過程。以施工過程為主線,融入崗位職業資格(二級建造師)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將“2+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1年頂崗實習)優化為“2.5+0.5”的崗位能力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半年崗前綜合實訓,半年頂崗實習),前四學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第五學期主要進行以施工圖講解為主線的崗前綜合實訓,進行了工程測量實訓、建筑材料檢測實訓、建筑施工圖會審與繪制實訓、建筑預算及招投標實訓、建筑施工方案實訓、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與安全管理等專項練習,第六學期頂崗實習,通過頂崗實習來檢驗學習的狀況,并彌補知識體系的不足。

這種培養模式優化了課程設置,重點突出建筑施工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技能,加強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3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

建筑工程項目通常周期比較長,在工程上實習的時間非常有限,不能對在學校學習的崗位知識全面應用。對此,我們建設了滿足最小教學班的實訓場地,主要包括施工實體仿真實訓室,鋼筋加工實訓室,工程測量實訓室,建筑材料檢測實訓室,招投標模擬實訓室,施工仿真實訓室,工程造價實訓室等,通過在實訓室里演練操作,使學生能夠對所有的崗位都能了解并應用,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同時解決了工地上危險的狀況。通過崗前綜合實訓,學生掌握了從測量放線到竣工驗收一系列的工序,并能夠制定簡單的施工方案,做出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生就業競爭力。

篇(1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22-03

一、引言

教職成[2011]9號文《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科學定位為立足點,優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樹立系統培養的理念,堅持就業導向,明確人才培養規格、梯次和結構,明確高等職業學校定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作為一所以建設類專業為主的高職院校,我院以服務區域經濟和建設行業發展需求為己任,探索“依托行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緊貼人才市場需求,鑄造建筑特色的專業品牌。作為廣東省第一大支柱產業,電子與信息技術產值連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電子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對樓宇智能化電子產品設計開發、生產、維修、技術服務人才的培養提出需求。這就要求我們以“工學結合”理念為指導,面向行業就業,對社會人才需求進行調研,科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合理選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配備實踐教學條件和教學團隊,從而構建適合建筑行業需要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

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從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市場調研出發,根據崗位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選擇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做好準備。

1.專業定位。在建筑行業,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場需求旺盛,產品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工程應用領域產品的技術性能尚處于開發改良階段,調研表明畢業生主要去向在電子產品設計、樣機制作、調試維修、生產線產品制程技術指導、質量成本控制等崗位。依據“工學結合”關于職業教育能力目標培養的理念,針對這些專業工作崗位,將其工作過程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主要包括:產品方案選擇、電路原理設計、控制編程、電子線路制作、調試、測試、文件編寫等。因此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要面向智能建筑電子產品設計與生產應用第一線,培養從事產品設計、生產、維修和技術服務工作,具有扎實的電子電路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能力,具有電子線路設計與產品制作工藝實踐能力,能夠勝任智能建筑電子產品的工程應用、安裝調試、維修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采取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設計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為建筑行業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我們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學期完成支撐專業核心能力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各專項技能的訓練,第5學期通過生產實習、智能建筑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專業證書考證訓練等綜合課程形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第6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完成職業素養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當中,從實際工作崗位出發,理論知識夠用為度,重視理論前沿新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拓展,實踐技能培養方面構建虛擬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通過真實項目設計教學內容,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使得電子產品的設計、制作、維修、技術服務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后,我們重點從改革課程教學體系、設置實踐教學環境、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1.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根據專業設置,結合往屆畢業生頂崗實習反饋信息,以及各類電子設計大賽和技能競賽情況,我們認為需要提高學生在電子產品裝配工藝、質量檢測、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強PCB制造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術工藝,因此結合專業定位和企業崗位實際調研制訂課程體系改革重點:在專業課程中設置針對電路分析、設計、PCB繪圖、樣機制作、編程與調試、測試測量等技能的教學,以及積累電子產品工藝的設計和管理經驗,如電子產品表面貼裝(SMT)工藝、PCB制板等內容。針對產品設計工作過程中軟硬件設計、PCB繪圖、樣機制作、測試,將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課程、專業核心能力平臺課程、專業綜合能力形成課程和專業知識技能拓展課程,共26門專業課程,其中4門集中實訓課,占總學時60%以上。包括電路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檢測與控制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課程,電子CAD、電子測量與仿真技術、單片機應用設計、電子基本技能實訓、電子產品裝配工藝實訓、電子線路應用實訓、單片機原理與接口實訓等專業核心能力平臺課程,以及生產實習、智能建筑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專業證書考試訓練、頂崗實習等專業綜合能力形成課程,在專業知識技能拓展方面開設電氣控制與PLC應用、集成電路應用、高頻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EDA技術、智能卡技術、VB程序設計、建筑設備智能控制等課程。在課程的微觀教學設計上,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項目任務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識。例如在《單片機應用設計》課程中從開發仿真到模仿真實產品項目開發,在電子產品開發的真實工作環境中學習單片機開發、測試工具設備、加工手段的選擇和運用,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模擬企業真實項目任務開發的組織形式將學生分組,為學生分配角色,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2.實踐教學環境構建。為滿足教學體系中的實踐環節,配置專業實踐條件和環境,包括電子技術應用實訓室、電子加工工藝實訓室、電子創新設計實訓室和電子材料室。電子加工工藝實訓室主要承擔表面貼裝(SMT)加工工藝實訓、PCB線路板制作工藝實訓和電子線路應用實訓。配備的設備有:數控電路板雕刻機、熱轉印線路板制作機、腐蝕機、沉銅器、手動焊錫膏絲印機、真空吸筆、再流焊機、放大鏡和熱風拆焊臺等加工與返修設備。通過實踐培養PCB板制作、SMT貼裝等工藝技能,另外可滿足教科研和學生課外興趣制作項目中的電路板加工。電子創新設計實訓室主要承擔單片機原理與接口實訓、電子線路應用實訓、智能建筑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配備有計算機、單片機和FPGA實驗箱、仿真軟件(Proteus),可使電子產品創新設計過程中的測控應用電路設計和編程在計算機仿真軟件環境中得以驗證,從而加速產品開發和節省材料成本。同時可支撐電子測量與仿真技術、電子CAD、單片機應用設計、檢測與控制技術、EDA技術、智能卡技術等課程。另外該實訓室是教學科研項目設計、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職業技能大賽、科技文化創新活動、課外興趣制作的主要平臺。電子材料室主要支撐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開展的實訓教學項目,儲備電子元件材料,庫存系列阻值的電阻、電容、二三極管、IC芯片、及各種接插件等。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主要特色是從人才培養模式出發,結合相關專業課程,以專業人才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工藝設計管理經驗的積累為目的,為教學提供實踐環境,注重在職業環境中培養學生道德素質,使學生在學習中完成角色的轉變,以工學結合的模式為學生搭建通向企業職場的橋梁。

3.教學團隊的建設。教學團隊的建設是專業內涵建設的保證,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著力點。現階段職業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學團隊成員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地研究新情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整合教學資源,深化專業與課程改革,加強“雙師”素質的養成。因而我們注重教學團隊在知識結構、工程項目實踐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進修、培訓、提高,為人才培養質量打造優質教學團隊。

以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科學的調研和專業定位,合理地選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從課程體系、實訓環境、教學團隊三個方面構建了適于建筑行業發展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從崗位工作過程出發,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各類電子設計競賽中多次獲獎,學生在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中通過率達到96.61%,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提高,2010、2011兩年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Z].教職成2011]9號文,2011.

上一篇: 企業分析論文 下一篇: 農村技術培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三级情片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 亚洲最新a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 一本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