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7 10:4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中的數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文化中的數學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235-02

數學文化首先是由西方學者提出的,近十幾年來,我國對數學文化才有所認識。國內比較早提出數學文化的是北京大學孫小禮教授的《數學與文化》,講述了很多數學名家的觀點,也提出了從自然辯證法的角度研究數學文化。其次有齊民友的《數學與文化》,主要從西方的歷史講解數學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指出了數學思想的文化意義。

下面我們從中西兩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幾何原本》和《九章算g》出發,比較中西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對數學文化的影響,最后得到一些啟示。

一、《幾何原本》產生的背景及特征

古希臘是奴隸制國家,當時希臘實行的政策是奴隸主的民主政治,奴隸沒有民主。奴隸主之間的民主,一般需要用道理說服對方,這使得辯論風氣非常濃厚。如果要證明自己堅持的是真理,就需要給出證明。這里一般是先假設一些“公理”,定義一些名詞的意義,然后再進行邏輯推論。于是就產生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希臘時期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著作,它以思辯性和邏輯性為特征,構建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演繹數學的公理化體系,在具體表現形式上體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幾何原本》的內容是抽象化的,證明方法都是從已知命題推出新的命題,如果已知命題是正確的,那么結論也是確信無誤的。于是它具有確定性與普遍性。

第二,《幾何原本》沒有涉及任何實際的具體內容,完全是根據邏輯推理在證明,即使在證明命題的過程中也避免借助直觀圖形,是純粹的理論化。

二、古希臘文化對數學文化的影響

古希臘文化的重要精神就是理性追求。希臘學者也是第一批崇尚理性智慧的知識分子。德謨克利特曾說:“我寧愿(在幾何學上)發現一項證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希臘的理性精神是徹底的反思和懷疑,追尋事物的真理。因此會產生對后世影響極大的《幾何原本》,而且還會出現像“對頂角相等”這樣的命題,在《幾何原本》里列入命題15,借助公理3(等量減等量,其差相等)給予證明。在中國的數學文化里不可能出現這樣直觀的命題。

古希臘文化的另一精神就是自由。這種自由也使得古希臘人生活無憂無慮,樂于幻想,用哲學的頭腦來思考各種問題,擁有創造性。埃利亞學派的芝諾(Zeno)提出四個著名的悖論(二分說、追龜說、飛箭靜止說、運動場問題),迫使哲學家和數學家深入思考無窮的問題。智人學派提出幾何作圖的三大問題:化圓為方、倍立方體、三等分任意角。從理論上解決問題也是希臘人的興趣所在,這樣就又為演繹出幾何學奠定了基礎。

于是古希臘文化產生了這樣的數學文化:數學家強調嚴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他們關心的并不是這些成果的實用性,而是教育人們去進行抽象的推理,激發人們對理想與美的追求。

三、《九章算術》產生的背景及特征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風氣也很濃厚,但是跟古希臘的民主政治不同。當時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治理國家。所以,古代數學其實是“管理數學”,目的是解決實際生活的需要。于是就有我們的《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數學的經典著作,它提出了很多實踐應用性問題,每一個具體問題都給出了一個算法。它涵蓋田畝面積計算,各種糧谷的交換、分配問題,土木工程問題,輸納稅賦問題,盈虧問題,勾股測量問題。它最基本的特征有兩點:一,以實用為目的的實用性特征;二,以算法為中心的計算性特征。

四、中國傳統文化對數學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用性和思維的直觀性,《九章算術》是通過整理古代數學資料而編寫的數學著作。在古代中國,社會實踐是衡量數學好壞的標準。如果數學適合生活的需要,能夠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是好數學,從而得到發展,否則得不到重視甚至被拋棄。而且,數學研究人員的社會地位或行政手段也對傳統數學文化的產生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古代數學的整理編纂者是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官員,而希臘數學的研究人員是學者。中國古人整理數學知識的目的是日常應用,技術學和行政管理的影響一直束縛著數學研究人員的思想。

在中國數學文化的發展中,一方面以科學務實精神看待數學,這種觀念主要在操作層面獲得發展,從而推動中國計算技術很早就獲得高度的發展。算籌是中國傳統數學特有的記數、計算工具,是在數學和其他科學領域中表示數的主要手段。例如,《九章算術》方田章提出了各種分數的計算法則,然后給出了“約分術”和“通分術”;在方程章中提出了“方程術”,相當于現在線性方程組的增廣矩陣。

中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以實用型為特色的發展體系,從而擁有了獨特的數學文化。但是,如果實際提不出要求,就沒有了發展的動力,這一點與希臘人開創的數學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希臘人不講實用,為理論而理論,為科學的發展開辟了無限的空間,而且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希臘人的數學在一千多年以后還能推動科學的發展,充分顯示了理論的力量。

五、啟示

中西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兩種極端的數學文化,也就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數學教育傾向,具體表現在:是注重數學的理論價值,還是注重數學的應用價值;或者說是以培養理性思辯為主要目的,還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也就是說,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時,是注重理論和邏輯性為主,還是以實用性為主。這兩種教育傾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交替占有主導地位,并深深地影響了各國的數學教育。事實上,僅僅只注重其中一種素質的培養都不會完善數學教育,歷史已印證了這一點。只有把兩者結合,揚長避短,才能把握好教育的基調。

以中的數學素質培養為例,我們傳統數學文化注重實用性和計算性,缺乏思辯性和演繹推導,而且我們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導致我們的思維嚴重缺乏創新性。所以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針,把我們的優勢和時代結合起來,吸收外來優秀的文化,形成我們新世紀的數學文化。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當中,提倡創新,鼓勵應用;在教育方面,有基礎和創新的優質數學教育,各行各業大量使用數學技術,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建設21世紀數學大國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雄.中西方數學教育思想及其比較除探[J].課程?教材?教法,1994,(4).

[2]張維忠.數學文化與數學課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白全貴,師全民.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鄧東皋,孫小禮,張祖貴.數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Comparison on the Influence of Mathematics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HU Rong

篇(2)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職學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這時期是國外文化對我國侵入高峰期,他們從小接觸到網絡媒體上廣泛宣傳的國外文化,他們看美劇、日漫、韓劇,他們吃肯德基、麥當勞、哈根達斯等洋食品,他們從小受傳統文化熏陶可以說沒有,這現象也引起國家、社會關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網上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指導綱要》,指出今后我國將把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比重。同時《綱要》中指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生活關愛教學,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別針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提出具體教學目標,而且還要求在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1 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由于我國幾千年來受儒家學而優則仕影響,數學學習、數學教學只是為社會培養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國教育受近千年的科舉思想影響,在普通數學教育中形成應試教育文化,而在高職數學教學雖然應試教育文化沒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來形成了高職教育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數學教學在職業教育中只是輔助學科,這使得很大部分數學教學人員覺得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在現行高職的數學教材體系中忽略了在課程體系有意滲透傳統文化的組織編寫,注重的是數學學科系統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節的開頭和結尾有關該章數學文化介紹,設計到傳統文化極少,這使得一線教師除了要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外,還要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查找滲透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這無形增加教師教學難度,這導致很大一批一線教師不愿意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2 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路徑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是為培養既有知識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會合格勞動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滲透傳統文化。為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培養數學教師傳統文化素養

縱觀所有在職的數學教師,絕大部分都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的數學教師,他們教育中本就缺乏傳統文化熏陶,進入數學教學,也繼續傳承者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現在數學教師包括自己,沒有較高傳統文化的底蘊,而要求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有一定難度的。

要提高數學教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切實做到滲透傳統文化,具體方法是:首先,培訓已在數學教學崗位教師,具體可教師自己閱讀相關書籍,以國家專家教授編寫與國學與數學教學密切相關的書籍,各省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編寫與該省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讀本,方便廣大一線教師閱讀,及時提高數學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以便在教學中實時滲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建全發展。其次,是培養將要進入教學崗位的新教師,如師范院校數學系學生在校期間應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培養其對經典的深入理解,對社會上考教師資格人員增加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數學概念、內容等與傳統文化關聯。數學中許多數學概念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數學中熟悉函數的名字就頗有文化,“函數”一詞是轉譯詞,是我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在翻譯《代數學》(1895年)一書時,把function譯成“函數”的中國古代“函”字與“含”字通用,都有著“包含”的意思。李善蘭給出的定義是:“凡式中含天,為天之函數?!敝袊糯锰?、地、人、物4個字來表示4個不同的未知數或變量。這個定義的含義是“凡是公式中含有變量x,則該式子叫做x的函數?!彼浴昂瘮怠笔侵腹嚼锖凶兞康囊馑?。除此外還有冪、等數學概念。

又如在江蘇職業學校文化課程第三冊起始章邏輯代數初步第一節《二進制及其轉換》,結合古代數學文獻《周易》教學展開教學。八卦是我國古代到家敘述萬物變化的經典著作《周易》中的8種基本圖形,由符號─(陽)和――(陰)組成,圖衍生自中國古代的《河圖》與《洛書》,傳為伏羲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事物與自然現象,象征世界的變化與循環,世間萬物皆可分類歸至八卦之中。介紹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發明二進制,而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其次,尋找傳統文化中蘊含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適時滲透。如在數學中處處轉化思想,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這一思想,會簡要介紹漢代公孫弘傳奇經歷,介紹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不僅一句也不辯解,并全都承認,而且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贏得了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美譽,以此讓學生具體領悟轉化的數學思想。如數學思想方法與我國注明古代兵書《孫子兵法》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如數學中不等式證明方法中有一種叫放縮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孫臏兵法,以此說明犧牲局部換取全局勝利這與放縮法就是這樣典范。再如數學中反證法與《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個“道旁李苦”的故事的關系。還有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與圍魏救趙、數學中算法思想與運籌帷幄等。

再次,數學知識與古詩的聯系。如在教授直線與圓位置關系時,可從引入王維的《至塞上》中詩句“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并配以相應圖片、動畫,營造充滿詩情畫意情景創設,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再如在講立體幾何點、線、面位置關系教學中,可通過陳子昂的《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眮砝斫饩€、面這一抽象數學概念。

最后,在高職數學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時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雙重性,即既有其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對積極一面應大張旗鼓宣傳傳承,對消極一面不應該回避,如在教授二項式定理時,不僅應向學生介紹我國“楊輝三角”出現在楊輝編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比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還應讓學生知道,由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經世致用思想,導致歐洲雖比我國晚發現楊輝三角,但卻同時提出組合理論與楊輝三角結合――二項式定理更具一般性問題解決辦法。

3 結語

當然,在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只有國家、教育部重視和一線教師熱情參與是遠遠不夠的,縱觀我國從初等數學到高職數學教學教材,前期小學與初中的知識與傳統文化聯系尚且緊密,而高職數學教材選擇主要內容絕大部分是與近代數學相關內容,特別后期是高等數學內容,這些內容產生背景是16、17世紀文藝復興歐美學者建立的數學,在這樣知識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是值得一線教師、高層專家認真商榷問題。

參考文獻

篇(3)

(一)時展的使命

十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提高公民道德素養,應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眰鞒袃炐銈鹘y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作為小學教育內容之一的小學數學教育也是責無旁貸。

(二)培育學生的需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各學科教學中,應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除了學習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外,還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構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學科教育體系,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構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課程

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結合地域文化的特點,甄選適合的教學內容,撰寫校本教材,開展校本教學活動,構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課程。

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典故

我國歷代數學家均對數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校本教材中編入典故篇,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名人典故,了解結繩計數、趙爽注釋《周髀算經》、東漢的張衡、祖沖之和圓周率、楊輝三角等數學典故,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題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典型問題,早在古代就有人們進行了研究,并成為了經典名題,可以選擇部分切合小學生學習情況的典型題引發學生對一類問題的研究,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研究假設問題時,可以引用“雞兔同籠”和“百僧百饅”的問題;在研究盈虧問題時,可以引用“折繩測井”的問題。由此可見,小學數學階段研究的部分典型問題在古代就曾經出現,選取這樣的題目作為教學的一部分,既達到了學科教學的目的,同時又使學生了解到優秀傳統文化,無痕的滲透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3.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戲

中國古代有許多益智趣味的民間游戲,其中也蘊藏著一些數學原理或者數學方法,可以將其作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鎖、九連環、華容道這些集聚中華民族智慧的傳統游戲不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1.挖掘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了解優秀傳統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經驗及生活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充分的數學思考,更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傳統文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可以挖掘傳統數學文化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二年級“認識千以內的數”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國獨特的運算工具算盤幫助學生認數。在教學中,我借助認識算盤的教學,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數的發展過程。從用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到算籌,在此基礎上認識算盤。在認識算盤的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認識了算盤各部分的名稱,上檔和下檔的每顆算珠代表數的大小,如何用算盤數數、計數等。借助算盤,幫助學生在認數的過程中計數、寫數、讀數,成為學生認數的極佳工具。課末又帶領學生簡單認識了八卦算盤。通過借助算盤進行的人數活動,學生感覺利用40分鐘穿越千年,不僅掌握了學科知識,更是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贊嘆不已。

2.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背景,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數學學科知識,也可以在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二年級教學“認識萬以內的數”時,我創設了如下的情境,通過課件呈現“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的中國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絲綢之路”,讓學生在認識萬以內大數的同時,感受到我國歷史的悠久、古代絲綢之路帶給學生的震撼,學生對祖國文化產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數學活動中重溫傳統文化

數學的概念、規律、算理等都是經過幾代數學家無以計數的實驗、研究后得到的,數學的學習如果僅僅重視結論的運用,在學生的頭腦中或許僅留有印象,學習便不再深刻?!稊祵W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學習的過程,指出要重視“經歷”“體驗”“探索”的過程。故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學習過程中適時引入數學史料,不僅可以豐厚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而且又能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中,我重視挖掘教材中蘊藏的數學史,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問題探究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圓的周長”一課時,可以借助教學內容在了解了計算圓周率的必要性后,讓學生猜想如何計算出圓周率。通過小組討論及組間討論統一想法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通過測量并計算出圓周率。學生通過多次測量計算后,基本能都得圓周率大概是三點多一點的范圍,但是,具體結果并不完全統一。此時,我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圓周率的發展史,通過史料,不僅以歷史說明了圓周率的值,學生們在活動中親歷了計算圓周率的過程,更能深刻體會到古代數學家的偉大,為他們創造的輝煌歷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閱讀中豐厚對傳統文化的感悟

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語言,它已然成為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工具和語言。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币虼?,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數學的閱讀,數學的閱讀必定也包含數學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閱讀。再說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閱讀,會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

1.重視課內閱讀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每冊都編排了“你知道嗎”的知識鏈接,在這些內容板塊中有許多與數學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相關。例如:在這一板塊中補充了先祖計數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盤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產生活,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知識鏈接可以作為課內閱讀重要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相機呈現,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數學的知識和文化。

篇(4)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美術教學;融合;運用

發展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創新型美術教育是我國中專美術教育實現自身創新及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史,優秀文化藝術燦若星辰,并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滲透,是發展中國元素創新型美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傳承、發揚和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各種西方藝術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我國民眾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以中專生為代表的青年主體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因此,在對其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的融合,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诖耍袊鴤鹘y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學生獨特美術風格形成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水墨畫、木版畫等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占據著獨特的地位。美術教學不僅是繪畫理論、繪畫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美術精神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進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更能引導其在美術基礎理論和繪畫技能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美、創造中國美,并深入體會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

(二)對現代文化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作用

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既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文化藝術,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則需要吸收現代文化藝術中的一些精華因素以保持與時俱進。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增添美術教學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精華。我國古人在藝術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反應在文化藝術中即為意境表現,如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的松意味著堅韌不拔、梅意味著品節高尚、荷意味著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美術教學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既包含有古人的藝術精神追求,亦包含著許多與生活、風俗習慣等有關的文化藝術,如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剪紙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中專美術教學過程時,既要注重與美術本身相關的知識教學,亦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將美術教學與實踐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中國結欣賞及編織、剪紙以及插花等實踐性藝術教學方式,即通過開展美術手工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以更好的將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美術學習中。

(三)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因此,在中專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時,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藝術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形式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如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筆畫中勾勒出的細膩線條、建筑藝術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斷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從多層次、多領域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空間內豐富自身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具有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征,將其適當的運用在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有利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亦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往后的美術創作及就業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5)

二、初中美術課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我國正處于全面開放、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伴隨而來的是傳統文化與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在這樣的背景下,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關鍵階段的初中生,他們的思想意識變得混亂,價值取向迷茫。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極強的人文因素,這對處于發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導向作用,通過傳統文化可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此,在初中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是教育形勢的需要,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而且能讓他們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偉大成就,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人格。另外,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對社會主義價值觀認同。

三、初中美術課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教師要提高認識,增強自身素質

首先,教師應認識到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結合新課改精神,與時俱進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術課程內容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內容。要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設計上,引導學生深度認識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升華他們的思想情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審美能力。其次,初中美術教師應深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結合美術教育的前沿動態,使自身的美術專業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質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和嘗試,完善和優化教學方法,并總結出一般性規律和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能夠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思維,為他們美術素養的提升打下基礎。

(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篇(6)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278-02

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造就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她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質,推進我國文化發展和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傳承中華傳統美術文化,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質,使他們熱愛優秀傳統文化、景仰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具有鑒別和創造先進文化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新課程標準對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校是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最主要陣地,學生是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最佳主體,教師是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主力軍,而教學是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學的美術課程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對此,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和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一、美術教學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美術活動和美術作品的視覺化與直觀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人類對外界所獲得的信息80%以上來自于視覺,而美術活動、美術作品都是視覺化的藝術,對于傳統文化而言,絕大部分文化要傳承和發展通常先進行視覺化,然后再進行傳播。而在進行視覺化的轉換過程中,美術活動的介入可以極大地豐富文化視覺,并使得較抽象的文化內涵變得更加具體和易懂。如《三字經》在傳承時,用文字進行記載,而早期傳承用書法的形式進行記錄,現代化的傳承進行圖書化,加入插圖的創作,使之圖文并茂,這都需用美術的表現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傳播和傳承。

美術介入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得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喜聞樂見,更易于引入專業課堂。比如在上《看花燈》一課時,除了講述元宵節看花燈習俗的起源和歷史傳說,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外,還可以從美術的角度去欣賞分析各地區花燈的造型及色彩的特點,引導學生討論花燈的設計和制作方法,并進行創意設計和工藝制作,這樣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形式各異的花燈代表著人們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學生除了設計傳統的兔子燈、荷花燈等,有的還設計了喜洋洋、小熊維尼等可愛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選用上,除了運用紙、竹、綢緞等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還融入了塑膠、玻璃紙、皺紋低、鐵絲、壓克力廢棄紙盒、鋁罐等各式現代材料,表現出花燈的透光性,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傳統花燈有更進一步理解,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還可以將繪制的花燈布置起來,開展師生共賞花燈猜燈迷系列活動。

二、美術教育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

在傳統文化中,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與書法、國畫等藝術相結合,使得其文化內涵與外在表現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二者的結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術作品中的詩情畫意的源泉來自于傳統文化,并使其升華和物化為視覺形象,創造為有中華文化意境的藝術品,文化藝術品的廣泛傳播和雅俗共賞的特點也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創新。如在上《水墨畫變體畫》一課時,首先學習水墨畫的基本知識,然后再帶著學生欣賞中國傳統的漢代畫像石、木版年畫以及國內外名作,從中了解名畫的創作背景、內涵及繪畫方式等,并利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藝術家的原有作品中加進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畫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學習了傳統國畫方面的知識,而且讓學生學以致用。將名作進行二次創作,既鞏固了傳統水墨知識,又進行了繪畫方法、理念上的創新。

篇(7)

在人類文化中,美術是其重要構成部分,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同時,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每件美術作品都是人類與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融合了生活與生產知識,反映了社會文化、經濟、思想,展現了自然環境、社會倫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時對人類精神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促進心靈凈化,品質提升。隨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流失沒落,繼承與重構傳統藝術文化成了現代教學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巧妙滲透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引導學生明白傳統藝術文化的獨特價值,使其關注傳統藝術文化,珍愛美術遺產,珍愛民間文化。

一、充分發掘美術教材,滲透中國傳統藝術文化

高中美術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傳統藝術文化,教師應對其充分開發與利用。如《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單元,就包括陶器、青銅器、織繡 玉器 漆器等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國古代雕塑欣賞陶塑》單元中,包括石陶塑、石頭雕彩塑、彩塑等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國繪畫欣賞》單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畫、古代壁畫 、古代山水畫、古代花鳥畫等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國建筑藝術 》單元,包括宮殿建筑、園林與民居、民間美術等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開發與利用這些課程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藝術文化的悠久歷史、博大精深,體會到藝術文化的無限魅力。例如:教學《民間美術》,教師可讓學生欣賞桃花塢年畫、雙面繡、北京風箏等制作過程,使其在美術欣賞中認識民間美術與民間美術的特點,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民間美術,以豐富學生知識,并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美術審美能力,培育學生熱愛民間美術的情感。

二、通過多樣化教學方式,把握中國傳統藝術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若想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那么首先應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融于課堂教學中,認識到美術的價值,理解并喜愛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從而主動承載與傳播傳統藝術文化。而若想激發學生熱情,在則需要教師善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創設一定學習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意境中。例如: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可把握時機滲透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者視頻欣賞,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傳統藝術素材,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可以獲得直觀感知,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賞析,學會正確認識傳統藝術文化。如教師可呈現我國歷代具有代表意義的圖片資料與美術作品。如秦長城、秦陵兵馬俑、青銅器、帛畫、石雕、彩陶、壁畫、版畫、漢畫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美術家及他們的美術作品。在圖片展示的時,教師可適當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通過這樣長期熏陶,學生能夠更好地意識到文化對國家、對地區的意義與作用,并潛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護意識。

三、加強學生實踐體驗,感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一些美術實踐體驗的機會,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培養美術藝術文化情感。院?;蚪處熆赏ㄟ^多種途徑,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如邀請民間文化家或藝術家來校傳授知識,亦或建立民間工藝興趣班,如美術理論課與手工制作課。通過這一教學方式,學生不但能夠學會藝術品的制作技巧與方法,還能夠認識民間與民族美術,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之美,增強文化保護意識與情感,學會積極傳承與弘揚傳統藝術文化。例如:學習版畫,教師可通過紙板形式,要求學生自己動手來創作版畫;學習民間美術,教師可要求學生嘗試著制作風箏、年畫、泥塑、剪紙、編織、刺繡等。通過自己親身實踐,以及教師的指導講解,學生可以認識到傳統藝術文化的特色及意義:剪紙,利用紙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則可創造出多彩豐富的生活;風箏,我國民間玩具,具有悠久歷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經過加工制作,成為了精美的民間藝術品;雙面繡,正反一致,針法靈活,繡工精細,生動形象等。

篇(8)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132-01

我們講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首先要弄清中國美學歷史發展的特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蘊含了大量的美學思想。中國其他的傳統藝術例如,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融合。各種藝術門類既有自身的美學特性,又在審美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在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從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大量工藝產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縱觀歷史的長河,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大量的文學家和美學家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專研和探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色的、博大的中國美學的脈絡。

中國的傳統美學思維更看中的是所謂的“整體意識”,其具體表現在就是“合和的美學觀”。中國文化中美學觀是建立在中國哲學觀念的“整體意識”上的。以“和”為美,是在要求我們在評價或審美的同時要具有整體意識。在古人的美學觀中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這正是中國美學的整體觀。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睂Α昂秃稀庇^念的提出也正是是從孔子那里延續下來的。由此我們不能看出,“和合”觀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學觀念源頭。孔子提倡的美學觀念,主要是要強調道德內容要包含到藝術中去,凸顯“善”與“美”的高度一致。

從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上來分析,儒家的美學觀念在中國美學觀念中都是影響深遠和地位顯赫的。不論是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還是現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在處理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間的關系的問題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反對在二者之間進行不恰當的偏重。以此為鑒,從儒家的美學思想的“文質統一”的觀點,從而建立了自己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行為標準。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求社會和諧的理念源遠流長,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首先從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蘊含著陰陽兩面,這兩個面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認為這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本源??鬃拥摹墩撜Z?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他把“和合”作為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相比較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綜上,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緣關系和智慧的關聯。這種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學觀,是古人對待自然與精神關系之間所認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內涵是: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人必須得服從自然之規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準則需要與自然的變化規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與天的和諧統一。對于古代先哲來說,他們認同的是自然、歷史、人生、思維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源起和演變的過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著,它橫向貫穿于古代的科學、哲學和藝術發展中。其二,“和合”觀念的普遍運用,時刻彰顯了中國美學的智慧之力,在處理審美范疇的問題時,始終把握住對應性、和諧性、辯證性、相融性。

篇(9)

(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食品這一行業是涉及民生的發展行業,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業,其對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要求。隨著我國食品產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術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專業教育方向正好能夠滿足企業對高技術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將傳統飲食文化貫穿在高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階段里,使技術水平含量和文化成為學生不斷成長的雙翼,有利于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以及學生在社會上的不斷攀登。

(三)飲食文化的傳承需要引起大學生的重視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名聲源遠流長,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國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觀念的不斷涌入,使中國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甚至價值取向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引導,暗示了對不同性質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漸對飲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導致大部分學生盲目崇拜西方風俗文化,貶低本國民族文化,大學生的民族信心與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因此,要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護并發揚本國飲食文化,傳承飲食文化要引起當代大學生足夠重視。甚至把它看做是維護民族的一種權益,保護本國文化的強烈意識。因此,作為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弘揚我國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責無旁貸。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學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繼承好中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貢獻年輕的力量。

二、在教學中傳承傳統飲食文化的對策

(一)充分營造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學習氛圍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培養大學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樹立與文化素養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所說的“飲食風俗文化”“飲食禮儀文化”等相關章節內容聯系起來,是學生誦讀經典文化的一種學習方法,這也正是在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人格修養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禮德傳承。清華大學教授認為:如今在高校教育當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問題就是,在大學校園里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單純教育,而卻忽視了個人的道德情操、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非專業方面的教育。許多人認為上大學的學生目的普遍都是為了個人有一份可靠而穩定的工作,前程似錦,一帆風順。所以,他們一旦畢了業,就想要立刻賺錢,過上安穩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興衰、社會是否因存在某些問題而阻礙發展,都覺得與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學生內心普遍都沒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覺,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非??杀踔潦强謶值囊环N社會現象。

2.人格素養的培養?!兑捉洝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鬃犹岢?ldquo;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激勵后人發憤圖強,敏而好學,學而不倦的樂觀精神。用這種精神來教育當代大學生,讓他們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積極學習傳統飲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還要注重人生的現實意義,即注重藝術品位與人生價值,注重人生自我修養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中加強飲食文化的教育

1.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輝煌的文化,這是祖先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博大精深,蘊涵豐富理念、政治思想、風俗禮儀等,與我們平時日常生活緊密相聯,更是繼承了我國民族優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應大量宣傳并且在專業課中進行普及教育,作為專業知識的有益擴充,完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調整食品專業課程體系安排,把飲食文化作為人才培養方向其中一門必修課程,得到學生對文化學習的重視,形成要學習高端技術必先學習傳統文化成果的精髓。這樣,將飲食文化這門課程應用于高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中,不僅增強了傳統飲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識,完善教學制度的時效性,使學生內心世界得到豐富,這樣利于學生自身素質教育的全面升華。

2.培養從業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我國飲食文化在當今世界上聲譽名揚天下,中國飲食聞名于天下。例如,兩千年前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腐,諸葛亮發明饅頭比西式漢堡包早一千多年,這都是古時候了不起的時明,直到現代依舊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乃至全人類的生活飲食習俗。“民以食為天”,目前,傳統飲食仍舊是國內外第一大行業,世界500強企業有大部分行業與飲食相關。諸如此類的飲食文化有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且培養他們的從業信心和自豪感。

篇(10)

結果與分析

1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

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其隨著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表現形式主要是血緣傳承和師徒傳承,由此衍生的業緣傳承和地緣傳承是其異化的形式。作為傳統武術主要傳承方式的師徒制傳承和家族式傳承,其傳承方式的形成深受中國古代宗法觀念,宗族血緣意識的影響。思維方式、觀念意識貫穿了整個武術傳承方式的始終,對未來武術傳承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觀念意識發生了許多變化。原來從事家族技藝的血親不愿再繼續傳承家族技藝,血緣傳承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家族中人謀求以外的發展,這樣就給家族技藝的延續帶來了許多局限,因此家族血緣以外的傳承方式就不適應技藝傳承的需要,這一時期模擬血緣式的傳承浮出水面。這種血緣制度傳承向家族外延伸形成了師徒制傳承這一影響中國百年的傳承模式。這其中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對于有血緣關系的師徒形式;二是沒有血親關系,非親非故的師徒關系。表現在擇師授徒,拜師學藝的形式上。

2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與宗法血緣

親緣核心、尊祖敬宗、家國同構三個名詞構成了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縮影。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根深蒂固于人們的心中。心理學中講人們的行為活動受心理的支配與影響。古代社會的發展也正遵循這一歷史規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逐漸產生,影響人們了觀念意識。私有制一產生,宗法就隨之而來了。

中國古代社會以血緣為核心、父族為主導的文化內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宗法制度。血緣的維系,氏族家長家族制度使得宗法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宗法君主制。形成了兩千年來的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

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轉變是宗法形成的兩個階段,宗法制是宗族制在政治上的最高體現。氏族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原始社會組織。宗法制到殷商時期發展到了完善的階段,宗法離不開宗族,宗族在社會制度的構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即是整個家族中長族之人,奉家中一人為首;族即是家族中全體有血緣關系的人。尊祖故敬宗,祖宗,祖宗二者是不分家的,宗者尊也。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率小宗,小宗領群弟。由此形成了以血緣、宗族、倫理、政治的社會構造體系。

3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發展

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發展到現在,又形成了迥異于古代傳承方式的特色特點。無論其發展方式為家族式傳承、師徒模擬血緣式的傳承,還是地緣傳承、業緣傳承、拳譜傳承等等,一直到近代的武館、武術學校的建立,包括現代學校教育中武術的教習,已經不同于古代的傳教模式。但有些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是深受過去思維觀念方式的影響。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我們要承前啟后,為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發揚做一份貢獻。

結論與意義

在對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梳理的過程中,因循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演化,發現各種傳承模式的出現與淹沒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而轉變的。探究中國宗法血緣文化對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影響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一方面:在對傳統傳承方式的研究上我們可以以古為鑒。懂得兩種傳承模式形成的文化內涵,探究形成其模式的演變形勢和過程。對于跨學科跨領域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文化包羅萬象,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對我們的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究傳統文化與武術技藝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是作為一名民族傳統體育

另一方面:在研究傳統傳承方式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面向未來。為武術事業更好的發展探究新的道路,其中就涉及了武術傳承方式的轉變。社會發展到今天,武術在大的經濟環境背景下已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傳承模式需要新的發展,制約發展因素的一方面需要去除,適合武術技藝傳承的有待保留。在此就需要廣大武術傳承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2-18,25-38

[2]田孝亮.淺論中國的宗法制[J].文化廣角,2008(11):59

[3]方國清.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宗族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11):18-21

[4]許結.親緣核心――中國古代家族――宗法制[J].文化常識,2008(1):115-116

[5]范海彪.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9.9:120-122

[6]宋海濱.中國武術傳承過程中的嬗變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07.9:12-13

[7]薛欣,薛揚.武術的傳承方式淺析[J],體育學刊,2009(2):106―107

上一篇: 服裝企業財務管理 下一篇: 長期投資資金回收的方式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亚洲国产热视频 | 日本乱理伦片中文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五月天在线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