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專業特色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7 10:45: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科學專業特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科學專業特色

篇(1)

為貫徹落實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海洋戰略部署,培養熱帶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瓊州學院于2015年9月更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實現了由一所綜合類院校向海洋類院校的轉型。其辦學宗旨與辦學定位變為立足海南、服務南海、面向東盟,建設成為國際化、開放性、應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熱帶海洋類大學。隨著陸地資源的開發,臨海各國已將目光投向資源豐富的海洋,圍繞海洋能源、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海洋權益的維護等方面展開不同程度的競爭。為了實現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國務院頻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部署了全國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港、澳、臺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海洋面積三分之二的領海,已成為我國海洋資源與海洋戰略十分重要的一個海洋省份。位于我國最南端的海南省,擔負著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責任。自《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海南的海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已開始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區?!昂Q髴鹇浴庇纱艘渤蔀楹D闲陆洕l展的引擎,培養海洋類應用型專業人才已成為實現海南海洋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瓊州學院在原有辦學基礎上,轉型發展成立一所海洋類院校,為南海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成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未來發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生物科學專業成為學校轉型背景下第一批培養熱帶海洋類人才的12個試點專業之一。如何在現有人才培養體系下實現海洋類生物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文圍繞課程體系的設置、實踐教學的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課程體系的結構性調整與優化

(一)以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石,構建多元化的海洋類特長選修課程,凸顯海洋特色

根據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務處2015年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的修訂要求,生物科學專業以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為指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培養熱帶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必須開設外,通過設置特長類課程及實驗(實踐)等教學環節來確保在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上培養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類人才。將以前培養熱帶果蔬花卉栽培專長、生物技術專長等的課程改為海洋水產養殖專長如海洋生物學、魚類學、魚類遺傳育種、水產營養動物與飼料、魚類養殖學等課程,海洋生物技術專長如海洋生物制藥、海洋調查與監測技術、海洋資源學、海岸帶開發與管理、海洋生態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課程,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擁有較為豐富的海洋生物知識。

(二)開發校本教材,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凸顯熱帶優勢

生物科學的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包含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此類課程教學要求授課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結合海洋環境更新教學內容,賦予這些課程更多的海洋知識。比如植物學、動物學等課程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南海的海洋資源特色,側重講授南海海洋動植物的認識與分類及標本的制作;野外實習要求帶領學生在海灣、海水養殖基地去實地考察與了解。微生物學課程側重提高學生對熱帶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認識。生態學課程注重讓學生掌握海洋生態與海水養殖環境的關系等。目前海洋類書籍很多,但其知識內容比較零散,一些課程內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達到教學目標,且許多知識內容中缺少熱帶海洋資源介紹,這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所學課程均缺少整體性與系統性。為了滿足教學要求,體現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與前沿性,開發立體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為重要。校本教材開發應以南海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保護為側重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聘請行業和企業的一線技術員參與教材的合作編寫,以南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素材,突出區域資源優勢,以培養區域特色人才。

(三)優化課程性質比例,注重實踐實訓,強調知識應用,突出個性培養

生物科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探索比較多,但課程性質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論教學為主體、實踐教學為補充的教學模式。為了培養海洋類應用型人才,實現與企業、行業接軌,生物科學專業調整與增加了實踐教學比例,增加實踐實訓課時,以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技能。鼓勵學生參加實踐類、職業類課程的培訓與技能競賽,在經費上支持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參加三亞舉辦的各類企業、行業及協會的海洋類專業技能競賽與學術論壇。比如參加藍色海洋經濟論壇,學生可通過學術平臺將教師承擔的一些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成果進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養殖為基礎進行創新創業。學生也可根據個人愛好利用暑期去紅樹林保護區、海蝦養殖場、鮑魚養殖場等基地實習,以實踐活動的多元化提高實踐技能,突出專業的應用性,注重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際當中,解決實際問題。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不斷拓展與完善

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滿足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為出發點,而培養海洋類應用型人才,完善的實踐實訓基地與儀器設備,對培養學生解決海水養殖、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等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學本來是實驗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向培養海洋類人才轉型,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技能是實踐教學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學專業在原有東島、西島等認知海洋動植物實踐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先后在三亞周邊及陵水、???、東方等多個海水養殖場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體的實習實踐基地;實驗室建設在現有生物儀器設備的基礎上,通過對海洋大樓實驗室的新建,原有基礎實驗室的擴建,與中國海洋大學兄弟院校實驗室的共建等多種途徑,為學生在海洋類領域基本技能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實踐環境。同時與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實現了儀器設備等資源共享,部分學生可跟隨老師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進行遠洋考察與探索。為加強學生的技能,突出學生的應用能力,學校在轉型過程中增設冬季小學期,要求各專業以職業技能為導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落腳點,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開展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職業規劃等方式革新實踐教學體系。本專業在冬季小學期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實踐教學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賽與學術論壇,聘請校外海洋專家、行業的公司總裁來校授課,學生去企業實地考察,為培養多元化的海洋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學生畢業論文逐步由傳統的以論證性實驗室研究為主體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為主體方向轉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結合學校的規劃建設,以海洋生物資源利用開發為大背景,將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礎上,與海南大學組建教育部熱帶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功能重點實驗室,圍繞海岸帶生態資源保護平臺、海水養殖與病害防治研究平臺、海洋藥物資源開發利用平臺等多個研究方向開展工作。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將圍繞海洋生物展開研究,為培養以海洋生物為背景的生物科學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專業特長為基礎的平臺搭建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在生物科學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突出海洋特長,設置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漁業養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觀賞魚養殖等特長方向,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專業方向特長,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分流就業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為學校新辦海洋類專業的申報與籌辦搭建了平臺。學校在生物科學海洋方向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成功申報了水產養殖專業、海洋漁業等新專業。在生物科學海洋方向的基礎上,學校以轉型發展為突破口,對一些傳統專業進行了重組,通過組建新的學院,如對傳統專業食品專業,通過與生物科學海洋方向組建在一個學院,使生物科學、海洋漁業、水產養殖等食品專業在海洋領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專業也為海洋生物資源的深入開發利用拓展了更加廣闊的人才培養空間。

四、以海洋為特色的教學改革與職業育人

生物科學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經典的教學方法、原有的實踐實訓場地等能夠滿足社會對專業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學更注重海洋理論知識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現有的師資隊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海洋生物類人才的培養與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學校轉型的背景下,專業與企業行業搭建平臺,簽訂協議,通過專業教師與企業行業專家、一線技術員共同實施課堂教學,減少滿堂灌,注重討論、案例分析,以行業企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為契機,由學生來處理問題,并通過實踐實訓與競賽等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技能技術的提升??己四J缴细淖儌鹘y“唯分是舉”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考核、實踐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學生的業務綜合素質。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生物科學職業育人的具體做法主要是學生進校一年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職業教育納入其人才培養體系中,根據海南海洋類企事業對海洋類人才的需求,依托學校大學生科技園,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制定就業創業培養計劃,共同編寫實用的實踐實訓教材,共同尋找與推薦就業崗位,初步實現了校企合作培養與全程職業育人的目標。五、應用性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構建與優化在學校轉型后,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原有教師隊伍的轉型、分流、構建與海洋生物科學相適應的雙師型師資尤為重要。首先是培訓與提升。年長的師資根據個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訓或承擔基礎課程或分流從事行政。而青年教師可以借助學校與海洋類高校加強合作的平臺來提升自己。學校聘請國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國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廣東分院陳勇院士等打造學校的“雙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臺,將青年教師送到國內的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院士工作單位等機構學習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經歷背景的青年教師,學校通過與周邊的企事業加強聯系,將青年教師送到相應的實踐基地積累生產經驗,參與到企業行業中去解決實際的生產應用問題。其次是聘用。將有專業技能證書的企業行業技術人員聘到本校對學生進行實踐實訓的指導,改變傳統的單向引進人才策略,實現對教師人才構建與利用的多元化途徑。再次是引進。對新進的人才如博士,不僅要求他們理論知識豐富,還需要對他們進行實踐鍛煉,如學校統一實行的掛職鍛煉或是選派去實踐基地鍛煉,以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目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師通過分流、培訓、聘用、引進等方式,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授為學生授課,校外著名院士學者、教授來校講學,青年教師進行實地訓練、組建教學團隊,為海洋生物科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優化、海洋類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六、結語生物科學在國內高校中為開設時間長、開設數量較多的一個經典專業,從總體看,其畢業生就業適應面不是很廣,就業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畢業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競爭優勢。為辦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物科學專業近幾年以海洋生物為背景和材料,對課程體系的調整、實踐教學的改革、師資隊伍的重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開展了開創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學內容上,突出了應用性,體現了職業性,達到“培養目標的職業性、課程設置的應用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但是在辦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規格要求與企業行業對海洋類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比如生物科學海洋漁業養殖特長類人才培養,學生在生物科學專業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礎的遺傳育種知識外,還需掌握與養殖相關的育苗、飼料喂養、魚藥(疫苗)使用、海洋生態等理論和技術知識。海洋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需要學生既要熟悉海洋藥用生物的特性,還要具有化學、生化分離、結構解析等知識。而在生物科學的基礎上增設這些課程,一方面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會增加專業的辦學成本。因此生物科學海洋人才培養這一新課題仍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洪武,劉志媛,劉均玲.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J].大學教育,2012(11):53-54.

[2]劉洋.對我國高校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學麗,徐峰,曹瑞雪.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科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9):55-57+73.

篇(2)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同時又是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等)以及其他交叉領域(仿生學、生物物理學等)的基石[1],已成為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主要推動力,當前以及未來都將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2]。

與高中階段的生物課不同,大學階段生物科學已作為單獨開設的專業。高中生物的某個章節在大學階段可能會成為單獨設立的一門課程。因此,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前如果能夠提前對入學新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熟悉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學習內容、繼續深造的潛力、就業方向等),對學生盡快融入專業學習會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因此,作為開設生物科學專業的院校,正視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學前教育,結合實例介紹本專業特色、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生物科學新生入學學前教育,能夠幫助新生為未來的學習和目標制定奠定堅實基礎。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生物科學專業新生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課程通過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待解讀和分析,使學生了解未來本專業的課程設置、理論體系、研究熱點、辦學特色以及考研就業等相關方面的信息,樹立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興趣,為后續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生命由來的學說,進化論發展歷程;掌握本專業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問題;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本專業的整體(學習內容、就業、深造)情況全面把握;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經驗分享等,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為學生未來四年對本專業的學習樹立信心。

2 教學內容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應圍繞生物學的經典理論,以生命由來的學說為起點,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熱點為主線,具體介紹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等,并通過英語微課、優秀畢業生經驗分享等方式授課。課程共8個學時,課程內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來,進化論 (2學時)

生命的定義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類認識和研究生命的歷程及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意義;生命的起源,生命的進化以及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

2.2 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的熱點問題介紹 (2學時)

介紹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以及其與人類社會的主要關系。內容涉及生命的基礎、生命的結構、生命的本質、生命科學與農業、醫藥、健康、生活、環境等領域的關系。

2.3 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介紹(2學時)

對生物科學專業未來四年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簡介、就業方向、就業率及本專業歷年考研情況等進行詳細介紹。

2.4 邀請外語專業教師進行全英文生物科學專業示范課、討論、答疑(2學時)

生物科學的學習,在當前科技發展現狀下,離不開英語這門工具。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識點(以生態學為例),通過邀請從事多年生態學教育的教師進行全英文微課教學,激發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以及對英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邀請本專業已就業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學(在讀)與新生互動,通過課堂討論、提問等形式,對本專業就業方向及深造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學生有困惑的問題進行答疑。

3 小結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專為生物科學專業新生開設的專業導論課,通過本課程開設,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認識各種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現象及本質,把握當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動態,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并為以后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本專業學生能夠對未來就業與再深造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為同學們未來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及目標制定提供背景知識以及思路。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需要本專業老師結合自身教學、研究特點以及院系特色等進行[3],如何通過專業導論課程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促進專業發展,不僅是生物科學,也是其他學科需要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3)

(二)轉型發展是適應地方經濟升級的需要,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生物科學專業與當地的農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加工等領域有著緊密的聯系。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學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F代農業已經進入到數字化、自動化階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夠熟練地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信息系統、自動控制等技術的本科層次、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妝品等上下游企業也急需生物科學復合型人才。為此,生物科學專業的適時轉型是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之需要。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的重心正在回歸實體經濟,產業升級也需要大量掌握技術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發展的路徑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54-02

應用型地方高校承擔著培養高質量、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驗課程作為應用型技能基礎課程,它的建設必須圍繞適合本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課程體系中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探索以“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應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增強學生對于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1]。

一、以“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的內涵

所謂“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是指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根據院校所在地的社會需求為基礎,使之不斷地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它的建設必須以服務地方,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不能離開本地社會經濟發展進行自我的發展。也就是說,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的建設要根據學校所在地經濟發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斷地調整課程的相關組成,專業實驗課程的建設與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要相互促進,在和諧統一中得到發展[2]。

二、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高校教學資源日益吃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日漸突出,實驗教學環節受到影響導致現行實驗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1.長期以來實驗教學一直處于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實驗僅僅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師在教學中仍以注入式實驗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師課前做好實驗的一切準備工作,然后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要點,實驗室備齊了全部材料、藥品和儀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無探索、創新可言,學生對實驗結果不去分析,不去總結,從根本上忽視了實驗的實際意義,使本科生養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藥”的不良實驗習慣,日積月累使得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科學實驗研究能力沒能得到培養[3]。

2.部分教師對學科現有發展現狀和生產實踐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對社會經濟需求了解不夠,現代科技發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學實驗中得到及時的反映,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綜合、交叉和與專業前沿結合的新興實驗項目,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儀器、技術和方法。本科生對實驗課的興趣較缺乏,阻礙了本科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達到注重實踐和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

3.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增多,但實驗室場地、設備、人員難以大幅度增加,這嚴重妨礙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失去了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的優勢。單門課程的實驗學時分散,培養學生能力、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性和設計探索性實驗過少,不利于本科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和引入新的實驗技能,難以進行綜合能力訓練;課程的實驗存在知識點分散、欠缺系統性。這種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如果比例過大,顯然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實驗課的開設是依附于各門理論課。各專業課程都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造成實驗室重復建設,不利于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等資源共享;各課程之間一般聯系松散,內容重疊而又有遺漏,學生實驗素質和能力訓練零星而不系統,實驗內容單調而不豐富,近年來,由于教學改革和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修訂教學計劃,削減總學時的同時,實驗時數和實驗項目也在減少。這種相對分散而未獨立設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是極其不利的。

三、解決主要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呢?首先,地方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學校的一切課程設置都必須體現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特別是為了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適應本地的人才需求,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與規劃同樣都不能脫離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也必然既適應經濟發展,又要突出人才的應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學專業特色。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本專業特色,建立生物科學專業特色的實驗課程體系,才能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大力培養具備生物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現代教學理念,具有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愿為教育事業服務、體魄健全、心理素質良好,能適應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要,能在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創新型人才,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需求為依據,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專業基礎和實踐教學,強調個性教育。提升學生的教師能力素質的培養,實現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鏈接。

2.建立系統的實驗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結構體系的效能,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對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宗旨是通過一個完整的實驗課程體系和與之相應的課程建設,以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來達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學到“有用、能用、實用”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不但具有動腦能力還具備動手能力[4]。

3.統籌課程中的實驗內容,優化實驗內容的質與量。實驗內容是實施實驗課程體系最直接的載體。由于目前各實驗課程之間交流不充分,聯系不緊密,會存在實驗內容重復與遺漏的現象,并缺少明顯的指向性與針對性。對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改革必須優化實驗內容的質與量,并且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精選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為價值取向[5]。

4.圍繞“個性化”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建設開設實驗內容。首先,堅持“以服務地區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使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生物科學教育特色,增強學生的興趣和適應就業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注意實驗教學與教學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按由易到難、從校內走向校外的步驟組織實踐教學,構建由實驗課程、專業見習、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等組成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將有關實驗內容分散到各階段的教學中,逐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提高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再次,作為一種教學實踐,其中教學的評價與考核是實驗課的重要環節,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監控與評價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實驗教學考核體系,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規范學生的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科學嚴謹及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助于有效引導高校生物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優秀的中學生物學教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參考價值[6]。

總之,如何圍繞生物科學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加強與經濟社會的需求緊密聯系,構建科學化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強化本科生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技能學以致用,有助于畢業進入社會后的就業,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驅動學生內心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培養具有實踐開拓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深入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羅鳴,吳定敏.以服務地區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發展的困境、動因與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413(31):31-32.

篇(5)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總理曾指出:“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極化需求,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風格?!焙馑畬W院近年來明確辦學目標,端正辦學思路,結合生物科學專業的特點,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結合自身優勢,明確發展方向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勢,但它卻是地方院校的優勢所依。

(一)地方院校應堅持特色建設。

一定意義上而言,特色是一個專業或者一個學科的立足之本。沒有特色就談不上優勢,更談不上競爭力。如果一個區域具有獨特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文化傳承等,這無疑是地方院校建設所擁有的“區位優勢”,且這種“區位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僅僅是地方院校與當地經濟社會的契合點,也是地方院校發展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

(二)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特色專業是具有市場意識的概念,我們要把專業建設看作“產出”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出現在人才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產品” 。

衡水學院經過長期的科學論證,對生物科學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定位: 培養“厚專業基礎、寬專業口徑、重實踐能力、高專業素質、亮專業特色”的創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輻射全國,提升本專業的辦學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該專業于2010年6月成立學生科研小組,每組成員5-6人,并由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進行捆綁式指導。這一舉措為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研究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三)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課程建設上有相應的體現,最終培養出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以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與國家的經濟建設緊密相關。

2010年8月,生物科學專業圍繞“衡水湖濕地”這一區域優勢,設置了一些體現專業特色的橫向課程,如:《衡水湖鳥類資源學》、《水質監測和評價》、《衡水湖生物資源概論》和《濕地保護和利用》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設置,使本校生物科學專業進一步彰顯其特色,起到了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

二、大力實施人才戰略

實施品牌、特色戰略,必須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設一支體現地方高校理念、敬業奉獻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目前,生物科學專業擁有44名專業教師,其中碩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師38人,占86.4%。該專業以畢業于美國懷俄明大學,主要從事淡水生態學和濕地生態學研究的武大勇博士為學術帶頭人,成立了衡水湖濕地研究所,為深入研究衡水湖濕地系統結構與功能、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與防治等問題夯實了基礎。

三、踐行服務職能的主要途徑

(一)轉變服務意識。

高校要改變以往“任務型、被動型”服務為“發展型、主動型”服務,不能將社會服務當做上級任務來完成,而應看成是學校和學科生存、教師和學生成長發展的必需任務,樹立自覺服務、主動服務、務求實效的思想意識,確立高校和社會“雙贏”的觀念。

(二)發揮高校主體作用。

高校應主動謀劃,制定藍圖,為師生服務社會提供信息、搭建橋梁。教師則應主動帶領學生尋求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點,創建應用知識、發展知識的人才培養平臺,整合學科和師生力量服務社會。幾年來,衡水學院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地方優勢,最終將目標鎖定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濕地,并于2009年6月,將生物科學專業作為本校第一批校級特色專業進行重點建設,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拉開帷幕。

(三)打造科研團隊。

作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須改變以往“一人一事”、“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科研模式,整合師生、學科、學院(系)乃至全校的力量,凝練研究方向,圍繞一個區域、一個產品、一項技術、一個問題而打造不同科研團隊。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結合實際情況基本確立了三個科研方向:衡水湖濕地保護、農業旱作研究以及發酵技術,以提升科研效率和水平,提高高校的服務質量。

(四)加強與企業合作。

高校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可實現理論與實踐、科學技術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雙方可相互促進、取長補短、互惠互利。高校科研獲得成果后,應當想方設法轉讓專利。只有將其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才是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所在。2008年3月,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和衡水老白干集團九州啤酒廠合作研制的營養保健型啤酒——覆盆子啤酒,已經正式投放銷售市場,成為衡水學院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典范之作。

四、結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面臨著很多挑戰和機遇,因此,高校只有在社會服務甚至社會引領方面大有作為,主動為經濟社會貢獻智慧和人才支撐,方能在高校之林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施時迪.地方性綜合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4.

篇(6)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勢,但它卻是地方院校的優勢所依[1]7-10。

1.1地方院校的優劣勢分析。對基礎性學科的建設、科學研究以及研究生的培養,是一般性地方院校發展建設的劣勢所在,因為如果不具備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工作是難以開展和持續的,所以地方院校切忌好高鶩遠。開展應用性學科建設,既能使地方院校避短趨長,又符合地方政府與企業對地方院校的重托與期望。

1.2地方院校應堅持特色建設。一定意義上而言,特色是一個專業或者一個學科的“立足之根”、“競爭之本”。沒有特色就談不上優勢,更談不上競爭力。如果一個區域具有獨特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文化傳承等,這無疑是地方院校建設所擁有的“區位優勢,并且這種“區位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僅僅是地方院校與當地經濟社會的契合點,也是地方院校發展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地方院校積累專業乃至學科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1.3積極探索區位優勢。幾年來,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專業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地方優勢,最終將目標鎖定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濕地,同時積極申報校級特色專業。2009年6月,生物科學專業作為本校第一批校級特色專業進行重點建設,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拉開帷幕,同時也為申請省級特色專業奠定了基礎。

2優化培養模式,塑造新型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

2.1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特色專業是具有市場意識的概念,我們要把專業建設看作“產出”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出現在人才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產品” [2]29-31。

衡水學院經過長期的科學論證,對生物科學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定位: 培養“厚專業基礎、寬專業口徑、重實踐能力、高專業素質、亮專業特色”的創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輻射全國,提升本專業的辦學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并以“理論為基、技能為本、應用為標”作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積極倡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使應用型人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時俱進。

2.2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課程建設上有相應的體現,最終培養出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以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是發展國家生物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同時與農、林、牧、漁、輕工業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與國家的經濟建設緊密相關[3]71-74。

自2004年6月,衡水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積極主動調研、分析市場,按照“整體設計、系統整合、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強化實踐、優化結構、突出特色”的方針,分別于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和2010年8月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3加強師資建設,服務社會發展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關健?!爸涡Ed業,人才為先;治教興學,惟在得人”。實施品牌、特色戰略,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師資隊伍建設的各種制度和激勵機制,建設一支體現地方高校理念、敬業奉獻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目前,衡水學院生物科學專業擁有一支高素質、年輕化的師資隊伍。44名專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師38人,占86.4%。其中,武大勇博士畢業于美國懷俄明大學,主要從事淡水生態學和濕地生態學研究。

篇(7)

一、概述

一個專業是否值得建設,主要看這個專業是否有市場,即學生和家長是否愿意報考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是否有較高的就業率。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專業,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專業,就是學生招得來,畢業生分得出去的專業。這個專業,也就是社會急需的專業,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專業。也只有這樣的專業,才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能建好一些好的專業,也是一所大學生存的基礎。一所大學具體辦什么樣的專業,除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外,又受這所大學的歷史、這所大學的特色所決定。所以,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生命力,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社會競爭力,這所大學就該辦社會最急需的專業,辦自己最有特色的專業,辦自己最有優勢的專業。只有這樣,這所大學才會立于大學之林而處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但是,大學建設一個專業,及大學停止一個專業的招生,都將涉及到大量教師和教學資源的配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該所大學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說建設就能建設,說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個專業在一個大學已經存在,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萬不得已,隨便地取消一個專業是不可取的。一個專業建設后,這個專業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及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又強烈地受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影響。所以,一個適于社會發展的專業,或一個有潛力的專業,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必須進行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

二、社會的發展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

21世紀是大家公認的海洋世紀。人類發展至今,主要從事大陸的開發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積的海洋,除人類對其有限表面的開發利用(如航運和漁業捕撈及養殖)外,人類對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實,就算漁業和養殖,也只是在大陸周邊的極其有限區域里進行。人類數量的劇增,大陸資源的匱乏,使人類不得不加速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關海洋科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只有貯備大量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將來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機。

中國海岸線長,島嶼眾多,海域廣闊,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一。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當低。所以,21世紀開發和利用海洋,中國的任務比其他國家更急迫。在21世紀或在不久的將來,為了使中國從海洋大國變成海洋強國,中國必須加強海洋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學及具有海洋歷史的大學,就應該建設海洋科學專業,培養大量的海洋開發和利用人才。

三、當今畢業生就業對海洋科學的影響

雖然大家公認21世紀為海洋世紀,也深知海洋科學的重要性。海洋學科為一個未來學科,海洋專業,是一個未來專業。受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歷史的影響,海洋科學專業的就業市場,仍為一個潛在市場。要把這個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的市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造成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真正從事海洋科學相關專業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們從事海洋科學的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的確是海洋世紀;大規模、大范圍地進行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紀的到來,不是等來的,而需要我們投入大景的時間和精力。這其中,大量的海洋學科人才的培養,是真正海洋世紀到來的前提。我們必須清楚地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沒有大量的海洋學科的人才,海洋學科就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目前海洋學科發展的現狀,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學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給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大量合適的崗位。解決的辦法是,為了將中國這個海洋大國轉變成海洋強國,大力培養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同時,通過海洋專業課程的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增強海洋科學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

四、改革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雖然某一個涉海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業涉及面廣。就目前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崗位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時,就必須考慮這個現實,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面。目前社會能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在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所以,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培養時,就應加強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主要的基礎課程教學。

本科畢業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學習,主要是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基礎。而研究生學習,除進行一定的知識傳授外,主要是進行知識生產,也是一種職業訓練。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間,既要兼顧基礎教育,同時也必須進行職業教育,為畢業生直接就業服務。雖然加強基礎教育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面,但僅有基礎知識,而缺乏較具體的實踐能力,就將增大單位或企業的用人成本。這可能就是一些單位要求就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原因。所以,為了擴大畢業生的就業而,又能盡可能地降低單位和企業的用人成本,提高畢業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對海洋科學專業進行分方向培養,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通過學習海洋科學不同方向塊的相關課程,能使學生掌握較為具體的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不同的方向塊,也能減少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撞車,便于畢業生就業分流。

五、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改革。對畢業生就業率的影響

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本科),創建于1999年。廣東海洋大學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所以,在廣東海洋大學創建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是學校發展的必然。兇為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是在原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的基礎上逐步建設的。所以,該專業創建之初,具有濃厚的水產養殖特色。當然,由于是以原水產養殖系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為基礎組建,也就決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專業的基礎。由于創建之初的課程設置,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造成一定的就業困難:和水產養殖畢業生來比,具體的養殖技術學得較少,養殖能力稍有欠缺。找與養殖有關的單位或企業就業,競爭力就肯定比水產養殖的畢業生差。而和純粹的生物科學或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比,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水產養殖方面的教學內容占了較大比例,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肯定受到擠壓,畢業生就業時,和海洋科學或生物科學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也較弱。所以,本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較低:初次就業率(當年9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僅為44.93%,總體就業率(當年12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也僅為86.96%。為了提高海洋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我們自2001年開始,逐步對該專業的課程進行了系列改革。

通過改革,我們規范和加強了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教育,擬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面。我們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海洋生物科學、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三個方向塊。

通過改革,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初次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總體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業率和總體就業率均走上了正軌。詳細初次就業率見表1,總體就業率見表2。

六、學科今后的發展及改革方向

社會是發展的,學科是發展的,專業也應該隨之發展。在今后對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應主要考慮社會的發展、本校的歷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個方面。

篇(8)

1 課程建設調研的目的

德州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是2000年新建的專業,具有生物科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優勢的生命科學類專業,我們按照為社會培養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的合適的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指導思想,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專業建設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構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課程建設涉及到教育思想觀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內容,課程建設直接體現學校的教學水平,并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根據教高[2007]1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高[2007]2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徐州師范大學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等院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2 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調研各個學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達成共識:

2.1 畢業總學分=課程(包含實驗課程)總學分+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總學分=150~180學分。

2.2 課程類型及學分比例?;A課程:50%左右

人文社科類(含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等)占30%總學分。

自然科學類(數學、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等)占25%總學分。

專業基礎課:根據各個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30%總學分。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微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遺傳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

專業課: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左右總學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等課程。

2.3 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包括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細胞工程實驗、基因工程操作實驗、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實驗。

3 我校生物技術課程建設的現狀

3.1 開設適合我校特點的課程教學模塊。根據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較扎實的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理論與實驗技能,了解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能在工業、醫藥、食品、農、林、漁、環保、園林等行業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同時適度培養專業專業基礎型、復合型人才。我們設計了5個選修教學模塊,分別是食品科學與營養模塊、現代生物學模塊、生物制藥模塊、農業生物技術模塊、生物教育模塊。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062-03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凸顯了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高等教育界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既是適應高校畢業生多元化就業形勢的需要,更是有效培養高素質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關鍵。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不斷擴招,該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但中等師資的需求大大減少。因此,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單一的中等師資人才培養目標已無法與多元化社會需求相適應。與此同時,隨著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例如農業、醫藥、食品、園林等行業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為畢業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業渠道。因此,在“開放與多元”的社會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走上實施多元化應用型教育的軌道,才能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也為大學生開辟廣闊的就業途徑。目前,筆者所在的嘉應學院(下稱“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根據現有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人才需求之間的差距,構建“平臺+模塊”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堅持走“產、學、研”特色發展,為“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改革。

一、生物科學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

人才培養模式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生物科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表明,很多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嚴重脫節,實踐能力差,導致許多知識無法很好地應用到工作中去。因此,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與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根據生物科學專業的特點,筆者認為生物科學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為:培養能夠熟練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與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因此,我校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由原來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生物學及相關學科教師”調整為“以動手能力為中心,培養適應社會多樣化需要的應用型生物科學人才”,并通過優化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開拓了生物科學專業教學的新局面。

二、生物科學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適應當前就業需求,構建“平臺+模塊”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根據目前學生就業多樣化的需求(即中學師資、考研深造、經濟建設及自主創業等)與學科特點,構建“平臺+模塊”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分類培養,以達到“以動手能力為中心,開創就業渠道”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立足于本院教學團隊的師資力量,以區域人才需求為導向,遵從學科專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斷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其中的“平臺”課程體系主由通識類與專業必修課程組成。而“模塊”則主要由限選課與任選課構成,即由“專業―師范素質”、 “專業―科研素質”與“專業―實踐素質”三個不同系列課程體系構成三個“模塊”。 圍繞“以動手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改革。無論是“平臺”還是“模塊”的課程體系,均去除一些陳舊的純理論課程、增加一些新的應用性課程。

“專業―師范素質”模塊主要圍繞“師范素質”培養為主線,加強實踐能力,制定了全面提升師范素質培養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在“專業―師范素質”課程體系中,增設了說課技能與技巧、中學生物上崗考形勢分析與模擬、中學生物實驗技術、中學生物教材分析與命題、中學生物園與標本館的建設與管理等課程,學生實踐或模擬試驗為主。學生通過該模塊的學習,有的放矢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師范素質,大大提高了學生畢業后的師范專業就業率。

在“專業-科研素質”模塊中,開設了與考研或科研能力提升相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食品檢測技術、科研訓練(拓展結合學術基金)等課程,以學生考研或科研思維培養為導向,動手實踐為主,課堂教學為輔,開展一系列比較完整的科研試驗。學生通過該模塊的學習,大大提高其科研素質,為其在考研的面試或復試中打下基礎,提高考研的命中率。

在“專業-實踐素質”模塊中,開設了植物組織培養、經濟動物養殖與實踐、食用菌栽培學、藥用生物學、農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等實用性實踐課程,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和教學團隊的“產、學、研”平臺或實驗室開放課題,培養學生創業與應用能力。學生通過該模塊的學習,大大提高了其動手操作能力,為其畢業后成為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打下基礎,提高了其在相關企業的就業率。

學生根據自身特長、興趣及社會需求等,二年級開始選擇其中一個課程模塊,第二、三、四學年完成模塊中所有課程學習。每一模塊課程應包括必要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且每一模塊的學分一致。通過“平臺+模塊”的個性化課程體系進行個性化培養,從而體現人才培養、創業、就業等分類培養的功能。學生一旦選擇某個專業方向模塊,就按要求學完該專業方向模塊全部課程。

(二)適應當前就業需求,深入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深入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模塊”課程體系中,將配套不同的實踐教學體系。

1.將專業實踐課設為獨立的課程,并實行專業技能考核。無論在“平臺”還是在“模塊”課程體系中,生物科學專業中大多數專業課均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塊組成。在舊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實踐課常常作為相應理論課的附屬課,而不是獨立的一門課程,雖然也具有學分,但在考核上通常只作為理論課的平時成績。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實踐課都不夠重視。改革后,專業實踐課作為獨立的課程,并以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為考核標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專業―師范素質”模塊實踐課程“教育見習”原來只作為中學生物教學法的附屬課,時間只有一周。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教育見習是獨立的一門課程,有4學分,分別在3、4、5、6學期開展。該課程教學采取導師制的方式,每8~12位本科生配備1名大學導師和1名中學兼職導師。由導師指導他們到見習學校進行觀摩課堂教學,并參與批改作業、評卷、實驗協助及班主任工作等教學工作。學生通過聽課、課堂點評、說課等環節的實踐鍛煉,不但提高了個人“師范素質”,且使相應的理論課中學生物教學法得到充分的實踐。

2.增加實用技術技能方面課程,適當壓縮部分理論課程或增加實踐課時的比例。通過課程改革,加大實驗、實習實訓的教學力度,完善課程體系的連續性,合理調整課程的學分與開課學期,保證教學進度的合理性。例如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中,改革前教師主要在課堂中講授理論知識。而改革后,該課程中大部分理論課時轉變為實踐課,指導學生親自開展“香蕉組織培養”、“蘭花組織培養”等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掌握植物組織培養實用技術??梢?,增加實用技術技能方面課程,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應用性”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不斷地動手操作與實踐,其“應用”能力便能有效提高,為其今后在工作中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成為與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開創更多“產、學、研”實踐平臺。由于各個“模塊”課程體系中,很多專業課都要求學生通過系列試驗或系統實踐課程來完成。因此,加強實驗室建設,使學生得到扎實的實驗技能訓練,為進一步實訓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由于實驗室的訓練與實際生產還有一定距離,學生還須進一步通過到實訓基地或企業進行實際操作訓練,把所學到的知識進一步跟生產實踐相結合。因此,學校不但要加強本校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還要努力開拓新的“產、學、研”實踐基地,加強校內、校際與校企之間的合作,把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融入產業發展中去,為學生創造更多優質的實踐平臺。此外,學院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保證學生的技能訓練與開放實驗有序化和常態化,創設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

(三)適應當前就業需求,建設相應“模塊”的教學團隊

由于教學團隊的素質和水平直接影響所培養學生的質量。為適應當前就業需求,我校建設了相應“模塊”的教學團隊。根據“模塊”課程體系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師資力量及挖掘“實習基地”人才,通過整合與優化,建設相應“模塊”的教學團隊。在教學團隊中,教師團結協作,并以老帶新,讓年輕教師更快進入角色。同時,根據不同教學“模塊”,組織教學團隊在不同類型實習基地開展“產、學、研”工作,有的放矢,優化資源配置,并不斷積累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應用和開發能力,完善與更新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教師將實踐經驗、高新技術、創新思想等帶回到相應“模塊”課程的教學中,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此外,有計劃地聘用不同行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專家充實教師團隊,不斷充實與完善教學團隊的建設。

三、結語

實踐表明,該改革有利于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意識?,F已初見成效,筆者所在學院的生物科學專業被立項為省級“特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專業基礎扎實、應用能力強,并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就業率達99 %。

[參考文獻]

[1]王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導下地方師范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楊興林.應用型人才及其培養模式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

[3]徐敬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下半月),2011,(8).

[4]郭守軍,楊永利,楊勝遠.地方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韓山師范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為例[J].科技信息,2010,(4).

篇(10)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in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FU Peng-cheng CHEN Lu YA Hui-yuan SUN Shan-sh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Abstract】Some questions about botany field practice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re still existed.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botany,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ield practice, revolution about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odes are proposed for build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The new teaching system will contribute to heightening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significantly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Botany;Field practice

0 前言

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是近幾年教育部批準的一個特設專業,學科門類歸于農學的植物生產類[1],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多學科、寬口徑的應用型專業。洛陽師范學院自2013年開始招生,開設有園藝花卉方向和水生生物方向,學制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2]。植物學野外實習是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野外實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探索植物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目前,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較多。包括:(1)沒有突出該專業“應用性”的專業特色,野外實習常常與生物科學專業一起進行,并未針對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的特點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植物學野外實習體系。(2)實習多采用傳統模式,教學方式單一。我校在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內擬定了4條不同生境的實習線路,主要進行植物種類識別和標本采集。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低,沒有體現創新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實習教學手段落后,主要通過學生采集標本,教師講解的方式,沒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手機)。(4)考核方式以植物類群識別為主,方式單一,不能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的評價。

文獻中對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野外實習多有探討,而針對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的實習體系探討則少之又少。本文以洛陽師范學院應用生物科學專業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實習基地為例,探討該專業的植物學野外實習改革。

1 實習基地簡介

實習基地植物資源豐富,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地處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國重要自然地理過渡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區線和中國動物區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是黃河、淮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因處在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地貌多樣,因而匯集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公園內共有維管束植物156科667屬1961種4亞種128變種8變型,占河南植物總數的80.9%,其中蕨類植物20科47屬127種7變種2變型,裸子植物6科9屬11種1變型,被子植物130科611屬1523種4亞種121變種5變型[3]。

其中有的具有園藝觀賞價值,比如較為常見的有珍珠梅、南川繡線菊、中華常春藤、黃櫨、鐵筷子、鐵木、膀胱果、青錢柳、紅豆杉、米心水青崗、華山參、河南杜鵑、太白杜鵑、河南杜鵑、棣棠花、蝴蝶莢迷、猥實、五角楓、虎耳草、惠蘭等;有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如五味子、烏頭、香附子、茵陳蒿、柴胡、薄荷、山楂、紫蘇、荊介、野等;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種類,如翠雀屬、烏頭屬、風仙花屬、四照花、紫斑風鈴草等。此外還有用于園林搭配的芳香植物如松柏類、香附子、惠蘭、望春玉蘭、土荊介、野等。

2 構建新型的野外實習教學體系

上一篇: 工程技術與管理 下一篇: 互聯網營銷服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