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0:45: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近年來,我國在催化裂解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MIO、MGG等技術的成功開發,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煉油技術水平。在MGG工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ARGG工藝,更是深受煉油企業的青睞。
一、催化裂化與ARGG理論
在講解ARGG相關理論之前,先介紹催化裂化相關知識。所謂催化裂化指以渣油、重質餾分油為原料,并在450℃~510℃,以及較低壓力條件下,運用相關催化劑,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生成柴油、汽油以及焦炭的過程。催化裂化所用的原料具有廣泛的來源,總體分為渣油與餾分油兩種類型,其中渣油包括減壓渣油、常壓渣油,而餾分油包括減粘裂化餾出油、焦化蠟油、直流減壓蠟油等。催化裂化產品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具有較高輕質油收率,通常可達70%~80%;獲得的汽油具有較高的辛烷值,而且具有較好的安定性;催化裂化氣體中C4與C3具有較高比例,約為80%,其中C3丙烯占70%,C4中的烯烴占的55%左右,是生產高辛烷值組分以及優良石油化工原料。
ARGG是從MGG工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項煉油與化工相融合的新型工藝。該工藝煉油原料為常壓渣油,經提煉不僅可獲得安定性好、辛烷值高的汽油,而且還得到較多內含烯烴的液化石油氣,為進行精細化工提供大量原料。
ARGG工藝運用的催化劑為RAG系列,反應過程在提升管催化裂化裝置中進行,能夠產生大量液化石油氣,并伴隨高辛烷值汽油的產生。ARGG工藝具有以下特點:
該工藝使用的催化劑具有較強的抗重金屬污染性能,以及良好的熱穩定性、選擇性與重油裂化活性;以常壓渣油為原料,產生的裂化產品包含較高的汽油、液化氣、丙烯等,且產生的干氣較少。該工藝裂化溫度在525℃左右,反應所需壓力比較低。回煉相對較低,在0~0.5范圍內;同時,為減小油氣分壓,采用的霧化蒸汽比較大,通常情況下,質量分數在6%~10%范圍;采用ARGG工藝提煉出的汽油經檢測安定性符合相關標準要求,且具有顯著的抗爆性能。
二、具體案例及改進措施
1.具體案例
某石油液化氣廠之前采用RGCC生產裝置,年處理量在5萬噸左右,主要用于柴油、汽油的生產,液化氣產率約為10%。采用RFCC裝置已很難滿足生產要求,為此,準備采用RFGG工藝進行升級。采用ARGG工藝以RAG系列催化劑,每年處理量提升到了7萬噸,不僅獲得了大量辛烷值高的汽油,以及液化氣,而且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設備及工藝參數的改進
在設備方面:采用再生器在下,沉降器在上的同軸式結構。這樣布置允許再生與反應操作壓力存在區別,而且這樣布置采用的結構比較簡單,大大提高控制靈便度,具備較強的事故抗干擾能力,以及廣泛的應用范圍。另外,使用氣控式外換熱器,以及改進的主風分配管。最重要的是對管反應系統進行了完善:對操作條件進行優化,促進大劑油、高溫強化反應的進行;使用高效霧化噴嘴,使霧化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促進輕質油收率的提高,以及降低焦炭產率;對預提升階段進行專門設置,運用水蒸氣、自產干氣當做提升介質,改善了原料及催化劑的流動情況,使原料與催化劑進行充分的接觸,避免不必要熱裂化反應的發生;減小沉降器單級旋分器入口與短粗旋油氣出口間的距離,避免沉降器中油氣出現過度二次裂化及熱裂化現象;運用高效氣提技術,即,使用兩段氣提和改進的擋板的高效氣體技術。
在工藝參數方面:采用ARGG工藝進行生產,反應溫度控制在530℃,反應絕對壓力為0.21MPa,回煉比為0.3,反應停留時間為3.54s,提升管入口與出口線速分別為6.83m/s、14.3m/s。催化劑的循環量每小時在102噸左右,劑油比為9.0,原料油預熱溫度在200~250℃范圍。
利用ARGG工藝獲得產品的分布情況為:干氣所占的比例為5%,液化石油氣所占比例為30%,而汽油占有的比例為42%,輕柴油、焦炭、損失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3.5%、9%、0.5%。
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
該石油液化氣廠運用ARGG工藝生產后,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益。由統計結果表明,當加工一噸常壓渣油使用ARGG工藝與之前RFCC工藝相比增加的利稅將近80元,按照每年處理7萬噸的量進行計算,每年可增加五百多萬元。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新配方汽油以及無鉛汽油的應用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中應用ARGG工藝生產的汽油,剛好符合90#無鉛汽油相關標準要求,無論在節約能源還是防止環境污染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液化氣產量大大提高,有助于城鄉居民燃料結構的改善。另外,液化氣中含有大量的丙烯,能給精細化工提供大量原料。總之,ARGG工藝在催化裂化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獲得較大經濟效益,而且還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因此,在實際化工生產中應注重推廣與應用。
四、總結
該石油液化氣廠應用ARGG工藝從事生產活動,經長時間驗證發現,所采用的技術具有較高安全度,成功的實現了獲得大量高辛烷值的汽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的的目標,獲得了較高社會與經濟效益,并且該種生產工藝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石油液化氣廠生產工藝升級時,應注重ARGG工藝的應用,以更好的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
從整個世界國際市場來看,由于市場體系的完善和分工的細化,國際上化工物流產業已經發展成熟。國外生產型企業專注于生產,將絕大部分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
而我國的化工行業產業分工還處于發展進行當中。當前,我國化工物流企業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類是石化生產或貿易企業的自營,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化集團等國有企業,由于生產或貿易的需要,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物流體系;第二類是綜合性第三方物流企業向化工行業的延伸而形成的,代表企業包括中外運長航、中遠物流、中信物流和招商物流等,隨著對化工行業的滲透,已經成為我國化工物流行業中的重要力量:第三類是一些依托于化工園區的物流服務公司也從事第三方物流服務,第三類標志性企業包括本專題提及的一些上海地區專業的危險品化工物流公司,他們依托于上海化工區,為企業提供服務。
我國幾乎每個化工園區都有其自身的內部和外部的物流體系,如上海化工區、南京化工園區、大亞灣石化工業區等都是以乙烯為龍頭的大型生產型石化工業園區,這幾個園區分別有一套大型的合資乙烯聯合生產裝置,同時也吸引了一些乙烯下游產品生產商和國際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投資。例如,液體化工品碼頭和倉儲服務排名世界前兩位的荷蘭孚寶(vopak)和歐德油儲(Oiltanking)分別在上海化工區和大亞灣石化工業區建設了液體化學品服務終端,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化工碼頭和倉儲服務。還有一些以物流服務為主的工業園區,則承擔了油品和化工品的物流中轉功能。
蘇中沿江化工園就是依托于江蘇泰興化工產業的發展而建設發展起來的。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1年,位于泰興市中部最西端,距泰興市城區8公里,依江而建。蘇中沿江化工園區隸屬于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于2009年2月設立了并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
危險品化工物流特點
第一,發展危險品化工物流園區應該具備產業基礎。石油化工生產的最大特點是產品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由于化工物流高危性的特點,使其與普通貨物的物流相比,除了部分普通包裝操作與其它行業物流有些類似外,許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江蘇泰興開發區化工產業基礎給蘇中沿江化工物流園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內現有氯堿、醫藥農藥、油脂化工、石油化工、塑料及增塑劑等五大化工產業鏈,經過統計計算,五大產業鏈在2010年運輸總量為4000萬噸。泰興經濟開發區2002年被中國石化協會命名為“中國精細化工(泰興)開發園區”;2005年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泰興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產業基地”;2010年被全球中小企業聯盟授予“全球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合作基地”;2013年4月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評價為“全國化工園區二十強”列第10位。
第二,化工業以高溫、高壓、易燃、易爆、腐蝕、劇毒等特性,使其物流對高安全、高科技、高效率和高管理的要求更甚于其它行業。石化物流的安全措施是最嚴密的,部分石化產品具有毒性、腐蝕性,屬于危險化學品。它們的化學和物流性質使得全世界都小心翼翼,國際上就其對環境和生物的危害進行了分類,并嚴格制定了倉儲和運輸注意事項。目前,蘇中沿江化工物流園內各化工企業、倉儲企業已建有各種類型的倉儲設施,總的儲罐容量近500萬方,可存貯近千種化工原料、食用油、燃油等化學品。2011年擬建的浙江港灣石化公司投資的瀝青倉儲項目將新建50萬方瀝青儲罐,香港新昌源國際集團投資的化工儲罐項目將新建25萬立方罐100多個。經濟開發區內建有專職消防隊,服務區內企業。
第三,石油化工需要原料的大量輸入和產品的大量輸出,物流量相當大。例如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巨型國企,每年采購供應額就達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工業物流成本的靜態資金量也達幾百億元。僅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每年投入產出的物流資金量,就可高達近千億元人民幣。
鈀碳催化劑是一種常用的加氫催化劑,廣泛應用雙鍵加氫、硝基和亞硝基加氫、芳香族化合物加氫等領域。鈀碳催化劑的制備一般采用浸漬法,一般包括載體堿化預處理,活性金屬通常是氯化鈀溶液或醋酸鈀溶液浸漬、還原、蒸餾水洗去雜質離子、真空密封包裝等步驟,還原過程一般采用氫氣、肼、甲醛溶液、次磷酸納,硼氫化納還原。
一、鈀炭催化劑在精細化工中加氫主要有如下應用
1.雙鍵加氫
雙鍵加氫在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中很常見。收率依據不同的分子有些不同,一般收率多在90%以上,有的收率會在99%,雙鍵加氫的實例有:甲基順丁烯二酸加氫聲成甲基丁二酸,順T烯二酸酮:加氫生成丁二酸,3一 烯基一2一甲氧基一苯酚加氖生成二氖丁香酚。以及在VE生產巾的中間品法尼基丙酮加氫。王碧玉[1]等人研究 使用鈀炭催化劑加氖還原一蒎烯工藝,文獻顯示在采用鈀炭為催化劑,常壓,120℃條件下,蒎烯經3 h反應,蒎烷的收率為98%以上。
2.硝基加氫
絕大多數芳胺來自相應的硝基化合物,主要芳胺工業制法有三種,①鐵粉、硫化堿或水合肼還原:②磺化氨基反應;③催化加氖還原。,周盡花等[2]人詳細研究了5一硝基一1.10一鄰菲羅啉還原合成5一氨基一l,l0一鄰菲羅啉的化學還原丁豈和用鈀炭催化劑氫化還原T豈的區別,其中氯化亞錫一鹽酸還原產率為l0.8%,使用鐵粉一硫酸還原的收率為36.9%, 使用5%鈀炭一水合肼的相轉移加氫還原的收率為90.2%,收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芳香族化合物加氫
芳香族加氫包括苯環加氫以及稠環加氫,其中包括芳香族加氫生成環烷,芳香族化合物部分加氫,上成部分加氫芳香族化合物,毗啶加氫生成哌啶。
二、影響催化劑活性的因素
主要有催化劑活性金屬含量、載體的孔徑和孔融、活性組分的顆粒大小、催化劑表面結構以及金屬Pd在載體上的分布狀況等。上述影響因素主要與浸漬方法、浸漬液濃度、干燥介質和溫度、還原方式有關。陳信華[3]指出催化劑制備過程中浸漬方法、干燥溫度是影響催化劑表面活性金屬含量的主要因素,還原方法則是影響催化劑上活性金屬顆粒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表面金屬含量和金屬顆粒大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催化劑的活性。
三、鈀碳催化劑失活原因
目前,烯烴加氫反應工業催化劑都為5%-7%鈀碳催化劑,由于該催化劑成本昂貴,因此研究其失活原因對抑制其失活并延長其壽命具有現實意義。在加氫體系中,影響催化劑失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Hughes[4]則歸納為四類:(1)中毒失活;(2)堵塞失活;(3)燒結失活;(4)熱失活。本文根據近幾年來催化劑失活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將催化劑的失活歸納為活性組分流失、中毒、堵塞、燒結四大類并分別進行了討論。
1.催化劑活性組分流失
鈀碳催化劑的金屬鈀微晶一般分布在活性炭靠近表面的微孔內,鈀在催化劑表面的負載深度只有幾十微米。使用過程中任何磨擦撞擊都會導致催化劑的磨損,部分變成更加細小的催化劑顆粒,以至于活性組分金屬鈀流失。因此,隨著使用過程中環境的影響,催化劑不斷的被物料不斷沖刷,活性組分金屬鈀會逐漸損失,累計到一定程度,催化劑就會失活。據有關資料介紹[5],鈀炭催化劑的細炭粉中平均Pd含量可高達7% ,而Pd/C催化劑的平均Pd含量僅0.5% 。鈀碳催化劑的磨損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1固定床催化劑在裝運和儲存過程中,因振動和碰撞,催化劑顆粒顆粒之間以及與盛裝催化劑器具之間會發生摩擦,引起催化劑落粉。在生產過程中,因反應器、壓力、液位等因素的影響,催化劑活性組分在溶液的沖刷下逐漸流失。催化劑反應釜內攪拌死角和局部阻塞,導致反應液流動不均衡,使得催化劑受壓不均勻,反應壓力的波動造成催化劑顆粒之間發生磨擦,引起載體的破碎。由于進料溫度變化過大,引起加氫反應器內的液體“閃蒸”[6],使催化床層“沸騰”[7],也能使催化劑顆粒之間的磨擦加劇。
1.2批式反應催化劑在生產過程中,因反應釜攪拌打擊,和釜壁摩擦,引起催化劑活性組分的流失,由于料液的酸性,會腐蝕催化劑的活性組分,和反應時攪拌的打擊和摩擦,會引起催化劑載體的破裂,孔徑的塌陷,造成催化劑活性組分的流失。
2.催化劑中毒
催化劑在活性穩定期間往往會因接觸少量雜質,而使活性顯著下降,這種現象稱為催化劑中毒。使催化劑喪失催化作用的物質,稱為催化劑的毒物。若消除中毒因素后,(原料中的CO、C1),活性仍能恢復,稱為暫時性中毒,否則稱為永久性中毒。一些催化劑在一些反應中的毒物,其中有些是暫時性毒物,有些是永久性毒物。例如合成氨中用的鐵系催化劑,水和氧是毒物,當這種中毒現象發生時,可以用還原或加熱的方法,使催化劑重新活化,這種中毒是暫時性中毒,或稱可逆中毒;而硫或磷的化合物對于這個催化劑和這個反應也是毒物,當由它們引起中毒時,S與Pd生成硫化二鈀(Pd2S)和硫化四鈀(Pd4S),催化劑就很難重新活化,這是永久性中毒,或稱不可逆中毒.后面一種中毒,是可以通過原料控制和改進加以控制。中毒不僅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造成催化劑的活性下降,也影響催化劑的選擇性。
3.鈀碳催化劑的堵塞
氫化反應產物CAT 中除了有產品和中間產品外,副反應會生成一些高分子有機物以及金屬腐蝕產物 [7],這些副產物的粘性較大,它們會沉積在催化劑表面,甚至把催化劑包裹起來,使催化劑活性組分的比表面積減小和隔離,導致催化劑活性下降和失效。也會隨CAT進入加氫反應器,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和微孔內,覆蓋了一部分催化劑活性中心,阻礙了加氫反應。
4.鈀碳催化劑的燒結
鈀碳催化劑的燒結直接會引起鈀晶粒的長大和載體活性炭微孔結構的改變:燒結可引起Pd微晶的成長,微晶的顆粒越大則活性越差,當晶粒徑平均達到15OA以上即基本失去活性。根據燒結理論,燒結分為熱力學燒結和化學燒結:熱力學燒結是由于反應溫度過高和不穩定,固定床催化劑反應時催化劑床層局部過熱會加速晶粒的遷移,增加晶粒之間相遇而被俘獲的幾率,由此引起的燒結為;化學燒結是由于許多金屬(如Cr,Fe,Ni,Co,Cu,A1,Zn,Na等)和非金屬(如Br,C1,P,NH3等) 等離子均與鈀發生反應。鈀碳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既存在熱力學燒結又存在化學燒結現象。催化劑的熱力學燒結表現為金屬鈀微晶成長和載體活性炭微孔結構的改變。金屬鈀微晶只有在催化劑表面高度分散,金屬鈀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而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微晶鈀發生遷移,成長為大晶粒鈀,由此會降低催化活性。催化劑載體活性炭的燒結則表現為比表面積減少,孔容、孔徑重新分布,平均孔徑增大和總孔隙率降低 J,導致活性中心微晶鈀比例減少。催化劑的化學燒結主要是金屬腐蝕所產生的金屬離子,原、輔料夾雜的金屬離子或非金屬離子引起的。
四、催化劑再生
固定床的催化劑由于床層堵塞,可采用熱水洗滌加對由于金屬離子污染造成的催化劑中毒,目前采用NaOH強堿溶液沖洗,把沉積在催化劑表面的有害金屬離子脫除,部分恢復催化劑的堿洗的處理方法來恢復活性;對由于硫中毒造成的催化,可以采用先用溶劑洗滌催化劑中夾帶的物料,再用10%的甲醛溶液還原,控制溫度一般是在70度左右,在鈀催化劑堿液洗滌的再生方法中,主要采用過熱的氫氧化鈉溶液洗滌附著在鈀催化劑表面的酸性有機物,從而使鈀晶粒具有活性。
五、結論
介紹了鈀碳催化劑在精細化工中的加氫應用、影響因素和鈀炭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的活性炭載體的破碎引起的活性組分金屬鈀流失活性組分流失、硫等雜質引起的中毒、加氫過程中高分子副產物的集聚引起催化劑的堵塞、物理與化學燒結引起的鈀微晶體的長大四大類失活原因,利用甲醛溶液還原的方法可以有效再生失活鈀碳催化劑。
參考文獻
[1]王碧玉,杜光山,吳燕翔,等.鈀炭催化劑用于a一蒎烯.常壓加氫制蒎烷的研究[J].福建化工,1997,(4):14―15.
[2]周盡花,吳宇雄.5一硝基一l,10一鄰菲羅啉還原合成5一氨基一1,1oI令 菲羅啉的研究叨[J].化工技術與開發,2005,34(4):l5-16.
[3] 陳信華.浸漬法制備活性組分不均勻分布催化劑的參數分析[J].石油化工,1992,21(8):557-562.
(4) Hughes Rt Deactivation of Catalyst[J], 3nd,Aca.emic Press,1984.
卻大肆推廣技術。
王銀河再也坐不住了!
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一直以來,搞技術出身的軒龍公司經理王銀河,每次成功研發出新產品,熱銷市場都會有經銷商請求他轉讓技術,在全國各地建分廠,開創廠家和經銷商雙贏局面。對此,王經理一概拒絕。理由只有一個,王經理是怕分廠難管理、生產不規范,導致產品質量不過硬,從而對軒龍品牌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直只在各地招產品促進銷售。而今,見到有些同行,自己不搞生產卻面向全國推廣技術,王銀河經理一改常態。
投身保潔行業20載
埋頭研發新品頻出
一晃兒,王銀河經理在民用精細化工領域,已經打拼了20多個年頭。王銀河自1986年開始做保潔事業至今,已經創造了無數行業“第一”。第一代木纖維不沾油洗潔巾曾暢銷大江南北;第一代油煙機過濾網罩,實現了油煙機免拆洗的神話;第一瓶國產超濃縮廚房油污一噴凈、衣物一噴凈、液體隱形護膚手套,凈衣寶……還有全國獨創的超能全效增艷洗衣液、內衣潔等產品,都印證了公司超強的持續研發能力。公司四大系列(廚房保潔、衣物洗滌、勞動防護、防霧斥水)幾十款產品的推出,實在都來之不易。
幾年前,軒龍公司就在防霧產品上打出了全國質量最好、品種全國最全、價格全國最低的口號。一言九鼎的承諾,使數以千計的客商受益。為滿足更廣泛的市場需求,王銀河聯手中國石油化工精細研究所進行技術攻關。最終,國內技術最先進、功效最完善新一代車船玻璃用的多效濃縮防霧斥水劑研制成功,并隆重上市。
近日,軒龍公司針對產業工人一直沒有專用清洗產品的現狀,又成功研發出速效磨砂洗手粉、磨砂洗手膏兩款全新產品。從事機械制造與機械維修行業的工人師傅們,以前清除油垢一直用洗衣粉和肥皂洗手,條件差的用汽油、柴油或用刷子刷洗手紋的油垢。而今,使用軒龍新品以前的煩惱不見了。磨砂洗手粉、磨砂洗手膏,廣泛適用于礦物油、動物油、植物油、混合油的徹底清除;抑菌消炎、無刺激、富含動物蛋白不傷手。兩種新品主要特點是用量省、速效、有益肌膚,性價比僅是洗衣粉的1/2―1/3,更實惠。此外,兩種新品具有以下區別:磨砂洗手膏為膏體,磨砂洗手粉則是潮濕的粉狀。在功能上:洗手膏摩擦系數較大,不僅可以洗手,而且可對各項機械、陶瓷、家用器皿進行清潔,但不適合清洗衣物。而磨砂洗手粉則不同,它可以洗手、清潔機械、家什,也可以清洗衣物,使用范圍較廣。
轉讓熱銷產品技術
實現雙贏加速發展
進入2008年,軒龍產品經過多年的市場驗證,在配方工藝、質量與成本優勢等方面已躋身國內強手之林。軒龍公司作為科研與生產型企業,決定采用加盟合作新模式,即把自己慎重篩選的部分合作項目轉讓技術。轉讓的項目均為銷量呈倍增勢態勢的大眾消費品,且利潤是常規洗滌產品的數十倍的贏利產品。
對加盟商要求:1.加盟商的銷售區域僅限于合同規定的范圍內,從事產品的推廣銷售工作,嚴禁向鄰近已簽約城市進行沖貨、倒貨、沖擊其他市場。2.遵循公司規定的最低價格底線,不得低于底限價格出售產品。3.加盟商在銷售過程中必須配置專業營銷人員,從事市場的宣傳與銷售工作。4.嚴格按照公司提供的技術配方進行生產,不得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杜絕劣質品上市。
對加盟商的具體支持:1.以成本價提供生產原料(如:基礎原料、包裝瓶、噴槍、不干膠商標等),使客戶能立刻投入生產搶占先機。2.對加盟商實行嚴格的市場保護政策,簽約地區僅限一家,徹底杜絕竄貨、競價現象。3.提供生產技術,使客戶擁有受益終生的技術。4.合作期內全程提供成熟具體的營銷指導,確保加盟商輕松快捷占領市場。5.享有公司新開發產品的優先經營權,使客戶得以持續發展。
加盟優勢:1.能夠讓客戶早一天掌握一項實用又賺錢的技術。2.加盟商可以就地生產、就近銷售,不僅生產成本低,營銷費用也低。3.企業與加盟商同享網絡資源。從而能快速帶動軒龍其他產品的銷售。
合作細則:1. 加盟商除公司傳授技術外,可享受公司的其他知識產權,如使用公司名址、商標、條碼、產品包裝等。(技術轉讓則企業無義務提供以上幫助)。2.加盟商除技術學習費外,需交納200元/年的服務管理費用。具體加盟項目的收費標準:油污一噴凈9800元;磨砂洗手膏4800元;磨砂洗手粉4800元;液體隱形手套2800元(投入產出分析:三個項目雖有不同,但銷售利潤可觀,油污凈利潤為100%以上;洗手產品利潤在50%―120%以上;隱形手套利潤在50%―200%以上)。
利潤分析:以洗手類為例投入資金整體不足萬元即可,且風險極低,可以以銷定產,滾動發展。而且加盟不受資金多少限制,即使低價位進入市場也有30%以上的利潤。銷售中只需要把產品功能、功效向消費者講明白,對方試用后98%以上的人都能接受。無需像常規產品那樣非要進商超銷售。最重要一點,軒龍公司是生產單位,不像一些同行自己不生產,卻傳授技術,投資者自然上當。而我公司加盟的項目均為技術相當成熟的產品,同時自己也在生產銷售。
特別說明:1.加盟商須向公司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及駐地證明,公司確認當地無商的情況下方可洽談加盟事宜。2.加盟商須親自驗證產品質量效果,滿意后方可學習技術。3.加盟商須與公司簽署防技術擴散協議書,并保證遵守區域經營規定,本公司方能傳授技術。
地址:276000山東省臨沂市水田路896號
自成本會計誕生以來,“標準成本”、“預算成本”、“差異分析”、“量本利分析”等多種成本核算法相繼推出,各種成本都有其適用的范圍。但從二十世紀八十以來,各生產領域逐漸實現自動化生產,經濟也逐漸實現全球化,市場上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成本核算的精度也遭到質疑。基于此問題,不少企業開始積極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是由美國學者羅賓?庫伯與哈弗大學教授卡普蘭提出的,隨后這種方法迅速被西方許多先進企業運用,有效地解決了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作業成本法也成為ABC成本法,其中A是指成本管理中的重點,B是次重點,C類也就是一般作業,這種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巴雷托曲線所示意的曲線對各種作業進行主次管理,它廣泛的應用于工業、商業、人口、物資等行業,在管理過程中它既能兼顧到重點問題,也能兼顧到一般性問題,從而實現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實現最高效的管理。
一、作業成本法的基本理論
1.作業成本法的概念
作業成本法也就是以生產中的各作業單位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生產需要作業,作業需要資源”,作業成本法通過對各個作業所需資源的核算,能夠幫助企業將更多的間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到產品的生產中,使企業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計算更加準確,從而為企業的成本控制,業績評價、單價的確定、戰略決策提供有效真實的信息。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核算法的區別就在于作業成本法能夠將更多的間接成本有效的分配到生產環節中,同時在分配過程做使用了多種成本動因作為分配標準,而不是單純的機器小時或是人工小時,因此得到的結果更加合理也更加準確。
2.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步驟
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消耗量,產出量的多少決定著作業的消耗量,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2.1確定各種資源的整體消耗量,將資源的消耗量歸納到各資源庫中
2.2確定主要作業單位,并建立作業單位成本庫
2.3確定作業單位的資源分配動因
2.4根據各作業單位所消耗的資源動因數,將個資源庫中的資源平均分配到各個作業單位
2.5確定各作業單位的成本動因,再根據各作業的成本動因計算動因分配率
2.6根據各作業單位的成本東因數將作業單位成本庫中的價值分配到各個成本計算單,完成產成品的成本計算
3.作業成本法的發展
作業成本法被認為是企業為了滿足客戶的產品需求而設計的做業集合體,各個作業單位相互串聯形成作業鏈,生產中的各作業單位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然后這些資源形成一定的價值并且傳遞到下一個作業單位,最終形成產成品提供給客戶。在作業成本法中,作業的資源消耗與作業產出的結果就是企業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企業為了達到經營目標,就有必要對這個作業鏈進行控制,因此充分認識到企業的作業過程,并從作業中找出調整企業的途徑,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也就是作業成本法的最終目標。作業成本法依靠作業分析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成本信息,使企業可以有效的區分哪個作業環節是增值作業,哪個作業環節是貶值作業,從而安排生產環節的取舍;以價值鏈為分析依據的作業分析,能夠以客戶為導向,幫助企業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從而將資源浪費降到最低。
二、成本作業法在化工企業應用的現狀及環境
1.化工行業的特點
中國化工行業經過長達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度,尤其是近幾年,中國的石油化工業、精細化工業、農藥化工業等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通過一世界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國化工企業與世界領先化工企業的差距在逐漸減小,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化工行業發展得尤其迅猛。化工行業屬于連續性較高,產品種類繁多、生產工藝復雜的生產企業,而且各作業環節間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就相當合適。作業單位的生產特點如下:物料采購,化工企業的原材料采購其實并不復雜,為了方便原材料及時穩定的供應,一般每種原材料都會有多個供應商,而且化工企業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物料運輸,化工企業的原材料一般都是液體、氣體、粉狀物質,而且運輸量較大,因此化工行業的材料運輸一般都會選擇水路運輸;工藝流程,化工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產品的品種較為固定,生產設備的投資較高,生產過程是靠調節工藝操作參數來確定的,生產流程的高效、連續、高產是化工企業的重要保障。
2.中國化工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
上世紀80年以前,中國的化工企業只注重生產量的提高,對環境保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時人們眼中只有經濟概念沒有環保概念,工廠的廢水廢氣、廢渣等隨意排放,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污染。當中國的太湖、長江、黃浦江等數不清的河流被污染后,政府才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因此現在的企業在環境保護這方面的投資也加大了。進20年來,中國化工企業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它主要表現在:對成本管理觀念的改變,現在人們普片認識到,進行成本管理應當認真學習和借鑒發到國家的企業管理思路,同時結合我國的經濟體制與國情,對優秀管理經驗進行吸收;對傳統成本核算進行了改革,一些化工企業推行了嚴格的成本制度,根據西方的標準制度與中國的國情,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成本制度,以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不少化工企業運用了逐步結轉與平行結轉相結合的方法,它能夠保證成本核算的及時性,不僅可以計算出成品的成本也可以計算出半成品的成本,同時也簡化了成本核算的步驟,便于企業進行成本分析與成本考核,對成本指標靈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企業也劃分了小核算單位,通過成本責任單位的劃分,有效的組織各個單位進行成本核算,這也是對企業內部成本核算的有效監控。
三、總結
各種法律因素、競爭因素都要求現在的化工企業能夠進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充分利用資源,在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的同時是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作業成本法就是當前最適合化工企業成本核算的方法。通過化工企業引入成本核算的分析與具體的計算實例,我們可以看到作業成本法能夠充分考慮到多重因素,計算出最精確的資源利用情況與作業成本值,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做有效的數據信息。
參考文獻
[1]沈建華.作業成本及作業成本管理在化工企業的應用探討[學位論文].東南大學.2003、12、01.
職業技能鑒定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招用從事技術復雜以及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從取得相應學歷證書和獲得正規的培訓合格證書及持有相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行業、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現行的就業市場準入制度,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最終才能踏入社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完善相關的制度和培訓考核方式,使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具有權威性,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拓寬就業渠道和擴展辦學方向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實行“雙證制”,其中一項就是職業資格證書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在校生職業技能鑒定的培訓與考核主要由每個學校的技能鑒定所(站)完成,這樣做能夠有效利用學校的資源,節約了成本。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當地的人力資源部門只負責最基本的監督,缺少行業、企業第三方認證。學生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上崗前需重新培訓考核,周期較長。
為了使高職區別于中職,很多地區、學校已經開始在高職院校中進行高級工考核,當地的職能部門也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依舊存在問題,學生在學校獲得的高級工證書,在企業看來,含金量更低,即使獲得高一級的證書,進入企業后,相關的工資待遇也得不到體現。
學生對職業資格證書認識模糊不清。學校將“雙證制”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卻忽視了行業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大多數學生獲得的證書僅是從畢業角度出發,并不能真正將職業資格證書與所學專業需要的職業技能要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職業資格證書是“專業”與“職業”之間的橋梁,將職業資格證書與學生所從事職業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能更直接、更準確地反映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的能力,能明確地反映學生自身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資格。
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鏈的調整,用人單位在注重學歷證書的同時,同樣注重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職業資格證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能讓企業選擇到合適的人才,對于學生而言,也能學以致用,提高對口就業率。
二、高職化工類專業職業技能鑒定體系改革措施
我們必須認識到,對學生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拓寬就業空間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適應新形勢、確保高質量、辦出新特色的重要舉措。化工行業屬于特種行業,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高度重視化工類專業技能鑒定,并積極進行改革實踐。
1.考核工種的選擇應針對學生專業和就業
化學工程學院現有九大專業,在校生近兩千人,本著“寬基礎、共平臺”的原則,學院將學生的專業分為“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工業分析”三大類,主要組織學生進行“化工總控工”和“化學檢驗工”工種的中級工技能鑒定。這兩個工種在化工行業中應用廣泛,它的推廣主要用于強化學生的基礎操作技能。同時,根據學生所學具體專業不同,學院從現行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出發,結合自身的實驗實訓設施,先后增設了“塑料注塑工”、“藥物制劑工”、“有機合成工”等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從學生剛進校,就由專業負責人給學生進行專業介紹,使學生明確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從所學專業出發,更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鑒定工種,強化自身專業技能學習,使學生獲得的證書能夠與專業緊密結合,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
從學生就業角度,每年的9月份,會有用人單位來學校預定下一年的畢業生,學院根據用人單位提供的就業崗位,聯系企業的行業標準,在應屆畢業生中進行“第二技能證書”的考核工作。讓學生結合就業崗位群,在專業大類下相近的專業間選擇合適的工種并主動申請鑒定。同一個工種可申請參加高級工工種鑒定,這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受益的同時,用人單位也得到了專業技能熟練的應用型人才。該項制度已在2012屆、2013屆畢業生中進行了嘗試,得到企業和學生的廣泛認可。[2]
2.考核方式的選擇
職業技能鑒定分為理論考核和實操考核,目前,高職院校的在校生均采用理論免考的方式,我們針對不同的工種,以學生所學專業的三門主干課的平均成績作為理論考核成績的依據。例如:化工總控工選擇“基礎化學”、“工程制圖”和“化工原理”三門課程;化學檢驗工選擇“基礎化學”、“常量組分分析”和“微量組分分析”三門課程。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將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單純的從題庫選擇性出題進行理論考核或者利用學校有限的儀器設備進行實操考核,這只是過關性的考試,在實際工業生產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解決實際生產一線中遇到的工藝問題,并不僅僅是生產一線的實際操作工人,而是成為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現場工藝工程師,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這種高素質的應用型專門人才。[3,4]
3.利用職業技能鑒定,通過“校企合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的認可與否,是檢驗高職院校辦學成功的關鍵。學院根據職業技能、職業要求調整專業教學內容,增加針對性,及時了解行業動態。通過定期召開“專家指導委員會”,從行業、企業的專家口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實時更新教學內容。及時走訪學生就業單位,了解學生工作情況,對崗位適應情況以及所學內容在崗位中發揮的作用,建立人才評價反饋機制,最終使學校教育能夠和行業需求密切聯系。
4.通過政企聯合,承辦企業職工培訓,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
學院的緊密合作企業“江蘇揚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一直將企業青年職工的培訓及職工比武大賽交由化工學院承辦,并于2011年由揚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將企業的“化工總控工”高級工的理論與實操培訓一起由化工學院教師承擔,培訓結束后,由揚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進行相應工種的高級工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校企合作,第三方認證”的考核方式嚴格遵循了“考培分離”的原則,獲得的證書具有權威認證性,也是對學校教育教學能力和實驗實訓裝置建設的肯定。
學院地處長三角,周邊化工企業很多,除了承擔類似的職工培訓外,學院還根據這些企業要求,陸續開辦了“揚農班”、“中石化金陵班”、“中海油沙桐班”等訂單班,在為這些班級單獨制定教學計劃時,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中職業技能鑒定部分也應遵循這一原則。本著從企業需求出發,從學生就業出發的宗旨,完善自身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形成職業技能鑒定與企業實際、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三方有機結合的有效運行機制。為最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崗位需求,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為區域行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5.考評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
職業技能鑒定的考評員多為學院的專業課教師,除了正常的考評工作外,教師更多時候是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也要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提高修養。通過參加“訪問工程師”深入企業一線密切聯系行業產業,通過參加行業協會、省教育廳和高教部組織的技師、高級技師等各項培訓,熟悉行業前沿和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知識,豐富專業實踐經驗。在實際考評過程中,由職業技能鑒定部門隨機抽取校外考評員參加技能鑒定工作,杜絕作弊行為。
學院自身也承擔同類職業院校教師的“化學檢驗工”技師、高級技師培訓考評工作,使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在同行技能鑒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總 結
從2005年起,國內由化工教育協會牽頭,每年在職業院校中組織“化工總控工”、“化工檢驗工”等化工類工種的技能競賽,獲獎選手可獲得相應工種的高級工或技師資格證書,該項賽事得到國內一些大型化工企業的贊助,并已先后得到國家人力資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認可。但從高職院校自身出發,比賽僅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以此為契機,將技能大賽這種考核機制引用到學校的技能鑒定體系中去,這樣學校所頒發的技能證書才能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得到企業的青睞。[5]
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的重視,并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從而保證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順利實施開展,使得高職教育服務行業企業,提升地方經濟,促進“企業-學生-學校”三方互惠,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 洪列平.我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職教論壇,2012,(10):84-86.
[2] 姜敏.推進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工作[J].南通職業大
學學報,2012,26(2):56-58
[3] 李富香.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模式探討[J].青海
交通科技,2012,(2):43-44.
[4] 李冬,呂惠芳.職業技能鑒定融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
溫州貿易模式為本土企業的一般貿易出口,出口產品為本土企業(包括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統稱為“本土企業”,下同)生產,出口方式為一般貿易。主要體現為,出口貿易主要是本土企業通過一般貿易方式展開。
(一)模式特征
1.經營主體。溫州素有“民營之都”之稱,民營企業占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很高,大約在90%左右。2006年溫州出口80.81億美元,增長30.68%。其中,民營企業出口52.2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9%;國有企業出口15.07億美元,比重為18.65%,所以,本土企業出口合計比重為83.24%。溫州引進外資比較薄弱,外資企業在溫州經濟中的比重很小,2006年工業總產值僅占6.6%,外資企業出口13.54億美元,僅占16.76%。
2.貿易方式。在2006年溫州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出口76.62億美元,占94.81%;加工貿易出口4.19億美元,占5.19%。加工貿易比重較低主要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通常是加工貿易的主力軍)多年來出口增長緩慢,而出口比重在15%上下徘徊。
3.商品結構。溫州出口商品結構呈現“小商品,大市場”的特點。傳統的溫州模式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小城鎮為依托,以農村能人為骨干的“小商品,大市場”的模式。所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是溫州主要出口產業。2006年位居出口前三位的是,鞋類出口20.07億美元,比重為24.83%;服裝和紡織品出口11.38億美元,比重為14.08%;眼鏡出口4.24 億美元,增長5.25%。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仍較低,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30.58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7.84%。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溫州地區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山區,遠離大中型工業城市和全國性市場,運輸成本和信息成本較高;溫州丘陵山地面積比重較大,人均耕地只有半畝左右,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工業化的發展進度,在其總人口中,非農人口比重相對較低,約占18.15%。由于溫州地少人多,土瘠田薄,溫州人從明清兩代開始就到外地經營,有的還出海渡洋,到外國去創業。正是這種區位條件使溫州人形成了“外向”經商理念,使得溫州本土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偏好“走出去”,非常樂于搞出口貿易。
2.網絡因素。根據溫州市僑情調查報告,截止2002年底,海外溫州人總人數已接近40萬,其中30萬人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走出國門的,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80年代海外溫州人開始從事貿易活動,在國際社會逐漸發展出自身獨特的社會資本,形成龐大的海外營銷網絡――“溫商網”,溫商網帶來的大量訂單有力地帶動本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幫助企業走出出口貿易的“第一步”。 海外溫州人給溫州本土企業帶來大量的訂單,帶動本土企業與產品“走出”國門(即“訂單帶動”)。例如,2000―2005年鞋類一直是溫州出口第一大類產品,這與海外溫州人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海外溫州人不僅給溫州鞋類帶來巨大商機,而且提高了溫州鞋類的國外知名度。
3.資本因素。溫州民間資本充裕,工業化啟動初期對國外資本的依賴性很低。截至2003年末,溫州轄區內民間資本存量約2770億元。企業并不缺乏資金,成為“擠出”外資的因素之一。經筆者測算,1984―2006年溫州實際利用外資為18.21億美元,不及一些引進外資發達地區單年的水平(2006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61.72億美元)。正因如此,溫州外資企業不僅數量少,加工貿易很難形成氣候,所以,溫州出口貿易還是主要表現為本土企業的一般貿易。
4.產業集群因素。溫州工業化初期,農村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對市場的敏感,憑借閑散的少量資金辦起家庭企業,選擇了進入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逐步示范、擴散發展,這些產業開始在某些地區成長,并形成服裝、鞋類、低壓電器、眼鏡、打火機等10多個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充分細分,產業內分工協作程度很高,產業配套體系趨于完善。例如溫州鞋業集群是溫州最為典型的產業集群,擁有全國最大的牛皮、豬皮和鞋材料市場,形成了門類完備的鞋機、鞋材、制革、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等配套專業市場和產業鏈。在本土產業集群網絡十分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市場所需原材料和輔件等都可以在當地采購,而且成本很低,開展加工貿易就沒有十分必要了。
二、蘇州: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
蘇州貿易模式為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通過引進外資創辦出口加工企業,發展加工貿易,大多數出口商品是“本土生產”而非“本土企業生產”。主要體現為,出口貿易主要是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展開,這有別于溫州的情況。
(一)模式特征
1.經營主體。外資企業在蘇州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12543.87億元,外資企業工業產值為8319.42億元,占66.32%。2006年蘇州出口946.85億美元,增長 30.11%。其中,外資企業出口852.6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 90.05%,本土企業出口94.23億美元,僅占9.95%。
2.貿易方式。從出口貿易方式看,2006年一般貿易出口165.17億美元,僅占17.44%;加工貿易出口781.68億美元,占82.56%。可見,蘇州外資企業出口占主導地位,絕大多數為加工貿易,與溫州的情況恰好相反。
3.商品結構。總體上,蘇州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都比較高。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773.23億美元,增長30.6%,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81.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58.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5%,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0%,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19.8%。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蘇州位于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毗鄰上海、無錫和常州等發達的大中型工業城市和市場,水陸交通便利,雖人多地少,但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20 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目前蘇州制造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蘇州的區位優勢,被海內外客商稱為“投資天堂”,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九大新興科技城市”之一,目前,蘇州已成為國際商家投資中國大陸的首選城市之一,2006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61.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6%。
2.制度因素。20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前的蘇州,執行的是以“集體經濟為主,鄉村企業為主,市場調節為主”的“蘇南模式”。“蘇南模式”初期形成的強勢政府傳統,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意識,并有能力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的招商引資。1992年起,蘇州借浦東大開發的東風,不失時機地提出“借助上海、錯位競爭、走向世界”的經濟國際化戰略,帶動外資大量涌進。1990年代末,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推行,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蘇州再次抓住機遇,積極吸引臺灣的IT產業資本,發展出口加工業,從而推動蘇州外向型經濟的全面發展,集中體現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模式。
3.要素條件。蘇州教育體系十分發達,非常重視R&D經費的投入。近年來,高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2006年引進各類人才12.4萬人,引進留學歸國人員352名,專業人力要素十分豐裕。國際高技術產業資本紛紛選擇蘇州作為國際制造業的生產基地。據統計,截止2006年,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113家落戶蘇州,這些跨國公司擁有大量的海外子公司,以公司內部貿易的方式開展大額頻繁交易,采取的“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外資企業實行的是向國外進口原材料、向國外出口制成品的運作模式。
4.新興產業因素。20世紀90年代未隨著外資不斷進入,蘇州市及時引導產業結構升級,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與精密機械、新型家電、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與基礎原材料、輕型汽車與汽車配件等六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改變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格局,成為現代加工業基地。2006年電子信息業成為支柱產業,全市1100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57.8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7.1%。新興產業發展主要依托在蘇州興辦的外資企業,它們通常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利用蘇州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在當地組裝后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出口。
三、泉州: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
泉州采取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融合出口模式,通過吸引外資發展本土企業,使本土企業成為外資企業的配套企業,從而推動對外貿易。具體表現為,外資企業出口占主要比重,但并過分不倚賴加工貿易,這顯然有別于溫州、蘇州的情況。
(一)模式特征
1.貿易主體。外資企業一直是泉州工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泉州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676.15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1476.25億元,增長23.6%,占比為55.16%。2006年泉州出口40.37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出口22.05億美元,比重為54.62%,本土企業出口18.32億美元,比重為45.38%。
2.貿易方式。2006年泉州一般貿易出口33.20億美元,比重為82.24%,加工貿易出口7.17億美元,比重為17.76%。可見,泉州還是以一般貿易為主,該指標介于溫州與蘇州之間。
3.商品結構。泉州出口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006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如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制造等完成產值1695.16億元,現價增長2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3.3%。該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比重多年來高達70%左右。
通過對三地貿易模式的橫向比較,將比較結果列表后,可以更清楚地發現:溫州側重于本土企業和一般貿易,蘇州側重于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而泉州相對不如溫州與蘇州那么“突出”,走的是“中間路線”(見表1)。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屬于閩南三角地區,承接不了周邊大中城市引進外資的輻射(有別于蘇州,蘇州承接了上海的輻射),這決定了泉州不可能走蘇州那樣以“引進來“為特征的國際化模式,由于國際化的路徑依賴,也不可能走溫州那樣以“走出去”為特征的民營企業主導下的國際化道路。可以說,泉州國際化走的是一條“中間路線”,也就是即不會像蘇州大量引進外資從而發展加工貿易,也不會像溫州主要依靠本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
2.僑鄉因素。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擁有1600多萬泉州籍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和泉州籍臺胞,又臨近港澳,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賓、新加坡等地華僑先后回鄉投資,嫁接鄉鎮企業與創辦外資企業,走上一條本土企業、外資企業共同推進國際化道路,這區別于溫州,溫州是通過私營企業自身發展推動國際化的,又區別于蘇州,蘇州后期主要是由外資企業推動的。所以,在貿易模式的形成過程中,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承擔了較為相當的角色。
3.政策因素。改革開放后,泉州推行大力引進外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引進僑資僑匯),嫁接鄉鎮企業和創辦三資企業。經筆者測算,1980―2006年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23.26億美元。20多年來,泉州在制造業領域大力引進外資,外資在泉州市制造業中的份量愈來愈突出。在泉州市政府辦公室確定的2005―2006年度100家工業重點企業入選名單中,恒安集團、海天輕紡、南益集團、寶峰鞋業、虎都服飾等74家外商投資企業榜上有名。2005年泉州市外經貿局的一項調查表明,多數外資企業對泉州日益完善的產業配套表示滿意,反映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共同貫穿于當地的產業鏈,外資企業大多進行當地采購,并不十分依賴進口(區別于蘇州)。
4.傳統產業因素。泉州以家庭企業和專業市場為基礎,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協作配套的傳統產業集群,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機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電子等20多個產業集群。其中,按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2006年五大傳統產業如工藝制品、建筑建材、紡織鞋服、機械制造和食品飲料等完成產值1695.16億元,比重為63.3%。五大傳統產業中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合作,成為相互配套企業,兩者在五大傳統產業中都占據一定的地位。2004年五大傳統產業的生產企業(規模以上工業)達2911家,總產值1037.44億元,其中,外資企業1463家,產值655.75億元,比重分別為50.25%和63.21%,而本土企業比重分別為49.25%和36.79%。這種情況既不同于溫州,也不同于蘇州,泉州的貿易模式集中表現出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
綜上所述,溫州、蘇州和泉州推行的是不同的貿易模式:溫州為本土企業一般貿易出口,蘇州為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泉州為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而三種模式的形成有著各自的原因。本文雖然已就上述問題做了初步探討,而三種模式帶來的利弊或效應等問題,有待于另文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湯琰琰.海外鄉親文成人最多.溫州都市報,2003年4月8日(1).
2、蔡靈躍等.溫州民間資本的發展與引導研究,.
3、根據溫州統計年鑒(1985―2007年)計算而得.
4、謝立新.解析三個城市的工業化之路.決策咨詢,2004(4).
近些年的資料清楚地表明,物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最活躍、最具熱點的一個行業。物流專業也在許多、市、地區的不同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國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所在省、市、地區都對物流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非常重視。本文就面向廣東及珠三角物流的發展,培養緊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職物流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改革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1 廣州及珠三角地區對高技能物流人才培養的需求
在“東進,西聯,南拓,北優”的城市發展戰略指導下,廣州的物流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現已基本形成了北部空港、中部信息港、南部海港的物流發展格局。而且廣州擁有工業39個大類中的34類,是華南地區工業體系最完善的城市,尤其是十一五以來,為提升工業產業競爭力,廣州重點發展七大重點產業:汽車等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精細化工、電子信息、鋼鐵、制藥、輕紡等,隨著廣州南沙地區以汽車、鋼鐵、造船、石化等龍頭項目及其相配套補充的工業、物流業項目的落戶開工,為廣州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充實的產業集群貨源,高歌猛進的廣州物流業急需更多的高技能物流專業人才,他們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還要在物流企業能獨擋一面,直接可以進入企業勝任關鍵環節崗位的工作。高職教育具有極強的地域發展特點,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要服務于當地地域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特點十分適合物流業的產業要求,故在廣東省也有幾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物流專業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2 物流專業職業能力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多元功能,因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元需求。高職院校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滿足社會的這種多元動態需求。高職院校學生的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通用能力、職業素質能力、專業核心能力。通用能力是除專業以外的從事任何職業都應具備的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也稱關鍵能力);職業素質能力是從事專業職業工作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客觀條件;專業核心技能就是本專業的關鍵技能,是其他專業所無法替代的,必須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訓練后才能獲得,專業核心技能的培養實質就是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它為高職學生畢業后打開了“零距離”就業的大門。
作業一名物流專業的學生,主要服務領域為進出口貨物的物流,要全部掌握這些能力就學生個體而言,顯然有些困難,而不分專業方向,同一年級幾百個學生都擁有相同而無特色的職業技能,顯然也難以適應廣東及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因此,改革物流專業培養方向及改革相應的課程設置,改變現有培養模式顯得尤其突出和必要。
3 物流專業分方向發展的專業設置模式
現在許多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設置就是一種“大而全”甚至是大本的壓縮版,幾百個同年級的學生學習、訓練的內容與模式完全一樣,畢業時,幾百個這樣的學生攜帶著基本無差別的技能走向社會,走向職業崗位,造成就業崗位競爭異常劇烈,而用人企業單位又普遍反映畢業的學生不好用,許多學生不具備廣東省及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特色職業技能,例如,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外貿一直迅猛發展,幾占中國半壁江山,但是適合的國際物流人才卻十分緊缺。
筆者認為,為適應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應該就物流專業方向進行細分,在基礎專業核心技能培養機制不變的情況下,在不同學期設置細分模塊化課程和實訓,使學生既有扎實全面的專業基礎,又有勝任某工作崗位的明顯特長和核心技能。在一年級、二上為統一的“基礎平臺課程”,這種課程可以大班上課,在二下、三上學期上午可設置為專業平臺課,下午或晚上可設置模塊課程及實訓,這種課程可采用小班上課。針對廣州及珠三角的產業經濟的發展特點,筆者認為可優先向最為緊缺的港口物流、國際物流、汽車物流、珠寶物流等方向細分,并且能適時地根據物流企業的需求進行靈活調整,既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
4 物流專業細分化課程設置模式
物流專業細分化后,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也應相應地發生變化,在按物流大專業招生后,通過通用的專業平臺課程學習,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然后再根據細分的專業方向選擇不同的學習模塊。
4.1 物流專業平臺課程建設
根據“普高生“和“三校生”兩類生源的不同,從教材、教學內容、教學學時等方面使部分專業課程有所區別,但專業平臺課程基本應保持一致,主要應包括《物流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供應鏈管理》、《運輸組織與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物流設施與設備管理》、《客戶服務與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等8門課程,抓好這8門課程的建設,將會為學生打好專業基礎,進一步深入專業學生,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順應全國高職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和發展,抓緊建設物流專業精品課程網顯得尤其必要,這既能使許多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師生共享優秀教學資源和成果,明確該課程的目的和需求及相關聯的知識,同時通過教法、教學內容的改革提高物流專業教學質量和水平,推動和促進全國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的建設,從而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高技能物流專業人才。
4.2 物流專業細分課程設置
以國際物流方向為例,其細分模塊課程緊緊圍繞進出口貨物通關業務的具體要求來設置,主要課程應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運輸與保險》、《報關實務》、《國際貨運實務》、《報檢實務》、《集裝箱運輸實務》等。
以港口物流為主要發展方向的課程設置,則按港口物流的流程業務,加設細分課程:《集裝箱運輸實務》、《國際貨運實務》、《集裝箱碼頭操作與管理》、《港口物流設備與設施》,《國際航運實務》等。
汽車物流方向,其細分課程根據汽車物流的實際運作,可加設《汽車市場營銷》、《客戶關系》、《汽車構造》、《汽車配件管理》、《汽車維修及配件銷售管理》、《汽車商務禮儀》、《汽車保險與理賠》等
珠寶物流方向主要考慮珠三角的珠寶加工經濟產業的要求,加設《珠寶原理》、《珠寶市場營銷》、《珠寶鑒定學》、《珠寶貨物跟蹤管理》、《珠寶商務禮儀》、《珠寶保險實務》等。
5 物流專業實踐環節的改革
學生的專業對口技能必須通過反復實訓才能充分掌握,因此加快建立設備設施先進,配套完善的實訓室及建設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專業核心技能的基礎和重要途徑,許多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實訓只是在校內物流實訓室進行模擬的物流軟件的操作實訓,實際的運作流程和核心技能卻十分模糊,因此,改革實訓室實訓內容,加快實訓室軟、硬件的建設是眾多高職院校迫在眉睫之事。現提出建設設想如下:
(1)基本專業技能模塊實訓。根據課程內容,實行模塊實訓,可以系統建立模擬的第三方物流實訓環境。第三方物流公司作為物流行業的專業公司向供貨廠商統一采購而儲存于配送中心,通過配送送貨到超市、用戶,從而實現商品的流動,同時結合港口碼頭集裝箱貨物的運輸,海關報關、報檢以及電子訂貨活動(EOS)等進行多方位物流活動,通過該實訓系統可以模擬全球網絡系統(一個局域網絡)來貫穿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模擬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設計成為有一個業務中心,一個財務中心,一個配送中心(包括電子標簽貨架甚至全自動立體倉庫)。
(2)細分模塊專業技能實訓。根據物流專業的各細分方向,在已有的第三方物流實訓系統的基礎上,增加核心崗位技能的實訓,為國際物流方向為例,就可以結合國際運輸、倉儲與保險、國際貨代及進出口貨物的報關報檢在進出口貨物物流管理流程及進出口貨物物流信息等進行多方位的物流活動實訓。
(3)畢業實習。根據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逐一按物流專業細分的專業方向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同時安排教師定期前往進行指導,并與企業就學生專業技能掌握情況和更進一步的技能要求進行溝通。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注意分散安排,即每個企業的頂崗實習的學生5~10人即可,這一做法即可減輕企業負擔,又使學生得到實惠,但前提是需要加強物流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加強與業界的合作和聯系,推動校企合作內部機制的改革。
6 物流專業細分方向發展模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雙師型”教師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或是專業資深人員是專業核心技能培養的關鍵。物流專業教師除必須具備該專業核心技能所要求的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高超的教學水平外,還必須具有物流行業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較高的實踐操作水平,并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現今有不少高職院校教師直接從高校畢業,在企業從業的經驗幾乎沒有,因此,為滿足教學及專業建設的需要,需要專業教師加強與物流企業的聯系,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下到企業進行實踐,同時還可適當不定期聘請在物流企業一線具有長期實踐經驗的專業從業資深人員進行講座或授課,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堅持以“雙證書”制度作為物流專業核心技能培養導向。雙證書制度是在專業核心技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勞動部門、人事部門或行業協會所進行的職業技能鑒定,為物流專業核心技能的培養指明了方向,通過加強學生對“雙證書”的認識引導,物流專業細分方向后其課程的設置要與職業技能鑒定相融通,同時通過一定的強化培訓,提高學生雙證書持有率,為其走向工作崗位實現就業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來建良,管平,杜紅文.高職機械類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及其培養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6(6)
2 陳宇.中國高技能人才開發[J].中國培訓,2005(3)
3 張海峰.論高職專業開發的目標、原則與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03(07)
一、上海都市圈制造業結構趨同研究回顧
我國關于都市圈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且對于都市圈概念的理解缺乏統一。從1988年周一星提出了一套中國城市地域概念體系后,姚士謀、孫一飛、楊建榮、王健、高汝熹等學者都從各自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具體到上海都市圈的產業結構和分工的研究,很多學者紛紛實證的方面進行了探索:
以唐立國、趙麗、夏永祥為代表的學者通過測算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來揭示同構狀況,認為上海都市圈的制造業結構嚴重同構或者有趨同的趨勢。另外一些學者通過深入到產品層面的分析,發現上海都市圈各地產品的差異程度很高,各具特色,區際分工水平較高,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有靖學青、王志華、陳建軍等。
歸納起來,研究上海都市圈產業結構的不少學者認為該地區產業結構趨同,也有學者提出該地區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梯度,存在產業分工的基礎。不同的學者從不同方面提出了產業同構問題的應對策略。但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成員城市的合作是大家取得的共識。
二、上海都市圈制造業產業結構趨同的實證分析
1.產業同構測算方法。研究上海都市圈制造業同構問題時采用的測度方法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數,多數學者采用這種方法來測度產業結構相似程度;另外一種是克魯格曼提出的差異度指數來間接反映產業同構程度;第三種是由一些學者對相似系數和克魯格曼指數進行適當變通,這種有益的變通克服了產品結構相似度計算過程中計量單位不統一帶來的不便。采用不同的測度方法計算出的結果往往不同。本文將采用UNIDO提出的結構相似系數測算上海都市圈兩省一市,以及主要成員城市之間的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
這種方法最早由UNIDO于1979年提出,其表達式如下:
其中:Sij:結構相似系數;
i、j:兩個相比較的地區或區域;
n:制造業包含的產業數,k=1,2,…,n;
Xik:區域i中,第k個產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
Xjk:區域j中,第k個產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
Sij的取值范圍在1和0之間。如果值為0,說明兩個相比較地區的制造業結構完全不同;如果其值為1,說明兩個地區間制造業的結構完全相同;也就是說,Sij的值越大,說明兩個相比較地區間制造業結構的相似程度也越大。
2.上海、江蘇、浙江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上海、江蘇、浙江統計年鑒、以及上海都市圈主要城市的城市統計年鑒的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產值。由于資料獲取的難度,在計算城市間的制造業相似系數時只選取了部分主要城市。
要想全面地了解上海都市圈內制造業結構的雷同情況,本文將從三個維度進行考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上海都市圈兩省一市的制造業結構變化趨勢,有學者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們采用的數據大多是2000年左右,本文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計算兩省一市從1993年~2007年的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從宏觀上把握區域內制造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第二個維度將會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城市經濟實力,把目光聚焦至上海都市圈的部分城市,計算兩兩之間的結構相似系數。最后一個維度是將制造業細分,以具體的細分行業為例,考察都市圈該行業的相似情況。
為了更清楚地顯示三地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的變化趨勢,我們把1993年~2007年的計算結構繪制成折線圖,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2003年之前江蘇、浙江的相似度最高,除2003年低于0.9以外,之前的年份都高于0.9。1993年~1998年更是高達0.96以上。2003年前,上海和江蘇的相似系數介于上海—浙江、江蘇—浙江之間,2003年之后一躍成為三者當中相似水平最高的。上海和浙江之間的相似系數在這14年中都是最低的。從整體上看,除了上海于江蘇的相似系數在2003年~2005年間有所上升外,三地之間的相似系數雖然處于比較高的水平,但是都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07年的相似系數較上一年都有所下降。
上海、浙江之間相對較低的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說明了兩地間的產業各有側重,存在有效的產業垂直分工。浙江的制造業基本上是以輕工業為主,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海則重點發展重工業、信息產業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上海、江蘇之間的結構相似系數在2003年出現拐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2003年江蘇開始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江蘇沿江地區包括南京、鎮江、常州、揚州、泰州、南通6個市區及所屬11個沿江縣市和無錫、蘇州所屬4個沿江縣市,重點發展裝備制造、化工和冶金三大產業。另外,為了更好地參與產業分工,承接從上海轉移出的產業,進而提高配套能力,江蘇在原來產業間垂直分工的基礎上,加強了同上海之間的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第三,上海作為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經濟發展的“領頭雁”,隨著其成套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6大支柱產業和光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其周邊區域的擴散、集聚效應明顯增強。一方面上海會將主要產品的元器件、零部件以及各種配套產品擴散到周邊的江蘇、浙江進行生產和加工,進而帶來技術轉移和產業轉移效應;另一方面上海6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會吸引江蘇、浙江發展相關配套產業,這將會直接導致江蘇的制造業與上海的相似系數上升。上海都市圈制造業由于經濟發展程度接近、資源類型相似,經濟聯系緊密,導致其制造業結構總體的相似系數較高。
3.上海都市圈部分城市間制造業相似系數。為了進一步了解上海都市圈部分城市之間的制造業產業結構相似情況,筆者對區域進行了細分,選取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揚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來計算城市間2006年的制造業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通過區域的細分,我們發現城市間的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普遍降低了,說明上海都市圈區域內激烈的競爭主要出現在部分城市之間,而不是整體現象。比如上海與江蘇的競爭可能主要發生在上海與南京之間,而非上海與揚州之間。同樣,上海與浙江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上海與杭州的競爭上,而非上海與紹興之間。
另一個重要結論是:通過對比同級別相似系數城市的經濟實力,發現經濟實力或是經濟地位相似,城市間的結構相似系數往往比較高;經濟實力、經濟地位差異越大,相似系數越小。例如上海與南京、杭州、無錫的相似系數都在0.8以上,同時四地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也比較相似。從絕對量上看,都市圈內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從數量與上海相提并論,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但是南京、杭州分別是江蘇省和浙江省的經濟中心,兩地的經濟實力在省內也都是名列前茅,他們在省內的地位正如上海在整個都市圈區域內的地位,同樣扮演著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經濟總量上與上海差別巨大,但是經濟地位與上海類似。無錫雖不是區域經濟中心,但是從經濟總量上看,該市200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了省會南京,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經濟實力可見一斑。因此,筆者認為四地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上海與湖州和紹興的相似系數差異非常大,他們之間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也有質的差別。從圖2中可以看出,上海2006年的GDP約是湖州的12倍,紹興的6倍。雖然上海與湖州、紹興的經濟實力差別巨大,但紹興與湖州兩地的GDP卻基本屬于同一級別,低于2000億元,為了再一次印證經濟實力相似,結構相似系數往往較高的結論,從表2中查得兩地間的相似系數為0.845,處于非常高的水平。
在測算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時,都是從制造業內部的大分類層面進行的。這樣就暗含了一個假定,即假設構成制造業的各細分行業都是同質的,生產出的產品都一樣,沒有區別。這與現實狀況是不一致的。比如紡織業的產品就有布、紗等不同產品,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里的汽車也分為轎車和客車,尤其是市場上的產品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類型的產品,生產廠商也想方設法走差異化的路線。但我們在計算時卻假定他們完全一樣,這勢必會高估各地制造業的同構情況。
如果仔細研究同構系數較高的上海、南京、杭州、無錫,會發現競爭主要集中在電子及通信產品領域里的彩色電視機;運輸及儀器儀表領域里的電工儀器儀表;機械產品領域里的交流電動機、工業鍋爐、內燃機和金屬切割機床;金屬冶煉及制造產品領域里的生鐵、鋼、成品鋼材、焦炭;輕工產品領域里的家用電冰箱、房間空調器、排油煙機、機制紙及紙板、摩托車、自行車;紡織服裝產品領域里的化學纖維、印染布、毛線、服裝、紗、布、絲織品;石化及醫藥產品領域里的9種產品。以上所有的產品加起來共有32種,與數目龐大的制造業產品種類比起來微不足道,由此可見,上海都市圈的同構問題并不嚴重,僅有很小的一部分細分產業出現了雷同。
三、關于上海都市圈制造業同構的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認為,上海都市圈內制造業同構問題并沒有一些學者認為的嚴重趨同。應該從三方面來看待結構趨同的問題。
第二條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條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二章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
第四條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確保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標準化,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料草場基地。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推廣綠色漁業養殖方式,發展高效生態養殖業。因地制宜發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能源結構,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建設大型煤炭基地,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加快實施煤矸石、煤層氣、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煤電聯營。實行油氣并舉,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力度,擴大境外合作開發,加快油氣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扶持和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鼓勵石油替代資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以擴大網絡為重點,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等運輸方式優勢互補,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完善國道主干線、西部地區公路干線,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強集裝箱、能源物資、礦石深水碼頭建設,發展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加強管道運輸建設。
加強水利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統籌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資源調配、控制地下水開采,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加強防洪抗旱工程建設,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樞紐等防洪體系為重點,強化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建設,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行蓄洪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設,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加大人畜飲水工程和灌區配套工程建設改造力度。
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第六條以振興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裝備制造業要依托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特別是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控制、集成電路設備、先進動力裝備、節能降耗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根據能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支持發展冷軋薄板、冷軋硅鋼片、高濃度磷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乙烯、精細化工、高性能差別化纖維。促進煉油、乙烯、鋼鐵、水泥、造紙向基地化和大型化發展。加強鐵、銅、鋁等重要資源的地質勘查,增加資源地質儲量,實行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
第七條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增強高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定重要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按照產業聚集、規模化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產業,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數字化音視頻、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重點發展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生物產業。加快發展民用航空、航天產業,推進民用飛機、航空發動機及機載系統的開發和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民用航天技術和衛星技術。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支持開發具有技術特色以及可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光電子材料、高性能結構和新型特種功能材料等產品。
第八條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服務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加服務品種,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就業能力,提升產業素質。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規范和提升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推進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制、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
第九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開發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和產品,重點推進鋼鐵、有色、電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紙等行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對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產、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實施強制淘汰制度,依法關閉破壞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比重。鼓勵生產和使用節約性能好的各類消費品,形成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為重點,強化對水資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的生態保護。
第十條優化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快大型企業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分工協作關系,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西部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健全公共服務,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部地區要抓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制造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東部地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有區別的區域產業布局。
第十一條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帶動國內產業發展。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增強國內配套能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開放服務市場,有序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吸引外資能力較強的地區和開發區,要著重提高生產制造層次,并積極向研究開發、現代物流等領域拓展。
第三章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第十二條《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是引導投資方向,政府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據。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由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訂,經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行部分調整時,由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適時修訂并公布。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原則上適用于我國境內的各類企業。其中外商投資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是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主要依據之一。《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類適用于外商投資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執行中的政策銜接問題由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研究協商。
第十三條《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由鼓勵、限制和淘汰三類目錄組成。不屬于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且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為允許類。允許類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第十四條鼓勵類主要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的關鍵技術、裝備及產品。按照以下原則確定鼓勵類產業指導目錄:
(一)國內具備研究開發、產業化的技術基礎,有利于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廣闊,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給能力,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
(三)有較高技術含量,有利于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業競爭力;
(四)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產,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五)有利于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能源、礦產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等優勢;
(六)有利于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限制類主要是工藝技術落后,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和有關規定,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按照以下原則確定限制類產業指導目錄:
(一)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工藝技術落后,對產業結構沒有改善;
(二)不利于安全生產;
(三)不利于資源和能源節約;
(四)不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恢復;
(五)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生產能力明顯過剩;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條淘汰類主要是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按照以下原則確定淘汰類產業指導目錄:
(一)危及生產和人身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
(二)嚴重污染環境或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三)產品質量低于國家規定或行業規定的最低標準;
(四)嚴重浪費資源、能源;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條對鼓勵類投資項目,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進行審批、核準或備案;各金融機構應按照信貸原則提供信貸支持;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除財政部的《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年修訂)》所列商品外,繼續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在國家出臺不予免稅的投資項目目錄等新規定后,按新規定執行。對鼓勵類產業項目的其他優惠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對屬于限制類的新建項目,禁止投資。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準或備案,各金融機構不得發放貸款,土地管理、城市規劃和建設、環境保護、質檢、消防、海關、工商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凡違反規定進行投融資建設的,要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對屬于限制類的現有生產能力,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限內采取措施改造升級,金融機構按信貸原則繼續給予支持。國家有關部門要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實行分類指導。
第十九條對淘汰類項目,禁止投資。各金融機構應停止各種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企業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規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內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可提高供電價格。對國家明令淘汰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一律不得進口、轉移、生產、銷售、使用和采用。
對不按期淘汰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的企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并采取妥善措施安置企業人員、保全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等;其產品屬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有關部門要依法吊銷生產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督促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要吊銷其排污許可證;電力供應企業要依法停止供電。對違反規定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