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09:23: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非遺紅色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貫徹落實“重點工作攻堅年”精神,圍繞“一軸六區”、“九大禹城”重點任務,對照打造水韻禹城、書香禹城發展目標,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高點定位、勇于創新、真抓實干,整體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2020年以來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情況
(一)城鄉共建共享開辟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再提升行動,夯實文化主陣地,增強文化軟實力。
一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對標達標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資金、集政策于一體強力推動下,在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場所達標建設基礎上,社會參與、重心下移,服務效能繼續優化升級,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市直五館高質量免費開放,文化館、圖書館復審通過國家一級館,服務質量實現大幅提升,智能聽書機、盲文書籍、熱水、無障礙通道、免費wifi、免費儲物柜等服務設施日益健全。24小時城市書房免費對外開放。全市布局安放電子書借閱機8臺。11個鎮級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無線網絡全覆蓋,10處數字文化廣場建成,新建5處文化舞臺。村級342個社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休閑娛樂、教育引領等功能于一體,剛剛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級考核驗收,創造了送戲下鄉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將發文推廣。
二是打造“書香禹城”城市品質。為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讀書需求,實施政府與企業、社區多向合作,扎實推進全民閱讀、書香禹城建設。1、打造“15分鐘閱讀圈”。投資70余萬元,建設24小時城市書房1處,覆蓋周邊3所中學、2所小學、5個商業小區,輻射近4萬人。在各鄉鎮和城市社區設立分館,全部與圖書館聯網,圖書通借通還。第二批城市書房建設正在進行中,近期,將正式面向市民開放。2、舉辦多彩閱讀活動。在全市開展圖書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進家庭、進軍營“書香六進”,舉辦讀書朗誦、圖書捐贈、讀書大王比賽等10余場,舉辦書香家庭、最美讀書人、書香企業、書香機關評選活動8場。為全市3萬名小學生,免費統一辦理借閱卡,全面推廣少兒閱讀,納入2020年全市20件為民實事。
三是城鄉文化惠民供給轉型創新。盤活文化資源,延伸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堅持“活動特色化、城鄉一體化”全社會同參與、同創作、同分享的 “送、種、創、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數字文化領先啟動。在德州率先啟動數字文化樂享工程,推進線上線下一體互動,擴大“送、種”文化平臺。開辦“耕耘講藝”、圖書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紅色歷史展等線上線下文藝活動60余期。開設書法、聲樂、民族舞、廣場舞、樂器、剪紙等線上課程50余期,點擊量6000余人次。“耕耘講藝”成為全省文化館系統的品牌活動之一。2、群眾“創文化、秀文化”多樣性。創新落實省文旅廳“五個大家”系列活動,帶動全市群眾參與文化、融入文化、創作文化,群眾“創文化”“ 秀文化”熱情高漲,20余個群眾自創戲曲、舞蹈、歌曲、相聲作品涌現。完成送戲下鄉895場、公益電影放映6809場。組織完成第三屆農民豐收節文化活動,連續十天鄉鎮專場,2000余人參與,“農民豐收戲”得到市委滕書記的批示肯定。開展“書香禹城”廣場舞大賽活動,各鎮街自下而上全動員,市文化館輔導各鄉鎮廣場舞大賽30余場次,廣場舞大賽秀出了農民新時代的文化風貌。德州廣場舞大賽實現“六連冠”,為德州唯一。3、優秀文藝創作涌現。開展文藝創作青藍工程,創作戰“疫”作品200余個,20余件作品被學習強國、大眾日報等媒體采用。抗疫原創作品先后榮獲省級一等獎,榮獲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藝宣傳工作先進集體。2人榮獲第三屆德州市“長河文藝獎”。
(二)文旅互促互進激發產業新活力
圍繞文化旅游產業破題行動,著重在補短板上抓項目建設,在擴大消費上抓產品打造,在鄉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實有力,項目建設生機勃發。建立全局上下抓項目、促發展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在項目謀劃、資金爭取、招商引資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項目5個:總投資2.5億元新街口文化產業園項目已完成90%主體建設,招商簽約50余家商戶;總投資1.1億元山東基石建材項目,車間主體工程完工,設備安裝竣工,正在調試;投資2億元紅色文化果玩綜合體項目,將紅色文化與研學旅游相結合,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杰奧杰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年產300臺升降機項目,落戶高新區協同發展產業園D7號車間,已投產;濟南槐勃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年產5000臺套激光雕刻機生產項目,落戶高新區協同發展產業園A01號車間,正在進行設備采購。2、簽約項目3個。創業商學院項目、眾福智能機械設備項目、山東鵬森建材交通與住宅產業新材料項目。3、深度洽談項目。甜蜜之城-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項目、美麗鄉村文化綜合體、上古文化樂園項目、中國功能糖城高新技術國際會展中心項目和施女湖風景區項目等多個項目正在深度洽談中。
二是文旅聯動,文旅產業乘勢發展。以景區引領帶動、產業融合互動、文旅全面聯動的形式,主動挖掘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紅色游”。整合各類資源,做活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以革命紀念館為依托,先后開展亮化工程、改陳布展、紅色記憶征集,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更加濃郁,教育意義更加濃厚。以“發展生態旅游、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果玩田園綜合體項目,集黨史教育展廳、生態農業觀光、四季果園采摘等功能一體,帶動周邊經濟發展。2、鄉村游。結合區位和經濟優勢,因地制宜打造30余處“一村一景”鄉村游,6處鄉村記憶游項目。各類農場采摘游、老物件記憶游、研學游、體驗游,年接待游客1萬余人。3、工業游。以禹王、保齡寶、麥香園等極具禹城代表性的工業游精品線路為依托,體驗禹城工業文化資源,感受禹城工業文明和工匠精神。現有省級工業游示范點6處,年吸引游客3萬人次。投放引導資金10萬元開展第四屆“山東省文化惠民消費季”,組織開展第一屆草根帶貨直播大賽,75家商家參與。
三是強化管控,文旅市場安全健康。爭取文旅市場扶持資金,配備執法記錄儀、執法車輛等執法裝備。開展網吧、KTV、旅行社、印刷、營業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場主體規范化執法行動60余次,凈化市場環境。公開24小時舉報電話,加大社會監督。開展“護苗行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
(三)遺產亦護亦用開啟文化傳承新局面
將文化遺產安全工作作為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底蘊的重要抓手。一是堅持護起來、管起來,狠抓文物保護安全底線。從底線抓起,集中有限財力,著力推進文物保護“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護員,持續保障館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竇冢遺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對后續遺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配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姚高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開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檢查。落實占地超過二萬平的基建項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堅持留下來、“活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2020年,搶抓省級非遺五年一評的機遇,集中攻堅,全力突破,申報大禹治水等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入選4項,不僅實現禹城省級非遺的零突破,而且實現德州各縣市區數量最多,更重要的是為提速非遺主題創作、開啟非遺生態區創建,奠定良好基礎。非遺+文創產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金獎,德州唯一。
二、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盡管各項工作取得一定進步,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文化投入相對滯后,文化服務精準化、多樣化不足;文旅產業融合不全面,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不足;基層文化人才專業隊伍單一,隊伍流動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發展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工作節奏和時間節點,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推進文旅工作持續提升。
一是打造精準供需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數字文化平臺,滿足個性化、差異化文化需求,積極構建城鄉文化一體化大格局。
山東省臨沂市市長張少軍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內涵的‘沂蒙精神’,是臨沂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臨沂最具優勢的軟實力,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沂蒙精神無疑是最具影響力、號召力的一張品牌。”
關于“旅游與文化”
旅游并非純粹的游山玩水,旅游是以文化作為靈魂的,一個地方的旅游經濟必定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淀作根基
張少軍:旅游跟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旅游是以文化作為靈魂的,為什么一個地方能夠成為旅游熱點呢?最根本的是它的文化,一個地方的旅游能夠長期地發展下去,必須有文化的支撐。從另一方面講,文化也通過旅游得到展現,得到弘揚。所以兩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我們現在正依托臨沂豐厚的文化資源來發展旅游事業,通過旅游事業進一步促進提升臨沂文化的發展。
臨沂的旅游是非常有特色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紅色文化,臨沂是全國紅色旅游重點城市之一。臨沂不僅有大量的革命戰爭遺址,而且留下了一大批文藝作品,比如說《沂蒙山小調》,電影《南征北戰》、《紅日》,還有“紅嫂”的形象,這些文化、文藝作品跟革命遺址相結合,使紅色旅游的魅力彰顯無遺,人們通過旅游體驗到非常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同時也受到教育和熏陶。近幾年,臨沂一大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如文化大廈、中國書法城、兵法博物館等相繼開工建設;全市文化產業以年均40% 以上的速度增長,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山東全省第一方陣,同時,一系列新挖掘的紅色旅游景點正在建設。臨沂要繼續弘揚“紅色文化”、“紅色旅游”經濟做大,做強。
關于“旅游與經濟增速”
一個城市要有包容性,這種包容支撐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盤活了一個城市的商旅文化
張少軍: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地來振興旅游業,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當前面臨的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彰顯臨沂旅游的特色,聚集人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現在,臨沂的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得非常快,去年已經達到203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44億元,成為支撐臨沂經濟發展的主要的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7.9%。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臨沂還有中國北方最大的商品市場。臨沂歷史上就有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臨沂人從擺地攤開始搞商業,在當時起步是比較早的,加上政府的引導和推動,臨沂的市場、商貿物流不斷地升級發展,現在臨沂的市場已經發展到第五代。
去年臨沂商城的商品銷售額達到538億,被中國商業聯合會評為中國市場名城。游客到臨沂去旅游,除了看臨沂的景點,還可以去購物。這個批發市場有68個專業市場,商品應有盡有,可以把旅游和購物結合起來,以旅促商。
臨沂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過渡地帶,離港口只有一百多公里,經過的鐵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臨沂的區位優勢決定了它輻射的面積相當大,這是第一個有利條件。
第二,盡管臨沂人大部分都是老區人,但是思想并不保守,商品經濟觀念還比較強的。
第三個原因,就是臨沂的包容性,臨沂市場的包容性。臨沂市場有七萬多浙江人經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浙商群體。
關于“大旅游與就業”
近年來,烏蘭浩特市緊緊圍繞“加快文化名市建設”,把文化建設置于全市發展的整體框架中,通過文化力量增強城市軟實力,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抓規劃上項目,謀求長遠發展。“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未來城市的發展以文化論輸贏!”這是在烏蘭浩特市組織召開的全國性蒙元文化學術交流會上與會人員形成的共識。烏蘭浩特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蒙元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蒙元文化精華,對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與開發,建設蒙元文化都,是構筑烏蘭浩特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是對烏蘭浩特文化的一次全面提升。烏蘭浩特市首先在規劃推進、項目爭取上加大力度,加快推進蒙元文化的遠景規劃編制。目前,《蒙元文化產業園區概念性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蒙元文化園、民族文化藝術中心,大型動漫成吉思汗制作以及影劇院建設、社區文化室建設,鄉鎮文化站、文化館、圖書館建設等8個項目也在重點編制中,預計全部項目投資28.8億元。目前,民族文化藝術中心、大型兒童娛樂園、3D電影院線項目已經過論證,正在有序推進中。
抓創作抓演出,推動文化繁榮。以出精品為目標,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圍繞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深挖文化內涵,成功舉辦了首屆內蒙古?烏蘭浩特紅色文化論壇。論壇以傳承文化瑰寶為宗旨,開展文化交流,深入進行學術研討。大力發展民族服飾加工業、民族工藝品制造業、蒙醫蒙藥等特色產業,創造文化資源,助推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文聯、文化局、文化館的功能與作用,組織文藝骨干精心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書畫、攝影、文學、歌舞等文藝作品,培養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文藝創作群體,提升了烏蘭浩特市文化的影響力。近年來,文藝創作成果顯著,全市榮獲盟級以上獎勵的文藝作品達200余件,其中國家級獎勵30余件。出版了《蒙元文化》、《“翰墨寄情”中老年書畫作品集》等十余種書籍。完成了科爾沁婚禮實景劇本創作。《達古拉的傳說》、《成吉思汗與烏蘭浩特的傳說》、《葛根廟敘事民歌》等創作正在扎實推進。由烏蘭浩特市文化局創作的歌曲《興安我的故鄉》與廣播劇《大江浩蕩》兩個作品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群眾文化有聲有色,主題文化活動迭起。陣地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節慶、廣場、社區等公益文化活動扎實開展。成功舉辦了市復建3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和五五普法成果匯報專場演出、財政系統文藝專場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首屆“興安移動杯”卡拉OK大獎賽,組織了大型文藝演出《紅城頌》。以鎮街為單位,迎新春慶團圓為主要內容的春節大秧歌匯演,集中展示了新時期新階段城鄉群眾精神風貌,演出達17場次,參與群眾近萬人。由市委、政府主辦,各鎮街及機關單位承辦的“魅力紅城”社區文化藝術節從2010年6月份開始持續到10月份,期間,共有13 個鎮(街)、32個部門、46個社區開展了各類文藝演出、群眾歌詠比賽、書畫攝影展覽、電影放映、大秧歌匯演、讀書演講賽等文化活動近百場,參與人員達10萬多人次,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累計舉辦文化下鄉專場演出12場,為68個自然屯放映愛國故事片和科技片816場,受到了農牧民朋友的熱烈歡迎。2010年,烏蘭浩特市的社區文化經驗在全區得到推廣。
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軟實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是烏蘭浩特市文化工作的重頭戲。經有關部門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在全市開展的第二批非遺普查工作中,已經列入自治區保護名錄的1項,備選保護名錄的5項,列入盟級名錄的6項,市里已經公布6項。進一步加強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獲得有價值的非遺線索100余條,覆蓋10個大類,其中錄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7項,盟級保護名錄12項。特別是《敖日雅瑪拉刺繡》、《葛根廟敘事民歌》、《朝鮮族家慶日》、《札薩克圖服飾》、《札薩克圖婚禮》和《燕青拳》等項目正在進行文本制作,力爭納入自治區級保護名錄。同此同時,烏蘭浩特市積極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圍繞提高經營者守法經營意識,舉辦網吧經營者和娛樂場所經營者培訓班。強化社會監管,從全市各級關工委、“五老”人員和街道社區中聘請 110名文化市場管理義務監督員,參與文化市場的監管,構筑了文化市場合法經營立體監督網。聯合公安、工商、消防、環保等部門,開展了文化市場專項整治“百日行動”,以整治網吧、歌廳、游戲廳接納未成年人、超時營業為重點,堅持嚴管重罰,使文化市場進一步規范。
(作者單位:烏蘭浩特市委宣傳部)
對縣級文化部門來說,充分發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以境內豐富的“民俗文化、虞姬文化、花卉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依托,使主題教育濃墨重彩,文化建設有聲有色。
(一)城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2010年以來,以虞姬生態園和市民廣場為主陣地,組織了“歡樂廣場”、送電影進社區等系列文化活動350多次,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以“沭陽人寫、沭陽人唱、寫沭陽人、唱沭陽事”為主題的“花鄉歌會”至今已舉辦7屆,成為靚麗的群眾文化品牌。
(二)學校文化活動有聲有色
沭陽縣東關小學“長榮少兒京劇團”4次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和平杯”京劇票友大賽,分獲金銀銅獎,先后榮獲第二屆深圳少兒藝術節金獎和2次央視少兒春晚節目金獎,參加了省委團拜會、省梅花節等大型文藝演出,央視戲曲頻道“過把癮”欄目專門為該團錄制了專場晚會;積極開展“淮海戲進校園”活動,城區各學校已將淮海戲納入學校教學內容。
(三)農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大力實施“三下鄉”和“文化三送”工程,各鄉鎮根據自身特點,充分利用文化站小戲臺等陣地,組織演出小戲、小品演出,群眾還自發成立了“六塘春”民間藝術團等5個農民業余劇團,累計演出190余場,推動了農村自辦文化的發展。
(四)重磅打造民俗文化
沭陽縣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財政預算,撥付專款用于非遺項目的調查,珍貴資料實物匯集,隊伍培訓和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將建成《工鼓鑼傳習所》、《剪紙傳習所》等,重點打造《虞姬傳說》傳習所。工鼓鑼傳習所已完成室內效果圖設計工作,準備開工建設,《虞姬傳說》傳習所完成了改造方案,正在收集虞姬傳說的相關資料。
二、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深化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內涵
(一)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立足點
為唱響科學發展主旋律,沭陽縣文化激發建設斗志為主題,結合和諧文化、民間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積極營造紅色文化氛圍,打造虞姬文化品牌,著力唱紅花卉、民俗、生態文化。重點打造“中國沭陽花木節”和“沭陽虞姬文化節”、“沭陽生態旅游節”等,把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生動呈現在世人面前,為助推沭陽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以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為重要載體
沭陽堅持在抓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傳統內容的基礎上,把本土特色文化資源與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識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組織當地文學愛好者開展主題征文活動等,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創作平臺。將藝術的舞臺設在了社區街頭、文化搬進了村社文化大院,為廣大群眾送上了一份份寶貴的精神食糧;把“三下鄉”變成“常下鄉”、“多下鄉”,為基層群眾“送理論、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送法律”。
(三)以創新機制、推動發展作為突破口
機制創新是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發展的活水源泉。在這方面沭陽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成功的的實踐。活動年年有不同的主題、內容和形式,實行城鄉聯動、片區組合、行業地區互動、“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活動方式,將舞臺藝術、街頭文藝、廣場文化、農家大院文化、場館展演、電影、電視、廣播、傳媒等各種文化手段綜合運用,串起熠熠生輝的“沭陽文化”珠璣,形成一條魅力四射的文化活動鏈。2012年春節前后,沭陽文化吸引新華社、半月談等媒體記者的眼球,基層文化活動被爭相報道。
三、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增強基層文化宣傳工作實效
實效性是宣傳思想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來,沭陽本土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多種形式的利用和整合,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探索,在改進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有力提升了沭陽知名度和美譽度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省、市各級各類媒體多次對沭陽文化活動進行專題宣傳推介“虞姬文化、花卉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成為沭陽對外宣傳日益響亮的四張“名片”。特色文化的大力宣傳,對外樹立了形象,打造了品牌,營造了氛圍;對內進一步突出了中心,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氣,堅定了信心,有效引導和激勵廣大文化界人士積極投身建設主戰場。
(二)結成了豐碩的本土精神文化產品
一向以眾多的世界遺產而聞名的英國,2008年宣布,由于申遺后維護和修葺的費用遠遠大于其帶來的旅游效益,將停止申請加入世界歷史遺產名錄的工作。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撰寫的報告顯示:英國申請一個世界遺產需要花費40萬英鎊,平均每年用于維護的花銷也在15萬英鎊左右。由于維護和修葺的費用遠大于其帶來的旅游和休閑效益,因此將停止申請加入世界歷史遺產名錄的工作。
而目前,我們國家還有35個項目在排隊備戰,為什么國內外會產生這種反差呢?
主持這次“中國丹霞”申遺的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介紹,英國和其他歐美國家都非常重視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目前世界遺產名錄中有近50%分布在歐洲和北美。相當于中國一個中等省份面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仍然位居世界遺產大國的第一、二位。此外,歐美國家申遺的人選率一直比發展中國家要高出許多。世界遺產中心今年編制的世界遺產分布圖上,歐洲密密麻麻,而亞非拉地區則零星散布。
“因此,如果說發展中國家申報世界遺產為‘熱’的話,我認為這是‘覺醒’,是自然和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是國家榮譽和國家利益的覺醒。僅僅因為保護不力或‘無能力’保護作為借口。認為這樣不如不申遺,自己否定自己民族的覺醒,我覺得那才是可悲的和愚昧的。”彭華說。
拿下“世遺”就漲價?
今日地方政府“申遺熱”的思維,大抵逃不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個模式。事實上,申遺成功就漲價,這些年來在我國已儼然成了一種慣例。諸如張家界、西遞宏村、九寨溝、黃山等許多景點都是在成為世界遺產后大幅提高門票價格的。
從2009年6月起,于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門票價格大幅上調,上調幅度從40%到300%不等。
據記者統計,此前包括蘇州園林、西遞宏村、承德避暑山莊、九寨溝、黃山、武當山在肉的許多景點門票價格,都是在其成為“世遺”后大幅提高的。
為什么一成為世界遺產就要漲門票呢?彭華認為,“作為一種分析,我認為把申遺與景點價格直接掛鉤的說法和做法都曲解了申遺的意義。盡管―些地方申遺的動力可能來自于發展旅游對品牌的需要,但旅游發展并不依賴門票。在―般的旅游地消費構成中,門票是最小消費之一,主要的消費則是服務性消費。”
記者在網絡調查中看到,多數網民認為,世遺申請成功后,更需要做的是通過更完善的服務、更有品質的細節,維護世遺品牌,而不是借品牌效應伺機漲價。
業內人士趙先生也認為,政府在決定申遺的時候,更要考慮的是通過申遺來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改善投資環境,以便吸引更多的服務性的旅游項目投資和更多的非旅游項目投資,這才能真正擴大了稅源。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方,甚至取消或部分取消了門票,由財政直接負擔保護與管理費用,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服務性消費。
申遺成功之后
成為世界遺產后,旅游帶動GDP的神話,一直為每個申遺的當地政府津津樂道。
平遙古城1997g申遺成功,旅游門票收入從1997年的12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以1250萬元增加至U2008年的6.7億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0.96%增長到2008年的13,91%。而云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三年后旅游綜合收入就達到13.44億元。
不過,多數市場人士認為,申遺只是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關注,若要長期吸引游客目光,在申遺成功之后,如何利用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打造真正成功的“世界遺產”,才是更要認真做足的功課。
福建中旅集團副總經理吳亞勝亦認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尤其是此次“中國丹霞”是六地跨省申請,申請成功之后,六地丹霞勢必會陷入一輪同質競爭中。對福建泰寧來說,如何利用地緣優勢,發展對臺、周邊游,做好定位和營銷,十分關鍵。“不是說申遺成功,市場就有了。接下來,怎么利用世遺品牌,對泰寧來說是個考驗。”
吳亞盛從市場需求角度,對泰寧提出了建議: 首先,泰寧丹霞自身主體硬件要完善,包括景區的硬件設施、景區管理和服務等,都要更加規范,提升檔次和核心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各高校均將學科建設置于首要位置,或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或以學科建設為抓手,突出學科建設,加強科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環節。據我們統計,凡開設中文專業的高校,大都將中文學科列入了建設內容。如何深化中文學科建設,怎樣發揮中文學科的優勢,中文學科建設的著力點何在等問題,已成為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的話題。在此,我們不揣淺陋,試圖探討地方文化研究與中文學科之間的關系。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內容與特點
按照文化資源類型的劃分,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大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遺產資源,主要指保護相對完好的不動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類口傳方式為主的具有民族歷史積淀且廣泛突出和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指革命先輩留在某地的文化資源,包括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革命前輩遺留下來的遺物、歌謠、故事等。
(1)地方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著名文史學家薛正昌先生認為,地域意義上文化遺產的主要價值和意義在于:“第一,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可使人們從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中汲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共享歷史資源。第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需要文化遺產的凝聚力來支撐;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文化凝聚力來保障。第三,傳承歷史文明,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品位,關注民眾意志品德的養成,需要我們研究和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廣大人民群眾的時代要求和審美意識的提升,需要我們充分挖掘提煉出最精華的文化遺產。”[1]因此,地方文化研究包括應當包括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以陜西東部的渭南市為例,渭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流傳著倉頡造字、杜康釀酒的故事,是“三賢故里”、“司馬故里”,大量的文學作品產生于此地。擁有極為豐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遺存,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周秦漢唐的歷史文物,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革命先輩劉志丹、等在此創下了豐功偉績,彪炳史冊。渭南市文化資源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加引人關注,“十一五”期間,渭南市共普查非物質文化9126項,整理重點項目623項,涵蓋了民間文學等10大門類。中央、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華陰老腔、華縣皮影、韓城行鼓等12項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84項列入省級名錄。有8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5人被列為省級傳承人。[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這塊土地上延續下來的民族生命的脈搏,是不可再生和無法替代的文化資源。”[3]
然而地方文化建設尚未引起學者足夠的重視,誠如馮驥才先生所言:“歷史遺存和原始生態一樣,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毀滅,無法生還。生態關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關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4]因此,地方文化遺產的關注與保護,學者觀念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工作者應該轉變思想觀念,結合自己專業所長,組織學術研究隊伍,深入調查研究當地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促使當地文化、經濟繁榮。
(2)地方文化研究的特點
縱觀地方文化研究史,發現它主要呈現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科研工作者與地方文化工作者各自為政,孤軍奮戰。地方文化部門的工作者和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者,互不溝通聯系,各自獨立開展地方文化研究。如此造成大量重復性勞動,且研究成效甚微。地方文化工作者展開當地文化資源的調查與研究時,因經費所限及其自身學術素養不足的原因,致使部分研究起點低,成果相對較少。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研究當地文化,往往因經費不足,調查對象不配合或調查不全面等,致使研究面相對較窄,多數科研工作者因為難出成果而擱淺。也有部分研究者輕視調查研究或畏懼調查的艱辛,置身于書齋,利用二手材料等研究,得出許多不可靠的結論,甚至鬧出笑話[5]。以上原因致使當地文化研究裹足不前。
總書記指出,旅游是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于一體的活動,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河南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但與京、滬、粵、蘇、浙等第一梯隊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強省。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作為中國“茶馬古道”以及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環,信陽以茶為媒,通過茶葉搭臺,旅游唱戲,發展“茶葉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已經迎來巨大的歷史機遇。
一、信陽茶旅文化發展現狀
信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種茶歷史悠久。東周時期,茶在信陽地區開始種植。近代以來,信陽毛尖先后多次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榮獲嘉獎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等榮譽。自1992年始,信陽開始舉辦茶葉節,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29屆,成為信陽的盛事之一。而信陽域內八縣兩區,擁有眾多旅游文化資源———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內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風光。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信陽市森林覆蓋率近40%.其中,雞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2萬個,比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出1~8萬個,是目前全國此類測量的最高紀錄,信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國家濕地公園,旅游風景區如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黃柏山、西九華山等近10個。2.大別山具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二十五軍等多支主力部隊,100余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有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紅二十五軍出發地等紅色教育基地。以“蘇區首府、將軍故鄉、江淮抗戰、千里躍進”為主線的紅色旅游文化,正在成為大別山區域紅色旅游品牌。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信陽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優勢,以茶會友、以茶興城,通過舉辦茶文化節取得可觀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與運營,品牌效應不強。目前市場上比較知名的信陽茶企僅限于文新、五云、藍天、九華山等少數茶企,其茶文化傳播存在散而太亂、行而不遠的局面。
二、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人們經常說詩與遠方,這里的“詩”即文化,“遠方”即旅游。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遠方”,旅游也就更有“詩”意。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可極大提升文化產業的價值感,同時也賦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這是服務地方經濟、傳承并發揚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陽地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大別山區紅色旅游資源和特色田園、生態景觀,深入挖掘大別山區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無論是對茶產業發展還是旅游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實現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承保護大別山非遺文化,力爭實現富民、宜居的扶貧規劃效果,為大別山地區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城市影響力
“文旅融合”是一個互惠共贏的過程。它將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賦予到旅游中,這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發展旅游產業時挖掘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提高文化軟實力。信陽坐擁八縣兩區,除了已經頗有名氣的信陽毛尖,同時擁有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信陽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吸引力。而信陽區域內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頗具地域特色。通過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為媒,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信陽的經濟作物與精神財產合二為一,打造成一體化、規模化的文旅文化資源,對于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極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軟實力
對于信陽這座城市來講,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軟實力的底氣所在。信陽積淀著豐富的茶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對于發展信陽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培育信陽非遺文化產業,探索“非遺+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學”、“茶文化+文創”、“非遺+文創”、“非遺+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種形式,探索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拓展茶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創產業新亮點,推動信陽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之路。
三、融媒體時代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傳播成為新時期提升信陽茶旅文化的影響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宣傳成本、增加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信陽茶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體技術,構建信陽茶旅文化大宣傳平臺
一是打造線下宣傳平臺。比如,由信陽市文化旅游和廣電局精心設計宣傳內容,通過各種媒介渠道進行無縫宣傳。當旅客途經或進入信陽境內時,由移動通信公司發送信陽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陽茶旅文化宣傳特色彩鈴,發動信陽地區居民選用,從而進一步擴散信陽茶旅文化影響范圍;打造茶旅文化相結合的主題廣場、精美廣告牌等,為市民、游客提供線下活動場所的同時,實現信陽茶旅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加深對信陽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線上宣傳平臺。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媒體平臺,結合各自平臺的宣傳優勢對信陽茶旅文化之一進行分門別類推送,讓市民對信陽茶旅文化耳熟能詳并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視聽結合的圖片、文字、短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影響力與覆蓋面,擴大客源市場。
(二)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顯信陽茶旅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實地調研與大量查閱讀文獻資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現出來的典型的信陽茶旅文化故事及資源,并以此為依托,重新概括信陽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內涵,以提高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間流傳甚久的茶姑“畫眉銜籽”的故事,以此為題材,譜曲、出書、拍攝影視劇等,讓信陽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現,吸引游客到信陽實地旅游。二要豐富信陽茶旅文化傳播的內容。比如,線下文化宣傳機構或民間團體可以通過探索開展茶旅文化讀書會,發展茶文化主題旅游,組織茶旅文化主題文創活動、主題攝影、主題短視頻大賽、主題征文等形式展開相關活動,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專題網站以及專屬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通過這些媒體平臺,以不同形式將各種與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相關的信息、活動如茶文化節、文旅文化節、博覽會、展銷會等,讓受眾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感受到信陽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發到實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信陽周邊茶山資源,提升鄉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獨特而秀麗的風景,在城市周邊打造近郊的鄉村旅游景點,如茶鄉康養、山水民宿、休閑茶莊、創意茶會、會展培訓等項目,打造“茶文化”體驗園,吸引游客親身前往體驗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裝罐等信陽茶的制作全過程,并欣賞茶藝、茶歌、茶舞等藝術,讓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讓游客對信陽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記憶。
(三)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為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強信陽當地產學研合作。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聯合培養專門性的茶旅文化專業人才;依托高校現有開設的旅游、茶藝、茶文化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深入領會茶藝內涵,熱愛信陽茶文化,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門加大對茶旅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茶旅文化相關的大師工作室、茶旅文化體驗館、茶旅文化專業培訓點等方式,加強對信陽茶旅融合專門性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結合當地特色對茶文化、旅游文化經營者及負責人的專門性指導,力爭形成政府搭臺、高校唱戲、企業參與的茶旅融合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葛振:《賦能“文旅+多產業”新業態助力提升沈陽城市文化軟實力》,《第十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軍:《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茶葉》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進入深化期高質量發展引領前進步伐》,《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探究》,《商業經濟》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鄉村振興背景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在5月19日閉幕的第十屆深圳文博會上,貴州搭建的展示、交易、培訓三大a平臺,特色突出、亮點頻閃,獲文博會組委會頒發的“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展示獎”。
27家本土文創產品企業亮相文博會,將貴州本土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意思維相融合的文化多樣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彩貴州街區展示的創意產品、科技文化融合的平塘大射電望遠鏡項目備受關注。
貴州繼續打開了一扇與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對話文化產業發展的窗口,更多的目光投射到貴州。
“貴州的經濟要提升跨越,文化產業是重要推動力,要學習借鑒深圳及文博會現代創意的經驗,促進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和發展。”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廣智說。
九赴盛會
印證貴州文化產業發展傳奇
歷經十年磨礪的深圳文博會,被業內稱之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
九赴盛會,文化產業突飛猛進的貴州有力印證了這一形象的比喻。
深圳文博會系我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迄今為止,貴州已連續參加了九屆,省內各地的文化企業與項目通過這個平臺贏得了商機,獲得了成長。
2006年的第二屆文博會上,民俗歌舞《多彩貴州風》在演藝館一炮走紅,創下全年國內外商業巡演300場的紀錄,收入上千萬元,并到俄羅斯等國巡回演出,蜚聲海內外。
2007年的第三屆文博會上,遵義雜技團首次參展,就以雜技歌舞劇《依依山水情》吸引了海外投資者的注意,與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客商簽下了多份訂單。此后,演出場次不斷增加,馳名中外。
回眸歷屆文博會,貴州參展文化產業項目的交易額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2006年,貴州首戰告捷,簽下42個項目,簽約金額30億元。特別是第三屆文博會上,參展首日就一口氣簽下了59個項目,簽約金額達60.1億元。
隨著貴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方齊心協力,參展項目更廣、科技含量和藝術創意更高、簽約額逐年上升,在去年的第九屆文博會上又創新高,47個文化產業項目簽約金額達195.52億元,創造了文博會上貴州的交易奇跡。今年的深圳文博會,短短幾天,貴州主展區多彩貴州街就實現現場交易80多項,訂單達成1500多萬元,突破了往年的交易額。
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認為,厚重、原生、多元的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結合,給了世界一個全新的貴州形象,極大地提升了貴州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多彩貴州街
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
這一次,貴州依然意氣風發。
本屆文博會主展館共計2263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并各展其長。貴州,則以“多彩貴州街”為代表。
如何將隱藏在深山、散落在17萬平方公里的貴州大地上的瑰寶展現在世人面前?省文化改革發展辦專職副主任、省多彩貴州文化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袁華介紹,多彩貴州街正是以街景的形式,將貴州風俗民情街景濃縮呈現于大眾面前,運營“貴州88個縣市區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體驗、消費及產業孵化,使觀展者切實置身于“多彩貴州”,多角度全方位體驗貴州多民族特色文化。
科技手段的運用也令展館增色不少。現場展示的“多彩貴州”街web2.0技術,在將貴州民族地域文化的民俗風情、符號、元素進行提煉、創新轉化的基礎上,集聚不同業界的創意力量,搭建“多彩貴州街”PP推廣平臺、建立“多彩貴州街”微信公共賬號等,多種高科技及互聯網手段推廣方式讓人眼前一亮。
有不少觀眾表示,通過這次展會,遠、偏、落后的貴州印象逐漸被心向神往的多彩貴州替代,濃郁的民族風令人迫切地向觸摸多彩貴州的美。
“盡管我也是開辦文化傳播企業的,但首次近距離觀摩貴州的蠟畫工藝,依然能強烈地感受到原生態‘純藝術’的震撼。”在丹寨寧航蠟梁有限公司董事長寧曼麗的展室里,來自海南的符先生不但買了蠟畫,還“纏著”工藝師在蠟畫上簽名留念。寧曼麗告訴記者,開館當天就實現“開門紅”,有顧客一口氣就買走了27張蠟畫,6家企業與她達成合作意向。
臺灣參展商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館文創品牌授權合作商、好合苑國際有限公司品牌執行長Elaine Yang購買了大量的貴州水書飾物給自己的員工佩戴;臺灣中華纏花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惠美與凱里市苗鄉刺繡銀飾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范生梅一見如故,相約找機會合作。
多彩貴州街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羅鵬介紹,以街區的形式參加文博會是一種業態演練,未來貴州省內多處建立類似于“多彩貴州街”展區這樣的商業街,通過創意的手法把貴州原生態的產品集群化、市場化,從而大幅度品牌效益和商業效益。
文化+科技
多彩貴州與現代科技深情相擁
深圳文博會一拉開序幕,文博會1號館內的貴州平塘國際射電天文科普文化園展示專館就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成為貴州展館的焦點之一。
記者了解到,貴州平塘國際射電天文科普文化園主要依托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按照“天文為主題、產業為主導、旅游為補充”的理念進行開發建設,以國際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為核心品牌的文化產業園。
“貴州的多彩也應該包含現代科技。”貴州省平塘縣副縣長王登輝認為,平塘國際射電天文科普文化園的建設既要突出其天文科普教育的魅力,也要與地方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相結合起來,抓住“科普”的主題,讓天文與科普文化相交融。與此同時,融入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并規劃建設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基地,促使更多的游客到平塘來學習、消費、旅游。
科技點亮文化之光。7號館內數字出版同樣可圈可點。
7號展館內,作為全國首批、貴州唯一的國家級數字轉型示范企業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引起了大眾的矚目。近年來,該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走在了全國黨刊同行的前列,成為省內媒體中唯一具備千萬用戶量級和移動終端自主研發能力的單位,其“貴州手機雜志”項目被列入國家文化改革發展重點項目庫,“紅色新媒體”工程、“掌上貴州”移動媒體平臺等項目獲得互聯網專項資金支持。
創意時代的回望
貴州文化寶藏如何照亮璀璨未來
創意學家認為,現代創意并非無感情敘事地復制文化符號,而是激活傳統在現代生活世界的流動性,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回望和堅守。
“當你手持這個物件,苗疆故事才算圓滿與完整。”在多彩貴州街參展商中,苗疆故事品牌絲巾帶領觀眾追求“圓滿”的情感。“創世”絲巾系列,設計元素來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制作耗時七八年的清代刺繡嫁衣,講述創世的宇宙開篇故事。繡衣呈現時刻,設計師嘆言“面對極致,惟有尊重”,未加雕琢的作品獲得了設計金獎。
圍繞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和數字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以各市(區)建有四館、鎮村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抓手,加快建設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統籌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成372個村(社區)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資源數字化,提升基層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保有量和服務能力。繼續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爭創“省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試點工作示范市”。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整合資源,統一標識,打造“文化百場”特色品牌,不斷提升文化凝聚力和群眾獲得感。大力推進文化精準惠民,進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券”實施辦法,全面推行互動式、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探索建立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新機制。探索建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機構,建立健全理事會制度,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服務對象參與管理,增強發展活力。以市級、縣(區)級圖書館、文化館為龍頭,推進總分館制建設,加快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
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以“文化百場”活動為載體,實施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統籌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全面提升“2017年中國梅蘭芳藝術節”“百團千場”“百姓大舞臺”以及“送書、送戲、送電影、送展覽”等文化活動品質,組織開展好美術展覽、文化進社區、公益培訓、文化惠民講座等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二、努力打造更多優秀文藝作品
深入貫徹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同時又具有特色、風格、氣派的精品力作。
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加強規劃統籌,重點抓好迎接黨的重大主題創作和以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地域題材創作,努力推出一批標志性主旋律作品。加強精品打造,組織開展好詞曲、歌舞、書畫、小說等重點門類的精品創作生產,努力實現全面繁榮。用好市級引導資金,推介優秀文藝作品申報藝術基金,扶持精品創作,激發全社會創作活力。組織文藝精品參加省以上賽事,沖擊省五星工程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加強地方戲曲傳承。加大工作力度,選送戲曲精品,推進戲曲進校園、進農村、進基層。支持淮劇團、靖江錫劇團、泰興歌劇團、興化淮劇團等院團新創精品舞臺劇,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雙豐收。
培育文藝創作人才。健全人才引進和教育培訓機制,繼續開展基層文藝人才創作培訓活動,提升文藝創作整體水平,進一步強化文藝創作人才支撐。
三、大力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以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推動文物保護向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向注重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
加強歷史遺存保護。科學規劃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建筑、名寺古廟、名人舊居、舊址遺存的修繕復興。指導幫助興化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加快推進姜堰天目山(單塘河)遺址公園、靖江東址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做好宮氏住宅、筆穎樓等省市文保單位的修繕管理相關工作。
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注重運用現代科技的表現形式,接續歷史文脈,拓展文化內涵,重點打造“梅蘭芳戲曲文化”品牌、“水城水鄉地域文化”品牌、“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品牌、“里下河風情文化”品牌,充分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魅力,進一步擴大城市文化的影響力。
加大“非遺”保護力度。繼續實施非遺搶救性記錄工程,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廣泛開展經典誦讀、非遺展示等宣傳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促進非遺保護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探索建設非遺特色街區、特色小鎮、特色社區村莊模式,提升非遺傳承的生命力。
四、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
堅持以推進“1133”工程為抓手,推進文化產業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錯位發展。
加大扶持發展力度。在鞏固和提升現有省級文化產業園區的同時,組織申報各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重點文化科技企業。積極幫助企業上爭各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重點扶持主業優勢明顯、綜合效益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大的企業和項目。充分發揮市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培植壯大小微文化企業。組織企業參加各種文化產業展示活動,精心舉辦全市文化產業產品展示會,推動文化企業開展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水平。加快推進文化與互聯網、金融、科技、旅游、城市建設融合互動,引領文化制造向文化創意轉型,發現和孵化一批文化創意和文化科技企業,拓展延伸從內容提供到生產、交易、終端消費的現代文化產業鏈,努力打造更多自主版權和自主品牌,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后勁。充分調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主動性積極性,符合條件的文化文物單位要積極做好申報準備工作,爭取成為省試點單位。加強版權宣傳,引導園區和企業積極申報版權示范園區、單位和貿易基地,提升版權作品登記數量和質量,增強文化創意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文化產業動態監測分析。堅持以推進“1133”工程為抓手,適時建立文化產業動態監測制度,及時跟蹤和督查全市文化產業重點園區、重點街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發展情況。通過命名管理、項目跟蹤等辦法,進一步引導園區提檔升級,切實加強規劃引導、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錯位發展;進一步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主動實施項目建設、技術創新和新品開發;進一步促進文化項目招引,力爭組織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項目,篩選儲備一批規模大、前景好、帶動性強的后續項目。
五、加快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圍繞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實守信、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一手抓服務,一手抓監管,形成文化市場發展內生動力。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運用“互聯網+”改進審批工作,優化服務,提高效率,確保文化市場行政審批改革相關政策全面落實到位,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便捷服務。按照省里統一部署,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認識,開展以同城一支執法隊伍為重點的綜合執法體制改革。
推動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推進上網服務娛樂場所轉型升級,支持發展綠色網吧。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支持文化娛樂場所、藝術表演團體依法經營、壯大規模,規范發展藝術品市場和演出市場,拉動居民文化消費。
提升文化市場監管水平。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確保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為重點的日常監督機制,加大現場巡查、暗訪檢查和專項整治力度。放大社會化管理效應,充分發揮網吧協會、印刷協會等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加強基層文化市場監管員、志愿者等社會化力量,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六、不斷提升新聞出版廣電監管水平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切實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能,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郾城區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夏朝建立古郾子國,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置郾城縣,2004年漯河市區劃調整郾城縣一分為三設郾城區。在郾城歷史上發生過劉秀郾城搬兵、裴度郾城伐蔡、岳飛郾城大捷、郾城戰役等歷史事件;這里出現過許慎、陳實、范滂、公孫大娘、趙伊坪、蘇進等歷史名人;郾城區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向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以及新時器時代的化身臺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臺建筑郝家臺等人文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區現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郝家臺遺址和彼岸寺碑),省級7處(裴城洄河石拱橋、文廟大成殿、許南閣祠、裴城遺址、城高遺址、凌云臺遺址、特授郾城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魯碑),市級5處(化身臺遺址、裴晉公祠碑、鎮河鐵牛、趙伊坪故居和革命烈士陵園)。近年來,郾城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出了⒙糜我抵哺于歷史文化、以保護促開發的人文歷史游發展思路,使全區的旅游業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涌現出了興國寺、府君廟、彼岸寺經幢、許南閣祠等一大批優秀旅游景區景點,年均接待游客20余萬人,旅游收入超億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措施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區委、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業發展工作,將此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進行專題研究,建立了定期議事協調制度、目標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督辦問責制度等各項機制,明確了區直各部門的任務和職責,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加大跑步進廳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政策性項目資金。同時,通過政策傾斜、市場化運作等方式,鼓勵和吸引民營資本介入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業項目開發,拓展資金來源。近年來,共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772.5萬元,引進社會資金4000多萬元。三是提升服務水平。嚴格執行旅游安全生產工作管理條例,不定期對景區及其它旅游經營單位進行安全排查,廣泛開展旅游接待點選薦評定、A級景區評定和創建文明景區(點)等活動,規范行業經營和服務行為,促進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打造“三個品牌”,加快發展進度
一是打造古文化品牌。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實施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彼岸寺碑的碑身保護工程,啟動名人塑像群、名人字畫碑林等配套設施建設工程,著力豐富景點內容;以許南閣祠為依托,打造了由282塊石碑組成的《說文解字》碑廊景觀,大力弘揚許慎文化;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大成殿進行修繕,進行了孔子儒家文化布展。初步打造出了以許南閣祠、彼岸寺碑、文廟大成殿為主的漢字文化、石刻文化和儒家文化游。二是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形成了以趙伊坪故居、烈士陵園為一體的紅色革命教育游。2012年,對幾近塌陷的趙伊坪故居進行了修繕保護。同時,邀請鳳凰衛視《我的中國心》欄目組一行前來拍攝宣傳教育片,有力提升了郾城乃至漯河的知名度。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在做好道教場所城隍廟及府君廟景區日常管理的基礎上,投資4000萬元,對興國寺大雄寶殿等建筑進行了重建,并對興國寺的傳說故事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扎實推進化身臺興國寺建筑群項目建設,形成了以興國寺、府君廟、城隍廟為一體的宗教文化游,為把我區打造成為漯河及周邊地市的宗教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礎。
(三)深挖民俗文化,豐富發展內涵
特色民俗文化是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區始終堅持將保護、傳承、推介特色民俗文化作為豐富文化旅游業發展內涵的重要內容。一是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組織文化工作者對全區各鄉鎮實行分片包干,拉網式排查,嚴格做到不漏村鎮、不漏項目、不漏線索,確保全面、準確掌握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狀,先后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1.2萬條,立項245條,照片260張,錄像13個小時。二是認真做好傳承發揚。為杜絕優秀的非遺項目失傳,我區加大對非遺項目資金、道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組織民間藝人加強對傳承人的輔導培訓,并推薦優秀非遺項目到省、市進行展演比賽,如孟廟何莊青龍舞,在原表演人員均為中老年男性的基礎上,又培育了一支女子舞龍隊;東關雙獅舞培養出了青年繼承人近二十名。三是積極做好宣傳推介。對極具民俗特色的民間文學、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的民間藝術進行整理,積極申請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目前,全區共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非遺項目15個。同時,以民間藝術節、民間絕技絕藝展演、非遺項目展演等活動的舉辦為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有效增加郾城旅游的知名度,有力地帶動了全區旅游收入。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雖然我區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夠,尚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歷史文化景點建設緩慢、開發深度不夠、基礎設施不完善,多數達不到旅游業發展要素的要求。二是歷史文化景點小而散,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現為各景點參觀活動范圍小,瀏覽活動時間短,且景點之間距離較遠,缺乏便利的公共交通條件,“人文歷史游”品牌缺乏吸引力和帶動性。三是許慎、岳飛、馮玉祥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知名度相當低,是制約旅游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項涉及范圍較廣的系統工程,需要規劃先行,統籌開發。但目前我市尚未形成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規劃,造成以縣區為主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存在各自為政、品位不高、功能不全等共性問題。二是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是一項前期投入大,收效速度慢的產業。由于區財力有限,再加上文化旅游開發工作還未形成依靠合理政策引導、政府資金帶動、社會資金補充、招商引資資金助推的良性發展模式,致使文化旅游開發工作缺乏動力和后勁,難以形成規模。三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包裝宣傳不到位。歷史名人事跡及歷史古跡對內對外宣傳不到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缺乏,致使游客接待量不足。
四、意見和建議
1.建議市級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工作,建立《漯河市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規劃》,對全市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科學引導、合理開發,盡快形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工作氛圍。